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科普时代

2024-09-13

后科普时代(共8篇)

后科普时代 篇1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 “神舟十号”顺利飞天。这是我国航天事业从实验性飞行到应用型飞行的大转变, 巧合的是, 这一次飞行距离神舟五号的发射, 整整过去了十年。我国的科技新闻报道也从单一的“科技知识传播”转变成“以人为本的信息传播”。从这一点上看, 我国的科技新闻报道已经进入“后科普时代”。这里的“后科普时代”是指科技新闻的平民化视角加强, 更多地开始关注参与科技活动的人, 而并不是简单的报道科技信息。面对转型, 对于新闻界来说, 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直播内容体现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

在早期的科学报道中, 新闻里遍布枯燥无聊的各种数据和专业术语, 作为普通民众很难接受。如今, 媒体更加注重将科学知识与大众传播进行有机结合——在直播的内容上更加注重对“人”的关注, 更加顾及到最大多数群众的接受度。在此次央视直播报道中, 不仅仅注重对航天员个体的个性和生活进行了挖掘, 加上主持人通俗易懂的介绍, 平民化接受度的考虑, 让受众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到航天飞行的全过程。

(一) 以细节勾画人物形象

“神十”直播的选题更加关注平民化的视角, 更加注重从细节勾画人物的形象, 注重工作者形象的真实展现, 在报道中的温情流露。

此次央视的直播报道中, 一段重复播出的MV (事前采访) 中针对每位航天员成长背景、年纪的不同, 进行个性化的提问。例如当三人被要求用一句话来概括此次飞行的心情时, 王亚萍就说到:“美丽的太空, 我来啦!”。通过采访, 受众对于聂海胜、张晓光、王亚萍的人物个性有了标识化的认识:聂海胜的沉稳含蓄、张晓光的活跃乐观、王亚萍的“巾帼不让须眉”都让人印象深刻。

三位航天员个性化的语言, 拉近了航天员与观众的距离;摆脱早期的“宣读式”简历, 展现航天员作为“普通一员”的一面。此外, 一些细节、动作也会在不经意间为观众带去感动。央视并没有单纯的介绍三位航天员的简历, 而是通过MV中自白式的人物语言、老画面体现训练等标志性时刻, 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的迥异, 并且通过平民化的视角, 为受众展现了真实的、鲜明的三位航天员形象, 避免了简历式的刻板乏味。

(二) “软、硬”兼顾凸显电视直播魅力

长久以来, 科技报道大多数都是时效性很强的“硬新闻”, 内容多半枯燥无味。而在此次神十飞天适逢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主持人欧阳夏丹在直播现场试吃了为航天员准备的“太空粽子”、“太空冰淇林”等食物。主持人现场试吃本就很有看点, 并且可以增加节目的轻松气氛, 与节日的氛围相适应。

本身这样的新闻是“有趣的、观众爱看的”, 自然就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在长时间的“硬新闻”中增加这样的“软料”, 不仅可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 同时在传统节日之际, 更能够引起全社会共度佳节的“共鸣”, 让远在太空的航天员与他们的家人、与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人一起“共度佳节”, 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不断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三) 重复性的专业知识减少

由于已经有前面好几次神舟飞船的直播报道, 很多重复性的信息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突出“神十”的新亮点等等。

此次神十飞行中, “太空授课”是一个很受关注的任务。早在“2007年8月14日, 出身中学教师、随“奋进”号航天飞机登上国际空间站的芭芭拉·摩根, 终于圆了自己的“太空授课”梦” (1) 。这是世界上进行的第一次“太空授课”, 这次授课引发了美国人民, 尤其是青少年的“太空热”。

王亚萍作为全世界第二位进行“太空授课”的人, 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制作水膜与水球等四项实验, 并且与地面上的学生进行了“天地对话”。

“在太空授课结束之后, 直播并没有马上结朿, 央视国际频道特别报道中主持人和鹿宾继续就刚结朿的太空授课进行讨论。演播室直播和现场实况虹播的结合, 形成了新闻'和评论互动, 很好地配合了现场新闻亊件的直播, 实现了对“神十”航天任务的立体解读, 构成了现场和演播室的多信息源切换, 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层次和维度。” (2)

二、直播方式强化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

在直播方式上, “神十”直播节目, 不仅利用了虚拟演播室、双视窗等新技术为观众呈现直观的画面;而且在多次连线的过程中, 记者的亲眼所见、细节发现, 也延续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除此之外, 节目通过微博收集民意, 可以更好的服务节目本身, 让节目充满观众想知道的各种元素。

央视针对各频道的不同特点, 独立展开符合频道自身的直播节目, 从受众角度出发, 迎合了受众的不同收视习惯, 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体现了直播方式上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平民化的视角。

(一) 利用新技术, 直观立体的展现信息

科技的发展给媒体节目制作带来了便利。此次直播节目中不仅有各种航天模型、地图等“教具”, 更利用虚拟演播室技术, 将长二F火箭“活生生”的放在受众眼前, 主持人搭乘着“太空电梯”进入火箭, 围观中展现了完完全全的火箭内部构造和外观。同时还利用虚拟技术, 模拟了火箭发射升空和返回的全过程。加之主持人耐心的“导游式”的介绍, 平民化的解读, 都为科技新闻的传播带来了更大的便利。

此外, “双视窗”也在此次直播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前, 在一些重大直播中, 双视窗的使用并没有很普及, 但在此次“神十”直播中, 双视窗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直面实况的机会。当飞船升空之后, 双视窗不仅展现了飞船上升的画面, 同时也可以展现飞船内部情况、飞行员情况, 这些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 也兼顾到了“内、外”两个方面, 更加全面、更加立体。

通过虚拟技术和双视窗, 整合了视听元素, 从受众的视角出发, 透过多方位的信息展示, 利用好虚拟技术和双视窗的直观性, 满足不同受众求知需求,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 微博预热、直播互动提升观众参与度

微博, 进驻大众视野还不到五年, 但已经成为了不可小觑的大众媒介:更快的传播大众看法, 更真实的展现民意, 已经成为了微博的代名词。此次央视神十直播节目, 早在之前就已经开始微博预热:“寄语神十”、“我的太空梦”有奖话题征集等活动就已经开始了。微博的关注点应当成为主流媒体的报道重点。从电视传播的方式来看, 观众可以同现场参与者几乎完全处于同样的心态和思维活动。“神十”的一大亮点“太空授课”特别考验“天地互动性”, 这也是对电视直播的一大考验。“太空授课看似是很简单的一项任务, 其实这需要强大的航天测控能力在背后进行支持, 特别是数据中继卫星的支持。” (3) 在这次51分钟的航天授课中, 没有出现任何信号的问题, 直播的顺利进行, 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互动环境。

(三) 分频道、分节目, 多组合、全方位展现“飞天”之旅

此次央视三个频道 (CCTV-4、CCTV-新闻、CCTV-9) , 以自身频道受众的特点为基础, 分别策划了不同的神十发射直播节目。这样的安排, 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观看需求, 给受众更多的选择, 丰富荧屏, 提高关注度。

除此之外, 各类品牌节目在神十飞天之前分别播出“航天特辑”, 例如, 《面对面》就播出了采访神十航天乘组的专访特辑、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之路的介绍等等。不仅增加了受众对于神十发射的“知识储备”, 更加深了受众对于三位航天员的了解。这些作用不是简单的播报履历、介绍经历就可以达到的。这样的前期铺垫, 还可以填补直播中的空白, 提高直播中的信息的包容度和表达的深度。

三、“后科普时代”:“以人为本”的组织模式所带来的挑战

一是做好信息传播的“急先锋”。面对类似于微博这样的强大的信息传播渠道, 主流媒体需要抢在受众之前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这就要求媒体要把握受众的兴趣点, 准确地做好事前的报道策划。以神十发射为例, 媒体可以预计的热点就有“太空授课”、“空间站生活”等等。

二是媒体遵循“以人为本”的报道方针。从单纯的报道知识, 到关注科技工作者本身。从目前的科技报道来看, 受众对于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度大大超越了科技事件本身。例如在“神十”航天报道中, 很多媒体的报道亮点都是围绕航天员产生的。这就要求媒体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策划、报道科技新闻。让受众与科技工作者的距离不再遥远, 也要突显科技工作者身上的“人性光辉”, 而不是简单的陈述履历。

