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建筑风貌现状分析

2024-09-17

村庄建筑风貌现状分析(共5篇)

村庄建筑风貌现状分析 篇1

【摘要】 本文以**区新农村建设参与者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区新农村建设现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从规划与管理者角度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以促进**区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深刻系统阐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

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在党中央和省、市政府号召下,**区政府于 2006 年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编制了《**区村镇体系规划》,以解决当前村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优化村镇产业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村镇发展体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不少困难与问题涌现出来,亟须加以引导与解决。现以**区为例,进行一些探讨。**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1.1 区域村庄现状问题分析

1.1.1 自然村聚居程度低

**区现有村庄 433 个(5 个街道办的纯社区除外),其中规划建成区之外的村庄共有 379 个。目前,在区域现有村庄中,1000 人以上的大村有 151 个,500 人— 1000 人的中等村有 190 个,500 以下的小村有 92 个。村庄在区域内的分布相对均衡,南部山区村庄分布稀少,北部平原地区村庄分布较密,村庄小而散的居住状况,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到位难、水平低,而且使用效率低,有些甚至无法进行配套。

1.1.2 村庄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

**区村庄经济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现象,南部山区和北部偏远地区乡镇财政比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部平原地区依托城区优势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村庄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滞后,特色产业的发展缺乏引导。

1.1.3 村庄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区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丰富。南部山区及东南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但工业及化工企业的发展对大气和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附近的村庄;铁路和高速公路对附近村庄的噪音污染极为严重,**作为齐国故都,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古迹遗址分布众多,但是这些古遗址受到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威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区地下水含量丰富,西部有化学工业区和齐鲁石化公司,工业用水量较大,而且缺乏对工业废水的处理,直接排向河流,部分河流已成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污沟,严重影响部分乡村居民及牲畜的饮用;部分工业重镇的地下水开采过度且污染也相当严重,严重威胁着广大村民的生命安全。

1.1.4 村庄内部环境 “脏、乱、差”现象突出

目前**区农村居民点分散,规模过小,布局凌乱,大部分村庄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村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和示范引导,建筑面积越建越大,房屋外形仿效攀比,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资源浪费惊人。村内普遍存在着垃圾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电力电讯线路乱拉和路面不平整等现象。村庄的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能力极其脆弱。

1.1.5 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偏低

一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一度被公共财政忽视,基本上靠农民投工投劳自力更生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自身经济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农民不能享受基础设施配套,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周不绿、路灯不亮或没有路灯等问题,而且村内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相应的处理设施缺乏。

1.2 农民生产方式和传统意识问题

**区村庄分散,浪费土地的问题比较突出,形成目前的现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多次提出要求抓好新农村规划。但在基层,农业生产的方式还基本处于传统的、落后的手工耕作阶段,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低,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依靠第一产业为生,客观上对耕作半径有较大限制,给大幅度的村庄撤并带来实际困难,加之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农民对就近建房的愿望还比较强烈,导致上层与农村基层之间认识和重视程度上严重脱节,造成农户实际建房与规划脱节,新农村规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1.3 相关制约因素分析

在**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四大主要制约因素:(1)土地政策制约。三十年土地承包责任制要求农民承包田相对稳定,这对跨户、跨组调地造成很大难度,村级组织对土地的调控能力又相当差,往往遇到此类问题就束手无策。还有农民放弃旧宅基地,到新安排的位置建

房,如占用耕地,除新宅基地自身建造比老宅基地造价高外,还需多交上千元的耕地占用税,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另外新农村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问题,土地利用规划以原有居民点为主布置,布点数量多、规模相对较小,而新农村规划布点少,规模相对较大,两者差异比较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很难调整,农房审批时两个规划依据时常发生矛盾。加之国家土地政策的严格调控,使农村用地紧缺,造成村庄整治用地指标难以解决,大部分整治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无法启动,并且旧村改造政策迟迟未出台,影响一些地方旧村改造的积极性。(2)规划制约。目前,在全区 433 个行政村中,虽然有一部分村庄曾做过村庄规划,但未予以实施,乱搭乱建乱占现象随处可见。大部分村庄历史上从未做过规划,仍属规划空白点。村民对规划意识比较淡薄,一说到新农村建设,就想着要盖新房,使得村庄建设的定位、基本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难以得到明确。(3)财力制约。**区村庄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村庄经济发展缓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资金筹措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新农村建设,并且政府财政投入也不足,扶持力度不大,在公共基础设施上历史欠债较多,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力。(4)思想制约。对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些基层干部还存在等待、观望、应付的思想,工作只停留在会议上,对本地的新农村建设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考虑,把新农村建设视为短期工作目标,缺乏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对策措施

