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市场调研(精选12篇)
消费心理市场调研 篇1
在目前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 消费者的购买力都是建立在消费心理的基础之上的, 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对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整体来讲, 任何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消费心理的驱动下产生的, 消费行为的产生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目前, 在大部分的企业中对消费者的市场研究都是从消费者的消费喜好、消费行为、消费原因、购买倾向等方面进行的调查。消费者的喜好、购买倾向极大的包括在消费者的心理之中,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分析, 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 经历从对事物的认识到情感的产生再到强烈意志的产生产生的行为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过程的整体结合, 而消费者的心理变化是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变化。下面, 将从具体的方面对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两方面作出简要的论述。
一、市场营销策略中, 消费者的心理分析
消者在购买消费产品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依靠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目前在科学的调研中, 大致的发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购买意向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 面对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目前的消费意向不再单纯的而遵循需求的变化, 在消费者对产品的的质量、使用性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后, 可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意愿进行相关东西的购买。消费者消费心理大致包括:
1.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的分析。目前, 虽然广大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但是人们在进行消费行为是仍遵循的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又能保证价格的情况下进行消费行为。笔者在做的意向市场调研中, 发现80%的人在消费时追求的事“物美价廉”, 特别是在已婚家庭与老年人的群体中, 此消费心理显得更为突出。这部分人会对同一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进行比较, 力求在自己的购买价格范围之内, 获得高质量的产品。
2.盲目从众的心理。在消费心理中, 消费者的从众购买心理在我国消费者的心理占据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人的从众的消费心理在世界上的广大的消费者中是非常突出的。从众心理即为一个人在进行购买行为的过程中, 总是力求与周围的人保持同一的状态。像现在, 由于网络商场的发展热潮, 团购的现象层出不穷, “团购”这一现象的出现, 即为商家深刻的抓住了我国群众从众的消费心理。这样既可以自己购买商品的质量, 又能将价格降到最低。
3.名牌效应。我国的消费者追求名牌的心理也是非常突出的。社会心理学在一项研究中发现, 中国人的好面子的程度是非常严重的, 根据一项权威的科学统计, 在欧洲市场上消费的汽车的车门都是比较低的, 然后欧洲的商家为了彻底的打入中国市场, 刻意的提高车门的高度, 以此来获得广大中国消费者的心理。我国众多的消费者认为好的名牌的质量肯定能够得到保证, 特别是在服装与轿车的选择上, 我国广大的消费者都倾向于在国际上具有知名度的牌子。又比如, 享誉国际的Tiffany, 除了本土的市场外, 在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拥有分店, 其中我国就是其中一个国家。所以, 我国消费者追求名牌效应的心理已经被许多的国内外商家深刻的认识到其发展的重要性。
二、以上对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做了一个简要的论述, 下面, 将根据以上提出的消费者的心理对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简要的论述
1.消费者在进行购买行为的时候购买动机的多样性。消费者在购买某一件产品及服务时, 考虑的除了产品及服务的质量与价格还有生产该产品的企业的声誉、产品的环保程等都会被考虑在消费的购买意愿之内。如, 笔者在做的一项市场调研中, 根据最后的统计发现, 75%广大的消费者现在关心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声誉, 他们认为产品的生产中有无危害自身身体健康等危险因素的存在与企业的声誉密切相关。所以, 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及选择必须对企业的声誉进行双重的塑造, 一方面靠产品打造企业声誉;另一方面, 靠的是通过广告宣传、良好的企业策划等塑造企业的形象。
2.消费者在购买消费产品的时候, 一般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将要购买的产品进行反复的比较。由于现在虚拟经济的发展, 人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会将实体经济中的商品与虚拟经济中的商品反复的进行比较, 力求达到购买高质量的、低价格的商品。所以, 在制作市场营销策略的时候, 必须把消费对产品的高质量考虑在内。
3.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较容易的受到国家及其相关部门的政策的影响。市场营销活动在面向消费者做的市场调查的时候, 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比较容易受到国家及其相关部门的动态政策的影响。
三、小结
综上所述, 本文笔者通过自己做的市场调研对部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指出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时候, 必须深刻的考虑当前我国消费者的心理及行为, 做出正确、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 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面对目前日益多样化的消费行为, 商业企业在进行产品的生产之前, 必须面对市场上广大的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做好统计调查, 这样做的目的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必须的。本文写作的关键是作者对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市场营销策略的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市场营销,研究策略
参考文献
[1]乔良.基于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市场营销策略探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12, (35) .
[2]王剑.基于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市场营销策略探究[J].中国商贸, 2011, (09) .
[3]管青云.基于消费行为的市场营销策略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5.
消费心理市场调研 篇2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探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调查对象:荷田班全班同学
调查地点: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调查时间:2011/12/16-2011/12/23
调查表:见附件-调查问卷
调查数据:见附件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过程:根据题目需要,进行调查问卷设计,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购物有哪些方面的问题,确定调查问卷的题目,以方便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有60人参加,完成了55份,其中男生20人,女生35人。因为本班人数太少,不能表现普遍性,所以加了一些其他班的同学以保证本次调研的普遍意义。
正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的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没有经济来源,却引领社会风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产生了错误的消费观念,消费超前,追赶时髦。针对这种现象,我展开了这次的消费心理调查,以便了解大学生的消费意识,消费场所,以及大学生对自己外在重视程度,从而剖析大学生的内在心理。经过调查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都有很理智的消费观。
大学时期,因为我们都是学生,用的都是父母的钱,所以用钱大部分人都很节省,知道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例如:你购物是为了什么? 对于这道题,大多数同学都选择的是满足自身需要。当你看到一件衣服你很喜欢但没钱买,你会怎么办?大部分同学都选择的是“不买”,可见同学们都是追求物品实用性,消费都很谨慎。
二:男女生的消费观念存在一些差别。
当问及你一般会去哪里买衣服时,有59%的男生选择去运动品牌专卖店,像森马,美邦,生活秀等知名专卖店里,去商场的只有25%,可见男生对于运动体育方面有很大的偏好,这大概和男生天生有的运动细胞有一定关系,女生则有40%的去商场。
三:大学生更喜欢打折的商品。
男女生中各有一多半的人选择打折的商品,而不是选择其他广告宣传,别人介绍的未知的产品。商家都会利用各种节假日作促销,有专属柜台摆放这些打折的商品,许多顾客都有种贪便宜的心理,觉得买了打折的商品就赚了,就很值得,非常划算实际上商家是不会做亏本的生意的,他们仍然获利不菲。
四:经济承受能力决定了消费水平。
大学生不像社会白领一族那样,每月具有固定的收入,大学生都是依靠父母和自己平时兼职打工获得的生活费,消费水平自然不高,他们买东西当然是在他们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的。总结:(1)大学时期大学生还是应以学习为主,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
(2)大学生要保持理性的消费观,充分利用父母辛苦赚得的每一分钱,正确对待人生。
(3)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监督指导,限制他们的生活费用。
(4)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消费心理市场调研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心理与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
1.消费心理日趋成熟
大学生的心理总体上正处于一个不断成熟的阶段,在消费方面虽然存在一些非理性的特点,比如过于追求时尚、易冲动。但是随着消费行为的积累,他们已经对于消费有了自己的判断、分析和标准。他们在购买时更注重所购商品的质量与价格,学会全面地考虑消费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帮助有多少,以指导自己下一步的消费行为,避免盲目性消费。
2.易受暗示,容易冲动
现代社会的大众媒体利用消费者易受心理暗示的特点,试图引导大众消费。而当代大学生恰恰是对时尚非常敏感的一个群体,媒体通过杂志、广告等形式向校园传递着大量外界的时尚与消费潮流信息,使得大学生在消费上容易丧失应有的判断力。他们往往由于经受不住时尚事物的巨大吸引力,而冲动地做出自己消费计划外的消费行为。
3.消费中的从众心理严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群体是具有某些共同心理特征的共同体,群体通过群体规范、群体评价等手段来实现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而大学时期恰恰是人生中最渴望被群体接纳、渴望拥有友情的时期。有些大学生,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自卑感强,较敏感,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只有表现得与大多数人一样,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这些心理表现在消费方面尤为明显,使得很多大学生成了群体的附庸者。
4.消费心理可塑性强
当今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一方面,他们很容易受到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消费观。与此同时,他们对于新的科学消费观也很容易接受,若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他们也能够考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进行较为理性的消费。因此,大众媒体、学校和家庭应当从各方面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对他们的消费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
对于大学生来说,非理性消费就是由于缺乏理性的消费观而产生的大大超出大学生基本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和必要的文化娱乐费用以外的消费行为。大学生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他们自主消费的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没有形成理性、稳定的消费观念。当前,非理性消费观在大学生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消费结构不合理,重享受性消费
人的消费主要分为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而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上看,除了吃饭、购买生活用品等最基本的生存性消费,购买学习用品与资料、参加各种辅导班等发展性消费以外,用于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享受性消费已经成为一个较大的支出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出注重享受性消费,提前消费的趋势。这种趋势势必使大学生将主要精力从学习、自我发展上面转移到了享乐上面,对于他们的自我设计、自我发展极为不利。
