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2024-11-0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精选11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篇1

摘要:目的为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 应重视手术前后护理。方法通过对本科收治的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术前, 术后护理进行总结。结果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和体位训练, 有利于患者顺利配合手术, 术后有针对性地护理观察及功能锻炼, 能预防和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结论手术治疗是解除腰椎间盘患者痛苦的有效手段, 而术前、术后的正确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本科从2005~2006年开展此项手术以来, 共手术治疗20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正确护理对确保手术成功, 取得预期效果十分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 男17例, 女3例, 年龄最高65岁, 最低23岁, 手术方法:全椎板切除13例, 半椎板切除5例, 髓核摘除2例。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手术本身可以认为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 大多数患者对手术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和顾虑, 同时患者对手术的不可知性产生担心, 针对这种心理特点, 笔者采用集体或单独心理疏导的方法与患者交流, 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治疗方案, 打消顾虑, 减轻心理负担, 积极配合手术。

2.2 手术区域皮肤准备

手术区皮肤清洁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因此对某些患者术区帖膏药的残留物必须彻底清理干净, 用软皂毛刷彻底清洁皮肤, 再用清水清洗, 反复进行二次。

2.3 舒适环境

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保证患者充足睡眠。好的睡眠质量, 可增加食欲, 改善营养状况, 提高机体免疫力。

2.4 体位训练和排便训练

指导患者术前3 d开始训练俯卧位, 以利于手术体位需要, 并开始训练卧位排便。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严密观察T、P、R、BP变化, 如有异常, 及时通知医生。

3.1.1

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敷料有无脱落、污染。如出血量多, 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3.1.2 对患者疼痛的观察

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 治疗前后有无改善, 但应区分手术伤口的疼痛。

3.1.3

术后及时给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

3.1.4

加强皮肤护理, 定时翻身扣背, 翻身时背部、腰部、臀部须保持同一轴线。

3.1.5 引流管的护理

这20例患者术中均在切口内放置了引流管, 以防血肿形成压迫脊髓。护理时注意引流管是否通畅、扭曲、受压、滑出, 有无血凝块阻塞造成引流不畅, 定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有无变化, 如引流液增多, 颜色鲜红, 应考虑有活动性出血。若引流液呈淡红色, 且患者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应考虑硬脊膜破裂, 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3.2

询问和观察双下肢疼痛、感觉、运动情况, 下肢疼痛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所致, 术后突出物摘除、压迫解除, 大多疼痛消失。而下肢感觉异常, 麻木暂不能完全消失, 尚待3~6个月时间的恢复, 极少数患者由于神经根受压时间长而产生变性, 麻木长时间不能消失, 应向患者耐心解释, 消除顾虑。若术后疼痛加重, 下肢不能活动, 应考虑血肿形成, 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3.3 功能锻炼

腰椎间盘术后功能锻炼, 特别是腰背肌和下肢训练非常重要, 可防止肌肉萎缩无力, 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防止腰椎间盘再次突出。术后3 d鼓励患者在床上做抬腿、抬臀运动, 促使反复牵拉坐骨神经, 避免发生神经根粘连;术后拆线次日, 应逐渐在床上锻炼腰背肌, 患者取仰卧位, 用头、双肘、双足跟支撑起全身, 使背部腾空后伸, 每天坚持锻炼多次, 以身体能适应为准。

3.4 出院指导

告诉患者复诊时间,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或向医生咨询获得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继续卧硬板床, 不宜过早恢复工作。三月内腰部不负重、不弯腰。每日间断佩带腰带, 睡觉时取下, 起床后适当活动腰部, 增加腰肌协调性和灵活性, 防止腰部扭伤, 预防和功能锻炼相结合, 加强腰背肌及腿部肌肉锻炼, 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适当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 如游泳等。指导须注意平时站、坐、行和劳动姿势。减少慢性损伤的发生, 避免疾病的复发。加强营养, 调节饮食, 保持良好的心境。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治疗的成功与否和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但在护理方面, 术前心理护理、术后的病情观察、及时的功能锻炼和出院后的康复指导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必须运用科学方法, 对不同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应适当、适时地改变护理模式, 突出患者的健康需求, 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护理内容。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家庭护理 篇2

饮食调理

每日饮食注意多吃蔬菜及水果,使人体摄取丰富的维生素,并使肠道内有较多纤维素而保持水分,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因便秘临厕努挣,腹压增加,会使症状加重。

卧床休息

发病后应绝对卧床休息1周左右,一般以硬板床为宜,呈仰卧位,可在腰下垫一个软垫以维持腰椎自然的生理曲度,这样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1周后可逐渐下床做一些轻微的活动,2周后可根据病情做一些不需要大幅度弯腰的体力活动,3~4周后可恢复正常活动,但不能干重活或剧烈运动。

牵引和按摩

一般情况下急性发病的1-2周内,按摩或者牵引手法不宜过重,但是治疗的范围要大,几乎包括整个腰背部及双下肢,重点按摩腰大肌和梨状肌,目的在于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消除局部水肿。科学的牵引可以拉开椎间盘间隙而使膨出的髓核复位。患者双手握住床头,呈俯卧状。家人双手握住患肢缓缓地向下牵拉,两下肢交替进行。多年患者手法可以稍微加重。

局部热疗

按摩治疗后,患者可用热水袋、中药热敷等进行局部热疗。中药热敷的处方如下:

勾藤12g 木瓜10g 乳香10g 没药10g 防风10g

透骨草10g 牛膝10g 艾叶10g 川椒10g 大青叶10g 甘草10g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护理 篇3

1 发病原因

发生本病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是椎间盘本身退行性变或椎间盘有发育上的缺陷;外因则有损伤、劳累以及受寒着凉等。

1.1 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椎间盘缺乏血液的供给,修复能力较弱,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由于负重和脊柱运动,椎间盘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挤压、牵拉和扭转作用,因此容易发生萎缩、弹性减弱等退行性变化。

1.2 过度负荷

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等,常因腰部负荷过重造成椎间盘早期退变。当椎间盘退变时,脊柱负重100kg可使椎间隙压缩1.5~2mm,向侧方膨出1mm,即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

1.3 损伤

由于腰椎排列呈生理前凸,椎间盘前厚后薄,当患者在腰部损伤、跌伤、闪挫等时,椎间盘髓核向后移动,而致椎间盘突出。

1.4 长期震动

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据Nachemson测定驾驶汽车时的椎间盘压力为0.5kg/cm2,踩离合器时压力可增加到1kg/cm2。长期反复椎间盘压力增高,可加速椎间盘退变或突出。

