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IT时代

2024-12-09

后IT时代(共12篇)

后IT时代 篇1

10月6日, 乔布斯去世的消息牵动了整个科技产业的“神经”。敏感的资本市场更是立即有所反应, 苹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竞争对手三星、HTC等股价大涨。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些IT巨头多年来活在乔布斯“阴影”下的尴尬。在过去七八年, 乔布斯一手打造出Mac、iTunes以及从iPhone到iPad等一系列炫目产品, 让对手夜不能寐。

乔布斯走了, 但围绕苹果产业链的竞争却并未停止。被压制的对手们正磨刀霍霍。外界最为关注的苹果头号劲敌谷歌能否实现全面的超越?三星与苹果的专利战是否会出现转机, 诺基亚能否凭借与微软的合作, 打一场翻身仗?一场后乔布斯时代的IT大战即将打响。

头号劲敌谷歌:坚持平台开发借机全盘超越?

对于谷歌而言,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是个值得尊重的对手。

10月6日, Google+首页挂出链接“Steve Jobs, 1955——2011”, 并直接链接到苹果首页。这是Google+首次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一位逝去的人物, 堪称史上最独特的“墓碑”。

然而, 在变化莫测的IT江湖, 两大巨头的关系远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和谐。

从智能手机到广告平台

研究公司Com Score此前对外表示, 截至2011年8月的3个月内, Android在美国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占到43.7%, 3个月内跃升了5.6个百分点。而苹果iOS平台占27.3%的市场份额, 排在第二位, 3个月内升幅慢于Android。

事实上, 双方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移动便携领域的争夺, 在智能手机之外的竞争也步步紧逼。例如:在应用开放平台方面, 苹果App Store对战谷歌AndroidMarket;在平板电脑方面, 苹果iPad对战以谷歌Android为系统的平板电脑;在网络电视方面, 苹果TV对战谷歌TV……此外在电子书、云计算、办公软件、视频服务、电子邮件, 甚至地图导航等方面, 两家均存有竞争关系。

漫长的战线也意味着双方都被拖入一场激烈的持久战中。谷歌为了对抗苹果App Store而推出了AndroidMarket, 在竞争策略上, 谷歌也与Android一样, 大打免费牌, 截至目前, AndroidMarket也成为唯一一个免费应用数量超过付费产品的应用商店。

另一方面, 为了招揽AndroidMarket的生意, 谷歌只从开发者的收益中抽取20%的提成, 远远低于苹果30%的提成比例, 审核机制上, AndroidMarket的应用程序也远比苹果的简单。不过, 苹果也不甘示弱, 通过iAd移动广告平台的布局跟谷歌进行新一轮的竞争。

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 与12亿的全球电脑数量相比, 全球的手机数量已经达到了40亿部, 如果按照手机总量来计算, 每部手机创收1美元的移动广告收入, 那么就有高达40亿美元的收入。对于谷歌而言, 其优势一直是精于互联网广告的商业模式, 经验丰富, 而苹果拥有巨大的苹果产品用户群和大量应用软件的嵌入平台, 对于广告主来说也有相当吸引力。截至2010年12月, 苹果与谷歌在广告市场份额上几乎持平, 分别占18.8%、19%, 可以说, 苹果在移动广告市场的惊人表现, 的确让谷歌有了危机感。

苹果的危机与谷歌的算盘

然而, 移动广告市场的异军突起却难以掩饰苹果潜在的危机。记者注意到, 对于苹果而言, 其对革命性产品的依赖度非常高, 目前苹果遇到的难题也在于各产品的相互替代性, iPodNano替代了iPod, 然后是苹果MacBook便携电脑挤压了Mac的市场。现在MacBookAir正在侵蚀MacBookPro。还有, iPad正在夺取PC产业地盘, iPod也被i Phone紧逼。

“投放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 挤出对手的市场份额, 就可以称霸终端, 但苹果的盈利模式十分单一。”通信专家陈志刚表示, 而这也意味着, 持续创新的革命性高端产品对于苹果来说关乎生死。苹果财报显示, 苹果iPhone和iPad的销售创下历史记录。其中i Pad的销量是Mac电脑销量的两倍, 而i Pod的销售情况继续滑坡, 同比下降20%。

对此, 陈志刚表示, 目前为止, 苹果内部已经规划好了iPhone5、iPhone6、iPad3的开发。然而, 外界普遍担心苹果一旦没有可以替代的产品, 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为谷歌全面超过苹果提供了可能。

毫无疑问, 谷歌的赚钱途径就是广告, 而Android系统正是承载谷歌这一构想的平台, 谷歌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 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获取广告业务的机会, 甚至自己决定广告的销量和定价。

在陈志刚看来, 谷歌的玩法高明了很多。他指出, 谷歌知道移动终端的重要性, 但是, 谷歌的取胜之道并不是通过终端。IT市场研究专家吴中宝也持相同观点, 谷歌和苹果打的并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战争, 谷歌不需要在终端市场攻城掠池, 只要做好平台开发, 自然有人利用平台开发与苹果打得不亦乐乎。

亦敌亦友三星:乔布斯离世专利战现转机?

乔布斯是一个十分好斗的CEO, 如今他的离开, 能否让曾经对薄公堂的合作伙伴之间出现戏剧化的转机?就在乔布斯去世前, 三星正在申请在意大利和法国临时禁售苹果新型iPhone的相关产品。

三星的苹果战略

“失望”是三星电子副总裁崔志成对iPhone4S的第一评价。而在三星电子召开的会议上有人甚至称“如果只是这种程度的产品, 没有必要继续申请禁令。”

就在乔布斯去世的前一天, 苹果公司推出了新型iPhone系列产品。在三星看来, iPhone4S并非想象中那么完美。不过, 三星并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么自信。三星7日发表声明称, 搭载最新Android操作系统的三星GalaxyNexus智能手机推迟发布。“目前, 全世界都在缅怀乔布斯, 我们认为这并不是发布新产品的好时机。”三星发言人KimTitus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新产品发布时间被推迟并不是因为技术问题。

真正的事实是, 2007年乔布斯向世界推出了iPhone, 在此后的5年里, 全球手机企业展开了“模仿苹果的竞争”, 三星自然也不例外。通信专家陈志刚表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苹果一度成为智能手机的风向标, 各家手机制造商也就“谁制造的手机更加接近i Phone”展开竞争。

“从目前苹果公布的产品来看, 还看不出下一代的趋势。”陈志刚表示, 三星在此时推迟产品的发布也在情理之中。对苹果模仿追逐的副作用就在于牵扯不清的专利诉讼频繁发生。

亦敌亦友望和解?

今年4月16日, 苹果率先发难, 在美国状告三星Galaxy系列手机和平板电脑产品涉嫌侵犯该公司的iPhone及iPad产品的专利权和商标权, 并指控对方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

根据苹果的诉状显示, 三星让苹果动怒的最根本原因是其热销的Galaxy系列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抄袭了i Phone和i Pad的设计, 尤其是在外观方面。苹果总共对三星提出16项指控, 包括不正当得利、侵犯商标权和侵犯10项专利等。

针对苹果的指控, 三星不甘示弱, 也先后在6个国家对苹果提起反诉, 称iPad、iPhone抄袭了该公司持有的12项专利。你来我往的专利诉讼, 也让苹果和三星这对互为竞争对手又是合作关系的IT巨头关系“恶化”。

据了解, 今年3月2日举行的i Pad2发布会上, 乔布斯对三星进行了一番戏弄, 嘲笑该公司一位试图为GalaxyTab (三星平板电脑) 的销量做辩护的高管, 并在一张将2011年称为“山寨年”的图表中, 把三星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而另一方面, 到目前为止, 三星仍是苹果A4芯片 (iPhone4等主力所用处理器) 的独家代工商, 为其提供包括内存、处理器等重要元器件供应及代工业务。据了解, 仅2010年一年, 苹果就向三星采购了价值57亿美元的配件。苹果的订单是整个三星业务中最赚钱的部分。

在苹果均价560美元的i Pad的供应链中, 三星垄断的核心配件, 如处理器、闪存、DRAM内存等成本合计占比达到36%。《韩国经济日报》的数据显示, 2011年苹果将付给三星78亿美元。

据了解, 三星电子计划在巴黎、米兰提出申请, 禁止苹果在法国和意大利销售iPhone4S, 三星认为苹果产品侵犯了自己的无线通信技术专利。与三星的“强硬态度”相比, 苹果的态度也丝毫没有和解之心。三星上周向苹果发出提议, 承诺帮助加快法庭听证会进程, 作为交换, 三星希望能够立刻在澳大利亚发布GalaxyTab10.1平板电脑。不过苹果拒绝了三星的这一提议。

业内人士指出, 从长远来看, 三星电子和苹果公司和好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苹果没有三星电子提供的质优价廉的芯片和显示屏, 就无法制造出最好的产品。反之, 对于三星电子来说, 苹果公司是每年购买8万亿韩元以上产品的大客户, 诉讼战长期化会带来很大的负担。但两家公司想要和好, 还需要很长时间。

诺基亚联手微软:两巨头联手能否上演绝地反击?

