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市场

2024-10-02

农村消费市场(通用12篇)

农村消费市场 篇1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 农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农村人口占70%。目前,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这是因为:农村消费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农村消费结构处转型升级时期;农村市场流通环境正逐步改善。如何让消费需求撑起经济发展是十分关键的, 有着7亿多农民消费者的农村市场里, 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和财富。 然而, 长期以来农村消费市场发育不良, 启动乏力, 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因此, 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购买力水平相对较低

这是农村消费不足、消费水平偏低的根本制约因素。虽然影响农村消费增长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城镇化的加快发展, 导致农村人口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 消费市场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等, 但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农民购买力水平相对较低。与此同时, 农村消费的地区差异也越来越显著。如目前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比西部地区要高很多。

1.2 农民消费预期不稳定

这是农民消费意愿不强、消费倾向低的关键因素。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在一些地方农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农民对未来的收入与风险预期具有不确定性, 对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心态比较严重, 防病养老、子女教育等储蓄倾向较强, 使农村消费发展缓慢。与此同时, 农村金融比较滞后, 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 影响农民的消费倾向;农村公共品投入不足, 增加了农民生产性消费支出负担, 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生活消费空间。

1.3 农村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相对落后

这是影响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的直接因素。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 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 农村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超市销售比例在70%以上, 其中美国、德国达到95%, 而我国平均只有6%。农产品交易方式落后。据商务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对全国20个省555个村1万个农户进行实地问卷调查, 42%的农户自己销售农产品, 45%的农户卖给个体商贩, 只有2.7%的农户通过定单销售。

1.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管理滞后

这是影响农村消费环境和消费信心的主要因素。一方面, 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不适应农村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如仍有一些农村没有通水、电, 许多农村电网网架结构比较薄弱、配电容量比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电商品在农村地区普及。另一方面, 农村市场管理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 一些农村仍然是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消费的扩展。

1.5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农村社保覆盖面低, 农民负担沉重

养老和医疗被视为压在中国农民头上的两座大山。目前, 中国农村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面对“未富先老”的中国, 农民对养老医疗保障意愿需求很强。虽然政府为农民办理了合作医疗保险, 但报销的额度极小, 农民在本来就很低的收入中除了维持全家基本生活外, 还要兼顾医疗养老。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家庭养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家庭养老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家政府应该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提供社会保障。然而多年来, 农村社会保障被分离出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以外, 农村的医疗、养老仍然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农民把有限的现实收入积蓄起来以备失去劳动能力或生病时的生活消费。

2 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策略

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促进新农村建设, 最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家庭收入。新时期, 农民的增收要有新思路、新观念、新政策和新举措。基于前面的分析,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特色经济, 转变经营方式,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 只有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 才能扩大农民的消费, 带动农村市场需求的扩大。因此, 要增加农民的收入, (1) 必须调整农业的产品结构, 发展特色经济, 增加增收项目, 开发名优特新产品, 增加优质产品的比重。要适应市场的要求, 发展特色经济,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品质优良、高附加值、开发前景广的特色产品, 使农民在产品开发中不断增加收入。 (2) 必须改革生产经营方式,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经营以市场为导向,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 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 实行一体化经营。

2.2 高度重视农村市场,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相比, 目前虽然还比较落后, 但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目前, 城市市场已接近饱和, 发展和回旋的余地相对较小;而农村市场正处在需求旺盛、快速生长的时期, 到处充满着发展的机遇。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市场流通建设多方面带动和刺激农民的消费。当前, 利用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南水北调等机遇, 统筹安排, 合理规划, 使农村的道路、邮电、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改善, 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的商业网点, 农村中现有的商业、供销部门要适应农村市场的变化, 改变经营观念。工业企业也应在农村设立商业网点、扩大企业销售网的覆盖面, 多方面激活农村市场, 让工业品能够灵活顺畅地进入农村市场。

2.3 加快农村经济体制的转换, 更新农民消费观念

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和习惯, 要和引导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结合起来。要使广大农民懂得, 提高生活质量, 不仅要提高吃、穿、用、行、娱的质量, 还要提高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这个道理一旦被农民接受, 他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过去的消费观念, 抛弃一些不科学的生活习惯, 在收入增加后舍得花钱去购买那些提高生活质量的商品。这样, 农民的消费档次自然就会提高, 农村的消费领域自然就会拓宽, 农村市场自然就会扩大。

2.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建立开拓农村市场的新机制

(1) 推进和完善“家电下乡”等措施, 进一步探索财政补贴、免税以及信贷扶持等启动农村消费的新措施、新办法, 调动农民消费积极性, 培育农村消费增长点。 (2) 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 推动质优价廉商品进入农村市场购销平台, 切实降低采购成本与价格, 使农民真正能够得到实惠。 (3) 鼓励工商企业设计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物美价廉产品, 重点开发操作简单、价格适中、坚固耐用的工业消费品及建筑材料, 加强售后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农村消费转型升级。 (4) 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日用消费品、农资、建筑装饰材料、电器等产品团购, 引导农民开展合作消费。 (5)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集日用品、农资、药品、电信产品、邮政产品销售及家政、休闲、娱乐等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促进农民安全消费和便利消费。

2.5 不断加强农村消费和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要继续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整合现有信息资源, 采用电脑、电视、电话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 采取多种信息服务方式, 建立起既能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服务, 又能为农民消费提供服务的信息平台。要加强农村市场预测、预警分析, 建立农村市场突发事件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着力创新信贷服务模式, 探索部门或单位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信贷方式, 满足流通企业资金需要。

2.6 以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为突破口, 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实践证明:当农户参加了合作经济组织和医疗保险时, 农户会增加即期的消费, 也就是说, 农户在面临较少的预期风险时, 预防性储蓄的动机就会减弱, 有利于其消费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统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有利于农民的身体健康, 从而有一个消费的生理基础。政府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采取多元化的筹资模式, 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 为农民提供基本养老保障, 解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为农民撑起一片天。

摘要:农村消费市场是全国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繁荣农村经济,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陈文玲.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J].商业研究, 2007, (5)

[3]高志敏, 彭梦春.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J].商业经济, 2010.24

[4]程国强.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EB].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09, (4)

农村消费市场 篇2

六成农户增加收入用于购买农机具,服装是最常网购的商品。市统计局近日对我市40户农户开展入户调查和实地访谈。结果表明,随着“十个全覆盖”新建便民连锁超市工程以及村村通和农网改造等工程的推进,加快推动了我市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网购消费市场的趋动力。

农村消费环境改善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2.5%的居民认为消费观念的改变是农村消费市场平稳增长的积极因素。一是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部分农村居民通信费用增长幅度大;二是交通工具费用支出大幅上涨。摩托车、电动车已经在农村普及,小汽车、载货汽车等的拥有量也逐年增加;三是服装讲究时尚,调查结果显示,衣着类商品是农村居民网上主要购买的商品,占比为62.5%。

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67元,同比增长7.5%,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为农村消费市场平稳增长提供了保障。20我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社零总额31.7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高于城镇市场零售额增速3.1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47.5%的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农,30%的农户收入为外出打工所得。加之“十个全覆盖”工程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结合,农民消费预期信心增强,调查结果显示:62.5%的农户增加消费用于购买农机具、汽车等交通工具,20%的农户用于新建或维修住房,12.5%的农户用于医疗保健教育。

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有效推进,农村新建便民连锁超市显著增加,居民不出村就能买到生活必需品,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方便。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农户中,70%的`居民消费主要渠道在本地实体店和“十个全覆盖”便民超市;17.5%是农贸集市消费。

网购花费100-300元的最多

现如今,网络购物已成为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农村地区,家庭电脑拥有量不多,人们对于网络的用途也较窄,上网购物的比例较低,因此农村居民是网购市场进一步拓展的重要后备资源。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40户农户中,28户农户一年有1-2次的网购频率,一个季度有1-2次网购频率的有11户。通过网络主要购买的商品为衣着类占比63%,其次为食品类18%,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农户仅占5%。由此可见,网购的普及率在农村地区是比较低的。

在农村地区,电脑的普及率虽然比较高,但网购的普及率却很低,此外,农村居民的网购频率,网购类型以及网购金额也因居民收入情况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调查资料显示:年农户网购花费在100元以下的占比为35%,花费100-1000元的占比为65%,而花费1000元以上的为零。2015年被调查的农户中网购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占到10%及以下的为29人,11%-30%的为5人。从20上半年的情况看,农户用在网购消费支出的比例有所增加,11%-30%的消费比例上半年已增加为17人,消费在500-1000元区间的占比为17.5%。

目前,大多农户还是采用传统的销售方式来销售农副产品,如:最初级的中间商来村里收购,通过农贸市场进行销售以及通过与加工单位签订收购合约进行销售,而对新型电子商务认识不足,影响了大批的自产农副产品的销售,从调查资料显示:农户通过电商销售过农副产品的仅为6人,而且从被采访的农户中了解到,认为农村电商对农副产品销售拉动作用非常大的占25%,作用一般的占到40%,认为没有作用的占比为18%。

收入多少影响支付能力

农民收入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农民在市场消费中支付能力的大小,从而也决定了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产品的出售和劳务收入,由于农产品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收入增长缓慢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发展。

调查显示:由于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不是十分健全,大部分农户不敢贸然消费,在被调查的农户中,40.5%的农户储蓄的目的是供子女上学,30.6%是为了看病就医,22.0%是为了储备养老。此外,未来收入和物价走势的不确定也制约了农户的消费能力。

