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科普文的教学(精选3篇)
小学语文科普文的教学 篇1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 笔者发现在各种文学样式中, 科普类题材占有一定的比例, 以人教版国标本为例统计如下: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的科普文, 它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怎样挖掘它特有的优势, 闪现它的光彩?本文试从科普文的特点和意义剖析入手, 探寻小学语文教材中科普文的价值取向和教学策略。
一、科普文的价值取向
1. 沐浴科学知识的光辉
科普文往往传达正确无误的科学知识。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学生讲述了一个个有趣的科学故事, 让学生了解和懂得这些最新、最优质的科普知识, 增长学生的知识, 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左右着我们的思维。
2. 激发科学探索的精神
科普文不仅带给学生知识, 还能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与渗透,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对动物、植物生命的珍爱, 对宇宙行星的幻想,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探究的精神, 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反对迷信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 习得科学知识的表达方式
一篇篇科普文, 都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如《太阳》一课在介绍太阳时, 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在课堂上, 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细细品味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从而提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4. 实现科普读物的“快乐阅读”
童年的生活是充满幻想的, 童年的世界是充满纯真的。以往的科普一向戴着深奥而枯燥的面具, 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科普文, 是将枯燥的科普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文字中, 符合儿童童真、童趣, 送给学生的是知识和语言的大餐, 学生爱读、爱看, 在“快乐阅读”的世界里遨游。
二、科普文的教学策略
《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 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科普知识, 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问题、关注问题、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所学知识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光辉。
1. 读:读懂知识, 读出情趣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科普文也不例外。对于不同体裁的科普文, 我们要不同对待, 该激情处, 读它个激情飞扬, 让知识与情趣共生;该平铺直叙处, 我们就不要刻意追求, 让学生有目的地读, 读懂知识。
(1) 指向性读
对于叙事性的科普文、科普说明文, 我们可以采用指向性朗读, 读懂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他们在学习活动中, 获得一种新知的时候, 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课堂上教师要明确读书的任务和指向,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强化内驱力, 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加工整理, 然后再消化、理解、吸收。如教学《我是什么》, 初读第一、二自然段, 要求学生画出“我”的变化示意: ( ) —— ( ) —— ( ) —— ( ) —— ( ) 。再读, 思考课文是怎样写出“我”的不同变化的。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后, 读得很认真, 很专注, 在这样的梯度朗读中习得知识, 习得语言。
(2) 情趣性读
情趣, 指的是情感和趣味。小学低段的科普文, 往往是童话、诗歌的题材, 如《小蝌蚪找妈妈》、《比尾巴》等, 语言诙谐、生动, 是学生练习朗读的很好的平台, 可以采用赛读、角色表演等方式读懂知识, 读出情感, 让知识和情感共生。
对于语言简练、相对比较枯燥的科普说明文, 语文教师也可以适度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读出情趣, 经历情感和智慧的旅程。如《我是什么》教学中, 先出示: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 在小溪里散步, 在江河里奔跑, 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教师首先范读, 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让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而让学生感悟出睡觉应该读得轻轻的, 散步应该读得很悠闲, 唱歌、跳舞、开大会应该读得响亮一些, 快乐一些。最后师生配音朗读。在这里, 学生通过不断阅读, 知道了水在池子里是静静的, 在小溪里是流淌的, 在江河、大海里是奔腾的。他们读出言表之意, 探出言里之意, 更要悟出言外之意。
2. 品:品析语言, 悟出方法
新课标指出:在学习说明文时能抓住要点, 了解说明方法。因此, 我们在教学科普文时, 应该在不知不觉中巧妙渗透, 引导学生品味其丰富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 即怎么个准确, 怎么个简明, 怎么个科学等, 从中感知到了语言的精妙, 领悟到了文本中用词的准确性, 切不可枯燥讲解。长期训练, 将滋养学生精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1) 自主感悟, 感受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说明文的语感教学, 在引领学生掌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的同时, 更应点拨学生体会其说明方式的丰富多样。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渗透, 使知识获得与方法渗透合二为一。在教学《鲸》时, 在师生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说明的方法, 体会说明方法的多样丰富。
生:我从“目前已知道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 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这句话知道的。
