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2024-07-25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共5篇)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篇1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 44岁, 自诉2009年1月停经, 经当地医院检查怀孕, 期间身体状态良好, 胎儿发育正常。5月中旬,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身目发黄, 并进行性加重, 食纳下降, 恶心呕吐厌油, 遂在当地医院检查乙肝小三阳, 转氨酶404.7mmol/L, B超提示宫内活胎, 肝实质弥漫性病变。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入院症见:身目重度黄染, 时有恶心, 食纳差, 小便黄, 大便干结, 肝掌征 (+) ;产科检查:宫底平脐, 胎方位欠清, 胎心140次/min, 律齐, 无宫缩。入院诊断:病毒性肝炎 (乙型慢性) ,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入院后即下病重医嘱, 监测生命体征, 间断上氧, 乳果糖10m L口服以润肠通便, 思美泰护肝退黄, 改善肝内胆汁淤积, 门冬氨酸钾镁保护细胞膜。中药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佐以清热利湿;产科会诊意见:因患者病情发展迅速, 正处于肝衰竭状态, 不宜继续妊娠。征得患者与家属同意后于6月6日行引产术, 术后调整治疗方案用谷胱甘肽促进肝细胞生长, 凯时改善肝脏微循环安体舒通利尿, 头孢他啶抗感染。7月23日病人好转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基础护理

因患者入院时即处于肝衰竭状态, 为了防止病情恶化, 6月6日行中止妊娠术。为了促进康复, 我们强化了对患者的基础护理。 (1) 保持病房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 光线柔和。 (2) 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床头悬挂绝对卧床休息标致, 向患者宣教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3) 使用气垫床, 鼓励患者自行翻身, 每2小时护士为患者按摩受压处皮肤, 每班床头交接皮肤完整性。 (4) 帮助病人搞好个人卫生, 帮助病人在床上洗头、擦澡、洗脸、漱口、刷牙;使用刺激性较小的洗发膏、洗澡液, 禁用肥皂;指导患者用软毛牙刷刷牙, 防止牙龈出血。 (5) 治疗时间集中安排, 保证病人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患者在6月7日出现了骶尾部皮肤发红现象, 分析原因是引产术后, 患者由于情绪低落加之感觉乏力拒绝护士翻身, 仰卧位过久所致。经改变体位, 局部涂以红花酒精后, 局部潮红消失;护士对患者进行了预防压疮知识的讲解, 取得了患者的配合, 在以后的时间里, 患者能主动翻身, 未再出现皮肤异常。

2.2 病情观察

患者入院后即下病重医嘱, 测BPPR神志、瞳孔、胎心, q8h, 并记录24h尿量。及早中止妊娠是本病的治疗关键, 6月6日为患者行引产术, 积极做好抢救的各项准备, 包括吸氧、心电监测、留置导尿, 建立静脉通路、备血、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引产术后注意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和子宫恢复情况;高度警惕肝昏迷, 注意患者神志、性格、定向力、记数力有无异常变化, 如果患者出现烦躁, 定向力和记数力异常, 双手扑翼样震颤, 则提示患者有肝昏迷前驱症状, 应尽早采取抢救措施, 并加床栏, 防止患者坠床。

2.3 饮食护理

患者入院后查肝功能异常, 我们根据检验结果为患者制定食谱, 总原则为:低动物脂肪, 高纤维素、高维生素C, 高钾, 增加乳果糖的摄入, 宜清淡稀软食物, 忌辛辣、生硬食物, 鼓励患者多食水果蔬菜。患者引产术后适当增加动物蛋白的摄入, 为了补充水分, 食谱上多选用鸡汤、鱼汤、排骨汤。

