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2024-09-25

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通用4篇)

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篇1

患者出现2个及以上的椎间盘突出叫做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这些患者的情况通常非常复杂且严重,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困难。我院对136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效果较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4月-2013年3月收治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6例,男84例,女52例;年龄28~80岁,中位年龄52.5岁。其中有非常明显的创伤史患者44例,出现慢性腰部劳损36例,无明显诱因56例。病程1~12年,中位数3.5年。L1/2突出合并L2/32例,L2/3合并L3/42例,L2/3合并L3/4、L4/54例,L2/3、L3/4、L4/5合并L5/S14例,L3/4合并L4/532例,L3/4合并L4/5、L5/S136例,L4/5合并L5/S156例。所有患者均曾接受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手术前,患者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为6~18(8.8±1.7)分;手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9(7.8±0.9)分。

1.2 影像学检查

1.2.1 X线片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正侧位检查,发现患者腰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主要表现有:88例患者椎间隙相对之前已变窄,其中80例患者为多间隙狭窄,8例患者间隙无明显改变。

1.2.2 CT检查:

对所有患者行CT检查,发现双间隙椎间盘突出92例,三间隙突出40例,四间隙突出4例。

1.2.3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行MRI检查[1]者82例,其中表现为2个节段突出58例,表现为3个节段突出20例,表现为4个节段突出4例。所有突出的椎间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MRI的主要表现:T2低信号,可发现退变的椎间盘未出现突出结构的改变。间隙改变192个,其中表现为椎间盘膨出94个,突出64个,出现破裂34个;间隙表现为高密度区56个。

1.3 治疗方法

116例患者选择后路手术,其中行开窗减压单纯髓核摘除手术66例,在后路减压的同时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患者50例;余20例选择前路置换人工椎间盘手术[2]。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JOA和VAS评分[3]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8年,平均44个月。治疗后JOA评分高于治疗前,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讨论

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受到压迫的马尾神经及神经根组织得到有效减压。对患者进行单纯开窗减压以摘除髓核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有效的方法[4]。对患者进行减压手术,可有效保持脊柱的中后柱结构。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5],提高治疗效率。

综上所述,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36例,116例选择后路手术,其中,行开窗减压单纯髓核摘除手术66例,在后路减压的同时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50例;余20例患者选择前路置换人工椎间盘手术。观察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结果 治疗后JOA评分高于治疗前,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间盘突出症,多节段,治疗,针对性,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常彦海,王晓庆,凌鸣,等.腰椎管成形加透明质酸钠注射预防硬膜外黏连[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 2) : 141-143,147.

[2]杨腾衡,陆鹏飞,劳积毅,等.显微椎间盘镜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J].广西医学,2011,33( 1) : 80-81.

[3]黄有翰,曾云记,周明客.后路髓核摘除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J].浙江创伤外科,2011,16( 2) : 180-181.

[4]鲁慧敏.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 20) : 253.

[5]陶冶,蒋萍.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 23) : 35-36.

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2年10月—2014年10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后采用后路椎间盘技术共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 男23例, 女29例;年龄30~71岁, 平均53.1岁。病程4个月~21年, 平均3.7年。2个节段椎间盘突出者39例, 3个节段椎间盘突出者13例。11例存在腰椎失稳者行镜下“全合”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术。病例入选标准: (1) 腰痛伴下肢疼痛、麻木等神经症状明显; (2) 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 经系统保守治疗疗效差; (3) 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相符合。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应用自行改进德国STORZ后路椎间盘镜系统[12], 通过后路椎间盘镜技术完成。

手术采用全身麻醉, “C”型臂机定位, 以病变椎间隙对应皮肤处为中心, 取后正中切口, 长约2.0 cm。沿棘突旁依次切开各层组织, 置入工作通道, 安装内镜, 调整焦距和方向。切除椎板表面组织, 椎板安全钻在相应椎板处开窗, 椎板咬骨钳逐步扩大骨窗, 扩大椎管, 小心分离并切除黄韧带, 显露硬膜及神经根。椎板咬骨钳沿神经根走行方向咬除侧隐窝处的黄韧带与增生的骨质, 充分扩大神经根管至神经根显露长约1 cm, 并自如移动, 至神经根松弛无卡压[2,3]。尽可能多的保留关节突关节, 保证腰椎稳定性的前提下, 椎板咬骨钳向外侧最大限度的扩大骨窗, 最小限度牵拉硬膜的情况下, 纤维环切开器切开纤维环, 切除髓核组织。

