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需求影响因素

2024-08-12

贷款需求影响因素(精选12篇)

贷款需求影响因素 篇1

农户贷款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农户发放的用于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等用途的本外币贷款。农户贷款在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甚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农户多元化生产经营的发展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 农户信贷需求范围不断拓宽。〔1〕因此及时有效地了解农户贷款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然而, 以往对于农户贷款需求行为的研究, 大多学者以农户借贷需求及影响因素为例展开, 认为农户贷款需求受到严重抑制, 〔2〕〔3〕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经营特征等。〔4〕〔5〕但实际上我国农户贷款需求可分为3类, 即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生活消费性贷款需求及两者兼有的混合性贷款需求, 因而这类研究难以准确反映我国农村区域农户贷款需求, 其结论难免有偏。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用途是农户贷款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推动农户快速发展的强力催化剂, 所以调查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以及推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本文以山东地区为例, 通过对2686户农户连续6年的贷款需求调查, 考察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并据此提出完善我国农村信贷供给的政策建议。

一、样本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

为使样本更具有代表性, 根据山东省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及金融市场环境, 选择东中西部的高密市、济阳县与曹县3个地区进行问卷调查。高密地区农村经济和金融市场都相对发达, 而曹县则相对落后, 属于传统农区, 济阳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居于两者之间。2007年12月从每个地区按照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抽取1个乡镇, 再从每个乡镇随机选取4个村的农户进行调查, 且每年调查1次, 连续6年直至2012年12月份。调查人员均是经过培训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员及村里的会计人员, 通过上述方法, 最终得到有效调查问卷2686份, 其中高密市835份, 济阳县914份, 曹县937份。调查主要考察农户每年的融资总需求、贷款需求、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及农户特征等基本情况。

以2012年为例, 在3个地区中, 高密市地区经济发达, 其样本村的平均农村人均纯收入最高, 为11507 元, 分别约为曹县和济阳的2.09 倍和1.26倍。另外, 该地样本村的农业人口数为41万人, 农业人口占比46.59%, 在3地区农业人口占比最低;而且人均耕地面积1.46亩, 在3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最少。济阳地区情况居中, 无论是农民人均纯收入, 还是耕地面积、农业人口占比都介于高密和曹县之间。曹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 农业人口众多, 经济发展欠发达, 属于国家贫困县。所选样本中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所在地区差别较小, 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 (见表1) 。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整理所得。

二、生产经营性农户贷款需求的特点

1.农户贷款需求户数和金额逐年提高, 不同富裕地区差别明显

从2007年至2012年各地区农户贷款需求户数和金额均有所增加, 但不同年份增加幅度不同。 (详见表2) 高密作为发达地区, 农户贷款需求户数比例一直最高, 有贷款需求户数从265户增加到335户, 比例从31.74% 增加到40.12%, 贷款需求金额也最高, 从平均每户6.14 万元到7.05 万元。济阳作为较富裕地区, 农户贷款需求有所增加, 但贷款需求户数和金额的增速均较高密低, 户数由253户到312户, 比例由27.68%到34.14%, 每户平均金额由5.72万元到6.52万元。曹县作为传统的农业欠发达地区, 农户贷款需求也有所增加, 但户数和金额均较前两地区增速缓慢, 户数由241户到295 户, 比例由25.72% 到31.48%, 每户平均金额由5.07万元到6.05万元。这表明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 农户贷款需求的户数和金额虽然逐年增加, 但富裕地区农户增加的较快, 贫穷地区农户增加的较慢。这可能是由于富裕地区农户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多, 而贫穷地区农户的投资机会则相对较少, 因此贫富两地区贷款需求户数比例从2007年6.02% 的差距扩大到2012 年的8.64%。从整体来看, 农户贷款需求户数由2007 年的759户增长到2012 年的942 户, 占比由28.26% 增长到35.07%, 平均每户需求金额由5.66 万元增长到6.56万元。可见, 近年来农户贷款需求旺盛, 满足农户贷款需求是一项长期且迫切的课题。

单位:户、%、万元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整理所得。

单位:户、%、万元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整理所得。

单位:户、%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整理所得。

2.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户数占比逐年降低, 但需求金额及占比增加较快

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是指农户用于生产、经营等投资的需求, 虽然近几年需求户数变化不大, 但其占贷款总需求的比例却逐年降低, 而且贷款金额及占比却增加较快。 (详见表3) 2007年农户贷款总需求是759户, 用于生产经营的需求户数是423户, 占比55.73%, 但2012 年相应的却是942户、420户、占比44.59%。虽然生产经营性需求户数基本没变, 但户数占比却大幅下降, 更为值得关注是生产经营性农户贷款需求金额大幅增加, 且占比逐年快速提高, 由2007 年的2107.36 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3608.76, 增幅71.25%, 占比也由49.07% 提高到58.40%。这表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平均每个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的金额增加较快, 但需求户数变化不大, 究其原因, 以笔者多年研究分析看:一是由于部分从事生产经营的农户已经富裕起来, 自有资金充足, 不再需要贷款;二是由于新近从事生产经营农户的加入, 致使二者户数相当, 因此造成6年来有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的农户数变化不大。

3.生产经营性的涉农贷款需求户数逐年降低, 但非涉农贷款需求户数逐年增加

按生产对象来分, 生产经营性农户贷款用途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其它, 本文借鉴山东省农户贷款管理办法, 把具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贷款需求的农户分为涉农贷款需求, 把其它贷款需求分为非涉农贷款需求。调查显示, (详见表4) 涉农类贷款需求逐年降低, 尤其是种植业, 由2007 年的147 户, 比例34.75%, 降低到2012年的76户, 比例18.10%, 但非涉农贷款需求则由154 户, 比例36.41%, 增加到193 户, 比例45.95%。由此可见,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 投入产出收益较低, 农户向农业投资的需求逐渐降低, 而向非农领域的投资需求越来越多。

三、生产经营性农户贷款需求的影响因素

针对生产经营性农户贷款需求的影响因素, 本文选取2012 年调查的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经营特征、社会特征等15个变量, 通过统计发现农户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纯收入、家庭资产、社会资源5个变量对生产经营性农户贷款需求影响较大, 变化较为明显 (详见表5) 。

1.农户户主年龄对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影响

在中国农村, 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户有不同的家庭责任, 30岁以下的户主主要是成家立业, 家庭负担较轻;31~49岁的户主主要是养儿育女、赡养老人, 家庭负担较重;50 岁以上的老人开始准备养老、照看子孙, 有一定负担。因此本文把户主年龄分为三个阶段:30岁以下、31~49岁、50岁以上。由表5可以看出, 31~49 岁的贷款总需求最多, 但其他年龄阶段需求较少;农户的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也是在31~49 岁这个阶段户数最多, 占贷款总需求户数的54.70%, 而其他阶段的占比较少, 只有37.76%和28.57%, 相互之间差别较大。究其原因, 可能一是由于30岁以下的户主刚成家立业, 建房、结婚的经济负担多由老人承担, 且其支出较少, 纯收入较高, 再加上缺乏生产经营性经验, 因此生产经营性投资较少, 故而其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较低;二是31~49岁之间的户主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经营的经验, 家庭负担逐渐加重, 增加家庭收入的动力较强, 因此更愿意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因此其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旺盛;三是50岁以上的户主多数已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 儿女也已成家立业, 此时其主要考虑养老和帮助孩子照看子孙, 因此其增加家庭收入的动力较弱, 不愿再靠贷款去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

2.农户受教育程度对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的影响

农户的受教育程度一般分为小学 (6年) 以下、初中 (7~9年) 、高中或中专 (10~12年) 以上3种情况, 因此本文将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分为3个阶段:6年以下、7~9年、10年以上。由表5可以看出, 6年以下和10年以上的贷款需求户数占比较高, 而拥有众多初中学历的农户贷款需求户数占比较低;且在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方面也是类似情况, 户数和占比均超过受初中教育的户数, 分别为137户和181户, 占比为55.02%和52.92%。据笔者分析, 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由于受教育程度越低的人往往是小时候调皮捣蛋, 不爱学习, 但其往往很有思想, 有闯劲, 在尚不规范的健全的农村经济市场中其机会较多, 因此其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较多;二是拥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的农户往往知识面较广, 学习能力较强, 比较容易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知识, 拥有的投资机会较多, 因此其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较多;而接受初中教育的农户则处于前两者之间的位置, 高不成低不就, 从事生产经营的能力较弱, 故而其需求较低。

3.农户家庭纯收入对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的影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纯收入得到较快增长, 样本中高密地区农户的人均收入已过万元, 而且多数农户家庭人口为3人, 因此为便于细分, 本文把农户家庭纯收入分为3个阶层:1万以内、1.1万~2.9万、3万以上。由表5可看出, 收入较高或较低的农户贷款需求户数占比较高, 而中间阶层的贷款需求户数占比较低, 仅有24.09%;但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未出现类似情况, 收入较低的农户贷款需求仅占总需求户数的20.63, 而收入较高的农户贷款需求却占总需求户数的62.31%。对此现象笔者事后专门找到相关的农户进行详细了解, 其原因如下:一是收入较低的农户往往投资机会较少, 综合能力较弱, 许多连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很难再进行生产经营性投资, 另外由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相对较高, 超出其承受范围, 故而其贷款需求较少;二是收入较高的农户往往生产经营经营较为丰富, 投资机会较多, 而自有资金又相对有限, 因此贷款需求较为旺盛。

4.农户家庭资产对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的影响

在此次调查中, 农户家庭资产主要包括房屋、生产工具及设备、存款等方面, 由于宅基地和土地尚不能自由买卖, 因此其价值未在家庭资产之内。通过调查发现, 农户家庭资产在10万以内和20万以上的户数非常明显, 因此将家庭资产分为三个阶段:10万以下、11万~19万、20万以上。由表5可以看出, 家庭资产较低和较高的农户的贷款需求户主占比均较普通家庭资产农户高, 而其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情况与受家庭纯收入的影响类似, 资产较低的农户需求占比低, 资产较高的农户需求占比高, 但其占比的幅度不如受家庭纯收入的影响大, 户数和占比分别为37 户、22.29%, 235 户、52.22%。原因一是资产多的农户本身自有资金就相对充足, 无需贷款;二是资产少的农户也有较强意愿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以增加收入, 摆脱贫困的状况。

5.农户拥有的社会资源对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的影响

建立在亲缘与业缘基础上的农户社会资源在农村信贷资金的配置过程中发挥了 “特质性”资源的作用, 〔6〕同样拥有社会资源较多的农户其贷款需求也非常值得关注。本文中农户社会资源的有无主要看其亲朋好友是否有在村干部中任职, 是否有亲朋好友在乡镇中工作, 是否有亲戚朋友在银行上班, 户主在村中的威信, 等等, 如其社会资源较多较强则认为其有社会资源, 否则便是无社会资源。由表5可以看出, 有社会资源的农户贷款需求户数较多, 占比较高, 分别达到410户、71.68%, 而且其从事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的户数及占比均较高, 分别为275户、67.07%。其原因是拥有社会资源的农户掌握较多的资源和投资机会, 而且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为其带来更多的收益, 因此其贷款需求旺盛。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整理所得。

