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2024-10-10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精选8篇)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篇1

盆腔炎性疾病 (PID) 相关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殖健康。既往PID后遗症的概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随着目前不孕及异位妊娠等疾病发病率的升高, 如何及时治疗急性PID, 预防后遗症的发生就成为日益需要关注的话题。现就PID及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等相关概念进行明确, 并就各种后遗症的特点及预防进行阐述。

1 基本概念

1.1 慢性盆腔炎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提出的PID的定义主要指盆腔的急性炎症, 并认为十几年前常用的慢性盆腔炎的术语并不恰当, 从病灶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 所谓的慢性盆腔炎发作, 实际上可能是又一次新的盆腔炎的发作。现多将慢性盆腔炎称为急性盆腔炎的并发症或后遗症[1]。

1.2 PID后遗症

过去多称为盆腔慢性炎症, 近十几年来文献及教科书已摒弃了这个术语, 而改称为PID的后遗症。PID可引起一些严重的临床后遗症, 一般可分为近期与远期后遗症两种。近期后遗症包括输卵管卵巢脓肿 (tuboovarian abscess, TOA) 、肝周围炎 (fitz-hugh-curtis syndrome) 以及罕见的死亡, 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在25%左右, 主要包括不孕症、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 (chronic pelvic pain, CPP) 及PID的反复发作[1]。部分学者认为输卵管卵巢囊肿、骶髂关节炎也属于PID后遗症, 输卵管卵巢囊肿还包括慢性输卵管炎性粘连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及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2]。以上两者属于远期后遗症亦或是CPP值得商榷。

2 起病时间

PID的近期和远期后遗症发生的时间没有具体的界定标准。李俊良等[3]通过对兔宫腔插管灌注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建立兔PID后遗症模型, 推测下生殖道的病原体上行感染后两周之内可能属于PID的急性期, 而两周以后其病理改变已经形成, 如若炎症未能控制将出现PID的近期后遗症;而若炎症控制, 但已对输卵管、卵巢甚至盆腔造成不可逆的改变, 那么将来势必发生远期后遗症, 但若此次病理损伤较轻, 将来亦有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或反复发作PID后出现其他远期并发症。

3 各种PID后遗症

3.1 TOA

TOA被认为是急性PID的主要早期后遗症。急性PID住院患者中TOA的发生率为10%~15%, 但也有报道高达34%。TOA通常被认为是PID进展的终末阶段, 但是一些研究表明, 仅有1/3~1/2的TOA患者有PID病史, 这可能是由于PID可在感染后短期内迅速进展成脓肿。TOA患者的症状体征通常与未出现并发症的PID患者相同。因此, TOA的诊断是基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资料证实附件炎性肿物的存在。

3.2 肝周围炎

急性肝周围炎是影响肝脏前表面和临近壁层腹膜的一种局部纤维素性炎, 其后遗症是肝脏与膈肌之间的纤维性粘连, 合并有急性输卵管炎时, 即称作菲-休-柯三氏综合征, 即肝周围炎综合征。此综合征临床表现往往以急剧的右上腹疼痛为特点, 类似急性胆囊炎, 但输卵管炎的症状常轻微甚至缺乏。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沙眼衣原体相比于淋病奈瑟菌是肝周围炎综合征的首要病因。

3.3 不育

输卵管因素性的不育 (tubal factor infertility, TFI) 是急性PID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远期并发症。反复的感染、PID的严重程度、治疗上的延误 (症状出现超过3天以上) 都是将来可能进展为不育的不利预后因素。PID后不育发生率在10%左右, 其发病机制多由于感染和炎症导致的输卵管积水、瘢痕、粘连和伞端闭锁引起;少部分患者因卵巢周围炎症, 导致排卵障碍引起。Westr9m等[4]研究发现, 每增加1次急性PID的罹患, 几乎就使得TFI几率增加1倍, 而且不育的发生率也与PID的严重程度相平行。据统计, 轻度的PID导致的不育率为0.6%, 中度为6.2%, 重度则明显升高到21.4%[1]。值得注意的是, 约半数经腹腔镜诊断的既往PID和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 并无急性PID诊治史, 这一发现提示, 未经诊断的亚临床PID在TFI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3.4 异位妊娠

近二十年来异位妊娠的发病率增加了3~5倍, 其增加的数目直接与性传播疾病及PID发生率的上升相关并呈正比。PID造成的输卵管显微镜下的损害可延迟或阻挡受精卵的正常运行, 使其不能正常到达宫腔着床, 而着床于输卵管发生异位妊娠。从Westrom等的研究中可以见到异位妊娠在首次妊娠中的发生率, PID患者是9.1%, 而对照组是1.4% (P<0.0001) 。PID发生次数和异位妊娠具有直接的关系, 在患PID 1次、2次或者3次以上的患者中, 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分别为6%、12%、22%。在美国和英国PID患者异位妊娠较正常女性高出8~10倍。

3.5 CPP

为育龄期女性常见疾病, 是指由各种功能性或 (和) 器质性原因引起的以骨盆及其周围组织疼痛为主要症状, 与月经、性生活和妊娠无关, 时间超过6个月的间断或持续的下腹部或盆腔疼痛, 这样的一组疾病或综合征。CPP临床症状除持续盆腔痛外, 还包括排尿痛、排便痛、性交痛等, 可以表现为局限性疼痛、放射性疼痛和牵涉性疼痛。