工作通道向头侧或尾侧倾斜改变方向, 同样方法处理相邻节段突出的椎间盘[1]。存在腰椎失稳者, 镜下摘除髓核组织后, 刮刀彻底切除上下终板软骨组织, 植骨器将自体椎板骨粒植入病变椎间隙, 专用器械将选择大小合适的“全合”膨胀式椎间融合器从左右两侧分别植入椎间隙, C臂机确定位置良好后, 逐级膨胀, 牢固固定。退出工作通道, 生理盐水冲洗创腔, 严密止血后逐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常规应用激素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 术后3~7 d即可下床活动。该组52例均获随访, 其中电话随访25例, 门诊随访27例, 术后随访3~24个月, 平均11个月, 随访截止到2014年12月, 随访情况采用Macnab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2 结果

两个节段手术时间50~80 min, 平均60 min, 伴“全合”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时手术时间增加10~30 min, 平均20 min。术中出血50~1 000 m L, 平均300 m L;出血量较多者主要为椎管内静脉丛出血。术后第3~7天即可佩戴腰围下床大小便, 适度下床活动;住院时间6~20 d, 平均12 d。38例患者术后3周内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随访时疗效如下优38例 (73.1%) , 良10例 (19.2%) , 可4例 (7.7%) 。术后并发症2例出现并发症。术中硬膜囊撕裂2例, 为和黄韧带粘连所致, 未予缝合。至末次随访时, 无脊髓、脊髓圆锥、马尾神经、神经根损伤、椎间融合器移位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治疗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适应证的选择

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明确严格的手术适应证, 只有正确的选择, 才能取得手术的成功和肯定的临床疗效[3,4]。传统认为椎间盘镜技术只适用于单节段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等, 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手术经验的积累、手术器械的改进, 其手术适应证也在不断拓宽。对于多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可采用工作通道向头侧或尾侧倾斜的方法, 可以实现2个甚至3个间隙的治疗。

3.2 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治疗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些体会

(1) 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对正常的脊柱结构破坏较多, 不但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而且对患者创伤较大, 很多患者生理、心理上均难以承受, 尤其老年患者和合并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更是如此, 对于这些患者, 微创手术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2) 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 不需要大规模剥离肌肉, 切口较小, 和传统手术相比, 不需要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4,5], 风险小, 创伤小, 出血少, 时间短,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发生率低, 术前准备、术后观察和护理以及康复训练和出院后指导随访等带来方便[5,6]。

(3) 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多数合并椎体退行性变, 生理曲度改变, 存在腰椎不稳, 甚至合并椎体滑脱, 对于以上情况, 为尽量恢复腰椎生理曲度, 保证病变椎节获得长期稳定性, 多采用椎间融合的同时, 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

3.3 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治疗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术前C臂机定位通过工作通道向头侧及尾侧倾斜, 可以实现一个切口治疗3个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准确的定位对于多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尤其3节段) 十分重要, 准确的手术定位, 可以有效避免工作通道的过度倾斜, 保证手术操作顺利进行, 避免切口不必要的延长。

(2) 硬脊膜的显露安全的椎板开窗及黄韧带切除不仅可以充分显露硬脊膜, 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神经损伤, 保证手术成功[6,7]。使用安全椎板钻能够较为安全的实现椎板开窗, 而在切除黄韧带时应先用神经钩找到黄韧带薄弱部位的间隙, 然后将椎板咬骨钳置入黄韧带和硬脊膜间的间隙, 逐步咬除黄韧带, 咬除时尽量小心、仔细, 避免对神经造成损伤。遇到黄韧带粘连情况, 可以仅咬除粘连带周围黄韧带, 粘连带附近黄韧带漂浮在硬脊膜表面, 不予处理, 尽量避免使用尖刀等锐性分离。

