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问题

2024-05-30

自然问题(精选12篇)

自然问题 篇1

酶制剂是通过适当的理化方法, 将酶从动植物组织或微生物细胞以及发酵液中提取出, 加工成具有一定纯度标准的生化制品。在食品工业中, 酶制剂主要应用于烘焙、酿造、果汁、蛋白水解和油脂加工等领域。酶制剂是一种生物产品, 通过在生产过程中替代或减少传统化学品或添加剂的使用, 降低原材料、水和能源消耗, 改善生产条件, 简化工艺过程, 避免或减少副产物的生成以及减少废物排放, 保护环境, 相对化学制品更加安全。如果您对酶制剂感兴趣, 请随我一起走近全球最大的酶制剂生产企业诺维信。

诺维信是世界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 在微生物学、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领域拥有先进的专有技术。其主要业务包括酶制剂和微生物制剂, 其中酶制剂包括技术级、食品级、饲料级和最新的洗涤工业用酶。在2006年全球工业酶市场上, 诺维信占据了46%的份额, 其全球销售额的24%来自食品级酶制剂。食品级酶制剂主要用于面包、啤酒、酒精类饮料和面食等的加工, 其生产和应用都非常安全。

诺维信酶制剂的生产和安全

酶是由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 现代酶制剂的生产需要发酵、提取和造粒三个步骤。首先, 在发酵过程中, 诺维信实验室经多年研发得到的微生物被培植在大型不锈钢罐里, 加以必需的空气和养分, 给予最适合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在一定时间后, 微生物就会生长产生酶。整个过程由计算机自动控制, 保证了同一酶制剂不同批次的一致性。第二步, 采用过滤和浓缩等步骤从发酵液中分离和纯化酶。为了保证酶高效的分离和纯化, 经常要用到真空过滤和先进的膜过滤技术。在提取过程中, 诺维信采用严格的GMP控制和良好的设备清洁为生产高质量的酶制剂产品提供有力保障。对于液体酶, 需要通过标化使其标准化和稳定化。最后, 诺维信采用混合器造粒和流化床造粒等多种先进的专有造粒技术使分离纯化后的液体酶成为可自由流动、无粉尘、使用安全且方便的固体颗粒酶。

菌种和原料的安全性是酶制剂质量的两大影响因素。确保微生物菌种的安全性是保证酶制剂质量的基础。诺维信的生产菌种均为非致病性, 不产生毒素、抗生素和激素等生理活性物质, 并且经过各种安全性试验证明无害。培养基残留物、无机盐、防腐剂、稀释剂以及添加的保存剂和稳定剂等也会影响食品酶的质量, 为确保食品酶制剂产品的安全性, 诺维信酶制剂的添加物都是食品级的原料, 并且符合相关规定。

另外, 诺维信食品级酶制剂在工业化生产之前都经过安全性评价证明其安全无害。此外为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诺维信中国严格执行诺维信在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标准及中国现行国家标准, 所有职能部门普遍贯彻ISO质量控制系统, 并通过ISO 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诺维信酶制剂的应用

改善工艺、提高质量

诺维信酶制剂应用在谷物制品中, 可以改良口感和风味, 提高产品品质。

麦芽糖淀粉酶Novamyl 1000 BG:一种专门为烘焙类食品生产商提供的淀粉酶。使用该酶不但可以减少浪费, 还可以改良面包的口感与风味。通常情况下, 面包两天后就会变硬。在面包改良剂中添加该酶可以降低淀粉老化速度, 五到七天内面包依然保持很好的柔软性。

脂肪酶Lipopan S BG和Lipopan®Xtra:用在馒头花卷等面制品中, 可以部分取代部分化学增白剂, 不但安全, 而且可以改善表皮亮度, 增加白度和提高馒头的耐发性等。2006年, 诺维信推出新型烘焙用脂肪酶Lipopan®Xtra, 用于短时面包发酵工艺, 可取代化学成分的乳化剂, 降低面包生产成本。

除了在谷物食品中有着良好的应用, 诺维信酶制剂在啤酒工业的应用也有着显著的效果。

葡萄糖氧化酶MatureX:发酵是啤酒工业的重要工艺, 常规啤酒发酵时间为20天左右。诺维信推出的Maturex L可以将发酵时间缩短8天, 既能提高单位生产效率, 又不影响啤酒生产的任何工艺、参数, 还能避免啤酒出厂后双乙酰的反弹, 从而保证啤酒的风味。

啤酒过滤酶Ultraflo®Max:该酶是在2007年新推出的, 它通过毁坏麦芽糖汁的细胞屏蔽, 减少其粘性, 延长或者强化过滤周期, 从而提升啤酒过滤效果。另外, 该酶可以减少蒸馏时的能量消耗, 降低生产成本。

解决安全问题

诺维信不但提供改善工艺, 提高产品质量的解决方案, 而且针对食品安全问题, 还能提供行业和企业解决方案。

溴酸钾作为一种面粉处理剂, 常添加于烘焙用面粉中, 起到加速面粉成熟的作用。在欧洲、日本, 溴酸钾因具有致癌性, 早已被列为食物禁用品。在我国焙烤行业, 溴酸钾一直是限量使用 (30mg/Kg) 。2005年7月1日, 中国卫生部也对溴酸钾下达了禁用令。这对我国面包的生产加工带来很大的困难。许多安全添加剂曾被尝试用来代替溴酸钾, 但是作用效果并不理想。诺维信Gluzyme Mono 10000 BG适时而生, 不但安全, 而且效果理想, 可以取代溴酸钾。可以说, 诺维信Gluzyme Mono10000 BG为我国的焙烤行业解决了一大难题。

又如丙烯酰胺是潜在的致癌物, 形成于以淀粉为主要成分经高温烘烤或煎炸的食品中。针对某国际公司的需求, 2007年诺维信与其联合推出一种能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天冬酰胺酶Acrylaway。经诺维信烘焙中心、研究院及工业生产厂家进行的测试表明, 在许多食品如各种饼干、烤吐司及油炸食品中, Acrylaway可以将丙烯酰胺产量降低90%, 但不影响成品的外观及口感。

诺维信酶制剂的研发

纵观诺维信的酶制剂生产历史发现,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 诺维信几乎每年都会有重头产品推出, 并且多与“第一”或“率先”有关, 这与诺维信非常重视研发密不可分。诺维信有15%的员工在从事研发工作, 每年会将销售额的11-13%投入研发。研发部门每天都要从真菌和细菌中分离出不同的酶, 并且采用基因技术或不断开发的新技术来更好的了解微生物。

在谈到酶制剂的开发时, 卡森劳总监认为, 目前存在的难点就是工业化投产前的模拟实验。如诺维信需要根据实际工艺和环境建立一个模拟流程, 然后了解酶的作用。但是, 诺维信相信凭借其在酶制剂领域50年的丰富经验, 可以很好的解决存在的技术难点。

诺维信酶制剂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食品领域的市场占1/3, 可见,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07年诺维信酶制剂在食品领域的年销售增长14%, 期望未来会有更大的增长。

诺维信采用现代酶制剂生产流程, 对菌种、原料以及生产和后处理层层把关, 以确保酶制剂生产的安全。

诺维信食用酶制剂有很多种, 如麦芽糖淀粉酶Novamyl1000 BG, 脂肪酶Lipopan F BG和葡萄糖氧化酶MatureX等, 不但能提高质量, 还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研发投入是诺维信快速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持。在研发方面, 无论是在人力, 还是财力上都给予了非常大的投入。

自然问题 篇2

班级姓名指导老师

一、看拼音,写字词。

yòu()龟zhēn()察qǐ()图cháo()笑 zhuó()破沙()tānyú chǔn()海()ōu chè()底球()màofǎn()回xū()声

二、根据词意,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犹豫。()

2、情绪低落,精神萎靡。()

3、.好像没有那么回事,表示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4、愚笨。()

5、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三、按要求写词语。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情愿——()赶紧——()似乎——()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冷淡——()错误——()愚蠢——()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读一读,选择一个造句。

响()去霄无遮无()()不可及欲出又()

见死不()争先()后()无其事鱼()而出气喘()()

五、拓展探究:

1、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还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

2、你还了解哪些“自然之道”,请简单写下来。

反复自然流产 要考虑基因问题 篇3

小曼来到我的诊室时,拿出来多家医院的各项检查单据,摞在一起厚达一尺。令人惊奇的是,这些资料显示,夫妻俩的各项检查均正常,以往孕期也采取了各种保胎方法,但都无济于事。

原因何在呢?我决定为他们夫妻查查遗传基因,看是否有什么问题。虽然检查的结果是双方都没有基因缺陷,但却发现了病因——她和丈夫的HLA基因相近,以至于母体排斥胚胎,导致了反复自然流产。

从分子免疫学角度看,人体受精、孕育的过程类似于器官移植或干细胞移植,胚胎对母体来说是一个移植物。正常情况下,母体会顺利接受胚胎,并产生一个“保护罩”,将胚胎保护起来,使其免受侵害,茁壮成长,这个“保护罩”叫作封闭抗体。由于小曼夫妻的HLA基因非常相似,以致母体分辨不出胚胎,也就不会产生“保护罩”。裸露的胚胎在母体中失去保护,被视为“外敌”,就会遭到排斥,孕妇就会发生自然流产、胚胎停止发育、死胎、早产、不孕、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一般来说,夫妻HLA基因存在两个相似位点,胚胎就难以发育,而小曼夫妇的HLA基因存在四个相同位点。经过证实,小曼夫妇并非近亲。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现象,给治疗带来一定难度。

所幸的是,我们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一种淋巴细胞免疫疗法,能够有效遏制这样的反复自然流产。我先从小曼丈夫身上抽取20毫升血液,从中分离出淋巴细胞,注射入小曼体内。通过淋巴细胞的作用,促使小曼体内产生足够的封闭抗体。注射3次,每次间隔3周,然后指导小曼在半年内受孕。怀孕后,再按前述方法为小曼注射两次,以保证胎儿安全。

小曼怀孕后进行全面孕检,各项检查结果显示,腹中的胎儿十分健康,一家人欣喜异常。

浅析城市与自然的互动问题 篇4

一、城市与自然互动的提出

城市与自然互动, 实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与自然应形成有机的整体, 两者不断地互动, 最终使人与自然和协相处, 这才是解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方法。正如生态学中讲的那样, 持续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生态系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城市与自然整体上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两者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使得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的相处, 使得城市更富于活力, 使得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得以安居乐业。而在2010年5月广州遭遇的暴雨和7月百余城市因暴雨发生的内涝[2], 以及2011年北京发生六次的暴雨使多处路段发生积水, 都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使交通严重的受阻, 影响了市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尽管很多, 但实质上却表明了城市与自然的互动出现了问题, 才会导致城市建设的问题在自然力的作用下, 显得“弱不禁风”。由此, 解决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使其良性互动成为了首要的事情。

