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温反应论文

2024-11-29

低体温反应论文(精选7篇)

低体温反应论文 篇1

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体温系统具有自动调节体温及稳定体温的功能, 但当进行外科手术时, 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如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出血量大、腹腔脏器暴露、麻醉抑制、冷冲洗液温度过低、室温低等, 会导致中枢神经功能抑制, 最终引起病人围术期体温过低[1,2]。当机体温度低于36℃ 时会导致低体温出现, 低体温症容易诱发寒战的发生[3]。研究显示, 寒战会增加机体耗氧量, 导致机体出现氧化应激反应, 使病人心率、血压发生变化, 使麻醉药物代谢减慢, 并引起病人麻醉苏醒延迟, 导致病人凝血功能障碍, 影响手术治疗[4]。因此, 术中对病人进行保温护理, 减轻不良因素对病人体温的影响, 对确保病人手术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2014年1月—2015年7月对宫腔镜手术病人术中进行保温护理,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4年1月—2015年7月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行宫腔镜手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病情分级为Ⅱ级~Ⅲ级;麻醉术式均行全身麻醉;无凝血功能障碍;无沟通功能障碍或智力障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术前体温不在正常范围;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异常;近期应用过抗凝药物或合并血液疾病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年龄24岁~48岁 (35.2岁±4.2岁) ;子宫内膜息肉22例, 子宫肌瘤21例。观察组年龄25岁~50岁 (35.8岁±3.8岁) ;子宫内膜息肉20例, 子宫肌瘤23例。两组年龄、疾病类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 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对照组病人行常规护理干预, 利用空调将手术室稳定调节为22 ℃~25 ℃, 用被子盖住病人四肢, 减少肢体外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术中保温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 利用空调及加湿机将手术室温度调整为24 ℃ ~25 ℃, 相对湿度为45%;冬季时将室温调至26 ℃~28 ℃, 手术结束后将温度调整至29℃~30℃。 (2) 手术台加温:术前1h对手术台进行加温, 并采用热电阻加温毛毯及气流加温系统加热手术台, 禁止应用热水袋局部加热。 (3) 缩短消毒时间:为了避免病人皮肤外露, 减少病人体温丧失, 术中应采用大棉球快速进行消毒。 (4) 加温液体:术中失血需要对病人补充大量液体来确保组织灌注及血液循环, 同时麻醉药物会影响血管扩张导致血容量减少, 降低病人体温。因此为了避免病人术中低体温, 术前应在保温箱中对液体进行加温至接近人体温度, 同时也要对输液器进行加温, 避免液体温度下降。术中的冲洗液也应加温至接近人体温度, 以降低机体热量损伤。采用纱布擦拭时应将纱布加温至接近人体温度。 (5) 缩短操作时间:术前应对手术方案进行充分讨论, 并制定详尽的手术方案, 以缩短手术操作时间, 减少机体在手术台上的暴露时间。 (6) 气管导管应连接湿热交换器:为了保持病人呼吸道恒定的温湿度, 术中在病人双侧下肢绑上套脚套及血液循环泵加压带, 以促进病人静脉血液保暖及回流。 (7) 术中及时遮盖: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对躯体进行遮盖, 以减少皮肤表面散失热量。

1.2.2 观察指标 (1) 记录两组病人低温发生率、寒战发生率、苏醒延迟发生率、术中出血量、输液量、手术时间、气管拔管时间、术后苏醒时间。 (2) 两组病人分别于术前及手术结束后1h抽取静脉血液, 检查两组凝血酶时间 (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纤维蛋白原 (FIB)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人体温度调节系统具有自动调节体温及保持体温恒定的功能。宫腔镜手术病人由于术中将腹腔暴露、腹腔冲洗、常温下输注液体、皮肤消毒、麻醉抑制等因素会导致机体在全身麻醉后体温下降[5]。术中病人体温下降过低会刺激神经系统释放儿茶酚胺及糖皮质激素等物质, 继而导致病人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如心动过速、呼吸抑制、心律异常、麻醉苏醒延迟等, 从而影响手术治疗效果[6]。对于宫腔镜手术病人若术中低体温症较严重, 会导致病人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及凝血功能障碍, 甚至引起病人死亡[7]。因此积极预防病人术中低体温症, 对稳定病人生命体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病人术中低温发生率、寒战发生率、苏醒延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而观察组手术结束时TT、PT、FIB、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 进一步表明术中采取保温护理能有效调节宫腔镜手术病人手术稳定, 改善病人凝血功能。考虑其可能原因: (1) 通过调节手术室环境温度有助于减少病人术中热量散失。有研究指出, 手术室温度低于21 ℃时病人术中则可能出现低体温。因此术中调整手术室温度对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8]。 (2) 术中尽可能减少躯体暴露面积, 采用保温毛毯覆盖术区能, 术前提前预热手术台至接近人体温度, 能有效减少术中体温散失[9]。 (3) 对输入的液体进行加热, 使其核心温度与人体接近, 术中对冲洗液进行加热至37 ℃使用, 可避免冲洗液带走机体热量, 避免低体温症的发生[10]。

