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居环境行动方案(共8篇)
提升人居环境行动方案 篇1
开展效能提升行动优化发展环境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及省市全会各项工作任务,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机关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有效推动乡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效能政府、廉洁政府、服务政府为目标,结
合“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以治理效能、作风方面突出问题为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振奋精神、转变作风、依法行政、提高效能,实现思想认识再提升、办事效率再提速、服务质量再提高、干部作风再加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强力推动乡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提高办事效率。对乡政府的所有审批、审核、备案事项进行全面梳理,特别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准生证、独生子女证、五保、低保、宅基证等事项逐一核对设定法律依据,精减服务对象报送资料,明确办结时限和承办人员,方便群众办事。
(二)开展机关标准化建设。结合乡村工作实际,健全完善学习、考勤、值班、采购、招待等机关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请示报告、财务、四议两公开、党务等村两委工作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特别是制定并优化涉及审批、审核、备案事项的办事程序,明确工作流程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推动机关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三)全面公开行政权力。通过政务公开栏、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平台等方式方法,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办事事项流程、所需资料等内容进行公开,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接受社会各界广泛监督,实现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四)优化权力结构配置。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遵循内部牵制、岗位分享的原则,对班子成员之间、科室之间、岗位之间的权利进行优化配置。重点是认真纠除领导干部、中层干部和重要岗位工作人员“四气”:即牛气、俗气、贪气、匪气,打造风清气正的机关形象及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
三、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
召开全乡“效能提升行动”动员大会,对行动进行具体安排部署。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具体工作人员,设立“效能提升行动”意见箱,接受群众公开监督。
(二)组织实施阶段。
1、按照“双减双提”专项行动安排,开展“三全”工作,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开展机关标准化建设、全面公开行政权力,重点做好审批、审核、备案事项的清理、公开及机关标准化建设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
2、围绕全体党员干部,重点是领导干部、中层干部及重要岗位工作人员存在的“四气”等不良风气进行自查自纠,全面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素质、对象形象,坚决查处违法违纪现象和人员。
(三)总结提高阶段。
针对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剖析原因,查找制度缺陷,严格进行整改,同时及时总结效果好、操作性强、有指导性的工作措施,不断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探索建立效能提升优化环境的长效机制,作用于今后工作。
四、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乡效能提升行动领导小组,由乡长耿宏程任组长,所有班子成员为成员。明确此项行动为“政府一把手工程”,乡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管,与乡中心工作同时安排部署、同时调度推进。明确分管乡纪检书记和分管办公室的2名副职领导负责具体行动的组织实施,实现了行动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机构到位、工作人员到位,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附:乡效能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名单
**乡人民政府
**年**月**日
提升人居环境行动方案 篇2
问:为什么要组织开展“春潮行动”?
答:目前, 全国有2.6亿农民工, 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农民工职业能力素质整体偏低, 制约了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收入增长和职业发展。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 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也将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凯副总理在国务院农民工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对统筹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 我部制定出台了《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实施方案》。“春潮行动”是专门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的一项重要的职业培训活动, 旨在提升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促进其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 有力促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问:“春潮行动”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春潮行动”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培训, 将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养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到2020年, 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一次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力争使企业技能岗位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得到一次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或高技能人才培训;力争使具备一定创业条件或已创业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有机会接受创业培训。我们制定的培训任务是:每年面向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和拟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政府补贴性就业技能培训700万人次, 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 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每年面向在岗农民工开展政府补贴性岗位技能提升培训300万人次, 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每年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100万人次, 培训合格率达到80%以上, 创业成功率达到50%以上。
问:如何切实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质量, 确保“春潮行动”取得成效?
答:一是面向不同类型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各具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对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和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 使他们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 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对农村未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业户籍退役士兵开展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 基本消除农村新成长劳动力无技能从业现象;对新录用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岗前培训或学徒培训;对已在岗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具备中级以上职业技能等级的在岗农民工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提高其创业能力的创业培训。二是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资金。按照有关文件要求, 对参加职业培训符合条件的农民工, 严格执行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 落实补贴资金;加大政府用于职业培训的各项资金的整合力度, 具备条件的地区, 统一纳入就业专项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投入, 调整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 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指导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 增加企业在岗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三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和培训过程管理。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遴选优质培训机构, 承担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任务。建立和完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资金监管工作, 确保任务按时完成。
问:为什么把新成长劳动力确定为“春潮行动”的重点?
答: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解决, 关键在于新生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年轻而有活力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是我国产业工人中活跃的生力军, 是未来10~20年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不仅是加快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 即促进农民工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合理布局与转移、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以支撑产业结构升级和“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但在现实中, 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比例低、技能水平低, 甚至无技能, 这导致他们不仅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高, 而且难以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和融入城镇。因此,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缺乏问题是当务之急。开展“春潮行动”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任务, 它是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职业培训, 我们把农村新成长劳动力作为培训重点, 根据他们的不同知识结构、技能基础和就业意向等情况, 分类组织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
问:下一步, 你们将从哪些方面做好“春潮行动”的贯彻落实工作?