1.5 受寒

不少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无外伤史或劳损史,只有受寒、着凉。其原因可能由于椎间盘有发育上的缺陷,受寒流后使腰背肌肉痉挛和小血管收缩,影响局部的血循环,进而影响椎间盘的营养,同时,肌肉的紧张痉挛,可增加对椎间盘的压力,特别对于已有变性的椎间盘,可造成更进一步的损害,致使髓核突出。

1.6 腰穿

早在1953年,Pease就首先报道了腰穿后发现椎间盘狭窄,起原因在于腰穿时,穿刺针穿破纤维环,髓核从针眼处漏出所致。

2 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采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手术治疗因其难度大费用高,不做首选治疗方案,临床上多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方法。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牵引、理疗、手法按摩、骶管注射等。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护士应给予患者必要的指导,使患者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以尽快康复。

护理工作宜从两个方面有所区别:急性期的目标为减轻疼痛减轻痛苦;缓解期应加强锻炼,以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减少复发为目标。

2.1 急性期护理

急性期的患者因疼痛较剧烈,常需要住院治疗。

2.1.1 在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硬板床2~3周,减轻腰椎负担,避免久坐,护士应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2.1.2 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治疗后,向患者讲解各种治疗的注意事项:①腰椎牵引后患者宜平卧20min再翻身活动。②理疗频率宜适中,太低达不到效果,太高会使疼痛加重。③骶管注射后需平卧观察4h防止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及药物过敏现象。④药物(特别是中药)宜饭后半小时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止痛药应遵医嘱,防止产生药物依赖性。

2.1.3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受凉是本病的重要诱因。防止受凉可给予腰部热敷和频谱仪照射。

2.1.4 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宜多食含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防止便秘,忌食生活油腻食物。

2.1.5 做好心理护理,介绍相关知识,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

2.1.6 患者疼痛缓解后,即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加强腰背肌保护功能。功能锻炼包括五点式和三点式。五点式的方法是:把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作为支撑点,使劲向上挺腰抬臀。腰背肌功能加强后可改用头部及足跟三点作为支撑点的三点式锻炼方法。锻炼应循序渐进,逐增强,避免疲劳。

2.1.7 患者疼痛缓解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每次活动时腰部一定要使用腰围带等保护工具,并注意避免腰部突然受力。

2.2 缓解期指导及护理

2.2.1 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尽量不要弯腰提重物。如要捡拾地上的物品时,双腿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

2.2.2 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要注意持之以恒。

2.2.3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要有规律,多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持心情愉快。

2.2.4 禁烟酒,忌食肥甘厚味、苦寒生冷食品,多食滋补肝肾的食物如动物肝、肾、羊肉、大枣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篇4

一、急性腰扭伤

多数有急性腰扭伤史,可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功能失调,以及突然发作的急性疼痛,常处于强迫体位,由于保护性肌紧张使脊柱强直或侧凸,疼痛可向臀部放射。屈髋屈膝时可引起腰部疼痛,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但无坐骨神经牵拉痛,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阴性。

二、慢性腰部劳损

可由急性腰扭伤后未经及时合理治疗或长期积累性腰部组织损伤引起。常表现为腰骶部酸痛或钝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改变体位及局部捶打按摩后症状减轻,不能坚持弯腰工作,疼痛严重时可牵掣到臀部及大腿后侧。腰骶部竖脊肌附着点处是最常见的压痛点,椎旁、棘间及第3腰椎横突深压痛,臀肌起点及臀部可有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无放射痛。

三、退行性变腰椎骨关节病

以腰椎退行性改变为主,有腰椎广泛骨与关节增生性改变,并继发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表现为晨起腰部僵直或酸胀感明显,活动后症状逐渐减轻,但活动时间较长后病人又可出现腰痛加重,卧床休息、局部按摩后可以缓解。腰部常无明显压痛点,局部按压后有舒适感。退变较严重的患者,小关节不对称,该节段的腰椎间盘变性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以致骨质增生,向后压迫神经根,或因腰椎不稳、小关节增生内聚而刺激神经根,而出现下肢放射痛,疼痛以股部前外侧为主,有时可表现为根性痛,此时应注意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必要时结合影像学检查。

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为腰椎管外病变,该横突尖部软组织因损伤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导致腰痛或腰臀痛。多发于青壮年、腰背肌较弱者,男性多见,有外伤史和长期工作姿势不良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腰部及臀部疼痛,活动时加重,俯卧位检查时可触及一侧或两侧竖脊肌轻度痉挛及压痛,可在第三腰椎横突末端扪及硬结和条索状物,触压痛明显,有时可在臀中肌后缘或臀大肌上缘扪及条索状物及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无神经根刺激症状,化验及影像学检查无特殊异常。

五、腰椎椎弓崩裂与滑脱

指腰椎椎弓在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缺损或断裂,使椎弓失去完整的骨性连接,又称峡部不连。在椎弓崩裂的基础上椎体产生向前滑移,又称真性滑脱。若椎弓完整椎体产生滑脱,则称为假性滑脱。当椎弓峡部断裂时,椎弓断端活动,形成假关节。由于反复的活动摩擦使断端产生大量的纤维软骨样骨痂,这些增生的纤维软骨组织,可引起神经根粘连产生腰腿痛,并可造成神经根性受压产生根性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要点:①椎弓崩裂及崩裂性滑脱一般病程较长,无明显加重或缓解期。②对神经根影响不如椎间盘突出明显。③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可确定滑移的程度,可加摄腰椎动力位X片以明确椎体结构稳定性,必要时可结合CT、MRI检查做出判断。

六、腰椎管狭窄症

①中央型椎管狭窄 主要原因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纤维环弥漫性向后膨出,使椎间隙变小,椎板向后重叠,黄韧带产生皱褶,再加上关节突退变性增生,内聚侵向中线,使椎管的中矢径缩小,椎管内马尾神经遭受卡压。临床表现多有长期下腰背、臀部及大腿后侧疼痛,症状逐渐加重,站立和伸腰时症状加重,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范围逐渐扩大,并出现感觉异常,足趾背伸力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可出现鞍区感觉缺失和括约肌功能障碍。②神经根型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腰神经根管是指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后斜向外下直至椎间孔外口,此段神经根通过的路程称神经根管,内含神经根袖和神经根及神经的动静脉。神经根在管内活动余地小,因此在下腰椎三叶形椎管极易产生神经根受压,出现下腰痛及坐骨神经痛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极为相似。但根性痛症状一般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发作突然和剧烈,而且病史较长,发病年龄较大,腰后伸可诱发症状加重,直腿抬高受限较轻。