2.1 加强规划建设引导力度

2.1.1、规划方面

(1)统筹城乡建设规划

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尽快实现**全区 668平方公里规划全覆盖。树立片区发展的规划理念,按照产业发展合理划分区域功能,形成中部城区、东部齐文化旅游区、西部工业区、北部高效农业区、南部自然生态区“一城四片区”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2)制定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全区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各乡镇、街道办编制完成镇、村建设规划。

村庄规划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规划村内居住、供水、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充分考虑不同行政村的自然禀赋、发展水平、风俗习惯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选择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城郊区农村要立足城乡产业的对接,可建设城郊社区型新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进村庄整合和人口聚集,建设社区聚集型新农村;村级集体组织经济较强的村可建设村企合一型新农村;山区农村要发挥生态优势,积极建设生态环保型新农村。统一安排编制村庄规划,组织力量设计多种类型、美观大方、经济实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图样供农民无偿使用。依据国家发布的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合理确定国家村庄整治的具体项目。

(3)全面抓好典型示范,树立新农村样板

为了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区、乡镇、村都应建立示范样板。对示范村注意人、财、物的适当倾斜,更主要是认真帮助规划,及时指导实施,协调各类矛盾,建立各种机制。示范村要在村庄建设、经济收入水平、农村文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的表率。

2.1.2 建设方面

(1)村庄旧村改造方法及土地整合措施

村庄旧村改造宜采用市场化手段来运作,有效集中处置闲置宅基地。对于分布在城镇郊区和集体经济较雄厚的村庄,采取集体出资或村民自愿筹资,统一购买旧房拆除的方式集中宅基地,统一投入基础设施,统一安排地基,统一建设。对于偏远且经济实力较差的村庄,采取政府补贴、村民出力的方式统一规划、逐步改变村民居住条件。对于经旧村改造整治后的富余土地,必须在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确立农村土地收益归农民以及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下,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在村庄迁移新建和旧村改扩建的过程中,可采用 “土地置换”的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即把现有农业用地征用为建设用地来进行村庄改造整治,而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对于整合后的农村土地资源,需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

(2)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措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在村镇建设过程中,规划应先行,统筹安排村镇各项建设,建立合理的村镇体系,形成合理的村镇布局和产业布局。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引导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城乡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

合理编制村庄居民点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农村产业布局规划,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村庄规划生活、生产区布局合理,体现乡村特点,做到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统一,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优势产业区、特色产业区的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规划一经确立,必须严格执行,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经批准。

2.2 调整土地管理政策,加大监管力度

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改进和完善村镇供地结构,合理利用土地,开展土地整理,将闲置土地加以利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处理好村镇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关系,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责任制度,也是决定新农村建设具有成效的标志之一。

2.2.1 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

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乡镇人民政府要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鼓励农民努力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和等级,不断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非农业建设一般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必须严格审批程序,控制占用面积;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弃耕、抛荒者,由农村集体组织收回承包经营权。

2.2.2 整治空心村,合理布置居民点

加强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监管,村庄建设规划应立足于旧村改造为主,充分利用现状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实现土地资源整合,改善生活居住环境。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将农村闲置土地加以改善利用,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

2.2.3 通过迁村并点,实现村民宅基地集约化

引导自然村和区域规模小、群众有要求的行政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实现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

2.3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央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 21 个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又组织了百村调研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同时与地方政府为示范村(场)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典型案例,结合**区实际情况,为优化**区农村产业结构提供一些借鉴。

