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因素

2024-09-14

消费需求因素(共12篇)

消费需求因素 篇1

0 引言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农村消费需求潜力巨大, 启动农村消费需求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意义非凡。

1 农村消费需求特征

我国农村人口分布广, 经济状况落后于城市居民, 农村消费需求特点鲜明。 (1) 消费潜力大, 但分散性高、差异性大。农村人口分布分散, 导致我国农村消费需求分散性高, 难以形成有助于聚集经济发展的相对集中的需求。差异性体现在由于农村自身的地理条件和地方政策等原因导致各地发展速度存在差异, 农民消费差异性大。消费需求结构层次化明显, 既对小汽车、珠宝首饰等高档消费品有较强消费能力, 又对日常消费品需求旺盛。 (2) 消费行为效仿性强。受传统风俗影响, 农村居民之间联系紧密, 相互之间攀比性较强。农村居民不但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购买行为, 而且会参考别人的消费行为来决定购买行为。 (3) 注重产品基本功能和质量。农村居民购买产品时注重产品的基本功能和质量, 对产品的其他附加功能和售后服务关注较少。

2 农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农民增收难度大

一是农村产品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低, 产品的附加值低, 农民获利较少。二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综合素质较低, 城市就业压力巨大, 对农民外出务工限制较多, 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三是农村失地现象严重, 农民数量又较多, 许多失地农民没有就业岗位、没有就业培训和指导, 在农村又没有可种之地, 生活比较困难。

2.2 农村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不健全

一是基础设施的制约。农村交通普遍比较落后, 农业设施陈旧, 不利于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现有的农村集市商品集散和扩散功能不强, 并且农村集市小而散、商品雷同、商品档次低, 满足不了农村消费者的多样性需要。二是流通方式落后。在农村, 大部分商品交易都还是在简易搭建的街道帐篷中完成, 交易方式落后。三是农村中高档产品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产品售后服务机构主要集中在县城以上的行政地域, 产品出现问题后, 维修很不方便, 也就制约了其他相关产品的消费。四是农村市场秩序较混乱。假冒伪劣商品 (如假烟、假酒、劣质农药、化肥、假种子) 在农村市场经常出现, 坑农害农现象严重, 给农村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破坏。五是农村市场存在欺行霸市、行业垄断现象, 各地政府为了政绩, 对商品流通实行地区间的封锁、不断抬高进入农村市场的门槛。

2.3 农村保障制度不健全

农村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滞后, 保障制度不健全, 社会保障范围很有限、保障水平也很低, 影响了对其他产品的消费。一方面,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社会化程度不高, 看病困难问题突出, 特别是当家里出现重病患者时, 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另一方面, 农村用于子女教育费用的负担重。农村家庭大部分非独生子女家庭, 兄弟姐妹多, 而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又较高, 对于普通农村家庭而言负担明显过重。还有,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 家庭养老仍是农民养老的基本形式。目前, 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越来越快, 而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基本依靠家庭, 这严重制约了他们的消费需求。

2.4 农村消费信贷约束

消费信贷是刺激消费需求的有力工具, 但是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开展不普及。在信用社网点比较多的农村, 支农贷款方面力度仍然不大, 农民在生产、教育、看病等大额开支上难以得到信贷支持。在农村, 农民的投资资金大部分是向亲戚朋友借, 或者向民间借高利贷。所以在信贷这块, 农村居民无法享有城市居民低息贷款的机会, 至于消费信贷, 农村居民则更加难以享受到。

3 促进农村消费发展的对策

要促进农村消费发展, 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应统筹城乡一体化, 开放思维, 破解农村消费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提高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有效需求

消费水平受收入水平制约, 农民消费需求不旺盛, 主要是农村居民实际购买力不强。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政府通过鼓励政策把社会闲置资金引向农村, 支持大中型企业开发农业新领域, 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 扩大各种补贴的范围。工业应该大力支持农业发展, 为农业提供必要的机械设备, 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各地政府有效制定促进农村消费发展的政策, 加强对农村产品市场的监控, 稳定并提高农产品价格, 想方设法减轻农民的负担。需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村发展速度的加快有赖于农业的“两化”, 即现代化和产业化, 升级农产品产业结构, 合理制定农副产品价格, 对农副产品进行多次加工, 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快农副产品的新品种开发和更新, 加强技术研发, 形成完善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体系, 强调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提高, 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增加农民收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指导、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农民收入大大增加, 消费也就会随之扩大。

3.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农村消费要加强农村建设的规划工作, 特别是要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在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 制定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 及时、妥善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出现的问题,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加强对农村建设的监督力度, 严厉处置干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违法者, 深化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改革。农村基础设施不能光靠市场这只自由的手来指挥和调节, 还必须有政府合理、适时的管理, 做到既能让市场发挥自己的作用, 又能保证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农村基础建设的监督中来。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政府可以采取“谁投资, 谁受益”的方法, 通过“拍卖、招投标”等方式, 把社会闲散资金聚集到农村发展之中来。对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加强监管, 保证资金使用得当。对于农村企业, 务必实行政企分开, 努力提高企业效益, 增加居民收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 拓宽投资渠道。当前农村收入较低导致农村政府财力不足, 不能解决投入问题, 阻碍农业基础建设。所以, 投资方式应该多样化, 可以创新以前的做法,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 可是农民收入不多, 农业效益不高, 让农民自筹经费修建很不合理, 只会让农民更穷。所以要拓展民间融资渠道, 改革投融资体制, 大力支持和鼓励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投入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去, 并且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如通过减少收费、降低税收、加大再贷款支持力度等方式吸引社会投资者, 不能把基础设施建设的账单让农民来买。

3.3 完善农村消费市场体系

针对农村的市场体系和消费环境, 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 严厉惩治向农村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商贩, 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管理, 优化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监管和加大农村消费市场执法力度, 着力解决农村市场混乱问题。大力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辨别真假意识, 接受农民消费者监督, 依法严厉惩治制假售假、生产伪劣产品等扰乱市场的违法行为, 让农民消费者的正当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还应该完善农村售后服务体系, 在农村建立售后流动服务站, 特别是中高档商品的售后服务。农民的口碑是最好的宣传方式, 搞好售后服务可以增加农村居民对该产品的消费。

3.4 完善农村保障制度

不完善的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致使农村居民为了防范意外, 将大部分收入用于储蓄, 故用于其他消费的收入就很少了。所以, 即使部分农民有一定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也很难扩大消费。为了刺激农民扩大消费, 必须解决好农民基本生活中出现的社会保障问题, 消除其后顾之忧。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 解决农村因为贫穷失学问题,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 减轻农村教育高额费用负担, 为农村消费约束松绑。义务教育阶段, 政府应用财政免去学生学费, 对于特别贫穷家庭予以教育补贴。将农村现有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有力结合起来, 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大政府对农民参保的补贴力度, 积极予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等各方支持。

3.5 提高农村信贷能力

农村信贷的约束较强导致农民不能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 同时也限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不利于扩大农村市场的消费。目前农村居民的信贷不足, 部分是因为农村的信贷抵押和担保制度不健全。信贷机构应该让农民有更多的抵押和担保手段, 更好地为农户提供信贷服务。针对农村现有的信贷机构再贷款能力不足等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这些金融信贷机构再贷款力度的扶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贷款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合理布置和增加贷款网点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不高, 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程序应该简单明了, 针对农村居民情况制定适合农村的贷款程序。

参考文献

[1]练绪宁.构建和完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J].科技广场, 2012, (11) :153-155.

[2]魏凤娟.我国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企业经济, 2011, (08) :150-152.

[3]孙琳, 高劲.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与分析[J].对外经贸, 2012, (12) :105-107.

[4]胡静娴.从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看拉动农村消费问题[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1) :110-113.

消费需求因素 篇2

2、必需品与奢侈品。产品的性质,一般而言,生活必需的需求弹性较小,奢侈品需求弹性大。

3、市场的`定义,任何一个市场的需求都取决于我们所划定的市场范围。市场小则容易找到替代品。

4、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如果一种商品的用途很广泛,当商品的价格提高之后消费者在各种用途上能够适当地减少需求量,从而弹性越大,反之越小。

5、商品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当一种商品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占很小的部分时,消费者并不大注意其价格的变化,如买一包口香糖,你可能不大会注意价格的变动。

居民消费的因素探究 篇3

[关键词] 消费心理 收入 物价 储蓄

一、中国消费市场扫描

近来,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消费的前提与收入有关,从经济循环的角度看,收入对投资与消费的影响巨大,如果收入没有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的同步增长关系,那么投资与消费的“双拉动”作用将大打折扣。

消费支出方面,食品、衣着消费增长平稳;医疗保健和居住正成为新的消费亮点,居民支出迅速增长;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增长较快。与以前相比较,中国城市居民近几年用于食品和日常家庭用品方面的支出在全部支出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用于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旅游方面的支出比重则有显著提升。经过了多年收入增长的城市家庭,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支出取向转向追求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旅游,这是一个新的趋势。

二、影响居民消费的各方面因素分析

1.收入水平决定居民消费

如今生活宽裕的高收入居民,十分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倾向也出现明显变化,投资意识日益高涨。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高收入居民,在消费时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教育、文化、通信、保健、住宅等成为消费热点,追求时尚化与个性化日趋明显。高收入家庭的投资是社会民间投资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除了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外,旅游消费成了“假日消费”热点,外出游览名胜古迹,出境领略异国风情,成为高收入居民假日消费的重要内容。

中等收入群体占到城镇家庭总数的60%以上,收入占到居民收入总数的50%多,是我国消费的主体部分,他们的消费行为对我国整体消费状况的影响是最大的,对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启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启动的成败。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表现为对未来收入与支出不良预期的影响,消费者的即期消费变得缩手缩脚。造成居民消费行为谨慎的原因,一是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增加缺乏信心。二是居民对未来因相关改革引起的预期支出增加比较担心。

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低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家庭年人均收入为2500元~5000元,其消费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影响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低且增加缓慢,所以增加其收入是最有效的启动手段。由于收入水平越低,消费倾向就越高,所以增加低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将对促进整体消费带来较大效用。

2.物价水平决定居民消费

目前物价上涨的幅度在4%左右,属于温和的物价上涨。由于我国城镇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并不乐观,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过于狭窄,因此,消费需求不会出现大幅上扬。但是,由于投资的过快发展会引起各种资源价格水平的提高,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在消费品市场上整体供求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条件下,价格上升的幅度不会过高,成本的上升只会压缩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我国并不存在严重通货膨胀的威胁,而且温和的物价上涨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3.储蓄心理

利率是调节经济、稳定金融的重要经济杠杆。调整利息变动。利息的降低可以有效刺激消费需求,在改革后的今天,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为什么利率仍不能对稳定金融、发展经济起到应有的作用呢?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利率政策主要是通过直接改变银行存贷款利率水平,以影响社会资金的供求。从储蓄利率看,储蓄的多少受物价变动、收入变动、消费倾向、储蓄结构的影响,利率的高低影响甚微。从投资利率看,投资变动主要受资金预期利润率和利率两个因素的影响,当预期利润率不变时,利率上升,则投资减少;利率下跌,则投资增加。

4.随宏观经济增长,居民预期对消费的影响

虽然国家调整了居民收入政策,使居民的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完全改变居民的收入预期。目前影响居民收入预期的主要因素是过大的下岗失业压力。温家宝在报告中说,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2004年,中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80万人,超过预期目标8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另外,据各地统计,目前集体企业还有下岗职工240多万人。此外,目前正在开展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将要进行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涉及到更大范围的下岗分流问题。据统计,地方政府机构现有正式员工500多万,预计将减缩一半,加上非正式员工,即将有近300万人需另谋出路;涉及到1000多万职工的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分流出大批的人员。这两部分下岗分流人员,将产生巨大的下岗失业冲击,使目前本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最终将影响消费的增长,抑制物价的上升。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比上年增加26亿元。

而影响居民支出预期的主要原因是各项改革对居民未来支出预期影响很大,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目前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医疗、养老、失业保险、教育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导致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上升,因此居民不得不被动地储蓄存款,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进而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最终压抑物价的上升。

5.经济发展平稳度

2004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同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力度,保证各项重点支出。鉴于目前投资规模已经很大、社会资金增加较多,有必要也有条件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践是有缺憾的。政府投资的单兵突进未能如所预期的那样带来民间消费需求的真正活跃,又为此付出了国债规模急剧膨胀和经济增长形成了对财政支出扩张的严重依赖的成本。这启示我们,即便要继续着眼于拉动需求,也要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既有模式做出调整。即使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积极财政政策必须要退出了,也要有个渐退的安排。