综上所述, 术中保温能有效降低宫腔镜手术病人低体温反应, 保护病人凝血功能, 有利于促进病人术后苏醒, 提高病人术后苏醒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保温护理对宫腔镜手术病人低体温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行宫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 对照组术中应用常规性护理, 观察组术中应用加温保护, 记录两组病人术中低体温反应发生情况、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情况及凝血功能。[结果]观察组术中低温、寒战、苏醒延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术中出血量、输液量、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气管拔管时间、术后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两组病人术前凝血酶时间 (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纤维蛋白原 (FIB)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手术结束时TT、PT、FIB、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术中保温能有效降低宫腔镜手术病人低体温反应, 保护病人凝血功能, 有利于促进病人术后苏醒, 提高病人术后苏醒质量。

关键词:低体温反应,术中保温,宫腔镜,凝血功能

参考文献

[1]蒋群.术中保温护理对腹部手术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2, 10 (28) :2606-2607.

[2]赵征华, 兰星.术中保温护理对麻醉恢复期影响的Meta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14) :80-84.

[3]张幼丽, 陈淑芳, 郑琼等.术中保温对剖腹肝胆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5) :1-2.

[4]刘敏.术中保温对老年手术患者切口愈合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8) :1882-1884.

[5]莫惠美.保温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术中低体温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 (4) :953-955.

[6]李胜云, 赵丽丽, 李正伟, 等.术前预保温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中体温变化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6) :44-46.

[7]赖晓难.术中保温应用于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5 (14) :3204-3204.

[8]张红, 刘廷平, 贺爱妮, 等.术中保温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失血量及生命体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7) :1514-1515.

[9]胡玲, 谢红珍, 杨翠凤, 等.保温对全麻唤醒手术患者寒战躁动及术中苏醒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5, 30 (14) :50-52.

[10]李丽琼, 兰静.术中保温护理对肝癌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 2015, 21 (9) :1545-1548.

猪低体温的防治方法 篇2

1 低温的发生原因

1.1 饲养管理不当:

饲料蛋白含量过低、维生素缺乏或不平衡、舍内地面长期潮湿、舍内温度较低以及气温突变等使猪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或散热较快产热较慢, 从而导致体温的下降。

1.2 中毒:

可分为外界毒素中毒和内毒素中毒。猪摄入外毒素如农药、霉变饲料等, 可导致低温, 食欲下降;内毒素蓄积可导致胃肠蠕动减慢, 影响机能代谢导致低温。

1.3 滥用退烧药:

临床上最为常见。主要为高热后使用甾体类退烧药物, 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 导致低温。常见的药物如安乃近、安痛定、氨基比林、扑热息痛等, 如大量使用, 均可导致低温。

1.4病原感染:

病原感染后未得到很好的控制, 形成菌血症或毒血症, 其前期表现为高热, 后期体温开始下降。此外, 慢性型疾病也可导致低温。

1.5

腹泻也可导致低温, 该情况主要多发生于仔猪。

1.6 其他因素:

外伤或手术后失血过多等导致的低温。

2 临床表现

多数病例为突然发病, 体温38℃以下, 严重的在35℃左右。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 体温下降, 食欲降低, 个别严重者食欲废绝, 病猪无力、喜卧, 嗜睡, 运动减少, 眼结膜淡红或苍白, 呼吸缓慢, 有时有气喘, 皮肤干燥, 耳鼻发凉, 尿量减少, 粪便干燥呈球状或腹泻。部分猪群表现为低温反复, 可视粘膜苍白, 反应迟钝, 全身无血色等。怀孕母猪发生后多出现早产、产弱仔或死胎, 空怀母猪可延迟发情, 育肥猪主要影响料肉比, 时间长者多出现瘦弱猪。病程一般为7~15 d, 多昏迷衰竭死亡。