CPP是PID的常见后遗症之一, 长期严重困扰女性, 给患者身体及精神上均带来巨大的痛苦,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可以引起社会行为和家庭生活障碍, 过去临床诊疗中常把CPP看作为“慢性盆腔炎”进行诊治。PID未得到及时正确治疗时, 炎性细胞浸润致组织破坏, 周围组织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 导致输卵管增粗、积水积脓、脓肿形成, 主、骶韧带增生、变厚, 使子宫活动受限, 炎症致盆腔充血等, 引起CPP。

PID所致CPP有其特殊性。首先, 部分患者有PID发作史, 研究表明约18%PID急性发作后遗症盆腔痛, 一般发生在PID急性发作后4~8周[2];其次, 主要症状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其特点为持续性钝痛及隐痛, 常在劳累、性交后或月经前后加剧;第三, 因PID常造成输卵管阻塞、积水、盆腔炎性粘连等病变, 患者常合并有异位妊娠、不孕及PID的反复急性发作等后遗病变。

3.6 PID的反复发作

PID可反复及多次发作, 故有学者认为PID的反复发作亦为其远期后遗症之一。有PID史者, 约25%将再次急性发作。有学者认为PID发作后造成的输卵管组织结构的破坏, 输卵管的扭曲、积水, 以及患者免疫力降低等使患者易再次发作。

4 PID后遗症的预防与治疗

4.1 PID后遗症的预防

早期诊断和治疗PID对于预防后遗症有很重要的意义。很多研究证实, 预防不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症状出现到接受正规治疗间隔的时间。Lund队列的研究显示, 当PID症状出现3天或以上再进行治疗的患者不孕率是症状出现3天内就诊患者的3倍 (20%vs 8.3%) 。另外发现治疗延迟的时间越长, 以后发生不孕的几率越大[4]。

4.2 PID后遗症的治疗

PID的近期后遗症必要时可行脓肿切开引流或手术切除肿物, 当发生脓肿破裂等急性并发症时可考虑剖腹探查术。PID的远期后遗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理疗等。

手术治疗包括采用腹腔镜检查同时, 对术中病变部位 (如输卵管增粗、积水积脓、TOA、子宫附件肿瘤) 进行切除, 对于盆腹腔粘连严重者, 可进行粘连松解术, 以期达到消除或者缓解盆腔疼痛的目的。研究显示, 在诊断性腹腔镜和粘连松解手术后最初阶段 (12个月内) , 手术治疗对CPP的减轻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可从中受益。对输卵管卵巢囊肿, 输卵管积水, 如已有子女, 年龄超过40岁者, 可行全子宫切除及病灶切除术, 如有可能可保留一侧卵巢或部分卵巢。年轻患者迫切希望生育, 如单侧或双侧输卵管均不通, 根据情况可做输卵管复通术。

关于PID后遗症的药物治疗尚未形成明确的诊治规范, 以往文献里提到的药物包括透明质酸酶使炎症吸收以及封闭疗法阻断疼痛刺激。中医治疗盆腔炎历史悠久, 但由于没有规范的临床实验的循证支持。2009年开始,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感染协作组在全国组织多家的多中心的中药临床观察研究, 取得一系列研究结果。这些研究显示, PID采用抗生素联合中药疗法能有效地改善远期预后, 对于PID后遗症的治疗大有帮助[5]。

物理疗法通过温热的刺激, 进入盆腔组织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 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包括激光治疗、超短波疗法、微波治疗等。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69.

[2]刘朝晖, 廖秦平.中国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策略[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29-30.

[3]李俊良, 刘恒, 王建六, 等.兔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模型的制备[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1, 38 (6) :517-519.

[4]Westrm L, Joesoef R, Reynolds G, et al.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nd fertility.A cohort study of 1844 women with laparoscopically verified disease and 657 control women with normal laparoscopic results[J].Sex Transm Dis, 1992, 19 (4) :185-192.

[5]廖秦平, 张岱.中国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1, 38 (6) :469-474.

探讨盆腔炎性疾病之“血瘀”病机 篇2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血瘀

【中图分类号】R2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5-0041-02

Investigation of “Blood Stasis” Pathogenesis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LIN Chu-juan Instructor:ZHANG Xiao-hua

Guangzhou University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405,China

Abstract: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is “blood stasis”. Accompanied symptoms such as heat toxin,damp evil and cold evil are common in clinical,which result in dysfunction of qi and blood and transformation of deficiency and excess. Treatment should be base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edical purpose.

Keywords: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blood stasis

盆腔炎性疾病,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与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可在一处或多处同时发生,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子宫肌炎、盆腔腹膜炎等均属于盆腔炎性疾病范畴。该病多发于有性生活的妇女,是妇科常见的疾病,具有缠绵难愈、容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它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出现盆腔炎性包块。在古医籍中无相应病名记载,其主要证候散见于“妇人腹痛”、“带下病”、“热入血室”、“产后发热”、“瘕积”、“不孕”等篇章中。

1 其后多“瘀”

盆腔炎性疾病多由于经期、产后血室正开,或妇科手术操作不当,或房事不洁、调摄失当等,致余血浊液未净,感染邪毒,瘀毒交争,蕴结于冲任、胞宫、胞脉[1],不通则痛,临床上患者常以下腹疼痛为主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有云:“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诸病源候论·八瘕候》云:“若经水未尽而合阴阳,即令妇人血脉挛急,小腹重急支满……结牢恶血不除,月事不时,因生积聚。”《景岳全书·妇人规》提到:“瘀血留滞作癥,惟妇人有之,其证或由经期,或由产后……留滞日积,渐以成癥矣。”《妇人大全良方》中则提到“妇人月经痞塞不通,或产后余秽未尽,因而乘风取凉……血得冷则为瘀血也。”《傅青主女科》则云:“妇人产后少腹疼痛,甚则结成一块,按之愈疼,人以为儿枕之疼也,谁知是瘀血作祟乎……乃是瘀血未散,结作成团而作疼耳。”由此可见,“血瘀”多致妇人隐痛的是盆腔炎性疾病的重要病机。笔者临床上观察盆腔炎性疾病患者舌象,无论是急性起病还是慢性迁延者,其舌质多偏晦黯,或黯红,或黯而淡白无光,皆因血液凝而瘀滞也。从瘀论治盆腔炎,临床上常能获得不错的效果。

