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总结报告(精选8篇)
消费心理总结报告 篇1
消费心理总结报告
经过两个月的苏果超市的实训生活,我明白了很多的东西,也让我从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在这期间,我被分配到了生鲜部烘焙区,主要的工作就是卖面包、蛋糕、饼干等之类生鲜食品,以及一些杂琐的事情。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很生疏,老是出错,经常把价格打错,但经过多次的改正,我已经习惯了这个工作,操作很熟练。在工作之余,我还一直了解着这个超市的情况和状况。
我认为在超市里工作必须了解各个物品的摆放位置,因为不了解的顾客会向你询问。而且对待顾客必须有礼貌,客气,还要了解超市的布局,密切注视超市的一举一动,因为往往一些小的细节就会给你帮助和警示。我发现在超市刚开门 的一段时间内,总会出现一群老头老太太拥挤着进入超市,去购买就在那时间段里的便宜商品。而且在超市里你就会发现那些商品的标签颜色不一样,之后我了
解到正常的商品是蓝颜色的,其他的都是促销商品,红色代表的是只有是会员才有优惠的商品,黄色代表的是促销商品,无需会员卡,这类黄色标签的商品一般比较受大众的欢迎。还有东西的摆放都有它一定的规律,一楼买家具,二楼生活用品,三楼卖吃的。在节假日或者在月初会推出不同的商品来吸引顾客的眼球。还有各超市的竞争很激烈,直接影响着超市的业绩。这类的情况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在我看来,要想超市有一个好的业绩,就应该好好的分析顾客的消费心理,因为只有有了顾客才会有生意。从我在烘焙去工作的经验,我发现有些顾客很注重商品的质量、外形和保质期限。就拿我们烘焙区的清水蛋糕来说吧,有的顾客在买蛋糕的时候,先要挑选自己认为合适大小的蛋糕,而且蛋糕没有破损,没有做胡掉,而且必须当天做的,否则就不买。有时还会挑剔食品的颜色,这类顾客一般是很注重外表,讲究的人,对于商品的质量把关很牢。还有的顾客注重商品的价格,而且看重促销商品,也不管自己的需求,认为只要是便宜的商品就应该多买些,自己不吃可以送人,遇到买的商品买几送几的,顾客还会要人家多送点。我经常看见在卖肉鱼和包子等地地方看到很多的人聚集在那,购买大量的商品,就因为它便宜的价格,还有本来商品因为活动期过去了,价格已恢复,顾客就会说商品价格上涨了。这类顾客一般是贪便宜的人和有这方面需求的客人。另一方面我发现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超市的促销也影响着超市的业绩。在超市里你会发现超市每隔几天就会促销一些商品,并且把这些消息提前发布在海报上,在超市门口发送。大量的顾客就会冲着廉价的生活用品和食品而来。根据季节的需求会促销季节商品,有些食品还采用先尝后买的方式,多买多送的方式吸引顾客。特别是年底将近,大量的商品正降低价格促销。甚至还实行家电以旧换新的栏目,并服务到家,另顾客很满意。还有因为企业的竞争,必须价低价格,保证质量来吸引顾客,打败对手。
我一直在想人们都知道超市里的东西是很贵的,比其他的地方都贵,但为啥还是会有很多的人去超市呢?经过两个月的实习生活我有点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其一,超市的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居民区附近,交通便利,超市会安排免费车接送,人流量集中;其二,苏果是个大型超市,在各地都有分店,质量很有保障,信用深入人心,不会出现假冒伪略产品;其三,超市总会搞一些促销商品,降价出售,很符合人们的消费心理,喜欢买便宜的商品,而且在超市里买东西可以积分,积到一定程度还可以换其他的奖品,甚至如果你一次消费达到一定程度,还可以参加抽奖活动,得到奖品,何乐而不为呢。
但我觉得超市还存在很多的弊端,需要加以改正。例如:我发现超市每天都会有很多的东西被偷,比如说牙膏啊,会把贵的牙膏换到便宜牙膏的盒子里;有的还会把买的东西把标签拔了,换成便宜的标签。甚至有的人回去偷食品袋等等。我认为超市应该加强超市的防范意识,在摄像头的死角地方安排一些人看着,避免一些可疑分子偷东西,遇到这些人,要立即通知防损部人员,打击他们,避免损失。除了上面的偷窃事件,还有我觉得超市的竞争太激烈,导致生意在平时很惨淡。所以我认为超市应该积极地和附近的华联超市作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要好好考虑为什么大家都有促销,为什么我们超市的人就少呢?是因为促销的商品的内容还是价格?还是跟消费的人群有关呢?这些我们都要考虑清楚。
下面这些是我为超市做好促销,从消费理性提的几个建议:
一,以顾客为中心,分析消费心理。通过分析消费心理和行为来确定自身商品的目标消费群,再根据目标消费群来确定促销方针。同时,还应研究消费潮流、剖析市场变化、抓住消费热点;
二,注意创造热点,确定促销主题。通过对市场和消费者潜在心理因素的精心研究,设计有购买诱因、有效炒作的引导型促销主题。个良好的促销主题往往会产生较大的震撼效果,所以应针对整个促销内容拟订具有吸引力的促销主题。促销主题的选择应把握两个字:一是“新”,即促销内容、促销方式、促销号要富有新意,这样才能在目标消费群体心理上产生效应;二是“实”,即简单明确,顾客能实实在在地得到更多的利益;
三,以整合性心理价格聚焦消费性理。超市促销要吻合目标消费群的动态需求,要弄清楚到底是哪些商品在无形地影响着顾客的心理价格判断,什么价格会吸引价值的顾客前来,如何根据商圈消费者特性、商品收益特性,确定不同类商品的收益诉求,从而制订出有针对性的促销价格;
四,根据消费心理实施策略组合。超市在促销过程中要极其注意商品销售促进与企业品牌树立的结合。促销策略组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促销商品及价格、数量、品类搭配,促销时间及频率,广告及促销工具,促销预算,卖场堆码及环境布置,促销员培训及管理,顾客信息管理等;
五,做好顾客信息管理。超市促销管理需要对信息进行更深层分析,地理、人收入及购买行为等因素都必须敖考虑范围之内,同时,应研究顾客的消费心行为、生活喜好,从中归纳出顾客的消费态度——主要是选择光顾该店而非其他超市所持的态度。即使顾客的态度有所改变,它亦能够让企业近乎本能地抓住顾客。这次的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可能在我以后的工作中会有很多的帮助。我感谢学校给我们安排了这个实习的机会!
