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提问论文

2024-08-11

设疑提问论文(精选5篇)

设疑提问论文 篇1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 边讲边问是课堂的主要教学手段, 一篇好的课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 使课文本身蕴含的真挚情感、令人反思的人生哲理、巧妙的表达方式也随之流失, 使学生成为了解题的工具。这种模式引起了众多的声讨, 导致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加小心翼翼, 唯恐多问。难道语文教学不需要提问吗?答案是当然要问, 重点在于“为什么问”“如何问”“问什么”。这要求教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 用心设计问题, 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以独特的角度, 巧妙地提问, 问学生心中所疑, 使学生“好知”“乐知”。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自我读书”中获取知识, 炼就能力, 学会学习。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方法。

一、巧设悬念, 提问要“趣”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设悬念, 既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还可以让课堂教学在平淡中趣味横生,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如同“迷宫”里亮起指路明灯, 使学生尽情享受语文课带来的魅力与快乐。比如, 我在教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 有些学生说不喜欢这篇课文。那么, 用什么办法使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呢?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解读文章主人翁。我在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提升情感目标, 把本课设为两个课时, 在教学中采用评书这一形式, 用评书和故事来吸引学生,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一开始, 我带着学生认真阅读课题, 明确本课的核心人物:周瑜和诸葛亮。之后, 师生通过阅读分析与交流, 确定诸葛亮先生是旷世奇才, 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诸葛亮是旷世奇才的语句。他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我把学生的答案总结归纳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在本堂课接近尾声, 我向学生提问:“既然诸葛亮既然这么聪明, 为什么他也会打败仗呢?”此时, 下课铃声响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老师我们还想听你讲课!”我说:“下节课继续吧。”这样通过评书的授课方式, 给学生设置了悬念, 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兴趣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巧妙运用小学生好胜好强好学好问的心理特点, 能够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紧扣目标, 提问要“准”

课堂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手段。课堂提问设计得好, 应用得当, 能够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 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但是, 实施新课程以来, 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却依然存在“随意发问”“一问到底”“缺乏思维”的无效现象, 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而且阻碍了学生的有效思维。教师若能紧扣目标, 有效提问, 关注认知“起点”,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轻松解决。

三、激发思考, 提问要“活”

提问能够启迪学生的心灵, 激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下面以刘华舟老师的《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段为例。

师:同学们, 我有个问题想不明白? (师板书:唐僧为什么要赶走孙悟空, 在这之前又发生过什么呢?)

师:我们能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生:查阅教辅《西游记》。

生:可以上网查询。

师:但是我们身边不但没有《西游记》, 而且也没有电脑, 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生: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后再来解决。

师:非常正确, 有效阅读课文, 也能解决这个问题。我请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老师建议你们可以先分好工:每小组派一人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仔细思考文章中哪些素材可以解决问题, 之后互相交流、讨论, 交出你们这个团队的答案。

师: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棒, 都总结出了答案。接下去我们来汇报, 按照这样的顺序:我觉的唐僧在赶走孙悟空之前一定发生些事情?我的依据是?为什么我是这样理解的?

刘老师用“同学们, 我有个问题想不明白”这样一个调侃式的问题开头, 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距离, 使学生减少了对老师的畏惧感, 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思考当中。接着, 刘老师用“那么可以用哪些方法呢”这个提问来引导学生研究思考。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 但是刘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回答寄予肯定, 一直到出现正确答案——“阅读分析课文来解决问题”。在这之后, 刘老师就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始了问题的解答, 并在课堂中运用巧妙提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并且每个学生都积极地独立思考。

四、组合巧妙, 提问要“精”

教师的问题问得过多、过易, 不仅使学生感到平淡乏味, 而且会使学生感到迷茫无趣, 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 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注意问题的归类整合;二要找突破点, 对症下药, 击中要害;三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去发现, 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在交流中感悟、延伸, 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循序渐进, 提问要“有序”

问题的设计要先易后难, 由浅及深, 由点到面, 循序渐进, 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而且, 由易到难地回答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 有助于他们克服困难, 进而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但是, 设计问题难点在于其难易程度的把握, 以及要使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 都有回答机会。例如, 《曹冲救仆人》中的这一环节, 上课一开始, 我提问学生: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本篇文章, 设想你就是文中的主人翁, 你会怎么办, 你的办法和文中的办法有哪些共同点。以此锻炼学生边读边想的学习能力。然后,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文章中的关键词, 着重分析课文情景, 为什么曹操没有责怪曹冲呢?并让学生分组表演,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了。

“投出一粒石, 激起千层浪”。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问题, 什么样的提问方式, 都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总结、归纳和完善。但笔者坚信, 只要掌握了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将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越来越精彩!