2 其治重“瘀”

由于血瘀贯穿本病,临证兼夹热毒、湿邪、寒邪,病情时间长者则更有气血失调,虚实变化,病位以胞宫、胞脉为主,牵连脾、肝、肾三脏。临床上需要辨别证型才能更好地对症治疗盆腔炎,现归类常见证型如下:

2.1 热毒瘀结型 主要证候:下腹部持续性疼痛,恶寒发热或寒战高热,或但热不寒,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带下量多而臭秽,二便不利,苔黄厚或腻,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此证乃热毒邪盛,直犯冲任胞宫,与气血相搏结,正邪交争而正气未衰,急则治其标,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止痛[2],临证常用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栀子、金银花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以牡丹皮、大黄、桃仁、赤芍等凉血祛瘀,佐以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活血。

2.2 湿热夹瘀型 主要证候:下腹胀痛拒按,或低热,白带色黄,有异味,口干口苦,大便溏而不爽或燥结,小便黄短赤,舌黯红苔黄厚腻,脉濡滑。此证乃湿热之邪客于胞宫,与气血相搏,瘀滞经脉,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临证常选用毛冬青、败酱草、鱼腥草、车前子、薏苡仁等清热祛湿,赤芍、牡丹皮、地骨皮活血凉血等。

2.3 气滞血瘀型 主要证候:下腹刺痛,疼痛或游走不定,或伴腰骶、肛门胀痛,经前乳房胀痛,烦躁,善太息,舌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此证乃瘀血停滞,肝气不舒,抑郁难解所致。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多选用香附、木香、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疏肝行气,以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等活血止痛。

2.4 寒湿瘀滞型 主要证候:下腹及腰或腰骶冷痛,遇寒加剧,得热则舒或喜揉按,面色苍白,畏寒、四肢不温或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带下清稀,舌黯苔白,脉沉迟。此证乃寒气客于络血之中,血气稽留不得行,寒凝于下焦以致冲任壅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治宜温散寒邪,通瘀止痛,多选用吴茱萸、小茴香、桂枝、炮姜、熟附子等温补阳气,当归、蒲黄、五灵脂等活血祛瘀,兼以延胡索、没药、乌药、芍药等行气止痛。

2.5 阴虚血瘀型 主要证候:小腹隐痛,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发红,口燥咽干,月经稀少或经闭,或伴不孕,舌质黯红而干,脉细数。此证乃因素体阴虚或久病耗伤阴血,阴虚内热,灼阴血而成瘀,瘀热阻于胞宫、胞脉而致病。治宜滋补肾阴,活血行瘀。药用鳖甲、青蒿、生地、地骨皮等清虚热,山茱萸、熟地、黄精等滋补阴液,牡丹皮、桃仁、当归、丹参等活血化瘀。

2.6 气虚血瘀型 主要证候:下腹及腰或腰骶酸痛或坠痛,劳累加重,面色萎黄,少气乏力,月经量少或闭经,带下色白量多,苔薄,舌淡黯或有瘀点,脉细涩。此证乃因素体虚弱,或久病元气受损,气虚则运血无力成瘀;脾肾两虚则水湿不化为患,湿注下焦,与瘀血互结,阻于胞脉,伤及任、带两脉而致病。治宜益气健脾,化瘀散结。药以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桑寄生、川续断等补气健脾益肾,当归、川芎、白芍、桃仁、牡丹皮、香附、延胡索等活血行气。

2.7 肾虚血瘀型 主要证候:少腹疼痛,绵绵不休,腰脊酸痛,膝软无力,白带量多,质稀,神疲,头晕目眩,性淡漠,舌黯苔白,脉细弱[3]。此证乃因久病及肾,命门火衰,下元虚寒,气血凝滞而成瘀。治宜补肾活血,壮腰宽带。药以杜仲、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当归、牡丹皮等补肾活血,莲肉、白芍、山茱萸、五味子等固肾收涩止带。

3 讨论

在盆腔炎性疾病发展过程中,可因患者先天禀赋、生活环境、长期用药所伤、病机转化等不同,或兼夹湿热,或兼夹气滞,或兼夹寒邪,或兼损伤肾阴,或日久形成瘕瘕,但始终以“血瘀”为其核心病机。盆腔炎性疾病急性起病者,多因湿浊热毒内侵,与气血相搏,正邪交争,病情急迫,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瘀之品。若失治、误治,迁延不愈,可能转化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后者则多由邪热余毒残留,但热势不重,与冲任之气血搏结凝聚不去,日久耗伤气血,虚实错杂,有缠绵不断、易于复发的特点,治疗上若一味重用活血祛瘀之品,则徒伤正气,于病无益,应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为原则,在活血的基础上根据证型选用补益之品。临床上应谨守“血瘀”病机,辩明其所夹杂,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选方用药,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17-323.

[2]薛静燕.盆腔炎从瘀论治6法[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5):435-436.

