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师精神风貌

2024-10-22

当代教师精神风貌(通用10篇)

当代教师精神风貌 篇1

当代教师应有的精神风貌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或称人类文明的中介人和建设者,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它的目的是改造人、培育人,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即学生,他们具有一定思想、品德、情感、知识、能力和个性,很受教育工作者的影响;教师的劳动产品也是人;教师劳动的手段或工具,除必需的教学仪器和材料资料以外,主要是靠教师的个性品质、师德修养,即思想道德、情感情操、性格风格、知识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等等。所以,学校的教育工作始终处在人与人之间,特别是特殊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它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神圣的使命。前苏联教育家安〃谢〃马卡连柯曾经指出:“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经过这样的步骤,任何一个教师也不能够成为很好的教师。”所以,教师的精神风貌,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正所谓:教师就是要为人师表。

从现代汉语言文学意义上讲,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所谓风貌,是指风格、面貌、风采相貌和景象等。从哲学意义上讲,所谓精神,是指意识、思维、精神状态,是主观的东西;所谓风貌,就是精神这种东西所表现和发挥出来的各种现象、表象等。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言行美、外在美是教师良好精神风貌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最现实、最有力的教育手段。

因为,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他是学生的榜样、表率。同时,学生一般都有“向师性”,即都有尊敬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的影响、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鼓励和教育,以及模仿教师等特点。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对学生起着示范的作用。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将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给学生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形象。

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十分注意自己的仪表仪容,甚至上课的姿势、表情,以至每一个手势都很讲究分寸,适合得体。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提升能力,还学到了教师那优雅的仪表风度和作风,这样的教学和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我认为,教师的衣着打扮必须整齐、干净、端庄,适合教师身份;言谈举止必须和蔼可亲、文雅礼貌,使人原意接近;待人接物必须热情大方,讲求方法,乐于助人。反之,举止粗俗,语言污秽,衣着邋遢,甚至在上课时经常有不良动作,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但影响教学效果,甚至会使学生沾染某些不良的习性。

当前,教师队伍中涌现出许多为人师表的楷模,他们深受学生的欢迎,深受社会的尊重。但也存在极个别教师上课时出现迟到、手机闹铃和接听手机;随便私自调课或不上课;讲话不负责任和不分场合;行为粗鲁,动不动就训斥学生,工作马虎,缺乏科学的精神;不讲卫生、在公众场所吸烟和乱扔烟头;上班时在办公室下棋、打牌和玩电脑游戏;不批改作业等现象。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已经在学生和社会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作为人民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提倡行为美、外在美,做好表率。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有意识地注意和培养自己,千万不要把这些看成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所谓“小节”而不予以重视。

(二)内在美是教师的根本素质,是教师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根本条件。

言行美、外在美是不可以脱离内在美而孤立地存在的。一个教师要想做到外在美,首先要有内在美。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教师的精神风貌是他内在素质的综合表现,所以,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必要的文化素养,才能做到掌握美、运用美、体现美,才会有一个真正美的精神风貌。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尊敬,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就必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加强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建设,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和劳动纪律的学习,守师德规范,做师德标兵。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在相关的方面做到;凡要求学生具有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自己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和文明的言行。

内在修养好的教师,他就会对学生真诚相待,一视同仁,注意防止形成与个别或少数同学的特殊“关系”,搞特殊化;同时在面对学校发展和扩招的形势,就会发挥爱的教育艺术,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就会适应学校和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学会和提高对“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的增值能力,有效地转化“后进生”;在爱护学生时就会对学生严格要求,不迁就有缺点和有错误的学生,并对有错误的学生进行仔细分析和耐心教育。

内在修养好的教师,就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心平气和的风度,既严肃又活泼,既庄重又亲切,使学生既尊重你,又愿意接近你。教师的素质,除表现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个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方面外,严谨的学风教风、实事求是的精神、严格的科学态度和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等,是高尚品质和良好精神风貌的核心。内在修养好的教师,就会既提倡民主,又依法办事,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创造性地落实好执行好上级和学校的部署和要求。

(三)知识渊博,教育教学和教研水平高,这是现代教师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关键条件。

一直以来,国家对教师就有三点要求:第一,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第二,要认真研究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懂得现代教育规律和手段;第三,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各种信息量不断增加,各类学科不断渗透,许多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不断产生的新形势,作为职业教师,要抓紧时间补充自己的知识空白,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本学科以及有关学科的最新动态和成就,了解有关信息,为大脑补充“智力能源”。知识渊博,博学多才,自然让学生佩服,受学生尊敬。这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的条件。不学无术,滥竽充数,教师的一点风采都没有了,学生更看不起他。

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以及新一轮高考的选拔性要求,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科学思维能力、治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师生在课堂上就能有机的互动,思维活跃,气氛好,学生就能愉快地享受式地学习,学到的东西也就更多更牢,这样高水平的教师必然受到学生欢迎,自然是一面旗帜,自然具有了现代教师所具备的精神风采。

另外,现代教师必须有端正的教学态度,并且勇于改革,不断进取和创新。因为,做学问必须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它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害几害人。

(四)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充满自信,有幽默感,这也是现代教师良好精神风貌的越来越重要的体现。

教师要尽可能坚持体育锻炼,做到身体好,精神饱满,以健康的形象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会给学生以活力、以信心、以精神、以鼓舞、以奋发向上的动力;相反,愁容满面、无精打采则给学生以消极低沉的情绪。当代教师必须思想解放,对新事物相当敏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热爱生活,热爱本职工作。这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必将给他们以美好的追求和发展前景。

(五)转变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及时转换教师角色,这是时代教师的必备条件。

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的深入,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进,创新成为了必然的趋势。死抱传统和经验过日子、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和教育角色肯定不受学生们的欢迎,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将没有出路,教师也当然失去了应有的精神风采。