对于失去通信巨头NO.1宝座的诺基亚来说, 乔布斯的离世能否成为其绝地反击的机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失去了乔布斯, 苹果可能在智能手机下一轮竞争中处于被动, 而最大的赢家将是搭载谷歌Android系统的同盟军, 包括HTC、三星、摩托罗拉等, WindowsMobile、SymbianOS、RIMBlackBerryOS等系统是否会赚取收益, 则要观察其进一步战略与研发。

相关数据显示, 诺基亚2010年三季度市场份额已下滑5.6个百分点。C7和第一部Symbian3智能机N8反响不错, 但市场份额不断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法与苹果的i Phone和采用谷歌Android平台的手机进行竞争。

在易观国际分析师孙培麟看来, 智能手机时代, 迟缓的反应机制使其产品和系统在研发以及上市环节滞后, 让诺基亚受到前所未有的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

孙培麟表示, 一方面诺基亚既有的封闭Symbian产品一直缺乏亮点;另一方面, 诺基亚对于新操作系统的选择一直举棋不定。而上述这两点都导致诺基亚在转型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阻碍其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诺基亚CEO史蒂芬埃洛普打破既定计划, 与微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全面转向WindowsPhone平台, 自此, MeeGo系统和塞班系统沦为明日黄花。业内最为关心的依然是, 对于诺基亚而言, 与微软的合作能否帮助其赢回部分市场份额, 与iOS和Android形成三个平台生态系统。

据诺基亚内部人士透露, 微软与诺基亚打造的WindowsPhone操作系统的手机要到2012年才能进入中国市场。漫长的等待对于诺基亚来说并非好事。在诺基亚采用WindowsPhone操作系统的同时, 该款操作系统还被宏达电子、戴尔、三星电子和LG电子等手机制造商所采用。

通信专家陈志刚认为, 诺基亚有着良好的渠道体系, 微软在操作系统方面有着大量的PC端用户基础, 这都为两者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对于双方合作的前景, 孙培麟认为, 很大程度上受双方合作深度的影响:比如WindowsPhone平台生态系统内是否会以诺基亚品牌为主, 其他品牌与微软的合作紧密程度如何;诺基亚对微软开发操作系统的支持力度如何等。

互联网知名专家谢文认为, 微软与苹果之间算不上直接对手, 从目前产品线来看, 双方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游戏上, 微软Xbox对阵苹果App Store社交游戏;音乐播放器方面, 苹果iTunes对阵微软ZUNE;办公文件服务方面, 苹果Iwork对阵MSOffice。“但是,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 两者的最大竞争对手都不是彼此。”

后IT时代 篇2

旧的规则在被打破,新的规则正涌现出来,这些“规则”今天并非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事实上,多数尚未被人接受。但是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这样工作了,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大部分人都将这样工作。并非所有这些工作方式都适合你或你的公司,但至少考虑一下这些观点。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将会是更好的工作方式,能够成为好的转变。

“拒绝改变的人只会走向腐朽,唯一拒绝进步的人类机构是坟墓。”——Harold Wilson

NO.1 合作是新的生产力

我们有各种会议,有各类小组,但最终我们大部分还是单干,在大多数情况下现在还是靠单干这种方式。但想想维基百科:如果每篇文章由一名作者所写,然后通过传统的编辑和出版方式,那么多的文章永远也无法完成。更不用提当中难免会碰上困难和如此浩大的项目中的合作成本。一群人通过合适的方式合作比以传统的方式单干显然要更有效益得多。

“在人类(也包括动物)历史长河中,只有那些学会合作并最善于随机应变的才能生存。”——查尔斯-达尔文

NO.2 没必要非得待在办公室

有了移动计算,在线程序和协作进程,工作能够在任何地方完成。更多的人开始远程办公,更多的人开始成为自由职业者或者顾问。

如果你陷入传统思维方式中不能自拔,使劲儿想想到底有哪些事情是必须在办公室里完成的。有时候在办公室里办公确有其正当理由,但是通常那些障碍都有解决的方法,你只是还没找到。

分散办公地点的好处有很多。工作者更自由、更快乐,并对他们的工作更有热情。工作不再是繁重乏味的苦差,灵活的工作安排对很多人的生活方式都有好处。实际上真正重要的不是工作者在场,而是工作正在被完成。

NO.3 团队越小越好

对很多确定了工作团队的项目来说,小团队工作更为出色,

它更快,更灵活、敏捷,更少官僚主义,更加有创造力。

只有几个人的创业——有时候只有三四个人——往往能创造出卓越的产品,因为他们做的是小而精并且容易的事情。他们不会给产品安上繁多而无用的各项功能,他们不用担心写的技术规格能否被批准,没有那么多的官僚形式主义。他们做的就是写出代码并使之有效,并尽可能迅速,因为如果不这样他们就会被市场淘汰。小的团队是精悍且渴望成功的,更有自由和创新精神。

NO.4 沟通与放弃

在传统模式下,文件到达信箱里,然后你开始逐一处理直到结束。不幸的是对很多人来说有一点儿吃不消了,因为有太多的文件需要处理。

在新的模式下,沟通交流从未停歇——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微博、论坛里的帖子等等,都不会停下脚步。它是永无止境的。

在这股潮流下你应该如何工作呢?我们不会试图照单全收,而应该各取所需,时不时来看看有什么新的情况,而且不用担心会错过什么。所以你找你感兴趣的,搜索你所需要的,然后选择那些对你来说最重要的。

你能够回复每一封电子邮件吗?不能——所以回复那些重要的,并把其余的存档。你对你的行业里的任何事情都了如指掌吗?不。所以关注你感兴趣的东西,你能从你的朋友圈子里或者你读的博客里找到有用的东西。

MO.5 开会糟透了

传统的工作方式包括没完没了的会议,一般需要一小时或更多。这些会议能花掉你半天甚至更多的时间。加上那些单独会议——在午餐时或喝点东西的时候,在办公室,开会时间甚至多过工作时间。

很多时候,这些会议是无聊的,简单一个电子邮件或电话就能取而代之。大多数人知道这一点。但一切还是照旧。

学会通过以下手段来完成一次会议的任务吧:一封电子邮件,一个迅速的电话,一个迅速而醒目的即时通信工具,必要的话进行一次在线群聊。通过在线工具来协作,比如上面提到的这些。把会议的数量保持在最少限度。

后IT时代 篇3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通称电子标签技术)是二十一世纪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已被列为本世纪十大技术趋势之一。在2002年岁末《计算机世界》上一篇贺岁文章将RFID技术列为第五大IT前沿技术。2004年初,美国有线新闻网公布了即将于2004年出现并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10项技术,RFID名列第三。RFID是全球著名的市场咨询公司Gartner选出的2005年十大热门技术之一。在美国,RFID正被认为是资本市场上最稳健的投资方向之一。华尔街的分析师分析,RFID技术市场将在未来五年内达到数百亿美元的市场空间。在信息技术领域,RFID已经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座IT金矿。

鉴于RFID技术自身的技术特点,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并且多数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非常有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例如:将RFID技术应用于商品防伪可使公众免受假货的困扰;将RFID技术应用于公共交通或小额支付领域也极大地方便了公众的日常生活等。由此可以看出,RFID技术除了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外,也将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最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

现阶段,RFID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极为迅速,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一批优秀的企业以及创业者已经在RFID技术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上海科识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科识通”或“KTI”)及其CEO朱继平先生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近年来,KTI先后参与了 “上海市百万危险品钢瓶RFID管理项目”、“新华医院新生儿RFID身份识别项目”等多项大型RFID项目的建设;成为“2007年上海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RFID人员跟踪管理系统的唯一指定集成商,并独立承建“上海市特殊药品RFID管理项目”、“航港物流中心RFID管理项目”。在这一过程中,正是技术服务社会的服务理念成就了KTI与朱继平的今天,正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下才取得了今日的成就。

人生的抉择

朱继平的创业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出国深造,到弃工从商,再到回国创业,每一步都是一个艰难的抉择。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这一过程中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对自己人生的准确把握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1985年从武汉大学工程学专业毕业以后,当时还在武汉做工程师的朱继平,就作出了影响自己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抉择——出国深造。在经历了考托福、办护照等重重关卡后,最终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圆了出国梦。1992年在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后,朱继平进入了90年代初期美国建筑业数一数二的大公司莫瑞森·纳德森(Morrison Knudson)公司,当时排名世界八大建筑中,有5个由该公司承建,其中包括尽人皆知的胡佛大坝(Hoover Dam)、最长的海底隧道阿拉斯加海底隧道(Trans-Alaska Pipeline)、地球上第一座斜拉桥金门大桥(Gold Gate Bridge)。然而,由于公司当时的首席执行官(CEO)被舆论说成是“将建筑巨龙引向死亡的领导者”的艾基(William Agee)的管理不善,导致了莫瑞森·纳德森(Morrison Knudson)的破产、裁员以及重组。尽管从裁员风波中留在了公司,获得了提升并且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是在看到无论自己将工程做得多好都无法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时,在看到朝夕相处的同事纷纷失业后,朱继平终于决定要冲破技术管理的狭窄领域,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做出了影响自己人生的第二次重大抉择——弃工从商。

随后,他申请进入著名的沃顿(Wharton)商学院,于1999年获得MBA学位后进入华尔街工作。先是在(Prudential)公司做金融,管理3.85亿美元的资产,两年以后又换到另外一家资金管理公司Gartmore Global Investments,当上了高级资产研究分析师和投资经理。而正当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朱继平又迎来了影响自己人生的第三次重大抉择——回国创业。他决定要用自己的一身所学所长在属于自己的这片土地上创造更大的价值。

归国的梦想

在商学院期间,除了学习金融课程,朱继平还选修了在同学中并不时髦的创业课程,和他相识的商学院同学都知道,别人要借沃顿的金色台阶,跳到大银行大公司的繁荣里去,而他则想用商学院的智能,开通自己小小事业的平实的道路。 而且,他要把这个事业的梦想带到中国去。当然朱继平并不仅仅是怀抱着高尚的理想。他十分清楚,美国是一个成熟饱和的市场,在美国,没有太大余地。而中国正在发展,有一片广阔天地可以让他这样的人淋漓尽致地驰骋。他说:“我自认为比较聪明,因此就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 在决定回国的期间,朱继平也在积极地和中国的一些企业谈合作,但在这过程中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阻碍。尽管数不清的希望迎面而来,数不清的失望又接踵而至,他还是没有放弃寻找,回国的梦想从未停止,在经过多方的考察与合作洽谈之后,于2005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创业团队,并最终得以成行。

创业的艰辛

然而,创业的路上从来都是布满了艰辛。在重建事业的道路上走走停停的朱继平,两次卖掉房子,三次调换工作,即使是如今,也没有完全的一帆风顺。在回国创业初期,他经常在中国和美国两边跑,到处寻求机会,寻觅合伙人,商业计划写了一二十个,琢磨着开办自己的公司。有两三次已经非常接近目标,可是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成为现实。其中一次和自己的校友周乃东张罗着购买一家中国公司,回国洽谈了一个星期,没有谈拢;还有一次是希望和莫瑞森·纳德森的前首席财务官合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也未能实现。

在2006年,经过了紧锣密鼓的筹备,朱继平和自己的创业团队终于在上海奠定了自己梦想的基石,创办了上海科识通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科识通”或“KTI”),专注于RFID领域的技术研究、整体解决方案以及运营服务的提供,正式成为了中国RFID产业的首批拓荒者之一。尽管在公司创立初期也曾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不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已经习惯了在风雨中迎接不同的挑战!”