二、城市与自然的矛盾

1. 自然本体论走向人类本体论的迷失

中国在商周时期就制订了一系列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建设措施, 来指导城市的建设。古代城市的建设思想属于“自然本体论”, 风水理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体系。汉刘熙《释名》曰:“宅, 择也, 择吉处而营之。”古人曾经说过:“山水广大, 出度量宽宏之人;山川狭窄, 出胸襟狭隘之人;四山端正, 水清净, 出光明正大之人。”古人认为, 生活的环境对人的生活、心情、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3]。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以及早期朴素生态观的影响, 决定了古代城市建设的思想, 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在大自然面前是处于劣势的, 所以人要顺应自然。

工业革命之后, 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 人类尝到了征服自然的甜头, 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潮迅速兴起。房屋, 耕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大片的树林被砍伐, 河道被侵占, 对于自然资源人类一点都没有手下留情, 与此同时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也是一次强过一次, 这促使人类对自己的行为反思, 城市与自然应是有机整体的思想开始被唤醒。对我国而言, 城市的空前繁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也混杂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浮躁, 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现在的大都市和城市群很多都建在不宜筑城建宅的地方, 不仅超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江沿海地带, 甚至在江海会合处, 而且许多新兴城镇也在地势低洼之处拔地而起。这就包含了自然对其报复的隐忧, 一旦洪水、海啸、暴雨等自然灾害到来, 首先就是这些城镇会遭受冲击, 人民生命和财产会受到损害。虽然人类本体论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中仍处于主流, 但也开始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城市建设理论, 如“生态城市”[4]“山水城市”[5]的提出。这些构想虽然已经频频出现, 但无论从理论的完善程度, 还是从实际的操作, 并没有完全走向城市与自然是有机整体的理论核心。因此说,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理论仍迷失在人类本体论中。

2. 个体走向整体的不足

我国13亿人口聚居创造了许多“大都市”、“城镇密集区”、“城市群”[6]。在前些年, 大约每年有2 000万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城市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 这理应迫使我国的城市建设理论视野从个体城市转向整体区域。但是, 因为条块分割等多种因素, 目前对于区域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和对整体的引导基本没有在城市的建设理论体系中体现出来, 尤其是实践的行动计划几乎没有在相应的职能部门中体现出来。协调自然和城市之间关系问题往往就靠少数规划单位的专题研究, 并且研究成果仅仅是包含在庞杂的规划成果之中。例如, 目前城市的排水系统主要有合流制和分流制, 新修建的排水管网, 一般是将雨水和污水分流。而老城区的排水管网大多数是雨水和污水合流, 排水的管径小, 并且人口的不断增加, 使老城区的服务性用水、生活用水、环境用水不断加大, 原有的管网同时还承载着污水的排放, 已处于了满负荷的排放状态, 一旦遭遇暴雨或持续时间稍长的中雨, 管网就无力承载了。还有些老城区的排水管道是根据当时的周边环境和地形地貌来考虑排放量的。但随着旧城区的改造, 环境的改变, 使原主干管应能承载的输送能力, 发生根本性变化, 也即配套建设了很多接入主干管的排水支管, 而主干管仍旧是20世纪70—80年代甚至是50—60年代修建的排水管道, 一旦遭遇大到暴雨, 排水未形成系统的地段即被积水所困[7]。

3. 从量走向质的乏力

从对城市建设关注的外在表现来看, 我国已经逐渐重视城市与自然的相互融合, 但是各种建设行为缺乏正确建设的理论指引。近年打着生态建设、美化城市等旗号下, “大树进城”、“城市化妆”等建设行为屡屡出现。虽然这类建设行为初衷良好, 但问题的关键是用大量的生态建设行为 (量) 代替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生态水平 (质) 的提高。有人曾在香港大公报撰文说, 中国人特别擅长干大事:城市的大街建得整洁、漂亮, 小街就杂乱、简陋;长江上建起了大坝, 南水可以北调, 城市的下水道却修不好。我国大部分城市一般为“1—2年一遇” (1年一遇是指每小时排雨达到36毫米) 标准, 重要地区为“3—5年一遇”标准。而在实际施工时, 多数城市一般取标准的下限。北京最常用的设计标准是1年一遇, 有些偏远地方甚至达不到1年一遇, 天安门才是10年一遇的标准。降雨一旦超过标准, 路面就会积水, 从而引发城市内涝。国外的城市排水标准普遍较高, 美国纽约是“10—15年一遇”标准, 日本东京是“5—10年一遇”标准, 并在1970年专门颁布了《下水道法》, 对技术指标和排水能力均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法国巴黎对下水道排水能力建立了完善的实时监控体系;甚至是地处沙漠的沙特, 对排水系统的设计也达到了特大暴雨标准。城市的防洪能力应与城市人口、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相适应。然而, 相当一部分城市管理者看好的是马路广场, 楼堂馆所, 商业大街, 标志性建筑, 亮化工程等, 将时间、资金、精力用在出GDP的项目上。将大部分的公共财政投入到看得见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顾此失彼, 忽视了城市水利这一“埋在地下的政绩”[8]。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给城市的安全带来更多的保障, 让市民没有后顾之忧的去工作、学习、和生活, 而不是只做大量的表面文章, 对于实质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这样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化解。

三、使城市与自然交融

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劳动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纽带。在自然界漫长的演变中, 产生了会劳动的人, 人和自然是互为对象性的存在, 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 同时自然界也因人的活动而发生着改变, 从天然自然转向人化自然。正是由于人有意识的劳动, 才把这种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人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有创造性活动能力的主体, 但也要清楚地明白自然界对人及其活动的先在性、制约性, 自然规律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依据。所以说, 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 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 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首先, 运用古代建筑理论对城市和建筑进行规划和选址。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会有利于城市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会有效的防灾减灾。我国古代城市的建筑设计是有一些历史局限性, 但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众多考古资料证明, 古代建筑理论的重点就是重视人的居住环境。“环境选择”的倾向, 主要表现有:靠近水源, 便于生活、农业用水;位于河流交汇处, 便于交通;处于河流阶地上, 有肥沃的耕作土壤, 并能避免洪水侵袭。墓地要在居民区以外, 择高而建, 忌在低凹处、易受洪灾、不易防御、不通风、易污染、易高温的地方建房。所以说古代建筑理论追求的是自然的情怀, 提倡“人之居处, 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要求建筑物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主张整个环境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3]。总之, 其目标是面向自然的, 也是面向整体的。古代建筑理论对于建筑选址模式的论述, 其本质就是对自然环境进行审慎周密的考察, 顺应自然, 因地制宜, 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创造良好的、更适于人类的居住环境, 使城市因为融入了自然而更美丽。

其次, 运用仿生学原理, 模仿自然界的食物链和循环模式, 使自然与城市形成一个开放的巨系统。仿生学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 或者是人造技术系统具有生物系统特性的科学。简言之, 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学[9]。蝙蝠拥有回声定位的技能, 即使在黑暗中、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同样不会碰到障碍物, 就此原理人类展开研究, 从而发明了雷达。在高达42℃的撒哈拉沙漠上, 白蚁能够正常的生活, 于是人类通过研究蚁穴的构造, 建造了津巴布韦的自然降温建筑[10]。有人说自然界, 生物的进化史就是一部解决困难化解危机的百科全书。人类可以向绿叶学习如何制造能源, 向贝壳学习如何制造材料, 向森林学习如何管理群体, 向自然学习如何自我修复, 如何系统的看待问题。例如, 对于内涝问题可利用仿生学原理对城市的新开发区或旧城改建区进行规划设计时, 在建筑物周围适当设置高位花坛和下凹式绿地。高位花坛可以对初期的雨水净化, 提高后续渗透系统的安全性。而下凹式绿地对降雨的拦蓄率很高, 蓄渗效果明显, 减峰效果突出。如果城市能更多地像自然界一样工作, 人类也就更多地接近生存之道。

最后, 向自然资本投资, 不断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本的存量[11]。自然资本是资本的第四种形式, 由自然资源、生命系统和生态构成。只有向自然资本投资, 才能使生物圈生产出更丰富的自然资源, 推动生态系统的服务, 朝着使城市范围免遭巨大破坏的方向努力。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主要是控制土地利用的性质和强度, 把土地主要归结到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属性, 忽视了土地的自然属性, 使自然资源频 (下转109页) (上接87页) 频被侵占。城市内的水面减少, 大量的建筑建建在原有的绿地和水域上, 降低了城市防洪调蓄能力, 城市雨水得不到调蓄或滞留, 导致排涝能力不足。并且湖泊、塘堰大多处于地势低洼处, 是天然的雨水聚集地。而目前留存的湖泊和水体大多数被堵截或修建成游乐、休闲的景点, 失去其调蓄功能。作为城市中留存的湖泊或水体, 尤其是处于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段的湖泊, 应将地面收集雨水通过雨水管道直接就近排放湖泊水体, 还其调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 城市才能免遭内涝的侵害, 市民才能更好的生活。

城市问题是我们身边的问题, 是民生问题, 是与每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息息相关的问题, 是大问题。因此, 使城市与自然互动起来, 相互提升自身的活力, 相互融合, 才会使人民生活质量从根本上提高, 才是真真切切的以人为本, 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91.

[2]周展“.百余城市内涝”并非全因天灾[EB/OL].人民网, 2010-07-10.

[3]丁文剑.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8:91-92.

[4]杨立新, 张新宇.论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0, (4) .

[5]鲍世行, 顾孟潮.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47.

[6]吴启焰.城市密集区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机制———从城市群到大都市带[J].人文地理, 1999, (1) .

[7]朱明安, 李颖.城市积水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 (4) .

[8]盲目的城市化将带来灾难[EB/OL].光明网, 2010-10-11.

[9]孙毅.仿生学研究的若干重要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3) .

