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后遗症

2024-12-09

盆腔炎后遗症(共7篇)

盆腔炎后遗症 篇1

盆腔炎性疾病 (PID) 相关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殖健康。既往PID后遗症的概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随着目前不孕及异位妊娠等疾病发病率的升高, 如何及时治疗急性PID, 预防后遗症的发生就成为日益需要关注的话题。现就PID及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等相关概念进行明确, 并就各种后遗症的特点及预防进行阐述。

1 基本概念

1.1 慢性盆腔炎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提出的PID的定义主要指盆腔的急性炎症, 并认为十几年前常用的慢性盆腔炎的术语并不恰当, 从病灶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 所谓的慢性盆腔炎发作, 实际上可能是又一次新的盆腔炎的发作。现多将慢性盆腔炎称为急性盆腔炎的并发症或后遗症[1]。

1.2 PID后遗症

过去多称为盆腔慢性炎症, 近十几年来文献及教科书已摒弃了这个术语, 而改称为PID的后遗症。PID可引起一些严重的临床后遗症, 一般可分为近期与远期后遗症两种。近期后遗症包括输卵管卵巢脓肿 (tuboovarian abscess, TOA) 、肝周围炎 (fitz-hugh-curtis syndrome) 以及罕见的死亡, 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在25%左右, 主要包括不孕症、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 (chronic pelvic pain, CPP) 及PID的反复发作[1]。部分学者认为输卵管卵巢囊肿、骶髂关节炎也属于PID后遗症, 输卵管卵巢囊肿还包括慢性输卵管炎性粘连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及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2]。以上两者属于远期后遗症亦或是CPP值得商榷。

2 起病时间

PID的近期和远期后遗症发生的时间没有具体的界定标准。李俊良等[3]通过对兔宫腔插管灌注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建立兔PID后遗症模型, 推测下生殖道的病原体上行感染后两周之内可能属于PID的急性期, 而两周以后其病理改变已经形成, 如若炎症未能控制将出现PID的近期后遗症;而若炎症控制, 但已对输卵管、卵巢甚至盆腔造成不可逆的改变, 那么将来势必发生远期后遗症, 但若此次病理损伤较轻, 将来亦有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或反复发作PID后出现其他远期并发症。

3 各种PID后遗症

3.1 TOA

TOA被认为是急性PID的主要早期后遗症。急性PID住院患者中TOA的发生率为10%~15%, 但也有报道高达34%。TOA通常被认为是PID进展的终末阶段, 但是一些研究表明, 仅有1/3~1/2的TOA患者有PID病史, 这可能是由于PID可在感染后短期内迅速进展成脓肿。TOA患者的症状体征通常与未出现并发症的PID患者相同。因此, TOA的诊断是基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资料证实附件炎性肿物的存在。

3.2 肝周围炎

急性肝周围炎是影响肝脏前表面和临近壁层腹膜的一种局部纤维素性炎, 其后遗症是肝脏与膈肌之间的纤维性粘连, 合并有急性输卵管炎时, 即称作菲-休-柯三氏综合征, 即肝周围炎综合征。此综合征临床表现往往以急剧的右上腹疼痛为特点, 类似急性胆囊炎, 但输卵管炎的症状常轻微甚至缺乏。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沙眼衣原体相比于淋病奈瑟菌是肝周围炎综合征的首要病因。

3.3 不育

输卵管因素性的不育 (tubal factor infertility, TFI) 是急性PID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远期并发症。反复的感染、PID的严重程度、治疗上的延误 (症状出现超过3天以上) 都是将来可能进展为不育的不利预后因素。PID后不育发生率在10%左右, 其发病机制多由于感染和炎症导致的输卵管积水、瘢痕、粘连和伞端闭锁引起;少部分患者因卵巢周围炎症, 导致排卵障碍引起。Westr9m等[4]研究发现, 每增加1次急性PID的罹患, 几乎就使得TFI几率增加1倍, 而且不育的发生率也与PID的严重程度相平行。据统计, 轻度的PID导致的不育率为0.6%, 中度为6.2%, 重度则明显升高到21.4%[1]。值得注意的是, 约半数经腹腔镜诊断的既往PID和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 并无急性PID诊治史, 这一发现提示, 未经诊断的亚临床PID在TFI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3.4 异位妊娠

近二十年来异位妊娠的发病率增加了3~5倍, 其增加的数目直接与性传播疾病及PID发生率的上升相关并呈正比。PID造成的输卵管显微镜下的损害可延迟或阻挡受精卵的正常运行, 使其不能正常到达宫腔着床, 而着床于输卵管发生异位妊娠。从Westrom等的研究中可以见到异位妊娠在首次妊娠中的发生率, PID患者是9.1%, 而对照组是1.4% (P<0.0001) 。PID发生次数和异位妊娠具有直接的关系, 在患PID 1次、2次或者3次以上的患者中, 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分别为6%、12%、22%。在美国和英国PID患者异位妊娠较正常女性高出8~10倍。

3.5 CPP

为育龄期女性常见疾病, 是指由各种功能性或 (和) 器质性原因引起的以骨盆及其周围组织疼痛为主要症状, 与月经、性生活和妊娠无关, 时间超过6个月的间断或持续的下腹部或盆腔疼痛, 这样的一组疾病或综合征。CPP临床症状除持续盆腔痛外, 还包括排尿痛、排便痛、性交痛等, 可以表现为局限性疼痛、放射性疼痛和牵涉性疼痛。

CPP是PID的常见后遗症之一, 长期严重困扰女性, 给患者身体及精神上均带来巨大的痛苦,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可以引起社会行为和家庭生活障碍, 过去临床诊疗中常把CPP看作为“慢性盆腔炎”进行诊治。PID未得到及时正确治疗时, 炎性细胞浸润致组织破坏, 周围组织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 导致输卵管增粗、积水积脓、脓肿形成, 主、骶韧带增生、变厚, 使子宫活动受限, 炎症致盆腔充血等, 引起CPP。