三是注重科技报道的趣味性、人文性。如今的科技报道已经不能仅限于“课堂式”的灌输, 而应当从“人”出发:了解受众需求和兴趣点, 抓住科技新闻中的“人物”形象, 增加科技报道的趣味性。例如神十飞天中的“太空粽子”介绍, 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 快速更新消息的同时, 要防止“猎奇式”的消息持续出现。“以人为本”固然重要, 但要防止一味的迎合受众产生的暴力、猎奇、低俗新闻的负面效应。而应当通过理性整合, 突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情感和人文关怀。

四是占得先机, 从“新”上下手。当新闻事件已经“众所周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 都应寻找新闻事件的独特角度, 从深处挖掘, 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加工”。“在新闻时效性没有多少上升空间的时候, 网络新闻编辑对新闻的‘深加工’和评论员或相关专家新闻有见地的阐释与评论, 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4) 进行新闻背景的介绍也可以加深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

注释

11 新浪新闻http://news.sina.com.cn/w/2007-08-16/055012392861s.shtml

22 王玉;乔武涛.航天新闻电视直播新突破——以央视“神十”直播报道为例[J].《新闻前哨》.2013年10期.84-86

33 苏白洁.《重大新闻事件网络专题报道的发展趋势——以搜狐网“神舟十号”专题报道为例》.《青年记者》.2013年10月中.15-16

谈全媒体时代科普作品之策划 篇2

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网络的技术升级和无线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我们共同进入一个被“数字化”和“互联网化”的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的“全”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这种全媒体时代的背景,给科普作品的策划出版提供了怎样的契机呢?

内容仍然为王,形成知识资源库

我国现阶段科普创作者的积极性不高,更是缺乏权威的科普作者。我国较少有一流的科学家专门从事科普工作,能够胜任科普工作的科学家人数也有限,导致好的科普作品一稿难求。但是经过一些科学家和科普出版编辑的多年努力,市场上也不乏好的科普作品,并产了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如气象出版社出版的《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防雷避险手册》及《防雷避险常识》挂图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些优秀的经典作品,在版权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将书中知识点、图片等碎片化并定期修订,形成科普知识资源库。在策划新的科普图书时,如果涉及相关知识点,可以直接调用资源库中的内容资源,形成新的图书或专题。如策划普及暴雨知识的选题,可以直接调用暴雨的形成、危害、预防措施等经典知识资源,较快形成内容权威的科普图书。

全方位策划,使科普作品形式更加多样化

科普作品原来都是以纸书、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的表现形态更加丰富多彩,从表现形式来看,除了传统出版的文字形态之外,更多的是把文字、图像、音频、视频、Flash、检索、关联等进行整合,形成图书、影像、游戏、片段等多种形式来表现相关的内容。如对暴雨知识的普及,原来只能图文并茂地介绍暴雨的形成、危害等,不够形象不够直观,如果配以暴雨形成时水汽动态聚集影像,暴雨造成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影像,可以更直观更震撼地表达相关知识,使人印象深刻。

找准读者定位,形成交互式服务

读者定位一直以来都是图书选题策划的重要环节,细分读者定位才能准确地找到目标市场。科普图书更是要求读者定位准确,让目标读者接受相关知识更容易。科普图书的读者对象大部分都是定位在广大青少年和农民,而青少年专注于学业,与学业无关的图书较少关注;农民更多关注与农业生产相关技术的普及图书,这样导致科普图书即使准确定位在这两个群体,销量仍然不佳。因此,科普图书的读者定位可以更加广泛,拓展至都市白领、领导干部、城镇居民、企业管理者、建筑工人等等,细分读者对象,形成层次。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形成更细化的阅读服务。还以暴雨知识普及为例,针对领导干部,普及暴雨来临时决策层面的知识;针对农民,普及暴雨对农作物成长的利与弊;针对企业管理者,普及暴雨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等等。这些分层次分对象的科普知识可以通过短信定制、微博、报纸专栏推送至需要的人群,起到知识普及的作用并能学以致用。通过新技术与读者互动,能够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同时也能引起读者对作品的兴趣和需要,形成更多订阅。

利用全媒体,使科普作品的传播更加立体化

传统科普作品的传播通常通过有形实体书店或出版单位独有的渠道进行传播,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群体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例如互联网、手机。通过网络发布新书信息,及时迅速。影像、游戏、片段等其他形式的科普作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会得到广泛传播。以气象科学知识普及为例,除了图书之外,有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频道、中国气象科普网、中国气象报、数字气象科普馆等全媒体传播渠道,使科普作品的传播更加立体化。

科学普及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在新的环境下探索科普作品创作、传播的新方法、新趋势,策划出读者喜闻乐见、社会效益巨大的科普作品是科技出版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系气象出版社)

后科普时代 篇3

1 科普理念

1) 科普理念的主要内容。科普理念不仅在科普宣传、科普教育以及众多的科普活动中有所体现, 还主要在法律以及我国各位领导人讲话中有所反映, 科普理念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改善人民群众精神以及物质方面的现状, 加大力度提高其精神品质以及生活条件。科普理念中强调科学知识的普及是全社会人民共同的责任,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同时履行我们提高科学素质的义务等[6]。

2) 新媒体对科普理念的影响。随着新媒体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 在面对传统科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 新媒体可以很好地弥补其缺憾。如:新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迅速以及高效等特点, 方便更多的人及时了解科学技术知识;传统的科普工作方式过于单一, 而新媒体直接打破这一格局, 以更加丰富的传播方式及内容帮助人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2]。

2 新媒体时代科普平台构建的现状

虽然新媒体较传统媒体具有很多优点, 但是在科普平台建设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例如:科普平台构建的途径较少、所涉及到的科普内容不全面、人民群众的参与性不强、忽视了群众对科学知识的体验需要、官方脱离了社会问题以及运用新媒体过程中忽视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等等[4]。在后期的科普宣传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3 新媒体时代科普平台的构建

1) 构建的相关原则。 (1) 尊重性。新媒体时代下科普平台的构建必须遵循尊重性原则, 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在这种开放、自由的科普平台上参与各种科普活动以及传递科普信息, 平台的构建须以参与者为核心, 尊重其需求, 并且尽可能地适应参与者们的需求[1]。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科普宣传工作中, 可以自由地与他人进行沟通, 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建议, 在沟通中加深对科普知识的了解程度。 (2) 参与性。科普平台的构建须重视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 利用新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 通过短信、QQ、微博、微信等聊天工具加大科普的宣传工作, 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各种科学知识竞答, 在QQ群组或微博中开展有关科普知识的讨论等, 加大人民对科普活动的参与力度[1]。此外, 在参与各种科普活动时, 彼此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心得, 在参与中了解知识, 在交流中获取知识。 (3) 效果性。效果是科普平台构建后是否取得成果的直接表现。新时代下的科普工作进行中, 无论是在人民群众的情感、思想方面, 还是在其今后的行为中均会获得或少的产生一些影响, 而这些影响所表达出的效果可以反映出工作进行的是否顺利[1]。在新媒体时代中, 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种优势, 以更加全面、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将科普工作顺利进行, 并达到理想效果。

2) 构建的基本要求。 (1) 信息与体验相结合。将科学信息通过新媒体传递给更多的人民群众, 帮助其了解科学知识是科普工作进行的首要任务, 但仅仅传递信息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求新媒体下的科普网络平台具有体验的功能。让人民群众在网站中的手机报、论坛或微博等网站平台中获取知识, 并建设虚拟的体验馆, 加强群众的参与能力以及体验能力。将信息与体验相结合, 打造更加全面的信息传播平台。 (2) 传统与新型媒体优势相结合。相对于新型媒体而言, 传统媒体中并不是所有特点都是缺点, 其中传统媒体在内容方面更具优势, 传统媒体在老年群体和农民群体中具有更大的市场, 而这些则是新型媒体所不具备的;新型媒体主要在传播的速度、传播的方式以及传播的内容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3]。将传统与新媒体的优势相结合可以建立更适合人民群众了解科普知识的平台。 (3) 官方与社会相结合。新媒体时代下科普平台的构建需要将官方与社会相结合, 人民群众的参与固然重要, 带有政府性质的有关部门也需要重视科普平台的构建, 并且要积极参与到科普宣传活动中。科普平台的构建可以是科普专业人士或极具影响力人员等,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对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并与官方相结合, 最终组成强大的合力, 进一步扩大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以及范围。