四、建议

上述调查分析表明, 6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山东东中西部地区农户贷款需求旺盛, 户数和金额需求均有较大提高, 但生产经营性农户贷款需求户数变化不大, 需求金额确有大幅增加, 即针对不同用途贷款需求的农户应制定不同的贷款政策。因此, 应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及相关政策。

1.细分农户贷款需求, 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农户贷款需求已有较大变化, 为此, 应细分不同用途的农户贷款需求, 了解农户的真实想法。相关农业部门、科研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等单位应时刻关注农户贷款需求的变化, 制定符合农户需求的贷款产品, 妥善处理相关部门对农户贷款的支持, 真正实现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

2.创新贷款产品供给, 满足农户不同贷款需求

为满足农户贷款需求并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有必要创新农户贷款的产品和政策。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应针对农户不同贷款需求增加贷款产品, 尤其是针对不同特征的农户提供不同产品, 满足不同层次农户的需求;二是鼓励农村信用、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之间的竞争, 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增加农户贷款的选择权, 满足农户贷款需求。

3.制定相应金融扶持政策, 鼓励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

农户贷款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往往是工作量大、盈利小, 在农村信用社逐渐商业化的大背景下, 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农户贷款很难得到可持续发展, 更谈不上支农。因此银监局等政策制定部门应加大对农户贷款, 尤其是小额贷款的扶持力度, 如税收的减免、利息的补贴等等, 让农村金融机构实实在在感觉到发放农户贷款不 “吃亏”。同时应鼓励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 发展实体经济, 并给予一定的贷款优惠。

摘要:本文对山东地区农户的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进行了连续6年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与当地富裕程度呈正比, 即越富裕地区, 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越旺盛;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强度逐年提高, 且越富裕地区需求增速越快;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纯收入等对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有显著影响。因此, 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了解农户贷款需求, 创新农户贷款产品和服务, 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鼓励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 促进农民增收, 增进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户,贷款需求,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周宗安.农户信贷需求的调查与评析:以山东省为例[J].金融研究, 2010, (02) .

[2]马晓青, 刘莉亚, 胡乃红, 王照飞.信贷需求与融资渠道偏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2, (05) .

[3]程郁, 韩俊, 罗丹.供给配给与需求压抑交互影响下的正规信贷约束:来自1874户农户金融需求行为考察[J].世界经济, 2009, (05) .

[4]赵允迪, 王俊芹.农户农村信用社借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北省农户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 2012, (09) .

[5]顾宁, 范振宇.农户信贷需求结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08) .

[6]张建杰.农户社会资本及对其信贷行为的影响——基于河南省397户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09) .

贷款需求影响因素 篇2

2、必需品与奢侈品。产品的性质,一般而言,生活必需的需求弹性较小,奢侈品需求弹性大。

3、市场的`定义,任何一个市场的需求都取决于我们所划定的市场范围。市场小则容易找到替代品。

4、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如果一种商品的用途很广泛,当商品的价格提高之后消费者在各种用途上能够适当地减少需求量,从而弹性越大,反之越小。

5、商品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当一种商品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占很小的部分时,消费者并不大注意其价格的变化,如买一包口香糖,你可能不大会注意价格的变动。

影响我国家用轿车需求的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 轿车需求因素分析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的轿车工业发展很快,轿车市场的供需状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少新的轿车制造商进入了轿车生产行业,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新的轿车品牌,轿车市场的竞争程度有所增加,轿车在品牌、车型、价格、性能、内部装饰及外观方面的差别化有所增加,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二是轿车的价格普遍有所下降。轿车不再是我国老百姓不敢问津的奢侈品,家用轿车的潜在顾客迅速增加;三是对家用轿车的需求迅速增加。就当前而言,影响我国家用轿车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二、影响轿车需求的主要因素

目前影响我国家用轿车需求的因素主要来自轿车本身、制造商、销售商、潜在顾客、周边环境及相关产品等六个方面。

1.来自轿车本身的影响因素。来自轿车本身的影响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轿车的价格、预期价格、品种、颜色、外观、内部装饰效果、品牌、行驶性能、安全性能、性能价格比以及舒适性、经济性等等。

目前我国国民收入总体水平还不高,轿车的价格仍然是影响消费者对轿车需求的主要因素,轿车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化,即轿车的需求量随其价格的升高而减少,随其价格的降低而增加。随着我国轿车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轿车生产成本会逐步降低,加之我国加入WTO后进口轿车关税税率会逐步降低,关贸壁垒会逐步取消,进口轿车必然对国内轿车工业产生剧烈的冲击,这样未来我国轿车市场的竞争程度会越来越加剧,轿车的价格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未来对轿车的需求会稳步增加。

轿车的预期价格也是对当前轿车需求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未来轿车的价格将会有较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少消费者呈待价而沽的态势,减少了当前对轿车的需求。

轿车的品种、颜色、外观、内部装饰效果、品牌是影响消费者对轿车需求的几个因素。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家用轿车越来越产生了差别化需求,人们特别是青年人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对轿车需求的层次会越来越高。

轿车的行驶性能及其运行时的主要参数是轿车制造商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消费者购置轿车时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影响单一品牌轿车需求的主要因素。

轿车的性能价格比是影响轿车需求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性能价格比高的轿车容易被市场所接受,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需求趋势看好,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大。

舒适性是消费者选择轿车购置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轿车的舒适性越来越被消费者所重视。

经济性是当前消费者选择轿车品牌和车型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轿车的经济性比如每百公里耗油量的多少、备品配件的价格等都会直接影响轿车的运行成本,都是影响轿车需求的重要因素。

2.来自制造商的影响因素。来自制造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制造商的生产规模、营销能力、过去的业绩、在公众中的形象、公众对制造商的发展预期以及轿车出厂后的服务质量。

一般说来,制造商的生产规模越大,分摊到每辆轿车的生产成本就越低,制造商的利润空间和降价空间就越大,只有盈利能力强的制造商才能将自身的事业做大做好,才能向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制造商的生产规模大,轿车的产量高,意味着社会上拥有该种品牌轿车的用户比较多,备品配件购置、车辆修理和维护保养就会比较方便。因此,制造商的生产规模是影响其所产轿车需求的重要因素。

制造商的营销能力无疑是影响其产品需求的一个主要因素,制造商的营销能力强,其产品的需求量就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制造商过去的业绩及其在公众中的形象也影响到其产品的需求。制造商过去取得过比较好的业绩,企业及其产品在公众心目中有良好的形象,消费者对其产品有认同感,消费者购买其产品有安全感,消费者在进行购买轿车决策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购买过去有比较好的业绩并且在公众心目中有着良好形象的制造商所生产的产品。

公众对制造商的发展预期也是影响制造商产品需求的一个因素。公众认为某个轿车制造商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就比较放心,相信其有能力提供比较完善的售后服务。相反,如果制造商缺乏发展潜力,濒临倒闭,消费者购买了其产品,万一发生问题,解决起来会非常困难。

制造商产品出厂后的服务质量是影响制造商产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几乎全部消费者不是轿车行业的专家,没有能力也没有手段在购买轿车前对轿车的各项性能逐一进行检测,很有可能买到质量不合格或质量有缺陷的产品。如果制造商有完善的出厂后服务,发生问题后就比较容易得到解决。这样,消费者就愿意购买服务质量比较高的制造商的产品,因而其产品的需求量就大。

3.来自销售商的影响因素。与制造商类似,销售商的经营规模、营销能力、营销策略、过去的销售业绩、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及其售后服务质量是影响其所经营的轿车需求的主要因素,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在此不再详细讨论。

4.来自潜在顾客的影响因素。来自潜在顾客对家用轿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潜在顾客当前收入水平、将来的收入和消费预期、职业、偏好及消费观念。

潜在顾客将来的收入和消费预期是目前影响我国家用轿车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不少城乡居民家庭在银行有不少的存款,购置一辆普通家用轿车在购买能力方面不存在问题,主要障碍来自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居民在子女教育、住房及医疗方面花销很大,未来究竟在以上三个方面要花多少钱,一般人难以估计,对未来消费预期的模糊性直接影响了上述家庭购置家用轿车的积极性。

潜在顾客的职业、偏好和消费观念也是影响轿车需求的一些因素。例如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高层领导干部都配有公车,其家庭一般就不需要购买私车,而大部分民营企业领导和演艺界人士为了出行方便,一般就需要购买私车。有的人特别喜欢车辆,在购买能力许可的前提下,宁可适当减少一些其它消费,也要购置一部车,以实行自己的夙愿。我国从古到今历来崇尚节俭,自己省下来的钱留给子孙后代,更不花未来才能挣来的钱,这种消费观念对我国轿车需求的影响很大。

5.来自周边环境的影响因素。潜在顾客的家庭其他成员、亲戚、邻居、朋友及同事等周边人群对购买家用轿车的看法和态度会促进或动摇潜在顾客购置家用轿车的决心,这是不言而喻的。

潜在顾客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居住在大中城市还是小城市或者县城对潜在顾客是否真正购置家用轿车会产生影响。居住在大中城市的家庭活动范围大,轿车的用途广,而居住在其它地方的家庭活动范围小,轿车的用途就小,轿车用途的大小是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轿车的重要原因。潜在顾客居住地与工作地点之间的距离及其附近的交通状况也会影响到其对轿车的需求。

过路费、过桥费征收情况和停车场的方便程度及停車收费情况也是影响家用轿车需求的因素。我国目前除海南省外,较高等级的公路都设有收费站,有的省市收费标准比较高,影响了家用轿车的需求或使用,拥有轿车的家庭出远门时一般改乘公共交通工具,其缘由大部分是出于经济的考虑。我国除近年来新建的高标准小区外,原来建造的居民住房没有考虑设置车库,这给拥有家庭轿车或想拥有家庭轿车的城市家庭晚上泊车带来了很大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消费者对轿车的需求。

我国有权管理车辆的部门比较多,与车辆相关的证件也比较多,证件办理手续比较繁杂,不少车管部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比较差,浪费了车主不少宝贵时间,有不少人认为自己买辆车太麻烦,因而影响了对轿车的有效需求。

我国目前车辆服务机构比较健全,加油、车辆维护保养、车辆修理及购买备品备件非常方便,这促进了大众对轿车的需求

6.来自相关产品的影响因素。公共交通及家庭用其它交通工具等轿车替代品的价格及使用成本是影响潜在顾客对家用轿车需求的因素。一般说来,公共交通越发达,家庭用其它交通工具的价格及使用成本越低廉,消费者对家用轿车的需求就越小。

轿车燃油、润滑油、备品备件、车辆维护保养和修理的价格无疑直接影响轿车的运行成本,也是影响家用轿车需求的一些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影响我国家用轿车需求的最主要因素是轿车的预期价格、潜在顾客将来的收入和消费预期、轿车制造商和销售商的服务质量、交通费征收情况及车辆管理部门服务情况。

三、结论及建议

针对目前影响我国家用轿车需求的最主要因素,我国政府、车辆管理部门、轿车的制造厂商和经销商在决策时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国家用轿车市场的供求关系、提高供给能力,保障供给质量,创造和刺激对家用轿车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轿车工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区域物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篇4

1.1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总量与物流需求有密切的相关性。生产和流通的发展都会反映为国民经济的总量的增长, 而生产和流通本身就会产生大量的物流活动, 对物流产业产生强大的需求。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 (GDP) 作为国民经济总量的衡量指标。

