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需求特征

2024-05-17

消费者需求特征(精选12篇)

消费者需求特征 篇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正逐渐步入到一个大众普遍拥有较多闲暇时间的休闲时代,大众的休闲消费出现并增多,与休闲消费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群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休闲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深远。

《2011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日前发布,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是我国休闲发展快速起步的重要时期,目前积极引导和推进休闲发展已经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休闲相关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居民休闲消费中最核心部分的规模约为2.2万亿元,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2%,相当于GDP的5.51%。[1]餐饮业是休闲产业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随着人们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休闲生活方式的逐渐形成,填饱肚子已不再是人们光顾餐馆的唯一目的了,他们是抱着品尝、放松、享受的心态来消费。这种转变,可以在目前火爆的餐饮市场中初见端倪。根据统计,2010年我国休闲餐饮消费约为4400亿元,[1]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 何谓休闲餐饮。

休闲餐饮作为休闲消费在传统餐饮业中的体现,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开展的,以品尝美味、愉悦身心、调节放松、生命保健等为目的的餐饮消费行为,不包括由于工作等外界事务压力而被迫进行的餐饮消费活动。[2]

2. 学术界的相关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休闲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理论、休闲经济、休闲产业等方面,而针对休闲餐饮的研究则比较少。通过对CNKI的关键词检索,仅有8篇文章。其中研究型论文3篇,其余5篇均为商业报道性文章。刘叶飙、樊春梅(2009)以九江休闲餐饮业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发展现状,从经济、管理、规划、品牌等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3]余音(2005)对休闲餐饮的类型进行了划分;[4]朱长城(2007)以“一茶一座”餐饮企业为例,指出中餐连锁企业快速扩张的双重驱动力是“标准化的样板”和“资本的适时介入”;[5]詹益洲、林先先(2006)指出美国的连锁休闲餐饮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成长,仍极具投资潜力和盈利能力;[6]徐栖玲、蔡立思(2007)提到近年来,美国的餐饮市场表现出惊人的变化,传统快餐业与休闲餐饮业之间的博弈,揭示了品牌和创新给餐饮企业带来的巨大威力,这一动向应该引起我国餐饮业界的关注;[7]胡湘菊(2010)以海底捞为例探讨了休闲餐饮企业的服务价值链;[8]周慧(2011)则从顾客忠诚和区域发展的角度对休闲餐饮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9,10]

3. 研究意义。

休闲餐饮业作为现代生活性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拉动居民消费效果显著。但伴随着休闲餐饮的高速成长,过热的投资导致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出现,充分的市场供应给顾客提供了较多的替代性选择,休闲餐饮企业竞争压力增大。因此,对休闲餐饮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研究能为这一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城市,餐饮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大众休闲意识和消费能力旺盛,而且在十二五“打造区域消费中心”的战略背景下,长沙市休闲餐饮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因此,以长沙市为例来进行实证研究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消费者行为学理论为依据探讨休闲餐饮消费者的需求行为特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设计休闲餐饮消费者需求行为调查表,以长沙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基础数据,力图描绘出休闲餐饮消费者的基本行为特征,最后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本文在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考虑了长沙市居民的人口学特征、就餐空间和时间的分布、就餐目的和花费情况、影响就餐场所的主要因素、就餐满意度和忠诚度以及就餐建议等部分,为统计分析提供一个内容框架。本文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同时辅以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方差分析。

三、样本背景

本次问卷调查于2011年4~6月在长沙市区人群比较密集的公共场所随机发放。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00份,回收率88.89%,剔除部分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746份,有效率为93.25%。

形成数据库并汇总统计,得到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为:男性占47.51%,女性占52.49%,男女比例相对均衡;主要为15~24岁的青少年(48.25%)和25~44岁的中年(34.23%),其次为45~64岁的人群,占12.13%,年龄14岁以下(2.43%)、及65岁以上(2.96%)的人群相对较少;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最多,占58.17%,高中及中专学历者占31.34%,初中学历者占8.86%,小学学历者占1.23%,小学以下学历者占0.41%,总体上以中高等学历为主;职业构成分布较均衡,多为学生(34.77%)、其他职业人员(14.42%)、服务或销售人员(13.75%)、专业技术人员(10.65%)、企业管理人员(10.24%),离退休人员(6.06%)、公务员(5.66%)、工人(4.45%)相对较少;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3000元的人群最多,占41.94%,1000元一下的人群占36.95%,3000~5000元的人群占16.98%,5000~10000元的人群占3.28%,10000元以上人群占0.86%。从样本特征可以看出,本次调查数据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样本具有典型代表性。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

1. 消费行为的现状分析。

75.81%的受访者认为“外出就餐是一种休闲放松的方式”,其中,家庭聚会(84.18%)、朋友聚会(62.87%)、节日庆祝(28.69%)、放松减压(24.93%)、品尝美食(18.63%)是选择外出就餐的主要原因,而出于保健(1.88%)或其他目的(9.38%)的较少;在就餐时空的选择上,住地附近(45.19%)和单位附近(21.57%)、节假日晚餐(39.55%)和节假日午餐(30.65%)比较集中,囿于交通和时间的限制,商业区(16.48%)和城郊地带(8.38%)、工作日晚餐(21.48%)和工作日午餐(7.77%)选择相对较少。在就餐场地的类型选择上,特色菜馆(40.75%)、风味小吃(35.79%)、私房菜馆(25.87%)、火锅店(20.51%)、快餐厅(19.17%)、中西餐厅(16.49%)、自助餐厅(14.75%)、主题餐厅(12.2%)是选择较多的去处,而酒店餐厅(11.26%)、农家乐(10.05%)、海鲜酒楼(6.7%)、异国风味餐厅(4.42%)、大型酒楼(4.56%)、大排档(4.56%)则选择相对较少;在月均就餐的频次上,3-4次(38.87%)和1-2次(31.77%)是比较集中的区间,5-8次(16.09%)、8次以上(11.93%)、0次(1.34%)则比例较小。而每次就餐的人均花费主要分布在26-50元(32.48%)、25元以下(26.17%)、51-80元(21.48%)这一范围;朋友介绍(74.93%)是了解就餐信息的首要渠道,其次分别是电视节目(16.35%)、网站(9.25%)、报刊书籍(7.51%)、广播电台(4.83%)、声讯查询(3.08%)。

2. 就餐场所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11个就餐选择影响因素变量进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0<0.05,即拒绝原假设,说明数据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具有相关性,也说明统计数据适宜做主成分分析。同时,KMO值为0.810,根据KMO大于0.6的度量标准,11个变量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主成分提取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变量,经过处理后,最后提取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558%,对总体变量的解释程度较好。根据公因子的主要内容,分别将其命名为:安全与服务因子、形象风格因子、便利程度因子、餐饮口味因子。对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消费者对影响餐饮场所选择因素的重要程度较高,得分全在2.5以下,其中,有四条因素的重要性得分在2以下。重视较高的因素集中在就餐环境(1.34)、食物口味(1.47)、服务水平(1.72)、食品安全(1.92)。在消费者心目中,所提取的4个公因子的重要性依次为:安全与服务(1.66)、餐饮口味(1.94)、便利程度(2.27)、形象风格(2.45)。

3. 消费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分析。

在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时期,消费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是企业日益重视的问题,它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持续竞争力与盈利水平。调查显示,仅有38.16%的受访者表示会“固定在某个餐厅消费”,而61.4%的受访者持否定态度。56.34%的受访者对目前的餐饮消费的满意程度表示“一般”,33.74%和2.15%的受访者表示“满意”、“非常满意”,另有7.39%和0.4%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很不满意”。而影响消费者就餐愉悦程度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食品安全(1.29),其次是食物口味(1.43),服务水平(1.78)与价格(1.91)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很重要。

4. 服务提升的建议。

53.62%和29.22%的受访者表示喜欢的餐厅格调是“宁静幽雅”、“朴实简约”,14.34%的受访者偏好“活泼欢乐”的就餐氛围,另有7.37%、6.03%、2.55%的受访者则选择了“新颖时髦”、“高贵典雅”、“富丽堂皇”;在服务方式的选择上,69.08%的受访者选择了“有需要时服务员能随叫随到”这一选项,18.38%的受访者偏好“有专门服务员提供全程服务”,仅有12.53%的受访者喜欢“完全自助”的服务方式;包厢式(43.35%)是受访者最喜爱的就餐空间,其次是卡座式(33.33%)和大厅式(23.32%);除美食外,54.29%、23.19%、23.85%、17.96%的受访者还希望餐厅能提供音乐、书报刊物、电视、电脑等设施和服务项目,另有现场演出(13.27%)、棋牌等娱乐设施(12.2%)、体育健身设施(11%)、儿童活动区(6.17%)也有少数受访者选择;而在餐厅推出的众多促销方式中,打折(32.04%)和特价(29.76%)是对受访者吸引力最大的,其他方式如折价券(17.56%)、会员制(15.68%)、礼品促销(11.26%)、积分卡(10.99%)的吸引力则依次减弱。

五、基本结论及研究局限

1. 结论。

以上的统计结果分析表明,长沙市居民的休闲餐饮消费行为特征比较显著。首先,餐饮消费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得到大部分市民的认可,该市场较为成熟。家庭聚会和朋友聚会是外出就餐的主要原因,而出于品尝美食和保健目的就餐较少,这说明休闲餐饮的主要目的在于情感交流。住地和单位附件的特色菜馆和风味小吃店是长沙市民光顾较多的就餐场地,其他如私房菜馆、火锅店、快餐厅、中西餐厅、自助餐厅的就餐场所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节假日是休闲餐饮消费的热门时段,而晚餐相对于中餐而言则更为集中。就餐次数则相对集中在1-4次这一区间,25-50元是人均花费基本水平。朋友介绍是知晓餐厅的主要途径,这说明口碑效应对消费群体的强大影响力。

其次,根据重要程度排序,食品安全、服务水平、食物口味、就餐环境是影响长沙市民就餐场所选择的主要因素,这说明消费者较为重视餐饮的安全问题和服务水平。目前,消费者顾客忠诚度不高,这说明休闲餐饮消费的可替代性较强;而在服务的满意度上则表现为折中的态度,表达出极端情绪的人群较少,总体上服务水平差强人意。

最后,对长沙市民而言,安静、简洁的餐厅格调更符合大众消费的需求,半开放的服务方式和相对封闭的就餐空间更加符合消费者保留隐私和寻求便利的心理需求。适合的背景音乐、书报刊物是必要辅助品,而商家的直接让利对消费者的就餐吸引力会直线上升。

2. 局限。

本研究结论来源于我们为此研究进行的问卷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进行的统计分析。一方面,由于本研究仅局限于长沙市内的休闲餐饮就餐场所,其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适性还有需要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本文所的调查表是初次使用,其科学性、完整性还需要深入探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摘要:休闲时代的到来使得与休闲消费相关的休闲产业不断壮大,休闲餐饮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已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以长沙市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获得基础数据。研究结果显示,长沙市居民的休闲餐饮消费行为特征比较显著,该市场趋于成熟。

关键词:休闲餐饮,需求行为,长沙市

参考文献

[1]徐万佳.《2011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居民休闲消费达2.2万亿[N].中国旅游报,2011-6-1,1.