农村市场的特点与消费特征 篇3

一、农村市场的特点

1、从客观的市场容量来看,庞大的农村人口数量为各行业提供了广阔市场。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总数为12.5亿,而居住在乡村的有超过8亿,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64%,8亿多的农村人口组成了2.4亿个家庭,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将激发起农村消费的热潮,所以,农村市场需求基数非常庞大。

2、地域广阔、网点分散、管理难度大。全国2861个县,40000多个乡镇,厂家若想精耕细作的话,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开发难度;另外由于农村市场交通不便,市场终端网点分散,单店销量较低等原因,销售费用相对较高。

3、区域差别大。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区域的气候、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经济状况等差别巨大,如:沿海地区气候湿润,消费者希望膏霜油性要小,内陆地区气候干燥,消费者希望膏霜油性要大;企业要区分对待。

4、信息不对称。由于厂家宣传推广少,信息闭塞,消费者教育缺乏,辨别能力弱,导致在购买时对产品的价格、材料、功能等信息严重不对称,厂家在销售产品时相对较容易说服消费者购买。

5、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假冒名牌产品现象尤为严重。

6、金融危机总体上来说对我国广大农村影响不大,农村的消费能力受到的冲击更是有限。在我国的影响目前主要表现在股市暴跌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其威力还不足以对广大农村市场和农村消费力构成威胁。

二、农村市场的消费特征

1、消费感性:由于许多行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一二级市场,忽略了三四级市场,导致三四级市场竞争较弱,消费者教育没有完成,产品信息也不对称,许多消费者并不了解产品的真正功能和特点,总是凭借对产品外观、其他消费者的口碑传播和现场人员的介绍等做出购买决策,缺乏理性的购买思考。

2、品牌弱化:由于众多厂家没有进入三四级市场,对这类市场缺乏宣传和推广,使消费者基本没有品牌观念,厂家的宣传推广活动也是局限在一二级市场,基本没有大众传播,导致这类市场的消费者品牌观念弱化,品牌的影响力有限。所以农村市场的消费偏于人情消费、口碑消费、攀比消费、节假日消费、集中消费。

3、偏重功能性需求。要求产品价格低、实用、操作简单、耐用,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

农村消费市场 篇4

一、乡村消费的基本情况

在调研中我们分析了这些乡镇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托产业,发展消费品市场,或发展电商。 如宜兴的丁蜀镇,铜山的马坡镇。 二是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发展与城市配套的产业和消费市场。 如无锡新区的梅村,江阴的璜土镇。 三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和旅游休闲产业。 如宜兴的西渚镇,邳州的官湖镇。

1、在发展“一镇一品”中形成市场消费

马坡镇是徐州铜山的一个小乡镇, 人口近5万,但是有明显的产业特色,形成了“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 主要支柱产业是生产销售玻璃器皿,目前已成为江苏省规模最大、全国排名前五的日用玻璃器皿生产基地, 规模以上玻璃器皿制品企业10多家,近两年来全镇的电商销售总额已达20 亿元。现年产量占全国日用玻璃器皿总产量的8%, 产品有30%销往韩、欧、美、日等海外市场。 国内市场产品有60%通过电商销售出去,目前,有各类网店两万多家,并被评为“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

面对由产业兴起,企业和创业者自主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自2008 年起,镇成立了覆盖全镇所有玻璃制品企业的行业协会, 在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整理完善了一套行业规范。 行业协会对企业的社会保险缴纳、职工培训、福利、女职工保护等都统一明确了标准,特别是对依托玻璃制品发展起来的电商业,积极扶持。 近几年来,没有发生一例因工资问题发生的劳动争议,企业间竞争更加有序,未出现企业相互间挖人现象, 企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有一定知识的年轻人看到发展良好的玻璃制品产业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以后,短期内效果明显。 典型企业的发展形成了示范和带动效应,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玻璃制品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 农民收入提高了,建房和有品质的消费也扩大了。 实体产业与消费形成互促互进的状况。

2、在发挥自然优势中发展特色消费

西渚原本是无锡宜兴一个相对贫穷的乡镇,也许正因为此,环境保护较好,生态建设在宜兴首屈一指。一个小乡镇除了有山,还有水,在镇头有一个面积很大的水库。 邻近水库,镇里投资建设了一个湿地公园。西渚抓住日渐兴起的农村休闲消费机遇,依托这些山山水水,积极发展休闲农业。 通过几年的努力,使乡村旅游发展很快。 建有五星级酒店,兴起一批农家乐,集吃、住、玩于一体。休闲农业的发展,使一个穷乡镇变成了富裕镇。 3 万多人的小镇,年接待游客160 多万人,这几年游客增长率都在20%以上。 他们还大力发展民宿,其中的白塔村因此成为“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农家院非常干净整洁,文化氛围也很好,墙上有字画。价格从300 元至500 元不等,以适应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生意不错,特别是节假日更加红火。民宿的发展,让游客留了下来,带动了其他的消费。 当地农民也因此富了起来。 资源的内涵是宽泛的,只要有良好的视角,就会让原先身边熟视无睹的东西成为发展的资源。

3、在做好配套中发展城郊消费。

城郊的乡镇有天然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作用,如何做好消费上的衔接也是扩大农村消费的一大课题。 梅村是无锡新区的一个镇,人口5 万,外来人口约10 万,面积10 平方公里。 2012 年梅村投资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五洲国际广场开业,总建筑面积约20 万平方米,集大型超市、时尚百货、星级影院、中西美食、休闲娱乐、酒店式公寓等功能为一体。 梅村的商业模式得到了商务部的肯定,对促进农村消费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商贸业的发展带动了梅村产业的转型,促进了乡镇经济发展。 一个商贸综合体带动了周边几个乡镇的消费,从中也启示我们农村商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必须加快满足农村消费这方面的需求。

二、农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1、未来支出预期高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低保、基本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并轨。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总体偏低,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公共服务上还比较落后,上学、就医和养老负担支出较重,中低收入户对未来支出预期增加。 由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农村居民只有通过储蓄、借贷等手段,预防生病、养老、失业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消费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2、消费环境待优化

近年来, 农村消费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消费市场秩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价格欺诈、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法经营行为依然存在,成为放心消费的一大障碍。 同时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大部分农村市场基础设施较差,以路、棚为市现象普遍。 消费流通网络、售后维修服务网点严重缺失,国有流通企业萎缩,个体工商户实力不强,农村消费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

3、人情消费负担重

随着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礼”的支出正迅速增大,送礼名目逐年增多。 孩子有满月、周岁等礼数,老人则有过寿、丧事等礼数,盖房有上梁、乔迁新居等礼。 送礼攀比、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较为普遍, 也制约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消费需求,阻碍了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进一步释放。

三、扩大农村消费的几点想法

目前,城市消费是农村人均消费的4 倍,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为了在新常态下扩大农村消费必须做好下列几点:

1、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有实体产业的乡镇可以依托产业发展电子商务,没有产业基础的地方也可以从无到有,发挥虚拟网络的作用,也能促进产业的发展,甚至形成有特色的产业。 这种产业发展的例子已较多。 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相对减少对农村商贸基础设施的投入,但要加强交通和快递设施的建设。农村电商的发展不仅要解决”买”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卖”的问题,要以”卖“的问题的解决带动”买”的问题的实现。 只有这样,农民有了钱,才会更多更好的消费。

2、抓住集镇这个关键

农村农民与集镇是分不开的, 除了距离因素外,还有天然乡情。 但是集镇功能建设滞后是较为普遍的情况,大部分集镇缺乏一个类似商务中心的区域和载体。 所以,每一个集镇要有一个重点商贸平台,以方便农民买卖。 人口较多的中心集镇则可以考虑建设中小型商贸综合体。 毕竟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娱乐的需求还是在集镇。 因此需要大力整顿建设集镇消费市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非法广告等各种不法行为, 营造安全有序的消费环境。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高消费者消费维权意识,加大消费纠纷处理力度。

3、改善消费预期

农村消费市场 篇5

党的十七大制定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号召全社会统一认识,围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们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就农村消费问题在我市部分乡镇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现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市农村消费现状

多年来我们以巩固和发展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在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消费正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但与城市消费市场相比,仍存在“份额小、差距大、层次低”等现象。

1、市场份额太小。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我市消费品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乡消费品市场均实现较快发展,但总体表现为“城市快,农村慢”特征,占全市人口一半的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市比重的三分之一。

2、与城市差距较大。200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6090元,比去年增长了9.9%,仅相当于城市居民2004年的消费支出,如果扣除物价因素,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2000年的水平,落后了近10年。

3、消费层次较低。广大农村居民正从“吃饱、穿暖”的基本生存型消费,逐步向“健康、时尚”的享受型消费迈进。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亦明显落后。空调、热水器在农村刚刚起步,家用电脑使用屈指可数,而在城镇这些都已迅速得到了普

及,并正在向更高层次的家用汽车迈进。从产品的质量档次看,农村居民使用的一些家用电器,基本上是在形态、功能等方面被城镇所淘汰的低档次产品;农民对非实物的服务性与享乐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但所占比重仍然极低。