1.2经济结构

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派生产业, 其发展必然与其经济结构相匹配。区域的产业结构、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的高级化等都会对物流产业提出不同的需求。具体而言, 产业结构决定着物流产业作业形式, 例如, 一产业较为发达而二、三产业较为落后的地区, 对于农业初级产品的物流需求较大, 要求物流服务做到以最低成本迅速分拨产品。而农业的单个农户的分散化经营的性质又决定了物流组织化难度较大, 此时, 农产品的产地批发市场就应运而生了。所以, 农业区的物流运作形式就是依靠农产品批发市场聚集商品, 聚齐之后迅速分拨到下一级批发市场或者终端消费地的形式对于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有: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或其产值大小。

1.3区域贸易

区域贸易的发展、流通业的进步是带动物流需求增长的直接因素。一方面流通业能够促进商品之间的交换, 增加商品的交换距离, 而区域大市场的形成, 使得商品能够在整个区域内无障碍的流动, 促进物流的极大发展。另一方面, 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对于流通需求满足性的提高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流通业的发展, 使得企业的产品销售范围更广, 商品交换更频繁。所以, 区域内贸易和物流呈现一种闭环的相互促进效应。一般用社会消费品总额代表此因素。

1.4国际贸易

当前我国是外向型经济, 产品的出口需求较大, 这种情况会带来大量的远洋运输和国际空运的需求。20世纪40年代之前, 远洋运输是国家间贸易难题, 一方面, 长途的运输的颠簸以及频繁的装卸搬运会对货品产生一定的损坏, 另一方面, 在途货物被盗也会造成货主损失。自集装箱发明以来, 密集存储、整体运输、加封上锁的大型集装箱有效克服了上述远洋运输的缺点, 使得远洋运输的成本大大降低, 从而极大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物流需求的增长, 而物流需求的满足又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两者相互促进。一般用进口、出口或者进出口总额表示国际贸易因素。

1.5居民消费

居民消费的增长对物流需求的增长有带动作用, 具体表现在, 居民消费的总量影响物流需求的总量, 居民消费的水平和结构影响物流需求服务水平。例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对于食品等维持生活的基本消费品的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少, 必然会带来其他产品比重的增加。一方面, 产品需求的多样化要求物流形式的多样化, 要根据不同的产品选择合适的物流方式。另一方面, 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 增加了供应链缺货的风险, 从而促使物流活动有更迅速的响应性来降低这种风险带来的损失。所以, 居民消费对于物流需求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一般用居民消费水平总额代表居民消费因素。

1.6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投资的增长会带来经济的增长。一方面, 经济增长对于物流需求的增长有着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固定资产投资本身就会带来大量的大宗产品如钢铁、煤炭等产品物流需求的增长。同时, 也应该看到, 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有可能带来产能的过剩。在固定资产投资期内产生的大规模的物流需求有可能是昙花一现或者说是不能持续的。更有甚者, 过剩的产能和疲软的市场相撞有可能会造成经济环境的恶化, 从而导致下一期物流需求的下降。所以, 固定资产投资有可能对当期物流需求产生正向影响, 而对下一期物流需求产生负向影响。

2政策因素

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变化对物流产业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对物流需求将产生刺激或抑制的作用。一方面, 经济相关政策的出台对宏观国民经济产生影响, 间接的影响到物流的需求;另一方面, 物流产业政策的出台将会对物流需求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 2009年3月国家出台《物流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 通篇围绕着“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这一主线提出了“十项主要任务”、“九大重点工程”、“九条保障措施”, 构筑了“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规划》的出台将使国家更多的投资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 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物流园区工程、城市配送工程和应急物流工程将成为投资的重点。

3社会因素

3.1技术发展

技术进步诸如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对物流需求的量、质和服务范围均将产生重大影响。

3.2观念改变

居民观念的改变也是影响物流需求的重要因素。例如, 专业快递业和货运业的发展, 为居民节省了人工, 提供了方便;专业运输公司的规模效应给居民也带来了成本的节约。居民将改变异地传递物品靠自行携带或者别人帮忙携带的方式, 将更多的使用公共的运输机构。

3.3重大或突发事件影响

重大或突发事件也会物流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的举办给北京带来了大量的物流需求, 这种需求集中在前期的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期的赛事物资配给以及后续的扫尾工作之中, 持续时间达8年之久。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和雪灾等会在受灾地的周边地区产生放射状的物流需求, 形成多条放射线汇聚成一点的物流需求结构。

摘要:从经济、政策和社会三方面总结了区域物流需求的影响因素, 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方式和重要性, 并给出了具体的指标, 为估测区域物流需求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影响因素体系。

贷款需求影响因素 篇5

个人信用贷款,也称无抵押信用贷款,是指银行以借款人的信誉而发放的贷款,其特征就是借款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的。但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凭“信誉”拿到贷款,而且对于那些即使能拿到贷款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的人只能贷5千,有的人1万,有的5万,有的人20万,甚至更多„„而同样一笔信用贷款业务,为什么有的人只能勉强贷一点,而有的人就能贷很多呢?

一、影响个人信用贷款的硬件因素分析

自身资质决定了申请额度信用贷款主要是从个人收入、工作的稳定性,个人信用记录来进行评估,因此这些基本的“硬件”条件决定了申请者可以申请的最高额度。具体来说,又有如下这些方面的差别:

1、单位性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单位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工作的稳定性也不一样。因此,相对而言,对于工薪一族来说,国有的企事业单位员工,不仅比民营的企业员工容易申请,其费率也会略低;

2、职位性质:销售性质的工作,其流动性会很大,收入的稳定性也相对较差,因此其要求要比一般的职位严格;而管理层又要比员工的要求简单;

3、收入的稳定性:收入体现主要是通过最近3/6个月的银行流水来体现,因此流水是否断续(出现某个月没有进帐);每月收入的跨度大小,都会有不同的效果;

4、收入的体现形式:对于工薪族而言,工资是现金体现还是由银行代发,其影响有着天壤之别;对于企业法人来说,公司帐目是通过对公帐户体现还是通过对私帐户,其效果也大不一样;总而言之,通过银行代发工资/通过对公帐户体现,其优势要明显强于其它;

5、个人在人行征信系统的信用记录:有无信用记录,是个人信用贷款成败与否的一个关键所在;而信用记录好坏,又是另一个关键;虽说不一定每个信用贷款服务平台都要求有信用记录,但有良好信用记录的申请要远比信用记录空白的申请人占优势;同理,信用记录有严重愈期/冻结/垫资„„等不良记录,是直接被拒绝申请的;

6、个人负债大小:主要是通过信用报告所体现出来的、诸如信用卡,银行贷款等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债务。

二、影响无抵押信用贷款的软件因素分析:

有了硬件不代表最终的结果,潜在因素的影响也很关键,其同样制约审批结果。

1、婚姻状况:虽说未要求申请人必须已婚,但经验证明,已婚人士且配偶支持贷款行为的,其申请的顺利程度要远大于未婚/离异人士的;

2、家人支持程度:申请信用贷款不一定得家人知道,但若有配偶/未婚者有父母的支持,其审批结果也大不一样;

3、相关联系人电话沟通的顺畅度:信用贷款都会要求申请人填写相关联系人,如亲戚/朋友/同事,虽说不一定会全部电话核实,但至少会抽核部分联系人,若被抽查者能很好地配合,那对于申请人的申请结果也将大为有利;因此,建议在填写申请人的时候都能尽量写对自己比较了解的,且愿意配合的人;

4、有无不良嗜好:不良嗜好会通过对相关联系人的侧面进行了解,嗜赌、吸毒、犯罪等行为,肯定会影响申请结果;

5、申请地有无本人名下房产:不要求申请人有房产(纯业主贷除外),但若能提供本人名下在申请地的房产证明,作为辅助性材料提交,对于申请结果是大为有利的;

贷款需求影响因素 篇6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农民体育场地的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对于体育场地具有滞后性、强依赖性、形态的地域性、文化的传承性和需求的高层次性等特征,而影响农民体育场地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村体育场地的公共属性、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村体育文化等。

关键词:农村体育;体育场地;需求特征;需求影响

长期以来,公共体育场地在规划与布局时忽视了场地供求的群体特征,使得在体育场地建设后的使用过程中门前罗雀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农民是我国基数最大的群体,也是我国国民体育活动基数最大的群体。农村体育作为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同样备受关注。农民作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使用主体,清楚认识农民场地需求有何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处理好了,能有效调动农民积极参与到体育健身运动中去,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反之,则会导致农民对于体育健身参与性不高,致使体育场地的低效使用和闲置浪费。

1农民对体育场地的需求特征

1.1具有滞后性和强依赖性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滞后性和强依赖性特征是多方面原因决定的,主要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情况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从制度分析层面来看,导致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具有滞后性和强依赖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制度外供给这一最基本、最主要的特征,即通过提留统筹、集资摊派等方式提供农村公共产品[1]。另一方面,是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制度依赖性。此处谈到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滞后性和强依赖性特征认识并不是说农村体育发展的滞后和依赖,而是阐明这本身就是农村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要符合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在合适的时间,科学的评估农村、农民体育需求的现状,并做出合适的决定是关键中的关键。

1.2具有形态的地域性和文化的传承性

农村居民的生活活动范围具有地域上的限制,即地方性,农村体育活动内容的地域性和文化传承性特征也正是取决于此。首先,自然地理环境是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形成的生态基础。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又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变迁。生活在草原、高原等环境艰苦、气候条件恶劣地区的民族,孕育出的传统体育具有显著的竞技性。反之,生活在盆地、平原地区的民族,孕育出的传统体育则带有明显的娱乐性特点。其次,生产方式是体育活动内容地域性特征的决定因素。如蒙古族的体育活动主要是赛马、射箭,汉族的体育活动主要是舞狮、踏青、赛龙舟等。最后农村文化具有流动性弱的特征,其传承仅限于家族家庭或熟人介绍,对收徒有严格要求,使得农村体育活动内容具有显著的文化传承性特征。

1.3需求具有高层次性特征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龙新民在研究中按照不同农村公共产品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层次将其分为生存满足型和发展满足型两种农村公共产品[2]。其将水利设施、道路、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归为生存满足型(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消费需求;将民主参与政治、义务教育、公共文化设施等归为发展满足型(满足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消费需求。按照这一分类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属于发展满足型公共产品,对于现阶段中国农民来说是相对的高层次需求。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经济水平是农村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前提。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民最为迫切的需要是生存满足型需求,是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物质生活的需求。农村体育产品此类公共产品不仅是在公共产品需求中具有高层次特征,而且在农民公共文化产品需求中也表现出高层次特征。李文龙的观点也佐证了这一点,其将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分为初级文化需求、中级文化需求和高级文化需求三类。而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属于高级文化需求[3]。由此可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此类公共产品就农民需求而言是具有高层次特征的。