(1)城市郊区村:规划锁定“有机农业 + 旅游” , 定位为以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产业的城郊生态型新农村,兼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一个村的范围内进行总体布局的规划,实现最小范围的功能布局。按照生态产业为主的发展目标,村域土地分为设施农业生产区、养殖区、休闲采摘区、居住区、基本园田、基本粮田和其他区。如稷下街道办事处,位于**城区北部,辖 33 个行政村,1 个社区居委会(纯社区)。利用齐城农业高新开发区的优势,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2004 年发展花卉苗木基地 8 个,占地 133.33 万平方米,1000 个蔬菜大棚实现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下一步应从本身特色出发,发展相关休闲观光农业。

(2)农业产业村:规划瞄准现代农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势打造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建成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科研示范区和休闲观光区等五大功能区。其规划的重点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示范建设,二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三是绿色食品加工区建设,四是观光农业示范村建设。如梧台镇,南部有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于 2001 年 7 月,是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南靠济青高速路,北依张皇路,东靠辛河路,西至博临路,规划面积 1000 公顷。设有新技术试验示范园、高效种植园、现代化畜牧养殖园、农副产品加工园 4 个功能区。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被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列为 “ 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

(3)特色产业村:规划选择“一村一品”模式 , 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其规划的一大亮点。如皇城镇,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已建成列入省三 o 工程的蔬菜新品种科技示范园一处,市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 6 处。全镇新建改建高标准蔬菜大棚 5000 余个,全镇瓜菜种植面积 4300 万平方米,总产量 459885 吨。此外全镇的畜牧养殖业逐渐成为继蔬菜产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村域。布局分为生产区、商业区、居住区和产业园区。此类村庄推进“一村一品”的具体措施有:一是树立发展重点,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优质精品村。二是开始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三是延长产业链。四是发展运销服务组织,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能力。五是以主要产业为主开发乡村旅游业,重点开发以农业科技园、“农家乐”和民间传统艺术展示为主题的都市观光农业圈。

(4)特色保护村:即具有独特自然、人文景观、特殊性质(水源地)和古遗址周边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规划提升特色旅游品牌,以开发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为主业。如齐都镇,辖区内古文物遗址分布众多,辖区内有齐故城遗址、桓公台、殉马坑、齐都博物馆、孔子闻韶处等古迹,另外辖区内还有大小的古墓遗址多处,风景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广阔。村域布局应在保持村庄原有基本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评价,确定保护、整饰、拆除的建筑,改善村庄居住环境,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将居民点规划为搬迁型、控制型、缩小型和聚居型四种基本类型。

(5)贫困山区村:规划推行“整村推进”,把重点放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如边河乡,地处**区南部、沂蒙山区的北缘,位置偏远。规划应以“整村推进”的理念,以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为中心的农村能源建设。配合沼气工程,进行改圈、改厕、改厨,形成以户为单元的“畜—沼—菜(桑、烟、果等)”农业生态种养模式。同时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美化村容村貌;设置垃圾收集点,建立村物业服务站;发展卫生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任务光荣而艰巨,必须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新农村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终极目标,同时兼顾全面发展,特别是进行产业布局、村庄布局规划,实行村庄功能分区,是一个新的规划理念,适应了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对农村规划建设很有现实意义。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在规划与管理方面下功夫,要从完善制度和程序着手,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

村庄建筑风貌现状分析 篇2

设计团队:李晓东、陈建生、李烨、王川、梁琼、刘梦佳

施工图:福建厦门合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业主:福建省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

赞助人:Susanna Yang、曹刚

地点:福建省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

材料:钢(结构)、木质(内装与格栅)、混凝土(基座)

建造时间:2008~2009年

造价:65万元

桥上书屋与北侧“到凤楼”

下石村桥上书屋位于福建省平和县崎岭乡,是一座利用钢和木头搭建的书屋,既可作为连接周围两座土楼的钢桥,也作为图书馆向村民开放。这个项目2010年获得“阿迦汗”奖,得到了许多国内外专业学者的认可。