2.消费无计划,盲目性攀比消费
很多大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地支配自己的各种费用。他们的消费往往没有目标、没有计划,而且具有明显的模仿性、攀比性的特征。特别是有些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较强,他们在消费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攀比。比如在对手机、MP3、电脑的购买行为上,很多大学生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都拥有这些物品时,他们也急切地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MP3或者电脑,否则就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而不是考虑这些物品是否是自己生活的必需品,或者自己的经济状况是否能够承担。
3.为了获得认同,进行炫耀性消费
炫耀消费指“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利和身份(消费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即消费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个人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对消费品的耗费,而是包括了个人为了获得社会认可,所进行的非生产性支付”。有的同学高中时期成绩优秀,而到了大学以后表现平平,由万众瞩目变得默默无闻。他们觉得自己变成群体以外的人,不被大家所注意,往往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为了体现自我价值,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他们就通过购买名牌服饰,高档娱乐、休闲用品等方式进行炫耀,从大家的羡慕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
4.人际交往消费过度
现今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已经蔓延到高校当中,如人情消费,同学过生日,获得奖学金、入党、当选学生干部,都要请客。另外,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交往即大学生恋爱,在消费中的支出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有人调查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支出最少也要100元~200元左右,多的达到500多元。在通讯方面的消费也是大学生人际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显示,在通讯市场,拥有手机的大学生占了整个消费群的10.4%。在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每月手机通讯费用在31元~50元的占26.5%,51元~70元的占23.5%,71元~100元的占30.9%,而在100元以上的占了16%。另据粗略估算,每年高校学生手机通讯费用约有0.5亿元。
三、加强大学生消费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费道德教育几乎是一个空白。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把握新时期大学生消费的特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确立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大学生消费的引导工作。
1.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大学时代是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活至关重要。如果长期沉湎于吃喝玩乐,势必使大学生出现追求享乐、崇尚物质生活的思想。高校中的“两课”教育对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在人生目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的教育中渗透消费观的教育,加强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的教育,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会追求有价值的人生,懂得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
2.加强学生的理财教育
大学时期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会受益终生。理财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财价值观的教育,包括对金钱、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二是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包括经济金融常识及个人家庭理财技能方式;三是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包括理财情景教育、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等。[4]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理性地分析哪些开支是必须的开支,哪些开支是不必要的开支,将钱花在刀刃上,建立合理的消费计划,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消费的意识。
3.提高学生心理调控能力
导致大学生出现冲动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误区,除了有外在消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外,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承受着诸多的来自于自身及环境的压力,心理上不完全成熟,受挫能力与意志力相对较弱。有些大学生为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进行消费,以达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和代替。高校应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使大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宣泄不良情绪,帮助大学生缓解其消极的消费情绪。
4.增加勤工助学的渠道
勤工助学是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者假期在校内或者校外参加的各种有偿的实践活动,也是缓解大学生消费压力的一个途径,学校应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助研、助教的岗位,不仅增强了他们自强、自立的意识,还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途径增加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比例,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不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忽视学业的发展,一门心思赚钱。
另外,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协调行动,以大学生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为大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合理消费的大环境。引导他们合理消费,科学理财,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注意精神生活的提高,使大学生的消费真正理性化。
参考文献:
[1]卢思锋何耐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1)
[2]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7:85
[3]徐佳丽: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成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4]侯玲王洪斌:大学生消费文化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3(4)
消费心理市场调研 篇4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特点
( 一) 从众性
人格是位于个人心里系统之内的动态组织, 决定个人适应外在环境与思想与行为的独特型式。而特质则是一种持续性的构面, 用来解释在不同情境下, 一个人行动的一致性。因此, 个体的行为会反应出其独特的特征, 当这些特征若持续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中, 则称之为人格特质。其中人格特质里的自我监控及集体主义与消费行为的关系, 亦引貣许多学者研究的兴趣[1]。
( 二) 时尚性
因所处的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符合社会中多数人既定的规范与期待。而低自我监控者, 较不在意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和评论, 也较不会因自己与他人的行为有所不一致而调整行为以适应情境和人际关系, 低自我监控者在乎的是个人内部的价值观、感觉、态度及信念, 并以此来作为自己行为的指标。针对自我监控与购买行为的关系中, 也可从定义推论发现, 高自我监控者在购买行为较在乎外在的意见与看法, 自我监控低者则相反。
( 三) 攀比心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消费水平、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但与此同时, 消费领域中出现了崇洋消费、炫富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等不理性的消费方式。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观念的侵蚀, “别人有什么, 我也要有什么”等攀比的消费心理.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样比比皆是。如今, 菁菁校同之中, 攀比邪风劲吹, 豆蔻年华之际, 斗富恶习盛行。而且攀比斗富的版本, 一日一个新花样, 升级速度甚至堪与电脑病毒繁茂期间的商业杀毒软件相媲美[2]。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市场营销策略
( 一) 大学生的消费具有情绪性的特点, 在产品的选择上, 不会全因其外观而决定是否购买, 只在乎自己使用心理上来如何, 重视产品的质量及实用性, 当产品能提供质量与功能等保证, 对低自我监控者会更具说服力。相反地, 由于高自我监控者较在乎社会的规范与期许, 因此高自我监控者在购买时更在意产品在市场上的形象与评价, 且会考虑到购买后周边朋友的看法, 这些都会是高自我监控者购买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
( 二) 大学生思想活跃, 敢于并且愿意尝试他们不曾尝试的东西, 大学生消费者行为是人们在交换物品、服务等相关对象时所做的行为决策, 其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个体内在或是外部环境影响其行为决策。另外亦根据网络的定义, 可得知在网络里处于网络中心的大学生消费者有最好的位置可以接收来自网络中其它成员的信息, 他可以优先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并透过来自其它成员广大的信息价值, 来证明或推翻信息正确性, 以协助个体做出最正确的决策。不过相反地, 如果处于网络中心的大学生消费者没有筛选信息或判断的能力, 也会因此更易受到信息的混淆并做出错误的决策[3]。
( 三) 大学生消费产品比较注重产品所赋予的内涵, 并看重品牌的影响力, 以及外在的外观形象[4]。大学生在进行购买决策时, 仍然最易受到群体的影响或去影响他人。另外, 对于在产品类别的干扰状况下, 外显商品的影响整体帄均效果仍然较内隐商品为大, 可显示大学生在消费易受到他人注意的商品同时, 更会去在意他人的眼光而影响决策。至于网络中心性部分, 受到自我监控的效果较集体主义大, 显示人格特质中自我监控对于网络位置影响更具影响力。
( 四) 大学生的消费具有连续性, 如果对产品或服务满意很可能会连续消费, 若不满意很可能不再消费, 而且这样的感觉因为大学生之间信息的迅速交流, 会感染到周围的同学, 因此企业应该着重注意产品的质量、企业的服务等, 要给大学生留下一种亲切的感觉, 产生下次还想来的欲望, 切不可对他们进行坑骗等不良行为, 也不可以设一些“合法的陷阱”, 这样会砸掉自己的产品和企业信誉, 产生连锁反应[5]。
( 五) 大学生具有旺盛的消费欲望, 并且消费品追求高端, 自我监控者能迅速改变行为适应环境, 具有好的社交能力, 也主动愿意与群体互动; 集体主义者以团体为优先, 常常关心他人, 愿意与他人分享, 为了维持团体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避免自己的冲动造成团体的负面结果, 此项两项人格特质皆易占据网络中心的发现。据此, 让企业主可以更清楚且明白其主要营销对象的人格特征, 而善用对的营销策略在具备这些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大学生消费者上, 让其成为公司营销宣传的最佳帮手, 以达到成功的营销目的[6]。除了集体主义与大学生消费者行为- 意见领袖之间的关系外, 外显商品并没有非常显著的强化各构面之间的关系, 但从各项数据依然可以发现外显产品其实对于各构面的影响仍然强于内隐商品的影响, 因此企业主依然能够利用此两类不同商品特性的分析结果, 在推广新产品时善加利用此优势, 让企业在有限的营销资源下成功达到营销目的。
三、结论
总之, 消费无论是食物消费, 还是其它消费, 其间都交织着人们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因此, 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 能够为市场营销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贺荟文.关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分析及探讨[J].才智, 2016, 01:137.
[2]郭绍征, 刘海东, 蒋琦, 姜英姿.当今大学生消费结构统计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6, 07:8.
[3]张立康, 邵洁菲.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及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5, 01:23.
[4]姚贝.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透析[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5, 01:88.
[5]杜丽.浅析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心理特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5, 05:219.