二、制约我市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

1、农资生产成本高,挤占了农民的消费空间。近年来,我市农资价格紧随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涨幅突破两位数。2008年农民人均购买农资支出为749.39元,增长12.32%,大大高于同期农产品价格的涨幅,其结果是因生产费用增加,而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实惠。巨大的农业生产成本压力使得农民只能尽量降低生活消费支出。

2、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目前全市只有部分乡镇集中供水、集中处理生活污水与垃圾。一些地方电网设施落后,电压不稳,电视信号弱,阻碍了手机、电脑等新消费热点的培育和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的普及。同时,农村集贸市场规模小,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严重不足,市场带动作用很弱,基本上是以私营个体小店、小铺为主,许多小商户没有固定有序的进货渠道,商品流通低组织化,导致货流不畅、成本过高、售后服务差、伪劣假冒严重、蒙骗消费者等现象经常发生。

3、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预期支出压力较大。2008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012元,而同期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4138元,与此同时,城市居民还享有农村居民仍无法享受的多种福利,如公费医疗、社会保障等,如果考虑这些因素,城乡居民实际的收入差距可能会达到4:1。有的贫困家庭一年的收入也不够支付子女的教育费。医疗支出也成为许多农村居民一项沉重的负担。2008年我市农村医

疗人均支出297.91元,占总支出的4.9%,大病号家庭则占总支出的30%左右,一个家庭要是有人得了重病,就会拖垮一家人。据了解,实行“新农合”后,某些医院及医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更多对患者倾向于用好药、贵药,次均住院费、次均门诊费均有所上涨。农民要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压力,预期收入缺乏保障,生、老、病、逝的各项费用都由个人承担,因此他们除了维持基本生活费支出外,剩余的钱必须存入银行以备后用。

4、消费观念落后,消费结构失衡。受传统消费意识、消费习俗和文化素质的影响,农民的畸形消费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封建迷信盛行,算命、烧香拜佛、殡葬、大修大建祠堂等浪费了不少钱财,影响了生产性的费用支出。二是婚丧嫁娶过度消费、举债消费,大量钱财主要用于“盖新房,娶媳妇”,粗略统计我市农村青年男子娶妻平均要花费3万元以上,这还不包括建筑与装修新房。三是受过度节俭观念的支配,农民把节衣缩食视为美德,奉行“收支相抵、略有节余”的消费观念,极少“超前消费”。

三、激活我市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消费能力

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搞好技术培训,是农民扩大农业生产、提高劳动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途径。建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农闲期间,组织公务员、专家、科技人员和行业协会人员就农业、畜养、园艺、法律、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开展培训,激发农民自身潜能及自身的聪明才智,从而自主性、创造性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建设新农村。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2008年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成效,投入资金12亿元,但因农村建设资金长期投入不足,欠账太多,仍远远不能满足所需,建议各级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的建设。一是在农村免费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装置,做到村村通电视。二是在已规划建设好的新农村,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开通农村自来水工程;没有建设好的村则由村民自打水井,由政府资助安装电动水泵,切实解决农民用水安全问题。三是将普及卫生厕所列入议事日程,可因地置宜推广使用“粪便化解器”;重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立“村集、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努力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全覆盖。四是拓宽流通渠道,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鼓励企业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部分社会责任,采取以连锁经营或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为农民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完善农村的家电维修服务网点,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五是,加大农村生态建设力度,努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力争得到显著提升;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巩固并提高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成果。我们预期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将会出现一个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的消费高潮,以及掀起厨房革命、厕所革命等提高生活质量有关的建设高潮。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消费水平

随着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政府应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提升消费信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的力度,按照个人负担、集体补贴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面向农业劳动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建议各乡镇

可根据情况,用活中央的土地政策,收回65岁以上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扩大经营规模,并对交出土地的农户发放一定的养老保险金。其次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健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降低住院门槛费用。再次建立起由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民共担的农村保险公共服务体系,保险公司可根据实际,为农民提供所需的人寿保险、子女教育保险、新建房屋住宅保险、扩大规模经营的自然灾害险等。农村保险应与其它商业保险有所区别,保险公积金主要应作为农民中长期发展农业和农民生活、生产解决资金贷款困难之需。

4、建设文明乡风,拓宽消费领域和层次

建设文明乡风,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服务农民的重要内容。一是引导农民破除小农意识更新消费观念,激发农民通过勤劳致富,换取生活的改善;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档次和生活质量。二是引领新一代青年农民领略新的消费时尚,由单纯的吃、穿、用等方面的物质消费扩展到更多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如加大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服务性消费,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三是采用民办公助方式,大力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乐队、腰鼓队、民间艺术团,提倡自编自演,这有利于壮大乡土文化生命力,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5、落实家电下乡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我们应在切实落实国家送家电下乡这一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并根据我市农村消费特点,加大对家电下乡财政补贴的力度,顺应农村市场的需求,加快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

新余钟宜菲

农村市场提升卷烟消费水平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农村市场;卷烟市场;消费水平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153-2

0 引言

卷烟在中国市场上向来有着比较广阔的销售空间,但是由于农民收入低,虽然烟民数量众多,消费水平也始终处于下等水平,一些烟民自己用烟叶卷烟,也有一些烟民买低价烟,所以在农村市场中,卷烟消费水平始终是当前消费工作上的瓶颈问题,而且也是相关部门、企业、单位一线基层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月亮山腹地,经济条件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全县总面积3244平方公里,下辖21个乡镇,294个行政村,1031个自然村寨,总人口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万,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4%,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也是全省最后一个通公路、通油路的县。现有零售户1316户,其中城区和乡镇所在地的零售户分布较为密集。本论文考察提升农村市场卷烟消费水平的问题,将以从江县为例,展开深刻探讨。

1 从江县卷烟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1.1 农村外出人口增加,消费群体大量流失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外流,进而农村烟民的数量也随之减少,使得农村卷烟市场流失了大量消费群体,相对固定的农村消费群体主要为中老年烟民,由于受经济的限制,该部分消费者更加偏好于吸食烟丝,自己制作卷烟,因此农村的卷烟销量低、品牌结构低等问题频频出现,进而制约卷烟在农村的销量,影响卷烟消费水平的提升。

1.2 农村节日消费突出,地区需求差异较大

农村市场与城镇市场卷烟消费需求具有很大不同,因为城镇众多的消费者有较高的人均收入,而绝大多数农村消费者个人收入相对较低,除了用于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金外,用于个人消费的资金有限,日常消费经常精打细算,讲求实用,不大考虑品种和质量等细节问题;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一些重大事情上和重大节日里,例如婚丧嫁娶、岗位变动、学子升学、房屋建筑,元旦、春节等一部分宁村消费者往往一改平日的节俭,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尽情消费,购买较平时较少购买价格较高的卷烟。

1.3 农村烟民购买力影响消费水平

虽然近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从实际来看,农民总体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2015年从江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867元,仅为城镇居民人民可支配收入的30.2%。在进行实地走访时更证实了这一点,除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外,农村真正消费一、二类烟的群体比重非常小,农村市场基本上还处于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价值,不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对卷烟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三、四、五类烟品牌。

2 影响从江县卷烟消费水平的重要问题分析

2.1 零售商的经营能力差

卷烟在农村的市场本身范围较小,再加上零售商的规模不大,而经营能力不强,所以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地区卷烟的销售水平。绝大多数的农村卷烟零售商是个体职业者,卷烟销售属于个人行为,没有营销意识和经营理念,所以卷烟店主文化素质不高、品德修养一般的情况是很常见的,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卷烟市场的发展和卷烟消费水平的下降。而且,零售商对于卷烟品牌的培育、推荐能力一般,买卖都属个人行为,经营能力“低档级”,自身销售优势一般,又不能开发自己的营销优势,无法加强卷烟品牌的特性,从而影响卷烟消费水平的提高。

2.2 农村烟民的消费观念不强

再有效的销售经营手段也要建立在烟民的消费观念和习惯上,再对卷烟市场进行细分,才能在农村卷烟市场上,既满足卷烟消费者的需求,也提升品牌影响力,又能提高农村卷烟的消费水平。对于消费观念较差的烟民来讲,相较于消费观念超前的烟民,他们对于同等价位的卷烟就会出现购买犹豫,甚至从来都不会选择高档品牌,使卷烟的营销手段和品牌策略都难以在农村卷烟市场上有效推行。

2.3 农村卷烟市场的管理难度较大

因为很多的农村卷烟零售商都处于无证经营的状态,所以管理起来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农村卷烟市场广阔,但是卷烟零售商的特殊性必须充分考虑,所以很多卷烟零售点规模小、设施旧,而且卷烟品种单一、资金不足,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得不到提高,更不会主动办理相关证件。

3 提高从江县卷烟消费水平的措施

3.1 合理布局农村卷烟零售点

使农村卷烟零售点的布局合理化,才能提高农村卷烟市场的占有率。但是从目前的农村卷烟零售点的布局上来看,还是有很多的农村卷烟市场结构不合理,零售商的分布零散,规模无法扩大,更不能改善设施简陋的现状。因此,需要相关部门、人员配合,以提高农村卷烟市场的占有率为出发点,对人口分布、市场容量、消费水平和结构、证件情况等进行摸底调查,从而为完善农村卷烟零售点的布局情况提供前提条件,加强对零售商的管理与整合,从而扩大农村卷烟零售点的覆盖率,形成完整的销售网络。只有规范了卷烟市场,使卷烟零售点都能被纳入完善的销售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水平低下的问题。

