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城市风貌建设

2024-10-26

寒地城市风貌建设(精选7篇)

寒地城市风貌建设 篇1

1 我国北方寒地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的目标

进行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为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应有的、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使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真正意义上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促进人们健康生活、社会安全文明等。我国北方寒地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的目标, 即建设具有北方寒地城市特色, 形成北方寒地城市特有的发展模式与规模体系, 改善城市环境, 促进城市发展, 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 实现人、社会、自然的相互融合。

针对这一目标, 摸清我国北方寒地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的分布与生长规律, 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功能, 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的功能, 是进行我国北方寒地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的核心问题和主要内容。这其中, 摸清分布与生长规律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全面探索绿化植物景观生态服务机理与功能是进行生态建设研究的核心, 如何发挥生态功能促进城市发展的规划和管理思路研究是实现研究成效的关键和保障, 三者的关系相互递进, 研究层次逐步升级。

2 我国北方寒地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的研究具有复杂性, 涉及到物质、空间、时间、能量等生态变量, 针对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的研究主要是对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关系的研究。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的实现与否首先取决于城市内部绿化植物景观之间, 与城市环境之间是否融洽。故生态学原理是开展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的重要指导理论。在此基础上, 以整体景观为主体, 强调景观空间布局的景观生态学, 在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研究中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生态学理论主要包括生态因子理论、生态位理论、植物群落演替理论以及生物物种间、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等, 为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提供了部分理论基础。而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理论更有针对性, 是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 同时注重研究景观的空间布局, 强调景观布局空间结构的合理性、空间景观的多样性、空间内容的异质性, 进而促进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理论, 帮助解决城市绿化植物景观分布、规划等问题。

3 我国北方寒地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的注意事项

在确定植物群落类型时应充分考虑我国北方旱地城市的气候特征, 结合绿地空间建设规划和植物自身特点, 尽可能选择能够充分发挥绿色景观植物功能、符合预期规划、减少维护养护开支, 使城市环境接近自然的绿色景观植物。在此基础上, 构建绿地斑块、公园绿地、绿廊等绿化植物景观, 再加上以绿化植物为主体外的动物、微生物, 全面打造生物群落生态系统。

考虑到斑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进行斑块建设时要考虑斑块大小、形状、功能等因素, 植物斑块的面积越大、容纳的生物种群越多、越能提高碎裂种群的存活率。在进行廊道建设时, 应充分考虑廊道的连接性特点:一是将生物斑块进行连接, 二是将因城市道路、建筑物隔离的绿化植物景观带进行连接。在此基础上, 还应充分考虑廊道即边缘斑块的含义, 廊道也具有生态功能, 正是其自身生态功能与连接功能大大提升了孤立斑块的生态效应, 使整个绿化植物景观生态连为整体。

4 我国北方寒地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的评价研究

对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的评价主要包括价值评价、指标评价、景观评价3个方面。因为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系统具有生态、社会、经济3个方面的功能, 故在进行价值评估时, 应将绿化植物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分为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 评价结果为城市科学绿地规划布局、明确城市绿地发展模式和建设标准、绿化植物群落选择标准及依据、绿化植物景观生态管理与经营等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评价指标主要针对于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布局、结构是否合理, 景观生态建设是否能够满足预计功能需求2个主要问题进行确定, 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独立性、可操作性,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的研究、筛选和确定指标识别办法、现有数据的收集与测定、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分析、评价结果科学解释等步骤建设的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摘要: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一方面要符合较高的指标要求;另一方面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使得整个系统全面、完善。北方寒地城市因其固有的区域、气候特点, 对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的要求更具针对性, 在植物种类选择、景观搭配布局、景观区域建设等有更为明确的需要。通过对我国北方寒地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的研究, 为北方寒地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出可参考意见。

关键词:北方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生态,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峰.城市绿地植物景观生态设计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9)

[2]庞松龄.刘双军.浅谈北方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 (1)

寒地城市风貌建设 篇2

目前对寒地城市概念的理解主要从季节温度、日照时间、降水形式、纬度标准、季节性商业活动和滑雪季节的长短等不同角度来定义。在欧美国家, 这类城市被称为“冬季城市” (Winter-cities) ;在日本, 这类城市被称为“北方城市”;而在中国, 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多习惯于称这类城市为“寒地城市”。实际上, 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 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寒地城市最显著的气候特征出现在冬季, 具体表现为:温度一般低于0℃;降水经常以雪的形式;白昼及日照时间短等3个特征的持续时间和季节变换明显。根据寒地城市的地域特征, 注重寒冷季节的特点, 加强寒地的城市特色的研究, 城市环境就可以得到改善。

2 长春市寒地城市环境建设的负面影响

长春市是典型的寒地城市, 寒冷天气对城市环境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总结如下:

2.1 城市交通

气候对寒地城市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冬季的交通问题。由于频繁的降雪来不及从道路上清除, 形成冰雪路面, 导致冬季机动车行驶速度缓慢, 交通运营能力大大降低, 影响城市生产和生活。另外, 由于寒冷和路面光滑, 使得在其他季节选择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方式的人们在冬季不得不选择公交车, 甚至出租车, 造成公交车辆拥挤, 影响了人们的出行, 导致城市中心区吸引力下降。

2.2 物质损耗

寒冷和降雪导致寒地城市在冬季的物质损耗大大增加。冬季采暖期长, 居民住宅以及公共设施要消耗大量的煤炭和电力等能源, 昼短夜长的冬季气候特点使得城市冬季消耗大量的照明用电;频繁的降雪导致冬季用于清雪的投资加大, 增加了城市的财政负担, 冬季由于降雪和结冰导致各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 处理事故的各项费用增加;寒地城市房屋墙体加厚, 屋顶需做保温处理, 加大了建筑材料的成本。

