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貌建筑系统(精选7篇)
历史风貌建筑系统 篇1
历史的记忆在建筑之武汉建筑
摘要:习惯了喧嚣的城市,习惯了奔波忙碌,习惯了行色匆匆。或许我们需要将脚步暂时停下,重拾渐渐遥远的宁静,在武汉这个美丽的城市细细游览,你会发现一个与你每天所见的不一样的城市……
关键词:武汉 古建筑
建筑历史寻觅楚汉建筑
古建筑,一个城市沧桑的见证、文化的荟萃。它将历史,科学,艺术完美融为了一体。来到武汉,又怎能不在武汉的古建筑中去体会一下其中的浓厚的文化气息?
黄鹤楼——天下第一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干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之顶。原建于武昌黄鹤矶头,被赞为“千古名胜, 天下绝景”, 与岳阳楼、藤王阁并称江南三大楼。浩浩长江与汉水在此汇合,隔江与龟山对望。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与之交相辉映的白云阁,坐落在蛇山之颠,共4层,高29.7米。
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个传说,有一位名叫费韦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了开篇的千古流传的名作,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晴川阁——楚国晴川第一楼
又名南楼,白云阁。坐落在汉阳龟山东麓功矶山上依山面水,景观奇特,与黄鹤楼隔岸相对。各领风骚。始建于晋,明崇祯九年重建。阁名取自“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原楼毁于风灾,明清两代多次重建。现为1983年所建。晴川阁按原样重建,规制略有扩大,高台砌筑,二层石木传统结构,重檐歇山,屋顶前方仍设一水骑楼,匾书“晴川阁”三字。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登阁凭栏,400年前的武汉三镇风貌与现代江城美景尽收眼底,历史与现实的在此交融。
归元寺
位于汉阳翠微横路西端,殿阁巍峨,林木葱郁,始建于清顺治。归元寺以弘扬佛法闻名于世,以建筑完美,雕塑绝妙,珍藏丰富并具有园林特色而声震佛门。寺庙由藏经阁、大雄宝殿、罗汉堂三组主体建筑组成。藏经阁存有贝叶真经、象牙、玉石雕和铜铸造像等珍贵文物。罗汉堂内有五百罗汉,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这些罗汉各具形态、栩栩如生。
归元寺开山祖是白光、主峰两位俗家同胞兄弟,祖籍浙江。他们游方到汉阳兴国寺研究藏经,同时行医,行善三载。汉阳富商孙耀光、戴天成等人深受感 动,故此民间出钱修建归元禅寺。“归元”二字出自佛经《楞严经》:“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意指万法归一,方便于人的门道多得很。“禅”是“思 维”、“静虑”、“弃恶”等意,禅宗是佛教大乘教与儒学相结合的派别之一。数罗汉:“数罗汉”是人们游罗汉堂的趣事。据说我们任意从一尊罗汉开始,顺下数完自己的现有的年龄,这最后一尊罗汉的身份、表情和动作,便可昭示数者的命运。这一活动为人们参观罗汉堂增添了不少乐趣。
宝通寺
位于武昌洪山南麓。南宋端年年间,由随州大洪山迁此。原名“崇宁万寿禅寺”,至明成化二十年易名为“宝通禅寺”,为湖北名刹,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现存殿宇多系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五年所重建,为武汉四大丛林之一。寺内有放生池,圣僧桥,弥勒殿,东西花厅,普同塔院,大雄宝殿,祖师殿,藏经楼,禅堂,宋铸铁钟,明雕狮等。山上有洪山宝塔,法界宫,华严洞,辉映于苍松翠梢之间,益显其庄严雄伟,古朴典雅。
长春观
武汉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位于武昌大东门,蛇山尾部双峰山麓,创建于元代,誉为“江楚名区道子云集之处,黄冠皈依之所”。现内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创始人重阳祖师门人邱处机道号“长春子”命名。依山而筑,层层递进,错落有致。中为五重大殿,现存四重,依次为灵宫殿,太清殿,七真殿,三皇殿,东西四院原为乾坤两道清修之所。
古琴台
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为纪念春秋时期,伯牙遇子期成知音而建。琴台始建于北宋,门额上的“琴台”二字,据说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米芾所题。后来屡毁屡建,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一次重建。现在的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主体殿堂前的汉白玉方型石台相传就是伯牙抚琴处,园内布局精巧,三面环水,遥对龟山,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传说伯牙知道子期逝世。边弹边唱“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歌毕,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锺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 伯牙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湖北省博物馆
地处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1953年筹建,1963年3月定为现名,是湖北省文物及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和研究机构。馆舍占地6.4公顷,现有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陈列面积2400平方米。新建编钟陈列馆已于1999年2月对外开放。是我国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古乐器陈列馆。在近20万件藏品中,不少是举世瞩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学资料。如新石器时代京山崛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纺轮;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鹰;盘龙城商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铜鼎、铜钺;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青铜器群及16节透雕龙凤玉佩、28宿天文图像衣箱;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书竹简等,都具有极高和极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湖北省博物馆中,一级文物400余件,主要有:被誉为越王青铜剑之首的战国时期的越王勾剑。还有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磬,青铜尊盘,鹿角立鹤,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铜鼓,陶鸡、大圆鼎,战国时期的虎座鸟架鼓、十六节龙凤佩、金盏,南北朝的青瓷莲花尊,唐朝的乐俑,明朝的金凤冠等。
“八七”会议会址
位于汉口鄱阳街139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发动反革命叛变。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此召开紧急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现旧址保存完好,1978年被辟为纪念馆。1980年,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写了“八七会议会址”的门匾。二楼按当年举行会议的原样进行复原陈列。一楼辟为陈列室,展出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的复印件和全部会议参加者的照片及其生平简介。