[2]周慧.在打造“区域消费中心”战略背景下的长沙市休闲餐饮业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11,(05),43-45.

[3]刘叶飙,樊春梅.九江休闲餐饮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老区建设,2009,(16):10-12.

[4]余音.休闲餐饮的形式与特点[J].中国食品,2005,(15):54-55.

[5]朱长城.一茶一座——休闲餐饮的标准化思维[J].管理与财富,2007,(07):26-27.

[6]詹益洲,林先先.美国休闲餐饮业扫描[J].投资和合作,2006,(06):72-76.

[7]徐栖玲,蔡立思.关注崛起的美国休闲快餐[J].餐饮世界,2007,(05):58-61.

[8]胡湘菊,周慧.论休闲餐饮企业的服务利润链管理——以海底捞火锅店为例[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06),94-97.

[9]周慧,胡湘菊.休闲餐饮企业顾客忠诚培养研究——以“海底捞”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01),34-35.

消费者需求特征 篇2

或许我应该以一种特殊方式开头,而这样的开头可以让我和消费者更加接近一些,

就先从最为流行的韩剧开始吧。

在零售业,我们都已经知道韩流的风行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服装卖得最火,相信大家心知肚明。但是我不想讲服装的发展趋势,因为那不是我的专长。

20,和韩装一起流行的,甚至可以说是比韩装走在前面,那就是韩剧。文化界有尖锐之士在担心这种现象的,称之为文化入侵。但对于一个营销人士来说,能够顺利的入侵那就是营销哲学,值得研究。在本篇我还不想去研究韩剧是如何营销的,那样的文章以后会写,不过不是现在。

在2005年,我顺利地将韩剧中的巨作《大长今》完整地看完了。所以很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发生在《大长今》的故事里面,能解答出来的人必定需要看过该片。

让我们一起先对《大长今》剧情进行回放:

韩尚宫用特殊的方法教导小长今――给师傅倒水喝。第一次,小长今倒了一杯凉水,韩尚宫眼皮也不抬:“再倒一次。”第二次,长今换成温水,韩尚宫的反应依然是:“明天继续倒。”接连几天,小长今不停地给师傅倒水,韩尚宫却一次都不喝。每天晚上长今倒了一碗水,次日早上收拾碗的时候水依旧不动。韩尚宫为什么不喝长今倒的水呢?

我希望各位能够配合我一下,进行第一个思考:小长今如何倒出一碗合格的水?从营销人的角度你是如何看待这问题?

答案其实看过电视的都明白,长今在韩尚宫的指点下,明白了虽然只是要一碗水,但喝水的人的需要不同,一定要先问清楚需求,然后才去倒水。

所以在剧中是这么演的,小长今怯怯地问了韩尚宫这三个问题:肚子疼不疼?解手了吗?嗓子疼不疼?

这是三个很关键的问题,在于长今终于跨出第一步,可以主动地通过多种方向来准确把握需求者的需求。这就是营销策划人所需要了解的方向。

在企业工作中,营销策划人一般是带有任务和目标的,如果不能清楚地了解对方的需求,很明显也无法完成任务和目标。

什么是营销?

回答这问题似乎有些幼稚,很多会问,我已经是营销人了,难道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营销吗?

我只是希望大家很清楚地了解一句话:

营销就是发现需求并满足它。

这句话是菲利浦・科特勒先生在2005新思维全球巡回论坛上说的,

当然在那次会议上,科特勒先生没有说得这么简明,他是这么说的:营销需要创新,但万新不能离其宗――发现并满足需求。

这句话更早点的版本应该为“营销就是发现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并满足它”。不过时隔这么多年,任何先进的理论也得更新,所以科特勒先生也就与时俱进,更加明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概念。

营销就是发现需求并满足它。

两重意思,首先就是发现需求,其次就是满足需求。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乏美,缺乏的只是去发现美丽的眼睛。这句话多年以前我们经常当做哲理语丝来对待。如今用在这里,居然也是非常的贴切。

需求一直都在那里,缺乏的是发现。发现之后,缺乏的是满足。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营销。最后,决胜的就是营销的卓越与优秀、优秀与平凡的差异了。

与此同时,还有一句话闪现在我面前:

优质的服务就是比顾客的期望更高一点。

不记得是谁说过的了。但是说得非常在理,尤其是对从事服务行业的营销人士具有非常指导意义。

这句话比老科的话更深刻一点,至少我是这么觉得,因为从这句话里我可以看出三个层次:

第一层:了解消费者期望;

第二层:满足消费者期望;

第三层:超越消费者期望。

很明显,前面两层科特勒先生都已经把意思讲得很明白了。惟独第三层,因为加入了更深层次的服务理念,不具备所有行业的指导意义,科特勒先生就没有体现在其定义里。

而本文因为要谈论的主题是服务革命,所以,不妨就在这部分的探讨里稍微地超越一下科特勒先生。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我更愿意用一些更通俗的话来表达我对它的理解。我认为营销人很多时候就和医生一般。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必须要透过患者的身体感受患者的痛苦。高明的医生能在最短时间里发现病因,庸医却总是在贻误病情。高明的医生能迅速想到解决方案,并思考如何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果,庸医却总是一次次地实验,采取各种排除法,直至将病人摧残进入死亡边缘。

营销策划人就是这样。高明的营销策划人为企业创造财富,低俗的营销策划人却总是在引企业走入歧途,直至破产。

“从消费者需求出发” 篇3

“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这句话平淡到几乎可以充耳不闻了,但是有谁真在做吗?让我们来看看观致在做什么,并且听听他们的高层说了什么。

关于造车理念

“我们绝不把车开发成自行车2.0”

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断分析、思考未来中国汽车消费者的驾乘行为、用车行为会发生什么变化。过去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喜欢的车型与美国市场基本相似,偏好宽敞的轿车。这是因为过去用车的人比较富裕,并配有司机,所以追求宽敞的后座空间。但如今,中国消费者在喜好车型、用车行为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美国自己并没有太大差别。除了SUV在美国市场上兴起之外,两厢、掀背等车型仍然不畅销。但在中国,两厢车突然之间就打开了市场。所以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着的。

在评估消费者行为变化时,我们首先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去考虑,要研究在这一市场中,汽车消费者是基于什么因素决定购买汽车的。

我介绍三个主要汽车市场:美国、欧洲和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市场。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地公交网络的发达程度。美国的公交网络是相对不完善的,所以人们必须有车代步,才能实现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此北美消费者主要考虑汽车的可靠性,而不会对个性化有很多要求,所以北美车系的造型不太讲究。

欧洲的公交网络比美国完善多了,但也并不是最好的,所以欧洲消费者买车的因素肯定和美国不同,汽车的个性化元素会促使他们买车。重要的汽车制造国——德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车速上限的国家,这决定了德系车制造商在开发时会更注重整车的动力、刹车性能等,并在这些方面全面深入地考量。所以德系车的性能往往会比较出众。

中国的公交网络相当完善,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对于北美、欧洲,中国市场的购买需求会相对减弱。所以中国人买车更多是为了显示独立、彰显个性,同时也满足他们与家人一同出游、共享乐趣。在我们进行研发时需要考虑这种特定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如果没有全面考量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只是将汽车做成了自行车的替代品,这样的策略是不可行的。所以当我们开始开发产品的时候,就非常清楚绝对不能只生产一个自行车的替代品,绝不会开发成自行车2.0。我们在五年前就已经预计到当今中国汽车市场上消费者会有怎样的诉求。

关于安全性

“观致这样的车进欧洲,当然会对我们有冲击!”

9月份,观致3轿车取得了欧洲碰撞五星评价的好成绩,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奋的事件,代表着观致汽车达到了非常高的质量水准。

从刚开始着手开发车型时,我们定下的目标是开发出来的车型一定要具备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各大市场都会畅销。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具备两大基本要素。第一,观致3轿车要有上乘的质量;第二,产品要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一定要达到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的五星安全碰撞标准。观致3轿车的成绩不仅是本年度最佳,也是Euro NCAP有史以来最好成绩之一,这足以证明我们的安全性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最让我兴奋的是西方各大媒体对此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可以看出西方媒体对这个成绩充满赞叹。欧洲媒体过去不认为中国车这么好,现在他们觉得,观致这样的车进到欧洲,当然会对他们有冲击!

关于车联网

“过去十年我们在干什么呀?”

相比一些欧洲传统汽车制造商,观致汽车的开发策略不尽相同。欧洲许多汽车制造商会以工程开发为导向,工程师可能会说:“这种先进技术非常适合消费者,只是他们还不知道。”纵观现在市场上其他品牌车型,要不就是根本没有信息娱乐系统,要不就是非常难用。很多车载信息系统一旦联网之后,大量洪水一般与行车无关的信息拥塞在屏幕上。而观致MMHTM多媒体娱乐系统是完全根据消费者需求开发出来的,有许多独特性。

首先,这个系统没有复杂的层级目录,非常有逻辑性、易用。同时考虑到了人体工程学的特征,运用手指滑动的简单操作方式,直观地实现功能。此外,平台上的信息完全契合用户的驾驶需求,同时又不会影响驾驶。比如,我们调研得知邮件功能对消费者来说是无用甚至影响驾驶的,所以我们不会在这方面下功夫。

我遇到过一个在欧洲的顶尖制造商企业里的朋友,他看到观致开发出来的多媒体娱乐系统后很震撼,感慨道:“过去这十年,我们在干什么呀?”