2.4 给药护理

患者入院后的给药途径有3种, 静脉给药、口服给药、外用给药。

2.4.1 静脉给药

患者入院后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是静脉给药, 如思美泰护肝退黄, 改善肝内微循环;门冬氨酸佳美保护肝细胞膜, 头孢他啶抗感染, 前列地尔改善肝内微循环, 等。针对患者输液量大、输液时间长的特点, 我们特制定以下护理措施: (1) 严格三查八对, 所有护肝药物均需现配现用; (2) 严格按照医嘱规定的时间用药, 如头孢他啶组液体医嘱规定用药时间是q8h, 我们每8h给药1次, 每班交接; (3) 尽量减少创伤性操作, 对患者采取静脉留置术; (4) 输新鲜血浆时仔细检查血浆袋内有无凝块;在输血浆前, 先测量体温, 体温正常再融化血浆;输血浆先慢后快, 确定患者没有输血反应后把输血浆的速度调整为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快速度, 防止血浆变质。

2.4.2 口服给药

患者入院后的中药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退黄, 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我们为患者制定的中药服药原则是每日1剂, 分两次温服;上午的服药时间为10:00, 下午服药时间为16:00, 因为中药较苦, 放在这两个时间上可以减少对进餐的影响, 服完中药后用温开水漱口, 减少苦味刺激。另外, 患者还口服乳果糖润肠通便, 口服氯化钾补钾, 口服多潘立酮增加胃动力, 口服双岐四联活菌片剂改善肠道菌落, 口服螺内酯利尿;我们都按时发药到床头, 看药入口。对患者进行药物知识的宣教, 争取患者主动配合。

2.4.3 外用给药

患者6月6日行引产术后, 为预防妇科感染, 我们每天用苦参、黄柏熬水为患者进行会阴部抹洗, 抹洗毛巾消毒, 抹洗液保持在40°C。患者引产术后未出现妇科感染。

2.5 心理护理

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是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措施。患者年过四旬怀孕, 因出现肝衰竭不得不中止妊娠, 情绪低落。我们在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更多的体贴、关心和鼓励。在其情绪稳定时, 讲解疾病的知识, 了解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缓解内心矛盾冲突, 生活上更应给予更多的关爱, 用医务人员特有的温暖抚慰其创伤, 不断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1月来本院就诊的80例ACLF阴黄症患者依照实施治疗措施不同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1结合诊断标准,确诊为ACLF阴黄症患者。2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进行了同意书的签署。A组中男20例,占本组ACLF患者的50.00%;女20例,占本组ACLF患者的50.00%;年龄最大35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29.60±2.29)岁。12例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本组ACLF患者的30.00%;9例为高中及中专学历,占本组ACLF患者的22.50%;11例为大专学历,占本组ACLF患者的27.50%;8例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本组ACLF患者的20.00%;B组中男21例,占本组ACLF患者的52.50%;女19例,占本组ACLF患者的47.50%;年龄最大36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29.70±3.11)岁。11例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本组ACLF患者的27.50%;10例为高中及中专学历,占本组ACLF患者的25.00%;10例为大专学历,占本组ACLF患者的25.00%;9例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本组ACLF患者的22.5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B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模式给予ACLF患者进行治疗:结合患者的病情实际采取相应的西医疗法,诸如进行抗病毒治疗,调节患者免疫力,采取改善患者肝脏微循环的相应措施,同时进行肝性脑病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切忌给予患者施用肝损、肾损药物。A组基于B组模式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中医辨证治疗,采用内服的方式给予患者施用茵陈四逆汤加减,具体如下:首先煎服茵陈30~60 g,炮附子10 g,干姜10 g和炙甘草10 g。如患者伴随发烧症状加服大黄和虎杖;如果患者伴随脾虚症状,加服党参、黄芪;如患者伴随阴虚症状,加服枸杞、沙参;如患者伴随血瘀,加服赤芍、鳖甲等;如患者伴随腹胀,加服枳实和厚朴。加水300 ml进行煎服,1剂/d,每天早晚饭后进行服用,治疗疗程为2个月。