[10]不用空调的恒温建筑[EB/OL].中国广播网, 2009-11-05.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问题 篇5

一、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至今已有50 a的历史,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迅速增加,类型逐渐丰富。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先后颁布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发布实施了《中国生物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年—2010年)》,组织编制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同时,国家先后批准加入了包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关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在内的20项以上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条约,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生效和实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资源和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加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自然保护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

1、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

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

今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数量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不管是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用人均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计算,水平是很低的。所以,在保护区的建设上面,仍然要继续努力。

1.2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

虽然我国早期的自然保护区大多是以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为主。但是近年来,发展了一批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高山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地质地貌等类型的保护区,让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45%的天然湿地,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特别是6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野外种群,都依靠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并且目前我国自然环境最纯净、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区域,都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中,保护区类型完善。

1.3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布遍于全国

我国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按其保护价值和重要程度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地方级又分为省(市、自治区)级、地(市)级和县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需要国务院批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目前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程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有些省份保护区数已超过50个,如海南,云南,广西等省(区):在面积上,好几个省份的都超过了1万平方公里,如广西、云南、新疆等省(区),其中新疆自治区的保护区面积更是超过了10万平方公里。现在无论是在沿海和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植被区域,还是在高原、荒漠和草原区域都建立起了若干自然保护区。全国自然保护区网已初步形成。

2、存在的问题

2.1行政立法不完善

虽然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立法为自然保护区的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由于自然保护区基础薄弱、经费不足、体制不顺等原因,使得自然保护区在发展过程中其立法与现实发展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如1994年10月9日颁布,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等活动”,也就是说在自然保护区内凡涉及到采伐树木的建设项目,如开路、架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无法开展,从而制约了自然保护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2.2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

《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较为普遍的管理体制是业务由省(区)级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行政由市级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实行业务与行政分离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存在着职责不清、权利不明的弊病。按照目前的管理体制,自然保护区划定后,担子几乎全落到了地方政府头上。

2.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2.3.1基本建设投资

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四条“⋯⋯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计划与经费问题,但是没有明确由哪一级政府解决。2.3.2事业管理经费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建设投资,一般是通过分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经省和国家批准后拨款并实施。而维持自然保护区正常运转的管理费用,如工资和福利待遇、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维护与运转、差旅、交流、宣传等各种经费支出,则主要靠地方政府投入,其结果往往是朝不保夕,捉襟见肘。

2.4自身管理体系不健全

2.4.1 管理干部调动频繁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

都有“届满选举”,自然保护区主要领导按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都随“届满选举”而换岗,使得保护区业务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有力保证,很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2.4.2松散型的管理体系

多数自然保护区无计划,年终无总结,就连财务报表也是套用国有林场的,上级对下级无指令,下级对上级也不用汇报,干好干差一个样,全凭良心干活。保护区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互不了解,更不用谈取长补短。这种“松散型”的管理很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质量升级。

2.5业务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自然保护区经济来源不稳、地域偏僻、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地位不高,从事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面临的工作难度大而缺乏信心,科技人员因科研经费紧缺而无法开展工作,基层工作人员因工作条件差、待遇低而缺乏工作积极性。有能力的人大多设法离开保护区,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管护手段和基础设施普遍薄弱。据报道,44.2%的保护区无专门的管理机构,34.6%的保护区无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中科技人员仅占22.3%,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低。这种状况使得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滞后。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保护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1.我国生物多样性损失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

[4]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分析 2.1 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2.2 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2.2.1 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草原的退化。

2.2.2 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

[5]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2.2.3 环境污染 2.2.3.1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2.2.3.2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

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2.2.3.3 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2.4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 ~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2.3 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

四.面对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的实施对策

1.保护对策

1.1 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

1.2 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 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 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1.3 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1.4 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2.管理对策

2.1完善法律条款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直接目标是把对人类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资源完整地保护起来,避免人类的直接利用,这就限制了人类的一些眼前利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与现实冲突非常明显,特别是在社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与严格的法律保护之间,如《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六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等活动”,严重制约了社区的经济发展,是否可以在实验区,乃至缓冲区内的人工林经营方面适当放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的投入问题,但没有明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哪一级政府安排。2.2加大资金投入 国家应明确规定增加对保护区方面的投资,特别是增加在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人员工资、运行费用、科研等方面的投资,并确保保护区有足够的财力按照现行土地和移民安置法规的要求落实对受影响社区居民的补偿。《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四条、第二十三条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计划与经费问题,但是没有明确由哪一级政府解决。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分级管理体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经费由中央财政支付,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经费由相应的地方财政支付。现在,保护区虽然可以获得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但是来自国家、地方政府的资金非常有限,不可能满足保护区对经费的各种需要。因此需要考虑多种手段偿付保护区内的环境服务。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用水权交易、碳交易来增加保护区的财政资源。私有企业对中国的保护事业所做的贡献虽然逐步上升,但是仍然有限。另外,国家应制定野生动物致人伤亡及毁坏农作物和其他设施的补偿政策,并明确补偿资金的来源,以使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因野生动物而受到损害的群众得到相应的补偿。2.3严格执行规划

《总体规划》是每个自然保护区落实有关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的具体方案。方案的制定必须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并且要结合保护区和社区的实际。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自然保护方针,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必须合理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3个功能区,把保护、科研、监测、教育和旅游等结合起来,统一规划与布局,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旅游与教育、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等关系,致力于保护区和社区经济的同步发展。国家及相应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对保护区的总体规划进行认真审核,并严格监督执行。总体规划是自然保护区始建初期的基本建设方案,属于近、中期建设规划,从保护区的建设目标和发展的角度考虑,保护区应该经过多方面论证,制订出体现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使保护区的事业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

2.4提高整体素质

自然保护区多数是由过去的国有林场转变而来,管理和业务素质普遍较低,自然保护区的工作除管理之外,以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业务工作为主,这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如何提高保护区职工的整体素质,是自然保护区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应使保护区的所有职工都接受在职培训,使他们获得有效完成任务以及取得事业上的进步所必需的能力。二是鼓励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使不同的保护区之间可以交流学习,同时鼓励科研等项目的相互合作。三是建立竞争机制,使工作出色的职工得到奖励,使有能力的职工得到晋升。

2.5发展社区经济

自然问题 篇6

[关键词]课堂提问 师生角色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27

课堂提问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极其重要的环节。以往教师占据了课堂问题的设计者和实施者的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答问。由于教师主观意识较强,往往以自己的认知特点、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经验设计问题,故课堂常常出现以下现象:教师设计的问题不适合学生,学生不乐于思考;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很多,但记忆性的、一问一答的问题占了绝大多数,而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性的问题却寥寥无几,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

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本身更为重要,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而让学生学会提问题是迈出创新的第一步。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课从传统的满堂灌输转向启发疏导,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思维素质,课堂提问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因此,我们要转变原来教师对学生课堂提问的单线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提问中,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迈出创新教学的第一步。

一、学生参与课堂提问,提高问题实效性

1.学生是问题设计者

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以往经验是提炼数学知识的“富矿”,只要善于挖掘和捕捉,努力寻找学生数学学习的真实生长点,就能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合适的感性支撑。所以课前备学,指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这些问题是学生的困惑所在,必然也是他们乐于研究的。例如,教学“认识比”一课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学习前的准备:第一,举三个生活中不同类的“比”的例子;第二,说说三个例子有什么不同;第三,提出三个关于“比”的问题到课上讨论。以此来让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前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思维经验的准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的准备,提出了以下问题:“比是什么?”“比和哪些数学知识有关系?”“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提的问题囊括了教材中所有重点和难点,甚至超出了我的预计。因此,教师要在课前以及学生交流过程中,及时发现、归纳、提炼这些问题,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集体讨论,充分展示不同的观念、情意、智能、技能和知识的见解,使学生经历思维碰撞、解决疑难的过程,顺利构建各自的思维模块。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探究情绪高涨,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是问题理答者

从学习信息的角度来看,课堂提问就是引出学习信息,学生答问就是产生学习信息,课堂理答就是处理学习信息。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只处于答问的位置,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在“师生共同建构”的自主课堂中,我们认为学生也可以是理答者,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处理或者评价其他学生答问产生的信息。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对称”一课中,某个学生小组研究得出“三角形不都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1条对称轴”的结论,另一个小组对他们的研究进行评价和补充:“我们组同意他们的研究,但还有补充,除了等腰三角形,还有等边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它有3条对称轴。”其他小组对于他们两个组的研究表示附议予以肯定,这就是学生在相互补充中完成了课堂理答的过程。

3.学生是问题反思者

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在与同学以及老师的思维碰撞中,对自己的问题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直至完美地得到解决。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强烈,思维经历了多次从自我肯定、否定和再肯定的辩证过程,在不断的反思中磨练智慧,提升能力。

二、教师引导课堂提问,加强问题指向性

1.教师是问题引路人

教师的引,首先体现在课前备学问题的设计上,好的问题,能够兼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思维经验,触动学生思维的节点,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教师的引,更体现在课堂学习中,因为学生受已有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所以探究思路往往会偏离方向。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通过课件演示得出1 / 3=2 / 6=3 / 914,在观察分数变化规律时发现第一个分数的分母乘第二个分数的分子正好等于第二个分数的分母,也就是3×2=6、3×3=9。显然,学生的思路没有进入正轨。这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部分的分数后得出1 / 3=2 / 6=3 / 9,让学生用这一方法去验证,他们很快发现这一方法是没有规律性的,然后引导学生提炼出最终分数的基本性质。因此,在学生出现思维的障碍和偏差时,教师要适当抓住这个时机设计问题巧“引”妙“疏”,帮助学生打通思维经脉,把学生引到正确的“路口”,让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从而深化对知识的认知能力。

2.教师是问题欣赏者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凡是都喜欢问为什么,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是否能够萌芽,取决于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提倡“思维无禁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肯定,虽然他们提出问题可能是不够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但至少学生经历了真实的思维过程,更来自于教师的鼓励,能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享受到思维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带着一双慧眼去欣赏学生的问题,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独到之处,智慧地提炼学生的资源,把学生零散的问题连成串,才能便于组织课堂教学。

3.教师是问题追问者

由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所提的问题很多时候是肤浅且不完善的,看不到教材中蕴藏的“精神实质”,达不到创造“变式”的程度,这时候教师要发挥先行者的作用,在提炼概括时及时补充相关材料,做问题的追问者。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中,学生发现将4个桃看作一盘,那么这盘桃的1 / 4是4÷4=1(个);将8个桃看作一盘,这盘桃的1 / 4是8÷4=2(个);将12个桃子看作一盘,这盘桃的1 / 4是12÷4=3(个)……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你还能求几个桃子的1 / 4是多少?”生1:“20个桃子的1 / 4是20÷4=5(个)。”生2:“16个桃子的1 / 4是16÷4=4(个)。”生3:“6个桃子的1 / 4是……”该生还没有说完,其他学生马上说:“不可以,必须是4的倍数才能平均分成4份。”教师追问:“6个桃子能平均分成4份吗?分分看。”学生操作后发现,6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个半,虽然得到的不是整数,但还是可以平均分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求一盘桃的1 / 4只要把桃子的个数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可用除法计算。这种“刨根问底”的追问,能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蔓溯,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当然,追问时教师要把握好尺度和语气,不能变成啰啰嗦嗦的“碎问”和盛气凌人的“逼问”。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形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自然生长,让数学课堂风生水起!