关于模块化

“在整车功能上我们细化了1000多项需要达标的环节”

模块化可以让我们的C级车的轴距在-50到+150毫米之间调节,可以满足三厢车、两厢车、旅行轿等车型。如果后续要考虑开发SUV,那么前外悬应该适当缩短,并且后悬架会从扭力梁改成多连杆结构。模块化平台可以提供很大的灵活性。

我们拥有世界顶级供应商为我们做精细汽车工程的开发和实践,在整车功能上我们细化了1000多项需要达标的环节,比如安全性、多媒体娱乐系统、动力总成、刹车系统等等。与国际竞品相比,我们的各项指标都高于平均水平。车身相对其他竞品更宽、长,轴距比同类产品平均水平长33毫米,后轮距宽39毫米。

模块化平台开发的另一个优势是,我们的车将会达到比较低的重心,这个重心在负载和空载的情况下没有太大改变,从轿车到SUV,不同车型的重心水平也都在同一个范围内,这样可以使消费者的驾乘感受不会有很大变化。

编辑观点

消费者需求特征 篇4

很多国内学者认为我国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导致了内需不足。臧旭恒、张继海 (2005) 采用持久收入消费模型, 验证了收入差距与总消费间的负相关关系;王小鲁 (2007) [1]通过对国家统计局有关收入消费数据的统计分析, 认为收入差距过大致使我国储蓄过度、消费不足;通过AIDS消费系统模型, 王艳、范金 (2007) [2]从消费结构的角度研究了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发现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尤其对耐用品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基于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 程磊 (2011) 发现城镇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比均是消费率下降的Granger原因;张屹山、陈默 (2012) 使用泰尔指数讨论了收入分配与扩大内需的关系, 认为收入差距的拉大是阻碍我国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因素。

虽然学者们使用不同的计量模型或方法, 验证了我国收入差距与内需不足间的因果关系, 但认为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制约消费的观点, 其理论依据源于Keynes (1936) [3]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 即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要小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目前, 多数研究均不加证明地把其作为前提使用, 但也有学者对该理论提出质疑。李军 (2003) [4]在对我国收入差距对消费影响的测算中, 发现我国高收入阶层目前的消费倾向依然较高, 收入差距扩大尚构不成内需不足的主因;在使用分位数回归对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实证研究中, 陈建宝等 (2009) 也指出消费倾向总是随收入增加而减小的直观感觉并不可靠。

基于对收入差距与内需不足问题的已有研究, 本文选择使用CHIP2007城镇家庭调查数据, 采用门限回归模型检验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非线性特征, 并进一步讨论收入差距与内需不足之间的关联性。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统计数据库, 消费率经计算所得)

二、消费需求非线性特征的验证方法

(一) 模型选择

以往的包含结构突变点的非线性模型, 其突变点的选取及其个数的确定主要依靠于人为经验的判断和选定, 这种人为因素的干扰必然会使对潜在突变结构的估计出现偏差。对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非线性特征的定量测度, 本文拟采用Hansen (1999) [5]提出的门限回归模型 (Threshold Regression Model, TRM) 。门限回归模型是以内生的方式, 从样本估计中分离出以门限变量为基础的两个或几个样本, 能够更为准确地捕捉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内在的非线性关系, 对二者间结构性突变的度量也更为可信。

(二) 单门限回归模型估计

对于样本, 门限变量qi为连续标量, 而且也可是自变量xi本身。Hansen (2000) [6]给出的一般单门限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I (·) 为Heaviside示性函数, 当门限变量qi≤γ时, I (qi≤γ) =1, I (qi>γ) =0, 则yi=μi+β'1xi+ei, 反之亦然。

(1) 式可进一步改写为以下紧凑的形式:

其中xi (γ) = (xiI (qi≤γ) xiI (qi>γ) ) ', β= (β'1β'2) '。对任意给定的γ, 通过最小二乘估计 (OLS) 便可得到 (2) 的待估参数β的估计值:

其对应的残差平方和记为S1 (γ) , 由此可见门限回归模型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门限值γ。Chan (1993) [7]和Hansen (1999) [5]建议把门限变量qi的每一个取值作为门限值, 分别对 (1) 或者 (2) 式进行OLS估计, 认为其中使得残差平方和S1 (qi) 最小的qi变为真实门限值γ的估计值, 即:

得到之后, 通过 (3) 式估计得到模型 (2) 的系数估计值, 残差方差σ12可用残差平方和除以其自由度来估计, 即:

其中k为包含xi在内的模型中的自变量个数, 残差序列自由度为 (n-k-1) 的原因, 是OLS估计中对残差序列施加了 (k+1) 个约束。

(三) 模型可信性检验

得到门限估计值后, 为确保模型的可信性, 还需验证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门限效应的显著性检验和门限个数的确定;二是门限估计值的一致性检验, 验证在大样本下γ是否为真实值γ0。通过这两个问题的相关性检验, 模型才可用于后续收入分布和内需不足问题的讨论。所以, 对于单门限效应的检验, 使用Hansen (1996[8], 1999[5]) 的LR统计量:

假设检验为H0:β'1=β'2, H1:β'1≠β'2, S0表示不存在门限情况下的残差平方和。在初始假设H0成立的情况下, 该检验分布不是标准的, 门限值γ并未参与回归, 是不可识别的。Hansen (1996) [8]使用在H0假设下回归得到残差, 通过多次自举法 (Bootstrap) 计算似然比统计量 (6) 的模拟值, 而后计算其大于临界值的概率p值, 如果该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水平, 便拒绝H0不存在门限效应的初始假设。

对于门限个数的确定, 可重复使用上述检验方法, 检验第二个门限值的显著性。此时LR统计量为, 初始假设H0:有一个门限值, 备选假设H1:有两个门限值, 其中S2和分别是双门限回归模型:

的残差平方和与残差方差估计值。依次可检验三门限、四门限模型等等, 直至不再显著, 进而可知模型最终的门限个数。

对于门限估计值的一致性检验, Hansen (2000) [6]认为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构造“不拒绝区间”, 构造门限估计值的渐进可信区间。在初始假设H0:γ=γ0下, 似然比统计量为:

Hansen证明了对于给定的显著水平α, 当时接受初始假设, 求解不等式便得到其渐进“不拒绝区间”。

(四) 数据说明及回归方程设计

本文数据主要使用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 (China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s) 2007年城镇家庭调查的数据, 以下简称“CHIP2007”。该项数据包括我国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河南、湖北、安徽、四川和重庆共9省市5 000多户家庭的收入、消费及有关家庭基本信息。在剔除掉少量存有信息缺失的家庭后, 本文最终筛选出满足研究需求的家庭共5 000户。相关价格指标使用中经网 (http://db.cei.gov.cn/) 综合年度数据库中2007年对应省份的价格指数数据, 以“全国=100”进行折算。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完善, 财产性收入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日益显著, 同时考虑到不同收入群体对于价格的敏感性是不同的, 本文把财产性收入比例和价格指数视为解释变量。模型采用指标包括家庭消费性支出 (exp) 、家庭总收入 (hinc) 和财产性收入比例 (inc K) 、价格指数 (p) , 以及一些家庭特征的控制变量:省份 (prov) 、户主年龄 (age) 、家庭是否发生重大事件 (d) 、住宅位置 (h) 。其中重大事件包括结婚、子女出生、找到好工作、离婚或分居、生大病或意外伤害、家人去世、家里盖房或买房, 住宅位置分为主城区、城乡结合区、镇中心、镇乡结合区和特殊区域五类, 单门限模型设计如下:

其中门限变量为hinci, xi= (ln (hinci) inc Kipi) ', β1= (β11β12β13) ', β2= (β21β22β23) ', 控制变量Familyi主要为表征省份、重大事件、住宅位置等信息的一系列“0-1虚拟变量”。此外, 包含连续变量户主年龄, 用ln (age) 度量, Familyi项具体参与回归形式不再累述。双门限模型回归方程中增加一个示性函数, 如 (7) 所示, 依次类推。

三、收入-消费非线性作用机制的估计结果

(一) 门限值的估计

本文样本容量较大, 对门限变量家庭年收入每一个值带入 (8) 进行估计选择门限值工作量很大。考虑到处于相同收入阶层的家庭消费行为相似, 把能反映整个收入分布的特定分位数带入估计γ, 本文考察{2.5%, 5%, 7.5%, …, 97.5%}共39个分位点, 循环引入 (8) 式各分位点残差平方和分布曲线如图2所示。由图2可得以下结论: (1) 曲线S1完全处于S0线下方, 证明单门限模型较无门限模型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拟合得更好, 可初步判断居民消费需求非线性特征的存在性; (2) 单门限值γ1的估计值为处于60%分位点处的收入值, 即 (元) , 其对应的残差平方和; (3) 很有可能存在其他门限, 而且下一个门限值很有可能位于γ1的左边, 因为S1曲线存在两个连续极小值, 下一个为27.5% (残差平方和为846.54) 分位点。

对于第二个门限值, 当时, 双门限回归方程可设为:

当时相类似, 门限1和门限2互换位置即可。将39个分位点循环代入估计得到残差平方和分布, 结果如图3。图3可看出: (1) 分布曲线S2处于直线S1下方, 双门限模型拟合效果更佳; (2) 第二个门限值为27.5%分位点处的收入值, 即 (元) , 其残差平方和; (3) 曲线S2仅有一个显著连续极值点, 不存在其他门限值。

(注:直线S0是无门限残差平方和估计值, 曲线S1是单门限残差平方和分布)

(注:直线S1是单门限残差平方和估计值, 曲线S2是单门限给定情况下双门限残差平方和分布)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存在非线性的作用机制, 且收入对消费具有非线性双门限效应。对CHIP2007城镇调查数据的拟合结果, 显示门限区间为 (0, 30337.7]、 (30 337.7, 52 800]和 (52 800, +∞) , 在接下来的估计中分别称之为“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和“高收入组”, 各收入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二) 收入-消费的非线性双门限机制可靠性检验及估计结果

首先, 依次给出门限效应的显著性检验、渐进置信区间等模型可靠性检验结果;其次, 在确定模型形式基础上进行异方差性检验, 给出模型的估计结果。由表2的检验结果可判断: (1) 对于门限估计值52 800 (元) 和30 337.7 (元) , 两个门限显著性检验的统计量分别为13.14和13.98。由自举法模拟1 000次计算得到的拒绝原假设的概率均小于1%, 可知两个门限效应均很显著。 (2) 估计值均位于置信区间内, 置信区间内的估计值均满足LR1* (γ) ≤7.35 (95%的临界值) , 故接受门限估计值为真实门限一致估计量的初试假设。由此可知收入和消费间的非线性双门限模型是可靠的, 由其估计结果进一步讨论收入差距和内需不足的关联性是合理的。

由于本文使用的是大样本横截面数据, 估计前需进行异方差性检验, 模型的White异方差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异方差检验结果显示P值等于0.0000, 故拒绝同方差的原假设, 认为存在异方差。对于异方差的处理, 陈强 (2010) [9]比较了常用的一些处理方式, 认为在大样本下采用“OLS+稳健标准差”的估计方式, 可以保证回归系数和标准差估计的一致性。估计的大样本一致性正是本文所看重的, 故模型将采用“OLS+稳健标准差”的估计方法, 估计结果见表4。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下显著。

四、收入差距与内需不足的讨论

(一) 双门限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由表4对消费需求非线性特征的双门限估计结果, 可知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整体的消费倾向还是比较高的, 与同期的日本最终居民消费率0.573 (中经网数据计算得到) 相当;在1%显著水平下, 各收入组的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均显著, 但不同收入组的消费倾向明显不同, 低收入组的0.575最高, 高收入组的0.566次之, 中等收入组消费倾向最低为0.525,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随收入由低到高呈现“U”型的非线性特征。由此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相对于收入确实存在非线性特征, 但并不满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假设, 这说明我国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还是较高的, 反而中等收入消费热情并不高。另外, 财产性收入对高收入家庭来说会略微地增强其消费倾向, 但对中低收入家庭并不产生显著影响。另一个对消费影响显著的因素是价格或通胀, 中等收入组的消费稳定性最高, 高、低收入组对价格敏感性相对较高, 稳定性相对较差, 这表明中等收入家庭消费较为谨慎, 不会随价格的涨落盲目改变自己的消费支出计划。

