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方式

2024-10-01

加强方式(共12篇)

加强方式 篇1

一、加强企业会计管理的意义

1.加强对企业的会计管理, 可以确保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良好的落实。政府在结合实际的发展形势以及根据其对会计工作的具体要求, 制定出一系列的会计法律法规, 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 并且需要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 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对企业内部的控制和管理。

2.加强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 不但能够丰富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 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秩序都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企业日常实际中, 良好的会计管理工作, 在规避各种风险、深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真实的会计资料、严密的会计管理程序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 企业的经济规模越大, 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当前有些大集团旗下的一些子公司, 由于存在着各种监管漏洞以及管理不善的缘故, 常常会发生会计核算混乱不堪的情形, 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高达百万的经济损失, 对于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

3.科学合理的会计管理工作对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企业的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制于会计人员业务水准高低的影响, 其工作能力直接反映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情况。所以在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中, 财务管理人员、审计人员都应当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诚信敬业精神, 应当不断钻研业务技能、提升专业素养, 最终更好地在会计管理工作上发光发热。

二、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健全完善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

当前社会不断发展, 企业的改革也在不断加以深化, 频繁的变更导致企业的会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也就无法有序地开展会计管理工作。没有健全完善的会计工作管理制度, 必将会出现各种违法乱纪的问题,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会遭受很大的打击, 最终不利于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展开。

2.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会不断地扩大自身的规模, 也就会不断增加会计人员的数量。在会计人员队伍中, 存在着一部分人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过硬就会导致各种违法事件的发生, 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有些财务或者会计人员从自身私欲出发, 将各种良好的道德品行抛诸脑后, 工作中罔顾法纪、弄虚作假的事情层出不穷, 最终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3.没有有效的会计监督做支撑

会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当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无法对会计工作做出有效的监督, 监督工作不力, 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就不可靠。而且没有完善的监督, 企业财务中的腐败问题就会逐渐发展, 企业也会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最终不利于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企业会计管理的方式方法

1.深化对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当前行业发展形势下, 企业的业务量不断提升, 企业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会计工作量的不断增大对于会计人员而言也间接增加了员工的压力。因此企业实施会计管理工作, 需要有科学的会计管理制度、合理完善的会计体系做支撑, 这样会计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加顺利。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 很多细节性问题需要多加注意, 系统化的规章制度对会计人员行为是一种有效的约束, 也是提高其工作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此外, 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 应当对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内容进行严格的规范, 不论是部门的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 都应当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行事, 最终确保企业会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2.强化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

当前的企业会计监管工作, 绝大部分还是局限于书面或者口头上, 由于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 无法顺利有序地开展企业会计工作。企业的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如果管理工作不当, 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针对会计监管问题的深化, 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一, 科学合理的会计监督机制能够对企业会计工作中的预算、核算以及结算工作展开合理有效的检查与审核, 同时还能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真实与客观。其二, 对企业的会计工作应进行明确的分工, 这样将任务安排给不同的会计人员, 能够达到相互牵制、遏制腐败的目的。如果会计工作中的分工不够明确, 一旦出现问题, 无法找到责任人, 常会有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因此对于企业的会计人员而言, 需要对分工加以明确, 工作中深化其责任意识的建立, 切实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

3.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首先, 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企业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会计工作人员展开培训, 帮助其熟悉最新的法律法规, 强化其职业道德的培养, 避免出现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其次, 对于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应不断提升, 同时还应建立会计职业道德奖惩机制, 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准入机制也应不断深化, 可以根据实际的检查结果来表彰或者惩罚相关的会计人员, 最终在提升会计人员队伍素质的基础上, 带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庞杂, 而且经济竞争激烈的形势下, 很多企业才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 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 这就需要相关的从业人员能够提升自身职业素质, 在工作过程中积极学习新的信息技术, 将其更好地应用于会计工作中, 继而共同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吴明宇.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强化企业会计管理工作[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 (17) :69-71.

[2]杨靖文.浅谈如何完善会计管理保障企业资金安全[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3) :188-189.

[3]朱亚斌.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创新分析[J].黑龙江科学, 2015, (8) :223-225.

加强方式 篇2

转变土地监察方式

摘 要: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不能出让的存在条件和再生产条件。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使土地使用实现可持续性,就需要不断加大土地监察执法力度,消除违法、违规、滥用土地行为。新时期存在新问题,土地监察更应该不断创新工作理念,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 执法 监察 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6-0376-01

一、土地监察工作存在的难点

充足的、优质的、合理分布的土地是顺利发展国民经济的必备条件之一。近年来,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些土地,但是乱占滥用土地现象大量存在,影响了宏观经济的整体平稳运行,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尤为重要。

1.私自占用耕地进行房屋建设现象多发

某市2011年上半年监察大队查处的土地案件中,有一半以上,属于私人占用耕地进行房屋建设,这些案件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并没有意识到违章违法用地的危害。无论执法人员怎么劝阻,都不停工,为土地监察执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城区商品楼开发过程中有违章违法用地行为

近几年,棚户区改造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区商品楼房的开发规模,在商品楼开发过程中,开发商违章违法用地现象多发,且执法难度大,为城区整体规划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

3乡镇级别国土所巡查力度不够,使违章违法用地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制止

乡镇监察工作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而监察执法人员较少,这就导致一些违章违法用地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发现。

4执法无强制手段

国土资源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执法监察机构既要服务好经济发展,又要严格执法监察,由于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没有强制执行权,所以在执法工作中经常出现难以执法到位的尴尬局面。

二、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过度使用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程,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可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少,因此地价越来越高,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土地利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土地。

2.非农业用地迅速扩大,土地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紧张现象日趋严重。同时,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大量的“三废”物质通过各种形式进入土壤,同时,人为的使用化肥和农药等药剂,造成土壤污染,不仅对农作物及农田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3.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造成土地资源退化

在城市,土地利用率和效益水平低,城市绿地面积小,单位面积的产出率水平很低,在农村,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导致土地资源退化,很多人生态意识淡薄,大量的湿地、草地和林地被人为的改成耕地,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沙化严重,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退化。

三、开展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土地重要性 决定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重要性。

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政府都提出了严格的制度进行土地管理,为了保护有限的国土资源,吉林省也相继发出了严格土地管理的文件,这些都证明了开展土地执法监察的重要,同时,也为严格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使国土监察执法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保护有限的国土资源,保障经济平稳发展

我们生存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必须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圈占土地,开发区、房地产建设迅猛发展,过度开发土地资源现象日趋严重,这就需要不断加大土地资源的监察力度,只要保护好土地资源,才能使社会稳定发展,才能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3.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为社会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土地不仅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需要加大土地监察力度,严厉打击滥用耕地行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粮食安全,维护社会平稳发展。

四、目前土地执法监察队伍的现状

1.执法监察人员偏少与案件数量大之间的矛盾

由于受到人员编制的限制,造成执法监察力量薄弱,而实际工作中,土地违法案件不断增多,导致一些案件不能及时办理,没有得到尽快的处理。

2.执法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由于工作量大,执法人员还需要将一部分精力参与到其他工作中去,这就导致缺少学习土地法律、法规的时间,在办理具体土地执法监察案件时,会出现方法不当,造成部分案件拖延时间较长。

五、加强土地执法的措施建议

1.强化法制宣传,增强全社会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充分结合每年一次的“土地日”宣传等载体,掀起保护土地的高潮,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对保护土地的意识,同时,要切实加大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从而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要使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深入到千家万户,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将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在乡镇村屯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广大村民的法律意识,同时也让基层群众了解滥用土地,过度使用土地资源带来的危害,并自觉形成保护土地的良好意识。