③混合型椎管狭窄 中央管和神经根管均狭窄。临床表现既有间歇性跛行,又有神经根痛症状,此型多见年龄较大的患者,有长期慢性腰腿痛病史。

七、臀上皮神经炎

指臀上皮神经在途经骨纤维管道出口处或筋膜出口处遭受卡压,而引起腰臀部疼痛及腿痛。臀上皮神经来自胸11至腰1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当神经穿出胸腰筋膜或通过髂嵴处骨纤维管道入臀时易造成损伤,或因管道狭窄压迫神经,出现腰臀部腿痛并牵掣至大腿后侧直至腘窝部。下腰椎手术也可引起臀上皮神经痛,出现的时间为术后第3~5天,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一般经封闭、针刀治疗症状可消失。分析原因:①术中剥离过大,损伤附在横突上的肌肉及腱膜,造成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损伤。②术中出血,炎性反应可刺激压迫神经。③神经本身的水肿缺血。

八、梨状肌综合症

梨状肌起自骨盆内面2~4骶骨孔两侧,贴于骨盆内壁经坐骨大孔蒂系大粗隆。坐骨神经大多数从梨状肌下缘穿出,另一部为胫神经或腓总神经,经梨状肌肌腹或其上下缘穿出。梨状肌损伤严重未经适当治疗的可产生坐骨神经卡压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鉴别要点:①干性痛与根性痛的区别。②疼痛范围不同。③压痛点不同。④结合CT、MRI检查。

九、腰椎结核和骶髂关节结核

部分患者可出现类似于腰椎神经根性受压症状,为推拿禁忌症。可结合病史特点、体征、及辅助检查相鉴别(血沉、X片、CT、MRI)。

十、腰椎管内占位

发病较慢,病史较长,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脊柱一般无侧凸畸形,无腰部活动受限,多表现为马尾神经受压症状,易漏诊,需经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十一、腰骶椎肿瘤

一般表现为严重腰痛,卧床休息不能健全,若肿瘤侵犯椎管、可伴有臀腿部放射痛,表现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为推拿禁忌症。可通过病史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十二、脊髓蛛网膜炎

脊髓蛛网膜炎是因浆液性炎症,致脊髓蛛网膜发生增厚、粘连和囊肿形成,导致对神经组织的压迫和血运障碍为特征的疾患。可表现为胸腹部束带样疼痛,下肢有无放射性疼痛。两下肢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一般可由感染、外伤、化学药物刺激、脊髓神经本身病变引起。可通过病史特点、神经内科专科查体、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MRI检查等以鉴别诊断。

十三、脊髓炎

脊髓炎大多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或因中毒、过敏等原因所致的脊髓炎症。临床上以横断性脊髓炎最为常见,其病变以胸段为主,其次为颈段,腰段及骶段病变较为少见。表现为脊髓病变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临床体征可有①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性麻痹。但在急性起病者,早期可为一过性弛缓性瘫痪,称为脊髓休克。数日至数周后逐渐出现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及病理反射等典型体征。②感觉障碍:病变节段以下感觉减退或丧失。深浅感觉均有不同程度受累,但双侧严重程度不一定对称。若仅一侧脊髓受累,则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对侧肢体痛、温觉缺失,同侧深感觉缺失。于感觉正常与感觉缺失的交界区常有一痛觉过敏区。③植物神经症状:急性期多有尿潴留或便秘,脊髓休克期过者逐渐出现尿失禁,部分病例最终成为自主性膀胱。随损害节段的不同,可出现其他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十四、带状孢疹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篇5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针灸护理;非手术治疗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33-02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髓核组织因腰椎纤维环破裂后突出(脱出),压迫相邻组织及脊神经根而产生的相关针状。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既往研究证实[1],于非手术治疗护理基础上加以针灸护理,可改善患者活动能力。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主要探讨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针灸护理措施,以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护理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22至74岁,平均年龄(48.5±2.2)岁;CT诊断结果:腰4至骶1突出70例,伴腰椎I度滑脱4例,腰2至3突出及腰3至4突出均为3例。无其他严重合并症。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于性别构成、年龄及病灶区位置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施行非手术治疗常规护理。主要措施包含:①心理护理;②生活护理;③体位护理;④骨盆牵引护理;⑤饮食护理;⑥功能锻炼;⑦出院指导。

观察组于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辅以针灸护理。于针灸前,向患者说明针灸的功效及注意事项,纾解患者紧张情绪,以便于患者精神状态良好下行针。于临床医师指导下,取夹脊穴、秩边穴、环跳穴、阳陵泉穴。若足太阳经处有痛感,加殷门穴、委中穴、承山穴、昆仑穴,如足少阳经处有痛感,加风市穴、悬钟穴、丘墟穴。根据辨虚实原则施行不同针灸法,拔针后,予以穴位按摩。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根据针灸护理效果持续2至3周。

1.3疗效判定

①治愈: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消失,直腿抬高可达70°以上,对工作及学习已经无明显影响;②好转:腰腿痛症状改善,腰部活动功能恢复明显;③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4統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采用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护理治愈率为82.5%,明显高于对照组60.0%,两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证实,外科针灸护理可强化非手术治疗常规护理的护理效果,提示说明该种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结合本次研究结构及多年临床经验,笔者认为,欲提升非手术治疗护理效果,不仅应当遵循祖国医学辨证施治,进行针灸护理,还应当保证非手术治疗常规护理质量。主要注意事项有:①心理护理。患者多为被动体位,患者局部腰肌或全身肌肉均会非常之紧张。因患者对非手术护理的有效性存有疑虑,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或反抗心理。加之腰椎间盘突出病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学习,降低其生活质量,患者往往会因此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因此,护理人员需于护理干预前后,做好心理护理服务工作。第一,非手术治疗常规护理实施初期的心理护理干预:主动向患者说明非手术护理的效果及其原理,消除患者疑虑心理。同时向患者阐明积极乐观的情绪可有效改善病情,了解患者心理压力产生的根源,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纾解其精神压力使其保持愉快心情。②生活护理。定时巡查病房,督促患者做好保暖工作;咳嗽者给予止咳剂以口服;③体位护理:针对初期发病患者及急性期患者,均以卧硬板床休息为护理原则,每间隔2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帮助患者按摩受压身体部位,以预防压疮,根据患者病情休息1至2周。④骨盆牵引护理:牵引前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牵引时取俯卧位,告知患者放松腰大肌及四肢,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体征,出现不良反应应当立即停止牵引或减低牵引质量。每次牵引20至30分钟,每日1至2次。⑤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症候进行饮食干预,坚持“虚则补,实则泄,寒则热,热则寒”原则。但是整体而言以普食物质为主,禁止油腻辛辣的食物,为患者提供高纤维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嘱咐多饮水。⑥功能锻炼:根据患者个体耐受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锻炼,如“燕子飞”,待患者疲乏为止,每天两次。⑦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继续坚持腰背肌锻炼,坚持时间应长达半年;告知患者为预防病情复发,应当禁止重体力劳动,注意腰部保暖。

参考文献:

[1]李会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20):47-49.

