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加急性肝衰竭

2024-08-26

慢加急性肝衰竭(精选8篇)

慢加急性肝衰竭 篇1

肝衰竭又被称作为重度肝炎,具体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四种。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衰竭的基础上出现了急性肝功能失常,这类肝衰竭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情恶化迅速、并发症较多、治愈难度很大、死亡率很高的特点[1]。在1997的一项研究表明:ACLF和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相比,最为常见[2]。最近几年,中医治疗ACLF的研究逐年增多[3,4],中医认为,ACLF的病因主要有“湿”、“热”、“寒”、“虚”等几种,这其中,以“寒”和“虚”为最主要。元代的罗天益在他的著作《卫生宝鉴》一书中描述了适用茵陈四逆汤的患者症状:体表温度较低且烦热、呕吐、气喘、脉搏无力、肤色发黄。这一观点对后人研究黄疸病阴黄症的治疗起到了引领作用,同时在中医学界也公认了茵陈四逆汤治疗的显著疗效[5]。本院最近几年将茵陈四逆汤应用于ACLF阴黄症治疗中,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1月来本院就诊的80例ACLF阴黄症患者依照实施治疗措施不同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1结合诊断标准,确诊为ACLF阴黄症患者。2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进行了同意书的签署。A组中男20例,占本组ACLF患者的50.00%;女20例,占本组ACLF患者的50.00%;年龄最大35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29.60±2.29)岁。12例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本组ACLF患者的30.00%;9例为高中及中专学历,占本组ACLF患者的22.50%;11例为大专学历,占本组ACLF患者的27.50%;8例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本组ACLF患者的20.00%;B组中男21例,占本组ACLF患者的52.50%;女19例,占本组ACLF患者的47.50%;年龄最大36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29.70±3.11)岁。11例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本组ACLF患者的27.50%;10例为高中及中专学历,占本组ACLF患者的25.00%;10例为大专学历,占本组ACLF患者的25.00%;9例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本组ACLF患者的22.5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B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模式给予ACLF患者进行治疗:结合患者的病情实际采取相应的西医疗法,诸如进行抗病毒治疗,调节患者免疫力,采取改善患者肝脏微循环的相应措施,同时进行肝性脑病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切忌给予患者施用肝损、肾损药物。A组基于B组模式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中医辨证治疗,采用内服的方式给予患者施用茵陈四逆汤加减,具体如下:首先煎服茵陈30~60 g,炮附子10 g,干姜10 g和炙甘草10 g。如患者伴随发烧症状加服大黄和虎杖;如果患者伴随脾虚症状,加服党参、黄芪;如患者伴随阴虚症状,加服枸杞、沙参;如患者伴随血瘀,加服赤芍、鳖甲等;如患者伴随腹胀,加服枳实和厚朴。加水300 ml进行煎服,1剂/d,每天早晚饭后进行服用,治疗疗程为2个月。

1.3疗效评价标准患者不再伴随临床症状,体征也完全消失,治疗效果为痊愈;患者基本不再伴随临床症状,体征也基本消失,治疗效果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都有着较大好转,治疗效果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都变化不大,治疗效果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2结果

治疗后,A组中14例为痊愈,占本组ACLF的35.00%;12例为显效,占本组ACLF患者的30.00%;11例为好转,占本组ACLF患者的27.50%;3例为无效,占本组ACLF患者的7.50%;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B组中10例为痊愈,占本组ACLF患者的25.00%;9例为显效,占本组ACLF患者的22.50%;11例为好转,占本组ACLF患者的27.50%;10例为无效,占本组ACLF患者的25.00%;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A组治疗疗效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ACLF病情危急,死亡率较高,从原则上讲,提倡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综合分析疾病的发病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目前,ACLF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消炎保肝、抗病毒治疗、微生态调节、人工肝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治疗ACLF的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案。伴随着中医疗法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开始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有研究显示,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通过合理的中药配伍可以实施对人体的调节,有针对性地降低ACLF的病变速度,减少其并发症,提升预后的质量。最初记载茵陈四逆汤的医学古籍是,宋代的《伤寒微旨论》,此方由四味中药组成,分别是茵陈蒿、制附子、干姜、炙甘草,此方具有祛寒温热、祛湿退黄等功效,是治疗黄疸的主药方。阴黄又称之为寒湿发黄,是由脾胃虚寒损伤导致的中阳受损,从而引发寒湿外泄受阻。这一药方和张仲景的“于寒湿中求之”的治疗思想高度吻合。有中医学者,根据慢性肝炎发展成为ACLF根据的时间长短,大体分为三类:发展时间少于15 d、发展时间15~30 d、发展时间1~3个月。发展时间在15 d内的患者,病因以血瘀血热为主;发展时间在15~30 d的患者,各种中医证型都均衡分布;发病时间间于1~3个月的患者,以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为主。表明发展时间在>1个月的多以黄疸为主,这也符合ACLF的发病规律。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中医讲究从整体出发,多种药效同时发挥,对机体进行多方位的调节,这一治疗理念和ACLF的复杂性相吻合。在此文中结合ACLF的病理特征,酌情增减茵陈四逆汤的服用量。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增减茵陈四逆汤的内服量,符合个性化治疗的原则。而从本次临床观察中也得出结论,和西医综合疗法相比,茵陈四逆汤确实在减少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体征、改善肝功能、遏制患者病情持续恶化、降低死亡率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和疗效。