2.进一步加大动态巡查力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违法用地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树立预防为主,全程监督的观念,执法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对重点区域要加大动态的巡查力度。应建立和完善违法用地发现机制,全面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整合的违法线索举报平台,使各类违规行为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在萌芽状态。

3.采取多方合作的措施,有效遏制违章违法用地发生

国土执法监察部门应多与检察院、公安局、法院、纪检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违章违法用地,做到案件及时办结,提高案件办结率。同时,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击违法使用土地专项整治行动,可更加严厉打击和遏制违法使用土地的行为。

不断完善基层土地监察网络队伍建设,形成有效的监察网络防控队伍,要经常组织义务土地监察员开展学习活动,利用下乡、下村的机会多了解情况,听取基层意见,不断化解群众信访、群体上访等方面出现的矛盾。

学校加强法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篇3

加强学校法治教育,就是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精神,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其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为构建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社会和谐新局面作贡献。

一、净化环境,依法规范办学行为

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就要把法治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强化法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和体制建设,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依法执教水平。要认真组织师生学习《九年义务教育法》《教师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校意外事故伤害处理办法》等相关法律和市区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规范领导教师的教育管理行为,及时查处违纪违法的人和事,如此才能杜绝如成县某校长殴打女教师、环县某教师殴打女学生等类似行为。积极争取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周边军队、公安派出所、人民法院等开展共建活动,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寄宿制学校,甘肃省酒泉市第三中学积极与派出所联系,掌握了校园周边村民出租房屋内外来人口情况,加强了对学生的返校管理;聘请了法治副校长,定期给学生作法治报告;每年新生入校,及时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使家校配合,加强了学生乘车回家、返校的安全纪律法规教育,并及时督查,避免学生涉足“三厅一室”,携带违禁品进入校园,危害青少年学生。2013年,学校被省交通厅赋予“交通安全示范校”的荣誉称号。

二、编写校本课程,结合实际上好法治课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组织编写和全面采用国家统一的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部门要加强师资培训,从青少年学生中发生的典型事例入手编写教材,配备专业教师上好法治知识课。学校要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决定》,深刻认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遵守《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十不准》等相关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自觉提高师德水平和法治教育水平,并善于在各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贯穿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三、优化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作用

目前,学校的教材中涉及到的法律内容有《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这些法律知识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编写的,设计了许多案例、情境、图文资料等来帮助学生认识,学生能够理解接受。要想把法律知识讲透,教师还必须精通法律知识,选取现实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认真备课,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可信度;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休息时间收看“今日说法”“法治在线”“庭审现场”等电视节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电视节目中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治教育,体验法律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社会关系、惩治犯罪的重要作用。

四、形成合力,发挥处室的协作育人功能

明理才能导行。少先队、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应结合阶段工作目标,以及重大纪念日、节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如:国旗下讲话,板报橱窗,校园电视台、网络,学校发生的重大违纪事件,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监狱,观看禁毒、安全、交通等法治教育图片、影视片,请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组织“模拟法庭”,参加“3.15”消费者权益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用血的事实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犯罪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使其切身感受法的存在和威力。

五、创新形式,把法治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班主任应结合学校法治教育的总体计划安排和学生违纪违法实际,充分利用好晨会、班会、队会、道德大讲堂,认真准备,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灵活运用案例、视频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促使学生明白违纪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要及时纠正小错误,矫治坏毛病,“修剪”不良行为、习惯,加强自身教育。教师要摒弃功利思想,不仅要从学习上关心学生,更应从生活、思想、行为上关心学生,确保“一个都不能少”;要利用团队的力量,弘扬正能量,鞭笞影响班级和谐发展的不良风气,努力创建健康、向上、积极的学习生活环境;要区分心理问题、道德问题、法律问题的界限,对于心理有偏差的学生,要及时引导其进行心理咨询。此外,教师在教育“问题”学生、“后进生”及处理学生之间矛盾的过程中,不仅要程序合法,而且内容和结果都应合法。

六、构筑防线,充分发挥家长作用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近几年,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事件、殴师辱师弑师事件频发,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家庭和中小学校责无旁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在法治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法治教育应成为家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贯穿在家庭活动中。家长应主动参加家长学校,及时和教师探究孩子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与孩子共处的时间,结合亲身经历,宣传法律,剖析案例,帮助孩子明辨是非,不做违法之事。同时,要对孩子的课外、离校、节假日活动状况加强监管,预防和杜绝孩子与社会阴暗面和各种丑恶现象的接触,正确引导,趋利避害,发挥好家庭作为预防孩子违法犯罪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总之,学校应把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将法治宣传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起到事半功倍的法治教育效果,从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式 篇4

1、审计文化的内涵

审计文化是审计组织及其成员在审计执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精神风貌、思想意识形态, 是与审计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审计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思想体系,可以大致分为四个层次: 审计物质文化、审计行为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和审计精神文化。审计物质文化包括审计组织的办公环境、场所、审计工作流程和方式、技术设备、人员薪资福利、生活设施等。 审计行为文化包括审计管理者、普通员工在内的所有审计业务人员的行为规范、服务能力以及服务形象。审计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是审计文化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而审计制度文化和审计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内部结构、组织方式、 管理体制,审计价值观、工作作风、职业道德、责任感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是审计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灵魂和基础。

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就是要将设计文化和审计工作内容紧密结合,构建科学和谐的审计文化氛围,推进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审计组织机构对审计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审计内容和方式不断创新,加强和完善审计文化建设,提升审计管理质量水平是新时期审计组织工作发展规划的重要部署和战略方向。

2、审计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审计组织和工作内容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 为此,审计文化建设中独立性原则将成为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和必要条件。审计文化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机构的独立性。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对象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审计单位独立或相对独立设置。二是审计人员独立,即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无经济利益关系,不涉及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往来关系。三是审计流程独立。审计人员依据统一的审计流程开展审计工作,独立地做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及出具审计报告,不受到其他组织机构的干预。四是审计收费标准独立。审计组织履行审计职责需要一定的经费,国家机关或被审计单位需制定相应的审计预算支出,以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依法审计的对象包括对审计客体依法开展审计活动,如审计组织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来履行审计职责,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审计人员在审计执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职业操守,规范自身的审计行为,不可随意超越审计权限,严格把控审计流程规定的各个环节。

(3)审计人员的公正廉洁是审计文化的又一基本准则。 公正廉洁是对所有审计人员自身行为的客观要求,审计的公正性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审计人员在收集分析被审计对象的审计事项和证据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求是,严格执法。在对审计事项判断不确定的情况下,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处理,不可受到他人干涉,做出客观、公正、真实的审计判断。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若存在利害关系相关者,应主动避嫌,树立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廉洁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形象。

(4)无私奉献是审计人员的时代使命,是审计文化的高贵品格。我国审计事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审计人员要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从体制、制度、内容、方式等多方面改革创新,提高业务学习能力和自身专业素养,逐步掌握审计工作的文化理念,发挥无私奉献的审计价值,为社会各行各业带来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爱岗敬业,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推进审计事业的发展。

(5)和谐共赢是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和谐的审计文化有助于审计人员充分发挥审计职能。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事实上是一种相互博弈,需要二者保持各自端正的心态来面对审计工作,审计人员要争取获得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信任,被审计单位应充分支持审计人员的工作,只有双方达成了和谐共赢的关系和状态,才能顺利地完成审计工作。同时,和谐的审计文化还体现在团队作战这一内部组织关系上,团队的和谐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二、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路径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审计文化是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源泉,是审计人员工作的动力和方向。切实加强审计文化建设,促进审计人员思想意识提升、端正价值取向、构建和谐共赢的工作环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