3 剖检病变

病猪皮肤、可视粘膜苍白, 心肌松弛, 肝脏质地变硬, 部分肝表面有云雾状花纹, 胆汁浓稠, 膀胱内有尿液, 尿液茶色, 个别尿液腥臭味明显。

4 防治

4.1 预防

(1) 提高饲料品质:不饲喂霉变饲料, 注重饲料营养平衡, 可在饲料中添加“活力金维他”或“金利素”补充饲料蛋白含量, 同时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2) 注重保暖:尤其是水泥地面, 可采用铺设垫料或增加取暖设备等, 避免温度过低导致低温。 (3) 注重排毒、调理, 促进微循环:猪场尤其是母猪可定期使用“倍宁”, 促进微循环, 促进毒素的分解和排除, 减少内毒素蓄积等。

4.2 治疗

围术期低体温的研究进展 篇3

1 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机制

核心温度是最重要的体温。体温调节反应8 0%由核心体温决定, 低体温并发症也主要由其决定。全麻后患者的氧耗量和产热量显著降低, 正常的体温调节功能受到抑制, 表现为核心温度降低,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 低温的气体进入患者肺部, 可使呼吸道的热量丢失增加[1]。低体温可能使麻醉起效和恢复时间延长[2], 区域阻滞麻醉亦抑制体温的自身调节功能, 但比全身麻醉范围小[3]。

热量重新分布也是椎管内麻醉患者低体温的初始因素。神经阻滞抑制了中枢体温调节, 而更主要的原因是区域麻醉阻断了外周交感神经和运动神经, 从而阻断了热调节性血管收缩反应和寒颤反射。

环境温度对体温的影响也较大, 其决定体温下降的速度。合适的环境温度能降低机体与外界的温差, 减少皮肤与外界热量的辐射和对流, 减少体表散热。

围术期低体温可发生在任意年龄,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代谢率低, 围术期低体温尤易发生[4]。儿童因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大, 体温易随室温的下降而下降。

有研究显示, 外科手术中第1 h核心温度的降低与身体脂肪所占比例或体重指数成反比, 肥胖患者相比正常患者需要皮肤主动加温的时间更短[5]。

2 围术期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 围术期低体温使血液粘滞度增加, 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凝血机制发生障碍, 药物代谢速度、机体的免疫力均降低, 伤口的愈合时间、患者术后苏醒、住院时间均延长[6]。并可延迟拔管和延长P A C U滞留时间, 增加住院费用[7];而且围术期低体温的不良效应与其程度成正比[8]。

2.1 围术期低体温可造成术后寒战, 使机体耗氧量成倍增加, 易发生术后低氧血症;同时, 低温使氧离曲线左移, 不利于组织摄氧[9]。

2.2 围术期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低体温能抑制血小板功能, 减弱凝血因子活性, 使术中出血增加[10,11]。

2.3 核心温度降低2℃后, 肌松药的作用时间会延长一倍[12]。持续输注异丙酚时, 核心温度下降3℃, 可使其血浆浓度较正常升高3 0%[13]。核心温度每降低1℃, 芬太尼的稳态血浆浓度增加约5%[14]。

2.4 低体温对机体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防疫作用不利, 也影响外周创伤组织对氧的利用, 增加伤口的感染概率[15]。且低体温是外伤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严重的低体温常合并少尿、肌蛋白分解及复杂的酸中毒[16]。

3 防治措施

3.1 术前麻醉医师应对患者进行评估, 以便对术中可能发生的低体温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有研究报道显示[17], 高龄、身长偏高、低收缩压、心率慢可能是引起术中低体温的高危因素。

3.2 围术期体温监测是保证患者在术中维持正常体温的先决条件[18]。理想的监测点的选择应同时考虑到患者的特征和外科手术操作[19]。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新型多参数神经监测探头, 可同时测量脑部温度, 但准确度仍在进一步研究中[20]。在心血管手术中, 摸肺动脉出口处温度可对大脑温度提供最佳参考[21]。

3.3 预防围术期低体温的第一步是防止环境的过度低温。绝大多数患者都需要通过主动加温才能维持正常体温。主动加温的方式有很多, 主要包括强制气流加温系统和热电阻加温毯。热辐射加温是架高于患者头部的一种装置, 通过调整传感器的高度和位置, 使红外线汇聚在患者前额, 其效能与强制气流加温系统无显著差异, 且易发生术后头痛[22]。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 用H o tlin e s y s te m s加温输入静脉的液体, 可有效阻止手术中温度的降低[23]。另一种新型血管内加温方法 (th e r m o g a r d s y s te m) 用于手术期间的体温控制, 较常规加温方法, 升温有效、迅速且无相关并发症[24]。