自然问题 篇7

一、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个人收入分配的几个特点

(一)整体收入水平偏高

首先是名义工资水平普遍较高。统计资料显示,和1989年相比,2005年除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属于新兴发展的行业外,金融、电力煤气及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收入增幅高达304%和228%,农林牧渔和商业餐饮增幅仅为69%和122%。1989年电力煤气及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与农林牧渔行业的收入比为1.61∶1,2005年上升为3.02∶1。1989年收入最高的三个行业是采掘业、电力煤气及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以及地质勘探水利业;2005年变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金融业以及电力煤气及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如1表所示。

(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比例是根据有关数据折算

纵览表1,不难发现,首先是高收入行业基本上都集中在电子、电信、金融、水电等行业,低收入行业基本上是那些基础性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和地质水利业)和一些竞争性充分的行业(如社会服务业、餐饮业和建筑业)。自1989年至2005年的17年间,自然垄断行业的电力煤气及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职工平均工资自始至终高居排行榜的前三位,并且远远超出其他一般竞争性行业。其工资增长速度也要高出全国平均工资增长速度的4%-5%。[3]

其次是隐形收入数量可观。行业内存在大量隐形收入,一些自然垄断性行业凭借自身垄断经营以各种名目给职工发放补贴。在2007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黄席樾的提议让我们对此深有体会。“电厂职工可以免费用电、地铁员工直至家属可以持一张免费卡无偿乘坐地铁……在垄断公共事业性行业里,职工所享受的相关福利待遇令人吃惊,甚至成为司空见惯的潜规则。像媒体报道的电表查表员、高速路收费员月收入7 000元等现象,已经让公众感觉'垄断福利'已成危害社会公平的怪胎。”[4]

(二)群体内部收入差距偏小

自然垄断行业职工收入中,隐形收入和奖金津贴占有较大比重,而这部分收入往往是按人头发放的,与职工的学历、素质和贡献大小没有联系,因而自然垄断行业群体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偏小。据有关资料,某垄断企业群体内部按学历职工年工资收入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科学》,2006(1):72

从表2不难看出,在自然垄断企业内部,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偏小,平均主义较为严重,最高年工资与最低年工资相差仅为4 306元,相差率为10.71%;而且个人收入水平更多地是与工龄、年龄这些与个人素质相关性不太大的因素联系的更紧密,不是更多地与个人受教育程度相联系,虽然接受本科层次教育职工的人均年工资收入最高,但次高组却为“初中及以下”人群,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仅仅为558元,仅增加1.27%;初中及以下组与专科组相比,年工资还要高3 748元,仅仅是因为年龄和工龄较长。

(三)收入水平与企业效益脱节

自然垄断行业职工的收入水平与其经济效益是严重脱节的,“高收入、高亏损”的现象似乎早已为人们所司空见惯。许多自然垄断行业的企业既享受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的好处,又通过社会服务向人们索取额外报酬。[6]这些行业利润下降,甚至出现行业大面积亏损的消息也频频见诸报端。据国家发改委的有关数据,自来水集团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62 604万元,成本及其它费用为162 604万元,实现销售利润为零;2004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82 331万元,成本及其它费用为85 540万元,销售利润亏损3 209万元;2005年电力全行业亏损1280户,亏损额127亿元。[7]

二、收入分配的影响和原因

(一)严重的消极影响

首先,强化了非经济因素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弱化了个体因素的作用。较高的个人收入与其自身的高学识、强能力应该具有必然联系。而在自然垄断行业的职工收入中,影响更多地是各种非经济因素,个人素质差异的作用较小。这种分配的反作用,不是促使人们更好的提高自身素质,而是找关系、走后门、以钱买权来挤入稳定的高福利单位,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保住自己既有的工作,从而强化了行政权力对经济生活的不当干预,为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温床,同时也弱化了个人为提高自身素质而进行的各种努力。

其次,个人收益和经营业绩脱钩,不仅造成了不应有的财政负担和新的社会不公,更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国家每年对亏损企业的的补贴占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并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1978年,国家政策性补贴支出是11.14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0.98%;到了2000年,补贴支出已经膨胀到1042.28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7.78%;虽然2004年政策性补贴的比重下降到2.84%,但补贴支出仍高达795.80亿元。[8]另外,财政补贴是对经济利益的一种再分配,对国民收入产生直接的影响。国家对一般竞争性行业征收多种税收,却对自然垄断性行业不仅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而且还给予大量的财政补贴,这就会造成经济利益关系的严重扭曲,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

最后,减弱了市场竞争能力,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了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由于自然垄断行业的行政干预过多,垄断因素过重,竞争因素不足,不利于这些资源的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其成本下降缓慢。这些企业往往会利用自然垄断地位向政府讨价还价,人为地抬高价格或申请补贴,这都会降低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

(二)原因分析

首先政企不分,行政垄断现象严重。行政垄断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是一种政企合一的体制,它明显区别于通过市场竞争导致的生产集中而形成的经济性垄断。[9]其表现之一就是政府进行管制时,将行业中的自然垄断性业务与非自然垄断性业务混同对待,利用自然垄断的合理性掩盖了非自然垄断性业务的低效率。政府部门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监督执行者。出于对地方或部门利益的考虑,往往利用手中权力制定垄断高价,提供强制性服务甚至劣质服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其次,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没有建立一套与自然垄断行业的特点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自然垄断行业一般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铁道、民航、邮政、电信、电力及城市供水、供暖、供气等。因此,理顺自然垄断行业的个人收入分配秩序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在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中,很多制度不完善,监督调控收入分配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分配秩序比较混乱。一是有些部门和单位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为其职工发放额外收入,基本分配失去控制。如有的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高额利润,并没有上缴国家财政或转为国有资本金,而是直接或变相地转化为职工收入和福利,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有的垄断行业中的普通职工,比如司机、清洁工等,他们的收入远高于劳动力市场的价格,甚至高于其他行业的技术人员,严重扭曲了劳动力的价格。二是劳动报酬尚未完全工资化、货币化,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项目还没有完全独立于企业之外而实现社会化,因而造成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错位。如不少单位自行设立了津贴、补贴及福利项目。这些工资以外的收入名目很多,来源不易监控,而且大多是按人头发放,加剧了群体内的平均主义。三是有的行政机关把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商品化”,强行向服务对象收费或摊派;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凭借行政权力获得收入;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把通过财政以外的渠道获得的资金也转化为职工收入,造成不同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四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税种不完全,征收监管机制不健全,没有发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功能。

最后,立法滞后,缺少透明、完善的法律制度。我国在自然垄断行业管制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两类:一是规范一般市场竞争行为的法律,主要是1993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配套的规章;二是特定领域的行业法和部门条例,如《铁路法》、《电力法》、《电信条例》等。《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有关规定过于简单粗糙,且用于反垄断时适用性较差。行业法大多制定于管制改革以前,其指导思想往往是为了保证国家基础设施安全,而不是为了规范行业中各市场主体的行为,部门条例缺乏权威性、系统性。

三、解决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垄断,实行政企分开

虽然我国早已推进“政企分开,打破行政垄断”的改革工作,但到目前为止,政企分开的透明度还比较低,导致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问题依然严重。这在传统上由政府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政府对自然垄断企业人事权的过多干预和产权的照顾。只有真正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才能形成作为市场主体所必需的经营体制,政府应从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经营者转变为竞争性经营的组织者,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做好对垄断行业中自然垄断性业务与非自然垄断性业务的划分、行业建设的规划、市场准入、市场管理等工作;加强对自然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改革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职工收入分配的工资化、货币化和公开化,规范职工收入结构,抑制职工收入过快增长,提高政府管制的效率。政府应该是市场环境的创造者,经济运行秩序的监督者,综合服务的提供者。企业则根据政府颁发的经营许可证的有关条款,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换,扭转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中行政垄断因素过多的局面。

(二)积极引入竞争因素

自然垄断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规模经济。而产生规模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网络经济特征。市场需求量越大,网络供应系统所形成的庞大的固定成本就越能为广泛地分散到每一单位产品上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因此,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自然垄断性业务主要集中在那些固定的网络性操作业务领域,如电力、城市暖气、煤气和自来水供应行业中的线路、管道等输送网络业务,电信行业中的有线通信网络业务和铁路运输中的铁轨网络业务等。[10]其他领域的业务则可以归为非自然垄断性业务。由于技术的变化使自然垄断的边界已发生改变,传统自然垄断行业中的部分业务领域已不再具有自然垄断性,于是需要对非自然垄断业务与自然垄断业务进行分离,建立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的拆分机制,合理界定非自然垄断业务的部门和范围。比如,对于一些涉及国家安全或者稀缺性资源,为了兼顾效益与安全等因素,民间性质的资本进入要受到完全的禁止或者份额的限制;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非自然垄断业务,可允许各种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竞争,努力构建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非自然垄断业务的市场竞争环境。对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自然垄断性业务,可以通过设计与该业务性质相符合的竞争模式,引入竞争因素,如承诺的比较和兑现。这不但保证了自然垄断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也兼顾了市场竞争机制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应有的作用,实现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相兼容的有效竞争,提高这些行业的经营效率。

(三)规范收入分配关系,建立一套与自然垄断行业的特点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规范收入分配关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保护和支持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在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的今天,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重要,收入差距扩大在所难免;二是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作用上,保障初次分配的效率和再次分配的公平。养老金、保险金等社会福利的发放应尽快实现社会化,保障再次分配的经济利益为社会大众所共享,从而使个人收入的初次分配效率得到合理有效地提高;三是整顿不合理收入。采取切实措施,规范垄断行业的分配制度,制止一些垄断企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的现象,使福利收入货币化,隐性收入显性化。同时,缩小国家垄断性行业的范围,鼓励公平竞争,逐步消除垄断利润。四是调节过高收入。当前的重点是加强对部分高收入者所得税的征管,采取得力措施制止偷、漏税行为,同时要借鉴国外调节收入分配的经验完善所得税制,对高收入者在收入、财产、消费诸环节进行全面有效的税收调节。

(四)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制体制改革中采取“以立法为先导”的原则,根据各自然垄断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现行政府管制体制和改革的目标等因素,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对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要及时进行修订,包括修改和完善《电力法》、《航空法》、《铁路法》等。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监督力量和功效还比较微弱。政府应该采取更多的法律措施来提高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保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只有营造出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监督环境,自然垄断行业才能在正轨上持久良性地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真正得以维护。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2-263.

[2]肖兴志.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模式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9-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华勇.拧紧“垄断福利”阀门[N].陕西华商报,2007-3-4(2).

[5]罗楚亮.垄断企业内部的工资收入分配[J].中国人口科学,2006(1):72-76.

[6]杨宜勇等.公平与效率-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2000:233-234.

[7]中国产业投资研究网.电力行业2005年运行分析[EB/OL]www.dashichang.com,2007-5-16.