1.3疗效评价标准患者不再伴随临床症状,体征也完全消失,治疗效果为痊愈;患者基本不再伴随临床症状,体征也基本消失,治疗效果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都有着较大好转,治疗效果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都变化不大,治疗效果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2结果

治疗后,A组中14例为痊愈,占本组ACLF的35.00%;12例为显效,占本组ACLF患者的30.00%;11例为好转,占本组ACLF患者的27.50%;3例为无效,占本组ACLF患者的7.50%;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B组中10例为痊愈,占本组ACLF患者的25.00%;9例为显效,占本组ACLF患者的22.50%;11例为好转,占本组ACLF患者的27.50%;10例为无效,占本组ACLF患者的25.00%;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A组治疗疗效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ACLF病情危急,死亡率较高,从原则上讲,提倡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综合分析疾病的发病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目前,ACLF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消炎保肝、抗病毒治疗、微生态调节、人工肝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治疗ACLF的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案。伴随着中医疗法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开始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有研究显示,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通过合理的中药配伍可以实施对人体的调节,有针对性地降低ACLF的病变速度,减少其并发症,提升预后的质量。最初记载茵陈四逆汤的医学古籍是,宋代的《伤寒微旨论》,此方由四味中药组成,分别是茵陈蒿、制附子、干姜、炙甘草,此方具有祛寒温热、祛湿退黄等功效,是治疗黄疸的主药方。阴黄又称之为寒湿发黄,是由脾胃虚寒损伤导致的中阳受损,从而引发寒湿外泄受阻。这一药方和张仲景的“于寒湿中求之”的治疗思想高度吻合。有中医学者,根据慢性肝炎发展成为ACLF根据的时间长短,大体分为三类:发展时间少于15 d、发展时间15~30 d、发展时间1~3个月。发展时间在15 d内的患者,病因以血瘀血热为主;发展时间在15~30 d的患者,各种中医证型都均衡分布;发病时间间于1~3个月的患者,以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为主。表明发展时间在>1个月的多以黄疸为主,这也符合ACLF的发病规律。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中医讲究从整体出发,多种药效同时发挥,对机体进行多方位的调节,这一治疗理念和ACLF的复杂性相吻合。在此文中结合ACLF的病理特征,酌情增减茵陈四逆汤的服用量。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增减茵陈四逆汤的内服量,符合个性化治疗的原则。而从本次临床观察中也得出结论,和西医综合疗法相比,茵陈四逆汤确实在减少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体征、改善肝功能、遏制患者病情持续恶化、降低死亡率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和疗效。

综上所述,和西医综合疗法相比,中医治疗模式—茵陈四逆汤可以提高ACLF患者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有着相对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政芳,潘晨,张元芬,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研究.传染病信息,2010,23(5):287-290.

[2]刘晓燕,胡瑾华,王慧芬,等.1977例急性亚急性ACLF患者的病因与转归分析.中华肝脏病杂志,2008,16(10):772-775.

[3]王喜军,吴泽明,赵丽.茵陈四逆汤在阴黄证治疗体系中的历史沿革考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3):12-14.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13.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篇3

本研究通过对165例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揭示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及其演变规律, 为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符合诊断标准的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2007-01~2010-05深圳市中医院住院患者165例。

1.2 诊断标准[1]

按照《肝衰竭诊疗指南》中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结果

2.1 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分布规律及与吸烟、饮酒关系的分析和病毒标志物的情况

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41~50岁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男女之比为3.125:1;165例患者中, 其发生与患者的职业有一定的关系, 以普通职员、无业人员为主, 其中普通职员为44.24%、无业人员为39.39%;其发病与吸烟的关系不甚密切, 但与饮酒有一定关系 (64.24%) ;其发生与季节无明显相关性;而思虑、劳累及饮酒是其病情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分别占54.55%、58.79%及52.73%;病毒复制阳性率较高, HBeAg阳性率为70.30%, HBV-DNA阳性率为79.39%。