综上所述, 围术期低体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在监测的各项基本生命体征中, 体温是经常被忽略的指标之一[25]。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来讲, 围术期低体温会提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6]。麻醉医师要充分了解其发生机制和危害性, 积极采取有效的体温监测、预防和治疗措施, 以降低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手术患者在围术期发生低体温十分常见, 低体温会造成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 增加围术期的并发症。因此, 围术期低体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麻醉医师应通过围术期体温监测对患者进行评估, 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以维持围术期体温的稳态。

体外循环术后低体温及监测进展 篇4

1 CPB后低体温的形成原因

1.1 CPB过程中,经常要将鼻咽部温度降到26℃~28℃。在结束CPB时,尽管咽温要恢复到术前水平,由于在关胸和运送过程中,大部分周围组织仍处于相对低温的环境中,继之而来的热量中心向周围的再分布,又可使咽温下降1℃~3℃.因此,病人在进入ICU时大都处于轻度低温状态。

1.2同时由于全麻引起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抑制和周围血管扩张,以及大剂量室温水平静脉液体的输入,手术过程中胸腔脏器长期暴露于低温环境,地诶问是CPB后最常见的提问失调。

2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低体温的并发症多数是由于体温过低而引起的。心脏外科术后病人对低体温的生理反应主要发生在术后几小时内,主要是通过一些生化反应和激素的分泌,对机体凝血机制、耗氧量和药物代谢造成影响。

2.1凝血机制抑制

Schmied H.等人观察到,围术期低体温干扰机体凝血机制,增加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需要量。低体温通过以下途径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2.1.1血液凝固系统血液凝固的过程是由一系列温度依赖性的酶促反应形成的,这些反应的速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慢,使凝血时间延长。当体温由37℃降到34℃时,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延长10%~1 5%。

2.1.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低温可以激活体内纤维蛋白溶解酶,从而进一步破坏凝血功能,丹这方面的作用程度很小。

2.1.3血小板术后轻度低体温,引起可逆性的血小板功能紊乱,抑制血小板在出血处形成血栓素A2,使术后出血时间延长。

2.2耗氧量增加

术后低体温情况下,机体产热反应活跃。除皮肤动-静脉短路关闭外,成人发生寒颤,而婴幼儿则主要是非寒颤产热。寒战可以使耗氧量增加400%-500%;非寒战产热往往伴随血清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尤其是去甲肾上腺浓度可升高三倍,使机体产热增加100%。高代谢状态增加机体的需氧量,加重了受损心脏的而负担,使术后病人处于潜在的低血氧状态,并可增加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严重的术后低体温还可以产生心动过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

2.3肝功能降低

体温过低时,内脏血流量减少,肝功能减退,依赖于肝脏代谢的麻醉药物作用时间延长,病人清醒时间延迟。同时,免疫球蛋白含量下降,切口抗感染能力降低,增加外科感染的发生率。

3监测技术

体温是一项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1776年Hohn Hunter用一支玻璃汞柱温度计测量病人舌下温度,1895年Harvey Cushing最先把体温纳入麻醉记录。自从Hunter和Cushing时代以来,体温测定一直是临床监测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监测技术和方法已经有了明显改进。

3.1电子温度计及测温部位

3.1.1电子温度计在目前体温检测中较为常见,其中常用的两种类型是热敏电阻和热敏

电偶。热敏电阻体温测定仪的电阻有随温度变化而迅速改变的能力,借以测定体温的变化。在下丘脑体温调节系统中,80%的输入信息来自中心体温,中心体温下降2℃便会对机体造成影响。因而中心体温远较皮肤温度更重要,测温部位多选择能较好地反应中心体温的部位。

3.1.2常用的测温部位为食道远端、鼻咽部、直肠和膀胱温度。前两者的准确度分别约为0.2℃和0.1℃,后两者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只有0.5℃和0.2℃,并且他们反应中心体温变化的时间较长。心脏温度,如升主动脉温度和肺动脉温度,,因为血流灌注量较大的中心体温。颈静脉温度可以直接反应下丘脑血液温度,也被认为是中心体温。气管温度,即气管壁的温度。由于气管壁周围有许多大的动、静脉包绕,因而气管温度可以准确而迅速地反映中心体温的变化,并且同心脏温度和颈静脉温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应被作为有价值的指标。

