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

2024-07-18

普通话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精选8篇)

普通话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1

普通话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周至县二曲中学 张建敏

所谓普通话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的现代民族共同语。作为教师理应维护普通话的正规、纯洁和神圣。震撼之余,我就普通话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予以浅议:

一、农村偏远教师使用普通话的现状

1、对推普的认识较肤浅。

虽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奠定了普通话的法律地位,并明确规定“普通话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及幼儿园的校园语言”,但由于校园用语的规范程度是一项“软”指标,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到位,缺乏过硬的措施,因而效果不明显。于是校园用语便会重新沉没在方言的海洋中。

2.农村经济欠发达和传统习俗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

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同带来了教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教育、文化相对落后,受传统习俗和狭隘的地方观念的影响较深,对说普通话产生排斥心理。大中专毕业生到农牧区小学来任教后,使用普通话交流,别人却用方言回应,反而感觉说普通话很别扭,过一段时间也就习惯了使用方言而丢掉普通话,即使勉强开口,1 也由于很难准确流畅地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而难于坚持下去,更为严重的是使用带有母语音调的语言教学的状况依然存在。有的少数民族

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普通话训练,在说话、写作或教学中还套用少数民族语句才翻译成汉语或普通话,语句不通。

3、普通话语音基础差。

普通话语音基础差也是阻碍农牧区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的重要原因。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以来,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整体上已有了较大提高,但还很不平衡,特别是牧业地区的中小学教师语言素质还较低。目前小学教师老龄化的趋向明显,而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教师在全日制学校时一般很少接受过规范的语音训练,带有母语音调的汉语影响根深蒂固。而教师是推广普通话的生力军,教师的语言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普通话水平偏低,他们对学生良好的语音面貌的形成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4、推广普通话的措施不力。

由于普通话水平的高低、使用不使用普通话与学生的升学、教师的晋级等关系不大,只要考试时学生的成绩好,各率高就行,有点 “白猫黑猫”的意思。校大部分学校只局限于一般号召而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他们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推广普通话的制度,没有必要的管理监督机制,没有把使用普通话教学作为衡量和评价教师教学 2 工作的一项内容,这是造成农牧区小学教师不使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的几点思考

1、认识提高推广普通话必须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基础教育阶段是少年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农牧区小学教师应认识到,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日常交流,对学生发展将起到奠基的作用,要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这个角度,来认识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意义。一普通话是教师工作的需要。教师是使用语言最多的岗位,教师的语言规范与否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师如果能讲一口优美、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必然会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普通话。二普通话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生活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各行各业、人与人之间都需要沟通、交流。如果普通话讲不好,就会造成很大的误会。

2、语言环境是基础

在方言环境里掌握和使用普通话是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要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校园用语规范化是关键,必须在普通话的准确流畅上下功夫,如果大家都说不好,就会感到说普通话别扭,不如说方言来得方便,这样就很难坚持下去了。农牧区的母语大环境,目前我们还无力全部改变,但我们可以把校园作为“坚强阵地”,在校园内实行普通话制,在学校里必须形成一种只要 3 讲汉语就得使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不管是教学中,还是生活上。这样大家才能互相发现对方的不足,帮助纠正语音、语法上的错误。制造使用普通话交流的环境,只有使用,才是最好的推广。

三、普通话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用普通话教学有利于校正汉字读音。汉语拼音中许多字母字形相近,读音相仿,难于区分,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区别。我根据学生年龄、性格的特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为他们所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常穿插诗歌进行愉快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寓新知教学于歌诀之中,学生的兴趣浓厚,学得轻松,能正确辨析音形,记得牢固。作为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训练才会使他们在汉字语音、会话、阅读上准确应用。普通话是以汉语拼音方案来记录语音的,因此、普通话就是学生语音训练最正规最标准的范例。

2、用普通话阅读有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是直达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阅读是依据作者的书面语言,分解文章的段落构成,归纳文章旨意,领会作者的感情,找出线索及提出并思考答案的过程。阅读对于辨析文体、写作风格、表达技巧以及理解定理、定义、概念、公式、命题甚至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的简洁,也很重要。教师用普通话范读,领会、精读对于学生有相当关键的思维指导作用。

3、用普通话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动形象的画面,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感兴趣的,他们易被图上的内容所吸引。利用画面上丰富的内容创设情境进行直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无意 4 注意的观察,转向有意注意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生动有趣画面、唱情境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直观感知。通过创设情境,扫除了学生厌学、难学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对学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练习,大胆地展示,正确地发音。