[8]李娜.对我国财政补贴的经济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论文.2006:42

[9]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7-84.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浅析 篇8

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正式提上了日程。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不仅是党中央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的重要举措, 而且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延伸和拓展, 是我国审计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 是推进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 以GDP为考核指标的“唯增长速度”发展观, 必然导致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收益的结果。长期忽视环境保护, 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过低, 导致我国在环境方面已经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为此, 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上日程, 无异于给地方官员戴上了环境“紧箍咒”, 有利于加强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 促进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述

自然资源, 是指在其原始状态下就有价值的货物, 如土地、矿藏、水利、生物、气候、海洋等资源, 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自然资源具有两重性, 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又是环境要素, 它具有公共性、有限性、区域性和整体性等特点。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者是社会公众, 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者可以认为是政府, 因此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和经营管理权产生了分离。正是由于这种“分离”, 导致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者要求其使用者必须承担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责任,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运而生。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内所负责的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等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 从而客观反映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一方面可以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 抑制盲目透支环境、过度开发资源的行为, 起到事前预警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纠正“以GDP论英雄”的畸形政绩观, 在发生环境污染和破坏时能够责任到人, 有据可查, 有法可依, 起到事后追责的作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既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 同时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落实。然而, 作为一项新的审计制度, 在开展和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阻力, 因此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目前是否具备开展这项审计工作的基础条件, 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为将《决定》提出的“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必然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来实施审计。目前, 我国已经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中均有与自然资源相关的条文, 它们从不同角度对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了规范。但是, 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审计制度的一项创新, 必须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约束。目前针对领导干部环境绩效评价的唯一法律法规是2006年中央组织部印发实施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在这部法规中, 只有资源消耗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耕地等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三个评价要点涉及环境绩效考核, 且内容高度概括, 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 没有对考核权重做出具体规定。在这种情况下, 审计人员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 工作起来有诸多不便。因此, 亟须颁布针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专门性法律法规。

(二)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主体权责不明, 审计对象难以界定。

以往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一般是由同级政府的审计部门开展, 主要侧重于经济责任和合法合规方面的审计。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是对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其审计范围远比经济责任审计要广, 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诸多方面。而这些资源又分别由不同部门进行管理, 包括国土、水利、环保、农业等部门。因此, 审计部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离不开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领导干部”如何界定?在我国当前的行政体制下, 地方政府是在党委领导下的政府负责制。某一具体职能部门, 则是由分管副市长直接领导。而国土、水利、环保、农业等不同职能部门可能由不同的副市长负责。因此, 在追究环境损害责任时, 是应该追究该地方政府一级党政领导或整个领导班子的责任, 还是追究分管直接领导的责任, 或者是追究该职能部门领导干部的责任呢?“领导干部”范围不明确, 即审计对象界定不清,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便无法开展, 相关责任也就无法追究。

(三) 自然资源资产难以量化, 资产负债表缺乏统一编制标准。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础和依据。只有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量化, 才能根据资产负债表期初、期末余额的变化评估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对自然资源资产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水、生物等诸多方面, 与一般资产不同, 每种自然资源资产都有其特性, 例如水资源具有流动性, 矿产资源有些还未完全开发。因此, 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尚缺乏统一的核算体系和评价标准, 其价格难以估量。

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的量化存在困难, 导致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缺乏基本的编制基础。同时, 在现有技术水平下, 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还没有制定统一的原则, 其核算范围、分类模式、计价模式、列报方式等均没有统一标准。这些都是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建议和意见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必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相关部门应当以《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为基础, 细化实施指引, 明确评价指标和考核权重, 确保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从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到完成阶段以及事后的责任追究阶段均有操作依据和评价标准。

(二) 完善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除了涉及审计部门, 还涉及到与自然资源有关的各职能部门, 例如国土局、水利局、环保局等。在实施审计前, 必须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过程中, 首先要协调好上下级审计机关、同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关系, 实现资源共享, 避免重复工作、资源浪费。同时, 审计机关还需要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 统筹协调, 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 形成以审计部门为主, 各职能部门为辅的审计联合小组, 共同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顺利开展。

(三)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变动表, 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目前,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 需要专家学者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笔者认为,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可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原理来编制, 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分类, 先对单项自然资源进行实物量核算, 再进行价值量核算, 然后进行综合自然资源的核算, 最后汇总自然资源资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现阶段,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而自然资源资产变动表相对简单, 可操作性强。自然资源资产变动表列示了各项自然资源的期初、期末余额, 可以反映本期自然资源的增减变动及存量情况。为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一定的基础和依据, 可作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替代形式。 (表1)

参考文献

[1]董贤磊, 余芳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问题及建议[J].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14.18.

[2]林忠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讨[J].审计研究, 2015.5.

自然问题 篇9

(一)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个国家的权力存在公权与私权对立的两极。通常私权是指作为自然人的个人权力以及作为独立经济组织的企业权力;公权是指政府所拥有的公共管理权力。为了更好的发展, 私权主体即社会公众与公权主体即政府之间形成了产生了委托代理契约关系:社会公众作为委托方将公共财产和资源委托给政府进行管理;而政府作为受托方也必须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 维持社会秩序, 要承担公共受托责任。根据内容不同, 政府责任可以分为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等诸多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政府责任的重点有一个不断演绎的过程: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生态责任。

国家建立初期, 社会异端分子大量存在, 政府必须以维护社会秩序为重, 相应的政府责任体系只能以政治责任核心, 其他的责任形式要建立在政治责任的框架之内;在社会秩序较为稳定后, 经济基础薄弱就显现出来, 大力发展经济, 解决温饱问题成为首先关注的问题, 经济责任成为政府的首要责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些人先富裕起来, 社会财富出现两极分化, 人们更加强调政府对社会的服务及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社会责任;而今天, 在全民都在享受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时, 蓦然回首却发现“碧水蓝天”不见了, 自然资源日渐枯竭, 出现了“空心化”,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而且影响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因此,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由“三高”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提高效益, 节约资源, 减少废物”为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 使得经济发展与有限的自然承载力相协调,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此时, 政府的生态责任日益凸显, 人们要求政府在自然资源资产的保护、合理利用和补偿上履行更多责任。

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 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受托责任内容的发展是审计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内在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受托责任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 推动着新的审计种类不断出现。当受托责任的内容主要是保护委托人的财产不受损害即实现财产保值时, 就产生了财务审计;当受托责任的内容发展到要求受托人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时, 便产生了内控审计;而受托责任的内容进一步发展到要求受托人对自然资源资产承担更多责任时,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便产生了。

(二)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公众民主意识的日益提高, 社会公众对于政府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使政府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范围更广, 而且要求政府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能力和水平更高。我国政府为了能够更好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行为, 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若想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就必须从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任职过程和任期满离任进行监督和评价。各级政府即领导干部是否切实履行了公共受托经济责任, 并不是由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自己说了算, 而必须由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审计公正地对其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作出评价, 进而确定或解除其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由此, 在我国民主政治不断推动下,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开始进入审计日程。与此同时, 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自然资源的“空心化”, 使得社会公众对政府在自然资源资产方面受托责任的履行尤为关注。于是, 对领导干部进行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便应运而生。

不难发现,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就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对自然资源资产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具体而言, 就是对关于自然资源资产指标完成情况、作出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进行审查考核, 以判断其是否正确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 自然资源资产是否得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有无造成生态环境损害。可以说,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在自然资源“空心化”环境下的创新和发展。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构成要素

(一) 自然资源资产的内涵和特性

(1) 自然资源资产的内涵。按照《辞海》中的定义, 自然资源“一般指天然存在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 如土地、矿藏、气候、水利、生物、海洋等资源, 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资产是具有使用价值且能够带来收益的, 由国家、企业或个人拥有的有形或无形财产, 其主要特征是能够给所有者带来收益。自然资源只有具备一定条件才能转化为自然资源资产, 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稀缺性和明确的所有权, 只有既稀缺同时又有明确所有者的自然资源才可能转化为自然资源资产。故, 自然资源资产是指具有稀缺性、所有权明确并能给所有者带来收益的自然资源。显然, 在我国自然资源“空心化”的今天, 随着国家对自然资源产权化管理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具备了资产的特性, 成为了自然资源资产。

(2) 自然资源资产的特性。自然资源资产不同于一般的经济资产, 有其特殊性:一是范围大、内容广。自然资源资产不仅包括土地、森林、矿产, 还有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多个方面;二是产权边界不清晰, 较难界定。如:河流、森林、矿藏可能会跨越多个省份;三是使用后果具有全局性, 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四是有的可再生如森立、草场, 有的不可再生如:石油、天然气、稀土等矿藏;四是有的价值可以实现货币量化如石油, 天然气, 有的无法量化如森林、河流;五是有的污染源很容易就确定了, 有的却很难量化到具体的某一家企业或一个人, 如:空气污染;六是保护和修复效果大多要经过多位领导多届任期才能显现等等。

因此, 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的界定非常复杂, 很难明确评价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是否履行责任以及履责程度。这就使得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必然不同于一般经济责任审计, 必须围绕自然资源资产特性来实施, 审计构成要素要能够体现自然资源资产特性。

(二)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构成要素

(1) 审计目标。审计目标就是要回答审计监督行为为什么会存在。财务审计的审计目标, 主要是查错防弊,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绩效性;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 审计目标是为了让领导干部对环境保护尽职尽责, 使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 不能仅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来进行考核, 更要关注:自然资源资产使用合法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自然资源资产使用后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 如:泥石流、沙漠化、地面塌陷、干旱、雾霾等以及由此引出的自然资源修复和补偿等问题;如何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增加等问题。在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源离任审计, 还应注意“惩恶”不是目的, 而使“性本恶”的行为不再发生, 让“善者更善”, 使领导干部更好的履行自然资源资产责任, 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水平, 带领全社会共同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资产才是最终的目的。

(2) 审计主体。根据审计关系人理论学说, 审计行为产生于审计委托人 (财产所有者) 、被审计人 (财产受托经管者) 和审计人 (审计主体) 这种三方关系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和经济责任审计一样, 其主导的审计委托人是党委组织部门, 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财产所有者;被审计者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中国“强势政府”的国情下, 政府领导干部进行审计, 一般社会审计是很难胜任的, 只有隶属于最高行政长官的国家审计才能胜任此项工作。

与此同时, 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结果事关全局, 无论是好的结果如空气质量好转, 还是不好的结果如雾霾、水污染等, 都不是只与某一家企业或某一个人有关, 受影响的也不是一家企业或一个人, 而是所有社会公众。社会审计是无力承担此项任务的, 只有拥有社会公众赋予审计监督权的国家审计才能从全局上进行把控, 完成此项任务, 达到社会公众的期望。因此, 国家审计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天然审计主体。当然, 在国家审计的委托和主导下, 社会审计可以参与进来。