江汉路——建筑博物馆
1210米的江汉路,最耐看的,是一字排开各种建筑:欧陆风格、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现代派……难怪人们都说,江汉路是武汉二十世纪建筑的博物馆。
近代武汉标志性的建筑——江汉关矗立路口。它高46米,1924年建成,文艺复兴式风格,凝重庄严,它楼顶敲响的钟声曾随风飘荡三镇夜空达半世纪之久。日清洋行和日信洋行与江汉关隔街相望,文艺复兴式风格。日清洋行大楼建于1913年,拐角处角塔为拜占庭风格。日信洋行则壁柱分格、线条丰富。信步向前,是永利银行(现为民生银行),它建于1946年,是武汉解放前最后一栋大型现代派建筑。对面的台湾银行则交融东西古典主义,由武汉第一个房屋设计所景明洋行设计,解放前最大的建筑商汉协盛营造。楼顶两侧各有四个裸女用背部托起地球仪的大雕塑,风姿绰约。分别建成于1935、1936年的中国实业银行和四明银行,皆出自建筑大师卢镛标之手。它是武汉现代派建筑典范,具里程碑意义。前者底层黑色大理石外墙、中上层褚红色外墙直通尖顶,以48.5米的“高度”在数十年里领高楼之最。穿过中山大道,大清银行和中国银行汉口分行扰守江汉路与中山大道的十字路口。大清银行大楼建成于1916年,呈四方形,气宇轩昂,古典风格突出。再往前走,国货公司大楼(今璇宫饭店、中心百货)一派欧陆风格。它1928年开工,造型奇特,呈L型。江汉路上共有13栋列为历史优秀建筑,其中省级1座、市一级6座、市二级6座。值得一游。
武汉建筑文化的一些思考
然而让武汉人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是:武汉在历史上曾经是楚国的要地。因此,现、当代举凡涉及文化渊源时,人们就一定会津津乐道“楚文化”的影响。历史悠久的楚国文化,曾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人热情浪漫的性格,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都对今天追求成为开放型国际大都市的武汉,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以笔者之愚见, 在武汉的建筑风格上,却很少体现出楚人的自然崇拜与原始信仰。我们很少看到先民“拜日、祭火、尊凤”的遗迹。这不能不说是作为楚之后裔的遗憾,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武汉建筑文化的一些思考。
二、寻觅“汉派建筑”特征
建筑形态的生成是以地域的交通、气候、文化、习俗等为背景的。如果存在“汉派建筑”的话,那必然也是这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记得建国初期,沿河一带尚存有大量一、二层砖木结构的民宅,多以小青瓦或机瓦为屋面。在屋顶上常设有一出入洞口,人们可以从那里爬到由杉木搭建的小露台上。其看似简陋却很适用,炎夏纳凉、冬季晒物、或养花植草、或童儿嬉戏,那确实是一片贴近自然的小天地。笔者以为,这可能就是由市民们创造出来的“汉派建筑”之雏型。在以后一些里弄住宅中,许多都保留有这种露台的形式,不过已改用钢骨水泥建造了。这种露台适应了该地域的气候特点,确是武汉炎夏夜晚纳凉的最佳场所。可以说,露台形式是“汉派建筑”的一个特征。现在,随着城市居民的增长,大量多层单元式住宅出现,私家露台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阳台和平屋顶。在没有空调的年代,平屋顶实际成为公用的露台,它曾经为住户提供很多方便,是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虽然现在空调已大量进入家庭,夏季露天纳凉的意义已渐消失,但从充分开拓城市绿化,为高楼层的住户提供活动休闲空间来看,无疑还是十分符合国情的。从露台的演变我们可以认识到,任何地域的建筑也应与时俱进,从而形成适应于本地域的建筑形态。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在旧城改造中掀起了一股“平改坡”的热潮,武汉亦然。笔者认为:对此必须持慎重态度,绝不能搞“一刀切”。一些低层建筑或无上人要求的建筑,可以做一些坡顶的形式,有利于城市景观多样化。但对大量性的民用住宅,则应以可上人活动的平屋面为主;有条件的尽可能做成种植屋面,既可满足人们休闲活动的需求,又具备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这适应了武汉地域特点并传承了汉派建筑特征。
在武汉的建筑中,还曾大量出现过天井和院落的形式。纵览我国传统民间住宅实例:如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的一颗印、苏州的二层三合院、河南的毗连式独院、浙江民居等,多为以院落或天井为中心围合的平面形式。四面是封闭的高墙足以防盗,院内则是环境安静舒适的空间。将一片天地留给自己,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理及“四水归中”的聚财理念。我想这多少与封建时代长期闭关锁国,所造成的国民之封闭心态有关。当然,它也必定能广泛适应于不同的地域才能得以发展和流传。如武汉当时的很多建筑,商铺、会馆、民宅等,均采用过这种平面形式,以至成为汉派建筑的另一个特征。这种形式方便联排建设,可节约用地。利用天井或院落,可通风采光;夏季能防炎日直射,降低暑气;冬季可减少散热,利于保温,故特别适应于武汉的气温特点。一种传统建筑形式的出现绝非偶然,它必定有其内在的理由,同时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以更趋合理。可以说:天井、院落、露台,都曾经是汉派建筑的一种特征,在汉派建筑中延续下来,至今仍在变化和发展之中。
其实,“汉派建筑”的最大特征就是传承了汉派文化的那种“兼容并蓄”“杂揉南北”的特点。他是实用主义的,不论东西南北,凡适我者均为我所用,并无顾忌。故此,对“汉派建筑”特征的寻觅、提炼、总结、发扬,并形成自己固有的文化内涵与脉络,这是当代武汉建筑师们的职责与任务。
三、留住“汉宫春”
五十年代,由崔嵬导演过一部弘扬汉派艺术的记录片“留住汉宫春”,其中由著名汉剧艺术家陈伯华主演的一曲折子戏“二度梅”曾使汉剧艺术享誉全国。对武汉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是同样需要这份热情的。武汉的古迹和历史性建筑本来不多,而历年来因各种原因毁掉和失去的不少。对传统老街和历史性建筑的恢复与保护、改造与利用,不仅表现其物质价值上,更重要是体现在建筑人文价值的延续,及城市文脉的保持与发展之上。
武汉市有历经400年历史的汉正街、有一批租界地的西式建筑,有老商铺、会馆、行栈、里弄老宅等,这些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记载着城市发展的文脉。随着旧城的改造与更新,城市的发展是必然的,但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不可偏废的。这两者不应是矛盾的对立面,而应该是相得益彰的协调关系。
在这里应该特别谈到汉正街的改造。改革开放给汉正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小商品批发市场的日益兴旺曾使汉正街名声大振,至今不衰。来此采购商品的客商,分别来自省内60多个县和邻省250多个县。沿汉正街百余里巷均因此得以繁荣,每年经济效益颇丰。这得益于历史给我们留下的这条“汉正街”,以及后人对这一品牌的“充分”开发和“无限”利用。现在的“汉正街”已经膨胀了,到处都争打这一“金字招牌”,搞得真伪难辩。时隔数年,如果我们再去那里逛一逛,也许我们已经无法再找到这条老街。有着400年历史的汉正街历史的印记已被无情抹去,曾经的沧桑亦被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在这里,柏油路面取代了以前的条石路面,现代商厦取代了从前的旧商号和作坊,高层住宅楼取代了旧时的砖木小宅,新世纪的商业繁荣已使得这里的过去暗淡无光。在汉正街的改造中,映证了我们“追新重利”的秉性。如果不善于保护一个品牌的文化,而总是出于纯功利的目的去“无限”利用它,这无异于竭泽而渔,最后终将会使这一品牌逐渐走向衰亡。就如同武汉的“蔡林记”、“老通城”、“四季美”等老字号一样,他们都曾经风光一时,但现在却风彩不再!