答:徒法不足以自行。“春潮行动”实施方案印发后, 我们将重点指导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大力抓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深入开展宣传活动, 扩大“春潮行动”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宣传各地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 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导向作用, 并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尊重技能人才、重视支持职业培训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指导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科学制定培训规划, 完善政策措施, 整合培训资源, 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共同推动“春潮行动”的实施。三是进一步开展农民工情况摸底调查, 指导农民工用人单位制定并适时组织实施农民工培训方案, 强化培训责任, 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四是加强资金监管, 确保各项补贴资金合理合法使用, 严肃查处违反相关规定的各类行为, 切实维护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各项合法权益。
提升人居环境行动方案 篇3
在经历了产品竞争、渠道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三个发展阶段之后,全球范围的竞争进入到最后也是最本质的阶段——品牌竞争阶段,打造国际化的品牌是中国企业的战略梦想,也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获胜的最后利器。而国际化企业品牌的打造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例如:
◇如何定位企业战略的核心;
◇如何处理企业发展与品牌发展的关系;
◇如何协调中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如何管理与公司重构有关的品牌问题;
◇如何提高公司产品的清晰度,明确品牌提升的核心;
◇如何通过品牌裂变和延伸来拓展产品的市场范围,从而获得发展;
◇如何通过纵向的品牌延伸进入具有价值和额外收益的细分市场;
◇在一个动态的市场上,“人们购买什么”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你的品牌与市场相适应;
◇如何利用品牌提升工具为你的品牌注入活力和品牌个性,并使其有别于其他品牌。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基于对品牌管理趋势和事实的判断,我们梳理了品牌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价值和位置,建构了品牌价值提升系统方案(BrandUp)。
品牌管理的角色转变
随着经济环境的转变,品牌管理从品牌形象管理、品牌资产管理进入到现在的战略性管理阶段。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品牌进入战略管理提供了前提和竞争环境。传统的跨国品牌管理模式意味着各企业在当地设立自主的品牌经理和品牌管理体系。随着企业全球市场竞争使命的变化,该理念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有助于贯彻全球整体经营策略的组织结构,企业价值链中的不同环节。比如采购、生产、研发和品牌也在不断本土化。品牌领导模式应具有全球观念,所以获得竞争合力、提高效率和实现策略整合应是跨国和跨市场品牌管理的主要目标。全球观念还有另一层意义,即品牌战略中哪些要素是全球通行的?哪些必须适应当地市场?战略的实施不但涉及更多组织和个人参与合作,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培养企业获取知识的能力,建立最佳行动准则也会因此遇到新的困难。
产业专业化和多元化在全球的不同领域均取得重大突破。纵观全球500强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作为企业最为基本的战略选择,均有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GE大体上是全球多元化最为成功的企业,其品牌管理模式也是将多元化战略视为经典;微软是有限多元化战略最为成功的企业,其品牌管理模式对于在特定行业内有限多元化的企业具有标杆作用,而宝洁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多元化品牌管理模式,为中国企业进入市场,进行多元化品牌管理,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案例。宝洁公司的管理体制鼓励同类产品不同品牌之间互相竞争和品牌保护(如护发产品中的潘婷、海飞丝和沙宣等等),因为这些品牌覆盖了各细分市场,组织内部的竞争也被视作是有益的。两种主要因素促使许多企业考虑以同一产品类别的不同专业品牌取代独立品牌的组合。同时,产品的多元化还体现为管理品牌的产品和市场范围所遇到的挑战允许管理者拥有足够的灵活度,既保持了跨产品与跨市场品牌的合力,又能在不同市场上所向披靡。
品牌战略与企业战略、企业商业模式关系越来越紧密。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而言,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建构领袖品牌,即所谓的“百年老店”和“基业长青”,所以企业战略与品牌战略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品牌战略的实现需要不断经过企业战略的达成来推动;在企业战略中,营造企业独特的商业模式是关键,独特的商业模式不仅仅决定了企业持续的盈利模式,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和品牌管理模式,比如互联网B2B的商业模式下的品牌战略与实体经济的B2B品牌战略就有巨大的差异。
日益复杂的品牌架构。传统的品牌经理很少处理品牌延伸与亚品牌(Sub—brand)的问题,而品牌领导模式却要求经理们具有驾驭复杂品牌架构的灵活度。品牌架构的发展趋势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品牌、主副品牌、背书品牌、多层品牌的架构,根据企业战略和发展阶段的需要,建构新型的品牌结构成为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比如混合品牌结构的产生,比如企业品牌-产品母品牌产:品品牌子品牌服务品牌的架构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并且随着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品牌延伸和品牌核心价值的继承成为品牌管理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为扩展品牌和充分发挥品牌的能量,人们导入托管品牌、亚品牌(如Campbell公司的Chuncky)等新型的品牌模式,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产品格局。
从有限的聚焦到广阔的视野。品牌管理已经突破传播的理念和范畴,从传播的角度提升为企业运营管理的层面,把品牌与组织战略、营销管理、后营销管理连接起来,建立广阔的品牌管理视角。传统宝洁模式下品牌经理的视野只局限在单一品牌、单一产品和市场,沟通工作比较狭窄,内部的品牌沟通多被忽略。品牌领导模式下面临的挑战和环境完全不同,传播任务也相应扩展了。
品牌管理核心的转变
伴随品牌管理战略地位的提升,品牌管理核心也发生相应改变,从品牌终端消费者的品牌研究入手,进行战略、策略和战术的系统思考。
品类管理是核心。在品牌战略架构中,品类管理成为基础和核心。基于产品品类的多元化,如何归类产品的核心价值,并把这种核心价值外化为品牌传播的策略和战术,体现组织品牌战略对于组织发展的价值。品牌的力量来源于与某个品类之间牢固的关系,当消费者想购买某个品类的时候会自然地想起这个品牌,因此,品牌与品类必须要锁定在一起,营销和打造品牌的本质,就是锁定品牌与品类的关系。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不断拓展品类的概念,跨界营销成为一个新的特点,这就为新的品牌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按照传统的品牌管理理论,品类是给予消费者细分基础上的归类管理,新的跨界品类从消费者细分的角度而言,使得传统的细分人口经济学标准不足以准确地描述,社会消费学的视角更为切合这种新的情形。
县城品质提升行动方案 篇4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四位四高两同步”总体要求和市委“1234”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县委X届X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着力实施县城基础设施改造,强化城市风貌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县城高质量发展,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现代化魅力城市,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任务 2020年,县城品质提升要取得明显成效,推动品质提升行动由主要街道向县城纵深和城乡结合部延伸,同时继续推进“五城联创”工作,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