审计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包括审计工作开展所需要的经费,必要的办公用品、通讯设备、软件等工具。关注审计人员的精神生活,最大限度地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在物质供应上,要保证“艰苦奋斗、成本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工作出发,反对享乐主义,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加强审计预算,做到成本效益最大化。同时,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防止审计人员受到周围环境变化、沾染不良风气,制定审计文化建设蓝图,并且管理者身体力行文化规范,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发现队伍中的标杆,大力宣传标杆示范作用,在组织内形成创先争优、见贤思齐的文化风尚,组织设计各种文化建设活动。

2、将审计制度积极融入到审计文化建设当中

文化和制度原本就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相对而言,文化对于人行为的约束更为弹性一点,能够有效地化解冲突、矛盾,提升相互间的信任度。文化建设是群体里成员在实践中逐步发掘出共同的观点和价值而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而制度就是结合组织的目标、任务,将完善的文化思想预先灌输到群体成员,使组织内成员形成习惯和共识。为此,将国家的审计制度积极融入到审计文化建设当中,根据国家的审计目标将国家审计制度融入到审计文化建设当中,是审计人员在强制性约束中逐渐形成自觉的共识行为,这样可以更好、更快、更低成本形成国家标准的审计文化。审计单位在实践中应促进审计人员自我约束力, 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促进国家审计制度与审计文化的有机统一。

3、建立健全有效的文化体系

审计文化在审计工作中是规范员工行为、审计职能有效执行的根本保证,审计文化在审计单位中占有关键地位。涵盖范围广、落实到位的审计文化体系最能体现审计工作质量水平的高低。审计单位的目标、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为此,审计文化制度建设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定期对现有文化制度进行改革创新,不断规范审计流程,完善审计制度,将制度公开公示、落实到墙上、手册上、OA系统上,以确保制度的先进性、时效性。通过制定审计文化等行为规范,激励与约束兼顾并行,从而形成健全有效的文化体系。同时,积极学习内外部优秀的文化建设案例,加强教育培训,利用业务考察、会议等机会,不断强化审计人员审计价值观。通过反复的培训与自我认识过程,逐步使审计文化体系潜移默化到日常审计工作当中。

4、在绩效考评中落实审计文化建设

以往一些审计主体在建设审计文化中过分强调精神层面的建设,难免会出现空喊口号、行动能力差的现象,应付上级领导审查,为此,审计单位应强调精神追求与物质基础建设相并行。绩效考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从长期发展来看,更能促进使全员价值取向达成一致。将审计文化建设融合到绩效考核指标中,对审计人员的管理更具约束和引导力,提高人员专业修养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将审计文化落实到实处。通过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 融合审计文化精髓的绩效考评制度对于审计单位文化建设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相关人员在实施绩效考评时, 应充分重点审计文化的发展和完善,在绩效考评中落实审计文化建设。

5、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促进审计文化建设

国家的审计职能部门要重点监督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落实情况,要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政策措施落实的重中之重,促进政策落地的完善和建设。注重发现、分析、 解决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文化建设的资金安全,让审计人员广泛享受基本文化服务。通过审计监督职能能够大力推进国有资产的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资产管理各项任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揪出薄弱环节和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予以整改。 同时,国家审计单位要不断加强审计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监督职能,确保投入到文化建设中的财政资金充足和安全,提高文化建设是投入产出效率,实现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三、结语

加强方式 篇5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它以关心同志、爱护同志为出发点,指出党员干部存在的缺点或错误,最终达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自我净化提升的目的。作为一名新时期党员干部,应该传承这一优良作风,勇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保持党员个人纯洁性,推动党组织保持先进性。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优良传统和现实要求 接受批评是评价管理者是否贤明的文化传统。批评即是封建王朝时期的“纳谏”。“闻过则喜,纳谏从流”是人民对执政者的赞扬。古代帝王臵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邹忌讽齐王讷谏》就是讲述的邹忌讽谏齐王,让齐王听进去意见的故事,齐威王虚心听取了邹忌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的意见,制定了赏善罚恶的进谏政策,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中最富庶的国家。相反,《召公谏厉王止谤》一文,讲述了厉王不听召穆公意见广开言路,反而杀掉批评厉王的人,让人们不敢说话,最后仅仅当了三年的厉王,就被人们放逐到彘地去了。历史上能倾听忠言逆耳之言的,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最终造就了大唐盛世。像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炀帝等因为偏听偏信而造成重大决策失误,从而导致亡国的例子也不少。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作为领导干部,要有乐于“纳谏”的精神,让奉承的话弃之于耳外,敢于听一些“刺耳”的意见,并把这种意见当成自我提升和纠正的重要途径,不因“良药”味苦而拒之。

人与人品格高低最终取决能否自省。自我批评即是自省。《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周恩来总理在工作中不仅经常主动地检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还将错误告诉周围的同志,让他们时刻监督自己,以自己为“镜”。“活着的孔繁森”杨善洲同志在推行家庭承包制过程中,曾经批评过一些积极主张推行家庭承包制的同志,事后不仅勇于承认错误,还主动公开在大会上作检讨。人和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到后来每个人都走出了不同的道路,可能就差在每日的反省与践行上。三省之人每日在小事上都不放过,一点点丈量,日日修正,一辈子下来,离大道也差不了太多。但是随性飘荡的人,今天差一点,明天偏一点,日子久了,一回头才发现:自己什么时候走出了这么远呢?所谓“反省”,既是反省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更是在临每件事、每个人的时刻省察自己,让自己面对人和事的每一念都保持警醒,使很多错误与不当消除在萌芽状态。今天,党员领导干部更需要三省吾身,自省追求、信念、情操。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管理干部的成功实践。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为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宗旨,就是要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对以前的错误不讲情面揭发,以科学态度分析批判,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回顾党的历史,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自觉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历史关头,总是敢于拿起这一武器,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八七会议”批评党内右倾错误,后来才出现了“红旗漫卷西风”的革命高潮;井冈山时期,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左”倾思想、对红军内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了坚决抵制和批评;遵义会议危急关头扭转“左”的错误,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延安整风运动更是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的成功典范,通过严肃批评和自我批评,消除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不良作风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初的整风、整党,以及后来的“七千人大会”等,都比较好地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解决了当时党内思想、作风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拨乱反正,以及近几年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教育等,都贯穿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要求。九十多年党的建设实践充分表明,无论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怎么变,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优良传统决不能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决心和勇气决不能丢。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异化必须高度警觉

近年来,现实工作中,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嬗变,有被淡化的倾向,甚至走了调、变了味,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宣传,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论功和自我论功。

批评变成了歌功颂德腐化了政治空气。回头看看历史,封建传统的君臣制下,君主多有邀宠之近臣,谄之媚之,淆乱视听,令君主昏庸,终害于国政。近几年,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工作心态影响下,党内也悄然兴起了一种否定之否定式地批评,经常在组织生活会等需要相互拉拉膀子、扯扯袖子的时候,听到的总是诸如“工作积极性太高,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对工作一丝不苟,要求过于严格”、“对待家人朋友严格要求,有些不近人情”等批评。咋一听感觉不出什么:针对个人实际,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但一细想,会发现这是在歌功颂德、是在正面表扬。究其原因,一些同志患得患失思想严重,心存顾虑,批评上级担心领导让自己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担心失去大家的支持。尖锐批评不可行,温和批评也不可行,沉默的无声批评仍然不可行,那就只有歌功颂德了。批评是为了团结,一团和气、好好先生、不敢批评的团结是不牢固的。只考虑个人得失,不讲原则,对缺点和错误视而不见,甚至姑息纵容,必然积小过为大失。