4 新媒体时代科普平台建构的途径

1) 网络平台的建构。网络平台的构建可以包括网站、网络、手机、微信以及网络科技馆等更加全面的建设,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平台的构建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要对象, 而不是对科普极具了解的专业人士。例如:网络科技馆的建设主要是将现实生活科技馆中的内容通过新媒体技术转移到网络科技馆中, 可以将科普知识以作品、视频等更加丰富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新媒体优势下帮助人民群众以更便捷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5]。

2) 公益科普服务平台的建构。科普本身具有公益性, 所以加强公益科普服务平台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构建公益科普服务平台, 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答疑惑, 以帮助其对科学知识有着更全面的了解。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在网络平台上举行公益比赛, 组织人民群众将自己的优秀作品展示在网络平台上, 方便他人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积极参与到比赛中。利用更多媒体在公益科普服务平台中建造虚拟科普讲堂、设置科学心理咨询室等, 帮助有科学心理问题的人民群众达到健康科学心理标准。

3) 体验型科普平台的建设。在数字化时代中, 体验是重中之重, 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更愿意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 故而体验型科普平台的建设则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体验型科普平台下设置科技馆、交通安全体验馆、消防体验馆以及文化体验馆等, 建立多类型的体验馆, 方便参与者更加清晰有条理地进行体验, 全面了解科学知识, 提高精神品质。

5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科普理念的发展也不断深入, 尤其是科普平台的建立, 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以及思维方式, 这种变化对今后的城市建设以及其他科普传播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应。在今后的发展中, 如何有效把握规律性、创造性以及时代特征是科普发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杨维东.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科普宣传的平台建构与路径探析[J].互联网运营, 2014 (13) :62-66, 71.

[2]张广霞, 涂慧.新媒体环境下科普平台的构建——基于双边市场理论视角[J].绿色科技, 2015 (3) :289-291.

[3]高坤.新媒体时代广州市科普传播及发展策略研究[N].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4) :83-86.

[4]郑霄阳, 吴娟.重视网络科普功效建设多媒体科普平台[C]//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2010 (5) :674-679.

[5]黄俊, 杨晓飞.博物馆数字化科普平台建设[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4 (4) :116-121.

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科普期刊发展 篇4

1 少儿科普期刊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想找到发展良方, 少儿科普期刊首先应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1.1 同质化问题严重, 缺乏精品

目前, 我国的少儿科普期刊数量并不少, 但精品极少。很多期刊没有认真分析和找准自己的市场发展空间, 而是盲目地照搬同类期刊的成功内容, 却对少儿成长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没有思考, 内容缺乏深度, 没有个性, 结果势必导致同质竞争的问题突出, 风格大同小异, 版面内容千篇一律。

1.2 内容平庸, 人云亦云

很多少儿科普期刊对于热点选题总是“你做我也做”的态度, 大家做出来的文章角度都差不多。有些编辑甚至有这样的心态——“反正这届孩子毕业了就不看我们杂志了, 把以前的内容改改就能继续糊弄下一届孩子”, 所以不断地“炒冷饭”。这样平庸的内容明显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成长要求和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1.3 缺乏新的办刊理念和经营之道

大多数少儿科普期刊的筹稿方式比较陈旧, 板块设计和栏目策划缺乏创意, 缺少有新意、有分量的好文章, 而且在做期刊选题的时候, 压根没有考虑过选题的二次售卖甚至是更多次的售卖。在读者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样的今天, 这样的理念已经很难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和审美情趣。

1.4 传播手段老套、互动交流滞后

新媒体讲求个性化定制, 可以实现面对面实时传播各种信息, 满足读者的实时需求, 而传统媒体不可能实现这一功能, 输在了起跑线上。传统期刊浪费了大量时间在中间环节——组稿、审稿、编排、校对、印刷、发货流程用时比较长, 一个周期最快也需要十几天。这样一来, 当读者拿到杂志时, 杂志上刊登很多所谓热点都已经不再是热点。而编辑干脆就做越来越多的没有时效性的内容, 使杂志的可读性进一步降低, 恶性循环。与读者互动方面就更是传统媒体的老大难问题。十年前, 有些少儿科普杂志每个月能收到几百甚至上千封读者来信, 如今连收到的电子邮件量都已经大大减少, 何况是传统的纸质邮件?很多编辑都是靠自己的臆测来确定读者喜欢什么内容, 而并不知道读者真正需要的内容。

面对这样的问题, 少儿科普期刊的未来何去何从?

2 新媒体影响下少年儿童读者的新型阅读方式

阅读是少年儿童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目前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 传统的阅读习惯、阅读途径和阅读内容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少年儿童的阅读方式正经历着转型, 我们能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2.1 浅阅读

研究发现, 38%的少年儿童选择通过网络去寻求未知问题的答案。新媒体时代和大数据时代下, 孩子们很容易从网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我们能从网上查到的东西, 孩子们同样也能查到。这种信息收集方式有优势, 也有弊端。过于依赖网络会阻碍少年儿童理解和消化信息的能力, 甚至将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

大数据就是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如此海量的信息中当然也挟杂着大量的无效信息, 少年儿童想更多更快地获取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 只能放弃深度阅读, 进行浏览式阅读。

2.2 短阅读

在新媒体时代, 期刊、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正在逐步被讲求“短平快”的网络媒体所替代。少年儿童处理信息的方式正在随着这种趋势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他们越来越短时间和短内容的阅读方式, 对阅读时间比较长或者内容比较长的信息的忍耐力越来越差。短阅读的习惯会让孩子们在选择读物时抛弃长篇的文章, 更多选择短小浅显的文章。

2.3 杂阅读

由新媒体所构成的电子阅读系统已经成为了一座的空前强大的“图书馆”, 而新媒体时代的少年儿童越来越依赖这个内容庞杂、良莠并存的“图书馆”去获取他们所要阅读的内容, 他们阅读的内容越来越杂。研究表明, 有些孩子喜欢边听歌边完成网络作业, 边聊天边写作文等, 在不同的事情间进行着切换。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的阅读活动往往是浏览性的、消遣性的。

2.4 互动阅读

新媒体时代不仅仅是多媒体时代, 更是自媒体时代。新媒体在互动方面的优势是与生俱来的。新媒体使得少年儿童也有了公共话语权。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被动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 除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由自主地选择内容以外, 他们还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或转发信息。这种互动性使得孩子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阅读时显露出个人风格。

这样的新型阅读习惯是否存在着某些弊端, 并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但是少儿科普媒体应该引起重视, 积极地思考如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并且加以引导。

3 新时代的少儿科普期刊应求变

3.1 要有明确细化的读者定位

要通过研究和分析市场, 将原来宽泛的市场定位明确化, 只有细化了读者定位, 编辑在内容的选取上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使杂志的教育引导功能更好地发挥, 进而促进杂志发行量的不断提高。

3.2 打造少儿科普期刊精品

所谓精品刊物应从在政治、文化方向上, 在内容的选择上, 在形式上, 在语言文字上及版式、装帧上各个方面精心打造。良好的品牌可以加强读者对期刊的忠诚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精确的市场定位, 是少儿科普期刊打造精品的基础;不断创新内容, 是少儿科普期刊打造品牌的关键;独特的编排风格, 是少儿科普期刊培育特色、打造品牌的保障。

3.3 努力培育广告增量

目前, 绝大多数少儿科普期刊广告版面十分有限, 许多期刊甚至根本没有广告收益。其实, 正是这种滞后使我国的少儿报刊广告业成长空间巨大。长期以来, 广告商对少儿期刊的广告价值认识不足, 这种观念上的误区, 严重地制约着少儿期刊广告经营。要扭转这一局面, 必须在做强报刊品牌的同时, 推广品牌, 充分利用少儿科普期刊发行量大的优势, 重视广告经营的个性化策划。