转型后的财政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让中国经济发展摆脱对国债的过度依赖。有专家指出,伴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和向公共财政转型,以降低税负为主要内容的税制改革,应成为下一步刺激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三、结论

由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来自于不同的价值观、风俗习惯、消费偏好,不同层面的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是完全不同的。消费动机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对产品的需求,这就相应要求消费市场结构进行优化,使商品销售快速增长。

第一,调整消费倾向和消费方式。在消费观念上要消除陈旧的消费观念,树立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包括在节假日前后及在人们各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前后,提倡应有的消费,不宜约束人们的应有消费,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提高和消费的增加。消费方式从消费资金来源上,可以划分为收入性消费和信贷性消费,但现在我国面临的是以新三件为特征的消费升级,即以私人住房、私人小轿车、私人现代通讯设施为特征的消费升级,购买新三件所需要的货币数额比较大,人们往往不可能仅靠现有收入而实现,必须要借助借贷手段来实现,因而必须推动信贷消费的发展,提高信贷消费在消费中比重,否则,消费需求就不可能增加和提高。

第二,调整价格的变化趋向。价格变化直接影响消费的变化。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价格下降则消费增长,价格上升则消费下降,因而刺激消费需求应该降价,但我国在这方面似乎有着不同的趋向,人们往往是买高不买低,价格下降则消费减少,价格上升则消费增加。总之,应该根据刺激消费需求的要求,适当调高价格。

第三,调整利率变动。利率的调整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信号和手段,较之单纯的行政控制,具有更好的宣示性、普适性和公平性。近两年,我国利率有所回升,调高银行利息率不仅有利于调整实际利率水平,保持正常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同时有利于从货币供给源头上控制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进一步发展,控制某些部门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蔓延。同时调高利率还有利于在存在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保护一般居民利益不受或少受影响。

参考文献:

[1]钱小安:通货紧缩论,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0

[2]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上、下)

[3]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4]高培勇:财政政策:在两难抉择中走向次优

苹果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篇4

我国是世界苹果主要生产国, 苹果也是我国主要的水果品种之一, 国内居民对苹果消费量占总水果消费总量的很大一部分, 平均比例约为四分之一。

根据国内苹果产量、进口量等数据计算得知, 全国的苹果总需求量和平均人均需求量逐年增长, 分析苹果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 揭示苹果消费增长和结构变化的深层原因, 能够将潜在的需求转化为实际的消费需求, 为调整国内苹果的合理生产配置提供依据, 对进一步提高苹果消费水平和促进苹果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以促进苹果消费为目的, 讨论影响苹果消费行为的各种因素, 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苹果平均价格、替代品的价格、消费者偏好、人口数量和结构等, 并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对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1 对苹果需求量影响因子的选取及分析

1.1 苹果自身的价格

一般而言,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该种商品的销售价格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 除某些特殊商品 (如吉芬商品) 外, 商品的需求量与其销售价格往往呈反方向的变化。

苹果的需求量对苹果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可以用公式表示为:根据理论分析, Ep应当小于0。根据实证分析, 得到大多数年份苹果需求价格弹性Ep<1, 表明苹果的需求对苹果价格变化不敏感, 在苹果销售价格在一定范围内上涨时, 人们对苹果的需求量不会减少或者稍微下降。但当价格上涨达到一定程度时, 不可避免地造成消费量的大幅度下降, 使Ep>1, 详见表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并经过计算.

1.2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在居民对苹果的购买过程中, 受到消费者效益最大化原则的约束, 苹果的消费量随着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加。苹果的需求量对消费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用公式可以表示为:通过理论分析, 苹果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应当大于0, 根据实证分析, 大部分的年份的需求弹性大于0且小于1, 说明苹果属于正常品, 可支配收入对苹果的消费量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随着收入的增加逐渐增加对苹果的需求量。详见表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并经过计算.

1.3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可以拉动苹果消费需求。本文用苹果需求的城市化弹性来描述苹果需求量对城市化水平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公式可以表示为:由理论分析可知, 苹果需求的城市化弹性系数应该为正。根据研究年份数据实证分析得到, 大部分年份苹果需求的城市化弹性大于1, 说明苹果的需求对城市化水平的变动比较敏感, 城市化水平的稍微提高就可以带动较大的苹果消费量的增长。随着苹果市场的逐渐接近饱和等因素的影响, 使苹果需求的城市化弹性系数逐渐下降。详见表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并经过计算.

1.4 影响苹果消费行为的其他因素

苹果的消费量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替代品的价格、消费者偏好、前期消费、国民的文化素质、科技进步、气候状况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苹果的消费量。但是本文是研究居民苹果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 在数据可得的情况下, 仅选取苹果自身的平均价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市化水平作为苹果人均需求的定量分析因素, 而没有选取全部的苹果消费影响因子。

2 苹果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1 数据选取与变量处理

本文选取苹果年人均需求量 (单位:千克/人) 为被解释变量, 全国苹果消费量是通过将全国苹果产量加上鲜苹果进口量减去鲜苹果出口量得到, 由于难以统计每年苹果浪费量与库存, 暂不考虑这些难以统计的因素, 之后再除以历年全国总人口得到人均苹果消费量, 将最终结果作为苹果年人均需求量;选取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苹果年平均价格 (单位:元/千克) 、城市化水平 (单位:%) 为解释变量, 数据需要剔除物价及通货膨胀等因素, 数据范围是全国地区, 考察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苹果价格和城市化水平这三大因素对苹果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样本范围是1997年至2011年共15组数据 (限于篇幅, 样本数据不再列出) 。

2.2 计量经济模型构建

苹果作为一种商品, 从消费的角度看其消费量受到居民收入与商品本身价格的影响, 从外部环境的角度还受到城市化水平的影响, 因此, 建立多元计量经济模型如下:

这是一个时间序列模型, 其中, Y表示苹果年人均需求量, X1表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X2表示苹果平均价格, X3表示中国城市化水平, α为常数项, μ为随机误差。Ln表示取对数, 用来增进数据的平稳性。

本文依据有关线性计量模型的有关理论, 建立变量之间的数量函数关系。

2.3 平稳性检验

在现实生活中, 大多数的经济变量是非平稳的, 若直接应用回归分析往往会导致“伪回归”现象, 导致分析的结论无效, 因此应首先进行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以确定变量是否平稳。对于非平稳的解释变量需要检验其差分的平稳性, 若变量的n阶差分是平稳的, 则称此变量是n阶单整变量, 记为I (n) 。

本文采用较为常用的ADF检验, 最优滞后期由AIC和SC信息准则确定。根据平稳性检验结果发现, ln X1、ln X2的一阶差分在1%、5%、10%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 ln X1、ln X2与ln X3的二阶差分在1%、5%、10%显著水平都是平稳的, 而且二阶差分平稳的概率值较一阶差分高, 说明它们是二阶单整平稳序列, 它们具备构造协整检验的条件, 检验结果见表4。

2.4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为了验证单整阶相同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协整时, 则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进行协整检验的方法较多, 其中EG两步法 (Engleand&Granger) 较为常用。本文使用EG法来检验变量ln X1、ln X2、ln X3与Ln Y间的关系。首先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5。

从结果上看, 模型拟合优度达到99.85%, 拟合情况非常好, 而且显著通过了T检验与F检验, D-W检验值较高, 这说明模型线性关系非常显著, 表明人均收入水平和苹果价格较好解释了苹果人均年消费量的变化。但是城市化率的回归系数极其不显著, 且其回归系数为负, 与我们的理论预期相反。造成城市化率回归系数为负的原因, 估计是由多重共线性问题引起的, 进而影响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

因此需要剔除其中一个变量来继续进行回归检验。在显著性水平方面, 城市化率变量最不显著, 因此考虑剔除城市化率指标;而且, 由苹果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 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影响苹果需求量最主要的因素, 因此确定选择剔除城市化率变量, 对剩余变量进行回归, 结果见表6。

通过对残差μ进行ADF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发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ADF统计量的值为-4.68, 大于临界值-4.1, 即残差序列μ是平稳的, 因此结果可以反映ln Y与ln X1、ln X2、这两个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由回归检验结果, 可以使用检验得到的标准化协整系数得到模型:

剔除城市化率指标后, 模型的拟合度为93.72%, 且所有变量均在1%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水平的系数值为0.28, 且在1%的水平显著, 即苹果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为0.28, 说明收入水平是影响苹果消费量的主要因素, 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 将会带动苹果需求量增长0.28%;苹果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小于1, 表明苹果对居民而言属于生活必需品, 弹性系数相对较高, 表明苹果消费需求对收入增长的变化比较敏感, 提高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水平对苹果消费需求量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

苹果价格的回归系数值在1%的显著水平为-0.11, 即苹果需求量对自身价格变化的价格弹性系数为-0.11, 表明苹果价格上涨1%, 将会导致苹果需求量减少0.11%。

为考查城市化率对苹果人均需求量的影响, 运用上述方法, 将苹果人均需求量设定为被解释变量, 用Ln Y表示, 将城市化率设定为解释变量, 用Ln X3表示, 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再进行协整检验, 结果如下:

模型拟合情况不错, 所有变量均在1%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城市化率的系数值为0.96, 即苹果需求城市化弹性系数为0.96, 说明中国城市化率每提高1%, 将会带动苹果需求量增长0.96%, 与理论分析相一致。

2.5 格兰杰 (Granger) 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在考察序列X是否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时采用这样的方法:先估计当前Y值被其自身不同滞后期取值所能解释的程度, 然后通过引入序列X的滞后值验证是否可以提高Y的被解释程度。

如果是, 则称序列X是序列Y的格兰杰成因 (Granger cause) , 此时X的滞后期数具有统计显著性。

检验结果发现 (见表7) , 在10%的显著水平下, 当期或滞后一期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导致苹果人均需求量变化的原因, 而苹果人均需求量不是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变化的原因, 说明收入的高低决定着需求量的多少;在当期或滞后一期, 苹果价格与人均需求量互为因果原因, 即价格能够影响需求量, 需求量同样能够发作用价格;城市化率在滞后一两期内都是苹果人均需求量变动的原因, 反之不成立。以上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表明, 自1997年以来全国苹果的消费量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与人口的增加在不断地提高, 苹果价格也是稳中有升, 苹果消费需求市场逐渐趋于成熟。

影响苹果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有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苹果市场价格、城市化水平、替代品价格、消费者偏好等。通过测算表明, 苹果消费需求对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有着较大的弹性, 弹性系数为正的0.2822, 即人均可支配年收入指数每上升1个单位, 全国人均苹果消费需求上升0.2822个单位;苹果消费需求价格有着相对较小的弹性, 弹性系数为负的0.1164, 即苹果价格指数每上升1个单位, 全国人均苹果消费需求下降0.1164个单位;比较而言, 苹果需求收入弹性相对价格弹性要大, 因此, 促进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是刺激苹果消费切实可行的举措;苹果消费需求对价格变化缺乏弹性, 适度提高苹果销售价格, 能够促进果农增收。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农村消费潜力巨大, 因此要破除城乡二元化体制, 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进而带动苹果的消费。由于苹果需求对价格不是很敏感, 在政策方面应该完善市场信息, 在提高苹果品质的前提下, 由市场来决定苹果的供应量与价格, 使苹果价格在合适的水平下保证消费最大化。

参考文献

[1]Teresa J, Farney.How'bout them apples/Consumer demandleads to delicious fruit year[J].Gazette, The (Colorado Springs) , 2003.

[2]William Kaye-Blake, Kathryn Bicknell;Caroline Saunders.Process versus product:which determines consumer demand for ge-netically modified appl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Resource Economics, 2005, 49 (4) :413-427.

[3]石建平.中国苹果消费需求特征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第四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王坤, 平瑛.水产品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 (35) :102-106.

[6]刘汉成.我国苹果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2003, 19 (5) :10-12.