[3]张娟.黄健玲教授治疗盆腔炎经验总结[J].中医临床研究,2012,4(5):89-90.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 年11 月~2015 年5 月于广州市中医医院妇科门诊诊断为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88 例, 随机分对照组46 例、治疗组42 例。 两组间患者年龄 (32.67±5.49 vs 31.79±5.89 岁) 、病程 (18.67±12.42 vs 22.33±13.56 个月) 、病情程度分级等一般特征经统计学检验,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以 《妇产科 》[2]教科书为诊断标准, (1) 病史:有无盆腔炎性疾病史; (2) 下腹有无肿胀、疼痛感; (3) 腰骶部是否酸痛; (4) 劳累、性交等行为是否加重月经量; (5) 是否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加; (6) 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 (7) 易感疲劳; (8) 妇科检查子宫周围组织是否出现粘连, 是否有子宫压痛、宫骶韧带触痛等症状; (9) 影像学检查输卵管是否有肿块、粘连、增粗等症状, 盆腔是否有积液等。 (以上 (2) 、 (3) 中的其中一项及 (8) 项必须为“是”) 。 中医:以《中医妇科学》[3]教科书为诊断标准。

1.3 评分标准以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4]对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进行评分。 中医症状评分:根据下腹、腰骶、带下量色等根据程度, 分别为0/2/4/6 分;根据月经周期、月经量、经血淡黯或夹块、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食少纳呆等情况分值为0 分、2 分。 体征评分:根据输卵管增粗、子宫片状增厚、有压痛、附件包块程度, 分别为0/1/2/3 分。 根据宫骶韧带增粗、压痛程度分为0/1/2/3 分。 重度:累加分数>28 分;中度:累加分数为19~27 分;轻度:累加分数为10~18 分。

1.4 纳入标准 (1) 患者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 (2) 年龄在20~45 岁, 无生育要求; (3) 患者自愿参加并签字同意。

1.5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 (2) 急性盆腔炎发作期; (3) 合并淋球菌、衣原体感染者; (4) 有严重的心、肝、肾、造血系统疾患或恶性肿瘤, 精神障碍者; (5) 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或已知对本药组成成分过敏者; (6) 未按规定服药, 或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者。

1.6 方法对照组按西医常规给予治疗:口服氧氟沙星400mg、奥硝唑胶囊500mg, 2 次/d, 连服14d为1 疗程。 治疗组采用完带汤加味联合中医综合治疗, 包括艾灸、中药灌肠等, 具体如下: (1) 口服中药。 炒白术, 党参, 淮山, 茯苓各15g, 苍术10g, 黄柏10g, 白芍12g, 车前子10g, 甘草5g, 柴胡3g, 荆芥穗6g, 山楂10g, 枳壳10g, 上药加水煎成300ml分2 次早晚温服, 1 剂/d, 连服30d为1 个疗程。 (2) 艾灸取穴及操作方法取穴关元、水道 (单侧) 、足三里 (单侧) 、三阴交 (单侧) , 点燃艾灸一侧并放入艾灸箱, 将艾灸箱放在穴位上, 调整位置及艾灸条深度, 以达到最适温度, 保证皮肤不烫, 出现红晕, 每次艾灸时间30min, 隔天一次, 经期停用, 30d为1 疗程。 (3) 灌肠中药处方及用法。 蒲黄12g, 丹参30g, 五灵脂10g, 三棱20g, 酒大黄10g, 莪术20g, 赤芍30g, 1 剂/d, 由广州市中医医院煎药室统一煎成150ml药液袋备用。 取37℃药液100~150ml灌肠, 并保留1h以上, 1d/次, 经期停药, 30d为1疗程。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观察1 次, 嘱患者饮食清淡, 注意卫生, 加强锻炼, 并分别于疗程结束后30d, 60d随访2 次。

1.7 观察指标 (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 体征积分、B超结果、白带常规、宫颈分泌培养; (2) 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3) 疗效:统计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

1.8 统计学方法用SPSS 20.0 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值 (±s) 表示, 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19, P<0.05) 。 治疗组不良反应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510, P<0.01) 。 见表1。

2.2 中医证候、体征积分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体征积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62, P>0.05) 。 治疗后两组均与治疗前有差异 (t=11.200, P<0.01;t=15.577, P<0.01) 。 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体征积分均优于对照组 (t=3.671, P<0.01) 。见表2。

3 讨论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西医治疗以抗菌、消炎、镇痛、手术为主, 但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多数患者治愈率低、易复发, 副作用明显, 而反复长期使用抗生素则易产生机体耐药, 易引起菌群失调, 疗效不如人意[5]。

在祖国中医中认为, SPID属“痛经”“带下病”“月经不调”等范畴, 本病多由于行经产后血室顿开, 湿热、寒邪侵袭, 与气血互结, 蕴结于胞宫而发病。 笔者临床观察发现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在疾病初期大多经历长时间或多次的抗菌素治疗, 或过用寒凉的中药, 邪气虽减, 但过用苦寒会使脾气受损, 水湿不化, 湿浊下陷, 胞脉血运乏力, 下焦瘀血, 余邪羁留;瘀血内结进一步加重, 日久耗伤, 正气亏乏, 以致于形成本病缠绵难愈。 故治疗因以扶正为主, 祛邪为辅, 再加以缓急止痛之品, 但过用活血化瘀药有破气伤正之虞, 故局部用药胜于口服用药。