摘要:课堂提问的质量对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高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节课堂气氛, 分析学生知识框架, 而且对启迪学生心灵, 引导学生思考, 开发学生智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课堂问题,有效提问,语文教学

设疑提问论文 篇2

联堤中学

郭壮鑫

内容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而变,把握好“四个基本要求”,即:问要有值,问点要准,发问要活,问要适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设疑

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怎样做好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提问呢?我认为,必须把握好四个基本要求:

一、问要有值。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的做法,是不利学生思维发展的,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要善于于“无疑之处见有疑”。一句话,设疑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语文设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

2、课文的重点、难点。

3、文章的画龙点睛处。

4、承上启下处。

5、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处等等。

二、问点要准。“准”一是紧扣教学目的,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

三、发问要活。“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的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

四、问要适时。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在学生想求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释疑”,这样,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设疑提问论文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22-02

现在的学校学生厌学现象相当普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课堂的吸引力不够。为了应付高考,目前很多教师上课还是“满堂灌”,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40分钟的课堂是我们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呢?这是我们化学教师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课本之间的交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优化课堂设疑,提高课堂效率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问得美妙,启人心智。

1??设疑应设在恰当的地方

要高效率地利用好一节课的40分钟,就要注意选择提问点,不能随意性地提问。

从教学内容考虑,一般在知识的重点处和学生学习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设置情境,进行提问。例如,在《氨》的新课教学中,在“氨与酸反应”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这样设置情境:

(1)为什么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但不接触,它们之间能放出白烟?

(2)浓氨水遇浓硫酸、浓硝酸也会产生白烟吗?

(3)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这些问题,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氨与酸反应的原理。

2??设疑应难易适中

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问题后,二三秒内课堂就有多数学生举手回答是不值得称道的。”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有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好不好?”“能不能?”等,这样的提问往往不能引起学生动脑思考,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是”“不能”“好”等。这样的提问没有价值。要提高课堂效率,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能引导学生层层推理、步步深入。一句话,就是要难易适中。例如,在《硫酸》的教学中,为了突破碳与浓硫酸反应产物检验的知识难点,可设计以下问题:

(1)如何检验水、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2)二氧化硫对二氧化碳的检验是否会产生干扰?如果有干扰,如何排除干扰?

(3)碳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尾气是什么?如何除掉尾气?

(4)你能整理出检验碳与浓硫酸反应产物的整套实验装置吗?

这样的问题由浅入深,能让学生逐步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设疑应有趣味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兴趣,他就能排除各种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兴奋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蛋白质》性质的教学中,可设计以下问题:

(1)夏天沾有汗渍的衣服为什么不宜用热水洗涤?

(2)如何证明一块布料是真丝还是人造丝?

(3)我们做实验时,有时手上皮肤出现黄色斑痕,你能解释这可能是接触了什么药品吗?

要优化设疑,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多研究教材,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好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巧,为此教师必须掌握设疑技巧。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才不会产生厌学心理,我们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不仅是教师激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而且也应该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结果,因为学生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才能提出问题。所以,为了引发学生的思维,应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课向教师提出问题。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有的教师能给予回答,有的教师不予理睬,还有的教师甚至批评学生扰乱课堂秩序。如果教师不予理睬和批评学生,那么这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就会消失,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开口提问,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耐心解答,恰当引导,并给予肯定,通过与学生平等交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学生所学知识有限,有些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或课本上的某个知识点产生疑问,但不知道该如何提问,也有些学生不愿意提问,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不善于质疑。此时我们应该适当采取措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也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设疑提问论文 篇4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去考虑学生的学情与教材的特点,随意地设疑,这样只会让设疑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一大负担,与设疑的初衷相违背。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新课导入时,教师组织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作业本的封面和课桌面、自己的手和数学书的封面等,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教师的本意是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比较让学生说出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可是学生的想法却不统一,由于没有规定到底是哪方面的不同,于是就有同学大胆发言:

生1:我发现课桌面比较光滑。

生2:我发现数学书的封面比较粗糙。

生3:我发现数学书的封面没有课桌面光滑。

案例中教师虽考虑到设疑要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体现了新课标“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但因缺乏明确的指向性,使得学生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学生无从答起,回答不合教师“心意”,教师不予以合适理答,更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将问题改成:“请同学们摸一摸,比一比,看看它们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疑要适量

设疑是收集学生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适量的设疑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仔细研究设疑所提的问题并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而“满堂问”与“满堂灌”都违背了设疑的适量性原则。“满堂问”只会造成学生思维的疲惫,使其疲于思考问题,而“满堂灌”则易造成学生乏于思考,养成不思考的学习习惯,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新课标中提倡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相违背。