4、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普通话作为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的语言载体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功不可没。另外,汉字在英特网上捷足先登,让国际友人正确而熟练的掌握普通话,对于各国文化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对外国人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意义重大!普通话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美、心灵美、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普通话训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规范使用普通话,努力营造普通话教学氛围,让学生融入普通话环境,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课文与学生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为创造轻松教学、愉快教学提供良好的氛围。

普通话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2

在平时教学中,有些同学一看到文字叙述较多的题目就开始畏缩不前,从心里上有抵触情绪,先给自己定位怎么做也不会做。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事实真的不是这样,教师在讲解习题时,那些学生听得很仔细、很投入,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得也很到位。那为什么在学生自己做的时候就那么棘手呢?通过和学生座谈,我了解到教师的提示是学生解题的法宝。从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是思想的问题,更是方法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做到“授人以渔”,就应该渗透阅读题目的方法,教学生树立自信心,有勇气面对新题、难题。要对题目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刻的理解,一遍读不懂,就多读两遍,直到读懂题意为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在平时的实际问题教学中,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要求学生把题目阅读完整,全面理解和把握题意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习惯于边读题边分析,教学生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并教给学生做好标记或标注的方法。其实这样做往往会造成断章取义,不能全面把握题意进行正确解题。应该把题目读完整之后再进行全面分析, 找准相关数量关系,讨论出科学简单的解题方法。如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时,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外切、内切时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全部阅读教材,能把抽象的文字叙述转化为几何图形,使抽象知识直观化,这样这一难点不攻自破,学生只有在完全阅读的基础上,才能突破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外切、内切时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难点,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不至于丢三落四,断章取义。

二、注意找出题中的关键词,突破题目难点

上面提到学生在解答一些阅读材料题时,往往有畏难情绪,一看题目段落很多,涉及的量也很广,阅读的注意力也不能有效集中,解起题来显得没有章法。其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题目的关键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本题的题眼,又是解题的“指路灯”。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学会找准题目关键词。如在讲《圆周角》时,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在理解圆周角概念时,抓住“顶点在圆上”这一关键词,而不是在“圆心”,理解这一点学生就能准确区分圆周角与圆心角的概念,为学生科学准确掌握知识奠定基础,学生在解答问题是难度自然也就降低了。

三、数学阅读要求读写画结合,做到认真细致分析,科学准确作出判断

数学阅读应是一种主动思维的阅读,要求手脑眼结合。实践证明,解答阅读题目,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不是有关问题的“答案”,而是有关规律性的知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如学生在阅读时可随手笔记,把重点勾画出来,形成对比信息,便于理解与消化,进而进行合理推理或运算;再如教师在讲解有关阅读材料的例题时,学生边听讲解边记笔记,教师在订正试卷时,学生及时笔记,记录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或者是有疑惑的知识点,或者是出错的原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讲《圆周角》时,圆上任意某一点为顶点的圆周角有无数个,但这些角与圆心的位置关系归纳为三种情况,即: (1) 圆心在圆周角的一个边上; (2) 圆心在圆周角的两个边的内部; (3) 圆心在圆周角的两个边的外部。学生在这些知识点的阅读时,可以通过画图加以理解,做到数形结合,既形象直观,又简单易懂,便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书本是船,动力是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文本阅读向目的阅读转化。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创设具有一定层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创设的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并且具体明确,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做到新颖又具趣味性,要有适当层次性,富有启发性、延展性,能有效拓宽学生思维。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来的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或答案,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普通话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3

关键字:普通话;声调;语系;留学生;偏误

引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在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汉语最早出现的时期是上古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的发现使得殷商时期成为汉字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时期。汉语的语音从上古到中古,从近代到现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声调也不例外。知道中古声调到普通话的四声的演变,掌握声调演变的规律,对于说好普通话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的有自己的方言。了解声调的发展规律,对于各民族的人们学习普通话学习汉语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一 、普通话声调的演变

要想了解声调的演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声调。声调就是指音节内部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高低升降的变化;音节读音的高低、升降、曲折、长短的具体变化值就是调值。调值的确定我们通常采用国际语言大师赵元任发明的“五度标记法”。把声调的高低调值分为五度,分别用1、2、3、4、5来表示,其中1表示音高最低,2表示次低,3表示中,4表示次高,5表示最高。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调值分别是55、35、214和51。