师:我注意到了你把“十六万”和“两千”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 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两个数字写出了鲸的重量, 让我们感受到鲸那么重, 那它当然称得上是庞然大物了。
师:也就是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鲸大, 是吧?你知道吗, 这一种说明方法, 叫做列数字。
在这里, 教师不是刻意地去讲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 而是引领学生去阅读文本, 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心领神会, 进而“豁然洞开水底天”, 对说明方法有所领悟, 有所习得。说明文教学的立足点在于让他们“悟得”与“习得”。怎么悟?通过朗读让他们朦胧地感受说明方法, 并通过品析词句, 让他们形象地感受说明方法。
(2) 理清关系, 感悟语言的逻辑性
科普说明文教学, 要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 这对学生今后说话写文章大有裨益, 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时, 有位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语言训练。先标一标有几个句子, 想一想每句话在讲什么;接着师生进行对对子的游戏, 知道每句话的意思;然后给5个句子理清顺序: ( ) 尘埃遮太阳。 ( ) 行星撞地球。 ( ) 植物枯萎、死亡。 ( ) 食肉的恐龙灭绝。 ( ) 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死去。最后出示句式:因为 ( ) , 所以 ( ) 。让学生说一说, 理清其因果关系。最后教师总结。就在这一步步精心预设下, 学生不仅读懂了句子意思, 理清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更是对他们以后如何读懂一段话做了方法指导, 授他们以“渔”。
3. 拓:有效拓展, 学会表达
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 知识与能力是鸟儿的双翼, 缺一不可。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科普文的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 适度拓展, 创造性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学会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活用说明方法, 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1) 拓之有度
科普文由于篇幅的限制, 它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 为了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适度的拓展是需要的。但切忌泛滥拓展, 将语文课演变成科学课。课堂上的拓展主要发挥以下的作用。
①激发兴趣。在科普文的教学中, 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文字、图片、录像资料,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恐龙的灭绝》导课时播放一段恐龙的录像, 引发阅读期待。
②触发情感。在教学中, 适当地拓展资料, 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调动学生的情感。一位教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 谈到“人类生活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不能再生, 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请班里的调查员汇报他们在课外查阅到的关于资源被破坏的资料, 伴随着幻灯片和学生的讲解, 触目惊心的内容映入学生的眼帘, 刻入学生的心间, 此时抒写珍爱地球的感受可谓情动而辞发。
③以读促写。课堂上的适当拓展是为学生的课堂练笔做准备的。比如学习《花钟》, 补充一些花的资料供学生阅读, 主要目的是为仿写提供素材。
(2) 拓之有法
①写作型拓展。科普文中也有文本的空白点, 在空白点进行拓展, 引导学生利用习得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在《新型玻璃》一课中, 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在未来的生活中, 你还想设计出怎样的新型玻璃造福人类……总之, 就是让学生将课文的知识与课外收集到的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 用自己习得的方式进行介绍, 实现语言由内化到外化的转变。
②活动型拓展。笔者执教《新型玻璃》时, 在学生认识了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后, 创设这样的情境:模拟厂里的推销员向顾客介绍自己的产品。同时, 教学时教师还可以举办读书会、演讲会、图片展等语言实践活动, 落实大语文教学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实践中成长。
“为师不识语文味, 教尽经典也枉然。”科普文中处处皆语文,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在科普文的教学中时刻关注语言形式, 扎实进行语言训练, 融知识、趣味、言语表达于一体, 从而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
小学语文科普文的教学 篇2
朗读作为口语艺术,技巧性很强。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记得刚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时,碰到的最让我头疼的事就是孩子们的朗读习惯。农村的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大多数普通话不标准,自然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也受到影响,除了吐字不准,从一到六年级还有一个特点:拖音。什么是拖音呢?就是每读一个字,就拖很长的音,比如读“长城”,他们总是读成“长——城——”,速度慢,很难听,更别提什么感情朗读。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作了很多努力,示范读,领读,效果甚微。后来,我总结了一些朗读方法教给学生,经过几个星期的练习,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朗读时首先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读一篇课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能把课文流利的读完,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基调,是做到有感情朗读的前提。