所以,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由单科型变为综合型、由信息的储存型变为流通型等,这种转换是教育和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定会使教育工作活力无穷、生机勃勃,同时也更能体现出教师的时代风采,永驻教育的青春。

总之,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表现在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内强素质,才会外树形象。适应时代需要的内在素质的提升是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作为现代教师应与时俱进,永葆教师的精神风采,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才会有我们教育美好的春天。

当代教师精神风貌 篇2

一、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痴情

选择了教育, 就是选择了奉献, 选择了执着。“教书匠”“园丁”“孺子牛”“春蚕”“蜡烛”“人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实, 无论哪一种称号, 都不能简单代替教师对教育的一种痴情。对教育痴情, 就是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贫穷的山区, 无论物欲横流、多元价值的影响有多大, 也不论是从事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 教师都能坚守着心中的那份信仰:“教育是基于生命、直面生命、为了生命、通过生命所进行的人类生命事业”[3],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4]。对教育痴情的教师, 不会在意个人的得失, 不会随波逐流, 不会得过且过, 更不会在教育这个神圣的领域中“混日子”。他也不会太在意社会和他人的评价, 固守清贫, 淡泊名利, 行为世范, 为教育而活, 为自己的信仰而活, 他在这简单而又伟大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着人生价值实现的满足。

二、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育改革的一种坚信

社会进步需要改革, 教育发展也需要改革, 没有改革教育只会停滞不前, 教师不支持和参与改革, 改革也会流于形式, 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教育改革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 没有可资借鉴的现成模式可以模仿, 我国的教育是在摸索中创新, 在改革中“立序”, 在一次次的“推倒重来”中逐渐积累属于我们中国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智慧。目前, 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还有许多的困难横亘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 还有数不清的挑战在等待着我们, 但我们要充满信心, 教师要积极参与改革, 主动引领改革, 在日常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改革。改革的成功需要我们对改革的一种坚守, 需要广大教师群体对教育改革前景的一种坚信:改革能带来教育的生机, 改革能带来学校的重生, 改革能带来师生的生命提升, 改革也能带来教育本真的价值实现。

三、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

教师应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对教育理想的追求, 是当代教师应有的职业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物质享受的关注、对金钱的索取、对消费的过分追求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逐的目标。作为教师, 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也在理想和现实、谋生和事业、生活压力和信仰之间徘徊着、困惑着。但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它有特殊的任务和价值取向, 它要为中国培育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它要为我们中国更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而精心“奠基”, 它要为我们的未来一代能平等地和世界“对话”而“施肥耕耘”, 它更要为年轻一代将来对世界做出我们中国应有的贡献而积蓄力量。没有教师的教育理想, 就没有教育的更新和进步, 也没有教育的发展和创造;没有教师的教育理想, 就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教师没有对教育理想的追求, 也不会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一个没有理想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是没有生命的, 教师没有了教育理想, 其实也就失去了“教者”其所蕴含的本真意义。

四、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尊重

对教师职业的尊重, 不仅是社会公众的外在承认和给予, 或来自于家长和学生的肯定和赞同, 更是我们教师自己, 我们所有从事教育的共同体对教师职业的尊重。这种自尊, 是来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独立的创造, 并以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这种自尊, 来自于师生“教学相长”、互动提升过程中的“双向滋养”、和谐共处;这种自尊, 还来自于教师愿意并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喜欢学习、享受合作、对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欢乐。尊重自己职业的教师, 会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美, 因为他知道仪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和示范作用, 他会每时每刻通过自己的情态、语言、服饰、行为影响着学生, 向他们展现着自己的美, 也提高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尊重自己职业的教师, 会有自己的精神空间, 他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 有自己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他们总是从教育的立场出发, 不趋炎附势, 不阿谀奉承, 不混天度日, “教书育人”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主题曲”, 面对外在的不解、非议、纷扰和诱惑, 他们总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 享受一份幸福的人生。

五、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学校的一种归属

学校是什么?是一个普通的工作场所, 一个总想逃离的地方, 还是一个温馨的“家”?不同的选择表达了教师对学校归属感的不同。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学校的一种归属, 把学校当做另一个“家”。只有把学校当做家, 才能把学生当做自家的孩子去爱护、去照顾和教导, 把同事当做亲人去交往和共处。在家的氛围中工作和生活, 我们不会感到有压力, 不会感到工作的枯燥无味, 不会想到“离家出走”。我们愿意把自己的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温馨、更加充满生命的精彩, 以便吸引更多的孩子“来家坐坐”, 感受另一种“家”的温暖。对学校的归属, 要求教师要时常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学校管理和改革, 参与学校制度建设, 为学校的发展和规划献计献策, 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 学会合作, 不断创新, 顺应时代发展, 为实现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而不断努力。

六、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全体学生的一种热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的爱是一种特殊的爱, 它不是一种血缘之爱, 也不是一种利益之爱, 它是对国家、对生命、对未来合格公民的热爱;它不是个别的爱, 也不是有差别的爱, 它是一种对全体学生的无私的爱。这种“爱”源于师德, 如果说师德是一种高度, 那师爱就是一种深度, 这种深度体现在师爱方面就是一种理智的、科学的爱, 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爱, 是对学生的尊重、宽容、理解、赞赏、同情等不同情感的合理运用。尊重学生, 也是教师的基本师德。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教师的尊重不是“应得的”, 而是“赢得的”。宽容学生, 也就是对学生的错误、恐惧、失常等常有一颗包容之心, 不打击、不体罚、不苛求。赞赏和批评学生其实是一个整体, 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 但对学生的错误, 必要时也需要合理的批评, 及时进行教育, 这也是师爱的体现, 也是“善爱”的运用。同情学生就是对学生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实际、家庭等情况要学会推己及人, 多了解学生, 多和学生沟通。一言以蔽之, 教师爱学生就要把学生真正放在心坎上, 这也是一个教师的品质、修养和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教师的这种职业精神应内化为教师的一种常态, 应成为教师日常化工作中的一个习惯。

总之, 当代教师的职业精神是当代教师应追求的“师魂”, 有职业精神的教师会不断从教育教学中获得内在的乐趣, 也会不断超越自我, 赢得更广阔的精神空间, 更会赢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尊重。有职业精神追求的教师, 会把热爱教育事业当做一种“精神生命自觉”, 会在真诚奉献、坚守教育改革、尊重教师职业和爱护学生的过程中, 不断地净化自己的灵魂和人格, 也在不停地书写着教师的幸福人生。但是, 对教师职业精神的追求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教师的职业精神在当代社会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亟待提高的方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些挑战、问题和困难也正是我们继续探索前行的空间, 未来的路还很长, 但毕竟我们已经“在路上”。

参考文献

[1]赵国忠.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55.

