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提升项目行动实施方案

2024-09-15

教育质量提升项目行动实施方案(精选8篇)

教育质量提升项目行动实施方案 篇1

教育质量提升项目行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地落实《德惠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力提升我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镇基础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此行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积极落实德惠市教育局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精神,进一步强化我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我镇小学教学质量,使我镇小学质量再上新台阶,以开展“教学质量提升”活动为载体,经狠抓教学质量为主线,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强化薄弱环节,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我镇小学教学质量持续、均衡、快速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目标与任务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利用三年的时间,通过实施“教育质量提升”项目,认真研究我镇小学教学质量现状,理清工作思路,狠抓常规管理,推进有效教学,优化评价方式,夯实我镇义务教育,努力培养实用人才,创新人才,使教学质量有较大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增强。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活动的领导,中心小学成立“教育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村小校长、学年组长

组长主要负责全镇”教育质量提升”活动全面协调、监控工作;副组长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活动的动员、活动过程的指导、评价工作;成员负责本校“活动”的具体实施,认真操作,努力把我镇教学质量提上一个新台阶。

四、工作内容和措施

(一)、以《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版)》为准则,坚持开展养成教育。

1、将《守则》落实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守则》相关内容分别作为每个月养成教育主题,大队部及各班级将围绕主题进行相关活动。

2、实施课程渗透。要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发挥课程全程育人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新版《守则》上好各年级的班队课和品德课,逐条细化,利用鲜活的案例和正反两方面生动的事例,通过讲故事等形式,告诉学生日常行为哪些必须为,哪些不可为。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守则内容,加深对《守则》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执行《守则》的自觉性。

3、细化常规管理。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守则》落地一定要发挥班级的作用。有效推行“流动红旗评比”制度,将环境卫生、升旗仪式、大课间、眼保健操等各项常规工作的检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检查评比,对照评分细则逐项评分

4、带动家庭教育。《守则》对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言行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充分利用家长会,发动广大家长学习《守则》,针对学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不良言行,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探讨家校如何共同发力指导学生执行《守则》,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最大支持,全程、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5、开好主题班会。召开主题班会,围绕“落实新《守则》,培养好习惯”专题,对照《守则》内容,排查自身差距,反思存在不足,发动全校学生对照《守则》评点不良言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言行导向,既加深学生对《守则》的理解,又培养学生民主管理和自觉模范践行《守则》的意识。

6、纳入学生评价。科学的评价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守则》情况纳入班主任班级管理考核、学生在校表现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二)、深入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整体提升保教质量。

1、规范制度,实现管理精细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幼儿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幼儿园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我校幼儿园将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从制度建设入手、从管理入手,调整、补充、改进制度、章程、细则、规范等,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管理,加大制度的执行力,提高管理水平,使工作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变要求我这样做为我应该这样做,使依法执教、依法治园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形成良好的园风。

2、规范执教,实现保教精细化

一套科学的工作规范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为使教师在幼儿能力培养教育中做到规范、高效,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能力,我园将从研究规范入手,为教师提高保教工作效益服务、为幼儿的终生发展服务。

组织全体教师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和保教工作目标,认真分析各年龄阶段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将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盥洗、进餐、午睡、早操、游戏、学习等环节的教育进行规范统一。

3、规范细节,实现精细化管理互动

孩子从家庭走进幼儿园,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为了克服孩子与家长的焦虑情绪,有针对性的制定细则,在细节上做到精细化,既能节约家长的时间,又能促进家园沟通。同时开展“家长工作日志”。通过“家长工作日志”形式进行记录,配合精细化措施,使家长对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游戏等各方面能够更加真实、更加全面地了解。努力使我园幼儿入、离园时间的家长工作做到细化、实化、有效。使家园达到和谐一致的教育,共同促进幼儿健全发展。

4、精细管理,形成特色教育文化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幼儿园要在市场中获得较好的生存环境和异军突起的发展机会,就必须走精细化管理之路,并在精细管理的基础上,开展有特色的创新幼儿教育,形成幼儿园的特色教育文化。我园在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本着“为了孩子发展服务、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服务、为了提高工作效益服务”的理念,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和卫生保健工作,灵活运用评估、考核、现场会等形式,用精细化的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我园特色教育文化。

(三)、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着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1)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1、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用制度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教学。

2、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将制度贯彻落实到每一个教研组、每一名教师,抓好制度的落实。

3、在制定和运用过程中,逐步健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出适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不断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4、严格考评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强化教学质量的监控,实行教学质量责任制管理,明确教学质量具体责任分工,建立奖处激励机制,公平、客观地运用考评结果,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的全面提高。(2)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1、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科目、开足课时、开好课程,加强校本、综合实践、及音体美等课程的开发与管理,2、狠抓教学常规管理,规范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聚焦核心素养,立足生本课堂,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

备课:严把备课关,注重备课质量,加大对备课的过程性督查,杜绝应付备课和突击备课。教师应做到:备好课标、备好教材、备好教学手段、备好教法、备好学法;吃透重点、难点、知识点、教学点、能力点;优化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讲课:严把课堂教学关,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教师应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符合学生实际,容易被学生接受,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德育的渗透;教学过程安排要井然有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恰当设疑,引发思考,鼓励为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方法手段要灵活、适用,适时有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指导,充分利用直观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语言要规范、文明、准确、简练严密、清晰易懂,教态要端庄自然,富于激情;教学效果要明显,课堂教学气氛要活跃,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和掌握当堂所学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达到拟定的教学目标。

作业批改:严格做到作业内容要精选,作业要求要严格,处理要及时,批阅要规范,批阅量要足额。同时做好作业的讲评,讲评要细致到位。

辅导:辅导要耐心、细心、热心、诚心,积极采取“抓两头促中间”,注重后进生和学差生的辅导和提高,鼓励教师为学差生无偿补课。

练习:要采取多元化,多层次,内容丰富的练习方式,恰当、科学地设计练习,注重练习的有效性。

3、加强听课、评课工作。校级领导、中层领导、专任教师都要听、评课。听课做到有记录,有评析。所听的课要全部进行评课,以提高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3)、扎实开展教学活动,用活动推动教学。

1、扎实开展好校内研讨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教学讲座等教学活动,学校领导要深入其中组织教师做好听课、评课和导课,注重活动的质量,充分体现活动的效果。通过活动让教师全员互动,主动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能力和质量的提高。

2、把教学活动与教学常规检查相结合,以检评为载体,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为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工作,学校将继续扎实做好“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组织各项教学竞赛活动,(四年级汉字识写与古诗词竞赛、五年级英语竞赛、六年级数学及阅读与写作竞赛、教师说课设计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达到激发教师钻研业务、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聚焦质量,全力抓好质量检测工作。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考试是检查质量、评价学生和老师工作情况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为了更好的开展好我校的质量检测工作,每学期我校都要进行两次月考,一次期中考试,一次期末抽考,一次期末统考,每次考试检测后,教导处都要进行质量分析对比会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诊断,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跟踪指导,同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严肃考试纪律,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执行。

2、月考试卷任务由中心校统一出题、印制,由教导处组织进行。

3、期中考试试卷采用小学教研室试卷,由学校教导处统一组织安排,并做好阶段性成绩分析。

4、期末由中心校组织进行全镇抽考,计划在统考一周前进行,并做好质量分析。

5、期末统考考试全市统一进行,各校要做好成绩记载和质量对比分析。

(五)学科课程与社团活动融合,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1”工程。“体育、艺术2+1项目”是教育部为了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推动学校体育和美育的改革与发展,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程项目。其含义是通过学校的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为进一步推动我校体育与艺术教育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结合我校实际,具体要做到以下几项措施:

1、教导处召开音体美教研组长会,广泛征求艺体教师意见,制定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

2、召开音体美教师和班主任会议,布置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班主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项目,鼓励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校外辅导、学校兴趣小组、自主学习及家庭教育等方式、途径进行技能学习;班主任负责抓好落实。

3、音体美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组建竖笛、舞蹈、合唱、跳绳、儿童画、书法、艺术体操、足球等各类兴趣小组,利用每周三第六节课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

4、教导处及时对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展开检查,灵活增减活动项目,对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加强引导、加大投入,从而逐步形成学校的特色。