2影响农民体育场地需求的主要因素

2.1农村体育场地的公共属性

依据公共产品理论,来判断农村体育场地的性质标准是属于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其标准就是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在消费上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在使用过程中,一个人的使用是不会妨碍到其他人同时使用的,或者是说一个人对体育场地的使用是不会影响排斥他人的使用和减少他人对体育场地使用的。甚至在体育团体项目中,还需要人们一起共同努力和团结合作。因此,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具有非竞争性。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虽然在技术上可以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可行,而且也有悖于体育场地社会效益的发挥。也就是说,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在经济上的排他是不可行、不成立的。因此,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也具有非排他性。所以,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符合公共产品的判断标准,其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属于公共产品范畴[4]。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产品的本质属性是公共产品属性,其具有的无偿性、非排他性以及非竞争性等特征,使得国家在建设过程初就陷入了误区。国家体育场地的建设路线是首先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农民需要何种、何类体育场地,然后进行数据统计,最后统一推出建设场地的大致类型。按照常规产品的需求调查来说,这是个很中肯也是最有保障的调查方法,但不能忽视的是常规产品是建立在支付消费能力上的,是自身付出了一定经济代价而获得产品的使用能力。反观农村体育产品整个建设过程,不正是忽视了产品的价格因素,即农村体育产品的公共的属性。产品价格的缺失,致使国家的调查陷入虚假需求的误区,而无法获得农民真实有效的需求信息。正如萨缪尔逊(1954)所言,由于供给方的政府往往难以获得人们对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信息,促使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成为了一条虚假的需求曲线[5]。农村体育场地的建设投资几乎由国家一力承担,整个过程农民无需承担任何经济压力和物力压力,使用也不需要承担任何支付消费。这就使得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农村体育场地变味了,因为农民自身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得到体育场地的使用权,非必需品自然而然成为了可能必需品,而可能必需品则成为了必需品。而在这个转换过程中,非必需品成为可能必需品是对国家资源的最大浪费,因为这个阶段农民的需求反观其自身而言,其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体育对其自身而言本就是非必需品,可以说是根本就不需要的产品,即使拥有了体育场地对其而言也没有什么利用价值。而这个阶段却占据国家调查的绝大比例,这就导致了场地设施建成后的极大浪费。

2.2农民的收入水平

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得到明显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但这是建立在整个社会都在提高改善的基础上,农民的经济消费主要是以改善生活质量和环境为主,更有部分贫困农村地区还处于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根本没有过多的经济能力来支付体育消费。因此,国家在向农民提供体育场地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民情的复杂性,不同的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高低不一。即使在经济水平发展较好的地区建设场地,也需要考虑到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能否支撑其相应的体育消费,当地农民的实际支付能力有多大,再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体育场地,保障场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不浪费。而不是采取“一刀切”政策提供体育场地,脱离农民的实际需求供应体育场地。

国家在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过剩现象不可避免[6]。对于供给过剩而言,存在着绝对供给过剩和相对供给过剩两种可能。绝对供给过剩是由于国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结构远远超过了农民的实际需求而出现的消费不足现象,最为常见的现象就场地设施闲置,没有达到被消费使用的效果;而相对供给过剩的出现是由于国家所提供公共产品种类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不相符,或是对于该公共产品的消费远远超出了农民的实际支付能力所致,如国家在农村发展篮球、羽毛球类城市体育项目,而农民参与此类运动项目就会产生必需体育消费,如购买球、球鞋、球拍等,而这种消费超出了农民对体育消费的实际支付能力,导致农民健身积极性降低,而场地也遭到闲置荒废的现象。基于公共需求的扩张程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7],研究分析认为,当前农村体育场地过剩现象的出现与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关联,而农民的收入水平又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因此,农民的收入能够直接影响到其对体育产地的需求数量和种类结构。

同时根据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农民的实际需求决定了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种类和数量,而农民的需求由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所决定。换而言之,即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对此地区需要何种何类的公共产品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农民对于公共产品需求的本质是有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需求[8]。因此说,在影响农民对于公共产品需求的诸多因素中,农民收入水平是较为重要的因素,这一点也得到了其他相关研究学者[9]的广泛认同。而又基于当前农村公共产品过剩现象的本质认识,研究认为,当前农民对于体育场地的需求主要是由其收入水平决定,而在使用体育场地参与体育健身的过程中,产生的诸如运动器材、运动服等超过其实际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时,场地荒废闲置现象便会随之出现。并且公共体育场地的供给主体往往是政府或代表政府投资行为的集体。而又由于公共体育场地的公共产品特性或准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政府或集体投资的公有行为。

2.3农村体育文化

首先,农村文化孕育了农村体育文化,其根植于农村文化土壤中,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更容易被当地人民接受。其往往和传统体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征,如蒙古族的赛马射箭、黎族的竹竿舞、汉族的高跷秧歌等,都是不同地区的特色体育项目,渗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而诸如清明踏青、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更是传统节日必不可少的娱乐节目,在这一天,人们穿上特定的服装,用特有的体育文化方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其次,农村体育项目有着浓厚的娱乐性和兴趣性,如踢毽子、扭秧歌、坝坝舞等。这些体育项目具有简单易学,且不会受限于场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而深受农民的喜爱。最后,受限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体育项目的经济造价一般不高,对于场地器材并无过高要求,农民很容易就可以参加到体育健身中来。大型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的热播和高收视率就是得益于其立足于农村文化土壤中,整部电视剧渗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让农民大众感到亲切而自然,受到人们热捧就不足为奇了。《乡村爱情》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农民体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农村文化土壤,因地制宜才能被广大的农民接受并得到发展。因此,要有效推动农村体育发展,就必须得立足于其自身文化,占据其所需体育文化的制高点,充分把握农村体育发展过程和方向的主动权。目前,我国在农村体育发展的过程中,过分注重植入城市体育文化,以城市文化作为导向来发展农村体育,而忽视了农村体育文化自身的表率作用,致使国家发展的城市体育项目在农村遇冷,场地设施荒废无人问津成常象。

在城市文化引导下的农村体育,难以适应其城市化的管理体制和方式,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体育文化也与其格格不入。当然这并不是对城市体育文化的完全否定,城市体育文化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文化和当前主流文化,其优秀性、科学性、时尚性毋庸置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化。但是用城市文化强行取代或者压挤农村文化的发展空间是肯定不可取的,文化之精彩就在于其强大的包容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才是文化繁荣的真义,才是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两种异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就必然产生文化碰撞,而文化碰撞恰恰就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这是一个交流融合的过程,但就目前农村体育发展情况而言,农村体育文化与城市体育文化发生碰撞产生的负极效应是远大于积极效应的。农民对于这种城市体育项目缺乏足够的了解,内心接受程度(认可性)也较低,导致其对于城市体育项目并不热衷,参与程度也并不高,农村体育发展陷入瓶颈就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J].经济研究,1997(6):36-40.

[2]龙新民.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6):16-17;48-49.

[3]李文龙.甘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7.

[4]侯斌,陈元欣,雷哲.公共财政视角下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投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3):19.

[5]孔庆波,崔瑞华.基于供求理论反思公共体育场地建设的合理规划与布局[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1):32-36.

[6]苏晓艳,范兆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与公共产品供给[J].统计与决策,2006,(10):90-92.

[7]叶可新,邓智团,徐靖.中国城市公共产品需求的决定因素及发展趋势[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9(5):8-14.

[8]张素罗,张义珍.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分析——基于河北保定120个农户的调查[J].经济问题,2007,(4):76-78.

[9]赵海燕,尚杰.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相关性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08,(1):75-77.

基金项目:

影响我国能源需求的因素分析 篇7

能源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是由人们对社会产品、服务的需求派生出的对特殊生产要素的需求。能源消费是有效能源需求的反映。由于能源需求一般很难精确测算, 所以常用能源消费代替能源需求。

1. 能源消费总量

从我国能源消费的总量上来看,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根据《BP能源统计年鉴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1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第一大国。2011年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为2.5%, 而其中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占全球的7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给出的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48, 002万吨标准煤, 相比上年增长7.10%, 煤炭消费量增长9.7%;原油消费量增长2.7%;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2.0%;电力消费量增长11.7%。能源消费量时2001年150, 406万吨标准煤的2.31倍, 期间年平均增长8.32%。

2. 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的能源消费仍是以煤为主。2011年的能源消费数据中, 三大能源中煤炭的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68.4%, 石油消费量占18.6%, 天然气消费量占5%。从2001~2011年, 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 煤的比重从68.3%逐步上升到2006年的71.1%, 随后又逐步的回落到2011年的68.4%, 虽然近年比重有所回落, 但煤炭消费一直占有2/3以上的份额;石油的比重从21.8%上升到18.6%, 期间除了个别年份比重的上升之外, 石油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处于常年下降的趋势;天然气消费的比重从2.2%一直稳步上升至2011年的5%。

3. 能源消费的行业构成

根据中经网提供的数据, 2010年324, 939.154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费总量中, 农、林、牧、渔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为6, 477.3万吨标准煤, 工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为231, 101.82万吨标准煤, 建筑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为6226.3万吨标准煤,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为26, 068.47万吨标准煤,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为6.826.82万吨标准煤, 生活消费所耗费的能源总量为34, 558万吨标准煤, 分别占总消费能源量的19.93%, 71.12%, 19.16%, 8.02%, 2.1%和10.64%。毫无疑问, 传统的高耗能行业工业 (包括采掘业和制造业) 所耗费的能源量在所有行业耗能比重中是最大的。

二、我国能源需求的因素分析

能源需求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是由现实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共同决定的, 在能源需求的形成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同的因素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总体来说, 能源的需求量主要是由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价格、能源需求结构、人口数量、城市化进程、技术水平以及政府的能源政策导向等来自各方面的多种因素决定的。

1. 经济发展水平

能源工业是一个长期性高投入的产业, 其发展水平直接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能源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国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重工业领先增长的特征, 由于重工业主要依靠能源和矿产品为原料, 使中国经济增长对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的需求急速增加。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仍然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支撑。另外, 很多学者通过对GDP、能源消费量等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来证实经济增长水平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如张劲文和葛新权 (2012) 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内在依从关系进行动态分析, 结果表明在1987-2010年间, 经济增长在长期和短期内都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原因。

2. 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动。不同产业的能耗水平是不同的, 如果高能耗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大, 就会拉动整体能源消费, 反之就会减少耗能水平。三次产业的能耗水平不尽相同, 第二产业的能耗水平相对较高。我国的产业结构中, 第二产业作为高耗能产业 (其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例达到70%以上) 一直处于46%左右的水平。相比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的第二产业占比还是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可以想象, 如果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势必就会带来能源需求的增加。有些学者也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探讨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如李芳 (2011) 通过定性分析和对1979-2009年数据的定量分析得出产业结构的调整确实能够影响能源需求, 第二、三产业能够对能源的消耗量产生一定作用, 第一产业对能源需求没有影响的结论。

3. 能源价格

根据消费者需求理论, 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带来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能源同样也是市场中的一种商品, 能源价格必定也会对能源的需求产生影响。当能源价格上升时, 能源的需求会降低;反之, 能源价格降低, 能源的需求会增加。但是能源同时也是一种特殊商品, 不同于一般商品, 能源价格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并不一定会完全遵循需求理论。能源是世界各国重点争夺的战略性资产, 能源价格与国家经济命脉密切相关。各国都在密切关注国际能源价格的变动, 尤其是原油价格的变动。因此, 能源价格与能源需求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更加复杂化。由于能源价格的数据无法获取, 所以无法通过实证分析的途径来了解这二者的关系。但从表面上看, 能源价格必定会影响能源消费。