完带汤出自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傅山所著《傅青主女科》。方中二术、山药、党参健脾益气除湿;陈皮、枳壳行气以化湿, 山楂消积化瘀, 可使补而不滞;车前子淡渗利湿, 使水湿从小便而去, 脾气旺盛, 升清降浊, 水湿运化有度, 安能为患;白芍柔肝理脾, 缓急止痛;柴胡、芥穗之辛散, 得白术则升发脾胃清阳, 配白芍则疏肝解郁;使以甘草调药和中, 气机调达;诸药相伍, 培土抑木, 祛湿化浊, 使脾气健旺, 肝气调达, 气血运行通畅, 病邪无可乘之机, 正切合本病病机, 此乃治本。

艾条苦、辛、温, 入脾、肝、肾经, 其气味芳香、易燃, 可通经络, 有止淤逐寒、益气养血、行气止痛之效。 关元穴乃任、冲、足三阴经三穴交汇, 与子宫相关[6], 水道为足阳明胃经穴,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点。 艾灸关元、水道、足三里、三阴交穴可借助热刺激, 将药物渗透穴位, 通过经络作用传导至盆腔内, 达到消炎止痛、温经活络、活血化瘀、调理血气之效, 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总之, 口服完带汤加味以扶正, 艾灸调理脏腑、气血、经脉, 中医综合疗法将灌肠、活血化瘀、祛邪结合起来达到整体治疗SPID的目的, 进一步提高总有效率, 并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说明综合疗法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方面有优势,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丰有吉, 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84.

[2]乐杰.妇产科学 (第七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46-252.

[3]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318-319.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43.

[5]汪翠萍, 刘春丽, 李伟莉, 等.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 23 (10) :932-934.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篇4

慢性盆腔痛由于炎症形成的粘连瘢痕以及盆腔充血, 常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2]。单一疗法效果较差, 宜采用综合治疗。

为此, 我院采用口服抗菌药物, 中药桂枝茯苓丸联合电磁波照射的方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确诊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82例, 年龄25~55岁, 患病时间6个月~5年, 症状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白带增多, 附件区压痛。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2例, 对照组40例。

1.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诊断标准

(1) 既往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2) 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 常在劳累、性交及月经前后加重, 肛门坠胀感; (3) 一侧或双侧下腹部压痛;B超一侧或双侧附件呈条索状增粗或囊性包块, 盆腔有积液。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口服药物:氧氟沙星400mg口服, 每日2次, 或左氧氟沙星500mg口服, 每日一次, 同时加服甲硝唑400mg, 每日2~3次。如考虑有衣原体感染, 应加用多西环素100mg口服, 每日2次。

中成药桂枝茯苓丸4g, 每日2次口服;月经期停用。

电磁波照射治疗:将电磁波治疗仪 (重庆新峰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TDP CQ-29型) 治疗板对准下腹部 (以压痛明显部位为主) , 距离20~30cm, 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宜, 时间30分钟, 每日2次, 7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的同时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饮食, 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嘱其注意休息, 避免劳累和受凉。

治疗一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

1.3.2 对照组:

除不采用电磁波照射治疗外, 其余同治疗组。

1.4 疗效标准:

(1) 治愈:腹痛、腰痛消失, 妇检无明显子宫附件压痛, 白带量少, 无臭, B超复查正常; (2) 有效:腹痛、腰痛明显缓解, 妇检子宫附件压痛明显好转, 白带量明显减少, B超复查声像有改善; (3) 无效:用药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B超复查声像无改善。

2 结果

经2~3个疗程的治疗, 治疗组:治愈28例, 有效14例, 治愈率66.7%;对照组:治愈15例, 有效25例, 治愈率37.5%。

注:经χ2检验, χ2=6.99>6.63, P<0.01, 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往往是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来, 由于炎症长期刺激, 器官周围粘连, 抗炎药物不易进入, 以致病情较顽固, 常反复发作, 给患者思想造成较大压力。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 为广谱抗菌素;甲硝唑对厌氧菌有较高活性;桂枝茯苓丸有活血化瘀, 消肿散结, 改善盆腔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部分软化和吸收的功效, 同时具有抗炎镇痛的药理作用。电磁波通过热效应作用可透入盆腔组织, 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组织营养状态, 提高新陈代谢, 对减轻症状和促进炎症吸收, 消散具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 温热作用使盆腔局部组织血管扩张, 可增加药物的渗透性, 加速药物的吸收, 增强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因此电磁波照射联合药物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且操作简单, 经济实用,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5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2015年收诊的12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患者年龄21~43岁, 平均 (34.51±2.13) 岁, 病程为6个月至6年, 平均 (3.54±0.16) 年。诊断标准[3]: (1) 有急性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史; (2) 均在院外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病情反复发作, 入院时均处于症状较明显阶段; (3) 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隐痛、腰部酸痛、肛门坠胀、白带增多等表现; (4) 妇科查体有不同程度的宫体压痛及附件区增厚、压痛, 可查及单侧或一侧有囊性包块, 可有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5) 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率轻度增高或正常, 彩超提示盆腔积液, 附件区炎性占位, 阴道分泌物常规清洁度异常或正常。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抗生素治疗, 选用头孢噻肟钠注射液2.0 g ivgtt q 12 h, 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0.4 g ivgtt q 12 h或奥硝唑注射液0.5g ivgtt q 12 h。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药保留灌肠法, 药方为盆腔炎二号药方, 药方组成为[4]:丹参30 g、红藤30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30 g、桃仁15 g、赤芍15 g、莪术15 g、黄柏15 g、枳壳15 g、三棱9 g、香附9 g、延胡索9 g、败酱草9 g、当归10 g、柴胡10 g, 药物洗净之后用400 m L清水煮沸, 之后取120~150 m L药汁 (用量根据患者忍耐程度决定) , 药温控制在37.5~38.5℃。按照护理常规保留灌肠的方式将药汁注入患者肛门之内, 告知患者药汁须保留在体内至少30 min, 1次/d, 一个疗程为14次。