2.3 绿化景观

由于气候、土壤等因素, 寒地城市可生长的植物品种相对较少, 尤其是在漫长的冬季, 绿化环境的缺少使寒地城市景观大受影响, 城市往往给人以萧条冷落的视觉感觉, 户外环境对市民的吸引力也大大下降。

2.4 居住环境

在严寒气候条件下, 建筑内部为了获得充足的日照, 需要较大的日照间距, 导致城市用于住宅建设的用地面积增加。而我国人口多, 寒地城市人口密度比起地处欧洲及北美洲的寒地城市来说大得多, 为解决居民的住房需求, 不得不对建筑日照间距进行一定的缩减, 因而影响了城市居住环境质量。

2.5 行为方式

寒地气候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包括人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寒冷的气候室外的温度较低, 持续的时间较长, 人们除了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活动行为之外很少会在室外活动。相应的减少了户外的运动和户外娱乐的时间, 市场的购买力和消费能力也随之下降。

2.6 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 寒冷的冬季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寒冷的天气和不宜于行走的光滑路面, 迫使在其他季节选择自行车和徒步出行的人们不得不选择公交车或出租车等交通工具, 造成了公交车人员拥挤, 高峰时间交通拥堵现象, 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节奏。

其次, 人们长时间处于拥挤和汽车尾气侵袭的环境当中, 会造成汽车内空气不流通, 使公交车成为冬季上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高发场所, 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健康。

再次, 冬季日照时间较短, 限制了居民的户外运动, 致使人体对阳光摄取量的减少, 尤其是对老人和儿童的健康不利。

另外, 冬季寒冷的天气限制了居民户外运动的同时, 也间接的减少了人们交往的时间, 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会导致心理上的压抑和情绪的低沉, 甚至导致酗酒、自杀、事故和暴力等。

3 长春市适宜寒地城市环境建设对策

长春作为典型的寒地城市完全具备进行寒地城市环境空间设计的潜质。只要通过对国外寒地城市发展的经验进行分析, 结合长春市寒地城市的地域特色, 从多层面、多角度综合制定长春市城市环境空间的特色设计对策, 必定会提高长春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文化以及居民的生活品质, 增强城市自身竞争能力, 体现地域特色, 创造出冬季更适居的城市空间环境。另外, 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还会引来更多的人才和企业, 来长投资兴业, 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打造长春国际化城市的形象。

3.1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环境空间设计中, “以人文本”始终是不可轻视的设计主要方向。城市的居住者是城市向前发展的推动力量。改善城市居住环境能够使居住者受益, 引导城市发展原动力——人, 更好的发挥城市动力的强大作用。城市环境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因素。想要人类能够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就要以提高人的生活环境质量为本。寒地气候条件下的城市环境设计, 就是要补偿不利的气候条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就要求城市规划与各项建设者, 应充分考虑到寒地居民在不利自然条件下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做出适当的应对, 包括从户外休息空间、环境布道、住宅建筑、交通等几个方面, 表现寒地城市人文理念的设计。

3.2 改革规划机制、规范建设行为

一个城市的发展最主要的还是决策者的长远目标, 忽视寒冷气候的城市规划是目前我国一些寒地城市在规划与设计方面的通病, 导致许多在图纸上看来令人振奋的规划设计实施以后却由于漫长冬季的影响而与预先期望的结果相差甚远。

因此, 长春市在充分尊重气候条件, 考虑“冬季生态”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 按照季节特点的需要制定相关对策是十分必要的。从寒地城市设计的整体性考虑, 要加强政府的强制力度, 规范建设机制对劳民伤财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要严加制止。还有考虑管理层面, 应针对不同地域和气候特点制定相应的设计标准和城市设计导引, 以利于加强对城市不同地域建设的指导。

3.3 强化季节差异, 增强寒地特色

近些年来, 长春市及北方寒地城市的发展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克服由于气候条件和传统产业衰退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制约, 谋求新的突破和发展, 创造生态适居的寒地人居环境是未来寒地城市发展的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寒地城市从规划设计、管理到建设实施以及适宜的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综合系统地研究。长春市是北国的春城、汽车城、电影城、森林城、科技文化城、大学城。保持自身特色有助于寒地居民进一步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并提升寒地城市的知名度, 对于寒地城市建设发展至关重要。盲目照搬和一味模仿南方气候温暖地区城市的建设经验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小区规划、园林设计只能导致北方寒地城市自身特色的丧失。寒地地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特点和文化历史沿革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这一背景是保持寒地特色的基础。寒地城市只有将地域特色继承和发扬光大, 才能在当前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4 把握冬季文化主调

从长春市寒地城市特色出发, 把冷作为一种资源积极开发, 冬季文化打造主题如:每年的冰雪节、2007年亚冬会。长春作为全国冰雪运动重点城市, 2007年长春市代表中国承办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 已经极大地推进我国冬季项目的普及和发展, 促进了我国冰雪运动水平的提高。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发挥冬季城市的地域特色, 增加冬季城市的活力, 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大力发展冬季冰雪旅游项目。

3.5 开展丰富多彩的室外活动

长春市在开放空间的活动支持方面, 不同季节应设计安排不同类型的休闲活动, 做到四季兼顾。欧美一些国家的城市广场在设计中十分注重活动支持, 如英国伦敦的百老汇 (Broadway) 广场、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广场、巴黎市政厅广场等, 夏季可为音乐会和其它形式的娱乐活动提供舞台, 冬季则作为溜冰场, 吸引大批的溜冰爱好者和观赏者, 活跃了空间气氛。与之相反, 我国许多寒地城市的广场冬季却普遍处于萧条冷寂的状态。就拿位于长春市中心的文化广场为例, 在这里春、夏、秋三季, 鲜花烂漫、绿树成荫、风光旖旎, 附近的居民在这里散步, 放风筝, 偶尔还会欣赏到民间团体带来的文娱节目很好地起到了休闲娱乐的效果。但到了冬季, 这里却变得格外萧条, 少有人问津。实际上, 寒地城市的开放空间冬季除了可作冰雪作品的观冷场地, 还应尽可能创造让市民及游客参与活动的机会, 如提供自己动手作冰雕、雪塑的场地以及提供具有北方地域特色的广场文化节活动支持, 如溜冰等等, 增加冬季户外环境对市民及游客的吸引力, 增加开放空间的活力。艺术汇演、风筝比赛、设置冬季户外运动的健身设施和户外比赛, 这一点对于改变寒地城市开放空间冬季利用率低下的局面尤为重要。