消费心理总结报告 篇2
一、贫困生受资助情况统计
根据现有贫困生资助政策, 只要成功完成贫困生认定的同学, 每年可获得国家助学金2600元左右, 覆盖率达100%;此外, 除大一年级外, 大二到大四年级的贫困生中, 每年有三分之一左右比例的贫困生可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学校还提供减免学费、冬令补助、路费补贴等资助。一些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贫困生, 一年可获得资助8000元左右, 极大地解决了贫困生的生活问题。
在调查中, 针对“你如何看待国家或社会每年给予资助金额”, 有20%的贫困生认为给予的资助较少, 45.3%的贫困生认为资助金额一般、凑合, 23.8%的贫困生认为资助金额足够, 仅有6%的贫困生认为资助金额太少。尽管此题测试的是贫困生主观上对资助的看法, 但能反映出国家或学校的资助已能满足大部分贫困生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针对“你合理使用了国家、学校或社会上的资助吗”, 有40%的贫困生认为自己很合理地使用了资助, 55.2%的贫困生认为比较合理地使用了资助, 仅有3.8%的贫困生认为没有合理使用这部分资助。说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珍惜和理智地使用资助。调查中显示, 女性贫困生中, 100%认为自己很合理或较合理地使用了资助。
二、贫困生消费状况统计与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 贫困生每月开支主要集中在伙食、购书、服装上, 伙食比重最大;电脑、MP3等产品和人情开销也占不小比重;贫困生用在学习培训方面的开支仅占6%, 主要原因在于校外培训班, 如语言类、计算机类、考研类等培训费用较高, 都得上千元以上, 超过他们的经济承受力。国家和学校的资助也仅能解决生活上的基本困难。
表2显示, 99%贫困生已经拥有手机, 说明手机已经在贫困生当中普及, 因而要改变传统观念, 认为贫困生是没有钱买手机的。中国目前手机用户已达到8.3亿, 这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 不能再用几年之前衡量贫困生的眼光来看待现在的贫困生。其次拥有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的贫困生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这也是对我们传统观念的一次挑战, 有电脑的学生不能认定为贫困生, 这也许在几年之前还能作为衡量标准, 如今多重因素促使电脑逐渐成为贫困生的必需品:其一, 电脑网络是贫困生获得资助的途径之一。比如在一些沿海城市, 贫困生也必须通过网络进行贷款申请、贫困生认定信息的申报、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申请等;其二, 高校环境促使贫困生电脑普及化。课程作业的上交需采用电子版本, 学校通知公告等无纸化的信息, 促使贫困生不得不去买电脑, 否则无法获知学校信息或完成作业;其三, 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 需要通过网络来找兼职、投简历。统计中显示电脑拥有量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年递增。
从表3-1中可以看出, 70%的贫困生每月开支集中在500-1000元之间, 开支在500元以下的占24.8%, 而开支在1000元以上的比例很小, 在5%左右。说明绝大多数贫困生是属于理性开支、理性消费的。在表3-2中,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 每月开支在500元以下的比例呈递减趋势, 而每月在500-1000元的比例呈递增趋势, 尤其大三年级比大二年级高出23%, 主要由于随着步入高年级, 学生在服装、求职、学业培训等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变大, 开支也逐步增加。
从表4来看, 当钱不够用的时候, 46%的贫困生选择自己打工来赚钱养活自己。这表明近50%的贫困生, 愿意自食其力, 独立自主地解决自身所面临的经济困境。有超出一半的贫困生倾向于依赖社会支持系统来解决, 如父母、同学或朋友、学校等, 表明一部分贫困生的心理依赖性还很强, 学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引导和教育, 而不能仅仅在金钱和物质上给予他们帮助。
三、贫困生的消费心理状况与分析
表5表明, 近57%的贫困生的消费心理或行为受到其他同学的消费水平高低的影响。他人消费水平对贫困生自身消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也是一种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 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贫困生作为学校中的经济弱势群体, 容易受到非贫困生群体压力的影响, 产生一些从众、模仿的心理现象。近50%的贫困生受到较小的影响, 说明贫困生抵抗非理性因素能力还较强, 能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调整心态。
从表6来看, 51.2%的贫困生保持了理性的态度, 虽然心动, 但是并没有采取行动;另有31.1%的贫困生, 对于他人超前消费视而不见, 这样就有80%以上的贫困生没有超前消费的行为。
表7-1和7-2反映的是贫困生面对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时所产生的社交情绪。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 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表7-1要检测的是嫉妒情绪, 嫉妒情绪是社交情绪中的一种, 是人类普遍存在。表中显示42.5%的贫困生有过或偶尔有过嫉妒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的情绪反映, 一半以上的同学未产生嫉妒情绪, 整体情况良好。表7-2测试的是贫困生的社交焦虑情绪, 对象是针对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30%左右的贫困生有社交焦虑情绪。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贫困生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受挫、自卑或者缺少社会支持的话, 则有可能强化社交焦虑。
四、分析总结
以上的统计数据, 可以反映出贫困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 故针对以上分析做如下总结。
(一) 贫困生很少将钱用于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 学校应拓展资助平台。
贫困生每月的开支主要花费在伙食费上, 调查显示仅有6%的贫困生将钱花在学习培训上。但学习培训又是至关重要的, 大多与学生能否成功就业、成功考研相关联。比如考研类、语言类、计算机类的培训, 费用往往比较高, 贫困生没有经济承受力, 若不参加这些培训, 比起其他有能力承担费用的同学, 他们有可能丧失一些机会。有1.9%的贫困生每月开支集中在恋爱方面, 1.4%的贫困生每月开支花费在旅游上。究其原因, 一方面, 贫困生具有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 另一方面, 经济条件不允许。贫困生获得资助、家庭供给或打工赚钱等达不到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水准。
对此, 我认为, 高校可采取如下措施来帮助贫困生: (1) 为贫困生创造更多的获得校外公司、机构或个人资助的平台, 而不是局限于国家或学校的资助。学校负责贫困生工作的教师, 应加强与校外联系, 为贫困生争取更多的经济资助; (2) 发挥资助公司与受资助生之间的纽带作用, 让资助制度化、规范化。可采取如下途径:让资助公司和受资助贫困生签订一定的合同, 双方合意, 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可以双赢, 贫困生在校期间可获得该公司的资助, 毕业后在公司工作为公司效力; (3) 建立优秀贫困生档案数据库。学校针对学习成绩优异、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组织能力强等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贫困生, 除设专项资助奖学金外, 还可让他们享受资助优先、就业优先的政策。
(二) 贫困生自主能力相对较弱, 依赖性比较强, 应引导学生自立自强。
调查显示, 当钱不够用时, 有46%的贫困生选择打工, 自己来解决问题;有54%的贫困生选择倾向于依赖社会支持系统来解决。
学校应重视学生自立自强的教育, 如可采取以下途径: (1) 开展自强教育, 激发贫困生的成才意识。主要通过树立典型、报告会形式, 大力宣传优秀贫困生的事迹, 通过这种方式来感染其他贫困生, 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2) 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给贫困生创造锻炼的机会。通过勤工助学, 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品质, 帮助他们提高付出与收获的体验度; (3) 加大优秀贫困生的宣传力度。在学校网站中设专栏, 只有加大宣传力度, 才能有更大的感染力。
(三) 认定贫困生的传统观念需改变, 根据消费行为, 建立贫困生认定督查制度。
在几年之前, 人们普遍认为, 有手机或者电脑的学生, 家里肯定条件不错, 不可能是贫困生。而目前调查显示, 99%的贫困生有手机, 50%以上的贫困生有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 而且随着笔记本电脑的市场价格与台式电脑逐渐持平, 拥有笔记本电脑的贫困生也在逐步上升。
以上现象是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与此同时, 各高校参与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教师就要及时改变观念, 不能循规蹈矩, 固守不变。在进行贫困生认定民主评议时, 也要引导学生进行陈旧性观念的转变, 以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顺利进行。建议贫困生认定后, 应制定相应督查制度, 如在督查期, 可以观察贫困生的消费行为, 作为衡量贫困生诚信与否的手段之一 (因有不少非贫困生假冒贫困生) , 发现有贫困生频换手机、频换笔记本电脑、频买名牌用品等现象, 取消其贫困生认定资格, 取消其经济补助等。
(四) 贫困生总体消费心理健康, 社交情绪稳定, 加强团体咨询, 进行团队心理辅导。
调查显示, 贫困生整体消费比较理性, 出现盲目跟风、超前消费、互相攀比的现象较少, 在社交情绪上, 不良的嫉妒情绪、社交焦虑情绪也只发生在一小部分同学当中。
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 往往比经济条件好的同学, 承受更多的压力、挫折, 自尊心也更强, 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学校应对贫困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从个案心理咨询着手外, 也可以通过团体咨询。团体咨询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团体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的适应性的助人行为。