(一)实施旧城区基础设施改造。
1.老旧街巷改造行动。对城区小街小巷进行整治,提高路网密度,疏通道路脉络。制定老旧街巷改造实施计划,理清老旧街巷的现状情況,分门别类提出整治措施。对老旧街巷破损路面、供水排水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完善道路功能,提高通行能力;打通“断头路”、丁字路,连接主次干道,提高道路的通达性;加强城区小街巷的停车管理,遏制无序停放,保持道路通畅。
2.旧城区改造行动。坚持规划引领、分类改造的原则,以胡兰大街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有序推进旧城区改造,把旧城改造、道路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环境结合起来,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改造模式。
(二)实施“两下两进两拆两补”专项整治。
3.“两下”行动,即管线下地和广告下墙。对县城主次干道、公共空间的架空线路开展整治,该入地的入地,该固定的固定,对各类通信杆、信号杆、监控探头杆、电线杆、通信通讯箱等杆架、箱体进行合并集中设置,解决城市上空的“蜘蛛网”。整治沿街店面招牌和展示窗,优化户外商业广告设置,依法拆除与城市景观和建筑外立面风格不协调的广告,使广告牌匾与城市整体风貌和建筑风格相协调。
4.“两进”行动,即停车进库进位。在城市道路和其他公共空间规范设置停车位,鼓励沿街机关、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错时对外开放停车设施,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停车设施,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同时严厉整治违规占用人行道、绿地等公共设施停车,做到按位停车,停车入位,顺向停放,整齐有序。
5.“两拆”行动,即拆除违建和围墙。进一步摸排县城违法建设情况,建立健全违法建设拆除工作机制,完善、落实拆除违法建筑责任制,对存量违法建设分类处置,对主次街道、公共空间等影响风貌的违法建设要限期拆除,对新增违法建设“零容忍”。按照景观协调和安全管理的原则,梳理机关单位、公共设施、公园、居住区等围墙建设情况,宜拆则拆、宜留则留、宜改则改。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围墙拆除改造后的安全管理,采取门禁、监控、可视化对讲等网络信息技术,保障机关单位、居住区的安全。
6.“两补”行动,即道路修补和绿化补植。对城区内的破损道路进行全面修补,保持路面平坦畅通。对县城公共绿化带、行道树,以及公园、广场内的绿植缺株、死株等进行补植补载,提升县城绿化效果。
(三)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7.清洁取暖行动。完成冬季清洁取暖各项工作任务,继续扩大集中供热覆盖范围,实施好煤改气、煤改电改造工程。2020年10月底前,县城建成区及周边城乡结合部(城区延伸到5公里范围内)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地区达到60%以上,完成散煤清零,国、省道及旅游线路两侧经营性门店散煤全部清洁化替代。到2021年,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
8.污水治理行动。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完成城市排水专项规划修编工作,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县城建成区全部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消除城中村和老旧城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消除黑臭水体,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全面开展污水管网大排查,完成污水管网全面排查、确权登记工作,落实排水管网周期性检测评估制度,建立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城市生活污水应接尽接制度。对排水管网、雨污合流制管网进行建设改造,加快小街小巷雨污分流管网的建设,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雨污分流。到2020年底,雨污合流制管网占排水管网的比例要控制在20%以内,完成城市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及企事业单位内部非市政污水管网混接错接排查和改造。全面开展污水处理大提质,按照污水处理厂利用能力75%、留出25%富余的原则,科学规划确定污水处理厂扩容提质改造任务。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容提质改造任务按完成时限实现“任务清零”,调试时间与项目竣工验收同步,投运之日即进入稳定运营之时。从2020年6月1日起,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三项指标严格执行地表水V类标准,其他指标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并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排污情况自行监测。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BOD)平均浓度须达到150mg/L以上,不得低于100mg/L。到2020年底,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4%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必须按规定、按规范处置。持续推进“一厂一策”“一指标一策”、长短结合、硬件与软件结合,注重解决问题,确保城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排放。城镇污水处理实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营,依法实施特许经营,财政要保障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经费足额及时支付。认 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出台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督管理。
9.垃圾治理行动。全面推行环卫一体化运营机制(即作业方式体化、垃圾分类一体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县城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要达“四个100%”,即收集覆盖率达100%、密闭运输率达100%、转运进场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管理要做到“七个必须”:一是必须建立健全生活垃圾进场计量及溯源制度;二是必须做到分区、分单元填埋处理作业;三是必须完善库区范围排洪及雨水截流处理系统;四是必须确保渗滤液处理排放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五是必须对库区监测井地下水水质进行规范监测;六是必须对库区内甲烷浓度进行定时监测;七是必须建立健全安全防护设施、除臭灭鼠防蝇等消杀消毒卫生制度。积极推进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2020年县城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力争达到80%以上。
10.绿地建设行动。扎实推进绿道、蓝道和环城生态休闲区建设,完善县城公园绿地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空闲地块建设街头绿地美化环境,推进可视山体绿化,提高绿化水平。到2020年底,完成环城生态休闲区规划编制和环城生态休闲区划定工作,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4%以上。
11.公厕建设管理行动。加强公厕建设管理,规范县城公厕设置,在强化现有公厕管理的基础上,力争再建成一批公厕,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城市公厕体系。
12.县城精细管理行动。禁止随意摆摊设点,合理设置、有序管理各类自由市场、流动商贩等;