据说寸土寸金的汉正街要向“小香港”的模式推进,无情的推土机将要把仅存的文脉掩埋……,我的脑海里忽然闪现这样的疑问:“难道不能保留一点老汉正街的历史印记吗?”。试想,如果汉正街的改造不是这么匆忙,不是这么浮躁,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精心策划,去保留一段汉正老街。从集家嘴开始,有三、五百米足矣。在入口处建牌坊,树碑立传,记载汉正街的发展史;恢复条石路面,恢复一批八大行商铺与行栈的古旧风貌;恢复一批老字号,挂出金字招牌;用以重塑商贾云集的老街之原始风情。在这段保留的汉正老街之外,即便以后真正发展成为“小香港”了,这一段老街依然是它的“根”。他代表了“小香港”历史的起点,它会引起人们的遐想与追怀。这样,商贸与旅游并存,一如上海的城皇庙,能带来双重意义上的繁盛,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不是“复古”而是“重建”,是用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重塑老街之神韵。就如重建黄鹤楼一样,主要的意义是重现历史文化。老百姓并不在乎那是“明式”还是“清式”风格,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在这块热土上曾经有过的文化辉煌。“重建”的事一般是在太平盛世才能做到的,只有在太平盛世人们才会不忘记祖宗和历史。
楚地哲学的杰出代表老子与其信徒庄子都是极力推崇最自然的宇宙,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笔者以为这也正是在历史、环境、文化,诸多因素合力影响下逐渐形成所谓的“汉派建筑风格”的必由之路。或许汉派风格已有雏形,或许汉派风格还处在混沌之中,其实,这些都并不重要。先哲庄子有言:“不刻意为高……无功名而治”。人们应在这种领悟中知道:乌鸦不是被染黑的,白鹭也不是被洗白的,它们是由自然自在生成的。建筑虽然是由人为建造的,但建筑的地域风格都是要顺应自然法则,在生活的长河中自由地去生成。
武汉现代建筑的发展
随着现代主义思潮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中国在解放后走的其实也是这样一条道路,尤其是城市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很大程度受到苏联的影响,完全背弃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有的仅是像大坡屋顶这样肤浅的建筑形式,武汉这座城市也不外乎如此,放眼望去,在早一批的建筑中,完全是简单的方盒形的国际主义风格,仅仅满足了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没有任何中国特色可言。在这几年中随着发展,以及建筑技术的进步,一批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并且在功能上不断完善,也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进来,如武汉青少年宫,可是我在一丝的惊喜之余后,看到这些建筑样式的变异,依然还是没看到中国自己的东西,有的仅是对国外风格的描摹,但我认为今后世界建筑的发展应该是建筑的地域性与人文,而这正是现今武汉冷冰冰的建筑所缺少的。
建银大厦位于建设大道和新华路交叉口处,处于汉口繁华地带,是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的超高层大楼。该大厦主楼高约260米,是目前武汉市最雄伟、挺拨的大厦之一。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和建筑性质要求,大厦由50层高的长方形办公 大楼和28层高半园形酒店组成,1-5层为综合性服务裙房,地下之层为停车库和设备用房,整个大厦功能齐全,分区明确,互不干扰,进出交通各行其道,便于管理。整座大厦由灰绿色镀膜玻璃和白色的金属幕墙形成基本色调,酒店的屋顶采用平顶和挑出的环形构件装饰如带上皇冠一样,西办公大楼的屋顶如金字塔殷高耸人云,建筑造型新颖,错落有致,不仅满足其使用功能要求,而且丰富了城市街景。
江汉区政府办公大楼位于汉口新华下路。作为江汉区政府各部门办公场所,大楼由两栋完全对称高层建筑及裙房组合而成。大楼楼高83.2米,共21层,总建筑面积42500平方米。该建筑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主体建筑临街布置,底层视线开畅通透,表现政府与市民溶为一片,并欢迎市民的参与和监督。
对称布局逐渐收分的手法;精致的垂直线条无不表现建筑的庄重挺拔及使用者力求不断向上的决心。
粗矿的花岗岩饰面与竖向玻璃幕墙相结合,反映出既坚实又明快的建筑风格。智能化的建筑体现了办公和管理的高效率。
历史风貌建筑系统 篇2
历史建筑保护一直以来是城市规划和政府决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开展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 就需要对历史建筑提出分类保护要求, 开展对于历史建筑的评估, 对不同等级的历史建筑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历史建筑保护涉及到许多部门, 有文物部门、城市建设部门、使用者、产权所有者、房产开发者等诸多方面, 单纯以经验、直觉或灵感等传统的建筑评估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引入数学理论研究建筑设计和方法, 引入各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建筑做出客观、正确和符合实际的评价。
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研究领域来看, 发达国家由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开展的较早, 评估工作也走在前面。加拿大1970年就成立了历史建筑资料管理局, 搜集了20万处的古建筑资料,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历史建筑的评估工作。1从历史建筑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领域来看, 国内外学者们在不同的实践中陆续推出了众多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俄罗斯普鲁金教授从历史建筑保护修复角度的分类标准为:历史价值、城市规划价值、建筑美学价值;艺术感受价值、科学修复价值、功能价值。目前国外的建筑学者在建筑评估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 (或居民) 对于历史建筑价值取向的定位问题 (J.F.Coeterier, 2002) 。2Purcell and Nasar (1992) 采用了一个新的价值体系来测评建筑, 将使用者对于历史地区的熟悉程度和感兴趣程度作为考虑对象之一。3
在评估方法上, 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指标权重的准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综合评价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目前有些学者已经采用德尔菲法 (Delphi法) , 运用矩阵理论等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对系数进行计算, 得到某一评估项目的综合价值得分。4德尔菲法的主要缺点是过程比较复杂, 时间较长, 对权重的确定不够客观和科学。结构方程模型 (SEM) 是应用统计领域近来发展迅猛的一个分支, 被广泛的应用在心理学、社会学和其他评估领域。5将这种模型和算法扩展到历史建筑评估的多层结构方程模型中, 有效提高了评估工作的科学性。
2. 多对象的历史建筑价值评估研究系统
历史建筑价值评估是用科学决策的方法提供客观的量化分析, 而调查的对象不仅是单个历史建筑, 往往包括多个历史建筑。结构方程模型计算得出的系数是客观的, 其结构变量都直接与观测变量相联系。但是当我们面对多个对象时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大模型, 使得历史建筑评估不仅对单个对象评估时是客观的, 而且对于多个对象同时评估具有可比性, 因此提出多对象的历史建筑评估模型, 使得历史建筑评估具有可比性和客观性。在评估中侧重采用多维数据分析手段, 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出各项指标权重的系数。
多维数据分析是指对多维分析组织起来的数据采取钻取、切片、切块、旋转等分析动作来剖析数据, 使用户直观地理解、分析数据, 最终能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数据, 深入地了解包含在数据中的信息、内涵。这些多维分析组织起来的数据通常以数据立方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多维数据集是决策支持的支柱, 它是由很多数据维组成, 每一个维都表示某一类的数据。一个数据维又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层次, 层次是多级结构中某一级别与其下一层级别之间的“父子”关系。这些技术中都会涉及多维矩阵, 多维数据分析被广泛的运用到各种评估系统中。
2.1 系统设计
(1) 数据来源
历史建筑评估系统的数据涉及到评价专家的多个指标的不同时间的多个样本, 因此我们采用数据仓库来存储这些从建筑的日常运行数据库中分离出来, 分散的数据。其多维数据库技术提供上钻和下钻功能, 易于投影转换, 使用方便;且可以有效地根据不同的需要增加不同的指标, 又可以方便快捷地对事实数据进行分析。
(2) 计算模型
根据一历史建筑现状调查表的统计资料, 我们可以构建这样一个凸约束神经网络模型, 其设计矩阵按列排列如下表。
(3) 分布式计算实现技术
由于Java的跨平台, 可移植性, 可靠和安全等特性, 使得基于Java平台的技术非常适合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应用。远程方法调用 (Remote Method Invocation, RMI) 是一种很成熟的技术, 相对容易使用, 可以在不同的Java虚拟机 (JVM) 之间实现对象与对象的通信, 实现远程对象之间的无缝远程调用。因此本系统采用基于RMI的分布式计算平台。它充分地利用了基于Java平台的分布式技术, 组件技术的优势和特点。
(4) 开发平台
本系统服务器的开发平台是.NET, 主要编程语言是C#和C++, 后台数据库是SQL Server 2000, 并使用到了其中的Analysis Service功能。在分布式计算的实现上使用了Java平台和RMI技术。
(5) 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采用分层体系结构:基于C/S模式, 硬件系统采用客户端 (用户界面层) /应用服务器 (应用层) /数据库服务层 (数据层) 的分层体系结构。
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
2.2 主要人机交互界面
(1) 系统工作主界面
需要指出的是, 本系统对整个模型各个变量及其关系, 包括结构变量的个数及其关系、观测变量的个数, 对模型的全部参数都是可以由用户修改的。
(2) 新模型构造界面
通过该选项卡,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定义自己的历史建筑评估模型。
(3) 历史建筑评估模型理论与图像界面
通过该选项卡, 用户可以选择相关的历史建筑评估模型理论与图像参考。
3. 实证研究
结合相关课题, 对武汉大学珞珈山片保护区内地段的历史建筑进行了实地调查, 收集了大量数据资料, 应用所建评估模型对整个区段内的历史建筑进行综合价值评估。
设定一级指标为历史建筑、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使用价值、环境价值、保护价值, 二级指标为完整性、建筑与环境的整体保存状况、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与当地珞珈山文化的关联度、结构状况、施工状况、建筑风格、装饰艺术及细部、建筑平面、建筑立面、建筑质量、空间特色等调查内容对建筑进行评分, 建立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系统。
然后将建筑的得分输入软件进行计算, 得出相应的单项分值和总分值。对片区内的建筑物按照建筑年代、建筑艺术、建筑高度、建筑结构、建筑的使用状况、历史人文等建立每栋建筑的风貌数据库档案, 并进行GIS数据赋值, 采用基于SEM (结构方程模型) 的历史建筑评估方法, 建立理性分析程序和定量化的分析方法进行现状分析工作。为建筑的分类保护和整治提供依据。
作为基于多维数据分析的历史建筑评估系统应用, 研究采用多维数据分析方法, 针对历史建筑建立数据仓库, 用数理统计的新方法如结构方程模型, 来科学迅速地确定历史建筑评估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系数, 这是历史建筑评估工作定性和定量的根本保证。同时, 进一步研究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过程中的评估因素和体系框架, 运用动态评估模型方法对历史建筑进行客观、公正、实时的动态追踪评估, 建立历史建筑开发的监测和激励机制。这样形成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估模式, 可以有效降低历史建筑开发的风险, 对于城市发展建设意义重大。
1丨计算结果
2丨历史建筑评估系统体系结构图
5丨武汉大学珞珈山片历史建筑价值分析图
摘要:本论文采用多维数据分析方法, 针对历史建筑建立数据仓库, 用数理统计的新方法如结构方程模型, 来科学迅速地确定历史建筑评估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系数, 这是历史建筑评估工作定性和定量的根本保证。这样形成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估模式, 可以有效降低历史建筑开发的风险, 对于城市发展建设意义重大。
关键词:历史建筑,评估,多维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2] .孙尚供.隐变量分析简介 (一) 一 (六) [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2, 1-6期.