在贫困生进入大学后, 心理辅导老师可以选择三种模式的固定群体进行团队辅导:第一种是, 参与群体为贫困生群体, 主要应侧重于自信心培养、人际交往等心理辅导;第二种是, 参与群体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人数参半的群体, 在团体辅导早期, 可建立适应性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培养自信心心理辅导, 中后期建立人际交往训练心理辅导、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等;第三种是, 根据贫困生的不同咨询诉求分成的不同类别训练辅导的群体, 这个群体更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可根据不同类别进行系列性辅导。当然, 针对消费心理这部分, 可以通过模拟消费体验的方式, 进行团队心理辅导。通过团队心理辅导的方式, 会更好地促进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摘要: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 需要多方面的关注, 高校除了应给予他们物质帮助外, 更应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本文将针对某高校贫困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研究高校贫困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以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大兴区心理地方教材实验总结报告 篇3
《小学生心理健康》实验已经四年多,随着心理地方教材的全面使用,教育效果逐步显现,但矛盾和问题同时开始暴露,有些问题源于心理地方教材内部,包括由于教师对地方教材的不适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些是非教材因素所致,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心理地方教材使用中的必然现象。以下是通过对教师的调查问卷整理出的实验现状。
一、调查问卷分析
1、教师对《指导纲要》的了解。
心理活动课没有《课标》,目前,我们把教育部颁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作为课程开发、实施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
在对《指导纲要》熟悉程度的调查中,12%的教师表示自己仔细阅读、思考过《指导纲要》;67 %的人大致浏览过,认为是初步了解;认为自己不了解《指导纲要》的仅占21 %,而且教师熟悉《指导纲要》是因为要参加本区的班主任基本功考核。
教师普遍认为,《指导纲要》留给教师的创造空间很大、弹性很强;由于目前小学的心理活动课大部分由班主任兼任,加上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工作任务繁重等主客观原因。大部分教师感觉在心理活动课上“不太得心应手”。
2、对心理地方教材的认同性。
大部分教师认为《指导纲要》覆盖的面比较大、涵盖的内容比较虚,心理教材才是实的,心理健康的理念要以心理教材为载体传递给学生。因此,认为教材非常重要。
对新教材非常喜欢的的占58 %,说不喜欢的占13%,说不太喜欢的占29%。
教师喜欢心理地方教材的原因主要有:“教材生动活泼,突出人文性”;“教材内容丰富有趣,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趣味性强”;“教材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触及学生的心灵”; “教材留给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大,可以进行再加工”;“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不喜欢心理地方教材的原因主要有:
(1)教材内容有的课时偏少,使得教师对教材的把控难度增加。
(2)教材在活动性体现上还有些薄弱。心理活动课本来应该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所感悟,以达到助人自助目的。教材在教给学生一些心理知识与方法技巧上,有的地方采用直接呈现的形式。但是,学生心理的成长,若没有内在体验,很难认同与内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心理活动课要真正坚持活动为主,注重感受,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一些自我发展的方法。
(3)教材在编排上有些不合理,心理健康知识或方法技巧呈现给学生时不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4)本地区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未得到有效关注。
目前,很多小学生“不会玩儿”“不善于沟通”“做事无计划性”等这些热点焦点问题未得到充分关注。
(5)教材有些地方“价值不中立”,导致心理活动课的味道不浓。
如一课的题目是“原谅是一种美德”,那么也就是说不原谅就不具有美德,教材在“价值中立”上出现了一些偏差。
(6)教材在培养技能、技巧上薄弱,训练不够扎实。
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时常会遇到困扰,这些困扰解决最终要靠学生自己。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模拟问题情境、角色扮演践行;布置实际生活的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7)教材中有的选择的内容不支持主题。
每个环节的内容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教材中有的选择的内容不支持主题。如:在“放弃需要勇气”这一课,设置的情景是“人生目标”。
(8)忽视课后延伸与实践等问题
学生心理水平的提高单靠课上这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课后延伸与实践。教材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9)教材中的插图与内容不匹配。
3、对地方教材的把握水平与使用效果。
教师驾驭地方教材的能力直接影响心理活动课的效果。23 %的教师认为自己能把握教材,66 %认为能基本把握,11%认为不能把握。
在对地方教材难以把握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18%的教师地方教材理解的不深不透,32%认为开放度太大所致,31%认为没有教参所致,6%因为学生原因,而 23%认为是由于可参考的资料资源缺乏。
在地方教材对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效果方面,79 %的教师认为比较好, 5%认为比较差,另有16%认为还很难说。
我们感到,教师在使用地方教材的过程中都在努力去适应教材,并且努力体现教材的目标。而少有教师对地方教材存有质疑。
4、对使用心理地方教材学生变化的评价。
心理地方教材使用的效果最终反映在学生的变化上。在对“使用心理地方教材的学生有哪些主要变化”的调查中,比较集中的意见为:
持肯定态度的认为:
学生中绝大多数喜欢上心理活动课,
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各抒己见,
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的发言真情实感的流露
心理活动课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内心交流的良好场所,
在心理活动课中,学生说真话、诉真情,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
通过心理活动课中可以化解学生之间矛盾,
通过心理活动课可以消除学生的困惑
通过心理活动课可以调控学生的不良情绪。
持否定态度的认为:
没有相对安全的氛围,使得不敢说真话,
心理活动课中的活动不容易组织,有时显得课堂纪律不好,
二、实验思考
1、对教材的肯定。
短短几年,使用心理地方教材的效果有目共睹。对教师而言,教育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正逐渐发生变化,能力在不断提升;对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正在逐步走进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教材的优点:
(1)以学生活动为主,注重体验。
教材注重通过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活动的呈现通常以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测试等各种活动辅助辅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获得心理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
(2)教材在编排和内容上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
教材在体例编排上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分阶段设置内容,内容科学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最关心、最需要、最感兴趣和最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教材的内容,与学生产生共鸣,以达到教育效果。
(3)教材在内容与形式上活泼生动、丰富有趣。
教材在形式与内容上活泼生动,丰富有趣,学生们非常喜欢。 如:
故事会:将深奥的心理知识寓于趣味故事中,将具体的行为要求寓于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中。
专题讨论:专题讨论容易形成两极或多极观点,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小品短剧表演:小品短剧表演难度较大但趣味性较强,可以显示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设置展示台:当堂展示学生的小制作,以及一些成果图片等集中展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4)教材总体目标定位符合《指导纲要》的要求。
教材总体的活动目标落在解决中小学生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对中小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充分发挥潜能,学会控制和条件诶自己能够克服心理困扰,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友善合群的健全人格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涉及的目标有“自我意识”、“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和”“学习心理”。
(5)教材重视分享交流,善于利用学生资源。
教材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堂中进行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这种分享有时是在全班进行,有时是在小组内进行。通过交流分享,学生获得更多的心灵碰撞机会,便于在彼此的经验中获得成长。
例如,在小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以板书、口头、表演等多种形式向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家讨论、交流的结果,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6)教材重视实践练习,学以致用。
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心理践行能力。如学生在学习了合作的技巧之后,教师给学生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马上去进行尝试,学以致用。
三、实验所带来的变化