5、选择恰当时机对学生的“体育、艺术2+1项目”技能水平进行评价、认定。

(六)全面启动教育科研“4162”工程,有效发挥科研引领作用。

认真贯彻落实德惠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建设科研管理“4162”工程的实施方案》,做到4个明确、1个搭建、6个遵循、2个常态,扎实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推广和应用工作,结合我校实际,注重一线科研,个性科研,愉快科研,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快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步伐。我们要抓住新一轮课改契机,对新课程理念,要准确把握,全面体现。其一要正确认识教学内容,打破教科书是唯一教学内容的狭隘认识,树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的思想,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其二要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加强课题研究。学校将把课题研究作为教育科研载体,其目的不在于创造多少理论价值,而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研究,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因此,要求大家把教学工作自觉纳入教育科研轨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另外,我们仍着力抓好“四个一”工程:即一个课题(要求大家根据学校总课题及本学科实际,确立视角小、内容实、周期短、结题快的小课题,明确自身教改方向);一个笔记(包括记写实验随笔和业务笔记,特别是前者,我们要围绕研究重点,随时采撷教改生活浪花,捕捉教学智慧火花,不断升华教育实践,积累鲜活的个性化实验素材);一堂实验课(要求围绕实验课题人人出示校级或组内实验研究课);一篇成果文(每位教师期末都要提交课题研究成果文,由学校评审小组予以评定)总之,我们要把课题研究融入我们平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闯出新路子。

3、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构建一支有发展后劲的教育科研队伍。一是健全组织,建立校长室——教育科研室——大学科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确保各项活动扎实有序地进行;二是建立活动制度,坚持每周一下午定期进行业务活动(包括综合科),周五下午为业务学习,学习新课改精神,带领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三是分层推进,对新上岗的教师,要求拜一位有经验的老师为师,并模仿学科领域比较成功的校内外教学经验,使其尽快上道入门;中间层的教师,引导其围绕学科建立小课题,开展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骨干教师则着重帮助其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建立符合其教学个性的课题,通过教育科研,逐步形成特色,努力打出旗帜。

4、着手教育科研资料的微机建档工作。从课题计划、过程实施、成果总结等方面进行资料搜集、筛选、分类、归档,使教育科研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5、完善督查激励机制。为增强备课、作业的实效性,实行领导分工月查制度。对备课,每位教师都要通过独立钻研,练就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的过硬基本功,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教案来。对作业批改要有质有量,各学科都要重视学生书写,作为全员工程来齐抓共管。

(七)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工作。

为认真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据德惠市教育局关于控辍保学措施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小学的实际情况,今后的控辍保学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宣传《九年义务教育法》,营造社会氛围。

每期开学为控辍宣传月,以学校以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家长座谈会,对家长进行《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明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使孩子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阻止孩子接受教育是违法的行为。

2、控辍保学实施责任追究制。

在全镇广泛开展无辍学班、控辍先进个人的评比活动。对在控辍保学工作中失误或造成重大影响的教师个人,实施控流考核一票否决,并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追究相关人的责任。

3、关注特困学生、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突出防控重点。

4、规范教育行为、严格学籍管理

建立辍学情况报告制度,班主任教师每一周向教导处报告学生的辍学状况,防止学生辍学。落实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学、休学的规定,贯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学籍管理的严肃性。

5、深入细致的做好辍返工作

建立辍学学生档案,对辍学学生采取家访、谈心等方式进行情感控辍,对辍学一年以内的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插原班就读。广泛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能劝的回、留的住。

6、加大对控辍保学的评估,保证教育方向

中心学校对控辍保学实施等级评估,对在控辍保学工作中有重大失误的教师实施一票否决,在考核中不得评为优秀。对在控辍保学工作中做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大力的表彰,并及时推广经验且纳入考核。

五、实施步骤

(一)、谋划启动阶段(2018年3-4月)

召开动员大会,认真组织学习关于教学质量提升年的相关文件和有关新课程的理论,动员和教育全校教职工提高对“教学质量提高年”活动和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方案。

(二)、实施推进阶段(2018年5月—2020年7月)

根据教学质量提升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有关制度,开展各种学习、教学、培训、检查、评比活动,每学期选出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单项表彰。

(三)、总结验收阶段(2020年8-12月)

进行全面总结,总结经验教训。选出本次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并向上级推荐。

教育质量提升项目行动实施方案 篇2

1. 现状分析:学校课程领导力不容乐观

随着课改的深化, 课改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日渐浮现出来。如学校课程计划编制不够科学、课程建设与实施不够有效、课程评价不够规范、课程管理不够到位等。从这些现象与问题中折射出的是学校课程领导力亟待加强, 包括教育热诚的激发、课程观念的更新, 课程设计能力的提升, 课程领导素养的培育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 势必会阻碍或延缓课改美好愿景的实现。

因此, 如何提升课程领导力亟待加大研究和思考的力度。但与其“坐”而论道”, 不如“做”而论道, 通过课程实践来探索尝试破解和诠释问题的解决途径不失为一种可为之路。

2. 以“项目”的方式来推进:当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策略

那么, 为何采用“项目”的方式来破解课改难题, 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众所周知, 破解课改难题有多种途径, 有理论研究, 有实践探索。但即使在课改全面深化推进的今天, 人们依然对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的疏离无可奈何。实践中的困惑是很难从课程理论中寻找到鲜活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如何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基于我们正在开展的“上海市提升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 我们的回答是:根植学校实际, 以项目的方式开展行动研究, 通过“边实践、边研究”的方式, 以理论为指南, 更着重在实践逻辑层面, 实实在在地探索破解课改难题的迷津之路。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表明, 以项目的方式来深化课改, 解决难点问题, 的确是一种可行的实践策略。

3. 对“项目”的解析:“项目”与“课题”之异同

何为项目?通俗地说, 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 在既定的资源和要求的约束下, 为实现某种目的而相互联系的一次性工作任务。这是项目管理中常见的对项目的界定。

相对于教育而言, 我们尝试以“项目”方式来深化课改, 是把项目作为一种行动方式, 一种工作策略来实施的。以上海为例, 当前积极推进的“上海市提升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 (以下分析均基于此项目, 简称“课程领导力”项目) , 就是力争在短时间内 (3年左右的时间) , 集聚全市各方力量, 各种资源, 针对当前课改在实施中遇到的困惑问题、难点问题, 进行合力攻坚的一个项目。通过项目这种方式, 寻找破解课改难题的路径和策略, 然后加以总结提炼, 上升到经验和规律层面, 从而发挥这些项目学校的辐射示范作用, 推动面上工作。

因此, 与一般意义上的课题不同, 课题只要达成研究目标, 完成研究内容即可, 是否与现实工作紧密相连并没有必然的要求。而我们所说的“项目”, 却与课改实际工作紧密相连。它是“具有工作推进要求的研究, 是具有研究性质的工作”, 在工作中要有研究意识, 在研究中要思考如何推进工作, 这也正是项目的价值所在, 即“为了推进工作”, 工作本身要成为研究的过程。因此,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项目”是一种实践研究、应用研究, 而不是纯理论研究, 更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项目”本身的特点要求“求真务实”, 要求深深地扎根于教育实践, 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也是选择“项目”的方式来推进课改走向深度变革的一种实践策略的原因。

二、规划之路:立足于项目视角的关键步骤

1. 选择项目切入点:明确需要破解的问题

提升课程领导力, 包含诸多切入点。如, 可以从学校课程整体规划、教学的实施、课程的管理与评价等方面切入, 但具体选择什么问题来解决, 还要从学校教育中碰到的实际难点和瓶颈问题入手。在选择项目研究的问题时, 总的原则是:以实践为导向, 选择可行、有研究价值的切入点加以突破。这需要在选择研究问题时, 要思考“为什么研究”的问题, 要明确为学校发展而研究, 为教师发展而研究, 为学生发展而研究。只有考虑到学校的发展基础和学生、教师、学校现实的发展需求, 以及发展中现存的阻碍等, 项目研究只有立意才会高, 研究的价值才会凸显, 研究的动力和信心才会更强烈。

2、定义项目目标:设定可行的“梦想蓝图”

史蒂芬·柯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7个习惯》中, 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任何创造实际是经过2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心智的创造”, 第二个层次才是“实际的创造”。其中心智的创造尤为重要, 因为它是创新的源头和起始, 难度更大, 更为难能可贵。就项目而言, 项目目标的设计就是一种典型的“心智的创造”, 而项目的具体实施就是“实际的创造”, 二者缺一不可, 前者尤为重要。

那么, 在探讨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时, 如何设定项目目标, 即在“心智的创造”层面规划“梦想蓝图”呢?我们的规划是:

(1) 着眼于课程改革在学校中推进的问题解决, 以课程实践的方式, 重点探索学校课程计划、学科建设、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这四方面面临的难点和关键问题。

(2) 旨在改善学校现行的课程状况, 指导并促进课程改革在学校的推行, 提升学校课程品质。

(3) 切实提升课程领导的意识和能力 (规划、执行、建设和评价的能力) , 实现课程领导从“应知”、“应为”到“愿为”、“能为”的转变。

3. 厘定项目边界:从课程视角系统思考项目研究内容

一个项目, 到底要研究哪些内容, 这是项目伊始首先要考虑的, 用专业术语来说, 即厘定项目边界。通俗地说, 就是从众多的研究内容中, 给项目画个圈, 看看哪些内容要研究, 哪些内容不要研究。