消费心理市场调研 篇5
一是品牌忠诚度不高。尽管中国消费者钟情于品牌,但却不会持久地购买同一品牌,即使是对自己偏好的品牌也不例外,因为价格差异和销售场所的营销活动都可以改变消费者的行为,因为许多中国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但同时对尝试新东西乐此不疲,品牌忠诚度的不高使得企业在营销宣传和传播过程中费用日趋增高。
二是终端因素影响较大。许多中国消费者经常会在最后一刻改变主意,不是受店内促销活动的影响,就是听从了销售人员的推荐。麦肯锡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在中国6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通常会拎着不是原先计划购买的品牌产品离开商店,另外也有大约相同数量的受访者表示几乎每次都购买促销商品,即便这些产品并不是他们最中意的品牌,
消费者的这种对价格和店内促销的态度,使消费者和品牌之间产生一种“交易关系”,不管消费者在跨进店门时对品牌具有何种偏好,他们最后的选择往往并不固定,受终端促销和情景因素影响较大。
三是广告的感性诉求和对产品功能的理性追求。中国大多数的消费者对许多产品的实用功能非常重视,追求产品的功能和使用价值,但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成熟,品牌之间的品质差异也逐渐不再明显,而情感诉求可能会变得越发重要,但是这种改变的速度和程度可能会因产品种类和消费者群体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如强生药业、樱花油烟机等的广告诉求就十分明显。
四是民族情节逐步增强。随着80后消费群体的主力优势日趋凸现,他们对国内品牌信任度更高,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中国的财富在不断地增加,许多国外公司都会通过包装和重新设计产品,来强化它们本土化的形象,在中国赢得了市场,因为民族情节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开始在产品设计、广告等环节中体现。很多消费者被功能实用的产品所吸引(例如高性能),同时,又对能够唤起民族感情的产品更有兴趣。知道投其所好及掌握时机,找准营销的关键点,可以大幅度增进品牌忠诚度
五是隐性需求与显性需求杂交。在中国,许多消费者的需求无论是水平状态还是强烈程度表现的都难以琢磨,如其言行可能不一,如攀比和盲目模仿现象比较突出,如喜欢尝试新鲜等等。
浅谈圣诞节消费者消费心理 篇6
【关键词】消费者 圣诞节 营销
一、引言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西方的圣诞节对中国的年轻一代产生了很强的影响。每年的圣诞都是广大年轻群体的一次狂欢,便随着狂欢汹涌而来的便是消费!而各大商家也是紧紧抓住了这一机会,联合圣诞、元旦为广大消费者举行“跨年大联欢”,各种各样的营销方式层数不穷。
本文基于对圣诞现象综合消费者和商家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综合介绍圣诞节在中国的影响,然后进一步推进到对年轻群体具体消费行为的影响。其次从消费者心理入手,结合消费者所处的环境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圣诞节时期的消费趋势背后的原因。最后对商家的促销行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商家如何结合节日来激发消费者欲望,影响消费者行为的。
二、圣诞节在中国的影响
纵观圣诞节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的是与西方不同的局面。主流活动中很少有宗教庆祝活动,相反喜欢在圣诞消费的群体日益增长,商业活动越近圣诞越火暴。圣诞节在中国呈现出的接受特点主要是弱宗教化和强商业化。这些特点与中国人的需求有直接关系,人们对物质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强烈,需要一个集商业、娱乐、消遣为一体的节日来满足他们。此外,因圣诞节形成的各产业链以及商家的各种促销手段刺激了销售的发展,而圣诞节的出现也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加大了他们的消费力度,使他们的消费呈逐年上涨趋势。
三、消费者心理分析
(一)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消费者在很多购买决策上,会表现出从众倾向。如消费者购物时喜欢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选择时,偏向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在选择旅游点时,偏向热点城市和热点线路。而圣诞节期间大家的消费心理也恰恰如此。因为身边的人都这样过圣诞节,所以自己也这样过,因为大家都在圣诞节送礼物,购物,所以自己也要逛街买东西。
(二)弥补心理
当你一旦做错了某件事或感觉内就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弥补和补偿。在营销的过程中,弥补性消费心理也经常被采用。如许多保健品一到节假日就大肆开展宣传,充分激发部分群体对长辈的内疚,进而要购买保健品回家。在圣诞节消费也是一种对自己的补偿,新一代的年轻人在较大的工作压力下觉得缺少与朋友相聚、给自己放松的时间。而传统节日有有很多的习俗禁锢,以至于难以达到释放自己的效果。所以圣诞节的消费中很多的是消费者对自己的一种补偿。
(三)炫耀心理
消费者的炫耀心理主要表现为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心理成分远远超过实用的成分。正是这种炫耀心理,在中国目前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创造了高端市场,同时利用炫耀心理,在国内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有助于获取市场,这一点在时尚商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而中国现代的年青一代就是如此,因为相比于其他人更早的接触西方文化,也更加了解西方节日。所以他们对圣诞节的推崇在很大程度是因为一种炫耀心理。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前卫或与时俱进。
四、商家的营销策略影响
(一)打折
商家为了满足消费者讨价还价的心理,将商品原有价格进行一定百分比的换算后卖出,把商品价格降低,以期达到更好地促销目的。这种销售方式在重大节日期间深受各大商家的青睐。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也可以发现,在商家诸多的营销策略中,打折这一营销手段是最有吸引力的。因为对消费者来说,重大节日价格折扣与其心理预期相吻合。顾客会认为比较实惠和真实,所以也更加乐意将节省下来的货币用于其他任何商品的消费,顾客的利益和心理得到相应的满足。对商家来说,重大节假为其提供一个“回馈顾客”的好机会,在这样的时间和情境下,折扣对于品牌价值的负面影响力较小,不会让消费者有明显的档次滑落感,因而打折成为一种在节假日通用的方式而长盛不衰。
(二)返券
返券也是商家在节假日期间普遍采取的一种促销方式,这种方式通常是针对老顾客和没有目标消费品的顾客推出。返券即商场返给消费者仅限于商场内或者商场内某部分的消费。消费金额小于或等于消费金额的代金券。这种促销方式对于商家来讲有利于镇定顾客,增加顾客滞留时间,产生联动销售的效应,所以也是很受商场的欢迎,是目前使用率仅次于打折的一种商家常用的促销方式。
返券也是很好的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效应:一方面难以抵挡来自送券促销的诱惑,即使没有目标产品也会冲入商场看看,而后便开始了购物之旅;另一方面,由于手中的赠券如不消费会让人感觉是一种“浪费”,甚至消费者会觉得自己吃亏,所以通常情况下,返券促销均可达到一定的促销效果。
(三)赠送礼品
赠送礼品虽然在一些重大的节假日也有使用,但并不是主要方式。因为赠送礼品是以较低的代价或免费向消费者提供某些物品,以刺激其购买某一特定的商品的欲望。这种方式因其赠品的价值较小,对部分喜欢笑实惠的顾客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更加常见的是用在新品牌上市的促销方面。而同样可以归属到赠送小礼品一类的还有返现金,这个在重大节假日的运用就比较多一点,因为买东西返现金还可以让人感觉多了一份喜气,让消费者觉得节日离自己得到好运,更能迎合消费者的心理。
五、结论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大多消费者愿意在节庆日期间出行购物一方面是受自己内心的驱动而做出的选择,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各个商家大力度的营销策略的诱惑。因此在实际的营销活动中,商家要及时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推测与揣摩,同时还要对市场环境和当前的社会大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从而制定出优秀的营销策略,以达到充分吸引消费者注意甚至让消费者形成品牌忠诚的目的。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导致其在消费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很难掌握到完全透明的信息。所以消费者在购物之前一定要切实认识到自己的需求,然后充分搜集信息,避免盲目跟风,真正实现健康消费,合理消费,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参考文献
[1]唐雄.英浅谈节假日消费[J]大众商务2010(1).
[2]李莉盛婕.圣诞节在中国的接受特点分析[J].咸宁大学学报.2012(5).
[3]王蓓.当代人视野下的中国“圣诞节”文化[J].学术探讨.2011(4).