禁止随意侵占城市道路乱堆乱放、占道经营,规范沿街商铺的经营行为;整治乱张贴行为,严肃查处随意涂写、刻画、张贴等行为;加强城市犬类管理,规范养犬行为。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开展“全民城管”行动,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分级管理网络,将城市管理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继续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执法队伍政治素质、法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严格执行施工工地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要求,确保绿色施工、文明施工。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提升县城品质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成立XX县2020年县城品质提升行动领导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县长担任,成员由相关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住建局。各成员单位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确保县城品质提升工作取得实效。
(二)扎实有序推进。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行动方案要求,结合部门实际情况,进一步落实县城品质提升具体工作,细化任务,明确责任,科学、务实、有序推进县城品质提升各项工作,切实把工作落实落细。
建设工程质量提升行动方案 篇5
为贯彻落实《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特色农产品等x个领域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xx办发〔20xx〕xx号)和《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x发〔20xx〕xx号)精神,扎实推进建设工程质量提升行动,确保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以下简称房屋市政工程)、公路水运工程、水利工程质量工作取得实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行动目标
到2020年,工程质量责任得到全面落实,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工程建设风险预控管理进一步强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比例逐年提高。质量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房屋市政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xxx%,高速公路工程质量交(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xxx%;
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xxx%。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勘察设计水平
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管理,将重技术、严管理、讲诚信、守合同、质量优的单位作为优选对象。各行业对所审查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阶段勘测设计成果及重大设计变更成果质量进行评价,分类建立前期工作质量评价体系。以工程质量安全耐久为核心,强化工程全寿命周期设计,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提高设计服务水平,推行生态环保设计和生态防护技术,推广运用建筑信息模bim技术,减少设计失误,避免施工过程中由于重大设计变更造成损失。
(二)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
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以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主体责任落实和项目负责人质量责任落实。加强工程建设质量有关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行业质量意识,规范从业行为。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永久性标牌、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新建工程签署法人委托书和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覆盖率达xxx%,新竣工工程设立永久性标牌覆盖率达xxx%实现质量责任可追溯。
(三)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大力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加快建立以工程质量管理行为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为核心内容的评价体系,强化主体工程与附属设施的施工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部品部件生产、检验检测、装配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体系,建设、监理等有关单位可采取驻厂监造等方式加强部品部件生产质量管控,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检验检测,完善装配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参与省级质量标准化工地创建和观摩活动,充分发挥“样板引路”作用,20xx年培育省级质量管理标准示范工程不少于x个,其中房屋市政不少于x个,高速公路工程不少于x个;
2020年不少xx个,其中,房屋市政工程不少于x个,高速公路工程不少于x个,水利工程不少于x个。
加强工程质量信息化管理,推行“智慧工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行政审批标准化示范成果的推广运用,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规范审批行为,提高行政效能。认真执行覆盖监督机构、企业、项目、人员等管理为一体的“xx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优化流程、简化环节、逐步实现政务数据统一归口管理。全面推行“xx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公路水运工程建立“xx市交通建设项目跟踪问效管理平台”,构建覆盖全市高速公路安全质量监管系统平台和数据库,针对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期间的主要信息和重要数据,实现线上、动态、痕迹化监管,逐步实现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
水利工程各参建单位在全国水利建设市场监管服务平台录入完整的工程建设信息,逐步推广在大中型水利工程施工现场使用视频监控系统,中型以上水库工程全面建设水库水情及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强化工程质量检测行为监管,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工程原材料和构配件质量。全面推进《xx省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理报告制度工作方案(试行)》工作,切实发挥监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作用。全面加强建设工程标准规范规程建设。
打造优质精品工程,鼓励房屋市政、公路水运、水利工程积极争创省级、市市级示范项目,打造一批优质工程、精品工程,研究制定激励奖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业争先创优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积极推广工艺监测、安全预警、隐蔽工程数据采集等设施设备在施工管理中的集成应用,提升项目技术创新能力。房屋市政工程:全面启用建筑工程施工图数字化审查,推进勘察设计文件数字化交付、审查和存档工作,不断推广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节能建筑和绿色生态建设。力争到2020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比xx%,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x个以上,绿色建材应用率超过xx%。促进抗震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强高烈度地区装配式建筑的抗震关键技术研究应用,鼓励和支持研发新型、智能化抗震新技术,持续推动隔震、减震等抗震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建立健全隔震、减震等抗震装置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到2020年,城镇新建房屋市政工程全面设防,超限高层及重要公共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率达到xxx%。公路水运工程:强化科研与设计施工联动,开展集中攻关和“微创新”,积极推广应用性能可靠、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四新”技术,发挥技术标准先导作用,坚持品质工程目标导向,鼓励参建单位采用先进工艺标准,切实提升工程质量。水利工程: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工程安全质量,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有利于保障工程质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质量技术创新,组织开展质量攻关活动,推广运用质量攻关成果,进一步提升全市水利工程质量技术水平。