其次,要注意停顿。停顿是语调的组织要素,在朗读中有调节气息、显示语意、突出重点的作用。停顿合理可使语句表意显豁,并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朗读时在什么地方停顿,应停顿多长,将根据语句结构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如: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第一场雪》)(“//”表示停顿稍长,“/”表示短暂的停顿)
第三,重音明显。在朗读时正确运用重音,可以突出语句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加强重音:在朗读时突出强调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如《草原》的第一句写道:“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这次”上,有的在“草原”上。根据上下文,应重读“看到”,从而强调下文写的恬静而令人向住的草原美景。(2)拖长字音:通过有意延长音节来达到强调的目的。如:“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一场雪》)朗读时通过延长“整整”、“一夜”的读音来体现雪下的时间长。(3)重音轻读:读音的轻重是相对的,有时有意的轻读主要重音,更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重音轻读,常用来表示深沉、含蓄、细腻的思想感情和轻巧的动作、轻微的声音、幽静的环境等。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句: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里的重音“冷极、雪、黑”就需要读得低沉、绵长些,做到重音轻读。
第四,掌握节奏。节奏是课文所表达的内容由思想感情决定的快与慢、抑与扬、轻与重、虚与实等回还交替的声音形式。课文的感情基调,可造成四种节奏类型:
(1)轻快型。这种有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多轻少重,声轻不着力,词语密度大,有时有跳跃感。多用来描绘欢快、诙谐的情志。如《火烧云》:
我爱看天上的一片云,那片白白的、会变的云。瞧它一会儿变成只小黄狗,摇着尾巴,追着太阳跑;一会儿变成只小灰羊,在草原上撒欢儿跳高。
(2)沉稳型。这种节奏语势沉缓,多抑少扬,多轻少重,音强而着力,词语密度疏,常用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抑郁的情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卖火柴的小女孩》。
(3)舒缓性。这种节奏语速较缓,语势较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表现舒展的情怀。如《第一场雪》、《月光曲》等: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朦胧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4)强疾型。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声音强劲而有力,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如《董存瑞舍身炸喑堡》、《景阳冈》等。以上四种节奏类型,只是大体的分类。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一篇作品的节奏不一定是单一的,往往随着内容情节的变化,节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节奏必须因文而异,切忌死板单一,一统到底。
第五,注意语气。语气是指在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支配下朗读语句的具体语音形式。作品中的语句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总是带有某种感情色彩的。语句的感情色彩,主要是通过声音气息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1)喜爱的感情 一般要读得“气徐声柔”,轻快流畅。如: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着,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珍珠鸟》)
(2)悲伤的感情 一般要读得“气沉声缓”,有一种迟滞感。如: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了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丰碑》)
(3)激昂的感情 一般要读得“气粗声重”语速稍快。如:假如我有幸竞聘成功,我将不负众望,虚心纳谏,博采众议,拥有一副兼听则明的耳朵,一颗善解人意的心灵,一个容纳百川的胸怀,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继续开创,去迎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朗读技巧的传授不能唯技巧化,必须是一种巧妙的“渗透”。渗透的方法很多,如:结合范读渗透;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渗透;在对话中渗透等。总之,指导学生朗读是当今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训练项目,如果我们能把上述五个方面紧密地结合,再加上多样化的朗读,如配乐、分角色等,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水平,而且将显著提高学生们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朗读技巧四要素
发布者:王冬清 发布时间: 2012-8-3 7:47:59
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理解课文的能力。如果学生可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出课文,那么就已经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三维目标。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至关重要。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因此,进行朗读训练时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小学生朗读主要抓语调、重音、停顿、语气几方面。
1、语调。要让学生知道朗读时句子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也就是朗读、说话的腔调,举例说明语调中高低、升降、轻重、曲直的变化,如何去把握它们,朗读时应怎么处理。前一段时间学校组织的朗读比赛中,我班朗读篇目《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骄傲,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语调由舒缓到高昂,由轻到重。语气坚定,字字清晰,字里行间体现出对祖国的热爱。
2、重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样读好重音,并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还要通过举例示范,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的表现处理。有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重音就是读得大声、快而激昂。其实这是不一定的。重音的处理既要注重声音形式,又要注重内心体验;既要注重表层的技巧,又要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力,声声有情,更富有感染力。