影响客户消费习惯的因素 篇5

每一个餐饮消费者有其独立的理性逻辑,表现在消费行为决策中,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决策过程,而且其决策行为模式经常发生着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购买不同的餐饮产品时。面对不同的刺激,消费行为会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把握餐饮消费行为本身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尽管如此,餐饮顾客消费行为仍然具有特定的规律性。对于一般的聚会就餐、家庭便宴、普通商务宴请,顾客只需凭自己的经验很快就做出决策。这种决策被称为简单购买决策。餐饮顾客对新出现的餐饮产品、价格较高的组合性产品、非常重要的商务宴请,往往在消费决策行为上表现得较为复杂,这种决策行为被称为复杂购买决策。复杂决策过程由引起需要、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买和购后行为五个阶段构成。

(一)引起需要

购买者的需要往往由两种刺激引起,即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内部刺激是指来自于顾客生理原因,如饥饿、对某种美食的心理渴望等。内部刺激对餐饮顾客的需要产生的影响相对简单。外部刺激则显得较为复杂。外部刺激包括家庭特征变化、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参照群体的变化、寻求新奇心理等。餐饮市场营销人员应注意识别引起餐饮消费者某种需要和兴趣的环境,并充分注意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了解那些与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实际上或潜在有关联的驱使力;二是餐饮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强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动,并且被某种诱因所触发。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善于安排营销策略,促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产生强烈的需求,并立即采取购买行动。

(二)收集信息

一般来讲,引起的需要不是马上就能满足的,餐饮消费者需要寻找某些信息。消费者信息来源主要有个人来源(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同事邻居、其他熟人等)、商业来源(餐饮广告、餐饮推销员、餐厅外观及设施、餐厅宣传印刷品、服务员等),公共来源(大众传播媒体、美食协会、餐饮评审组织等)、经验来源(亲身品尝、联想、推论等)。市场营销人员应对消费者使用的信息来源认真加以识别,并评价其各自的重要程度,安排适当的营销组合,千方百计地使本企业的品牌被消费者知晓,使消费者购买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三)评价方案

餐饮消费者对产品的判断大都是建立在自觉和理性基础之上的。餐饮消费者的评价行为一般要涉及产品属性(即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特性)、属性权重(即消费者对产品有关属性所赋予的不同的重要性权数)、品牌信念(即消费者对某品牌优劣程度的总的看法)、效用函数(即描述消费者所期望的产品满足感随产品属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函数关系)和评价模型(即消费者对不同品脾进行评价和选择的程序和方法)等问题。例如,我国餐饮消费者在购买商务宴时,最看重的是餐饮企业的品牌;而在购买婚宴、情侣宴时,往往更看重环境与气氛是否跟自己的品味感觉相同。

(四)决定购买

评价行为会使餐饮消费者对可供选择的品牌形成某种偏好,从而形成购买意图,进而购买所偏好的品牌。但是,在购买意图和决定购买之间,有两种因素会起作用,一是他人态度,即其他人对餐饮消费者购买意象的看法。二是意外情况,即餐饮消费者在此之前未预料到的意外因素。如资金紧张、新的替代品出现、准备购买的产品出现恶性事故被曝光等。也就是说,偏好和购买意图并不总是导致实际购买,尽管二者对购买行为有直接影响。消费者修正、推迟或者回避做出某一购买决定,往往是受到了可觉察风险的影响。可觉察风险的大小随着冒这一风险所支付的货币数量、不确定属性的比例以及消费者的自信程度而变化。市场销人员必须了解引起消费者有风险感的那些因素,进而采取措施来少消费者的可觉察风险。

(五)购后行为

餐饮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满意感和不满意感,进而采取一些使市场营销人员感兴趣的买后行为。所以,产品在被购买之后,就进入了买后阶段,此时,市场营销人员的工作并没有结束。餐饮消费者对其购买的产品是否满意,将影响到以后的购买行为。如果对产品满意,则在下一次购买中可能继续购买该产品,并向其他人宣传该产品的优点。如果对产品不满意,则会尽量减少不和谐感,因为人的机制存在着一种在自己的意见、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协调性、一致性或和谐性的驱使力。具有不和谐感的消费者可以通过放弃、投诉或索赔来减少不和谐,也可以通过寻求证实产品价值比其价格高的有关信息来减少不和谐感。市场营销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购买者买后不满意的程度。

另外一篇摘录

一、餐饮消费前的心理效应

消费者在进行餐饮消费前具有一定的消费偏好,针对餐饮消费者的心理,需要进行餐饮消费需求心理和餐饮产品提高心理效应的方法研究。

首先,从餐饮消费心理角度来说,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可以唤醒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处于一种尚未得到满足的紧张状态(或称不舒适状态),这种状态能促使他去想办法解决其不满足的问题。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消费者外出对餐饮食品的需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替代家中日常的进餐活动;二是把在餐厅进餐看作是消遣和娱乐活动。消费者对餐厅的需求实际上隐含了对情感、社交、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需求方面得到满足。

A、清洁。保持餐厅清洁是对顾客的尊重和自身经营的需要。清洁的餐厅可以唤起顾客的食欲和心情,这也是顾客选择在哪家餐厅进餐的前提,即第一印象。因为清洁的形象会给消费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当其选择时,消费者会把第一印象好的餐厅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B、价格。作为消费者,总希望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什么才是适度的价廉物美,经济学家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研究出科学定价法。比如说尾数定价法,利用价格在尾数上的差别对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20元与25元通常不被认为有何差别,但29元和3l元在消费者看来差别就突出了。因为,消费者常常喜欢一些比平常便宜的商品,并且一旦买到比别人便宜的同样的商品就会有获得胜利的感觉,所以对常见食品打折有很好的心理效应。这些心理定价法在餐饮定价中是很有效果的。

C、位置与环境。餐厅位置是消费价位的间接反应,好的地段肯定在价格上同其他地段有区别,但其中存在着对顾客群定向的选择和餐厅经营类型问题。环境问题就不能停留在狭窄意义上的清洁了。有这样一个例子:重庆大足的“荷花山庄”,巴渝特色气氛浓烈,客人三三两两可以安坐在一艘花艇内观看艇外的各式荷花,品尝巴渝小吃,接受穿着古楼渔家服的“渔家女”热情纯朴的服务,令宾客仿佛来到了市外桃园。这个例子显示的是环境特色的经营理念。舒适的环境能营造食客就餐的情绪,同时也让其得到享受和尊重感。餐饮环境的营造是餐厅的无形资产投入。

其次,从餐饮产品提高心理效应的方法角度来说,是对外树立餐厅自身形象的一种宣传,如果说清洁、价格、位置、环境在餐饮消费心理学环节是对顾客心理的捕捉的话,那在餐饮提高心理效应的方法来说就是让自身理念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同。

A、清洁。每个餐厅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和检查制度。当然,消费者的要求程度不同,或许总有一些消费者认为清洁问题做得不够。总之,没有消费者会认为清洁做得过于太好。因而,餐厅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将清洁水准不断提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餐厅应当不断进步。

B、价格。当然是以餐厅生存及盈利为其定价前提的。那是否能为消费者所接受,还要综合考虑竞争对手的价格、价格与需求的关系、价格政策与优惠结构等问题。作为提高心理效应的方法来说,合理的价格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类似的开业酬宾、节日半价效果不菲。

C、位置与环境。从提高餐饮产品心理效应的方法的角度来说,明显有胜过前两者的趋势。这里并不是在有意夸大地段的重要性,位置的选择对吸引客源数量具有重要意义;怎样提高心理效应,怎样的氛围能更多地吸引顾客,这都跟餐厅位置和定位取向有关。

当然,提高餐饮产品心理效应的方法并不局限于此,做餐饮的,还是要落实到自身上。这里谈的主要是心理效应中的三个因素。

二、餐饮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所谓餐饮消费过程,是消费者选定了餐饮消费地点后,在进餐过程中的要求、偏好、满足感及所希望得到的服务和招待。针对消费者的心理思考,主要从服务态度和菜的口味来进行心理效应剖析。

A、先来看菜的口味对于消费者心理的审美效应。一家餐厅不可能为自己的菜肴、糕点等等申请专利,唯一能申请专利的只有标记与名称。这种餐饮产品的无专利性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某一新菜式如果能创造经济效益,其他餐厅很快就会模仿。所以,从心理效应上下功夫尤为重要,如果仅仅一两次的餐饮消费就能得到贴心的个性化服务,你是否会觉得格外受到了尊重呢,这样的餐厅你能“忍心”不多光顾吗?而对菜品口味的审美心理则更侧重于菜品的“卖相”,诸如精致程度,配菜与主菜的颜色搭配,菜盘的修饰等等。顾客的口味不同,好不好吃当然由食客来评价。如鳗鱼,本为时鲜上品,但因刺多有腥,很多人不适应,出骨后用竹签串起来烧烤,就大受顾客的青睐。所以,通过一定的变革是可以弥补这些差异的。老方式总会被淘汰的,要延长餐饮生命周期,就是看你去主动求变还是在被淘汰的边缘时被动地不得不变。

B、再来看服务态度对于消费者心理的审美效应。服务态度的审美,主要是在服务方式上树立一种独特的耳目一新的规范,在服务仪礼上力求建立与餐厅主题相符合的标准,以“诚信”为宗旨,让顾客感到亲切与贴心。

现代的服务理念光让顾客满意是不够的,因为通过效仿,让顾客满意的服务是无法形成竞争力的。因而,要从服务态度的审美上赢得顾客的心,就必须使服务态度特色化,人性化,主题化。现在,酒店餐饮为朝这个方向做了许许多多的努力,为招徕更多的度假休闲客人,重庆大酒店、重庆万豪酒店、重庆万友康年大酒店以及许多其他酒店都在开发“主题”晚会。如在一些酒店客人可以享受到所谓的“皇帝宴”。宴会由身着古装的女服务员提供服务,使用古式银和瓷质餐具及家具,在中国传统的乐器演奏中,客人可以品尝到过去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御膳佳肴。还有,在日本料理馆里,服务员上菜及退盘都是跪式服务的,这种特色服务使得那些渴望得到尊重的人相继而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谈这些方式本身的是与非,从餐饮服务审美的角度来说,确实针对定向的顾客群实施了有效的心理效应。

从餐饮消费个性心理角度来说,由于偏好层次的区别,在菜的口味把握和服务态度上特别要求“人性化”的灵活服务。仅靠规范这种人人都会的固定模式,没法树立特色,获取优势。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拼抢,谁能技高一筹,谁才能独领风骚。

A、菜的口味。基本上就是消费者对菜的口味的审美差异。餐饮经营者做餐饮跟人比的就是菜品的特色、工艺和口味,而餐饮消费者的目的也是品口味、品特色。要延长一家餐厅的生命周期,在菜的口味上就是要特别、特别加特别,这中间就有许多尺度的问题。很简单,四川人多少都能吃点辣,但吃辣也有程度的差别,有的是适可而止,有的是越辣越好,还有些人是怕辣的。这就是尺度问题。当然,个性差异不能局限于以上谈到的这些,我们没必要一一列举,只是从这个角度来寻找延续餐饮生命周期的途径,就是要因地制宜地落实对顾客消费个性的心理效应。

B、再来看服务态度。它对消费者个性心理来说就是要适时、适需、灵活的应变服务,诚信、贴心的人性化服务。对餐饮的心理效应来说,服务态度是最重要也是最灵活的因素之一。有这么一个例子,在重庆某开发区一条深巷内的一酒家天天爆满,亦堪称是人际沟通的成功范例。该店除丰俭由人和菜肴品种繁多外,其服务员多为35岁左右的下岗女工,这些服务员因是重庆当地人,了解社会环境,思想成熟,善解人意,又具备家庭主妇的当家意识,因此服务效果好。或是为客人盘算实惠的菜点,或是与客人聊上几句家常,这种“宾至如归”的服务吸引了八方宾客纷至沓来。另外,北京的东兴楼、同和居、至美斋、丰泽园等老字号,店里的“伙计”和宾客的关系处得像朋友一样,常来的宾客口味如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伙计”都了如指掌。如果是已订好的整桌菜,“伙计”会先预备一个菜单,总价格也写在上面,就座时请主人看,菜有变动,价格有增减,“伙计”也能提出更适合的建议。更绝的是,假若宾客要一条活鱼,两种做法,他都能满足。饭店老板授权,“伙计”对柜上有绝对的指挥权。在餐饮服务上,个性化服务的特例太多,真正做餐饮也只能秉着对消费者个性心理满足的意识去摸索。餐饮要做久、做大,这些就是因素。

人的心理就是一门学问,餐饮业如何从客人的心理效应上去找寻延续餐饮业生命周期的途径,其道路还很漫长。

一、便利型消费者

便利型消费者较注重服务场所和服务方式的便利,反对繁文褥节。这类型顾客希望在接受服务时能方便。迅速、’快捷,并讲求一定的质量。,这种类型的顾客,大都时间观念强,具有时间的紧迫感,最怕的是排队、等候或售货员漫不经心,不讲效军。因此,对于这类顾客,在餐厅经营中要处处以方便顾客为宗旨,提供便利、快捷、高效。讲求质量上乘的服务。这就要求餐厅在网点建设。服务方式上很好运用便利顾客的原则。如:餐厅经营中设便餐、快餐以及带料加工、回锅加热或设立外送、外卖等服务项目。