[2]李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9):199-200.

[3]王佳琳.中医辨证施护在社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0):892-89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2009年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45.6岁。所有患者均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经临床及CT或MRI。

确诊腰1~3椎问盘突出症7例;腰4~5椎间盘突出症l7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l0例。纤维环环状膨出、局限性膨出l4例,椎间盘脱出2例,其余为椎间盘突出。

1.2 护理方法

研究患者治疗后康复阶段的护理方法,护理措施有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体位护理、贴敷治疗护理、牵引护理和指导功能锻炼等综合护理方法。

2 护理

2.1 推拿按摩

(1)解除腰、臀部肌肉痉挛。患者俯卧,医者在患者患侧腰、臀、下肢用轻柔的揉、按等手法治疗。促使患部气血循环加快,加速突出髓核中水分的吸收,减轻神经根的压迫,放松肌肉。(2)增加椎间盘外压力。患者俯卧,医者用双手有节奏地按压患者腰部。使腰部振动,然后在固定患部的情况下,用双下肢后伸扳法,使腰部过伸。以促使突出物回纳或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3)调节后关节、松解粘连。医者用腰部斜扳或旋转复位手法,以调整患者腰椎后关节紊乱。相对扩大神经根管和椎问孔。由于斜扳和旋转复位时,腰椎及椎问盘产生旋转扭力。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逐渐松解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粘连。再在患者仰卧位时强制直腿抬高以牵拉坐骨神经和绳肌,对松解粘连可起到一定作用。(4)促使受损伤的神经根恢复功能。医者沿患者损伤的神经根及分布区域用抹、按、揉、拿等法,促使气血循环加强,使萎缩的肌肉、麻痹的神经逐渐恢复正常的功能。治疗期间,患者应卧硬板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腰椎间盘突出中央型不宜进行推拿治疗,推拿治疗前要排除腰椎骨质病变[2]。

2.2 体位护理

体位护理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基本最重要的护理,其具体要求如下:(1)卧床休息,发病期间指导患者卧硬板床休息,保持腰椎中立位,可做腰背伸,不可做腰前屈和侧弯,更不能做腰扭转,以缓解腰椎间盘所受的压力,在腰部可垫一软枕,利于肌肉放松;(2)腰部疼痛缓解后,应坚持坐硬板凳和卧硬板床,不坐沙发不卧席梦思床;(3)指导患者学会正确坐立待卧和搬运姿势,不作靠床头看书,弯腰取物等不良姿势;(4)咳嗽、大便时应使用腰围,以防因胸腹腔压力增高,使腰椎间盘突出加重或复发[3]。

2.3 腰背肌锻炼

腰背肌锻炼包括五点式支撑、三点式支撑及飞燕点水。五点式支撑:仰卧位,屈膝,双足分开等肩宽、头、肘、足着床,抬高臀部至极限,还原。三点式支撑:仰卧位,屈膝,双足分开肩宽、头、足着床抬高臀部至极限,还原。飞燕点水:仰卧位,两臂后伸,头颈尽量抬起,使胸部离开床面,同时两腿后伸,双下肢尽力离开床面,促使背伸肌得到有效锻炼。

2.4 针灸

祖国医学辨证施治,辨虚实,循经取穴的理论,按疼痛部位及放射路径,循经选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取穴:主穴为腰2~5夹脊、环跳、秩边、阳陵泉,若足太阳经分布部位疼痛,加殷门、承山、委中、昆仑,若足少阳经分布部位疼痛,悬钟、加风市、丘墟等,根据辨虚实的原则,予进针的快慢、刺激的强弱,施行不同的针灸方法,然后给予拔罐、穴位按摩,一般疗程为1~2周,每天1次,可持续2~3个疗程[4]。

2.5 功能锻炼

经牵引理疗等治疗后,患者疼痛减轻,应指导其在床上锻炼腰背肌功能。行腰背肌锻炼操:(1)直腿踏步;(2)挺胸拱腰;(3)前后摆腿;(4)屈膝挺腰;(5)俯撑上体;(6)船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和病情轻重,练习全套或其中若干节。向患者说明强有力腰背部肌肉可防止腰背部软组织损伤。腰背肌运动失调、扭伤,可诱发腰椎间盘突,腰背肌缺乏锻炼,力量不足,腰椎稳定性受到影响,易损伤或退变。

2.6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主动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和护士,使其消除恐惧感和陌生感。主管护士在第一时间,要接触病人了解其病情,正确评估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因为病人大多有明显腰腿疼痛、活动受限、甚至不能行走等症状,而且出现情绪紧张、心理压力大等想象,为此护士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善于观察,根据病人的思想状态,用温柔的语言与和蔼的服务态度,对病人进行精神上的安慰、支持、疏导,使病人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的感觉。同时护士还要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消除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出院时候医护工作者还要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告知患者要注意保暖,特别注意腰腿避寒,注意休息。坚持进行腰背肌锻炼,保持腰部良好状态。在平时生活中应注意坐姿和避免腰部突然受力,不要搬运重物,如用手提重物时,应先屈膝,避免弯腰用力。

3 结果

3.1 疗效判断标准

(1)治愈: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腰部活动正常,直腿抬高试验>80°,恢复工作。

(2)显效:腰腿痛症状减轻,腰部活动基本正常,直腿抬高试验60~80°,恢复工作。

(3)有效:腰腿痛症状减轻,腰部活动轻度受限,直腿抬高试验<60°,能恢复部分工作。

(4)无效:症状、体征、功能障碍无变化。

(5)复发:再次出现腰腿痛,腰部活动受限,下肢无力。

3.2 结果

34例患者中,除5例行手术治疗外,其余29例经3年随访,痊愈1 5 例,显效好转8例,有效4例,无效或加重2例。这些患者中对与康复护理感到满意27例(80%),感到有明显帮助6例(17%),感到康复护理无效1例(3%);

腰椎间盘突出多因椎间盘组织退化,加之外力作用而诱发。腰背肌锻炼、推拿等康复治疗方法可以腰椎间盘外压力、调节后关节、松解粘连、促神经根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庄燕红.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志,2007,16(29):4401~4402.

[2]朱俊霞.腰椎问盘突出症护理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11):719.