下石村中心有两座乾隆年间的土楼,分别位于碧溪的两侧。桥上书屋北侧朝着“到凤楼”的入口,南侧连接“中庆楼”,书屋的最下层是一个轻质的黑色钢桥。首层有两个提供给希望小学的阶梯教室,以及向村民开放的图书馆,上课时,教室朝向土楼一侧的木质墙面可全部打开,老师们以土楼为背景向村里的小学生传播自己乡村的历史。桥上书屋成为村民活动、交流的公共空间。

横跨于碧溪上的桥上书屋

底层简洁的钢桥

木格栅与黑色钢架的搭配与夯土墙面戏剧性的融合在一起

比较巧妙的是,桥上书屋采用黑色钢桁架结构,用当地的木头作为实体墙面,教室两侧采用玻璃,外侧附以竖直木条。如此,既保证了教室白天自然采光,又与河岸两旁道路形成视线阻隔。这种黑色钢架、木头墙体、木格栅的现代建筑建构方式,与书屋两侧深黄色的老土楼形成新与旧的强烈对比,却又戏剧性的融入到下石村乡村风貌当中。

下石村桥上书屋为村民提供了公共活动的空间,并且该项目通过建筑师在建造过程中的控制,有较好的完成质量和细节。由于桥上书屋在国内外较强的影响力,吸引很多访客慕名而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下石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学生们在教室听老师讲课的场景

从走廊的间隙看土楼

可惜的是随着下石村的老龄化和人口外迁,村里的两座老土楼也人去楼空,夯土墙和木屋也因无人维护而逐渐坍圮。笔者到访时,并未见到桥上书屋向村民开放,而是门户紧闭,仅作为一座桥来使用,未能发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作用。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桥上书屋获得第一届田园建筑优秀实例一等奖

专家评语:

第一次很好的乡村现代公共建筑设计的尝试,采用一些当地材料,有一定地域特色,风貌与当地土楼民居戏剧性的融合在一起。

村庄建筑风貌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矿区压煤村庄;塌陷;搬迁

中图分类号T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81-0215-01

煤炭资源开采犹如一把双刃剑,在适应国家能源需求的同时,造成矿区内大量土地塌陷。随着煤炭资源的深度开采,村庄下压覆煤炭资源成为了制约煤炭企业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据不完全统计,煤矿区村庄压占地质储量达52.56亿吨,占现有煤矿地质储量的38%。

1矿区压煤村庄塌陷现状

1.1矿区压煤村庄和采煤塌陷地

所谓矿区压煤村庄,是指煤矿区村庄压占地质储量,这些储量已经地质精查和矿井建设及开拓,从技术层面上已经完全具备开发和开采条件,但由于村庄压占目前还不能开采。

煤炭资源开采以后,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依次发生冒落、断裂、弯曲等移动变形,最终涉及地表,形成一个比采空区面积大得多的近似椭圆形的下沉盆地,称之为采煤塌陷地。

1.2地面塌陷的程度

最新统计表明,全国累计煤矿采空导致地面塌陷面积已经超过70万公顷,这一数字每天都在提高。根据导致地面塌陷的危害程度或沉降幅度进行综合考虑,将其划分为轻微塌陷区、中度塌陷区和塌陷积水区三个级别:

1)轻微塌陷区。该区地貌地形无明显的变化,基本不影响农民耕种,有一小部分地段有漏水现象,可能会使农民的种植成本提高,但一般情况下不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对地面建筑物的有轻微破坏,如产生轻微裂缝等。

2)中度塌陷区。该区地貌地形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地形呈起伏不平或呈斜坡状,少部分季节性积水。进行改造后的中度塌陷区,大部分可进行耕种,少部分可以搞水产养殖。极少部分土地能耕种的也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减产,且耕种和灌溉的成本增加,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地表的基础设施及建筑物受到破坏,需要搬迁涉及的村庄。