二、求廉型消费者

求廉型消费者十分注重饮食消费价格的低廉,这种类型的顾客都具有“精打细算”’的节俭心理。十分注重菜肴和服务收费的价格。在比较推测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对质量不过分苛求,要求达到“物育所值”即可。这就要求餐饮企业在菜品及服务上分开档次:并且要档次配套、合理,以中。低档的服务项目去满足求廉型顾客的需求。如:在餐厅经营中,既要育几十元、上百元的高档菜肴,又要有十几元的中档菜肴,还要有几元的低档菜,这样才能满足人们不同档次,不同价格的需要。

三、享受型消费者

享受型消费者多注意物质生活的享受。注重环境、服务的档次,对价格不太关心。这种类型的顾客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经济实力,遏求享受型消费以显示自己的地位或经济实力:,这些人是高档菜肴和高档服务的消费者。为满足享受型消费者需求。餐厅不仅要提供高水平的设备和高质量的菜肴,还要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

四、求新型消费者

求新型消费者注重菜品或服务的新颖、刺激。这类顾客以青年人为主,他们追求服务的新颖、别致。刺激而不过分计较价格的高低。餐厅菜点的新奇,餐厅服务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等都对这类消费者具有莫大吸引力。所以有不少餐厅老板挖空心思去留意制作新奇,以招徕顾客。正是为了迎合人们求变、求新、求奇的消费心理,许多餐厅或在菜品上遏求创新,或在服务上力求与众不同。

五、健康型消费者

健康型消费者注重食物的营养保健作用,这种类型的顾客希望通过食物的营养食疗达到法痛保健的目的,对于菜品的口味及服务不太在意。回归自然,追求健康和无污染的缀色食品冕这类消费者的主流。为了满足这类消费者的需求,餐厅不但应在菜肴的营养保健上下动夫。开发符合营养保健的菜品,还应在服务上加大营养保健知识的普及力度。使惺康服务从里做到外。

六、信誉型消费者

信誉型消费者非常注重企业信誉,以求得良好的心理感受。人们在消费时,都希望能提供质价相称,具有风味的菜品,提供清洁、完善、舒适、愉快的环境,以获得满意、愉快的心理感受。可以说,一家餐厅经营的成功或失败完全取决于顾客对它的即象。因此、信誉是经商或服务之本,服务质量更是餐厅的生命线。要赢得顾客就必须建立企业信音和提供优质服务。

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因素分析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素

前言

体育消费通常指:“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或观赏体育竞赛,以满足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要求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体育运动是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消费必不可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也在提高。而在众多的体育消费人群中,存在着一支对时尚流行特别敏感,对健身锻炼的兴趣特别强烈的队伍——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正逐步成为现代体育健身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了解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并对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健康的体育消费,为高校体育改革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体育消费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行为和过程。体育消费行为是大众享用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一系列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体育消费行为即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类似政治、宗教活动的渗透力极强的社会活动。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是大学生除了体育课堂之外的,以体育活动项目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派生。大学生体育消费主要以体育健身、娱乐、休闲、观赏、社交、认知、竞技、教育、宣泄、培训等为内容。

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表现形式

根据体育消费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信息消费和体育服务型消费。所谓实物型体育消费是指学生用于购买体育服装鞋帽,以及运动器材等体育物品的消费支出。他们追逐时尚,紧随流行,并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他们或为了显示青春朝气;或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用“名牌”武装自己而不惜重金,可以肯定,此类消费生产的潜力巨大。体育信息消费是指人们为获得有关体育知识、信息而购买体育书报、期刊和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展览等所进行的消费,也称为体育精神型消费。大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体育健身休闲方面的新知识、新理论、新的锻炼方法,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付之实践。应该说这种类型的体育消费是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健身、自我完善的一种好方法。体育服务型消费是指大学生在特定的体育场所(如:游泳馆、健身房、乒乓球馆、网球馆等)通过购买健身卡、活动票或参加课外俱乐部在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锻炼的支出。

三、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1.学习任务繁重

随着学校扩招后,大量的学生进入高校深造,造成了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学生进入高校后,受学校环境的影响,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和考研上,这样,学生真正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时间就相对地减少了。大部分学生把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看小说、与朋友交流,甚至逛街去了。这样造成真正在课余时间能参加体育消费的人仅有一小部分。

2.体育基础设施不足

近几年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学生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场所,體育馆还尚未建成,场馆数量与学生人数的不协调,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下降,特别是一些对场馆要求较高的项目——如乒乓球、网球、游泳等,而单纯进行跑步的锻炼,不能满足学生各种体育项目的爱好,不能从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也抑制了学生的体育消费,所以学校中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影响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另一因素。

3.条件不好 经济来源少

经济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的数额与经济收入之间有重要的关系。针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学生在读书阶段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的资助,并且在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源于农村。根据恩格尔的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的比例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在全部支出中用于食物支出所占比重将下降,而用于文化娱乐(体育)消费方面的支出将会逐渐上升。学生在经济来源受限制时,属于较高层次享受消费的体育消费只能抛于脑后,所以经济来源少成为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原因。

在有目前市场上体育消费品价格偏高,包括服装、鞋袜帽、体育器材等,社会经营性体育场馆的体育比赛门票太贵,经济上无法承受,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原因

另外,来自农村的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显著地低于来自城镇的学生,这里面除了经济的原因外,还有体育基础及消费习惯的差别。

4.体育消费的项目价格过高

一些培训班和体育门票的费用太高,学生不愿意投入太多的资金;市场上体育消费品价格偏高,包括服装、鞋帽、体育器材等都超出了学生经济承受能力,价格的低质量不好,质量好的价格又高,因此阻碍了学生体育消费。

5.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够,体育消费观念不强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理论上都知晓“健康”的真正含义,但是在思想观念上却仍然摆脱不掉“没病就是健康”的片面、错误的想法。他们认为“一直以来都不锻炼,身体也不错”、即然不生病,又何必去锻炼“、有体育课就够了,不用花钱去锻炼。这些想法都说明了大学生对健身锻炼、对体育消费的认识不够,对”健康“与”没病“的认识不足,也就造成了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积极性不大。即使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也不愿意积极进行体育消费。虽然校内的一些有偿健身场所收费较为低廉,但由于认识和观念上的原因,有相对部分的学生很少去锻炼。

四、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

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大学生就学期间,教会他们科学锻炼的方法,灌输“健康第一”和为健康投资的理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大学毕业后,从收入来看,要高于普通人,所以抓住就读机会,让学生多一些体育消费的观念,多掌握锻炼的方法,毕业后体育消费市场上就会多一些大学生的身影。

2.大力投资各种形式的体育场馆建设

从设施上保证学生能够方便地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增设适合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健身场所,引导大学生为健康而投资,从而扩大体育消费面。

3.充分利用高校宣传媒体的传播作用

宣传体育的知识和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意义,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消费意识,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进入合理化、科学化的道路,从而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优化大学生的消费结构。

4.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及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除学校正常体育教学及课外活动外,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器材,发挥体育教师的特长和主观能动力,开设学生非常喜爱的一些体育项目(如:街舞、跆拳道、健美、球类等)的俱乐部或培训班,采用选修的形式进行有偿服务,逐步建立第二课堂,进一步延伸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并通过体育教师的专业有偿服务(指导),对学生较感兴趣,时下较为流行的体育健身休闲内容,进行专项技术辅导,一来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与个性;二来可以让学生逐步养成体育消费习惯。

5.制定合理的价格

价格合理就意味着所制定的体育消费价格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消费水平。在体育消费项目上要贴近学生实际,价格不能过高,体育产品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各种需求,降低体育产品生产成本,促进体育消费品价格适应大学生需求,刺激消费。

消费需求因素 篇7

一、我国煤炭能源的浅析

(一) 我国煤炭能源空间分布

我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大国, 统计数据显示, 至2008年底我国已探明煤炭储量达1145亿t, 约占世界总量的13.86%, 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人均煤炭资源可采储量90.7t,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7%, 从人均煤炭资源拥有量来看, 我国 (人均约230t) 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能源供应不足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对正在全面进行的国家现代化特别是城镇化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此外, 尽管我国煤炭资源在总量上十分可观, 但空间分布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 我国80%以上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 其中以“三西两东”为代表的山西、陕西、蒙西及宁东、陇东等区域煤炭储量就占全国的65%, 而该地带因区位优势也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主要煤炭输出区, 与我国经济最发达、能源需求最强烈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构成了地理错位。

(二) 我国煤炭能源的需求现状

我国在煤炭资源消费上长期居于世界第一位, 2009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1537.4百万吨油当量, 比2008年增加9.6%, 占世界全部煤炭消费量的46.9%;2010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1713.5百万吨油当量, 比2009年增加了10.1%, 占世界全部煤炭消费量的48.2%。可见我国在长期保持煤炭消费量全世界第一的情况下, 其消费量占世界煤炭资源总消费量的比重仍在持续上升。在“十一五”期间, 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约束性指标下, 我国煤炭资源的消费量仍保持年均增长8.0%, 这表明国内煤炭消费具有较高的需求惯性。

据中国煤炭工业发展中心预测, 2005年全国煤炭供应量为20.8亿吨。根据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推算, 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在2005-2020年为5.5%, 2010-2020年为3%。那么, 以2004年一次能源消费量19.7亿吨标准煤为基数, 预测能源需求量2020年为36.5亿吨标准煤。

二、煤炭能源消费需求总量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理论上认为影响煤炭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转换技术等因素。为此收集了我国能源消费标准煤总量Y (万t) 、国民总收入X1、工业增加值X2、建筑业增加值X3、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X4、人均生活电力消费X5、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6。

(一)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20.0软件, 对我国能源消费标准煤总量Y (万t) 、国民总收入X1、工业增加值X2、建筑业增加值X3、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X4、人均生活电力消费X5、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6,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运用逐步筛选策略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相关性结果如下:

除能源加工以外, 其他几个变量相关性很高, 均超过了0.9, 有的甚至接近于1, 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二) 逐步筛选策略的变量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还是很高的, 需要进一步分析, 采用了逐步筛检法得出如下结果:

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 从开始选择的国民总收入X1、工业增加值X2、建筑业增加值X3、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X4、人均生活电力消费X5、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6, 这6个自变量中, 删除了建筑业增加值X3、人均生活电力消费X5、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6, 保留了国民总收入X1、工业增加值X2、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

a.因变量:能源消费

b.模型中的预测变量: (常量) , 国民总收入。

c.模型中的预测变量: (常量) , 国民总收入, 工业。

d.模型中的预测变量: (常量) , 国民总收入, 工业, 交通运输邮电。

(三) 线性回归方程

在经过逐步筛选策略筛选完变量之后, 可以得出3个模型。具体如下表:

a.预测变量: (常量) , 国民总收入。

b.预测变量: (常量) , 国民总收入, 工业。

c.预测变量: (常量) , 国民总收入, 工业, 交通运输邮电。

d.因变量:能源消费

从表4线性回归后的模型汇总可以看出模型3的R值、R2和调整后的R2均比模型1和模型2的值要大, 说明模型3的拟合度最优, 故选择模型3。

a.因变量:能源消费

b.预测变量: (常量) , 国民总收入。

c.预测变量: (常量) , 国民总收入, 工业。

d.预测变量: (常量) , 国民总收入, 工业, 交通运输邮电。

从表5中可以看到, 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时, 3个模型对应的概率P-值都小于0.05, 近似为0, 依据该表可以进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说明各回归系数不同时为0, 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可建立线性模型。

a.因变量:能源消费

从表6中可以得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65480.884+8.164X1-14.900X2--13.223X4

在煤炭的消耗中, 交通运输和工业比其他的因素, 如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转换技术都很重要, 可以看作是相对来说的主要因素。

三、对煤炭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上述线性回归分析, 可以得知:在煤炭的消耗中, 交通运输和工业比其他的因素, 如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转换技术都很重要, 可以看作是相对来说的主要因素。这就意味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煤炭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一) 开发、发展新能源, 替代煤炭能源

开发、发展新能源是目前世界解决资源稀缺的重要途径。如今煤炭在交通运输和工业方面消耗较多。可以采取潮汐、风力、地热、太阳能、核能、水电、生物能等资源, 用这些发电方式来替代电煤发电, 用这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替代煤炭资源。在交通方面, 目前有国家用地沟油炼油用于运输行业, 这不仅减轻了煤炭消耗的压力, 还有利于解决其他社会问题。寻找新途径和新能源, 缓解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二) 提高煤炭利用率