(五)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政府质量监管队伍建设,建立责权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的质量监管队伍,持续实施《xx省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行动(20xx—2020年)工作方案》和《xx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工作考核办法》,加强监督机构及监管人员的管理和考核,不断提升监管队伍的监管能力。加强工程建设从勘察设计到竣工验收全过程质量监管,建立综合检查机制,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
探索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重点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部位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监督检查,做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对管理混乱、群众投诉较多、检查发现质量问题较多的项目,增加抽查频率。完善质量风险管控工作机制,开展质量隐患大排查,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对质量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对存在严重质量隐患的进行过筛式排查,并实行挂牌督办,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建设工程质量事故。监管力量薄弱的地区,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不断健全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六)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开展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工作,把市场主体质量行为作为信用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不良行为记录管理工作,建立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加大质量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建立“约谈”“曝光”“黑名单”“信息互联互通”四项制度,健全诚信奖惩机制,倒逼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
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建设工程质量提升行动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实施步骤和工作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把建设工程质量纳入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细化目标考核内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进本地建设工程质量整体水平提升。
(二)强化监督,落实责任
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提升行动监督指导工作,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的行为,要及时予以通报批评、严格追究责任;
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邀请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对全市建设工程质量提升行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县市住建系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检查,并及时通报工作情况。
(三)积极引导,加大宣传
原材料质量提升行动方案 篇6
为贯彻落实《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特色农产品等x个领域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xx办发〔20xx〕xx号)和《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x发〔20xx〕xx号)精神,进一步提升原材料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支撑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行动目标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需求牵引、创新驱动、产用融合,推动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提高产品质量的可靠性、稳定性、一致性水平,增加高性能、功能化、差别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到2020年,力争全市原材料产业产值达到xx亿元,主要原材料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xx%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坚持标准引领
1.推动技术标准创新。进一步强化标准与科技创新的衔接,推动创新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加大优势领域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力度,加强上下游标准协同一致性,推动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群。积极构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协同发展的新型标准体系。鼓励社会团体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先进团体标准,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2.提升标准技术水平。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制定并实施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或团体标准,以材料生产全流程控制、表征和试验、性能评价和服役评价的标准化需求为重点,提升产品和通用工艺类标准技术水平,满足绿色、节能、节水、安全、环保发展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管理要求和目标市场准入条件的变化,着力提升标准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协调性,强化标准对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引领和支撑。
(二)创新驱动质量提升
1.建设创新平台。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骨干企业,培育建设省级x户(市级x户)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技术研发、生产应用示范和检测服务机构等创新平台。重点培育建设难选冶矿石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及应用、稀有稀贵金属材料研发、金属功能材料研发、化工新材料研发、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研发、新型绿色建材研发、新型结构材料研发、新型能源及光电子材料开发、新型环保及稀土材料开发应用等创新平台,积极发挥好创新平台的作用,为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强化技术创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在节能减排、降耗增效、质量提升、两化融合、新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企业组建企业研究院或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解决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科技市场、技术入股和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等方式和机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优化质量控制技术。引导企业建立完备的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保证制度和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产品质量检验、化学分析对比验证检验和抽查对比活动,确保质量保证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转有效。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及质量管控系统,提高全流程质量控制水平。加强原材料领域检验检测机构建设,鼓励应用工艺质量数据采集、集成和综合分析评价技术,完善原材料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体系。