消费心理市场调研 篇7
1. 女性化妆品市场的现状
在消费者这个群体中, 女性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再是紧紧地满足于家庭日常生活, 更多的是转向注重个人消费需求的满足。美的消费概念在女性消费群体中得到提升, 永远年轻的愿望激励着更多的女性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正是这个趋势给中国企业的化妆品市场带来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也正是中国这个庞大的特殊的市场为化妆品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女性消费市场。
据调查, 全球化妆品市场发展迅猛并且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 2004年2000亿美元, 到了2008年美国的化妆品销售额就达到了2470亿美元。跨国公司是化妆品市场的主角, 排名前三位的公司分别是联合利华、欧莱雅和宝洁公司, 他们共同瓜分了全球25%的市场。百货公司仍然是销售大户, 拥有32%的销售额, 但一些新型销售方式的发展如Sephora和通过因特网直销等都会给化妆品销售带来巨大的影响。在国内外, 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网络化对于我们消费带来的巨大改变。由于人口的老年化与工作女性的增加, 未来增长最快的市场将是彩色化妆品。
据相关调查显示, 在中国市场上, 高校女生的化妆品购买对象一般是AVON、美宝莲等品牌, 而工作的职业女性则更倾向于玉兰油、LANCOME、资生堂、SKII等品牌。由于收入水平的不同, 也使女性在选择化妆品品牌时出现档次的差异化。据权威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化妆品行业的销售量在过去10年内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递增, 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八, 亚洲第二化妆品市场。专家预测, 到2015年, 仅中国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额将达到1100亿元。这意味着中国化妆品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种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必将导致中国本土化妆品品牌的屹立并繁荣
因此, 中国的化妆品企业在面对中国如此大的市场前景, 在诸如欧莱雅、宝洁等众多跨国品牌的竞争压力下, 应该吸取国外品牌的经验抓住本土市场, 在本土化的充分竞争优势下取得成功, 抓住化妆品市场的发展趋势, 明确企业的品牌定位, 运用正确的营销与广告策略来促使本土品牌销售量的提升。学习和借鉴新型的营销经验, 无柜台销售的营销网络, 完善的售后服务。
2. 化妆品行业的女性消费特点
首先, 女性的消费是非常明显的非理性消费。经调查, 93.5%的18岁-35岁的女性都有过各种各样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也就是受打折、朋友、销售人员、情绪、广告等影响而进行的“非必需”的感性消费。非理性消费占女性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20%。较男性消费者而言, 这种受到促销及广告影响而发生冲动消费的情形在女性消费者中更为普遍。面对同伴热心捧场、百般赞扬的女性是很难能够保持理智的, 因为女性受影响受感染的弹性较大, 容易产生群体交互和从众心理, 从而引发感染性消费。
其次, 女性的消费忠于对美的追求。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 喜欢追求时尚、表现自己对美的渴望十分强烈。屈臣氏集团旗下的个人护理商店曾对女性顾客进行了个人生活理念的调查, 在被访的女性中有55%用于个人年消费的最大比例用在美容美发等个人护理方面。这部分消费者除了注重个人美以外, 对商品的造型美等也十分关注。即使是细微的优点和美感, 都很容易抓住女性, 唤起她们的某种感情。她们甚至会忽视商品的价格, 仅仅处于对那一点细微之处的喜爱而产生购买欲望。
然后, 女性的消费强调个性化消费。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比较强, 因此她们在购物时有一种排众心理, 这是女性消费心理中的一种特殊消费心理。她们一般选择与他人有区别的产品和有个性的商品, 往往不拘泥于产品价格的高低, 是否是名牌, 只要适合自己, 就愿意购买。因而, 一些标新立异的商品, 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如对彩妆特别关注一些另类的颜色或款式, 在非理性心理驱使下追求个性化的产品价值享受。
最后, 女性在消费中年龄, 职业等差异明显。根据年龄的不同, 职业的不同, 女性的消费特征也趋向差异化。在不同的年龄层有着不同的消费心理。例如, 年轻的女性消费者如在18岁至32岁之间, 这部分女性在选择化妆品时更注重的是护肤、美白、时尚, 凸现个性的化妆品色彩。而年龄较大的女性消费者由于工作和家庭的操劳, 在选择时则更注重护肤养颜, 促使皮肤看上去更年轻化, 这也使保健品行业抓住女性的这个心理特点在“更年轻”的宣传上大做文章。根据职业的不同, 女性消费者在经济上有了差距, 在校的高校学生,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在选择化妆品时主要以价格为考虑对象, 一般选择中档的品牌, 在选择品牌的同时还要慎重考虑价格的高低。相比经济较独立的职业女性来说, 她们选择化妆品品牌的时候很多是关注自己想要的品牌效果, 价格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他们往往选择较高档次的品牌。
通过以上对女性消费特点的分析, 我们可以抓住女性消费者对美和更年轻的追求心理, 这为中国的企业在女性消费群体这个潜力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也正是宝洁、玉兰油、美宝莲、欧莱雅等国际品牌进军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国际化妆品行业的惊人发展给中国的化妆品行业带来启示和竞争, 特别是在中国的异常发展, 给中国的企业上了有价值的一课。如玫琳凯在中国的发展走出了它成功的一页, 正是因为它抓住了女性的这些消费特点, 特别是中国这个庞大的女性消费市场, 运用自己独特的销售网络和销售队伍, 以及独特的营销策略, 在中国市场上迅速地发展和壮大, 成为化妆品市场上的强者之一。
二、从女性消费特征分析营销策略
1. 利用女性消费心理制造热点
在实施营销策略的方面, 对非理性消费者, 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他们的冲动性。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 把潜在的市场转化为实际的购买力, 形成消费热点。或是增加附加值等来吸引非理性消费群体的购买, 激发他们的潜在购买心理。
2. 针对不同的年龄层划分消费群体
对不同年龄层的女性对美的概念的理解寻求目标市场。如对青年消费群体, 更应该侧重中档产品, 宣传产品的独特效果, 在价格问题上要尽量避免与其他高档产品的冲突。
3. 树立产品品牌形象, 使产品独具个性
化妆品市场应树立产品个性、时尚的形象, 比如动感的, 或是妖冶的色彩, 或是更加独特的艺术造型。体现“物以稀为贵”的综合价值, 满足个性消费者的需求。
树立产品和企业的品牌形象, 在众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 企业在营销策略的实施上要竭力地宣传企业的文化、价值取向等, 企业要深入分析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的潜在需求, 做到品牌和文化价值的融合。
三、企业应该采取实施的营销策略
1. 产品本身策略
要想产品畅销, 首先要产品自身好, 要有自己的品牌, 有吸引消费者的特色和个性, 不能坑蒙拐骗。在简要分析消费者购买心理的同时, 不能忽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发生变化。通过对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中国市场和媒体研究” (CMMS) 提供的数据分析发现, 中国消费者在化妆品消费方面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对化妆品产品的消费经验越来越丰富, 感性认识越来越强。二是消费者在选择化妆品时越来越注重品牌带给他们的感受。三是消费环境的改变导致产品的生命周期正在快速缩短。
这些变化要求企业提供品质优良产品的同时, 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 铸造自己的品牌, 满足消费者注重品牌的消费心理, 培养消费群体的忠诚度。Thomas Jones和Earl Sasser把这部分消费者称作企业的“信徒”, 当客户体会的价值远远超出预先期望, 对品牌相当满意并感到高兴时, 他们不仅给予企业充分的信任和可能的最大交易额, 还会自动地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转告给其他人, 实际成为企业销售人员的延伸。企业应该努力建立自己的品牌, 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的变化。
2. 产品价格策略
价格是消费者关注的热点, 特别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 价格因素是影响品牌消费的关键因素。在消费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 还价心理是消费者的共性。还价是一种“占便宜心理”, 是消费者的心理满足。特别是消费者对同一类型产品的喜爱程度相近时。价格就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依据。“货比三家”实际上是“价比三家”的消费心理将主导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过程。在产品定价上企业要尽量地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在品牌概念已经定位的情况下, 企业可以针对消费者对产品的忠程度改变价格的制定方式, 太高的价格将失去中低档消费者市场, 太低的价格将给中高档消费者“便宜无好货”的错觉。在分析目标消费群体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价格体制, 抓住各个消费层次的消费者。
3. 产品渠道策略
无论是欧莱雅还是资生堂, 还是兰蔻, 进军中国市场选择了相似的销售模式, 在汇金百货、太平洋百货、百联世贸等知名百货店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专柜, 专柜销售是化妆品首选的方式。与此同时, 一级大城市消费者的购买渠道发生着改变。直销、专卖、电子商务等新渠道正悄无声息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企业应该视自己的情况而定尽快地抓住这些新的渠道。可以看到直销、专卖、电子商务是目前化妆品行业十分缺乏的营销渠道, 中国的企业应该认真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心理, 采取适当的销售渠道, 抓住销售渠道各种新型的方式和薄弱的方式, 创建自己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特别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 企业要完善网略销售渠道, 抓住有效的销售渠道。
4. 产品促销策略
促销对于化妆品而言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手段。利用女性消费者的“占便宜心理”让其心理得到满足。特别是女性消费者往往关注一件商品很久, 非常喜欢。当它采取买赠等形式促销时, 它就会激发相当一部分女性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尽管对于企业来讲, 实际的让利微乎其微, 但促销就将成为此类消费者选择的重要依据。但是对于企业来讲, 应开发多元化的促销方式, 不能仅仅局限于抽奖、满额赠礼等几种常见惯用的促销手段, 适度根据企业对产品的地位, 明确主题进行促销, 扩大产品的附加值, 否则, 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将最终疲于刺激, 而无法使企业获得新增购买力。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 女性在社会的地位逐渐提升, 在经济方面部分独立或是完全独立, 这也使得女性消费能力大幅提高。从家庭生活日常需求的满足到物质、精神生活满足的提高, 从而女性的消费心理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 这给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 如化妆品行业带来了机遇和市场。然而针对这种变化中国企业要抓住需求动机, 抓住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实施相应的营销策略。本文作者首先简单分析化妆品行业的现状与未来、特点以及女性消费心理, 针对女性化妆品市场提出了相应的营销策略, 并结合相关例子论证本文所述营销策略。
关键词:消费心理,女性,化妆品,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亚静, 柳彦君.市场营销学[M].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9
[2]申子超.探寻本土化妆品八大机会[J].销售与市场, 2005 (5)
[3]徐忠爱.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及消费热点[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0 (6)
[4]吴谋可.吸引女性购买的营销策略[J].成功营销, 2005 (2)
消费心理市场调研 篇8
当前, 服装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已渐趋成熟, 并呈现出几个相互结合的特征:
第一, 服装作为艺术的审美与功能的结合。随着生活水平与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 人们的消费生活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变化, 服装作为一种艺术其功能作用不仅仅在于遮体和保暖, 而更多在于道德、审美、认同和表现。服饰的认同功能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 通过共同的服饰符号, 体现我们对特定的部落、氏族、团体、阶层、职业角色、民族或社会的认同, 以及心理和情感的归属。这一类的认同体现的是个人与某个社会群体的一致和相同, 因而可以叫做社会认同。另一方面, 人们也通过服装体现自己与其他成员的不同, 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特征, 以及融入这个五彩缤纷的社会中所能表现出的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并且个体与社会产生动态的和谐美, 彰显活力与魅力。
第二, 服装艺术的个性与时尚的结合。那些标榜自我存在、显现自我主张、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服装必会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在现代人眼里, 时髦、有创意的服装, 能够张扬个性, 可以更好的来修饰自我, 当然, 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时代所赋予它的特定内涵。比如在时尚界, “波西米亚”风格成了追求放荡不羁, 自由浪漫的代名词, 而“波乔米亚”风格, 也成了演绎小资情调的最好方式, “朋克、嬉皮”风格, 是反叛精神、思想颓废的代表等, 这些现存的服装风格同时也代表了未来服装消费的发展方向之一。激情四射的现代生活, 开放大胆的潮流理念, 当然服装的发展脚步也不能停滞不进, 有新的想法, 新的审美, 就会有新的事物出现。
第三, 服装艺术文化个性时尚与风格相结合——品牌效应。服装品牌的这种文化意味吸引着人们的向往和追求, 尤其是国际名牌。如当消费者认定某一个品牌适合自己穿着时, 便显示出对其情有独钟的非凡热情, 于是对这种认准了的品牌有了感情上的依托, 品牌也就作为一种能激发人们情感的形式而存在。由此, 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服装时便产生了物有所值, 物超所值的朦胧概念。现代人们在服装艺术上占主导地位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 是通过服装设计师们无数的体验、沉思和奋斗, 经历无数局部的变革, 最后才形成一个总的服装流行趋势。服装风格在形成的过程中, 既突破传统服装文化模式, 同时又继承着传统模式的很多特性, 使风格作为固定的文化特征, 保留在地域或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审美情趣的不同, 品牌服装将注入许多新的元素, 汲取不同地区的文化, 它的不断发展与更新, 将会带动更多的人去了解与追求。
服装企业以赢利为出发点, 他们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有效策略来增加企业的销售量以达到赢利的目的。而对服装市场中消费者审美心理趋势的研究正好满足了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服装企业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消费者审美心理趋势的把握, 对以后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了更加清晰地前进路径。所以企业要制定有效的经营策略来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 对服装设计中流行趋势的把握。由于流行趋势的世界同步性正在逐步加强, 因此有效把握流行趋势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正确掌握最新流行预测资讯, 就有可能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因为, 追逐流行的消费群体占绝大多数, 因此有效掌握流行元素、充分挖掘目标消费群的时尚需求与诉求点, 才能最终诱发消费者购买欲。一方面做深入细致的服装市场调研, 包括服装原辅料市场, 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状况分析顾客群的购买心理趋向, 以及对流行元素有效捕捉, 便于及时运用到新设计当中;另一方面可根据企业及设计师在业内多年积累的经验, 对新的流行做出判断, 对流行色、流行款式、流行面料等作尽可能有效的预测。
第二, 销售过程中抓住消费真的心理。在企业对目标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 虽然服装卖场、商品的组合搭配与陈列所表现的情节性和艺术性能够使顾客产生兴趣与欲望, 但现场销售人员的素质也不容忽视。因此销售人员还必须作好引导工作, 宣传企业服装的新概念及流行趋势, 强行促成流行导向, 并且通过强化对生活方式的介绍与倡导, 为消费者争取到变脸的机会, 实现其购物过程中与结束后的愉悦与满足感, 从而使其对该品牌的信任感与忠诚度增强。
第三, 塑造品牌形象。由于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对企业及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 充分挖掘品牌文化内涵, 实现品牌经营, 发展自身优势, 提高知名度, 形成极大的感召力, 希望以明确的定位和理念来培养忠诚的顾客群。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 通过市场成功运作, 将会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及强大的生命力。统一价格、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统一服务, 为服装产品送上了品质保险单, 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也赢得了稳定的客户群体, 从而有利于品牌形象的树立。另外, 在着力打造自主品牌的同时, 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满足多样化需求、扩大高端市场分额、提高其技术含量都成为重中之重。
第四, 开拓多种销售渠道。市场才是企业发展的最终, 只有把握了市场才能真正立足, 因此, 服装企业需要开拓多种销售渠道。在服装行业, 网络渠道已经为之广泛利用, 大家都知道, 通过网络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等限制, 大大扩展了宣传力度与宣传规模。
第五, 与产业链共同发展。服装行业并不是单个个体, 而是与整个产业链息息相关的。因此, 需要与原材料行业、服装机械行业等产业链上的各个部分共同努力。通过对服装市场中消费审美心理趋势的研究可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 服装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由盲目从众向理性消费转变, 且越来越注重审美体验, 消费心理趋于成熟。基于这种变化给企业营销策略带来的影响, 服装企业需深入了解目标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购买动机, 掌握各种消费心理活动规律, 从而有效预测服装消费趋向、制定合理的服装生产和经营策略。当然, 随着人们对服装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及个性化、多元化的风格特征成为未来服装流行趋势的主流时, 企业也必须在自身产品风格定位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以适应市场变化, 以满足消费者自我实现的诉求。在把握消费者心理, 适应消费市场的同时, 也要不忘创新, 新的事物总能引起新的时代下不断改变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者的青睐。所以要在稳步中前进, 在发展中创新, 在创新前进中服务消费大众, 赢得自己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润, 使自己的企业更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革非.服装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2]王玉波.中小企业品牌战略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2.
[3]刘军, 王砥.消费心理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农民消费结构及消费心理分析 篇9
关键词:农民,农民消费心理,农村市场,措施
一、前言
2009年3月5日,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为应对金融危机, 我国采取拉动内需的政策。那么, 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此项政策得以顺利实施?企业应如何定位产品、怎样安排生产、怎样进行产品定价、使用什么样宣传手段和销售渠道才能开发市场?
目前, 国内城镇市场需求萎靡, 农村市场具有巨大潜力。研究农民消费心理并合理引导对于开拓农村市场有重要作用。研究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商品结构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国农村市场无论是在商品结构, 还是在物资配备都与城镇市场有很大的差距。政府只有了解农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商品情况, 才可以合理地调配市场资源, 优化市场结构并采取各种科学的政策, 合理地引导农民消费。研究农民消费心理对于企业开发农村市场、研究农民消费行为也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帮助企业实行不同的产品、价格、促销和渠道的营销策略, 在农村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但是, 遗憾的是:在近十几年来, 我国消费心理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对城镇居民消费心理的研究, 对农民消费心理的研究较少。因此, 可以说我国的农村消费心理研究并不十分完善。文章通过实际调研走访, 对农民消费心理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政府、企业和农民等不同主体制定各项引导措施, 以期对农村市场的开拓有所帮助。
二、农民消费特点及心理分析
1、消费商品结构变化明显。
我国农民在近几年的消费重点已经从投资型消费向生活型消费转移。购买农机具、种子、化肥等生产消费品在农民消费商品结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而手机、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则逐步成为了农民消费商品结构的主体。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也从低级逐步走向一个较高层次。奢侈品、技术含量较高产品还不能普遍成为农民消费商品结构中的一种, 而生活型消费也停留在中低端, 高端产品进入农村市场存在一定困难。如图1所示, 彩电、手机成为农民家庭的首选, 这主要是因为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农民对于娱乐和信息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相对于彩电、手机, 处在第二阶段的四种商品是电风扇、固定电话、洗衣机和摩托车。在农民消费序列的第三阶段的四种商品则表现了地区消费的显著特征。冬季的漫长使得电冰箱的使用率较低, 电力资源利用不充分以及长久的生活习惯使得电饭锅一类商品占有量较少。而第四阶段反映了农民消费水平的居中性。许多产品在农村已经淘汰, 同时, 农民对于科技含量较高、价格昂贵的消费品仍然可望而不可及。
综上所述, 农民对于拥有量较高的第一阶段产品需求较强。占有量相对较少的第二阶段则是市场开发的重点。而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 则需要政策的影响和考虑地区的经济以及自然条件。
2、新型消费心理表现不明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民新型消费心理也发生了变化, 但总体上表现不是十分明显。其中, 保险消费意识较为淡薄, 还存在着“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传统观念, 储蓄仍然是农民的一大特点。而保险、基金、股票等投资在农民仍然十分少见, 其购买意识更是较为淡薄。健康消费心理不够突出, 农民消费的很大程度上是满足基本需求为主, 不会过多的考虑健康问题。农民购买行为的发生严格遵循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健康消费心理只是存在于食品、药品等与生命安全关系较大的商品上, 而是否具有防辐射、环保、节能则不在农民的考虑范围之内。新型消费心理在农民中的表现并非没有改变。首先, 农民的维权消费意识逐步增强, 对于购买到的假货能够谨慎处理, 并掌握了产品知识, 防止再次购买上当的事件发生。其次, 借贷消费心理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使得农民敢于消费, 能够进行借贷消费。在借贷过程中, 农民用于盖房、购买大型机具等。借贷心理的增强, 刺激了农民消费。
3、传统消费心理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商品的结构出现了一定转变。但是农民消费心理仍然以传统型消费心理为主。求实求廉心理强烈, 求美心理有所表现。调查发现, 60%多的农民在购买行为的发生时主要是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寻求价格最低的产品。物品的美观对于农民消费行为不起主导,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 年轻一代农民消费者的心理有一定转变。在实际调查中, 38.73%的农民从众心理表现明显。部分商品特别是价格较高的商品广告宣传的效果不大, 但“意见领袖”起到较大作用。合理人情消费在农村较为普遍, 而赠送的礼品多为酒水食品等, 农民购买行为的发生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外, 就是以人情消费为主。这些消费心理作为传统消费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农民的购买行为, 是影响农民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此外, 农民消费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理性, 在求实求廉心理的作用下, 家庭收入的分配具有明显的计划, 购买生活必需品等花销不多的产品也具有强烈的理性消费观念。