自我批评变成了自我标榜使人走入了歧途。有些党的干部是这样批评自己的:“脾气急躁,心直口快,对工作只要求结果,不考虑过程中的困难,恨铁不成钢。自己说完就忘,但还是无意中伤了一些同志的心。”“理论学习不够,虽然也读了不少马列主义和邓小平理论方面的书籍,但结合实际少,遇到具体问题有时手忙脚乱,不知如何下手。党性修养不够,自己比较注意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但对社会和党内一些不良现象有时不敏感,有时又缺乏斗争的勇气。”看起来问题说了一大堆,实际上什么都没说,自我批评少了敢于自我揭短的胆略和心胸。中国人历来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这种让自己在众人面前说自己不足、缺点的行为在有些党员干部眼中无异于是在“出自己的洋相”、“打自己的脸”,所以常常会把问题当做成绩去讲,将缺点包装成优点来说,让所谓的自我批评、自我揭短看上去更像是一场明贬暗褒、隔靴搔痒的自我标榜。时日一长,小问题发展成大错误,小伤口捂出了大隐患,这种保了“面子”失了“里子”的做法实在是得不偿失。人有缺点很正常,出现“丑”和“短”也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摆正心态,打消顾虑,做到“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三、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保持纯洁和先进 “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是干部必备的胸怀。富兰克林说:“坦诚是最明智的策略。”1949年,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十二条精髓之一,就是“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不要在背后议论。有了问题摆到桌面上来讨论”。习总书记也指出:“作为共产党人,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批评要出以公心、态度诚恳、讲究方法,要实事求是、分清是非、辨别真假,切忌从个人恩怨、得失、利害、亲疏出发看事待人。”“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胸襟气度,党走到今天,更需要党员干部有把问题摆在桌面上的宽广胸怀和担当精神。“打开窗户说亮话”“敞开心扉给人看”“事无不可对人言”“良药苦口利于病”…… 领导干部当有如此容人容事的气量、敢于直言的担当,对于自己的问题摆上桌面,敢亮丑揭短,诚心认领;对于别人指出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他人身上的问题,直言不讳、帮助解决。“人心齐,泰山移”,人人都有坦荡心胸、磊落情怀,大家合起来出谋划策,这样的班子才能有力量、有威信,才能攻克任何坚无可摧的“碉堡”。“话是开山斧”,说开了,说透了,才有共鸣共识。要真把所有的问题都摆到桌面上,也要讲方式方法,要摆得其时,言当其时,言当其是,让人得要领,受教益。要“敢”字当先,敢说批评,敢听批评。在党内,不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权利都是平等的。不论是谁,只要有问题或错误,都应大胆指出来;领导和同志之间应当襟怀坦荡,敢于接受批评,有些问题和错误自己没意识到,有同志提出来正好予以改正;要以善待人,批判缺点的目的在于救人,既要抓住作风弊病,也要帮助别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批评亦是一门艺术,要讲究说话技巧,运用得体,让批评收到成效。

“把自己摆进去”是修身不可或缺的勇气。2013年,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狠刹奢华晚会之风,山东省委提出“三个摆进去”把矛头对准自己,中纪委开展纪检监察系统会员卡专项清退活动,都表明了一个道理:把自己摆进去,才能把问题找出来;勇于向自己开刀,才能及时为自己治病。那么如何把自己摆进去?必须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决打消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的私心杂念,实事求是,出于公心,既要勇于自我批评,深刻剖析,不马虎敷衍,不文过饰非,亮亮丑,排排毒,又要开展诚恳的自我批评,红红脸,出出汗,真正触及思想和灵魂;要主动揽镜自照,以群众期盼为镜、以焦裕禄精神为镜、以史为镜,自觉晒问题,具体摆问题;要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和党性,对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能持有偏见,也不能心有余悸,而要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对班子、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大胆使用,经常使用,使之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把自己摆进去,不是摆样子,不是摆虚浮的形象,不是摆给别人看,不是摆拍摆照,而是要沉下去、潜进去、融进去。

“以自我批评革新进步”是干部彰显人格的途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在今天仍然像汉武帝时一样深刻地警示着我们,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哪我们个人、整个社会呈现出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取决于我们是不断放大自我尊严需求、自我价值肯定,还是保持谨小慎微、勇于承认不足、敢于自我批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个人需要不断正视自己、革新自己,才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比如孔子每天从“替人办事有未曾竭尽心力之处吗?与朋友交往有未能诚实相待之时吗?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有尚未认真温习的部分吗”三方面反复检查自己,最终成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贤人。毛泽东同志敢于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延安整风运动后期公开向被整错的同志赔礼道歉,1962年1月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对造成三年困难的错误主动承担责任,造就了一代伟人。工作也需要不断反思革新,社会也需要在反思中不断进步,才能健康持续进步。五年来,也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反思现实、反思工作,才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创新举措,有效解决了一个有一个难题。比如正是反思到了XX发展底盘不够牢,才明确一年一个工作重点推进交通、城镇、市场主体建设的思路,为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绿色致富夯实底盘;正是反思到了XX山高路远,群众办事难、买卖难,极度生活困难情况突出,才催生了“干部结穷亲”、“农民办事不出村”、“农村信息赶集”、“行政时钟”;正是反思到了XX发展环境不优,才催生出了“五个严禁”“四个不允许”“三个一律”及“干净自强”XX精神,优化政治生态及发展环境;正是反思到干部不想干事、不敢干事,才催生出了“免责清单”“干部能上能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常常反思:组织和领导交给的任务是否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出了亮点?下步还应该做出哪些努力?使自己在思想上、行为上都受到经常性洗礼!自我批评不是简单地回首过去,更重要的是改进不足,促进未来的工作。自我批评以能“自知己短”,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使人格不断趋于完善,让人走向成熟;也只有善于发现并且敢于承认过失和问题,才可以进一步纠正过失,推动工作朝着健康方向不断进步。

加强方式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方式;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促进社会医疗、教育、机械、资源与能源等方面的发展而建立的一种服务型单位,事业单位中的大部分资金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渐改革,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事业单位不得不加强对单位内部经济管理方式的重视,提升事业单位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保证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当前我国地勘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地勘单位经济管理过程中,多数存在资金分配比例失衡、资金管理制度匮乏、财务风险认识不足等情况,为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事业单位经济的长远发展。

1.资金管理制度匮乏

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使很多事业单位缺乏对经济管理的深刻认识。目前我国很多地勘单位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但随着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单位内部的资金来源不再主要依靠政府拨款,更多的需要资金筹措,地勘单位内部没有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供应链出现问题,逐渐呈现出了一些资金管理问题,对地勘单位的发展十分不利。

2.资金分配比例失衡

我国事业单位受长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资金管理方式较为缺乏,致使很多地勘单位中的领导对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地勘单位内部的资金使用率不够规范,资金浪费现象严重,分配比例失衡。而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地勘单位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阻碍性因素,使地勘单位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加强对地勘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视势在必行。

3.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很多地勘单位对财务风险的认识较为缺乏,对地勘单位未来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隐患。地勘单位作为政府机构的辅助和国家地质勘探的重要职能机构,是对社会共同利益的一种保障。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转变和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的逐渐扩张,使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一定的转变,财务风险逐渐增加,缺乏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势必会对地勘单位的决策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地勘单位的发展和不断的提升。

二、加强地勘单位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

经济的有效管理关系到地勘单位的长远发展和提升,地勘单位的相关领导和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地勘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视,加强对资金的有效利用,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为地勘单位规避更好的财务风险,促进地勘单位的长远发展。

1.加强对地勘单位经济的预算控制

预算是众多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基础环节,当然也包括地勘单位。加强对地勘单位预算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提升地勘单位资金的利用率,避免地勘单位内部的资金浪费。在地勘单位内部出现某些需要运用大量资金的项目,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关的项目管理人员首先要对所实施项目的可行性和相关运行内容进行书面申请,领导对项目进行审批和签字,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这种管理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资金,避免资金项目的浪费。