(三)提高有效供给质量
1.化解过剩产能。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化解过剩产能的有关政策,严禁产能过剩行业建设新增产能项目。通过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分类施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合理处置僵尸产能、改造提升低效产能。
2.增加高性能、功能化、差别化产品有效供给。以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为龙头,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为导向,着力延伸有色金属产业链。重点发展构建硅光伏、硅电子和硅化工产业链,鼓励发展传统有色金属下游深加工产品。鼓励生产使用xx.x及以上等级水泥、熟料水泥,优先发展工程专用水泥,推广高性能混凝土、预拌砂浆、混凝土预制件,发展新型绿色建材产品。
3.培育高端供给能力。围绕国家战略,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造等产业对先进材料的要求,依托区位优势,加强开放合作,大力发展高端有色金属新材料,加快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大数据、电子消费品。
4.提升供给服务质量。引导并支持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的沟通协调,以高强度钢加工配送、预制混凝土、建筑用铝模板、新型建材等为突破口,加强供给侧管理,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能力。帮助企业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的生产供应体系,推进仓储物流、维修维护和回收利用等专业服务的发展,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定制生产,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引导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切实提高供给质量。
(四)“两化”融合促进质量提升
1.提高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在冶炼加工环节全面普及基础自动化级(l1级)和过程控制级(l2级)自动化系统,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配备生产控制级(l3级)和企业管理级(l4级)自动化系统。普及推广可编程逻辑控制(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基础自动化技术和系统,改造提升原材料工业生产装置及生产线,基本实现生产工艺自动化的全面覆盖。推广应用先进过程控制技术,进一步突出实时控制、运行优化和综合集成,大幅提升原材料工业重点行业的生产装备数控化水平。
2.开展智能工厂示范。针对有色、稀土、建材等行业生产工厂的不同特点,分行业开展智能工厂示范工作。加强专业智能工厂软件的研发和设计,围绕生产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能源管理、供应链管理、辅助决策等个x方面开展智能化应用,建设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实现企业生产运营的自动化、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集成化,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建成一批生产装备智能、生产过程智能、生产经营智能的智能化工厂(车间)。
3.逐步建立行业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引导建立稀土矿山开采监管系统,实现对稀土矿区非法开采、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情况的长期动态监控。依托重点单位,逐步建立建材、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产品等一系列覆盖设计、生产、流通、应用等环节的原材料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采用物联网、射频识别、物品编码等信息技术,建立产品追溯数据库,追溯产品来源,杜绝假冒伪劣、来源不明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环节,提升企业质量品牌效益。
(五)提升绿色发展质量
1.节能减排绿色制造。严格执行国家能耗限额标准,落实阶梯电价和差别电价等政策,倒逼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行业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主要产品单位能耗逐步降低。推进重点领域清洁生产改造,进一步提升原材料工业能效、水效、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示范标杆。加快推广节能减排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动行业绿色低碳持续发展。
2.综合利用循环发展。提高尾矿资源、井下热能综合利用以及熔炼渣、废气、废液和余热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推进协同处置城市污泥、生活垃圾、危险废弃物示范工程建设,发展基于垃圾、固废的绿色生态和低碳水泥。鼓励综合利用矿渣、粉煤灰、煤矸石、磷(硫)石膏、尾矿、建筑垃圾等大宗废弃物生产水泥、墙体材料等产品,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范围和固体废弃物利用总量。以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为纽带,积极推动原材料工业各行业间耦合发展,构建互为支撑、高效利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产业耦合发展体系。
(六)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
1.培育质量竞争型产业集群。以智能、绿色、环保、安全为导向,以标准、技术、信誉、效率、效益等为要素,以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为重点,打好“绿色能源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硅产业集群。进一步有序推进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
2.开展产业集群质量提升行动。结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工作,建立产业集群质量提升服务体系,突出区域特色,引入计量校准、标准普及、检验检测与认证认可咨询、质量诊断与改进提升、品牌培育等服务。引导制定产业集群质量品牌建设团体标准,加大知识产权和集体商标保护力度,从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方向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质量。
(七)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
1.推进质量社会共治。探索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通过差别电价、差别水价等手段,倒逼不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企业实施整改,提升行业发展质量。鼓励、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质量监督,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
2.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产业计量测试、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品牌咨询等新兴质量服务业态,提高可靠性试验验证、环境适应性评价、故障与缺陷分析、计量测试、标准制修订、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