3.6 大力开发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既包含地下通道、地下室、地下车库等单一功能的建筑形式, 也包含地下管网系统以及共同沟, 还包含多种功能混合的建筑综合体。地下建筑综合体已经成为地下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所谓地下建筑综合体就是将行车、步行、停车等交通功能与商业服务等经济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地下综合建筑, 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功能重叠、空间整合、设施综合等方面, 而且一般与地面交通、建筑等连为一体。地下空间的开发, 具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地面景观、减少交通干扰、强化城市功能等多方面作用, 在城市现代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下, 地下空间利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原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基础上, 加大投入力度, 优化现有地下发展空间, 体现城市特色、有利于创造个性化的悦人空间。长春现有的地下空间, 绝大多数都是二战时期遗留下来的, 近期建造的仅占一小部分。除用于战时需要外, 现大多被作为购物中心地下通道和地下储物空间 (仓库、车库) 来使用。而国外则不然, 除拥有上述功能外, 在发达国家的地下空间, 通常建有人工瀑布、假山、微型广场等人造景观, 在这里还经常可以免费欣赏到民间艺术团体所带来的节目。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购物, 还可以休闲娱乐。不仅给居住在寒地城市的人们增加了一个好去处, 为枯燥的冬季生活增添了一缕色彩。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地下空间具有保温效果好的优势, 可以节约大量能源。对于资源日益枯竭的现今社会, 无疑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4 结 论

具有地域特色的寒冷气候城市长春, 寒地城市人居环境这一研究方向立足我国北方寒地城市, 是极富特色的研究领域。与世界寒地城市学科组织建立了稳定的联系, 为建立具有北方特色的城市环境, 提高北方城市环境质量做出贡献。要塑造长春城市特色就必须要突出长春的地方精神。从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 以历史为轴线, 探索和分析长春的地方精神, 深入探索那些存在于地方形式背后的规律和实质。只有这样, 长春的城市特色的塑造才不会流于形式而得以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从气候条件、地域文化、城市环境、建筑环境、经济技术等方面入手, 分析了寒地城市公共环境形态和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明确了寒地城市公共环境的地域特征, 对寒地城市公共环境形态创作的合理性和丰富性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同时, 本着提高寒冷气候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根据长春城市公共环境处于寒地气候的现状, 总结了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提出了长春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发展方向。

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研究 篇3

1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寒地城市具有鲜明的四季特征。尤其在严寒的冬季, 自然因素如气温、寒风、阳光及降雪, 对城市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气温严重制约寒地城市居民的外出活动;空气通过不同的街道走向、建筑物布局时, 可以带给人不同感受的风环境;充足的日照条件可以极大的促进寒地城市人们的身心健康;寒地城市冬季降雪虽然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 但也会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不便;

2) 交通影响:冬季频繁降雪形成的冰雪路面, 可导致人员出行和机动车速度减缓, 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干扰。同时冬季严寒气温和光滑路面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使平时依靠步行或自行车出行的人们不得不乘坐公交车或出租车, 不但造成公共交通的拥挤, 影响人们的日常出行, 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诸多不便;

3) 绿化景观:由于气候、土壤等因素, 寒地城市可生长的植物品种相对较少。尤其在漫长的冬季, 缺少绿化环境给寒地城市带来一种萧条感, 人们对户外环境的向往度大大降低;

4) 行为方式:人们的行为方式受寒地冬季气候环境的影响巨大。如冬季寒冷的自然因素带给人体感的不适, 加之降雪形成的冰雪路面, 使人们在出行时除了必要的行为活动如上班、上学、看病和日常购物等以外, 其他非必要的行为活动相应减少, 人们冬季户外的休闲娱乐行为大幅减少。并且由于冬季天黑较早、室外气温低, 人们在城市中的夜生活也受到巨大影响。

2 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1) 忽略地域因素:当前我国的寒地城市广场, 户外设施设计大多是根据夏季温暖气候条件下考虑的, 却忽略冬季特殊气候对其的影响和使用。长期忽视对冬季户外公共聚集的硬件支持, 使市民的户外文化活动每年周期性中断, 从而造成良好的公共室外活动影响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冬季的寒地广场往往成为大面积的萧条空地, 使人们望而却步;

2) 缺乏功能要求:由于盲目效仿和大搞拿来主义, 导致我国目前的寒地城市广场普遍忽视环境因素, 缺乏功能要求。如硬质铺地过大, 使寒地城市广场在冬季成为步履薄冰的场所;绿化设计的缺乏和不足, 简单的大面积种植草坪, 使寒地城市广场的景观形式平面化, 不仅过于单调乏味并且无法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微气候;

3) 形式重复单调:我国景观设计这一理念引入时间不长, 当前许多广场设计还停留在模仿复制或者盲目建设的阶段。以模仿西方模式作为标准, 导致寒地城市广场缺乏合理的功能定位, 形式单调, 同时也破坏了广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美感。许多广场设计在形式和色彩等方面比较相近, 很难体现空间特点和地方特色。缺乏对使用者的行为体验和精神需求等方面的考虑, 使寒地城市广场无法展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精致、多元化的审美要求。