变化之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变化之二:加快学生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关注学生的适应能力,面对学生的不适应,会教给他们积极主动地,快乐地接触新环境,能随着环境的变化主动地进行自我调节的理念与方法,从而产生新的归属感和稳定感。
变化之三:师生、生生及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解同学的心理、教师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改善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变化之四:教育评价发生了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价值中立”的原则,对学生的表现不进行评判。在课上只要是积极参与、只要是说真话、只要是流露真情实感、只要是尊重他人,就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
变化之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培养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的满意的心境,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
四、对教材的修订
1、队伍组建:
我们组建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修订队伍,这支队伍由12人组成,既有一线心理教师又有德育主任,还有教研员;既有中学教师又有小学教师;既有理论水平高的硕士,又有经验丰富型教师,这支队伍组建的我们认为比较科学、合理。
2、修订内容:
本次修订,我们在内容方面做较大调整,针对教材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给予较高的重视。
1)对于教材中有些课时内容偏少的情况,我们采取适当增加内容。
2)对于教材的活动性体现薄弱的情况,我们采取适当增加游戏、情景表演、讨论等形式来凸显活动性。
3)对于教材编排上的不合理,我们采取调整顺序的方法。
4)对于教材中关于那些热点、焦点问题未得到有效关注的现象,我们适当增加了一些主题。如增加了“学会玩儿”、“学会消费“、”学会沟通“、学会计划”、“学会面对挫折”等。
5、对于教材中有些“价值不中立”的现象,我们采取换表述的方式。如把“学会遵规守纪”换成“学会遵守规则”,把“原谅是一种美德”换成“你知道什么是原谅吗”等。
6、对于教材在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上薄弱,训练不够扎实的问题,我们采取通过模拟问题情境、角色扮演践行;布置实际生活的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7、对于教材中有的选择的内容不支持主题的现象,我们采取换部分内容的方式来解决。
8、对于忽视课后延伸与实践等问题这一次得到了加强。
9、对于教材中的插图与内容不匹配的现象我们这一次修订也做了改善。
10、这次修订,我们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增加了一节回顾课。
五、实验工作
1、教材辅导
每个学期开学初组织一次心理教材辅导,试验以来共组织9次。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指导老师把握心理活动课的教学理念,掌握其课程的讲授方法,合理有效运用教材,为老师们上好心理课做好辅导工作。
2、各种形式的课程辅导
(1)下校视导:四年时间,足迹遍布大兴区所有小学,每学期分别指导20余节心理活动课。
(2)组织研究课:四年来共组织8节,每学期一节。我们深入学校一线,组织优秀的心理活动课供全体老师学习观摩,并在观摩中研讨、交流、学习,既是对骨干教师的磨练,也是给新教师学习的机会,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成果。
3、“共同成长”研修组对课程的研究
07年组建“共同成长”研修组以来,老师们在这个集体中共同研讨教学设计、如何设计暖身活动、如何选题、如何组织活动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讨,使每位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每学期组织六次活动。
4、组织评优、征文等活动
(1)2008年,进行了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市级和区级评优活动,市级一等奖2人。
(2)位获奖老师在石景山京源学校举行的“北京市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例展示及征集与推广研讨会”上为全市到会的老师做课,并受到了专家的肯定。区级有二十余位教师分别获奖。
(3)组织编辑了“从这里走进心灵——大兴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优秀设计文集”。
(4)09年参加北京市教科院教学设计评优活动,又有4位老师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
(5)试验以来组织区级心理活动课评优活动4次。
5、网上研修
利用教师研修网开展研修活动,我们设置了研修大厅、活动课程、心理咨询、辅导案例、家庭教育等几个栏目,发帖子近3000个。
6、走出去请进来
(1)09年,参加了由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部组织的、钟志农教授主讲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
(2)参加了在石景山京源学校举行的“北京市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例展示及征集与推广研讨会”。
(3)10年,邀请北师大教授聂振伟做关于考前心理辅导的讲座。
(4)邀请北京教科院白玉平教授作关于教师成长的讲座。
7、教材修订记录
(1)2010年4月8日下午,进修学校504教室教材修订第一次研讨会。(组建修订队伍,讨论编排体例)
(2)2010年4月13日上午,进修学校504教室教材修订第二次研讨会。(讨论编排体例)
(3)2010年4月14日上午,进修学校504教室教材修订第三次研讨会。
请首都师大王希永教授、陈红主编指导编排体例。
(4)2010年4月22日全天,进修学校三楼会议室教材修订第四次研讨会。(讨论每内容)
(5)2010年6月22日全天,进修学校三楼会议室教材修订第五次研讨会。(讨论内容)
(6)2010年7月28、29、30三天,进修学校503、504教室第六次分组研讨会。其中第一天请首都师大王希永教授、陈红主编指导教材修订,后两天分组研讨。
消费心理总结报告 篇4
题目: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浅析 作者: 学号: 专业: 指导老师:
2012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撰写本论文的背景、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消费已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只有把握大学生独特的消费行为导向,针对其理性消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科学的消费观念,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由于所受的教育、校园环境以及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使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我们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针对他们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的特点,有目的性地指导他们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2.本论文的基本内容
1前言 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2.2 具体消费项目分析 2.2.1恋爱消费 2.2.2旅游消费 2.2.3网络消费 2.2.4通讯消费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3.1存在的消费误区。
3.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贫富两极。3.3 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3.4 恋爱支出无度。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主要原因简析 4.1主观原因
4.1.1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可诱导性。4.1.2消费行为的冲动性和模仿性。4.1.3消费动机的时尚性和从众性。4.2客观原因 4.2.1社会方面。4.2.2 家庭方面。4.2.3 教育方面。5 致谢词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本论文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难点:
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的方法
4.论文的撰写计划
09.12.28——确定论文题目;
09.12.29~09.12.31——广泛的查找资料,明确论文的背景、意义及基本内容并上交开 报告手稿;
10.01.04~10.01.07——查找资料,整理思路,并于01.07形成出面论文初稿;
10.01.10~10.01.14——再次查找资料以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加入更新部分,形成书面或电子稿并上交指导老师;
10.01.15~10.01.17——结合指导老师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形成最终文稿,并定稿打印上交; 10.01.18~10.01.23——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系部审查意见: 系部负责人: 年月日
目录 1 前言„„„„„„„„„„„„„„„„„„„„„„„„„„„„„..1 2 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1 2.1消费心理日趋成熟„„„„„„„„„„„„„„„„„„„„„„„1 2.2易受暗示,容易冲动„„„„„„„„„„„„„„„„„„„„„„1 2.3消费中的从众心理严重„„„„„„„„„„„„„„„„„„„„„1 2.4消费心理可塑性强„„„„„„„„„„„„„„„„„„„„„„„2 3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2 3.1消费结构不合理,重享受性消费„„„„„„„„„„„„„„„„„2 3.2消费无计划,盲目性攀比消费„„„„„„„„„„„„„„„„„„3 3.3为了获得认同,进行炫耀性消费„„„„„„„„„„„„„„„„„.3 3.4人际交往消费过度„„„„„„„„„„„„„„„„„„„„„„„3 3.5储蓄观念淡漠,理财观念需培养和加强„„„„„„„„„„„„„„3 4 大学生消费心理成因及其影响„„„„„„„„„„„„„„„„„„..4 4.1求新心理„„„„„„„„„„„„„„„„„„„„„„„„„„„4 4.2求美心理„„„„„„„„„„„„„„„„„„„„„„„„„„„4 4.3 求名心理„„„„„„„„„„„„„„„„„„„„„„„„„„...4 5 引导大学生树立个性、文明、科学的消费观„„„„„„„„„„„„..4 5.1发展个性消费„„„„„„„„„„„„„„„„„„„„„„„„„4 5.2消除不良消费„„„„„„„„„„„„„„„„„„„„„„„„„5 5.3倡导文明消费„„„„„„„„„„„„„„„„„„„„„„„„„5 5.4提倡科学适度消费„„„„„„„„„„„„„„„„„„„„„„„5 5.5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5 5.6 提高学生心理调控能力„„„„„„„„„„„„„„„„„„„„„5 6致谢词„„„„„„„„„„„„„„„„„„„„„„„„„„„„„6 7参考文献„„„„„„„„„„„„„„„„„„„„„„„„„„„„6