中古是由魏晋初期开始,止于明朝中叶。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四声”。(由于史料和文献的不足,关于上古汉语的声调的内容无从考证,因此这里不予探讨)隋代陆法言所著的《切韵》(该书原书已经失传,但语音部分幸运的因《广韵》等增订本而保留下来)全书中,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归入到平、上、去、入四部分,这是最早的确定声调的文字记载,也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最重要的依据。普通话的声调也有四个: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也叫“四声”,现代汉语的声调是对古代汉语声调的继承和发展。想研究中古“声调”到现代“四声”的历史演变关系,首先要掌握四个规律:第一个是“平分阴阳”,第二个是“清阴浊阳”,这两点可以放在一起讨论。第三个是“浊上归去”,最后一个则是“入派四声”。

1、“平分阴阳”和“清阴浊阳”说的都是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对中古的平声调的继承。什么是清浊,而什么又是阴阳呢?所谓“清”,指声母是清辅音,所谓浊,指的是声母是浊辅音。而浊辅音又分为全浊和次浊两类。 全浊声母指的是声带振动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次濁声母指的是声带振动的鼻音(m n ng)和边音(l)以及一部分零声母。除了舌尖后浊擦音r以外,全浊辅音已经全部清化,只有南方的部分的汉语方言至今仍然保留全浊辅音声母,比如上海的方言。

中古时期汉语的声调是一套完整的辅音系统,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声母形成整齐的对立关系。这也是古代汉语语音的特点之一。中古汉语有四个调类,分别是“平、上、去、入”。调类指的就是把调值相同的音节归在一起所建立起来的类别。在中古后期,北方汉语的全浊辅音声母逐渐发生了清化,清浊的调值进一步拉大,这种现象被逐渐注意以后,就出现了阴调、阳调的分法。因此在“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中分别新增一个调类,以弥补因为全浊辅音声母清化而消失的区别特征。这样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就分化成了“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个声调。新增的四个声调命名为阳调以区别于本来的四个“阴调”。这四类八调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直线关系,比如中古的入声调在北方方言中基本消失了,而在南方的各方言中还不同程度被保留着。不止在南方的各方言中古入声的发展变化情况不尽相同,在没有入声的的北方方言中,对古入声字的归并情况也不尽相同。把古汉语的入声分别归派到普通话四个不同的调类中,这就是所谓的“入派四声”,关于具体的“入派四声”会在下文中具体解释。我们简单的说就是汉语的阴调类是中古原有的四声,而阳调类是全浊声母清化后新增生的调类。

所谓的“平分阴阳”指的是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这种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凡中古调类中属于清辅音声母的古平生,现代多读阴平,即第一声(55),比如“应该、飞机、鲜花…”。凡中古调类中的属于浊声母平声和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的古平声,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35),比如“和谐、人名、红旗…”。这一规律非常清楚并且整齐,我们可以把这种对应关系简称为“清阴浊阳”便于记忆。

2、上文提到过,由于中古后期全浊声母的清化,在中古后期原本的古阴上声调新增一个调-阳上调,这样古上声调就被分化为阴上调和阳上调两部分。中古汉语的属于清辅音的阴上调是普通话上声的直接来源,而中古汉语属于浊辅音的阳上调在普通话中则被划分成两部分:古全浊上声和次浊上声。其中除去古全浊上声并入了普通话的去声,另一种次浊上声则与古阴上调是同路的,仍然被保留在普通话的上声调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是普通话的上声调是由古阴调上与次浊上声调合并而成的,这也就是普通话中的上声与中古上声的对应关系。

3、前段提到过古全浊上声并入到了普通话的去声,因此普通话去声和不但和中古去声,与古全浊上声也有对应的继承关系。首先,普通话的去声调直接继承了中古的去声(阴去和阳去两个调类在普通话中被合并为一类)。而所谓的“浊上归去”指的就是中古的全浊上声基本被归入到普通话的去声调中,比如“动荡、部件…”。这种情况一般认为在唐代后期就已出现,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这里就是拿全浊上声字和去声字押韵。

