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貌改造(共8篇)
风貌改造 篇1
1 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更新的现状与问题
1.1 相关概念的阐释
风貌建筑一般是指建成50年以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人文价值,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建筑保护区是指风貌建筑集中成片,街区景观较为完整协调的区域。为了使风貌建筑保护区恢复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维持其历史文化、地域特性,必须调整原有的结构模式,补偿物质缺损,调整人口分布,改善环境质量,这一般称为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或更新。
1.2 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更新的现状与问题
1.2.1 大规模的建设性破坏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房地产的兴起,掀起了城市旧城地段开发建设的高潮,许多城市在旧城改造更新过程中盲目大拆大建。过度开发导致这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城市空间形态遭到极大破坏。丢失了原有的文化韵味,这种现象被称为“建设性破坏”。天津老城厢是天津市的发祥地,是城市发展的摇篮。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老城厢作为天津的摇篮,蕴藏着浓郁的民俗民风和艺术精华,堪称天津城活化石”。但是随着对老城厢大规模的改造和拆迁工作陆续展开,一些胡同与房屋随之不复存在。伴随着那些历史文物退出历史舞台,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城厢已渐渐离人们远去。
1.2.2 民族特色、历史特色、文化特色的丧失
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更新活动在我国已经进行了20余年,到如今更是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已成为尽人皆知的口号。规划所至,到处是千楼一色、千街一色、千城一色,看似一派新气象,其实是民族特色、历史特色、文化特色的丧失。民族个性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灵魂与源泉。民族的历史、文化又是这个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柱。文化、历史的多极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相反文化、历史的趋同则无疑是人类的灾难。周庄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古镇,可是过度的商业化已使这座千年古镇的前途堪忧。
2 意象元素在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更新中的应用
2.1 相关概念的阐释
2.1.1 意象概念的界定
“意象”一词在我国许多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例如《周易系辞》中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记载。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则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直接使用“意象”一词:“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意象”是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是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2.1.2 城市意象物质形态的范畴
道路:作为城市意象元素的道路可以是机动车道、步行街、高速公路或是铁路等。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连接点或某些特征的集中点[1]。标志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考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物质元素[1]。通常情况下,标志物在人们认识了解街道、街区、城市的过程中常常起到特殊作用。区域:是城市意象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由一些拥有普遍特征的要素构成相对较大一些的城市范围。边界: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也是城市意象元素中的线性要素。天际线:随着现代高层建筑的日益发展增多,城市天际线往往给人一种独特印象,作为城市意象元素的天际线在研究城市环境过程中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2.2 意象元素在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更新中的应用方法
2.2.1 风貌建筑保护区意象元素改造更新的方法
意象元素修旧如旧的方法:风貌建筑保护区的价值与魅力就在于组成其意象元素的真实历史面貌,因为这些意象元素记载的是历史、展现的是文化,只有科学的保护这些意象元素才能真实地体现风貌建筑保护区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风貌建筑保护区意象元素修复的做法通常是:对于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存在安全隐患的非永久性构件,如线脚、栏杆等,如果没有特别价值,可以用现代的材料和工艺进行修复、替换。对于那些砖石、钢铁等永久性构件,则应按原貌完好保留,它们那粗糙的材质、面层往往能增强它们的美感。意象元素修旧如旧的方法是目前风貌建筑保护区更新改造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意象元素局部增建的方法:构成风貌建筑保护区的许多意象元素都是基于建造时的材料、观念、经济和技术条件,它们的很多功能已无法满足当代的要求。为了继续延续这些元素的使用功能,单凭修旧如旧的方法有时无法满足要求,这时必须对意象元素进行局部的增建。增建的方式归纳起来有两种:1)增建部分的材料、工艺完全采用现代的,但在风格和形式上却模仿已有部分;2)增建部分不但在材料、工艺上完全是现代的,就连风格和形式也是迥异的。由著名建筑师福斯特主持的柏林国会大厦改造工程是意象元素局部增建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实践。