4、农民消费心理模型。
如图2所示, 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分析, 以收入和支出的高低为衡量尺度, 大部分农民在现阶段的消费心理呈现出了一致性和差异性。收入与支出决定了农民消费心理。而农民消费心理的模型确定可以看出, 无论收入与支出如何, 农民消费心理呈现出了一定的一致性。计划消费心理、从众消费心理等都是大部分农民存在的心理状态。而随着收入、支出的高低, 农民的消费心理也有一定变化。求名、求美和保险消费心理在不同象限表现不同。
三、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1、收入因素。
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模式是限制农村市场开拓的主要因素, 也是限制农民收入与支出的根本。而收入与支出是影响农民消费心理的主要因素。收入的高低决定了支出和消费的高低。长期收入低, 造成了农民的计划消费心理强烈, 理性消费心理严重。收入低, 也使得农民只能停留在求实求廉的需求心理, 无法建立求美求名心理。
2、传统消费习惯因素。
在中国, 传统观念认为储蓄是一个家庭富裕的标志, 保守消费仍然是农民消费的主题。此外, 农民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人情消费”和“攀比消费”也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国“礼尚往来”的根本影响。农民消费心理也已有强烈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在农村, 男主人和女主人消费都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理智性。农村消费心理也呈现出了固定化和长期性。这又是因为农民长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的单调性导致。
3、社会福利与保障因素。
农民收入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农民保守消费心理却仍然存在。虽然上学难, 看病难, 建房难等问题有了一定的解决, 仍然有大部分农民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结婚建房支出感到困难。同时, 基本生活保障也是农民思考的一个问题: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后, 没有生活来源, 只能依靠儿女赡养,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储蓄意识强烈。而由于偿还能力的不足和对风险抵御不足, 农民消费心理趋于保守。
4、企业市场策略因素。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极少数注意对二、三级市场的开发和拓展。一部分原因是成本较高, 另一部分原因是收益较低。部分企业的宣传策略没有针对性, 更没有明确的市场规划。在产品、渠道、促销和定价上很少考虑农村市场, 这就影响了农民的消费, 从而限制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影响了农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使得农民在购买行为上趋于保守。
四、引导农民消费的措施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府当前的主要工作就是抓好经济建设, 改变城乡二元化的经济模式, 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 农村建设才能在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等方方面面取得成效。只有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才能改善农民的消费状况。政府在引导农民增收的过程中, 要合理、科学的对农村经济做出规划部署, 使之形成规模经济、产业经济。政府还要不断加强农村土地改革, 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动力优势, 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 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科教文卫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也要采取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措施以及市场规范化建设。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合理引导消费观念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加强管理, 确保农村福利、保障到位。
2、积极落实惠农政策。
乡镇政府要积极落实惠农政策,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上, 积极抓好乡镇企业建设, 落实各项农民福利待遇。在养老、安全、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进一步为农民着想。在农民耕地方面, 做好财政补贴, 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农村建设方面, 对农民关心的水电等生活设施进行积极的维护和检查;在农民生活问题方面, 确保农民“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国家的惠农政策要在各个方面得到体现, 农村市场的潜力才能有所挖掘。农民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才能进一步敢于消费, 才能对高层次消费有所追求。从上文分析中看, 农民之所以存在保守消费、计划消费和理性消费,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生活保障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农民有较大的储蓄心理, 以面临农村生活中的各项难题。惠农政策得到认真落实, 就会进一步刺激农民消费, 从而促进农村市场的开发。
3、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
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农村市场投入, 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体系。首先, 企业必须合理安排生产战略,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 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包装, 企业必须考虑到农民对于产品的基本态度。农民有较强的求实、求廉心理, 对于健康和环保节能也比较看重。那么, 企业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就要针对农民心理设计产品。农民受到传统文化影响较大。因此, 企业在定位产品的时候避免以时尚、流行定位, 而是应该以传统和实用定位。其次, 企业定价应根据农民求廉心理以廉价为主, 实行多元化价格策略。第一, 产品的价格以低价为主, 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农村, 高端市场的开发潜力较小。因此, 中低端产品是农村市场开发的重点。保障产品性能的前提下, 价格低廉是企业应做的主要措施。第二, 产品价格优惠政策的实行对于产品的销售也有一定意义。中高端的产品在价格优惠的条件下就能够在一定程度得到销售, 中低端产品则能够保持销售水平。第三, 企业可以实行价格组合策略和分期付款策略。搭配销售产品以及赠送附加产品都是实行隐性低价的一种有效方式。企业通过这一策略可以使得农民享受到更多实惠, 从而扩大销售。再次, 在促销上, 企业要充分发挥样板市场和“意见领袖”的作用。农民的商品信息渠道没有城市居民宽阔, 主要依靠周围人的意见, 从众心理比较强烈。企业就可以通过缔造样板市场和“意见领袖”进行合理的宣传, 打开农村市场。此外, 企业的广告策略应该以传统文化宣传为主, 采用明丽、鲜艳色彩为主, 进行传统宣传。平面广告和视频广告相结合, 加大本地宣传力度。同时, 营业人员的素质要不断提高, 能够为农民消费起到指导性作用。企业还应充分利用公共关系, 营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企业可以通过对贫困地区以及灾害进行捐赠产品资金, 从而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从而以社会责任为己任, 营造良好的营销环境。最后, 在渠道建设方面, 农民在意的是购买产品的便利性。企业应该立足于分散化、网络化渠道建设。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应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企业对于零售商的选择应该以区位交通为主, 数量适当扩张。而批发商的建立应当以县为单位进行合理的铺设。批发商在这个过程中, 也要灵活多变, 以批发为主, 批零结合。在渠道管理上, 生产商尽量避免创建自身的销售团队, 而是要做到适度分销, 采用县级经销代理的方式铺开农村市场。企业应适度改变生产商与销售商的直接对话, 有助于企业节省物流运输。加强与代理商的沟通也可以很好的反应农村市场的变化。
五、结束语
绿色消费与消费者心理研究 篇10
1 绿色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分析
1.1 绿色消费需要
绿色消费需要它不仅仅考虑自身的短期利益, 更是一种超越自我的高层次的消费需要。它注重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消费者绿色需要产生的缘由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由于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严重的环境问题损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和我们子孙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生态恶化, 物种消失, 臭氧层被破坏, 温室效应, 酸雨, 土地沙漠化, 洪水……因此, 为了安全和健康的生活, 人们的绿色消费需要随之产生。
其次, 最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科学知识, 以及传媒对于环境保护运动的推进, 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例如, 国际上把6月5日定为“国际环保日”, 北京市建立的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等等。这些活动是绿色需要产生的又一因素, 促进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要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
再次, 绿色消费已成为当今消费的一种时尚, 更进一步地促进了绿色需要。我们从人类的心理活动来分析, 人类的各种活动是受其于外来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及其微妙的。如果当今人们把绿色消费当作一种追求高品质的消费方式, 那么当初绿色需要的诞生是仅仅由于少数环境保护者的竭力推动而形成, 许多消费者为了追赶成熟了的绿色消费这一潮流, 才发展到现代的一种理所当然的消费行为。
1.2 简约主义心理倾向
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兴起, 简约主义被绿色消费者所借用, 成为绿色消费领域中一种独特的心理倾向。例如, 人们在室内环境设计上不断追求简洁明快, 线条上力求利落, 色彩也从华丽转向优雅。简约主义特质在当今成为时尚家居流行风格。专家称, 简约主义摒弃一切无用的细节, 保留生活最本质、最纯粹的部分。无论是建筑界、绘画界、服装设计、手机、手表设计, 都有许多简约主义追随者。
2 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很大, 绿色消费行为也不例外。如, 一个家庭中崇尚自然文化, 或者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那么对于其家庭成员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进而社会文化的绿色程度也会影响社会群体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思想, 从一定意义上讲, 也是形成绿色消费行为模式的根基。比如, 绿色消费已成为国际消费市场上的一种时尚, 美国每年的多种上市绿色新产品都占新产品上市的10%以上, 而目前世界市场的这一比例非常小, 仅仅为1%左右, 据专家估计, 从本世纪初期到中期, 发达国家的绿色产品消费率将会上升到15%~20%。
2.2 绿色教育因素
绿色产品的成本和生产工艺以及市场开拓费用相对高昂, 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所以价位也较高, 因为这些绿色产品大多采用高新技术和环保材料制成。对于初步接触绿色产品高价格的一般消费者来说, 可能感到难以接受。因此, 要使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本质深入了解, 就必须要展开教育。如, 这些绿色产品的优点, 对人的身体健康有那些好处等;就社会绿色教育来讲, 可以促进社会自然环境的改善,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就厂商绿色教育来讲, 绿色消费要靠绿色教育的引导, 可以更好地为厂商绿色营销营造更好的环境。
2.3 消费者自身因素