3)塌陷积水区。顾名思义,该区地貌地形变化非常明显,大部分地区常年积水,只能用于水产养殖。其他少部分区域为季节性积水的荒草地。

1.3地面塌陷的危害

地面塌陷造成的危害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由于采煤引起地面塌陷主要造成耕地、地表建筑物、道路交通及输电线路等破坏以及对矿区土壤等环境的影响。

1)破坏耕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采煤塌陷造成常年积水和季节性积水区的农田逐年上升,造成采煤区部分村庄人均耕地不足0.03hm2,甚至有的村庄已无可以耕种的土地。由于耕地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加,从而增加了社会竞争及不安定因素。

2)破坏地表建筑物。采煤塌陷不但引起地面垂向高差变化,还会导致地面水平移动,水平移动方向多变,速度为下沉、塌陷,如不积水,对建筑物的损害较轻。而在采空区的四周边内、外侧上方地表附近,是各种变形的集中区,对建筑物的损害较为严重。地面塌陷深度越大,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也会越高。

3)破坏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采煤塌陷破坏较多的通过矿区公路,使得路面变得波状起伏,凹凸不平。另外,一些乡间公路在积水区被截断,非积水区起伏不平,沉降处路面受挤压而隆起;未沉降区的外围形成裂缝,有的宽达10~30cm,甚至形成“断层”,严重影响了车辆的运行。

4)影响矿区土壤环境。塌陷坑和地裂缝改变了原来相对稳定的土壤结构,由于水肥沿倾斜的地面和开裂的地裂缝渗漏流失,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由于地下煤层采空而引起地表塌陷最终形成了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区,不仅被水淹的土壤本身就丧失了其耕种功能,而且受积水影响,周边地区土壤的沼泽化现象加剧。

综上所述,我国煤矿区治理塌陷,主要是包括压煤村庄搬迁,关系到我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任务艰巨,困难重重,搬迁压煤村庄意义重大。

2矿区压煤村庄搬迁研究与分析

2.1矿区压煤村庄搬迁的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村庄稠密,压煤村庄到处皆是,压煤村庄搬迁是采煤塌陷治理的一种。许多矿区特别是我国东部煤矿区的压煤村庄搬迁无处选址或造成二次搬迁,严重制约了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即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80年代,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者开拓了向塌陷区搬迁压煤村庄的途径,综合采用塌陷区矸石充填复垦技术和建筑物抗变形设计技术,是为更好的进行压煤村庄搬迁,解决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矿区的和谐发展,解放国家煤炭资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搬迁居民的居住等生活水平等。

2.2矿区压煤村庄搬迁解决方案

1)政策方面。近些年,我国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较快,村庄压煤开采是一项受政策和法规影响较大的技术工作,原有八十年代初的政策规定已不能适应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国家应制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村庄压煤开采的政策和法规,以推动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制订新的政策、法规应优先考虑将压煤村庄搬迁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旧村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外,适用周转用地政策,在主城区的旧村参照城中村改造土地政策,同时应尽快制定新的适用政策。

2)技术方面。不断开发研究技术上先进、经济效益高的新技术、新方法,完善提高现有技术和方法,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提高可操作性。

煤矿企业必须确立绿色开采的理念,推广煤矸石回填置换开采、膏体充填开采、无煤柱开采等工艺,提高煤炭回采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减少土地塌陷。现在,应集中优势资金,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

预计地表沉陷变形,统一规划设计疏排水、挖土垫高、建村、水产养殖、耕种的总体方案,将村下采煤与沉陷地的复垦治理和利用结合起来。建立新型高效多种类的现代化立体农业区。大力开展高潜水位矿区沉陷后的地面疏排水、建村、耕作和养殖等的综合研究,在沉陷区建立新型、高效、多种类的现代立体农业区。

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搬迁开采,同时为了更好的解决不搬迁居民的环境和生活问题,就要因地制宜的进行周边塌陷地治理,既要解决有地可种,又要解决发展经济的问题。

3)规划方面。编制矿区采煤塌陷地治理专项规划,确定重点治理区域、重点治理工程。同时,充分利用城乡建设增减挂钩置换政策,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压煤村庄搬迁用地挂钩规划》和《压煤村庄搬迁用地规划》搬迁一些村庄,将一部分合并为中心村,不仅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还能释放煤炭资源。