2.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

无规律不成方圆,在地勘单位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视和建立,将地勘单位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以明确的制度进行规定,提升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避免因为规章制度的漏洞而带来的财务风险。对于重大项目,单位领导班子应集体研究,甚至可以通过召开集体会议或者听证会等方式决定;加强地勘单位员工对财务管理方式的建议和监督,切实保证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保证财务的透明化,增强员工对地勘单位的责任心,促进地勘单位财务的有效利用。

3.注重公平的员工收入分配原则

在地勘单位的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公平的员工收入分配原则,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比如我单位按照广西区和主管局的要求于2010年底完成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 2013年制定了《绩效考核及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试行)》,员工的收入直接与其本人的贡献、业绩成果等挂钩,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分配原则,并且向野外艰苦岗位倾斜。结合单位实际按月或按季度进行量化考核,根据考核评分结果按一定的分配系数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这种机制能够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单位内部的经济效益。同时,单位应对一些较为优秀的员工实行培训活动,不断增强内部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地勘单位建立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使地勘单位能够一直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促进地勘单位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三、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新时期,地勘单位的领导一定要加强对地勘单位内部经济管理的重视,结合分析地勘单位内部的具体发展状况,灵活的运用各种方式进行经济管理辅助,杜绝资金浪费情况,使地勘单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参考文献:

[1]臧晓冬.探究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对策[J].新经济,2014(02):76-78

[2]赖玉燕.浅谈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1(08):143-145

[3]左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事业制度——论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11(01):71-73

加强方式 篇7

一、转变观念, 管好用好国家财政资金

随着木材产量的逐年递减, 林业局的主收入已不再是木材销售收入, 而是国家下拨的各项财政专项资金, 因此对资金的安排使用不能再像企业自有资金那样随意。国家下拨给林业局的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天然林保护资金、财政资金、非经营性投资等项资金。对国家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管理规定, 做到资金集中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实行单独核算、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格按照规定的支出项目列支费用, 制定资金使用计划, 严格执行预、决算审批制度, 不得截留、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 不得将财政专项资金强行划转或抵扣各种贷款本息、税金、债务。国家二期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不仅扩大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 即在原有森林管护事业费、社会保险补助费、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费的基础上, 又将森林抚育补助费纳入支出范围, 还加大了对林业企业财政资金的投入额度。对山河屯林业局而言, 2012年全局总收入为3个亿, 其中仅财政专项资金拨入就为1.7亿, 占全部收入的56%, 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提高。因此管好用好国家财政专项资金, 显得十分重要。

二、满足需求, 建立符合规定的资金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

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 管理使用方式不同, 相应地财务会计核算方法也就会随之改变。林业企业目前的会计核算方式由原来的单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转向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存的特殊形式。

林业局的财务核算具体分为基本业务部分和财政专项资金部分。基本业务部分也就是企业一直以来赖以维持生存的木材收入部分, 这部分业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办法进行会计核算。按照实施办法的规定, 准确地确定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所有者权益这6个要素, 根据这6个要素设置具体的会计科目。对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收入进行登记, 按照规定应当纳入当年收入的各项收入, 要全部记入收入账中;各项成本、费用要按规定据实列支, 当年支出当年处理。山河屯林业局的基本业务部分的会计核算实行报表制度, 也就是每个月末林业局的各个基层单位将本单位所发生经济业务编制成报表上报给林业局财务科, 由财务科审核汇总, 形成企业完整的财务决算。企业在编制决算工作之前, 首先做的工作是进行财产清查、资金清理、账务核对, 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 以确保决算的数据真实、计算准确, 内容完整, 从而实事求是地编制企业财务决算, 真实反映财务经营成果。

国家下拨的财政专项资金不同于企业自有资金, 它有着自己专门的用途, 因此, 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和会计核算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执行。山河屯林业局的财政专项资金部分主要包括天然林保护经费财政专项资金、中小学教育经费财政专项资金、公检法经费财政专项资金、森林抚育补贴财政专项资金、社会公益事业性经费财政专项资金、非经营性投资财政专项资金。其中天然林保护经费专项资金具体包括森林管护事业经费、社会保险补助经费、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经费。这部分资金属于国家下拨的财政专项资金, 具体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因资金的使用范围不同应分别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中公检法经费财政专项资金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中小学教育经费财政专项资金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天然林保护财政专项资金、森林抚育补贴财政专项资金、社会公益事业性经费财政专项资金、非经营性投资财政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比照事业单位, 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财政专项资金依据上级要求实行由下至上的报账审批制度。林业局财务科成立专门的专项资金管理报账中心, 设置专人负责, 根据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规定, 对纳入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基层单位分别设置一名报账员, 负责各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报账初审工作。报账中心对纳入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基层单位发生的费用进行审核, 基层单位发生的费用经报账中心审核后, 再由林业局财务科长、总会计师、林业局长逐级审核通过后, 方可支付资金。

加强方式 篇8

一、反腐倡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进展

反腐倡廉是党的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都非常重视反腐倡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邓小平在1986年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 会在另一方面变质, 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发展, 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江泽民从反腐的性质, 指出“反腐”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地位”。胡锦涛将反腐倡廉的“建设”替代“斗争”, 使反腐倡廉工作常态化, 显示出在“四位一体”建设中反腐倡廉具有的特殊地位。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反腐败的性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反腐倡廉理论体系, 体现了反腐倡廉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些学者、官员对反腐倡廉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廉政研究中心主李成言认为,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可能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碍, 可能扩大权力寻租的空间, 可能增加权力监督的盲点, 也可能产生制度转换的“真空”。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黄红平认为, 腐败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必须将廉政建设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河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臧胜业指出,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重要支撑和有力保证。

总体而言, 我国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较少, 大多停留在原则性探讨,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太强, 如何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反腐倡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现状

我们党始终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领域反腐倡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十六大以来, 中纪委监察部制定法规或规范性文件300多项, 并按计划逐年清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 确保经济建设进程中的各项政令畅通。针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官商关系日益复杂的局面, 纪检部门、司法机关、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 克服反腐案件形式多样, 反腐案件线索发现难等困难, 通过新闻监督、群众举报等途径解决了许多经济腐败的大案要案。与此同时, 在监察部下设国家预防腐败局, 加强对全国预防腐败工作的协调、规划、政策制定和检查。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 形成党委领导、党政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为清除经济发展道路上的腐败障碍发挥作用。

目前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不理想, 存在着主观认识、客观成效和建设路径三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 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反腐倡廉建设认识不足。近年来, 反腐倡廉建设较多关注了商业贿赂、工程建设贪污等, 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隐性腐败重视程度不够。

第二,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反腐倡廉体制不健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症结在于体制障碍, 关键在转变政府职能, 改变政府职能错位、越位、不到位的状态。政府与企业职能划分中不明晰, 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政府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 行政运行和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 为以权谋私、滥用职权埋下了隐患。

第三, 反腐倡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综合协调机制不完善。十七大提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 更注重治本, 更加注重预防, 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虽然我国已建立了与本国国体和政体相适应的反腐专门机构, 但基层反腐倡廉实践的预防工作还有待广泛开展, 基层反腐倡廉建设的路径和手段仍较为有限, 难以综合协调形成合力, 难以满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领域

2010年2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 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八大重点工作, 即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为我们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明确了主攻方向。