4. 能源供给

目前全球消费的能源主要是石油、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这就决定了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在一定期限内的供给是有限的。能源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种种争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能源供给的争端造成的。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 对能源需求急速增长, 而国内和国外的能源供给有限, 造成能源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即卖方市场。此时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能源供给决定了能源的消费。在能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能源需求者也会努力地寻找能源替代品以期减少对能源的依赖或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能源的需求。

5. 人口数量

能源消耗量与人口数量的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口数量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对燃料和能源副产品的需求, 也就间接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从能源消费的行业结构上看, 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能源消费是生活消费。而2011年生活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高达10.64%。因此, 人口数量的变动会对能源消费产生重大的影响。

6. 城市化进程

2011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 也就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城市化进程推动大规模城市公路、水利、供暖、医院、绿化等各项基础设施以及居民住房、写字楼的建设, 大大提高了整体的能源需求水平。同时, 能源是城市化进程推进的有力支撑。据有关估计, 城镇人口的能源需求量大概是农村人口的3.5到4倍, 因此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影响能源需求的因素之一。

7. 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教育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经济总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能源强度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能源消费总量的多少。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同时也降低了能源消耗率, 提高利用率, 减少了对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 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能源的开采率, 降低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耗损, 从而用更低的投入得到等量的产出。因此, 科技水平的进步也是影响能源需求的又一重要因素。

摘要:由于能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战略地位以及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会受到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 而这决定着能源的需求。本文首先从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的行业结构三方面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的现状, 进而分析了影响能源需求的几个主要因素。

关键词:能源需求,因素,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2]张劲文, 葛新权.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依从关系[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 2012 (4)

[3]李芳.中国能源需求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2011 (10)

[4]王向青, 周德群, 王群伟.中国能源需求影响的主成分分析[J].价格月刊, 2010 (5)

试析影响体育市场需求的因素 篇8

1 体育产品价格

体育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体育产品的需求。就好比一场篮球比赛, 门票价格高人们看比赛的就少, 反之就多, 也就是对着价格的升降, 消费者购买的数量也会随着价格的变化有所变化, 这个规律适用于一切商品, 这种规律被经济学家称为需求向下倾斜规律, 这个规律是与日常常识和经济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之上。根据资料显示, 我国东部省份体育市场的调查, 居民认为当地的健身娱乐场所消费水平偏高的占45.6%;通过对体育赛事票价的调查, 认为体育赛事门票价格偏高占50.9%。另外, 通过对我国东部分省市体育服务价格的调查, 81%的居民健身娱乐服务消费价格能够承受能力在每次消费100元以下, 每次在20元以下的占了38.2%;对于观看体育比赛的门票价格在6~20元能够感觉比较合理的占31.5%, 21~50元认为比较合理的占32.5%。

2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人们的需求是与人的收入有一定关系的, 消费者收入越高, 他的消费需求也会越高, 反之就会低。对于体育产品的消费也是一样,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收入增加了, 人们对体育产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 人们基本生活水平还没有满足, 人们就根本没有能力进行消费, 体育产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只有人们有了支付体育消费的能力, 他才可能经常去看上海申花的比赛, 但是收入减少了用来花钱买门票的钱也会减少, 看的比赛也就相对减少了。

3 消费者的喜好倾向

当消费者非常喜欢某一种产品时, 根据市场的调节作用来考虑, 该产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相反, 消费者对某一种产品不喜欢或不愿意参与, 这种产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在体育产品当中体育服务方面消费者的喜好非常关键, 消费者的喜爱和心理倾向会对市场的需求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一场比赛, 假如有喜爱的球队、球星无论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去观看, 也可能赶快放下手里的工作。根据国际足联调查发现, 一个国家足球的发展状况与一个国家队足球的需求有很大的关系, 足球的需求直接影响着足球的发展。影响消费者喜好的因素也有好多, 比如:体育传统项目、体育产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张娅

河北体育学院单洪刚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宋旭鹏

品的质量、服务水平、全社会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体育教育水平、新闻媒体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以及政府政策等。

4 消费者对体育产品的价格预期

一个产品预计在一个时段以后价格会上升, 这种产品在价格上升以前消费者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 当预计过段时间这种产品价格会下降时, 产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 购买的需求量也会随之下降。目前来说, 比如:石家庄市北国先天下商场2周年店庆, VIP会员和超级VIP会员就会提前收到短信, 体育产品打折或赠给对折的600元电子支票, 这么大的优惠条件, 对于消费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体育产品消费者就会等到店庆时间购买, 而对于店庆以前体育产品的需求量会减少, 到店庆时间购买体育产品的人蜂拥而至, 造成需求量增加。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体育产品的价格预期作用对消费者产生的刺激。

5 体育市场规模

体育市场规模的大小与市场的需求量有很大的关系, 体育市场规模越大, 也就说明体育产品消费量越大, 人们的需求量也就越大, 相反, 体育产品消费量越小对于体育市场规模也就越小, 体育产品的消费量也会降低或较少。因此, 体育市场规模的大小决定与体育市场的大小, 同时体育产品的需求量的大小与体育市场的大小有着很大的紧密关系。那么什么是体育市场的大小呢?也就是指的是体育市场的边界, 体育市场的边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育市场的地理边界, 二是体育市场的体育产品范畴。地理位置的区别对体育市场有很大的影响, 首都北京健身俱乐部的市场与杭州健身俱乐部的市场相比较北京健身俱乐部的市场就比较大;而对于某个运动项目来讲, 足球项目的市场规模很明显要比篮球项目的市场规模要大, 所以说体育市场的需求量与体育市场的大小成正比, 体育市场越大, 消费者的需求量越大, 反之, 消费者对体育产品的需求量越小, 体育市场的越小, 体育产品的需求量也就越小。

6 相关产品的价格

根据市场规律, 一个商品的价格与这个商品相关的商品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相关商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替代品, 另一种类型是互补品。两种商品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 也就是他们的使用价值相类似或者相等这两种商品可以互相代替互相称之为代替品;按照市场规律, 某种商品的代替品价格有所提高, 代替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减少了, 相反, 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反之, 代替品价格下降了, 代替品市场需求量就会增加, 该商品市场需求量就会降低。譬如健身娱乐场所, 它也有代替品存在 (例如:公共球场、公

参考文献

[1]兰兰.体育消费与体育市场培育策略探讨—以南宁市体育消费为例[J].中国市场, 2009.

[2]喻坚.我国体育市场.现状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 2009.

[3]吴金凤, 周先军.职业体育市场产品的供需特征及政府政策干预[J].贵州体育科技, 2008.

贷款需求影响因素 篇9

2008年5月银监会与人民银行联合出台《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被纳入监管范围。能开展放款业务的机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多方资金开始抢占小额贷款业务,许多上市公司也盯着“放款生息”这块蛋糕,想从中分一杯羹。该指导意见下发不到三个月,即有近四十多家上市公司宣布参股或拟参股小额贷款企业。新湖中宝于同年8月发布公告,公司将作为主要发起人持股20%入股瑞安新湖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为最早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上市公司之一。大部分参股小额贷款公司的上市公司都是作为主要发起人入股,持有股份基本在20%~50%,达到控制水平,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积极性以及投资的力度。

为引导小额贷款企业规范发展、活化县城与农村的金融市场以及支持“三农”与中小企业,银监会于2009年6月发布《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为进一步落实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规范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以及大力支持“三农”,2012年6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小额贷款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的通知》,在天津、辽宁、山东与贵州对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实行奖励。除了引导小额贷款资金的投向,许多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有关小额贷款的试点管理暂行办法。

在银根缩紧、许多企业资金紧缺、出借资金带来的回报逐渐攀高的背景下,目前我国小额贷款企业数量已经由2010年的两千五百多家,发展至高达八千九百多家。而在逐年增多的小额贷款企业当中,上市公司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加入投资小额贷款公司的大军当中。

上市公司热衷于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原因有很多,目前也有许多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现象提出不少见解,也有许多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案例研究,但基本没有文章使用实证的方法来证明其观点。本文透过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公司的现象,以实证研究的手段洞察其背后的本质,并由此给出实质性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 文献综述。

参股小额贷款企业属于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学界有许多关于公司投资行为的研究。Modigliani和Miller(1958)的研究建立在完美世界的前提下,其认为项目的净现值决定了公司的投资行为,公司会将资金优先投入净现值为正的项目。Tobin和James(1969)提出著名的Tobin Q投资模型,认为在完备市场的前提下,公司的投资行为仅取决于项目的预期收益,Tobin Q值则作为解释公司投资行为的变量。然而真实的市场并不是完备的,后续对于公司投资行为的研究又加入了其他的解释变量,以增加投资模型的解释能力。

由于资本市场并非完备的市场,股东、债权人和企业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故存在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委托代理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对公司投融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公司的资本配置方式会受到股东的影响,当股权集中度较高且大股东具有规模庞大的资源时,其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力则更大,中小股东将无法有效控制公司的投资行为。Dow和Meguire(2009)认为大股东对于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可能有积极与消极两种,即大股东有可能支持公司的投资行为,或者为使其自身价值最大化,放弃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转而投资短期财务利润更高的项目,亦有可能将公司“掏空”。

很多相关研究围绕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展开,探讨其如何影响公司财务决策。Jensen(1976)认为经理人与股东之间存在代理成本,经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将更关心企业规模的扩张。Jensen同时也认为由于偿还债务将减少公司的现金流,即经理人的可支配现金减少,故负债可以减少经理人的盲目扩张行为,这就是所谓的“负债的相机治理机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都可能影响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如:货币政策、股权结构、公司治理、财务杠杆、会计稳健性和成长特征等。由于与本文选取的变量无关,故没有将其罗列出来。

国内关于公司投资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也非常多,此处不赘述。

2. 现实分析。

最近几年出口下行,制造行业首当其冲,许多工厂面临业绩下滑,收益无法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倒闭。在中小型工厂倒闭的潮流当中,较大型的企业与上市公司也不能幸免,业绩不断萎缩,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受到不小的冲击。纺织服装行业包括服装制造以及服装贸易,属于轻工业制造业。若将行业的上中下游进行简单区分,则上游为原料种植与初级加工、中游为服装设计与生产制造、下游为服装零售与贸易。与其他产业相较之下,纺织服装行业的产业链较长,涉及公司数量也相对较多。倘若产业链条上的其中一个环节出了差错,所牵动上下游的企业数量当然也会较多。

从整个产业链的视角来看,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能够利用自身掌握其上下游企业信息的优势,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有效地甄别企业的还款能力,从而更有效率地给缺少资金的企业提供贷款,使得原来资金周转不灵的企业能够第一时间获得资金,顺利地进行生产与经营,从而起到平滑上下游企业由于“接单——生产——销售——收款”周期而形成的资金流波动,进而起到润滑金融摩擦的作用。在产业供应链中,利用自身资源,为上下游企业“输血”,此为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积极之处。

然而,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加入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行列,亦会给行业带来负面影响。上市公司“不务正业”,消极甚至放弃经营原本专精的主营业务,转而专注于投资小额贷事业,将自有资金投入小额贷款企业当中。有的上市公司甚至在资本市场上取得较“便宜”的资金,却不用于业务扩张以及生产与再生产,而是用借入的资金投资小额贷款企业来套利。从企业层面来看,公司将资金过多地投入小额贷款,若贷方资不抵债无力还款,公司的流动性便会受到影响,资金周转不灵传导至主营业务,会使企业无法正常从事生产与经营。从行业层面来看,若这种风气蔓延至整个产业中,将使整体产业资本过度金融化、产业空心化,造成行业进一步衰退,再加之过大的杠杆率,最坏的情况还有可能引致行业链条崩裂。

