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低体温

2024-11-26

围手术期低体温(共3篇)

围手术期低体温 篇1

关键词: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

人体正常的体温是通过体温调节中枢将机体中心体温设定在37℃, 当围手术期发生体温在36℃以下的情况则称为体温过低。低体温可导致多种并发症诸如:凝血机制障碍、伤口愈合时间延长、抗感染能力下降、药物代谢速度降低等[1]。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复杂肿瘤手术在临床开展, 由于手术时间的持续时间延长、为维持手术时间大剂量的麻醉剂应用的影响、手术室内的环境、开放体腔时间增加、使用温度过低的消毒液和灌洗液、药物等都易使患者散热增加, 使之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文献显示, 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2]。加强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是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恢复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1 影响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原因

1.1 麻醉因素

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 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液的作用, 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但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 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 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 因而机体较难随环境的变化来调节体温, 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4]。

1.2 低温环境因素

按洁净手术间温度设置要求, 手术间温度应调节在24~25℃, 湿度40%~50%。但通常情况下, 手术间温度一般控制在22℃左右, 这对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个冷环境。近年来, 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由于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影响, 患者机体的散热会增加, 更容易导致患者体温下降。

1.3 机体散热因素

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 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 加速体温下降;手术时间长, 体表暴露面积大, 手术切口大, 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等因素均可增加患者水分丢失, 从而带走更多热量[5]。特别是肿瘤患者, 为加强手术过程中的无瘤, 术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腔;患者身体上覆盖的无菌巾部分被冲洗液浸湿, 进一步增加机体热量的散失[6];另外, 大量快速输注冷液体或库存血也可使体温明显下降。

1.4 患者因素

患者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波动, 使血液重新分配, 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 术中易致低体温。患者术前禁食8~10h左右、禁水6~8h左右;肿瘤的消耗作用, 导致患者抵抗力减弱;患者体质较差, 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 易因手术中的冷刺激引起体温下降。

2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2.1 增加消耗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保持中心体温接近37℃, 患者中心体温约降低1℃, 就会出现寒战, 机体耗氧增加, 心血管系统供血需求增加。低温引起寒战可显著增加氧耗和二氧化碳生成。在全麻恢复过程中, 没有进行有效加温的患者, 寒战发生率约40%, 寒战引起的肌肉活动增加使耗氧量增加48.6%。此外, 寒战增加患者不适感并引起伤口疼痛。对于心脏病患者, 寒战容易使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2.2 增加伤口感染率

有研究表明, 轻度体温降低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 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 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 降低皮肤血流量和氧供, 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 增加伤口感染率[7]。择期结肠切除手术中出现低体温的患者伤口感染率增加2倍, 且住院时间延长约20%。

2.3 影响凝血功能

轻度体温降低使循环血中血小板数减少, 降低血小板功能, 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 并且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系统, 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8,9]。实验证明, 围手术期体温降低显著增加失血量和对输血的需求。

2.4 增加心血管并发症

有文章报道, 术中低体温使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外周血管收缩, 循环阻力增加和血液粘稠度增高, 引起肺血管阻力增高, 心动过速, 血压下降和心脏传导阻滞[10]。短时间输入大量4℃库存血不但造成低体温, 而且可以引起心律失常, 个别甚至导致心跳骤停。研究表明:中心体温降低1.5℃, 心动过速和心脏疾病的发生率就增加2倍。低温可引起低钾, 而且一定范围内体温的降低与血清钾的降低成正比。低钾是导致室速、室颤等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严重时还可能引起心衰。

2.5 延缓术后恢复, 延长住院时间

低体温使多数药物的代谢速度减慢, 延缓了麻醉恢复时间和术后恢复室的停留时间长, 患者康复慢, 从而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2.6 增加病死率

研究表明, 低体温患者病死率高于体温正常患者。在ICU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发现, 低温持续2h有24%的患者死亡, 而同等条件下体温正常患者的病死率则为4%。低体温可导致呼吸抑制、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3 预防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3.1 注意监测