[3] .Wright.S.Correlation and causatio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1921, 20, 557-585.
[4] .Wright.S.The method of path coefficients.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udies, 1934, 5, 161-215.
[5] .Tardiff.T.J.Causal inferences involving transporta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1976, 11, 397-404.
[6] .McArdle.B.H.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Regression in biology[J].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 1988, 66, 2329-2339.
[7] .J.F.Coeterier, Lay people’s evaluation of historic sit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olume 59, Issue 2, 15 April2002:111-123
[8] .Purcell and Nasar, 1992.A.T.Purcell and J.L.Nasar, Experiencing other people’s houses.J.Environ.Psychol.12, 1992:199–211
历史风貌建筑营销策略之探析 篇3
历史风貌建筑,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建设年代久远、具有一定结构特色或历史人文价值的建筑。从国内来看,各地对历史风貌建筑的定义并非完全一致,《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历史风貌建筑是指建成50年以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人文价值,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则规定,历史风貌建筑是指于1949年以前在鼓浪屿建造的,具有历史意义、传统风格、艺术特色、科学价值的,并经市政府批准公布的建筑。无论对历史风貌建筑的内涵如何界定,总体上看,历史风貌建筑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
1.建设年代久远,主体结构相对完好。从国内历史风貌建筑的建成年代来看,大致可分为古代历史风貌建筑和近代历史风貌建筑,前者如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宏村和浙江乌镇等,这些建筑大都始建于明清和宋元年代,历史久远,虽经历代风雨侵蚀,但依旧保存完好,并从不同侧面反映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底蕴。近代历史风貌建筑则主要是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由于各种原因,西方国家和国内买办、民族资本家等在我国境内建造的具有显著特色的各种建筑。其中,厦门的鼓浪屿和天津市区原九国租界中的风貌建筑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些承载着国人耻辱的近代历史风貌建筑,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成为了当今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历史文脉和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成为了国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极好佐证。
2.建筑风格各异,形式多样,体现着时代文明的进步程度。我国古代历史风貌建筑大都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如素有“中国第一水乡”美名的苏州周庄,展现的是明清江南宅院的古朴、典雅、幽静,整个建筑风格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点,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而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平遥古城则浓缩了汉民族传统经典文化的成分,兼顾了佛、道、儒教及对先祖、圣人的尊崇,民居建筑布局严谨,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汉民族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部落。近代历史风貌建筑大多体现出西方各国建筑风格或中西交融的折中主义风格。如在鼓浪屿的风貌建筑中,能找到号称世界建筑史上三大柱式的陶立克柱式、科林斯柱式、爱奥尼克柱式。另外,哥特式尖顶的钟楼、伊斯兰圆顶建筑和教堂、居民彩色玻璃等建筑风格,也比比皆是。
3.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中国古代建筑的那种粉墙青瓦、青藤石木以及精雕细镂、飞金重彩、气度恢宏的建筑风格,处处凝聚着民族的智慧与宽容,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发展长河中的时代音符。近代风貌建筑因其时隔较近,更有据可查,每一幢历史风貌建筑几乎都能讲出一段传奇故事,都能叙述出一段近代历史事件,俨然成为中国近代发展史的实体佐证。据不完全统计,从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中,能找出上百位名人政要的足迹。如革命先驱孙中山、周恩来、邓颖超、张太雷,爱国将领张学良、吉鸿昌、张自忠等都在此谱写过一段革命斗争的历史;文教科技界人士梁启超、李叔同、严复、张伯苓等在这里创办新学,宣传新文化、实践过科技救国的史迹;末代皇帝溥仪、庆亲王载振在此做过复辟清王朝的白日梦;北洋军阀五位大总统袁世凯、徐世昌、黎元洪、冯国璋、曹锟及北洋政府的数任总理和国务大臣也都在此上演过一幕幕政治闹剧。
二、历史风貌建筑营销的可能模式
历史风貌建筑作为房地产的一部分,自然具有一般房地产的共性,但历史风貌建筑又有别于其他普通的房地产,它自身具有的历史文化性、民族传承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使其在营销策略上又有自身的特殊性。一般房地产开发企业营销策略的最终目的是如何尽快将楼盘售出,如何在价格上达到消费者接受的最高值,如何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但历史风貌建筑的营销策略则是在保留国有产权的基础上,如何拓展融资渠道、吸引多种形式的投资,如何加大保护修缮力度,如何在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内在的时代脉搏和历史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利用其自身价值。因此,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更注重于建筑本身的保护和利用。根据我国历史风貌建筑的特点,结合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以及成功案例的分析,历史风貌建筑的营销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历史风貌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座实体建筑,更是一幅幅具有文化底蕴、民族特色的靓丽风景。如何挖掘内在的人文资源,做到风貌建筑保护和利用的双赢,浙江乌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镇是一个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1999年5月之前,由于没有重视与实施保护规划,乌镇近16万平方米的历史街区建筑中,98%以上自建国以来就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修缮,相当一部分建筑处在空置及自然破损状态。但从1998年当地政府明确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整体方向后,到2001年东栅景区对外开放,仅仅3年时间,这个江南古镇就一跃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探其原因,就在于当地政府稳稳抓住了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两条线索,首创性地提出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方法,一开始就把“保护第一”放在了首要位置,力求打造“原汁原味游乌镇”。他们借助于乌镇的特色民居资源,提出“历史街区整体建筑风貌优先”的思路,在保护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搬迁及产权置换,使古镇的外围整体风貌得到了有效恢复。同时,挖掘乌镇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把一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请出来,恢复蓝印花布、三白酒、姑嫂饼等传统工艺品与食品的生产,而那些早已解散的皮影戏、花鼓戏艺人也被重新请回来安排表演场所,使之继续发扬光大。借茅盾和其作品的知名度,将茅盾故居作为全国文保单位完整保护,同时,将茅盾作品中的一些知名场景恢复到现实生活中来,如林家铺子、当铺等。游历一番乌镇,仿佛在茅盾先生笔下的时代里走了一遭,这种体验吸引了许多青年学子和文化程度较高的顾客群。另外,他们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全面引入工商企业管理的概念,将古镇作为“企业”,将古镇旅游作为“产品”营销,打造古镇旅游独特的“企业品牌”。乌镇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加大了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力度,可谓是历史风貌建筑营销的首选模式。它的成功也证实了历史风貌建筑旅游资源企业化运作的可行性,为历史风貌建筑的开发经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之处。
2.产权转让,加速资金回笼,为风貌建筑保护提供资金保障。历史风貌建筑历经风雨沧桑,虽然主体结构较好地保存下来,但大部分墙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和破坏,需要进行及时修缮和加固,特别是要想恢复其原貌,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另外,部分风貌建筑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将当前使用者搬迁出来。这两笔费用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如单凭政府投入,很难做到。特别对于商务办公用的单体历史风貌建筑,投入的资金就更大了。如何增加融资渠道,拓展资金来源,便成为风貌建筑营销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20世纪末,上海市政府率先制定了“产权转让”和“使用权置换”模式,让社会资本介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队伍之中,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和利用所需资金的棘手问题。1995年,上海市政府率先迁出外滩,带头实施“外滩房屋置换计划”,其他单位纷纷响应,截止目前,最富盛名的上海外滩金融商务区已有约75%的大楼完成了置换。上海外滩12号的原汇丰银行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建筑1923年建成,是一幢典型的仿古典主义风格典范,大楼主体为钢框架结构,砖块填充,外贴花岗岩石材,平面接近正方形,占地面积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是远东最大的银行建筑,也是世界上第二大银行建筑,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行建筑。1995年,上海市政府以1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该楼的使用权转让给了浦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进驻后,先后投资4. 5亿元,对该建筑进行了整修,使该建筑焕发出昔日的光彩。而17亿元的置换费则为政府对其他风貌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提供了资金保证。
3.招商引资,多元并进,共同参与开发和保护。区域式风貌建筑,大多位于城市繁华地带,它们大都地价昂贵,交通便利,市政设施配套齐全,具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如果加以必要的市场运作,完全可以吸引投资商步入其中。上海的新天地原为旧法租界,是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区,它座落在上海市中心,位于淮海中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毗邻黄陂南路地铁站和南北、东西高架路的交汇点。它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完全以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香港开发商瑞安集团进驻。开发商仅在3个月内就投资14亿元,完成了2800户的搬迁工作,随后以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对整个石库门进行了“保留、修缮、拆除”三个层次的改造,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建筑外表全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人入其中,仿佛时光倒流,置身于上世纪20年代;内部则完全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节奏和情感世界度身定做,被分别改造成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店等。上海新天地于1999年初开工建设,2007年底全部建成并开业,那里亦古亦西的建筑风格和经营特色让人耳目一新,并迅速成为了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特色的都市旅游景点。它的成功经验同样为保护和利用区域式风貌建筑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英周宇.房地产市场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12