3.推进自主品牌创建。引导企业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建立以质量和诚信为核心的品牌文化,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打造以创新和质量提升为内涵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互动发展。建立和完善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品牌创建机制,支持开展群众性质量品牌提升活动,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为先、品牌引领的意识。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工作负总责,市级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加强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逐步建立政府、行业组织、专业社团、研究机构、新闻媒体、消费者等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把原材料工业发展质量纳入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内容,确保质量提升行动顺利推进。
(二)完善支持政策
各级政府要围绕促进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有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原材料质量提升、质量创新研究、质量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有关产业、环境、科技、金融、财税、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推动原材料质量攻关、质量创新、质量治理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强行业自律
提升人居环境行动方案 篇7
如今,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能像毕传伟这样, 有机会通过提升能力改变命运了。近日, 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出台“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决定5年内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其实, 这不仅是农民工个人的提升, 更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提升农民工学历与能力, 利国利民
“如果刚辍学就去学技术, 肯定比现在过得好, 也不用走这些弯路了!”27岁的刘乐告诉记者。他的家乡在鲁东南的一个小山村,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18岁便辍学进城打工。
刘乐尝尽了没有技术的苦。临沂、日照、青岛、嘉兴、上海、济南都待过, 水产加工、空调装配、仓库管理、服务员都做过……“没技术, 没文凭, 也不知道能干什么。最长的干了两年, 最短的只干了两三天。”
家里狠狠心, 拿出5000元学费, 让他学驾驶。就是凭着开车的技术, 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往社区超市销售面包。今年春节, 凭着多年积攒的收入, 他把一台崭新的大众小轿车开回家, 全家人乐得合不拢嘴, 这个农村小伙儿的生活体体面面步入正轨。
“农民工参加培训, 能帮助他们在城市稳定就业, 大大提高幸福指数和获得感。”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说, 更重要的是, 当前,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 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 这表面上是技术升级, 本质上是人的升级。广大一线产业工人水平的提升, 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保证。
诚然如此。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 2015年, 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共4.04亿人, 其中农民工占到2.77亿人。然而, 这个挑起现代产业大梁的群体, 综合素质、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存在明显弱势。有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 我国高中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占23.8%, 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仅占7.3%, 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4.8%。
“户口迁入广州了!我从一位农民工变成了‘新广州人’。”来自广东揭阳农村的吴钦德高兴地告诉记者。能够在自己打工的城市落户、扎根, 是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梦想。可是, 城市落户政策“卡脖子”, 很多人跃不过“积分制落户政策”的“龙门”, 只能对着“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少技能难落户”望洋兴叹。
令人欣慰的是, 这一切都将发生变化。“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出台, 将给更多农民工凭借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其实, 这一计划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积累:2010年, 共青团广东省委联合北京大学等, 遴选100名符合条件的新生代产业工人上北大;2014年, 国家开放大学积极探索“产业与教育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取得了良好成效;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提供服务, 每年完成全省3000多名农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任务……
5年内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
农民工培训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好事更要办好。那么, 农民工最需要什么?怎么才能把培训办到农民工心坎里?
“‘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将建立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 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 帮助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和幸福生活, 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葛道凯介绍了计划的主要目标。
计划提出5项重点任务:一是提升农民工学历, 包括本科、专科两个层次, 并提高专业技能;二是提升农民工岗位胜任能力, 并对节能减排、产能落后、产能过剩的企业, 积极开展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或技能储备培训;三是对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和发展潜力, 具有较强职业发展需求和自主创新、创业意愿的农民工, 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四是提升农民工综合文化素质, 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基本权益保护、心理健康、安全生产、城市生活常识、疾病防治等;五是搭建面向农民工开放优质网络学习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 助推农民工随时学习、终身学习。
“通过培训、提升能力圆了我的大学梦和城市落户梦, 是我个人的巨大飞跃, 我感觉很幸福、很踏实。”听说了“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吴钦德非常激动, “这样一来, 就能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农民工通过边工作边学习改变命运, 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组数字令人振奋。根据计划, 我国每年将在全国范围内资助30万农民工接受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到2020年, 在有学历提升需求且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中, 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农民工能够在国家支持下提学历、增水平, 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了!