4)社会方面。在搬迁中提高居民的居住生活水平,新村选址和社会保障成为农民关心的两大问题。煤矿塌陷地虽然其中一部分是荒芜草地,但仍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利用塌陷地兴建民用房屋是农村搬迁新址的一个主要方向。它的优点是:一是不占用农村能耕种的好田。二是解决了搬迁选址难的问题。三是解决了煤矿中产生的大量矸石的堆积污染问题。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美化了环境,节约了耕地。

最让人担心的是就业和养老。解决方法是,各市国土部门协调煤矿企业,按照一亩地种植两季粮食的标准,每年补偿农民。此外,政府拿出土地收益的一部分,集体从土地补偿款中拿出一部分,个人添补一部分,共同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即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采煤企业参照征地的补偿标准,对群众支付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等费用,采用缴纳土地复垦费的方式对采煤塌陷地进行治理,由当地政府组织实施采煤塌陷地复垦,发包给失地农民,较好地解决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对绝产塌陷地采取补偿的办法,既不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又能解决煤炭企业补偿资金的合法支付和矿区群众的生产,提高居民的居住生活水平,还利于采煤塌陷地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法奎,李凤明.我国"三下"压煤及开采中若干问题浅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5,5.

[2]何国清,杨伦,凌庚娣,等.矿山开采沉陷學[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村庄建筑风貌现状分析 篇4

长城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也是古代人民劳动艺术的结晶,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公元1407—14)时间建成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城墙环绕,周长3428米,城墙高7.9米,底部宽8.62米,上部宽6.66米,上部外侧筑雉牒,内侧砌宇墙。城墙四角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宫城辟有四门,南面有午门,为故宫正门,北有神武门(玄武门),东面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它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天坛

天坛在北京市东南部,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今日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当年皇帝祭祖的地方,西侧的中山公园是祭祀丰收神即五谷耕地之所。

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巨,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西北的布达拉山上,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后经历次扩建,是西藏最大的宫堡式建筑。建筑分白宫和红宫,白宫的东大殿和日光殿分别是历世喇嘛举行重大宗教活动场所和寝宫。红宫为灵塔殿和佛堂,其中高14.85米的的五世灵塔包金镶玉,璀璨耀目。宫殿内部装饰金碧辉煌,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宫殿依山而建,现占地41公顷,主楼13层,高117米,东西长360多米,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磅礴,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被誉为高原圣殿。

布达拉宫分为两大部分:红宫和白宫。居中央是红宫,主要用于宗教事务;两翼刷白粉的是白宫,是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场所。1994年12月初,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孔

孔庙、孔府、孔林

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今山西省平遥县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图再现了这一风采。

其它

村庄建筑风貌现状分析 篇5

2、研究价值

2.1地域性的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

2.1.1广义地域性:地域性是个空间概念,也是时间概念;是地理上的概念,也是人文上的概念。空间上包含了地域地带、地形与地貌、山川与河流、气候,以及动植物分布等因素;时间上包含政治的变迁,民族的发展与存亡,传统的基因遗传,以及外来文化影响等要素。

2.1.2建筑学上的地域性:地域这个词,在建筑学层面上的理解,是有着它自身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例如,建筑的地域性含义从广义上讲,它会受到地理气候、区域的影响;而从狭义上来讲,则是指建筑地域内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周围建筑环境,这都是影响建筑空间、建筑平立剖设计以及建筑方式的关键因素。

2.2村镇改造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的不断加深,以及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国内掀起了村镇开发与改造更新的浪潮,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一片片的乡村舊貌焕然一新,可以说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却在各地的乡村景观的开发与建设当中,出现了很多误区,原来那种依山伴水,山水田园般的自然环境,正在一点点的被侵蚀。使全国各地的乡村出现了“千村一面”、“南北一个样”、“国内外一个样”,造成了我国农村建设的“危机”。