2.杜宇.试论房地产营销策略.中国科技信息. 2006. 4
3.王岩.关注历史风貌街区的开发与保护.城市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 2007. 5
历史风貌建筑系统 篇4
【发布文号】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0号 【发布日期】2013-04-09 【生效日期】2013-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号
2012年12月31日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已经2013年3月28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3年4月9日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决定
(2013年3月28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进行了审议,现决定予以批准,由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2012年12月31日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3年3月28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保持居民生活的延续性。第四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提供经费保障。
第五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机构可以受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的委托,具体负责全市历史建筑保护的专业管理及指导工作。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组建的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日常保护和管理工作,并受同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城乡规划、建设、文物、文化、国土资源、旅游、财政、公安、工商、城管、环保、民族宗教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第六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保护资金,专项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保护资金的来源包括:
(一)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二)上级财政专项补助的资金;
(三)境内外个人、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捐赠;
(四)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保护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市、县(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七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城乡规划、房产、建筑、国土资源、文物、历史、文化、社会、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组成。
专家委员会按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认定、调整、撤销以及规划、保护等有关事项的评审工作,为市、县(市)人民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义务,对破坏、损害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举报和控告。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资助、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第二章 保护名录确定
第九条 历史文化街区包括省历史文化街区和市、县(市)历史文化街区。
省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批准的条件和程序,依照《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
市、县(市)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或者较好地体现杭州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集中成片,历史遗存较为丰富,传统格局和历史文化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第十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文物保护点的建筑物、构筑物,经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确定公布为历史建筑:
(一)建筑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或者工程技术具有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的;
(二)反映杭州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特定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
(三)属于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
(四)属于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近代现代重要的代表性建筑物、构筑物;
(五)其他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
第十一条 建筑所有权人、使用人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推荐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组织普查,并根据普查成果和社会推荐情况,进行历史资料挖掘和保护价值与类别的评估。评估结果应当及时告知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 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建议名录,征求所在地的区、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所有权人以及社会公众意见后,经专家委员会评审,报本级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第十三条 在城市建设中发现可能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时,建设单位应当暂时停止拆除或者施工,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并立即向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告。
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等有关部门进行评估论证。经评估论证具有保护价值的,建设单位或者建筑所有人、使用人应当采取先予保护的措施,再按照本条例规定申报历史建筑。经评估论证不具有保护价值的,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恢复建设活动。
建设单位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并报告的,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停工损失给予补偿。具体办法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由市、县(市)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标志。第十五条 依法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不得擅自调整或者撤销。因不可抗力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灭失或损毁、确已失去保护意义的,或者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撤销的,由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由本级人民政府组织专家委员会论证后公布。
历史建筑被依法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文物保护点的,自公布之日起不再列入历史建筑名录。
第三章 保护措施
第一节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第十六条 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历史文化街区确定公布后一年内组织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在征求有关部门、社会公众意见后,经专家委员会评审,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第十七条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及其保护准则;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
(三)历史文化街区的用地规划以及建筑空间环境、景观的保护要求;
(四)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物、构筑物和历史环境要素维修、整改的要求;
(五)规划管理及实施的其他要求和措施。
第十八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以及下列规定:
(一)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
(二)对现有建筑进行整修时,应当保持或者恢复其历史文化风貌。拆除不属于历史建筑的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应当经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批准;
(三)不得擅自改变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格局,不得擅自改变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空间环境以及建筑的外部风貌和使用性质;
(四)对现有道路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或者恢复传统格局和空间环境,不得新建客运货运枢纽、公交停车场和维修保养场、加油站等设施;
(五)不得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场所。
第十九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构筑物时,应当符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与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相协调,不得破坏历史环境要素和景观特征,不得危及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安全。
第二十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市、县(市)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前,应当征求同级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一条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土地使用性质不得擅自改变。确需调整的,应当经市、县(市)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二条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的基础设施配置、绿化等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范。确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规范配置的,由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保障方案,明确相关布局、措施等。