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只有把握大学生独特的消费心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他们的消费行为,针对其非理性消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关键字]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1前言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2.1 消费心理日趋成熟
大学生的心理总体上正处于一个不断成熟的阶段,在消费方面虽然存在一些非理性的特点,比如过于追求时尚、易冲动。但是随着消费行为的积累,他们已经对于消费有了自己的判断、分析和标准。他们在购买时更注重所购商品的质量与价格,学会全面地考虑消费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帮助有多少,以指导自己下一步的消费行为,避免盲目性消费。
2.2 易受暗示,容易冲动
现代社会的大众媒体利用消费者易受心理暗示的特点,试图引导大众消费。而当代大学生恰恰是对时尚非常敏感的一个群体,媒体通过杂志、广告等形式向校园传递着大量外界的时尚与消费潮流信息,使得大学生在消费上容易丧失应有的判断力。他们往往由于经受不住时尚事物的巨大吸引力,而冲动地做出自己消费计划外的消费行为。
2.3 消费中的从众心理严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群体是具有某些共同心理特征的共同体,群体通过群体规范、群体评价等手段来实现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而大学时期恰恰是人生中最渴望被群体接纳、渴望拥有友情的时期。有些大学生,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自卑感强,较敏感,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只有表现得与大多数人一样,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这些心理表现在消费方面尤为明显,使得很多大学生成了群体的附庸者。
2.4 消费心理可塑性强
当今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一方面,他们很容易受到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消费观。与此同时,他们对于新的科学消费观也很容易接受,若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他们也能够考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进行较为理性的消费。因此,大众媒体、学校和家庭应当从各方面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对他们的消费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
3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
对于大学生来说,非理性消费就是由于缺乏理性的消费观而产生的大大超出大学生基本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和必要的文化娱乐费用以外的消费行为。大学生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他们自主消费的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没有形成理性、稳定的消费观念。当前,非理性消费观在大学生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3.1消费结构不合理,重享受性消费 人的消费主要分为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而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上看,除了吃饭、购买生活用品等最基本的生存性消费,购买学习用品与资料、参加各种辅导班等发展性消费以外,用于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享受性消费已经成为一个较大的支出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出注重享受性消费,提前消费的趋势。这种趋势势必使大学生将主要精力从学习、自我发展上面转移到了享乐上面,对于他们的自我设计、自我发展极为不利。
3.2消费无计划,盲目性攀比消费
很多大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地支配自己的各种费用。他们的消费往往没有目标、没有计划,而且具有明显的模仿性、攀比性的特征。特别是有些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较强,他们在消费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攀比。比如在对手机、MP3、电脑的购买行为上,很多大学生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都拥有这些物品时,他们也急切地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MP3或者电脑,否则就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而不是考虑这些物品是否是自己生活的必需品,或者自己的经济状况是否能够承担。
3.3为了获得认同,进行炫耀性消费
炫耀消费指“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利和身份(消费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即消费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个人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对消费品的耗费,而是包括了个人为了获得社会认可,所进行的非生产性支付”。在调查中,不少学生指出,为了拥有一台轻巧的笔记本电脑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一部分学生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学生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或透支银行卡以满足自己强烈的消费欲望。这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为出,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最终的结局是债台高筑、生活窘迫,逐渐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债务危机中,进而严重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有的同学高中时期成绩优秀,而到了大学以后表现平平,由万众瞩目变得默默无闻。他们觉得自己变成群体以外的人,不被大家所注意,往往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为了体现自我价值,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他们就通过购买名牌服饰,高档娱乐、休闲用品等方式进行炫耀,从大家的羡慕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
3.4人际交往消费过度
现今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已经蔓延到高校当中,如人情消费,同学过生日,获得奖学金、入党、当选学生干部,都要请客。另外,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交往即大学生恋爱,在消费中的支出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有人调查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支出最少也要100元~200元左右,多的达到500多元。在通讯方面的消费也是大学生人际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显示,在通讯市场,拥有手机的大学生占了整个消费群的10.4%。在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每月手机通讯费用在31元~50元的占26.5%,51元~70元的占23.5%,71元~100元的占30.9%,而在100元以上的占了16%。另据粗略估算,每年高校学生手机通讯费用约有0.5亿元。
3.5储蓄观念淡漠,理财观念需培养和加强 在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限额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因专业知识而注重理财的学生,数量极为有限。可见,当前大学生的理财观念需要加强引导,注重培养。4大学生消费心理成因及其影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在购买行为的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是消费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也独具特点:广博的知识面使其在消费时注重知识性;对新鲜事物热衷并乐于尝试,使其在消费的同时注重时尚性、潮流化,强调新颖美观;由于个性独特,思想起伏,在消费时会情绪化,即兴购买、冲动性的购买代替计划性的购买;而富于创造力的思维、强烈的表现能力,使大学生在消费时注重个性,追求与众不同。消费态度,即个体以特定的方式对待人、物、思想观念的一种倾向性。消费态度通常决定了大学生对某种商品的评价,甚至代表了某种积极或消极的感觉和行为趋向。当代大学生在消费心理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4.1 求新心理
对于新产品,不少大学生在广告舆论和宣传的长期影响下,或是接受赞同,或是产生逆反心理,但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最终趋近新产品,进而产生消费。4.2 求美心理
这是大学生以追求欣赏价值为主要目的的购物心理。在同一品牌、同等价位、相同款式、不同色彩间,大学生的消费选择自然以达到最大欣赏价值为目标。4.3求名心理
青春是激情张扬的时代,大学生追逐个性,为了显示商品的附加属性,如气质品位等,或为了炫耀自己,他们十分在意商品的品牌,追求品牌卓越、款式新颖的进口高档商品。通过消费此类商品,以达到表现富有、高贵、洒脱、时髦的目的,此类大学生消费群体极少考虑到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的实际质量。4.4从众心理 主要是指消费者在购物认识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同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意志薄弱、顺从型性格的大学生从众心理更强一些;当大学生对商品的认知程度不足,缺乏必要的自信,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消费的目的时,更多地表现出从众心理;从消费利益的角度讲,大学生多认为随着多数人购买总会得到好处,即使上当受骗,也是大家一起上当,以求得心理上些许的安慰。