3 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对策

1) 寒地城市广场的色彩:寒地城市冬季色彩单调, 广场的色彩规划应以暖色系为主。在色彩搭配方面, 可先确定某一种暖色系作为主导色, 再根据色彩搭配常识对该种色彩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进行变化调整, 来作为主导色的辅助色和点缀色进行搭配, 使寒地城市广场的色彩既温暖又协调统一。夜景观的色彩设计是寒地广场色彩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寒地城市冬季昼短夜长, 适宜的夜景灯光可以在冬日的夜晚为人们提供温馨的室外环境, 还有助于维护广场的安全。并且丰富的夜景观有利于塑造寒地城市形象, 提升人们在夜晚对城市的认知度;

2) 寒地城市广场的绿化:尽管寒地城市冬季漫长, 但同四季如春的南方相比, 具有四季分明气候优势, 因此, 对于寒地广场的绿化设计应强化季节差异。植物搭配考虑四季绿化的需求, “春花、夏叶、秋果、冬态”使每个季节都可体验到植物带来的景观效果, 并利用植物的冬季形态特征, 创造寒地植物特色。绿化选用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多种乔、灌、藤和草本植物, 在广场空间层次上合理配置, 构建绿色生态的广场植物群落;

3) 寒地城市广场的出行安全及舒适保障:为缓解人们在冬季出行时的不安全因素, 应考虑寒地城市广场周边道路的人车分行, 限制过境车辆并限制车速。同时, 寒地广场内的地面铺装材质及景观设施应考虑防滑设计及遮蔽、融雪的需要。在寒地城市广场设计冬季避风的休息亭, 可以减轻寒冷带给人体的不适, 温暖的临时休息空间可以有效延长冬季户外的活动时间。注重寒地城市广场的防滑设计, 地面铺装应以冬季使用为主进行设计, 在主干道上采用以深色为主的粗糙质感材料铺装, 即可在主动人工扫雪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吸热辅助除雪、除冰。采用常见的天然材料如石板、石块、面砖等, 不仅节约耗费并可以缓解雪雨天的防滑。同时, 在广场上下有高差处应设防滑条、扶手;

4) 寒地城市广场的高差设计:在寒地城市环境中大面积的空旷场地不但缺少情趣, 并且在冬季覆雪后会形成“雪反射”。因此寒地城市广场不适宜设计大型空旷场地, 并应适当增加高差, 避免雪反射。在冬季, 有高坡处就优势堆出雪梯能增加场地对儿童的吸引力;下沉的广场对抵御寒冷空气有很好的效果。下沉广场内适当引入绿化进行植物配置, 可以增加空间的活力和趣味;

5) 寒地城市广场的多样性:我国目前的城市广场形式过于单一, 寒地广场更是如此。可借鉴国外的做法, 依靠政府从规划角度上制定相关鼓励政策, 在机制上引导寒地城市的广场建设。广场的形式应以地方特色为依据, 注重多样性建设, 如兴建室内化公共广场, 地下与半地下结合的城市广场等, 使寒地广场在形式、功能、主题上富有特色, 为寒地城市创造舒适温暖多样的公共环境。

参考文献

[1]闫立杰.寒地城市广场环境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寒地城市道路景观色彩设计研究 篇4

一、寒地城市进行道路景观色彩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美化寒地城市环境

由于寒地城市本身的气候以及环境特点,导致寒地城市整体色彩较为单调。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因此,通过道路景观色彩的设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修补因气候和城市规划失控所造成的严重破坏的城市风貌。

(二)为人们提供生活信息

在进行寒地城市景观色彩设计的过程中,大部分设计都会运用色彩来重点强调某些东西,例如寒地城市的指示牌、站牌、电话亭等环境小品,其色彩面积小且鲜明有特色,因而可以从周围色彩环境中跳出,使人们更容易捕捉并识别,方便更快捷地获取所要的信息。

(三)进行和谐气氛的渲染

在进行道路景观色彩设计的过程中,根据寒地城市的文化传统色彩进行相关景观设计,可以为城市创造出良好的景观环境。通过色彩设计,我们可以进行相关情感的传达,从而渲染和谐的气氛。

二、现阶段我国寒地城市道路景观色彩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季节景观不易兼顾

在我国东北寒地城市中,我们发现,季节景观不易兼顾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不同季节道路景观色彩差异较大,尤其是冬季与夏季。例如,在部分高寒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常常使用白色的雕塑与水池,但是到了冬季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水池往往变成垃圾堆;二是道路两旁的花坛在冬季往往会与枯萎的草木混在一起,让道路景观显得色彩单调。因此,应加强冬季道路景观建设,创造四季宜居的城市环境。

(二)传统城市色彩被破坏

为了提高寒地城市的整体形象,相关部门积极进行城市道路景观色彩设计。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传统的城市色彩被破坏,城市道路景观色彩设计重复现象较为严重,地域色彩表现不明显。

(三)缺乏整体色彩设计

在现阶段部分寒地城市道路景观色彩设计过程中,整体色彩设计观念的缺乏直接导致城市道路景观色彩缺乏关联性,道路两旁的绿地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没有根据寒地城市的特点以及人们的需求进行设计。

三、寒地城市道路景观色彩设计的相关策略

由于在严峻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寒地城市居民理应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以补偿不利的气候条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城市规划与各项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到寒地居民在不利自然条件下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

(一)色彩搭配策略

色彩调节是一种手段、一种技术,是利用色彩所具有的心理、生理、物理性质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舒适的并且具有高效能的道路环境。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严峻,寒地城市都拥有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城市往往会面临严寒的侵袭,冬季降雪较多,大部分时间城市是白雪皑皑,城市本身色调较为单一。因此,在进行道路景观色彩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多种色彩的搭配。例如,在冬季我们可以使用暖色系进行相关景观的设计;在炎炎夏日,我们就可以使用一些冷色系的色彩进行景观的设计。在景观色彩选择上,我们尽量选用2—3种色彩较为合适,通过这种色彩的搭配,我们可以平衡寒地城市的气候环境,进而做到夏冬兼顾。