三、设疑要及时

设疑作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往往要用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节骨眼”上,让学生有机会思考所掌握的新知。在学生还无法表达出所掌握的新知时,教师趁机进行协助,帮助学生加深刚掌握的新知,并从中获得学生的掌握情况,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避免其产生思维定式,进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如,教学小学一年级《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解答“饲养小组养了8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少3只,问养了几只白兔?”后,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饲养小组一共养了8只黑兔,饲养的黑兔比白兔少3只,问养了几只白兔?”由于这题中也出现“比”“少”二字,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有些学生依然用减法列式:8-3=5(只)。此时,教师如果简单对学生解释“这里是黑兔比白兔少,知道了黑兔的数量,要求白兔的数量,用加法”,只能让学生产生刻板记忆,不能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若是在此处设疑,提问学生:“是谁和谁比?哪个多哪个少?求多还是求少?用什么方法?”这时,学生就能自然地回答出这些问题,且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重难点。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维定式,使用设疑的方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四、设疑要具有启发性

设疑应设在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上,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即设在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和知识的衔接点上,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点。

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做这样两组题:

只要求算出结果,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还会让他们失去继续运用乘法口诀的兴趣,但是直接让他们说出这两组算式间的联系学生可能就难以把握重点了。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算完后提问:“谁能模仿这两组题自己编一组?”这一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克服困难的机会和思维的方向,也使得学生能从模仿中寻找方法发现规律,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发现,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设疑应设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学生新旧知识交接处,用于启迪学生发散思维,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猜想,以知识和方法的正向迁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设疑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关注学生的主观情感。有些教师在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习惯用设疑的方式引起学生关注,从而回到课堂活动中来。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一般学习上也会有些困难,所以在此时对学生进行设疑,应注意问题不能太过复杂,注意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提出些基本的问题,利于学生很快回答出来,并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继续投身课堂的学习中。这样的设疑不仅利于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还不会耽误课堂教学的进程。但也有个别教师在此时设疑所提的问题超出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的认知理解范围,导致该学生受到班级其他同学的嘲讽,伤害了其自尊心,阻碍了学生主观情感的发展。

设疑提问论文 篇5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众所周知,提问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英语课文的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一些提问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有效的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所谓的准确把握提问时机就是说,巧妙的设问,及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初中生毕竟都是处于叛逆时期,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课的时间很短。因此,教师就应该恰到好处的为学生设计问题。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Dream Home》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采用三种方法进行提问。首先在课文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几个快速阅读文章后就能够得出答案的问题。如:Whose houses are they?Where does Stephen come from?Where is Madee from?Are their houses the same?等等。这些问题相对来说是非常简单的,设置一些这样简单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出现这篇文章很难就不愿意学的问题。其次,在课文教学中,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需仔细阅读文章的问题。如Question about Stephen’s home:Where does Stephen live?How many rooms are there in his home?Which place does Stephen like best in his home?Why?Why do his friends often stay with him?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才能得出来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在讲解完这篇文章之后,还可以给学生在设计几道课后习题,这样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因此,准确把握提问时机在提问环节占有重要的作用。

二、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课堂教学是当前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要进行全面的培养。但是由于每位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所以教师就应该精心设计问题的难度。只有难易结合的问题,才可以达到提问的效果。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教师不应该设计特别难的问题,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恐惧感,学习上产生压力。

比如,在学习《Welcome to our school》这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可以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优、中、差三个小组。然后对三个小组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如“优”组可以这样提问:please describe your school.让学生用英语描述一下自己的学校。对于“中”组的学生教师可以这样提问:Our school is beautiful.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chool?对于中组的学生教师就可以给出一点提示,这样学生就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作答。对于“差组”的学生,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如:What is in front of your classroom?这样把范围缩小,学生就会更容易作答。通过这种提问方法,就会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如果教师想要活跃课堂氛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采用灵活的提问方式,因为单一的提问方式长时间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1)个人回答问题。2)由小组讨论回答问题。3)由全班讨论回答问题。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学习《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Do you know what it is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这种问题是需要大家一起讨论得出来的。因此就可以采用全班讨论的方法。这样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恰当的提问问题。如:According to paragraph two and three.Tell me what you have learned.这时就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通过这两种方法结合,不仅可以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还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习热情。

总而言之,提问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要想让学生们更快地融入课堂,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才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摘要: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提问在英语课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问也逐渐成了英语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为此,本文将主要阐述教师在英语课文讲习中是如何正确提问问题的。

关键词:初中英语,提问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海莉.英语课文教学提问方法的探讨[J].青海医学院学报,1999.

[2]倪璐.如何进行英语课文教学[J].考试周刊,2011(88).

上一篇:电视台记者采访下一篇:改正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