(3) 神经根的显露神经根的解剖复杂多变, 尤其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病例, 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发生变化, 因此, 神经根的显露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不同的处理。该研究的体会是在神经根充分暴露之前, 不要切开纤维环, 以免误伤神经根。

(4) 术中止血在内镜下手术视野小而深, 止血是手术难点[7,8], 术中少量出血即可造成视野不清, 影响手术操作。对于创面少量渗血, 采用冰盐水反复冲洗, 即能达到止血目的;如为椎管内静脉从破裂出血, 多采用明胶海绵或者小纱布条制成小片状或小圆柱体压迫出血, 必要时可在避开神经的情况下双极电凝止血。

参考文献

[1]付朝华, 陈忠羡, 梁胜根, 等.经X-tube与椎间盘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4, 37 (3) :299-301.

[2]赵宙, 施永彦, 张功礼, 等.经椎板显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的临床体会[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1, 34 (5) :427-428.

[3]张春霖, 唐恒涛, 于远洋, 等.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及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 (2) :84-87.

[4]宋绪栋, 刘洪超.显微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21) :78-82.

[5]Brodke DS, Dick JC, Kunz DN, et a1.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including a new threaded cage[J].Spine, 1997, 22 (1) :26.

[6]孙明举, 高赛明, 王艳辉, 等.应用椎间盘镜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致根性疼痛67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2, 35 (3) :239-241.

[7]李永刚, 吴小涛.建立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工作通道时的手术技巧[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3, 13 (7) :426-428.

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4月~2011年4月我院康复理疗科收治的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所有患者症状以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为主,并结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均已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男94例,女106例,年龄22~69岁,平均(41.3±3.6)岁,病程(337.6±128.5)d。主要观察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并排除椎管内肿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脊柱结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及腰椎滑脱等疾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且患者知情并同意。20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1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SSE治疗的100例患者为SSE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以牵引治疗,配以针灸、按摩等传统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SSE组10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行SSE治疗。

1.2.1 激活局部稳定肌

治疗师将患者脊柱曲度略变直,嘱患者放松浅层肌群状态下维持。记录患者发生疲劳的时间与患者停止(在发生疼痛或无法支持时停止)的时间。正常人能持续120 s而不产生不适。再次操作时如果患者能够在上述时间有所增加,则继续此训练。对腰部而言包括两个动作:仰卧腰部中立位摆放、四点跪位摆放[3]。每次维持10 s,共10次,以不引起疼痛为宜,根据患者适应和耐受程度随时间增加次数和时间。

1.2.2 重建神经肌肉控制

进行弱链接测试的记录点更小的剂量开始,每组4~5次动作,组间休息30 s。每两组都尽量通过难度渐进的方法加大负荷。在以下情况继续治疗:负荷可以不断增加、无痛、动作对称正确。持续治疗5~10 min后,进行再测试,与先前的弱链接测试与功能测试对比。包括4个动作:仰卧腰部后缩、仰卧腰部后伸、仰卧腰部侧屈、仰卧腰部旋转,后3项须在完成后缩动作的前提下进行。

1.3 评价标准

1.3.1 功能评价[4]

采用国际通用的患者腰背(或腿)疼痛和功能障碍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ODI由10个问题组成,包括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等10个方面的情况,每个问题6个选项,每个问题的最高得分为5分,选择第一个选项得分为0分,依次选择最后一个选项得分为5分,假如有10个问题都做了问答,记分方法是:实际得分/50(最高可能得分)×100%,假如有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则记分方法是:实际得分/45(最高可能得分)×100%,如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

1.3.2 生活质量评价[5]

采用汉化版SF-36量表,量表包括36个问题,8个维度: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心理健康(MH)。受试者根据最近1个月的总体状况回答问卷中的36个问题,收回问卷后根据答案进行评分和分析。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的复发次数和休假天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情况