(二)道路绿化策略

在寒地城市的绿化主要使用常绿乔木,这导致寒地城市一年四季都是一片灰绿。因此,我们在进行道路绿化过程中要注重色彩的使用。例如,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树种,这样可以较好地美化环境。

(三)保护生态环境

进行寒地城市景观色彩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很多南方树种是不适合在寒地生存的,移植过来也是昙花一现,无法长久。寒地城市的自然环境限制了绿色植物的种类,只有把重点放在道路景观的其他方面。因此许多寒地城市都力图塑造积极的冬季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冬季的活力和吸引力。

四、结语

寒地城市往往拥有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地域气候特征对于人居环境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一直是困扰寒地人居环境发展的一个大问题。通过对寒地城市道路景观色彩设计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发现色彩设计在寒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探究 篇5

寒地城市是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城市广场融合了城市历史文化, 体现了城市精神、特质, 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和风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铺装景观作为广场景观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 在营造空间的整体形象上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寒地城市的广场景观设计中, 地面铺装的景观设计却往往处于容易忽视的位置。在广场铺装景观设计中总存在一些问题:如铺装的色彩设计过于鲜艳、富丽, 形成喧宾夺主混乱的气息;地面铺装选择的材料过多, 各式各样的材料同时存在, 大大破坏广场景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地面铺装的形式单一, 图案缺少变化等等。这都说明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1 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现存问题分析

1.1 广场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繁杂内涵不足

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存在形态模糊繁杂的问题, 过分追求形式和造型上的变化, 削弱了空间的表达力及控制力, 忽略了广场铺装景观整体形象的塑造。有的铺装景观设计的美感缺失, 削弱了广场空间的性格和气氛, 降低了广场铺装设计的艺术性, 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有的盲目的模仿、照搬照抄国外的广场铺装设计, 没有结合寒地城市自身特点, 合理好处理继承与发展问题;还有的一些主题广场的铺装景观设计没有对主题烘托、氛围感染力的塑造起到很好的作用。从实体艺术层面上没能反映出寒地城市主题文化的内涵特征。这些都是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的处理不善, 造成了寒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认同的遗失。

1.2 广场铺装景观材质设计选择忽视气候特性

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忽视寒地城市气候特点, 没有考虑到广场地面铺装材料的防滑性, 不能确保行人安全, 降低了广场使用率。有的广场为了追求美观, 全部使用花岗岩铺装, 但是花岗岩渗水性较差, 遇到冰雪天气, 经行人的踩踏, 很容易在表面形成凝结层, 使材料的防滑性大大降低。有很多广场所使用的花岗岩材料虽用火烧面、斩假面、剁斧面等方法处理, 但由于材料本身的硬度较高, 抗压强度较低, 这样的地面铺装在使用几年之后经常出现碎角、裂纹的情况, 破坏了广场的使用环境, 也增加了维修难度。

1.3 广场铺装景观色彩设计运用脱离周围环境

铺装色彩设计如果脱离了环境, 就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 会降低广场的空间表现力。目前, 很多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整体色彩较单一, 最常用的色调是灰色, 并基本作为广场地面主色调使用;绿色次之, 基本以草坪的形式出现;然后是红色、黄色、黑色常作为点缀色出现, 黄色调偶尔成为广场主色;最后是蓝色、橙色、白色、粉色在广场铺装色彩设计中也偶有采用。色彩在寒地广场铺装设计中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 设计者不但没有很好的考虑环境中的色调的协调性, 也没能对空间的限定、气氛的营造起到很好的效果。另外, 大部分寒地广场铺装的色彩设计的组合变化突破度也较低, 形成的花色图案也比较陈旧, 弱化了对空间气氛的营造作用, 缺乏丰富的空间表情, 吸引力、感染力明显不足。

2 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方法探析

2.1 广场铺装景观形态设计空间层次丰富

寒地城市冬季时间较长且寒冷多冰雪, 必须考虑不良气候条件对人们户外运动的影响, 使城市广场在不良的气候情况下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广场是人们共享的城市文明舞台, 它既反映作为正常人群的需要, 又要综合考虑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寒地城市广场铺装设计要考虑人行为的多元化需求, 以及人对空间的感受。在铺装设计时应注意气候的适应性设计。城市广场底界面的多层次化有助于改善局部小气候环境, 而且有助于增加空间的趣味性。铺装景观造型的立体化也是寒地城市广场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并可以结合绿化增加其空间活力和趣味。

2.2 广场铺装景观材质设计彰显地域文化

铺装材质的设计可以以传统文化与地域性特色为出发点, 选取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要素在底界面上进行视觉性表达, 以此表现地域性的真实感。应满足使用要求和气候特点, 并提供坚实、耐磨、防滑的材料。材料表面质感也应进行合理选择, 如要营造优美优雅、显得冷静的空间可以选择光滑细腻的材料;如要营造坚实, 稳重, 富有力度的空间可以选择石材。寒地广场铺装材质的设计构思同样需要立意, 通过一定的造型、图案和空间组织将其巧妙地表现出来。根据具体环境, 运用不同质感、图案和色彩的材料, 创造动人的地面景观, 表现和加强场地的特性。结合寒地城市空间的历史和现状、城市文脉, 赋予广场铺装设计的历史性, 使广场铺装设计既立足于现代, 又要很好的与地域、历史、文化结合, 形成自己独特的广场文化环境。