综上所述,和西医综合疗法相比,中医治疗模式—茵陈四逆汤可以提高ACLF患者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有着相对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政芳,潘晨,张元芬,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研究.传染病信息,2010,23(5):287-290.

[2]刘晓燕,胡瑾华,王慧芬,等.1977例急性亚急性ACLF患者的病因与转归分析.中华肝脏病杂志,2008,16(10):772-775.

[3]王喜军,吴泽明,赵丽.茵陈四逆汤在阴黄证治疗体系中的历史沿革考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3):12-14.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13.

[5]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2,5(6):321-327.

慢加急性肝衰竭 篇2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54-02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较少见但可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常发生于原先没有肝脏疾病的患者中。急性肝衰竭病死率极高,对于无法肝移植的患者,生存率不足15%。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及家属很难接受病情的快速发展,无法直面死亡,心理承受着极其沉重的精神压力。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可引导患者理性地面对死亡,减轻患者及家属对死亡的恐惧,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树立健康的生死观[1],帮助患者坦然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1 死亡教育的起源 死亡教育起源于死亡学,1903年,俄国科学家艾列梅奇尼尔科夫提出“死亡学”一词,并指出“以科学的精神及方法研究死亡学及老人学,可以减轻人类承受的痛苦”。1912年,美国医学家罗威帕克提出死亡学主要研究死亡的本质及原因。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出版的《死亡的意义》,第一次系统全面地探讨了死亡的问题,是世界上第一本论述和研究死亡的权威著作。1963年,美国的Robert Fultonzai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正式的死亡教育课程[2]。

2 国内外死亡教育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2.1 发展现状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1976年,已有150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死亡教育课程。在英国,皇家学院于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机构,并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近几年,与死亡相关的课程已经在中小学开展,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日本、德国、法国、荷兰的死亡教育近几年也有明显进展[3]。20世纪末,台湾地区广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把2001年定为 “生命教育年”。目前,台湾小学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台湾中学普遍开设正规的“生命教育课”,编制了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

2.2当前国内死亡教育的不足

2.2.1 医护人员方面 患者及家属的死亡教育一般由临床医护人员进行,但是系统全面的死亡教育知识的缺乏是死亡教育难以全面开展的最大问题。唐鲁[4]等人对上海市某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调查显示,目前医护人员缺乏死亡教育知识,对死亡事件的应对能力欠缺。陈鹏[5]等对北京市157名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护士对死亡能够自然接受,对死亡态度主要受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的影响。

2.2.2 患者及其家属方面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像,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对“死亡”的避讳莫深,在面对死亡时都避而不谈,尤其受迷信思想的影响,对死亡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无法正确面对死亡,更不能怀着轻松的心情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对3000多例患者进行调查发现93%的人对死亡没有准备,没有和家人谈论过死亡,50%以上的患者不了解自己的病情[6]。

2.2.3 大中专院校的课程设计 目前,在国内大中专医学院校的课程中缺少系统、科学的死亡教育,在众多的调查中发现,护生普遍反映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只是在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等人文课程中,略微提到过几句。钱玉婷等[7]的调查研究发现,54. 5%的护生对死亡认知的情况不及格。

3 死亡教育的实施措施

3.1临床实施方法

3.1.1加强临终患者及家属的死亡教育 在患者及家属情绪稳定的时候与他们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做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使患者及家属能正视死亡,能最平静的心态度过人生的最后历程,减轻患者及家属在面对死亡时焦虑及恐惧心理。指导患者家属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满足患者对亲情的渴求。

3.1.2创造安静舒适的病区环境 由于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影响,促进晚期肝硬化患者自身的舒适显得尤其重要。此外,卧床休息对肝硬化患者非常重要。护士应加强对病房环境秩序的管理,为患者提供安静而舒适的环境,避免病人的睡眠受到影响。

3.1.3为患者提供舒适护理,减轻并发症带来的不适 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腹水伴双下肢水腫,护士应遵医嘱指导患者服用利尿剂并观察药物的疗效;有的利尿剂如托拉塞米对血管的刺激性很大,患者会有强烈的刺痛感,护士在为患者静推时应缓慢推注,减轻患者的疼痛。协助医生进行腹腔穿刺术放腹水,及时更换穿刺处敷料,保持整洁干燥。