3.4 延伸产业链, 走多元化经营之路

当前, 绝大多数少儿科普期刊的发行主要依靠邮发和校网代理发行, 仅靠发行量创收。未来的发行方式很可能更多地以网络为载体, 邮发和校网这种传统的发行优势资源一旦萎缩甚至丧失, 少儿科普期刊的生存必然面临巨大的考验。

不少少儿科普期刊只有纸质版本, 官方网站也只是将纸质版本的内容原样上传, 基本没有挖掘和发挥出新媒体的作用。有些少儿科普期刊的决策者有这样的思维模式:扩展期刊的经营思路无非就是做电子版, 再不然就是建个网站, 建几个读者交流QQ群什么的, 现有的编辑在做本职工作的同时, 顺带手就能把这些活干了。其实, 这种认识非常肤浅。这些工作如果没有专业人才进行长期管理经营, 所得到的效果必然是隔靴搔痒。

以网站为例, 近年来我国的科普网站和网页数量不断增长, 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科普内容, 如健康、环保方面的内容受到广大网民欢迎。不过, 我国多数科普网站的建设水平仍然较低。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约有310万个网站, 其中有近八成网站处于闲置状态, 科普网站只占1%, 其实还大有发展潜力。有些少儿科普期刊的决策者认为无论网站还是电子版, 其内容都应该基于纸质版本。其实这种思维也是很有局限性的, 纸质期刊的网站和电子版应该有独立的生存空间, 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内容, 以全新的理念办刊, 拓展经营思路, 有效地延伸产业链, 走多元化经营之路。

3.5 不断延伸服务内容

如今, 少儿科普期刊的卖点是什么?答案是应该卖服务。

少儿期刊应该积极挖掘资源优势, 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 不断拓宽服务项目, 利用少儿图书、少儿用品、教学培训、夏令营、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等形式的活动, 与新媒体联手, 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内容。

如今是新媒体时代, 也是大数据时代。2015年, 习近平总书记访英期间, 马云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家代表, 成为了英国首相卡梅伦的顾问。这不仅仅是英国政府的一种政治手段, 也表明了大数据的巨大价值。英国政府希望通过马云等中国互联网企业家手中的大数据, 获得中国消费者的兴趣、习惯等重要信息, 进而调整对华的贸易政策。通过对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中国的少儿科普期刊同样能够了解当前的少年儿童希望获得什么样的信息。

传统的少儿科普期刊大都认为自己的任务是给读者介绍知识。而我们能介绍的大部分知识对于当前的少年儿童来说, 他们都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获得。其实读者需求的并不是知识本身, 而是谈资, 是信息。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帮他们去伪存真, 为它们私人订制。

以《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为例, 我们可以了解到少年儿童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样的信息, 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博物》杂志官方微博的粉丝数量超过217万, 每天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 很快就会得到博主的回复。其中最常见的问题类型是读者发来他见到的某种动植物的图片, 问“这是什么东西”, 或是他见到的某种现象, 问“这是为什么”。这种“这是什么”或“这为什么”的问题平均每天大约有2000个。读者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 不但得到了为它们私人订制的资讯, 还与刊物形成了深厚的友情, 这才是在新媒体时代应该有的读编互动。

3.6 巩固自身优势, 给读者一个购买的理由, 让孩子的父母安心, 让孩子舒心

少儿科普期刊与新媒体相比较, 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

第一, 少年儿童接触网络等新媒体, 容易接收到不良信息或是虚假信息, 使他们得到错误的认识, 甚至沉湎于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 (2015) 》指出, 有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研究者认为, 微博平台开放性高, 像一个公开的信息交流广场, 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 因而成为众多新媒体假新闻的信息源。正规出版的少儿期刊, 在社会上具有公认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这一点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很重要。另外, 我国对于网络的监管力度已经大大加强, 立法也正在逐步完善。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也指出, 保障网络安全和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的重要性, 也为我们的媒体工作者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蓝皮书在新媒体发展的十大未来展望中也提到了新媒体传播立法正在提速。在网络环境越来越好的情况下, 少年儿童通过网络获得的有益信息就会更多, 而少儿科普期刊整应该是这些信息的主要的提供者。

第二, 少儿科普期刊具有弥补或推进教育的功能, 因此学校老师会组织开展导读, 而网络等新媒体则缺少这一优势。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少儿科普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要配合新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也给少儿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少儿科普期刊不但可以卖私人订制的资讯, 还可以私人订制的课程, 而这些也都是服务。

第三, 少儿科普期刊还便于学校展示和推荐, 便于少儿读者和家长收集。这些优势使得少儿期刊在面对新媒体蓬勃兴起时, 依然有存在的价值, 也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在新媒体兴起的背景下, 中国的少儿科普期刊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 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任重而道远。少儿科普期刊只有求新求变, 才能求得新发展, 取得新效益, 站稳脚跟, 赢得市场, 不断发展壮大。

摘要:新媒体发展有怎样的未来展望?在新媒体时代, 少儿科普期刊面临哪些问题?在新媒体的影响下, 少年儿童读者形成了什么新的阅读习惯?少儿科普期刊应该如何相应地求变?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大数据,少儿科普期刊

参考文献

[1]宁萍.新媒体时代少儿期刊发展之我见, 20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 (2015) , 2015.

[3]邹佳伶, 杜胜男, 张昭容, 等.新媒体对少年儿童阅读习惯和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长江三角地区为例, 2014.

后科普时代 篇5

一、大数据产生的时代背景

21世纪是数据信息时代, 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大大拓展了互联网的疆界和应用领域。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 也无偿贡献了自己的“行踪”。正如《纽约时报》2012年2月的一篇专栏中所称, “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 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 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 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指出:“大数据是一场革命, 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 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 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

二、大数据在科普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快了信息化向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渗透。英国《自然》杂志曾出版专刊指出, 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 人类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有资料显示, 1998年全球网民平均每月使用流量是1MB (兆字节) , 2000年是10MB, 2003年是100MB, 2008年是1GB (1GB等于1024MB) , 2014年是10GB。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任务繁重, 建设科普信息化体系, 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意义重大。

1. 科普信息化建设符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提高传播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 (2011-2015年) 》中也提出如下建议:“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培育、扶持若干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 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游戏软件;发挥网络科普联盟的作用, 促进网站之间开展科技传播的交流与合作。”可以看出, 国家和政府对信息技术在科学传播领域所起作用的重视程度日益凸显, 信息技术在科学技术普及领域的应用也亟待进一步发挥。

2. 科普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

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 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的信息时代, 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媒的实力。科技信息的传播更是如此, 它既是社会科技文化的载体和渠道, 也是科技文化的组成部分, 更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表现。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 人们获取所需科技文化信息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的购买科技图书、收看科教节目。公众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现场直播, 亲眼目睹科学活动并发表感受;可以通过同步接收科学家的声音图像, 接收科学信息;还可以通过博客等网站接收感兴趣的科技信息并发表意见。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科技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模式, 也使得公众接受科技文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便捷, 获取的科技文化知识更加丰富多元。

3. 科普信息化建设是公众的本质需求。

第八次全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 我国公民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显著增长。调查显示, 与2005年相比, 2010年我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增长较快, 其中科学新发现为71.6%, 比2005年的54.5%提高了17.1个百分点;医学新进展为71.1%, 比2005年的45.9%提高了25.2个百分点;新发明和新技术为68.2%, 比2005年的50.9%提高了17.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 科技信息一直是公众关注的重点内容, 其中与人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科技信息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这充分说明科普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大政方针, 同时也是普通大众的本质需求。信息化科普不仅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科学文化消费途径和渠道, 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消费内容, 还改变了公众参与其中的被动消费地位, 使其具有了共同创造的平等话语权。