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因实施保护规划需要整修、翻建,难以符合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的,在不突破原有建筑基底、建筑高度和建筑面积且不减少相邻建筑原有日照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办理规划许可等相关手续。
第二十三条 区、县(市)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行使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市、区、县(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政策;
(二)组织开展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环境、建筑物、构筑物和历史环境要素的日常维护、巡查和管理工作,对濒危或者有损毁危险的建筑物、构筑物组织抢救性修缮;可以按照保护整修计划的要求对历史文化街区组织统一整修;
(三)指导、督促相关保护责任人履行义务,对历史文化街区内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加以劝阻,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四)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管理的其他工作。第二节 历史建筑保护
第二十四条 根据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以及存续年份、完好程度等,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历史建筑保护类别和相应的保护要求,实行分类保护:
(一)历史文化价值高或者科学、艺术价值高,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其建筑的外部风貌、主要平面布局、特色结构和构件不得改变;
(二)历史文化价值较高或者科学、艺术价值较高,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其建筑的外部风貌、特色结构和构件不得改变;
(三)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或者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其建筑的主要外部风貌、特色构件不得改变。
第二十五条 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和历史建筑所在地的区、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编制每处历史建筑的保护图则,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基本信息、风貌特色;
(二)保护范围;
(三)使用要求等。
第二十六条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的要求,编制市区、县(市)每处历史建筑的保护使用导则,明确历史建筑的保护类别、修缮维护、保护管理等具体要求。
第二十七条 历史建筑公布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使用要求书面告知保护责任人。书面告知应当明确保护责任人在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的权利与义务,具体格式由市、县(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确定。
第二十八条 在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因保护历史建筑确需建造附属设施的,应当符合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和保护使用导则的规定,并报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城乡规划、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前应当征求同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的意见。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损坏历史建筑主体承重结构或者其他危害历史建筑安全的活动。第二十九条 历史建筑的使用性质不得擅自改变。确需改变使用性质的,不得违反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和保护使用导则确定的保护要求,并报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城乡规划、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前应当征求同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意见。第四章 整修利用
第三十条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历史建筑中非国有建筑的所有权人和国有建筑的使用人为保护责任人。保护责任人按照本条例规定承担相应的保护和管理责任,负责建筑的维护和修缮,并承担相应的修缮费用。使用人应当配合保护责任人做好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三十一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保护规划要求,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供水、排水、排污、电力、消防等基础设施条件。
第三十二条 市、县(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和实际现状,组织编制保护整修计划,指导、督促保护责任人、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实施保护整修。
区、县(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在征得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同意后,可以代为修缮历史建筑,所需费用由保护责任人承担。
第三十三条 对历史建筑进行维护和修缮的,维护修缮实施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保护使用导则的要求编制修缮方案,报市、县(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审查。市、县(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对修缮方案提出的修改意见,维护修缮实施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予以采纳。第三十四条 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确定的历史建筑以外的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进行修缮的,修缮实施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保护规划要求编制修缮方案,报送区、县(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备案。
第三十五条 历史建筑存在损毁危险的,保护责任人应当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并向区、县(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报告。区、县(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协助保护责任人进行抢险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历史建筑经鉴定为危险房屋的,保护责任人应当根据鉴定报告,及时采取加固、修缮等保护措施。保护责任人不具备保护能力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第三十六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历史建筑上设置户外广告、招牌、泛光照明、空调外机、雨篷等外部设施,应当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外部风貌相协调。
相关部门在编制户外广告设置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时,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应当征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意见。
第三十七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因实施保护规划,或者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旧城区改建,确需征收历史建筑的,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予以补偿。被征收人选择货币补偿,或者选择房屋产权调换且安置房所在地段等级低于被征收房屋所在地段等级的,可以另行给予奖励。奖励的具体办法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八条 经批准迁移保护历史建筑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批,并在领取迁移新址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实施迁移。建设单位在实施历史建筑迁移保护或者拆除时应当做好测绘、信息记录和档案资料整理工作,并及时将有关档案资料报送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
第三十九条 因实施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需要,确需居民临时搬迁过渡的,应当给予相应的搬迁、临时安置补偿。
第四十条 在符合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对历史建筑进行合理利用。鼓励保护责任人将历史建筑对公众开放。
第四十一条 市、县(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督促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和保护责任人加强保护措施。对达到保护管理要求的保护责任人和列入保护整修计划的项目,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资金补助。
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与国有建筑使用人、非国有历史建筑所有人签订历史建筑保护协议,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义务和享受补助等事项作出约定。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按照相关规定处罚。本条例规定由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实施的行政处罚,属于经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负责实施。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未及时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的,由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施工、限期采取保护措施或者其他补救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建设单位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标志的,由市、县(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八条规定,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由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法建设行为发生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历史建筑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七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七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县(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备案的修缮方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确定的历史建筑以外的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进行修缮,致使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历史文化风貌受到破坏性影响的;
(二)修缮方案未经审查、审查未通过或者未按照修缮方案审查要求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致使历史建筑受到破坏性影响的。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依法履行审批职责的;