3.2 加强医护人员及护生的死亡教育

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是现代护理学需要研究的新学科、新课题,应对护理人员强化有关死亡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晚期肝病患者的心理需求,掌握病情告知的原则和技巧,掌握症状控制、生死问题谈话与教育等相关知识,使死亡教育成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在沈峰平[8]等人研究发现运用Delphi法可以构建对护士进行死亡教育的继续教育核心结构体系。

3.3提高全社会对死亡教育的关注

目前,我国的死亡教育才刚刚起步,要想在全社会得到重视和认同,就必须全民关注。应努力发挥传播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普及死亡教育知识,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为死亡教育提供适宜的伦理环境。

4 体会 目前,我国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一旦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一旦发生,则死亡风险明显增加。来自亚洲的回顾研究显示,10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22例在平均13个月的随访中死亡[10]。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死亡态度的内涵已深化到对死亡的正面接受、自然接受等正向态度[1],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的开展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好终末期肝病患者及家属的死亡教育,对于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勇敢面对死亡,有质量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海玲,史宝欣.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69—570.

[2]杨清,刘红,杜颜彬.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的发展[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4):47—48.

[3]郭巧红,任小红,周丽娟,等.对护生开展死亡教育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9,23(2B):453-455.

[4]唐鲁,李玉香,周玲君,等.医护人员对死亡教育认知及其培训需求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17):66-68.

[5]陈鹏,王敏,刘宇,等.北京市157 名护士的死亡态度及临终关怀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4,21(16):29-32.

[6]张田勘.临终关怀关怀什么[J].时代潮,1997(9):21- 23.

[7]钱玉婷.护生对死亡教育认知的调查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4,3:20

[8]沈峰平,赵继军,崔静.运用Delphi法构建我国护士死亡教育核心知识体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8):60-62.

[9]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6.

慢加急性肝衰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ACLF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联合组和西药组各30例。联合组中, 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22~65岁, 平均年龄 (41.2±5.5) 岁。西药组中, 男性19例, 女性11例, 年龄22~65岁, 平均年龄 (42.3±4.9)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2006制定的《肝衰竭诊疗指南》中相关标准, 并分为早、中、晚三期。纳入标准: (1) 年龄在18~65岁之间; (2) 自愿参与研究, 知情治疗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 (1) 慢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及亚急性肝衰竭者; (2) 中毒、药物、自身免疫、酒精等因素导致的ACLF; (3) 原发性肝癌, 有严重全身性疾病合并症; (4) 哺乳期、妊娠期女性; (5) 中途退出治疗者[4]。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支持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 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缓解肝负担;加强监护巡视, 有异常及时处理;纠正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低氯、低钠、碱中毒等, 酌情补充凝血因子, 随时注意消毒隔离, 强化口腔护理, 避免医院感染。西医基础治疗+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应用80~160mg复方甘草酸苷类+100~160mg促肝细胞生长素+1.2~1.8g还原型谷胱甘肽, 静脉滴注, 1次/天。抗病毒治疗应用恩替卡韦0.5mg, 1次/天, 口服;免疫调节用胸腺法新1.6mg皮下注射, 2次/周。治疗期间防治并发症。

联合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1) 湿热瘀黄证, 以凉血解毒化瘀法治疗, 每日1剂, 加水煎服, 早晚各1次。配方包括白芨15g、丹参30g、白术和白花蛇舌草各15~30g、赤芍30~150g、栀子9~12g、茜草和豨莶草各30~45g、茵陈30~60g。 (2) 气虚瘀黄证, 以益气解毒化瘀方治疗, 每日取药1剂, 加清水煎服, 早晚各1次。方中包括鸡内金20g、炙黄芪和白术各30g、太子参15g、丹参30g、茜草和豨莶草各30~45g、虎杖15~30g、茵陈30~60g、附片9~12g。随症加减: (1) 失眠, 加合欢皮、酸枣仁各20g; (2) 严重腹胀, 加沉香6g、莱菔子30g; (3) 手足心热, 加旱莲草30g、女贞子20g; (4) 食欲不振, 加焦三仙、鸡内金各10g; (5) 痰湿重, 加沙仁12g、陈皮20g; (6) 恶心、呕吐, 加竹茹、陈皮各15g; (7) 皮肤瘙痒, 加秦艽、牡丹皮各20g; (8) 口干苦、胁痛, 加川楝子10g、郁金20g; (9) 肌肤瘀斑, 加白茅根20g、紫草30g; (10) 腹泻便溏, 加猪苓20g、薏苡仁30g。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或血清总胆红素 (TBIL) 不超过34μmol/L,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不低于60%;显效:症状显著减轻, TBIL较治疗前至少降低50%, 或PTA较治疗前至少增加50%;稳定:症状有改善, TBIL较治疗前至少降低25%, 或PTA较治疗前至少增加25%;无效:患者症状加重、死亡[5]。总有效=痊愈+显效+稳定。

