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型教学

2024-07-24

科普型教学(共3篇)

科普型教学 篇1

科技馆是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弘扬科学精神的城市基础设施, 是社会公益性的科普教育机构。从1988年中国科技馆一期工程对外开放开始, 到如今全国大大小小的近千座科技场馆建成以来, 大量的公众走进科技馆通过参观科技馆的展品, 增长了见识, 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而科技馆展厅有趣的玩具型商品是让观众参观完了以后将娱乐和科教带回了家。商品柜台中的玩具型商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科技馆服务功能的配套, 也是科技传播方式的一种延伸。下面结合本人职业来简单谈一谈生动有趣的玩具性科技商品和科普教育的相关联系。

科技馆内的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 科技馆商品应该非常具有科技特色, 科技模型、科普读物、娱乐益智产品、科教影音资料等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这些科普商品通过新颖的创意和特色的包装很多都具有了玩具的特色, 深受参观者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喜爱。在游戏中去体验科技, 感受快乐, 同时去触发灵感, 去幻想、去创造。科技馆玩具型商品笔者认为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 迷你展品型玩具

迷你展品型玩具就是利用科技馆的展品原型, 在保证科学原理原则的前提下, 设计制作成样式造型新颖并且便于携带的科教物件。这类玩具通常学科原理性较强。

印度有个古老的传说:开天辟地的波拉玛神在一个寺庙里留下三根金刚石棒, 第一个上套着64个圆的金片, 最大的一个在底下, 其余一个比一个小, 依次叠上去。庙里的众僧不知疲倦地把它们一个个地从这根棒搬到另一根上, 规定可以利用中间的一根棒作为帮助, 但每次只能搬动一个, 而且大的不能放在小的上面。众僧们耗尽毕生精力也无法完成金片的移动。如果按搬动规则则以最少的次数将一组环移至另一立柱上, 可用数学方法算出最少移动次数为2n-1次, 在科技馆中展品研发者将这个有趣的数学游戏开发成了梵天之塔。通过5个大小、颜色不一的圆盘制成了梵天之塔迷你型科普玩具。相信青少年甚至成人都在这个直观反应基础数学的展具中感受到乐趣。

一个小地球仪大小的玻璃空心小球, 通上电源后, 可以看见球体内绚丽多彩, 光芒四射, 在黑暗中非常好看。当人们用手触及球面时光在手指的周围处变得更为明亮, 球内产生的弧线顺着手的触摸移动而游动扭曲, 随手指移动起舞。在科技馆中我们称之为辉光球或电离子魔幻球, 原理是取于磁电学中的原理与理论, 它是由于内部的震荡电路产生高频电压电场, 球内稀薄气体受到高频电场的电离作用产生辐射状辉光。由于球中央的电极周围形成一个类似于点电荷的电场, 当人们用手触摸时即破坏了球周围的电场、电势分布, 使电场、电势不再均匀对称, 因此会产生光随手移的现象, 非常神奇。

2 微缩工具和动手参与形玩具

各领域科研人员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以及其在从业中的工作行为是这种类型玩具的形态特点, 如儿童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 考古发掘行为等。

儿童天文望远镜一般能看25~90倍, 倍率不算高, 但是调节好后, 足以让孩子看清月亮上的环形山, 发现夜空中肉眼不太看清楚的星星, 而有的望远镜目镜拆下来还可以单独当高倍放大镜使用。便于携带的玩具显微镜可以说将学生的课堂带到了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观察小昆虫, 各种蔬菜植物的叶子, 一滴水, 一根头发……一切感兴趣的东西都会成为研究的对象。同时, 在家长的引导下, 可以将这些科学的仪器与视音频, 计算机相结合制作动态相册, 有趣的视频等一些有趣个性的作品, 不论是对孩子的想象能力, 还是对手眼协调能力都是极大的锻炼。

再看考古发掘, 当小观众们手拿小洛阳铲, 眼带小墨镜紧盯手中的“文物”用小洛阳铲一点一点向下挖, 再用小刷子轻轻弹去“文物”表面的浮土泥尘, 还时不时的换上竹签小心地插下去试探深浅, 揣测“宝物”形状……孩子们在这项伟大的工程完成后, 不仅知晓了考古发掘的流程与相关历史, 也充分体验到了考古这项事业的荣耀与艰辛。

3 古典益智型玩具

这类玩具往往来源与中国的一些历史典故, 具有注重于博弈和智力开发的特点。涉及一些数学中的几何学、拓扑学、运筹学等理论。如七巧板、孔明锁、华容道和一些棋类项目等均属于这类玩具范畴。

七巧板是通过七块形状各异的图板, 操作者开动脑筋, 发挥各自想象力拼出不同规则的图形和画面, 目前已知可拼出1 600多种图案, 故又称之为“智慧板”。取材于三国历史中的不同典故而制作成的科普玩具孔明锁, 华容道等, 结构上看似简单, 其实内中奥妙无穷, 若不得要领, 很难完成拼合和达到最终的目标。这类重现远古智慧, 古老而传统的益智玩具历史悠久, 老少皆宜, 悠久不衰。