PID所致CPP有其特殊性。首先, 部分患者有PID发作史, 研究表明约18%PID急性发作后遗症盆腔痛, 一般发生在PID急性发作后4~8周[2];其次, 主要症状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其特点为持续性钝痛及隐痛, 常在劳累、性交后或月经前后加剧;第三, 因PID常造成输卵管阻塞、积水、盆腔炎性粘连等病变, 患者常合并有异位妊娠、不孕及PID的反复急性发作等后遗病变。

3.6 PID的反复发作

PID可反复及多次发作, 故有学者认为PID的反复发作亦为其远期后遗症之一。有PID史者, 约25%将再次急性发作。有学者认为PID发作后造成的输卵管组织结构的破坏, 输卵管的扭曲、积水, 以及患者免疫力降低等使患者易再次发作。

4 PID后遗症的预防与治疗

4.1 PID后遗症的预防

早期诊断和治疗PID对于预防后遗症有很重要的意义。很多研究证实, 预防不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症状出现到接受正规治疗间隔的时间。Lund队列的研究显示, 当PID症状出现3天或以上再进行治疗的患者不孕率是症状出现3天内就诊患者的3倍 (20%vs 8.3%) 。另外发现治疗延迟的时间越长, 以后发生不孕的几率越大[4]。

4.2 PID后遗症的治疗

PID的近期后遗症必要时可行脓肿切开引流或手术切除肿物, 当发生脓肿破裂等急性并发症时可考虑剖腹探查术。PID的远期后遗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理疗等。

手术治疗包括采用腹腔镜检查同时, 对术中病变部位 (如输卵管增粗、积水积脓、TOA、子宫附件肿瘤) 进行切除, 对于盆腹腔粘连严重者, 可进行粘连松解术, 以期达到消除或者缓解盆腔疼痛的目的。研究显示, 在诊断性腹腔镜和粘连松解手术后最初阶段 (12个月内) , 手术治疗对CPP的减轻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可从中受益。对输卵管卵巢囊肿, 输卵管积水, 如已有子女, 年龄超过40岁者, 可行全子宫切除及病灶切除术, 如有可能可保留一侧卵巢或部分卵巢。年轻患者迫切希望生育, 如单侧或双侧输卵管均不通, 根据情况可做输卵管复通术。

关于PID后遗症的药物治疗尚未形成明确的诊治规范, 以往文献里提到的药物包括透明质酸酶使炎症吸收以及封闭疗法阻断疼痛刺激。中医治疗盆腔炎历史悠久, 但由于没有规范的临床实验的循证支持。2009年开始,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感染协作组在全国组织多家的多中心的中药临床观察研究, 取得一系列研究结果。这些研究显示, PID采用抗生素联合中药疗法能有效地改善远期预后, 对于PID后遗症的治疗大有帮助[5]。

物理疗法通过温热的刺激, 进入盆腔组织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 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包括激光治疗、超短波疗法、微波治疗等。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69.

[2]刘朝晖, 廖秦平.中国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策略[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29-30.

[3]李俊良, 刘恒, 王建六, 等.兔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模型的制备[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1, 38 (6) :517-519.

[4]Westrm L, Joesoef R, Reynolds G, et al.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nd fertility.A cohort study of 1844 women with laparoscopically verified disease and 657 control women with normal laparoscopic results[J].Sex Transm Dis, 1992, 19 (4) :185-192.

[5]廖秦平, 张岱.中国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1, 38 (6) :469-474.

慢性盆腔炎后遗症的综合治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共收治因慢性盆腔炎所致慢性盆腔痛患者226例, 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排除生殖器肿瘤、生殖器结核, 并基本排除因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淤血综合征所致的慢性盆腔痛。

1.2 治疗方法

226例患者均给予口服中成药、直肠给药结合下腹部微波理疗的综合治疗方法。中成药选择止痛化症胶囊, 3次/d, 1次4粒;直肠给药选择葵花牌康妇消炎栓, 1次/d;同时微波仪下腹部理疗, 采用KWBZ-1A (B) 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 将方形理疗辐射器垂直放置于下腹部, 打开开关, 选择理疗, 设置功率为40 W以下, 以患者感觉皮肤有热感或温热为宜, 设置时间为每次30 min, 隔日1次, 7次为1疗程, 共14 d, 经期停止治疗。进行综合治疗2~3个疗程, 具体疗程依据病情及疗效决定, 病程较长、病情较严重者适当延长治疗疗程。微波理疗过程中应注意:理疗辐射器放置过程中, 应关闭电源开关或将功率设置为“000”W, 以防止人体其他部位受到辐射;为避免发生烫伤, 理疗过程中应有专人巡视, 当患者感到较热时, 应及时调小功率。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腰骶部酸困及下腹部坠胀、疼痛减轻或消失;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226例慢性盆腔炎所致慢性盆腔痛患者中, 有效218例, 其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酸困、下腹部坠胀疼痛缓解, 治疗有效率为96.46%;无效8例, 考虑其慢性盆腔痛系多因素所致, 如合并严重的盆腔淤血综合征及子宫内膜异位症。有2例经腹腔镜检查证实为盆腔淤血综合征。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 女性生殖道具有完善的自然防御功能, 故不易发生炎症。但女性因其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如外阴、阴道与尿道、肛门邻近, 易受污染, 性生活、分娩损伤均可使生殖器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 月经周期、分娩以及各种计划生育手术等各种宫腔操作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如机体抵抗力下降即可导致炎症的发生。上述因素也使得慢性盆腔炎成为了妇科常见病, 也是盆腔炎患者多系生育期已婚女性的主要原因。慢性盆腔炎往往经久不愈, 并可反复发作, 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 严重影响妇女健康, 且增加家庭与社会负担。妇科慢性盆腔痛的常见原因包括: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盆腔淤血综合征。在基层妇科门诊, 因慢性盆腔炎所致的慢性盆腔痛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慢性盆腔痛临床上表现为因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连以及盆腔充血而引起的腰骶部酸困、下腹部坠胀疼痛, 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有文献报道约20%急性盆腔炎发作后遗留慢性盆腔痛。慢性盆腔炎在临床上以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囊肿以及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多见, 根据其病变部位不同有不同的妇科检查所见。或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 呈索条状, 并有轻度压痛;或在子宫的一侧扪到囊性肿物, 囊壁薄, 形状不规则, 活动多受限;或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 子宫骶韧带增粗, 变硬, 有压痛。慢性盆腔炎患者一般均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结合妇科所见, 慢性盆腔炎即可诊断, 再结合慢性盆腔痛的特点, 即可基本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盆腔痛。慢性盆腔炎的中医理论基础是以湿热型居多, 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2]。中成药止痛化症胶囊益气活血、散结止痛。对于盆腔慢性炎性疾病引起的盆腔痛, 主要是由于组织破坏、粘连、增生及瘢痕, 采用中医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 有助于恢复破坏组织, 松解粘连, 减缓增生及瘢痕形成。因为病程长、病情较顽固, 单一疗法治疗效果较差, 且对于慢性盆腔痛的中医诊治应当注意扶正祛邪, 内外合治, 多途径给药。女性盆腔内生殖器官即子宫、附件及宫旁组织紧邻直肠, 盆腔静脉在相应器官及其周围形成静脉丛, 并相互吻合。直肠给药可使药物有效成分直接经直肠黏膜吸收或渗透到盆腔, 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局部药物浓度高[3]。葵花牌康妇消炎栓由苦参、败酱草、穿心莲、蒲公英等八味中药组成, 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散结、杀虫止痒的功效。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可增加疗效。另外, 微波理疗对局部产生温热效应, 通过热辐射至病变组织,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吸收, 并有活血化瘀及通络的作用, 使盆腔局部在短时间内吸收较高的药物浓度, 达到很好的抗炎、止痛效果, 还具有解痉作用。中成药口服、直肠给药结合下腹部微波理疗, 三者协同可有效促进炎症吸收消散, 显著缓解患者由盆腔慢性炎症引起的慢性盆腔痛, 并可缩短病程, 提高治愈率。该综合治疗方法疗效肯定, 简单实用, 无副作用, 适宜在基层大力推广应用。