[3]孙丽,姚春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215~216.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护理体会 篇7

1类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3种类型: (1) 根据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为旁侧型和中央型。 (2)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典型和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 (3) 根据腰椎间盘是否可还纳分为隆起型、破裂型和游离型, 可还纳者临床表现为腰痛及放射性腿痛, 腹压增加时疼痛加剧, 并伴有小腿麻木、无力、活动受限、间歇性跛行、卧床不起、翻身困难, 结合CT和MRI可明确诊断。

2护理

2.1 饮食调理

每天要少食多餐, 进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饮食, 多吃水果、蔬菜和粗纤维食品, 防止便秘。

2.2 卧床休息

发病后应绝对卧床休息, 以硬板床为宜, 呈仰卧位, 可在腰下垫一软垫以维持腰椎正常的生理曲度, 这样可促进血液循环, 减轻疼痛, 1周后可逐渐下床轻微活动, 2周后可根据症情做一些不需要大幅度弯腰的体力活动, 并配合输注一些舒经活血的药物治疗如:丹参针、血塞通针等。

2.3 牵引

科学地牵引可以拉开椎间间隙而使突出的髓核复位, 因此, 卧床1周后可下地, 双手扶住门框, 身体自然下垂放松, 早晚各1次, 每次10min;也可以躺在床上, 双手握住床头, 脚尖尽量朝床尾处移动, 每天2次, 每次10min, 坚持2周。

2.4 锻炼腰肌

急性期宜在床上开展五点支撑法锻炼, 取仰卧位, 以头、两肘、两足为支撑点, 向上抬高身体, 每次2~5min, 每天2次, 1个月后可做三点支撑锻炼, 取仰卧位, 以头和双足为支撑点, 向上抬高身体, 每次4~6min, 每天2次。完全恢复可做俯位锻炼, 先头、上肢和背部后伸, 再下肢及腰部后伸, 最后整个身体及腿部为支撑点后伸。

2.5 局部热疗

可用热水袋、频谱仪、红外线等进行局部热疗, 也可用半成药跌打丸每天1~2粒, 研磨调为稀糊状外敷病处, 包扎固定后, 在给予局部热疗, 效果更好。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术期护理干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2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 男27例, 女15例, 年龄最大66岁, 最小28岁, 平均年龄47岁。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 患者均有腰痛或放射性下肢痛, 其中22例小腿麻木、感觉减退 (占76.92%) ;棘突间盘侧压痛19例 (占73.08%) ;肌力减退20例 (占76.92%) 。病史最长6年, 最短4个月;住院时间最长32 d, 最短12 d, 平均14 d。

1.2 方法

将入选病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 对照组21例, 男13例, 女8例, 年龄30岁~58岁, 平均年龄44岁;试验组21例, 男16例, 女5例, 年龄34岁~64岁, 平均年龄49岁。对照组患者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规手术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戒烟, 教会患者做直腿抬高及腰背肌锻炼, 训练患者翻身及上下床, 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 术后协助患者翻身、叩背, 加强引流管的护理, 密切观察可能发生的术后并发症。

2 结果

对照组21例中1例发生感染, 感染率为4.7%, 平均住院32 d;试验组无1例患者发生感染, 平均住院15 d。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干预

(1) 心理护理。腰椎间盘突出重症患者病程长, 反复发作, 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往往病情重, 心理负担重。他们一方面求医心切, 希望早日解除病痛, 但另一方面又担心手术失败出现后遗症或并发症, 尤其担心是否损伤神经, 造成瘫痪。因此,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 以真情对待患者, 对患者的疑问给予耐心的解释, 鼓励患者消除顾虑,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2) 讲清戒烟的重要性, 吸烟容易刺激呼吸道而引发咳嗽, 而咳嗽又能使腹压增加, 造成腰椎间盘所受压力增加, 对术后伤口及深部组织恢复不利。 (3) 预防感冒, 因感冒可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免疫力降低, 再加上手术后需要卧床休息, 容易造成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同时感冒引起咳嗽也能使腹压增加, 从而使腰椎间盘所受压力瞬间增加, 既不利于伤口恢复, 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4) 教会患者做直腿抬高及腰背肌锻炼动作, 以利于术后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 (5) 了解病情, 掌握患者的临床症状, 如疼痛性质、范围, 感觉丧失区域及肢体麻木程度等, 以利于术后观察对比。 (6) 训练患者翻身及上下床。腰骶部活动范围大, 翻身时稍有不慎即会引起剧烈疼痛而使患者惧怕翻身, 惧怕下床, 故术前应教会患者翻身及上下床的方法, 为术后下床活动做好准备, 增强信心。下床方法:患者俯卧在床一侧[1], 保持腰背平直方式, 曲双肘, 前臂与肩同宽, 双腿先后着地, 肘及前臂稍用力撑床站立。上床方法:患者站于床一侧, 双腿曲膝, 双手扶床, 上身俯卧在床上, 双腿先后上床。 (7) 训练床上平卧位大小便, 因为手术后4 d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 训练床上平卧位大小便。可以避免手术后排便困难。

3.2 术后护理干预

(1) 卧位:术后将患者安排在事先准备好的硬板厚垫床上平卧。 (2) 协助翻身, 预防压疮。术后休息3 h后开始协助患者第1次翻身, 方法[2]:先将患者双下肢屈曲, 一手托肩一手托臀, 双手协助患者慢慢转动呈侧卧位, 以后每隔3 h翻身1次。为防止局部受压可在腰背部或双膝间放一软垫, 务必做到轴形翻身, 以取得患者的良好合作, 3 d后自行翻身。 (3) 协助叩背, 预防肺部并发症:从术后协助患者翻身侧卧位时, 即应轻叩背部, 防止因卧床而发生坠积性肺炎等肺部并发症。 (4) 引流管的护理:42例患者术中均在切口内放置了引流管, 以防血肿形成的压迫脊髓, 护理时要固定好引流管, 防止脱落。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扭曲、受压、渗出, 有无血凝块阻塞造成引流不畅, 及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有无变化。如引流液增多, 颜色鲜红, 应考虑有活动性出血, 若引流液呈淡红色, 且患者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应考虑硬脊膜破裂, 立即报告医生处理。总引流量不超过100 m L, 如果超过100 m L, 应及时查明原因或报告医生, 术后第2天拔管。 (5) 下床活动:术后第5天在医护人员搀扶下, 下床行走数分钟后上床休息, 2 h后再下床活动, 一般在室内经过3~4次上下床练习后, 便可以在走廊走动。注意开始时活动不可过多, 活动量要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 (6) 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每1 h~2 h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各1次, 24 h平稳后改每6 h测1次, 血压根据医嘱及时测量。 (7) 注意观察和询问下肢疼痛、知觉和运动情况, 下肢疼痛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所致, 术后突出物摘除, 压迫解除, 大多疼痛消失而下肢感觉异常、麻木暂不能完全消失, 尚待3个月~6个月时间的恢复。极少数患者因神经根受压时间长而产生变形, 麻木长时间不能消失, 应向患者解释清楚, 解除其顾虑。如发现患者双下肢不能活动, 感觉丧失, 多为椎管内出血压迫脊髓所致, 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及时行手术探查。本组1例术后7 h发现双下肢运动减退, 感觉消失, 立即手术探查, 发现系血凝块压迫脊髓所致, 清除血凝块后, 双下肢感觉恢复, 活动自如。 (8) 密切观察术后腰椎间隙感染的发生:术后1 d~2 d内如果出现腰部剧烈疼痛, 活动时加剧, 平卧时减轻, 并有低热, 红细胞沉降率快, 白细胞增高等, 应考虑到腰椎间隙感染, 应立即报告医生。 (9) 观察尿潴留的发生:多数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可能与不习惯卧位排尿, 麻醉药物对骶神经组织阻滞或术中对马尾神经的牵拉有关。应先诱导患者排尿, 如让患者听流水声, 用温水冲洗会阴, 用热水袋敷下腹部, 诱导排尿无效时进行导尿术并留置导尿管, 2 d后即可拔除, 一般患者可恢复正常排尿。