做RFID的拓荒者!

凭着满腔的创业激情、永不停息的奋斗理念,朱继平带领着自己的六人创业团队将KTI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建设成为我国RFID产业的中坚力量。他始终相信RFID技术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个黄金产业,技术的发展仅局限于我们的想象,其经济前景非常可观。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产业的发展上,中国在RFID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基本上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他认为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在科技产业上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在同一水平,并更进一步取得领先优势。他说:“如果现在不尽快推动RFID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人去拓荒,那么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在技术上将再一次陷入被动。”

除此之外,朱继平还认为RFID技术极其有利于发扬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加强公众服务与提高公共安全方面将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RFID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将非常有利于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和谐社会。在朱继平和他的团队的不断努力下,KTI已经在RFID行业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参与或独立承建的项目,多数都是以科技服务于公众为目的,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的公众服务型项目。

IT将要进入多云时代 篇4

关键词:云计算,云安全,市场

1 云计算的出现

云, 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一字眼。近两年当它和“计算”一词联系起来进而大肆宣扬它将带来的技术革新之时, 会使人们感到的是技术的虚无缥缈, 某些公司机构的故意炒作, 还是未来的巨变之势?这样的争论自从云计算提出那天就没有停止过。以Google、IBM、Sun、微软等行业巨头为首的研究人员不断爆料和推崇, 使得IT界都对这一新技术翘首以待。

云计算是一项近两年才兴起的技术, 相对于传统的桌面系统以及每个人拥有自己的硬件、软件, 本地保存数据和进行处理的方式, 云计算倡导的是让用户只需要一个简易的操控和显示终端就能够通过网络利用供应商提供的强大的服务器完成各种功能复杂的计算机应用。这样无疑大大降低了用户配置终端的成本, 节省了资源的消耗。以企业用户为例来说, 通过使用云计算服务商的服务他们可以用极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极高的计算能力, 不用再投资购买昂贵的硬件设备, 负担频繁的保养与升级。例如某石油公司希望建立一个数据库, 计算一个城市的500万辆汽车在城市中的某个区域内油耗情况, 以便石油公司在城区内部署加油站。如果由石油公司自己做, 估计会耗时半年, 而且将要花费数百万金钱。但是他们租赁了某云计算服务商的所提供的“弹性计算机云”服务, 这个项目的完成仅用了5个星期, 费用仅为数万元。

2 商业的云计算

任何新技术, 新事物的生命力都依托于商业, 云计算的真正推手就是它未来的商业利益。在众多IT巨头里以Google云计算最被热炒。自从Google提出“Google 101计划”以来, Google一直在各种场合利用各种机会对自己的云计算理念进行宣传和报道。是出于对技术的公开讨论, 还是自我炒作的原因, 显然对于google这种以商业起家的公司来讲炒作的嫌疑或者意义是更大的。从单纯的技术角度来说云计算的实现并不像20世纪50年代发明计算机那样难, 甚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容易成功的。但Google炒作的目的绝对不止吹嘘自身在技术上的优势, 他们的目的在于把云计算这个概念吹嘘为一个可以容纳进几十亿甚至更多资金的项目, 由此来获取噱头, 引起公众的关注, 然后在适时的时机推出自己的产品, 依托于自身强大的技术和行业垄断优势, 就轻松把握住了绝大多数商机, 但凡现在成功的企业都善用此类策略。试想如果大多数人都不把文件, 信件,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等与计算机有关的运用存到自己的服务器上, 而是存到像Google这样的公司的服务器上, 由他们来规定存储的格式的时候, 显然Google的服务器将会形成一个世界级的公用库, Google可以以此来分析每个用户的需求偏好, 而由此来进行广告, 或者一对一营销服务。这样一来, 貌似免费的云计算午餐, 实际变成了等着大家“上钩”的诱饵。未来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 谁更早更准的把握了大多数人的信息, 谁就将赢得未来。

面对Google的挑战微软试图以Windows Live为基础, 联结起数以亿计的Windows用户, 并向他们提供云计算, 在线存储是微软迈出的关键一步, 比尔·盖茨在2007年夏天说:“当你想到存储, 就会想到Windows Live”。今日又传出微软公司正在秘密开发完全脱离桌面的互联网操作系统“Midori”, 取代已经有20多年历史的Windows操作系统, 目的是为了大规模应用云计算技术。微软这一IT巨人显然不愿意在这一领域落后于Google。惠普、英特尔和雅虎三家公司联合创立一系列数据中心, 目的同样是推广云计算技术。A-mazon云计算、HP实验室 (HP Labs) 、IBM“云计算实验中心”相继成立, 目的大致相同---谁也不愿意失去瓜分“云市场”这块蛋糕的机会。

3 云安全的困扰

听上去风光无限的云计算就一定会像操作系统, 互联网, 搜索引擎那样成就一个时代吗?自从云计算诞生那天起它是否能获得成功这一话题就遭受着严重的质疑。云安全、云道德是被提及最多的话题, 说白了, 真的要让大家把数据都存到别人的服务器上, 任何人都会担心这样做安全吗?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近期公布了10项云计算存在的隐患或者困难:a.服务的可靠性;b.数据锁定;c.数据机密性和审计能力;d.数据传输瓶颈;e.性能的不可预测性;f.可扩展的存诸;g.大型分布式系统的缺陷h.快速伸缩i.声誉命运共享;j.软件许可证。这些问题是非常值得云计算者们思索的。

2007年初, Google发布Google Apps服务 (一种免费提供的简化office软件包, 数据在互联网上存储与处理) , 就有许多分析者提出质疑:我们怎么能确定数据在Google那里是安全的?服务商解释说, 对云计算过程里的数据安全问题, “完全不必担心”。因为数据在集群上被分解为散乱的状态, 就连服务器也不太理解他们, 想要破译与还原数据难度非常高。作为云计算的主要推动者, 发布Blue Cloud计划的IBM公司还表示, 在2008年, 会制定更多的相关流程与标准来保证客户的数据安全。但这仍然无法完全打消人们的疑虑, 毕竟, 在一个信息为王的时代里, 哪怕是数据碎片的泄露也是危险的。只要存在数据被还原泄露的可能性, 云计算服务就会被高安全要求级别的客户拒之门外。如果仅仅从加强道德建设之类的口号或者愿望去期盼云计算的安全, 显然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是不靠谱的, 安全问题将始终是云计算推广发展中绕不开的一个坎。

4 中国云计算任重道远

2009年5月22日, “首届中国云计算大会”在北京召开。尽管这是一个被冠以“中国”的会议, 在论坛上参与主要演讲的的企业却依然是国外的IT巨头:IBM、微软、英特尔、EMC、思科…当演讲台上各大巨头津津乐道于自己所取得的云计算成就时, 坐在台下的很多国内本土企业更像是它们的拥趸。

或许也不必如此悲观, 毕竟, 这是一场由国内官方学术机构所发起的推广运动, 它表明了来自政策方对“云计算”的支持立场。而现场拥挤如云的参会国内企业, 也表现了他们对云计算的强烈兴趣和向往,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并非遥不可及。面对来势汹汹的Google、IBM、微软等世界级IT厂商的高调呼声, 国内以百度、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企业也决不甘心将市场拱手让出。不久前, 阿里软件宣布在南京建立“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阿里巴巴表示, 未来还可能筹建多个类似的云计算中心, 并与阿里巴巴旗下的“达摩五指”整合起来, 构建能够匹敌Google服务器集群的“商业云”体系;百度也宣布正在进行一项“阿拉丁”计划, 旨在解决现有搜索引擎无法抓取和检索“暗网的信息, 其实质是云计算的一种体现方式。在中国还有一种方式是由政府牵头, 联合某些IT厂商和机构共同开发云计算的应用。2009年2月24日, 北京市计算中心主任、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联盟秘书长曾宇就向媒体透露:2009年的重点工作是推动由政府出资、在全国范围内搭建数个免费开放的云计算公共计算平台。但这一计划需要数亿元的经费支持, 目前还处于前期论证阶段, 尚未立项。

云计算的争夺战已经打响, 面对着已经进入实际部署和实施阶段的国外IT巨头们, 本土企业是否拿出了确实可行的对策, 这让我们捏了一把汗。有报道说过:未来的世界可能只有五台计算机:Google一台、IBM一台、Yahoo一台、Amazon一台、微软一台, 也就是未来世界的五朵“云”。很遗憾五朵“云”中没有一朵是来自于中国, 这是危言耸听吗?我觉得应当把它当作一个警示!

参考文献

[1]王鹏.走近云计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1]王鹏.走近云计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2]米勒.云计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2]米勒.云计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后IT时代 篇5

(刘雪梅)

在最近的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关于南京21所中小学开设苹果班的新闻,吸引了不少朋友关注。老师用iPad教学,学生们用iPad作品。对于风靡全球的苹果,你可能自认为熟悉或者听说它的各项功能,那你知道它有一个很新奇的功能叫ICLOUD云服务吗?如果不知道云服务的话,那你就OUT啦!

年轻的朋友们,你们别光顾着玩iPad,如果想要好好使用这项最具有革命意义的功能ICLOUD,就要弄清楚啥是云?