绿色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最主要还是受其个人特征的影响, 其中, 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尤为突出。
第一是收入水平。对于考虑“价格因素”和“绿色因素”消费者而言, 收入水平是对于其绿色消费的一种制约。特别是目前我国居民收入整体水平还很低下, 更多的消费者考虑的是“物美价廉”, 经济实用是当前我国消费者主要要考虑的因素。
第二是受教育程度。受过良好教育且有较高素质的人, 对于环境和地球生态等各方面知识有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 消费行为上可以采取理智的倾向。以中国食品消费为例, 从受教育程度看, 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占整个绿色食品消费群体的多数, 达64.3%。
3 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心理策略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要想迅速培育、发展促进绿色消费事业, 需要厂商、政府部门多方面的努力, 以促进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3.1 严格监管绿色产品品质
由于绿色产品价格要比一般产品高, 因而很容易成为制售假冒伪劣的目标。因此, 对于绿色产品市场鱼龙混杂的复杂局面, 政府的严格监管非常重要。政府可通过以下手段进行监管:
首先, 建立有效的宏观管理机制。例如可通过立法、规划、拨款等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其次,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推行绿色标志。考虑环境标准的提高, 标志每隔3~5年需重新认定, 使其具有时限性;再次, 完善绿色法规管理体系, 规范绿色市场并建立健全各级绿色组织等等。
3.2 制定完善鼓励厂商进行绿色生产的相关政策
厂商生产产品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消费者购买产品为追求自身健康和安全, 这也是消费者的基本要求。因此, 考虑产品的安全、健康远大于产品的价格是积极的绿色消费者价值追求, 价格和利润是不太成熟的绿色消费者和厂商各自考虑的重点。政府要大力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厂商开发绿色产品, 并要在信贷、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特别是对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投资加强环境保护的厂商, 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 推进厂商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鉴于绿色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比一般产品高、风险大, 还可通过给消费者和厂商适当补贴, 分担他们的费用和风险, 从社会长远和整体利益的角度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3 厂商要树立正确绿色营销管理
所谓“绿色营销”, 是指社会和厂商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 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 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 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策略, 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绿色营销不是一种诱导顾客消费的手段, 也不是厂商塑造公众形象的“美容法”, 它是一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 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厂商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共存共荣。
3.4 厂商绿色营销中加强绿色产品管理
绿色产品在成本构成方面与一般产品有所不同, 它除了包括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般成本之外, 还包括与保护环境及改善环境有关的成本支出, 如引进对环保有利的原材料所付出的代价, 用有利于环保的设备替换污染环境的设备所需的资金投入等。因此, 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常规产品。目前, 价格因素仍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最敏感的因素之一, 因而降低经营成本, 制定合理的绿色价格是厂商绿色产品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应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强化绿色管理和降低原材料消耗从而降低产品成本与价格, 使绿色产品价格逐步为广大消费者接受。
获取绿色标志也是厂商绿色产品管理的重要内容。绿色标志的获得表明该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皆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不危害人体健康, 产生的垃圾无害或危害极小, 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它被誉为产品通往市场的绿色签证。通过绿色认证, 获取绿色标志是厂商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环节。如青岛海尔于1997年6月获IS014001标准认证, 生产的冰箱顺利地进入欧美市场,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5 树立厂商绿色形象
厂商的绿色形象非常重要, 它既能帮助厂商建立竞争优势, 也对于市场营销中的细分市场, 直接帮助厂商广泛地传送绿色信息, 从而树立厂商的绿色形象。在绿色消费中, 除了传统的市场营销中的价格, 质量和服务是消费者考虑的主要购买因素, 广大消费者也对于厂商员工的态度、环保意识、社区关系等等绿色形象, 也必将进行更多的考虑, 因此, 要建立绿色形象的厂商应主要应从以下的原则入手:
(1) 要做本行业中绿色营销计划实施的领先者。一般消费者都比较容易相信一个行业中基于领先地位的厂商, 因此, 厂商要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 建立消费者的信任是关键。
(2) 实事求是地宣传厂商的绿色程序。厂商建立消费者的信任感非常重要, 在执行绿色程序的过程中, 既不夸大也不缩小绿色产品的某些不足, 这样可以表明厂商的诚意, 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厂商为了尽力修补与绿色营销观念不符所带来的一些缺憾。
(3) 厂商要充分借助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包括有良好信誉的有一定发言权的非营利机构, 靠第三方的力量来树立厂商的绿色形象。
(4) 厂商要建立社区绿色活动的目标。建立这样的目标, 可以有效地解决厂商经费不足的矛盾, 通过对职工进行绿色文化教育, 加强学校与社区绿色组织的联系, 把厂商绿色营销理念深入社区内部。
(5) 最大限度地宣传厂商绿色形象。厂商要向公众传达绿色形象的信息, 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信息功能, 结合自身的特色积极创造各种机会, 开展多种多样的厂商绿色形象宣传。例如, 可以采用演讲方式, 也可以利用报刊、散发环境保护资料, 建立信息服务中心等等, 对于环保有关的绿色活动进行赞助以及对慈善活动等进行绿色公关活动。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厂商的绿色形象。
参考文献
[1]崔志利.绿色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分析[J].管理科学文摘, 2008, (3) .
[2]郭桂香.浅谈新经济时代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3)
[3]李茜等.绿色消费行为理论探讨及国内现状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 2009, (3) .
[4]谢和平, 陈凤芝.绿色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J].大家, 2010, (2) .
消费心理与广告研究 篇11
【关键词】消费心理;广告;研究
一、前言
在我们生活当中处处都有广告,而这些广告给企业所带来的收益也是十分明显的。然而,这些广告在设计过程中的立足点在哪里呢?我想应该就是以大众消费理念为出发点,制定相关的广告策略,以此来产生良好的广告效益,从而给企业带来一定收益。另外,企业还可以借助广告本身所具有的各项功能,来制造社会的流行趋势,促使消费者购买此类商品,以提高企业的商业利润。下面笔者先对广告对人们消费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二、广告对消费心理所产生的作用
根据我们高中生当前对广告的了解,其主要是以消费者为核心制定广告策略,这种策略的制定主要是以下面两点为标准:首先,商品的生产便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商品生产的宗旨;其次,企业所采取的所有市场策略,只有与消费者的自身特点相符合,才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否则所有策略都是无效的。
在当下的市场经营活动当中,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但很多时候却将商品买了下来,这种情况在我们高中生身上也常会发生,甚至在购买完以后却发现所购买的商品并不是必需品。除了我们自身所发生的情况以外,根据美国在某些商场上所做的调查研究显示,在所有被调查的消费者当中,很多人在事先没有购买计划,只是拥有简单的购买欲望,最后所产生的结构便是其在商场当中购买的商品并不在少数。由此我们能够清楚的发现,这些拥有购买欲望却没有购买计划和目标的人,是所有商家和企业潜在的重要客户,对这些消费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广告策略,从而诱发其购买自己企业所生产的商品,将会给企业打来巨大的利润。
当消费者注意到某种物品以后,便会想办法满足自身的需求,此时的消费者便进入到了信息获取阶段。通常情况下,消费者会先根据以往的购买经验选择商品,然而人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商品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尤其是针对一些贵重的商品或是电子产品,消费者很难实时掌握这些商品的具体情况,这便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相关的信息,广告便是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广告是获取各类产品信息重要渠道的比例分别为:大陆70%、香港74%、澳门76%、台湾86%。
三、广告所具有的心理功能
广告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功能是很大的,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诱导功能。设计非常好的广告能够从理和情两个方面来打动消费者,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改变消费者以往对该产品的看法,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②创造功能。该功能并不是指创造出产品,而是指改变消费者传统的消费理念,产生新的购买需求,例如巧克力经销商通过情人节来打开巧克力的市场等,企业能够借用广告来扩大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③教育功能。广告本身还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一方面其能够增加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知识的了解,指导其进行科学的消费;另一方面,制作精良的广告除了能够给消费者传达产品相关知识以外,还能够进一步丰富消费者的精神生活,从而得到美的享受。④制造流行。广告所具有的宣传作用还可以制造社会的消费趋势,使某些产品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甚至成为一种时尚。⑤便利功能。该功能主要是指广告能够利用各种媒体,及时传递各类商品信息,以便于消费者能够收集到更多的产品相关资料,使其能够针对某种产品进行详细的对比和分析,为消费者制定购买目标和计划提供有力的依据。此功能不仅能够为消费者节省大量的时间,还能够有效降低购买风险,保障消费者的利益。⑥沟通功能。该功能是广告所具有的最基本功能,广告的传递能够不受时间或是空间的限制,实时向各个地方的消费者进行信息的传递。对于产品销售者而言,广告是能够将产品信息有效传递给消费者的重要手段;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广告则是其购买商品的重要向导。
四、总结
总之,在当今媒体如此发达的环境下,广告更是无孔不入,其不仅能够促进消费,还能够对社会的消费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针对于我们高中生而言,由于我们处在一个学习任务较重的时期,产品信息大部分是通过广告来获取的,我们的购买目标和购买计划不可避免会受到广告的影响。由购买经验能够发现广告策略的制定均是以满足消费者内心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只有达到消费者的需要,才能够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提高产品销量。
参考文献:
[1]罗燕.消费心理与广告作用[J].科技传播,2010,10(19):14+12.
[2]安静淑,赵彩虹.消费心理在广告策划中的应用[J].经营与管理,2014,02(05):47-48.