3.2 创新服务类型

卷烟零售提供的一种销售服务,只有创新这种服务的类型,才能挖掘潜在的农村卷烟消费。首先需要细分市场。结合从江县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将市场细分为“399”市场格局(3个东部重点市场、9个西部发展市场、9个中部潜力市场),根据“木桶原理”,明确品类发展重点,针对性开展培育工作,借用促销商机引导婚庆市场消费升级。其次是创新服务模式。现代营销越来越重视团队化、专业化运作,职业素养良好、工作效率高效的服务团队有着单兵作战难以比拟的种种优势。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客户经理资源配置,将原来“一片一经理,一访一跟踪”的客户经理工作模式,转变为“抱团错时”模式,解决面对客户“线路长、分布散、语言杂”的势单力薄局面。

3.3 培育卷烟品牌,保证货源供应

虽然现阶段的农村卷烟市场不完善,而且消费水平不高,但其实商机无限。但是提高农村卷烟的消费水平关键是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培育卷烟品牌,保证货源有效供应。一方面,检测市场需求导向,一切营销活动还是要以市场为中心,培育适合农村卷烟市场的品牌,并探索性地研究农村区域性消费,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品牌培育,从而优化农村卷烟市场结构,提升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在卷烟市场上做到“适销对路”也很重要,做好卷烟供应的工作,分配、调剂好紧俏货源,进而满足农村卷烟消费者的需求,扩大卷烟销量,才能提升消费水平。

3.4 加大卷烟市场的管理力度

净化农村卷烟市场,加大卷烟品牌的专卖、管理力度是必由之路,所以要根据当前的农村卷烟市场情况,对卷烟零售商进行宣传、教育、管理,在提高守法意识的基础上,拓展农村卷烟市场网络,严格做好卷烟货源的调控工作,规范卷烟经营的秩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农村卷烟市场混乱,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提升消费水平,但从合理布局农村卷烟零售点、创新服务类型、培育卷烟品牌、保证货源供应、加大卷烟市场的管理力度几个方面入手,经过不懈努力,提升消费水平将不再是空谈。

参 考 文 献

[1] 刘静.中国卷烟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云南财经大学,2013.

[2] 杨斌.浅析农村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A].中国烟草学会2015年度优秀论文汇编[C].2015:11.

[3] 陈涛.对农村市场卷烟上水平的思考[N].经理日报,

2011-02-16C03.

[4] 张开龙.广挖市场潜力 提升农村卷烟市场上水平[N].

关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 篇7

在我国现有的消费需求结构中, 突出表现为农民消费需求增长过慢。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二元经济”特点, 城市化水平低、农村经济十分落后。而农村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应当是我国消费的主体却并未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 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 仍将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农问题解决好了, 消费需求就能解决, 经济发展的后劲将倍增, 我国将迎来又一个持续增长时期。

一、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有7亿多人口, 占总人口的53.4%。2009年,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 343亿元, 比上年增长15.5%, 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5 133亿元, 增长15.5%, 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0 210亿元, 增长15.7%。虽然增幅相近, 但是农村消费市场在全社会消费市场份额中只占32%左右。农村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与过低的消费率共存, 是我国目前农村消费情况的主要表现。原因如下:

1. 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 城乡差距扩大

以2009年为例,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153元, 剔除价格因素, 比上年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75元, 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0%, 城镇为36.5%。按2009年农村贫困标准1 196元测算, 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 597万人。

可见, 相对于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的收入过低, 增长速度也较慢。而且, 其收入大部分用于食品类等生存型消费支出, 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支出较低。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所以居民收入差异越大, 农村居民总体平均消费倾向就越低。表现为穷人想消费而无钱增加消费;富人却因满足该总收入条件下的消费水平, 不再进一步消费, 反而将钱储蓄起来。居民收入差异扩大是造成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扩大农村消费, 启动内需, 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虽然国家已连续几年采取措施, 但任务还很艰巨。

2.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缺乏长效增收机制

长期以来,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一直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 农村社会保障始终被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边缘化”。农村居民的收入没有保障, 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成为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较普遍, 大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障碍, 致使农村居民不敢大胆地去进行消费, 从而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目前, 国家在农村的社会保障试点已有一定成果, 急需推向全国。

3. 农村消费环境差, 市场秩序混乱

弱, 消费环境较差;市场秩序混乱, 消费保障不足。

一是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我国农村地区, 仍有大多数地方没有自来水。这几年国家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改造, 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户用电质量得不到保障, 且有些地方电费较高, 农村居民难以承受, 这些都削弱了家电下乡的效果。二是存在购物难、监管难、维权难三大难题, 农村市场秩序混乱,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 农村交通、信息相对闭塞, 农村居民收入较低, 农村居民在购物过程中理所当然把价格低廉的产品作为首选, 许多伪劣产品乘机而入。再加上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较弱, 维权网络不健全、投诉渠道不畅、维权成本高, 于是一些不法企业和商贩也就把目标瞄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广大农村居民消费者, 致使劣质产品充斥农村市场。发展健康有序的农村消费市场, 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也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的必由之路。但如果假冒伪劣商品继续横行乡村, 就必将严重打击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使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举措落空。

4. 消费观念落后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 居民的消费都用于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 恩格尔系数较高。虽然平时省吃俭用, 但是, 农村居民的人情消费较重, 乡邻之间的人情往来花费较多, 另外, 婚丧嫁娶花费也较多, 造成了不合理的、不理性的消费方式。因此, 要合理引导他们的理性、健康消费。

二、大力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建议

1. 增加农民收入, 建立保障体系, 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收入有了稳定的增加, 居民才会有消费的动力和能力, 也才有可能将消费需求转化为实际的消费, 才能推动有效需求的增加, 促进经济长期平稳的增长。

我国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 坚持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向, 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障体系。只有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才有可能使其放心地消费, 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将来的生活而节省。当然,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同的地方, 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乡镇之间, 各保障项目在保障体系中的地体, 如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以乡村集体保障、家庭储蓄保障及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使农村居民尽快享受与城镇居民趋同的生活保障。

2.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规范市场体系

如前文所述, 农村的消费环境和城镇相比, 确实差距很大。但是, 这种差距的存在是有其合理的原因的, 而且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但是, 国家应当注意到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 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调节, 使其尽快步入正常的市场运行轨道。

另外, 针对前面所述的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 需要国家制定一些规章制度, 并加大执法力度, 从而净化农村消费市场。还需要各级政府制定扶持政策, 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 形成以城市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要消除假冒伪劣商品滋生的土壤, 还必须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在农村进行广泛的宣传, 提高农民识假、辨假、拒假的意识。还要在农村建立投诉站, 群众遇到不法行为, 在村里就可以举报投诉, 使消费纠纷能够就地、就近得到解决处理, 既减少了投诉费用, 又提高了农民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和信心。

3. 激活农村市场, 推出对口消费品

市场繁荣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供求两旺, 让适销对路、质优价廉的商品源源不断流入市场中来。与此同时, 市场上保持着旺盛的购买力。要把农村市场激活, 必须满足两大基本前提:一是使农民该卖的能及时、全部地卖出去, 获得收入;二是农民该买的、想买的能及时、全部买进来。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一定要考虑创办能把产、供、销连接起来的, 跨区域、跨行业的新的流通组织, 这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所在。目前, 我国农村市场正呈现初步繁荣景象。随着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的实施, 超市、放心店走进农村, 极大改善了农民的消费环境。随着家电下乡活动, 家用电器、电脑等消费产品正成为农民的消费热点。要将农民切实需要的产品送到他们身边, 这也是发展农村消费的必要之举。

4. 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引导正确消费习惯

针对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 企业厂家在尽量满足广大农村消费者需求的同时, 也应当适当地引导其转变不良消费习惯, 走上健康消费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董振国.浅析中国农村消费热[J].农村、农业、农民, 2008, (1) :28.

[2]辛永容, 肖俊哲, 李桂芹.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对农村消费与投资需求的影响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7, (12) :98-99.

[3]祁京梅.支农政策多管齐下, 撬动农村消费市场[J].中国经济信息, 2008, (3) :58.

[4]王怡川.抓住契机, 重启农村消费“引擎”[J].浙江统计, 2008, (2) :14-15.

[5]黄亚琴.关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J].统代经济, 2007, (11) :73.

[6]郑红娥.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消费方式的变革[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8, (2) .

[7]袁霞.浅议农村消费环境[J].商场现代化, 2007, (12) :20-21.