意象元素整体平移的方法:当风貌建筑保护区内意象元素所在位置与现在的城市建设发展存在冲突,比如道路的宽度根本无法满足消防车通过的最小宽度,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并且没有别的可协调方法;或者意象元素存在的氛围和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并且无法改变,该元素已不适合继续呆在原处,这时可以对意象元素采取整体平移的方法。目前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应用于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更新中的实例也很多,如天津西站改造工程、上海外滩气象讯号台改造工程等。
意象元素整体增删的方法:风貌建筑保护区是由多种意象元素组成的范围极广的区域,它的社会功能通常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单一的。由于时代的限制,风貌建筑保护区内缺少很多满足现代生活的元素,如娱乐、体育、教育设施等,同时也存在一些毫无时代价值的元素,这样就必须对意象元素进行整体的增删。风貌建筑保护区内意象元素的增删,历来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在既定的环境中用当代的观念诠释历史,着重于阐述当代;2)以作品衔接历史和当代,一件作品中包容着不同的时代,用当代的物质手段创造与历史街区相容的空间形态,也使地域建筑文化在当代物质环境中得以延伸、发展[3]。
2.2.2 意象元素的改造更新提升了风貌建筑保护区的文化品位
风貌建筑保护区的整体风貌是由组成其意象元素的性质决定的,性质是本质,是内在的,风貌是形式,是外在的,只有依据意象元素的性质去塑造形象,才能使风貌建筑保护区“貌不离神”。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文化意义在风貌建筑保护区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多元化的保护;其次突出风貌建筑保护区的现代服务功能,使新的作用和活动与风貌建筑保护区中意象元素的特征相适应,确保风貌建筑保护区与现代社会和谐的融为一体;最后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积极寻求保护前提下的风貌建筑保护区更新改造规律,按照发展规律推进风貌建筑保护区更新改造,最终达到风貌建筑保护区发展与保护工作的和谐统一。引入城市意象元素概念的风貌建筑保护区更新改造,将大大提升风貌建筑保护区的文化品位。
摘要:以国内外对风貌建筑保护区与城市意象元素的相关研究为依据,从城市意象元素方面对风貌建筑保护区改造更新做了一些探索,指出风貌建筑保护区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对风貌建筑保护区进行必要的保护、改造与更新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与共同愿望。
关键词:风貌建筑保护区,城市意象,更新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聂兰生.旧街中的新建筑[J].建筑学报,2003(7):58-59.
[3]吴焕加.我看周庄[J].建筑学报,2004(1):60-63.
[4]王朝晖,李亮,罗海龙.浅议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J].山西建筑,2008,34(27):60-61.
风貌改造 篇2
一、具体工作内容
城乡风貌改造的范围。城乡风貌改造范围覆盖全区城乡,具体包括各市、县、乡镇,以及沿我区主要交通干道两侧的村屯、旅游景区景点周边的村屯等。
城乡风貌改造的重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改造“竹筒房”和对改造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具体包括:
1.城市主要交通出入口两侧的建筑物外立面改造;
2.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可视范围的村庄房屋外立面改造;
3.建制镇以上城市临街而建的“竹筒房”改造;
4.城市主干道可视范围城中村的“竹筒房”改造;
风貌改造 篇3
城市设计利于深化城市规划,利于打造环境宜人、功能适用的城市。关于城市设计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专家对于城市设计的理解和界定也不一样,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提到了空间环境,空间环境是一个三维的含义,是城市中的实体、空间有机结合的产物,这二者组成的大环境有着显性的特征,很容易被人们感知到。
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城市的设计一定要和经济的建设发展相关联,要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通过优化城市的整体形象来加大招商力度、引发购物热潮、吸引人才就业。城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振兴城市经济,同时,也有助于管控城市的发展,使城市的发展趋向和谐,保留城市的特色,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现在,城市设计关注的环境除了包含最基本的美化城市的含义之外,这几年也逐渐深入到城市的其他层面诸如物质层面,虽然这一效果不能短时间地展现出来,但是这一出发点,将使得我们的思维得以拓展。
2 城市设计在旧城风貌改造中的重要性