体表各部位温度相差很大, 核心温度则比较均衡。术前、术中非必要情况尽量不暴露患者, 在进入手术室途中应给予足够的包裹, 使患者与冷空气隔离, 加强术中体温监测对小儿、老年患者术中体温监测尤为重要, 因为他们体温调节功能较差, 适应环境变化能力低, 容易发生低体温, 对手术患者常规监测体表温度,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低体温发生。

3.2 调节室温

手术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 湿度在40%~60%, 外科手术患者热量丢失最多的是在手术室的第一小时内, 所以每天早晨由值班护士提前将空调打开, 调节室温至合适温度。

3.3 输血、输液加温

输血、输液加温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低体温和寒战的发生率。因为体腔冲洗液可带走大量热量, 冲洗体腔的液体应加热, 以40℃为宜。使用输液加温器将输入液体和库血加温至32~36℃。

3.4 注意保暖

由于大部分的代谢热量是通过皮肤表面散失的, 所以皮肤表面覆盖床单等保暖物品能有效减少热量丢失。冬季可适当增加盖被厚度, 放置电热毯或热水袋, 使用保温袋、保温毯的温度可调至36~40℃。但是, 升温应缓慢, 避免对低温肢体末梢快速升温, 引起末梢血管扩张, 进而使含有乳酸的血液回流入心脏, 引起心律失常。腹腔冲洗液量大、范围广, 带走人体大量热量, 很快引起血管收缩、寒战, 导致机体深部体温降低, 可使患者体温下降0.5~1℃, 因此最好将冲洗液温度升至37℃后使用。

通过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控制体表和体腔的散热, 采取多种护理措施营造从体内到体外温暖舒适的内外环境, 可有效的防止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其积极意义在于有效地防止了由于低体温带来的并发症,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有利于早日康复。同时, 医院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使用率。运用护理手段不仅能有效干预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而且方法简单、易行, 适宜在临床推广。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 深化了护理内涵,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Sajid MS, Shakir AJ, Khatri K, et al.The role of perioperativewarming in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J].Sao Paulo Med J, 2009, 127 (4) :231-237.

[2]Burger L, Fitzpatrick J.Prevention of 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J].Br J Nurs, 2009, 18 (18) :1114.

[3]王芦萍, 郭建华, 李丽莉.不同温度冲洗液冲洗膀胱引起患者体温变化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7) :490.

[4]付月珍, 马家骏.小儿麻醉期间的体温下降[J].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9, 15 (6) :353.

[5]曾宪英, 陈佳英.外科患者术后低体温相关因素及其护理措施[J].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 6 (11) :68.

[6]邹小芬, 姜剩勇.1例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04, 1 (3) :55.

[7]Kurz A, Sessler DI, Lenhardt R.Perioperative normothermia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urgical-wound infection and shorten hospitali-zation[J].N Engl J Med, 2001, 334 (19) :1209-1215.

[8]Schmied H, Kurz A, Sessler DI, et al.Mild hypothermia increases blood loss and transfusion requirements dur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J].Lancet, 2002, 347 (8997) :289-292.

[9]Hoch J, Mikulenka V, Spunda J, et al.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and its sequelae[J].Hoch J Rozhl Chir, 2001, 80 (4) :201-205.

[10]蔡文训, 董振明, 康荣田, 等.低温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及流变学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2, 22 (5) :286-288.