提升农村卷烟市场消费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烟草,农村,消费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但是依然有着庞大的农村人口数量, 构建出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对烟草企业来说, 农村市场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市场营销引导消费市场的发展也是目前广大烟草企业都在考虑的问题。而随着农村市场的不断发展, 各种物流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 并与烟草省级市场和市级市场对接起来, 这也为今后的农村市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面对这一虽不是新兴却不断发展的市场, 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其消费对策, 让烟草公司在农村发展这一契机中再创佳绩。

1 农村卷烟市场消费现状

1.1 收入偏低与烟草产品提价间的矛盾

限于农民的收入问题, 长久以来, 农村市场都是作为一个低端消费市场存在的, 烟草消费亦是如此。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 烟草工业企业实施复合消费计税法, 卷烟工业企业为了合理纳税, 为减少损失, 纷纷提升产品结构, 提高档次, 导致价格比较低的低端烟草产品产量迅速下降, 很多地区都出现了低档香烟的断货情况, 对于消费能力偏低的农村居民来说有些难以承受, 部分人员只能被动戒烟或者干脆自制卷烟, 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稳定发展。

1.2 制假贩假现象突出

由于农村的消费能力偏低, 再加上有些地方偏僻, 执法部门难以经常调查, 执法力度相对不足, 给了部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大量的制造并贩售假冒香烟, 有些甚至足以以假乱真, 严重影响了烟草公司的信誉和正常经营活动的开展。

1.3 农村卷烟市场监管存在漏洞

烟草公司现在虽然实行烟草专卖管理, 必须持证运输销售, 但是由于农村市场地域广大, 监督管理执法起来难免有时候鞭长莫及, 有些地区还有交通状况较差等因素, 更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1.4 农村网建基础薄弱

虽然现在农村的基础硬件设施, 尤其是道路交通相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好转, 但是很多地区依然存在道路狭窄, 路障较多等问题, 道路建设整体上来说还是较为落后。在其与硬件设施方面, 则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像是入网率低, 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2 提升农村卷烟市场消费对策

2.1 加强宏观调控, 在适度提升产品结构的同时, 切实做好低档卷烟市场供应

我们在提倡烟草行业科学合理规划的时候, 一定要实现对农村市场进行仔细调查, 从农村居民手中获取最直接的信息, 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农村卷烟市场的真实情况, 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当然, 随着“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低档卷烟的市场会逐步被中、高价位卷烟所代替。但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去填充的过程, 也许时间很短, 也许时间很长, 作为烟草企业不能紧紧盯着未来高端市场这一部分, 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 踏实经营好每一步。烟草企业应该认真倾听农民的心声, 回复低端烟草制品的生产和销售, 满足市场需要, 并不断培养其品牌忠诚度, 为将来的中高端市场做好铺垫。

2.2 加强对农村卷烟市场的专卖监管

农村市场点多面广, 卷烟市场是否规范有序, 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此, 烟草专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强化各类市场日常监管,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市场整治力度, 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2.2.1 要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努力提高经营者的守法意识。

这些年我们正在努力进行普法工作, 希望通过电视、讲座、服务活动等多种方式增强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 自觉的与不法行为作斗争, 保障烟草市场的稳定。只有百姓的法律意识上来了, 才会懂得遵守法律是对自己权益的最好保护, 然后不参与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甚至对这些活动进行举报。

2.2.2 加大市场检查监管力度,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建立健全烟草监督制度和责任人负责制度, 加大对制假贩假严重地区的监管力度, 从源头上进行打击, 一旦发现坚决处理, 绝不姑息。对于一些大案要案, 可以进行巡回讲解, 让农民亲身参与, 提高监管执法的效率。

2.2.3 要加强基层各部门协同配合, 形成监管执法合力。

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对制假贩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有效打击和对不法分子的震慑, 为了确保其效果, 烟草企业应该积极联系工商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等一起执法, 相互之间密切配合, 共同确保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照常进行。

2.3 推进农村卷烟网络建设, 发展农网卷烟营销工作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优质高效、经济适用、全市统一”的现代化卷烟销售网络。但由于广大农村幅员面积广,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农村卷烟网络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3.1 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加快乡村道路建设, 发展农村通信, 将为卷烟网络建设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2.3.2 要让城市中一些较好的连锁店、分支店经营网点向农村延伸。老百姓如果能够到这些较大的、信誉好的连锁店、分支店去购买商品的话, 假冒伪劣商品就会自然而然地失去它的市场。

2.3.3 精心管理, 强化服务。农村的客户经理要深入到偏远山区, 关爱农民、关心农民卷烟需求, 将农村网络建设提高到与城市网络同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苗敏敏.日照沿海旅游卷烟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与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 2016 (S1) .

农村消费市场 篇9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市场要素,市场主体

1 问题的提出

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65%以上, 如此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尚未被大规模开发。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前景广阔, 因而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必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点。近年来, 各级政府和企业在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但农村消费市场仍呈稳中趋淡的态势, 农村消费市场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这种现状的存在,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从市场要素的角度全方位战略性地进行分析, 往往只注重了某一个或一些方面。但是在农村消费市场上, 市场主体与市场客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图1) , 因此, 要研究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应首先探讨农村消费市场各要素的特点。

注:虚线框表示市场载体及市场规则等市场客体。

2 农村消费市场各要素现状分析

2.1 农村消费市场主体现状

2.1.1 农村消费市场需求主体收入及消费行为状况。

(1) 农村消费市场需求主体收入增加, 消费信心增强。农村居民作为农村消费市场需求方, 在2008年人均年收入7917元, 相比起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24565元, 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农村居民自1990年以来人均纯收入呈现上升发展趋势, 2001~2011年, 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2%, 快于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同期增长速度。就2011年来看, 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3.5% (见图2)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收入水平增加, 消费水平也会随着增加, 进而扩大消费市场, 可以说收入的增加直接拉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历年)

(2) 农村消费市场需求方行为受“量入为出”及从众心理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市场主体行为, 一方面表现为受“量入为出”、“节俭为荣”、“勤俭持家”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农村居民有钱不舍得花, 过分强调节俭, 导致在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降低。多数农村住户的消费观念仍比较保守, 积累性消费特点突出, 一年的大项消费集中在卖粮得到收入后及重大节日等;一生中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嫁娶、建房、子女教育等方面, 常常是多年积累, 一次性大量消费;偏重远期消费, 忽略近期消费, 他们一旦有了一点收入节余, 首先想到的是把它们积存起来, 以备将来之用, 对于即期消费则十分谨慎。这一消费观念必然会造成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果, 不利于增加农民消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另一方面受传统文化与生活区域的限制, 农村居民具有比较浓厚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 虽然农村居民居住的特点是散居, 但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经常走门串户, 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较城市居民更多, 口头传播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信息较开放。农村居民不仅根据自己的主观需求来决定购买行为, 更多是根据别人的消费行为或消费心理来决定购买。某家买了什么好东西, 很快就能为其他家所知道, 并能带动一大批, 形成较强的示范效应。

这两方面看似矛盾, 却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两大主要心理因素。有的时候, 消费主体的消费行为往往是这两种因素博弈的结果。

2.1.2 农村消费市场供给主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村消费市场供给方的构成, 一是农户。他们是农产品等终端产品供给者, 农副产品主要是由实行联产承包后的农户来生产与提供市场销售;二是企业。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上, 企业主要生产与提供日用工业品;三是市场产品交换中介者。产品交换中介者, 主要是指农村消费市场中的直接贸易组织、间接贸易组织、市场交易组织等, 如各种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等。

(1) 农户缺乏销售网络。农民仍然是分散的自我博弈为主, 基本上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流通优势和发达的农产品销售网络, 农民对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大都是传统的非正规的销售方式, 或“等客上门”, 或“自己摆摊”或“自运自销”, 农民卖难的问题突出。

(2) 企业缺少针对农村消费市场的产品设计与服务。多数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推广上, 一直以城市居民的需求为主, 较少考虑农民的需求。甚至有的商家认为农民只喜欢便宜货, 于是将大量过时商品推到农村市场, 而且认为农民需求的耐用品的功能、款式、规格与城市协同。然而农村居民总体较低的文化层次与不少现代家庭较多科技含量的矛盾, 使得部分有购买能力的潜在消费者对使用方法复杂的商品望而却步, 影响农村购买力的实现。

(3) 产品交换中介者缺乏流通服务的延伸。大部分流通中介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商品现买现卖的卖场, 流通中介应该具备的诸如商品产销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矛盾的调节、新近开发产品的展示、消费方式的引导、对现代消费理念的培育等其他功能远远未充分地发掘出来。

2.2 农村消费市场客体现状

消费市场客体, 即市场消费品交换活动的对象, 及其活动对象交换时所依存的载体和规则。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市场消费品交换活动的对象可以分为有形消费品、服务、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为了使分析更为集中, 本文涉及的市场客体主要集中在有形消费品、服务及消费市场交易载体和规则。

2.2.1 农村消费市场客体正逐渐由基本功能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受制于收入水平与生活方式,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对客体需求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基本功能型需求阶段, 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 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这种基本功能型特点主要表现在要求产品价廉、实用、简便、牢固。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加, 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村居民消费客体正逐渐由功能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他们对产品的要求不仅仅是实现其基本功能, 有较长的使用周期、耐用抗损, 也逐渐追求美观性、舒适性。以彩电为例, 人们不再像以前只要求图像和声音清晰就可, 纯平彩电甚至具有液晶显示、丽音系统、超重低音、环绕立体音等功能的电视也开始进入农村居民的消费视野。农民在保障基本生活支出的同时, 人均用于居住、家庭设备和交通通讯的支出快速增长。

2.2.2 农村消费市场客体交易量尚有很大增长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农村居民的消费额也在增长, 农村家庭居民平均每人年支出总额从2000年的2652.42元增加到2011年的5915.67元, 增加了123%, 其中生活消费支出从2000年的1670.13元增加到2011年的3660.68元, 增加了119.2%。尽管消费额在呈上涨的趋势, 但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行对比发现, 201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为11242.85元, 而农村居民的这个指标是3660.68元, 城乡消费水平对比 (农村居民=1) 是3.07。如果能将城乡居民差距由3:1缩小到2:1, 就可以增加农村消费需求5400亿元, 在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中, 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各年大部分呈水平状态, 其中稻谷、蔬菜甚至呈下降趋势。耐用消费品中, 在2011年手机的平均每百户年底拥有量达到96.13部, 而空调机、抽油烟机、照相机、家用计算机的消费量却很低, 平均每百户年底拥有量分别为9.82、8.51、4.43、5.36 (单位:台) 。从每百户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来看, 在现代设备已经以增长趋势进入农民家庭的背景下, 与城镇居民相比, 农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及层次水平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具有很大的消费空间。