2.3 广场铺装景观色彩设计呼应环境色调

任何一座城市广场的色彩都不应是独立存在的, 均应与广场周边的环境色彩融为一体, 相辅相成。广场铺装景观的色彩设计应尊重城市历史, 切不可将广场的色彩与周围建筑色彩相脱节, 形成孤岛式的广场。铺装景观应考虑到铺装色彩和空间性质的符合与统一, 与环境气氛相协调, 与侧界面文化艺术效果相协调, 属于它所在的空间性质。寒地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景观文化, 在寒地广场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 应该通过地域色彩景观文化的表达, 丰富寒地景观, 体现地域的文化性与历史性, 并为市民创造宜人的寒地公共空间, 促进人们在空间内的使用和逗留, 增加人群户外活动时间, 形成良好公共空间氛围。所以要善于运用色彩来营造环境的协调统一性, 呼应城市色彩肌理, 展现寒地城市特有的文化色彩。

3 结语

寒地城市广场受气候条件影响具有其特殊性, 对于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 针对寒地城市特点, 从地域、气候等视角出发, 探讨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对策, 对于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摘要:铺装景观作为广场景观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 在营造空间的整体形象上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好的广场铺装景观设计是对形态、材质、色彩等方面的巧妙运用, 使人们获得全新体验, 彰显个性特色。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中现存的问题, 从寒地城市地域性视角出发提出了广场铺装景观设计的方法, 将广场铺装景观设计很好的与寒地城市的地域、历史、文化结合, 形成寒地城市独特的广场文化环境。

关键词:寒地城市,地面铺装,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周贤.北方城市休闲广场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35-38.

寒地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探讨 篇6

通过水景的不同分类以及水景观的构筑层次理清居住环境水景观的范畴以及研究方法, 并结合现代居住区水景观实例, 归纳出居住环境水景观的设计原则及理念, 在水景设计方面采取水景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审美层面对居住区水景观设计层层剖析, 从而形成对水景观设计全面详细的研究, 达到对居住环境水景观设计的全面认识。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问题越来越受到居住者和舆论的关注, 寒地城市的水景设计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其中气候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居住的环境景观目标已不仅仅体现在功能性, 更应该结合景观所在的地域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设计。

一、寒地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现状

寒地城市的水景设计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低温、水管理与维护、资金是其中四个主要因素。

首先, 低温将导致冰冻胀破坏。冰冻胀破坏是指当水变为冰后, 其体积将会膨胀, 于是水将会对其载体及所附着之处, 比如池壁及池壁周围材料产生破坏作用。对池壁的压力将其胀坏, 加上池周围材料进水, 水在材料内部冻胀, 使材料破坏。

其次, 水管理也是制约当前寒地水景设计的另一要素。由于居住区内的水体大多为封闭水域, 因此具有易污染、水体自净能力低等缺点, 如果对水面管理不好, 很容易导致水体受到污染, 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致使水中藻类大量繁殖, 水体变黑变臭, 严重时将影响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再次, 水景顺利过冬所需要的维护费用相当于其他三个季度总和的40%-50%, 而这部分费用除了开发商自己承担少量以外, 大部分都要分摊到业主的物业费里面。各地在这些方面存在不同的背景, 在应用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但以自然条件而言, 我国北方城市是很不适合大量建设水景的。

此外, 我国寒地大部分城市缺水, 而水景由于蒸发、更换等每年又消耗大量水资源, 浪费了资金, 导致许多水景大部分时期缺水、少水, 甚至无水, 场地中仅剩下僵硬的水池, 因此要同时顾及寒地的现实情况, 避免由于对许多影响因素分析不够, 缺乏对寒地城市用水的深入研究, 水景设计后既浪费资金, 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而出现冬季大部分时间内水景关闭, 浪费场地和视觉污染等状况。冬季水景是个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问题。有水与没水之间的差别除了景观不同外, 还是维护成本的问题。不可否认, 如果在冬季看到灵动的水景, 那绝对是一种不同凡响的景观。

二、寒地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手法

对于我国北方城市长春来说, 水具有温热地区所不具有的独特形态, 在冬季受气候的影响体现为固态的冰和雪。寒地城市的水景依据四季不同的形态所具有的千变万化的特征给寒地城市的景观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效果和独特的心理感受。

1、以静态水景为主的设计形式

代表项目之一长春万科上东区, 小区中间为园区的主要景观带, 结合造型活泼、新颖、别致的公建配以景观设计, 使景观和建筑浑然一体, 形成良好生动的城市街区形象。中心区域的小面积水景观主要以浅水池为主, 面积较小且安装有喷头、通过水下照明布置和池底铺装, 体现了将硬质铺装与软质景观相结合的整体设计理念。除此之外还加以木栈道的形式区分水体与草坪, 无论哪种铺装形式结合景观照明均有上佳的景观效果, 夜晚尤其突出。以长春为代表的北方寒地城市, 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是寒冷季节, 冬天水放干后, 铺上卵石, 结合岸边的主栈道, 别有一番冬天的景致, 避免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

代表项目之二长春南郡·水云天, 该居住区水景设计是目前长春市内最大的社区标志性景观广场。整个广场采用坡路式设计,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 穿梭在喷泉水景、特色墙、特色盆景、珍稀树种及名贵花卉围绕而成的空间中, 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加拿大S&D园的此次设计亦为南郡·水云天“量身定制”, 力求与自然和谐共生, 达到了不仅实用, 更有艺术特质。把北欧式的建筑风格与人工的景观结合, 同时采用了借景的手法, 与近在咫尺的南湖景观相呼应, 达到建筑、景观和自然的一种完美结合。

2、动态水景的设计形式

代表项目之三长春中海水岸馨都, 该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主要以动态水景为主, 同时外露的喷头可用带有寒地特色的造型装饰起来, 以减少喷嘴的外露面积;或采用旱喷泉, 将喷头埋于地下, 结合装饰样式, 定点开放以节约用水。在寒地城市水景的设计中, 瀑布体积宜小, 只作为点缀的小景。比如该居住区中采用防水、防冻材料制作的花箱小瀑布, 不但可以盛水, 而且也可以栽培植物, 同时规模小, 比较适合用于寒冷地区。因此, 我们在此看到了花箱层层叠放, 运用具有相应扬程的潜水泵所创作出的迷人瀑布效果。