我们认为, 提升课程领导力最终目的是解决课改中的问题, 其载体是课程, 因此项目内容设计要从课程系统来思考, 但作为一个项目又不能包罗万象。经梳理后, 我们将重点放在学校课程计划、学科建设、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这四个方面遇到的难点和关键问题。在此之下, 又分解若干相互关联的子项目, 如, 关于学校课程计划编制、评价与完善的研究;关于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关于教研团队建设的研究;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关于课程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的研究等。这些子项目看似从某个课程或教学维度切入, 但却是Sashkin所说的系统改革 (fix the system) 。我们希望借项目参与学校在某些方面的改变从而对整个上海市的课程与教学系统中的相关问题予以启示。

4. 设计项目技术路线:引领行动研究的步骤和方向

项目研究中, 实践者大多关注进度安排, 研究分工, 而研究技术路线的设计却往往被忽略, 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技术路线能引领研究的步骤和走向, 能较好地规避随意性的研究, 即想到哪里研究到哪里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技术路线?简单说, 就是研究从这里到那里的路径。技术路线要对达到研究目标准备采取的技术手段、具体步骤及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等进行设计。在思考技术路线时, 要回答三个问题:我们计划到哪里去——目标;我们现在在哪里——目前状况;我们如何达到那里——途径。

技术路线一般常用图形、表格等形式描述行动的步骤或相关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因其是一种结构化的规划方法, 所以, 具有清晰、高度概括和前瞻性的特点。如下图所示, 这是一所学校在进行作业项目研究时设计的技术路线。有了该技术路线, 研究团队对如何达成研究目标不但做到“心中有数”, 而且形成了研究共识, 非常有利于项目的开展和推进。

三、付诸实践之行动:推进项目实施的“艺术”和“技术”

“领导力就是动员大家为了共同的愿景努力奋斗的艺术”。提升课程学校领导力的实践, 涉及学校内外的诸多人员和一项项具体任务, 因此, 实施中不但要有“艺术”, 还要有“技术”。

1. 项目实施的“艺术”:凝聚人心

在项目的生命周期中, 项目是否走得稳健, 其强大的推动力是把项目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

首先, 在思想上整合,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创造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氛围, 增强项目团队的整合力和个体的驱动力。

其次, 在行动上整合, 优化项目的管理力。项目高效地推进, 需要项目成员对项目有认同感, 这就需要增强项目成员的责任意识, 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 加强对项目的管理控制。尽量减少无效管理和无效举措, 使得管理工作更加切近实际, 更加具有操作性。

再次, 从价值实现上整合, 激发项目活力。要通过项目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整合, 唤起项目成员的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使项目成员的潜能获得解放, 进而为项目目标的实现积极工作。

2. 项目实施的“技术”:及时跟踪“进度”与“质量”

“期限、质量和成本”一向被看做是项目管理的三大基石, 质量更是项目的生命。在项目研究中, 将愿景与假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 其中很重要的工作是要抓好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而这些取决于过程的把握及对问题的应对上。以下具体策略可有助于项目的“掌控”。

(1) 建立工作分解, 使进度“可控”

首先, 建立工作分解结构, 把任务分解成“英寸大小的小圆石”, 即把大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 缩小研究的里程碑, 让项目研究者每完成一个小任务有成就感, 同时又会激发向下一个任务进军的热情。

其次, 制定项目工作进度表, 即按照工作流程分解, 或者按照系统论的方法进行结构分解。工作进度表有助于按照预期的时间节点向前推进。

(2) 建立质量跟踪制度, 让过程“看得见”

在上海市“提升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中, 我们建立了质量跟踪制度, 通过多种方式对项目的研究与管理进行监控, 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并给予指导。

如, 组织多种形式的研讨, 包括跨学段的同一子项目研讨以及同一学段的不同子项目研讨的方式。这些研讨方式各有所长, 结合起来运用, 兼顾了项目交流的深度和交流的广度。既为项目学校间搭建了交流平台, 互相启发借鉴, 同时又有利于及时了解项目学校的进展情况, 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正方向和思路。

又如, 组织项目指导专家每月一次到子项目学校现场指导, 专家指导的过程就是对学校项目的跟踪与管理的过程。

此外, 我们还组织多方联合现场调研, 通过多方联合会诊的方式, 现场问诊把脉, 答疑解惑, 既提供了现场专业指导服务, 同时又及时了解了项目的进展, 为后续的研究提出建议。

(3) 建立信息上报制度, 积累过程性资料

要及时收集项目进展信息, 并及时归档。如学校研究的全程记录, 项目的研讨记录、案例、课堂实录等。这些过程性的资料对梳理与反思研究中的问题, 总结经验非常具有“解释性”的价值。

四、“做”而论道:基于行动研究的实践反思

反思是教育行动研究中一个日益显著的特征。无论是哪种取向的行动研究, 反思已成为运用这一研究的核心手段。反思既有对过程中经验的梳理提炼, 又有对过程中不足的思考和改进。在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项目研究实践中中, 我们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1. 项目的深化:开展持续的反思性对话和行动改进

提升课程领导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在过程中持续地开展反思性对话, 以“问题”作为项目研究的起点, 以“解决问题”为研究的终点。通过持续对话, 突破个人思维与视角的“瓶颈”, 在澄清问题中, 形成共识和理解;在专家指导、同伴互助中明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措施;在实施中通过行动改进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 最终达到共同提升, 共同发展。

2. 项目的保障:整合各方支持力量, 形成合力

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 并非意味着学校个体独立解决课改中的问题, 而是需要整个教育系统形成合力来解决课改中的问题。因此, 要协调和整合好教育行政、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实施者的力量, 形成研究的共同体, 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 面对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来开展创造性的实践。

3. 项目的推广:总结出“最优实践” (Best Prac-tice) , 及时辐射

项目的价值在于产生“生产力”, 因此, 基于项目的研究, 要从中总结出课程领导的最优实践, 总结出规律来, 并通过组织有效的培训, 使项目的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发挥辐射作用。这意味着, 其他学校如果照着这样去做, 也能够实现提升学校课程领导之道, 让更多的校长成为更为有效的领导者, 这就是项目以点带面的应用价值。

教育质量提升项目行动实施方案 篇3

摘 要 “双边联动”是关于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联合行动,以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力求实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互助共进、合作共赢。基于对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联动职能与准则的分析,探究“双边联动”行动模式的内涵,围绕“联动目标”“联动主体”“联动载体”“联动路径”“联动机制”“联动评价”六大基本要素,构建“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模式,以指导实践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 “双边联动” 区域教师研训机构 中小学教育质量 模式构建

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是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不断追求的核心目标,也是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职能发挥的根本动力。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民族的素养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此,各国纷纷采取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或深化课程改革,或加强教师质量提升,或追求教育机会公平,推进举措层出不穷。然而,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在提升中小学质量方面所体现出的短板各不相同。基于此,本研究以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自身理应担当的职责为研究出发点,以提升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为主体,对如何构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联合行动的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一、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联动职能

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核心职责就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职责的明晰有利于其功能的发挥,作为一个地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中心,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应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工作重心,围绕教学研究指导、教师培训培养、教育科学研究等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而言,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教研指导工作必须要有全新的认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学校的关系必须要有深刻的改变,打破被动的、单向的、消极的教研指导关系,创建有互动、有合作、有共享的崭新局面,这是教研指导工作的应有之态;区域教师研修机构的教师培训培养工作应摒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缺乏实效、脱离教学一线的培训模式,基于中小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发展需求,通过加强双方联系,有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优化培训设计,从而提高培训活动的实效性;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还应依托和全面深入基层中小学校,加强联系和互动,重点基于课题研究为一线中小学校和教师提供全面深入的科研指导和科研管理,形成科学研究、学习研讨的共同体。

二、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联动准则

区域教师研训机构是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阵地。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推动各地结合实际,规范建设县(区)域教师发展平台。足见国家对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建设的重视。2013年教育部公布《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其每一项要求都不是区域教师研训机构或者学校任何一方能够单独达成的,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增进多方互动合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育部高度重视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与建设,旨在建立以区县教师培训机构为中心,上挂高等院校、下联中小学校,支撑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学习资源中心,在国家、省、区县、学校等不同层面及其互动中使教师群体成为全国最大的、立体联动的专业学习共同体[1]。政策的逻辑分析是指导实践的准绳,既然“推动合作、分享、学习的结构重组与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从区域的角度整体考虑,加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深入互动,有利于整合多方面的教育力量,最终推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换言之,实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双边交互联动、双赢互惠、和谐共生,是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联动的应然追求。