3.3 功能锻炼

3.3.1 手术后的功能锻炼是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巩固疗效

极为重要的措施, 术后回病房, 待麻醉消失后即协助患者做直腿抬高训练, 每次抬高30 cm~70 cm;2 d后鼓励患者主动做直腿抬高训练[3], 协助屈膝屈髋等被动运动, 下肢的屈伸运动可牵拉神经根, 使神经根有1 cm的移动, 可防治神经根粘连。

3.3.2 主动与患者沟通, 了解其思想状态, 解除顾虑, 耐心

解释术后功能锻炼的意义, 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卧床期间坚持每日活动四肢, 以锻炼肌力, 防止肌力减退或废用性肌萎缩等。

3.3.3 教会患者做扩胸及深呼吸运动, 以增加肺活量, 预防肺部并发症。

3.3.4 术后1周教会患者做腰背部锻炼, 以增强腰背肌的

肌力及脊柱的稳定性。具体为五点支撑法[4]:仰卧位, 先屈肘屈肩, 而后屈膝伸髋, 同时收缩背伸肌, 以双足、双肘及头部为支点, 使躯干及下肢离开床面, 每日坚持锻炼10次。2周后改为三点支撑法:即双肘贴胸, 以双脚及头部为支点, 使整个身体离开床面, 每日坚持锻炼数十次, 坚持做4周~6周。下床后也要注意腰背肌的锻炼, 至少坚持半年以上, 对本病的康复极为重要。

3.4 出院指导

告诉患者复诊时间, 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或向医生咨询获得指导。指导患者出院后应卧硬板床, 加强腰背肌锻炼[5], 不宜过早恢复工作, 3个月内不负重不弯腰, 每日间断佩带护腰, 睡觉时取下。养成良好的用腰习惯, 不但有利于疾病康复, 而且有利于腰部疾病不再复发。比如晨起后要适当活动腰部, 以增加腰肌协调性和灵活性, 从而避免损伤腰部肌肉, 适当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 如游泳等。指导患者注意平时站、立、坐、行和劳动姿势, 减少慢性损伤的发生, 加强营养, 调节饮食, 保持良好的心境。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的成功与否和许多因素密切相关, 但在护理方面, 术前心理护理, 术后病情观察, 及时的功能锻炼及出院后的康复指导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严密的观察、密切的协作, 周到的服务能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恢复环境, 积极的护理干预是疾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医疗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赖敏贞, 文若兰.护理指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疗效的影响[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5, 2 (6) :311.

[2]杨明玉, 唐鸿源, 郑小缺.骨折病人心理特征与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 2005, 19 (9) :774.

[3]张启明, 丁少华, 姚明.直腿抬高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影响[J].中国脊髓杂志, 2000, 10 (1) :61.

[4]关骅.临床康复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29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篇9

1 疼痛特点

1.1 是对坐姿的耐受性下降, 疼痛常在坐位时加剧, 患者通常只能坐20 min左右。

1.2 疼痛主要位于下腰部, 有时可以向下肢放射, 65%伴有下肢膝以下的疼痛。

1.3 疼痛头端不超过胸腰交界, 沿着神根的分布区放射, 最常见的是L4~5和L5~S1的椎间盘突出分别压迫L5和S1的神经根故常引起坐骨神经痛, 疼痛由臂部开始, 沿下肢放射到大腿后侧再向下到小腿外侧, 甚至放射到足背或足趾。L3~4的椎间盘突出:由于压迫了L4的神经根常引起股神经的疼痛, 患者感到疼痛向大腿前外侧或小腿前内侧放射。

1.4 长距离行走或久坐后疼痛症状加重, 府卧休息后常不能立刻缓解。患者常常需要扶大腿才能坐在椅子上或从椅子上站起。

1.5 多在咳嗽、喷嚏等腹压增加时进疼痛加重, 腰椎前屈和弯腰搬重物时腰痛加重, 伸腰时疼痛减轻, 少数患者直立位或侧卧时疼痛改善。

1.6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疼痛, 患者往往能用手指很确切地指出疼痛的具体部位, 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为单侧下肢痛。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急慢性腰腿痛, 下肢感觉异常等症, 常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由于该病症病程长易反复因此, 多数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抑郁、依赖等不良心理反应。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 及时疏导, 耐心解释, 以增加患者的自尊心及自信心。同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因疼痛所带来的身心痛苦, 给予同情和安慰, 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接受医务人员的治疗安排, 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物理治疗.良好的心理护理还可以减少镇痛药的使用。

2.2 康复指导

卧硬板床休息可使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逐步消失, 腰椎间盘压力在坐位时最高, 站立时居中, 平卧时最低。仰卧时在腰部垫一小枕, 侧卧时屈膝屈髋, 卧床休息一般2~3周或更长时间, 疼痛消失后在合适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 若疼痛不复发, 6~8周逐渐恢复轻体力工作, 腰围保护可延长至2~3月。腰腿痛较轻、病程较长者, 不必终日卧床, 每日在合适腰围保护下短时间下地活动2~3次;1~2月后在合适腰围保护下逐渐恢复轻体力工作。