3.2红外线传感器与鼓膜温度

红外线传感器应用于体温监测,是监测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红外线温度探测器外观象个耳镜,可放入外耳道鼓膜处,用来探测鼓膜的温度。鼓膜的位置接近下丘脑,可以较为准确地反应下丘脑的血液温度,因此鼓膜温度目前已成为中心温度的较好代表。由于鼓膜探头有引起术后病人鼓膜穿孔的危险,并且鼓膜温度又受脑部温度的影响,因此在术后应用上有所争议。尽管如此,由于红外线温度探测仪反应时间小于5S,表面又有一层经过特殊处理的塑料薄膜,减少了病人之间交叉感染的机会[8],是临床上有价值的体温检测方法。

3.3液晶温度计与皮肤温度

3.3.1以上中心体温的测定方法虽然相对准确,但由于造价高、侵入性等原因,临床普遍应用有一定困难。液晶温度计的出现,使一些部位的皮肤温度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作为判断中心温度的有价值的指标。

3.3.2液晶温度计是一可以贴于病人前额等部位的液晶贴带,从随着温度变化的液晶色带上读出温度数值,皮肤温度除受中心体温的控制外,机体代谢率、皮肤血流量、皮下组织的绝缘性、室温、风速等都会对其造成影响。DanielⅠ[11]认为在术后监护室内,室温波动和风速改变不会达到引起皮肤温度有意义的改变的程度。前额皮肤温度可以说是有实用价值的反应中心体温的指标。Takehikc Ikeda[9]通过液晶温度计测量前额皮肤温度和颈部皮肤温度同中心体温有相同的下降趋势,中心-周围温度差保持在-0.2℃,其中以前温度更优。这证明采用适当的检测技术,前额皮肤温度的测量在心脏外科术后监护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摘要:低温体外循环(CPB)术后低体温是很常见的体温失调。CPB后热量由中心向周围的再分布是低体温的主要形成原因.低体温可以使机体耗氧量增加、凝血机能和肝功能受到影响.延长病人术后监护时间。体温的监测技术近年来有了很大进展,电子体温计、红外线温度传感器和液晶温度仪应用于临床,使鼻咽部、食道远端、膀胱及直肠温度,心脏、颈动脉温度,鼓膜温度,前额、颈部皮肤温度都成为中心体温的较好代表。

低体温反应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79例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 平均年龄38.6岁, 临床诊断:产后大出血24例, 脾破裂14例, 肝破裂11例, 骨盆骨折9例, 肺挫裂伤7例, 肠系膜破裂5例, 肾损伤3例, 复合外伤6例。79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 男20例, 女19例, 年龄13~65岁, 平均年龄39.8岁;观察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11~63岁, 平均年龄37.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诊断及来诊时的血压、心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的保暖措施和抢救休克状态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除施以常规保暖和治疗外, 还给予促进升高体温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以各自就诊时即刻测得的体温作为自身对比体温, 用t检验的方法统计配对资料,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来诊后10、20、30 min测得的体温处理分析, 两组间患者的体温值、抢救所需时间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

1.3 护理

1.3.1 监测体温

急诊的失血性休克患者, 患者的腋温和肛温应持续检测, 行Swan-ganz导管监测在有条件的时候, 可直接获得机体深层的体温。对于体温下降30%以下的, 应当监测直肠的温度。

1.3.2 减少散失的热量

1.3.2. 1 减少辐射散热

利用升温机将温度提高到38~40℃。另外, 应对患者采取持续保暖, 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暴露。若需暴露较长时间, 热源则应局部增加。不得单纯借助提高皮肤表面温度的方法达到升高体温的目的, 因为休克患者由于机体的代偿, 血液重新分布在机体内, 血流的减少体现于体表, 局部造成缺血、缺氧, 如果体表温度增加, 局部组织代谢会相应增加, 缺氧、缺血的程度反而加重[1,2]。

1.3.2. 2 选择导热性较差的物品减少传导散热

如棉被、毛毯等, 不要让导热性强的物品和患者直接接触[3]。

1.3.2. 3 机体深层体温的提高

单纯让机体远端保温, 会扩张机体的外周血管, 进而使增多的乳酸进入体循环, 常可诱发室颤。因此, 必须采用适当的加温方法提高躯体的深层体温。通过加热器的恒温设置, 把液体加温到36~38℃, 再输入到患者的体内, 这样既不会产生药品的不良反应, 也不会使机体大量丧失热量, 对恢复体温十分有利[4]。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来诊时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来诊后10、20、30 min的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两组患者抢救所需时间及预后情况比较见表2, 观察组的抢救时间比对照组短, 预后好。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护理干预后, 体温下降的状况得到纠正, 抢救时间明显缩短。观察组中的3例患者相对于对照组的2例死亡病例, 就诊时病情严重得多, 而最终获得成功的救治。表明在治疗休克的同时, 通过促进增高体温的方法可以改变患者的预后。