4. 科普信息化建设是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需求。

近年来, 我国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研究开发投入大幅度提高, 每年安排资金仅在民口专项就达300亿元以上;在基础研究领域部署了蛋白质研究、纳米研究、量子调控和发育生殖研究等四大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每年每个计划的经费也上亿元;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的每项年资助资金也在千万元以上, 科技产出日益增加。但遗憾的是, 由于受机制的限制, 无论是国家的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项目、“863”计划、“973”计划, 还是重大基金研究项目, 科技项目成果的科普并没有受到重视, 亟待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把科研试验基地搬上电视电影屏幕、互联网、游戏、手机等第五媒体, 产生更好、更大的社会效果。

三、我国林业科普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林业网络科普信息化现状。

据中国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数据, 截至2013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人, 年增长率为19.1%;网域名总数为1844万个, 网站总数为320万;中国网页数量为1500亿个, 相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22.2%。同时, 各类林业网站的数量也快速增长, 达数千个以上, 这包括如国家林业局和各省林业厅、各市县林业局等各级林业行业国家机关网站;包括各高等林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中等专业学校的网站;包括一些林产品生产销售公司的网站等等。

2. 林业科普网络存在的突出问题。

截至目前, 我国还没有真正的专门的林业网络科普网站, 部分林业网站开设了林业网络科普频道或栏目, 但这些有关林业科普知识的传播大多较为零散且不系统, 林业科普的定位、内容和基本形式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受众定位不清晰, 针对性不强, 没有体现出科普知识是针对广大民众的本质需求;二是科普知识内容建设不成科学体系, 很多频道或栏目只是基于一时的科技热点、政策颁布传达、机构新闻活动等展开报道;三是方法单调, 生搬硬套, 互动性启发性差;四是内容更新不及时, 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也多有存在。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林业科普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四、我国林业科普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大数据时代科普工作发展的趋势, 林业科普应以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建设新型科技传播与交流渠道为发展方向, 建立基于信息技术不同形态的科技信息传播与交流平台, 开发公众渗透度高的科普渠道, 加大民生科普、应急科普的传播渠道建设力度, 丰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科普内容, 加大科普信息辐射的强度和广度, 提高科普宣传能力。

1. 组织新媒体科普资源开发与转化, 夯实新媒体科普宣传的基础。

开发符合信息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规律的原创性科普资源,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数字化科普资源;继续鼓励、资助林业科普图书、科普影视与动漫、科普展览及展品等的创作、研发、设计, 繁荣科普创作;积极主动地推进向新媒体科普内容提供者的角色转换, 包括成立非营利的专门从事信息化科普的机构, 成为专业的3G新媒体科普的内容服务商。

2. 充分发挥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

要引导、鼓励和促使电视台、广播电台参与科研成果科普化工作, 以无偿或以贴补广告的提供方式, 开辟固定的科普栏目;要大力利用和扶持现有的网络传播资源, 一方面积极创作新的文字和视频科普作品, 另一方面努力发掘改编旧有科普资料, 以量大、点播容易、传播成本低、青少年参与度大等优势, 营造浓厚的社会科普氛围。

3. 组织构建信息化科技传播平台, 提升与加强信息化科普宣传的能力和效果。

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不同形态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拓展, 形成多媒介融合的信息化科普宣传网络;积极利用已经较为成熟的信息化技术;大力推进有发展潜力的新媒体科普方式和渠道的建立, 开发新的合作模式和传播模式;倡导物联网发展, 促进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的实现。

4. 加强信息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为社会培养跨学科、跨行业的林业科普人员队伍。

加强与相关部门间的联系与配合, 以林业科研机构、各专业学会为主, 通过跨学科培训、奖励设置等方式, 多种途径地开展林业科普及科普创作专、兼职人员的培养, 在三网融合形势下储备林业科普人才队伍;大力开展用以支撑各项资源开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

5. 推动实施重大林业科普项目, 着力打造信息化科普宣传的网络与平台。

建议现阶段以技术较为成熟的互联网科技传播网络的完善与创新, 以及移动通信科技传播网络的广泛开发为主要方向。一方面抓林业科普资源建设, 为信息化科普平台提供传播内容, 拓展新的形式;另一方面抓林业科普平台建设, 畅通科普宣传渠道, 扩大宣传影响, 增强科普效果。

摘要:从全球视野和国家发展战略来看, 大数据是当前和未来最值得重视的课题, 必将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人类生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章在对大数据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了大数据时代林业科普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探讨性地提出了林业科普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林业科普,大数据,信息化,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2]Tony Hey.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3]邬贺铨.大数据思维[J].科学与社会, 2014 (1)

[4]汪小帆.数据科学与社会网络:大数据, 小世界[J].科学与社会, 2014 (1)

[5]Backstrom L, Boldi P, Rosa M, etal.Four degrees of separatina.Proc.4th ACM Int'l Conf.on Web Science, 2012, 33-42

[6]孟小峰, 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50 (1)

[7]袁满.大数据时代与信息技术发展探析[J], 2014 (11)

[8]刘洋.大数据时代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J].林业科技情报, 2014 (1)

[9]Centola D.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homophily in the adoption of health behavior Science, 2011, 334 (6060) :1269-1272

后科普时代 篇6

新中国成立后, 科普期刊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全国各个地方都纷纷创建了科普期刊, 这是我国科普期刊发展过程中第一次高潮。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华大地, 科学技术日益得到重视, 这也促进了我国科普期刊事业的发展, 是我国科普期刊发展过程中第二次高潮。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的科普工作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与此同时, 科普期刊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期刊的种类和数量乃至质量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科普期刊的种类虽然越来越多, 但结构却不够均衡,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实用技术类的科普期刊发展较快, 却很少有综合类科普期刊;二是一些专业科普期刊的种类增长很快, 如医学类、保健类等, 但很少有关于基础科学知识的科普期刊。科普期刊的发行量之所以降低, 主要有以下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消费观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而大多数科普期刊在创作上仍然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 这与读者的需求是不相符合的;同时, 随着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发展, 读者的注意力也有所转移,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对期刊的冲击就更大了。

二、我国纸媒科普期刊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传统科普期刊主要是纸媒时代的刊物, 它主要是以传统的排版、编辑、印刷等方式开展工作的。本文论述的传统科普期刊主要针对大众科技类、生活类以及专业类三种。

1.科技类科普期刊。这类期刊的内容不会局限在某一个领域, 它涵盖的内容综合性较强。这一类期刊能够为读者提供各种科学知识, 从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题材非常广泛。一般来讲, 阅读大众科技类科普期刊的受众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编者在编写时只要能够把科学道理或者科学现象等解析清楚, 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 就可以吸引大量受众。

2.生活类科普期刊。这类科普期刊的内容相对来讲专业性并不强, 也具有比较强的综合性。生活类科普期刊距离读者的生活最近, 以向读者多介绍一些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理念以及先进的科技成果等作为办刊宗旨。在各种科普期刊中, 这类期刊是最受欢迎的, 市场效果也比较好。

3.专业类科普期刊。这类科普期刊在发展中相对要困难一些, 因为这类期刊的内容专业性很强, 在选材时必须根据专业领域范围来进行选择。在这种情形下, 若是该刊物的行业具有优势, 且有一定的产业背景的话, 即使并不是社会大众关注的专业, 只要有行业支持, 收益也是不错的。但是如果该刊物代表的行业或产业还不够成熟, 缺乏行业支持, 再加上专业性过强, 这样是很难得到读者的支持和喜爱的。总之, 专业类科普期刊在经营发展中面临比较大的困难。

三、新媒体时代传统期刊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科普期刊是科学知识普及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具有持续时间长、便于查阅和保存、传阅范围广而且可信度高等优点。但随着新媒体的爆发, 纸质科普期刊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 网络时代改变了传统阅读方式, 读者群日益流失

阅读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活动之一, 人们能通过图文的阅读, 加以沟通并吸收、传承知识, 累积经验。然而, 网络时代的到来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信息量大、不受时空限制是网络的最大特点。在网络的世界中, 人们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电子期刊等获得国内外最新的科技信息。一些网站、论坛等吸引了大量的读者。美国时代公司调查显示, 现在大部分人都热衷于网络, 读书报杂志的人在逐渐减少。在新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的读者流失成为必然, 对科普期刊的发展势必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二) 网络化转型出现瓶颈, 期刊内容参差不齐