1.3 评价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监督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对标准, 观察和记录患者临床疗效, 分为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 以n/%表示计数资料, 经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盆腔炎性疾病特别是在后遗症期, 西医对并无安全、有效、彻底的治疗方案, 患者常在症状复发及加重期间入院诊治, 传统西医常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 虽对急性发作阶段疗效明显, 但在慢性体征及症状改善方面收效甚微, 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已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地运用。本研究观察组运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加重及扩散, 中药方中的蒲公英、黄柏等药物具有清热化湿之功效, 当归、红藤等药物具有化瘀活血之功效, 香附、延胡索具有行气止痛之功效, 整方合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效[5]。直肠给药可使药物直接渗透至盆腔进行局部治疗, 减轻组织炎性病变, 明显改善局部症状及体征。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可见, 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同时辅助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法辅助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32015年我院收诊的12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 (n=60) 和对照组 (n=60) 。对照组实施抗生素经验用药, 入院静脉输液治疗1014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中药保留灌肠法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 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辅助中药保留灌肠法进行治疗, 能够取得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药保留灌肠法,疗效

参考文献

[1]吕力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08, 30 (3) :277-278.

[2]黎国红.联合应用盆腔炎治疗仪与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16) :169-170.

[3]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264.

[4]闫桂玲.中药灌肠与盆腔炎治疗仪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5 (2) :37-38.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100例符合PID后遗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为(33.0±5.0)岁,病程平均(4.2±0.5)年;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3.5±4.8)岁,病程平均(4.0±0.8)年;两组平均年龄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根据200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的PID诊断标准:1下腹痛,腰骶痛;2宫颈举摆痛或子宫、附件区压痛;3阴道分泌物增多,镜检白细胞数目(white blood cell,WBC)>30/Hp。4 B超:输卵管增粗,盆腔积液,输卵管卵巢肿块。排除标准:1不能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结核及椎间盘突出等因素所致疼痛者;2哺乳期或不服从治疗方案者;3观察组带金属节育器者,盆腔周围30 cm范围内有钢板、钢钉及金属异物者,安装心脏起搏器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口服交沙霉素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00101)0.4 tid,甲硝唑片(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4020964)0.4 tid,每晚或便后将康妇消炎栓(葵花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3022143)1枚塞入直肠深处约5~7 cm。连用14 d。

1.3.2观察组对照组方案基础上加体外电场热疗机(威海众恒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制造,型号:ZD-2001)照射。治疗前1~2 h排空大便,康妇消炎栓1枚塞入直肠深处约5~7 cm。患者平卧,以耻骨联合上3~5 cm处为中心,电极盘距皮肤3~5 cm垂直照射。电脑控制温度40~43℃,以患者感受温热无灼烧感为准。照射时间40 min,每日1次,7 d 1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结果。

1.4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觉症状消失或缓解情况,查体宫颈举摆痛,白带常规WBC计数,B超盆腔包块或积液的变化情况。两组均治疗2周,停止1周后复查。

1.5判定标准

治愈:下腹、腰骶疼痛消失,宫颈举摆痛消失,辅助检查:白带常规镜检WBC<5/Hp,B超盆腔肿块或积液消失。显效:下腹、腰骶疼痛,宫颈举摆痛明显减轻,白带WBC 5~15/Hp,B超盆腔肿块或积液缩小70%以上。有效:下腹、腰骶疼痛,宫颈举摆痛稍有减轻,白带WBC15~30/Hp,B超盆腔肿块或积液缩小30%以上。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减轻甚至加重,白带WBC>30/Hp,B超盆腔肿块或积液缩小不明显甚至增大。

1.6统计学方法

2结果

设定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对照组:痊愈:14例(28.0%);显效:13例(26.0%);有效:14例(28.0%);无效:9例(18.0%)。观察组:痊愈:31例(62.0%);显效:10例(20.0%);有效:6例(12.0%);无效:3例(6.0%)