5引导大学生树立个性、文明、科学的消费观 在大学生消费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错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抑制大学生消费的目的。作为引导者,应更多地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施与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个性、文明、科学适度的消费。5.1 发展个性消费 由于个性的不同,不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也迥然不同。美国社会学家戴慧思认为:“高速的商业化进程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而且打破了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垄断。”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消费,也应以学生为本,遵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选择,因此,我们不宜压抑大学生的正常消费,相反,在购买力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发展其个性消费。5.2 消除不良消费
消费所追求的内心满足是永无止境的。有些大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文明消费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抵制畸形消费,消除不良消费。5.3倡导文明消费
文明消费即强调健康向上的消费精神,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享乐性消费,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价值。通过倡导文明消费,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弄清什么是正常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什么是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消费,从而正确地评价和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
5.4提倡科学适度消费
由于从小受到过度照顾,远离家长过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理财的经验。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对国情、社情和家情的认识,要对学生的消费加以科学的指导,使大学生的消费步入健康、科学、适度的轨道 5.5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大学时代是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活至关重要。如果长期沉湎于吃喝玩乐,势必使大学生出现追求享乐、崇尚物质生活的思想。高校中的“两课”教育对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在人生目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的教育中渗透消费观的教育,加强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的教育,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会追求有价值的人生,懂得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5.6提高学生心理调控能力
导致大学生出现冲动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误区,除了有外在消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外,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承受着诸多的来自于自身及环境的压力,心理上不完全成熟,受挫能力与意志力相对较弱。有些大学生为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进行消费,以达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和代替。高校应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使大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宣泄不良情绪,帮助大学生缓解其消极的消费情绪。
现代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充斥着各种消费的不良发展,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消费的影响最大,只有培养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科学理财,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注意精神生活的提高,使大学生的消费真正理性化。【致谢词】
本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孙勇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x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x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参考文献】
[1]卢思锋何耐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1)
[2]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7:85
[3]徐佳丽.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成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4]侯玲王洪斌.大学生消费文化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3(4)
女性品牌消费者心理需求调研报告 篇5
在当下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不断攀高。各类商品玲琅满目,商品交易市场更是红红火火。在“扩内需”的政策指导下,更是让中国的市场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其中,女性服装的消费市场更是节节攀升。这从节假日各大商超拥挤的购物人群就可见一斑。而就市场而言,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一线城市竞争激烈、趋于饱和,而国内二三线城市市场却正在不断成熟,其价值直线提升。并且,二、三线城市的所占的市场份额更是远超过了一线城市。所以,对于女装这个消市场而言,选择二、三线产城市的发展,是为明智之举。
而就贵公司的女装而言,其消费群体主要为23-35岁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女性都有着爱美,追求时尚的心理。她们都有着较强的消费能力和对衣服的强烈需求。这就意味着消费市场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由中国妇女杂志社、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和华坤女性消费指导中心共同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女性生活蓝皮书》中,对中国城市女性消费进行了调查。其月消费水平占总收入的63%,其消费的前三名依次为:服饰、化妆品、数码产品。96.8%的女性每月都有服饰消费,并且服饰消费水平呈上升趋势。这些数据足可以说明,女装这个市场需求的庞大。
而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渠道有以下几种:网络、商超、专卖店,街边小店。而在这其中,我们可以选择网络、商超、专卖店方式销售。
就这一消费群体来说,她们对服饰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方面:质量,款式,价格等方面的考虑外就是风格的选择。市场是已有的一些品牌对比
秋水伊人:主要消费群体为20-40岁。秋水伊人品牌名称源自于《诗经》中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优美诗句,描述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但又可望不可及的惆怅心情。演绎到现代的“秋水伊人”女性,就是一群知性,追求浪漫,关注时尚的都市女性,秋水伊人女装通过优雅的设计、浪漫的色彩,演绎都市女性时尚经典而又精致优雅的着衣风格。其品牌核心价值为,打造“都市淑女”,都市淑女具体演绎为“都市化”、“优雅”和“浪漫”。主要为经典简约的款式和烂漫自然系。销售渠道为网络店面,商超,终端旗舰店。
优势:明星代言,品牌影响力强大。
销售渠道广泛:终端旗舰店,商超,官网及各大网站销售。
以纯色系为划分,店面规划视觉效果好。
劣势:其定位20-40岁,优雅浪漫与经典的款式的选择,无法体现年轻女性的青春活力和时尚。而多数20-26岁的女性正有着追求动感活力。这便丢失了一大部分女性。哥弟:台湾品牌。主要消费群体:27—45岁。其品牌打造了“儒家文化”的内涵。哥弟四海,四海哥弟,诠释的是大和合,共容共荣。定位:30岁以上这一年龄段的女性消费者生活讲究,需要得体而漂亮的衣着,但传统着衣观念和身材的限制,将她们阻隔在流行与时尚品牌之外,而她们恰恰就是扎扎实实的实力消费群。哥弟女装成功的秘密就在于解决了上述这些人的穿衣问题。哥弟品牌绝不二价,颜色花而不哨,价格高而不贵,剪裁贴而不紧,完完全全对准了这群消费中坚的“胃口”。执着的坚持获得了执着的支持,哥弟女装将一大批忠实的顾客招揽在其周围,固定的客源消费支撑起其市场位置,不管市场环境多恶劣,有顾客不变的支持为其遮风挡雨。
优势:定位准确:哥弟品牌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细分化策略的选择得当,在其他品牌把产品大都定位在年轻人身上大做文章,激烈竞争时,哥弟瞄准中年白领这一中坚市场,从服装设计、营销网络到形象设计都做足文章,从而也获得了这一年龄段消费者的青睐,并在国内女装的销售额上一直名列前茅。
劣势:目标单一:定位细分固然有好处,但同时也丧失了一批年轻的消费人群。推广品牌渠道单一:以终端旗舰店打造品牌为主,网络以官方网站和天猫旗舰店销售。商超很少(基本没有)。公司开始分店,停止加盟商加盟。
韩国Szgood:东莞品牌,注销人群:23-35的新型女性。2006年新建立的品牌,以韩国风为服饰元素,款式的新颖、做工的精致及穿着舒适,满足了者一群体女性独立追求个性、自由的生活心理。较为“女人范”的服饰风格让优雅中增添了一些性感的元素,注意女性优美线条的展示。经营模式:1.实体加盟2.实体散批3.网络分销。
优势:这一品牌的定位正好满足了23-25岁,初为女人追求小性感的心理。不过于张扬又能体现女性独有的魅力,受这个年龄段的女性青睐。
注重网络宣传,淘宝店投放,阿里巴巴推广。
劣势:品牌影响力小。优化不到位。
终端旗舰店与商超专卖投放少。
这一案例可以说明,打造一个女装的知名品牌,是女装品牌走向成功的长期发展道路。其中广告宣传,更是必不可少的。于此同时,网络媒体的投放也是十分必要的。网络的飞速发展让消费者除了店铺,商超,等消费渠道外,更多的选择了上网进行购物,这消费方式占到了此年龄消费者的54%。其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B2B、B2C的交易方式,这就考验了商家在网络这个大的媒体平台宣传。例如:天猫,唯品会,凡客诚品等平台的旗舰店植入等等。
消费心理总结报告 篇6
我调查的地点主要有沃尔玛商场、屈臣氏以及市中心的好又多超市;沃尔玛是大型购物商场节日促销的的代表,而屈臣氏是年轻白领以及学生群体购物的地点的代表;好又多则是普通老百姓购物场所的代表。
市场分析:圣诞节属于外来传入的节日,随着最近几年随着消费者对节日的热衷,商家对产品的节日促销活动也越来越多了,巧克力的节日促销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不同大小的超市里面几乎都有巧克力的礼品促销活动。