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 包括谷丙转氨酶 (ALT) 、血浆白蛋白 (ALB) 、谷草转氨酶 (AST) 、PTA、TBIL等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过治疗, 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 高于西药组的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

两组患者各项肝功能与凝血酶原活动度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n (%) ]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结论

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进展而成的一种急性肝功失代偿疾病, 其治愈难度大、病死率较高, 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疗法。中医中药疗法在肝衰竭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 能有效改善预后。祖国医学中并没有肝衰竭病名, 根据黄疸表现以及传染病特性, 可归属“瘟黄”“急黄”以及“肝瘟”等范畴。我国古代医家对该病症论述的资料较多, 如《素问》言:“溺黄赤安卧者, 黄疸。”又如《金匮要略》曰:“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 肝热, 热在里, 当下之。”提出黄疸、酒疸、黑疸、谷疸与女痨疸之为“五疸”, 并提出“诸病黄家, 但利其小便”的治疗之法。唐代医家孙思邈则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凡遇时行热病, 多必内瘀发黄。综合历代医家对其描述, 可将其病因归纳为湿热, 病机则为肝胆脾胃湿热[6]。临床治疗当以辨证之法凉血解毒、益气解毒、祛湿化瘀、温阳化瘀等为原则。

本研究结果显示, 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 高于西药组的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医辨证施治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对ACLF的预后有重要意义。中医辨证将ACLF分为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 分别给予凉血解毒化瘀法 (包括不同剂量的丹参、白芨、白术、茵陈、茜草、豨莶草、栀子、赤芍、白花蛇舌草等) 、益气解毒化瘀方 (方中有鸡内金、白术、太子参、炙黄芪、附片、茵陈、茜草、豨莶草、虎杖、丹参等) 。益气解毒化瘀方具有养阴益气、解毒清热的功效, 其目的在于清解患者体内的内毒与外毒, 保护正气与脏腑功能[8]。药物中白术可健脾益气除湿, 太子参性甘平, 微苦, 多用于脾虚食少、倦怠乏力之症, 有健脾益气并养胃护阴之功效;炙黄芪归肺脾经, 益气补中;附片之效如《本草备要》中言:补肾命火, 逐风寒湿;虎杖归肝胆肺经, 可清热解毒、散瘀止痛;丹参行气、活血。全方益气、养阴、解毒之效显著。凉血解毒化瘀法中丹参可助气血运行, 活血通络;白花蛇舌草能清热利湿;茵陈为凉血活血、痛经止血之要药, 疏利肝经, 改善肝血循环, 促使退黄;茜草清利湿热, 为治黄专药。现代药理研究显示, 茵陈中有效成分可促进胆红素代谢, 对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有促进作用, 有效抑制肝细胞死亡[7];赤芍中有效成分赤芍总苷能改善机体微循环, 降低血黏度, 对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凝集有阻碍作用, 还可延长凝血酶原时间[8];黄芪与丹参共用能相互协同, 有效改善肝脏血液流变学及局部微循环, 改善机体抗炎、抗凝, 提高机体免疫、耐缺氧, 并促进肝细胞新生, 最终有效改善肝脏功能。由表2可知,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肝功、凝血酶原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中医辨证治疗在改善ACLF病情、肝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更好, 利于病情预后。综上所述, 中医辨证施治对ACLF病情的改善效果更好, 安全有效, 临床治疗有明显优势。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 (亚急性) 肝衰竭 (ACLF) 的临床疗效, 探究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联合组和西药组各30例。西药组常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等, 联合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施治,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 两组患者总效率及ALT、ALB、AST、PTA、TBIL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ACLF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凝血酶原活动度,中医辨证

参考文献

[1]王立福, 李筠, 李丰衣, 等.中医辨证联合西药治疗慢加急性 (亚急性) 肝衰竭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医杂志, 2013, 54 (22) :1922-1925.

[2]杨瑞华, 李芹, 林恢, 等.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4, 22 (10) :595-597.

[3]党中勤, 杨国红, 马应杰, 等.中医多途径给药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西医常规疗法的增效作用[J].中医杂志, 2012, 53 (24) :2109-2111.

[4]扈晓宇, 张扬, 陈果, 等.大剂量清热化瘀中药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生存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J of Integ Med, 2012, 10 (2) :176-185.

[5]骆建兴, 扈晓宇, 张扬, 等.浅析分期论治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辨治思想[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3, 23 (5) :311-313.

[6]王成成, 黄芬.慢加急性 (亚急性) 肝衰竭及慢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 2015, 32 (2) :112-115.

[7]石斌豪, 贾建伟, 王娇,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5, 22 (3) :267-271.