(二)发现违法行为不依法查处的;
(三)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关于中心城市建筑风貌管控的思考 篇5
(一)推动建筑风貌控制导则成果运用,严把规划条件制定关。
建筑风貌控制导则编制以后,应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将建筑风貌的具体规定通过相应的程序转化为引导实施的技术文件,做为规划部门指导城市风貌塑造的依据,才能使城市风貌实施工作变得切实可行。而规划管理中最有效的实施手段就是规划条件,因此,将风貌控制导则的对特定地块的具体设计要求,明确到规划条件中,建筑风貌的控制管理工作便师出有名,驶入正轨了。
将建筑风貌控制要求纳入规划条件中,将形成“风貌规划-风貌导则-规划条件”这样一个从“定性-定量-定位”逐步深入的动态化的管理过程。这种模式既能保证城市总体风貌规划和风貌导则的稳定性,又可以实现规划管理的灵活性、合理性与公平性,既能保证城市风貌的整体统一协调,又可以实现具体项目风貌控制的因地制宜。
规划条件中应用文字和图件明确建筑风貌控制要求,让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更准确地把握城市风貌塑造意图,并且更加自觉地进行分析、研究和贯彻。反之,如果不能将风貌规划和风貌导则的内容在规划条件中明确,那么城市风貌控制的要求就很容易在规划管理中被消解。因此可以说,规划条件拟定是规划编制的延伸,是对每一个项目实行案例式管理的法定依据,与通则式的控规管理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在规划条件中,在风貌控制方面,应明确建筑风格、高度、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要求,以及与周边重要建筑物的协调方式等指导意见。
(二)坚持重大项目多方案比选,严把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质量关。
规划条件核发后,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编制,就是落实风貌控制要求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尽力保证设计方案的质量,而坚持高质量设计和多方案比选,是保证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是对设计单位实行资格管理。原则上临主次干道的公共建筑、3公顷以上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由相应资质的甲级设计单位承担设计,高层住宅建筑、临城市重要支路建筑应由乙级以上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设计。
二是各类规划和建筑设计,特别是城市主要街区、重点地段、城市主干道两侧、道路节点等重要区域或重点项目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必须进行公开招标,实行多案比选、优化比选。
三是建设单位委托进行建设项目方案设计时,必须将风貌规划内容作为设计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严格落实规定建筑风格、建筑形体、建筑高度、色彩材质、建筑环境以及艺术设计要素,并形成建筑风貌设计专篇内容。未按规定进行风貌设计或风貌设计不符合控制要求的,不予进行设计方案核定和规划许可。
(三)兑现风貌控制规划要求,严把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关。
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审批,不仅是落实控制性规划各项控制指标至关重要的环节,更是兑现风貌控制要求、塑造城市风貌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对照风貌规划和风貌导则要求,严格依据规划条件规定,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审查、核定。
1、要求建设单位提供完整的、能充分表达风貌要素的设计方案,必要时可要求增加实物模型等表现手段,或要求在效果图中表现出拟建建筑周边风貌环境,以审查设计方案相对项目周边的风貌协调程度。
2、认真审查建筑高度、形体、色彩、材质、细部做法等风貌控制内容,必要时要求建设单位提供材质样品,或在施工现场制作外立面样例,以审查方案实施后的实际效果。
3、应建立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约束机制,规范其设计、施工行为,确保风貌控制要求严格实施。
4、推进审查、审批科学化、民主化,保证风貌控制不走样,一方面广泛征求专家和相关部门对设计方案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认真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
(四)完善风貌落实管控措施,严把日常监管关。
1、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核定后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时,未经原方案核定规划部门同意,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对风貌设计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变更。
2、完善规章制度,为依法行政提供依据。除编制建筑风貌控制导则以外,还需制定相应的风貌控制管理办法,用规章制度明确风貌控制内容,3、明确规划管理主体和建设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相应的奖罚措施,以规范风貌控制工作程序,保证风貌规划的有效实施。
4、加强批后管理技术力量,使相关人员能熟知建筑风格、色彩、材质、细部等风貌控制内容进行监督管理。
5、强化公示与公众参与。通过提高风貌管理的透明度,既加强对规划管理工作的监督,也加强对建设活动的监督。
(五)加强风貌实施批后管理,严把执法监督关。
1、建设工程开工后,建设单位应将建设工程总平面图和反映建筑风貌的效果图在施工现场临街位置公示至工程竣工,接受社会监督。
2、规划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内容,对建设工程风貌实施情况进行进行规划巡查和监督检查。
3、在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职能科室、执法支队、规划所应加强对建设工程的巡查监督管理,特别是建设工程外立面施工前,应对色彩、材质现场查确认工作提前告知建设单位。
4、建设单位及个人违反建设项目风貌控制内容及要求进行建设的,应责令限期改正,并依照《城乡规划法》、《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定进行处罚。
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风貌管理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城市风貌管理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古城建筑历史风貌的存续和发展 篇6
1 厚重的历史传统积淀
首先, 由于绍兴古城选址合理, 规划合理, 地理环境优越, 遭受大规模破坏较少, 各种历史街区和建筑保存较好, 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1], 并在1982年2月就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这为延续沿街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历史传统风格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可供参照设计的建筑实体对象。
其次, 绍兴的主要街道建筑非常富有水乡特色, 这也为沿街建筑立面设计增加了一点水的灵动和意趣。因为绍兴独特水乡地理环境, 便于形成传统民居和店铺前临街, 后靠河, 街河共存的格局 (见图1) 。
临水街道青石路基和外墙条石墙基, 由于长期经受水的侵蚀, 表面经常会呈现出斑驳陆离的凹坑, 由于水位经常随着季节和年份变化, 总会留下一点印迹,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都有明显青灰色的立面分层。就整条街道的临水立面而言, 经常还会有一些喜水的植物点缀其中, 增加了几分独有生气和灵动。而构成整个立面的主体墙面也因为湿度较高, 其石灰保护层被空气侵蚀较厉害, 仿佛形成了一片片青灰色的建筑装饰图案, 要是在积雪未化的腊月冬至, 整个建筑立面就构成一副水墨江南的风情画卷 (见图2) 。
这样几乎整个老城的主干道都有一些历史的名胜或古迹。这些历史建筑及其附属建筑构成的街道立面和沿街的传统民居的建筑立面相结合, 构成了以黑、白、灰为主色基调, 以柱、梁、枋、檩、椽为主要承重构件, 以木头、竹片、青瓦、砖石、粉泥为主要砌墙和装饰材料的传统建筑立面设计。
2 古城街道历史风貌的延续和保护的现状
绍兴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民间和政府都比较注重保护和延续历史传统。很多绍兴本地居民由于生活在鱼米之乡, 从古至今整体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都不错, 有着相对比较高的文化素养, 整个城市人文气息比较浓厚, 并且乡土观念很重, 这客观上有利于保护传统建筑, 有利于历史风格的延续。大多数绍兴人都比较勤劳和节俭, 对于民居的日常修缮和维护都比较及时, 并且经历战火破坏较少。与此同时, 绍兴市历届政府都比较重视古城建筑的保护, 先后修复了禹陵和兰亭、青藤书屋、沈园、大通学堂、越王台;提出了“修旧如旧, 风貌协调”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思路, 也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果。如绍兴仓桥直街荣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3]。
3 古城街道历史风貌的继承和发展
1) 继承和发展传统立面风格的重要性。
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4]。一座城市的造型风格和人们对城市审美意象, 总是由楼房、院落、街道等建筑和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匹配、相互适应之后所共同塑造的。水乡绍兴留在人们心中多半是“烟雨朦胧, 水墨江南”的江南古城形象, 而要更好地塑造这一形象, 不仅要有乌篷毡帽和黄酒社戏, 更要有承载和发扬这些传统的台门楼榭和巷弄街区。正是台门楼榭和巷弄街区构成了沿街建筑的主体, 它们的外部立面形象影响着人们对绍兴古城心中印象, 继承和发展关系着绍兴地方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古城风韵的再现。
2) 现代建筑对建筑历史风貌的冲击。
绍兴地处东部沿海,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经济上取得了巨大发展, 城市建设投入较多, 修建和改造了很多城市主干道两侧商业建筑和居民小区的住宅, 整个城市面貌变化较快, 不可避免地对原有城市建筑的历史形象产生了冲击。一些街道经常会有一侧是现代的高层建筑, 另一侧却是具有传统风格的中式建筑, 处在相同街道同一侧的建筑风格和造型也会迥然不同。许多新近开发的现代商住建筑立面形象对原有的城市风貌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会把原有城市的韵味破坏得面目全非。这种现代建筑风格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冲击在很多时候是无法避免的, 尤其是沿街建筑的外立面作为建筑主要外部特征和外在形象, 受到冲击更为明显。
3) 传统外立面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从外立面的装饰方面来讲, 绍兴市很多沿街建筑基本上继承了黑、白、灰的主色基调, 立面墙体大面积留白或涂灰, 中间用黑色线条分割。 图案装饰方面主要采用方形、圆形、回形、八边形等传统式样。一些住宅小区的围墙, 都有传统砖雕和石刻装饰或者采用了青瓦拼接的菱形图案, 采用青瓦盖顶和传统瓦当装饰, 并且在门窗的装饰方面选用传统颜色装饰, 在造型上沿用了传统的格栅式窗棂图案 (见图3) 。
从外立面结构方面来讲, 虽然建筑主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外墙特别装饰有传统干栏式建筑的木构架, 处理手法上有些是直接用暗红色涂料直接绘在白色墙体上, 有些是特意在墙体上外挑作出传统的结构样式。整体建筑立面式样, 大多数建筑都沿用了传统的山墙结构, 并开有八角形天窗。屋顶基本采用传统的坡屋顶, 并采用传统屋脊装饰, 部分还有吻兽作为翘角。
从建筑材料使用上讲, 各个建筑立面在传统继承方面和表现方面各有不同, 有些采用传统粉泥涂饰立面或选择用传统色调的涂料涂饰立面。在沿用传统建筑结构前提下, 也有用玻璃等现代材料作为立面主体材料的, 这也不失为一种创新和发展。很多已有历史建筑都采用了现代LED灯具进行夜间亮化改造。通过现代照明材料勾勒出了美轮美奂的传统建筑形象, 传统建筑立面风格被很好的展现出来 (见图4) 。
4 结语
古城绍兴是人们梦中的江南, 而要展现水乡江南的古城风韵和历史魅力, 探讨沿街建筑外立面设计就显得相当重要, 因为人们对于一座城市的风格印象, 总是先从它沿街建筑外立面的风格特征中获得的。现代建筑技术和建筑流行潮流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 必然会对传统历史风貌产生冲击。在沿街建筑外立面设计中, 如何有效地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就要在立面设计上一方面注重“参古”, 形式上参考传统, 尊重历史, 延续传统, 注重和保护传统, 另一方面也要“趋时”, 沿街建筑立面的材料、结构、装饰上可以进行继承和发展, 创造一种新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立面形式。
参考文献
[1]伍燕南.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谈对建筑仿古的反思[J].山西建筑, 2008, 34 (32) :64-65.