产品分析: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追求个人享受。圣诞节是一个非常受年轻人喜欢的节日,节日里面互赠礼品也成为了一种习惯甚至是传统,巧克力就是西方国家传统的圣诞节礼品之一,而巧克力本身的口味醇厚、寓意深刻得到大部分人的喜欢,这种圣诞节以巧克力作为礼品的观念也渐渐的传入了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中;
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国外的知名巧克力品牌主要有:德芙 金帝、吉百利、费列罗、力士架、明治等。
大型商场促销活动比较活跃的品牌也几乎都是德芙 金帝、吉百利、费列罗、力士架、明治等国外的这几个大品牌,国内的巧克力品牌的促销活动几乎没有,国内的主要品牌有金丝猴、泓一,价格都几乎只是国外名牌的两层而已,外国品牌的巧克力的定位是“口味纯正”,而国产品牌巧克力的优势就是价格便宜。
消费群体分析:据我们在调查的时候的观察以及前后在超市购物时的心理分析,可以得知,受节日的影响而购买巧克力的主要有年轻情侣、小孩和一些中年女性。
像德芙等巧克力的定位是全世界的高端市场,她们的诉求对象和目标消费群体是相通的,特别的情侣或夫妻,此年龄段的爱情比较注重浪漫,而包装精美定位明确的德芙成了她们一般的首选消费目标。有很多消费者就是因为巧克力包装本身的色彩美、造型和艺术美而购买的,她们在这个时候注重得更多的是巧克力本身对人的精神生活的陶冶作用,追求巧克力的美感带来的心理享受,而对商品的本身的实用价值不太重视。
比如说我在调查的时候就听到一堆情侣中的女生在对男生说:“送我一盒巧克力吧!”
情侣
营销场景因素分析:沃尔玛作为一个全球的购物商城的代表,它们的商品促销在圣诞节前一个月就已经开始开展了,礼品包装盒形式的巧克力包装的促销最常见,在礼品装巧克力的销量最大。
营销服务分析:在巧克力文化中,最重要的还是情侣文化。用巧克力传递爱的方式,提高销售,尤其是在圣诞节这种国外的节日时,更应充分利用巧克力的情侣文化营销。
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 年轻女性消费者
(1).坏境因素:沃尔玛在圣诞节前后进行促销的商品非常多,特别是圣诞节当天的节日气氛非常浓厚,购物人群密集,人们的消费心理会受到商场气氛的印象。
(2).刺激因素:巧克力本来就属于一种高端的有着很强的产品理念的商品,而圣诞节那天的巧克力包装又大多是礼盒形式的,尤其是以看上去浪漫温馨的德芙的粉色心形铁盒包装为代表,商品陈列非常美观,对爱美、感情丰富细腻又富于想象的多以感性消费的女性消费者尤其是年轻女性的吸引力特别大。
(3).价格因素:德芙有37.9元、58元、75元以及129元三种不同大小的礼盒、金帝礼品盒:46元和49.8元、明治:19.8元、吉百利礼盒:60元、士力架:费列罗:125元。
当日现场促销的最多的是德芙。有好几种不同价格和不同大小不同包装的礼品供不同的消费进行选择。当天的巧克力大部分都有买1000送20的优惠活动。
而其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累越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在圣诞节这种节日气氛非常浓厚的节日里,巧克力礼品已经成为了情侣和朋友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价格因素对人们的影响往往不是那么明显了。
德芙
金帝
士力架小包装明治轻量礼盒怡士莲礼品包装
费列罗巧克力
很多消费者认为,国外的品牌巧克力的口感比国产品牌略胜一筹。有消费者说,如果是自己吃,则会选择国产巧克力,价格便宜,比较实惠;如果作为礼品送朋友,则选择外国的品牌巧克力,口感细腻、醇厚,而且国外的品牌历史悠久、品牌价值高。
浅析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心理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及特点
1、大学生的消费, 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及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等几个方面。
(1) 基本生活消费。由于学校所在的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一, 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需要也不一样, 大学生消费在静态上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 而在动态上呈逐年递增趋势。
(2) 学习消费。学习消费主要包括学费、书杂费、考证消费和电脑消费等。大学生学费因学校所处的地域、类别、专业等的不同也有所区别。
(3) 休闲及娱乐消费。这部分消费主要包括休闲消费、娱乐消费、时尚信息消费、旅游消费等。
(4) 人际交往消费。一是人情消费。同学过生日、当选大学生干部、入党, 得奖学金、比赛获奖等都要请客。否则, 便被视为不够交情, 不上路。请客者档次越高, 赴宴者的随礼也就越高。人情风的蔓延, 给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 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二是恋爱消费。而恋爱费用的来源, 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抠”出来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 这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关, 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2、研究同时表明, 大学生消费正朝着追求现实、重视自我、要求个人和社会并重的趋势发展, 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1) 在讲究实用性的同时, 崇尚个性化、追求前卫性及差异性;
(2) 学习消费的比值将大幅度上升;
(3) 人际交往消费成本昂贵;
(4) 模仿性的消费情结日趋明显, 既希望拥有舒适的物质生活, 又希望拥有高雅的精神享受。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心理发生的一切心理活动, 以及由此产生的消费行为, 包括消费者观察商品、搜集商品信息、选择商品品牌、决策购买方式、使用商品形成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向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信息反馈等等心理行为。通过研究消费心理, 就可以对大学生的消费特点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析。
1、对非理性消费、盲目消费的消费心理分析
非理性消费和盲目性消费, 可以说是因为追求个性而引起的一种消费心理。大学期间, 伴随自我意识的不断加深, 大学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也表现出更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开始对家庭消费有了发言权;开始要求自我消费的自我选择权, 不再是全都听取家长的意见, 同时也开始要求自行支配消费行为。在这个阶段, 大学生的交友动机十分强烈, 外出、聚会、出游等活动也越来越多。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相对足量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 并能够为自己所支配, 才能得以实现。但大多数同学没有直接经济来源的, 全靠家长的资助。同时, 面对突然可以自主进行消费的情况, 很多同学显得缺少理性选择, 花钱没有计划, 以致在学期后半段时期, 很多同学容易进入“一穷二白”的窘境。
2、受消费群体影响的消费心理分析
消费群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 对群体内部的成员会施加影响, 并导致群体成员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消费群体运用内部沟通、规范影响其成员, 而群体内部也会出现从众、模仿等心理。消费者群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权威性、合法性、强制性、回报性等方面。
3、追求时尚名牌的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的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在满足了生理安全、友谊的需求之后, 就需要满足尊重需求。大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努力, 很大程度上是在努力获得自尊和他人的尊重。
炫耀心理, 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评价的自我虚构。表现在消费领域, 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逐流行、追逐名牌。而攀比心理可以说是由于人的好胜心而引起的。大学生青年的争强好胜心理反映到消费上, 就成为了追逐潮流、相互攀比, 都想争做流行达人。
4、对于超前消费和恋爱消费的消费心理分析
恋爱过程中的表现欲, 物质性, 反映了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理。恋爱就是花钱的“潜规则”, 在大学校园里得到越来越多的追逐。他们相信爱情既是浪漫的, 也是现实的, 必须有物质支撑。作为无经济来源的完全消费者, 这种恋爱消费方式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消费观念的变革, “透支未来”的超前消费、划卡消费, 也对大学生的盲目消费现状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
在大学生消费问题上, 我们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 用简单的对或错来作为评价标准, 更不能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抑制大学生的个性消费。我们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 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 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 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科学适度消费。
1、倡导消费文明和勤俭、节约的科学消费观念
消费是个人行为, 但从更深的意义上说, 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消费行为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所以, 应该在大学校园里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 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科学正确的消费。
2、引导大学生自食其力进行消费
作为当代大学生, 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 通过兼职、勤工俭学等方式, 自力更生进行消费, 获得长远的进步和发展。
3、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四、结论
总之,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消费时尚和方向的领导者, 尤其在中高档商品的消费上, 大学生是将来的主力, 而且他们的消费方式对整个市场有一个引导的作用, 因此把握大学生的消费市场, 也是抢占未来中高端用户的心理市场, 这对将来企业市场的开拓也都是很有意义的, 大学生消费也会为整个社会商品消费的起到“指示灯”的作用。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生科学消费的培养,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4) .