三、“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模式构建

1.“双边联动”模式意蕴

所谓“双边”即两方,或者两个主体,本研究具体是指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所搭建的互动共同体。“双边联动”从字面上来解释,即由两个主体共同参与的联合行动,本研究的“双边联动”具体是指: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共同参与的,以实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交互联动、双赢互惠、和谐共生,提升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的联合行动。一方面,区域教师研训机构通过优势功能的带动和渗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区域内中小学校相应职能的发挥,达到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基层中小学校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工作提供有关提高教育质量诉求的各种反馈,促使研训机构的职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便更好地为基层学校服务。

2.“双边联动”模式的指导思想

“双边联动”的根本目的是联动主体双方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达到互助共进、螺旋式上升发展,最终促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构建一个行动模式可以理清内部要素之间的整体关联性,起到实践可操作、顶层可指导的作用,因此,围绕本研究的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双边联动”的行动模式构建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构建“教育共同体”

“教育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教育信仰,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责任感的个体联合,或称之为教育者共同主体形态。”[2]基于此,教育共同体应包含三个关键点:共同目标、多主体联合、关系模式,具体而言,即要求成员共同参与,基于各自的关联,融合各方力量,在一定制度的规范下建立有效的关系模式,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开展“双边联动”的过程中,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联合行动正是建立在双方结成“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因此,“双边联动”行动模式的构建首先应遵循“教育共同体”原则,明确联动的双主体和共同的联动目标,理清双方的关联,促进“双边联动”的有效运行。

(2)遵从“目标导向”

目标对于个人或者群体而言都具有激励作用,在众多的激励理论中,不论是弗鲁姆(Victor H.Vroom)的期望理论,还是洛克(Locke,E.A)的目标设置理论都将目标视为影响人行为的核心要素,可见其重要性。本研究的“双边联动”是一个行动研究,行动的最终目标设定为“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即通过“双边联动”的实践,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基层中小学校实现互助共进,在区域层面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进而达到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目的。这一顶层目标的确定为整个双边联动的行动研究指明了方向,顶层目标的定位和导向是前提,随之而来是对目标的细化与落实。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原本就存在一定的关系,而“双边联动”并非是将传统的关系推翻,而是以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在原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创新,因此,“双边联动”行动模式的构建应遵循“目标导向”原则,模式各要素的选择、运行都应围绕目标展开,总而言之,模式的构建须掌控住“双边联动”的正确航向。

(3)促成“交互发展”

“交互”一词较多地出现在互联网领域,在教育领域的远程教育中也较为常见,主要研究在互联网平台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机互动以及人与人的交流。当然,交互的本意可理解为互动,尤其强调双方面的互动。在社会学领域中,有专家认为互动即人际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3]。本研究的“双边联动”强调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人际互动”,无论是教师个体、教师群体还是中小学校、教师研训机构,在其追求发展的进程中,交流与互动不仅可以扩展思路,而且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合作共赢。在“双边联动”中的交互是多元化的,即教师与教师的交互、教师与教研员的交互、教研组与教研组的交互、学校与学校的交互、学校与个体的交互、教研组与个体的交互等等。因此,“双边联动”行动模式的构建还应遵循“交互发展”原则,创建交互情境,指导交互行为,更好地促进个体与群体的发展。

3.逻辑分析与要素选择

基于前面对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应然职责的分析,区域教师研训机构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基层中小学校,而中小学校以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为核心职责,因此,本研究以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为核心目标,这是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双边联动”是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双边”指向行动的两个主体,即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行动主体选择行动媒介,提炼行动路径。按照行动的流程性以及系统的内在逻辑,“双边联动”的行动模式在明确了目标与主体之后,首先应理清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之间的关系,基于教师区域研训机构的教研、科研、培训三大优势职能以及中小学校的核心职能,提炼出开展“双边联动”的媒介和路径,这是“双边联动”的核心内容。而如何将这一核心内容在实践中运行起来,需要设计“双边联动”具体的运行方式,形成一套系统的运行机制。除此之外,“双边联动”开展的效果如何,是否实现了既定的目标,需要对“双边联动”进行评价,实施前的评价可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可提供信息反馈,及时进行调控;实施完成后的评价可得出结论,提炼成果并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因此,以整体推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充分发挥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职能为前提,以联动教研、联动科研、联动培训为抓手,以实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互助共进,交互发展为核心,是构建“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行动模式的基本思路。基于这样的逻辑,“双边联动”的行动模式应包含六大基本要素,即联动目标、联动主体、联动载体、联动路径、联动机制、联动评价。

4.模式构建

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围绕联动目标、联动主体、联动载体、联动路径、联动机制、联动评价六大基本要素,细化各要素包含的内容,构建出“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模式,如图1所示。

联动目标是“双边联动”开展的目的,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为最终目标。通过加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的联合行动,建立以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为联动主体的合作团体,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良性的联动机制,在联动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促使区域教师研训机构改进工作,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实现双方合作共嬴的协同局面,从整体上提高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

联动主体是“双边联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实施者,具体是指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本研究将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联动共同体,使研训员与基层中小学教师主动地参与“联动”,共同针对中小学提升教育质量的诉求以及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发展现状开展“双边联动”,改变研训员与中小学教师被动地交流与合作、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互动未尽的现实状况。

联动载体是开展“双边联动”的媒介,具体围绕“三课”即课堂、课程、课题展开。课堂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的课堂环境营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课堂管理、教师的情感表达与学生的交流等都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课堂理念;课程从理论转化为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的课程观、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等都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课题能促使教师进行专业阅读,引发教师自主反思并开展课堂实践,引导教师形成互助团队等,可以说课题研究是促使教师将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三课”基本涵盖了教师研训机构与一线教师关联的核心要素。

联动路径是开展“双边联动”的实施路线和核心内容,具体是指联动教研模块、联动科研模块、联动培训模块。

“联动教研”模块重点聚焦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学科课程与教学为基础,开展的具体路径主要是教研活动、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联动教研”所针对的教研活动是一种以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若干学校面临的各种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多校教师组建而成的团队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研究现场的教研实践活动。通过多种联动方式将教师研训机构教研员、基层中小学校以及学科教师联系起来,共同打造区域内共建共享、互助共进的教研新模式;“联动教研”所针对的课程资源建设是教师研训机构教研员与学校学科教师共同构成课程资源开发、选用和管理的双主体,针对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通过协商共同制定课程开发的方案,联合开发课程资源,通过不断创生和有效管理,积累丰富的课程资源,构成区域内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库,并充分发挥其效能;“联动教研”所针对的课题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教师与教师、教研员与教师、教研员与教研员之间的深度对话、思维碰撞,共同寻找课堂教学的最佳路径。

“联动培训”模块重点聚焦“区校一体联动培训”体系建设,以资源、项目、机制三个要素为支撑点,开展培训团队建设、培训基地建设、培训资源建设,以资源奠定培训的基础,以项目促进资源的再生和有效利用,以机制保障培训工作的高效运行。通过各种方式发动学校教师参与到培训课程、师资、素材等资源建设工作中,结合区域实际和学校诉求创建一系列培训活动,以项目推动区校一体的实现;通过培训实践基地的建章建制,课程、专家资源建设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构建,在机制层面保障“区校一体联动培训”的有效开展。

“联动科研”模块重点聚焦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以课题为依托,具体围绕课题研究、科研指导、科研管理、成果推广四个方面展开。课题研究围绕中小学科研课题产生的主客体关系,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探究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课题研究的联动方式;科研指导以课题为载体,根据指导主体、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解决区域科研存在的问题;科研管理重点探讨教育科研人员在中小学校课题准备、课题实施、课题结题的全过程中,通过分阶段、分层级、分类别、分阶段的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成果推广聚焦学校的优秀研究成果,加强推广宣传,提高辐射效应,联合具有共同特色的学校组建团队,搭建成果共享、推广平台。

联动机制是“双边联动”系统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及具体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项目驱动制,平台共建共享制,职能统整制。联动机制的运行要体现参与、交互、融合等联动方式的理念,对三大联动路径中涉及的各种内容加以设计、整合、平衡,以使各种联动活动有序化、结构化、适宜化,从而产生最优的教育联动效应,最大化实现联动目标。

联动评价是“双边联动”目标实现的保障。联动评价是一个多元性的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法多元化,具体联动评价方式有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整体性评价。总而言之,联动评价应围绕研训质量和学校质量进行评价,在联动路径实施之前、联动路径实施过程中、联动路径实施某阶段终结时,对联动教研、联动科研、联动培训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描绘和评价,并对联动各要素的适宜性进行评估。联动评价为开展联动活动的行动主体完善联动活动、提高联动活动的适宜性,同时也为联动主体鉴定联动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其本质目的在于信息反馈、调控保障。

四、未来与展望

在寻求如何推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问题的过程中,本研究将关注点聚焦于革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互动关系和互动方式上,构建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联合行动的模式。这是对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职能的高效发挥,以及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模式创新的有益探索。在未来的实际行动中如何实现“双边联动”价值的最大化是本研究要时刻关注的重点。同时,用“双边联动”行动模式指导“双边联动”行动的开展必然要建立在可操作的基础之上,如何结合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结合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发展和中小学教育发展的诉求,将模式融入到实际行动当中,推进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共赢是本研究后续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模式还有待在行动中进一步实践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7034/201305/151910.html.2013-5-6.