(二) 探讨非线性特征下内需不足的成因

通过双门限估计结果的分析, 发现收入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呈非线性“U”型特征。从整体社会福利的角度考虑, 高收入家庭消费的效用低于低收入家庭, 收入差距的扩大会降低社会整体福利效用。因此, 若单从消费需求的角度考虑, 收入差距可能并不是现阶段我国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另外, 与邻国日本同期消费率对比, 我国城镇居民高低收入组的消费倾向基本与其处于同一水准, 而中等收入阶层却明显存在约5%的需求不足。因此, 有理由认为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不强是我国现阶段内需不足的关键, 中等收入消费需求不足必然与其现阶段所处的消费阶段有关。考虑到消费的“攀比效应”, 可以拿中等收入的消费支出数据和高收入阶层进行比较, 具体见表5对CHIP2007数据的中、高收入组消费结构的统计结果。

食品和医疗为基础性消费, 家庭设备和交通通信涉及家电、汽车等耐用品消费, 表征基础消费外的第二级消费, 考虑到住房消费的现阶段特征于后者更为相似, 把居住也归为第二级, 文教娱乐和其他服务消费代表更高一级的消费。由表5的统计结果可知中等收入阶层与高收入阶层相比, 其食品、医疗等基础性消费对其需求制约仍较大, 约占其60%的支出, 其余的6项消费高收入支出比例均高于中等收入, 均是中等收入阶层未来潜在消费对象, 消费结构级别一般由低到高演变, 可判断现阶段中等阶层正处于耐用品消费阶段。一方面, 跨越住房、汽车及高档家庭设备的消费阶段本身需要的时间较长;另一方面, 现阶段物价、尤其是房价的快速增长, 使中等收入阶层陷于耐用品消费阶段的困境, 难以实现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 导致其消费热情减退, 进而形成消费需求的“U”型非线性特征。该特征长时间存在产生累积效应, 进而致使内需不足的形成。所以, 在我国消费需求的非线性“U”型特征下, 一味强调低收入群体的增收只会使更多人陷入到这种消费结构的困境, 致使消费率进一步走低。

五、结论

1.对于消费需求非线性特征的检验和度量, CHIP2007数据的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确实存在双门限的非线性特征, 门限值分别为30 337.7元和52 800元, 进一步的检验结果表明这一双门限模型是稳健可靠的, 可用作分析收入差距和内需不足的讨论。

2.双门限模型的“OLS+稳健标准差”的估计结果, 显示由门限值划分的不同收入组的消费倾向明显不同, 低收入组的0.575最高, 高收入组的0.566次之, 中等收入组消费倾向最低为0.525,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随收入由低到高呈现“U”型的非线性特征。

3.在本文的需求非线性特征下, 单从需求的角度考虑, 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不足以解释收入差距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通过对CHIP2007数据的中、高收入组的消费结构数据对比, 发现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所面临的以耐用消费品为主的消费结构困境, 可能是内需不足的主要症结所在。

基于上述结论, 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 除了在扩大内需过程中关注低收入群体外, 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也要着重确保中等收入阶层收入的稳定增长, 同时控制物价、尤其是房价等耐用品价格的膨胀, 保障其实际消费购买力的增长, 助其突破现有消费结构困境, 形成以中等收入阶层消费为主导的需求模式, 实现居民消费的稳定持久增长, 旨在完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到消费拉动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小鲁.收入差距过大:储蓄过度消费不足的内在原因[J].开放导报, 2007 (5) :34-36.

[2]王艳, 范金.收入差距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7, 21 (1) :6-11.

[3]Keynes J M.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M].New York, 1936.

[4]李军.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定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 (9) :5-11.

[5]Hansen B E.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9, 93 (2) :345-368.

[6]Hansen B E.Sample splitting and threshold estimation[J].Econometrica, 2000, 68 (3) :575-603.

[7]Chan K S.Consistency and limiting distribution of the least squares estimator of a threshold autoregressive model[J].The annals of statistics, 1993, 21 (1) :520-533.

[8]Hansen B E.Inference when a nuisance parameter is not identified under the null hypothesis[J].Econometrica: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1996:413-430.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消费者需求 篇5

多年前我在给一家化妆品企业做市场分析评估时就发现,有关调查公司做得调查认为各类女士美容化妆品目标消费者普遍都是:收入丰厚、时间充裕、知识丰富、头脑聪明的职业女性或家境丰裕、天真可爱、无忧无虑、追求完美的青春少女等等,显然这样的调查对企业来说营销意义是有限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误,原因就是市场调查人员从主观愿望出发,忽视对市场的分析与研究,没有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消费者,洞察消费者需求。

记住:洞察消费者需求就是要了解消费者所想的(认知),他们所体验的,他们乐意去做的(行为)以及能影响这一切的事情和地方(环境)。

譬如,汽车是什么?从代步的角度来看,汽车当然是价格越便宜越好,假如汽车价格贵到大多数人都无法购买,汽车代步的功能也就无法实现了。但是如果我们从消费者的眼睛来看,汽车可能就变成了形状或颜色的同义词,形状越是符合当下的特色,汽车产品越畅销,同样颜色越是当下的流行色,汽车越是受到消费者青睐。可见小汽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外形设计如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再如,餐饮是什么?许多餐饮老板常常将推出新菜肴当作餐饮企业的创新,但是,有一家中国餐饮企业,却在没有新菜肴推出的情况下,生意忽然间变得兴旺热闹起来!其实它的做法也很简单,将原本封闭的食客们看不见的厨房,装上了一面透明的大玻璃,食客只要一进大门,立即被红火的炒菜场面所感染!这就是“眼睛”角度的力量!”大大增强了消费者的感受。

记住:学会从消费者的感官角度体验提出问题――包括了眼睛(颜色)、耳朵(声音)、嘴巴(味道)或手足等,我们就会知道哪些产品功能多余、哪些才是消费者需求的关键要素,

也就是说,问题或提问,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消费者层面的微角度观察。只有选对了消费者层面的微角度,才有可能正确地定义企业产品,从而将产品镶嵌在消费者心理上一起去运行。

角度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国外营销学书中有这样一个流传故事,说明了角度不同,结论大相径庭:一个人看到“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这里没有市场”,另一个人则惊呼道:天哪!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市场实在太庞大了!这其中,事物本身没有变化,唯一改变的就是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即角度。事实上,由于缺乏角度意识,一些人并没有意识到技术发明仅仅只是典型的产品范畴,不少人将新发明与新需求之间划等号,而实际上,技术发明与技术应用是两回事。如同工业社会之于蒸汽技术发明一样,创造需求并且赚得盆满钵满的人,并非蒸汽机技术的发明人而是使用蒸汽技术的铁路公司。事实上,当知识成为了人人皆知的常识时,所谓的创新,90%以上都是来自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只有不足10%来自纯粹意义上的科技发明。

再比如苹果为什么能战胜移动通讯的几个强大对手,就是思维方式的创新。假如移动通讯仅仅为了生活质量改善(如通话功能),那么,我们会选择诺基亚而不是iPhone。虽然我们几乎说不清楚,究竟是移动互联网成就了iPhone,还是iPhone迎合了移动互联网?但有一点是事实就是:iPhone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通过手机上网。满足需求与创造需求之间的区别之一:在已经发现需求的前提下,满足需求很简单,只要质量好或价格便宜,产品就会源源不断地卖出去;但是,创造需求却是另外一回事,它表现为现有产品与消费者所期望生活方式的不匹配,该怎么办的问题。

喜阳阳: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 篇6

用服务抓住消费者

“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先求稳,再发展。”喜阳阳爱婴创始人兼董事长王伟国说。他倡导婴童零售不应该只是站在产品角度,而应该去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是营养和护理方面的解决方案。”

所以为了真正做好消费者服务,早在多年前,喜阳阳就已经开始做很多体现附加值的服务。比如理发,取名,手足印,胎毛秀,催奶,熏蒸,黄疸检测等,包括现在的儿童游乐,玩吧,淘气堡。当现在有很多婴童零售机构倡导诸如此类附加值服务的时候,喜阳阳已经坚持了十多年了。

他们给消费者的一些服务,有时候让人不敢相信。王总举了例子。“在孕妈妈时期,我们销售出去很多防辐射服,但是有的妈妈生了宝宝之后,就说不要了,我们还能退换。”而导购们也会很高兴地将妈妈用的产品换成宝宝用的产品。可以想象一下,通过这种方式换来的消费者的忠诚度会如何?

用定位圈定消费者

王总在进入婴童行业之前就有过成功的经商经验,做过燃气具的经销商,1994年在新疆的销售额就达到了六千多万元。后来进入母婴行业,他也十分清楚如何成功地切入一个新的市场。

“开始做母婴门店之前,我用了9个月的时间考察这个市场。”王总说,他带上笔记本奔走于大街小巷。“所有卖奶嘴奶瓶的地方我都去看过了,包括地摊上卖的橡皮奶嘴,我都知道他是在哪进货,价格是多少。”

就这样,王总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当地这个市场的现状和上游的货源。为了考察货源,他也曾经因为一件小商品跑一回广东。

市场或许会留给机会主义一些空间,但要真正做强做大,需要有深入了解市场以及尊重市场的态度。

基于他对市场的研究,当喜阳阳开出第一家门店的时候,就与当地其他门店不一样。“当时的业态是奶粉在超市,服装在商场5~6层,奶嘴在B1,我第一间店就做综合了。”

这就是为消费者提供综合的购买解决方案。

而在产品结构上喜阳阳一开始就以中高端为主,主打性价比高的产品。由于一开始便是这种定位,让高端产品一进来便能适应喜阳阳店铺的销售趋势。

高端奶粉海普诺凯1897刚上市的时候就进入喜阳阳的系统销售,是整个喜阳阳系统中销售额增长最快的奶粉。“首先这应该归功于我们多年经营沉淀的高端客户群,而另一方面1897的产品也特别有优势,1897是根正苗红的荷兰原装进口奶粉。”王总说。北大权威医学临床验证的氨基酸组态近似母乳配方、精准化会员落地服务模式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大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黏度。

而且做1897的产品,在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反馈上,都让王总很放心,“从没有收到消费者投诉。”真正让消费者安心的产品,也能给零售商带来更忠诚的客户。

用技术服务消费者

消费者需求特征 篇7

一、美国人均GDP3000美元~10000美元阶段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特征

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逐步确立。1959年至1968年10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84%的速度增长,其人均GDP也在1962年超过3000美元,并在1978年突破了10000美元。消费在美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 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1959年~1978年20年间,在美国支出法GDP中,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为79.29%,投资率平均为20.45%,净出口比率平均为0.27%。其中,1962年美国最终消费率、投资率、净出口比率分别为78.59%、20.71%、0.70%,最终消费与总投资的比例为3.79;最终消费与进出口总额比例为8.52。可见,在美国人均3000美元到10000美元这一时期,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投资和外贸发展还比较薄弱,消费支撑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 个人消费是国内市场需求的主体