2.2 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的基础病分布情况

99例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 比率为60.00% (99/165) , 57发生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 比率为34.55% (57/165) , 而9例发生在病毒携带者基础上, 比率仅为5.45% (9/165) 。

2.3 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将165例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的主要证候进行统计发现, 其中湿热发黄证占50%, 气虚瘀黄证占32%, 瘀热发黄证占8%, 阳虚发黄证占7%, 其他证型占3%。

2.4 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候与预后的关系 见表1。

从表1可见: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主要证型治疗后总有效率 (临床治愈+显效+有效) 湿热发黄证为71.95%, 气虚瘀黄为32.08%, 瘀热发黄证为57.14%, 阳虚发黄证为45.45%, 湿热发黄证明显高于其余证型 (P<0.05) ;而气虚瘀黄证的无效率 (无效+死亡) 为67.92%, 明显高于湿热发黄证 (28.05%) (P<0.05) ;瘀热发黄证与阳虚瘀黄证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3讨论

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的中医病因为“湿热疫毒”, “湿热疫毒”伤于肝, 湿热交织, 必致气机受阻, 久则生瘀, 而热邪亦可直接耗伤阴血。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不知人之元气, 根基于肾, 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萌芽, 皆嫩脆易损。”总之“湿热疫毒”损伤肝体, 久则生瘀, 形成肝“体用同损”、“毒瘀胶着”的局面, 是本病最基本的病因病机。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该病发病有一定的年龄、性别、职业倾向。年龄以41~50岁为主, 占57.58%;性别以男性为主, 占75.76%;究其原因, 是该年龄段的男性, 免疫力已经下降, 但又未至衰弱, 一方面对病毒的免疫监控力下降, 造成病毒复制活跃, 另一方面, 尚能对病毒的攻击产生较强烈的免疫应答, 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 从中医理论来看, 为正气不衰, 邪气旺盛, 邪正剧烈相争, 而发生本病。本研究中职业以普通职员、无业人员居多, 其大多收入都不高, 劳动强度一般较大, 对肝炎的治疗缺乏正确的认识, 多未接受正规的治疗, 容易引起病情加重发生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本组病例病毒复制阳性率较高, 可见HBV的病毒复制是诱发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的病例, 多发生在肝炎后肝硬化的基础上, 比率达60.00%。张琴等[2]对223例肝炎肝硬化的证候进行临床调查, 得出肝炎肝硬化由于湿热疫毒留恋日久, 正气已亏, 邪气滞留, 若再次遭遇损害肝细胞的种种诱因, 可因邪气相加, 正不胜邪, 导致正气骤损, 肝细胞大量坏死, 发生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过度劳累、饮酒及情绪改变可以使机体免疫力降低, 成为该病的诱发因素。

研究发现, 该病病位确定在肝、脾、胆、胃、肾;辨证定性多以血瘀、湿热、热毒、气虚、肝郁为主。其主要证型为湿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瘀热发黄证和阳虚发黄证。而其主要证型治疗后湿热发黄证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余证型;而气虚瘀黄证的无效率明显高于湿热发黄证。可见以虚证为主的病情较重, 预后较差。通过本研究发现, 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具有一定的中医证候特点和发病规律, 对指导临床治疗很有意义。