慢加急性肝衰竭 篇4

患者女, 44岁, 自诉2009年1月停经, 经当地医院检查怀孕, 期间身体状态良好, 胎儿发育正常。5月中旬,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身目发黄, 并进行性加重, 食纳下降, 恶心呕吐厌油, 遂在当地医院检查乙肝小三阳, 转氨酶404.7mmol/L, B超提示宫内活胎, 肝实质弥漫性病变。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入院症见:身目重度黄染, 时有恶心, 食纳差, 小便黄, 大便干结, 肝掌征 (+) ;产科检查:宫底平脐, 胎方位欠清, 胎心140次/min, 律齐, 无宫缩。入院诊断:病毒性肝炎 (乙型慢性) ,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入院后即下病重医嘱, 监测生命体征, 间断上氧, 乳果糖10m L口服以润肠通便, 思美泰护肝退黄, 改善肝内胆汁淤积, 门冬氨酸钾镁保护细胞膜。中药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佐以清热利湿;产科会诊意见:因患者病情发展迅速, 正处于肝衰竭状态, 不宜继续妊娠。征得患者与家属同意后于6月6日行引产术, 术后调整治疗方案用谷胱甘肽促进肝细胞生长, 凯时改善肝脏微循环安体舒通利尿, 头孢他啶抗感染。7月23日病人好转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基础护理

因患者入院时即处于肝衰竭状态, 为了防止病情恶化, 6月6日行中止妊娠术。为了促进康复, 我们强化了对患者的基础护理。 (1) 保持病房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 光线柔和。 (2) 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床头悬挂绝对卧床休息标致, 向患者宣教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3) 使用气垫床, 鼓励患者自行翻身, 每2小时护士为患者按摩受压处皮肤, 每班床头交接皮肤完整性。 (4) 帮助病人搞好个人卫生, 帮助病人在床上洗头、擦澡、洗脸、漱口、刷牙;使用刺激性较小的洗发膏、洗澡液, 禁用肥皂;指导患者用软毛牙刷刷牙, 防止牙龈出血。 (5) 治疗时间集中安排, 保证病人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患者在6月7日出现了骶尾部皮肤发红现象, 分析原因是引产术后, 患者由于情绪低落加之感觉乏力拒绝护士翻身, 仰卧位过久所致。经改变体位, 局部涂以红花酒精后, 局部潮红消失;护士对患者进行了预防压疮知识的讲解, 取得了患者的配合, 在以后的时间里, 患者能主动翻身, 未再出现皮肤异常。

2.2 病情观察

患者入院后即下病重医嘱, 测BPPR神志、瞳孔、胎心, q8h, 并记录24h尿量。及早中止妊娠是本病的治疗关键, 6月6日为患者行引产术, 积极做好抢救的各项准备, 包括吸氧、心电监测、留置导尿, 建立静脉通路、备血、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引产术后注意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和子宫恢复情况;高度警惕肝昏迷, 注意患者神志、性格、定向力、记数力有无异常变化, 如果患者出现烦躁, 定向力和记数力异常, 双手扑翼样震颤, 则提示患者有肝昏迷前驱症状, 应尽早采取抢救措施, 并加床栏, 防止患者坠床。

2.3 饮食护理

患者入院后查肝功能异常, 我们根据检验结果为患者制定食谱, 总原则为:低动物脂肪, 高纤维素、高维生素C, 高钾, 增加乳果糖的摄入, 宜清淡稀软食物, 忌辛辣、生硬食物, 鼓励患者多食水果蔬菜。患者引产术后适当增加动物蛋白的摄入, 为了补充水分, 食谱上多选用鸡汤、鱼汤、排骨汤。

2.4 给药护理

患者入院后的给药途径有3种, 静脉给药、口服给药、外用给药。

2.4.1 静脉给药

患者入院后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是静脉给药, 如思美泰护肝退黄, 改善肝内微循环;门冬氨酸佳美保护肝细胞膜, 头孢他啶抗感染, 前列地尔改善肝内微循环, 等。针对患者输液量大、输液时间长的特点, 我们特制定以下护理措施: (1) 严格三查八对, 所有护肝药物均需现配现用; (2) 严格按照医嘱规定的时间用药, 如头孢他啶组液体医嘱规定用药时间是q8h, 我们每8h给药1次, 每班交接; (3) 尽量减少创伤性操作, 对患者采取静脉留置术; (4) 输新鲜血浆时仔细检查血浆袋内有无凝块;在输血浆前, 先测量体温, 体温正常再融化血浆;输血浆先慢后快, 确定患者没有输血反应后把输血浆的速度调整为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快速度, 防止血浆变质。

2.4.2 口服给药

患者入院后的中药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退黄, 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我们为患者制定的中药服药原则是每日1剂, 分两次温服;上午的服药时间为10:00, 下午服药时间为16:00, 因为中药较苦, 放在这两个时间上可以减少对进餐的影响, 服完中药后用温开水漱口, 减少苦味刺激。另外, 患者还口服乳果糖润肠通便, 口服氯化钾补钾, 口服多潘立酮增加胃动力, 口服双岐四联活菌片剂改善肠道菌落, 口服螺内酯利尿;我们都按时发药到床头, 看药入口。对患者进行药物知识的宣教, 争取患者主动配合。