云飘来

据统计,到20xx年,全球数字信息总量如全部存在DVD光盘里,光盘叠放起来的高度超过了地球与月球之间平均距离的两倍。这么多的信息怎么来储存呢?为了应对信息巨量增长、能源消耗巨大的这些难题,聪明的科学家发明了一个叫做云的新事物,云服务、云计算应运而生。在科学家们的设想中,云是指可以自我维护与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为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等,而云计算便是利用云进行计算的系统。确切地说它可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种服务。而随之而来的云计算就是将很多位于同一地点或不同地点的计算机集合起来为企业或个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把以前需要本地处理器计算的任务交给远程服务器去做的一种服务。

云拥抱

可能,云服务、云计算这些说法,还是让你觉得有点云里雾里,我们来举个常见的例子。很多人有电子邮箱,为啥一打开邮箱,我们就能收到朋友的来信呢?这些内容存在哪里呢?你所做的只是注册一个邮箱而已,去查收或者发送邮件。那在云端都发生了什么呢?其实,邮件系统的服务器统一集中在邮件服务提供商的数据中心里,首先用做服务器的计算机,通过各种线路连接在一起成了一个巨大的整体,这些服务器上运行着电子邮件的服务程序,替远处的人们收发电邮并且把人们的邮件存储起来,还有一群专业的工程师来保障顺利运行,这些服务器通过各种线路的连接,最终把电子邮箱呈现在你我的显示器上。所以,当你打开电脑,输入自己的`邮箱用户名和密码之后,你就已经投入了云计算的怀抱。

云绚烂

尽管云服务的兴起只是近两年的事,但其来势非常凶猛,谷歌、苹果等大型IT企业都已经进军云计算领域,预计20xx年年底,云计算服务支出将超过400亿美元。为什么从国家到地方,从百度到联想这样的大企业,都大力发展云服务呢?因为云的应用能节省很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举个例子吧,一个集团企业有300家三级公司,每一家公司都有一个数据中心,成规模的数据中心就有上百个。现在有了云,可以逐步淘汰分散的、三级公司的数据中心,再整合集中,通过一个统一的云端来储存计算数据,这样人力、空间都节省下来了。之前的运营费用可能1亿/年,5年后,企业的运营费用可能会降成1千万/年。

云生活

总之,专家们相信,云计算将会是今后PC计算领域的一个极大的升级,不仅对企业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对于普通的个人来说,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微软认为,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将会是云+端的组合。在这个以云为中心的世界里,各种IT资源都存储在云上,用户可以便捷地使用各种端访问云中的数据和应用。而这些端可以是电脑和手机,甚至是电视等大家熟悉的各种电子产品呢。

节选自20xx年第12期的《未来科学家》

14、文章开头介绍南京21所中小学开设苹果班的新闻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

专家们相信,云计算将会是今后PC计算领域的一个极大的升级。

16、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说说采用这种方法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篇科学小品的语言有哪些特色。(4分)

阅读答案:

14、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云(云服务、云计算)(2分)。

15、(共3分)不能(1分);将会是表示一种猜想、推测,说明云计算是今后PC计算领域的一个极大的升级还是一种推测(1分);如果去掉,就变成肯定了,这不符合科学实际,所以不能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6、(共6分)主要是列数字和举例子(如果说下定义也可算对),(各一分,共2分);举两个例子各1分,作用各一分,共4分。第一个标题云飘来里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作用是能准确而科学地说明什么是云以及云计算。其余几个标题里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如第二个标题里列举电子信箱的例子能够让人具体了解什么是云计算云服务。(其余作用就不一一列举)。

试驾新时代“iT”车 篇6

对于自主品牌汽车,由数量取胜、价格取胜转变为品质取胜,最终实现品牌取胜,是必然的发展轨迹。帝豪以产品品质打基础,贴近消费者。新帝豪上市仅两个月就销售火爆,一车难求,特别是1.3T车型,出现排队等待现象。在自主品牌销量普遍低迷的现状下,新帝豪却能逆市而行,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秘密?

随着这款打着响亮招牌的新车火热上市,记者从吉利官方获取了新帝豪的相关技术参数并对其综合实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动力总成方面,新帝豪新增一台性能强劲的1.3L涡轮增压发动机并匹配6MT或CVT变速箱,其98kW的最大输出功率以2000W的优势超过大众1.4T引擎的动力输出。

而在价格上,跟同级别车相比新帝豪显得更亲民。新帝豪三厢车型与奇瑞艾瑞泽7、海马福美来M5等自主品牌主流紧凑型车竞争,其两厢版则直指宝骏610、长安致尚XT等车型竞争。新帝豪的价格区间:6.98-10.08万元,海马福美来M5的价格区间:7.49-11.89万元,奇瑞艾瑞泽7的价格区间:7.49-11.89万元。

口说无凭,还要亲自试试才知道这车究竟如何?

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时节,记者有幸试驾了一把吉利新帝豪。在大连短短一天的试驾,便对这个新时代的“iT男”一见钟情!

外形酷炫

第一眼看到新帝豪的时候,便被它的全新酷炫外观深深吸引,它在外部设计上做了全新改变,最让人注目的是它的新Logo,在原“帝豪”Logo基础上,加入蓝色显得更加立体化和精致,新帝豪是吉利使用新Logo的第一款车,传递了一种全新形象。

车头一体化更强,侧身腰线修长遒劲,整体看上去造型简洁且饱含力量感,流露出很强的欧式风尚气息。大灯采用熏黑设计,和黑色盾形中网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宽泛的横向延伸效果,这让新帝豪有更宽大稳重的视觉效果,大灯里面S型LED灯带的设计,最具亮点,时尚中透出科技感,再配合中网那高亮飞翼式镀铬条、下方LED行车灯、仿铝鸥翼式保险杠等,更加精致,更具高级质感的吉利新帝豪跃然而出。

从侧面看,设计师赋予吉利新帝豪长轴距和短前悬特征,这是时下极具动感设计的架构,它的车长有4631mm,轴距2650mm,这在A级车里算是出色的尺寸,因此,车身轮廓曲线才得以舒展修长,各部分保持着曼妙的比例。看得出,设计师把车头部分抬高,使车头充满张力和气势,营造饱满大气形象;而自前轮拱开始,刻刀一般画出的遒劲腰线直奔车尾,赋予了吉利新帝豪刚毅和动感姿态,再配上16寸的高亮轮圈,还有肌肉痕迹的轮拱,远看圆润大气,近看棱角分明,俨然是浓浓的欧洲时尚潮流和运动气息。

车尾的造型也极尽简约本色,排气管融合在保险杠内,尾灯顺着尾箱造型自然贴合,狭长倒车灯很巧妙地延伸了镀铬饰条的走向,仔细琢磨的话,一切都很巧妙地搭配在一起,所以简约但不简单,其实这更考设计师功力。显然,设计师没有让大家失望,吉利新帝豪被塑造得简洁时尚又动感大气,这恐怕是吉利迄今为止最帅气的家庭车了吧。

内饰舒适质感

拉开车门,眼前的中控台是典雅浅灰色组合,属于比较明亮的风格,喜欢运动感的话,吉利新帝豪两厢还提供活力炫黑运动内饰。不过它们只是颜色上的区别,设计都完全相同。另一个亮点设计是背景光,吉利新帝豪的仪表、中控台和档杆部位,都采用蓝色背景光。

方向盘是四幅式,真皮包裹且手模塑形,握感很舒适,上面还有音响、蓝牙、巡航等便捷按键,使用很方便。

坐上去,也能感觉到吉利新帝豪座椅良好的承托力,它有6向电动调节,中间还是打孔软皮设计,有柔软的触感,坐在里面舒适感上乘。

同样令人钦佩的,还有吉利新帝豪的内厢材料。它的整个仪表台还有车门板上都使用了搪塑材质,而非硬质塑料,这种材料摸上去有一定弹性,触感良好,即使不小心碰到上面,也不会有生疼感,但凡是手或胳膊经常触碰到的地方,新帝豪不是真皮裹覆就是搪塑材质,可以说这种规格连中高级车都少见,但吉利在新帝豪这里和盘托出,极显诚意,而且设计严谨,装配精细,这些让驾乘者有一种高级感和自豪感。

人车互联“i”科技

吉利新帝豪还提供了很多新科技,足不出车也能知晓天下动态。

最突出的是,它在以前G-Link吉利手机互联系统基础上,开发了G-NetLink系统,加入了3G网络功能,并优化了手机互联界面。相当于厂家在新帝豪上装了一部平板电脑,可以通过3G网络随时网上冲浪,看资讯,炒股票,阅邮件也可以把自己的手机直接映射到中控台的7寸显示屏上,里面的微信、游戏、通讯录等,所有app都可以在车内操作。停车时,或者等红灯时,再也不用翻出手机看了,只需要在中控屏幕上划划手指,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在大连的试驾途中,由于我们试驾的车辆没有按照推荐的试驾路线行驶,在开往老虎滩的途中,我们迷路完全不知道方向的时候,我们连上我们的手机,进行导航,顿时中控屏操熟悉的界面,熟悉的app软件,用起来很顺手,而且中控屏反应灵敏,画面滑动相当流畅。接下来我们又在上面玩游戏、看图片、看视频,屏幕清晰度很高,让人感觉吉利的G-NetLink系统不但功能强大,而且硬件方面也高水准。

其它实用配置还有无钥匙进入和一键启动系统,钥匙揣在包里,也能轻松进出新帝豪,而自动空调、行车电脑、定速巡航、四门一键升降车窗,电动防夹天窗、USB/AUX音频接入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便利性装备,包括全车23处杯架和储物格。一部A级车竟也有如此全面和人性化配置,实属难得。

全新高效“T”动力

驾驶吉利新帝豪出发,涡轮发动机的优势显露无遗,在发动机转速超过1500rpm之后,这台1.3升排量的发动机,便能输出足够强大的扭力,驱动吉利新帝豪欢快跑动起来,丝毫不觉得费力。不管是在市区内行驶还是在高速上,动力输出爽快,驾驶游刃有余。

nlc202309041445

吉利新帝豪使用的是吉利自主研发的1.3 T涡轮增压发动机,具有连续可变正时、全塑进气管以及电子油门等技术,虽然排量只有1.3升,但最大马力可达133匹,峰值扭力有18.9kgm,相当于普通1.8升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能量。它对油门响应快,动力输出也很痛快,且有高转速发力的嗜好,每次下压油门时,发动机转速即刻有灵敏反应,并以显著动力涌现回报,即使上到4000rpm之后的高转速,吉利新帝豪依然动力畅快,加速显得斗志昂扬。