围手术期低体温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11月本院80例接受静脉复合全麻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选用静脉复合全麻,术前30 min使用咪达唑仑和阿托品肌内注射;使用晶体液输注,鼻咽温度传感器1支(M1029A,荷兰飞利浦公司出品),荷兰飞利浦公司出品),Philip监护仪1台(MP70,荷兰飞利浦公司出品)。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保温护理干预,为患者插入鼻咽温度监测仪器,保持室温25℃左右。除了调整手术室温度外,为患者铺设38℃水循环变温毯,加盖大棉被,巡视患者体温情况,将冲洗液的温度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对人工鼻行气道加温湿化。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失血情况和拔管时间等进行比较。

2 结果

实验组失血量为(436±132)ml,术后拔管时间为(60±12)min,优于对照组的(536±154)ml、(80±1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术室环境下大约会有60%~90%的患者有低体温情况出现。低体温会增加伤口感染几率,引发凝血障碍,患者苏醒时间延长,身体抵御疾病能力变差。目前临床中有很多因为手术期低温而导致的危害事件发生。在倪秀清[3]的研究中显示,全裸露和麻醉状态患者在21℃的手术室内进行手术时,是冷环境下手术。手术敷料因为手术时间长,其保温的效果比较差,所以患者的体温会较低,出现寒战。而且患者术前消毒过程中将皮肤长时间曝露,加上冷消毒液刺激就会加重寒战表现,患者的手术部位以及体腔长时间曝露也会让患者的体温过低,低体温状态会让器官发生变化,凝血能力减弱,术后容易出现出血症状[4]。患者在麻醉恢复阶段出现低体温情况会让麻醉的代谢速度减缓,患者不容易苏醒,情况较严重的患者,还会有心血管抑制情况出现,导致患者的风险增加[5]。低体温会让患者的血液粘度上升,血流速度降低,心脑灌注变少,所以容易缺氧缺血。体温每降低1℃,患者的危险就会增加一分,其机体耗氧增加,二氧化氮代谢减缓,心脏负荷增加,很容易出现酸中毒情况,特别是老年患者,危险更大。手术室内温度>24℃则患者不会出现低体温情况。将手术室的问题调至24~26℃,让患者的低体温情况发生率降低。成年人输入1L环境温度液体或200 ml 4℃血液其中心体温就会下降0.25℃。本科室为患者进行了恒温暖箱保温液体,让冲洗患者的盐水也是温热的,可以有效的避免对患者的体温影响,手术台也有温度计,冲洗液的温度我们保持在37~42℃,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保护患者的体温不下降患者在进出手术室的时候,包裹充足,隔离冷空气,非手术期也用棉被包裹,让患者的体温减少流失。术前使用循环变温毯来预加热,能够更好的避免患者体温下降[6,7]。

总之,患者手术过程有低体温情况出现后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为患者提供各种保温措施,改善低体温情况避免低体温症状产生,这样可以让患者术后并发症几率下降住院时间缩短,节约经济支持,缓解患者的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医院的医疗资源也不会浪费。尽量使用多种手段来防止患者的低体温情况,这些措施都是基层医院能够使用的方法,简单易行,是非常值得推介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尹晓波,钟小敏,童志兰,等.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8(2):43.

[2]王修兰.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5):232-233.

[3]倪秀清.手术室的人性化护理.中外医学研究,2010,8(7):139.

[4]高红梅,张正义.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63.

[5]姚娟.运用人性化护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2):228-229

[6]杨婧.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的保温护理干预.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11-212.

围手术期低体温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行全麻开腹手术患者76例,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评估分级Ⅰ~Ⅱ级, 术前体温正常, 其中男40例, 女36例, 年龄25~70岁, 平均年龄 (46.2±2.9) 岁, 包括胆囊切除加胆道探查27例, 肝叶切除20例, 胃癌根治术19例, 子宫切除加盆淋巴清扫10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加气管插管;手术室温度22~24℃, 手术时间均超过2 h。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8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干预组给予实施QCC活动,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和护理人员能力。

1.3 QCC活动方法。

成立QCC小组:在开展QCC活动初期医院多次组织QCC方面的专家在我院进行全院性的讲座和辅导, 护士长负责对全科护士培训, 着重学习品管圈活动开展的目的、意义、操作步骤和方法等相关内容, 以集中授课和个人辅导二者培训形式互相结合, 重点在于强化观念、达成共识, 达到想做、要做和会做的目的。