[2]吴小华.论教师职业精神[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888210.htm.

[3]叶澜.命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42.

出版人精神风貌的当代折射 篇3

其实,作为出版人的黄健,他的许多散文随笔作品也可以看成是其出版专业写作的一部分。出版学是一门实用型学科,其研究的内容有史、有论、有思想,更要有书、有人、有行为。之所以说“更要”,是因为,作为实用型学科,研究对象每时每刻发生的专业行为,尤其具有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这也正是这门学科的生命力之所在。出版人进行国内外交流和游历以及在生活、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当然与出版实务相关联,用散文随笔把它们记录下来,庶几可以成为后人研究当今出版活动的资料。一部《岁月如歌》,所选作品就有出版业务出访与交流的游记,还有出版专业问题讨论与思考的随笔,有一个当代出版人各种经历的回顾以及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感想。这些作品或多或少记录了当下的出版活动,或深或浅折射出当代出版人的精神风貌,然而,它们又是用文学的笔触写成,显得比较真实可感。我作为业内同好,自然感到熟悉而亲切。

尽管我要强调黄健的这些散文随笔作品对于出版活动的意义,但还是要说,这部散文随笔集主要还是其文学写作的成果。他是那么用心地观察生活,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事实。他认真地叙述描写,文辞并不铺张,大体是比较简约洗练的风格。作品大都有感而发,抒情也还节制。他是在认真地搞文学创作。出版人能够搞一些本职工作以外的写作,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我一贯主张出版人要有所著述。写作是一种相对综合的文化活动。写作能引起我们思考,写作能推动我们进取,写作能激发我们创造的激情,写作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编辑出版专业人士倘若能有所著述,其文化修养会有所加深,业务能力会有所提高,事业的视野会有所拓展,还能为出版行业提升社会影响力。许多活跃于当代出版业的编辑出版专业人士,他们之所以受到人们尊敬,虽然首要原因在于他们的为人以及在专业上的贡献,但与他们的写作活动不是没有关系的,其中不乏受人尊敬的文章好手。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三不朽”之事,写作便是一种“立言”,值得提倡。

当人们在为出版产业加速扩张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出版产业一定要保有一个健康的文化之魂,一个中华民族先进文化之魂。文化之魂不是抽象的概念,这里包含着许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行业内一大批优秀的文人以及具有文人气质的从业人员将成为文化之魂的主要承载者。为此,我们的编辑人员要强化文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出版发行从业人员要坚守文人的意识和操守,出版行政管理者要保持应有的文人气质和人文情怀,全行业要形成崇尚文化的良好风气。在这样良好的风气下,出版行业去争取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由黄健兄第三本散文随笔集的出版,引发我上述种种感想。这也是我为黄健兄的“勤勉与执著”深表赞叹的缘由。他的勤勉固然难得,而一直以来他在出版专业理论上的执著钻研,在文学创作上的执著投入,一句话,他执著的文化兴趣和追求,是最为值得赞叹的。

当代教师精神风貌 篇4

对联要凸现时代精神风貌 李佑华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每个时代都要求自己的文学艺术作品表现和凸出时代精神风貌,以此去影响人,感染人,教育人,服务于当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联属于文学作品,当然也毫不例外地要求作者自觉地努力地反映现实,反映社会,在作品中深刻展现时代精神风貌。

从当代对联创作的指导思想和创作实践来看,基本是好的,是符合上述要求的,是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但是,有的人却片面强调对联的实用性,说:“对联本来就属于应用文体,历来都是讲求实用的。”这种观点,一方面导致了搬用历代成联而不去搞创作;另一方面则编写一些无特色、无时代感的普通用联。如写自然现象的春联:“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写悲痛之情的挽联:“愁月朦胧,亲归泉壤;悲风凄恻,子泣庭帏”,写男女之情的婚联:“公子树下折连理;佳人水边逗鸳鸯”。这些联作,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都缺乏时代的印记,未表现时代风貌,实在不足为训。

还有的人认为:要凸现时代精神,写当代的人、事、物还可以,写历史题材就要按照历史原貌,用古语说古话,写得古香古色。所以,有的人受此影响,写历史题材就没有了时代的影子,丧失了时代感,变得今古如一,当代作者竟混同与古人。如写古人则“屈原投水死;殷纣引火亡”,写古事则“造纸之术传外国;丝绸之路通西方”,既不见古人的精神品格,又不见作者的思想意图,更没有时代精神的闪光。这根本就不是创作,更称不上精品,充其量只能是随意编造的对偶句。从此来看,对联要凸现时代精神风貌,不在体裁,也不在题材,而全在于作者的思想和运用的语言。我们反对体裁决定论和题材决定论,提倡作者深入生活,学习群众,把自己的思想和语言都与时代相切合,与时代相融洽。只有这样,不论写什么题材与体裁,才能产生真正的当代作品,具有当代的气息,当代的精神,当代的风貌,使对联随时代而变化。中楹会会长孟繁锦今年春节做客中国文明网与网民畅谈春联时,也谈到了对联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的问题。他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春联非常有时代感”。“旧社会写的春联,我们一看就知道是苦难的旧社会”。“春联是现实的真实写照”,“春联可以反映当时时代人民群众的心声,春联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引用了三副春联加以印证。辛亥革命时期的是:“民主自由新世界;读书劳动好人家”,民主革命时期的是:“斧子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现在的是:“高歌时代进行曲;实践科学发展观”。