与这款发动机搭配的,是一款CVT无级变速箱。涡轮发动机的优势是动力大且省油,而CVT的优势是平顺且省油,经过各种路段的试驾,这台自比利时Punch公司的CVT表现良好,加速时,能享受到无级变速箱连绵流畅的平顺性,非常舒适遇到市区内频繁的加速减速时,CVT的反应也够快够坚决,没有什么过多的保护。

吉利1.3T发动机和CVT的组合,是一套高性能兼顾低油耗的组合,无论动力性还是平顺性,都属于自主品牌A级车中的佼佼者。

从细节关注人性化体验

试车的大部分时候都听着手机里的MP3音乐,吉利新帝豪提供至少有4种音频输入模式,可选途径丰富,音响质感在同级车中应该算是中上等水平。

更重要的是,它的车厢隔音更加出色,FE平台的静音性值得称赞,即使在高速上100km/巡航时,车厢内噪音依然不大,可以让我安心欣赏音乐。而且,这台1.3升涡轮增压发动机本身也比较安静,即使急加速,逼迫发动机上到高转速区,也不会有过大的音调,绝非让人生厌那种。

现代家庭车越来越注重人性化,安静舒适的内厢就是人性化的一种表现,680L的超大行李箱也是。

而另一种表现,同样也是消费者非常重视的人性化,它叫行车安全,对此,吉利新帝豪丝毫没有轻视。除了FE平台的高刚性车身、6安全气囊外,新帝豪还装备了德国Bosch第9代ABS和EBD系统,提供更出色可靠的刹车性能,而且,还在自动挡型号装备了ESC车身稳定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保证新帝豪在过弯,或者在雪地以及湿滑路面情况,都有更稳定的循迹能力,减少侧滑的发生,最大限度保证驾乘者的安全。

此外,在关乎行车安全的小细节方面,吉利新帝豪也做了全面防护。比如倒车粗心大意,或者胎压流失、坡度溜车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新帝豪装备有胎压监测、自动大灯、预紧式安全带、可视倒车影像、倒车雷达、HHC坡道起步辅助等,确保即使是女士或者新手驾车时,都能更有自信,更安全地驾驭。

总结:一天的试驾让记者更加真实的体会了一把新帝豪在品质、工艺、造型、动力和车联网技术等方面所带来的惊喜,它外观更加年轻、酷炫,动力高效环保,又具备丰富的科技配置,特别是G-Netlink吉利智能车载系统、G-link吉利手机交互系统和WIFI等时下热点配置,更加符合新兴年轻用户的购车需求。

多核创造下的新IT时代 篇7

如果历史可以借鉴, 我想说将要发生的事情会是新软件的井喷, 其中的大部分创造性和有用的代码会利用到硬件性能提升带来的优势。

例如Intel新推出的芯片能将一个851 M B文件的加密速度从13.5秒减少到3秒, 这是个巨大的成就, 意味着加密交换将会变得非常普遍, 处理大容量和高安全性的数字交易将不再需要专用的加密卸载或CPU时间容载量, 这可能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帮助我们锁上大门的那把钥匙。另一方面, 现代的CPU中不断增加的内核数量让从前那些感觉有些困难的软件解决方案重新变得具有吸引力。

于是很自然的, 这一切都会进一步推动我们进入虚拟化, 这将不仅成为主流, 而且会成为唯一的流向。首先, 虚拟化是那些非线程应用可以继续存在于越来越多的线程世界中的唯一途径, 几乎没有例外。非虚拟的服务器成为珍稀品种只是时间问题, 嵌入式的hypervisor的统治即将到来。想象一下这样的世界吧, 这里绝大多数服务器都是专门为运行数十台虚拟服务器而设计的, 拥有几十个内核, 几百G B的内存, 而且几乎没有内部存储。这个现实正在敲我们的大门, 虽然现在还不是主流, 但我相信他们很快就会成为主流了。

大数据时代的IT治理应用 篇8

IT治理是组织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业务发展和监管合规的要求。通过IT治理,使信息技术战略与组织战略一致、信息技术目标与业务目标一致、信息技术资源得以统一管理和优化、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大部分组织的基本业务工具,成为促进业务发展和规划的重要因素。IT治理不仅关注信息技术本身,以及相关财务、进度和质量等,还关注整个业务环境,以支撑组织的价值创造、收益提升和风险控制。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使数据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由云计算、社交计算和移动计算三大趋势推动的大数据正在重塑业务流程、基础设施以及数据的获取、分发、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和使用方式。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因素、未来竞争和增长的基础,人类社会已经从IT时代进入DT时代。因此,如何结合大数据时代IT治理的需求,研究分析IT治理的标准及其应用,是当前大数据时代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本文主要介绍IT治理及其标准化进展,重点研究和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IT治理三大趋势以及治理思路,并结合IT治理在地铁、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实际案例做了进一步论述。

2 大数据时代下IT治理标准化新趋势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治理与IT治理相辅相成,数据和业务的融合发展促进了IT治理及其标准化的新趋势和发展。

(1)数据治理大大丰富IT治理的内涵,支撑IT治理标准化的落地

传统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IT是业务的重要支撑,数据是IT系统的输出和结果。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据通过IT和业务融合,其关系也在不断演变。数据由信息系统产生、管理和存储,成为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组织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数据治理应运而生,成为IT治理考虑的重要内容和关注的重点,成为IT治理标准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大丰富了IT治理标准化的内涵,通过开展数据治理,由数据驱动产生价值,成为IT治理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支撑了IT治理标准化的落地。

(2)IT治理与业务的融合发展,促进了IT治理标准化的价值实现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时代,IT支撑业务发展,组织的价值由业务收入实现,业务是实现组织价值的最大驱动力。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价值越来越被重视,IT对数据的生产、采集、分析挖掘等提供技术支撑,引领业务创新发展,组织的价值实现不仅仅取决于业务,而是由IT和业务共同实现,IT作用愈发重要,IT治理价值愈显突出。IT治理价值的实现过程则是IT价值的实现过程。IT治理标准化通过以标准指导IT治理的实施,明确IT战略和方针,建立评估、指导、监督的治理过程,实现IT治理价值。IT治理与业务融合发展,增强了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促进了IT治理标准化的价值实现。

(3)基于大数据视角的标准化体系,创新了IT治理标准化发展思路和途径

在大数据时代,基于大数据视角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为企业的战略、组织和架构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从数据治理的视角,去考虑企业的IT治理战略、组织和实施方式,与传统的IT治理存在较大的不同。一方面,信息化推动了业务的数据化,另一方面,大数据促进了数据的业务化。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业务支撑到业务创新、从商业智能到决策指引,数据与业务相伴相生,数据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共存。数据治理的框架、治理域、促成因素和内外部环境、治理任务和过程的规范和明确,为数据生命周期中风险可控、运营合规和价值实现奠定了基础,从而创新了IT治理标准化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3 大数据时代下IT治理应用

在大数据时代开展IT治理,首先应明确组织的信息技术现状,并结合企业信息化战略、组织和架构,应用IT治理原则,明确治理框架,从而确定治理的目标和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以审计为导向,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解治理任务和要求,为企业信息化建立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并通过评估、指导、监督,确保信息技术治理目标实现。在大数据时代,以价值为导向的治理是治理实施的重点,本节将结合IT治理在轨道交通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分析大数据时代IT治理价值的实现过程。

3.1 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某地铁公司经过多年信息化的建设信息系统初具规模,有效促进了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如何高效、有效地对信息化进行管控,促进IT和业务的融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障业务运营安全,是其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为进一步提高其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水平,增强安全管理效能,为乘客提供更多人性化的优质服务,该地铁公司开展了IT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其IT治理的实施思路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该地铁公司在开展IT治理中,以信息化与标准化相结合为实施原则,在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和运营的基础上,完善信息技术管理体系,提升了信息系统的效率;并通过有效的数据治理,提升数据的应用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障业务运营安全。信息技术规划通过IT治理有效的落地,促进了地铁业务的运营服务能力,优化了组织架构、促进了IT和业务的融合,实现IT的价值。

3.2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

某金融机构在业务开拓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等新型金融业务模式。随着业务的发展,如何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创新服务模式、控制业务风险,成为其关注的重点内容。该机构结合IT治理工作,聚焦数据治理及其价值的实现,取得了显著效果,其实施思路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针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IT治理从IT资源、管理系统以及顶层设计三个方面着手,聚焦业务模式创新、应用模式创新以及服务模式创新,以数据应用为核心点,重点关注技术架构平台、数据汇聚、新型数据库管理、数据安全以及数据挖掘分析等环节,提升数据应用水平,以数据驱动价值,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具有突破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模式,为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领域IT治理实施提供思路和方法。

4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IT治理内涵的丰富,治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IT治理朝着支撑业务、融合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方向发展,数据治理成为了IT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抓手,大数据视角下IT治理标准化体系将为组织的战略提供有效的支撑,为IT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绍华,潘蓉,宗宇伟.大数据治理与服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程广明.大数据治理模型与治理成熟度评估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09):6-7.