摘要:目的:通过对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 揭示其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方法:以回顾性临床研究的方式, 对本院165例诊断为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因及中医证候进行分析, 总结分布特点和规律。结果:①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的发病年龄以41~50岁为多;性别以男性为主;而肝硬化是其高危因素;HBV的病毒复制是诱发因素之一;过度劳累、思虑、饮酒是其主要发病诱因及加重因素;②辨证定位多以肝、脾、胆、胃、肾为主;其辨证定性多以血瘀、湿热、热毒、气虚、肝郁为主;主要证型为湿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瘀热发黄证、阳虚发黄证。湿热发黄证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其他证型高, 而气虚瘀黄证和阳虚瘀黄证死亡率较高。结论: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具有一定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和演变规律。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诊断,辨证分型,辨证规范化,人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 (9) :643.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乙肝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00例, 男89例, 女11例;年龄11~80岁, 平均 (42.21±2.42) 岁;住院时间7~120天, 平均时间 (45.62±2.24) 天。以住院结束后患者的存活状况为标准, 选取在住院过程中或住院结束后, 肝功能有较大改善, 相关乙肝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选取在住院过程中或住院结束后, 因器官衰竭死亡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针对两组临床治疗资料, 分别整理治疗前后以及病情最为严重时3个阶段的身体机能各项数据及指标, 对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时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 并且对两组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进行详细统计, 进行构成比分析。

疗效判定标准:以最新修订版《肝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为标准, 判断终点为出院后或在医院死亡。 (1) 治愈:相关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2) 好转:症状和体征有较明显恢复, 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3) 无效:经过治疗后病情既无好转也未恶化。 (4) 恶化:患者出现急性器官衰竭死亡或体征不稳定表现。

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代表性身体机能指标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分析可知:总胆红素、血肌酐、血氨、血钠是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产生的主要因素, 见表1。

此外, 对两组患者主要死因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组均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 病情逐渐好转, 对照组大部分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且大多因并发症而死亡, 见表2。

讨论

肝衰竭主要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肝脏严重损害, 严重的可致患者死亡。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我国乙肝肝硬化患者常见病症之一, 本文结合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部分病例为参考, 对影响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大致分析。

根据资料可知, 乙肝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影响因素以乙肝相关活动数据较为常见[1]。以胆红素为例, 肝脏是人体进行胆红素新陈代谢的主要器官, 乙肝患者因肝部病变, 导致肝功能受损, 血液中胆红素升高, 凝血因子减少。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是引起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多脏器衰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与并发症感染及患者病死率具有明显关联。

血氨浓度的升高是发生肝性脑病的重要参考数据, 血肌酐也是慢加急性肝衰竭晚期并发症的重要依据, 其中, 肝功能受损是严重并发症的一种[2]。本研究中, 对照组大部分病情与肝性脑病有关, 发生肝性脑病的比例占对照组总体的60.00%, 并且还出现了多器官衰竭和生命体征紊乱等症状, 病情较为严重。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肝性脑病比例明显较低, 其他并发症之间的对比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并发症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部分影响。可能与治疗手段、早期干预措施以及用药等各方面因素有关, 但是也不排除本次选取样本量不足, 统计学上的细微误差, 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由资料可知, 总胆红素、血氨、血肌酐等各项指标可以有效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3]。

根据相关临床资料, 还可知患者用药、酒精以及其他感染因素也能对慢加急性肝衰竭产生重要影响, 在乙肝基础上, 药物性肝损及酒精肝损也是重要诱因。

乙肝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在临床治疗中, 还应当从慢性病和急性诱因两个方向出发, 综合分析, 从而全面弄清病理, 有效治疗。胆红素是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转归的重要参考数据, 肝性脑病则是判断转归的重要参考因素, 同时发生多种并发症时, 患者的好转受到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邢霁远, 余祖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死亡相关因素分析127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 21 (6) :537-540.