组圈与实施:我科成立QCC小组, 成员共8名, 按照组团的目的和步骤召开会议确定圈长、圈名和圈徽。由圈员以民主投票形式选出QCC圈长1名, 负责整个小组的策划和组织活动, 另7名护士负责分管项目的实施, 圈名为“送暖圈”。

制定QCC活动计划书:根据我科室的人员和实际情况, 遵照迫切性、圈能力、重要性、可行性4个原则, 确定QCC活动的主题为“QCC解决全麻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问题”, 制定QCC活动计划书, 包括QCC培训、选题、分析原因、拟定对策、成果讨论、总结经验等步骤, 活动周期为5个月。同时详细的记录整个QCC活动的过程, 并形成电子文本的文件。

制定预防低体温的对策与实施:一是要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视患者为亲人, 引导护理人员注意换位思考;二是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尤其是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 让护士能够充分认识到低体温带给患者的伤害, 让护士充分了解低体温的相关知识, 科室制定为患者保暖的各方面措施, 如输液的液体和冲洗液进行适当加温、适当提高室温、准备保暖物品等。三是做好心理护理, 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 术前术后加强随访, 对术中清醒患者给予语言上的关怀, 以免患者的情绪波动, 导致血液的重新分配, 影响了机体的回心血量和微循环, 导致发生低体温。四是及时与病房护士沟通, 查找在术前、术中及术后是否存在疏忽保暖的环节, 并在术前指导患者沐浴及更衣时不要受凉, 及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五是做好质控工作, 圈员认真履行所定计划,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提出改进的措施, 使得持续地质量改进。

1.4 评价指标:

采用绘制体温表和患者满意度量表评价患者术后的体温变化和满意度。体温<36℃为体温下降;体温≥36℃为体温未下降。患者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 一般满意和不满意3个层次。护理人员能力评估采取圈员自评方式评分, 从品管圈手法运用, 团队精神, 解决问题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 责任心, 活动积极性这6个方面来评价, 每项总分10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体温比较:

对两组患者低体温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干预组低体温发生率为10.5% (4/38) , 对照组为36.8% (14/38) , 干预组低体温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实施QCC活动有效地降低了全麻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发现, 干预组满意率为97.4% (37/38) 对照组满意率为92.1% (35/38) , 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实施QCC活动后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3 实施QCC活动前后护理人员的能力比较:

实施QCC活动前后护理人员的能力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实施QCC活动后护理人员的手法运用, 团队精神, 解决问题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 责任心和活动积极性均明显提高。

3 讨论

“品管圈”来源于1950年Deming教授的统计方法课程, 及1954年Juran教授的质量管理课程, 是日本品管权威石川馨博士发起的[2]。“品管圈”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员自发组成的质量改善圈, 进行全体合作、共同学习, 集思广益, 并且运用因果图、控制图、统计分析表等品管方法讨论, 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寻找、落实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改善服务品质, 不断维持与改善自己的工作现场, 在提升医院质量管理中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科室开展QCC活动, 以改变普外科手术后患者出现低体温的问题为目的。低体温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心跳呼吸频率减慢、皮肤苍白、冰冷、烦躁不安、发抖、嗜睡、意识紊乱、晚期可出现昏迷等。手术的患者发生低体温是围手术期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也与患者的感染率存在相关性, 近年也越来越为医务人员所关注[3,4]。本科室自从2011年6月起实施QCC活动后, 显著降低了普外手术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以及手术切口感染率,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使入圈成员进步很大, 业务水平提高了, 思路开阔了, 深化了优质护理, 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慎独精神, 激发了工作热情, 提高了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识, 值得临床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马春远.品管圈用于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13) :88-90.

[2]朱泓.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门诊药房工作质量中的应用[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8, 8 (6) :466-468.

[3]吴毓新, 林晨毅, 陆烨, 等.应用品管圈活动提升医院ICU护工洗手依从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1 (12) :2554-2556.

上一篇:跨文化商务能力下一篇:隧道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