4、现代汉语各方言对古汉语入声的继承情况不完全一样。北方方言中古汉语的入声基本都消失了,只有部分地区以及南方的各种方言还保留着古入声,其保留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中,古汉语中的阳入声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古全浊入声字绝大部分归于阳平,例如“绝、滑…”,只有一小部分归于去声,如“叙、续…”②古次浊入声全部归为去声。古汉语中的阴入声的继承则是无明显规律可循的,阴入声被分别归入到普通话阴、阳、上、去“四声”之中。古汉语的入声分别归派到普通话四个不同的调类中,这就是“入派四声”。

nlc202309020719

以上中古汉语的“四声”到现代汉语“四声”的演变过程,这里还要捎带提一下普通话声调和方言声调的关系,这两种声调都是由古汉语声调发展而来的。普通话和方言的声调区别之处主要是调值和调类两方面,北方方言声调一般是4个,大多数方言没有入声,而南方的方言声调最少5个(如山西太原)最多是10个(如广西玉林),比如粤语(广州)就有9个声调。除此之外即使调类相同,不同地区的调值也是不一样的 ,同为阴平,北京是55,沈陽就是33。

掌握中古四声到现代汉语四声演变规律和普通话声调与方言声调的关系,对于留学生掌握汉语的语音、语义和对方言之间声调的推算起这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留学生学习声调的难点以及重要意义和作用

世界语言的语系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南岛语系,南亚语系等等很多语系。其中只有汉藏语系才有声调。这么说并不是说其他语系的语言都没有声调,相反,任何语言都有声调,但是这些语言声调的不同并不会影响词的意义。但是汉语的声调的变化是可以区别意义的,除此之外还有区别词性以及产生韵律美等多方面的作用,汉语的声调可以说是区别汉语和其他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学习声调对于学习汉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普通话的声调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数量不多,但是所担负的意义和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容小觑的。

中国绝大多数民族多为汉藏语系民族,中国为该语系使用人数最多的国家。随着中国的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汉语已经成文国际上六种通用语言之一。有人做过一个调查,考察汉语中什么最难学,在声母、韵母、声调中,认为声调最难的人占69%

由于很多留学生的母语并不属于汉藏语系,比如来自欧美的留学生,他们说母语时没有声调的概念,当学习汉语语音时,在学会了拼读出来音节之后对于声调却乱标一通,即使标对了也读不准。读阴平时调值偏低,但是相对来说是掌握的最好的一个;阳平升不上去,而且有时候留学生会用英语中疑问句的语调代替阳平;读去声时降不下来;其中对欧美学生来说最难的的上声,读音升上去了该降的时候却降不下来,读出来也很难读准。因此当我们听外国人说中国话时候即使发出的拼音音节大致都正确,但是连起来听时候声调起伏还是十分别扭,很生硬。比如说“你吃饭了吗”,把轻声“吗”读出很重的阳平调。

不同国家,分属不同语系的留学生对于汉语声调的发音都有着自己的偏误,这是由于母语的思维定势和长期说母语的说话习惯决定的,不同语言的学生堆汉语音调的偏误不一样,上段提到的是欧美的留学生,英语是属于没有声调的一种语言,因此欧美在面对有声调的汉语时很摸不到头脑。而有的国家的母语是有声调的,但是和汉语中的声调有差别,调类和调值都不相同,用法也不一样,有的还有重音。因此说有声调母语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面临的困难和无声调母语的留学生一样都很困难。比如瑞典语,韵律特征体现在重音和声调上。无论是陈述句、疑问句或祈使句一般均使用降调,这会让其在学习汉语是由于母语的缘故在口语交流时的音调上有很大的偏误。

有人说学习汉语学好语音,词汇,语法就可以了,声调学不好也无所谓,反正不影响交流。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汉语的声调虽然数量少,但是却身负重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区别词义。比如说“好”这个字,读上声时候,比如“好人”,这时“好”作善良,优秀的意思来讲,而读去声的时候,比如“好学”,“好”作喜爱、热爱、喜欢的意思来讲,由此可以看出同一个字声调不同意思也就不同。学习好声调对于掌握汉语中字、词、句的含义来说具是十分重要的。

声调还有区别词性的作用,比如由“背”这个字组的“背着”和“后背”两个词,前一个“背”字读作阴平55,表示把某物放在自己的后背,做动词。而后背的背字是去声,表示人体的一部分,做名词。除了可以区别词义和词性,声调还有很多作用,比如文章中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等等。这无一不体现出声调的重要最用,也反映出声调的地位不亚于汉语其他的方面。

三、掌握好普通话声调演变对促进国家团结统一有重要作用

中国有一个成语是“南腔北调”,原来指的是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在是形容人说话口音不纯,有方言。方言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族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社会方言指的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汉语的方言通常可以分为七个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普通话则以北方方言为基本方言。北方方言和其他方言的声调都是从古汉语声调发展演变而来的,但是发展情况却不尽相同。虽然如此,普通话的声调和其他地域方言的声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不仅仅对留学生,对于中国说北方方言的以外的人来说,若想学好普通话,学习好声调也是十分必要的,掌握好方言调值、调类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不但对于普及普通话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有利于全中国各民族统一团结,互助友爱,扩大交流,共同进步。