2.2.2 规划布局。照搬照抄城市建设的模式,村庄的规划和布局以城市的形式为蓝图,使得农村成了城市的复制品——原来的那些青石窄巷、依山就势的建筑方式、水路相依的交通结构等都早已被平整的柏油马路、棋盘网式的路网结构以及如城市高楼般的建筑群所代替;城市中那些冰冷的公共设施代替了村庄的配套设施;在农村地区建设仿城市住区的聚居区域,都形成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景象。

2.2.1住宅建筑。村庄住宅建筑的规划建设水平,对地域建筑样式、风貌、形式等的延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却在我国的村镇住宅设计中,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新建住宅建筑盲目的效仿那些所谓的传统民居样式,一味的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对传统的建筑风貌不假思索的照抄,从而使得建筑风格“不古不今”、“不伦不类”;另一方面在新建的农村住宅中,只是简单地追求住宅的商业价值,却背弃了村镇建筑的地域性特征,使得真正的传统民居形式很难再见到,很难再体现村镇发展的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

2.3公共空间

2.3.1交往空间被忽视。村镇改造过程中“大拆大迁”,忽视了村镇本身的地域性特征,使得往日村中自然形成的公共交往空间,如村口大树下、河岸旁、水井旁等等记忆中的场所已经渐渐消失了,村庄正在失去以前的亲切感、归属感。

2.3.2绿化景观被破坏。再村镇更新的过程中,照着城市景观的样板做设计,没有充分且更加贴地地考虑当地环境特征,忘记了对地域性景观与文化的保护利用,从而使得各地农村景观千篇一律。以及片面地追求现代化和工业化,导致村庄原有的生态链断裂,使得村镇的景观设计整体水平不高。

3、案例分析

3.1云南丽江悦榕庄的设计手法。云南丽江悦榕庄建于2006年3月,同样也坐落在较为偏僻的郊区,定位为5星级酒店。五十五栋纳西式别墅均朝东北向,房间朝向的开启设置别具一格,每间房开窗后都可直接欣赏5600公尺高的玉龙雪山。同样它也有养生项目,三百五十英尺的宽敞空间里包括室外温水按摩浴池或私人泳池。①玉龙雪山景观奇特,冰河壮丽,足以令游客叹为观止,但在悦榕庄的每一处庭院当中都可随时欣赏到这一风景这也正是悦榕庄选址与设计的一大重要理念。悦榕庄的建筑设计反映出了传统的纳西建筑风格,迂回曲折的屋顶,精致的庭院,黄褐色的金丝地毯,从内到外都保留着皇室气派。②丽江悦榕庄使客人能够见析纳西族房屋的建筑特色,同时还可以拥有现代化的舒适生活,在此,投资者还可以选择双卧室或三卧室别墅,也可以选择双卧室联排别墅,这些都有不同的格局,也带给人不同的居住感受,这也正是设计多样性选择理念的体现。

3.2丽江古城纳西院落建筑考察与分析。丽江古城文化是与纳西文化特有的传统、风俗紧密相连的,传统的建筑材料,以木材和石材为基本材料。传统的院子被认为是一代人生活的蓝图,而赋予新的功能意义则是移植为商业酒店,也同样将提供多种可能的用途。

4、结论概述

冲突时常会有,它可以表现为对抗,也可表现为共生。关键是承认冲突的存在性,找到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此次课题研究中,主要阐释如何以建筑设计与规划的手段,解决旅游规划项目中现有的“冲突”,这里的“冲突”则表现为旧有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与人们迫切希望改善经济现状的对抗,以及水龙文化的存在性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对抗。于是采用了“移植”的设计手法,植入一种新的产业模式与生活方式,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尊重地域特色,保护与开发并进,使原有文化得以保存与延续,并与产业模式进行巧妙结合,从而使自然、经济、文化达到共赢。

注释

① http://wenku.baidu.com/view/20ff40260722192e4536f6ef.html《丽江悦榕庄》

②http://wenku.baidu.com/view/20ff40260722192e4536f6ef.html《丽江悦榕庄》

上一篇:沉鱼之貌的西施的典故下一篇:教育教学叙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