对于古代的对联,我们可以效仿,可以借鉴,可以学习,但这主要的是指写作方法和技巧。精神的糟粕和陈旧的语言都应该抛弃,而换之以崭新的思想和语言。这样,对联才能在老题材上翻新,具有时代特色。浙江省施子江有副悼念周恩来、邓颖超的对联:“天宇悠悠,长翔一对风云翼;海河默默,永荐千秋日月魂”。这本是一副应用挽联,但不是通用的一般挽联,更不是古代那种只写悲哀凄恻的挽联,而是崭新的当代名人挽联。它没有陈腐的思想和语言,没有惯用的灵帆飘、纸钱飞和酸泪洒之类。它写得切人切事,突出特点;措辞雄伟峻拔、感情激越炽烈。它极力赞美了这一对比翼双飞的革命夫妻,极力歌颂了两位革命伟人光明磊落的博大胸怀和冰清玉洁的崇高品格。全联恢宏豪壮,特富时代气息。聊城姜堤乐园联

登光岳楼头

俯瞰姜堤春色满 泛环城水面

幽思伊甸恋歌长 聊城姜堤乐园葫芦展馆 坐佛肚圆藏日月 舞女腰瘦展风神 庆祝建国六十周年 立国奠基雄武气 辟路兴业睿哲功 题东阿鹊乡“梅园”联

梅开岁首

领百花齐放

灿烂生态古邑 鹊唱枝头

与千鸟共鸣

和谐历史名城 梅有奇形

红梅处处香雪海

七步雄才当醉 鹊多别样

喜鹊群群丽云天

万匹彩锦难敌 题赠公路局 天桥莫在空中架 蜀道当从心上修 悼念马萧萧会长

君为黄菊

我乃白梨

诚学其傲骨而惜岁月不许 诗是心声

画即匠意

共显其人格且喜手笔独出 宋学浩墓碑联 博学而践之

品也正 浩气而存之

文则刚 学识贯古今

德高望重 浩气存天地

当代雷锋精神 篇5

2012年的三月五日,又是一年一度的雷锋日。雷锋,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相信我们都不陌生,雷锋精神则是他留下的遗产。

想必我们从小时候就知道,学习雷锋好榜样,做好事不留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他的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雷锋精神里的敬业爱岗,勤俭节约的作风,完全切合了时代的要求,也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这么说,没有雷锋这样的人,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起步会更加艰难,发展会更加缓慢。他们这些甘愿做螺丝钉的战士,把中国这座曾经的危楼加固得屹立不倒。雷锋精神也有它的局限性,那就是有点盲目,盲目地去奉献。比如说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如果也一味的去推动社会潮流,那么中国社会会倒退得更加严重。

时代在变,社会在高速发展,雷锋精神也必须与时俱进,现在的重点不是革谁的命,而是发展,社会的进步。雷锋精神里的为人民服务才是如今的重中之重。社会上总有人会有困难,独自一个人是无法生存的。那么就需要我们看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自己的手,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他,不一定非得马上解决困难,只要能减少困难就非常了不起了,毕竟我们只是普通人。雷锋精神,助人为乐,这是永远不会褪色的,并且值得我们去发扬。

不过,当今这个社会越来越冷漠,当年的小悦悦事件,毒奶粉事件等等,无不重重锤击着我们的心。因此,当你遇到困难时,渴求别人的帮助,有时竟会是有一点奢望。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把雷锋精神的精华发扬光大,让雷锋精神体现它应有的价值。同时,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去“学雷锋”,只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而去帮助别人,不是出于自己的关心。那么,这样的人也会凉了真正热心的人。当然,这个社会上的确有活雷锋。比如郭明义,他被称为雷锋的传人,并且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说明社会还是呼唤雷锋精神的,需要真正的雷锋精神的。

当代,我们大学生要做的不仅仅是学习雷锋,更要传承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和这个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雷锋”二字已经超出了一般的人名称谓,变成了一种高尚精神的体现和代表。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爱,爱别人、爱生活、爱工作、爱自己,爱社会。我们要传递这份爱,传承这种精神。

雷锋精神在当代 篇6

有一个人,与我们年年相约于三月,他没有沙场上浴血奋战的经历,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仅仅凭着一颗朴实无华的心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做了些不平凡的事,他的名字就被人民永远铭记在心里了;有一种精神,它不是一瞬间的光芒四射,也不带有丝毫堂皇的理由,但它却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它随着春天的脚步一再融入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精神带来崇高而温暖的气息。他就是——雷锋!

雷锋(1940~1962)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1960年1月8日,雷锋应征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的培养教育下,他进一步提高了觉悟,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目标。他不忘阶级苦,懂得“怎样做人,为谁活着”,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连队分配他当汽车兵,他努力钻研驾驶技术,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员。担任班长后,大胆管理,事事模范带头,带领全班成为部队先进集体。他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送给家庭困难的战友。他经常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到部队驻地附近车站。在一次倒车过程中不幸被倒下来的电杆砸在右太阳穴上,当场晕倒在地,昏死过去,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牺牲;雷锋在部队生活2年8个月的时间内,被授予中士军衔,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 3次,受嘉奖多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节约标兵”,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以上是雷锋的英雄事迹,每当看到此处我就会感慨万千,不禁对他肃然起敬。这让我想到了那些无私奉献的人,那些乐善号施的人,那些舍己为人的人。

雷锋曾经说过,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这种崇高的精神值得我们代代传诵下去,这是一种民族精髓,值得我们薪火相传。