2.4.3 外用给药

患者6月6日行引产术后, 为预防妇科感染, 我们每天用苦参、黄柏熬水为患者进行会阴部抹洗, 抹洗毛巾消毒, 抹洗液保持在40°C。患者引产术后未出现妇科感染。

2.5 心理护理

慢加急性肝衰竭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乙肝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00例, 男89例, 女11例;年龄11~80岁, 平均 (42.21±2.42) 岁;住院时间7~120天, 平均时间 (45.62±2.24) 天。以住院结束后患者的存活状况为标准, 选取在住院过程中或住院结束后, 肝功能有较大改善, 相关乙肝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选取在住院过程中或住院结束后, 因器官衰竭死亡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针对两组临床治疗资料, 分别整理治疗前后以及病情最为严重时3个阶段的身体机能各项数据及指标, 对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时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 并且对两组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进行详细统计, 进行构成比分析。

疗效判定标准:以最新修订版《肝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为标准, 判断终点为出院后或在医院死亡。 (1) 治愈:相关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2) 好转:症状和体征有较明显恢复, 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3) 无效:经过治疗后病情既无好转也未恶化。 (4) 恶化:患者出现急性器官衰竭死亡或体征不稳定表现。

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代表性身体机能指标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分析可知:总胆红素、血肌酐、血氨、血钠是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产生的主要因素, 见表1。

此外, 对两组患者主要死因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组均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 病情逐渐好转, 对照组大部分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且大多因并发症而死亡, 见表2。

讨论

肝衰竭主要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肝脏严重损害, 严重的可致患者死亡。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我国乙肝肝硬化患者常见病症之一, 本文结合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部分病例为参考, 对影响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大致分析。

根据资料可知, 乙肝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影响因素以乙肝相关活动数据较为常见[1]。以胆红素为例, 肝脏是人体进行胆红素新陈代谢的主要器官, 乙肝患者因肝部病变, 导致肝功能受损, 血液中胆红素升高, 凝血因子减少。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是引起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多脏器衰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与并发症感染及患者病死率具有明显关联。

血氨浓度的升高是发生肝性脑病的重要参考数据, 血肌酐也是慢加急性肝衰竭晚期并发症的重要依据, 其中, 肝功能受损是严重并发症的一种[2]。本研究中, 对照组大部分病情与肝性脑病有关, 发生肝性脑病的比例占对照组总体的60.00%, 并且还出现了多器官衰竭和生命体征紊乱等症状, 病情较为严重。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肝性脑病比例明显较低, 其他并发症之间的对比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并发症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部分影响。可能与治疗手段、早期干预措施以及用药等各方面因素有关, 但是也不排除本次选取样本量不足, 统计学上的细微误差, 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由资料可知, 总胆红素、血氨、血肌酐等各项指标可以有效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3]。

根据相关临床资料, 还可知患者用药、酒精以及其他感染因素也能对慢加急性肝衰竭产生重要影响, 在乙肝基础上, 药物性肝损及酒精肝损也是重要诱因。

乙肝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在临床治疗中, 还应当从慢性病和急性诱因两个方向出发, 综合分析, 从而全面弄清病理, 有效治疗。胆红素是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转归的重要参考数据, 肝性脑病则是判断转归的重要参考因素, 同时发生多种并发症时, 患者的好转受到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邢霁远, 余祖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死亡相关因素分析127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 21 (6) :537-540.

[2]董晓君, 陈萦晅, 周婷婷, 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上慢加急性肝衰竭及失代偿终末期患者肝内细胆管反应特点对比研究[J].中国肝脏病杂志 (电子版) , 2013, (2) :1-5.

慢加急性肝衰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ACLF患者84例,其中,男58例,女26例;平均年龄(46.3±9.2)岁。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低病毒载量抗病毒治疗组)和对照组(低病毒载量未抗病毒治疗组),每组各42例。所有患者资料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84例患者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制订的肝衰竭诊断标准[2],即确诊为低病毒载量(HBV-DNA低于105 copys/m L)的肝衰竭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护肝、支持、改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方面的综合治疗。对照组不另作任何其他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口服拉米夫定,用药量为100 mg/d,空腹服用,连续进行2个月治疗。