在网络时代信息量巨大且传播迅速。同时, 传统媒体是面向大众型的, 而现代的媒体受众则趋向于窄众化。现代社会, 在因特网中信息流动实现了“点对点”, 电视频道的划分也越来越专业化, 其他媒体的受众也大多是针对特定受众群的, 这也就是说, 媒体的受众对象越来越细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黄芝晓曾经提出, 期刊发展必须紧随时代要求, 应该办出期刊的个性来。

在当今社会, 期刊如果依然是涵盖各方面的内容, 那么这样的期刊是很难吸引受众的。人们在选择期刊时更加理性, 他们更喜欢具有个性的期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一刊多面”和“千刊一面”是难以立足的。我国很多传统的科普期刊, 大多片面地追求内容的丰富性与广泛性, 杂志内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 这样就很难进行栏目转型, 自然也就无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受众流失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四、新媒体时代期刊转型的主要对策

(一) 以读者为中心, 转变编辑思路

新媒体对科普期刊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威胁, 近年来纸质科普期刊的发行量逐年下降, 而数字版的用户却高速发展, 用户访问杂志网站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据相关人士预测, 未来社会中数字杂志的业务将会飞速发展, 年平均增长速度将会超过35%, 这一速度是传统平面业务无法相比的。所以, 科普期刊应该特别重视新媒体业务。实际上对科普期刊业来讲, 新媒体的发展既是一种挑战, 同时也是一个机遇。传统科普期刊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打破陈规, 解放思想。科普期刊应该有紧迫感, 转变自己的思想意识, 重视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大力促进新媒体的发展, 以期能够和国外优秀科普期刊同步发展。

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把客户的需求放在中心位置, 这一点是传统科普期刊应该学习的。很多传统科普期刊一直以来都特别重视读者意识, 他们习惯上都把读者定位为自己的受众。传统科普期刊之所以这样来定位用户, 原因就是认为科普期刊的功能就是输出文化, 而不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可是, 新媒体就不一样, 新媒体总是想方设法来满足用户的要求, 尽最大可能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与体验。所以, 传统科普期刊业应该把读者转化为用户, 并努力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

(二) 媒体联动, 多媒体混合经营

面对各种新媒体的冲击, 科普期刊一定要对自身的价值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这样才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例如, 如今有很多杂志读者都比较喜欢浏览科普网站, 但网络本身存在很多弊端, 网络能够迅速地为读者提供海量信息, 可是这些信息的含金量参差不齐, 很多科技爱好者花费大量时间浏览信息却找不到重点, 这就又为杂志吸引读者创造了契机。科普杂志若是能够改变这一情况, 无疑会吸引大量读者。一方面, 科普杂志要为读者提供权威的科技信息;另一方面, 还可以为广大的网民提供“信息导航”服务, 这样就能够吸引大量网民阅读科普期刊。尼葛洛庞蒂就曾经说过,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关于信息的信息, 它的价值要远远超过信息的本身”。

(三) 技术升级, 建立数据库营销模式

新媒体的发展分流了大量的科普期刊读者, 不过科普期刊还是具有一定的固定读者, 此时我们就可以采取数据库营销方式。所谓数据库营销, 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直接销售数据库, 二是利用掌握的数据库来进行产品销售。通过数据库营销手段, 能够让科普期刊掌握读者的信息, 从而准确地来定位目标受众, 这样科普期刊就可以根据目标受众的兴趣与需求来对科普期刊的内容以及风格等进行定位, 这样就能够使读者的忠诚度增加, 从而增加销量。新媒体业务的发展还能够促进数据库的发展与完善。

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及内容等都比科普期刊具有更大的优势, 因此新媒体在用户上占有量要更多。科普期刊业应该从用户的需求出发, 及时而深入地掌握用户信息, 多与用户进行互动。例如, 科普期刊可以建立虚拟社区来收集用户信息, 科普期刊还可以对用户的留言、帖子等进行分析, 来了解用户的消费需求、交际圈等, 然后再根据这些信息来建立数据库, 从而能够按需投放。此外, 还可以通过电子杂志来建立数据库。

五、结语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数字化技术下科普期刊的发展, 如何利用网络数字化技术推动科普期刊的转型, 使其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自身传播的影响力则需重视起来。为此, 对传统科普期刊而言, 应立足信息化技术手段, 探索传统期刊发展新模式, 运用新技术等手段加大传统期刊的改革。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网络信息化对期刊出版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对传统期刊而言, 不仅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同时也对其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机遇。为此, 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传统期刊的转型进行分析论述, 最后就传统期刊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转型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科普期刊,新媒体,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曹轲.大众传媒的科学传播——以《南方都市报》的实践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8) .

[2]李秦, 褚晶晶.浅谈新媒体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1 (13) .

[3]覃晓燕.科学传播中传媒责任审视[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0 (4) .

[4]吴娟.科学传播的新探索——科学松鼠会[J].新闻传播, 2010 (4) .

后科普时代 篇7

一、核心竞争力不需要转型

医学科普期刊在长期的经营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 由具有医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编辑团队根据群众的健康需求进行主动策划, 其原创内容通常来自医疗卫生机构、医学院校或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因此, 医学科普期刊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用”, 这正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目前, 互联网的普及使医学科普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容易。互联网上各种来源的医学科普信息令人目不暇接, 但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信息来自哪家机构、哪位专家, 该机构、专家在相应领域的学术水准如何, 往往无从了解。有的信息专业性不强, 有的信息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就是伪科学。如“绿豆神医”张悟本、“生吃泥鳅”的马悦凌等人曾经的大行其道和如今的销声匿迹, 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互联网医学科普信息的泛滥, 对医学科普期刊而言, 是挑战, 也是机遇。一方面, 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 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医学科普信息仍然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群众需要的是“钟南山”而不是“张悟本”;“张悟本”常有, 而“钟南山”不常有。另一方面, 普通群众没有医学专业背景, 缺乏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对他们来说, 具有强大品牌影响力的医学科普期刊是十分可靠的信息源。

然而, 一些医学科普期刊在力推互联网转型的同时, 对内容质量的要求有松懈倾向, 忽视了对原有核心竞争力的保持和强化。这看似紧跟时代潮流, 实际上是邯郸学步。因为医学科普期刊无论以何种先进的方式触及用户, 都是基于内容的存在;医学科普期刊对用户的吸引力, 也是基于内容的参考价值。没有内容, 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参考价值, 就失去了吸引力。转型不等于发展, 即使实现了互联网转型, 如果没有参考价值较高的内容作为支撑, 医学科普期刊的经营也将步履蹒跚、行之不远。

因此, 医学科普期刊互联网转型的前提, 是保持原有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需要转型, 需要转型的是生存方式。

二、从“点对点”向“点对网”转型

当前, 部分内容质量较高的医学科普期刊面临传播渠道萎缩、传播力不张的困境, 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其信息传播面有限, 传播速度慢, 甚至在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发生“梗阻”。具体表现为依靠低效率的邮寄到达读者, 且发行量持续下滑。

传统媒体的发行, 是一个“点对点”传播的过程, 传播渠道长、速度慢、路径单一, 发行量基本就是“点对点”传播的次数。虽然可能存在读者之间借阅等通过人际关系传播的情况, 但不是主流。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属于工业时代。

目前, 人类社会的传播形态正在从工业时代“一对众”的大众传播, 转向以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分享为主要特征的社交化、网络状传播。这是自1833年第一家成功的“便士报”开创大众传播时代以来, 人类社会传播关系的最大变革。[1]人们在亿万与自己构成或强或弱的社会关系的人群中选择信息, 从自己的朋友圈、同事圈、兴趣圈等社会关系渠道中, 按照亲疏关系、信任度、喜好度等来构建自己的信息源。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渠道, 已经不是传统物理渠道, 而是人际关系渠道。因此, 使内容产品有效地嵌入社会关系渠道, 成为媒体传播有效性的关键。[2]这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依靠人际关系的“病毒式”传播, 信息传播的次数可能远大于媒体向用户直接传播的次数。在这种传播模式下, 媒体传播的对象不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点, 而是由这些点构成的密切联系的网。