在我们的生活中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新时代雷锋,他就是郭明义,对郭明义的行为,开始好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送他一个绰号:“郭傻子”。可是,随着人们对郭明义的了解,知道他不仅不傻,而且非常聪明。他凭着自学和进修学习,获得了大学本科文凭、4个专业证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1993年齐大山矿投资4亿元从国外购进电动轮汽车,他担任翻译。

2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郭傻子”并和他站到了一起:鞍山市成立了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急救队、“郭明义爱心联队”。齐大山铁矿有职工2000多人,参加郭明义各种爱心组织的超过1000人,几乎占到全部职工总量的50%,参加这些组织活动的还有个体户、与齐矿有业务联系的私企老板……

在他们的带动下,我除了感动也想用自己的行动来学习雷锋。几天前,我们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去清理野广告活动,同学们对此次活动非常热情,准备的很充分,大家分工明确。我也积极的参与到此次的活动中,将街区周边的野广告清理干净。虽然不是什么大事情,但是在此次活动过后,我感到了为社会服务其实是很简单的,只要我们多想着点,就能做到如雷锋同志所说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前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雷锋精神体现在一个个具体行为当中,不仅是把扶老携幼、扶微救困、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情理解为学雷锋,而且是每一个人能做到为别人提供举手之劳的帮助,我们微不足道的帮助可以帮助别人解决大问题,这不是能用价值衡量的。

雷锋精神是自然朴实无华,并不是人为刻意制造出来的,它体现雷锋同志的人生理念。雷锋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上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我们共青团员尤其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发奋学习。学习与自己的理想及祖国的需要方面相联系的知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当代教师精神风貌 篇7

1 当代体育精神与武侠精神

一般认为,当代体育精神主要是指在世界体育界占主导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萨马兰奇认为奥林匹克主义是世界人民的文化财富、人生哲学,它将身体与精神的各种品质融为一个整体,并使之提高。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旨在通过体育与文化的结合,以及在一种寻求相互了解、友善待人、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指导下参与没有任何歧视的体育运动,对青年进行教育,以期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我国一些学者认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涵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以人为本,奥运会首先是对人性的发扬,在精神和肉体两方面对人进行“野蛮”和理性的双重锻造,使人成为身体健康而且富有“博爱、忠诚、尊重他人、勤奋、谦虚、友爱和友谊”等品质的人。二是教育,奥运会对人的教育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和平、科学、环境、进取、协作、艺术等等。三是“立法”与公平竞争意识。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一项贵族化向平民大众化发展的文明演进过程,其中立法与公平意识突现了参与者地位的平等,含有正义的因子,因而决定了其它两个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武侠精神?简单说来,它是武术伦理的外在表现。人类社会早期,在与自然搏斗的历程中形成了崇尚力量与勇猛的尚武风气。这股风气赋予了人们战胜自然、树立自信的力量之源。当拥有武力的人随之增多、并有武力泛滥的趋势的时候,便逐渐衍生出规范勇武之人行为的社会准则,也一度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经由时代的沉淀和武术界理论与实践的检验,最后形成了被武术界公认的行为准则,这就是武侠精神衍化为武术伦理的一般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武侠文化传统意识,则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着社会秩序并作用于其他社会道德标准。在尚武崇德的古代体育界,深受墨家、儒家文化影响的武术界,习武之人对武侠精神的坚守与传承,一直是教化社会风气、维持社会正义的重要规范。抽象出二者对行业主体利益的维护与行业发展的规则性规范,我们可以看到,在正义的诉求与保护上,它与现代体育倡导的公平竞争、公正进取的体育精神产生了共振。

2 武侠精神正义特质的文化渊源

古代武侠行为和武侠侠士,是武侠伦理的结合体和载体。在古代武侠中,“武”是一种手段,“侠”是一种目的,通过武力的手段来行侠以达正义的目的。按照现代武侠小说家梁羽生的说法,侠就是“对大多数人有利的正义的行为”(梁羽生《从文艺观点到武侠小说》),然而实际在古代武侠中,侠的意义很明确,大到保家卫国、为国为民之士,小到锄强扶弱、济困扶危的个体,都在侠的范围之内。侠义其本质是“替天行道”,是正义诉求引发的主体抗争。以下从对武侠精神的形成影响最深的几点加以阐释。一是从墨家来看,它更符合于下层生产者和劳动人民的普世观念。综合文史资料,最早的侠士起源于战国时代的墨家。墨子提倡“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提出攻守兼备,以武靖国;“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从墨家弟子的社会结构和行为规范来看,墨家具有武侠的雏形。按照钱穆的四分法,他把中国文化划为城市文化、乡镇文化、山林文化和江湖文化,并指出:“中国古代有游侠,富流动性,山林人物富静定性。在山林而具有流动性者,则谓之江湖。”侠士本质上的特性是强调独立人格、个体尊严,它不单纯为正义而正义。二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侠士们追求的是绝对的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并为此目的而不断前赴后继。这不是仅仅像金庸小说中郭靖之口阐述的那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武侠阶层的正义特质却并未因此而消失。侠士们以鲜见的血性,大义凛然、率性而为、勇于担当,并把这种气质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性格的主流之中,逐渐成为上到士大夫、下至黎民百姓认同的高贵品质。翻开史册,在西汉以后的士大夫阶层中,尽管见不到五大三粗的士子提枪上阵锄强扶弱,但他们在朝堂之上,面对专制的皇权和君权据理力争、为民请命,甚至出现“死谏”、“尸谏”(指官员以自身性命为代价唤醒君主以求改变某一政策)等极端的行侠义举。唐朝的魏征、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无不以文人士大夫的清高品质诠释着侠士的侠义精神。