在最终消费内部(以最终消费为100%),美国的政府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2%左右,而个人消费支出比重超过75%,二者比例低于1:3,个人消费是国内市场的消费主体。由于美国是典型的消费型国家,而且消费已经达到较高水平,1959年-1970年间,美国个人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变化幅度不大,个人消费率平均为62.17%,而政府消费率平均为17.12%;个人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平均达到78.41%。其中,1962年美国个人消费支出3633美元,是政府消费支出的3.75倍,个人消费率为62.0%,而政府消费率仅16.5%。在20世纪60年代末,100户美国家庭中99%都有收音机、80%的家庭拥有一辆或多辆小汽车、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一台彩电和冰箱、99%的住宅装有空调设备、92%的家庭使用电话、86%的家庭配备了微波炉。

3. 服务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是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作为发展型、享受型的服务性消费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居民服务性消费将获得快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随着美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个人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不断增长,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62年的48%上升到1978年的53.52%,住房服务、金融服务、娱乐服务以及零售业等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4. 消费与外贸进出口协调互动发展

从外贸进出口来看,1959年~1978年,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美国进出口贸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45%,其中,出口额年均增长12.04%,进口额年均增长13%。这一时期,美国消费规模的扩大与外贸的高速发展直接相关,因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消费结构向以住房、汽车为主的产品加速升级,尤其人均3000美元~6000美元期间和6000美元~10000美元期间是汽车拥有率上升最快的两个时期。由于住房、汽车等产业链长,需要上游原材料,因此美国居民对住房、汽车消费需求的增长拉动了上游原材料的进口。例如,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1960年美国每天进口石油180万桶,占石油总消费量的19%;到1976年美国每天进口已达730万桶,占日消费量的43%。因此,这一时期,美国国内消费的增长,带动了进口商品的大幅增加,形成了消费与外贸互动发展的格局。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在人均3000美元到10000美元时期,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个人消费是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推动美国20世纪60年代经济飞速发展和70年代抑制滞胀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美国在人均GDP3000美元~10000美元时期刺激消费需求的主要措施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美国经济的特点是“有效需求不足”。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美国把刺激消费需求作为消费调控的重要目标,运用凯恩斯主义理论,采取赤字财政和放松货币的政策,并引入工资政策、收入政策、消费信贷、经济计划、产业政策等重要调控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消费需求。

1. 实施大幅度减税计划

肯尼迪执政后,为了使美国经济走出高失业、低增长的困境,接受了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增长性财政政策”主张,实行以刺激经济连续增长为目标的长期预算赤字财政政策。在这一政策目标的驱动下,美国把财政政策作为消费的主要调控手段。其中,为促进居民消费,1948年~1970年美国实行了大幅度减税计划。美国政府于1961年、1962年、1964年和1965年频频减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削减了个人所得税率,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由91%降低到70%。同时还削减了公司的利润税,并且放宽了对资本折旧的限制。美国的大幅度减税,对国内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实施工资、价格路标制度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尽管采取了严厉的经济政策,但没有抑制价格上涨,通货膨胀持续不下。肯尼迪上台后,认识到在某些关键部门过度的工资和价格增长可能使经济不利于复苏,因而在实施财政政策的同时,实施了工资、价格路标制度。路标制度要求工资增加大体与劳动生产率保持一致,劳动生产率用人均小时作为参考。按照路标制度,低于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行业,其价格会上升,而高于平均劳动生产率的行业,其价格则会下降。同时,对劳工或资本短缺或过剩的特殊行业给予津贴,物价上涨幅度不超过工资增长幅度。路标政策在1961年和1962年的汽车和基础炼钢行业谈判合同中实施,其结果使这两个行业工资增长为2.5%。虽然路标制度在当时遭到美国先锋劳工组织、美国劳工联合会和产业联合总会的批评,到1967年已经名存实亡,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劳动收入分配。此外,1938年美国第一个公平劳动标准法生效,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1966年9月,美国国会再次修订了《公平劳工标准法》,在把最低工资从1.25美元提高到1.40美元后,又提高到1.60美元,并对750万非农场工人和40万农场工人规定了最低标准。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根据当时的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增长率又对《公平劳工标准法》修订了两次,最低工资标准又有所提高。

3. 实施大规模扩大社会福利计划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获得了更大程度的拓展和深化。在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和约翰逊的“伟大的社会”政策的推动下,美国实施了大规模扩大社会福利计划。主要措施包括:一是1965年美国国会以1935年社会保障法修正案的形式,通过了《老年医疗照顾计划》和《穷人医疗援助计划》。医疗照顾和医疗援助的基本目标是老年人、残疾人和穷人。其中,《老年医疗照顾计划》规定,参加保险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资格享有90天的住院服务和100天的院外护理,其费用由国家总收入及社会保险金支付,要求为此增加7%的保险金。二是通过1964年的《食品券法》,对于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家庭给予食品券补贴,这种廉价食品供应使受益家庭到1969年达320万户,实行补助小学食堂供应廉价午餐计划也使社会受益。三是通过1965年8月的住房和城市发展法和1966年示范城市发展法,以改善住房条件。在约翰逊任期成立了住房城市发展部,扩大援建低租金公共住宅24万套,由政府补贴使低收入家庭得以住到体面的住房。对于六、七十个城市贫民窟进行彻底清理,建立符合标准的社区。四是1961年5月国会通过了地区重新发展开发法,援助经济停滞和严重失业的贫困地区。1963年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又着手拟定“向贫困宣战纲领”,提出新的联邦政府反贫困计划。1965年又制定了《阿巴拉契亚发展法》,开发12个落后州所在的阿巴拉契亚贫困地区。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使贫困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使失业者在一定的时期得到补偿,使老幼病残、鳏寡孤独等得到照顾,相对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对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4. 实施人力开发和职业培训计划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剧,结构性失业严重。为了促进就业,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培训、促进就业的政策。196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人力开发与培训法案》(简称MDTA),强调职业训练的重要性,授权劳工部、卫生部、教育和福利部在财政上支持并促进职业培训计划,以提高失业人员和就业不足劳动力的技术培训。根据这一法案,在3年内有40万至100万人接受培训,投入了近3.7亿美元的经费。1963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培训方面需要提高水平的失业者应该接受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了就业培训的对象。1964年7月又通过了《经济机会法》,专门成立经济机会局,对社会上的穷人、失业者、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再培训,以满足由于结构调整失业变化的需求。上述几部法案不仅促进了美国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和就业,而且其对美国人力资源培训政策的成熟与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十二五”时期我国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选择

“十二五”时期,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深远影响依然存在,外需萎缩的情况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夯实国内消费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内需尤其是国内消费“启而不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居民消费能力有限。“十二五”时期,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一是探索实施工资路标制度。积极吸取美国工资、价格路标制度的经验教训,按照行业划分探索实施工资路标制度。如对于石油、金融等垄断性行业对经济的贡献,可确定不同岗位工资标准的上限;而对于其他行业,要逐步提高工资收入,并对低收入群体给予相应的补贴。以此改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贫富差距,从整体上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二是加快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税收政策。近年来,我国已连续几次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但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并没有跟上物价、房价的上涨,致使“用工荒”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突出。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物价水平、行业发展阶段等加快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税收政策,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财产税等。其中,就个人所得税而言,目前我国个税起征点实行全国“一刀切”,既没有充分考虑物价的上涨因素,也没有考“虑地区的差异,致使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两次提高均低于工薪阶层的劳动报酬增长,实质上降低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在当前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要加快调整个人所得税率起征点,并根据各地区的物价水平差异制定相应的浮动税率。三是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合法收入。“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城市化不仅是农村人口生产方式的城市化,更主要的是农村人口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消费文化的城市化。农民工群体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消费群体,应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拆除分隔地区和城乡的“户籍篱笆”,完善政策环境,降低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疏通农民“造城”和“进城”渠道,实现农民工的消费在城市“落地”。

2. 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资,减轻居民预期支出的压力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比较发达,涵盖了医疗、保险、教育、住房等多个领域。美国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对于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个人消费起到了重要作用。相比而言,尽管近年来我国在扩大城乡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基本社会保障水平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目前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仍然偏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心仍在城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才全面启动,而且农民工被纳入基本社会保障的比例仍然偏低。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大约70%左右的农民工未参加任何保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居民的预期支出,迫使居民压缩即期消费,以应对不测。因此,“十二五”时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必须加大社会保障方面的投资,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释放居民的即期消费。一是要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形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二是加快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把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纳入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范围,形成统一的城镇职工社保制度。三是加快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

3. 实施“出口转内销”和扩大进口战略,丰富国内商品品种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不仅带动了商品进口,而且促进了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十二五”时期,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由以出口为主转变为进出口平衡发展,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从国内市场看,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高收入人群扩大的形势下,中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大,消费越来越呈现多样性,仅靠国内生产来满足是不够的。而我国进口渠道和经销网络局限很大,一些进口商品在国内的销售价格非常高,除征收关税外,大部分的利润都掌握在进口商手中。这也是当前大量国民到国外采购商品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适应国家贸易战略调整的要求,要加快建设进口商品展示和销售平台,建立新的进口渠道,扩大商品进口,增加国内商品供给,丰富国内商品品种,使国民不需要出国就能购买到国外丰富的商品,更好地满足和拓展居民消费需求。

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后,“出口转内销”成为众多外贸企业发展的一条新出路。“十二五”时期,要紧紧抓住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机遇,加快构建新的流通渠道,解决外贸企业“无品牌、无渠道”的困惑。一是要大力培育大型批发商和代理商。鼓励有实力的外贸进出口公司向大型批发商、代理商转型。外贸进出口公司既与众多的外贸生产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又与国外的进口商有着长期的业务关系,通过加强物流能力、融资能力、销售网络建设和当地人脉关系,向大型国际化的批发商、代理商转型,不失为推动外贸生产企业开拓内销市场的一个有效途径。二是探索建立外贸产品展贸商城或展贸中心,通过设立“工厂店”的模式,将一些有特色的外贸产品集中起来展卖。这样,既为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开辟了途径,又可以通过选择有特色、与国内流通渠道商品差异化竞争,弥补当前国内市场商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

4.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服务性消费需求

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变化看,1991年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从159元增加到2919元,增长了18倍,而且尽管我国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但服务性消费在居民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仍然偏低。2008年服务性消费在我国城镇居民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为26.0%,而目前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在三分之一以上,高的甚至在二分之一以上。这说明我国发展居民服务消费潜力巨大,因此,当前我国扩大消费突破口应放在居民服务性消费上。“十二五”时期,应以发展服务业为抓手,通过加强对住宿、餐饮、家庭服务业、休闲娱乐、教育等服务行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服务性消费需求。