3、水要素结合其它景观要素的组合设计形式

代表项目之四长春怡众名城, 该居住区水景设计区别于其它居住区在于其尽可能为居住区居民提供亲水环境, 在设计不结冰期的水景时, 还充分考虑了结冰期的枯水景观。当冬天过于寒冷, 居住区将会排空里面的水, 形成“枯山水”。寒地城市的大部分地区既寒冷又干旱, 冬季往往色彩单调, 所有的植物都基本上失去了鲜活的绿色, 因此景观设计在不同季节的视觉效果是一定要考虑周全的。比如冬季的色彩虽然单调, 但石材与其它非植物素材的造型却不会变化。设计时应在总体构思上宜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考虑, 适当减少利用植物类造景的比例, 代之以在四季不变的山石类造型、枯山水、金属或石材雕塑置景等, 使之在没有自然色彩的冬季也保持着另一番美感。冬季水禁止使用时作为静态雕塑, 其它季节则作为动雕塑。

4、水景的固态形式———冰雪雕塑

代表项目之五长春南湖冰雪游园周边居住区, 南湖公园的冰雪狂欢游园会主要分为冰上游园区和陆地游园区, 总占地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其中, 园区内的展品将以雪雕为主, 冰雕为辅。雪雕作品分为吉祥动物类、童话传说类和民俗宗教类。以水的三态形式固态为主体的冰雕和雪雕可以在冬季引入居住区中, 使之成为冬季水景观的亮点, 不仅可以改善冬季小区整体环境, 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 在公共环境当中才能欣赏到的作品在居住环境中也可以感受到, 使冰雪艺术更广泛的被人们感知和接受。

三、寒地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原则及要求

通过对以上寒地城市的水景设计全面详细的研究, 结合寒地城市水景设计的制约因素, 寒地城市的水景设计应采用以下三点原则。

1、灵活使用

人们对于亲水性的表现以及对水景的参与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在设计时应注意水景运用要符合人对自然的追求, 而设计的可参与性也是使用者的兴趣之一。社会性活动则需要有一个相应的人群能够适宜地进行活动的空间环境。要考虑与这种活动相关的适宜的空间层次的构筑[1]。所以除了水体本身的特性之外, 还要考虑观赏者的亲水特性。在居住环境的景观中心区可以采取音乐喷泉和水幕激光等, 水幕激光主要是指大型半圆或矩形的喷水幕墙, 结合激光发生器或电影播放器材可在水幕上作激光表演或播放水幕电影, 这种娱乐活动调动了不同年龄的人参与到亲水环境之中。

2、人性化设计

现代居住小区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人性化氛围的塑造, 品质优良的居住环境, 不仅应该具有供人欣赏的优美的形式, 在人性化上也应盖有一定的内涵, 考虑居民的视觉、听觉及心理上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互动。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 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由于设计考虑的主体是环境的使用者, 而非设计者或决策者的喜好, 因此, 设计时要注重使用者的特性和需求, 达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2]。比如在寒地城市的水景设计中应缩短人和水体的距离, 在安全的条件下尽可能让人融入水景之中。保证老人和孩子的安全使用和交通的便利, 比如有的水景区, 在未作任何防护设施的人行道边, 突然出现近一米深的垂直水沟, 其设计就很不人性, 人为地设置了陷阱。

3、形式美感与特色

居住环境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同时, 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采用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将环境与水体很好的结合, 例如水景的空间形态设计, 运用水体的曲线处理, 围合与收放, 设计尺度与过渡空间等。与自然环境和周围环境要协调。例如, 一个呆板的大坑与一个胡乱装点的水池都是不美的。避免千篇一律、毫无特点和个性的设计。以“旱园水作”的方法增强景观效果。将自然要素作为一种符号浓缩提取:比如通过采用高高低低的弧形墙象征海浪;通过铺地色彩图案、材料变化暗示水的意念。运用与水有关的小品产生联想, 采用与水有关的小品如井、锚、旱桥、水闸让人一看就联想到水。也可以运用与水有关的形状, 比如取其形, 采用水形、水字或模拟水声。毕竟寒地城市的水资源有限, 各种水景的设计应慎重采用, 我们运用水的意象设计, 引发人们对水的联想, 产生精神意义上的水体设计, 或者运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段, 融水的形、色、声于一体及水、电、气、光于一身, 形成虚幻飘渺的独特的水景艺术形式和新颖的喷泉文化。

四、结语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持久发展的领域。水景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水体本身的可塑性极强, 如果能结合寒地特色, 可产生丰富多彩的水景形式。好的水景设计可以增加寒地城市景观的生机, 有益于寒地城市人们的身心健康并满足寒地人们的视觉艺术需求。所以如何运用大自然赋予寒地人们的水资源是寒地水景设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营造宜人的寒地城市冬季园林环境 篇7

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概念。寒地城市所处的寒冷地区,由于冬季寒冷而漫长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寒地城市的园林,由于冬季日照时间短,当冬季来临时,随着植物的沉寂,环境仿佛也失去了活力,只剩人声寂寥的萧条感觉。在寒地城市中,有很多设计硬性的照搬南方地区的园林设计模式,给人们带来了不好的欣赏感受,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能在寒地中营造出宜居的冬季园林环境。