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对医学科普期刊来说, 是挑战, 更是机遇。一方面, “点对网”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远大于发行;另一方面, 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 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 只要具备足够的参考价值, 这种依靠人际关系的传播就拥有巨大的空间, 并能带来潜在的用户。医学科普期刊重建传播力的关键, 就是从“点对点”传播向“点对网”传播转型, 将内容嵌入用户的人际关系网中。当然, 专门定位于老年人的医学科普期刊有其特殊性, 因为老年人更倾向于纸质阅读, 对这一点仍不容忽视。

三、从“读者群体”向“用户社群”转型

对医学科普期刊来说, 仅仅将内容“平移”到互联网上是不够的, 还要将“读者群体”“平移”到互联网上, 并将“读者群体”转型为“用户社群”。

传统媒体依靠发行, 读者主要是被动接受, 可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与传统媒体产生互动, 但由于其经济成本和不便性, 这种互动比较有限。在“互联网+”时代, 读者已经不仅仅是读者, 还是传播者、评论者、互动者、产品 (或服务) 的消费者, 读者已被用户取代。同时, 互联网使用户与媒体、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变得十分便利, 在这种情况下, 群体逐渐演变为社群。两者的区别在于, 群体是一群有共同需求的人, 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群则以成员之间的互动为重要特征。

“用户社群”的打造和经营需着重把握“两个黏性”。一是医学科普期刊与用户之间的黏性, 二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黏性。“两个黏性”辩证统一, 相互促进。医学科普期刊与用户之间的黏性归根结底主要靠核心竞争力, 即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但其他方式也必不可少。比如, 根据用户的个体需求进行内容“私人订制”, 由用户对内容进行评论和反馈, 请用户投票确定选题, 为用户免费提供就医指南、计步、服药提醒等功能, 开展线下活动, 等等。用户之间的黏性则基于共同的健康需求, 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交流的需求。医学科普期刊可通过APP、微信等平台, 为用户提供相互交流的便利。更进一步地, 因为不同用户的健康状况、遗传基因、家族病史、性别、年龄、所处地方的疾病谱不同, 其健康需求是可以细分的。医学科普期刊可利用大数据, 将用户细分为糖尿病患者、孕产期妇女等类别, 建立用户子社群, 让用户之间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互动。

“用户社群”就是媒体占有的客户资源, 是“跨界营销”的基础和前提。拓展产品经营种类, 实现多元化发展, 实质就是传统媒体在社群组建完成后, 转换自己的媒体身份, 使自己作为一个社群的服务者而存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了解自己组建的社群中的兴趣, 进而提供符合社群口味的产品和服务, 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盈利模式。[3]

四、从“发行+广告”向“跨界营销”转型

当前, 传统媒体发行量的下滑和按点击量计费的互联网广告的出现, 导致传统媒体广告对广告主的吸引力持续削弱。传统媒体“发行+广告”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传统媒体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去聚合用户资源, 建立用户平台, 分析用户需求, 建立强大的数据库销售能力, 最终可以实现多种商品的大规模销售, 即基于数据库的媒体购物或媒体电子商务, 这将是未来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1]传统媒体的转型需要颠覆式的创新, 与应用、服务、商务、社交充分结合, 不仅做内容产品, 还要做服务产品, 着力打造与新兴媒体良好对接的新型媒体。[4]

医学科普期刊的“用户社群”是一个有共性需求的社群, 其特点是关注健康, 并可能为此进行经济投入。这一共性需求, 意味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其开发方式之一, 是由医学科普期刊销售与“用户社群”相匹配的产品 (或服务) , 即“跨界营销”。所谓跨界, 是医学科普期刊本身不直接生产 (或供应) 产品 (或服务) , 而是跨过媒体行业这个相对狭小的界限, 与产品 (或服务) 生产 (或供应) 方进行合作。

在新媒体平台直接购买, 即媒体电商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营销方式的问题。新媒体可运用大数据, 分析用户需求热点, 重点推出与此相应的产品, 利用媒体专业优势, 进行立体宣传推介, 即“共性营销”。可根据用户对内容的偏好、购物记录, 分析用户个体需求, 为用户个性化推荐可能购买的产品, 即“个性化营销”。还可通过用户向其朋友圈推荐购买, 根据成交情况对用户予以奖励, 即“用户营销”。

“跨界营销”的本质是, 医学科普期刊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 实现其影响力价值的变现。因为商家需要销售产品 (或服务) , 但缺乏让目标群体了解其产品 (或服务) 的能力;媒体拥有相对固定的用户社群, 但没有产品 (或服务) 可以提供。媒体电商营销方式的优点在于, 相对于广告, 媒体电商不需要面向那么大的群体。因为广告距离购买还有较长距离, 媒体电商更接近购买, 具有较高的转化率。

我国拥有13亿人口, 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 对医学科普信息更加关注, 对健康产品 (或服务) 更加愿意投入。在这一点上, 相对大众新闻媒体, 医学科普期刊进行“跨界营销”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大众新闻媒体根据点击来挖掘用户需求并非易事, 如很难通过时政新闻的点击, 分析用户需要什么产品。但对医学科普信息的点击, 往往能明显地体现用户的健康需求。目前, 很多医学科普期刊已经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跨界营销”盈利模式。它们所需要做的, 就是继续深耕大众健康领域。

在诺基亚被收购的新闻发布会上, 其CEO感伤地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 但不知为什么, 我们输了。”其实, 诺基亚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跟上互联网发展的脚步。以此为鉴, 医学科普期刊只有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 成功实现生存方式的转型, 才能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摘要: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国内许多医学科普期刊纷纷试水互联网转型。但医学科普期刊转型发展的前提是保持核心竞争力, 即参考价值。核心竞争力不需要转型, 需要转型的是生存方式。医学科普期刊的互联网转型涉及三个方面:传播方式从“点对点”向“点对网”转型;用户模式从“读者群体”向“用户社群”转型;盈利模式从“发行+广告”向“跨界营销”转型。医学科普期刊只有在固守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 实现生存方式的嬗变, 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医学科普期刊,转型

参考文献

[1]宋建武.媒体人的转型方向和角色转换[J].新闻与写作, 2015 (6) :7-10.

[2]喻国明.破解“渠道失灵”的传媒困局:“关系法则”详解——兼论传统媒体转型的路径与关键[J].现代传播, 2015 (11) :7-10.

[3]赵国宁.社群经济下传统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之路[J].今传媒, 2015 (8) :139-140.

后科普时代 篇8

关键词:科普刊物,新媒体,创新发展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 日常接收的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人与外界交换信息的层面、频率大大提高。在这样的商品经济大潮兴起的背景下, 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抢夺读者, 抢占市场的竞争中, 大多数期刊的生存状况都不容乐观。正所谓“穷则思变”, 行业内科普刊物也纷纷尝试创新和改版。本文就是以《当代矿工》杂志为个案, 深入分析, 探究其发展、开拓的经验, 以期对行业科普期刊的生存发展有所启发。

《当代矿工》杂志创刊于1985年, 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煤炭学会和煤炭信息研究院主办的以普及煤炭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期刊。近三十年来, 《当代矿工》杂志始终致力于宣传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 力求融科学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积极发挥科普宣传的主渠道作用。

历经30年的发展, 《当代矿工》杂志为矿区广大读者提供了煤炭的形成、古代煤炭开采利用、现代煤矿生产技术、煤矿安全生产、矿工生活常识等大量丰富的科普知识, 为提高广大煤矿职工的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如今, 随着科技的发展, 传统媒体日渐式微, 一个以各种新兴通信和传播工具为基础的全新的媒体时代已经崭露头角。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对《当代矿工》杂志这样的纸质媒体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毫无疑问, 传统平面媒体已经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上。因此, 现阶段既是传统媒体的生存危机, 同时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对于纸媒的现状, 业界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是, 在数字时代平面媒体必然出局, 纸媒消亡只是个时间问题;另一种声音则相对乐观, 认为新媒体对杂志业的挑战短期内不会是灭顶之灾, 当前中国纸媒市场发育还不够充分, 面对数字媒体的冲击, 只要可以做到主动求变, 纸媒仍然有机会通过增量突破, 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当代矿工》杂志在面对这一媒体新兴时代带来了的冲击时, 也提出了很多应对方案, 并取得一定进展, 促进了刊物的发展。