武侠精神具有一种悲剧之美。以武力论高低的时代里,似乎注定了践行武侠精神的侠士的一种悲剧结局。为了维护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安全,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如同孟子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不能不说是正义规则在侠士的骨子里支配着他们的行动。武侠精神成为内化为中国人性格的一种民族性格,它成为普罗大众和士大夫骨子里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在西汉以后,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到来,先前以墨道为主的武侠精神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印记。与先秦墨家不同的是,儒家强调武侠精神的社会调和作用。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君子”文化,它把“君子”的行为、道德规范作为“成人”的标准,希望人们去努力达到。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及所提倡的“文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一直以来对武术界有着显著的导向作用。儒家伦理道德的主线条为“仁爱”,强调“仁”为“爱人之本”、“忠恕之道”,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以“仁爱”为基本伦理思想所派生出的“忠、孝、智、仁、勇、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论语》)等道德标准,一直以来都作为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使武术这一战斗的力量、伤人的手段被纳入了道德伦理的法规之中,使武术不光成为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了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途径。因此,“在仁爱的伦理道德法则中,追求文武双全,提倡仁勇兼备,是武术中儒家思想的主要文化内涵”。

3 武侠精神正义特质的社会功用

“侠”是道义的一种体现,是对“王法”———社会法定规则的一种补充,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心理的“不平之气”的一种凝聚。侠和武侠精神得以有广大受众,得力于国人“人格崇拜”的心理,以维持社会正义为己任的具有武侠精神的侠士成为人格神的象征。他们替天行道,代表神的使者坚守和弘扬正义,向人间的不平之事及其背后的邪恶势力开战,并由此而成为行侠仗义的救世主的榜样。以近代武术改革家霍元甲为例,他在内忧外患的时候竖起弘扬国术的旗帜,时刻以国家民族为念,强国人体质,扬眉吐气。表现的就是一种弘扬社会民族正义的武侠精神。正义在不同的社会,它的形式具象各异,但经过抽象却具有同一性的正义。所谓同一性正义,是指按同一原则或标准对待处于相同情况的人与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视同仁,它包含着平等的意义。由此我们不难得出:“基于人的同一性的正义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相同的人得到相同的对待”。对于古代武术练习者,搁置人的财产地位的社会属性的差异,考量原初的人的自然属性,他们也自然地期待实现正义“得到相同的对待”。当出现强势者凌驾于弱者,弱者岌岌可危之时,而社会法规对强者又无所作为时,往往有侠士挺身而出“主持正义”,以第三者的外力来维持社会个体力量的均势。在这里,侠士们朴素的生命个体同一观起到了支撑武侠精神的作用。同一性原则主要是一种个体之间基于类同一性的比较关系:你是人,我也是人,所以我们要平等对待。当同一性的某一主体受到非正义的对待时,侠士们就以自身的力量遵循着侠士精神向非正义的主体发动报复,从而期望社会总体正义达到平衡。从《史记·刺客列传》中,我们可以见到一群侠士对“正义”的坚持与维护,荆轲刺秦王,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而刺杀赵襄子。荆轲为赵国的集体利益而图穷匕见,豫让为实践与他人相保的诺言而替死去的智伯复仇,即是侠士们对同一价值的领悟与坚守。在弱势个体与强权对垒的时候,侠士们“替天行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诺千金,纵然赴汤火亦坦然”。这恰好对应着当今在竞技角力中的拼搏精神,在集体赛事中为团体争得荣誉的动力和恪守规则的契约意识。

4 从武侠精神观照当今体育人文精神的正义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刻影响,无论是武术的运动形式要领、训练过程,还是拳理律法、道德规范,都反映了依附于武术的武侠精神的涵养和维系正义的光辉。正因为武术有致人于死命的威力,侠士可以用它来惩恶扶正、伸张正义,奸佞也可以利用它来行凶作恶、伤害善良。因此,武术家们在选择门徒,传授武技时都要把考察学习者的道德正义感作为首要标准。武当拳派中就有“五不可传”的规定:“骨柔质钝者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狂酒者不传、轻露者不传”,中国武林各门各派都强调了应该将武艺传授给重义的正派人士,不能传给品行不端的恶人歹徒而助其危害社会。即体现了武侠精神所寄托的社会正义在武术界的承传,这是对人的同一性的承认和肯定,反映出人对正义的无条件维护,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呼唤和平、制止战争、追求平等、公平竞争的人文内涵异曲同工。这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作用下对人的行为的评价一样,都有着严格的准则。只不过西方判断人的正义与否是从外到内,注重其社会影响,即个体的社会价值,是向心式的;而中国评价正义与否,则专注于内在素养,“内圣外王”,是离心式的。

奥林匹克精神源于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以乐于付出努力、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它宗义开明地指出,奥林匹克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它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人生方式”,它高度重视竞技运动的教育价值,认为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通过与体育相关的人文知识教育和运动本身的人文教育价值,培养人们的坚定性格、善良心地和崇高理想等人文精神。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根本目的,也不仅仅是推动竞技运动的普及,而是将它纳入教育范围,即通过科学的锻炼和平等的竞争去实现教育的目标,以提升人文群体素质,从而达到正义的彼岸。

西方现代体育理念滋生于商品经济社会,它深深打上了这一社会的竞争特质。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提高、在竞争中求完善成了人们的普遍心理,竞争机制必然进入体育领域,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竞争性强的运动项目成为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在体育竞技中,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只有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人们利用公平合理的竞争,表现自己的体能及体验征服对手(人、自然和社会)所带来的良好心理感受。西方近代体育的竞赛规则,是保证公平竞争的法律性文件,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为基础构成的,从而保证了人们以一种契约的正义形式相联系。契约观念是对封建等级特权的否定,契约特别强调缔约者地位平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契约关系来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凭借特权和地位来获得这种满足。因此,西方近代体育竞赛规则的核心是对等,它由个体正义延伸到了社会正义的范畴。在这种规则制约下的体育竞争中,人们之间由社会赋予的差异消除了心理距离缩短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进行和平、友善、既符合人性又符合人类社会理想的交流,体育精神正义特质的功能得以凸现。

武术是体育之技,“侠”是体育中凝聚了个体正义、社会正义的“力”和“勇”的延伸。因此,我们体育人在现代体育精神的传承中,不能没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作支撑,不能在体育精神的建构中抛弃它的正义特质,具体来说就是:不能没有“侠”气!不能没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不能没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般的铮铮铁骨!与“体育文化是一种竞技文化、有序文化,更是一种道德文化”一样,武侠精神也是一种体育文化精神,一种正义特质的沉积。当代体育精神除了为己的个体正义外,更多的人关注的是它的社会正义,即规则的执行范围、体育规则与体育权益分配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当今体育界浮躁不正之风愈刮愈烈的形势下,重提中国古代武侠精神的正义,对于体育职业之风的转变,是有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毛明春.奥林匹克与中国武术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5(4).