2.3 功能锻炼

疼痛缓解后即可开始侧重增加腰背肌功能的锻炼, 均在硬板床上进行。早期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方法有[2]:①直腿抬高法:仰卧位, 双手压于臀下, 慢慢抬起双下肢, 膝关节可微屈, 坚持10~15 s, 然后反复, 可有效地防止神经根粘连;②五点支撑法:平卧, 用头、双脚五点支撑, 将臀部撑起, 抬到最高位;③四点支撑法:用双手、双脚半身体全部撑起呈拱桥状;④三点支撑法:平卧、用头、双脚三点支撑, 将臀背部撑起, 臀部尽量抬高 (颈椎病变患者除外) ;⑤飞燕式法:俯卧, 头、双上肢、双下肢后伸, 复部接触床的面积尽量小, 呈飞燕状。以上锻炼均3~4次/d, 每次15~20下, 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次数, 痊愈后应坚持半年以上。

2.4 健康指导, 预防腰部再损伤

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 行走时挺胸收腹抬头, 坐立时须端正, 使腰背肌收缩。避免伸腰急转骤起、久坐、剧烈跳跑动作, 不宜做较大弯腰及负重, 以减少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腰部前倾动作应减少, 提取物品时屈髋屈膝, 直腰取物;蹲着及举重物时, 背部应伸直勿弯;搬运重物时, 宁推勿拉;搬抬重物时应将髋膝弯曲下蹲, 腰背部伸直, 主要应用股四头肌力量, 用力抬起重物, 再行走, 必要时佩带腰围, 避免采取不舒适、紧张的体位或姿势, 以防止加重腰部损伤。

参考文献

[1]姜贵云.《康复护理学》.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篇10

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今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一种新的疼痛微创介入治疗方法[1],2007年6月-2011年05月,我院采用臭氧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6例,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

166例病人中,男131例,女35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22岁。平均49.6岁,病史为2个月-8年,突出椎间盘腰4/5突出87例, 腰5与骶1突出28例,腰3/4、腰4/5同时突出37例、腰3/4、腰4/5、腰5/骶1同时 突出14例,住院时间最长7天,最短3天,平均4.5天。

2 治疗方法

2.1 后外侧入路:患者侧卧于DSA机诊疗床上,患侧向上。穿刺点为脊柱中线旁开7-9cm(GUFQO 8CM),用红笔画线作标记,常规消毒铺巾,用2%利多卡因作穿刺点麻醉,以21G酒清疗法针(日本八光生产,三侧孔)在DSA透视下经皮穿刺至椎间盘中央,正侧位透视证实针尖在椎间盘中央后,经针管注入40-50ug/ml臭氧5-10ml。退针至椎间孔附近,再向椎旁间隙注入10-15ml臭氧,并注入3-5mL消炎镇痛液(由曲安奈德1支+维生素B12 500mg+2%利多卡因5ml+0.9%氯化钠2-4ml之混合液)。穿刺L5/S1间盘时,在健侧臀下放一枕垫,以加大腰骶角使穿刺点上移,必要时将穿刺针弯曲150-160 ,增加穿刺成功率,也可行盘缘穿刺注入臭氧。

2.2 小关节内侧穿刺入路:患者俯卧,调节DSA角度使之与需要穿刺的椎间盘垂直,使椎间隙显示最佳,棘突位于中央,于椎间隙棘突旁开2cm,用1%利多卡因局麻后将穿刺针经皮肤-皮下-骶棘肌后关节突内侧缘硬膜囊外側缘刺入突出物,回抽无回血和脑脊液,缓慢注入40-50ug/ml医用臭氧5-8mL。在硬膜外间隙与突出物之间注入上述止痛液2-3ml。拔针后用碘伏消毒穿刺口,再用创可贴粘贴。平车送回病房。

3.结果

166例病人经过臭氧治疗3-18个月后通过随访观察治疗效果,条件允许的患者回医院进行体检及影像学检查。疗效根据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2]进行,显效:33例,占37.5%,表现为:恢复工作能力,偶有腰痛或腿痛,对止痛药无依赖性,体能活动良好,无神经根损伤体征;有效:48例,占55.7%,表现为:工作能力基本恢复,间歇性轻度腰痛或放射痛,对止痛药无依赖性,体能活动良好,无神经根损伤体征,;无效:6例,占6.8%,表现为:无工作能力,继续疼痛,不能停止使用止痛药,体能活动受限,神经根损伤体征阳性。本组患者治疗优良率92%。技术成功率100%。

4 护理配合

4.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病情大多反复发作,多数患者都有多方求医但疗效不好的经历,担心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存在焦虑、恐惧的心理。因此术前加强与患者沟通,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状态,因人而异地做好个性化护理,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2) 加强臭氧治疗知识宣教,做好患者准备 护士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臭氧治疗的作用原理、治疗方法、过程、疗效以及与传统手术和其他治疗方法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同时介绍国内外以及我院采用臭氧注射治疗取得成功的病例,手术配合方法和术后康复锻炼的方法,以取得病人的配合。术前常规对患者进行心电图、胸透、CT或MRI,凝血四项、血检四项等检查。对拟穿刺部位进行检查,停止外贴药膏,外敷中药,并清洗、剃毛。皮肤有感染、化脓时先行治疗。

4.2 术中配合:(1) 体位 患者取健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或府卧位(小关节内侧入路),腰下垫一软枕,要做到既保证患者舒适与安全,又能使椎间隙充分显示。(2) 病情观察及护理 高浓度的臭氧对呼吸道、角膜有刺激作用,在注射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咳嗽、流泪等类似过敏症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本组有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经平卧、吸氧、开窗通风等处理后症状缓解。本组有5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皮肤痒,风疹、呼吸困难等臭氧过敏症状,遵医嘱给予盐酸异丙嗪25mgim,地塞米松10mgiv、低流量吸氧、开窗通风后症状缓解。术中护士随时询问患者的感受,尤其是小关节内侧入路时,防止误入脊髓。虽然臭氧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如穿刺不当也可造成生命危险。(3) 预防感染的护理 术中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及周围的皮肤两遍,使用一次性无菌穿刺针,督促术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毕用碘伏消毒穿刺点后用创可贴或输液护贴包扎穿刺点。(4) 疼痛的护理 80%的病人在注射臭氧时感觉腰部疼痛,告知病人这是正常现象,并与病人交谈,转移其注意力。本组所有病例都能忍受疼痛,完成治疗。

5 体会

臭氧(O3)是一种强氧化剂,它能迅速氧化、溶解椎间盘髓核内的蛋白多糖,使髓核内渗透压降低,水份丢失,发生变性、干涸、萎缩,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臭氧又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因此达到缓解腰腿痛的目的。经后外侧入路能将臭氧注入到突出的椎间盘内,而经小关节内侧穿刺入路又能将臭氧注入到盘外的突出物内,二者结合,可提高臭氧的治疗的效果。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微创、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其安全性高于传统手术,但术中也出现一些并发症,因此加强护理配合,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廖晓英,钱亚菲.臭氧注射加三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7):50.