为减少慢性盆腔痛的发病率, 提高广大妇女的生活质量慢性盆腔炎的预防至关重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妇女病普查普治、妇女保健及孕产妇保健指导、宣教工作, 重视医疗安全、医疗质量。严格掌握妇科、产科及各种计划生育手术指征, 术时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感染。积极治疗下生殖道感染, 以防炎症向上蔓延。及时、规范、彻底地治疗急性盆腔炎, 防止后遗症发生。使广大妇女重视个人卫生, 注意性生活卫生, 减少性传播疾病, 注重身体锻炼, 增强体质。有效地减少急慢性盆腔炎的发生率, 是减少因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引起的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根本。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盆腔炎后遗症即慢性盆腔痛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 对226例慢性盆腔炎所致慢性盆腔痛患者给予口服中成药、直肠给药结合下腹部微波理疗综合治疗。结果226例患者有效218例, 无效8例, 治疗有效率为96.46%。结论 综合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所致的慢性盆腔痛疗效确切, 经济实用, 适宜在基层推广应用。

关键词:盆腔炎,慢性,后遗症,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466-1476.

[2]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75.

盆腔炎后遗症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在我院诊断为盆腔炎后遗症的患者165例, 诊断标准参照第八版《妇产科学》教材中的标准, 其中99例表现为慢性盆腔痛及炎症反复发作, 23例为输卵管妊娠, 27例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治疗组14例) , 11例为输卵管卵巢囊肿, 5例为输卵管积水。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82例, 年龄22~50岁, 平均34.1岁, 患者病程0.5~10年;对照组83例, 年龄20~52岁, 平均年龄35.5岁, 病程1.2~9年, 所有患者均长期不规则使用抗生素治疗, 但未取得良好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其他各项基本信息,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本文所选的1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83例运用敏感抗生素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82例患者在运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 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病理变化进行辩证治疗, 并调整中药方剂, 主要的中药方为[3]:败酱草30 g, 红花30 g, 红藤30 g, 蒲公英30 g, 赤芍20 g, 丹参20 g, 黄柏15 g, 黄连15 g, 黄芪15 g, 同时加减元胡12 g。将药液煎制为100~150 m L浓缩液, 保留灌肠, 1次/d, 药液温度应控制在38℃左右, 治疗前排空大小便, 10~14 d为1疗程, 每个疗程间隔3 d, 连续应用2个疗程后观察其治疗效果。

1.3 临床疗效

判断临床治疗效果时主要依据以下表现[3],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经B超检查表明单侧或双侧附件均正常, 盆腔内的炎性渗出积液和炎性包块都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经B超检查表明单侧或双侧附件增粗有好转的迹象, 盆腔炎性渗出积液和炎性包块减少或缩小超过1/3;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好转, 经B超检查表明单侧或双侧附件、盆腔炎性积液及炎性包块均未见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选用SPSS 17.0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 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0.60%, 而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0.24%,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2.58, P<0.01) , 见表1。对治疗组患者进行长时间随访, 时间在0.5~3年, 其中有6例复发, 14例不孕症患者中, 7例成功受孕。

3 讨论

盆腔炎后遗症主要是急性盆腔炎症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也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抗生素不敏感有关, 病程多表现为反复发作, 不易治愈, 以致引起输卵管增粗、阻塞、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肿块或囊肿, 子宫固定, 骶韧带增生, 变厚等, 继发出现异位妊娠, 不孕不育, 慢性盆腔炎及慢性盆腔痛等久治不愈的不良后果。

可能的发病机制: (1) 长时间的受到慢性炎症刺激, 各组织器官周围大面积增生, 粘连以及出现瘢痕组织, 降低了血液循环的速度及血液量; (2) 女性生殖器官是腹腔内最低的器官, 临床应用抗生素不易将药物随血液运送到相应的病变部分; (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或无病原体, 因而单纯应用西药抗生素的临床效果不理想, 甚至根本未见效。

本研究表明,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 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治疗组患者进行长时间随访, 时间在0.5~3年之间, 其中6例患者复发, 14例 (治疗组) 不孕症的患者中, 7例成功受孕。

祖国传统中医认为, 盆腔炎后遗症的发生是因为湿热邪毒入侵胞宫, 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日久胞脉瘀阻不通, 形成粘连的包块, 不通则痛[4]。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是以清热利湿, 活血化瘀为主。因此, 我们在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的同时, 还应对其进行清热利湿, 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 并根据患者的不同发病机理, 选择药方不同的中药药剂, 留以灌肠, 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综上所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应用敏感抗生素加中药保留灌肠法的临床效果较好, 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少, 而且价格较低, 对经济条件一般的患者来说, 可以继续进行治疗, 建议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但更加确切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袁雪莲, 张涛.自拟红藤汤保留灌肠联合微波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2 (2) :214-215.