1.3 监测指标

治疗过程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血液监测包括白细胞总数分类、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肝功能监测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TBIL等。肾功能监测包括尿素氮、肌酐等。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五项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恢复,出现肝功能改善,PTA在正常范围之内或较前上升,肝腹水消失或减退等现象即说明患者病情好转。经积极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则视为未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指标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TBIL、ALB、AST、PT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好转率及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病死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ACLF是在慢性肝病(如乙型肝炎)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发生新的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性病变。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及内毒素、血氨、芳香族氨基酸等指标明显升高。这些物质会通过各种途径加重患者的肝脏损害,形成恶性循环,并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对ACLF患者进行肝脏移植手术仍是目前对于肝衰竭晚期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肝脏供体非常有限,以及患者自身经济问题,仍有大部分由于乙型肝炎引起的ACLF患者无法及时进行手术移植肝脏,因此进行积极的内科治疗仍是十分必要的维持患者生命的方法。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ACLF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为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的抗病毒机理为通过作用于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从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复制,以减轻肝脏免疫损伤,降低患者机体病毒载量,减轻肝脏炎症病情,促进患者肝脏功能的恢复,使肝脏功能得到改善,同时使患者获得肝组织学和病毒学的改善。拉米夫定具有疗效迅速、口服方便、安全性高等特点,是临床最早应用于治疗各种肝衰竭的抗病毒药物[1,2,3]。大量研究证明,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复制DNA诱发患者亢进的免疫应答反应是患者发生乙型肝炎相关ACLF的主要致病原因[4,5]。对患者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能快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减少病毒在肝细胞之间的相互传播,使新生的肝细胞免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避免肝组织反复多次的免疫损伤。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经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TBIL、ALB、AST、PT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好转率及生存率明显增高,病死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而提示观察组在同一疗程时间内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存率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对乙型肝炎引起的ACLF治疗,目前医学上尚无特效药物和手段,但是针对病因进行抗病毒治疗,通过抑制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可以延缓疾病进展,虽然不能改变末期肝病患者的最终结果,但是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延长生存期和生存率,减缓或减少肝移植的需求[8]。针对现有临床抗病毒药物的特点,结合大量临床实践经验证实,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只要乙型肝炎病毒DNA呈阳性,应尽早、尽快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是一个长期甚至终身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及血液、甲胎蛋白(AFP)等检测,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病情。但同时应注意到,长期应用抗病毒药物会产生耐药性[6,7],因此对ACLF患者如何进行长期稳定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则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目的 探讨对低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进行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的生存情况。方法将84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分为观察组(低病毒载量抗病毒治疗组)和对照组(低病毒载量未抗病毒治疗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护肝、支持、改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方面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连续治疗2个月。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好转率及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病死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低病毒载量的乙型肝炎引起的ACLF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ACLF,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徐君,张园梅.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4,9(7):214-216.

[2]杨方,吴云海,刘丹阳,等.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相关失代偿肝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26(1):46-49.

[3]张耀,郑莎,周吉军,等.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9):848-850.

[4]成军.乙型肝炎病毒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2):131-132.

[5]陈春勇,王素情,林丽丽.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作用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106-107.

[6]Leung NW,Lai CL,Chang TT,et al.Extended lamivudine treatment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enhances hepatitis Be antigen sero-conversion rates:results after 3 years of therapy[J].Hepatology,2001,33:1527-1532.

[7]Liaw YF,Leung NW,Chang TT,et al.Effects of extended lamivudinetherapy in Asian patients wit h chronic hepatitis B.Asia HepatitisLamivudine Study Group[J].Gastroenterology,2000,119:172-180.

慢加急性肝衰竭 篇7

1 临床资料

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并发真菌性肺炎患者9例,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38~71岁,平均50.1岁。均为乙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患者住院期间有明显的肺部临床症状、体征,胸部CT检查有特异性表现,住院时间19~41 d。

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病历资料,了解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并发真菌性肺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使用时间、侵袭性操作的种类和次数。真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疾病的转归。

3 结果

(1)本组住院时间19~41 d,应用抗生素7~20 d。(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情况:本组有6例血浆置换患者使用地塞米松5 mg,有7例自入院静脉输入甘草酸二胺。(3)侵入性操作:本组进行侵入性操作21次,主要有导尿、深静脉置管、胸腔、腹腔穿刺、气管插管。(4)真菌性肺炎症状体征:患者有明显的发热,体温37.8~39℃,有咳嗽、咳痰、喘息等呼吸道症状。肺部听诊可闻及湿性啰音6例,哮鸣音2例。(5)真菌性肺炎CT表现:有磨玻璃影,病灶以单发结节、肿块或空洞影及多发结节影为主或肿块周围可见晕轮征,结节病灶伴空气新月征等多种影像表现,缺乏明显特异性,诊断时除与其他疾病鉴别外,还需密切结合临床(图1)。(6)血真菌培养结果:白色念珠菌4株,曲霉菌3株,隐球酵母菌属菌2株。(7)疾病转归:5例经保肝、抗真菌治疗,病情好转出院,2例自动出院,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1例上消化道出血死亡。

4 讨论

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加强患者真菌性肺炎的预防至关重要。规范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对有感染的患者根据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生素,用药过程中观察患者用药的疗效,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者应加强观察,必要时做血细菌培养,防止菌群失调导致真菌感染。