后IT时代 篇9

大数据时代来临, 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会。在未来的3—5年, 我们将看到真正理解大数据并能利用大数据进行价值挖掘的企业与对大数据价值挖掘重视程度不够企业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真正能够利用好大数据, 并将其价值转化成生产力的企业将具备强劲的竞争优势, 从而成为行业领导者。对善于发现市场机遇和开拓企业市场的IT企业来说, 则是找到了一座待挖的“金矿”。

什么是大数据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来临的是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 麦肯锡认为, 数据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 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钱大群在IBM论坛2012上表示,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使数据更为重要,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更有建设性的看法。对于大数据, IBM提出了规模性 (Volume) 、多样性 (Variety) 、高速性 (Velocity) 和真实性 (Veracity) 的“4V理论”;戴尔公司全球企业级解决方案副总裁Cheryl Cook认为, 大数据就是指有大量的、快速的和多样化的数据集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数据分析所导致的大的见解, 同样, 戴尔提出了大数据的五个阶段。

甲骨文公司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技术总经理喻思成则认为, 在大数据的实际应用中, 用户的最终目的是要利用大数据来进行更好的决策。这一过程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数据捕获、组织、分析和决策。Net App大中华区总经理陈文表示, 大数据要包括A、B、C三个要素:大分析、高带宽和大内容。

定义虽然不尽相同, 但概括起来有下列特点:一是数据虽然很多并且很多样, 但只有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分析, 才能找到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二是公司决策应当从数据分析结果中获得, 而不是依赖于经验。

大数据不等于海量数据。一是大数据是海量数据+复杂类型的数据和不断变化的数据, 所以复杂类型的数据既包括了传统结构型数据, 也包括了半结构化的数据, 还包括了完全非结构化的数据。二是海量数据首先是量特别大, 常常是超过TB级的, 但是大数据是在海量数据加工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绝对数量可能小于TB级, 甚至是若干个GB级, 但也可以称为大数据。它的典型特征是: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复杂、处理速度快。所谓数据量大, 是指数据不再以几个GB和几个TB为单位来衡量, 而是以PB (1000个T) 、EB (100万个T) 或ZB (10亿个T) 为计量单位;数量类型复杂, 是因为它的来源复杂, 从结构化数据到非结构化数据;处理速度快, 则是指数据的分析和使用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甚至实时使用, 它的来源是企业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交易数据来自于企业ERP、CRM等应用程序和自主开发的业务管理系统、POS终端, 以及网上支付系统等;交互数据来自于移动通信记录和社交媒体等;传感数据来自于GPS、RFID和视频监控设备等。

大数据与云计算异同点

大数据的重点是计算的对象, 而云计算的重点是计算能力, 两者相辅相成。大数据强调信息流程、信息目的, 而云计算强调途径、方式、位置。云计算是高速公路, 大数据是超级跑车。云计算带来了IT基础架构的变革, 大数据则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业务的转型。简单来说, 云计算是帮助大数据中信息存储、计算、完成流程并实现商业目的的重要手段。首先, 在概念上两者有所不同, 云计算改变了IT, 而大数据则改变了业务。大数据必须有云计算作为基础架构, 才得以顺畅运营。没有云计算这条高速公路, 大数据这辆超级跑车就跑不起来。当市场对大数据需求很高时, 云计算就会往各个方向伸展, 形成良性互动。其次, 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目标受众不同, 云计算是针对企业首席信息官的技术和产品, 是一个进阶的IT解决方案。而大数据是针对企业业务层的产品, 大数据的决策者是业务层, 由于他们能直接感受到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 因此必须在业务上以更有竞争力的方式战胜对手。对大数据和云计算合理、优化的利用, 产生的价值不可限量。

大数据将改变数据管理状况

一是数据本身的改变。因为过去的数据大多是人为产生的, 比较容易转化成关系型数据库形式, 而现在产生数据的来源日渐增多, 很多数据是由机器以流的形式产生的。对于这样的数据, 关系型数据库已经不再是最优秀的技术了。二是云带来的副作用。在云时代,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 数据往往是跟应用在一起的。当应用在企业的防火墙之外时, 它的数据也在防火墙之外, 企业的数据已经不完全由自己来掌控。在这样一个多地点、多来源的数据时代, 怎样对这些不同的数据方式和数据材料进行统一的分析和处理, 从数据里面得到智能是新的挑战。三是云的使用者在改变。云使用者的改变也是数据使用者的改变, 以前中国很多大公司可能都会有比较好的数据库系统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 但现在对于数据的需求, 任何一个公司、部门、小组都有需要。当然, 数据库并不会消失, 在很长的时间里, 这两种技术将会共存。对传统数据库厂商而言, 大数据绝对是机会多过挑战。因为大数据的应用场景虽然与传统数据库有一定程度的重合, 但更大多数情况是各有各的适用领域, 这两者应该是相互补充, 共同应对用户对数据管理的需求。

大数据将推动两大重要趋势

一是数据资产化, 信息部门将从成本中心转向利润中心。在大数据时代, 数据渗透各个行业, 渐渐成为企业战略资产。拥有数据的规模、活性, 以及收集、运用数据的能力, 将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决策智能化, 企业战略将从业务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智能化决策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过去很多企业对自身经营发展的分析只停留在数据和信息的简单汇总层面, 缺乏对客户、业务、营销、竞争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在大数据时代, 企业通过挖掘大量内部和外部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 可以预测市场需求, 进行智能化决策分析, 从而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战略。

中国IT企业需要制定应对策略

对大数据的利用将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 所以企业需要制定应对策略以充分利用大数据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在推进大数据应用的过程中, 企业将面临以下三方面的困难:一是认识上的不足。很多人并不知道大数据是什么, 因此也就无法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大数据工具。二是投入不足。大数据的应用需要相当大的投入, 一般的企业很难承受。三是人才的匮乏制约大数据应用的发展。为此, 需要企业加强对数据价值的认识, 改善流程, 重视对技术和人员的投入。

首先, 应加强技术研发。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会。IBM、Oracle、EMC等国外数据库厂商均看中大数据时代蕴含的商业价值, 一方面通过并购整合增强竞争力, 另一方面加快研发创新推出数据分析解决方案。如Oracle发布了Oracle大数据机, EMC推出了EMC Hadoop, IBM研发出基于云端Hadoop的分析软件Info Sphere Big Insights、针对i Pad用户推出的全新移动分析应用软件Cognos Mobile等。国内企业尽管实力与这些国际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但也应该积极投身大数据时代, 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扩大应用, 不断推出符合中国市场应用需求的产品, 在大数据产业链中发挥自身优势, 占据重要位置。

其次, 应创建合理的信息管理框架。数据管理生命周期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创建、访问、处理、保护、删除、创建。绝大多数符合数据增长的问题出现在“删除”环节, 因为很少有企业出台数据删除的管理规定。数据因此不断积累, 进而带来更多的管理问题。所以, 创建有效的数据与信息管理框架非常重要。一是要了解自己访问老旧数据的需求, 即是否愿意保留所有的数据, 为什么?它会重复使用吗, 多久一次?必须使用所有数据吗, 或只是样本就足够了?希望如何利用它?是否有监管保留的考虑因素?是否会被更新?近期需要用到还是立即会用到?二是要考虑应该把它储存在哪里。 (1) 硬件与软件的获取成本; (2) 管理数据所需的技术、人员和时间; (3) 现场还是异地, 主要和备份?多少份? (4) 私有云还是公有云? (5) 在线、近线, 还是归档?

建立数据挖掘全流程。过去, 企业虽然拥有了数据库, 部分也建立了用于分析的数学模型, 但是它们只是对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处理、转换, 没有将重点放在建立数据挖掘流程上。因此, 有的虽然可以从数学模型中找到一些所需的数据, 但是没有办法很快地将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运用到企业的决策、运营流程中。因此, 企业应先调整信息流程。因为原有的信息流程是从企业内部发起需求的, 而大数据时代需要企业从用户端收集数据来推动企业发展。整个信息流程相比之前有了倒转, 并逐步建立从收集、转换、挖掘到应用的数据挖掘全流程, 实现对大数据价值的深入分析与挖掘。

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只有不断流动和充分共享, 才有生命力。对于大型集团企业来说, 各级子公司和分公司的ERP系统每天都在生成大量的交易数据和业务数据。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中的数据无法形成集中的资源池, 不能互联互通, 严重影响对大数据的统一管理与价值挖掘。而实现数据集中是大数据利用的第一步。因此, 应当通过云平台实现数据大集中, 在各级子公司和分公司专用ERP系统建设的基础上, 通过数据集成, 实现各级子公司和分公司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 以形成整个企业数据资产。

第三, 应当深度分析挖掘大数据的价值, 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决策。根据预测, 大数据挖掘和应用可以创造出超万亿美元的价值, 数据将成为企业的利润之源, 掌握了数据也就掌握了竞争力。因此, 行业用户必须真正重视对大数据价值的深入分析与挖掘, 注重数据的收集、整理、提取与分析, 以推动企业决策机制从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最后, 应加大对既懂得相关技术又谙熟企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据IDC的研究表明, 2009—2020年, 全球数字信息量将实现44倍的增长, 其中需要管理的文件数将增加67倍, 总存储容量将增长30倍。企业在PB级甚至EB级的数据中寻找相关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 将为信息驱动决策带来与日俱增的成本和复杂性。此外, 企业数据并不是非黑即白, 多样化的数据源、数据种类以及信息共享机制正逐步替代传统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二分法。企业一方面要与外部的客户、合作伙伴通过文本信息、社交网络、移动应用等方式进行互动;另一方面, 企业内部也会频繁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等进行有效沟通。企业有责任和义务管理并且保护这些数据。虽然企业产生的数据仅占全球数据总量的20%, 但企业实际上要对80%的内容承担起管理的责任。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承担起与业务有关的数据管理、挖掘和保护的职责。面对涌动的数据洪流以及数据多样化的挑战, 企业现有的业务模型很难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 并充分展现其价值, 而且不能对业务未来的发展做出正确预测。企业非常需要以下两种大数据人才:一是大数据系统和工具的研发、优化人才。要求对于Hadoop、数据仓库、OLAP工具等大数据工具具有较深的优化经验, 最好能根据业务需求对于Hadoop等开源大数据工具进行定制开发。二是既懂得企业的业务和运营, 又具备极强的数据分析能力, 能够透过数据看到事件本质的数据分析师人才。当然, 他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写报告层面, 而是要对企业经营分析业务具有一定的经验, 能够熟练使用大数据工具, 了解数据主流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算法, 能够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 根据业务特征进行建模分析, 找出数字背后隐藏的挑战和机遇, 并将这些洞察应用在具体的企业内部战略规划及日常运营中。