[2]车云.康妇炎胶囊不同给药途径对盆腔炎性疾病的疗效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 31 (2) :40-41.

[3]李乐.物理疗法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36) :4711-4712.

[4]梁海慧, 马再鸿, 李建军.中药内服联用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10, 26 (5) :32-33.

盆腔炎后遗症 篇4

慢性盆腔痛由于炎症形成的粘连瘢痕以及盆腔充血, 常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2]。单一疗法效果较差, 宜采用综合治疗。

为此, 我院采用口服抗菌药物, 中药桂枝茯苓丸联合电磁波照射的方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确诊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82例, 年龄25~55岁, 患病时间6个月~5年, 症状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白带增多, 附件区压痛。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2例, 对照组40例。

1.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诊断标准

(1) 既往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2) 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 常在劳累、性交及月经前后加重, 肛门坠胀感; (3) 一侧或双侧下腹部压痛;B超一侧或双侧附件呈条索状增粗或囊性包块, 盆腔有积液。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口服药物:氧氟沙星400mg口服, 每日2次, 或左氧氟沙星500mg口服, 每日一次, 同时加服甲硝唑400mg, 每日2~3次。如考虑有衣原体感染, 应加用多西环素100mg口服, 每日2次。

中成药桂枝茯苓丸4g, 每日2次口服;月经期停用。

电磁波照射治疗:将电磁波治疗仪 (重庆新峰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TDP CQ-29型) 治疗板对准下腹部 (以压痛明显部位为主) , 距离20~30cm, 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宜, 时间30分钟, 每日2次, 7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的同时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饮食, 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嘱其注意休息, 避免劳累和受凉。

治疗一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

1.3.2 对照组:

除不采用电磁波照射治疗外, 其余同治疗组。

1.4 疗效标准:

(1) 治愈:腹痛、腰痛消失, 妇检无明显子宫附件压痛, 白带量少, 无臭, B超复查正常; (2) 有效:腹痛、腰痛明显缓解, 妇检子宫附件压痛明显好转, 白带量明显减少, B超复查声像有改善; (3) 无效:用药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B超复查声像无改善。

2 结果

经2~3个疗程的治疗, 治疗组:治愈28例, 有效14例, 治愈率66.7%;对照组:治愈15例, 有效25例, 治愈率37.5%。

注:经χ2检验, χ2=6.99>6.63, P<0.01, 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往往是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来, 由于炎症长期刺激, 器官周围粘连, 抗炎药物不易进入, 以致病情较顽固, 常反复发作, 给患者思想造成较大压力。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 为广谱抗菌素;甲硝唑对厌氧菌有较高活性;桂枝茯苓丸有活血化瘀, 消肿散结, 改善盆腔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部分软化和吸收的功效, 同时具有抗炎镇痛的药理作用。电磁波通过热效应作用可透入盆腔组织, 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组织营养状态, 提高新陈代谢, 对减轻症状和促进炎症吸收, 消散具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 温热作用使盆腔局部组织血管扩张, 可增加药物的渗透性, 加速药物的吸收, 增强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因此电磁波照射联合药物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且操作简单, 经济实用,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51.

盆腔炎后遗症 篇5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炎,针灸,灌肠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SPID) 以往称为“慢性盆腔炎”, 属于盆腔炎性疾病的遗留病变, 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该病主要表现为盆腔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及瘢痕形成, 易反复发作, 久治不愈则易引发不孕症、异位妊娠、盆腔瘀血综合征等疾病, 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并且该病的医疗费用支出在妇科病的治疗费中占有较高比例, 例如美国平均每年在该病的治疗上就要耗费20亿美元[1]。

目前西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主流治疗方案是以美国CDC提倡的甲硝唑配合氧氟沙星联合治疗为主, 但临床疗效不佳, 治愈率低、复发率高, 且副作用明显, 而大量的临床报道显示中药口服、中药灌肠、针灸等中医疗法效果明显。然而, 该病的临床疗效分析仍显示该病的治愈率较低。在长期治疗该病的过程中, 本研究发现针灸联合中药进行整体治疗的效果较单纯用中药或西药治疗的效果明显, 因此为提高治愈率本研究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开展了本次研究。本研究将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三组以比较中药口服、中药口服加针灸和中药保留灌肠与西药口服治疗间的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按照《中医妇科学》和《妇产科学》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诊断标准入组180例女性患者, 病源来自于上海市中医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例、曙光医院和岳阳医院的门诊病例。三组女性患者的年龄平均 (32.1±10.3) 岁, 其中20~<30岁66例 (36.7%) , 30~<40岁74例 (41.1%) , 40~55岁40例 (22.2%) 。病程0.5~6年。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包括西药组、中药组和针药组, 每组各60例。西药组年龄30~50岁, 平均 (40.2±6.6) 岁, 病程0.5~5年。中药组年龄34~48岁, 平均 (41.3±5.3) 岁, 病程1~6年。针药组年龄20~55岁, 平均 (38.5±5.6) 岁, 病程1~5.5年。三组患者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都签署了该研究项目的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妇产科学》中的诊断标准 (2002年美国CDC诊断标准) 。基本标准:宫体压痛, 附件区压痛或宫颈触痛。附加标准: (1) 体温 (口腔) 超过38.3℃; (2) 宫颈或阴道异常黏液脓性分泌物; (3) 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涂片见到白细胞; (4) 实验室证实的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 (5) 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6) C-反应蛋白升高。特异标准: (1) 子宫内膜活检证实子宫内膜炎; (2) 阴道超声或磁共振检查显示充满液体的增粗输卵管, 伴或不伴有盆腔积液、输卵管卵巢肿块; (3) 腹腔镜检查发现输卵管炎。有些患者自觉症状较多, 而无明显盆腔炎病史及阳性体征者。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妇科学》中的证候诊断标准, 其主要症状是下腹部疼痛或坠胀痛, 痛连腰骶, 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热起伏, 带下增多, 月经不调, 不孕。