5. 以立法形式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居民消费增长潜力

充分就业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美国通过立法实施就业培训计划,不仅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促进了个人消费的增长,而且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目前,我国“用工荒”与“就业难”问题并存,不仅制造业“用工荒”严重,而且一些服务行业,如餐饮、沐浴、家庭服务业等行业也出现了招工难的情况。这既与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有关,也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有关。“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制造业的不断转型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对技能性人才和服务人才产生更大的需求。因此,针对一些吸纳就业潜力大、增长空间大的制造业和服务行业,应加快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培训计划。一方面,要通过摸清不同行业的就业需求,分行业对待毕业的大学生、农民工、城市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满足不同行业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要对不同行业进行职业细分,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培养一批专业化技能人才,满足产业结构性调整对人才的需要。

消费者需求特征 篇8

制约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

1.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对比近年来陕西省和全国平均收入水平, 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与国家平均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城镇自1996年、农村自2004年开始, 均低于同年国家平均值千元以上。2006年城镇人均年收入为9268元, 而全国城镇人均年收入为11759元;农村人均年收入为2260元, 而全国农村人均年收入为3578元, 这种收入状况从源头上限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一般来说, 工资的增长往往需要经历较长周期, 而陕西省城镇居民收入约有六到八成来自工薪收入。因陕西省财力不足, 在增资、调整和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增加岗位津贴、提高现有补贴标准方面只得依赖国家政策, 地方政策很少。与此同时, 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企业体制改革中追求效率引起的减员增效, 城镇居民工作和收入的不稳定性也在增加。所以, 收入低和稳定性下降已成为制约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虽然过去的几年, 国家加大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粮油等农产品价格也有所上扬, 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农资价格上涨抵消了部分因粮价上涨和政策性增收带给农民的实惠。陕西是一个传统农业成份较重的省份, 农村居民收入以农业和粮食为主。从2004年至今, 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第一产业的占80%多, 第二、三产业收入占不到20%,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缺乏二、三产业的有效支撑。从农村经济发展看,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农产品竞争力差, 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等, 造成农民增收困难, 农村贫困面大。所以, 农村收入增长缓慢对全省内需的整体扩张是个硬约束。

2.收入分配两极化。目前, 陕西省城乡显性差距已达到5倍多, 且差额较改革开放前扩大了30.8倍。城镇居民可以享受社会福利, 城市基础教育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城市基础设施由政府投资建设, 而这些农民基本都享受不上。陕西省的高收入者多半为企业经理、董事长、经营承包者、专家型人才、三资企业职工和私营企业主, 同时还有一些垄断行业的单位和个人。企业经理与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0~15倍之间, 有的高达20倍。个别经理一年的收入等于职工30年甚至40年的收入, 差距令人震惊。财富向少数人聚集的速度很快, 出现了“富者愈富, 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 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3.消费结构不合理, 预期消费过大。目前, 在陕西省居民消费结构中, 医疗、教育、住房支出占收入份额过高, 成为居民生活支出中最沉重的负担。由于医疗、教育、住房消费价格过高, 使得居民预期消费过大, 人们只能相应压缩当前消费, 表现为居民储蓄存款不断上升。居民之所以愿意把钱存起来而不是消费掉,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保障不到位。据调查, 城市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满意度仅占37.9%, 对医疗保障制度满意度占43.6%, 都未超过半数。

4.消费环境不完善。在陕西省广大农村, 供销社的主渠道地位受到很大冲击, 销货萎缩、网点减少, 而连锁超市这种新型业态在农村还很少, 甚至是空白, 使农村居民购买商品特别是大件商品很不方便, 售后服务更谈不上。在基础设施方面, 农村由于缺电缺水及广播电视传播设施落后等原因, 影响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消费;在城镇, 由于道路拥堵、车位缺乏、收费过高、住房拥挤等原因,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私人汽车、新型家电的消费。

5.消费观念保守。陕西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人们崇尚节俭, “轻消费、重储蓄”, “量入为出”和“无债一身轻”等观念在居民中表现较为突出, 消费观念总体上较为保守,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张。另外, 信用消费制度还不健全, 造成贷款手续繁琐、条件苛刻、操作时间长, 加之宣传不够, 阻碍了居民对消费信贷的利用。

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对策

1.提高居民收入,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1) 要提高居民收入, 政府是关键。陕西省各级政府应立足于省情, 想方设法搞活地方经济。一是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 如充分利用省内丰富的人才资源, 发挥科技优势, 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 加快工业化和商业化进程。二是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如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精简县乡两级政府机构人员;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养一批种养殖专业户和龙头企业, 延长产业链,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鼓励农民劳务输出,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等。 (2) 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一是应当提高城镇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 如适当提高社会保障线水平, 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二是切实解决下岗与失业问题, 下岗与失业人群的存在给消费需求造成的压力是很大的, 应通过多种途径, 为下岗职工提供免费培训, 提供就业信息, 提供多种公共就业岗位, 扩大就业门路, 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三是运用积极的政策调节收入, 如通过调整所得税的起征点, 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 通过累进所得税、遗产税、财产税等的征收, 降低过高收入。

2.培育多层次的消费热点。针对目前市场消费热点不断转移和消费结构多层化的新特点, 企业要认真做好市场调查研究, 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居民消费升级的要求,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由于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倾向存在很大差异, 要想提高居民整体消费水平, 就要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使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都能够有自己相对集中的消费领域, 并且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实现渐次推进, 带动全省社会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降低预期消费。发达国家公民消费欲望十分强, 基本上很少存钱,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保障好, 就医、养老、子女教育和住房等没有后顾之忧, 其收入主要用来消费, 由此扩大了国内需求, 促进了经济增长。陕西省必须建立健全全民社会保障体系, 在提高全民收入的同时, 提高养老金发放的比例与额度, 大幅度提高城镇失业人员的生活费用保障标准, 加大医疗体制改革, 逐步实行全民免费医疗, 大力推行义务教育, 增加高等教育投入, 减少向居民乱收费和高收费, 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减缓为规避不确定性风险而快速增长的储蓄。除了需要政府提供规范而全面的社会保障以外, 还需要高效而有序的商业保险作为有益补充, 共同促进全省消费需求的增长。虽然2006年陕西省保险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总体规模仍然小, 还需提高保险公司素质, 扩大居民的保险投入, 进一步完善保险法规等。发达的商业保险配合完善的社会保险可以较好地解决“就业式保障”和“家庭式保障”范围小、覆盖面窄、功能弱、城镇与农村的保障内容和水平不公平等问题。

切实创造消费者需求之有效途径 篇9

一、创造需求的依据

(一) 隐性需求的存在。

需求, 我们一般理解为是消费者生理或心理的某种不满足状态, 而这种不满足状态给消费者带来了紧张不适感, 为使这种紧张不适感减轻或消除, 消费者对某些商品就产生了需求。需求的强度又依消费者的这种紧张与不适感的程度而定, 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和序列发展的趋势, 如将要、快要、要是、迟疑等。而这种时间与序列发展的趋势又赋予需求一定的情感特色, 如意向、意愿、必须、苛求等。正是因为需求具有时间序列发展的趋势, 并伴有情感特色, 使得消费者的某些需求表现较强烈, 即赋予较强的情感, 时间序列排位较前的需求。这些需求很容易被企业发现, 并被消费者自己所意识到, 我们称之为显性需求。还有与之相对的, 消费者对需求表现较弱, 甚至自己都无法体会到的需求, 即情感较淡且时间序列排位也较后的需求。这类需求往往容易被企业及消费者自身所忽视, 但却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 也就是隐性需求。追求消费者显性需求的满足, 体现了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理念, 而这一理念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代市场的发展。发掘消费者的隐性需求, 并努力使隐性需求向显性需求转化, 这一创造需求的理念已经成为企业立足市场并取得长远发展的必然。

(二) 需求质与量互变规律的存在。

从营销的角度来说, 需求变化的规律表现为:需求是不断增长的, 需求的增长是质的无限性与量的有限性的统一, 质的无限性是种类的多样性与层次性的统一。量的有限性表现在, 人在同一商品上的需求是有一定量的限制的, 人口总量就能决定该商品的总需求量, 表现出商品需求量的有限性。质的无限性表现在, 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的, 当某商品具备一定数量后, 又开始要求有质的提高和改进, 表现出对新商品 (新质) 的无限要求上。需求质的提高是无限的, 不仅可以表现为品种的增多, 更可以表现为档次的提高。追求消费者量的需求, 体现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营销理念。而当量的满足到达一定程度, 适时研发新的产品或产品新的消费理念, 追求并满足消费者对新质的需求, 是企业得以生存及发展的关键, 创造需求成为必须。

(三) 企业适应需求困境的存在。

当前的市场性质是由买方占主导地位的买方市场。在这一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消费者的需求表现出多样性、易变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加之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 使得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在这一情境下, 企业以适应需求为导向, 按消费者的需求来安排生产和销售, 将使企业疲于奔命, 难于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因此,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要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 获得长久的发展, 必须奉行“创造需求”理念。创造需求成为企业生存的必然。

(四) 消费者需求可发掘性的存在。

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进行探查、挖掘和诱导。消费者需求的产生, 是因为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缺乏, 但这种缺乏往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缺乏, 而是消费者感知到的缺乏。如:消费者觉得没衣服穿, 需要买衣服。这一买衣服需求的产生往往不是消费者真正意义上的没衣服可穿, 而只是感知到没有自己合意的衣服可穿。究其原因, 往往因为已有的衣服过时了、旧了, 或者是消费者的审美观点改变了等原因。可见, 通过外在的流行、时尚、文化等因素的调控, 诱发消费者感知的缺乏状态, 可以发掘消费者的需求, 使创造需求成为可能。

二、创造需求的步骤

企业需要创造需求, 以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需求的创造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而应落在实处。需求的创造也不是天马行空的乱想, 而应有根有据的展开。

(一) 创造前的调研。

调研, 是创造需求的基础。调研的目的是为创造需求寻找依据、确定方向。调研是企业创造需求的第一步。通过调研, 一方面, 企业可以明确自身的优势及不足, 知道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了解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情况。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明了消费者需求满足情况, 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 消费市场中文化、时尚等可能影响需求因素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基础上, 企业才能有根据的进行分析, 明确切合实际的企业发展愿景。一个有洞察力、有愿景的公司才能创造出消费者的需求。

(二) 寻求创造切入点。

在调研的基础上, 企业通过进一步的分析, 寻求到能够触动消费者欲望的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又是企业通过现有资源的合理运用所能够达到的。切入点的正确确定, 是企业创造需求的关键一步, 它将影响企业后续工作的进行, 并直接影响需求创造的质量。