4 艺术创意型玩具

通过研究孩子在阶段成长过程中对新鲜事物发展形态的变化所产生的好奇心理, 开发者精妙设计出的富有独特创意性的玩具也深受大家喜爱, 这类玩具重在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典型代表如蚂蚁工坊、种植水晶等。

捉上一些蚂蚁, 放入能维持蚂蚁生命的糖分、水和营养物质的容器中, 较长周期的去观察蚂蚁间的交流、休息、喂哺、筑巢。美丽又独特的水晶, 千金难买。现在我们可以用用热水去冲泡结晶粉, 将晶种放入后耐心等待结晶作用, 观察水溶液中美丽晶簇开始成长过程, 几周以后就可以生长的象真水晶一样, 大家想一想, 每天和大自然中的蚂蚁和水晶共同生活成长, 去发现和记录它们每一天的变化, 有趣吗?

当然, 玩具型商品种类很多, 各种有意义的玩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思维落实实践和家长的合理科学引导, 都可使孩子从中收益。本文以上列举论述的这些科普玩具型商品是目前科技馆中充分带有科学特点科普型玩具的典型, 也充分贯彻了科技馆商品以科学为本的鲜明特色, 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文化知识、科技知识的熏陶。相信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 更多的科普玩具型商品将被人类用智慧的头脑开发出来, 面对大众, 寓教于乐。

摘要:随着我国各城市不同规模的科技场馆的普及, 广大的社会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通过与科技馆零距离的接触相信已不再陌生, 而科技馆内具有玩具特色的商品设置可以看作是科技馆的一项配套附属的服务和展厅展教功能的延伸行为。

关键词:玩具型商品,服务,展教

参考文献

[1]张明生.科技馆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1.

[2]谢亨渊, 李亮之.浅论如何正确理解儿童玩具的教育功能.都市家教.创新教育, 2009, 5.

科普型教学 篇2

要特别注意那些“本身含义上带有解释性质的词或结构”。比如:“…, which is / that is…(那就是说……)”显然,“which is / that is…”引导的定语从句是ETS为防止我们考生听不懂前面的内容(生僻的词或概念),而特意添加上去,用来进一步加以解释的。

所以这种解释性的定语从句理所当然就成了强调考点所在的重要标志。类似的结构如“What I mean is…”、“All that means is…”等等不胜枚举。

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 篇3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科普说明文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说明文能力的功能。科普说明文凭借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学生讲述了一个个科学故事,让他们了解科普知识、增长见识,感受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意恰当、合理地选择科普说明文教学内容,还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弄懂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理顺文章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一、咬文嚼字——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强调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教材中的科普说明文,体会文中说明事物形态、性质、成因、功能的关键字词,有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例如,《恐龙》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等。笔者在教学第一节时,首先引导学生抓住“到处漫游”“足迹遍及”等词句体会恐龙的多,接着引导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各种恐龙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句子,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准确的语言描绘不同种类恐龙的特点。在反馈环节,笔者让学生在课文中分别找出最能概括各种恐龙特点的一个词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把握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二、理解探究——感悟说明方法的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学生要把握说明文严谨的文章结构、多样的说明方法,并感悟这些方法的运用,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技能。例如,在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秦兵马俑》的教学中,笔者先请学生们通读课文,找出文中最具有概括性的一句话。学生很容易就找到句子:“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笔者接着请学生们结合整篇课文对这句话进行探究性学习,思考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们相互研究得出结论:“这句话出现在两部分之间,前半句写的是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后半句写的是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第二节表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句子,笔者启发学生思考:“你从这一节的哪些地方看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有的学生找到了相关数字,有的找到了“两个半足球场”等,体会列数字、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使用的妙处。这样教学,教师充分利用说明文的文章结构和说明方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文章内容,还让学生在探究中感知说明方法的运用。

三、学以致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学以致用是学生将语文学习由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在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理解探究,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精准和说明方法的妙用,并试着自己写一写说明文。执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海底世界》时,笔者先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体会文中每一节中心句的妙用后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校园有哪些景?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对于这个有趣的话题,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我们有雄伟的教学楼。”有的说:“我们学校的小池塘清澈见底。”有的说:“我们的操场很热闹。”有的说:“校园的主干道打扫得很干净。”还有的说:“花园里的花开得很茂盛。”……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选择了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写在黑板上,并提示道:“同学们,你们能分别以这三个句子作为中心句介绍一下我们的校园吗?”学生们根据笔者的要求立刻动笔写了起来。虽然三年级学生的文笔很稚嫩,但他们大都学会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由此可见,学生在赏析文本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迁移运用了已掌握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和形式的有机融合。

上一篇:干粉吸入剂下一篇:字幕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