[2] Nerubay J, Caspi I, Levinkopf M. Percutaneous carbon dioxide laser nucleolysis with 2 to 5 year follow up. Clin Orthop, 1997, 337 ( 1 ) :45 - 48.

作者简介:韦彩群,女,主管护师,大专。

浅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及治疗 篇11

1) 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缺乏血液供给, 修复能力较弱, 日常生活中椎间盘受到各方面的挤压, 牵拉和扭转作用, 包括坐、站、卧及难以避免的各种非生理性姿势, 不良姿势常诱发本病的发生。易使椎间盘髓核、纤维环、软骨板逐渐老化, 导致纤维环易于破裂, 而致椎间盘突出。

2) 长期震动。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 长期处于坐位及颠簸状态时, 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过大, 如此长期反复的椎间盘压力增高, 可加速椎间盘的退变或突出。同时震动亦影响椎间盘营养, 对微血管的影响均可加速椎间盘突出。

3) 过度负荷。当腰部负荷过重, 外伤可能引起纤维环的水平破裂, 而压力主要使软骨终板破裂, 也有可能是外伤使髓核进一步突出到外面有神经支配的外层纤维环从而引起疼痛。

4) 其它因素。年龄、身高、遗传、妊娠、糖尿病、腰穿、受寒受湿等因素也可引起。先天性及继发性脊柱畸形患者, 纤维环不同部位所承受的压力不一, 并且常存在扭转, 容易加速椎间盘的退化。

5) 常见的诱发因素。腹压增高、腰姿不当、突然负重、急性外伤、职业因素皆易导致腰椎间盘受损。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状

1) 腰部疼痛。多数患者有数周或数月的腰痛史, 或有反复腰痛发作史。其疼痛范围主要是在下腰部及腰骶部, 以持久性的钝痛最为常见, 严重者可影响翻身和坐立。一般休息后症状减轻, 咳嗽、喷嚏或大便时用力, 均可使疼痛加剧。

2) 下肢放射痛。疼痛性质以放射性刺痛为主, 疼痛由臀部开始, 可以沿着下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前或后外侧至足跟, 常在腰痛消失或减轻时出现, 影响站立和行走。如果突出部在中央, 则在马尾神经症状, 双侧突出则放射可能为双侧性或交替性。这类症状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 排尿无力, 排便失禁等。

3) 腰部活动障碍。腰部活动在各方面均受影响, 尤以后伸障碍为明显。少数患者在前屈时明显受限。

4) 脊柱侧弯。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脊柱侧弯。侧凸的方向可以表明突出物的位置和神经根的关系。

5) 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症状:由于神经根的损害, 导致了其支配的体感区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常见表现有:皮肤麻木、发凉、皮温下降等等, 严重时出现肌肉萎缩甚至肌肉瘫痪。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

1) 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红外线照射、热疗、推拿、针灸等方法, 以缓解病人的肌肉紧张和痉挛。

2) 药物治疗。药物包括治疗性药物和缓解症状类药物。中西药物只有止痛功能, 以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 外用的膏药, 敷剂、喷剂、擦剂等, 暂时性缓解临床症状。

3) 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突出物的大小分为膨出、突出和脱出三种类型。以临床症状的轻重分急性期和缓解期, 牵引主要以机械的力度牵拉椎间隙, 而减轻椎间盘的内压, 使突出物对神经的压迫稍减轻, 对于腰椎间盘膨出的患者, 这时椎间盘内压力很高, 通过牵引可以治愈, 但牵引时应绝对卧床较为理想。如果牵引之后马上行走、坐车等又会恢复椎间盘内高压状态, 造成牵引无效。牵引只适用于椎间盘膨出患者, 如果椎间盘已造成突出和脱出, 进行牵引完全无效, 并且有可能加重病人症状。

四、卧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护理

(一) 发病期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青壮年, 多见于男性, 一般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易致腰椎间盘突出。对症状较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要卧床休息, 床铺最好是硬板床, 褥子薄厚、软硬适度, 床的高度要略高一点, 最好能使患者刚坐起时, 大腿平面与上身呈大于90钝角, 利于患者下床。卧床休息期间饮食应注意。患者在平时的饮食上, 多吃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 如牛奶、奶制品、虾皮、海带、芝麻酱、豆制品等。多食用水果、蔬菜, 少食用高脂肪、高蛋白等热量高的食物, 坚持大便通畅。患者仰卧时, 髋、膝关节应保持一定的屈曲位。腰部可垫叠起的毛巾被, 以坚持或矫正腰椎的生理曲度。卧床休息期间应注意进行适当的运动。动作要求轻柔、和缓而有节奏, 运动量逐渐增加。患者在卧床休息几日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能耐受的情况下每日行走一段时间, 促进血液循环。尽量减轻腰椎间盘的负荷。

(二) 恢复期的护理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 进入恢复期后要警惕病患和再次复发, 因此在恢复期中做好护理很重要。1) 加强腰部保护, 包括防寒、保暖和防潮。这就要求患者随着四季变化, 根据天气转变而随时增减衣服, 尤其是在早春的寒冷气候下, 要十分注意腰背部和下肢的保暖。在夏季, 要注意避免潮湿, 出汗多时要及时冲澡, 并擦干腰部;切忌躺在树阴下或潮湿的地上睡觉;如果使用空调, 睡觉时要避免冷气直吹。2) 保持适宜体位, 无论是行走还是劳动都要保持功能体位。行走时身体重心的移动要平衡, 不要左右摆动、扭曲。劳动时尽量少搬运重量, 禁忌高举物品。必须搬运重物时要将重物和上肢的负荷落到两脚之间, 以使脊柱处于伸直位, 身体达到平衡状态。3) 积极开展腰部肌肉功能锻炼, 腰部锻炼可每日进行3~5次, 由少到多, 循序渐进, 常年坚持, 有利于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和维持腰部平衡。4) 注意防范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各种因素, 要做到以下几点:不长时间弯腰工作、学习, 要定时站起来活动腰部, 避免乘坐长途汽车, 最好乘坐火车或飞机;不干过重体力劳动, 必须量力而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避免诱因, 才能康复。

参考文献

[1]李增春, 燕好军, 韩健等.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8.

[2]翟浩翰, 王玉龙, 潘小华.绝对卧床休息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影响[J].劲腰痛杂志, 2007.

[3]郭均, 陈仲强, 郭昭庆等.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中华骨科杂志, 2007.

[4]胡平安, 张立萍.两种牵引疗法治疗腰椎间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中医正骨, 2003.

[5]吕慧玲, 任珊, 李静.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学报, 2008.

上一篇:阳性试验下一篇:中华武术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