结语

语言是人类一种特有的产物和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符号系统。就外部功能而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声调学习在汉语学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研究音调从中古到现在的发展规律不但有助于建立系统的声调类型学,还有助于对比研究中古四声在中国北方方言和其他方言中的的演变过程。了解声调发展变化规律不但对在声调学习上有困难的留学生很有帮助,对中国除北方方言以外的方言地区普及普通话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有心学习汉语,在平时练口语时注意区分普通话的“四声”,在学习字词时掌握声调变化与词义词性的变化的规律,并勤加练习,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参考文献

[1] 邵敬敏. 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 陈彭年、丘雍等《大宋重修广韵》(1008年)

[3] 刘富华、孙炜《语言学通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普通话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4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于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教学的弊端逐渐显露,因此,教师需要逐渐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寻求新的途径,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在当前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微课的出现及应用,使得当前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善了应试教育背景之下的教学状况,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从微课着手,探究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之下,尤其是新课改的深入,对于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历史作为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之下,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微课作为一种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为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开拓了一个新的途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微课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逐步提升教学效率。

一、微课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的微课是指在教学设计思想的基础上,依托现代多媒体技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针对性、高质量的讲解,并将这些讲解的内容录制成音频或者视频的过程。在教育领域,微课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它的特点在于讲授内容的碎片化,因此,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对题型的讲解、考点的归纳,也可以是对于教材的解读,还可以是学习方法的传授,教学经验的展示,等等;除此以外,微课的教学内容还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这是遵循着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而产生的。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辅助形式,有效地促进了移动式学习的出现以及发展,同时,微课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也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并以其自身的优势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微课也是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微课的出现以及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成熟和完善,极大地改变了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逐步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这一模式是大势所趋,能够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引导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使得学生的记忆以及理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堂教学的优势,并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挖掘相关的微课资料,科学合理地划分微课的类型,通过在线发布微课信息,建立丰富多样的微课资源视频库,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与进度,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积极开展自主预习活动。但是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微课制作的过程当中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注重微课内容的选取,确保所选取的内容符合教育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

(二)课堂引导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倡导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自主地钻研探索。此外,若一个章节的重难点知识较多,教师可以将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拆分为若干个微视频,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让各小组的代表向其他小组讲解知识点,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例如,在讲解《重庆谈判》这一章节之时,教师可以在微视频当中向学生提问抗战胜利之后,我国国内的政治形势以及蒋*石的打算等,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充分了解重庆谈判发生的背景,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重庆谈判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教材内容,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后引导

每一个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各不相同,他们的学习水平与能力也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养成,微课堂教学通过微课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微课的暂停与播放按钮,反复地观看教学视频,合理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更多相关的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迫切需要改变现状,而微课的出现及应用,能够贯穿课程的课前、课堂以及课后三个环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引导,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最终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16):95.

[2]苑玲燕.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散文百家(下),2015(7):274.

[3]陈美婷.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9):53.

普通话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5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贵州省罗甸县龙坪一小 龚益光

【摘要】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与竞争一样,合作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们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合作性的,需要团队的合作、共同的创新。物理学科的学习是以实验为核心来进行的,而实验活动通常需要小组合作来展开,因此合作学习的概念对于物理学科的教学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组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10-0022-01

合作学习fcooperative learning)作为一种富于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2O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由于它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很快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由于各国的合作学习的实践有一定差异,目前学术界对合作学习的概念尚无统一认识,表述上也就千姿百态,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也有书籍称“协作学习”或“合作教学”。

一、合作学习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价值

1、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物理学科的理论教学内容通常比较枯燥,大量的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和记忆的过程通常无法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无法估计大部分学生的理解程度,因此物理学科的单独理论教学通常最终成效较差。互动学习的优势在于可以分化课堂教学的内容,改变教师在课堂中“唱独角戏”的`状况。科学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将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分组,在小组中,学生存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差距范围不会因为成员数量过大的原因而产生负面影响,更容易引发学生的主动交流意识和欲望。小组将原本由教师一人承担的讲解、提问等内容分化,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大,最终提升知识点的交流热度,增加了课堂的活跃点,最大化地避免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情况。