[2] 林上洪.“教育共同体”刍议[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

[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篇4

一、行动目标

20xx年,继续强化落实有机肥替代化肥、精准施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措施,改善全镇耕地质量,使耕地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养分失衡、耕层变浅、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的同时,促进化肥减量增效。绿色防控,严禁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减量使用低毒、低残农药。

1、有机肥资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20xx年,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60%以上,力争全镇商品有机肥使用量达25吨;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综合利用率达30%之上。

2、科学施肥水平持续提升。20xx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80%以上;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30%以上。

3、土壤质量水平持续提升。20xx年,多措并举促进全镇耕地地力水平持续提升,全年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

4、化肥使用量减少。20xx年,全镇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示范区生产基地化肥用量较上年减少10%以上。

二、技术路径

重点是“改、培、保、控”四字要领。“改”:改良土壤。针对耕地土壤障碍因素,改良酸化、次生盐渍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进耕作方式。“培”:培肥地力。通过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补施钾肥和钙镁硅硫钼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平衡土壤养分。通过粮豆轮作套作、固氮肥田、种植绿肥,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持续提升土壤肥力。“保”:保水保肥。通过耕作层深松耕,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地理化性状,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控”:控污修复。控施化肥、农药,减少不合理投入数量,阻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控制农膜残留。

三、主要建设内容

1、推进有机肥推广应用。着力推进我镇畜禽养殖、秸秆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支持企业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支持农民积造农家肥,结合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大力推广施用商品有机肥。

2、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以化肥减量增效试点为引领,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高效新型肥料。

3、推进土壤肥力提升。一是种养结合。优化种植模式,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种植豆类作物,促进提升土壤肥力。开展耕地轮作休试点,恢复发展绿肥种植,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生产与生态双赢。二是秸秆还田培肥及绿肥种植。进一步推广绿肥种植工作,持续提升土壤肥力;推广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模式,重点推广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和覆盖等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土壤质量提升行动是一项系统、基础和长期工程,需要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久久为功。镇政府成立土地质量提升行动领导组,加强协调,搞好服务,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各农业部门细化实施方案,开展督导检查,保障行动有力有序开展。

(二)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土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责任,守住土地质量红线。会同有关部门整合有关项目,加大耕地质量建设投入,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会同国土部门,认真做好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评定验收,把好质量关。鼓励引导生产者,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采取用地养地结合的措施,保护耕地质量,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强化科技支撑。发挥镇农业部门的作用,开展指导服务,落实关键措施,提升土壤质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提高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土壤质量提升和科学施肥技术应用能力。

(四)强化政策扶持。落实好土壤质量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积极争取财政等部门的支持,扩大耕地质量建设资金来源,增大资金规模。多方合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方案 篇5

为贯彻落实《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特色农产品等x个领域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xx办发〔20xxxx〕xx号)和《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x发〔20xx〕xx号)精神,进一步扩大消费品有效供给,保障基本消费、增加优质消费、抓住高端消费,推动消费品工业质量迈向中高端,特制定本方案。

一、行动目标

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推动消费品工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升消费品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力争消费品生产领域产品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xx%以上,主要消费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xx%以上,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消费品企业新增x1个以上省级技术中心、x个以上市级技术中心。其中,纺织服装行业:基本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发展,适应个性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的需求进一步增强。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行业:智能制造水平进一步提升,定制家具、整体厨卫、全屋定制、有文化创意的红木家具、环保健康儿童家具等发展模式基本成型。橡胶制品及塑料加工行业:轮胎胶、乳胶制品、塑料管道、塑料薄膜等重点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橡胶初加工废水等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塑料改性、合金化技术、再生利用技术等深入推广应用。日用化工行业:天然芳香提取物、精油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日化产品、化妆品以及精油康体保健品等形成完整的生产加工体系。工艺美术行业:珠宝玉石、剪纸、木雕等进一步传承发展,优势文化资源与民族特色进一步融合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标准供给体系

1.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支持消费品行业协会和企业响应创新和市场需求,制定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逐步建立起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协调配套、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提升印刷、橡塑、包装、日化等行业标准技术水平,满足绿色、节能、节水需求和消费品有效供给。

2.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强化标准与科技进一步衔接,支持消费品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通过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生产装备水平和技术能力,探索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推广实施国家绿色环保标准。

(二)实施质量技术攻关

1.加强质量服务能力。充分运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手段,为消费品工业研发、中试、定型等提供全功能“一站式”服务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技术支持。

2.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引导消费品工业企业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积极推广和应用精益制造、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树立质量标杆。鼓励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消费品工业企业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开展消费品安全、绿色认证。

3.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加快质量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创新成果的标准化和专利化。鼓励科研院所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纺织服装、橡塑、工艺美术等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产品,培育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

(三)提升有效供给水平

1.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动纺织服装、工艺美术、橡塑、造纸等产业转型升级,瞄准国际标准和细分市场需求,从提高产品功效、性能、适用性、可靠性和外观设计水平入手,全方位提高消费品质量。支持传统消费品产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服务环节。

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更好满足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家电等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消费品产业发展。鼓励对我市生物资源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力争形成独有的创新产品。

3.实施绿色引领供给。构建和完善绿色产品地方标准体系,推动消费品领域开展绿色认证和标识工作。鼓励支持橡塑、日用化工、造纸等行业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强塑料改性、生物可降解塑料、无元素氯化学纸浆漂白等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四)实施“三品”专项行动

1.增加优势品种。支持企业深度挖掘用户需求,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在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引领创意。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加强智能装备的应用,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新产品的比重,推动消费品工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变,进一步优化消费品品种结构。

2.提升核心品质。鼓励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日用化工等行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先进设备延伸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时尚产品,进一步优化消费品品质质量。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增加消费品有效供给,提升xx品牌品质。

3.培育重点品牌。着力抓好工艺品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家具制造业等品牌设计、传播、提升、推广等工作,推动创建更多品牌产品。引导企业健全商标品牌管理体系,鼓励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培育“xx珠宝”等领域一批知名品牌与企业。鼓励企业培育高知名度商标、地理标志产品、老字号等,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扶持消费品企业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宣传和保护企业的自主品牌。

(五)推动“互联网+”质量

1.开展智慧管理。支持纺织服装、家具制造、家电、工艺美术制造等重点消费品领域企业,在品牌培育、研发设计、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建设,推动传统产业+互联网,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快高效智能装备的应用,推动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生产和管理。

2.推动智能工厂建设。鼓励消费品工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推广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建设智能工厂(车间),进一步提升生产装置及生产线,基本实现生产工艺自动化的全面覆盖。重点培育流程型智能制造,提高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个性化转变,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3.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支持应用物联网、射频识别、物品编码、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消费品工业产品质量追溯能力。鼓励企业采用在线质量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等先进手段,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

(六)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1.创新质量监管制度。探索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严格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2.落实质量售后责任。严格落实《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有关规定,健全完善产品质量投诉、申诉处理机制,积极回应消费者的质量诉求。充分运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缺陷消费品召回等手段,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加强质量人才培养。鼓励高等院校开设质量专业课程,加强职业培训,为消费品工业培养、输送各类技术和质量人才。开展校企联合“双轨制”和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市、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加强消费品工业质量提升行动的宣传教育和政策解读,倡导优标优质优价和绿色安全健康的消费理念,树立中国标准、xx质量的良好形象,持续提振市场消费信心。

(二)强化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消费品工业标准和质量提升工作的支持力度,创新和应用推广,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质量研究和示范应用。完善有关产业、环境、科技、金融、财税等政策措施,推动消费品工业的产品研发、质量攻关、技术改造、绿色改造、品牌培育等工作。

(三)促进行业自律

教育质量提升项目行动实施方案 篇6

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

监理实施细则

编制: 审批:

长沙东泰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港鑫龙城5#栋~8#栋及幼儿园项目监理部 2017年3月

目 录

一、编制依据..................................................3

二、建设工程概况...............................................3

三、《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的监理工作目标及监理实施要点………4

四、关于本项目落实本方案实施细则实施步骤的时间节点................10

港鑫龙城5#栋~8#栋及幼儿园工程质量安全提升

行动方案监理实施细则

一、编制依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 建质(2017)57号》的通知;