3.1 观察体温下降的成因

休克时的血压低、低容量血症等一系列的因素应激造成交感神经兴奋, 大量儿茶酚胺分泌, 腹腔的内脏和皮肤等小血管强烈收缩。而被送到急诊科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 通过临床的诊查, 造成身体的暴露、输注大量的液体和镇静剂等, 都可以造成体温的逐步下降[5]。

3.2 体温降低的不利影响

体温的稳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低体温可涉及各脏腑器官, 低温造成的寒战反应, 导致组织增加4~5倍的氧耗量[6]。体温过低常导致败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各个器官功能衰竭、造成凝血、心律失常, 温度若下降到30℃以下时很容易造成死亡。相似的创伤, 体温越低, 病死率越高。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0.

[2]武玉梅.护理安全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6) :86-87.

[3]刘波.院前急救护理不安全因素探讨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08, 15 (6) :63.

[4]刘鲁霞.创伤性三大危险因素的急救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8, 19 (8) :372-373.

[5]吴耀建, 曾岚, 王文锋, 等.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9, 25 (2) :135-136.

低体温反应论文 篇6

人体正常的体温是通过体温调节中枢将机体中心体温设定在37℃, 当围手术期发生体温在36℃以下的情况则称为体温过低。低体温可导致多种并发症诸如:凝血机制障碍、伤口愈合时间延长、抗感染能力下降、药物代谢速度降低等[1]。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复杂肿瘤手术在临床开展, 由于手术时间的持续时间延长、为维持手术时间大剂量的麻醉剂应用的影响、手术室内的环境、开放体腔时间增加、使用温度过低的消毒液和灌洗液、药物等都易使患者散热增加, 使之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文献显示, 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2]。加强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是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恢复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1 影响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原因

1.1 麻醉因素

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 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液的作用, 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但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 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 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 因而机体较难随环境的变化来调节体温, 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4]。

1.2 低温环境因素

按洁净手术间温度设置要求, 手术间温度应调节在24~25℃, 湿度40%~50%。但通常情况下, 手术间温度一般控制在22℃左右, 这对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个冷环境。近年来, 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由于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影响, 患者机体的散热会增加, 更容易导致患者体温下降。

1.3 机体散热因素

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 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 加速体温下降;手术时间长, 体表暴露面积大, 手术切口大, 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等因素均可增加患者水分丢失, 从而带走更多热量[5]。特别是肿瘤患者, 为加强手术过程中的无瘤, 术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腔;患者身体上覆盖的无菌巾部分被冲洗液浸湿, 进一步增加机体热量的散失[6];另外, 大量快速输注冷液体或库存血也可使体温明显下降。

1.4 患者因素

患者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波动, 使血液重新分配, 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 术中易致低体温。患者术前禁食8~10h左右、禁水6~8h左右;肿瘤的消耗作用, 导致患者抵抗力减弱;患者体质较差, 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 易因手术中的冷刺激引起体温下降。

2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2.1 增加消耗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保持中心体温接近37℃, 患者中心体温约降低1℃, 就会出现寒战, 机体耗氧增加, 心血管系统供血需求增加。低温引起寒战可显著增加氧耗和二氧化碳生成。在全麻恢复过程中, 没有进行有效加温的患者, 寒战发生率约40%, 寒战引起的肌肉活动增加使耗氧量增加48.6%。此外, 寒战增加患者不适感并引起伤口疼痛。对于心脏病患者, 寒战容易使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2.2 增加伤口感染率

有研究表明, 轻度体温降低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 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 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 降低皮肤血流量和氧供, 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 增加伤口感染率[7]。择期结肠切除手术中出现低体温的患者伤口感染率增加2倍, 且住院时间延长约20%。

2.3 影响凝血功能

轻度体温降低使循环血中血小板数减少, 降低血小板功能, 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 并且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系统, 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8,9]。实验证明, 围手术期体温降低显著增加失血量和对输血的需求。