[2]东方旅游网.http://tour.cnool.net/news/0-1-14/11408-1.html.
[3]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ity/txt/2009-05/03/con-tent-17711884.htm.
[4]TOM新闻网.http://news.tom.com/1003/20031209-507382.html.
历史风貌建筑系统 篇7
〔关键词〕 历史街区历史建筑 城市文化 城市规划 保护与发展
一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与杭州城市文化
1、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与杭州城市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城市是人类在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聚居地。在这一改造和创造的过程中,正如著名的“文化景观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任何文化景观的塑造过程,既离不开自然因素也必然体现人的思想和行为,反应出人类自身知识以及思想的演进。可见,“城市”与“文化”之间具有如影随形的亲密关联,既可以说城市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而人类文化则是城市得以发展的内在力量和品质,二者共同滋养和培育了“城市文化”。可以说,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就是在历史过程成长起来并保留至今的杭州城市文化遗产,他既是城市过去文化的结晶,也是城市当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是杭城历史的见证,是杭州城市特色的独特体现
城市如人,有其诞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记录了杭州城市发展的历史片段,是杭州城市历史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体现了杭城特定时段、地段的建设风貌,也保留下了不同时段、地段的杭城人们的生活足迹。这些历史风貌和足迹可以说是很普通的,但正是这具有普通风貌和足迹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却以其独特性、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杭州独一无二的发展见证,甚至成为杭州的重要形象。因而,保留至今的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就成为我们认识杭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文本”。
3、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是杭州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文化被誉为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未来城市竞争将是以文化为主导的竞争。作为杭城文化独特见证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则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他在杭州城市形象的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杭州城市发展中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不是杭城发展的包袱,而是杭城发展的财富、资本和动力。
二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事业的基本状况及其面临的问题
1、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事业的基本状况
继2004年杭州市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以来,杭州市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05年杭州市出台的《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及《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实施细则》,标志着杭州市以历史风貌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制度的形成。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认识的不断提高,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定》、《关于加强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和危旧房改善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等配套管理规定。目前,基本形成了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认定、保护规划、保护修缮、保护利用、资金筹措、工作机制、搬迁安置等七个方面较为系统的政策法规体系。截止目前,杭州市共确定了26处历史文化街区(包括11处历史街区、15处历史地段),总占地面积约416万平方米,共分五批公布了284处历史建筑,总建筑面积约40余万平方米,且数量和类型都有较大的拓展,标志着杭州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力度的加强。由此可见,杭州市的歷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事业正处在上升阶段,“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已成为耳熟能详的词语,其保护和利用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2、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面临诸多问题
杭州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难点和问题。
杭城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直接破坏总体来说来自两大方面。一为自然损害,包括暴风雨、火灾、白蚁等,这些自然因素是无所不在的,甚至是一种“日常状态”,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防范,而不可能完全地杜绝。其实自然破坏之外,最令人担忧的是人为破坏,包括非法盗窃、基础建设以及管理、决策、立法、规划等保护工作不到位。虽然有时候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不得不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有所让步,但是一些过于无知无畏的表现,则是非常令人痛心和遗憾的。
同时,当前杭城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正经受着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特色危机”以及“城市记忆的消失”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杭州也不例外,像早期规划建设的清河坊历史街区,现在也是颇具争议,传统的老街区已被彻底地清理,“假古董”和外来商业文化充斥着整个街巷。
三几点建议
1、杭州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应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得到切实落实
现代城市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开拓创新,谋求现代文明;另一方面又不可能完全抹去和抛开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历史遗产,创造一个所谓的全新的城市。如同个人的发展道路,也不可能断然与其成长历史分开一样。克拉孔就曾说过,“一个社会要想从它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革求创新,其结果必然招致悲剧,一个城市的发展其实也是如此。面对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之势,杭州的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文化建设,而杭州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则是杭州城市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是地方性的,就越是世界性的”,当前杭州正努力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这就需要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中注重学术层面的深入评析和讨论,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可行性,做好对保护规划的落实、监督、管理等,不随意调整和改变保护规划,让保护规划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多做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精品工程。
2、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视野要开阔
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且包含着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多层面的意义和特征,因此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绝不是单纯的建设行为和技术行为,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综合的文化继承和创新工程。以杭州历史街区为例,既要加强街区内物质文化的保护,也要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既要加强地上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保护好地下遗产;既要重视可视性强的“上等”建筑,也要重视那些“貌不惊人”但代表广大民众生活的普通建筑。而在保护办法和管理层面,则要加强保护领域各个环节的保护力度和协调合作,并扩大保护和利用领域。既要加强政策、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也要加强保护科研和技术的提高;既要加强政府层面的保护力度,也要引导广大公众的参与。凡此等等,都需要增加我们工作的广度、深度以及成效。
3、加强杭州城市文化建设及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研究
杭城文化建设以及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只凭一腔热情还是不够的,“好心办坏事”所引发的建设性或保护性破坏屡有耳闻。尤其是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领域,一些短视、庸俗和过度的开发行为,不但不能揭示街区和建筑所具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而且往往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务必坚持保护的基本原则,并加大人力、资金的投入,探讨符合保护的原则及方法,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国内外文化建设以及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已有的而且比较成熟的先进理念和保护原则;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杭州本土建设和保护途径,构建具有杭城特色的文化建设和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体系。
四结语
杭州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利用好杭城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并传递给子孙后代,是我们杭城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正如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孟浩然所感怀的那样,“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不断演进的历史告诉我们,“现在”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我们”也只是历史过程中的匆匆过客,而文化的前延后续、生生不息才是最为重要的。做好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继承和创新杭州城市文化,是我们肩头所负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吴良庸.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79-395
〔2〕吴良庸.城市设计与建筑创作.北京规划建设.1995(2):2-4
〔3〕吴良庸.北京市的旧城改造及有关问题.建筑学报.1982(2):8-18
〔4〕吴良庸.系统的分析,统筹的战略—人居环境科学与新发展观.城市规划.2005(2):15-17
〔5〕 余英时.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文化传统与文化建设.三联书店.2004:249
〔6〕约翰·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6
【历史风貌建筑系统】推荐阅读:
历史风貌建筑08-14
历史文化名城风貌05-09
历史文化风貌区10-11
上海优秀历史风貌区10-24
建筑风貌整治07-05
建筑风貌规划11-13
初中历史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教案11-22
村庄建筑风貌现状分析10-21
建筑形象与城市风貌08-03
关于中心城市建筑风貌管控的思考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