由投资时点来看,纺织服装行业的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时间较早。由参股公司数量来看,纺织服装行业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上市公司占行业所有企业的比例较高。故本文将着眼于纺织服装行业,以小见大地探究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动因。

3. 研究假设。

“是否参股小额贷款企业”属于企业投资行为的一种。上市公司投资小额贷款企业,向非银行金融领域进军,扩张类金融业务,与实体企业扩张自身主营业务相关业务的投资行为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

相同之处在于,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不同之处在于,赚取利差的小额贷款业务,相比于投资主营实体产业,利润来得更快更容易。故本文基于主流投资研究的观点,结合现状提出研究假设。

首先基于股东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提出假设。在许多上市公司章程中可看到“参与投资设立基金、创投企业、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属于股东大会的投资决策权限范围”,故本文选取代表公司股权机构其中一个变量——股权集中度,即排名前十的股东持有股份之和占公司所有股份百分比,作为解释变量之一。一种可能的想法是,大股东的发展模式更稳定,更没有改变公司原有业务的动因。关于股权结构对于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学界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猜想股权越集中的企业越倾向于制定公司的“长期战略”,改变原有主营业务的意愿较小,不容易为一时的高回报所“诱惑”。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股权集中度越低的上市公司越有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倾向。

企业规模大小,代表了企业在产业链当中的地位。上市公司作为实体企业参股小额贷款公司,向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提供融资金融服务,起到润滑由经济周期及收付款周期带来的金融摩擦的作用。在产业链当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企业,有能力提供此类金融服务。故本文将企业规模作为解释变量之一,以企业总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来度量,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规模越大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参股小额贷款企业。

主营业务收入衡量的是公司通过经营主营业务获得回报的水平。倘若主营业务规模小,公司无法从主营业务当中获得预期的回报,公司将有意图寻找新的项目。小额贷款业务与其他实体业务相比,有进入技术门槛较低、回报高、回报快的特点,对于主营业务收入缩减、想拓展新业务的上市公司而言,开展小额贷款业务不失为一种可能的选择。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主营业务收入少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参股小额贷款企业。

由“负债的相机治理机制”来看,负债程度将会影响公司的投资行为。负债越多,可用于投资的自由现金流将会越少。然而,有的上市公司负债多,却仍加大对小额贷款企业投资的力度,究竟市场上总体形势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得出答案。本文选取负债增长率与资产负债率两个与负债相关的财务指标来构建模型。负债增长率衡量了企业举债的倾向,若负债增长是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的动因,可以认为由于主营业务带来的回报无法让企业顺利偿还债务,故企业转而投资小额贷款企业以期提高收入水平。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负债增长率高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参股小额贷款企业。

资产负债率代表公司的负债水平,一般认为负债将会制约公司的投资行为。参股小额贷款企业属于上市公司的新增投资业务,投资金融服务产业与投资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业务之间的区别,学界对此研究较少。本文按照主流理论的观点即“负债相机治理机制”来假设上市公司是否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资产负债率高的上市公司更不倾向参股小额贷款企业。

三、研究变量、样本与数据说明

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1)数据来源。本文所用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上市公司是否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资讯,利用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度报告来统计,年度报告也来源于wind数据库。

(2)样本选取。本文选取wind数据库中“纺织服装行业”板块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7~2015年在沪深主板上市的纺织服装企业的年报进行逐一筛选,找出其中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公司。参与小额贷款业务的方式多种多样,本文筛选的标准是上市公司年报中“对外股权投资”一栏中是否有小额贷款公司,若有,则认为该公司在该年度参股小额贷款企业。另外本文将观测期任意一年参股小额贷款公司的样本都视作一个独立的观测值。本文以2008年作为起始点,2008~2015年间,共获得522个样本,其中54个样本参股小额贷款企业。

样本观测数据年度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如表2所示:

四、实证研究

1. 模型构建。

上市公司是否参股小额贷款企业是一个二元选择的问题,Logistic模型适用于分析二元选择模型,故本文利用Logistic模型来对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行为进行研究。

其中:yi=1表示样本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yi=0表示样本上市公司没有参股小额贷款企业;P(yi=1|νi)表示样本上市公司选择参股小额贷款公司的概率;xiT表示模型当中的解释变量;νi表示模型当中的随机干扰项,实证当中与α合并为常数项。

2. 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上市公司是否参股小额贷款企业是选择性因变量(yi)。yi的取值为1或0。yi=1,表示该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yi=0,表示该上市公司并未参股小额贷款企业。

(2)解释变量:x1为股权集中度(Ownership Concentration),即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占公司股份的百分比。股权是否集中将影响企业的决策,故选择该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之一。x2为企业规模(Enterprise Size),即上市公司的总资产份额,本模型当中用总资产份额取自然对数来表示企业规模。企业的规模影响企业是否能有效地动员资金用于新的投资,故选取该指标。x3为企业年度主营业务收入(Main Business Income),本模型当中用该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取自然对数表示该年度主营业务收入水平。选取该指标的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否为其带来收益。x4为企业负债增长率(Corporate Debt Growth Rate),为企业本年度期末总负债金额减去上一年度期末总负债金额后,除以上年期末总负债金额的百分比。该指标表示企业负债与上一年度相比的增减水平,衡量企业的举债倾向,也是衡量企业财务结构变化的指标。x5为企业资产负债率(Asset-Liability Ratio),为企业本年度期末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总资产当中有多少份额是由举债获得的,是用以衡量企业该年度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

3. 实证结果。

(1)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利用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所有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皆小于10,由此得知各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2)Logistic回归实证结果,见表3。

Prob>chi2表示1无效假设检验对应的P值,由上表可看出(3)、(4)、(5)组模型是显著的。通过逐步增加变量的方式来逐步进行回归,由各个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来看,各组回归结果较好。变量“股权集中度”的显著性较为稳定,基本在10%的水平上保持显著。变量“企业规模”与“主营业务收入”在第(3)、(4)、(5)组回归当中都达到了在1%水平上的显著性。

4. 稳健性检验。

对所有变量进行probit回归,结果见表4,比较probit模型和Logistic模型得出的结果,以检验所设定Logistic模型的稳健性。对照表3与表4的回归结果,各变量系数估计值的符号相同,显著性基本没有差异,故可以认为由Logistic模型得到的实证结果是稳健的。

5. 实证结果小结。

Logistic模型主要用于解释二元选择问题,本文则是利用Logistic模型实证得出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动机。实证分析首先验证了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Logistic模型拟合后,再进行稳健性检验,由其结果可知,本模型的估计结果是稳健的。由逐步回归结果来看,股权集中度基本在5%的水平上显著;企业规模与主营业务收入基本在1%的水平上显著;资产负债率则在10%的水平上显著。由显著性水平来看,模型所选取的变量解释能力较好,可以认为以上几个解释变量是影响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决策的动机。Logistic回归模型主要在于考察解释变量回归系数的符号。股权集中度的系数为负,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越不倾向于参股小额贷款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系数符号为负,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主营业务收入越低的上市公司反而越积极参与小额贷款业务,其对上市公司乃至整个资本市场而言并非积极影响。资产负债率的系数为负,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资产当中举债比例越高的上市公司越不倾向于参股小额贷款企业。以“负债的相机治理机制”来看,参股小额贷款企业属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一种,故也应当如此。企业规模的回归系数为正,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资产越多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参股小额贷款企业。资产规模越大的上市公司越有投资其他项目的可能性,参股小额贷款企业亦是选择之一,资产规模大对参股小额贷款企业起到积极的影响。

注:括号中的数据为Z值;***、**、*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1. 结论。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近几年来我国面临银根紧缩以及出口减少的问题;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上市公司经由主营业务获得的回报不及小额贷款业务带来的回报,各种因素综合导致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本文则是由上市公司的角度即微观层面来研究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动因。

本文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越低的上市公司,越不倾向于参股小额贷款企业。小额贷款业务既不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也不是主营业务的延伸,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可能更倾向于投资与主营业务有关的业务或更倾向于通过主营业务获得回报。

规模越大即总资产份额越大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参股小额贷款企业。公司规模越大,能动员的资源越多,可能的理解是:其声誉越好或者破产后能清算的资产越多,就能从资本市场上获取更多的资金。公司规模越大,就越有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能力,故其更倾向于参股小额贷款企业。

本文用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衡量企业经营主营业务获得回报的水平。由实证结果得到,主营业务规模越小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参股小额贷款企业。主营业务规模小的上市公司由于无法从主营业务当中获得理想的回报,就更有寻找新项目的动机,如参股小额贷款企业。

一般公司投资决策研究认为,负债程度将会影响公司的投资行为,即“负债的相机治理机制”。其认为负债越多,可用于投资的自由现金流就越少,企业的投资行为便会受到更大的约束。本文选取了资产负债率与负债增长率两个变量来研究负债对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动机的影响。资产负债率与负债增长率虽然都是衡量企业负债的变量,但两个变量从两个不同侧面来衡量负债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越小的上市公司,确实越倾向于参股小额贷款企业,说明负债对于企业投资决策的约束确实存在。同时,负债增长率高即举债水平上升的上市公司,反而更倾向于参股小额贷款企业。该结果给出了另外一个侧面信息,即企业有举债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迹象。

法律规定小额贷款企业的放款利率不可高于四倍的银行基准利率,但根据统计,实际上小额贷款企业的放款利率几乎都在四倍以上。小额贷款企业由于“不能吸收存款”的限制,其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或股本,股本的来源包括个人和企业投资者,本文考察的是上市公司作为小额贷款企业股东的情况。按照平均8%的银行贷款利率来看,其利差十分可观。上市公司取得银行贷款或经由其他渠道获取资金更容易,相较于其他企业更加容易。在如此大利差之下,任谁也很难抵挡诱惑,故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以自有资金或在资本市场上取得融资来参股小额贷款企业。

2. 政策建议。

在国民经济体系当中,企业的投资决策在实业与非实业之间转换纯属正常现象,但大规模的资金由实体转向非实体产业,绝非一个健康的经济体该出现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服务,缓解上下游企业在生产经营当中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减少产业供应链上的金融摩擦;另一方面却也给实体产业造成巨大影响。有的上市公司将多年苦心孤诣经营实体产业所累积的资本抽离,用于投资小额贷款事业,忽视实体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而放弃经营多年的主业。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跟风”加入小贷事业,这是实体产业“空心化”的信号。产业空心化和泡沫经济相伴而生,故政府绝对不能忽视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现象。

中小企业融资贵且融资难,形成巨大的利差空间,使得个人与企业都对投资小额贷款业务趋之若鹜。只要巨大的利差空间还存在,疯狂的投资就不会退烧。全面限制小额贷款企业发展以及上市公司参股小额贷款企业是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倘若能进一步打破我国金融行业被垄断的局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使得发放贷款能赚取的利差空间越来越小,那么上市公司亦没有动机放弃主业而沉浸于“钱生钱”的游戏当中。将金融牌照发放权力下放,不失为一个好的举措。当地政府机构更能够了解当地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管,防止企业盲目参股小额贷款企业的行为发生。在金融牌照发放权力下放的同时,还需要给予监管的权力,以及引导的路径。

参考文献

Fazzari S.M.,Athey M.J..Asymmetric Information,Financing Constraints,and Investment[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7(69).