2、削弱物理概念的抽象化。物理概念的抽象化使得其语言描述必须做到严谨、科学,因此其中会出现许多初中生在之前学习中未能了解的术语、名词等等,这种特殊性、专业性的术语在学生的理解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就是造成某些学生理解错误的根本原因,即使是教师在运用个人认识来对某个定义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也可能引起歧义。(教学论文 )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认识上的交流,多样化的解释方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理解的正确性,即使出现一些错误认识,教师更容易发现并给予及时的更正。

3、改善师生交流和互为评价。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得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够得到广泛的评价,最终在小组内部达成一种共识。班级在进行了小组分配以后,小组内部所形成的共识在小组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就会引发争论,而此时学生的个人见解就很难起到核心的引导作用,最终就需要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认识进行评判、分析正误,并加以点评。这种方式大大促进了师生交流的频率,也能够降低教师对单个学生进行评价和指点的难度。长期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大大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促进班级内部小组之间的积极性竞争,改善学生对学科的学习热情,并提供给教师更为简易和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二、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是指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别、种族及社会背景等,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彼此相互指导、相互学习。异质分组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认识不同的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更新颖的观点、使全组成员形成更深入、全面的认识,更好的达成小组学习目标。

三、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合作学习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代替的优势,但不可滥用教师应当根据物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

1、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由于各学习小组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点,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力量,即1+1>2的效果。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就是指将不同的能力、性别、个性和智力特征的学生分为一组,形成一个异质的学习团体,有的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观察能力强,有的思维比较深刻。各成员表现出的智力优势,对同一主题会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最后得出的结果必定会侧重于各个不同的角度,并带个人色彩,通过欣赏它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可以使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讨论的时候,例如:为了让学生在物理研究中应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先在水平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摩擦力的大小,然后在把木块放在铺有毛巾的水平木板上,在木块的上面放上砝码,再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摩擦力的大小。让学生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不同的原因,学生有的说是由于压力增大引起的、有的同学说是由于接触面变粗糙引起的,有的同学说可能于这两个因素都有关系,这时让学生进行共同讨论,怎样才能知道摩擦力的增大是哪个因素引起的?

3、当学习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例如。在学习浮力一节的时候,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和物体的体积、物体浸到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浸到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这节课需要的实验次数太多,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验证一个猜想,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补充完整,总结提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体现了1+1>2的效果。在研究电磁铁的极性和磁性的强弱时,给不同的组提供线网的绕向不一。匝数不一、和提供电流大小不同的器材,在小组汇报时结论就有所不同,通过对比分析,合作学习,就能形成一致的观点。

探究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个人思考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小组合作是落实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据他们的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于小组,通过创设一些须小组合作才能达到目标情境 这样,就可形成“合作”、“组外竞争”的格局,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廓、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涛斯丽萍,教育心理学 陕西人民出版社 6月

朗读在小学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 篇6

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习手段,其训练语言能力的作用早已受到普通话教学者的普遍关注和深入探讨。纵观诸论,多侧重于朗读在内容理解与情感体悟方面的作用。百科词条释“朗读”一词的基本概念,也强调:“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正体现了这种对朗读作用认识的局限性。实则,朗读在普通话教学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语音辨正强化和语法习惯形成的训练,而论者却鲜有言及或浅尝辄止。

一、朗读的特点

1.语音准确。汉语普通话语素除少量的联绵词和外来词,基本都是单音节词。单音节发而为声,呼而成韵,声韵调结合,直呼到底,一音一顿,相较多音节的拼音文字,没有轻重音的分工,故而能字正腔圆,清晰响亮。也因此,汉语普通话才得以形成一套标准化程度很高的语音系统。朗读语音的准确性正好可以适应汉语普通话语音的标准化训练。

2.语法规范。朗读的默认语料是文章。文章一般是指有相当语言文字功底的人经过精思巧构,记录并发表出来的有一定功能意义的书面文字。文章内的语言大多合乎基本的语法规范。众所周知,规范语法是普通话得以推广的必备条件,那么朗读在语法的层面上也就成了普通话训练的上上之选了。

3.语感自然。与演讲和朗诵等表演性较强的语言实践相比,朗读更接近口语,平易自然。从黄遵宪首倡“通文字之用”“我手写吾口”到白话文运动,中国已基本打破了“语言与文字离”、言不对文的僵局。时至今日,普通话推广工作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几乎完全实现了书同文、语同音、言文一致的大同局面。