煤炭之所以消耗很快, 和它本身有关, 从开采, 到成品, 有很大部分的煤炭因为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从一开始就浪费了很多, 这对煤炭能源也是一种浪费。例如一些黑煤窑没有经营许可任意开采冶炼, 为谋取利益, 开采质量不高。针对这一情况, 应该提高煤炭开采等方面的技术, 加大政府管理, 依法取缔不法经营煤炭的组织, 建立清晰的煤炭评估绩效评估体系, 从整体上提高煤炭的利用率。

(三) 合理调整煤炭产业结构

煤炭的需求很多很广, 但是煤炭的消费不能面面俱到, 不能满足每个需要煤炭的方面, 这就意味着煤炭产业要有选择的供应。根据回归分析得知煤炭在交通运输和工业方面消费较高, 这就意味着煤炭应该在运输和工业方面要加大力度, 而其他方面要弱化。同时, 煤炭产业要在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市场化, 达到市场配置的最佳效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2]浦海莹.基于SCP模式的煤炭产业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9)

[3]马霄.基于SCP范式的中国煤炭产业组织分析[J].实验研究, 2010 (1)

[4]张会新, 高超.低碳约束下的煤炭产业政策选择[J].经济导刊, 2011 (2)

[5]陈乐乐, 陈彦羽.中国煤炭综合利用产业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5)

[6]吴吟.煤炭“十二五”规划中煤炭产业发展趋势[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10 (62)

消费需求因素 篇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出口需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三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 但与此同时, 长期以来消费率过低, 单纯依靠投资和出口, 这种结构失衡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目前,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使我们外部需求放缓、减弱, 出口受到较大的影响。在出口受阻状况下, 再主要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导致大量产能产量过剩, 使风险越来越大。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消费需求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成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长期以来, 消费不足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一块短板。在西方发达国家中, 消费占经济增长的比重非常大, 一般都在70%左右。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2008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为35.3%, 美国为70.1%, 印度为54.7%。由此可见, 中国居民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消费需求是内需的主体和重点, 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分析表明, 消费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 相当于投资增长1.5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一国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就必须保持合理的消费率。

二、影响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

目前, 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从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来看,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781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 761元, 相当于3.31〯1;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75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153元, 相当于3.33〯1,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继续扩大;从恩格尔系数来看, 我国农村一直是0.4以上。2008年43.7%, 2009年43%, 虽然有所下降, 但仍高于城镇恩格尔系数。2008年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7.9%, 2009年为37%;从中国的基尼系数来看, 2009年已经突破0.49, 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0.4, 贫富差距跃居亚洲第一、全球前25位, 贫困的越贫困, 富裕群体更加富裕。这是一种不正常社会的极端形态, 虽然富者有可能随意进行有支付能力的消费, 但这毕竟是少数, 占人口多数的穷人只能进行低档消费, 还可能是赊账似的消费, 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 这明显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二) 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 实现消费需求困难。由于多年来的重复建设、重复生产, 使供给结构不合理, 结构升级滞后, 成为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障碍之一。近几年, 我国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 引起产品过剩。2009年商务部发布的600种商品中, 供大于求的商品在80%左右。在需求方面, 消费者的基本消费需求已经得到满足, 恩格尔系数也在逐步下降, 需求档次得到了一定提升;在供给方面, 供给的档次普遍低于消费需求的档次, 供给的结构没有随着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由于供给质量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消费需求。另外, 我国产业结构也不合理, 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难以适应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而第三产业中行业发展又不协调:制造业和一些市场竞争充分的服务业发展迅速, 如旅游业、酒店类, 但能源生产和国家控制的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在铁路、交通、医疗服务、环境卫生服务和金融服务行业, 已明显表现出发展的滞后性, 压制了消费需求。

(三) 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导致居民储蓄意愿增强, 消费倾向不足。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资料显示, 最近几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1%~12%, 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0%~50%之间。政府只有大幅增加公共支出, 才能免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多年来, 中国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 虽然高储蓄率是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重要保证, 但造成我国储蓄率高增长的根本并非完全是居民收入的增加, 而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老百姓有着强烈的后顾之忧, 表现在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方面等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 再加上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较低, 水平不高, 险种单一、机制欠灵活等, 都给老百姓增添了许多不确定的担忧, 使得我国居民仍然倾向于利用防范风险。

(四) 持续的失业压力及就业难度加大, 导致居民的消费信心下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数据, “十一五”期间, 城镇每年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 400万人, 而在用人需求方面, 按经济增长保持8%~9%的速度, 约为1, 200万人, 缺口达1, 200万人。更重要的是, 农村还有1~1.5亿劳动力有待转移。同时, 受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国际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 2008年, 一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广东、江苏一带外贸型企业甚至出现倒闭潮。所以, 就业压力得不到缓解, 不仅影响短期消费需求扩张, 更重要的还影响我国长期有效需求不足矛盾的根本性缓解。

(五) 居民投资渠道单一, 投资产品风险大。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比较, 我国投资渠道过于单一和集中。我国投资渠道主要有储蓄存款、国债、企业债券、股票及基金等。但从现状看, 居民储蓄存款规模居高不下, 储蓄成为我国居民投资的最主要的投资渠道。股票和基金也正在成为主要投资渠道, 但股票、基金涨跌幅度大, 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 投资风险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投资。

三、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收入水平, 提升消费能力。

1.要逐步调整分配制度。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进一步增加城镇居民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通过税收调节缩小收入差距。在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消费结构升级的同时, 利用多种途径扩大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

2.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收入, 激活农村市场, 扩大消费需求。

一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加快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 进一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科技服务方面的投入, 降低农民的经营成本, 提高农民收入。二是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 带动农民增收。三是加强农村教育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坚持面向企业、面向城镇的方向, 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 为农村人口参与就业竞争并最终向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3.根据我国经济形势相应调整税收政策。

通过减税减费, 鼓励消费者增加购买支出。在优化税制结构的同时, 可以开征一部分新税种, 比如开征遗产税, 降低一部分税种的税负, 比如增值税, 以达到刺激经济, 扩大投资和需求的目的。

(二) 调整产品结构, 推进消费结构升级, 增强有效供给。

一方面, 是对供过于求、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行业和产品, 要坚决实行限产压库, 避免边生产、边积压的情况继续发生;另一方面, 采用高新技术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针对消费品市场出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企业应该尽快摆脱低水平的恶性竞争, 应利用国家目前为扩大内需所给予的优惠政策, 加快进行技术革新, 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引导企业优化和调整现有产品生产和产品结构, 增强供给对消费需求的牵引力, 力求满足由消费结构升级引发的热点商品的旺盛需求, 使供给与需求进一步衔接, 促使供给水平及消费水平踏上新台阶。

(三)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一是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调整支出结构, 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 扩大保障覆盖面, 真正实现“应保尽保”, 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二是加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减轻农村居民养老负担。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发达的农村地区, 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 要把解决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作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三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体系。在充分研究《劳动法》基础上, 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如《失业保障法》、《济贫法》、《社会福利法》、《养老保险法》等, 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 使社会保障制度上升到一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程度。

(四) 改善市场环境, 拓宽居民投资渠道。

投资产品的低风险需要完善的投资环境的保障, 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 赋予居民更大的投资自主权, 保障居民权益, 促进投融资市场发展, 提供居民投资渠道多样化途径, 如尽早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选择, 在股票和国债之间加入丰富的公司债品种;为全民创业和风投退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将产生财富效应, 从而刺激居民消费。

摘要:为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扩大消费需求被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未来持续稳定增长的保障。本文阐述了我国消费需求的现状, 分析了制约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 最后提出了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建议。

关键词:消费需求,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艳芝, 杨宏茹.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和对策[J].中国市场, 2007, 12:54~58

[2].王小刚, 李钢.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探析[J].兰州学刊, 2008, 31:22~31

[3].张蕾.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消费需求问题[J].网络财富, 2009, 15:18~24

[4].熊唯伊, 熊海斌.提高居民的相对收入水平与消费需求扩张[J].消费经济, 2010, 20:178~200

体育消费者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篇9

一、体育实物消费品消费现状

体育实物消费品市场是我国体育市场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的体育物质产品市场。改革开放以前, 体育实物业不仅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规格单一、质量低下, 而且消费对象主要是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企业、学校等各类法人, 个人的体育用品消费所占的比重非常低。改革开放以后, 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遇的机遇。随着民族体育用品业的快速成长, 我国体育用品对外出口持续增长, 中国己在事实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出口加工基地。从需求的角度看, 改革开放以后, 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对各类体育用品的消费需求迅速增强, 运动服装、运动鞋帽、运动食品和运动饮料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 中高档的健身器械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家庭中出现。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步伐的加快, 大众对各类体育实物用品的消费需求还要继续攀升, 体育用品市场的持续繁荣有着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

二、影响体育实物消费品消费行为的因素

1、经济因素

体育消费者的经济收入对体育消费心理也有重要的影响。经济收入的变动会影响体育消费的质量结构、数量及消费方式。德国学者恩斯特·恩格尔在其提出的“恩格尔定律”中指出:收入水平越低, 食品费用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越高, 反之, 个人总收入水平越高, 食品费用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越低。这表明了消费者的收入较低时, 主要是购买生活必需品, 较高时购买必需品后的剩余收入除了其他必付款项外可随意支配追求体育消费的部分就越多, 所以说经济因素是影响体育消费者进行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2、体育产品的自身因素

(1) 体育产品的知名度

该体育产品不为体育消费者所了解, 就不会进入体育消费者的意识领域, 从而也不会被购买。然而对于一些熟悉的高档次体育品牌, 体育消费者即使认为它们并没有什么优势, 但仍不放弃购买。由此, 说明相当一部分体育消费者是根据体育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而不是体育产品本身特点做出购买选择的。

(2) 体育产品的品牌形象

几乎每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体育产品品牌均会激发体育消费者的某些联想, 或使体育消费者将该体育品牌与其他储存在头脑中的另外一些信息建立联系。一个体育品牌在体育消费者心中激起的所有联想就构成了该体育产品的品牌形象。这些联想有的涉及体育品牌的物理或功能属性, 有的涉及体育产品或服务消费时的情感, 还有的可能涉及体育用品的品牌用户群、形象代言人、广告语、图形标示等。对体育品牌的形象分析的第一步是识别出构成该体育用品的品牌形象的特定联想。这就要求体育消费者用口头或文字形式描述出来, 即在限定时间内说出或写出经由某一体育用品品牌所激发的各种联想。由于对不同体育用品的品牌联想或联系的强弱是不同的, 所以不同体育用品的品牌对体育消费者的影响能力也不同。

(3) 体育产品的质量及安全性

几乎任何一家体育用品生产商在注意成本的前提下都会尽量的提升本产品的质量及产品的安全性。任何一个体育用品消费者都不希望自己所购买的体育用品的质量存在问题, 更不用说体育用品的安全性了。这两点是关乎体育用品生产商能否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存活下来的关键。同样也是体育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因素之一。

(4) 体育产品品牌的价格

首先, 如果体育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体育产品的价格非常熟悉, 那么, 当竞争者采取降价策略时, 体育产业部门应予以相应的回应。相反, 如果体育消费者的价格知识比较欠缺, 体育产业部门对竞争者的降价策略就不必过于敏感。其次, 当体育消费者对体育产品或服务的实际价格缺乏了解时, 体育产业部门可通过采用高价营销策略从一部分体育消费者中获得较高的利润, 即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理论。国内一些体育产品经销商将并非世界名牌的一些国际体育产品引进到国内, 以世界名牌的高价出售, 就是采用了这种定价策略。再次, 当体育消费者由于缺乏了解而高估体育产品制造商所提供的产品的价格时, 体育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会因此受到影响。此时, 在体育产品的宣传广告中实事求是地传播价格信息就非常必要了。

(5) 体育产品的购买知识

体育产品的购买知识主要涉及两方面, 即哪里买与何时买。同一件体育产品 (如运动鞋) 可从专卖店、大卖场、百货公司、方便店等不同类型的商店购买。体育消费者选择何种类型和哪家商店购买某种特定体育产品, 取决于其体育产品的购买知识, 尤其是关于店铺形象方面的知识体系。

(6) 体育产品的性价比

性价比就是性能价格比的简称, 是性能与价格的比值。具体公式:性价比=性能/价格。而对于体育实物消费中的性价比是指体育实物产品的效用与其价格的比值。体育消费者在进行体育实物消费时会不知不觉间拿同等的体育实物消费品进行性价比的比较。举个例子:A型号的网球拍, 性能优越, B型号的网球拍性能略差, 由于牌子比A型更有名气, 却和A型号在同等价位上。那么, A型号的网球拍的性价比就比较高。大部分的体育消费者就会购买A型号的网球拍。