2、省住建厅《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3、建部《工程质量两年行动方案》(省住建厅《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实施方案》

4、《住宅工程渗漏、裂缝常见质量问题防治导则》的通知;

5、省及 市政府地方相关文件规定.二、工程概况:

1.1 建设单位:岳阳市港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1.2设计单位:深圳市城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3施工单位:福建省惠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4工程名称:港鑫龙城二期5#~8#栋及幼儿园项目 1.5 投资额:约 1.4 亿元

1.6 建设工期:计划 2017 年 1 月开工,暂定工期600天 1.7建设地点:汨罗市友谊河南路

1.8建设规模: 5#栋建筑高度99.60m,总建筑面积16633.71㎡。6#栋建筑建筑高度99.60m,总建筑面积28400.60㎡。7#栋建

筑高度99.60m,总建筑面积31663.15㎡。8#栋建筑高度99.60m,总建筑面积16633.71㎡。沿街商业建筑面积为1460.38㎡。

1.9结构特点:基础采用预制管桩基础,地下室承台、底板、墙为钢筋砼结构,主体为钢筋砼框架剪力墙结构,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

三、《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的监理工作目标及监理实施要点:

(一)监理工作目标

监理工作目标实质上是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指导思想的最终目标。目标就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精神,巩固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成果,围绕“落实主体责任”和“强化政府监管”两个重点,坚持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并重、企业责任与个人责任并重、质量安全行为与工程实体质量安全并重、深化建筑业改革与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并重,严格监督管理,严格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着力构建质量安全提升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二)实现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以下简称提升行动),用3年左右时间,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工程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

水平,提高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使全国工程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三)监理实施要点:

1、落实本工程项目建设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制,认真完善关于本项目的《项目授权委托书》、《质量承诺书》,并且协调督促其余各方及时完善;

(1)按照《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建质„2014‟124号)规定,本项目的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勘察单位项目负责人、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和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承担相应的质量终身责任。

(2)工程建设五方项目负责人签署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计划于2019年10月份工程竣工时设置永久性标牌,载明参建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姓名。

(3)按照《建筑施工项目经理质量安全责任十项规定》(建质„2014‟123号)规定,督促本项目施工企业切实落实好项目经理的质量安全责任。

(4)协调建设单位建立了五方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计划于工程竣工验收后移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保存。

(5)督促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每日到场履责,对于项目经理到岗采取定时与不定时的检查落实是否到岗,避免造成施工现场质量、安全隐患无人及时整改落实,发现施工单位负责人履责不到位的,对施工单位按照《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和《建筑施工项目经理质量安全责任十项规定》规定,给予暂停施工、限期整改、扣除项目经理考核分值等处罚措施,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处置。

2、针对目前市场存在的建筑施工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监理机构做好前期的承发包程序及资质合同的检查审核,并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管控,在本项目中杜绝出现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

(1)认真组织项目监理机构成员学习《建筑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建市„2014‟118号)的相关规定,促使监理机构责任成员能够准确认定,并及时发现建筑施工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

(2)针对学习贯彻的《建筑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建市„2014‟118号)文件,我项目监理机构将组织针对已进入施工现场作业的总包、分包单位进行逐一排查,重点检查排查总包单位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复印件)、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花名册、项目经理劳动合同、注册证书,技术负责人劳动合同、职称证书,安全负责人劳动合同、职称证书,分包单位专业分包合同、劳务合同是否有违法分包,杜绝出现施工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

(3)严惩各类违法行为的监理措施和手段。对认定有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除依法给予暂停施工、对总包进行管理考核扣分的等相应处罚外,还要按照《建筑

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规定,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对施工企业项目负责人等相应的行政管理措施。

4、最大化发挥出监理监理机构在本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公司选派具备相应资格的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组建成项目监理机构,健全了公司级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每月2次项目监理部的考核检查和每季度的全员学习考核,以增强现场项目部人员的管理成效,提高监理公司的整体业务素质;

(2)项目监理机部每周组织项目部成员进行学习培训,重点加强对《住宅工程渗漏、裂缝常见质量问题防治导则》、《关于实行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等质量文件以及标准规范的学习,结合本项目的特点组织培训项目部员工掌握测量技术和测量工具的操作技能,以增强项目部成员的质量管理成效以及专业素质;

(3)组织项目部成员加强建筑产业现代化结构体系,构配件、部品、部件配套技术,装配式结构体系,预制构配件,一体化装修等成熟技术的学习,其中重点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与轻钢结构、模块化房屋三类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技术知识进行学习掌握,以适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发展,做好监理的专业知识储备,努力赢创“学习型项目监理部”;

(4)严格控制本住宅工程的常见问题质量;

1)督促施工现场各参建施工企业学习《住宅工程渗漏、裂缝常见质量问题防治导则》内容及《关于实行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通知的内容,督促施工单位根据本工程特点制定《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要点》

2)针针对学习贯彻的《住宅工程渗漏、裂缝常见质量问题防治导则》内容及《关于实行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通知内容,我项目监理机构在监理规划中编制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专篇以及编制了防渗漏专项实施细则等,对易产生问题的部位或工序,加强旁站和平行检验,使本工程的渗漏、裂缝以及水暖、电气、节能保温等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得到有效治理,避免产生工程质量投诉。

3)项目监理机构重点组织做好如下工作:

⑴、工程图纸会审工作,解决图纸本身的缺陷、节点遗漏和平立剖图纸不符等,且协调业主督促进行设计二次优化工作;

⑵、协调建设单位建立材料设备样品库,封样存放材料设备样品;

⑶、监督施工单位设置工程样板,分层标识建筑做法,实现可视化管理,做到事前控制,避免因重点部位监督不到位造成后期质量隐患及交房后的业主投诉;

⑷严格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主体施工阶段的混凝土浇筑梁板砼浇筑和墙体砼浇筑在各个接茬部位是否会形成冷缝;检查钢筋、后浇带、施工缝位置和做法是否符合规范及施工方案的要求;不同强度等级的砼有无错浇现象;砼振捣是否密实,模板是否有变形及漏

浆情况。装饰装修阶段的外墙保温层附着的基层及其表面处理、保温板粘结或固定、锚固件、增强网铺设、墙体热桥部位处理、预制保温板或预制保温墙板的板缝及构造节点、现场喷涂或浇筑有机类保温材料的界面、被封闭的保温材料厚度、保温隔热砌块填充墙体。

5、落实项目的项目总监和项目经理的执业印章签章制度;督促总包企业建立建筑施工劳务人员实名制管理,结合项目的特点,分阶段分专业组织本项目一线操作技术工人和劳务作业人员的学习培训。

6、督促总包企业建立建筑施工劳务人员实名制管理,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配备专职劳务用工管理人员,登记劳务人员的基本身份信息、考勤及工资支付等情况;结合项目的特点,分阶段分专业组织本项目一线操作技术工人和劳务作业人员的学习培训。

7、强化建筑市场主体管理考核制度,督促协调建设各方主体依法建设、规范经营、合法竞争,公平公正的运用好《监理考核系统》、《质量快报》、《质量月报》等政府监督部门赋予监理机构的权利,诚信科学地进行监理工作。

8、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完善工程质量管控体系,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和评价体系,推进质量行为管理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活动,实施样板引路制度。制定并推广应用简洁、适用、易执行的岗位标准化手册,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人。

9、提升建筑施工本质安全水平。深入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和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推动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安全行为规范化和安全

管理标准化,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技能。施工现场建立监控系统平台,对现场进行

四、关于本项目落实本方案实施步骤的时间节点

(一)细则编制、方案审查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0月)根据住建部《工程质量两年行动方案》(省住建厅《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实施方案》、等《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 建质(2017)57号》的通知文件编制本项目监理部《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实施监理细则》,同时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根据施工企业编制的及监理部编制的《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实施细则》编制《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实施细则》

在项目部检查落实情况,根据检查情况将自查报告上报公司,公司在月、季度检查中进行专项监督检查,检查项目监理机构的运行情况、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及质量质量行动的落实情况等,发现问题进行整改。

(三)项目竣工总结阶段(2019年1月)

通过《监理实施方案》的成效进行总结,针对公司的项目部的月、季度检查考核的问题整改和项目部于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总结完善,结合本项目竣工后的质量成效检验,逐步增强公司的质量

安全管理体系和完善监理项目部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实现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管理常态化,提高项目工程质量水平。

附:

住建部]关于印发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

建质(2017)57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划国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精神,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我部决定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现将《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7年3月3日