那么, 资助形式怎么确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副部长万珍丽说:“资助形式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比如杭州市总工会进行的农民工培训, 对市级以上劳模全额资助;区县和系统劳模资助90%;对市区级技术能手、创新能手、职业技能带头人, 资助80%;其他资助70%。”
保障知识用得上、学习有时间、经济无负担
农民工接受培训, 不像全日制学生。他们白天辛苦工作, 只有晚上和周末才有时间;他们经济收入有限, 承受不起太高的培训费用;他们迫切希望培训提升能力, 对“花架子”不感冒, 最希望培训内容真正管用……“如果对农民工开展的培训不适应他们的特点, 说一万遍‘欢迎农民工参加培训’也是假的。”葛道凯一针见血。
那么, 怎么处理如此之多的“矛盾”?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直击“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针对性不强”的难题。要求参与高校开发、优化与岗位直接对接的专业课程, 努力实现学历和培训课程紧密对接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 并根据农民工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与企业共同研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和弹性学制。
建立基于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直击“工学矛盾突出, 难以保证学习时间和效果”的难题。要求探索建立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与师徒传承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学习等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并建立全国行动计划的信息服务平台, 提供丰富的开放资源与支持服务。
建立政、工、校、企联动工作机制, 直击“农民工学费负担过重”的难题。建立健全政府、工会、用人单位和学习者共同分担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要求地方工会加大对行动计划的投入, 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安排相当比例用于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
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直击“农民工继续教育质量不高”的难题。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完善教学质量监管制度和公示制度, 建立农民工和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机制, 开展满意度测评工作, 并鼓励企业将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与个人薪酬、岗位晋升相结合。
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提升 篇8
一、渗透融合,将创业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创业能力是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素质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结合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将创业教育理念全面渗透课程教学全过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诸方面渗透创业教育理念。在重视学生道德养成、知识积累、职业技能获得的同时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从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被动适应的自我调整,转向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转变。
以创业为导向,以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着力点,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将创业教育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内容融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相关内容,挖掘原有教学内容与创业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因素,找准融合的切入点,注重教学内容的背景化、过程化、新颖性和应用性,建立与创业教育的关联,赋予教学内容新含义,使学生在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阈中获得创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获得创意灵感和突破点。
二、行动导向,开发创业教育项目课程
创业能力是一项充满变数且实践性很强的能力,创业意识的激发,创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不能以“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的传统基础论为基本理论依据。因为从大量的实际创业者实例来看。抽象的“一般”创业能力是不存在的,实际创业能力往往来自于创业实践中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处理而培养起来的经验累积。
这给我们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新的视角和启示,行动导向的项目课程或许更适合创业教育。行动导向课程是相对于学科导向课程而言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打破以事实、概念和原理、规律等“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陈述性知识为主的学科体系,建构一种以经验、策略等“怎么做”和“怎样做得更好”的过程性知识为主的行动体系。这种课程观念要求按照工作实践过程,以行动为导向,对职业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技术实践知识,并通过设计实践性问题,从中引申出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从而改变“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思维定式。培养学习者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学习者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行动导向的项目课程。是以具体项目来引导学生,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情境结合在一起,为完成一项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在创业教育领域,它可以表现为与创业任务相对应的一系列子任务,把知识和任务之间的联系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知识和技能均是在与具体创业任务(或是仿真任务)相一致或关联的条件下习得,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体验,在行动中提升,从而培养其创业意识和能力。
行动导向的创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实践化原则。创业过程本质上是一项不断通过行动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因此项目要来源于实践,课程的开发应尽可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在行动中感悟、体验。获得创业能力。二是模块化原则。所谓模块化原则是指创业教育的内容不必注重系统性,而是基于创业任务分析基础上形成,它的基本思想是整合,即以项目为载体来获得对知识、技能和态度关系的综合化理解。可根据创意发展成为具体创业的一般过程,即构思创意(Idea)、确定项目(Proiect)、创业计划(Plan)、创业战略实施(Strategy)四个方面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进行模块化构造。三是综合化原则。综合化是指创业教育课程开发要综合考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是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进行整合。其二,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各课程内容与创业教育目标要素之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交叉重复的,即每一课程的内容组织均同时包含着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创业素质的要求和内容。
三、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不是以知识的感知和记忆为目的,也不仅仅是获得创业相关的知识或技能,更重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综合素质。因此,创业教育必须实现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注重过程与体验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
一是注重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体验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国家独立企业联盟研究表明美国2/3的企业家来自拥有企业的家庭,因为他们能够获得有关企业的感性认识和创办企业的意识。因此,在创业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更应该定位于一名“引导者”,而不是“指导者”,不再把学生看作预定知识、能力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实践者。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体验,从而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
二是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正如创业教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要求必须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采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拓展训练和创业模拟等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实践智慧。同时,结合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展开教学,如开展调研、考察、访谈等,在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创业认知和感受。积累创业知识和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理想。
三是开展多元的教学评价。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以发现学生的创业特长和潜质、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标,创新教学评价。一是强化过程评价。改变以往只重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认真度及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对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二是评价形式多样化。可选择单项测试或综合测试、书面测试或口试答辩、单人测试或团队测试、理论考核或创业模拟考核等。
参考文献:
1郑伟,王茜,以项目为导向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提升人居环境行动方案】推荐阅读:
提升人居环境自查报告10-07
县城品质提升行动方案12-04
5党员质量提升行动方案06-15
“文明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08-12
教育质量提升项目行动实施方案09-15
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实施方案10-11
生产性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方案11-28
关于《xx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讨论稿)》征求意见的通知06-10
城市管理综合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