1.2.3 病例排除标准

(1) 不符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 妊娠期或近期准备妊娠妇女, 哺乳期妇女。 (3) 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患者。 (4) 无法合作者, 如合并有神经、精神疾患者, 或不愿合作者。 (5) 过敏体质或有多种药物过敏者。 (6) 近期曾采用同类药物治疗, 或服用过相关或相拮抗作用的药物, 以致药物疗效难以判断者。

1.3 方法

1.3.1 中药组

改良盆炎汤 (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连、制香附、鳖甲、桑枝、浙贝母、白扁豆等) 每日1剂, 每剂煎2次, 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 连服3个月。

1.3.2 针药组

改良盆炎汤联合中药灌肠方和针灸的综合治疗方案, 具体如下:

1.3.2. 1 中药口服

改良盆炎汤每日1剂, 每剂煎2次, 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 连续3个月。

1.3.2. 2 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方 (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连、黄柏、黄芩、炮附子等) 每剂浓煎成150 m L, 每于月经干净1周开始, 每晚临睡前, 将药液温度控制在38~40℃保留灌肠, 连做2周, 连续3个月经周期。

1.3.2. 3 针灸

该方案 (太冲、合谷、三阴交、阴陵泉平补平泻, 双侧子宫穴、关元等穴艾灸+温针, 并加百会穴行头皮针) 与中药灌肠同时进行, 隔日1次, 每个月连做2周, 连续3个月。针灸方法:取适当规格的针灸针垂直于皮肤进针, 快速刺入皮下, 再缓慢深刺至得气 (即针下有轻微抵触感) , 随后在太冲、合谷、三阴交及阴陵泉各穴提插捻转反复3次以平补平泻, 随后留针30 min;另在子宫穴、关元、三阴交等穴行艾灸各一桩;百会穴留针30 min。针灸的操作者都是针灸科专科医师, 执医资质都在3年以上, 由此来保证针灸治疗的有效性, 缩短不同医师针灸效果的差距, 减少误差。

1.3.3 西药组

氧氟沙星400 mg, bid, 口服, 联合甲硝唑片400 mg, bid, 口服。每次月经干净开始连服14 d, 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1.4 观察指标

三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 记录治疗前后临床效果、患者症状积分及主要症状腹痛情况比较。

1.5 疗效判定标准[4]

1.5.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各项辅助检查均正常。显效:症状消失, 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附件增厚及触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好转:症状显著减轻, 实验室检查有所好转, 附件粘连减轻较慢。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1.5.2 患者下腹痛症状标准

以患者自觉症状为度, 分症状消失、有效和无效。消失:患者无下腹痛1个月;有效:患者偶有下腹痛;无效:患者时有下腹痛。总有效率 (%) = (消失例数+有效例数) /总病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针药组和中药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西药组与中药组或针药组分别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西药组比较, *P<0.05

2.2 三组病例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三组间治疗前症状差异不明显 (P﹥0.05) 。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显示, 针药组与中药组或西药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西药组比较, *P<0.05;与中药组比较, #P<0.05

2.3 三组下腹痛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针药组和中药组对下腹痛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 (P<0.05) , 针药组和中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4 不良反应比较

西药组3例, 表现为轻度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 短期内消失。中药组和针药组均无不良反应。

注:与西药组比较, *P<0.05

3 讨论

SPID的特点为病情反复、缠绵难愈, 常因机体抵抗力差时急性发作, 易导致盆腔内组织粘连、增生、破坏以及形成瘢痕, 引起月经异常、继发性不孕及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症状的高发, 该病的致病菌多为支原体、沙眼衣原体, 但多数由急性盆腔炎遗留的病理改变则无病原体, 而西医常规的抗生素治疗主要是短期内对病原体杀伤作用明显, 但若反复长期使用抗生素则易产生机体耐药, 甚至产生耐药菌, 而且过量使用抗生素易出现肝肾功能损伤, 这也是西医治疗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所以西医抗生素疗效差, 无法有效改善, 甚至治愈该病。

中医长期的临床经验提示SPID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特点, 其中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 标实则以湿热与肝郁气滞为主, 兼有瘀血内阻。在该病的证型研究过程中, 有学者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 分析SPID证候和症状间的相关性后, 将该病的基础证型总结为四种, 即湿热瘀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瘀型和肾虚血瘀型[5]。多年来, 中医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利用口服中药治疗SPID效果明显, 但治愈率不高, 这可能与SPID的病灶部位较深, 经消化道吸收的药效较难完全达到该部位有关。

为提高治愈率很多学者利用中医中药多途径疗法 (如中药灌肠、中药离子导入、针灸、中药口服和灌肠联合法等) 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如张建平[6]发现针刺加艾灸治疗较单一针刺效果好, 于志刚[7]指出针灸配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谢玉华[8]指出针灸治疗该病较西药效佳, 王琪[9]观察了中医的“中药外敷、灌肠、口服“联合疗法对于SPID的慢性盆腔痛的效果, 结果显示该方案能更快、更有效地缩短慢性盆腔痛的治疗周期。黄黎文等[10]将SPID的治疗分为三期, 即经期用抗生素静脉滴注, 经净后用针灸+中药灌肠+腹部理疗三法治疗, 对照组则在经净后继续口服环丙沙星5 d, 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率为67.4%, 总有效率为90.7%, 显著高于对照组。徐红英等[11]采用综合疗法治疗SPID, 即经期服用头孢呋辛酯, 经净后中药保留灌肠, 灌肠后采用HGP1000多功能盆腔炎治疗仪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 显著高于对照组。