[2]董晓君, 陈萦晅, 周婷婷, 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上慢加急性肝衰竭及失代偿终末期患者肝内细胆管反应特点对比研究[J].中国肝脏病杂志 (电子版) , 2013, (2) :1-5.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ACLF患者84例,其中,男58例,女26例;平均年龄(46.3±9.2)岁。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低病毒载量抗病毒治疗组)和对照组(低病毒载量未抗病毒治疗组),每组各42例。所有患者资料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84例患者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制订的肝衰竭诊断标准[2],即确诊为低病毒载量(HBV-DNA低于105 copys/m L)的肝衰竭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护肝、支持、改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方面的综合治疗。对照组不另作任何其他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口服拉米夫定,用药量为100 mg/d,空腹服用,连续进行2个月治疗。

1.3 监测指标

治疗过程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血液监测包括白细胞总数分类、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肝功能监测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TBIL等。肾功能监测包括尿素氮、肌酐等。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五项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恢复,出现肝功能改善,PTA在正常范围之内或较前上升,肝腹水消失或减退等现象即说明患者病情好转。经积极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则视为未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指标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TBIL、ALB、AST、PT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好转率及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病死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ACLF是在慢性肝病(如乙型肝炎)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发生新的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性病变。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及内毒素、血氨、芳香族氨基酸等指标明显升高。这些物质会通过各种途径加重患者的肝脏损害,形成恶性循环,并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对ACLF患者进行肝脏移植手术仍是目前对于肝衰竭晚期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肝脏供体非常有限,以及患者自身经济问题,仍有大部分由于乙型肝炎引起的ACLF患者无法及时进行手术移植肝脏,因此进行积极的内科治疗仍是十分必要的维持患者生命的方法。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ACLF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为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的抗病毒机理为通过作用于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从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复制,以减轻肝脏免疫损伤,降低患者机体病毒载量,减轻肝脏炎症病情,促进患者肝脏功能的恢复,使肝脏功能得到改善,同时使患者获得肝组织学和病毒学的改善。拉米夫定具有疗效迅速、口服方便、安全性高等特点,是临床最早应用于治疗各种肝衰竭的抗病毒药物[1,2,3]。大量研究证明,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复制DNA诱发患者亢进的免疫应答反应是患者发生乙型肝炎相关ACLF的主要致病原因[4,5]。对患者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能快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减少病毒在肝细胞之间的相互传播,使新生的肝细胞免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避免肝组织反复多次的免疫损伤。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经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TBIL、ALB、AST、PT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好转率及生存率明显增高,病死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而提示观察组在同一疗程时间内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存率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对乙型肝炎引起的ACLF治疗,目前医学上尚无特效药物和手段,但是针对病因进行抗病毒治疗,通过抑制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可以延缓疾病进展,虽然不能改变末期肝病患者的最终结果,但是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延长生存期和生存率,减缓或减少肝移植的需求[8]。针对现有临床抗病毒药物的特点,结合大量临床实践经验证实,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只要乙型肝炎病毒DNA呈阳性,应尽早、尽快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是一个长期甚至终身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及血液、甲胎蛋白(AFP)等检测,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病情。但同时应注意到,长期应用抗病毒药物会产生耐药性[6,7],因此对ACLF患者如何进行长期稳定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则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目的 探讨对低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进行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的生存情况。方法将84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分为观察组(低病毒载量抗病毒治疗组)和对照组(低病毒载量未抗病毒治疗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护肝、支持、改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方面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连续治疗2个月。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好转率及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病死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低病毒载量的乙型肝炎引起的ACLF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ACLF,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徐君,张园梅.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4,9(7):214-216.

[2]杨方,吴云海,刘丹阳,等.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相关失代偿肝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26(1):46-49.

[3]张耀,郑莎,周吉军,等.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9):848-850.

[4]成军.乙型肝炎病毒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2):131-132.

[5]陈春勇,王素情,林丽丽.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作用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106-107.

[6]Leung NW,Lai CL,Chang TT,et al.Extended lamivudine treatment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enhances hepatitis Be antigen sero-conversion rates:results after 3 years of therapy[J].Hepatology,2001,33:1527-1532.

[7]Liaw YF,Leung NW,Chang TT,et al.Effects of extended lamivudinetherapy in Asian patients wit h chronic hepatitis B.Asia HepatitisLamivudine Study Group[J].Gastroenterology,2000,119:172-180.

上一篇:配气相位优化下一篇:网页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