Dow,Sandra,Jean Mc Guire.Propping and Tunneling:Empirical Evidence from Japanese Keiretsu[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9(10).

Jensen M.C.,Meckling W.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

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Christopher F.,Baum.用Stata学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Tobin,James.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Monetary Theory[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69(1).

贷款需求影响因素 篇10

关键词:农户信贷需,金融中介

贵州自然资源丰富, 民族文化多样。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 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依然较多, 打赢扶贫攻坚战是贵州重大的民生工程。随着贵州扶贫工作的深入, 农户在脱贫过程中亟需资金支持, 信贷需求逐渐增加。故而对贵州农户信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贵州农户经济行为特征

1.1 贵州农户经营生产活动多样化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 农户的经营活动已不限于传统的农业产业, 农民的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户产业活动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如, 在贵州旅游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区域, 诸多农业从事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和销售、民族文化演艺、农家乐及旅游相关行业的生产经营。再如, 在贵州中药、苗药种植区域, 诸多农户从事相关的中药及苗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1.2 农户收入来源多样化, 农户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2015年, 贵州省根据本省自然环境, 立足本省山地自然资源禀赋, 继续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继续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外出务工,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2015年, 贵州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86.87元, 增长10.7%。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

从农户工资性收入来看, 2015年贵州省农民人均工资性净收入为2897.14元, 同比增加375.66元, 增长14.9%, 对增收的贡献率为52.4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39.22%。农民工资性收入主要是指农民的劳务收入。

从农户经营性收入来看, 2015年, 贵州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878.71元, 同比增加235.65元, 增长8.92%, 对增收的贡献率为32.93%;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38.97%。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主要是指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的收入。从数据来看, 贵州农户的收入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其工资性收入比例已高于经营性收入。

从农户财产性收入来看, 2015年, 贵州农民人均财产性净收入83.7元, 同比增加12.7元, 增长17.88%, 对增收的贡献率为1.7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1.13%。农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是指农民通过对外投资和财产租赁等途径所获取的收入。

从农户转移性收入来看, 2015年, 贵州农民人均转移性净收入1527.32元, 同比增加91.63元, 增长6.38%, 对增收的贡献率为12.8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20.68%。农户转移性收入主要是指国家各种支农政策所发放的财政补贴。

1.3 农户信贷需求的特征

从信贷需求程度来看, 目前贵州农户的财产性收入仅占可支配收入的1.13%, 随着贵州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 农户对财产性收入的提高有强烈需求, 进而带动农户对资金的需求。银行信贷相对于其它诸如民间融资而言的资金来源, 利率相对较低, 故而农户对银行资金的需求比较迫切。

从信贷需求用途来看, 农户的信贷需求主要分为生产性信贷需求和生活性信贷需求。生产性信贷需求主要是为发展农业生产 (如扩大农产品种植规模) 或非农业性生产 (如发展农家乐) 而产生的信贷需求。生活性信贷需求主要是为了生活消费性支出而产生的需求, 如子女教育、修建房屋、人情往来、医疗费用等。由于目前贵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仅7386.87元, 仍然较为贫穷, 农民在生产经营发展和生活中需要支出大额资金时, 主要采取借贷的方式。

从信贷需求规模来看, 由于贵州农户信贷需求用途主要为小额生产性需求和生活性需求, 故而所需要的资金规模通常较小, 为10万以内的小额信贷。随着贵州经济的发展, 农户对信贷需求的规模显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从信贷需求期限来看,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农户生活性需求具有短期性, 故而农户信贷需求主要显现短期、中短期的特点。随着贵州扶贫攻坚的深化, 农户的生产性信贷需求不断增加, 所以中长期信贷需求也不断增加。

从信贷需求满足程度来来看, 由于贵州农村农户普遍存在农户家庭较贫穷、还款能力不足、信贷抵押物不够或无抵押物, 信贷资金需求有短、小、频的特点, 所以信贷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2 影响贵州农户信贷需求的主要因素

2.1 借款主体情况

从农户家庭总资产和家庭年收入来看, 农民的家庭家庭总资产越多、家庭年收入越高, 农户获得授信的可能性越大。农户的耕地面积越大, 说明其还款能力可能越强, 农户获得授信的可能性越大。从农民家庭的情况来看, 有劳动能力的家庭人口越多, 说明该农户的还款能力可能越强, 农户获得授信的可能性越大。

从借款人自身情况来看。在中年以后, 借款人年龄越大, 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越小。因为随着借款人年龄的增加, 其劳动能力逐渐减弱, 偿还能力也就相对降低。贷款机构愿意贷款给年龄在20岁到30岁之间的借款人。借款人文化水平越高, 有可能其创造财富的可能性越大、其对信贷业务的认知程度越高、信用意识越高, 其还款能力越强, 获得授信的可能性越大。借款人是否有过打工的经历, 对其能否得带贷款也有影响。一方面, 有外出打工的借款人有可能赚取更多的收入, 其还款能力相对较强。但是另一方面, 从实际情况来看, 有打工经历的借款人贷款成功率明显小于没有打工经验的农户, 原因是许多农民获取贷款后即外出打工, 借款人还款意愿较低, 同时贷款机构对有过打工经历的农户是否能够按时还款存在一定的担忧。

2.2 金融环境

从金融机构情况来看, 如果农户所处地乡镇有正规金融机构网点, 那么金融机构就会通过业务推广来宣传信贷业务, 则会使农户增强信贷意识。如果农户在就近的正规金融机构较为便利地办理信贷业务, 则农户的信贷满足程度会提高。如果在进行农户信用评级的地区, 农户被当地农信社纳入信用户, 那会提高农户的授信成功率, 那么也会增加农户信贷需求。

从非金融机构来看, 如果农户所在地小额贷款公司、传统的民间融资等较活跃, 那农户的信贷需求会提高。

3 满足贵州省农户信贷需求的建议

3.1 增强农信社扎根农村的信心, 充分调动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活力

目前农村的主要金融中介机构为农村信用社, 农信社在业务拓展中需坚持支农服务, 不仅保持现有支农业务、积极开展贷款营销、提高办贷效率, 也需要根据多数农户的现实需要, 积极创新业务品种, 满足农户信贷资金需求, 同时提高农信社的盈利能力。不仅如此, 政府还可以通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扩大支农再贷款受益群体、进行“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来增强农信社扎根农村的信心, 促进农信社更好地满足农户信贷资金需求。

3.2 推进农村金融中介机构多样化, 信贷业务多元化

农信社是农村间接融资体系的核心, 但是, 由于农村贷款期限短、额度小、频率高的特点及农信社审慎监管的要求, 需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来更好地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所以, 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互联网金融等机构迅速发展壮大, 业务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较好地补充了农信社的业务空缺, 但是这些机构在迅速发发展时要注意兼顾规范稳健, 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做好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 防范金融风险。

3.3 建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 构建金融机构与农户的双向服务交流平台

前述的农信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 都多在镇一级, 而贵州乡村一级的金融机构网点极少, 这严重影响了贵州农户信贷需求的满足程度。从成本收益的角度, 在乡村一级大量铺设金融中介网点是不现实的, 故而可以在乡村一级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 构建金融机构与农户的双向服务交流平台。如果金融综合服务站的金融业务开展情况较好, 则金融机构可以增加授信、扩大金融服务业务, 以更好地满足农户基本的日常金融需求

3.4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 为三农建设服务

政府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 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为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政策引导, 有利于民间资本发展的金融机构能为贵州农户服务, 满足农户信贷需求。

3.5 构建农户征信体系, 加强对农户信贷的金融监管

农村金融机构对部分农户惜贷的主要原因在于担心农户出现违约风险, 因此需要构建农户征信体系, 明确监管机构, 并从法律层次上明确农户征信体系的法律职责。在法律的约束下, 明确农户借贷的责、权、利, 让农户能更便捷地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金融机构也能更好地防范违约风险, 从而让借贷双方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黄祖辉, 刘西川, 程恩江等.中国农户的信贷需求:生产性抑或消费性——方法比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7 (03) .

贷款需求影响因素 篇11

1.1 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的形式。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从文本、声音、图像等容易管理的形式到由计算机创造成复杂的多媒体资源,如3D电影、游戏等;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涉及市场经济的诸多方面。

1.2 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的价值。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衍生品,具有其自身的价值,且其价值呈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例如,电影《阿凡达》,其价值在短期内就有投资回报。而部分文化资源的价值则体现在未来的参考价值。文化资源价值的空间分布则源于文化资源使用者空间上的分散性角度来考虑。大多数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有审美价值、历史和政治意义,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

2 影响数字化资源战略保存的主要问题

2.1 文化资源保存动机的失衡。其一是保存动机缺乏;其二是保存动机的错位。文化资源保存动机的失衡使得其可持续保存战略的实施受阻。

2.2 保存价值的不确定性。数字保存的用户需求有两个基本属性:(1)发散性。用户需求的发散性,决定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价值认可缺乏一致性;(2)预测性。数字资源本身价值决定其保存价值。数字资源的价值时间上的分布有:(1)资源价值的及时性。(2)资源价值的长远性。部分数字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将来,具有很好的研究以及凭证价值。

2.3 不可逆转的损失。从某种程度上讲,个人收藏者决定是否继续收藏自己拥有的文化资源,因此,很可能出现不可逆转损失的危险。

2.4 激励机制的失衡。为了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战略的实施,我们采取了版权方面、经济方面、赋予部分机构保存资源权利等不同的激励机制,版权法保证了版权所有者对资源的法定拥有权。当用户使用资源时,用户与版权资源拥有者会出现不可避免的矛盾。

3 解决商业化文化资源战略保存问题的方法

3.1 强化激励机制。在数字保存的可持续保存战略中,应强化薄弱的激励机制。(1)修正版权法,强化版权机构的权利,命令具有权威的公共机构保存受版权保护的电子资源。如,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的国会图书馆版权办公室要求相关机构存储电影以后,以动态图像为代表的多媒体资源保存的质量相当高。(2)对文化资源的拥有者提供直接的激励机制,鼓励其为公众利益保存资源;鼓励其移交相关的数字资源,对任何为公众利益承担数字保存责任的私人实体——无论是跨国公司或者个人收藏者,应给予一定鼓励。

3.2 制定数字资源保存政策。(1)主导的文化机构应组织专业领域内的专家为数字化资源的选择和可持续的数字资源保存设计标准;(2)分析用户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及数字资源价值的及时性以及长远性,采用不同的保存策略,使用公共代理机构,比如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

3.3 公共机构与私人实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数字领域内,有效公私合作关系的建立能够达到两个目的:(1)确保合作者之间责任和角色的明确分工;(2)能够确保重要的文化资源在必要的时候,从个人收藏者到公共保存机构的安全交接。

4 数字化的商业性文化资源战略保存的筹资模型

4.1 访问费用。数字保存所需的费用来源于用户的访问费用。这种费用对数字保存的间接收入,体现了数字保存的长远价值。当用户需要某种信息资源时,需要访问保存机构的数据库时,应支付对数字资源的访问费用。例如,美国的JSTOR、中国的CNKI。