(7) 体育产品的营销策略

任何产品都要经过营销才能更好的被消费者所接纳, 所以选择一个合理的营销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同样体育实物消费品也是一样。而体育实物消费品的营销战略的关键是了解体育实物消费者想要得到什么样的体育实物消费品才能满足他们的利益与需求。否则, 无论听起来多么好的市场营销战略都只能失败。换句话说就是:顾客总是对的。

3、媒介的影响

在这个传播媒介十分发达的当今世界, 它的舆论效果在人们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而现代传媒已经成为个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它对个人心理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因为现代传媒的垄断性使其在客观上拥有了绝对的权威, 进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体育消费者对体育消费品的喜好, 进而在客观上对体育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4、社会因素

影响体育消费者行为的最主要的社会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1) 社会保障机制

国际劳工局对社会保障的界定是:社会保障即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对其成员提供的保护, 以防止他们由于疾病、妊娠、工伤、失业、残疾、老年及死亡而导致的收入中断或大大降低而遭受经济和社会困窘, 对社会成员提供的医疗照顾以及对有儿童的家庭提供的补助。自从德国1884年通过全国工会赔偿法, 1889年实施老年人及残疾强制保险法, 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以来, 到1990年, 全世界已经有16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由于人们的收入除了日常所需意外大部分都存入银行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所以, 社会保障水平对人们的未来预期成正比。而社会保障水平越高, 人们未来预期中的不确定性就越低, 人们追求高层次的生活享受的欲望就越大, 人们扩大体育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大。

(2) 法制环境

所谓法治环境, 就是一个国家的司法制度框架及这个框架下形成的法制, 法规对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各种行为的规范。在体育消费市场的参与双方中, 因为信息不对称, 体育消费品价格的影响力以及体育商品信息的搜索能力, 消费者都属于弱势群体。当体育消费者在消费中受到欺诈而导致损害时, 体育消费者往往没有进行索赔以及保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的能力, 所以建立一个拥有完善法律体系的体育消费品市场可以更好的促进体育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5、政府因素

政府对体育消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但是总会对体育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体育消费者就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对自己的体育消费进行修正。倘若已过政府不对体育消费进行宏观调控, 或其调控手段不科学, 必然会使其体育市场处于无序状态, 而体育消费则行为也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促进体育实物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措施

1、保护体育实物消费者权益

体在体育实物消费者市场中, 消费者永远是处于劣势地位的, 所以当体育实物消费者在体育实物消费品市场受到卖方欺诈等行为而遭受损失时, 消费者往往没有能力要求卖方赔偿损失。所以, 只有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这样才能使体育实物消费者重拾对于体育实物消费品市场的信心, 促进体育实物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发展。

2、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人们的收入除了日常所需意外大部分都存入银行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所以, 社会保障水平对人们的未来预期成正比。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对于提高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有重要做用。人们的未来有了保障就不用将大部分资金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社会保障机制的存在, 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体育消费者对于体育实物消费的消极态度。提高人们对于体育实物消费得热忱。

3、重视媒体的导向作用

加强对社会传媒的监控, 实事求是, 让人们知道体育实物消费品的真实信息, 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保障体育实物消费者的知情权。让体育实物消费者可以获得正确的信息。以利于消费者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体育实物消费心理。

4、体育实物消费品自身的改良

在努力提高体育实物消费品德质量和安全性的前提下, 对体育实物消费品进行合理的定价。普及体育实物消费品的购买知识, 让消费者了解体育实物消费品的优势之处。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 合理的运用品牌策略, 让广大的体育实物消费者对该品牌更加了解。

5、建立和完善政府的监督机制

建立和完善政府的监督机制, 建立体育实物消费品市场信息公开化制度, 由政府进行监督。这样有助于加强体育消费者对体育实物消费品信息的掌握。从而加强体育消费心理的稳定性, 促进人民的体育消费行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影响我国体育消费者的进行体育实物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方面, 只有从社会、经济、体育商品自身、传播媒介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这五个影响体育消费者的体育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进行有效的整合, 才能促进我国体育实物消费市场更好、更快、更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万斌.论影响体育消费行为的社会因素[J].科技信息, 2006 (3) .

[2]M.Neale.Journal of economics[J]V.78, NO.1.1998.

消费需求因素 篇10

把握我国现阶段消费需求波动特征, 分析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 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是本文以下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2013年1-8月我国消费需求波动特征分析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处于近10年以来的低位

2012年前三个季度, 我国消费需求增速下滑明显, 7月、8月增速分别为13.1%和13.2%, 达2006年以来的低值。2012年下半年, 我国消费需求形势好转, 消费增速回升, 并在2012年底基本与年初持平达到15.2%。2013年1~2月,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突降到12.3%, 成为2006年以来的新低 (图1) , 主要原因是餐饮消费的大幅回落、春节期间“铺张浪费”消费的减少, 以及春节期间境外旅游导致的消费外流等因素导致。3月之后,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稳, 并保持缓慢回升态势。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 全国消费市场繁荣稳定, 商品销售平稳增长,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市场运行稳中趋好的态势。

2. 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开始明显高于城镇

从城镇和农村层面上看, 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远远高于农村, 但消费增速差距缩小 (图2和图3) 。从绝对量上看, 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旧远远低于城镇并且差距仍在拉大 (图2) 。但从增速上看, 2012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反超城镇, 2012年年底开始, 农村消费增速已大幅超越城镇, 2013年3月差距达2.8%。这与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减负政策的实施 (如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等) 等因素直接相关。此外, 城镇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地到海外旅游、消费, 这也是城镇消费增速相对降低的原因之一。

3. 餐饮业消费下滑, 增速降低

2012年12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出台后, 各地方的公款吃喝风明显降温, 中国烹饪协会的一份报告称, “八项规定”出台后北京地区的高端酒店生意下降了35%。此外, 名烟名酒的销量受此影响也明显下降。

图4为2012年1~12月以及2013年1~8月餐饮业零售总额累计增速的对比情况, 可以明显看出, 今年以来, 餐饮业消费增速明显降低, 至2013年8月累计增速8.9%, 增幅同比降低4.2%, 同时低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4.4个百分点。

图5显示了2010年以来我国餐饮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餐饮业销售额呈季节性变化, 8月、10月是餐饮消费高峰, 1月、4月是低谷。2013年以前, 餐饮业消费额比重保持在12.1%~13.3%之间。2013年以后, 季节性变化与此前类似, 但餐饮业比重每月平均下滑0.5个百分点左右。

餐饮业消费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中占有重要地位, 餐饮业消费的下滑, 必然导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下降。

4. 金银珠宝类商品销量大幅增加

2012年, 我国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下并稳定增长。2013年年初开始, 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总额大幅度增加, 2013年4月, 增速达到72.2%, 环比增长45.9%, 之后增速回落, 5月~8月同比分别增长38.4%、30.2%、41.7%、21.8%, 仍远远超过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至2013年8月, 金银珠宝类商品累计增速31.1%, 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高出17.8%。

与往年相同, 金银珠宝增速波动强烈, 这与国际黄金价格波动有关。国际黄金价格在4月经历了一次震撼暴跌, “中国大妈” (一些中国民众) 疯狂“抄底”黄金, 使得黄金销售大幅增加。

5. 食品类商品销量增速同比有所下降

2013年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略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 但与前三年相比, 增速放缓较为明显 (图7) 。

上半年, 受禽流感和死猪事件影响, 肉、蛋类食品的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猪肉价格在春节过后持续下跌, 直到6月份止跌回升, 上半年价格下降3.7%。

6. 汽车消费市场表现活跃

与2012年汽车消费市场低迷状态不同, 2013年3月开始, 汽车消费市场表现活跃, 出现产销两旺的局面, 明显好于预期。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 2013年1~9月, 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93.84万辆和1588.31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12.8%和12.7%, 9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2.66万辆和193.58万辆, 比上月分别增长14.9%和17.4%, 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和19.7%, 汽车消费形势向好。

石油及其制品消费是我国近年来消费增长贡献较大的领域, 但今年1~8月的数据显示, 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增速比前两年有显著回落的趋势。

7. 消费者满意指数低谷徘徊

从消费者预期指数、满意指数和信心指数的数值来看 (图9) , 消费者预期指数虽然一直保持在100以上, 但从年初开始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消费者满意指数近几年一直处于低谷, 数值一直处于100以下, 消费者信心指数也2013年5月以后数值处于100以下, 说明消费者对当前消费状况不满意, 对未来的信心不足。但从变化趋势上看, 2013年7月份以后, 消费者预期指数、满意指数和信心指数都有回升的苗头, 可以认为消费者对未来的消费形势还是相对乐观的。

二、我国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1.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放缓

图10显示了近年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状况。可以看到,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呈下降趋势;虽然农村居民收入绝对量和增长率在2013年都得以提高, 但由于城镇居民收入从绝对量上远高于农村居民, 因此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降低必然导致消费增长的减少, 进而影响社会消费需求增长的减少。

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 2013年上半年, 我国城乡收入增长幅度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人均收入增速跑输GDP。主要原因在于, 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下行期, 企业利润下降, 就业形势严峻, 竞争激烈, 城镇居民增收途径少, 增收困难;今年国内灾害天气较多, 年初北方的雪灾、南方的旱灾, 夏季北方的水灾、南方的台风等自然灾害, 使得大量农村居民增收目标很难实现。

央行2013年第三季度储户问卷调查分析显示, 居民收入感受指数为49.9%, 较上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为52.8%, 较上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 选择“更多消费”的居民较上季度也回落了0.6个百分点。

2. 高端餐饮消费减少拉低餐饮消费增速

中央“八项规定”明确指出要厉行勤俭节约。截至2013年8月7日, 已经有18个省份公开了本级政府2013年度“三公”预算, 另外还有部分省份公开了部分组成部门的“三公”预算。统计显示, 多个省份2013年“三公”比2012年预算或决算都有所压缩。此外, 餐饮业原材料、人工成本的增加以及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风波也对餐饮行业的发展不利。

2013年4月, 餐饮收入增速跌到2010年以来的最低值7.9%。截止2013年8月, 虽餐饮业收入增速有回升趋势, 但仍处于10%以下。

与餐饮业状况相同, 随着“八项规定”的公布和实施, 高档烟酒类商品的消费也受到了强烈冲击。“八项规定”之后, 中央又出台了“六项禁令”, 加速了烟酒类行业进入“寒冬期”。2013年以来, 除2月份春节因素外, 烟酒类商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2013年6月增速仅为6.7%。

3. 房地产销售火爆, 带动相关商品消费

受政策“逆调节”影响, 房地产销售再度呈现火爆局面。2013年1~8月,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长分别为23.4%和34.4%, 与上年同期增长-4.1%和2.2%相比, 冰火两重天。

数据显示, 与去年同期相比, 2013年以来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的房价均普遍上涨, 且环比房价上涨的城市居多不下。以2013年7月和8月新建商品住宅 (不含保障性住房) 价格变动情况为例。7月份, 与去年同月相比, 70个大中城市中, 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个, 上涨的城市有69个, 同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 最高涨幅为18.3%;8月份, 70个大中城市中, 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个, 上涨的城市有69个, 同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 最高涨幅为19.3%。

房地产市场火热带动了建筑装潢、家具零售需求的增长。2013年, 家具、建筑装潢材料类商品的消费增速与2012年相比有所降低, 但增速仍然20%左右。2013年8月, 家具类商品销售总额累计增速已达20.8%,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销售总额累计增速为19.7%, 大大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

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的消费与商品房销售有一个滞后期, 因此, 未来一段时期, 这两类与购房相关性较大的商品需求还会持续增长。

三、2013年4季度及2014年, 我国消费需求走势分析

1. 信息消费有望出现较高增长

随着宽带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包括游戏、出版、影视、动漫、音乐在内的互联网文化产业,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经达到了千亿元的产业规模, 并正在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2013年8月, 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和《“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意见提出, 到2015年, 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 年均增长20%以上, 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 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 年均增长30%以上。

政策的实施将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也将带动信息消费的强劲增长。各省开始逐步落实“宽带中国”战略, 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资, 为未来的信息消费提供更好的硬件保证。

2. 城镇化扩容将推动居民消费需求增长

2013年年初以来, 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部分中小城市已经放开户籍管理, 农村流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将越来越便利。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同时, 原来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渐市民化, 收入将更接近城镇居民, 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也更趋向城市化, 这将大大推动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预计在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下, 新型小城镇的住房需求、服务性需求、家电需求、乃至汽车需求都将有所增长。