SSE组治疗3、6、12个月后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E组治疗6、12个月后休假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E组治疗6、12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功能障碍评测

两组患者治疗前Oswealry功能量表测试结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E组治疗后Oswealry功能量表测试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Oswealry功能量表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E组治疗后Oswealry功能量表测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早期多伴有腰背部软组织损伤,患者由于思想压力过大、焦虑、工作及生活中的不良姿势等多种原因引起腰背部软组织长期紧张、缺血、劳损,进而导致其力量下降,腰背部运动过程中的力量便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了椎间盘上。而下腰段的椎间盘承载的压力却是所有椎间盘里压力最大的,因而加速了腰椎间盘的退变。笔者治疗的原则是:能保守不手术、能简单不复杂、尽最大可能地保护患者的劳动能力。保守治疗的过程中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能够有效的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合理的功能锻炼便能够有效强化腰背肌的力量、减轻椎间盘的压力、重新平衡脊柱的应力结构[6]。

注:与同时期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脊柱稳定性是指在承受内在及外在负荷的情况下,组成脊柱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对位保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局部稳定性肌群,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各椎体间的节段性稳定能力,并可以使脊柱维持在中位区域的范围内。局部稳定肌位于深层,紧贴关节,Ⅰ型纤维含量大,耐力活动时激活,收缩与关节活动方向无关,募集较差,可以被抑制;整体稳定肌位于浅层,Ⅱ型纤维含量大,暴发性活动时激活,收缩与关节活动方向有关,优先募集[7]。总而言之,局部稳定性肌擅长较长时间收缩以稳定脊柱,而整体稳定肌尽管力量大于局部稳定肌,其收缩为时相性收缩。当局部稳定肌失活,为维持脊柱稳定,整体稳定肌不得不长时间收缩时,将产生整体稳定肌的待谢产物堆积与劳损[8,9,10]。整体稳定肌长时间收缩引起局部乳酸堆积、应力集中处产生微损伤,累积产生劳损。病情继续发展,当主动子系统失代偿,则被动子系统不得不承担更多的应力,加速椎间盘、韧带、关节的退变,甚至产生刺激神经、脊髓受压等严重后果。这些化学、结构改变产生的疼痛,将进一步抑制颈部肌肉的神经控制能力,产生恶性循环,推动病情向前发展。本研究采用SSE治疗对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显示SSE组治疗3、6、12个月后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E组治疗6、12个月后休假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E组治疗6、12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E组治疗后Oswealry功能量表测试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E组治疗后Oswealry功能量表测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治疗下背痛能在短期减少复发次数,疗效保持时间长,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齐强,党耕町,陈仲强,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6):383-384.

[2]Barr KP,Griggs M,Cadby T.Lumbar stabilization:core concepts andcurrent literature,Part1[J].Am J Phys Med Rehabil,2005,84(6):473-480.

[3]林典雄.運動療法のための機能解剖学的触診技術下肢.体幹[M].Tokyo:メジカルビュー社,2006:268.

[4]Barr KP,Griggs M,Cadby T.Lumbar stabilization:a review of core con-cepts and current literature,part 2[J].Am J Phys Med Rehabil,2007,86(1):72-80.

[5]张洲,黄真.腰痛康复治疗的新观念-脊柱节段性稳定性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3):279-282.

[6]Markwaldr TM,Wenger M.Dynamic stabilization of lumbar motion seg-ments by use of Graf′s ligaments:resuits with an average follow-up of7.4 years in 39 highly selected,consecutive patients[J].Acta Neuro(Wien),2003,145(3):209-214.

[7]王雪强,戴敏辉,冯颜,等.核心稳定性训练用于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8):756-759.

[8]徐建侃.腰腹肌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3):274-276.

[9]刘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78-78.