2.4 增加心血管并发症

有文章报道, 术中低体温使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外周血管收缩, 循环阻力增加和血液粘稠度增高, 引起肺血管阻力增高, 心动过速, 血压下降和心脏传导阻滞[10]。短时间输入大量4℃库存血不但造成低体温, 而且可以引起心律失常, 个别甚至导致心跳骤停。研究表明:中心体温降低1.5℃, 心动过速和心脏疾病的发生率就增加2倍。低温可引起低钾, 而且一定范围内体温的降低与血清钾的降低成正比。低钾是导致室速、室颤等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严重时还可能引起心衰。

2.5 延缓术后恢复, 延长住院时间

低体温使多数药物的代谢速度减慢, 延缓了麻醉恢复时间和术后恢复室的停留时间长, 患者康复慢, 从而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2.6 增加病死率

研究表明, 低体温患者病死率高于体温正常患者。在ICU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发现, 低温持续2h有24%的患者死亡, 而同等条件下体温正常患者的病死率则为4%。低体温可导致呼吸抑制、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3 预防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3.1 注意监测

体表各部位温度相差很大, 核心温度则比较均衡。术前、术中非必要情况尽量不暴露患者, 在进入手术室途中应给予足够的包裹, 使患者与冷空气隔离, 加强术中体温监测对小儿、老年患者术中体温监测尤为重要, 因为他们体温调节功能较差, 适应环境变化能力低, 容易发生低体温, 对手术患者常规监测体表温度,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低体温发生。

3.2 调节室温

手术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 湿度在40%~60%, 外科手术患者热量丢失最多的是在手术室的第一小时内, 所以每天早晨由值班护士提前将空调打开, 调节室温至合适温度。

3.3 输血、输液加温

输血、输液加温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低体温和寒战的发生率。因为体腔冲洗液可带走大量热量, 冲洗体腔的液体应加热, 以40℃为宜。使用输液加温器将输入液体和库血加温至32~36℃。

3.4 注意保暖

由于大部分的代谢热量是通过皮肤表面散失的, 所以皮肤表面覆盖床单等保暖物品能有效减少热量丢失。冬季可适当增加盖被厚度, 放置电热毯或热水袋, 使用保温袋、保温毯的温度可调至36~40℃。但是, 升温应缓慢, 避免对低温肢体末梢快速升温, 引起末梢血管扩张, 进而使含有乳酸的血液回流入心脏, 引起心律失常。腹腔冲洗液量大、范围广, 带走人体大量热量, 很快引起血管收缩、寒战, 导致机体深部体温降低, 可使患者体温下降0.5~1℃, 因此最好将冲洗液温度升至37℃后使用。

通过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控制体表和体腔的散热, 采取多种护理措施营造从体内到体外温暖舒适的内外环境, 可有效的防止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其积极意义在于有效地防止了由于低体温带来的并发症,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有利于早日康复。同时, 医院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使用率。运用护理手段不仅能有效干预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而且方法简单、易行, 适宜在临床推广。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 深化了护理内涵,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Sajid MS, Shakir AJ, Khatri K, et al.The role of perioperativewarming in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J].Sao Paulo Med J, 2009, 127 (4) :231-237.

[2]Burger L, Fitzpatrick J.Prevention of 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J].Br J Nurs, 2009, 18 (18) :1114.

[3]王芦萍, 郭建华, 李丽莉.不同温度冲洗液冲洗膀胱引起患者体温变化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7) :490.

[4]付月珍, 马家骏.小儿麻醉期间的体温下降[J].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9, 15 (6) :353.

[5]曾宪英, 陈佳英.外科患者术后低体温相关因素及其护理措施[J].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 6 (11) :68.

[6]邹小芬, 姜剩勇.1例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04, 1 (3) :55.

[7]Kurz A, Sessler DI, Lenhardt R.Perioperative normothermia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urgical-wound infection and shorten hospitali-zation[J].N Engl J Med, 2001, 334 (19) :1209-1215.

[8]Schmied H, Kurz A, Sessler DI, et al.Mild hypothermia increases blood loss and transfusion requirements dur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J].Lancet, 2002, 347 (8997) :289-292.

[9]Hoch J, Mikulenka V, Spunda J, et al.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and its sequelae[J].Hoch J Rozhl Chir, 2001, 80 (4) :201-205.