(3) 审计客体。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承担起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 其中, 政府及其领导干部起主导作用。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应该制定正确有效的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 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有效宏观管理;与此同时, 率先垂范, 为企业和公众树立榜样。具体而言, 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方面负有宏观责任和微观责任。其中:宏观责任是指根据国家资源战略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本地区自然资源资产政策、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如:环境准入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修复制度、污染源头控制制度、污染付费制度、环境监管和评价制度等等, 宏观管理是否有效, 重大资源资产得到合理开发和保护, 是否有无贪污受贿, 重复建设, 造成环境破坏等情况;微观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企业对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的监督是否到位, 政策落地情况如何, 企业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是否可靠, 对于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是否具有合法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4) 审计方法。审计方法就是审计主体对客体的监督方式。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除了可以采用一般财务审计方法外, 还应根据其特性采用特殊的审计方法:一是与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合作, 根据不同自然资源资产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审计技术方法,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二是审计应注重资源资产的使用与再生的速度, 注重代际间的平衡以及资源资产的使用绩效, 同时考虑到资源的替代性;三是除了尽可能采用货币计量价值外, 还可以根据实物的数量和以技术参数为特征的质量指标来进行衡量;四是与环保部门、专业评估机构合作找到准确污染源;五是要聘请环保专家和专业机构评估资产的合理修复期和资源保护效果, 合理评价领导干部的履责情况。

(5) 审计结果报告及利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接受党委组织部门的委托对领导干部作为行为责任人对自然资源资产履责的情况发表审计意见, 其审计报告模式不同于现行财务审计的审计报告模式:一是审计报告内容应包括对自然资源资产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质量水平、相关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遵循特定标准的程度以及领导干部作为行为责任人对自然资源资产履责等内容发表的审计意见;二是报告对象, 与经济责任审计一样, 提交委托审计的组织部门和被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 本级政府行政首长, 必要时报送本级党委主要领导, 抄送审计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最新发展, 是政府进行“问责”之前必不可少的一环, 其审计报告是政府问责不可或缺的一项证据。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报告, 遏制自然资源资产领域腐败的发生, 促进政府问责制的落实和责任政府的建立;同时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的经营管理水平, 最终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困境

(一)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 (政府单位) 在一定时点的自然资源资产财务状况, 表明企业 (政府单位) 在一定时期经营和管理自然资源资产的成果, 具体包括自然资源资产、自然资源负责和所有者权益等项目。作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础和依据,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非常重要, 这是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首要难题。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一项过程极其复杂、内容海量的工程。首先,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量化评估很难。自然资源资产有的潜藏在地下, 还未勘探明确;有的即使看得见, 但是缺乏市场交易价格, 难以估量核算;有的流动性强, 价值不稳定;有的可再生, 有的不可再生。因此, 对其进行价值量化的难度非常大;其次,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确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只有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统一的确权登记, 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 才能对某个企业或者政府单位拥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价值评估, 对其领导干部的履职进行评价;最后, 有的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变化需要好多年才能显现出来。单取出一个较短的期间, 很难衡量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变化。

(二) 领导干部的责任界定

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本前提和关键是责任界定。现行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更多是从宏观政策执行、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指标的完成等方面展开, 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领导干部的责任界定则会超出经济范围, 更多是对自然资源资产履职来界定。除了自然资源资产的计价和衡量很难操作之外, 其产权边界的不清晰、使用影响的全局性, 污染源头的不明确, 修复效果显现的长期性都会造成审计客体模糊, 责任界定出现偏差。此外, 对于领导干部的责任划分也比较难, 如上下届领导干部的责任划分、上下游领导干部的责任划分、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划分、合法合规与绩效责任的划分等。

(三) 审计力量的合理配置和扩充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 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对政府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要求也越来越高, 国家审计的任务越来越多日趋繁重。尽管国家审计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天然审计主体, 但是面临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国家审计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新型审计, 许多审计人员虽然拥有丰富的审计经验, 但是对自然资源领域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问题却是“一筹莫展”, 即存在“隔行如隔山”的问题。故, 审计风险较大。如何能够对审计主体力量进行合理配置并扩充, 借用自然资源方面的专家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等多方面的力量, 在降低审计风险的前提下, 提高审计效率, 是对领导干部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所面临的又一难题。

(四) 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

造成我国自然资源“空心化”的关键因素就是政府问责制的缺失。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有助于强化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决定》明确提出“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2013年底中组部印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 “突出强调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 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并要求“实行责任追究, 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 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的, 盲目举债留下一摊子烂账的……已经离任的也要追究责任”。然而, 能否将这些要求落到实处, 则要看各级组织部门对该文件精神的领会和问责力度。如果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履责在政绩考核中占权重过低, 越过红线后未能受到严厉问责和终身追责, 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四、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保障措施

(一) 逐渐推进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虽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编制出囊括一切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但可以先从单项资产入手,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对其进行产权登记、价值量化、评估, 构建能够反映自然资源资产基本情况的核算体系, 编制重点自然资源资产的资产负债表。待其成熟后, 再逐渐把其他的资产囊括进来, 编制更全面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此同时, 从单个区域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开始, 逐渐形成全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为了全面反映企业 (政府单位) 在一定时点的自然资源资产财务状况, 应该在现行账户体系下设置以下自然资源类会计科目: (1) 自然资源资产类科目, 如:自然资源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累计折耗等; (2) 自然资源负债类科目, 如:自然资源长期借款、应付自然资源使用税等; (3) 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如:自然资源资本、自然资源利润, 未实现权益等; (4) 自然资源成本费用类科目, 如: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维护费用等; (5) 自然资源损益类科目, 如, 自然资源收入等。对于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计量尽量货币化;若其价值确实难以货币量化, 不妨采用报表附注的方式, 通过文字说明和技术指标来反映该资源的实物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情况。此外, 还应根据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不同, 采用不同的编制方法, 设置不同的会计科目, 如:自然资源资产再生与循环利用、自然资源资产修复与补偿等科目, 以更加准确的反映自然资源资产的财务状况。

(二) 明确领导干部的责任界定

对于领导干部进行责任界定, 应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资产特性, 通过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来进行。首先, 应在领导干部任期之初编制区域 (或企业) 期初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如表1) , 左边是对拥有各项自然资源资产的评估价值, 右边是政府单位或企业进行投入而形成的自然资源负债和自然资源资本, 资产减去负债和资本是未实现权益, 即政府单位或企业留存的自然资源资产净值;任期中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进行经营管理, 使用部分自然资源资产取得利润, 应编制利润表来反映资源使用绩效。鉴于自然资源资产不同于一般的经济资产, 不能把全部的自然资源资产都用完, 来取得短期经济利润最大化, 应考虑自然资源资产的可持续性, 必须留存或补偿部分自然资源资产来恢复生态, 供子孙后代生存之用;期末, 对这些余下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进行再评估, 减去相应的负债和资本就形成了期末未实现权益, 结合其任期内实现的利润, 应编制期末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如表2所示。

显然, 对于自然资源资产而言, 经营管理成果不仅有利润, 还要有未实现权益, 而且未实现权益日趋重要。在考核领导干部责任时, 应综合考虑利润和未实现权益, 尤其是未实现权益。如果未实现权益出现了负值, 则表明长期利益牺牲过多, 即使短期利润很大, 领导干部也没有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如果未实现权益增加了, 则表示领导干部履行了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在未实现权益为正且高于国家划定的生态红线的情况下, 使用等量资源取得利润越高越能体现领导干部责任履行程度。另外, 可通过自然资源资产利润表来评价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绩效。

同时, 还要区分以下责任类型:其一, 上届与本届领导干部责任。自然资源使用和保护的影响大多要多年才能体现, 因此, 要注重考核发展思路、发展规划的正确性和连续性, 及其对前任正确思路的坚持和历史遗留问题的积极化解, 划清“上下届”领导干部责任, 既不要新官不理旧账, 也不要新官为旧官买单;其二, 上游 (上风处) 与本地 (下风处) 领导干部责任。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后果具有全局性, 上游的水污染会带来下游的水污染;上风处的空气污染会带来下风处的空气污染。应合理区分责任, 不能让下游 (下风处) 领导干部为上游 (上风处) 官员买单;其三, 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不要让领导干部以集体决策为挡箭牌, 将个人违纪行为变为“集体违纪”, 让集体为个人买单;其四, 合法合规责任与绩效责任。目前对于领导干部的问责主要是合法合规问责, 绩效问责往往被忽略了。其实, “无过”并不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 没有达到相应的绩效水平也应被追责。

(三) 有效扩充审计力量, 提高审计效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风险程度高, 国家审计力量不足是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 审计人员在数量上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 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在质量上 (缺乏自然资源相关的专业知识) 也胜任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需要。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审计任务, 国家审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扩充审计力量, 提高审计效率: (1) 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审计组成员由审计、环保、国土资源、统计等部门人员共同组成, 以审计部为主, 协同完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2) 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密切合作。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担当此项审计, 国家审计负责把关;同时, 近些年内部审计发展比较快, 可以让内部审计机构对领导干部进行初步的离任审计, 而后国家审计以此为参考, 再进行审计; (3) 探索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环境审计、绩效审计等有机结合, 借用相关审计成果, 避免重复审计, 降低审计成本, 提高审计效率。

(四) 充分利用审计结果, 强化政府问责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结果是政府问责的重要依据。有效运用审计结果不仅可以缓解实践中的“审用两张皮, 重审轻用”的现象, 还可以更好地发挥监督领导干部廉政勤政以及惩治预防腐败的作用。在审计结果利用方面, 首先政府组织部应该加强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领域的问责力度, 加大该领域责任履行评价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 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一票否决”制度。任期内自然资源资产的合理使用和保护情况, 不仅是职务晋升的重要前提和标准, 而且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和违法违纪行为进严厉的责任追究。其次, 完善审计问责结果公告制度。要建立沟通渠道, 让媒体加入, 公众参与监督, 做到政府信息公开, 提高政府执政的透明度, 实现政府的善治。第三, 严格执行“先审后离”制度, 以树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权威, 发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震慑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志华:《会计报表的缺陷与重构》, 人民出版社2012版。

自然问题 篇10

关键词:自然采光,整体设计,细部设计

随着气候变化以及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节能减排成为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40%,所以国际社会把建筑节能作为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而照明能耗接近建筑总能耗的1/3,因而照明节能具有重要的意义[1]。照明节能方向一是提高人工照明能效,如使用节能灯具;二是利用自然采光来减少人工照明使用量。其实,除了节能以外,自然采光比人工照明更易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有利于塑造迷人的空间氛围[2]。但建筑设计过于强调造型设计,以致很少将自然采光与建筑整体设计结合在一起,顶多也是在空间设计完成以后考虑一下自然采光,其结果是室内光环境效果较差,如出现眩光、照度不足及其他不舒适感[3],因此本文对自然采光的整体和细部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1自然采光的整体设计问题