第一, 加强经济领域的反腐倡廉建设。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领域。重点加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 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领域的反腐倡廉建设。要在工程建设、土地出让、资源开发、政府采购、政府扩内需项目等工作, 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和审计。防止少数单位利用贿赂政府官员, 利用非正常手段争夺公共资源分配。二是产业结构调整领域。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程中, 企业并购重组和龙头企业上市等改革进程可能引发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的问题。要防止假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之名, 转移公共资产或搞“政绩”建设。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行政审批的监督, 对与企业搞“暗箱操作”或“行业潜规则”等行为应重点彻查, 坚决反对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权私用行径。三是农业发展领域。要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落实为反腐倡廉的重点环节, 加强对贪污支扶农惠农公共资金的彻查, 保证专款专用。加强政府部门对粮食收购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农田水利基建等资金管理的审计监管。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加强对非建设性占用耕地的管理, 切实遏制耕地过快减少的势头。四是文化产业领域。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文化产品审查、文化产品流通和打击文化盗版产品、规范文化市场交易行为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领域。文化产业发展不能完全的商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 在教育文化产业、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应当有政府的适度干预, 应加强对文化市场准入、文化娱乐场所整治、网吧监控平台、出版物市场监管等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 尽可能减少监管盲区。五是对外经济领域。要加强对企业“走出去”行政审批、技术展示和技术交易平台建设、招商引资等领域的反腐倡廉建设。在招商引资过程中, 要加大对非法占用耕地、挪用土地征用经费、随意减免税费等现象的查处力度。

第二,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领域的反腐倡廉建设。一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领域。在公共资源分配、公共产品交换等领域, 容易出现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公共医疗、社会分配不公等突出问题, 如教育乱收费、医药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上路执法人员违章违纪等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应重点加强对直接关系民生的社会管理部门的反腐倡廉建设, 加强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强农惠农政策的监督检查,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二是生态文明领域。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和生产体系, 实施生态工程是加快推进节能减排, 污染防治进程的重要途径。针对近年来涉及环保部门腐败案件被立案查处数量增多的情况, 应重点加强环评审批相关工作的监察, 充分发挥环评的“控制闸”和“调节器”作用。制定环境违法行为处罚自由裁量的细化标准, 减少权力寻租空间, 有效预防杜绝企业乱排污。

第三, 加强自主创新领域的反腐倡廉建设。一是科技管理领域。要加强对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计划立项、科技成果鉴定、对外技术交流等环节的反腐倡廉建设, 防治领导干部为个人留“科技项目”指标。严防人才管理部门在落实创新人才引进奖励政策中收受贿赂、滥用职权。二是科技研究领域。当前, 一些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存在重申报、轻执行现象, 项目资金运作缺乏必要的监管, 对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和投资入股过程还不规范, 还没有建立成熟的重大事项决策、重大投资 (融资) 及大额资金使用的民主机制, 不利于科技资金发挥应有效益, 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第一, 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加快推进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以及政府投资体制等领域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法规制度, 不断巩固重点领域改革成果。注重抓好制度的系统配套工作, 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纪律检查和行政效能监察, 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将惩防体系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 同步部署, 同步推进, 进一步提高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的工作水平。建立健全责任机制, 把落实惩防体系建设任务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 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重要依据。

第二, 加强经济领域监督检查,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纪律保证。要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 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经济结构调整、市场价格调控、规范节约用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的监督检查, 加强科技资金投入、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和救灾资金、“三农”资金、教育资金等专项资金的财政审计监督。坚持主动跟进, 及时发现、严肃查处各种违反纪律行为, 着力解决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第三, 大力开展行政纠风,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群众基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要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重点围绕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保障性住房全程阳光工程以及城市改造、征地拆迁、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涉及民生的问题, 加大纠风治乱工作力度,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大力弘扬民主、廉洁、高效的行风, 形成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多层次行政纠风体系。

第四, 坚决处理违纪违法案件,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司法约束。只有坚决惩治腐败, 才能使教育更有说服力、制度更有约束力、监督更有威慑力、改革更有推动力、纠风更有强制力。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领域的违纪违法案件, 必须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严肃查处党政领导机关、经济管理部门的违纪违法案件;严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 加大对行贿行为的刑事处罚、经济处罚和资格处罚力度;严肃查处违背科学发展、领导干部插手经济活动以权谋私以及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 达到查办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解决一类问题、完善一套制度、治理一方风气的目的。

第五, 坚持改革创新,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精神动力。“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期和攻坚期, 各地各部门在行政管理、金融、涉外经济、土地管理、科技、城乡统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创新。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要坚持创新精神,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既要严肃执行党纪政纪, 又要积极促进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敢闯敢试, 形成共担改革风险、共创改革大业、共享改革成果的鲜明导向。既坚决维护党的纪律,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约束, 对违纪违法行为坚决查处, 又充分依靠和信任广大党员干部, 坚持宽严相济、治病救人, 最大限度地保护干部、凝聚力量, 发挥各级领导干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M].人民出版社, 1991.

[2]、江泽民文选 (第一卷) [M].人民出版社, 2003.

[3]、李成言.警惕腐败因素干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领导科学, 2010 (9) .

[4]、臧胜业.努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坚强保证[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网站, 2011-01-04.

[5]、吴敬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着力完善新体制[J].财贸经济, 2008 (12) .

[6]、胡锦涛.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讲话[DB/OL].新华网, 2010-02-03.

加强方式 篇9

1 岗位培训的概况

岗位培训是根据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而为在岗员工安排的培训活动。其目的是对在岗员工业务知识、服务态度及专业技能进行有效提升。岗位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岗位专业知识的培训, 是在定员定额的前提下, 遵循岗位职务需求, 对一定政治文化素质的在岗在职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专业知识及实际技能的培训。其特点为培训内容直接挂钩岗位需求, 能够为员工提供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知识与技能, 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岗位。适应性岗位培训与规范化岗位培训为岗位专业知识培训的两种主要形式。适应性岗位培训内容有以下几点:

首先, 岗前培训, 其主要含义为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在进行岗位任职;

其次, 岗位转换培训, 针对一定岗位转换员工进行新岗位专业知识的及时培训, 为符合新岗位需求提供可靠保障;

再次, 应急培训, 为满足企业发展、工作需求而进行的专业知识培训;

最后, 提升培训, 遵循企业新制定的规章制度, 对在岗在职员工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能, 以此提升员工工作能力, 提高工作效率。

2 岗位培训对企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企业为开展业务及人才培育需要, 对员工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活动, 就是员工岗位培训, 在企业经济不断提升中, 岗位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员工进行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及提升, 对员工工作的动机、态度及行为进行改进, 为适应企业新规定提供更多的帮助, 同时进行现任工作、职位的更好胜任, 在员工提升自我的同时, 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1) 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通过岗位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及责任感。从企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 对员工培训力度越强, 越能吸引员工的注意力, 越能将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充分发挥出来, 以此为企业进行更多经济效益的创造。该作用在中高层管理人员中尤为凸显, 大部分企业越来越重视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愿意花时间、花钱去帮助中高层管理人员去提升自我, 这也是对其业绩能力的肯定, 并将其看作企业发展的重要能力。从员工角度讲, 通过岗位培训, 可增强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 提升员工的企业地位, 增强企业的归属感。在充分尊重员工的基础上, 帮助员工更好地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技能, 以此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2) 塑造企业优秀文化