3.“三公”消费将减少政府消费需求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将长期有效, 各地区也陆续下调“三公经费”。2013年8月, 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通知, 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避免文艺晚会包括节庆演出过多过滥、奢华浪费、竞相攀比、现象。这些规定对于高端消费品、礼品以及餐饮、花卉、布展等领域将产生长期影响, 政府财政支出的消费需求将减少一大块。

综上, 预计未来一段时期,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 并有稳中加快的趋势。

四、政策建议

1. 大力发展服务业

美国服务消费韩战后逐渐成为消费主流, 其服务消费在1950年到2012年间增长97倍, 其中医疗、金融保险、非营利机构服务、娱乐分别增长284倍、148倍、121倍、114倍。2012年, 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47%, 发达国家占70%左右, 我国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 服务业就业弹性大, 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强大优势;服务业涉及面广, 既有劳动密集型如餐饮、家政、仓储物流等行业, 又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如教育、医疗、金融、电信等行业, 能够吸纳各种不同素质的劳动者就业。保证就业是激活消费、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因此, 大力发展服务业, 需要政府制定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鼓励服务业不断拓展新领域、新业态, 引导服务业结构向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 推进服务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继续提高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2. 鼓励网上消费等新兴消费方式, 严格监管消费环境

网上消费与传统消费方式相比, 具有灵活、方便、产品多、价格低等不可比拟的优势, 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目前, 网络消费已经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购物方式, 并呈现规模逐渐扩大的趋势。但网络购物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如商品质量鉴别困难、虚假信息不易识别、送货时间较长等, 信息安全的监管也相对困难, 因此, 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政策进行严格监管, 保证电子商务环境的生态健康, 保障网络购物这一新兴的消费方式健康发展。

3. 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

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我国中低收入群体尚处于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 提高中低入群体收入水平能有效地促进消费。一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 从政策上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为广大平民提供更多的公平的教育培训和就业的机会, 保证居民有持续增长的收入和收入预期。

4. 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提倡绿色消费

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是全社会成员共同关注的问题, 必须加大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 整顿和规范食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 建立工商、税务、卫生、检验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与体系, 严厉打击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违法行为。建立健全食品质量认证体系, 及时发布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 加强食品安全检测, 同时强化媒体监督。食品以外的其它商品领域, 同样要加大执法力度, 打击各种商业贿赂、虚假广告、商标侵权等违章违法行为,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重点关注农村消费市场和网络消费环境的改善, 避免“假冒伪劣”从城市走向农村, 从实体走进网络。

提倡绿色消费方式, 引导居民健康、适度、理性、可持续的消费理念。加强各类消费品环境标识与能耗等级体系认证;结合汽车消费升级, 通过补贴、退税、宣传空气污染的危害等方式支持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消费;对符合绿色标准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行为进行财政补贴;反对过度消费, 透支消费, 非理性消费行为, 监管的同时扶持国内高端品牌发展壮大。

摘要:2013年1~8月,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减慢, 实际增速基本稳定, 总体上呈现缓中回稳、稳中回升的态势。其中, 农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速明显超过城镇, 并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餐饮业消费年初明显下滑, 高档烟酒消费市场不景气;房地产、汽车等消费涨势较为强劲。未来一段时期, 信息消费有望出现较高增长, 城镇化继续拉动消费, “三公消费”将大幅减少, 即政府消费有所减少, 居民消费稳定增加。预计在宏观经济形势趋好和有序促进消费政策措施的作用下, 我国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 并呈稳中加快的趋势。

关键词:消费需求,影响因素,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郭奎涛, 信息消费“扩容”有望取代住房汽车, 中国企业报, 2013-09-17。

[2]李子君, 养老服务将成扩大消费新动力, 北京商报, 2013-08-19。

[3]林火灿, 探索启动中国式消费, 经济日报, 2013-09-13。

[4]鲁春丛、朱乾龙, 信息消费的趋势、特征与效应, 人民邮电, 2013-09-12。

[5]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 结构升级成消费增长主要支撑, 国际商报, 2013-06-08。

[6]万荃, 消费增长亟待建立长效机制, 金融时报, 2013-05-14。

[7]王晋, 绿色消费需全产业链动起来, 经济日报, 2013-09-17。

[8]王存福, 中国消费者境外消费额仍将上升, 国际商报, 2013-08-19。

用户信息需求实现的障碍因素研究 篇11

关键词:用户研究 信息需求 信息获取障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5-0085-04

Analysis on Barriers in Realizing Users' Information Needs and Countermeasures

Deng Bixia (Library,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yuan, Henan, 454650)

Abstract: Need for information is the users' expectation of acquiring knowledge. To study Barriers in realizing users' information needs is referential and directional for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departments to take measures to satisfy information needs. Begin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sers' demands in the information er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barriers in realizing users' information needs from such aspects as society, users and libraries and forwards some counter measures.

Key words: user study; information needs; barriers to get information; counter measures

CLC number:G252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5-0085-04

信息需求是对信息客体的需求,包括获取与利用信息的需求以及向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需求,其基点是实现对外的信息沟通与交流,达到社会职业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目标。[1 ]用户是获取和利用信息的使用者和接受者,也是对外发布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分析和研究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障碍因素,对图书馆及情报部门制定满足信息需求的服务策略,科学组织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和谐的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新时期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特征

1.1 需求的社会化和综合化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用户,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信息服务,其信息需求呈社会化和综合化特征,信息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越来越多的信息以内容广泛、形态多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用户,信息需求已从面向部门的信息需求向面向社会的信息需求转化。用户除了学术研究方面的信息资源需求外,还需要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信息。既需要公开发表的,又需要未公开发行的会议文献、内部资料、电子邮刊、学位论文等“灰色文献”信息。

1.2 需求类型的多样化和用户类型的多元化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检索和浏览和检索网上的各种信息,用户呈现需求类型多样化和用户类型多元化特点,信息用户群空前膨胀,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不同年龄层次人员都成了图书馆用户,这些用户希望得到各种类型的信息。由于用户个体知识差异和信息检索目的不同,其利用网络信息的类型也不相同,他们不仅需要大量印刷型中外文信息资源,还需要各种缩微型、视听型、单行版电子出版物和网络数据库资源。用户既希望得到各种类型的信息,如全文型一次文献数据库,书目、索引、文摘型二次文献数据库,实时动态型数据库,也希望知道一些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站点信息资源等。

1.3 需求的集成性和知识性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用户希望提供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图书馆能提供集成性的服务,即在网络中将各类信息获取方式融为一体,使信息交流、查询、获取、全文阅读和发布集成为多功能、多渠道的信息需求与服务行为,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中获取所需信息。同时,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不再满足于直接获取文献信息,而是需要以解决问题、形成方案为目标,注重知识内容,针对性极强的深层次服务。他们不仅需要提供信息资源的线索,而且更需要信息资源的全文。

1.4 需求的新颖性和及时性

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和工作效率的加快,用户迫切需要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内容最新最全、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国内外各种信息,尽快了解自己的行业信息,掌握行业动态。及时、新颖的信息是人们抓住机遇、正确决策的生命,同时,又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 用户信息需求实现的障碍及形成原因分析

2.1 社会层面

来自社会层面的障碍因素有:网络信息资源因素、信息服务机构因素、网络环境因素和网速及网络服务费用等因素。

(1) 网络信息资源因素。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浩如烟海”,种类繁多、良莠不齐,信息发布的随意性使一些重复和过时信息充斥网络,造成网络信息资源的混杂,严重妨碍了用户对有用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还有一些信息服务侧重于满足信息需求的社会化,而忽略了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从表面上或形式上满足了网络信息服务的范围和信息需求的开放性,但从根本上并未真正解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问题。另外,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不规范,网上的资源分散无序,重复率高,直接影响用户对信息的获取质量。

(2) 信息服务机构因素。信息机构之间对各类信息资源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体系,不同的数据库都有自己的检索界面和检索技巧,不能实现互操作性。许多用户难以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各类信息资源和灵活掌握不同数据库的检索技巧,从而影响用户对所需信息的获取。

(3) 网络环境因素。一方面,由于网络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地区在信息化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数字鸿沟广泛存在,必然导致用户信息需求上出现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病毒的存在和网上个人隐私问题的担心,网络信息安全也是用户查询信息的障碍因素。

(4) 网速及网络服务费用因素。网络建设的不均衡发展制约用户信息需求。虽然我国的网络化建设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国内各地区网络硬件建设有很大差距,上网速度和上网费用也是限制用户获取信息的客观因素之一。

2.2 用户层面

由于每个用户职业、文化水平、信息素质、信息技能、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能力不同,直接影响其获取信息的能力高低。主要表现为:信息鉴别障碍、信息获取障碍和信息使用障碍。[2 ]信息鉴别障碍缘于用户对所需文献的确定,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了解程度和用户对检索工具的使用、检索策略的制定等;信息获取障碍表现在用户对信息服务方式的了解程度;信息使用障碍与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了解程度、自身英语能力的高低和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等有一定的关系。

用户信息获取过程中的模糊性表现在:

(1) 用户对信息表达的认知障碍。用户在网上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英国情报学家N.J.BelKin等人在接触信息用户的过程中发现,用户常常不能认识、理解和描述自己的信息需求,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知识异常状态的结构化表示”,并从认知的角度对用户不得不查询他并不了解的东西这一现象做过深入的探讨,人们也许能描述自己就某一问题知道些什么,却难以描述还应知道什么。[3 ]“描述知识状态固有的困难,使提交给信息检索系统的检索式相对于知识异常状态或信息需求只是近似和不完美的”,也就是说,正是因为用户还不了解某一对象才需要获取有关该对象的信息。[4 ]

(2) 信息需求的模糊性。在实践中,由于用户自身信息能力、专业知识及理解水平等原因,能够正确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和他的客观需要存在着一定差距,导致信息表达的片面性和不确定性,这都会给用户迅速、准确地获取信息造成障碍。用户信息需求所表达出的模糊性,其实是对所需信息包含内容和涉及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同而产生的结果。况且,在人类的语言中,同义词、近义词及意义含糊不清、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普遍存在,用户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可采用不同的词语或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些都会成为准确表达信息需求的障碍。

(3) 检索表达式的模糊性。检索词的确定和检索词之间的关系限定与表达都有可能成为构造、修改、优化检索提问式的障碍。检索词,是用户检索信息的入口,不同的检索入口会产生不同的检索路径,在因特网环境下,采用目录索引或导航系统,检索点主要是以资源内容分类为依据的梯形树状分类体系和超链接导航体系。采用搜索功能的网络检索工具,检索点很多,如关键词、资源类型、检索年限、国家和地区等,并可实现多点、多属性检索。在检索中,用户必须根据自己所选定的检索工具或系统的功能特征,以及自己对检索的要求,从列举的语词和辅助条件中灵活确定检索点。

2.3 图书馆层面

来自图书馆层面的障碍因素有:文献信息资源方面、信息服务方面和自身建设等方面。

(1) 文献信息资源因素。面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冲击,图书馆缺乏对网络环境中大量零散信息、有用信息的整理,经过分析、研究、加工、整理而成的综述型信息形成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太少,这些文献资料大多没有以数字形式提供给网上用户。另外,可供用户科研需要的重要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技术标准和科技报告等也比较少。

(2) 信息服务因素。图书馆在行业间的联合与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走集成与联合发展的道路,进行馆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机数据库查询、联机参考咨询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通过图书馆主页,建立学科导航系统、OPAC查询、学科信息门户链接等。

(3) 自身建设因素。图书馆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揭示、组织、开发,对来自不同渠道的分布异构信息资源缺乏有效地整合导引,缺乏专业性强、信息含量大、更新及时的学科信息导航,信息检索系统构建不够科学和完善,检索工具或系统的质量、速度、使用的方便性和经济性等都会影响到用户的信息检索利用。

3 克服用户信息需求实现障碍的对策研究

3.1 宣传信息公平获取理念,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3.1.1 倡导信息公平获取理念

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信息空间,使每一个使用它的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使用者和传播者,信息突破了时空、地域和国界走入了我们的生活。用户从网络获取信息已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渠道。实现信息公平就是在全社会建立信息公平制度,防止公共信息的垄断,保障弱势人群的信息获取,制约商业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及过度知识产权保护。图书馆及其它服务性机构要大力倡导在信息面前人人有自由、平等、获取知识的权力的理念,缩小数字鸿沟,为公众提供免费、平等的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无障碍获取。