1 寒地城市园林环境存在的问题

笔者主要调研的是哈尔滨市的园林环境,包括一些高校以及公园等。通过对这些园林环境的实际调查中可以发现,在哈尔滨这座典型的东北寒地城市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对寒地园林环境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例如环境空旷,设计手法不恰当。如某市区建筑门前广场,面积很适宜,但是除了让人感到空旷、寒冷之外,几棵零星的树木并不能够引发人们之间的交往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寒地城市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广场在植被不能生长的季节,特别是冬季,更是给人凄凉萧条的心理感受。弱化围合的广场布局在冬季更让人倍觉人与自然的对立。

2)现有的冬季园林环境只注重园林的夏季使用,冬季的时候多数闲置,缺乏园林环境的季节性设计。

很多寒冷地区的园林环境设计还停留在一个低水平的模仿与复制的层次上,很难体现环境特点和地方特色。

3)园林环境设计缺乏人的使用功能要求,冬季气候使人们的户外活动受到限制,而园林中又缺乏有特色的冬季活动安排,这使冬季园林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很多园林环境往往忽略了尺度感,同时也忽略了人的参与性。

4)设施设置不足,维护力度不够,缺乏能提供气候防护的室内园林环境。在哈尔滨,由于缺乏对寒地城市气候特点的充分认知,很多园林设施缺乏人们的关注与维护。很多寒地城市也缺乏能提供气候防护的室内园林环境。人们在冬天的时候,同样也希望能看到夏季的美丽植物等,希望能有那种仿佛回归夏季的温馨感受。

5)缺乏丰富的色彩及景观。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寒地园林环境在冬季色彩单调,缺乏暖色。冬季植物配置选择也十分单调,景观层次单一,影响人们的交往与户外活动的心理。

6)无障碍设计缺失。通过对哈尔滨市园林环境的调查,发现几乎是完全忽略了无障碍的设计,给残疾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没有考虑到以人为本。

2 寒地城市园林环境设计方法和策略

我们应该意识到冬季并不是乏味无趣的,而是可以无限开发的。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冬天,将“寒冷”视为一种资源,从而创造出一种有活力的“四季园林”。那么,如何创造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寒地园林环境,寒地城市园林环境设计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植物形态和色彩的营造

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冬天有许多树木即使叶子枯黄,树干光秃,但是依然有着美丽各异的姿态。比如树木上的树皮,树干上的纹路,都显示出一种别样的风景。冬季园林中应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从而创造出特色强烈的寒地园林环境。寒地园林设计中,针叶树比如松树等常作为冬季园林环境中的骨干树种,大片的樟子松、红松林与白桦林有利于形成大尺度的园林环境。如果以大片的常绿针叶林作为背景,结合种植红色树干的红瑞木形成围合空间并在其中孤植白桦,这就形成了一种对比强烈的环境效果。另外一些树叶枯黄但不落,配合常绿树种,也可以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如图1所示。

另外,冬季园林的色彩形态及其变化非常微妙,其格调、反差和光影与夏季完全不同。冬季园林的主导色彩是棕色和绿色,棕色就是树干和植物枝条的颜色,棕色的树干表面单调而缺乏生气,但它却具有丰富的深浅变化。绿色就是一些常绿树种。可以借助协调和对比的手法来进行园林的色彩布置,如在大片棕色树木前通过孤植的白桦树和成片的常绿树,会形成协调的绿色、棕色和白色的色彩组合。另外黄色、红色都是鲜艳的色彩,可以强烈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的起到点缀冬季园林环境的作用,给人一抹亮色。

2.2园林设施与水体的营造

园林中的构筑物、小品对冬季园林的整体形态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红色的小亭、蓝色的座椅、彩色的铺地等都可以成为冬季园林环境中富有活力的要素。水体冬季结成冰,但水面结冰之后却可以作为冬季游憩活动的场所,如松花江冰上乐园就是利用水体营造冬季园林环境的例子,它将冬泳、冰滑梯等活动汇集在一起,利用江堤开辟滑梯滑道,在冰面上设置人工冰山,从而营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冬季园林环境。寒地城市园林环境应该要增加一些有屏障的休闲座椅等设施和小品等构筑物,既能让人休息,也能让人观赏。另外也要注意无障碍设计,主要包括设置连贯的盲道和可以声控的园林环境导引图等。

2.3室内冬季园林的营造

尽管我们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冬季的户外活动,但对于老人和孩子而言完全接触室外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冬季园林室内化就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加以利用。园林的室内化可以做成类似玻璃结构的外壁,内部温度可以自行调节,里面种植着各类植物,设有喷泉和座椅。在室内,人们可尽情享受温暖的感觉而不必担心室外的恶劣天气。另外最好也搭配建设有气候防护设施的过渡空间。

2.4园林环境文化的营造

当人们第一次把冰雪制成冰雕的时候,寒地的园林艺术就进入了人们对寒地文化的实际改造。这种改造的意义在于它反映了人们对寒地文化的理解。寒地园林是寒地文化感应的结果,体现着寒地人对所处环境的改造和欣赏,渗透着寒地文化的精神底蕴。当寒地园林设计师把文化性思考融入到寒地园林环境营造的时候,这时园林就不仅仅是园林了,而是一种文化性的创造和筛选、转换和升华。

3结语

在我国,营造宜人的寒地城市园林环境应注意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合理运用植物形态和色彩、建筑小品和水体、室内冬季园林和园林环境文化来面对恶劣的气候因素。综上所述,通过营造合理的寒地城市园林环境,可以实现进一步引导寒地城市环境向安全和舒适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琳.探析寒地城市广场的设计现状及对策[J].城镇化与城市发展,2008(19):29-81.

[2]朱达莎.园林综合体内部环境设计及其发展[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

[3]孙以栋,陈刚.景观铺地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易水.园林环境的创造与整合[J].时代建筑,2005(2):99-100.

[5]杜立柱.寒地城市园林环境设计浅析[J].城市规划,1999(8):33-34.

上一篇:基建改造工程下一篇:高层次骨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