后IT时代 篇10

软件——虽然目前它都抵制商品化, 但未将变得廉价, 否则它就会被免费的开源软组件所替代。

云计算的崛起使得IT业界正处在一个混乱的过渡期, 首席信息官们则身处这场风暴的中心。他们的处境犹如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身处女妖斯库拉和卡利布狄斯之间的传说中的英雄——尤利西斯一样。斯库拉象征着已经建立起来的IT规则, 而卡利布狄斯则代表着未来, 两者都隐藏着危机, 预示着麻烦。与尤利西斯一样, 许多首席信息官必须要让自己抵制住海妖塞壬的美妙歌声, 理性购买软件、硬件或是一套云服务。而那些鼓吹没有阵痛期的云转型厂商就如同海妖塞壬。

可以预测的是, 首席信息官们最终会像尤利西斯那样克服重重困难进入平静的水域。未来, 新的程序和产品将会替代构成当今IT世界的传统技术, 而这些新实体名词的缩写便是云计算。

由于我们正处于风云激荡的变革之中, 因此难以设想新世界是什么样子。不过, 在我看来, 我们还是有信心预测一下云计算将如何帮助IT业实现革命化的转变。毕竟, 我们可以从云计算散发的强光中看出一些后云时代的端倪。

所谓后云时代, 是指与当今的IT惯例相比, 云计算已经不再是一个备选项, 而成为一种公认的标准。但现在, 云计算仍被视为会扰动企业既定的IT秩序, 但“后云时代”终会在不远的一天到来。

未来的IT业界会是什么状况?以下是我们的一些预测。

预测一 大规模运算司空见惯

每一个系统都会被设计用来处理大量数据。每一款应用程序都具有相当的容量弹性, 能够在洪水般的字节中应对不断变化的电流。

在系统设计阶段, 没有人会提出有关容量的问题, 因为每个人都会认为潜在容量可能是无限的。因此, 设计工作会被假定为, 无论应用程序正在管理多少数据, 或是应用拓扑包含多少虚拟机, 必须要能够扩展, 以处理更多的东西。实际上, 我们可以假设, 系统是为了支持一个“无限容量的幻象”的世界而创建的。

预测二 物联网日益普及

思科公司的首席技术官曾预言, 在不久的将来, 将会有一万亿台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已经有很多人预测我们正在进入后PC时代。

想象一下, 其实我们真的要进入的是一个“后人类中心”的设备世界。届时将会出现许多人类与之互动的设备, 如通用计算机、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人们通过诸如电脑之类的设备进行互动。当然, 除了电脑, 还有智能手机、上网本。事实上, 我们将被越来越多的具有特殊用途的设备所包围, 以执行某一功能, 与运行在云上的中央程序进行通信, 这些设备会轮流与我们 (或我们的代理) 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进行互动。

比如, 我们不用看仪表来读取我们的血压值。仪表会测量我们的血压, 然后将数据传送给血压监测系统, 如果我们的健康情况超出了正常的医学范围和特定数值, 系统将会向健康护理专业人员发出警报。我们将被这种类型的设备所包围, 甚至都不会留意到它们的存在, 除非在我们的确需要的时候。

要想理解这一趋势是如何发展其实并非易事, 即使是掌握动态的业内人士也会常常低估将要发生的事情。

十年前, 我曾与一家模拟芯片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探讨过被一家家电制造商吹捧的智能冰箱的原型。他曾指出, 在未来, 冰箱将有一个界面, 你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冰箱里不同种类食品的数量多少, 在此界面上输入你的购物清单。对此, 我的理解是, 牛奶的包装纸盒将确定牛奶所剩多少, 然后通知冰箱要将牛奶加入到购物清单中。他回答说不, 这样做成本太高, 因为牛奶的包装纸盒不会具备这种功能。在当时, 他只是将成本/功能的传统假设纳入讨论之中, 而不是推断未来的发展趋势。

回想起来, 很显然, 这位首席执行官和我在当时都低估了世界变化的速度。

如今, 牛奶包装纸盒可以联系你的基于云的购物清单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将会联系你所选择的购物杂货店, 为你安排每周包括牛奶在内的购物清单。所以说物联网的应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就在我撰写这篇文章时, 我偶尔看到了丰田汽车公司提供的一段视频, 视频中展示了汽车玻璃如何成为设备界面。在不久的将来, 无人干预计算设备的数量将远远超过与人互动的设备数量。

预测三 IT组件成本将大幅下降

我所指的并不是芯片和磁盘驱动器, 而是IT供应链的每一个部分。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软件——虽然目前它们都抵制商品化, 但是未来它们将变得更为廉价。如果不这样, 那么它们就会被免费的开源软件组件所替代。

为什么我会做出这样的预测?显然, 如果我们要实现提前所预测的规模, 那么单个组件必须要变得更为便宜。别无他法。如今, 我听到很多人认为软件供应商不应该转移到云计算, 这样会削弱他们的定价或盈利。我想奉劝那些坚持这一观点的人——供应商根本没有选择, 如果这些供应商仍抵制这一趋势, 那么市场上定价更为合理的新加入供应商将会取代他们。

尽管如此, IT总支出仍在增加, 并且增加得很多。现如今, 云计算行业内出现了大量关于Jevon悖论的讨论, 他们认为:仅仅在商品或服务方面降低成本, 而不是减少总支出, 实际上仍是增加了支出。在这种增加的推动下, IT功能已融入了当今的业务产品, 每一项新增的业务产品都包含IT, 因此新业务产品的增长事实上将增加IT投资。

这种情况与当下状况之间的差别在于, IT不仅仅是一个后台支持功能, 而将是面向客户的一个先决条件。IT要实现的长期目标是成为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 而不是在某个项目结束之后就相互诋毁。

预测四 IT部门重组IT架构

成为业务的一部分在另一方面意味着就是要像业务一样运行。这一部分需要成本的透明度, 公共云提供商的崛起为内部IT部门提供了一个参照基准, 无法提供类似的透明度, 将是自寻死路。

成本的透明度将影响着部署决策。在决策时, 成本将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此外, 还需要考虑隐私权、合规性、应用带宽/延迟要求等因素。这些因素决定着应用是部署在内部还是外部。假设应用程序默认内部部署, 那么外部部署的想法在其产生时便已经过时了。明智的首席信息官们将开始认识到他们的角色是管理基础设施, 而不是拥有资产。而不太明智的首席信息官们则会发现自己已经被用户组织所忽视。

沿着这一思路, IT机构将发现他们在通往后云时代道路上的最大挑战是遗留下来的系统。这些系统成为巨大的阻力, 严重影响了IT机构满足商业用户需求的能力, 这些商业用户意图在开发新的IT产品过程中寻求合作伙伴。

对于后云时代, 在额外开支很少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充分管理遗留下来的应用程序。即使是最低的额外投资, 这些应用程序使得维护等方面的成本结构远远高于目前的产品结构。对于相关的IT机构来说, 必须要削减遗留系统的总体开销。

当然, 如今的企业正在努力寻找减少遗留系统总体开销的方法, 比如将电子邮件系统外包给外部供应商。但IT机构对此必须更加积极, 否则, 一些不可或缺的项目将缺乏充足的资金预算。每一位首席信息官都需要评估现有的系统, 制订一个降低成本的方案, 无论是采用功能相似的SaaS (软件即服务) 进行替代, 还是将这些业务外包给收费更低的服务提供商。

预测五 Paa S成解决问题的关键

许多人将云计算视为按需使用的虚拟机。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远不止于此。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已经超过人们的想像。当应用程序开发人员不得不将应用程序部署到可扩展性和弹性架构上时, 其实他们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基础设施应该解决这个问题, 让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关注业务的功能, 而非管道。解决的路径就是PaaS (平台即服务) 。

后云时代的IT机构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PaaS, 使用内部或外部的机构来管理基本功能和基础设施。在那些层面上开销太大毫无价值, 而且没有区别, 所以找到一个管理他们的最有效和成本效益好的方式便是提供一个环境来缓解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的生产力。

预测六 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短缺

Jevons悖论意味着IT需求的大爆发, 特别是对应用程序开发者的需求。知道如何构建业务产品的人能够将多款应用程序整合到一款新应用上, 能够熟练地与外部API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建立联系, 这种服务的需求非常高。

奇怪的是, 即使兴起了PaaS, 对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更高的生产率意味着更低的单位成本, 从而导致了需求的增加。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应用程序开发人员都短缺。这也与是否了解语言或框架无关。这种应用程序的开发类似于一个总承包商, 需要具备组装一套内部和外部组件和服务的功能。随着IT投资逐渐转向应用, 能够编写后云时代应用程序的人才队伍将出现短缺局面, 就如同云计算首席信息官一样, 现在应当开始考虑如何才能招聘到这类人才了。

作者后记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您对后云时代的IT有所了解。

我想其中一些人可能会继续表示:“云计算的确很好, 但它目前只是我们在IT方面的备选方案之一。”这些人无法打破他们过去的思维定势, 还没有洞悉到他们周围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当然也会有人评论说:“我们一直采用云服务, 但只是将其用于分时系统和主机等。”这些人还没有搞清类似的概念, 在不同情况下的实施将是完全不同的状况。

最后也许还有人会说:“云计算相当不错, 我们正在通过建设一个预定义的虚拟机提供服务目录来部署云计算。”这些人无法理解随着应用程序部署到虚拟机, 这个世界是如何快速的发展进步。

IT运维进入掌上时代 篇11

此外,随着各行业IT应用不断深化,IT系统对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旦IT设备发生故障,将有可能出现数据丢失、业务中断、项目不能按时完成等情况,给企业单位带来惨重损失。因此,设备故障成为企业IT人员的困扰甚至梦魇之一。

基于此,神州数码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神州信息)旗下的IT运维服务品牌——锐行快捷,近日正式推出用户体验功能,并同步上线了手机客户端App。新的用户体验功能的上线,使得锐行快捷在确保做好IT运维服务质量和效果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对于客户来说,就意味着以往较为复杂的IT运维统一管控,已经变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和管理。