总有效率:对照组82.0%,观察组94.0%,观察组无论痊愈率还是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盆腔炎性疾病(PID)为女性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易引起PID后遗症(过去称为慢性盆腔炎)。外源性致病菌多为淋球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美国Landers DV的研究表明,PID中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分别占53%和31%。而国内天津、青岛和广州3地调查PID患者菌群报告结果:淋病耐瑟菌10.0%~11.1%,衣原体15.6%~26.0%,解脲支原体41.2%~70.0%。由此可见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淋病耐瑟菌是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主要致病微生物[1]。这与本院妇科门诊患者检测结果一致。内源性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加德纳菌。70%~80%盆腔脓肿可培养出厌氧菌,治疗以抗生素为主[2]。但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应用,菌群抗药性日渐突出。国内多地文献报道生殖道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显示:支原体和衣原体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耐药率较高[3,4],与本院检验科药敏检测强力霉素最敏感,交沙霉素次之结果接近。考虑到PID的病菌复杂性,所选抗生素应兼顾内、外源性致病菌,交沙霉素抗菌谱较强力霉素更加广泛,故选取交沙霉素联合甲硝唑口服治疗。康妇消炎栓为中成药,君药:苦参,臣药:穿心莲、紫草,佐药:败酱草、蒲公英、地丁,使药:芦荟、猪胆粉。联合应用具有清热除湿、杀虫止痒、活血化瘀、消炎祛痛之功效。并有广谱抗菌和消炎作用[5]。直肠给药代替口服或者灌肠,避免了消化道黏膜刺激,药物保留时间长。直肠与子宫及附件位置毗邻,直肠给药后可通过直肠上静脉、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直肠淋巴管吸收,药物直达炎症组织,局部药物浓度相对较高。但因PID后遗症患者病史长,炎症部位组织水肿、粘连较重,血液及淋巴循环较正常组织差,单纯直肠给药尚不能达到理想疗效。ZD-2001体外电场热疗机治疗区有上、下2个直径21 cm的圆形主电极盘,左、右2个直径15 cm的辅助电极盘,工作时电极盘发射频率为13.56 MHZ的电磁波,在治疗区形成交替变换的叠加交叉电磁场。据同种电荷排斥,异种电荷吸引原理,组织中的带电粒子(阴离子如O2-、Cl-、HCO3-等,阳离子如H+、Na+、K+等,以及带电蛋白质分子)随4个电极正负极性的交替变化而产生高频振荡。组织中的带电粒子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均有振荡,轨迹相当复杂。粒子之间及粒子与组织细胞之间互相摩擦、碰撞的程度较单极或双极理疗仪强烈,因此产生的“内源热”效果更加明显。该段电磁波比普通医用微波或超短波波长更长、穿透更深,病变组织处在上、下、左、右4个叠加交叉的电磁场中,内部受热更加均匀,单极有效治疗深度可达10 cm,上、下电磁场叠加后治疗深度可达20~25 cm,可贯穿整个盆腔,故可用于盆腔等深部病变的治疗。联合电磁波治疗后,能促进盆腔血液及淋巴循环,炎症局部交沙霉素和甲硝唑的效用得到提高,促进直肠对康妇消炎栓的吸收,增加炎症部位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性包块及盆腔积液的吸收,减轻局部盆腔组织酸中毒,抑制痛觉神经末梢的敏感性,止痛效果明显。本研究发现观察组自觉症状缓解及盆腔积液的吸收明显要比对照组好,这是痊愈率及总有效率高的重要原因。对于病史长、盆腔粘连重、包块者效果次之,但也明显好于对照组。由此可得出PID后遗症采用口服交沙霉素、甲硝唑,直肠给予康妇消炎栓联合体外电场热疗治疗效果好,是可以推广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79-284.

[2]张帝开.盆腔炎性疾病诊治的新规范.[EB/OL].http://www.elseviermed.cn/news/detail/Zhang Di_open_pelvic_inflammatory_disease_diagnosis_and_treatment_for_new_regulations.2009-08-13.

[3]陈海妙,叶明,张鸿,等.慢性盆腔炎患者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状况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26(11):1335-1337.

[4]乔峤,宋静慧,郝艳萍,等.生殖道衣原体、支原体感染与盆腔炎症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生物学进展,2014,14(17):3280-328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所接收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82例作为观察的对象,全部患者均满足《妇产科学》[2]中有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出现疲乏、低热、下腹部坠胀、腰骶部胀痛、月经异常(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加)以及不孕等症状;同时,排除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的患者,排除患有严重心脑系统、肝肾系统疾病者,排除妊娠期、哺乳期者,排除药物过敏者。按随机单盲法,将全部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年龄22~48(28.7±1.3)岁;病程2个月~7(3.1±1.0)年。对照组,年龄21~46(27.9±1.8)岁;病程4个月~8(3.3±0.9)年。2组在临床一般资料(如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温阳散结法进行治疗,具体药方:炮姜6g,吴茱萸6g,赤芍10g,橘核10g,鸡血藤10g,败酱草10g,红藤15g,乌药15g,荔枝核15g。在此基础之上,辨证加减,严重小腹冷痛者,可添加肉豆蔻、桂枝及小茴香;对腹中结块的患者,可予以莪术、丹参及三棱;对腰骶酸痛的患者,可添加狗脊、杜仲、续断及桑寄生等。之后,去水煎服,每天1剂,持续治疗3个疗程,1个疗程10d。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再予以中药灌肠治疗,灌肠所用药物成分主要为:赤芍10g,皂角刺10g,败酱草10g,路路通10g,红藤15g,肉桂15g,炮姜15g,土鳖虫15g,取水煎煮,由1000ml的水煎煮至100ml,之后将其冷却到35℃~40℃。随后即可要求患者取侧卧位,且开始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每天1次,持续治疗3个疗程;在灌肠前,应叮嘱患者将大小便排空,保留灌肠后叮嘱其保留一段时间,即30~60min。

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可食用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另外,在月经期内,不予以任何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3]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的疾病诊断标准,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与判定。(1)基本治愈:经治疗后,病患的临床症状已经完全消退,理化及妇科检查皆显示为正常,症状与体征积分之和至少下降95%,停止药物治疗1个月,并无再次复发;(2)显效:经治疗后,病患的临床症状基本消退或明显改善,理化及妇科检查显示显著好转,相较于治疗前,症状与体征积分之和下降,且程度在70%~95%;(3)好转:经治疗后,病患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理化及妇科检查有所好转,相较于治疗前,症状与体征积分之和下降,且程度在30%~69%;(4)无效:经治疗后,病患的临床症状并没有得到好转,各项检查显示症状未改善,甚至有加剧的情况,积分和下降程度<30%。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8.0加以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2.7%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中医证候评分