加强患者的肺部感染预防,尤其对肝昏迷患者,定时翻身、拍背,因患者长期卧床,防御机能低下,呼吸肌张力下降,咳嗽反射受到抑制,呼吸到分泌物淤积,增加了感染的风险[7]。防止长时间卧床引起患者肺炎。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对不能进食及低蛋白的患者补充新鲜血浆或白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常需作深静脉置管、胸腹腔穿刺、留置导尿等操作,侵入性诊疗导致机体暴露于外环境,真菌更容易侵袭,发生感染[8]。对侵入性操作,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无菌操作不严格造成患者感染,导致患者发生感染需应用抗生素又继发真菌感染。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发现患者有咳嗽、咳痰、体温异常等症状时及时进行血细胞检查、X线或CT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真菌性肺炎的重要手段,在患者胸部X线或CT检查出现肺炎影像特征,及时进行血及痰培养以确诊、进行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郝爱国,马玉.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4):25-26.

[2]段钟平.人工肝脏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5.

[3]潘光红.肺部真菌感染CT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95-96.

[4]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56-459.

[5]张丹木,高鹏,韩梅,等.真菌性肺炎的CT影像诊断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72-73.

[6]曹登攀,吴恩福,郑祥武,等.肺真菌病的CT诊断(附49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2):211-213.

[7]刘政,张彦宗,赵东芳,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的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918-1920.

慢加急性肝衰竭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我院肝病科住院的乙型肝炎病毒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 共72例, 均为早期至中期患者。其中男60例, 女12例, 年龄 (23~58) 岁。诊断符合2006年《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2], 并排除HAV、HCV、HDV、HEV、EBV及CMV重叠感染;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淤胆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和拉米夫定组, 两组的基线状况, 包括年龄、性别、病情程度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 (n=38) 和拉米夫定组 (n=34) , 两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于恩替卡韦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 0.5mg/d和拉米夫定 (葛兰素史克公司) 100 mg/d进行抗病毒治疗, 病情好转出院的病人继续服用药物井做定期复查, 连续观察48周。

1.3 观察指标

对恩替卡韦组和拉米夫定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血清生化指标ALT、ALB、TBi I、PTA以及HBVDNA转阴率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48周的生存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χ—±s) 表示, 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TBII与ALT的值明显下降, 而PTA与ALB的值明显升高, 说明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抗病毒可明显促进肝功能的好转。恩替卡韦组与拉米夫定组相比较 (P>0.05, 表1)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转阴率的比较

恩替卡韦组治疗后4周及48周时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68.8%及96.6%, 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的55.5%和70.8%,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注:除去死亡病例, ETV组在治疗4、12、48周的病例数分别为32、30、29例, LAM组分别为27、25、24例

注:HBVDNA为乙型肝炎病毒, 与拉米夫定组比较*表示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48周内存活率的比较

恩替卡韦组38例患者存活29例, 存活率为76.3%;拉米夫定组34例患者存活24例, 存活率为70.5%, 两组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是指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 在急性损伤因素的作用下, 短期肝脏功能急剧恶化井出现肝功能衰竭。在我国, 乙型肝炎再激话是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主要诱因[3]。病毒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表达和机体免疫清除过于强烈, 是导致肝功能衰竭发生的重要因素, 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病毒载量, 缓解过强免疫反应, 减轻病情, 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措施[4]。恩替卡韦、拉米夫定快速有效的抗病毒可明显改善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预后[5]。

本研究将72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治疗组和拉米夫定治疗组,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肝功能、PTA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恩替卡韦组HBVDNA降低速度及转阴率明显快于拉米夫定组, 其他指标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6]。本研究还比较了两种药物治疗48周时患者的存活率, 结果显示恩替卡韦组存活率为76.3%;拉米夫定组存活率为70.5%, 恩替卡韦略高于拉米夫定, 但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在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中, 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疗效确切, 使用安全, 二者均可使用。恩替卡韦抑制病毒的作用强于拉米夫定, 但在改善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方面未显示明显优势。

摘要:目的 比较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72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 (38例) 和拉米夫定组 (34例) 。两组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 观察用药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HBVDNA、PTA、存活率。结果 治疗后4周及48周时恩替卡韦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68.8%及96.6%, 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的55.5%和70.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他肝功能主要指标、PTA及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结论 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治疗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疗效确切, 使用安全, 恩替卡韦抑制病毒的作用强于拉米夫定, 但在改善预后方面未显示出优势。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恩替卡韦,拉米夫

参考文献

[1]曹海燕, 蔡胜蓝, 张妍.不同核苷 (酸) 类抗病毒药物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近期预后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23) :4027-4028.

[2]中华医学会.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 (9) :643-646.

[3]张福奎, 贾继东, 王思宝.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4) :235.

[4]宋美君, 任红.乙型重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06, 2 (1) 55-57.

[5]舒欣, 许启桓, 张卡, 等.HBeAg阴性乙型肝炎ACL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8, 22 (6) :481-483.

上一篇:新闻推荐下一篇:审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