4.语境丰富。普通话表情达意的交际功能要求普通话的训练最好基于一定的交际情境来完成,但实际生活中人们不可能穷尽各种情境。不同朗读文本中各种不同情境的密集再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二、充分发挥朗读在小学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

1.立足课堂教学,加强朗读训练。

小学是语言表达学习的黄金时期,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文本与学习课文的相辅相成关系,在课堂上合理增加朗读的时间,创新朗读的方式,反过来提升朗读的素养。

(1)起始年级把好拼音、识字教学关,为朗读夯实基础。识字是朗读的基础,而汉语拼音不仅是自主大量识字的基础,而且在普通话推广任务中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二年级抓好拼音教学,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接受规范的拼读、发音训练,夯实朗读的基础,无疑是一劳永逸的好事。

(2)中高年级把好阅读教学关,通过朗读强化普通话的语法习惯和语感。随着学段的提升,课文的篇幅和内容都在不断增加和丰富,是孩子形成语法习惯和良好语感的重要时期。此时,若放松朗读训练,孩子的朗读能力可能就会停留在词句阶段,难有起色,进而长期影响使用普通话。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朗读训练在以语文学科为主的前提下,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学科的异质语料优势,拓宽朗读语境,来促进孩子普通话能力的全面提升。要引进各种文体、各种语料,刺激、锤炼学生的语言敏感性。

2.依托课程设计,开发朗读资源。

在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内,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的自主程度越来越高,从校本实际出发整合、开发本校课程成了现代学校的重要议题。依托校本课程的设计,认识普通话朗读教学的重要性,组织专人积极开发朗读资源,编制校本朗读教材,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大朗读语料语境,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与延伸是大有裨益的。除了课时安排和语料资源,还应该充分开发借用社会力量,来充实师资。

3.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在“互?网+”的时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强大功能已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各级各类学校也把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学校的标志之一。这为创新普通话朗读教学手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交互式的多媒体数据管理与录播功能不仅增强了普通话朗读的示范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度,更突破了教学关系的时空限制,使普通话朗读学习与跟踪评价实现了随时随地的理想境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普通话教学的效度。

4.开展主题活动,激发朗读兴趣。

借鉴“朗读者”“见字如面”等综艺节目,围绕普通话朗读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可以检验朗读效果,进而激发学生普通话朗读的兴趣,形成普通话朗读的浓郁氛围。

总之,讲读普通话是一种实践性的技能,而实践性技能的最佳获得途径是实践。充分发挥朗读在小学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普通话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7

一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1. 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对地图阅读过程中, 应先熟知地图中所有符号、图形、文字等各类元素背后潜藏的意义, 即如何看图例。图例指的是人们对所有地理事物进行适当的简化, 对图例的充分了解, 能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地图中各类元素背后潜藏的意义。如教授中国人口分布图时, 教师先教会学生看懂各类颜色代表的人口密度, 接着要求学生对我国各个区域的人口分布状况及存在的差异性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最终获得大量的结论。与教育者的内容讲解相比, 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的知识点有利于理解与掌握, 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一些烦琐的地图上, 教育者应先理清地理事物类别, 根据逻辑顺序合理地安排, 然后向学生讲解。学生在条理清晰的顺序与合理的方法下进行地理的学习, 就不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局面。锻炼逻辑思维的能力同样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与记忆力, 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

3.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课程的教材文字十分乏味、枯燥, 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一切新颖事物都充满好奇心, 教育者应根据这一情况, 教会学生看地图, 从地图中找出各国或各区域所在位置, 以此激发他们对地图的兴趣, 从而爱上地理这门课程。

二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 教学生读地图

教育者必须耐心、有条理地教学生读图。首先让学生看地图的标题, 因为地图的标题直接反映了地图实际属性, 是对地图阅读过程中需要切实掌握的内容。懂得通过地图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 这在新课改中属于重点强调完成的任务。所以要求教育者传授给学生找准地图的技巧, 充分认识到各种类型的地图呈现出的具体地形, 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阅读各种地图。其次让学生学会看图例, 学生只有懂得如何看图例, 才能够提高对地图的理解度, 增进记忆力。另外, 充分了解地图内容, 让学生学会看地图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对地图中蕴含的内容加以理解。阅读地图过程中, 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 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生画地图