低体温反应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013年在腹腔镜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86例,年龄48~78岁,平均67±6.32岁。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应用综合性体温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保温,毛毯覆盖,减少暴露。手术室温均为23℃~25℃。

1.2 方法

1.2.1 心理干预

病人因在陌生环境,产生不安全感,紧张、甚至恐惧感。有专家指出,患者因为紧张、焦虑等不安心理状况,会使血液重新分布,影响微循环及回心的血量,以致于容易发生术中低体温的现象[2]。护士要以热情和亲切的接待病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主动向患者介绍手术方式,手术的安全性,成功率,以及要注意的事项。获得病人的信任,让病人树立疾病的信心。增强信心,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配合手术。由于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考虑到对普通话掌握度不够,可以尽量以方言沟通,以增加亲切感。同时微笑的眼睛可减轻病人对手术室和工作人员的不安全感,即使在口罩和帽子的遮盖下,也不要忽视微笑的魅力。

1.2.2 术前预加温

有研究显示,预先加温1~2h可以减少因全麻诱导引起的再分布性低体温[3]。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环境预热十分关键。手术室应有温度调节设备,并提前半小时调节室温,使室温维持在24℃~25℃,相对湿度50%~60%,使得患者进入手术室时有一个温度适宜的环境。主动询问患者是否觉得温度适合,根据病人的自身感受再行调节手术室的温度,直到病人满意为止。

1.2.3 加温毯应用和加温毯的预加温

现在常用的加温毯有电热毯、循环水毯、充气式保温毯,这些方法不会提高中心温度,但会增加体热容量,缩小中心与外周温度差,防止体表热量向环境扩散。加温毯使用要注意安全,有研究指出,术中应用加热毯超过10h是引发压疮的重要因素[4],而前列腺癌患者又以老年人居多,皮肤营养状态不理想,所以建议,将电热毯保持低档温度,必要时开1小时关1小时,密切观察皮肤情况,避免烫伤。有研究表明,使用充气式加温仪的患者比使用变温水毯患者的体温更加恒定。但需要注意的是充气式加温仪不能设置过高,以38℃为宜[5]。具体选用哪种加温毯,各位同仁可根据患者个体皮肤状况和科室加温毯配备情况综合考虑后,为患者选择最佳设备。

1.2.4 减少暴露

手术区以外的部位给予充分毛毯覆盖保暖。对于手术部位皮肤,采用含碘的3M手术贴膜粘贴在手术切口周围部位,保护皮肤,同时减少皮肤散热,尽量减少暴露面积。

1.2.5 输注液加温

有文献资料显示,室温下如果输入了1 000ml的溶液或者是200ml的4℃血制品,患者的体温将会下降0.25℃左右[6]。所以输液加温仪的使用非常必要。目前临床上常使用输液加温仪、恒温加热器、水温箱等加温工具。另外有资料显示,由于加温液体往往是经过了延长管之后才连接的静脉,所以这些溶液在经过延长管时会造成一定热量丧失,所以加热的温度应该略高于37℃,建议加温到39℃~40℃[7]。同时注意加热后的液体应在2小时内输完。

1.2.6 CO2气体的加温

有研究表示,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术中CO2的输入被证实是一个引起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8]。目前腹腔镜手术常规使用的CO2为“干-冷”气体,林卫红等研究表明,加温CO2气体可降低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9]。目前我院采用的STORZ CO2气腹机,可自动将二氧化碳气体加温至体温温度。

1.2.7 人工鼻的使用

Torossian在资料中指出,人体大约有10%的热量是因为呼吸而丢失的[10]。轻度低体温时,使得每分通气量减少,从而出现代偿性呼吸的加快,容易引发支气管的痉挛[11]。人工鼻通过调整呼入气体温度和湿度保持呼吸道温度,减少因为呼吸热量丧失,而引起的呼吸道不良反应。

1.2.8 根据体温监测调节加温工具温度

肺动脉的温度是衡量核心体温的“金标准”[12],但一般只有在监护病房有相应设备,我们可采用食道远端的体温监测。通过密切观察病人体温变化,根据具体的体温,调节加温工具的温度,把体温维持在正常的范围,预防低体温或体温过高所致的并发症[13]。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过程中体温下降明显少于对照组,使用t检验,P<0.05。

3 讨论

针对各种导致低体温的原因,患者入手术室后立即进行心理护理,并通过术中的加温毯、输液加温仪、人工鼻的使用,CO2的加温等措施的应用,从我们观察的结果资料显示,术中体温下降明显少于对照组,也因此术中出血量输液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麻醉清醒拔除气管插管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证明从多方面综合性给患者提供保温措施,可有效阻止术中体温下降,减少由于低体温对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的影响。

上一篇:山区地表移动下一篇:股东派生诉讼公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