(三) 创造方法的产生。

有了切入点, 接下来的是要思考如何进行创造。围绕切入点, 企业需要认真考研现有产品的各项因素是否能达到切入点的要求。如果能, 企业进一步需要思考如何使这些因素在市场上起作用, 引发消费者潜在的需要。如果不能, 企业则需要思考是否应对产品进行改造及升级, 或以新的产品即新质来取代原有的产品, 引领消费者的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 创意内容的落实。

创意内容的产生是创造需求实施前的最后一步。无论是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需求, 还是研发新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需求, 归到最后都要思考如何将创意内容传达给消费者, 即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只有有效的互动, 才能将企业理念准确的传达给消费者, 才有可能激发消费者的需求, 达到创造需求的目的。

三、创造需求的主要途径

创造需求的途径是多样化的, 当企业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以后, 就要更多的思考如何创造需求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思路又是多样化, 多角度的。

(一) 开发新产品。

产品本身对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能激起消费者的需要是创造需求的根本。因此, 企业创造需求可以先从产品入手考虑。企业利用科技力量持续地开发新产品, 以新产品去引导消费者, 在一定意义上, 这是最根本的创造需求。新产品的开发可以是全新产品的开发, 也可以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更新换代的新产品。开发新产品的关键在把握社会时代和市场发展的潮流, 并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 可以把消费者的需求推向更高的水平, 是创造需求的核心。

(二) 改良产品包装。

产品的包装是包裹于产品之外, 最易被消费者感觉器官所接触到的部分。也是最易打动消费者, 从感性上诱惑消费者产生需求的因素之一。因此, 包装在激发消费者潜在需求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产品包装可以根据产品本身的特点进行设计。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特点, 将需求融入包装之中。如用包装提升产品的品质, 以此来满足消费者心理潜在的自尊的需要;赋予包装物一定的功能, 以此来满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潜在需要;将包装物设计得美观, 足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以此来满足消费者审美观的需要等等。

(三) 创新产品定位。

产品的定位, 直接影响到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给产品定位, 就成了企业创造需求的新的落脚点。创新产品定位, 要求企业在给产品定位时要能从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出发, 超越产品固有的定位定势, 即要求企业以新的构想来满足顾客对某种物质或精神产品的需要。因此, 企业要突破传统营销思路的束缚, 研究和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变化的特点, 产生新的需求定位。只有突破常规的定位, 才能更好的诱发消费者新的欲望, 激起消费者新的需求。也只有我有人无的定位, 才能更好的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 培养消费者新的消费习惯。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需求。创造新需求要求企业对消费者的行为作深入的研究, 寻求消费者已有消费习惯与企业企盼消费者形成的消费习惯的切合点, 并探究其形成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培养, 促使消费者形成新的消费习惯, 产生新的需求。比如星巴克在美国, 就很好的培养了消费者在除家与工作场所之外的休闲空间饮用咖啡的习惯。而消费者这一习惯的形成, 给了企业很大的扩展空间。

(五) 激发消费者情感需求。

情感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每一件产品里都蕴含着一定的情感, 这一情感在不同的消费者心里的体验是不一样的。而这不一样的体验将直接影响到消费者需求的产生。企业要善于发掘产品里的情感, 并能将这样的情感准确的传达给消费者, 对激发消费者的需求有很大的帮助。如一些营养品, 在作宣传时侧重了孝心, 就很好的激发了消费者孝顺父母长辈的情感, 激发了一批非实际使用者的消费需求。

四、结语

创造需求是市场营销观念的一次理性成长, 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创造需求的核心在于超前预测消费者可能产生的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和生产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创造需求强调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情绪情感及思维方式的培育和引导, 但不能误导消费者的需求。

总之, 企业创造需求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创造需求可以使企业维持竞争优势, 产生先发优势, 获得较高的顾客满意度。因此, 创造需求的战略是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摘要:需求是市场营销理念的核心,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盈利的可能。在市场竞争范围日益扩大, 竞争程度日趋激烈的今天, 企业生存并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创造更多的需求。而创造需求一方面在于创造新产品, 拉动需求的向上提升;另一方面在于采用适当的手段, 将消费者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

关键词:创造需求,营销创新,消费者

参考文献

[1].罗永泰.卢政营.需求解析与隐性需求的界定[J].南开管理评论, 2006, 3:22~27

[2].彭德湘.为顾客创造需求[J].广告大观综合版, 2007, 7:34~35

北京商业零售业态消费者需求分析 篇10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向快捷、方便、娱乐、近距离购物等需求转变。商业零售业是以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为主的行业。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式。商务部发布公告,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国家新标准《零售业态分类》 (GB/T18106—2004) , [2]该标准于200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把零售业态分成9种类型, 其具体分类如下:

百货店 (department store, Dept) 、超级市场 (super market, SM) 、大型综合超市 (generalmerchandise store, GMS) 、便利店 (方便店) ( convenience store, CvS) 、专业店 (speciatity store, SS) 、专卖店 (exclusive shop) 、购物中心 (shopping center, SC) 、仓储式超市 (Warehouse store) 、家居中心 (home center, HC) 。这9种类型的零售业态形式在经营方式、商品结构、营业面积、规模以及目标顾客群体各不相同。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消费者对北京商业零售业态的认知度, 了解消费者对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式超市等的评价和意见, 我们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 以获得消费者对商业零售企业形象的认知信息, 为企业经营、结构调整、形象定位提供参考依据。

调查共发放1200份问卷, 收回问卷970份, 有效率占81%。遍布城八区及主要卫星城, 采用了街头拦截访问法、入户访问法、网络调查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在问卷调查的同时, 认真观察被调查者对各种零售业态的态度, 并积极听取他们的评价和意见, 结合网上调查法, 多方面收集资料、信息, 使调查数据更加客观、真实、可靠、全面。

二、主要零售业态消费者需求调查结果

我们对大量原始资料及数据进行了加工汇总,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利用百分比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

(一) 消费者经常选择的百货店及原因

调查显示, 有36%的人选择经常去西单商场购物, 有20%的人选择去双安商场购物, 有15%的人选择去百货大楼购物, 仅有7%的人选择去其他商店购物。结果表明, 西单商场是大多数消费者的首选。对于北京地区的消费者选择百货店购物时, 选择交通方便的占了26%, 认为商品种类齐全且品种丰富多样的占24%, 其次, 认为商家信誉好与价格合理的分别占19%与16%, 如表1所示。

(二) 消费者经常选择的大型综合超市及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选择的大型综合超市主要有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欧尚、物美等。表2显示, 63%的人选择物美, 58%的人选择家乐福;选择沃尔玛、欧尚与易初莲花的分别占34%、31%与20%。由此看出消费者对家乐福和物美两个大型综合超市的需求较大。消费者选择去大型超市购物的主要原因依次是交通方便、货物品种齐全、价格相对便宜、生鲜蔬果新鲜、服务及售后好等。

(三 ) 消费者对购物中心的接受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 女性消费者比男性消费者更喜欢去购物中心, 20-30岁的年轻人占到42%, 消费者的职业分布显示, 大学生和公司职员更愿意选择去购物中心, 合计占消费人群的61%, 如表3所示。

(四) 消费者对仓储式超市的认知

调查中发现, 去仓储类超市购物的消费者大多喜欢一次性批量购买所需物品, 占33%, 有48%的消费者认为仓储类超市商品的价格合理, 购物实惠, 36%的顾客认为商品齐全应有尽有, 其中还有15%的消费者认为购物比较便捷。所购商品主要为生活用品类的顾客占46%, 购食品类占38%, 如表4所示。

三、主要零售业态调查分析与建议

通过对北京市零售业态消费者需求的调查, 收集到消费者对不同零售业态购物需求的大量信息, 初步掌握了消费者对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仓储式超市、家居中心等的购物环境、商品种类、商品质量、服务质量等的需求,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建议:

(一) 百货店

百货店以售货员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为经营模式, 传承了传统的营销策略, 保持了商品种类多样、齐全的特点, 且购物环境好, 配有室内空调, 冬暖夏凉;其次, 经常采用促销手段进行打折让利活动, 价格有所浮动, 以让利吸引顾客, 因此仍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部分消费者表示, 之所以选择在百货商店购物, 是因为商品齐全, 真正具有“百货”的特点。而百货店要着眼于未来发展就应发挥本身的专长, 部分百货可以向专题百货、主题百货发展, 从而适于特定消费者需求, 如妇女儿童用品百货商店等。[3]

1.为了进一步完善百货商店的经营策略和提高服务质量, 百货店应建在交通便利, 消费人群集中的城区中心, 购物环境应向时尚、优雅、舒适发展, 如可以设置商场内的小型花园, 配有花草树木、潺潺流水, 还可以配有真人伴奏的背景音乐;商品种类和摆放应适合不同年龄消费人群的需求, 应既有张扬年轻人个性的园地, 又有为中老年顾客提供选择的场所。针对节假日消费者较多而导致的店内拥堵, 应增加临时导购员和疏导员, 临时工作人员可以从在校大学生招聘, 这样既解决了店内员工不足, 又为大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而对店外的拥堵, 应增加停车位和安全保卫, 加强疏导。百货店不同于超市, 是售货员为顾客传递选择的商品, 而非顾客自己直接选取商品, 这就对售货员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诚信第一, 微笑服务, 礼貌待客, 应该是售货员必须做到的, 因此, 还应该加强对售货员诚信理念、服务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

2.在楼层之间应该增加休息场所, 如快餐店、咖啡屋、茶点室、小型阅览室等, 供消费者在购物中间时休息、消遣。

3.适当增加特惠日, 因一般经过周六、周日的休息、购物, 周一、周二多为商场的“淡日”, 可以将周一或周二定为特惠日, 商品定在这一天打折促销, 这样既可以错开周末的购物高峰, 又可以迎合消费者“才少花钱多办事”的消费心理。

(二) 大型综合超市

大型综合超市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 并已成为消费者购物的主要场所。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1.保证商品质量, 现在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已经具有了自我保护意识, 并对食品安全、营养健康有了更高要求, 消费者去超市购物追求的是物美价廉, 而首先希望的是“物美”, 即商品质量, 现在有不少消费者对超市打折促销的商品心存疑虑, 担心商品质量, 所以超市在价廉的同时, 一定要确保质量, 对厂家资质, 进货渠道, 流通环节严格把关, 应从资质过硬的厂家进货, 确保货源质量, 真正让广大消费者买到“放心肉、放心菜和放心商品”。商品质量永远是超市信誉的根本。

2.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大型综合超市应适当增设休息场所、卫生间。为了保证顾客的购物便捷、安全, 指引标语应制作的更加醒目、更加清晰。在节假日应加开收款通道, 确保收款速度, 尽快疏散顾客, 保证安全、快捷。

3.商品管理是大型综合超市经营者必须具备的管理技能。商品管理不仅包括采购, 更重要的是运用电脑信息管理系统, 及应用数据分析、数据预测对商品进行监控和管理, 保证合理库存, 使商品管理先行于市场, 先行于竞争对手, 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 以达到商品营运的最佳状态。