此外, 诸如交通、文教卫生等较高层次的消费只处于初级阶段, 家用汽车、旅游休闲等在大多数农村还处于未启动状态。

2.2.3农村消费市场载体从单一的摊位式向多种形式并存发展。

农村消费市场载体, 即消费品交换的空间场所, 一直是单一的摊位式形态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形式虽然在应对小商品经济或者计划经济下的商品短缺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其本质上是落后的生产力、落后的流通科学水平的反映, 辐射面小、交易成本高, 对商品的吞吐、市场的拓展能力较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级政府加快了集市贸易市场、批发市场的建设。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影响下, 农产品综合市场数量、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增速突出, 农村市场发展至今, 初步形成了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以批发市场为核心, 集贸市场、连锁超市等多种市场形态并存, 连接生产基地和零售市场的市场体系。这些市场的建设和完善, 对促进农产品流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形成了结构相对完善的有形市场网络。

2.2.4 农村消费市场规则不够健全、消费环境欠佳。

农村消费市场规则, 指驱动消费品交换活动正常进行的内在规则、内在秩序。近几年来, 通过各级政府和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努力, 制定了一系列的市场法规, 在一些地区对农产品流通中的某些欺行霸市等不正当行为给予了强有力地制止, 对假冒伪劣农产品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农村消费市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 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巩固了治理市场秩序的成果。

但是在农村消费市场上, 仍然存在市场规则不够健全、消费环境欠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全面保证。由于在农村消费市场上对产品信息的掌握, 供求双方力量差距较大, 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农民消费者相对于产品供给方, 属于信息弱势方, 且又受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维权意识相对较弱的影响, 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不能保证。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交通、通讯、自来水等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城镇, 限制了农民的消费。三是农村缺乏有效的服务组织, 商品售后服务与消费者权益保障不能保证。四是农村消费信贷环境欠佳, 使他们几乎不可能进行大额消费。

3 基于要素分析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3.1 建立农民持续增收机制, 更新农民消费观念

农民收入虽然呈现不断增长势头, 但与城市居民收入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是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现阶段在采取各种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措施时应注意几点:一要加强财政对农民的扶持与保护职能。努力提高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调整粮食风险基金补贴方向, 对农民和农业生产进行直接补贴。二是改善农村投资环境, 利用农村生态优势, 吸引外国和城市私人资本投入,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增加农民收入。

在更新农民消费观念方面, 应引导社会各种力量到农村开办职业技能教育, 提高农民的自身技能和文化水平;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 刺激农民的消费欲望, 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 提倡适度消?费, 优化消费结构。比如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及节能减排要求, 加强节能环保消费理念引导和产品的宣传推广, 引导农村消费者进行产品升级换代;此外, 减少农村居民的非借贷性支出, 逐步改变集中的过度消费行为, 保持日常生产生活的平稳消费, 逐渐引入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品。

3.2 推动企业针对农村消费市场进行产品设计, 提供服务

根据各地农村的不同条件和居民生活习惯, 因地制宜推广产品, 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 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企业在产品的设计上应增强产品的耐用、安全、朴实等特性, 强化产品的主要功能。去掉一些不必要和农民不常用或用不上的功能, 砍掉一些附加功能, 以此来降低成本和价格。另外, 农村消费者, 对现代家电产品认知有限, 对售后服务依赖较大, 如燃气热水器是产品结构较复杂的产品, 又受不同的气源适用限制, 对选择气源、规范安装和及时的售后服务要求较高, 因此燃气热水器家电下乡, 品质与服务最关键。作为农村消费市场上的重要供给主体, 企业应制定售后服务的行业标准, 推动常用零部件的标准化, 规范安装资质等售后服务要求, 加强服务人员培训, 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保障服务质量;完善市场配套能力, 进一步优化企业售后服务网点的布局, 增强市场反应能力;建立健全涵盖售前、售中和售后过程的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服务网络建设尤其是农村售后服务网络建设, 培育壮大第三方的售后服务网络, 提升售后服务整体水平。

3.3 拓宽流通渠道, 健全流通体制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需要加强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 实现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信息化。一要大力发展与农村消费直接相关的零售业, 逐步引进新的商业经营业态, 在传统的集贸、批发和零售等经营业态的基础上, 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 逐步发展以现代连锁经营为代表的零售流通产业, 使其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通过连锁、租赁、代理等形式, 将农村分散无序的商业网点纳入大中型商业企业直销和委托代理系统。二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要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优化结构。以乡村经营网点为基础, 建立多成分、多渠道、畅通高效的县、乡、村三级“双向”流通网络。坚持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一齐上, 放开政策, 通过引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吸引企业、个人、外资等参与农村消费市场建设。三是要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管理, 打击欺行霸市、压级压价、恶性竞争行为, 坚决制止“三乱”, 保证农村消费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健康地运行。四是为了加快农村消费市场流通渠道的建设,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的水、电、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 加快改造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讯网、信息网、公路网等。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物品的流动, 增加彼此间的消费;改善电网可以降低电价, 鼓励农民对家电的消费;山区、自然村等通讯条件的改进, 可以促进这些地区对电话?等通讯产品的消费。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拉动钢筋、水泥等的消费。

参考文献

[1]彭冰, 胡建廷, 邓捷.长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知识经济, 2012, (2) .

[2]漆云兰.我国消费品市场形势分析及趋势预测[J].发展研究, 2011, (7) .

[3]查伟华, 颜青.基于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农村日用消费品市场开拓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1, (7) .

[4]王星闽.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探求, 2006, (1) .

农村市场消费特点和营销策略浅析 篇10

一、农村市场特点

农村市场的高性价比。“价廉物美”是制胜的关键, 这个市场需要的不是高精尖而是性价比合理的产品。农村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 最看重的是质量好, 货比多家, 不求时尚但重耐用。其次是价格便宜, 农村消费者预算有限, 对价格比较敏感, 对产品不要求高档, 重实用, 比如手机被许多家庭接受并为之付费。但是许多家庭的预算费用500元以下, 对功能的需求是通话兼收发短信, 看重的是实用耐用, 对环保健康和品牌口碑比较重视。一般倾向于选名牌。这就意味着, 面向农村市场的产品, 质量要好, 价格要有竞争力, 还要有一定的口碑和品牌效应。在农村市场推广家电产品时, 要将产品的功能、品质保障和性价比等展现出来, 强调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 品牌形象上, 要营造品牌的亲和力和通俗性;具体销售要有超值的促销策略, 让消费者觉得购买产品有附加的收获, 才能在农村市场中营造出良好的口碑。

农村消费时间集中。农村的消费时间与城市差别很大。城市购物便利, 消费时间上分散, 而农村消费相对集中。农村的购买频率低, 但购物量比较大。年节、集会、及订婚结婚等都是消费的高峰期;平时许多家庭消费较低, 而婚丧嫁娶一次消费可能花掉一个家庭一年或几年的收入, 尽管消费者平时俭省节约, 这个时候往往出手大方, 一下释放出非常可观的能量。对农村营销品牌形象和口碑很重要, 消费者不仅希望耐用好用, 还要被周围的人认同, 好的品牌往往让他们自己觉得有面子。

农村消费的口碑传播。农村人由于自身知识和获得的信息有限, 消费时具有趋同性和从众心理, 对品牌的认知主要依靠电视广告, 熟人口碑相传。口碑传播是影响家庭消费决策的重要驱动力, 通常是, 谁家新买了一个家电产品, 去串门的人都会询问在哪里买的, 有什么特点, 其他人一旦看到后都会希望自己家也能有类似产品, 因此农村家庭的消费常常会通过口碑传递到周围的人, 从而带来扩散效应。农村也有一些意见领袖, 比如村里的信贷人员, 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人, 打工返乡的农民, 都是村中非常重要的意见领袖, 对这些群体做针对性的传播, 可以将产品和品牌信息扩散到其他的消费者。一些消费领袖的意见胜过无数的广告。对性价比高的产品, 农村消费者都会相互推荐, 口碑的传播对购买决策的作用突出。

农村消费信息渠道单一。除口碑传播, 主要信息渠道是电视、网络、户外广告。从农村消费者的媒介主要媒体是电视, 平面媒体在农村的渗透率和影响力远远不足。调查发现, 农村人有11.8%的人会每周上网, 随着家电下乡, 互联网未来很可能会成为影响农村消费的重要渠道。户外广告也是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产品要让消费者记住, 在购买时能迅速记起, 让信息成为农村生活的一部分, 户外广告是不错的选择。农村环境单调, 没有城市的喧嚣和各种广告信息的干扰, 好的户外广告往往容易引起路人的注意并记住, 甚至可以成为标志性路标。

二、营销策略

传播知识引导需求, 培育农村市场。新生代市场调研总监肖明超说:“宝洁公司在中国最大的成功就是教会了中国人一天洗一次头, 这是教育和消费引导引发出来的空间。”开发农村市场, 就要提高农民用新产品的能力和习惯, 培育农村市场。