治疗前,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比对照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上,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一种比较多见、多发的妇科疾病,其通常是因急性盆腔炎长时间无法治愈,又或是病患身体素质较差,病程延长,继而所导致的一种病症[4]。在现代医学中,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一般是采取抗生素药物治疗,然其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且长时间服用,可引起诸多并发症,继而影响疾病治疗的效果。因而,需对此病的治疗方法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在中医学中,盆腔炎性疾病属于“不孕”“痛经”以及“带下病”等范围,此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是因为产后、经行调护不合理,又或是手术损伤,致使正气尚未恢复,湿热之邪入侵体内,且流注下焦,以致气血不畅,瘀血和湿热集聚胞宫、冲任处,瘀结不通,不通则痛,最终诱发此病[5]。针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应坚持温经祛湿、清热解毒、止痛、理气、祛瘀。

在本研究中,笔者提出温阳散结法对其进行治疗,该方中的荔枝核有行气散寒、消症散结、行气、止痛的作用;橘核具有止痛、理气以及散结的功效。上述2种药物均属于理气药物,而现代药理学证明[6]:此类药物具有不错的镇痛功效,可较好的对抗增生性炎症与渗出性炎症;此外,此类药物还能对结缔组织增生加以抑制,强化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优化微循环。乌药具有散寒止痛、养血活血的作用;红藤与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之效,在现代药理学中,其对可对诸多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等)所诱发的盆腔炎起到较好的抗菌效果[7]。吴茱萸具有止痛、散寒、解郁滞的效果;炮姜有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的功效。赤芍有散瘀止痛、清热凉血之效。鸡血藤具有补血行血、通经活络的功效,在应对慢性盆腔炎症所诱发的结缔组织增生方面,此药可起到很好的活血、通络的功效。以上诸药相配合使用,即可达到温经、止痛、散寒、理气、祛湿、祛寒的功效。

另外,除对患者服用温阳散结药物之后,还予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通过这种治疗方式,

可通过肠壁半透膜的渗透性,使药物成分被快速吸收,继而经由局部血液循环作用在盆腔,这种给药方式不但能够有效的防止苦寒药物刺激胃肠道,同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药物的消除作用,从而提升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通过本研究发现,实施温阳散结法+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即92.7%vs75.6%;另外,在中医证候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说明: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予以温阳散结法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提升治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温阳散结法与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运用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所接收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82例,按随机单盲法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温阳散结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予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然后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加以观察与对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比对照组患者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予以温阳散结法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提升治疗的效果,值得推行及运用。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温阳散结法,中药保留灌肠

参考文献

[1]付改玲,黄鹏翀,周晓亮,等.远红外暖袋湿性中药穴位辅助综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1):188-191.

[2]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

[3]马思明.五味消毒饮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湿热蕴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45例[J].江苏中医药,2015,23(2):40-40,41.

[4]钱赟,胡国华,张勤华,等.针药结合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2):109-113.

[5]陈永红.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22(9):208-208,239.

[6]王志影.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证)有效性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5,12(3):118-120.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18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均为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株洲市331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年龄最大的72岁, 最小的20岁, 平均48.9岁;病程6个月~20年, 主要症状为月经不调、白带异常、下腹坠胀疼痛, 附件增粗或包块等。

1.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诊断标准

参考临床表现有:①不孕;②慢性盆腔痛:下腹坠胀压痛及腰骶部疼痛, 在经期、劳累、性生活后加剧, 常发生在盆腔炎性疾病急性发作后4~8周;③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1]。妇检若为输卵管病变则在子宫的一侧或两侧触到呈条索状增粗输卵管, 并有轻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液或输卵管卵巢囊肿, 则在盆腔一侧或双侧触及囊性肿物, 活动多受限;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病变, 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有压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区增厚, 有轻触痛。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1.3 治疗方法

61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康妇消炎栓直肠给药联合甲磺酸帕珠沙星治疗。甲磺酸帕珠沙星静滴, 0.3g, 每日2次, 经期用药, 连用7d, 1个月经期为1个疗程, 康妇消炎栓塞入直肠, 每天1次, 每次l粒, 30d为1个疗程, 连用2~3个疗程。对照组单独使用甲磺酸帕珠沙星静滴, 0.3g, 每日2次, 经期用药, 7d为1个疗程, 同样连用2~3个疗程。如有腹痛和附件包块者就诊时就用药, 然后连续2次经期再巩固2疗程。所有患者用帕珠沙星的同时都加用甲硝唑。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 用卡方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B超检查子宫附件正常, 盆腔无包块, 无积液或输卵管检查通畅;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基本消失。妇检或B超提示盆腔体征明显改善;有效:自觉症状好转, 妇检或B超提示盆腔体征有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B超提示盆腔体征无改善[2]。

2.2 治疗结果分析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临床观察显示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与不洁性生活史, 经期不卫生等引起病原体沿生殖道上行感染所致的盆腔炎、阴道炎、宫颈炎有密切关系。故对盆腔炎性疾病、阴道炎、宫颈炎患者, 应积极、彻底治疗, 以防迁延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引起不孕, 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多为盆腔炎性疾病急性发作未能及时彻底正确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由于长期炎症刺激, 导致盆腔组织器官周围粘连, 抗炎药物不易进入, 病程长、易复发。从治疗结果可看出对照组的疗效明显的低于治疗组, 单纯使用抗生素效果不佳, 结合康复消炎栓效果更加。

本研究发现, 患者使用康妇消炎栓直肠给药未见明显副作用, 且康复消炎栓使用方便, 价格低廉, 联合甲磺酸帕珠沙星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疗效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46-252.

上一篇:班风树立下一篇:实验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