“正是看到了用户需求的改变,我们才顺势推出了用户体验功能以及APP产品。凭借在IT服务领域近30年的经验,神州信息对用户需求的关注和洞察,让我们能够对用户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不断地提升服务体验。”神州信息锐行快捷BU总经理马洪杰表示,“此次,锐行快捷推出的两项新服务功能就是让用户可以清晰查询已购买设备相关信息并随时了解服务明细,实时掌握管理设备的维护状况。同时,还可进行在线保障,让用户全面、及时地了解服务的全过程,为客户提供更为贴近、快速及时的服务。”

近几年,IT服务市场迅速成长,但以往的IT运维服务对客户来说缺乏直观的呈现,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的趋势就是客户更加方便、快捷地查看相关服务信息。“客户一旦在手机上安装锐行快捷APP,便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到锐行快捷B2B平台,查询License、查看已购买的服务产品的信息、了解设备的维保状况、查看Case处理日志等等。APP目前已开发出安卓版,客户可以在安卓手机市场、机锋市场或者锐行快捷B2B平台免费下载。”马洪杰表示,“神州信息希望借助APP产品来提升客户服务体验,让无形的服务变得实实在在,尽在‘掌控’。此外,该产品的推出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顺应了移动互联网简单、便捷的发展趋势,让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IT运维服务直观地呈现在用户面前。”

后IT时代 篇12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分布式处理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处理 (Parallel Computing) 和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的发展, 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 它可以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很多因素推动了对这类环境的需求, 其中包括连接设备、实时数据流、SOA的采用以及搜索、开放协作、社会网络和移动商务等这样的Web 2.0应用的急剧增长。另外, 数字元器件性能的提升也使IT环境的规模大幅度提高, 从而进一步加强了

看, 通过赋予受众主动权, 有效地突破了广播电视节目只能线性传播的制约。电视目前虽然无法像网络那样与受众实时互动, 但也可以不断挖掘利用网络资源, 实现观众对节目的参与, 比如开设“网友意见”、“微博板块”等等。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交互性、共时性等特点将为电视获取信息提供重要的支持。

其次, 要突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新媒体虽然反应迅速, 覆盖面广, 但也充斥着假象和谣言。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 如何甄别筛选有用素材, 往往令人不知所措。电视媒体正当发挥它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哪怕在报道新闻五要素的时效上略逊新媒体一筹, 但在后续报道以及深度解读上, 依然大有可为。也就是说, 新对一个由统一的云进行管理的需求。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 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 而非本云计算擂台开打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 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 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2 云运算的自动控制特点—服务编排

服务编排主要是对于服务内容进行顺序的排序, 而从IT云计算而言一个服务编排模型需要满足SOA松耦合和异构的要求, 并且需要是敏捷的。其需要具有下面的一些特点。

2.1 基于服务

媒体是“原料”供应方, 而电视媒体的功夫体现在整合、优化、再创作的“深加工”上。二者配合默契就能延伸彼此的时空影响力。另一方面, 虽然网络也具备检索功能, 但电视媒体可以从更专业、更精细的角度, 扮演这个信息海洋中的“搜索引擎”, 为观众有效地运用信息做好指导。目前各大城市电视台已经在频道的个性化定位进行了探索, 音乐、电影、新闻、财经、体育, 动画等频道区分, 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和需求。此外, 还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和增值服务, 为电视开辟新的盈利方式。

3结语

综上所述, 网络E时代, 新媒体的冲击既为电视传媒带来了挑战, 又为其

BPEL在对多个服务进行调度与协调, 本身只定义业务流程相关的逻辑, 而具体的功能则由其所调用的服务来实现, 与BPEL无关。BPEL从规范的定义上就自然而然地支持Web服务, 但并不仅仅限于Web服务, 也可以支持SCA所定义的服务。

2.2 嵌套性

相应地, 由服务编排而成的BPEL业务流程可以被封装为一个新的服务, 提供更加复杂的业务功能 (回顾图1-2中的业务流程服务)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服务的可嵌套性。

2.3 松耦合性

BPEL定义本身只需指定相应的接口

发展提供了机遇。过去, 曾有人预言广播将被电视取而代之, 但事实证明, 广播不仅没有消亡, 而且与电视形成亲密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未来随着信息和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新的传播载体不懈追求, 必将是多种媒体共生共存的时代。在相当一段时期内, 电视仍将是信息社会的中流砥柱, 关键是电视人要善于扬长避短, 发展自身, 全面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杨明.电视媒体品牌竞争力提升与品牌考量体系的构建要素分析.现代传播, 2007 (4) .

[2]陈兵著.电视品牌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9) .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 厦门361012)

即可, 不需要指定实现该接口的服务。BPEL致力于业务逻辑的表现, 而相应的实现服务完全可以在部署甚至运行时确定。同时, 流程与所调用的服务之间以异步的XML文档形式传递消息, 不直接与服务的实现打交道。因此BPEL流程和所调用的服务之间是松耦合的, 他们可以独立地进行替换或修改, 而不对另一方产生影响。

2.4 服务质量、交易和生命周期的管理

BPEL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服务装配, 还支持长时间的流程定义, 以及有状态的交互, 并且提供了相应的失败处理和补偿机制。不仅如此, 还有相应的服务质量 (Qo S, Quality of Service) 和事务处理机制等。

2.5 高度的敏捷性

正是由于BPEL具有高度的松耦合性和可重用性, 才具有敏捷性的特点。

3 云运算进行自动化控制的方法

在云计算时代, 自动化管理人员将会面临着各种困难, 不但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而且面临着机械操作越来越复杂, 数据管理越来越困难等问题, 因此采用有效的服务编排管理, 将能有有效的处理各种预见问题, 真正解决当前自动化管理人员的困境。

3.1 云计算的对自动化的起步

随着IT管理信息系统的复杂加深, 要真正建立其典型的服务管理, 需要经常涉及到各种资源的利用和整理, 对于IT云时代而言, 存储资源、计算资源、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如Web服务器和数据库) , 并通过网络将最后这些物理实体连接起来, 这些资源的充分、合理的利用将关系到各种设备的实体操作保护过程。例如:自动化客户向服务供应商租用一个Web应用服务, 就需要对于Web服务的整合, 开通网络、设置登录接口等, 需要从客户接入设备 (用户认证信息、VPN资源) 、承载网设备 (ACL、Qo S资源) 、数据中心设备 (VLAN资源) 上分别进行配置, 打通管道, 并在服务器上建立虚拟机, 通过虚拟机进行存储数据, 分配存储资源并搭建应用。这就使得IT云服务的建立和管理成为一个很大的技术壁垒, 使得云时代的服务快速部署变得异常困难。

3.2 云时代IT服务与管理是变化的

由于云时代信息属于变化多样的, 因此对于整个云时代的服务的变更、修订、扩展都属于正常变化过程, 它需要在不同阶段对服务涉及的各类基础架构的资源调整和再配置。比如针对前例, Web云服务的应用将会随着访问量的增加需要增加更多的服务器、存储, 此种情况下对于网络设备上的配置都需要做出增加或者加大, 增加硬盘容量、加大带宽速度等。这些调整往往伴随着各种资源的利用与管理。这是需要管理人员洞察各种相关资源之间的依赖, 当修改其中一类配置的时候, 需要根据依赖来调整相关资源。

3.3 业务资源的复制能力

当云服务管理内容已经完成并进行管理控制之后, 除了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之外, 应当对于其后续的服务建立起相应的参考管理机制, 通过此评判有益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管理方法。因此从设计到实施, 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重新开始。那么如何能够通过当前现有的服务体系, 关联到云服务管理自动化控制的具体方法, 将是需要对于云时代管理自动化控制的主要方法。

4 通过云时代管理自动化控制

在当前技术环境下, 我们所面临的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设备环境, 基础设施可能随着需求而快速增长。这种增长既包括数量上的增长, 也包含厂商、设备型号的增加。为了屏蔽不同厂商、不同型号设备的差异, 使IT管理员聚焦在服务本身, 必须要作到对设备业务功能的抽象。

4.1 网络模型与自动化管理设备管理的建立方法

在进行云自动化控制设备进行管理的建立方法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1) 从用户对服务的访问途径进行分析。例如:用户从局域网访问远程数据中心的整个过程, 可以分为二层接入、IP路由网络、VPN网络、防火墙和数据中心网络、虚拟服务器等多个阶段, 设计者可以以这些阶段抽象成不同模型。 (2) 需要将所有基础设施能够提供的功能集整理、归类, 包括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传输及控制功能, 服务器能够提供的计算能力, 存储设备能够提供的数据存储容量等。

4.2 从服务的内容进行管理

由于自动化控制属于硬件控制与管理, 而云时代属于高速运算模式, 因此通过分发服务, 则可以实现两种数据相互结合、相互支持。当进行服务设计系统的时候, 首选的服务模型需要使用的基础设施功能模型, 如前例的Web应用, 使用二层接入模型、IP路由模型、网络互联质量模型、VPN服务模型、服务计算模型等。

接下来需要为每个服务模型分配软硬件资源, 例如:针对二层接入模型, 并为这个模型指定所需使用的交换设备。选择好交换设备之后, 还需要设定服务模型中的各种配置参数 (VLAN ID、ACL配置及用户认证配置等) 。为服务模型指定设备及配置参数之后, 就完成了对服务模型的实例化工作, 服务模型转变为可分发的服务。

4.3 根据组网的内容和服务内容的重要性进行编排

定义好的服务模型将成为我们后续进行编排的基本元素, 接下来我们可以将这些个服务模型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进行组合编排, 并根据需要设定具体的参数 (需要基于实际网络确定的IP地址、路由等信息) , 最终形成可使用的业务。

5 结束语

通过云时代的Web应用, 组建起服务模型的编排功能, IT部门能够通过相应的服务体系的建立与部署, 通过评估当前数据的形式与管理的方法, 建立起良好的云运算体系, 进而真正解决IT管理员在云服务建立、调整、扩容等繁杂的配置工作任务, 真正能够将主要精力聚焦于为客户提供高效率、高质量、高保障的服务上来, 并真实的体会到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网御星云安全专家畅谈网络安全之二:知己知彼, 固网御安.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1 (6) :24-25.

上一篇:生态容量下一篇:贸易促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