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篇4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科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15岁~65岁(36.8岁±12.5岁);椎间盘病变节段:L4病变3例,L4/L5病变24例,L5/S1病变18例;一侧型36例,中央型9例;发病时间6个月~72个月(18.0个月±9.5个月);术前腰痛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2.1分±1.1分;病人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部分病人伴有下肢症状;病人均完善腰椎正侧位、腰椎左右斜位、腰椎CT及腰椎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在插管全身麻醉下行Quadrant微创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

1.2手术方法选择病人病变椎体间隙平面,棘突中线旁2.5cm~4.0cm处进针;在确定椎体间隙插入导针,沿导针入点切约3.5cm的纵形切口,逐级缓慢置入扩张管,放置Quadrant牵开器,自由臂固定,安装冷光源照明。根据置入深度选择合适的Quadrant,导管内侧缘与椎板关节突外侧缘紧贴。小心剥离视野中的软组织,充分显露神经根、椎间孔,剖开黄韧带显露出神经根及硬膜,用神经拉钩向内侧将神经根牵开,显露病变椎间盘;病变的椎间盘组织、椎间融合应尽量切除;植入椎间融合器或椎间植入髂骨;螺钉经椎弓植入并进行内固定。术毕逐层缝合,放置引流管。

1.3结果45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均手术顺利,无中转开放手术。住院时间8d~17d,术后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无腹胀、切口感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X线片示无内固定松动、 断裂、失效等情况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均已达到骨性愈合。末次出院时疼痛NRS评分0.8分±0.3分。手术时间180min±36min,出血量195 mL±74mL,病人均未输血。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改善率分别为75.0%、 79.2%、87.3%。

2护理

2.1心理护理Quadrant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是一种新技术,病人对手术的效果存在一定疑问、对手术知识缺乏了解。术前责任护士予病人观看视频、图册等图文并茂的方式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基本过程[5],介绍此类手术成功的病例,增强病人的信心,使其及家属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6]。

2.2术前健康指导1床上大小便训练。2轴线翻身训练:指导病人轴线翻身法翻身,保持胸腰椎体在一直线。3直腿抬高训练:病人仰卧位,膝关节伸直,足跟离床抬高10cm,直腿平持5s。腰背肌功能训练(五点式):用头、双肘及双足作为支撑点,使背部、腰臀部慢慢离开床面,支持5s后慢慢使躯干放平[6]。4疼痛宣教: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CI)评审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认证模式,也是国际医疗保险机构的准入门槛[7]。2000年JCI公布疼痛管理标准,2010年3月我院通过JCI认证,2010年9月我科全面实施骨科无痛病房管理。我科采用个体化、多模式、超前镇痛的方法,予病人按时给药。术前予塞来昔布等预防性给药, 术中予地左辛注射液、罗哌卡因等鸡尾酒疗法。入院8h内予病人进行疼痛宣教及评估,此45例病人均采用NRS评估疼痛。NRS疼痛评估方法是由0~10共11个点组成,数字从低到高表示无痛和最痛,0表示无痛,1 0表示剧痛,1分~3分为轻度疼痛,能忍受;4分~6分为中度疼痛,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7分~ 10分为重度疼痛,疼痛剧烈,需要用镇痛药,睡眠严重受干扰,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体位表现[8]。 5正确使用腰围:腰围的选择与病人的体型相应,上至肋弓,下至髂嵴下,不宜过紧,不能直接接触皮肤[9]。 上述宣教指导,病人均掌握。

2.3病情观察1术后观察负压引流液的色、质、量, 并做好记录。术后6h内未发现引流液1h内突然增多大于100mL及引流液颜色变鲜红色,无活动性出血。未发现引流液颜色变浅,变成淡粉色或者澄清,无脑脊液漏。保持负压引流装置在负压状态,放置妥,引流畅。术后2d或3d拔除负压引流[5]。2注意观察肢体感觉、运动及肌力的变化情况[10]。3疼痛护理: 采用NRS评分:全身麻醉病人术后每小时评估1次, 共评估4次;对于疼痛评估≥5分者,在医生给予镇痛处理后评估1次(静脉或肌肉注射后30min,口服药后1h),然后4h对病人进行1次评估,直至疼痛评估<5分;及时判断疼痛异常,并及时报告医生[11]。此45例病人术后均有伤口间歇性胀痛2分~3分,常规使用帕瑞昔布或氟比洛芬治疗。其中2例病人伤口胀痛5分,及时通知医生予曲马多镇痛治疗后疼痛缓解为2分。