一座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代谢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城市功能不断改进、提升。城市从成立开始,旧城风貌改造就伴随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它可以看成城市的一种自我调节功能,是城市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经济、社会在不断地进展,旧城中的设施慢慢老化,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旧城结构设计不合理、功能太集中,当出现人口过于集中、居住资源过于紧张、环境污染太严重等问题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要求工业企业远离市区,同时人们的居住需求也在向外扩散,旧城的功能落伍需要重新为其配置必须的交通、基础设施、商业圈,通过这样来提升城区的综合功能。
旧城风貌改造的设计和整个城市的功能息息相关,设计和功能分别可以看做是形式和内容,内容主导形式,形式服务内容,旧城风貌改造的完美,便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很显然,在旧城风貌改造过程中,城市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 旧城风貌改造过程中的城市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3.1 掌握旧城的空间布局基本规律
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不仅仅是一座独栋建筑物的功劳。城市的整体美貌,要得益于数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独特融合的整体视觉以及广阔丰富的空间。一座城市是人们居住的场所,同时也是凸显城市特色的基地。为了让新城和旧城做到和谐优美,必须要探索、掌握旧城的空间布局规律,旧城广阔的空间,为城市建设和理念创新提供了足够的场所。有关专家指出,旧城风貌改造要遵循三个原则,即相互协调、善于表现以及有机协调的原则。
而关于空间艺术,有很多艺术理论交织在城市建设中,例如:图底理论、联系理论等均为很常用的艺术理论。常用的城市设计手法包括:侧面封闭、边沿连续、结构跨接、室内外光线融合得到、突出暗示等等,这些手法的使用,有助于勾勒出线条优美的的建筑结构,同时综合考虑人们的生活实际需求、城市的文化底蕴,让建筑场所的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环境更具特色。
3.2 突出旧城的文化特色
文化的特色和城市的空间结构息息相关,文化的特色,通过艺术的手法能够得以进一步地延伸,达到感受、文脉等更高级的文化层次,让文化的深度更深、内涵更丰富。旧城风貌改造时,设计的侧重点应该是场所,人们对城市的感觉取决于对场所基础特点的第一印象,总结城市中场所的基本特征,从中提升出一些通用的概念运用到城市的设计建设中去,这是旧城风貌改造最常用的。因而,场所要比建筑物本身优先考虑;尊重文化并向历史借鉴经验;增设适应于社区每个层次的场所功能;人性化设计;注重步行;和社区充分沟通并尊重他们的需求和建议;增加场所的长久实用性;场所变化小规模进行尽力提升场所的舒适程度、可观赏价值。
3.3 把旧城的生命活力激发出来。
促使某一地段复兴繁荣,是旧城风貌改造的重要任务。通过旧城风貌改造,可以让城市形象重塑、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大力带动城市经济的再次发展。而旧城风貌改造过程中,要秉承整体和谐的理念,尊重历史的同时做到改革创新,尽量考虑城市中每个层次的需求,保持社会平衡。
4 旧城风貌改造中的城市设计要点
4.1 保持城市设计的可延续性
一个完美的城市设计计划,需要积极听取社会各界各层次(包括城建部门、设计部门、当地居民等等)的建议,尊重他们的想法。城市设计不能只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段,要实施到城市的整个规划建设过程中去,让设计具有可延续性。一般来讲,详细的规划设计是针对于旧城区的某一片区,总体的规划设计则是针对于整座城市的设计,它更具宏观调控的作用,高瞻远瞩,更讲求整体性,它把整座城市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
4.2 发挥城市设计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城市设计对城市中每一个具体的建设项目具有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以此来保证城市建设有序、长久的进行。在当下的城市建设环境下,城市设计对于旧城风貌改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显而易见。一是,现在常用的控制性规划,主要用来控制土地的使用方向和开发强度,这里的开发强度指标(包含绿地覆盖率、容积率等等)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座城市的环境实效。在容积率、建筑密度一定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引导和控制,会让城市彰显出的外部环境大不相同。二是,现在城市的开发,多是由开发商承接,他们往往只关注工程的实际利润,而忽视了工程承载的社会使命和环境使命,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设计初期就要从整体出发,让设计来引导和管控城市环境的发展动向。
5 结束语
总之,旧城风貌改造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势地貌,城市中独具特色的小街小巷、千年古树、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要加强有效的保护措施,发挥它们的景观作用,同时,还要把城市的特有文化有机融合到城市的建筑中去,形成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用科学合理的城市设计,引导旧城风貌改造工作健康地进行下去,也从整体上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晨.城市复兴中的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13(3):58~62.