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安全生产,人命关天。为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精神,巩固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成果,围绕“落实主体责任”和“强化政府监管”两个重点,坚持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并重、企业责任与个人责任并重、质量安全行为与工程实体质量安全并重、深化建筑业改革与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并重,严格监督管理,严格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着力构建质量安全提升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以下简称提升行动),用3年左右时间,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工程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使全国工程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落实主体责任。

1.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参建各方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特别是要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

2.严格落实项目负责人责任。严格执行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规定,强化项目负责人的质量安全责任。

3.严格落实从业人员责任。强化个人执业管理,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质量安全责任,规范从业行为,推动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加大执业责任追究力度。

4.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永久性标牌、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加大质量责任追究力度。

(二)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1.提升建筑设计水平。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倡导开展建筑评论,促进建筑设计理念的融合和升华。探索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引导激发优秀设计创作和建筑设计人才队伍建设。

2.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完善工程质量管控体系,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和评价体系,推进质量行为管理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活动,实施样板引路制度。制定并推广应用简洁、适用、易执行的岗位标准化手册,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人。

3.提升建筑施工本质安全水平。深入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和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推动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安全行为规范化和安全管理标准化,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技能。

4.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管控水平。建立施工关键节点风险控制制度,强化工程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施工安全条件审查。构

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落实企业质量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责任。

(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1.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推进勘察设计文件数字化交付、审查和存档工作。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推行工程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

2.推广工程建设新技术。加快先进建造设备、智能设备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建筑业10项新技术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关键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工程建设专有技术和工法,以技术进步支撑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发展。

3.提升减隔震技术水平。推进减隔震技术应用,加强工程建设和使用维护管理,建立减隔震装置质量检测制度,提高减隔震工程质量。

(四)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1.加强政府监管。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部位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规范设计变更行为。开展监理单位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质量监理情况的试点,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推进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和惩戒机制,强化信用约束。推动发展工程质量保险。

2.加强监督检查。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方式,加大抽查抽测力度,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检查。深入开展以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为重点的建筑施工

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对轨道交通工程新开工、风险事故频发以及发生较大事故城市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开展新建工程抗震设防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和减隔震工程。

3.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保障监督机构人员和经费。开展对监督机构人员配置和经费保障情况的督查。推进监管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监管执法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进行监督检查。完善监督层级考核机制,落实监管责任。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2017年3月)。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本方案,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动员部署提升行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在2017年3月31日前将实施方案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

(二)组织实施(2017年3月—2019年12月)。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落实。各市、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抽查抽测的基础上,每半年对本地区在建工程项目全面排查一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每半年对本行政区域工程项目进行一次重点抽查和提升行动督导检查。住房城乡建设部每年组织一次全国督查,并定期通报各地开展提升行动的进展情况。

(三)总结推广(2020年1月)。

教育质量提升项目行动实施方案 篇7

通识教育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实践进入特定阶段后立足于具体的社会情境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和表征尚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认知共识, 大都仅将其视为高等教育中一种有别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从通识教育实践历史来看, 西方国家的通识教育已经形成诸多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如继承和发扬自由教育的美国模式、广博而高雅的英国模式、面向就业技能培养的加拿大模式等等。[1]20世纪90年代, 以上述国家为代表的通识教育理念和模式被译介并在国内高等院校中得以迅速推广, 被视为克服国内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职业主义、专业主义和技术主义等功利理念以及培养应对知识分化和行业细化所需的整全文化和通用知识的重要举措。[2]纵观通识教育在我国近20年的实践历史, 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众多高校纷纷立足学校实际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 从实践效果来看, 自2001年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实施以来, 已形成本土化的北京大学模式、武汉大学模式和复旦大学模式等较具普适性的人才培养模式;[3]然而, 通识教育至今仍没有被正式纳入我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故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和困境。

独立学院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2013年5月底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 经国家批准设立并具有2013年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共计287所, 全国独立学院学生规模已超过150万人。如何提高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实施质量是当前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推行通识教育的重要方面和关键内容之一。从现实看, 我国的独立学院发展时间短, 整体发展水平均较为薄软, 对于学校制度、教学体系以及学生管理等软性条件的关注则存在明显的滞后局面。独立学院的通识教育较之于其他性质的普通高校有其共性, 更有其特殊性, 全面了解和把握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和困境将有助于独立学院更好开展通识教育提供指导和政策建议。

2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实施困境

如前所述, 从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实施现实来看, 独立学院在开展学校通识教育的实践中有着与其他性质普通高校共同存在的问题, 但相比而言, 独立学院在这些方面的问题程度更为棘手, 这与独立学院的自身特征密切相关。总的来说, 主要实施困境在于学校的思想重视不足、专门管理部门的缺位及管理制度的缺失、通识教育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专业师资配备薄弱等方面。

其一, 教育理念和学生培养定位不合理。受制于专业教育体制和“社会本位”教育目的的约束, 缺乏整全的育人理念。一方面, 当前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是以学科和专业为中心的专业教育体制, 这种单一的专业教育体制和模式并没有彻底改变。这种专才教育体制对于以往我国的专业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然而伴随着现代社会知识的日趋分化以及行业的不断细化, 这种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存在的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欠缺完整甚至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显。另一方面, 相比于上述国家高等教育的大环境, 其办学定位致使其在学生培养方面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明显且不断得以强化。这种面向社会的以提高学生工作适应性为目的的学生培养模式使得独立学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更为功利化和技能化, 忽略了学生整全文化和完整知识结构的培养, 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体系的最终目标。更为拓展的来看, 受上述因素的制约, 独立学院对于通识教育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必然也相对匮乏。从实际情况来看, 当前大部分的独立学院都尚未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职能部门, 管理制度配套仍有待于建立和完善。

其二, 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不科学。分析国内各个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方案不难发现, 独立学院较之于公办普通高校对于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 远没有达到公办普通高校中通识教育课程学时占培养方案总学时35%这一平均水平。但更大问题在于, 独立学院对于学校通识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缺乏系统规划, 普遍存在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完整、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教育课程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大多数独立学院的通识教育流于形式, 缺乏对于通识教育的深刻认知甚至还存在许多认知偏颇, 通识教育实践与通识教育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之间上存在较大差距, 缺乏基于通识教育目的的整体研究和规划,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往往较散且可选数量有限, 教育课程内容随意性较大。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独立学院的通识教育质量普遍不尽理想, 这与独立学院的办学时间较短, 办学基础薄弱以及学校管理人员的办学理念等等是密切相关的。独立学院应尽快树立起正确的认知, 适应社会需要重视学生通识教育的培养, 克服办学局限, 避免问题的长期存在。

其三, 师资力量有限且配置不合理。实现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关键在于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而独立学院在这方面往往是最为薄弱的。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较多的依赖于母体学校, 尤其是处于办学初期阶段的独立学院, 其大部分教师均来自于母体学校的兼职教师, 很显然, 集中精力选聘学校发展亟需的专业教学师资成为独立学院尤其是新创独立学院的首要任务, 在专业教师队伍尚未健全之前, 对于通识教育的师资建设是无从说起的, 独立学院更多的做法是选择专业教师代为兼职开展通识教育。而事实上, 这些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师自身深受专业教育的禁锢, 大都是刚走出校园的青年教师, 他们自身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素养与通识教育对于授课教师的要求之间尚存在较大差距, 而且对于这些教师而言, 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展通识教育对于其自身的发展并无多大益处, 导致这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另外一种倾向是, 独立学院往往会安排学校的行政人员 (教辅人员) 或者是学生辅导员兼职学生通识教育, 他们同样所受的是专业教育, 虽然他们在学生管理方面较之于青年教师有着更多经验, 但是缺乏专业的授课训练和专门培训, 对于通识教育课堂质量无法保证, 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上均有待于提高和训练。

3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质量提升路径分析

借鉴已有西方国家以及国内典型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经验模式, 并结合独立学院自身实际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是有效实施通识教育并保证通识教育质量的重要步骤。从制约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不同方面来看, 未来独立学院更好的开展通识教育应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其一, 独立学院管理人员要调整育人理念, 重视通识教育, 积极建立健全学校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独立学院因其独特的办学模式, 办学自主性较强, 这就更需要学校管理人员在开展通识教育上具有更加自觉的认知和实践。一方面, 独立学院管理人员要改变原有的先后观念, 要彻底摒弃先硬件后软件的错误认识, 将学校的各项硬件建设作为主要工作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学校开展通识教育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独立学院需改变的功利化、专业化、技术化的教育理念, 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也应注重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努力提高学生的统合素质能力。要将通识教育落到实处, 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学校层面建立健全专门适合学校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和配套的管理制度, 如通识教育课程研究机制、执行方案以及质量督导机制等, 切莫照搬照抄母体学校或奇特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