(三) 购物中心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理念的改变, 休闲、娱乐、轻松的购物方式成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需求, 购物中心作为一种服务功能齐全, 集零售、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零售业态已经被广大消费者喜爱, 尤其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因此, 服务功能将成为零售业态一项重要识别标志。[4]注重服务品质, 服务项目和设施, 能为客户提供功能齐全及多样化服务的购物中心发展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

1.为了使消费者购物更加轻松、舒适, 购物中心首先应具有一定规模, 我们认为餐饮和娱乐设施应占到购物比例的40-50%, 消费者在选择去购物中心时, 更看重的是消费功能, 如既可以购物, 又可以就餐、喝茶、看电影、打牌、阅览, 甚至可以游泳、滑冰等, 所以, 购物中心应注意休闲、娱乐在全场所占的比重。

2.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购物中心应建在商业繁华、交通便利的地区, 因繁华地区地面停车位紧张, 应充分开发地下停车场, 以方便开车族的需求。

3.为吸引不同阶层的消费者, 并满足多数消费者周末购物的需要, 应将商品打折促销、购物返券等活动放在周末。这样既提高了营业额, 又迎合了消费者喜欢打折商品的消费心理, 可谓是商家、买家双赢。

(四) 仓储式超市

仓储式超市一般店面规模大, 装修简单, 远离市中心, 但商品齐全, 多以成打或一定数量出售, 价格一般低于普通超市, 以满足消费者有一定购物量的需求。

1.交通不便是仓储类超市最大的弊端, 所以商家应考虑开发附加服务功能, 如可凭购物小票免费停车, 加开免费购物交通车等。

2.商品陈旧、更新速度较慢是仓储类超市的又一弊端, 过于陈旧的商品会使购物者缺乏新鲜感, 易产生视觉疲劳和抵触心理。所以开设新品种区域, 将新品种集中放置醒目的地方以吸引顾客, 并将陈旧、过季商品集中放置, 新旧商品分开, 以利顾客根据经济能力和购物需求方便、快捷、准确地选择商品, 这样既克服了仓储超市场地太大消耗顾客体力的不足, 又减少了顾客选择商品的时间。

3.仓储类超市的捆绑式销售形式, 对于现代4、2、1的家庭模式并不实用, 会造成一定的浪费, 因此, 适当减少捆绑式销售, 增加小额量商品的销售, 反而会提高商品的销售量。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我国零售业业态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随着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仓储超市、便利店的兴起, 各种零售业业态正在不断地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 而传统的百货店已受到严峻地挑战。目前, 国际零售业态发展趋势也显示, 百货店的地位正在不断下降, 与人们生活相适应的其他零售业态正在迅速崛起。网络时代的到来, 催生出又一新的零售业态——网上商店, 可以预见, 未来增长速度最快的零售业态将是网上商店。网上商店的出现, 将使制造商从零售商手中抢走一部分市场份额, 制造商将可以通过网络自行销售产品, 千百年来制造商依靠零售商销售产品的模式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销售业态的消费需求如何?将是我们下一个的研究课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零售消费市场进行的问卷调查, 收集数据, 获得消费者对北京商业零售企业形象的认知信息, 了解了北京消费者对不同零售业态的认知与满意程度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北京零售业态健康发展的建议, 为企业经营、结构调整及形象定位, 及为适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零售业态,消费者,百货店,超市,购物中心,市场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文.北京零售业态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J].财经界, 2007, (5) :126-1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零售业态分类 (GB/T18106-2004)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3]孙天福.零售业态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商业, 2005, (6) :20-22.

消费者需求变了,你变化了吗 篇11

——北京电通广告公司副总经理 赵和平

经济危机中消费者的变化

中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表现得非常出色,但是危机对消费者还是产生了极大影响,有几组CTR数据可以显示这一变化。第一组,有关对消费者的影响。通过经济危机对消费者的影响,有45%的比例认为消费者从经济、心理层面比以前谨慎了;有40%的消费者认为对自己没有丝毫的影响,这是因为出口导向型和沿海经济发展受影响比较大,而对内地的一些企业影响还不是特别严重所导致的。60%的消费人群采用谨慎从事的消费模式,特别是低收入的30至39岁,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人群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在价格上,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比金融危机前会更加谨慎,特别是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比如,旅游消费次数相对比以前有所节制。特别是理性消费者,他们在空暇的时间去商场购物、购化妆品等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有所减少。

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发展的滞后,广告界必然受到极大的冲击。然而对于未来的2010年,整个行业的期望值依然很高。尼尔森2009年三季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增长了六个百分点,而美国消费信心指数仅为四个百分点。同时在国家极力提倡节能减排后,产品的创新和节能减排将成为企业在经济增长上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除了宏观的经济变化之外,媒体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通过新生代的调查资料显示,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地位仍然稳定,互联网的发展态势锐不可当,户外媒体的整体规模影响力依旧固若金汤。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搜索

随着媒体形式的多样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信息接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当你在和家人朋友谈论购物和餐饮等一系列活动时,是在通过自己的口碑进行沟通,通过生活的感受和在其他人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又进行了二次信息传递,消费者全民参与的时代已经到来。

消费者在改变信息接收方式的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参与度。消费者开始从单一地被媒体传播到现在的主动搜索、主动互动沟通的信息传递方式,从自己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卷入、主动控制有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新生代的资料显示,网络发展迅猛,中国网民的上网时间在六年里增长了一倍,从事网络购物的人群增长了12%。消费者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咨询、阅读新闻、查询信息、参与在线培训、网络应用文件下载,包括日常办公、收发E-Mail、网络游戏,下载视频、浏览博客,网上交友等行为。

新体验与新感官度

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到影响的同时,新体验与新感官度也是消费者消费行为变化的另一个趋势。“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变化,电通2007年在中国注册的AISAS模式,是基于AIDM基础之上提出的新的消费行为模式,即消费者产生欲望,但不会立即产生购买行动,而是进行主动的信息搜索,通过大量的搜索调研,再产生购买行为,这是一个区别。产生购买行为结束之后,另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消费行为仍未结束,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购买体验,再被分享。所以,现在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发布者,会把自己消费的体验和感受向其他的消费者进行发布,进行口碑的传播,即二次传播。这就是电通发布和专利注册的AISAS系统。”赵和平表示。电通利用这个系统,为客户进行整合传播或者单项作业,并且获得了客户的认同。

关注消费者的变化

制定科学合理的传播策略

为了进一步体现AISAS系统和新的消费模式,赵和平讲述了两个案例,一个是佳能IXUS小型数码相机的“你好,色彩”的整合营销方案,另一个是欧珀莱赢彩妆系列。

佳能IXUS小型数码相机的“你好,色彩”的整合营销案例,是在小型数码相机竞争日益激烈,在佳能IXUS(高性能)品牌资产基础上,更好的强化时尚性及活力感等情感价值,增强佳能IXUS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共鸣关系的背景下制作的。佳能相机,无论是单反相机还是小型的数码相机,在性能上和画面的像素上都有不容置疑的高品质。在这样的情况下佳能推出相应的广告活动,不仅在功能上满足消费者,而且最大限度上满足消费者的情感利益,增加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沟通。为此,北京电通制作了一个广告片,在广告创意上引入了代言人莫文蔚和选其他12名舞蹈演员一起跳舞,每个相机对应一个身着相应颜色的舞蹈演员,背景音乐则是好莱坞著名歌星Jimmy Caster的《It’s Just Begun》。通过音乐、舞蹈、色彩等元素打动年轻消费者,传递佳能IXUS时尚、有活力、喜欢表达自我、善于从平凡找到不平凡的张扬个性,使品牌、产品与消费者形成互动。电通还通过地铁等其他媒体和终端的广告投放,通过对目标人群媒体接触点管理,达成线上线下形成互动的整体传播效果。

欧珀莱彩妆系列的案例是一个通过网络,让80后的消费者通过体验认知的感受进行购买。产品定名为“赢彩妆”。活动的主要针对人群是80后,他们是非常有消费价值和潜力的人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和个人状态,都有一定的个人考量、判断、评估,他们有充分的信心把自己的价值推向社会。基于这个想法,电通把“赢”作为一个主要的互动概念,来和80后有一个充分的互动性、参与性以及制造一个可展开的话题。从调查数据显示,80后是Web一族,对互联网有完全的依赖。所以电通采用网络病毒营销,促使80后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2009年9月份从迎来的第一集播出到现在十集已经播出完毕。通过活动实施后的初步统计,8月24日-10月20日近两个月的时间,网络播放1370多万次。柜台赢妆销售情况(POS)8月26日-9月25日与上年同期比达239.9%。

消费者需求特征 篇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越来越多地介入我们的生活;本世纪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与此相适应,我们的商业模式、零售模式与流通生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性的变化,没有人否认,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迄今为止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的零售革命——第四次零售革命,这次零售革命是一次流通产业全面调整与升级的革命,从订单到生产、到终端,再到消费,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且不可逆转的变化,改写了业态、商圈、商店、商品制造流程,为经济学和营销学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这场零售革命面前,无论是网络零售企业还是实体零售企业,都在加速创新。1999年创立的年轻的阿里巴巴,短短10余年间,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公司,2013年交易额达248亿美元,约为全球电商第二名亚马逊的2.14倍。北京时间2014年9月9日凌晨,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举行首次路演,盛况空前,电梯要排队半小时才能乘上。10天后,阿里巴巴正式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当日收盘价93.89美元,涨幅超过38%,市值2314亿美元,超越Facebook成为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互联网公司。京东、苏宁易购、国美系(库巴、国美)、当当、易迅、一号店、凡客等电商也在快速跟进。沃尔玛、塔吉特以及王府井百货、银泰百货等国内外大牌实体零售商,利用O2O等方式加速变革;五芳斋、吴裕泰等老字号企业,借零售革命浪潮锐意创新变局;雕爷牛腩、来伊份等新晋企业,试图通过互联网营销实现“弯道超车”……

这场零售革命的发生,是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消费变革、技术革命和跨界竞争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是必然且不可阻挡的,是没有任何企业、任何人能够回避的。

深入研究在这场零售革命中,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商业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商业运营管理模式、交易模式、消费模式的变革,预见和把握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当前零售研究的当务之急。

早在2009年,赖阳研究员创造性地提出了“云消费”的概念,他将“云”的思想导入现代消费研究,认为以现代信息互联技术为基础,消费者可以通过任意消费终端获得任何其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其接触的任何有形、无形平台均能为其提供无缝消费支持,这种消费就是“云消费”。

看了《“云消费”时代》,较为系统地了解了作者的立论依据及逻辑推理,感到“云消费”这个概念是成立的。“云消费”概念的核心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从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出发,研究商业变革,研究商业应如何利用各种新技术,全方位、全过程、全手段、全时段满足消费者,看来这个概念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上一篇:顶进方案下一篇:软件体系结构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