在各种中医疗法中, 最具特色且研究最多的是针灸和中药灌肠法。前者是由外向内疏通脉络, 活血通络, 后者是利用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特点而设计, 充分利用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组织血管细密、血流丰富而缓慢以及直肠黏膜壁薄且紧贴盆腔生殖器官的特点, 使灌肠药液由直肠吸收后, 通过直肠壁内小血管浸润、渗透入周围器官, 从而达到消除盆腔器官内病灶的目的, 并且临床研究已证实了中药灌肠法的有效性, 如任国春等[12]采用中药灌肠治疗该病总有效率为94.08%。另一方面, 在中医综合疗法运用中, 针灸与中药灌肠相结合的临床研究结果也有着较好疗效[13,14]。综合分析以上中医疗法的特色, 为比较中医综合疗法与传统的口服中药治法和经典的西药口服治疗方案间的差异, 本研究特别选取临床疗效肯定的老中医经验改良方与疗效明确的针灸方案组合, 分别观察该组合 (即针药组) 与单一地口服改良方 (即中药组) 或经典的西药口服方案 (即西药组) 间的疗效差异, 重点观察三组间治愈率的差异, 以及对SPID症状中最多见的下腹痛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而且三组都按照3个月1个疗程的中医治疗理念连续观察3个月。治疗结果表明, 针药组和中药组的治愈率较西药组有明显提高, 但针药组和中药组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下腹痛症状改善方面, 针药组和中药组的疗效都很明显, 与西药组比较有差异显著, 但针药组和中药组间无明显差异。总之, 针药结合方案在改善SPID的下腹痛症状方面最好, 但该方案和中药口服治疗方案的治愈效果相近。

本研究的治疗方案设计的基础是以临床疗效明确的口服汤剂和灌肠汤剂为药物治疗手段, 辅以成熟的针灸治疗方案, 目的是调内以驱邪, 外治以通络, 促进药效发挥, 内外同治而达治愈目的。

方案中所用的中药口服方 (改良盆炎方) 是以海派朱南孙妇科盆炎汤为基础方进行化裁而成。朱南孙妇科认为SPID的致病原因是湿热, 因此朱南孙盆炎汤的辨证要点在于湿热致病, 其主旨是利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红藤等药达到清热解毒, 利湿祛浊的目的。然而, 目前SPID的临床表现中虚证和瘀证的症状较多见, 因此, 该病诱因是湿热邪毒, 随后由于湿热盘踞胞宫, 日久不散则易致瘀, 久病耗伤精血则成虚, 最终形成虚瘀互结之证, 故时常可见患者腰酸腹痛、带下量多, 甚或有脓样白带。综合分析SPID证型的本质是湿热, 并兼有虚证和瘀证。所以, 改良盆炎汤以清热解毒法为主法, 兼有理气活血、健脾补肾之功。方中以红藤、紫花地丁和蒲公英为主药, 加入适量的鳖甲、桑枝、浙贝母、白扁豆等药以补肾活血、健脾化湿, 共治虚瘀互结之证。

盆腔炎治疗中有很多研究是加用针灸来增强口服中药的疗效。临床上针灸取穴多以阴经循行的穴位为主。有学者取阴经中的中极、关元、三阴交等穴, 配合灸法治疗该病疗效明显[15], 并指出腹针 (即通过针刺腹部腧穴和一些特定部位来调节相关脏腑和经脉的失衡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目的的针刺方法) 是针灸治疗的作用关键, 这与本研究的选穴特点相一致。本方案的主穴都取在腹部的依据是因为SPID的病位在盆腔, 其体表定点在下腹部, 并且大部分经络都途经腹部, 包括足厥阴肝经、冲任二脉、带脉等与妇科病息息相关的经络, 所以, 研究中选取腹部的关元穴、子宫穴和下肢的三阴交等阴经穴位作为主穴, 联合阳明经之足三里、阴经之太冲、血海以及头部的百会穴共同作用。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中的十二经脉气血从产生到分化, 最终汇聚到四个部位, 分别是髓海、气海、水谷之海和血海, 四者统称为“四海”, 且四海各有其输注的腧穴。其中脑为髓海, 人体中的阳气以髓海为归依, 血气之精华皆上聚于髓海, 其头部的上输穴为百会穴, 因此针刺百会能贯通上下气血, 通络活血, 令汤剂之药效通达全身, 消除胞宫内的瘀滞之邪。关元穴为足三阴会, 居于任脉, 能疏肝理气, 且“任主胞胎”、任脉为“阴脉之海”, 因此取穴关元能疏导腹内不畅之气机, 消除腹内瘀结之处[16,17,18]。

SPID的主要致病邪气为湿热, 因此治疗该病必须消除湿热之邪, 而太冲为肝经的水湿风气向上冲行之处, 针灸此处就能燥湿清热, 益于祛邪[19,20]。所以, 百会与关元、三阴交配伍, 可升阳举陷、温通下焦阳气, 并进一步加强汤剂之祛瘀效果;百会与太冲相配, 意为一上一下取穴, 以达沟通上下气血的目的。另外, 所选穴位“子宫穴”乃经外奇穴, 为女子蓄血之处, 也是治疗妇科疾病中的经验穴, 常被用于胞宫诸疾的治疗中, 且针灸该处能直达病所, 促使脉络通畅, 加快盆腔血液循环, 清除粘连, 提高机体免疫力, 从而使SPID证型中的瘀证减轻, 甚至消失。

在针刺基础上加上艾灸则可以温阳补虚、祛寒散结, 因此本方案取子宫穴、关元穴、三阴交等主穴各灸一壮, 旨在温散病灶内的瘀结, 激发机体内在的免疫能力, 形成“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的局面, 进而防止该病的复发。因此这种针灸方案能温通上下脉络、消除局部瘀血, 并可引药下行直达病灶所在, 促使中药口服方药效的发挥, 即所谓“疾之居腠理也, 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 针石之所及也”。为局部加强药效, 使药效尽可能地覆盖整个病灶, 本研究中加用中药灌肠以促使盘踞胞宫日久不去的湿热邪毒完全消散。所选方剂以黄连解毒汤为底方化裁, 稍加温通活血类药促进药效发散, 总之该灌肠方以清热解毒为主, 兼有活血化瘀之功。方中将黄连、黄芩、黄柏三者同用可清三焦之邪毒, 并利用蒲公英的清热活血和紫花地丁的清热解毒之功将盆腔深处的湿热邪毒消除殆尽。然清热之力过强会不利于药效的发挥, 且易导致正气的消伐, 因此方中加入小剂量的炮附子以温通活血, 但又不影响清热解毒药效的发挥。