岗位培训能够提升企业的向心力, 进行企业优秀文化的塑造。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自豪感、责任心, 并能对企业管理的特点、内容进行充分反映。在最大限度发挥员工潜能的同时, 要求员工对企业文化具有认同感, 只有通过文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才能对员工潜能进行充分挖掘。岗位培训能够帮助员工对企业目标、愿景及价值观进行更好地理解, 只有这样员工才会自觉地将自身工作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才能确保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具有一致性, 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岗位培训, 进行企业文化塑造与建设, 才能有效利用知识与技术, 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美国权威机构监测, 33%为培训的投资回报率, 由此可见, 有效利用岗位培训, 可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有效提升。岗位培训在对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 可对企业生产效率与服务水平进行有效提升, 并进行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员工素质较高的情况下, 通过先进科学技术及节约操作, 可为企业发展节约大量投资。为此, 企业必须重视岗位培训, 强化员工培训, 只有这样才能将员工工作目标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有效结合, 才能为员工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平台, 才能将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才能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 岗位培训促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现阶段, 我国正处于全面实现工业化和知识经济同时发展的阶段, 企业生产、发展中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 加速了产品、技术的更新速度。同时要求企业在岗在职员工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为此, 企业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岗位培训, 强化员工岗位培训, 为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障,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从劳动力输入市场的观点来看, 可将劳动力分为两种:后备劳动力与现有劳动力。从劳动力提升的角度来看, 需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时培训, 并开展各种培训活动, 帮助员工及时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为岗位任职提供依据。现代企业经济增长对高层次、高素质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但仅仅依靠增加员工受教育年限的方式, 根本无法对企业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只有根据员工实际情况, 结合岗位需求, 进行培训与教育, 才能提升企业经济增长的支撑力。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 企业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适应发展, 企业也逐渐重视对员工技术能力的培训。为强化岗位培训力度, 必须进行培训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并根据企业发展情况, 进行员工培训计划和大纲的制定, 同时与企业生产相结合, 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和在岗培训等方式, 有序地开展员工培训工作, 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打下基础。

岗位培训是遵循岗位需求在一定政治、文化基础上对从业人员进行的培训, 以此对员工的政治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及生产技能进行有效提升。岗位培训是遵循岗位规范规定对在岗在职、转岗等人员进行培训。各个企业对岗位培训具有不同的性质, 都能够对其基本趋势进行充分反映。从业人员、在岗、转岗等人员都是培训的主要对象, 为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必须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这也是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也从粗放型逐渐转向集约型, 这为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岗位培训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培训方式是否合理、有效对企业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岗位培训旨在提升在岗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及企业归属感, 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 通过岗位培训, 能够更好地帮助员工提升自我, 更好地发挥员工的潜能, 并能以此促进企业发展,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摘要:作为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岗位培训是否科学、合理对企业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从岗位培训发展角度来看, 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规章制度的改变是导致岗位培训发展不稳定的直接因素, 这种情况下, 企业员工素质低等问题大量产生。知识经济时代下, 为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合理利用岗位培训的基础上, 企业必须与其发展现状、员工岗位情况等充分结合, 转变传统管理模式, 为企业经济增长提供可靠的保障。本文主要对岗位培训的概况、对企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及方式转变等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以期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岗位培训,企业经济发展,增长方式,转变,作用,概况,在岗员工

参考文献

[1]刘传江, 周玲.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4) .

[2]马晓红.加强岗位培训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力转移对岗位培训影响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0 (05) .

[3]华民.比较优势、自主创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何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之道路[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5) .

[4]陈鲁.加强岗位培训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8 (02) .

[5]马光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三个层面转型--转型期的中国宏观经济体系·产业升级·企业创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5) .

[6]肖元真, 陆绮云, 李炯.产业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性选择和本质要求[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08 (10) .

加强方式 篇10

近年来,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新情况, 会计课的教学改革尤其紧迫和重要。因此, 我校财会教研组近几年来对会计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对会计课特别是理论课情绪低落的情况, 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学科特点, 组织学生开展以提高专业理论学习兴趣为目的的“三个一活动”:即“每周一题”在一周所学的内容中选出一道具有代表性的题, 由学生分析解答;“每一单元一讲”课堂上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组, 以各组选出的代表为主, 互相对所学单元的典型题进行质疑, 讲解, 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参与”;“每单元一小结”, 由教师对学生学习中一些焦点问题, 进行归纳总结。活动中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 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体验到“创造”的喜悦, 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 考虑到中专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中初等财会人员, 老师对理论课的教学, 遵循“该让学生知道的务必使其掌握。不需知道的尽量少讲或不讲”的原则, 对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尽可能从会计实务着手。在专业和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中,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仪器, 将会计工作中大量使用的各式单据、帐册、图表通过实物、模型、图像、声音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可大大提高授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会计实验实习等实训课

中专学校主要是培养动手操作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 应特别重视上足, 上好实训课。

加上会计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和专业, 必须非常注重应用能力、运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注重模拟、实训、实践等环节的教学, 没有良好全面地实验实习, 学生要想在短期内就适应用人单位上岗需要, 是非常不现实的,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缺乏或上岗适应期较长就会被社会弃之不用, 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强化实验实习环节来解决。

1. 调整课程, 保证时间

制订会计教学计划, 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增加最实用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学》以及其他一些较实用的课程《会计原理》的课时数和实训时间, 强化实用的教学内容, 并同步开设实训课。为了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实验实习, 我们对课程设置作了调整, 加大了实验实习的时间比重, 除几门文化课外, 其他文化节课在第一学年起就陆续改为选修课或停开, 抽出大部分时间上专业课和技能训练。第一年中, 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实训课为2:3:5, 而二年中, 专业理论课:实训课的比例为1:1, 第三年, 顶岗实习。

2. 教学实习, 边教边练, 小型模拟

教学实习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边教边练。以安排学生的作业练习和适当的务实操作为重点, 例如《会计原理》教学, 在学生掌握复式记账原理的基础上, 抓住会计核算程序的三大环节。即填制会计凭证, 登记会计账簿, 编制会计报表, 让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使他们在训练中初步掌握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 按各章节次序以加强学生的务实训练为重点, 例如, 在讲授“材料核算”这一章后, 让学生进行单元 (或岗位) 实验, 逐章逐节过关, 循序渐进, 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各会计科目的实际运用和账务处理, 一开始就对相关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进行正规化的技能训练, 使理论与实验同步进行。这样做, 加强了动手能力的训练, 为小型模拟实习和综合实习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小型模拟。是指在财务会计全部学完后, 利用一周或十天时间, 集中进行会计的小型模拟实习。如企业会计模拟实习, 可选一个较为典型的制造企业, 将最有代表性的某个月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实习, 每个同学独立完成会计核算的整个程序。这样做, 既能使每个学生全面理解财务会计的理论知识, 又能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系统训练。

3. 毕业实习, 真账真做, 上岗务实

教学实习只是实践性教学的初级阶段, 它只能使学生处于熟悉专业、练习技能的模仿阶段, 而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高级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 为毕业后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阶段:综合模拟实习, 这一阶段的实习继续在校内进行, 实习资料是实录一个企业在一年的全部经济业务, 实习时间为一至二个月, 一般在第四个学期进行。这种模拟实习着重强调会计机构内部各岗位的业务训练, 使学生熟悉各会计岗位培训的职责、要求和具体工作, 了解凭证在各岗位的传递程序, 整个实习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了, 一切会计资料都是仿真的, 同时, 根据岗位需要,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设置出纳、记账、稽核、成本等会计岗位, 学生在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从各类原始凭证的取得到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再到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装订、登记账簿及填制主要的会计报表, 依次完成整个会计核算程序。学生在组内轮流在各岗位进行实习, 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全过程的操作, 这一阶段的实习所采用的凭证、账簿、报表都是规范化的, 要求真账真做。学生做完后老师再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生的作品作为案例, 将其展示出来, 让学生对他们自己操作的结果找问题, 分析错误的原因。这一阶段应注重实行岗位轮换制度, 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就基本能顶岗工作。另外, 针对当今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已经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情况, 在手工做账后, 我们要求学生利用某一会计软件, 在机房用电脑完成整个会计核算程序, 从而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会计软件, 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会计人才。第二阶段:上岗务实, 这一阶段是让学生走出校门, 参加会计工作实践, 熟悉岗位工作, 一般在第三年进行, 是毕业后上岗的过渡阶段。