关于城乡风貌改造工作情况汇报 篇4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OO九年十一月二日
按照河池市及县委、县人民政府城乡风貌改造的工作部署要求,我县周密筹划,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积极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各项工作,得到了有序而稳步推进。目前在抓紧城区及小城镇建设示范点改造工作组织落实的基础上,以点带面,认真研究,加紧谋划城乡风貌改造的整体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强化改造工作督查,全力以赴推进改造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情况
1、突出重点,抓紧示范点改造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全面,整体推进。我县坚持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将县城城区建设,四把镇、龙岸镇、怀群镇、乔善乡等小城镇建设作为全面重点改造项目来抓紧落实。从设计方案和施工指导,到施工监理等做好统筹安排,人员经费全力支持,突出示范点改造亮点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全面,让其他7个乡镇学有榜样,比有特色,整体推进。
2、继续深入基层,走村入户,进一步复检、核实前期摸底调查情况。要求将工作做得更细,更准。
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乡(镇)政府在工作中的主导先锋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共同推进。一方面进一步明确每个村屯的改造实施方案。着重突出强调乡(镇)政府在该项工作 1
中主导作用。强调要千方百计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宣传改善沿线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目前正在由政府主导推动,广泛发动群众,应该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良好局面。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出资,出力,共同将改造工作任务完成好,将惠民工程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城乡风貌改造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城乡风貌改造工作的良好氛围。
4、积极指导协调工程项目的施工,及时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乡镇进行技术对接,目标要求交底。我县城乡风貌工作提前谋划,统筹安排,积极指导协调各乡镇、各村屯工程项目的施工,为能让整个改造工作的稳步推进做了大量的工作。
5、及时组织开展选择推荐施工涂料品牌工作,确实把好城乡风貌改造工作材料质量关。将材料采购的标准化要求加以统一,将每个工作程序流程都要考虑得更周全,把好城乡风貌改造工作材料质量关,确保了整体工程项目的质量。进一步突出我县城乡风貌改造工作就是改善沿线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的宗旨意识。
6、抓紧工作对接,多方筹措资金。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总协调,领导挂钩联系村镇强化指导;发动村民群众广泛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多方支持。一方面及时整理,分解对接市相关项目资金,要求本县相关职能部门与对应的上级部门对接相关项目资金。另一方面完成前期摸底调查工作之后及时向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县财政局核拨经费。
7、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强化工程进度旬报制。建立信息报送网络,及时将我县项目工程进度情况、存在工作问题、改造工程实施中好的经验做法进行归纳汇总。完成上级交给的项目工程进度旬报工作。同时要求各相关部门,每月报送对接项目经费落实情况,工程项目实施情况。以及本部门到包村联建点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工作的情况。另外,加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信息撰写与投稿工作。
8、进一步加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的督查工作。我县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城乡风貌改造工程项目工作推进情况。县委王书记、自治县吴县长多次利用双休日休息时间,深入乡镇改造点进行检查指导工作。为及时掌握工作推进情况,及时了解开展工作中存在的困难,现场指导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工作困难。自治县党委、政府督查室及时将情况形成督查报告通报各相关部门,形成规范督查网络,扎实推进我县城乡风貌改造工作实施。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
1、资金严重短缺,许多项目没办法实施;
2、没有统一规划,实施起来没有指导性和可行性;
3、征地、房屋拆迁难度大;
4、融资渠道比较少,资金缺乏;
5、小城镇建设中部分主要干道两侧村庄多,涉及面广,房屋外立面统一装修需要资金多;
6、部分乡镇原有农贸市场场地小,无法满足群众集市交易的需要,存在乱摆乱放乱卖的现象;
7、部分单位对小城镇建设工作重视不够,配合协调工作尚有
脱节,相关责任单位工作措施不力,整治工作不到位,督查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8、部分领导和干部对城乡风貌改造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不能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与上级要求要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相抵触。
9、部分乡镇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较差,乡镇环境卫生管理站还未按文件要求成立,长效管理机制仍未完善等。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继续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责任制,主要领导要靠前指挥,及时解决好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着力推进“穿衣戴帽”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提升城乡品味,改善投资环境,构建和谐新农村;