总而言之, 口服中药、针灸和中药灌肠三者结合的综合疗法将整体和局部的治疗合理地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整体治疗SPID的目的, 虽然该方案未能进一步提高中药口服方案的治愈率, 但能明显改善SPID中最多见的下腹痛症状, 说明综合疗法在改善症状方面有一定优势。

在治疗的副作用评定方面,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都无肝肾功能损伤, 表明该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安全性。在不良反应的评定方面, 西药组较易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皮肤瘙痒等副作用, 而中药组和针药组则无不良反应, 说明中医中药治疗有一定的合理性, 无耐药性, 且易被患者所接受。

4 小结

盆腔炎后遗症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100例符合PID后遗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为(33.0±5.0)岁,病程平均(4.2±0.5)年;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3.5±4.8)岁,病程平均(4.0±0.8)年;两组平均年龄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根据200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的PID诊断标准:1下腹痛,腰骶痛;2宫颈举摆痛或子宫、附件区压痛;3阴道分泌物增多,镜检白细胞数目(white blood cell,WBC)>30/Hp。4 B超:输卵管增粗,盆腔积液,输卵管卵巢肿块。排除标准:1不能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结核及椎间盘突出等因素所致疼痛者;2哺乳期或不服从治疗方案者;3观察组带金属节育器者,盆腔周围30 cm范围内有钢板、钢钉及金属异物者,安装心脏起搏器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口服交沙霉素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00101)0.4 tid,甲硝唑片(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4020964)0.4 tid,每晚或便后将康妇消炎栓(葵花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3022143)1枚塞入直肠深处约5~7 cm。连用14 d。

1.3.2观察组对照组方案基础上加体外电场热疗机(威海众恒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制造,型号:ZD-2001)照射。治疗前1~2 h排空大便,康妇消炎栓1枚塞入直肠深处约5~7 cm。患者平卧,以耻骨联合上3~5 cm处为中心,电极盘距皮肤3~5 cm垂直照射。电脑控制温度40~43℃,以患者感受温热无灼烧感为准。照射时间40 min,每日1次,7 d 1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结果。

1.4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觉症状消失或缓解情况,查体宫颈举摆痛,白带常规WBC计数,B超盆腔包块或积液的变化情况。两组均治疗2周,停止1周后复查。

1.5判定标准

治愈:下腹、腰骶疼痛消失,宫颈举摆痛消失,辅助检查:白带常规镜检WBC<5/Hp,B超盆腔肿块或积液消失。显效:下腹、腰骶疼痛,宫颈举摆痛明显减轻,白带WBC 5~15/Hp,B超盆腔肿块或积液缩小70%以上。有效:下腹、腰骶疼痛,宫颈举摆痛稍有减轻,白带WBC15~30/Hp,B超盆腔肿块或积液缩小30%以上。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减轻甚至加重,白带WBC>30/Hp,B超盆腔肿块或积液缩小不明显甚至增大。

1.6统计学方法

2结果

设定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对照组:痊愈:14例(28.0%);显效:13例(26.0%);有效:14例(28.0%);无效:9例(18.0%)。观察组:痊愈:31例(62.0%);显效:10例(20.0%);有效:6例(12.0%);无效:3例(6.0%)

总有效率:对照组82.0%,观察组94.0%,观察组无论痊愈率还是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盆腔炎性疾病(PID)为女性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易引起PID后遗症(过去称为慢性盆腔炎)。外源性致病菌多为淋球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美国Landers DV的研究表明,PID中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分别占53%和31%。而国内天津、青岛和广州3地调查PID患者菌群报告结果:淋病耐瑟菌10.0%~11.1%,衣原体15.6%~26.0%,解脲支原体41.2%~70.0%。由此可见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淋病耐瑟菌是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主要致病微生物[1]。这与本院妇科门诊患者检测结果一致。内源性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加德纳菌。70%~80%盆腔脓肿可培养出厌氧菌,治疗以抗生素为主[2]。但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应用,菌群抗药性日渐突出。国内多地文献报道生殖道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显示:支原体和衣原体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耐药率较高[3,4],与本院检验科药敏检测强力霉素最敏感,交沙霉素次之结果接近。考虑到PID的病菌复杂性,所选抗生素应兼顾内、外源性致病菌,交沙霉素抗菌谱较强力霉素更加广泛,故选取交沙霉素联合甲硝唑口服治疗。康妇消炎栓为中成药,君药:苦参,臣药:穿心莲、紫草,佐药:败酱草、蒲公英、地丁,使药:芦荟、猪胆粉。联合应用具有清热除湿、杀虫止痒、活血化瘀、消炎祛痛之功效。并有广谱抗菌和消炎作用[5]。直肠给药代替口服或者灌肠,避免了消化道黏膜刺激,药物保留时间长。直肠与子宫及附件位置毗邻,直肠给药后可通过直肠上静脉、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直肠淋巴管吸收,药物直达炎症组织,局部药物浓度相对较高。但因PID后遗症患者病史长,炎症部位组织水肿、粘连较重,血液及淋巴循环较正常组织差,单纯直肠给药尚不能达到理想疗效。ZD-2001体外电场热疗机治疗区有上、下2个直径21 cm的圆形主电极盘,左、右2个直径15 cm的辅助电极盘,工作时电极盘发射频率为13.56 MHZ的电磁波,在治疗区形成交替变换的叠加交叉电磁场。据同种电荷排斥,异种电荷吸引原理,组织中的带电粒子(阴离子如O2-、Cl-、HCO3-等,阳离子如H+、Na+、K+等,以及带电蛋白质分子)随4个电极正负极性的交替变化而产生高频振荡。组织中的带电粒子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有振荡,轨迹相当复杂。粒子之间及粒子与组织细胞之间互相摩擦、碰撞的程度较单极或双极理疗仪强烈,因此产生的“内源热”效果更加明显。该段电磁波比普通医用微波或超短波波长更长、穿透更深,病变组织处在上、下、左、右4个叠加交叉的电磁场中,内部受热更加均匀,单极有效治疗深度可达10 cm,上、下电磁场叠加后治疗深度可达20~25 cm,可贯穿整个盆腔,故可用于盆腔等深部病变的治疗。联合电磁波治疗后,能促进盆腔血液及淋巴循环,炎症局部交沙霉素和甲硝唑的效用得到提高,促进直肠对康妇消炎栓的吸收,增加炎症部位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性包块及盆腔积液的吸收,减轻局部盆腔组织酸中毒,抑制痛觉神经末梢的敏感性,止痛效果明显。本研究发现观察组自觉症状缓解及盆腔积液的吸收明显要比对照组好,这是痊愈率及总有效率高的重要原因。对于病史长、盆腔粘连重、包块者效果次之,但也明显好于对照组。由此可得出PID后遗症采用口服交沙霉素、甲硝唑,直肠给予康妇消炎栓联合体外电场热疗治疗效果好,是可以推广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79-284.