1.1影响整体设计的因素

所谓整体设计就是从建筑的总平面、平面、剖面设计的角度研究自然采光问题。某种采光环境是其所有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建筑朝向、建筑群体间距、建筑体量、平面布局、剖面结构、采光口特征等。太阳辐射又与建筑所处纬度位置、海拔高度、云量、空气尘埃含量、季节、天气等因素有关,它们大致可归结为光气候条件和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上述影响因素可分为建筑外部因素和建筑内部因素两个方面,笔者认为首先应对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确定自然采光的基本条件,再以此为基础对建筑内部因素进行分析和筹划。

1.2基于外部因素的整体设计

首先是根据建筑所处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光气候条件和当地自然环境因素进行分析。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低,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高,这个特点决定了南北方建筑的不同风格。北方太阳高度角低,为了获得更好的采光效果,形成了四合院风格;南方太阳高度角高,采用天井就能得到理想的采光效果。同纬度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云量少,太阳辐射量多,例如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和低海拔的四川盆地形成显著差异。根据纬度、海拔,再加上其他因素就形成了光气候条件,《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将我国地域分为I~V的不同区域。但应看到光气候的分区范围是很大的,同一分区的不同城市其实还是有较大的差别,甚至同一城市不同区域之间也可能因为地形地貌的差别而形成迥异的小气候环境,这些不同的场地条件都会影响自然采光的效果,所以应在整体设计时考虑进去。

1.3基于内部因素的整体设计

充分了解外部因素以后就可以考虑内部因素,它们是建筑朝向、建筑群体间距、建筑体量、平面布局、剖面结构和采光口布置等。考虑建筑朝向是为了获得足够的自然采光量,但是夏季过量的辐射又会使室内进入过多的热量,所以选择朝向也应综合各方面因素的结果。我国适宜的朝向是南向,但应避免西晒方向,所以建筑朝向应控制在南偏西45°范围以内。然而要让建筑不同方向的房间都获得一致的自然光线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根据房间使用功能进行调整,例如对光线稳定性要求较高的精密操作应选择北向房间。合适的建筑群体间距可以避免建筑物之间相互遮挡。建筑体量大小也与内部采光有关,大体量会产生较大的进深,进而影响自然采光,所以一般情况下体量不宜过大,难以避免时可通过插入中庭、开放走廊、平台、采光井等加以解决。平面布局要考虑日照间距和适宜的平面形式,确保在全年范围内所有房间都能获得一定的太阳光,可将相邻建筑设计成高矮参差、层次错落的形式,以便各栋建筑都能得到足够的自然光。剖面结构主要是通过剖面形式、层高与进深比例控制、顶棚与墙体构造实现理想的自然采光效果,例如伦敦市政厅专门根据太阳运行轨迹设计,其倾斜的结构、退台的设置,实现了极佳的节能效果。层高与进深比例应控制为房间进深不大于地板至窗顶部高度的1.5倍。采光口设置主要考虑采光口的形式、尺寸和位置,这些也需要结合房间朝向、进深、功能需求、周围环境等因素来考虑,同时还要兼顾保温、通风、美观等要求。

2 自然采光的细部设计问题

2.1 细部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整体是由无数细部构成的,整体构思之后要经过细部处理才能将设计思想完整地呈现出来。自然采光细部设计不仅要准确表达出整体设计中自然采光的功能效果,还要反映建筑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特征,细部处理效果甚至可以决定建筑设计的成败,因而有人说“方案考能力,细部看修养”,能力较易训练,修养却难培养,因此设计人员应当重视细部设计。由于自然采光的细部主要体现在窗体、顶棚与墙体构造、采光与遮阳构造应用上,所以对此进行一些分析。

2.2 窗体设计

自然采光分顶部采光和侧面采光,前者通过天窗采光,后者借助侧窗采光。天窗适于单层建筑,按照采光方向分为水平天窗和垂直天窗。水平天窗在太阳直射时易产生眩光,所以适合全阴天或需采取遮阳措施。垂直天窗效果类似高侧窗,设置于不同朝向可获得不一样的光线效果。侧窗可满足采光、通风和观景需求,根据设置高度分为高侧窗、中侧窗和低侧窗。高侧窗主要用于采光,中侧窗适于观景及结合采光,低侧窗主要接受环境反射光,采光均匀度较好,可避免直射眩光。侧窗配合窗台构造可得到需要的采光效果,如窗台外凸可扩大采光面积,窗台缩进可避免阳光直射。

2.3 顶棚与墙体构造

顶棚与墙体反射率以及窗洞口的形状可以影响室内采光效果。浅色磨光表面可以较好地反射光线,而照度较低的表面不仅反射率低,还会产生空间压抑之感。从室内望向室外,窗洞口开成“八”字形利于减少遮挡,增加采光量。

2.4 采光与遮阳构造

如前所述,为了改善采光效果,可插入中庭、开放走廊、平台、采光井等。中庭是在建筑内部开设的庭院空间,相当于为内部单元增加了一个采光面。选择合适的中庭高宽比可以满足多层建筑内部的采光需求。在教学、办公建筑中设置开放走廊也可为内部单元增加一个采光面,使采光均匀度和平均照度得到改善。凹进平台则为内部单元增加两个采光面。采光井是在多层建筑中设置的采光竖井,可兼作通风井、设备管线井和垂直交通通道。此外,还可利用导光管、光导纤维、采光搁板、导光棱镜等改善采光效果。遮阳是为了避免过多热量进入室内,其形式有内遮阳、外遮阳和窗内遮阳等形式;按照构造形式又分为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百叶式、挡板式等。考虑遮阳效果应与通风设计结合起来,避免因遮阳而影响通风。最理想的采光系统应该是可以动态调整的,根据视觉使用需求和日光变化自动调整采光量并控制眩光,目前这样的系统已有应用。

3 结语

自然采光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它与建筑的其他功能和构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自然采光设计要从整体设计开始,然后再处理局部和细部问题,同时整体和细部设计又经常穿插进行,要得到理想的自然采光效果,必然经历多次修改和调整,只有经过反复锤炼才能获得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曹愉航,李想.高层建筑自然采光优化设计方案研究[J].建筑节能,2015,43(8):56-59,75.

[2]管佳佳,陈红,管泽珂.自然采光对塑造建筑空间氛围的作用[J].华中建筑,2014(10):51-55.

自然问题 篇11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导干部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92-02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必要性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已经施行很多年了,但以往的离任审计,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离任的经济责任审计,但把方向调整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非常必要的。以破坏、牺牲蓝天青山碧水等自然资源来换取黑色GDP的增长之畸形政绩观,虽然一直饱受诟病,但对很多领导却有很强的吸引力,甚至有不少地方领导,在任期间为提高政绩,打短平快,热衷招商引资,项目和资金是引来了不少,但大都是一些高污染的项目,青山绿水逐渐消失了,好好的环境被糟蹋了,而GDP却上去了,政绩也有了,几年之后拍屁股走人,被破坏的自然资源很多是永久性的,很多自然资源资产是不可再生的或再生时间非常长,后患都留给了当地的老百姓。

二、自然资产离任审计的模式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审计领域一项全新的课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经验模式可借鉴,这也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一)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复杂采集和整合难。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包括资源存量、地理分布、开发利用现状、面临威胁及存在潜力等。我国的自然资源资产由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如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局、海洋渔业局、水利局和农业局等。海洋、渔业、森林、土地、矿产、能源等这些自然资源资产有关信息,则大多分散于这些政府职能部门和某些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中。他们每年会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自然资源状况监测和研究,但这些监测结果往往被用于具体的目标,而不都是被用于更广泛的自然资源目标。同时,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之间缺乏对这些分散的自然资源资产数据的整合和协调。不同种类资源信息采集、管理和维护水平不一,缺乏规范化组织,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共享数据库。分散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难以满足审计数据分析的需求,难以从中获取全面充分的审计证据,同时无法精确估计审计存在的潜在风险,提供合理的重要性水平。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专业性强。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象是各种自然资源资产,需要常规审计方法与环境科学、自然资源法律、自然资源监测等专业知识的结合运用,才能取得客观充分的审计证据并作出公正评价。如在评估水质时,利用生物评估方法对河道、沟渠、地下水的生物群的组成部分进行测定,需要用到生物学、植物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审计过程进行指导。这一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审计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生态学、动物学、植物学、社会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然而,现实中政府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构成一般以财务专业、审计专业为主,复合型人才稀缺,审计人员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过程中往往限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综合分析评价能力的不足显得力不从心,进而严重影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开展。

(三)审计任务繁重,现有审计力量不足。

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种类繁多,根据自然资源资产类型,对领导干部任期内自然资源政策执行情况、专项资金的征收、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情况以及开发保护利用情况、监管实施情况,按照常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况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存在领导干部集中调配或临时任免的问题,审计资源无法及时调拨,导致审计任务拖延或者审计人员匆忙进行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一项新的庞大的审计项目,需要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计评估,目前的审计力量严重不足,造成审计覆盖面不全、审计质量下降等问题。

(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难以界定。

在我国,从县级到中央主要领导干部的任期均为5年,最多连任两届。一方面,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状况形成的长期性、持续性,导致有些经济决策对自然资源资产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往往可能在前任领导干部离任时,后任领导干部上任一段时间后还未体现。并且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涉及范围广、系统性强、任务重、时间跨度大,可能在审计过程中自然资源资产状况已随后任领导干部的决策制定而改变,这就使得前后任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相关责任混淆。另一方面,有些自然资源资产具有跨区域性,如河流,其上中下游一般穿越多个地区。各区域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目标、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方式不同,往往各自为利、相互影响,导致各区域同级领导干部或是省、市、区县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难以可靠区分。

三、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途径和建议

(一)审计目标必须明确。

审计目标是审计指导思想的具体化,是指导审计工作开展的总要求,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做到“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起到应有的效果。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简单评价的层面上,而是要搞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更快的发展经济还是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维持可持续发展。

从党和国家近期一系列的政策规定以及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精神中,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的是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为客观全面评价干部政绩,正确使用干部提供相关依据,最终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规范政府行为,促进自然资源资产的保护、补偿及合理开发利用。因此,应紧紧围绕以上目标开展工作,将其作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审计对象严格界定。

自然资源种类繁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站“中国概况”中介绍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等,而我们所认知的自然资源还包括海洋资源、气候气象资源(风、光、热等)、能源资源等。自然资源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以及不可再生资源,并且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那么如何对这些自然资源进行选取,哪些自然资源可以列入审计范围更有利于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更有利于各项指标横向纵向的比对,更有利于实现审计目标,就必须做出一个科学的取舍和判断。所有应对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对象严格界定,如要可量化,容易核实,能实现可追朔,关联性强等。