3、要督促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履行起职责,服务于群众,边实践边总结,努力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4、抓好城区和乡镇的环境卫生和美化亮化工作,按照长效管理机制要求和自治县关于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五年规划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加大督查力度,对不履行职责、工作不力导致不良后果的要给予公开的曝光,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5、加大对乡镇集镇建设的投入,扩大集镇的规模,满足集镇的承载力;
风貌改造 篇5
近日,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际瓦在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张宣东的陪同下, 到自治区建设厅听取城乡风貌改造进展情况汇报。
陈际瓦副书记对前一阶段开展城乡风貌改造所做的努力给予了肯定, 并对下一步工作作出了部署, 明确了要求。陈际瓦副书记强调, 城乡风貌改造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资金缺口大, 目前的工作进度离既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任务, 各级领导要亲临一线指导工作, 到一线督促检查, 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工作计划的引导, 明确工作进度, 倒计时组织工程攻坚, 保证项目的落实;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因素, 抓好关键环节, 多渠道筹集资金, 组织技术力量, 加强结对帮建工作, 强化督促检查;加大宣传力度, 广泛动员, 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的开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以良好的城乡风貌喜迎百色起义80周年。
自治区建设厅厅长宋继东、副厅长韦力平在会上汇报了城乡风貌改造进展情况。
风貌改造 篇6
喀什老城修建于土崖之上,层层叠落、相互依傍,大量生土建筑民居密集连片。其中的 “爬坡楼”,顺地势“攀爬”, 最高处有六七层之多。这座西域古城见证了从东汉到喀喇汗王朝到叶尔羌汗国再到清朝民国直至今日,两千多年以来连续不断、更迭兴衰的历史,形象记载了喀什古城居民繁衍生息的生存环境和民生演变。因此,喀什古城被称为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活着的一座千年古城,也是古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埠和文化名城。
但是,据国家地震局报告《喀什地区处于南天山地震带上,是列为发生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可能性较大的全国10个危险区之一》,历史上喀什也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喀什市基本地震烈度为八度,属高地震烈度区的城市。兼之喀什老城的民居,大多是生土建筑。由于年久失修,老屋东倒西歪摇摇欲坠。“文革”期间在老城地下又开挖了许多防空地道,有些地段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一旦发生较大地震, 顷刻间就会墙倒屋塌人亡。同时老城区内街巷曲折狭窄,无论是发生地震,或是火灾,也难提供扑救和避险的逃生通道。 还有基础设施落后、缺乏防火设施,故而,老城区存在着重大的灾害和安全隐患。
历史的久远辉煌,无法满足现代人居环境的文明要求, 更无法化解重大自然灾害的隐患与风险。因此,喀什老城区的改造势在必行。
喀什老城区改造被称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仅是其投入资金和工程量之浩大,更重要的是在改造中,能否保存和传承喀什古城的城市文化。当下,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新疆落实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快速发展,同时,又提出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同富裕、再造辉煌的宏图伟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加速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的态势中,喀什老城区的改造,如何在保障民生、发展经济、 加速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使文化遗产和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涵与特色消失,一直是社会议论和关注的焦点。在自治区内外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中,也出现过善意的忧虑,也有不友好的噪声。
1. 鸟瞰喀什老城 : 李翔
3. 远眺喀什老城高台民居 : 陆易农
2.喀什老城区改造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方式
对于喀什老城区危旧房建筑与喀什古城历史文化及环境风貌的关系,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与争辩。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城区内大部分的房屋是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无异于棚户区,不能称之为优秀民居, 将这类不具备抗震条件、存在极大地震和火灾隐患的违章建筑,作为优秀民居花费巨大代价进行保护根本不值得。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 喀什老城区的民居每年都有拆也有建,具体的某一建筑也许建设时代并不久远,不是历史文物或优秀民居,但其整体,体现了喀什古城发展的历史进程及风貌特征,是喀什作为历史名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应该认真研究,采取措施进行改造和保护。
由于喀什市地处地震多发带,国家一直格外关注,特别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考虑到老城区面临的严重震害威胁,实施老城区改造更是迫在眉睫。有人甚至提问:究竟是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重要, 还是城市的风貌景观重要?
对老城价值不同的认识与定位,依此做出的改造决策,将会直接决定喀什古城的命运与走向。自治区和喀什地区的各级党政领导,在这紧要关头,首先还是想到了听取生活在其中的群众意愿 , 而没有去搞一般意义上的拆迁,更不是搞房地产开发。调研的结果是愿意外迁的只有极少数,大部分居民不愿意离开原有的家园。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当地居民明明知道自己的生活环境条件与现代城市文明差距大,还存在灾害风险,却又不愿意离开。不像其他有些地方, 群众巴不得拆迁。其中原因可能有多种多样,但归结到根,可能就是他们认同这种环境下的生活模式,认同喀什城市文化的这种传统。试想, 千百年来,喀什的老城区从来没有经过统一规划,是在一代代老城居民繁衍生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有机增长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典型的“自然城市”,其独特的风貌才得以延续到今天。为什么千百年内, 老城区内出现不了能够改变这种风貌的深宅大院或者鹤立鸡群的高耸民居建筑呢?就足见这个城市文化的强大控制能力。