[2]冯友兰.原儒墨,载《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321、354.

[3]徐岱.论武侠文化——关于金庸小说的人文思考[A].廖可斌.金庸小说论争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219.

[4]倪南权.浅议武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J].四川体育科学,1999(1):1214.

[5]易小明.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J].哲学研究,2006(8):116119.

[6]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4.

[7]杜舒书.武术人文精神论释——中国当代武德的失范与构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当代教师精神风貌 篇8

关键词:跆拳道教学;体质水平;精神风貌

一、跆拳道可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跆拳道采用多踢、劈、击、跳等多种技能,高度调动了身体四肢的配合。它以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相结合,完成一系列的搏击与击打动作的综合性运动项目,长期训练可以增强心脏搏动能力,降低机体心率,提高身体的负荷能力。参与训练的学生,腰腹部和身体各部位的肌群能得以充分锻炼,不但增强肌体的运动速度、耐力、反应能力和敏捷度,更大大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青少年正处于骨骼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的锻炼,可以使他们筋骨强健,形成良好的体格。

二、跆拳道可提高青少年的精神风貌

跆拳道作为一项奥运会正式体育项目,在竞技和训练赛场上都彰显着无限魅力,跆拳道除了讲究力量与技能的角逐外,更注重精神修养层面的升华,即以礼相待,礼始礼终。参与跆拳道学习的学员,要自始至终遵守自觉的行礼习惯,尊重对手和师长,保持谦逊、克己、和虚心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与切磋中,本着提高技艺与磨炼意志为最终目的,学员们展开积极的切磋与较量;在竞技中,无论输赢,都始终保持互相尊重的高风亮节,形成自尊、自爱的高贵风骨,改善青少年的精神风貌。

三、跆拳道可提高青少年的耐挫力和抗压能力

中学阶段处于人生性格塑造和形成的关键阶段,青少年的性格和心态还没有完全形成,此阶段学生的心理意志不够坚定,在遇到困难与逆境时容易退缩,面临一些选择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自律能力较差,情绪的调节能力还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积极向上和健全的人格。多多参与跆拳道运动的学习与锻炼,可以增强青少年抗击挫折的勇气,提高他们的耐挫力和抗压能力,有助于形成坚强的性格和良好的自律能力。

参考文献:

[1]太玉.跆拳道运动对大学生自信心与耐挫力的影响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3.

雷锋精神在当代2 篇9

雷锋离世已经50年,这50年,社会发生了巨变,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巨变。但5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把“学雷锋”当成一个至高无上的活动。雷锋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淡忘,相反的是,他的精神依然如擎天之柱一般屹立在世界之巅。在物质极大丰富与精神退居一隅的时代,雷锋精神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只有保持良好心态不计得失、不求回报才能把好事做得更持久。雷锋精神是一面旗帜,永远闪耀着盖不灭的光辉。精神是可以变成强大的民心力量的。正是这雷锋精神这不灭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少年,勇往直前,成为道德的模范。

说起身边的好人模范,我就马上想起我的外婆。她虽然是个农村妇女,但是很开明、有爱心,受到村里人的尊敬。外婆七十岁了,但是人老心不老,她有着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双慈祥的眼睛让我感到特别亲切,我常常听妈妈讲我外婆做的好事,现在就让我来讲讲吧外婆住在小洋楼里,在她家边有一间小平房,房里住着两口人,里面有个老奶奶,靠捡垃圾为生,她生五个儿子,但是儿子都不孝顺,三个儿子出去外面打工,两个和她住在一起,在老人生病时,那俩个儿子都不管她,都是外婆帮他的,只要外婆有煮什么好吃的食物,都会拿一碗给她,每一天老奶奶都会去外婆家,因为老奶奶的儿子把电视霸占了,所以老奶奶才会去外婆家,外婆总是陪她看自己不喜欢听的电视剧。

外婆不但热心帮助别人,还不占不义之财。听妈妈说:有一次外婆打了五百斤李子,把李子装成一袋一袋的拿去给李子经销商卖,原本一斤李子两角钱,卖一百元,可经销商多给了一百元,外婆回到家一看,钱包里多了一百元,她马上想起是经销商多给的,就和家人商量要不要还钱,外公说:“人家白给你,这是你的福气”外婆反驳道:“你说错了,人家赚钱也不容易。”说完就去还钱了。

想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浮出一句话:道德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外婆从小就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实践道德的种子。

在我身边的好人好事还有许许多多,比如说我们小区的王爷爷。王爷爷今年84岁了,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微笑,满头的银发和那微笑成了他的特征,背有

点驼的他干起事来却不含糊。走起路来那精神抖擞的样子一点都不显得他已是不惑之年。

在小区里,在街道里,在马路上时常会看到他的背影,时常做着一些绿豆芝麻大小事,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这些小辈:勿以事小而不为,勿以善少而为之!每次我看见他,他都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小事虽小但是他毕竟是84岁了呀!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担心起来。