现代化的教学是现代教育中所提倡的, 地理教学过程中, 有的教育者不具备绘画技能, 进而削弱了学生对图的感觉, 成熟、完善的板图技能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教育者深厚的绘画功底能够感染每位学生, 使其积极主动地画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地图产生了良好的感知, 这对地理知识点的有效教学具有重大的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了解了地图, 不再对地图产生陌生感。

教育者带领学生画地图, 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热情, 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学生画图之前, 教育者十分有必要进行一番辅导, 让学生知道地图中的山脉、河流等用何种形象予以表示, 当学生了解了所要画的地图知识及具备一定的形象情感体验后, 简单地绘画地图, 有机综合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 发挥显著的效果。如教授中国地形时, 山脉在中国地形中一直是教学难点, 是中国地形的骨架, 怎样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 唯有让学生绘出山脉分布图, 要求学生配合协作完成, 教育者相应地做出改进。绘出各关键性山脉, 核对准确后在学生所绘的地图上标明高原、盆地、平原这些地形区, 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自然而然就了解了山脉是中国地形的骨架, 地形具有烦琐、多样性特点。

3. 教学生用地图

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要一味地利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因为教材将文字作为主要载体, 缺乏充分的生动性、形象性。而运用地图便于教学,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活跃课堂氛围, 促进师生间积极互动, 将课本中抽象的内容变为形象具体的事物, 学生学习起来方便, 从而全面掌握地理知识点。

三结束语

综上可知, 教师应提供充分的读图、画图、用图机会给每位学生, 以促使学生对地图在地理课程中具有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 进而积极主动地读图、用图、画图。长期读图、用图不仅能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直观的空间观念, 掌握了解已学的地理知识, 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独立获取。所以, 地理教育者要在地理图像的基础上科学地指导学生对地理图像深入系统地归纳与分析, 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意义及基本要求[J].才智, 2011 (12)

[2]颜航.浅谈板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优势[J].新课程 (上) , 2011 (6)

[3]张茂栓.从地图中抓好地理教学的着力点[J].学生之友 (初中版) (下) , 2010 (12)

[4]王运琳.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J].新课程 (上) , 2011 (4)

情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8

第一,教师应重视并加强对教育活动过程的研究,而不是对教育教学的结果加以研究。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这就要求在每个教学时间内必须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用适当的方法让每个学生能够接受,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发挥交际功能,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认真意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到教与学两方面的协调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清晰而又具体的学习任务具有唤醒学生学习动机的功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把趣味带进课堂,让学生体验语言的魅力,感受英语学科的艺术美。并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和文字的环境,使学生参与其中,促进其自主学习。新教材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设计了很多关于问候、祝愿、约会、购物、打电话等活动内容,非常贴近现实生活,通过这些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的材料,启迪他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激发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精心备课和设计,对教材进行有机的分解和重组,使每单元的内容构成系列情景,那么学生会对英语课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很想亲近这门课。

第二,要充分培养与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儿童是用情感认识世界的。”这就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学生的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情感因素。因此老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情感,老师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已经可以独立,该放手时就要放手。老师要以身作则,多示范,少说教,没有一位学生会喜欢身不正的老师。与学生在一起时要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征,学会倾听、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要经常与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并掌握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状况,聆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和需要。多沟通、少疏离是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础。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教师对待学生的观念问题,不要以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这就需要老师要解放思想,从课堂到课外,从理念到行动,从现象到本质,真正做学生的朋友,与他们心心相印。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自己做人的楷模,也是学习、思想上的知识朋友。用心交换心,这样学生才会由“要我学英语”变成“我要学英语”。在这点上,老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在教学中,要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注意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心理需求,不偏爱优等生,以自己的真挚情感和循循善诱的课堂感化学生,降低他们紧张和焦虑的程度,减轻心理负担,满足他们安全感、归属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身心愉快地参与语言学习。

第三,在一、二两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营养剂和动力源,能增加学生的勇气和信心。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努力创造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意图,使课堂教学情景化,使学生在情景中掌握句型结构,启发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材料归纳语法规则,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口头操练如回答、对话、看图说话、角色扮演、讨论等,变枯燥的灌输式教学为趣味盎然的情景教学。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激发学生开动脑筋,增强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我在教人体部位的单词face, mouth, nose, ear时,我将几个学生叫到黑板前,让他们做Touch your face/mouth/nose/ear等动作,做对的继续往下进行,做错的回到座位上,最后胜利的获得一份小礼物。这样既让学生感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这一游戏,学生就很容易地掌握了这些单词。

上一篇:群众路线个人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分析下一篇: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努力践行“三严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