通过调查研究,通过改造试点,自治区和喀什地区各级党委、政府, 确立了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和目标。即“把老城区危旧房改造与抗震防灾结合起来,与扶贫帮困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与传承和弘扬维吾尔族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与城市远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通过改造, 使老城区功能日臻完备,品位明显提升,面貌焕然一新。”这“四个结合” 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奠定了老城区改造技术路线的基础。
至此,老城区如何改造的具体技术措施、方式也逐渐明朗。如果要保护古城文化,就要不打破这种城市社区的总体结构,就要模拟这种城市社区历史形成的过程,去逐个研究、解决各家各户的问题。这是个数量覆盖全部,耗资惊人,也是鲜有前例的改造方式。
2. 鸟瞰喀什老城与新城 : 阿丑
4. 改造前老城区的部分危房 : 陆易农
5. 老城居民参与老城住区改造方案讨论
6. 正在改造中的老城区局部片区
结合试点,自治区和喀什当地政府,不畏艰难,毅然拍板,定下宗旨,提出以原有院落为单元,采取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按照居民自家意愿进行改造。实施居民自拆自建公助的危旧房屋改造方式,由政府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强调改造中突出“四个结合”, 这一具体的改造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还探索出了“广泛征求居民意愿”“保护居民生存业态”“维持原有街区风貌”“一对一逐户设计”、“先行试点探索经验”等经验。
所谓“一对一”的做法,又称“自拆自建、 统建结构主体的改造方式”,是在原有用地、 原有建筑面积的基础上,按相关政策要求和风貌要求,由住户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进行设计。政府则分类给予建房补助,同时派出规划设计人员,负责满足抗震要求的结构设计和配套的公共设施设计,建筑的内外装饰还是由住户自行完成。
3.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即将画上的句号
去年,中央电视台曾报导了喀什市老城区通过近5年的改造,老城核心区的居民现在已经告别了危旧房,住进了环境优美、方便舒适、符合一定抗震标准的新房。改造后的喀什老城,依然保留了传统的街道肌理与古城风貌。据资料介绍,喀什老城区改造的范围,涉及8.36平方公里范围内28个片区、 507万平方米建筑,其中住有居民近5万户、 22万人。项目总投资超过70亿元。
民调显示,老城区群众对此项改造的满意率达到100%。因为此项工程不仅让群众住上了抗震的安居房,同时由于通过改造, 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加了临街的营业面积, 发展了第三产业,增加了就业人数,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直接提高了居民收入。居民实实在在从旧城改造中得到了实惠,取得了既“安居”又“富民”的结果。
自治区和喀什市的相关党政部门和领导也很满意,因为喀什老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 称得上是自治区最棘手的一项民生工程,其中关系错综复杂,与地区的社会稳定有密切的关系。做好了,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搞砸了,后果不堪设想。
国内学术界和全社会也认可了、放心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项目官员曾亲赴喀什老城区考察,认为“中国政府投入巨额资金改造喀什老城区的做法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在国际上是令人钦佩的举措;喀什老城区改造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征和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改造原则,有很多经验值得推广”。2015年7月20日,国家旅游局授予喀什市喀什噶尔老城景区国家AAAAA级景区称号。标志着喀什噶尔老城已成为全国开放式5A级旅游景区的“第一城”,这是国家从历史文化景观层面、旅游产业层面对喀什老城改造的嘉许。
这个结局实属来之不易,这个结局称得上: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这个结局既使喀什老城区在改造中获得了新生,同时又传承了喀什古城的城市文化。
4.两点启示与两点思考
4.1如何处理旧城改造中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矛盾?
这是学术界一直在探索研究的理论问题。 喀什的经验和做法是把此矛盾放到解决民生问题的大局中去研究、找办法、找出路。老城区改造的首要目的是解决当地人民群众的抗震安居问题,这是个应急工程项目,也是个民生建设问题。喀什老城区改造中的民生建设,没有去搞一般意义的拆迁,而是通过保护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与适当改造,达到增进就地就业、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把旧城改造中发展经济和保护文化遗产问题结合起来, 统筹解决,这就是前文所述的“四个结合” 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由此确定的改造方略、路线和模式。
得到的启示之一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思维和保护方式的创新。
4.2喀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键是喀什老城区风貌的延续
喀什老城区因其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街区形态、空间尺度、民居建筑方式和传统的人文习俗文化,汇聚而成为喀什的城市风貌, 这是喀什古城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特色,备受世人瞩目。尤其是老城核心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展现了独特的维吾尔建筑艺术和文化, 是喀什噶尔古代文明最鲜活和最直接的物证, 在中亚、西亚乃至当今世界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价值。它是维系祖国统一、新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因此在改造中必须高度重视传统风貌的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对待传统的城市风貌,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其物质价值的高低去取舍,而应从其文化意义来研考。延续传统风貌,就是延续城市传统文脉。在传统风貌保护中,可以多考虑一点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多考虑一点特色风貌的保护与传承,少一点强调原真性的保护,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保护和社会进步这个问题。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善待历史街区, 保护文化资源,延续城市文脉,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7-1. 改造中老城吾办其尼瓦格社区某片民居 : 武勇