其二,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实践中应结合学校自身实际重点做好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内容设置以及配套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事实上, 换个角度来看, 独立学院管理制度的自主性以及未定型教学体系和教育模式也为独立学院的教学体系改革和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调整空间。独立学院应在清晰认知通识教育内涵和目标的指导下, 开创性的成立专职的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 承担通识教育先进经验本土化以及符合学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开发, 规划学校的通识教育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 同时监督和指导学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与质量。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立足学校学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 强调通识课程知识面的内容整全性和结构合理性, 突出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其具体教学内容还应选定在适宜且均衡的水平上。独立学院的通识教育内容应有别于母体学校, 切勿盲目的照搬照抄母体学校, 以此建立和完善独立学院自身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的, 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一高独立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其三, 独立学院还应更多的注重学校隐形通识课程的建设, 形成通识教育的课堂授课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尤其应注重发挥学生社区等的教育管理功能。已有研究认为, 学生社区具备最明显的硬性课程特征, 也是最有可能且最有效的通识教育形式。[4]独立学院应设立专门的学生社会管理部门, 理顺不同管理部门尤其是二级学院在学生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相互关系, 注重学校学生社区环境及社区文化的建设, 组织符合学生社区实际的通识教育形式和宣传活动, 如加大科普文化宣传力度, 开展有主体有组织的思想讨论、动态调研或是专题研讨会等等, 还可以通过党团组织进社区或是学生辅导员 (班主任、指导教师) 入住社区等多种渠道加强学生社区学风引导和生活指导。总之, 独立学院应在充分建设通识课程教学主体作用的同时, 也应注重发挥学生社区等多种形式的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 形成一个多层面宽领域全覆盖的通识教育体系, 立足学生实际前面提高学校通识教育质量, 已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摘要:如何提高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实施质量是当前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推行通识教育的重要方面和关键内容之一。本文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剖析了独立学院实施通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独立学院通识教育质量的可供借鉴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1]唐燕, 高昊.提升大学通识教育质量的路径选择[J].教育评论, 2014 (2) :120-122.

[2]谢晓芬.大学通识教育的生成特性与发展时序[J].当代继续教育, 2014 (2) :77-79.

[3]骆少明, 刘淼.2009年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报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

教育质量提升项目行动实施方案 篇8

一、顶层设计,整体布局,研制“沙盘”,

谋划教育改革与发展

区教育局邀请国家级教育专家团队,聚焦碧江教育改革与发展,立足“让优质教育进入平常百姓家,努力为每个孩子的人生出彩奠基,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历史使命,深入研究碧江区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实际,进行“基线调研”,找准“现在在哪里”,确定“将要到达哪里”,构思“如何到达预定的位置”。经过长达5个月的反复研讨,最终以师训为引擎的区域教育整体改革“沙盘”出炉——碧江区中小学3361师训强教工程。

二、聚集能量,形成合力,实行“分步走”,

扎实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沙盘”确定后,谁来总体指挥?谁来具体操作?怎样实现沙盘规划?针对这些问题,区教育局诚邀著名教育改革家、中国教育改革十大风云人物之一的冯恩洪先生作为3361师训强教工程的首席导师,聚集了高金英、王文英、赵志祥、符永平、刘飞耀、赵刚、陆军、杜金山、杨振峰、贺永冬、田汝华、丁来明、闫秀梅、金锟、张士路、王海瑛、侯黎明等专家、名校长、名师、课改一线优秀教师,采取了从核心(课堂)向外围展开的策略,制定了项目推进流程图,实施“分步走”,扎实推进区域教育整体综合改革与发展。(见图1)

1.第一步(2013.4—2013.08) 项目启动,理论植入,开阔视野,奠定基础

2013年4月到8月,区教育局充分利用周末和假期,请进了专家组分别对全区中小学学校管理者、德育管理者及班主任、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等进行理论植入的培训,总计培训10期40场次,参训教师共计4365人次。培训过程中以实际的案例,采取讲析、课堂展示、主题对话、交流互动、情景体验等方式,通过对课程实施与管理、课堂建设与管理、德育管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教育改革领导力、执行力、操作力等的系统培训,让参训人员深受启发,迸发了变革学校教育的激情和热情,开阔了教育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为后续的教育改革实战奠定了基础。

2.第二步(2013.09—2015.08)聚焦重点,模型建构,入校指导,形成规范

按照流程图,聚焦改革重点——课堂教学,迈出了教育整体综合改革实质性的一步,邀请专家组举行课堂改革建设培训,通过集中指导和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展示交流,分类入校,标准推进,交流答疑,实现了从会场走向课堂的革命。2014年3月,积极开展“3361”新课堂大比武活动,全区校校开展,人人参与,共评出特等奖30名,一等奖71名;4月份完成《3361师训强教通识读本》的编辑、印发与考试,全区共2800余名教师参加考试,合格率达95%;5月份组织开展中小学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教科)主任共145人“3361”专题培训,进一步规范导学案及新课堂建模工作;6月份组织全区“3361”师训强教骨干教师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共93人赴上海、邯郸、包头等地蹲点学习培训;9月份组织召开了全区中小学教育综合改革阶段性课改成果展示暨现场推进会,来自全市八县两区共730余名老师参加了会议,碧江课改成果得到与会领导与教师的高度评价;11月,组织了全区中小学导学案和课堂建模评比,643名教师分148个小组参加了导学案和集体设计评比活动,27所学校参加了课堂建模评比。

三、全面推进,多点开花,

“3361”师训强教工程成效明显

1.碧江教育思想被激活

“3361”实施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碧江教育经历了多年的平静后突然被激活。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被激活,学校骨干教师的教育热情被激活,学校的课堂被激活,呈现一派生机与活力,为后续课改和教育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特别突出的是第二中学、清水小学、第二小学、川硐小学、第三小学、第五小学、第八小学、逸群小学、川硐中学、坝黄中学、漾头小学、铜仁五中、桐木坪学校等,呈现出勃勃生机。

2.碧江教育改革观念被激发

“3361”模式不仅仅在于注入新的适合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模式,还在于找到了聚焦点——课堂变革,引发了碧江教育的能量。碧江教育人和碧江教育将因为能量的激发,奔向教育大变革,进入全新的历史征程。

3.教育改革大环境基本形成

在3361实施之前,碧江亦有部分学校在悄悄地进行教育改革,但由于没有大环境的支持,或成效不大,或不了了之,或“捆着手脚跳舞”,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学校及课改教师陷入极其艰难尴尬的状态。3361启动后,在专家的引领下,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关心支持下,碧江课改大环境基本形成。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深感此次3361课改来得实在,来得及时,大家可以放手为碧江教育改革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共同促进碧江教育的大发展。

4.刺激了问题提出

按专家组的预期设想,只要实施课改,动起来,就会遇到问题,引导和帮助学校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就是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潜能释放、学校教育质量开始提升的过程。3361推进后,按预期刺激了碧江教育,各学校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小组建设的内涵,小组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怎样在新课堂建设中得以有效落实,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大部分学校教师已经进入课改深水区,碧江教育人已经进入教育冷思考的轨道,后续只要实施科学的指导,势必加速碧江教育的发展。

5.实现了模型初建

碧江教育改革实质是归真、规范和提升的过程。通过项目的推进,经历归真的思考,经历了规范的建设,碧江区3361的项目学校从最初的模仿与阵痛,现在已经初步建立适合学校自身实际的课堂模型。这是一种划时代的跨越!

例如铜仁二中的3361语文生态课堂、活动化作文课堂,逸群小学5532逸课堂,铜仁十小“123实适课堂”,锦江小学“六环三查”式探究型课堂,第五小学“3541”活力课堂,铜仁五中“3456”高效课堂校本课堂模型等等已初步建立,并在结合实践不断优化完善,这对于碧江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碧江教育进入了内涵式、特色化发展的新“真”程。

6.成就教师,实惠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14年全区共增加省级特级教师6人、省级骨干教师13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市级教学名师10人、市级教师培训专家库13人,获得9个省级课题立项,获全省第一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一个,各项指标均居全市之首。2014年高考一本上线1464人,比去年增加173人;二本上线1647人,比去年增加161人,其中二中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居全市各县区同类学校第一;中考考入铜仁一中598人,比去年增加340人,中考平均分高出第二名的区县17分。

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没有捷径可走。碧江区 “3361”师训强教工程,积极探索了一条切近社会发展,适合区域实际,注重基础,突出内涵,高效可持续的跨越式均衡发展之路。我们坚守改革的信念,我们坚定改革的决心,以更为扎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通过改革不断形成碧江人的教育信仰:“让优质教育进入平常百姓家,努力为每个孩子的人生出彩奠基,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通过这种信仰成就更多的教师,成就更多的学子,成就更多的家庭!

上一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暂行)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要求(暂行)下一篇:中考作文指导:中考自由命题作文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