3.1.2 构建信息公平获取的保障体系

健全的信息保障体系是公众公平获取信息资源的基础,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建立为社会服务、提高社会信息公平的保障制度,维护整个社会的信息公平。信息服务机构要站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角度落实好信息保障制度,为用户提供无差别的信息服务环境,保障公众公平的获取文献信息资源。

3.2 研究用户信息行为心理,培训用户信息获取能力

3.2.1 科学分析用户信息行为心理

用户信息行为是用户为了满足某一特定的信息需求(如科研、生产、管理等活动中的信息需求),在外部作用刺激下表现出来的获取、查询、交流、传播、吸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行为。[5 ]用户对信息的选择和理解过程中有强烈的自主性和主观色彩,从认知心理学分析,用户对信息服务有求知心理和求新心理,用户上网就是为了获取最新信息,了解新事物,增添新知识,往往对自己想知而未知的信息有浓厚的兴趣。互联网的出现,使用户不再被动地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而是参与到信息服务的过程中,让图书馆根据他们的需求、习惯、爱好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如My Library服务、信息推送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通过图书馆提供的主页的定位、性质、栏目、可能得到的信息和信息更新的速度,用户根据个人的评判标准、信息的内容、信息的时效性等方面,形成了对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评价。

3.2.2 加强对用户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

从网上查询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面对网上信息的复杂多样,质量良莠不齐,又缺乏统一管理,各数据库和检索工具的目录、索引制作标准不尽相同,许多用户不熟悉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和检索方法,一般很难准确地找到自己的所需信息。[6 ]因此,图书馆应有计划地采取专题讲座、短期培训、网络教学等手段,对用户开展信息资源介绍、检索技能培训、信息技术教育等,帮助用户了解相关专业信息资源的主要分布、特点及各类信息源的载体形态和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

3.2.3 注重对信息服务人才的培养

从信息机构角度看,要不断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提供服务水平的保证。一方面,图书馆可聘请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专家作为人才资源库;另一方面,要自己培养一批德才兼备,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为开展用户信息服务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运用信息技术和技能,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层次,提供参考咨询、课题跟踪等个性化服务,在分析用户信息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分析与预测,根据已有数据、信息进行知识挖掘,开拓信息增值服务。

3.3 完善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畅通用户信息获取渠道

3.3.1 构建图书馆服务体系

合理布局有形的图书馆网点和利用计算网络技术的图书馆无形网点,通过构建完善、科学的图书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图书馆的近距离服务,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知识服务覆盖到整个地区,建立科学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通过科学采购,合理调配,建立覆盖整个地区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实现全地区便利、快捷、平等、无障碍的图书馆服务。[7 ]

3.3.2 加强馆际协作,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由于信息具有共享性特点,图书馆要走集成与联合发展的道路,打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界限,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种模式的文献信息机构,组织各类型的信息网络,充分发挥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信息的作用完善资源共享空间,提高信息的综合利用水平。

3.3.3 加强数据库建设,提高信息产品开发水平

作为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服务机构,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是吸引用户的关键,网上信息看似丰富多彩,但某一专业或某一领域的集成性资源少之又少,这就需要信息服务机构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本地区、本院校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和整理这些资料,然后进行加工和整理,形成二次和三次文献,建设自己的特色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学科信息导航。[8 ]建立集成化信息检索窗口,扩大信息利用范围,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

3.3.4 拓宽图书馆服务方式和范围

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如:在图书馆主网上建立学科信息门户、网上学科导航等特色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查询习惯及所需信息资源类型,提供个性化服务,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互动式信息服务,吸纳当前的信息推送技术,将相关信息资源或检索结果直接推送到用户桌面;依托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展参考咨询,提供专业咨询或综合咨询,在总结用户咨询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分析与预测,根据已有数据信息进行知识挖掘,开拓信息增值服务;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将自身推向市场,开展网络信息服务营销活动,利用Internet技术,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开拓市场。

4 结语

研究用户信息需求的障碍因素,对于科学地组织图书馆及情报服务部门形成情报服务体系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帮助用户克服信息交流的障碍,解决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信息利用之间的矛盾,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一站式的服务,对用户的科研、决策、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德俊.网络环境下信息用户需求满足分析[J].情报杂志,2004,(8):124-127.

[2]陈子健.从网络信息无障碍的角度探讨缩小数字鸿沟[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41-43.

[3]N.J.Belkin etal.ASK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PartⅠbackground and theory[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82,(2).

[4]N.J.Belkin etal.ASK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PartⅡresults of a design study[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82,(3).

[5]胡昌平,乔欢.信息服务与用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79-280.

[6]王淑群.影响网络信息检索的因素与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6,(2):197-199.

[7]于良芝.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31-40.

[8]刘葵波等.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与思考[J].情报杂志,2008,(2):159-161.

消费需求因素 篇12

一、旅游的发展历程

从古典时期、中世纪到大旅行时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旅游行为模式、消费模式和旅游价值取向。火车在19世纪早期的出现使旅行变得比以往更便捷,并随收入提高,更多人渴望出国旅行,从而促成了全新旅游模式的产生。直到20世纪汽车产生,突破了地理限制,汽车的兴起有效拓展了乡村郊野的游观空间。到20世纪末,旅游业在全世界范围得到显著发展。以后随着航空业的发展,跨国游的发展也日益增长, 例1950年跨国游(不包括1日游)总消费约2 520万左右,到1997年增到6.128亿,国际旅游收入从21亿美元增到4 437.7亿美元。旅游业也促进了交通技术的改进。今天旅游业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局面,以电脑和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为代表的21世纪,人们的选择机会会更多[1],如今太空旅游也在召唤人们前往,旅游的消费也在不断增长,大大促进了国内、国际的经济发展。

二、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因素分析

作为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潜在因素,由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所决定,而涉及的变量包括收入、税收、可支配时间、旅游产品价格等因素。拥有可支配收入,导致了潜在度假者度假行为的产生,人们的度假行为是多种动机共同促成的, 并受收入及家庭成员需求的制约。

1.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经济因素

随着人们对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渴望日益强烈,游客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游客已逐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已把旅游看成一种经济活动。旅游是游客的一种需求,也是为游客提供食宿和其他服务的一种供给,从而形成消费,创造收入和提供就业岗位,同时通过游览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

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经济因素包括收入水平、价格水平及汇率等,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从追求物质生活上升为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从旅游中获得新的体验。

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可见,旅游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由多因素决定,可表达为

在用经济模型预测旅游消费的增长,仅用收入是不能完全解释旅游量变化的。要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收入变化和旅游消费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一表述,即每一年的旅游消费函数组成了长期的旅游消费函数AB。例图中有三根分别是某三年的旅游消费,组合成长期的旅游消费函数AB。

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会导致较高的度假消费。旅游消费与个人总收入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而“可自由支配”收入与旅游消费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相关的。

可自由支配收入是受食物价格、交通费和通货膨胀等变量影响的,还要考虑税收,利率的影响。同时要分析旅行成本 (交通成本、食宿成本、各种活动成本)。一方面经济变量决定了游客的出游能力,另一方面旅游地的物理属性和过去旅游经历的评价共同影响了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

旅游消费、旅游支出与旅游团的出游时间、停留天数,团的规模以及成员构成有密切联系。

总之,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经济要素有总收入、可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收入、旅行成本,货币汇率、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国的通货膨胀等因素。目前,大力提倡旅游文化创新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大大促进了旅游需求及消费[2]。

2.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社会因素

收入增加刺激了旅游需求及消费的增长,同时,闲暇时间的增加,也是刺激旅游需求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例带薪休假的增加,弹性工作制度的引入也使人们延长周末以获取较长时间休假成为可能,当然旅游的需求及消费也要有相应的收入水平才能实现。

人口因素对旅游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老年人、未婚、已婚但无子女的游客群体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也使旅游消费市场不断增长。

3.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心理因素

心理需求因素包括娱乐、放松、学习、购物、社会交往、自我实现、自我发现、实现个人梦想。

旅游作为产品不仅能让人暂时摆脱日常琐碎生活,还能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旅游不是有形商品,而是作为游客获得体验和实现梦想的途径,它的价值是无形的[1]。旅游往往不是一个自发的决定,它很可能是家人、朋友共同的决定,从而实现人的自尊、自重和自我实现。以上分析归纳至图2。

三、旅游产生的各种影响

1.旅游的经济影响因素

旅游的经济价值在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把旅游业当作脆弱经济体系带来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的一种手段,吸引投资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可将闲置土地再生变成繁华区域的手段。

旅游带来了经济收益,它包括了旅游消费给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带来了税收,给旅游服务、旅游投资企业带来商业利润,帮助小企业获得规模效益,并创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也给运输业带来了很大的利润。

游客数量越多,人均旅游消费越高,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游客停留时间和住宿性质是决定旅游收入的关键因素。可通过建立旅游纪念品商店,提供购物机会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游客净支出决定了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度,为达到以上目标,必要的条件是目的地要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有较好的交通可达性及旅游设施。

2.旅游的环境影响因素

旅游业受到现代生活和生产方式引起的环境污染的影响(例如超负荷发展耗尽了被关注地区的环境质量),间接威胁到那些地区旅游业的收益。为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利益,应联合起来保护高质量的景观,许多旅游业经营者也已充分意识到加强景观建设对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性。很多旅游企业也不断在寻求与环境相协调的旅游设施,以提高现有景观的吸引力。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以提高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扩大旅游的影响和吸引力。随时适合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变化,产品的开发要基于消费者的需求,经充分的市场调研,进行制定和规划产品功能,最大限度实现旅游者的消费预期,以羸得广阔的旅游市场,创造理想的经济效益。

保护好旅游环境,不能完全依靠游客自身对其行为进行约束,要有行为守则帮助人们进步,还必须制定严格的环境保障措施,同时需要经营者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好的保护环境。要提倡生态旅游,一方面要尊重当地文化,另一方面要满足消费者期望,以求真实的市场推广和促销。

从管理技术上也要采取分流措施避免在主要旅游区发生过度承载的情况,同时,使更多地区享受旅游业带来的效益。为打造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假期和游客,要鼓励绿色政策,致力于保护环境。需要在品牌化经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管理,抓住品牌的核心、特色和定位[3]。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旅游企业必须以满足旅游者 (顾客)需求为本。

3.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从宏观上看,旅游给人们带来乐趣,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使人们身心放松。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性质的看法是很重要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很多就业机会。其中旅游者对接待情况的满意度影响对当地旅游服务的评价。游客的“示范效应”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影响当地人,形成文化的互相渗透。

旅游与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手工艺品、服饰、建筑、美食等具体的表现出来。旅游会引起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关注,通过艺术形式的商品化开创了一个新的市场,为生产部门带来收入,同时,旅游业能迅速将传统设计转化为一种具有市场价值的营销手段。旅游业的出现为传统服饰生产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机会,直接将产品推向旅游市场,推出有地方图案的纪念性服装。旅游可以引起人们对传统服饰的兴趣,从而影响人们的穿着。

如果旅游是社会变化的一个动因,对于旅游产业的建筑式样和建筑物,也反映了旅游者活动类型和变化过程,是旅游地社区吸引游客的表现形式。

在美食方面,旅游业不仅对传统食物提出了需求,同时也渴望新颖食物的不断创新。

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形成相互影响和相互理解。旅游客源地社会是产生旅游需求的源泉。目的地除了现实的旅游资源外,对待游客的态度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游客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先来的游客会影响到后来的游客,旅游信息除通过营销渠道、媒体等方式传递,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实际的运作及游客的体验。对已到过目的地的游客,通过过去形成的体验,以及对吸引物,整体环境和价值的评价来间接地影响潜在游客的出游意愿[1]。

游客体验来自于一系列的旅游行为,它由游客的社会经济条件、认知水平以及对目的地的感知所共同决定,同时,目的地本身的交通、通讯、设施等实际条件也会影响游客的行为。在今天旅游体验受旅游需求、旅游消费、旅游服务及管理水平所影响。旅游产生的影响由图3可见。

最终,实现收益最大化,损耗最小化,促进经济发展,使消费者、经营者均满意。

四、旅游需求及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需要树立一个正面的旅游形象以吸引游客。形象的确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游客体验、促销信息、实际自然状况和服务相互作用的结果。加强旅游区的管理不只是为了旅游促销,主要是要增长旅游体验,实现接待地收益最大化和损耗最小化。旅游区犹如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它反映了社会变化的走向,同时,旅游本身也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消费活动,比其他的经济活动更引人注目。

总之,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和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上一篇:舆情服务下一篇:业主方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