近些年外出务工的、开办诊所的、做生意的、金融服务的、当地教师或政府官员, 构成了农村的消费领袖。这一部分“农村白领”的升级换代购买力强, 他们应该是农村市场销售目标人群的重点, 在销售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引导他们方便正确的使用方法和环保节能的先进理念。在家电进家的同时, 新知识、新理念也同时跟进, 并使他们不断认识到自己潜在的需求。通过知识的传播引导需求, 培育农村市场的增长点。另外作为农村消费的意见领袖, 他们的升级换代往往会带动周围人的纷纷仿效, 而他们的口碑传播往往是广告传播无法企及的。而农村中80后、90后等年轻人是有一定文化基础购买愿望极强的年轻人, 这部分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因此对电脑、网络、手机等通讯器材的消费和使用上往往他们作为消费者和决策者, 影响父辈的消费方向, 实现更多的金钱的实际支出。这部分人也构成了农村消费的领袖群体。

用意见领袖撬动农村市场。如农村人寿保险市场潜力很大, 但深入挖掘难度却很大。因为缴费周期长, 而农民收入不固定。有钱可能很爽快的买了, 但下次交费手头紧了, 就不想交或无钱交了。就可能退保, 给农民造成较大损失, 也给保险公司造成负的影响。那么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呢?这里意见领袖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如村村都有信贷员, 他们对村里每户家庭及财务状况非常熟知, 也有一定的理财经验, 在村中有威信。发展他们做寿险营销是非常不错的人选。他们针对不同经济状况和不同的需求做营销规划, 有长期缴费能力和长期需求的做长险。不能预期未来缴费能力但有需求的做短险。对暂时还不具备投保能力, 但有潜在需求的客户注意培育发掘。对农民看不明白的条款作耐心的讲解。做有针对性的营销, 如鲁南农村一个信贷员, 在村里非常有威信, 寿险营销业绩非常突出。原来他不但给村民作保险规划, 而且每到寒暑假让上师范学院的女儿免费对村子里参保家庭的孩子进行课外辅导, 既免除了家长无暇管理孩子的后顾之忧, 又解决了农村家长无力辅导的问题, 这个“促销“非常受欢迎, 也起到了示范作用。不少家长开始关注保险并主动咨询适合自己家庭的保险, 营销效果不错。

借助互联网建立农村口碑传播和品牌建设。随着农村信息化力度加大和新生代农民素质提高, 互联网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大。而这些使用互联网的往往是当地最新潮的人, 最能抓住发展趋势的人。他们可能会给周围环境带来新的信息。这些信息领袖往往会建立起有效的口碑传播。而农村消费的趋同性和从众心理, 对性价比高的产品往往会相互推荐, 口碑对购买决策作用突出。今天高速发展的农村市场上加强渗透和市场占有率, 就是抓住市场的未来。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有效的口碑传播、品牌建设也是农村市场营销的重要一环。

让信息融入农民生活。户外广告在农村消费者感知信息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户外标语, 公益广告、交通标志的制作赞助, 路边的广告牌的创意设计, 既能改变农村单调的环境、美化农村生活, 也让消费者耳目一新, 进而实现无意识学习。户外广告是信息融入农民生活的一种便捷方式。农村户外空间广阔, 信息干扰少, 费用低。无意间已经融入日常的生活。形式也多种多样:文字的、漫画的;严肃的提醒、幽默的告白, 若和天气预报、农村政策解读、农业知识等农民日常信息需求放在一起, 信誉度会更高, 更受欢迎。

总之, 掘金农村消费市场, 只有策略得当, 才能省时、省力的撬起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摘要:农村消费市场是个大金矿, 掘金农村市场, 要了解市场特点:高性价比, 消费时间集中, 媒介信息单一, 口碑传播重要。营销策略:传播知识引导需求, 培育农村市场;巧用意见领袖;借互联网进行品牌建设;户外广告融信息于农民生活。

关键词:农村市场,消费特点,媒介习惯,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家电下乡:如何抓住中国农村消费者心理[EB/OL].http://blog.sina.com.cn.

农村消费市场 篇11

[关键词] 农村消费品市场 营销模式 渠道驱动型

一、农村市场与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含义

根据市场营销学的定义,“市场”(market)是指产品的现实和潜在的购买者。市场应该包含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要素市场。本文讨论的主要是有形产品的消费品市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市场有了很大变化。在当今阶段,农村市场的概念,除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乡镇之外,也包括了县、县级市和中小城镇。很多营销业界人士喜欢把其称为“大农村市场”,相当于经济学界中经常提到的“县域经济”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在本篇的分析中,我们把城市周围的卫星城镇、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级市、县以及小城镇规划建设比较好的地区,都划入农村市场的范围。在这里农村已经不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而代表了一种消费能力和层次。

二、影响农村消费品市场的主要因素

1.农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城乡居民收人水平差距逐年拉太,致使农业居民消费需求乏力。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的收人相比仍呈明显落后趋势。农民收入增长的这种落后趋势,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

2.农业商品化进程不快,农业商品率过低。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高度现代化的产物,没有一定的商品生产能力,市场经济也无从形成和发展,农民也无从增加收入和提高购买力。农村是国家重要的产粮基地,但是,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自给、半自给的特点。农民出售的主要是原粮等初级农产品。农业商品率的高低和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与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消费需求状况密切相关。农产品商品化进程越快,农村消费品市场需求越高。

3.农民居住分散,消费结构不同。我国农村分布广、居住散,难以形成像城市那样的人口和需求集中。同时农户既是生活单元,又是生产单元,因此农村居民选购的次序大致为:首先是生产需要;其次是建房需要;然后才考虑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要。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单个农村市场消费量不大,且企业的运输成本偏大,从而企业力量不足的企业很难进入农村市场。

4.农民受传统观念束缚,市场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民由于受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思维方式的束缚。市场意识淡薄,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开拓精神,大部分农民仍然作为劳动力。还没有自觉地以市场为导向,从事市场经营活动。对市场前景也缺乏预测。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仍然以传统的粗放经营为主。集约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精加工程度低,质量不高。

5.农村商品市场不发达,商品服务化功能弱化。随着农民收人的不断增加和农民购买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消费品市场的依赖性增强农民生产投资、生活消费对市场依赖程度的提高也促进了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和发展。而农村商品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反过来也促进农民消费支出的增加。然而,目前农村商品市场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很不相适应。

三、农村消费品市场营销模式的分析与总结

现代企业的竞争,在营销上更多的体现的是营销策略的竞争。传统营销理论的经典是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理论,4P组合构成了其核心内容,对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以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为中心形成营销策略框架,并以此作为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在农村市场上,企业也根据不同消费品与市场也会采取不同的策略组合,在不同策略选举时企业考评的主要指标是不同,其中在农村消费品市场上主要有以下三种竞争形态。

1.以产品为核心的“1P+3P模式”。产品被放在4P的首位,可见其重要。以产品为核心的“1P+3P模式”就是首先有一个足以在市场致胜的产品策略。在农村市场上销售的农药,化肥,收割机等农用产品它们都是围绕以产品为核心,也就是主要以技术为核心,由于其产品本身的价值决定其必须主要以产品为核心才能提高它的竞争力,只有当产品技术上去了然后在考虑用其它的3P进行辅助性的销售才能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否则将在农村市场上将没有任何价值。

2.以推广为核心的“1P+3P模式”。对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利润空间较大而消费者对品牌知名度又较看重的产品,以推广为核心的营销模式应当是首选。保健品红桃K在农村市场曾经取得骄人业绩,厂家在农村推出的推广组合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以推广为核心展开营销就是综合运用广告、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对消费者和中间商展开信息传播和促销。价格策略、产品策略、渠道策略都围绕促销而设计。

3.以渠道为核心的“1P+3P模式”。这种模式这一两年谈论比较多,又叫“深度营销”。深度营销主要将渠道作为战略层面来经营,以此来选择与利用渠道、构建企业的营销网络,整合企业价值链,从而使得另外的3P能统一到以渠道为核心构建的营销体系之中,使得企业响应未来竞争要求的可能性增强,建立并强化企业对流通领域的控制力,获得价值链的主导地位。农村市场由于区域广阔,销售网点分散、市场覆盖率低、服务效益低,一直是制约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主要障碍。因此建立完善的乡镇网络销售体系,也成了能否成功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因素。在以渠道为中心的营销体系中,企业有强大的市场控制力,可以此为基础深度开发、“精耕细作”,进行产品、价格和促销各种变化与策略组合。

参考文献:

[1]刘文华:影响农户经济状况差异的家庭因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55~178

农村消费市场 篇12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了北京市、河北省、山东省、黑龙江省、辽宁省、江苏省、广东省、陕西省、新疆10个省市、自治区, 100个乡镇作为样本点。具体抽样方法为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于2009年1月寒假期间发动各地学生分别在各省市随机选择10个乡镇, 每个乡镇随机选择30个居民、10个商店及2个县级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了调查, 有效问卷2700份。

二、农村生活消费安全现状及其成因

(一) 从消费者角度透视我国农村生活消费安全状况

1.农村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总体情况

(1) 消费者购买生活消费品的主要渠道

由调查数据得知, 村上小店和集市是农民购买食品的主要渠道, 为农民提供了43.13%的食品, 主要是因为小店遍布农村各地的便利性所致。镇上商店、县城商店和农村货郎还有其他的一些渠道共同为农民提供56.87%的食品。