星期六下午,烈日当空。我读完书乘着车回家,车刚到站,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我眼前闪动。这不是王爷爷吗?他左手拎着一个涂料桶,右手拿着一把大刷子,脚边放着垃圾桶和铲子。我快速来到王爷爷身旁,“王爷爷!”我亲切着叫道。“呦,是棒棒啊!你来干什么啊?”王爷爷关心地问道。“我上完课乘车回家,”我回答道,“您又来美化美化环境啦?”“哦,你看这墙上的小广告太多,有碍市容,是城市“牛皮癣”哦。一来,世博会也快要举行了,若是外国人到了咱们这儿看到这么多小广告,说小了中国的环境保护让外国人眼中大跌眼镜,也会说咱们不爱护环境;说大了中国的国际声望也会由此下跌;二来,这些广告多数是骗人钱财的,有些江湖郎中不但骗人钱财,还胡乱医治,把别人的生命忽视。这例子多得数不胜数,我们不能让它们得逞。”王爷爷一边愤怒说着一边清除小广告。只见他拿着铲子把贴有小广告的地方铲掉,废渣扔进垃圾桶,又拿起刷子沾了沾白色涂料,把铲掉的地方添了添,补了补。我看了说:“王爷爷,我也来帮你,让我们一起铲掉恼人的牛皮癣吧。”王爷爷说:“好吧!小区是我家,爱护靠大家!只要我们大家做好身边看似不禁意的小事,我们的天会变得更蓝,城市会更整洁!”

王爷爷的举动带动了我们小区好多人也热与参加做好小事的行列,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做好人,做好事,携起手来成为新一代好人!

雷锋的一生当中,并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有壮举,也并没有高调的宣示和张扬,可以说除了平凡还是平凡,但是,雷锋正是以其“平凡”的一生,证明了“公者千古,私者一时”的道理,成就了一个民族道德建设的前行者。而像这种默默无闻总是为国家、社会和他人着想的人也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身边,他们总是舍己为人,不求回报,唯一想的就是让整个社、整个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当代青年精神的论文 篇10

老去的是岁月、是历史的风烟,不老的是那段张扬的青春、是永远流传的青年精神,有一个词不老,叫青春。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到陈独秀为《青年杂志》写下的创刊词《敬告青年》,人们对青年的期待越来越强烈。这是他们的判断:“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所可贵者,不只在于年轻的身体,而更在于胸襟和怀抱。而青年有什么样的胸襟和怀抱,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想当年,为实现中华民族崛起,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离家求学,离家前留下《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这体现的是青年的胆识与豪气,一种发自内心的蓬勃向上情怀。也正是这种情怀,鼓舞了那一代青年人,使他们久经磨练,养成了艰苦奋斗,白折不挠的品质,这才铸成了如今新中国。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但青年人永远是每个时代发展的主要关注人群,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后备力量,青年人的思想精神状态决定的是国家的命运走向。这对于广大的青年来说,绝不可忽视。无论是80,90还是00后,这都一样重要。如今站上舞台的青年中,80和90人群居于多数,现在就让我们对于他们的世界有所认知。

总体看,青年价值观变化有如下几大特征:

1.价值取向日趋多样:随着经济发展,数字媒体设备的发达,如今只需滑动屏幕就可得知世界的动态,而这也是影响青年意识形态的关键因素。“伤痕文学”“朦胧诗”的出现,表现了价值反思与重估;大量西方理论思想在涌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形态各异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市场经济初期发展带来了利益格局多变,金钱、功利气息弥漫。

价值“破旧”与“立新”不够同步,原有话语体系被打乱了,新语境纷争呈现。在传统与当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多样价值观给人们更多选择,也带给那个时期青年人诸多人生观矛盾、分化和价值困惑。这种局面不仅反映了价值取向的多样变化,也折射出转型中的我国社会越来越开放包容。

2.价值主体性与自我意识凸显:30多年来,人们的义利观发生了变化。传统“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变革中解构转变了,社会充满了对义利观的`“再思考”。一些青年人更多向生存、发展和自我成才努力,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多了些现实实惠的选择。但也有更多的年轻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注意到他人利益实现的合理与平等,在追求物质改善的同时,注重精神意义的追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人对个人利益及自我价值实现有很多转向,但积极工作、责任奉献仍是当代许多年轻人的职业准则。总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义利观推动了社会发展,并随着“生存”向“发展”的转变,青年人的义利观也在向多重结构变化,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更多呈现新的组合。

3.责任感增强:创新与进取精神在升发 当代青年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很强,但并非如人所言是“自我中心”的一代,他们在关注自我利益和价值实现的同时,也对他人、国家和社会担当责任。 对自我的责任表现为在学习、择业、爱情问题上,青年人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多数年轻人无论对父母家庭还是对自己的小家,都具有充分的情感和责任准备。

80后青年虽具有“自我中心”的某些特征,但总体看,他们的他人意识和公共意识在增强。相关调研显示,七成以上80后认为青年最需要的素质之一就是“社会责任感”。事实上,在社会各领域的志愿者队伍中、在学雷锋活动中、在各行各业的领军团队中,到处都能看到当代青年活跃的身影。

4.“成长”中也存在价值迷惑:社会高速发展带来丰裕生活的同时,青年对于各种价值取向也会产生疑惑情绪,有时还会不知所措。 除青年价值观变化和成长特点外,在一些时期和一些年轻人身上也存在一些价值虚无、荣辱错位现象。社会转型期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新旧、中西价值观的碰撞,以及价值标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趋势,会不同程度地导致社会出现一些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的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对青年给予疏导,可能会对青年的身心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习近平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青年应当认真履行此使命,自觉承担历史和社会责任,毕竟我们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小镇,无论是雾霾里的清晨还是霞光万里的黄昏,身后都是你我的中国、青春的中国、我们生生息息热爱的文化家园。

上一篇:老师没来之后学生作文550字下一篇:2010五四青年节-五四表彰大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