3、停顿。朗读中的停顿,指的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停顿体现为一种声音的间歇,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实质是分中有连,断中有续,是文章思想更为活跃的时刻。停顿得长可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停顿得短,可造成“银瓶乍破水浆迸”的境界;嘎然而止,可以使举座皆惊,产生惊堂木一拍之妙。朗读虽有停顿,但需要紧连的时候,应缩短标点的停顿时间。这种紧连并不是完全没有停顿,只是停顿后迅速衔接,甚至不偷气、不换气。同时,紧连并不意味着把每一个音节都缩短音长,一味地加快
语流速度,应当成此处虽连,彼处有停,连中有停,停中有连的语流,使连接与停顿参差交错。
小学语文科普文的教学 篇3
一、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 价值追求
众所周知,我国的母语是中文,小学语文教学是夯实基础的最重要的课程, 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人的内涵,提高人的品位。与此同时,目前小学语文中的课文也更具文化价值,它能够构建人的灵魂意识体系,如《我爱祖国》《倔强的小红军》等文章具有很高的爱国情 怀,能够传承我国的悠久历史。而《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这样的课程则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产生对新技术的学习兴趣,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追求。
二、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处 理方式
第一,强化语文课的文化内涵。新课改下的语文课本知识不是随意形成的,它是经过认真细致地研究制定的, 所以文章之间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联系。语文教师要善于找到文章中的内在关系,并对其进行重新整合和界定,将意义相同的知识连接在一起,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找准课文中的文化价值并做到精准分析。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内涵相当丰富,涉及的内容不仅仅包括字词句,还包含了历史、数学、物理、地理等多方面的文化。教师要善于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各学科知识进行紧密结合, 找准其中的文化核心,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处理方式的选取。
第三,实现语文课文的文化创造价值。创造是进步的源泉和动力,缺乏创新的教育就永远无法立足。小学语文教学也要充分挖掘文章的文化价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再创造。
三、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 价值追求与教学处理方式之 间的联系
( 1) 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是教师选择教学方式的基础。教师教学方式的选取不是随意、无目的的,教学策略的运用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而且还要从课文的文化价值出发,根据文章的不同内涵采用不同的对策进行教学。
( 2) 教师教学处理方式的选取是实现语文课文文化价值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学生对文化的高要求,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更加富有文化价值。想要保证语文文化价值的顺利实现,发挥其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教师就要选取恰当的教学处理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不正确的教学方法,就无法保证文章文化价值的凸显,甚至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使理论与实践相背离。
( 3) 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与教学处理方式是相辅相成的。教材是教学的范本,教学处理方式是教育能够实现的基础,缺乏任何一项内容,教学就无法实现。因此,两者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相辅相成的。语文课本的文化价值要依靠教学来实现,而教学的处理方式也要以课本内容为依据,所以,任何将两者割裂开来的办法都是错误的,都会阻碍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课文和教育方式的作用,进而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与教学处理方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教师想要保证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一定要找准两者之间的共通点, 并坚持逐步完善,为实现教育事业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努力。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满足新课改下教育教学对学生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一定要明确认识到语文课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并从教学的最终目的出发,将其文化意义与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找到两者之间的共通点,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本文通过简单分析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然后找到它与教学处理方式之间的联系,实现有效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科普文的教学】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09-20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09-23
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09-29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07-25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07-14
朗读教学小学语文01-20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05-15
小学语文生活教学06-07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