在购买例如洗衣粉、肥皂、护肤品等日常用品方面, 农民选择在镇上商店和村上商店的情况相差不大, 都在25%左右, 因为镇上商店的日用品经营品种与村里小店相差无几, 价格也相差不是很多, 故农民有时也会选择比较近的镇上购买日用品。

家用电器、家用交通工具等在农民看来是相对比较贵重的商品, 在选择购买渠道时比较慎重,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 有83.85%的农民会选择到镇一级以上的商店购买耐用消费品, 其中60.4%的农民会在镇上商店购买, 主要是因为其对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保障比较可靠一些, 在这方面农民就不会顾虑距离的远近了。

与耐用消费品类似, 农民购买衣服的主要渠道是镇一级以上的商店, 这部分人占所有被调查者的68.7%, 主要原因是这一类商店的服装款式比较新颖、丰富, 质量也相对有保证, 且农民一年四季购买服装有限, 因此购买衣服时交通问题不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 为了买到一件质优价廉的服装, 从村里到县城的距离还可以接受。

(2) 农村消费者一年内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7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数据会发现, 农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仍然占总消费支出的最大比重, 无论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 食物支出的比例均在30%以上, 全国平均比重是43%, 在海南省甚至达到53%。同时, 在衣服、居住、文教娱乐等其他七个方面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均仅占10%左右。由此可见, 对农村生活安全的调查分析和相关政策实施上应把重点放在农村食品安全方面。

(3) 农村消费者购买生活消费品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总体上看, 物美价廉是人们在选购商品时的主要标准。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在购买食品和耐用消费品时首选质量因素所占比重最大, 分别是58.11%和48.17%, 可见,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民购买商品时不再是“便宜就好”, 对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的食品和一次性开销比较大的耐用消费品的质量要求有所提高。但较城市居民来说, 他们受到收入水平的约束较大, 价格成为仅次于质量的考虑因素, 仍有29%的农民在购买食品时优先考虑价格, 26.3%的农民在购买耐用消费品时也把价格作为最主要决定因素。与食品和耐用消费品相反, 农民在选择衣服和日用品的时候优先考虑价格, 其次才考虑质量。被调查者中购买衣服首选价格便宜的人占51.1%, 首选质量优的人占22%;购买日用品时首选价格低廉的占48%, 首选质量优的占22.7%。

2.农村消费者遭遇假冒伪劣商品的状况

(1) 农村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的情况

食品支出是农民消费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次对农村消费者遭遇假冒伪劣商品的状况调查参照孙艳华的《欠发达地区农村食品安全的实证研究》中的调查分类以食品消费为重点。调查的食品是农村居民经常消费的六大食品, 即奶粉类食品、熟食类食品、饮料类食品、糕点类食品、调味品、干货类食品。调查可知, 农村居民购买食品时, 饮料类食品假冒伪劣的概率最高, 其次依次是熟食类、奶粉类、调味品类、糕点类和干货类。其中, 饮料类仿牌最多, 熟食类过期最严重, 干货类掺假为主, 糕点类变质最严重。假冒伪劣现象中, 仿牌最严重, 其次是过期。

(2) 农村消费者购买其他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

除食品消费以外, 农民在购买家用电器、家具和日常用品等其他消费品时遭遇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也很严重。购买家用电器和家具这样的耐用消费品后, 农民最常遭遇的情况是无售后服务或售后服务不满意, 其次劣质和仿牌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在对日用品的消费中, 最为严重的现象是仿牌, 遭遇仿牌现象的被调查者占被调查总体的55.9%, 其次是过期占21.1%。

3.农村消费者对消费安全的认知及态度

消费者对消费安全的认知程度和态度会影响其购买行为。就消费者对消费安全的认知看来, 农村消费者除社会曝光度较高的三氯氰胺事件以外, 基本上不知道社会上消费安全相关事件和消费安全制度法规, 对消费安全的认知度较低。就消费者对待假冒伪劣商品的态度来看, 虽然大多数的农民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深恶痛绝, 但是当自己遭遇假冒伪劣商品时, 维护自身正当权益态度却有待加强。调查数据显示, 选择向工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的农民仅占16%, 52%的被调查者会选择自认倒霉, 甚至其中有16%人会继续使用该假冒商品, 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虽然有32%的被调查者选择同销售者协商解决, 但由于受人力、交通、经费等条件的限制, 对消费维权力不从心, 更加打击了农村消费者的维权积极性。

(二) 从经营者角度透视我国农村生活消费安全状况

1.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不健全, 为假冒伪劣商品提供温床

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农村一些供销社、国营商店逐渐解体, 由于农村消费能力薄弱, 利润微薄, 一些大型、正规、集团型商场和超市无意进驻, 农村流通领域经营主体主要变为集贸市场、村上个体小店、镇上小型商店, 上架销售的商品极为低档, 经营者进货时为顺应农村消费者务求价格低廉的需要, 将假冒伪劣商品混杂其中, 同时周转周期过长, 过期变质往往成为农村食品和日常用品的常态。

2.农村经营者素质不高, 经营责任意识差, 农民消费环境差

农村商店的经营者大多是农民, 普遍年龄大、文化程度低, 对法律知识、商品知识了解有限。硬件设施简陋, 卫生条件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在本次调查中发现, 农村经营者大都爱选择一些价格便宜、送货上门的货, 其中有很多是那些在城市失去市场的劣质、将要过期的“三无”产品, 尤其是针对儿童消费群体的橘子水、饼干、油炸食品、酸辣食品等, 这些食品的特点是小包装、色彩鲜艳、价格便宜, 符合农村孩子的购买力。还有就是针对中老年人的蜂王浆、壮骨粉等营养品, 其特点是礼品盒包装、价格10多元钱一盒, 农民很喜欢买来看望亲友。这些食品有的加入色素甜味剂、香精等添加剂, 有的毫无营养价值, 极大地危害农民的身心健康。

3.农村生产者的生产环境恶劣, 卫生条件不合格

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食品生产上, 由于农村的销售商大多是当地居民, 许多生产者没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 大多在小作坊进行食品的生产加工活动, 卫生条件很差。由于食品生产加工准入门槛不高, 资金投入少, 技术含量低, 因而农村存在食品加工单位多、小、乱的局面。2006年, 国家质检总局的一项专项调查显示, 我国绝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规模仍然很小, 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业12.8万家, 占72.4%;有11.8万家企业不具备生产合格品必需的基本设备, 难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占66.9%;13.7万家企业不具备食品检验能力, 占77.5%;有5.2万家企业管理混乱, 不执行标准或者是在无标生产, 占29.4%。

4.城市企业长期对农村市场的歧视

长期以来, 很多企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城市市场, 在农村市场建设上投入不足, 导致农村商品购销网络不顺畅。近几年, 城市市场疲软, 为了刺激消费, 扩大内需, 企业才开始关注农村消费品市场, 而且更多地是从市场营销的视角, 关注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开拓。而这些企业没有及时顺应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 及时开发、生产、配送适合农村消费特点、性能可靠、物美价廉的产品, 把很多换代产品甚至淘汰品从城市市场转向农村市场。

(三) 从监管者角度透视我国农村生活消费安全状况

1.监管资源不足, 监管任务重

通过对部分地区调查走访发现, 目前我国针对农村的消费安全监管部门及人员力量严重不足, 且人员素质不高, 同时监管手段落后, 监管设备缺乏。卫生监督员不足, 而乡镇又没有卫生监督派出机构, 农村食品卫生监督只能由乡镇卫生院监管, 而乡镇防保人员又没有执法资格, 而且还要承担其它卫生防疫工作, 这些使农村食品卫生监管面临着巨大压力。

2.市场监管机制不规范

在我国农村市场监管单位较多, 特别是专业性的市场监管单位多达十几个, 由于职责分工不明确, 职权的交叉, 一定程度上存在同一市场多头执法、重复处罚的现象, 有时也存在“错位”、“越位”, 甚至“失位”现象。仅就食品监管部门来说, 就有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 牵涉的部门较多, 这种多头管理形式常造成管理机构之间职责不明确, 业务上相互推诿, 从而弱化了监管力度。

3.社会监督体系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虽然有消费者协会、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 但在维护农民利益, 规制农村商品市场秩序等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消费者权利的维护中, 行业组织、企业自律组织等作为社会监管体系的组成部分, 在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国目前缺乏对这些组织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以至于这些组织发展缓慢, 对维护农民消费者权益的作用有限。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农村生活消费品安全状况的调查分析可知, 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收入低、消费者维权意识弱、对消费安全缺乏认知、经营者责任意识差, 政府监管资源有限、技术设施落后等, 是造成我国农村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主要原因。改善农村消费安全现状,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加强对农村消费者进行消费教育。应积极组织开展消费教育, 引导农村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二, 建立农村经营单位准入制度, 加强农村商品经营单位自我监管。在目前较大商场、超市实施准入制度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 可以逐步向农村小商店、小超市进行推进。第三, 加强对假冒伪劣生产者的监管。把好食品企业准入关口, 工商部门在登记企业时要定期认真核查卫生许可证并进场进行实地核查, 对已经登记的企业要采取自查抽查等形式对经营主题进行全面清理。第四, 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通过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的作用, 教育、监督、约束农村商品经营主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孙艳华, 应瑞瑶.欠发达地区农村食品安全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07 (2) :93-95.

上一篇:机械制图及CAD下一篇:教师角色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