7-2. 改造后老城吾办其尼瓦格社区某片民居 : 武勇
8.1. 改造前老城区阿热亚路社区街道 : 武勇
得到的启示之二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 延续传统风貌,就是延续城市传统文脉。
4.3思考之一:喀什老城区改造中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深入研究。
喀什老城区在改造中究竟有什么经验, 值得借鉴或学习,还需深入分析研究。笔者以为关注民生生计、保持古城活力和传承古城文化是其鼎立的三足。当然还有为挺起这三足的创新思维。至于采取的“一对一”设计、代建结构主体的改造模式,虽然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危旧房改造的积极性,对保护原有的城市构成肌理和传承风貌特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个做法值得肯定,但是,这个经验立足的基础是模拟城市的自然发展过程, 是否适合其他地区的古城保护,应慎重对待。
8.2. 改造后老城区阿热亚路社区街道 : 武勇
4.4思考之二:新城与老城共生,新城要做到尊重老城的传统文化,让城市的历史文脉实现与现代文明的对接。
喀什由于地处“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 的特殊区位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和战略要地,国家确定要把喀什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推动形成我国“陆上开放”与“海上开放”并重的“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格局,把喀什建设成为推动新疆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实施对口援疆以来,在深圳与喀什两地紧密合作下, 包括“一城、一园”的喀什经济开发区正在建设。其中“一城”指“喀什新城”,建在喀什市东部;“一园”就是喀什经济开发区的工业园区,是喀什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 根据规划10年后喀什市人口数量将达到10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目前, 喀什经济开发区与城市正在同步发展,一座包围喀什老城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崛起。
值得思考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 不要对老城形成一种压迫感——新城与老城不是割裂历史文脉的两部分,现代化的新城, 应该充分注意与地域文化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文化的联系。两者既要有区别,又要有对话,新城要做到尊重喀什城市的传统文化, 让城市的历史文脉实现与现代文明的对接。
2015·5·30于乌鲁木齐
9.1. 改造前老城区花帽巴扎街景 : 武勇
风貌改造 篇7
宋继东厅长、韦力平副厅长先后到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东内屯、百育镇七联村那立屯、九合村那戈屯、四那村那藏屯、那生屯、那坡镇弄坡村百登屯等镇、村、屯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宋继东厅长深入到村屯的每个改造工作点, 与村镇干部、项目施工单位负责人、农民群众进行亲切交谈, 深入了解城乡风貌改造中的规划设计、建筑施工、项目对接和目标责任、质量安全、施工管理、资金筹措等问题。看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正在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作, 宋继东厅长对百色市的城乡风貌改造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调研过程中, 宋继东厅长强调, 开展城乡风貌改造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充分认识开展城乡风貌改造的重大意义, 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以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迅速掀起城乡建设的一场革命。宋继东厅长说, 在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工作中, 一是要做好规划, 先规划, 后建设, 无规划, 不建设, 对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的违章建筑要进行清理和规范;二是要进行具有广西特色的风貌改造设计, 设计要体现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碧水红瓦的建筑风格, 要寻找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建筑元素和符号, 寻找广西建筑优秀的历史记忆, 传承历史文化, 结合现代元素, 努力打造具有壮乡风格的民居建筑;三是要建立项目建设责任制, 把责任落实到单位, 落实到人, 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保证工程进度, 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四是要积极筹措资金, 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的同时, 要通过群众投资投工投劳等渠道共同推进工作, 相信和依靠群众;五是要抓好管理, 不但要抓好正在进行的项目的各种管理, 更要抓好改造完成后的管理, 要建章立制, 通过科学管理、严格管理来巩固改造的成果。
风貌改造 篇8
启示一:开展城乡风貌改造是推进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决策, 是改善发展环境、保障民生改善的具体行动