(三)审计操作切实可行。

对于纳入审计范围的自然资源,要进一步规范审计关注的主要内容,做到全面、细化、有章可循。要从自然资源的存量、分布、开发利用、保护、补偿、增减变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合理确定审计内容。

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相结合,探索、总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程及指引,成为可以借鉴、复制和推广的审计方式方法,用于指导开展自然资源审计工作。自然资源审计专业性、技术性强,更多牵扯相关部门的业务环节及专业技术,审计人员接触不多,很多都属于跨专业的审计监督,开展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缺乏相应的审计技巧、经验和操作指南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对各地编制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各项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完整性都无法核实,更谈不上进一步开展审计发现问题。为了解决专业性过强难以操作的情况,应适当引入专业技术力量和外购审计服务,为自然资源审计提供技术支撑和支持。

(四)评价指标要科学合理。

和我们日常审计项目问题定性、处理处罚要有法律法规依据一样,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才能客观公正的对审计事项做出评价。得出的指标数据处在什么范围是好、什么范围是差,怎么是高效、怎么是低能,哪些是科学发展、哪些是不可持续的等,这些都要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1.要加大相对指标比重,防止简单进行绝对值的比较,为横向对比提供依据。

要做好不同地区相关指标的衔接,关注共性指标,增强相互间的可比性。各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决定了审计的特有结果,不能拿一个产煤区和一个旅游区的相关指标直接进行简单对比。因此,就要根据需要设计更为合理的相对指标,比如单位土地供应量创造GDP、单位GDP能源消耗指数、单位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自然资源增减变化趋势以及开发利用效率等,以便能更真实地反映状况,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2.要注意评价指标的连续性以及特殊情况,适当进行修正,保证纵向对比的合理性。

正常情况下,我们要保持指标的相对稳定性,但同一地区前后任之间、同一个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相关指标会出现不正常的波动,如果置之不理则会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比如任职期末与期初相比,由于极端干旱天气的影响,导致水资源大大减少;因为新发现矿藏,矿产资源储量不降反升;由于煤炭价格起伏,致使同样的资源消耗量产生的经济效益却天壤之别……这就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具体情况对指标结果进行适当调整、修正,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马志娟、宗新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责任追究研究[J].财政监督,2014年,8月,65-68.

[2]林进添.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现状与建议[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4卷第1期,31-38.

[3]耿建新.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运用探讨——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角度[J].中国内部审计,2014年,9月,15-22.

[4]林忠华.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J].审计月刊,2014年,第6期,10-13.

河北省自然村规划问题研究 篇12

自然村是由农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形成的自然形态的居民聚落, 它受地理条件、生活方式等的影响, 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推进和和谐社会思想的不断深化,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顺利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手段。河北省在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进行合理有效的自然村规划, 不仅能有效防止耕地流失、保护农业用地, 而且有利于完善规划体系、还原农村风貌、传承前年文明、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自然村规划的总体原则

考虑到我国各省份之间地缘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同源同根性和相似相近性, 河北省自然村规划可借鉴其他省份的一些先进举措和优秀经验。例如, 2007年《江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然村整治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江西省自然村规划要遵循以下六项原则:远近结合, 稳步推进;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政府引导, 农民自愿;注重生态, 突出特色;节约用地, 保护耕地。但是各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又具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 故河北省应立足河北自然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特性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 进行综合性、整体性、长远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的自然村规划。为此, 河北省的自然村规划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第一, 便利性原则。绝大多数自然村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 其生产方式主要以农耕为主。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 所以河北省在规划自然村时不能破坏其自然分布的特点, 要以便于村民生活为主要原则。

第二, 科学性原则。对于村民的自有建筑, 不能盲目、随意的拆建, 规划布局重在进一步完善其使用功能。由于自然村村民居住具有零三分布的特点, 所以河北省在规划中要适当考虑合并宅基地, 形成科学合理的住宅分布, 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第三, 重点性原则。根据自然村村落现在的人口特点和配套公共设施水平, 河北省规划的重点之一是要大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配置, 以改善、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其次, 由于自然村村落大部分都是比较乱、比较脏的, 所以规划布局时要注意村容村貌的建设和美化环境。

第四, 典型性原则。对于具有特色信息的自然村, 河北省要进行特色规划, 蕴育村庄发展的潜力。对于保护型的村庄, 要充分尊重地方特色, 传承地方历史文脉, 以保护为主, 实行保护型治理。

第五, 一致性原则。对城中村这类自然村的治理, 要符合城市化的发展要求,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迁建、改造和治理。对城郊型村庄的规划, 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在充分尊重民意前提下, 重点和优先治理。

三、落实自然村规划应注意的要点

首先, 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来看, 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农村居民都会选择居住在自己耕地附近。不管是人少地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大农场, 还是在人多地少的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省的小农场概莫能外。河北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规划自然村, 而非盲目的拆并自然村。河北自然村的整治和规划要点在于给该地区提供公共基础设施, 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而对诸如农民房子等私有物品, 要尊重其所有权, 不能随意拆迁;对诸如沼气和厕所等一些兼具公共物品和私有物品性质的设施, 政府应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改造, 并提供其一定的政府补贴。

其次, 自然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 河北省基本上完成了村村通电、通水、通道路的目标, 为了还需要进行厨房革命、厕所革命, 以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这是因为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拉动农村需求, 需求的改善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 这样有助于打通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 提高农民收入。此外, 农村需求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农产品供给问题的解决, 进而能有效避免谷贱伤农情形的出现, 农民“生产发展”的积极性也可得到提高。村村通电视、村村通广播可以使农民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信息, 村村通道路则大大提高农民生活节奏, “乡风文明”建设指日可待。

第三, 自然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并行不悖。随着国家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 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城市化趋势明显。那么, 建设新农村、规划自然村是否和城市化的进程相矛盾?从国家统计数字来看, 2 0 0 4年我国的城镇人口仅为总人口的41.8%, 乐观估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会提高到60%, 但农村仍将有6亿左右居民。再往后到2050年, 我国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的时候, 农业人口降低到15%, 也仍然会有将近1.8亿的务农人口。而且,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工作在城里住在农村的情形会越来越多, 所以农村居民的数量会高于农业人口的数量。有居民, 就需要公共设施, 所以说自然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必然趋势是并行不悖的。

四、规划自然村可利用的一些思想方法

无规矩难以成方圆, 没有思想和方法的指导既定目标就难以实现。笔者经过阅读整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 提炼出了三种在河北省自然村规划中可资利用的思想方法, 他们分别是反思行动、参与式乡村评估和生态规划。

(一) 反思行动

反思行动是一种认知社会、促进变革的工作方式, 它结合了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里首创的教育理论和参与式学习的方法。该种工作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诸如冲突管理、社区组织创建管理, 社区发展计划制订, 自然资源管理和农村综合发展等方面。反思行动的工作方法鼓励每个思考过程, 根据他们的集体分析, 制订出社区的行动和实施计划, 从而为达成具体的行为目标提供指南与标准。反思行动的主要特点是实施者应用此模式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能够确保人们的基本权利, 并能够帮助人们深入分析社会所赋予他们的权利, 同时也能用来组织教育那些侵权的组织和群体, 给那些权利受到削弱的群体赋权。应用反思行动方法, 我们在河北省自然村规划中, 要充分考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纵向时空关系, 从而着眼于长远利益。同时鼓励群策群力, 让村民们积极参与到于他们有切身利害关系的村庄规划中来, 这样能让我们的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实际, 以后的整治规划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二) 参与式农村评估 (PRA)

参与式农村评估 (P R A) 是国际上一种流行的、发展的工作方法, 它有三大内容支柱:第一个是思想行为和态度, 这是PRA的关键问题;第二个支柱是知识的共享;第三方面是P R A的工具。这三个支柱形成了P R A的工作架构。让当地人来决定是PRA最基本的观点。PRA强调, 多元化的存在是正常的。没有思想的变化就没有分享的过程。因为你不承认当地人有它的知识, 就不会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他的问题, 从而也就很难最终解决问题。在河北省的自然村规划中, 我们应当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的工作方法,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工作当中来, 最主要的还是要充分体现“让当地人来决定”的观念。这与我们的本质目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相通的。

(三) 生态规划

生态规划是指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 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手段去辨识、模拟、设计生态系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 探讨改善系统生态功能, 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 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可行的调控政策。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阿瑟?约翰逊认为:“对任何有机体、人工系统、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系统来说, 最适当的环境就是能够为他们提供可以维持健康或能量的环境。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规模, 从花园里的植物栽培到一个国家的发展。”由此可见, 生态规划是在人类生产、非生产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进行平衡的综合性计划。一般包括: (1) 保证可再生资源不断恢复、稳定增长、提高质量和永续利用的计划和措施。 (2) 保护自然系统生物完整性的计划和措施, 如严禁滥捕野生动物, 合理采集野生植物, 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稀有野生生物和拯救濒临灭绝的物种等。 (3) 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矿产、能源和水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计划和措施, 以增加自然系统的经济价值。 (4) 治理污染和防止污染的计划和措施。 (5) 改善人类环境质量的计划和措施, 以增进人类身心健康, 保护人类居住环境的美学价值。

制定生态规划, 应根据本国、本区域或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污染等生态破坏状况, 因地制宜地研究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建设性状指标, 以确保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过该地区的资源潜力, 不降低它的使用效率, 保证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活动适应于生态平衡, 使自然环境不发生剧烈的破坏性的变动。生态建设性状指标包括:划分城市和乡村使用土地资源的合理比例;划分城市内工厂、道路和住宅的用地比例;划分乡村地区农田、园地、道路和住宅的用地比例;确定人口容量、资源使用、经济发展规模和生活设施的数量指标等。用生态规划的理念指导河北省的自然村规划, 能为实现村庄的规划和当地的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 从而可以有效保护自然村的特色, 避免千篇一律、呆板和形式化。村庄和生态的平衡有助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平衡, 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五、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内需、化解产能过剩, 将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的多重效果。河北省自古就是中国的一个大省, 在人口、经济、政治及军事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 规划好河北省的自然村整治发展对于全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索性的分析了其应当遵循的原则、注意的要点和可资利用的思想方法, 以期对构建和谐河北贡献绵薄之力。水平所限, 文章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1]、魏晗.自然村落的生态化维持与规划——以景德镇市浮梁县三龙乡盘溪村为案例[J].中国勘察设计, 2011 (2) :53-56.

[2]、倪益军.上海郊区自然村落综合整治的规划思考及实践——以崇明华西村整治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 2008 (3) :48-56.

[3]、王纪洪.江西确定自然村规划治理大计[J].建筑时报, 2007 (2) :1.

上一篇:《人鬼情未了》下一篇:预算管理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