[2]王英民.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6) .
[3]戚世钧.大学生的消费观及其引导[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
[4]赵富才.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机器社会心理特点[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消费心理总结报告 篇8
【关键词】网络经济;网上购物;网络直播;消费特征;消费心理
一、前言
网络经济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就是网络经济作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表现。从网络经济的作用机理来看,对传统经济形态的信息化改良,是这种经济模式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从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网络经济领域的消费活动主要涉及到了消费者在电子商务、网络直播产业、网络文学和网络游戏等多个产业领域的消费活动。由于目前网络直播产业中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对网络经济的消费特征和消费心理等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笔者主要从电子商务领域中的购物经济和网络直播产业中的粉丝经济两方面入手,对这种消费形式中的消费特征和消费心理等问题进行探究。
二、网络经济领域的消费者概况
网络经济领域的消费者状况可以被看作是我国网民群体的现状的一种表现。在对网络经济中的消费特征和消费心理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消费者在这一领域的概况问题进行探究。在对互联网的发展情况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经济领域的消费群体呈现出了一种不断发展的趋势,截止到今年,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了近8亿人,从网民结构来看,年龄在35岁以下的网民群体成为了网民结构的主体力量,从网民群体所涉及到的领域来看,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涵盖了制造业、教育行业、商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学生群体也是网民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网民群体的概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经济领域的消费者概况就是网民群体现状的一种表现。从我国网络消费群体的人数不断上升的原因来看,电子竞技、电子金融服务和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是让网络消费群体数量得以扩充的重要原因。是对网络直播产业的发展,对网民人数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消费者在网络经济领域的消费特征
1.女性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网上购物是网民参与网络经济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对与网上购物有关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电子商务领域,女性消费群体可以被看作是电子销售领域的重要消费群体。坊间所流传的“剁手党”群体中,女性消费者往往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2.年轻群体在网络粉丝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对网络经济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年轻人在网络消费领域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这就使得年轻人群体在网络消费群体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在网络文学、网络直播产业领域、网络游戏消费,服饰消费和食品消费领域,这种年轻化趋势表现的更为明显。
3.中低收入者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
在对经济领域的消费特征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从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来看,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所带来的上网途径多样化和上网费用合理化的发展趋势,让中低收入群体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满足自己的上网需求。这就为中低收入者参与网络经济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四、消费者在网络经济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消费心理
1.理性务实心理
在参与网络购物的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售后服务问题经常会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在对自己所需的商品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对商品的互相比较,对商品价值的理性思考,也可以被看做是人们在参与网络购物的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因此,我们可以将理性务实的心理看作是消费者在网络经济领域表现出的购物心理。
2.物美价廉心理
在对网络经济中的网络购物的发展原因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低廉的商品价格是让网络购物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网上购物的特点来看,在参与网络购物的过程中,消费者无法从真实产品入手,对商品的质量问题进行判断,这样,在网络购物消费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商品的价格因素就成为了人们选择某一商品的主要参考因素。在参与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追求商品的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就成为了人们在网络经济领域表现出的消费心理的一种表现。
3.时髦求异心理
受到网络潮流的影响,消费者在商品选购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商品款式等问题的关注,说明时髦求异心理也对网络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消费心理的出现,与年轻人的自身特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年轻消费者对新鲜事物所表现出的好奇心,就是这种消费心理的主要产生原因。
4.省时便捷心理
在对网络购物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便捷性是网络购物所表现出的一种新特点,在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图书馆、地铁站和公共交通工具都可以成为消费者进行购物活动的场所。在这种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所限制的购物形式的影响下,省时便捷心理就成为了消费者在网络经济领域所表现出的一种消费心理。网络购物使消费者参与电子商务领域的经营活动的一种表现。从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一商务模式是建立在发达的物流交通体系之上的。送货上门的服务形式,也会让人们感受到网络购物的便捷性。因此,省时便捷心理也成为了人们参与网络经济的一种动力因素。
5.网络直播产业影响下的粉丝经济消费心理
“粉丝经济”是网络经济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与网络直播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在网络经济模式下,这种经济形式只作用在与网络直播有关的领域之中。从粉丝经济影响下的消费心理来看,年轻人对网络直播产业的好奇心理,可以被看作是引发消费行为的一种因素。从这种新兴消费心理与传统消费心理之间的差异性因素来看,观众对网络主播的欣赏,是这种特殊的消费心理的主要表现。从网络直播产业的发展模式来看,这种模式可以被看作将旧时期在戏院茶楼观看艺人表演的消费形式应用在了网络之中,在旧时代,人们在这些场所对表演艺人的打赏行为,多半是出于对艺人表演的赞赏。网络时代下的这种粉丝经济亦是如此。在对自己对视频表演者的喜爱之情进行展示的过程中,虚荣心理也成为了这种消费心理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消费心理,在对表演者进行打赏的过程中,大量的资金投入,可以让自己获得表演者的关注。特别是在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事业、爱情等方面屡屡碰壁的情况下,网络主播对观众的青睐,会成为这一群体在网络直播领域中进行再次消费的一种动力。对于网络主播而言,这种高额打赏的行为也会间接让自己吸引到更多的观众。这种双赢效应的出现,也可以让自己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因素成为粉丝经济的一种作用机理。因此,虚荣心理和关注对网络主播的表演行为的赞赏,就成为了网络直播产业影响下的粉丝经济消费心理的主要特点。
五、结论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让网络经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一种较为重要的角色,对消费群体的特征和消费心理等因素的了解,可以让网络经济更好地顺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葛幼康.网络经济中消费特征及消费心理分析[J].消费导刊,2008,06:6-7.
[2]高晖.网络消费者特征及消费心理分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6,04:90-92.
[3]傅瑶.网络消费者特征及消费心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10:25-26.
[4]宋晓丹.浅谈网络经济中的消费动机及其心理[J].现代交际,2010,04: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