2009年9月, 自治区党委、政府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决定用三年时间 (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 , 在全区开展以“竹筒房”为重点的城乡风貌改造, 加快形成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碧水红瓦, 民族和地方特色凸现的壮乡建设风格, 促进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自治区领导高度重视城乡风貌改造工作。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多次强调, 城乡风貌改造是一项科学发展工程、和谐工程。抓城乡风貌改造, 就是抓科学发展。全区上下一定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扎实工作, 不断提高城乡风貌改造水平, 努力改善我区城乡环境, 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多发展成果。
自治区主席马飚对城乡风貌改造提出, 要不断提高城乡风貌改造水平, 使城乡风貌改造的过程成为传播文明、提升素质的过程, 完善设施、改善民生的过程, 固本强基、激发活力的过程, 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过程, 真正成为群众的满意工程。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 要求对城乡风貌改造工作进行更高的定位, 采取更实的措施, 使之真正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发展工程”和群众受益的“民心工程”。
各级各部门把城乡风貌改造作为“科学发展工程、作风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回报工程、和谐工程”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强化组织领导, 明确责任, 扎实推进, 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城乡风貌改造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 今年3月18日, 我区启动了第二期工程, 并把它列入了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城乡风貌改造二期工程共涉及全区14个设区城市、63个县 (市、区) 、168个乡镇 (街道) 、411个行政村 (社区) 、840个自然屯, 6.9万户的房屋外立面改造和160个村屯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恭城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等3个示范县镇的风貌改造扫尾工程, 总投资预计8.47亿元。工程于今年3月陆续启动、5月全面开工、10月基本竣工。
启示二:城乡风貌改造要体现民族风貌突出, 生态特色鲜明, 人居环境最佳
各地以综合整治村屯示范点为基础, 不断摸索经验, 逐步铺开。崇左、百色、河池、来宾等市在二期工程覆盖范围之外的全部县区均自行安排城乡风貌改造示范点建设, 与二期工程同步实施同步完工。桂林市在完成自治区城乡风貌改造二期工程的同时, 决定将漓江两岸沿岸 (磨盘山旅游码头—阳朔县城) 、桂阳公路沿线500米可视范围内村庄以及12县县城的风貌改造作为市级层面的城乡风貌改造任务。
各地以建设特色明显、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为目标, 因地制宜, 通过研究和挖掘民族文化, 提炼当地特有的建筑元素, 设计出风格各异、特色突出的改造方案, 精心打造富有民族特色及文化底蕴建筑风格的建筑群落, 组织实施特色城镇、特色村屯。
金秀以建设与大瑶山山水风貌相映成趣、协调和谐、具有浓郁瑶族特色的城镇和乡镇环境为要求, 全面推进“民族化、山城化、公园化”建设, 美轮美奂的“世界瑶都”已现雏形。
南丹充分挖掘土司文化和白裤瑶建筑文化理念, 打造别具特色的县城风貌改造风格;恭城按照“以桂北民居 (即坡屋顶、小青瓦、白粉墙、吊脚楼、木格窗, 适度配以小青砖线条) 为主基调, 融入瑶族建筑元素”的要求, 开展县城主街道房屋建筑立面改造工作。
启示三:城乡风貌改造要与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生产发展结合起来, 使之真正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发展工程”
走进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林香屯, 只见这里不仅硬化了道路, 建起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还开设了农家书屋、党校教学培训基地。村民们正在球场上进行篮球比赛, 球场边搭起了戏台。
在二期工程中, 城乡风貌改造不是简简单单的刷刷墙等“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而是通过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 把城乡风貌与实施危房改造、污水处理试点、产业发展、办乡村旅游、工匠培训、制度建设等“六大工程”结合起来, 建设特色城镇和村寨建设, 统筹推进、步步深入。
阳朔县通过实施保护漓江工程、迎宾画廊、县城夜景工程、县城重要路段综合整治和主要公路沿线、景点景区、各乡镇集镇等重要地段房屋立面改造等, 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成为秀丽山水风光和桂北民居交融的特色城镇, 带动了乡村旅游, 提升了城镇文化品位和旅游新形象, 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启示四:城乡风貌改造要切实把解决群众最急需最迫切的问题作为切入点, 使之真正成为惠民利民、造福于民的群众“满意工程”
城乡风貌改造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广泛参与, 而群众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在于能够给他们带来实惠。要把城乡风貌改造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 通过实施城乡风貌改造, 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甚至比城里人还要好的生活。这, 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
“家家有新房子, 户户有新产业, 人人有新希望”——城乡风貌改造正在把这一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被誉为“中国沼气第一村”的恭城黄岭家家种上了果树, 开设了“农家乐”旅游项目, 增加了收入, 住上了整洁干净的新房, 用上了沼气和太阳能。
在城乡风貌改造过程中, 恭城通过“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农事村办”等平台, 成立村民自治理事会, 党员骨干带头从自家做起, 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又体现了基层民主和群众当家做主, 形成了城乡风貌改造家喻户晓、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通过开展城乡风貌改造, 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公共意识不断提升, 拆除危旧住房和违章建筑, 整治“脏、乱、差”环境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精神文明建设在与城乡建设良性互动过程中得到了巩固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