4.2 社会保存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偿付费用。社会保存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偿付费用,是站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之上,对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存和提供访问服务,保存费用来自公共资金。可以通过税收等公共收入的方式分配给公共机构作为所需保存资金。

4.3 自由捐助。数字保存费用来自利益相关方或其他机构的自由捐助。

4.4 委托保存费用。数字保存费用来自委托保存的服务收费。该项费用直接来自数字资源委托保存服务,而不是间接的来自其他形式服务的收费。

5 展望以及建议

确保个人和公共机构之间的交接是重中之重。使用管理机制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版权权威机构可以建立一个资源库,对资源目前的所有权进行跟踪,提供安全交接需要的信息。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 来稿日期:2011-12-08)

贷款需求影响因素 篇12

关键词:渠道服务产出,影响因素

渠道服务产出理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巴克林提出来的。他具体列出了四大类服务产出,即:批量拆分、空间便利性、等待或递送时间和产品种类。在此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渠道服务产出进行了界定,例如V.Kasturi Rangan等学者(1992)从消费者对于新产品渠道服务产出的需求角度,对渠道服务产出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在新产品市场条件下,消费者的服务产出需求有五大类,即产品信息、产品定制化、产品质量保证、售后服务和物流。巴克林等学者(1996)从渠道构架的角度,界定了渠道服务产出并提出了影响服务产出需求的因素,并且把渠道服务产出界定为两大类:物流服务产出和信息服务产出,其中物流服务产出包括:空间便利性、批量拆分、等待和递送时间及产品种类。

本文从总体角度与单个渠道两个方面,对影响服务产出需求的因素研究进行综述。

渠道服务产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Aspinwall (1962) 从渠道设计的角度,对影响服务产出需求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渠道服务产出受四种产品特性:产品替代率、产品定制化、消费时间及顾客搜寻时间所影响。在Aspinwall的基础上,Miracle (1965)认为,除了产品特性会对服务产出需求有影响外,消费者的某些消费特点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如购买频率、消耗速度等。在这两位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巴克林(1966)认为,影响消费者服务产出需求的因素有:产品使用频率及规模、顾客距离、快速补给中所获利益以及服务成本。

Lilien (1979)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Miracle (1965)的结论,并且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消费者对服务产出的需求不同。在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Anderson和Schmittlein (1984)认为由于受到成本的限制,消费者对服务产出的需求,还受产品信息传递的难易程度、消费者购买决策制定的难易程度以及技术革新速度等因素的影响。也即渠道服务产出需求不仅受服务成本的影响(Davis, Manrodt, 1991),同时,还受产品信息传递的难易程度、消费者购买决策制定的难易程度以及技术革新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Chapman (2003)等学者认为,服务成本对渠道服务产出需求会产生影响。他们认为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熟悉度,会对信息提供需求产生影响,但是并没有进行实证论证。

不同于上述学者们的研究角度,巴克林(1996)等学者从渠道构架的角度,对影响渠道服务产出的因素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影响信息服务产出需求的因素有如下几个:产品定制化、新产品的出现及技术革新、产品对于终端消费者的重要性、顾客集聚及辅助服务。同时,他们认为,产品的定制化程度、新产品的出现及技术革新速度、产品对于终端消费者的重要性、顾客集聚度及辅助服务的重要性与信息服务产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且,他们对影响其他渠道服务产出的因素也进行了界定,认为:影响消费者对批量拆分需求的因素,有产品的使用频率及规模,服务成本;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种类需求的因素,有顾客距离、服务成本;影响空间便利性及等待或递送时间需求的因素,有顾客距离与服务成本。巴克林认为,如果消费者与产品供应处之间的距离较远,且交通较不发达时,消费者对空间便利性的需求就高;如果消费者为此付出的成本较大时,那么,他们对空间便利性的需求就较小。巴克林对等待或递送时间的需求进行了同样的论证。

巴克林(1996)等学者不仅提出了渠道服务产出需求的影响因素,而且,还确定了影响因素与渠道服务产出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简单的实证论证,但仅仅是从渠道构架的角度进行了论证。后来学者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渠道服务产出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证。

Bookbinder (1997) 等学者从分销渠道顾客服务角度,对渠道服务产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证。他们首先用模型法论证了风险好恶及消费者收入(从成本角度来说也即是服务成本)与批量拆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模型法他们得出在相同条件下风险厌恶者(高收入者)更喜欢大包装大分量的产品。同时他们认为风险好恶及收入对其他的渠道服务产出也会产生影响,但是并没有进行实证分析。

Lambert (2000)等学者从顾客满意、顾客价值角度对渠道服务产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证。他们认为顾客对价格的敏感性、风险好恶、服务成本对渠道服务产出需求会产生影响。并且用公式推出了服务成本与等待或递送时间需求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为:服务成本越高,消费者对等待或递送时间需求的可能性越低。但是,他们并没有对其他的影响因素及其他的渠道服务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Ballou (2006) 等学者用实验法及公式论证了顾客距离及服务成本对渠道服务产出需求会产生影响。

Agerstrom (2009)等学者用实验法论证了顾客距离(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对渠道服务产出需求会产生影响。他们认为距离消费者所在位置越近,消费者对渠道服务产出需求的强烈度越小。而且他们在论证时间距离对渠道服务产出需求影响时,提到风险好恶对渠道服务产出也会产生影响,但是并没有进行实证论证。

上述学者是从整体的角度,对渠道服务产出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证,接下来我们对单个的渠道服务产出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证。

批量拆分与售后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

1. 批量拆分需求影响因素简述

Miracle (1965) 认为,消费者的某些消费特点会影响批量拆分需求,如购买频率、消耗速度等。在Miracle的研究基础上,巴克林(1966)认为影响消费者批量拆分需求的因素有:产品使用频率及规模、顾客距离(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快速补给中所获利益及服务成本。事实上巴克林界定的影响因素是对上述学者研究进行总结得出的。Lilien (1979) 在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Miracle (1965) 的结论。并且认为消费者对批量拆分需求,反映了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能力:如果产品的单位价值较高或者产品的消耗较快,那么,消费者在购买该产品时就需要作出重大的决策,因此,可能影响购买力。在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Anderson和Schmittlein (1984) 认为,由于受到成本的限制,消费者对批量拆分的需求,还受消费者购买决策制定的难易程度等的影响。

在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巴克林(1996)等学者认为,消费者的消费特征对消费者批量拆分需求会产生影响。其中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是指产品的使用频率及规模、顾客距离、服务成本及快速补给中所获利益。虽然巴克林(1996)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批量拆分需求的因素进行了总结,但是并没有进行实证论证。

2.售后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简述

现有研究是通过对ESC(售后延伸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的。由于售后延伸服务是由零售商提供的,因此,影响ESC的某些因素对售后服务也会有影响。

现有的有关ESC的研究文献认为,影响ESC需求的因素有:消费者风险偏好、人口统计特征及产品的使用频率。Padmanabhan和Rao (1993) 用理论分析法,证明了在存在道德风险与消费者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市场环境下,制造商为了迎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应该提供一组不同的售后服务保证项目(ESC属于该项目的一部分)。虽然上述学者只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焦点小组方法,Day和Fax (1985)提出了如下观点:当消费者对ESC的态度比较消极时,他们更倾向于购买对重大损失进行补偿或能提供常规维修服务的售后保证项目。他们认为收入水平、风险态度、产品使用率及以往的使用经验,都会影响消费者对ESC的态度。通过对汽车行业进行调查,Padmanabhan和Rao (1993) 认为,风险厌恶者、单身消费者及高收入消费者对ESC的需求较高,但是他们的数据不支持产品的使用频率对ESC需求的影响。他们还发现,购买价格较高汽车的消费者及购买制造商提供的售后服务保证期限较短的消费者,购买ESC的可能性较大。Padmanabhan (1995)通过对汽车行业的调查,证明了产品的使用频率对ESC的需求有影响。

在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Tao等学者(2010)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影响消费者ESC需求的因素有:产品特性,零售商活动及消费者特征。

(1)在论证产品特性对ESC需求影响时,他们认为,比起使用价值较高的产品,购买享乐价值较高产品的消费者购买ESC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在价格相同的条件下,购买享乐价值高的产品会使消费者产生内疚负罪感,从而导致消费者更加厌恶风险,为了降低或消除这种感觉,消费者会购买ESC产品。同时,他们认为制造商的服务保证,也会对ESC的需求进行影响。他们认为制造商提供的售后服务保证的期限越长,消费者购买ESC的可能性越小。因为消费者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消费时,他们会尽可能多的寻找相关信息来降低这种不确定性(Dodds, Monroe, Grewal, 1991)。其中制造商提供的售后服务保证(包括期限与范畴),就是消费者所要寻求的重要信息之一。因为制造商提供的售后服务保证期限越长、范围越大,就意味着产品质量越高,产品未来损坏的可能性越低(Purohit, Srivastava, 2001)。

(2)对于零售商活动对ESC需求的影响,学者们也进行了论证。他们认为当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是促销产品时,消费者购买ESC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如果零售商对其促销活动不进行广告宣传时,消费者购买ESC的可能性较大。

(3)对于消费者特性对ESC需求的影响进行论证时,学者们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加厌恶风险。因此,女性和高收入消费者购买ESC产品的可能性较大(Byrnes, Miller, Schafer, 1999)。同时,消费者过去的购买及使用经验,对ESC的需求也具有重大影响。

未来的研究方向

1.现有研究的不足

(1)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国外学者取得的,国内学者很少对渠道服务产出需求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国内的市场及消费者情况,对渠道服务产出需求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2)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上世纪,本世纪很少有学者对渠道服务产出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本世纪的市场环境及消费者整体素质及特征都发生了变化,因此,现有研究无法直接运用到实践中。

(3)现有研究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主要是实验法及公式推导,没有用问卷调查法对影响因素进行论证。

(4)现有研究对单个渠道服务产出的影响因素研究不足,只有少数学者对批量拆分及售后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没有对其他渠道服务产出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论证。

(5)虽然学者们对渠道服务产出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是主要集中于服务成本、收入及风险等几个因素的论证,很少对其他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证。

2. 未来的研究方向

(1)根据目前我国消费者及市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应加强对消费者渠道服务产出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因此,我国消费者的某些特征与西方消费者的特征会有所不同,而且相对于西方国家市场而言,我国的市场成熟度不是很高,因此,企业不能直接使用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市场环境及消费者特征,对渠道服务产出需求及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结果在我国的实用性才会比较强。

(2)目前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对批量拆分与售后服务,未来也应该对其他的渠道服务产出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消费者对渠道服务产出需求会因产品、渠道及自身特点不同而不同,因此,不能只集中于对批量拆分与售后服务这两项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还要加强对其他渠道服务产出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3)可以用专家访谈法及层次分析法,对渠道服务产出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进而确定消费者渠道服务产出需求影响因素的权重,以及哪几种影响因素相对比较重要。由于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因此,我们的研究要结合实践,这样的研究才能为实践所用。但是现有的有关渠道服务产出的研究,很少直接对消费者进行。因此,需要进一步改变研究方法。同时,现有的研究只是对渠道服务产出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实证分析,而没有明确哪些因素相对而言比较重要,哪些因素在哪种环境下比较重要。这也需要对研究方法进行改变。

上一篇:林业科技体制下一篇:引导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