2.4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1腹胀:术后第1天予病人少量饮水[12]及加强病人主动活动能力,按摩腹部, 活动四肢,促进肠蠕动[13]。病人肛门排气后指导病人术后饮食清淡、易消化,适量进食粗纤维食物,少食甜食、豆制品等产气食物,均无出现腹胀[14]。2椎间隙感染:椎间隙感染是椎间盘镜微创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术后可有切口疼痛、渗液等表现。45例病人术后体温未超过38.5 ℃,术后使用头孢唑林预防治疗, 伤口渗出时及时通知医生换药,出院时体温均正常。 3马尾神经功能损伤:马尾神经功能损伤多由硬脊膜失去了原有的屏障,受到血肿、植骨颗粒等压迫引起, 病人可出现下肢及肛周感觉障碍[15]。病人双下肢肌力和肛门括约肌功能术后均正常。4脑脊液漏:脑脊液漏此并发症硬脊膜外粘连是主要因素,手术中操作粗暴也是其原因之一。病人均未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1]。

2.5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预防神经根粘连,促进血液循环,防止神经根粘连[16]。1直腿抬高运动:术后12h指导直腿抬高运动,初次由30°开始训练,在病人不感到疼痛的范围内逐渐增加次数和角度, 随着幅度增加,直腿抬高时硬膜囊可反牵引神经根,当抬高角度在60°时神经根被牵拉幅度最大,每天3组, 每组10个,以后逐日增加10个,直至50个。2腰背肌训练:可提高腰背部肌肉的力量,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灵活性,预防腰部损伤及疾病复发。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6],手术后第6天~ 第12天下床活动循序渐进,每日活动的时间由开始的5 min~10 min渐渐增加。45例病人锻炼方法在术前都已经掌握,护士术后每天督促病人锻炼,指导其循序渐进,以不感疲劳为度。出院时护士指导病人继续佩戴腰围2个月~3个月,嘱其避免弯腰、扭腰、半年内避免负重及剧烈运动, 每日行腰背肌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17]。

3小结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疾病,对于双侧神经根均有损害的病例,全椎板切除或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是常用的手术方法。全椎板切除需要切除棘突、 棘上和棘间韧带、全部椎板和黄韧带以及部分关节突, 骨质结构及韧带结构破坏严重[18]。Quadrant技术具有手术适应证广、创伤小、出血少、椎体和椎间隙融合、 减压以及内固定操作方便等特点而且采用直视下手术操作[19],通过建立Quadrant三维视野,消除了手术过程中的不适感;“手眼结合”操作增加了脊柱微创手术操作完成的容易程度,使手术者可以顺畅、精确地到达手术区域[20]。有效避免了传统开放性手术需要从棘突及椎板上剥离骶脊肌所带来的术后并发症较多、预后时间长、效果不理想等弊端,顺利实现了过去只能通过传统开放手术才能实现的诸如腰椎管减压、椎弓根螺丝固定等复杂性手术[21]。手术的成功离不开护理的配合,通过对45例采用MAST Quadrant可扩张通道管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进行术前指导及疼痛指导,完善功能锻炼训练,做好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护理,加强功能锻炼等围术期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摘要:[目的]总结MAST Quadrant可扩张通道管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45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采用MAST Quadrant可扩张通道管系统治疗,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完善床上大小便训练、轴线翻身训练、直腿抬高及腰背肌功能训练、疼痛宣教、正确使用腰围等术前准备,做好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督促病人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结果]45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均手术顺利,无中转开放手术。住院时间8d17d,术后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无腹胀、切口感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X线片示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失效等情况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均已达到骨性愈合。末次出院时疼痛NRS评分0.8分±0.3分。手术时间180min±36min,出血量195mL±74mL,病人均未输血。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改善率分别为75.0%、79.2%、87.3%。[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是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MAST Quadrant可扩张通道管系统治疗成功的保证。

上一篇:思辨式课堂下一篇:浓缩颗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