消费心理市场调研 篇12
消费文化是文化在消费领域的渗透与发展, 消费文化是一门全新的学科, 它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加强对消费文化学的研究, 进一步发挥消费文化对生产、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 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我们今后的重要任务。
1.1 消费文化的不同界定
我国的消费文化研究, 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前期。最初, “消费文化”被理解为“居民消费中所体现的文化”, 也就是“消费者在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等方面的价值观念”。1994年, 《消费经济》杂志组织专门的消费文化讨论, 引起广泛社会反响。此后, 国内学者对消费文化作了不同界定。重要观点可概括为三类:其一,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出发, 认为消费文化是“文化在人类消费活动中的以特定方式存在和体现的‘全部社会传统, 即全部知识和习俗的总和’”。其二, 强调消费文化是人们消费活动中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规范。其三, 认为消费文化即消费主义或消费主义文化。
上述定义表明, 人们对什么是消费文化具有不同的认识。第一种定义认为消费文化是人们在消费领域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外延十分广泛。于光远将其分为饮食文化、医药文化、衣着服饰文化、住宅建筑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表演文化、旅游文化、嗜好文化等。尹世杰将其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三大类。第二种定义则把消费文化限定为消费的观念形态层面。有学者指出:“消费文化不过是作为消费反映的思想、观念、知识和理论”。换言之, “所谓消费文化, 是渗透到消费行为中的整体化文化观念与传统。”这是一种狭义界定。与广狭二义界定不同, 第三种定义把消费文化与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相联系, 认为“消费主义是伴随西方现代性的产生而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早期仅仅局限于宫廷与贵族阶层。到了19世纪后半期, 消费文化得以在中产阶级继而在市民阶层中迅速发展。到20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不是设法以工作或财产而是以物质占有的地位标志和鼓励享乐来证明自身的正确”消费文化被简化为是使资本主义生产利润持续维系在所需要的足够灵活水平必不可少的经济手段。
1.2 消费文化研究的学术取向
历史地看, 我国消费文化研究兴起的背景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所谓“高消费”、“超前消费”、“消费早熟”现象。对于这种现象, 当时的主流观点是指出问题, 提出批评, 倡导“合理消费”。
消费文明。当时一篇论文的标题“加强消费文化研究, 提高消费文明”, 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增加消费中的文化含量。”要“将消费引向健康化、合理化、科学化”, “要提倡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 反对不健康的消费文化”, 从而使消费“真正成为人的消费——科学的、尊严的、高雅的消费”尹世杰后来在其专著《消费文化学》中明确指出, 消费文化是社会文化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 是消费文明的内在本质, 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 以尹世杰为代表的消费经济学者研究“消费文化”, 其实是在倡导“消费文明”, 倡导一种优美、健康、生态、理性的消费文明。
理论上, 从倡导消费文明的学术立场来研究消费文化, 很有中国特色, 注重主观理想, 注重观念表达, 其研究本质上是对消费伦理的理想化阐述。这样的学术取向不失为消费文化研究的一个向度, 然而并非惟一向度。其理论缺陷在于, 缺乏具体的问题意识与深入的学理分析。特别是对消费主义文化采取简单化的否定与排斥, 更是十分幼稚, 应当说, 只有对消费主义文化的社会结构机制进行深刻的分析, 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才能是深刻的。与倡导消费文明的学术立场相比, 这种社会批判的学术取向更富有社会历史内涵, 也更具有广阔的学术空间, 在我国的消费文化研究中需要大力弘扬。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消费文化的定义更恰当的是:人们在消费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社会文化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 主要包括人们在消费品生产消费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一定社会历史背景的价值观、消费观、审美观、道德水平、文化教育水平、风俗习惯、民族特点、宗教信仰、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生产工艺以及对外交往等。可以说不同的消费资料, 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 都具有其相应的文化特色。一般来说, 消费任何一种物质资料都会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具有不同文化和心理素质的人都会从价值功利, 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其作出不同的反映和评价, 这便赋予物质消费在文化上的意义和特征。至于通常所说的狭义的文化消费, 它本身就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文化。如何从人的内在精神、情感、心理需要、传统和习惯出发, 提高文化消费品的质和量, 合理调整文化消费的内在结构, 是消费文化探究的主题之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富, 消费文化的地位和重要性也必将更为人们所重视。
2 5.12震后消费心理的变化
5.12的特大地震, 对人们的心灵一定是个极大的震撼, 我想, 也包括消费心态。一边是浮华世象, 一边是看破尘缘。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大概只有亲身经历过那些灾难、有着切肤之痛的人, 才能深刻理解自己现在的生活形态和方式, 对于旁人, 同样会有震撼性的影响。看着灾区一片的倒塌的房子, 让每个人不寒而栗。当地震让大多数房产在顷刻之间化为一堆瓦砾之后, 人们一定会有更清醒的认识:房产不再是我们虚荣的向往。不在是我们投资追逐的热点。这种消费心态的变化势必影响消费者对房产的消费行为, 地震似乎可以改变消费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房子不是我们的全部, 除了房子之外, 生活还有更丰富多彩的内容预计, 地震后其他消费可能会增加, 包括高档消费品、旅游、餐饮娱乐、汽车等行业, 潜意识会有种世界末日的心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及时行乐与享受人生, 这场地震, 也许可以让我们得到某种解脱, 我们的心灵深处, 似乎在发出这样一种声音:原来昂贵的房产, 也可以变成一堆一文不值的瓦砾……, 在唐山大地震之后。经历了那场惨绝人寰的灾难的每一个幸存下来的唐山人心里都会有一句话:“都死过一回了, 还有什么好计较的。”
对于一个经济体系, 维系稳定且积极乐观的消费信心很重要。汶川地震后, 短期内消费信心预计遭受一定挫折, 不过, 事情也许并不会像想像的那么糟糕。汶川地震究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至今仍是专家和媒体争论的一个话题。
有乐观估计认为, 灾情只是发生在西南几个经济欠发达地区, 因此对整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有限。倘若果真如此, 那当是不幸中的大幸;但也有评论指出, 地震造成的损失绝不仅限于表面上看得见的物质损毁。
经验表明, 大灾过后, 往往是留在人们心底的伤痛记忆和信心缺失才是更难克服的障碍。毕竟, 灾后重建, 生产可以恢复, 屋舍可以重起, 但人们的心灵创伤却很难愈合。尽管如此, 国外同行还是不无忧虑地指出, 地震灾害对经济整体危害或许不大, 但对市场信心却是一次打击, 原先高涨的市场情绪有可能转向。
2.1 短期内消费信心萎缩
地震灾害对居民消费无疑会造成负面影响, 它导致消费者财富骤减, 居民购买力大幅下降。与人们重建家园的迫切需要相比, 短期内消费信心肯定会遭受一定挫折, 购买需求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2 一段时期后消费信心的恢复和提高
灾难的来临, 让人更加清醒地意识到, 对于一个经济体, 维系一个稳定并且积极乐观的消费信心是多么重要。
当然, 事情也许并不会像想像的那么糟, 许多机会常常蕴含在看似消极的外表下, 其结果往往出人意料。从“9·11”事件的经验来看, 尽管恐怖袭击发生的最初一段时间美国举国陷入恐慌, 居民消费信心指数降到低点, 但事实来看, 事件发生后的三四个月, 社会各项销售就呈现出一个比较大的增长。
2.3 长期来看, 消费信心的全面恢复和提高
刚刚从地震灾难恶魔般梦魇中逃出的人们, 此刻最需要的是稳定消费心理, 重新树立消费信心。但长期来看, 由于灾后重建家园, 资金、人员投入巨大,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可能迎来一定利好。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望上升一个台阶, 当地居民消费信心也将得以全面恢复和提高, 最终拉动地区消费。
3 心理变化可能导致的后果
5.12的特大地震给地震地区乃至中国的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它的负面影响将在灾后逐步显现。房屋作为地震中的主体, 经过本次地震, 引起了人们更加广泛的关注。
3.1 买房先问“抗震系数”
汶川地震后, 购房人开始在乎房屋的抗震防震能力。“抗震系数是多少?”“你们的房子能抗几级地震?”“应急时安全通道在哪里?”这些成了购房者在买房时最想问的问题。
3.2 买帐篷有备无患
原来并不畅销的帐篷一时间成了抢手货。这是当前百姓想到的应对灾害的“大件商品”。地震发生地之一的绵阳, 在5月21日的报道中就显示, 绵阳商场早已无帐篷可卖。的确, 余震不断, 大多数居民就靠帐篷在户外“驻扎”。
3.3 防灾相关读物应市
地震发生后, 出版界立即启动地震读物的出版进程。5月13日, 青海人民 (民族) 出版社就立即召开紧急会议, 马上着手策划编辑出版地震科普知识读物工作。目前, 《地震奥秘》、《地震预防与应急知识读本》 (汉、藏文对照) 两本地震知识科普照读物已经送印刷厂开印。5月22日,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宣布, 该社与华夏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地震伤残的康复与护理》一书正式问世。
“地震明显已经‘震’出个地震读物市场。”二渠道书商郑厚智告诉大家, “我周围很多朋友的新书都有地震方面的书或者带光盘的读物在做。我们有一本图说版本的书也在编写中, 结构定好了。
3.4 买小宠物找心理安慰
有专家指出, 动物能否预测地震目前尚无定论。北京市地震局宣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一些小动物在地震来临前有异常行动是可能的, 但这并不能作为地震是否会来临的判断标准。而据《中国地震资料年表》记载, 有地震反应的动物有鼠、狗、鱼、鸡等24种。但动物的异常反应是否真的能预测地震, 目前还没有最终的结论。测地震, 目前还没有最终的结论。
3.5 花钱买保险求有保障
地震灾害让人们比以往更关注自己以及家人、朋友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许多人的保险意识在震后觉醒。以震灾发生作为假设的保险产品成为眼下保险经纪人操作的重要手段。名为“多宝通”的险种, “只要一次性投保100元, 以后如果发生意外, 最多可获得10万元的理赔。意外伤害包括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伤害, 不过核武器伤害除外。”“灾情至今, 共接到意外伤害、健康、人寿保险理赔报案103人, 预计赔款总额568万元, 已付赔款总额24.8万元, 并发起‘紧急寻找客户和员工行动’”。太平洋保险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在售的个人意外险都有针对地震方面的理赔, 现在购买意外险的人挺多, 尤其是汶川地震发生后, 咨询意外险的人特别多。”地震后, 保险公司很快就对灾区人身保险进行理赔, 而财产受损的理赔现在则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话题。
凡事均有两面性, 地震虽然给中国带来了无数的灾害, 但它给了人民更多的警示。除了增强人民的安全意识外, 也给经济规范化发展带来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摘要:消费文化是一种较新的消费观念, 5.12后灾区特别是绵阳地区居民消费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本文试图对这种变化进行初步探讨和形成应有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震后,消费心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洪.中国国情[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0.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 陈放.理性的浪漫[M].海天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