1 找准定位细分市场

定位就是确定目标人群、细分市场。准确定位是打造一本刊物品牌的基础。从市场营销来看, 刊物发展陷入瓶颈, 正是因为其自身的市场定位不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要想分到市场, 就需要对原来的定位进行调整和修正。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中指出过, “对于任何性质的新闻媒介, 受众的接触和选择, 都是其一切功能目标实现的首要前提。无论从哪方面讲, 受众对于媒介的成败与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现如今, 读者对信息的需求越发个性化、多元化, 对刊物的内容、版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代矿工》杂志是矿山行业所有矿工的娘家刊物。作为一本面向矿工的科普类刊物, 在精准定位、丰富内容、精美设计方面下了大功夫, 不停地调整栏目的设置, 将矿工所关注的点连成线, 由线发展到面, 全方位, 立体展现矿区的多样生活, 提升矿工的内在素质。

2013年1月, 《当代矿工》进行了改版升级, 更进一步的对准了矿工群体, 丰富了报道内容, 创新了刊物整体设计, 提升了特别策划的强度。新版《当代矿工》以全彩印刷的新面孔给读者带来更好的亲和力和视觉冲击力, 更清晰了“安全你我他”“工会大家庭”“文化五色土”“矿区世纪风”四个板块的划分。同时加强了“特别报道”的策划, 丰富了“每月视点”的信息量, 美化了“封面文章”版式。面对新时代的到来, 《当代矿工》杂志没有走大而全之路, 创造了“特别报道”的形式, 实施了差异化的办刊方略, 追求特色和风格, 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特别报道”针对矿区的大事, 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个栏目把相关题材的报道文章, 组合成一个策划主题, 使报道富有内涵, 能够给读者以启发。同时, 在内容和版面上, 都做了很好的处理, 比如问题的角度、图片的运用、标题的安排等等, 尝试闯出一条新的道路来。这种创新的报道模式引起了读者和业内人士的关注, 为矿业的期刊报道观念中开启了一种思路, 贡献了一种模式。“特别策划”另一点的独到之处, 就是选题的精良, 能敏锐的发现和矿工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重大意义的题材。这些策划一经刊出在矿区收到很大反响。所以, 《当代矿工》杂志成功抓住了矿山行业中消费大群体, 为杂志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给纸质媒体的强大冲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内容为王建立品牌

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中, 《当代矿工》杂志根据行业特点, 读者需要, 不断追求自己的特点, 形成了独特的办刊理念。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当代矿工》杂志走出了“就煤论煤”狭意煤炭科普概念, 在登载煤炭行业小改小革作品的同时, 坚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把高深的煤炭科学知识表达出来把科学知识从书本里“解放”出来, 引进生活, 交给矿工, 让更多的人了解煤炭, 了解煤矿, 了解矿工的工作和生活。在此基础上, 《当代矿工》杂志立足提高煤矿职工的综合科学素质, 加大了对与煤矿工作生活相关科学知识及典型科技人物的宣传报道力度, 并紧紧依靠各省煤炭学会和各级地方科协组织, 充分发挥科普委员单位的作用, 进一步在煤炭行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 提倡科学方法。

在每年的封面报道中, 《当代矿工》杂志都将一些煤炭行业的科技领军人物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周世宁、洪伯潜、张铁岗、谢和平、袁亮、康洪普等院士、专家、学者立足煤炭、潜心钻研、献身事业的科学精神和推动煤炭科技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深入报道, 激发了矿区广大职工追求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热情。在特别报道栏目中, 杂志结合读者对报道的关注程度, 适时邀请或采访有关专家, 对相关话题进行解读。如在“特别策划”——《瞩目中国煤矿安全培训》专题报道中, 就邀请了安全生产信息研究院的有关专家, 对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发达国家的安全培训情况进行了介绍, 让读者通过对比了解我国安全教育培训的特点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在“特别策划”——《是造福一方还是后患无穷》专题报道中, 针对尾矿管理存在的隐患, 杂志专门采访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尾矿坝监测中心的田文旗教授, 就尾矿库的建设、规模、安全隐患、管理要求等进行了解读, 丰富了读者对尾矿库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针对矿山行业粉尘污染严重的特点, 《当代矿工》杂志还及时设立了“职业健康”栏目, 邀请相关专家就尘肺病的病理、危害、预防及康复治疗知识进行系统介绍, 并重点报道了最新的治疗成果——“双肺大容量灌洗”治疗技术, 提高了煤矿职工的尘肺病防治意识的防护能力。

这些特色与风格使得《当代矿工》杂志与行业性、科技性极强的学术类刊物形成了强烈的互补, 杂志也和作者、读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互相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在矿区也引起了广大群众的追捧, 所以, 《当代矿工》杂志找准自己的办刊思路, 使刊物内容更加贴近读者需求为杂志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给纸质媒体的强大冲击提供了发展的支撑。

3 改变思维创新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们现在以身处媒介传播技术变革的时代,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数字媒介应用而生, 并且发展势头日益蓬勃。随着4G时代的到来, 无线互联网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因此, 《当代矿工》杂志也顺势而为, 紧跟时代的步伐, 大力建设多媒体平台以应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巨大冲击。

2013年, 《当代矿工》杂志开发利用了“二维码”的形式推广各种实用小知识, 得到了矿区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可。在不断探索和更新中, 杂志设立了“当代矿工QQ群”, 实现了刊网联动, 拓宽了信息采集渠道。新版《当代矿工》杂志同时结合“当代矿工QQ群”, 推出了“Q言Q语大家说”栏目, 每期在QQ群里遴选热点、焦点话题展开讨论, 还就具体话题开设“MM百科”进行相关知识的链接, 提升了作者、读者与编辑部的互动效果。

为保速全媒体建设, 《当代矿工》杂志于2014年1月正式开通了“当代矿工微信公众平台”和“当代矿工微博平台”, 进一步拓宽了刊物在新媒体领域的阅读平台, 增强了刊网互动性, 提高了刊物的影响力。当代矿工微信平台每天为粉丝搜集新闻热点、行业信息、科普知识, 各种好玩有趣的内容, 短短时间内已经成为了大家身边的小伙伴儿, 为读者提供了更为贴心的服务。而“微博平台”则坚持着每日更新信息, 于此同时, 刊物的两个平台还不断开发各项新的个性化功能, 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当代矿工》杂志与时俱进快速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让每一个读者都更便捷、更直观、更有乐趣地阅读到杂志, 也给矿工兄弟们带去更多的阅读体验, 搭建更大的展示舞台, 丰富更精美的精神食粮。同时, 让杂志真正做到了能读、能看、能触摸、能分享。所以, 《当代矿工》杂志创新刊物传播渠道, 建立多种平台为杂志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给纸质媒体的强大冲击闯出了一条崭新的大道。

《当代矿工》杂志是一本行业性科普刊物, 科普工作又是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 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 其重要地位不可动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当代矿工》杂志顺应了科技的发展、紧跟时代脚步、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走过了一条实现煤炭科普工作与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紧密结合的创新之路。

做为传统媒体的《当代矿工》在职要想在下一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走多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国内外新旧媒体融合的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参照, 但是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从我们国家目前的传媒总体状况来看, 新旧媒体融合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科技的发展、受众的需求以及政策法规的支持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还需要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当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当代矿工》杂志的发展战略具有系统性又不失特色, 形成了整合发展, 我国煤炭行业和行业期刊市场有理由关注《当代矿工》杂志。杂志需要面对市场, 市场即读者, 我们要了解读者, 寻找潜在读者, 了解读者的需求。同时, 坚持应有的刊物品格, 提高质量, 在市场中寻找生存点。

总之, 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际, 我想作为传统媒体的《当代矿工》杂志只要做到结合刊物找准定位、主动作为, 坚守自身特色风格, 深度挖掘潜力, 发挥优点, 变劣势为优势, 变优势为强势, 就有可能为自己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宋培义, 卜彦芳, 杨强, 卢佳.媒体战略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2]周志懿.大传媒时代.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3.

上一篇:职业生涯高原下一篇:微胶囊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