加强方式 篇11

通过对事故发生根本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建筑业安全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分包制的不完善导致管理不善。目前,建筑业的许多高资质企业都已转变成纯管理型的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但并无过硬的施工队伍。因此,有些公司一旦工程中标后,全部分包给有关的专业队伍,公司仅派几个技术人员到现场配合管理。

●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建筑商在激烈的竞标中,为拿到工程而不得不压价,用于安全防护措施的经费往往不充足。一旦中标,生产所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劳动防护用品等无力购置,给安全管理的实施带来了阻碍和困难。

●建筑业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强。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的比例占到百分之八十多。他们的安全操作技能较差,岗前培训也大多是走过场、型式化,很难实现操作过程中的“三不伤害”。从近几年发生的工伤事故看,大多数的伤亡人员从农村到城市工作不满三个月,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上岗培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目前,很多分包队伍在对技术工人和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问题上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许多技术工人和施工管理人员相当缺乏施工安全知识,甚至包括某些工程监理人员。

究其原因,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缺陷

●宣传教育不到位。传统安全管理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做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大多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走过场。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难以深入人心,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极少有安全的概念。

●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处理。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在工作中常常是出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及时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观念。这样从管理上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故我,产生下一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缺乏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机制。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墙上挂一挂,执行时再看一看,制度与实际生产过程脱节。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是领导的份内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有事故由单位和保险公司赔,自己不过按制度扣些奖金。因此,员工从思想意识上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以致于形成了领导干部孤立地抓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没有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方式,制度难以落实。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化、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一的制度约束,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因此难以落实。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到实处

●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本着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情感融入安全管理之中,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员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一致、团结协作的安全管理氛围,消除员工在安全管理中的抵触情绪,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从而促进企业从传统安全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安全管理的转变:由单纯安全管理向系统安全管理转变,由粗放安全管理向安全目标管理转变,由经验安全管理向标准化安全管理转变,由人工安全管理向信息化安全管理转变,由被动安全管理向主动预测的安全管理转变,由人、物分隔的安全管理向人、物结合的管理转变,切实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体系。

●引入激励制度,加强规章制度约束力。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方式如违章罚款等,规章制度虽然有震慑效用,但不免单一,易使人对安全生产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导致员工的工作热情降低。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开展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选安全集体和安全标兵的方式,满足员工的集体和个人荣誉感。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管理对象的内在需求,使激励机制与管理对象与职工的自身利益积极相关,从而使员工自觉自愿地遵守安全规章制度。

●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现代安全管理特别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是要从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组织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一是将全员纳入安全管理,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做到专业管理与员工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作用的同时,吸引全体员工参与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二是实行全过程安全管理。要求每个项目从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设计好安全工作模式,并且将安全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的预评、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以及发现安全隐患后及时整改,特别是要做好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提高事故处理效率。三是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而且也是其他相关专业的事情,各部门必须协调配合。

加强方式 篇12

关键词:干部监督,方式方法,探索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了干部监督工作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作用, 为干部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工作重点, 给我们如何加强干部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动地把握干部监督工作的主动权, 切实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而紧迫的课题。

一、当前干部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 监督意识不强

对权力的监督, 无论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愿监督、不便监督、不敢监督、不让监督”的认识问题。在干部监督者方面, 有的认为社会变革和经济转轨的时期, 消极腐败现象不可避免, 监督难有作为;有的认为自己对全局性情况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不了解, 难以监督到点子上;有的认为监督是领导和专门机构的事情, 对一些不良倾向视而不见, 对监督漠不关心;有的怕得罪人, 怕伤和气, 监督下级怕丢了选票, 监督同级怕伤了和气, 监督上级怕得罪领导。在被监督者方面, 有的习惯于监督别人, 却不愿接受别人的监督, 认为监督是对自己的不信任, 甚至对监督者抱有偏见。

(二) 监督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 虽然出台了不少的监督管理制度, 但不少制度措施内容空泛, 条款过于原则, 就事论事制度多, 程序性制度少, 定性的规定多, 定量的规定少, 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 对违反这些规定应如何处置, 缺乏相应的具体规定。有的制度制定时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 防范性措施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 出现了无章可循的现象, 监督制度存在空洞。有些制度偏重于对个体行为规范, 缺乏对权力运行的防范制约规定。

(三) 监督途径不规范

1、干部考察缺乏创新, 针对性不强。

有的单位考察干部往往重阶段性考察, 轻经常性了解;重实绩, 轻思想政治素质评定;重普遍性考察, 轻重要时期、重要岗位、重要环节的深入。

2、监督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

如领导干部的谈话制度, 现在各级谈话都很少, 有的一年谈话不到一次;民主生活会“走过场”现象依然存在。

二、加强干部监督的新途径和方法

(一) 增强监督意识, 提高监督水平

工作中主动监督意识不强, 主观上不想监督, 客观上不敢监督, 实际中不能监督的问题还确实存在, 对此, 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提高认识, 加大力度, 努力改进。特别是要强化四种观念。

1、要强化党性观念。

干部监督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 监督工作的特殊使命, 决定了搞干部监督工作的同志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坚强的党性观念。

2、要强化组织观念。

这既是共产党人坚强党性的一种具体体现, 也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力量所在, 更是我们做好干部监督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执法执纪的优势, 有效地运用干部监督机制, 落实干部监督制度, 坚持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作风, 铲除一切不正之风的生存土壤。

3、要强化纪律观念。

要坚决摒弃不正确的认识和想法, 反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 甚至“袒护包容、姑息养奸”等不敢监督、不去监督的思想, 强化监督纪律, 明确监督责任, 理清监督思路, 规范监督程序, 反映真实情况和问题, 积极地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4、要强化法治观念。

加强干部监督工作必须讲究依法办事、照章行事。从事干部监督工作的同志要认真学习贯彻《干部任用工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 对各种政策要做到了如指掌, 娴熟运用。

(二) 强化干部监督效能, 构建干部监督管理新机制

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简易、便行、管用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 对各级干部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1、完善组织监督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干部监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由于干部实行分级管理, 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直接承担考察选拔的各项具体工作。因此, 组织部门必须在党委领导下, 紧紧抓住干部工作的主要环节, 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2、健全领导班子内部相互监督机制, 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

一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凡属重大决策必须经集体讨论, 不得由个人或少数人擅自作主张。二是严格党内民主生活。三是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为党员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创造条件, 着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民主氛围。

3、建立干部监督管理的群众参与机制, 着力提高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制度, 扩大群众参与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范围。一是严格选拔领导干部的民主推荐制度, 凡未按程序进行民主推荐, 组织部门一律不予考察, 党组织一律不予讨论和审批。二是建立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制度。三是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的信访、举报制度,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干部的监督管理。

(三) 干部监督工作要实现全方位、多渠道

1、要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

前者是指以权力制约权力, 以组织的力量制约权力的滥用。后者是指要扩大人民群众在干部监督工作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对重大事项、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都要开辟群众监督的渠道, 增强工作的透明度。

2、要把干部监督工作要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在内部监督制约方面, 最根本的是健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 定期谈话、减勉制度等。在外部监督方面, 要建立领导干部推荐工作责任制度;领导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度;选拔领导干部民主推荐制度;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领导干部信访举报制度;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制度;领导干部形象评议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领导干部廉政鉴定制度等等, 这些制度要做到互相配套, 能够具体实施和操作。

3、要把干部监督工作贯穿全过程。

上一篇:记者新闻采访的艺术下一篇:模糊聚类:遗传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