[2]张帝开.盆腔炎性疾病诊治的新规范.[EB/OL].http://www.elseviermed.cn/news/detail/Zhang Di_open_pelvic_inflammatory_disease_diagnosis_and_treatment_for_new_regulations.2009-08-13.

[3]陈海妙,叶明,张鸿,等.慢性盆腔炎患者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状况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26(11):1335-1337.

[4]乔峤,宋静慧,郝艳萍,等.生殖道衣原体、支原体感染与盆腔炎症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生物学进展,2014,14(17):3280-3282.

盆腔炎后遗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共68例, 其共同病史均具备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痛。年龄16~42岁, 发病时间1~5年, 随机分成静脉输液组 (34例) 、和腹腔灌注联合超短波治疗 (34例) , 疗程2周。

1.2 诊断标准

PID由于炎症轻重、感染范围大小及感染的病原体不同, 临床上PID患者症状和体征差异较大, 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而定, 通常按照最低诊断标准、附加标准、特异标准等来综合性诊断[1]。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 两组间连续性变量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 多个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各变量相关分析采用Peason相关分析。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甲硝唑联合头孢二代两联抗生素治疗。头孢呋辛1g, 加入0.9%NS100mL (有青霉素皮试阳性者改用氧氟沙星) 中, 静脉滴注, 每天2次;0.5%甲硝唑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 每天2次。7d为1个疗程, 治疗疗程1个。治疗组:腹腔灌注, 所有药品 (甲硝唑注射液100mL地塞米松10mg庆大霉素16万单位生理盐水250mL, 一次性套管针1个输液器1个) , 以盆腔炎消炎灌肠方药研末与酸醋调和加热, 用纱布外包后外敷下腹部同时超短波治疗仪理疗40min, 每天1次, 7d为1个疗程, 治疗疗程1个。

1.5 操作方法

(1) 排空膀胱, 取仰卧位, 用碘络酮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取左或右髂脐连线中下1/3处为穿刺点, 取一次性套管针, 将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庆大霉素注射液16万u加入生理盐水250mL, 0.5%甲硝唑注射液100mL, 共2组备用。 (2) 让患者鼓起腹部, 将套管针于穿刺点刺入腹腔, 当有落空感时, 抽出针芯, 用注射器回抽有无血液、肠内容物等, 如无, 连接输液器, 注入药液。 (3) 灌注完毕, 快速抽出套管针, 穿刺部位盖以无菌纱布压迫2~3min。 (4) 灌注同时取配制好的中药腌敷包敷下腹部同时配合超短波理疗约40min。

1.6 观察内容及疗效评价标准

(1) 观察内容:有无恶心、呕吐、胃部不适、下腹疼痛、皮下渗液等, 如感腹疼加剧或呕吐, 应立即停药。 (2)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主要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 妇科检查盆腔及两侧附件区压痛 (-) 。好转:部分症状减轻或小部分症状消失, 盆腔及附件压痛 (±) 。无效:症状无缓解, 盆腔及附件压痛。

2 结果

2.1 穿刺情况

34例均顺利注入。

2.2 临床疗效

治疗组:治愈29例占.85.29%。好转3例占8.82%。无效2例占5.88%。其中1例腹腔镜探查为子宫内膜异位。对照组:治愈21例占.61.76%。好转5例占14.71%。无效8例占23.53%

3 讨论

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主要靠以往的经验选择治疗方案, 常规治疗首选广谱抗菌药物, 由于分布到局部病灶的有效药物浓度有限, 远不能彻底抑制或杀灭致病菌, 效果多不明显。我院通过腹腔灌注联合中药外用配合超短波理疗的方案, 取得较好的疗效。采取腹腔灌注治疗盆腔炎, 可使药物直接到达盆腔, 在盆腔器官及周围组织病变内保持较高的有效浓度, 从而达到较好的抗菌效果。药物配置中运用甲硝唑有抗厌氧菌左右, 地塞米松有抗炎及抗过敏的作用, 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 防止粘连, 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 减少炎性渗出, 与抗生素联合应用, 能加强其疗效。外敷及灌肠中药均有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的作用, 由于药物加热及理疗, 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 促使增生纤维组织软化, 有利于炎症病灶消散吸收。但术后有一定的副作用;包括:口中有金属味、食欲减退、上腹不适、下腹胀等。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 (1) 每次灌注前患者一定要排空膀胱, 防止误穿。 (2) 用力不能过猛, 以防针头直接刺入腹主动脉, 引起血液回流, 如回抽有血液, 应立即拔出套管针, 用力压迫穿刺部20~30min。 (3) 拔出针芯时要小心, 以防针尖刺破套管针, 使药物渗入皮下组织。 (4) 穿刺2次回抽仍有肠内容物, 应停止操作。

上一篇:重金属离子废水下一篇:尝试问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