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

2024-10-26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通用12篇)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 篇1

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主要的目标之一, 对我国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中西部、少数民族、革命老区等生活贫困、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 更要努力完成这一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同时党的十七大也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 而环境艺术设计是促使农村容整洁、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农村环境艺术的设计。

一、农村环境艺术的概念

环境艺术, 简而言之, 是人们为了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行为。它包括规划设计、建筑园林设计、公共空间设施设计等众多内容, 是一门内涵广泛的学科。在生存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今天, 人类寄希望于环境艺术, 希望通过这种设计改善生存状况, 追求更加理想的生活境界。近年来, 农村环境设计逐渐多了起来, 亦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各种文化休闲街、寨、村、镇, 一些具有景观价值、历史遗存或自然遗存的物品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当然, 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解决这些问题也越来越迫切性, 并具有现实性。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农村居民身心健康与否与农村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相关。自古以来, 无论是世代书香的老地主们, 还是物质匮乏的穷苦农民,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只要有机会, 都会想法抽空去庙院看一看夜戏, 说明农村人对于艺术的追求是自古而然的, 同时这种需求也是普遍性的。现如今, 农民有了土地, 不仅能长庄稼, 而且还能长艺术。因为物质食粮得到了丰富以后精神食粮就必然要更加提高一步。

伴随经济的发展, 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有的甚至超越了城市居民, 他们在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同时, 其对自身所处生活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环境艺术。环境艺术作为影响农村面貌的重要因素。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一定要从三农的角度审视它, 既要综合考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又要着眼于历史传统、自然民俗等多种因素, 突出农村特色, 充分体现地方特点、要立足传统, 充分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进行文化的整合。要勇于设计创新, 打造融集田园风光, 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新型的现代社区环境[1]。

三、情与景的交融的艺术设计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相当广泛, 不仅包括由建筑物、构筑

[5]尚刚.《元代的织金锦》.《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1995年.第6期.第63页.[7]王栐 (宋) :《燕翼诒谋录》, 北京:中华书局, 2007年, 卷二, 第十八页.

[8][11][1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6年, 卷四, 第78页, 卷七, 第139页, 第145页.

[9]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26册, 1995年, 第17044页.[10][13]唐圭璋:《全宋词》, 北京:中华书局, 1999年, 第4034页,

物、道路、绿化、开放性空间等物质载体构成的空间环境, 而且还包括农村的景观环境, 精神艺术环境。与城市环境艺术相比, 农村环境艺术虽然地域、规模各不相同, 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改造得好会创造出优美的景观, 改造得不好就会产生“视觉垃圾”的相反效果。传统观念认为农村建筑形式受经济承载力的影响, 同时要考虑使用功能的需要, 其次才考虑审美的需要。对于这种观点, 我们认为, 搞请情与景的艺术涉及并不是要让农民花太多的钱, 而是在简洁实惠的条件下利用农村现有的物质基础, 通过艺术、设计大师的参与来提高农村的审美度, 让农村的整体环境更能给人和谐的美感[2]。当然并非美的环境构建就比不美环境构建的成本高。“环境艺术”并不仅是建筑、壁画、雕塑、园林艺术等的简单相加, 而是从整体社会系统出发结合社会与技术的一种形式, 因此, 必须注意农村归属感设计和农村生态建设设计, 做到情与景有机的相互依存。

新时期的农村环境建设, 如何适应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笔者认为, 拷贝现代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值得提倡[3], 它只会使新建村落千村一色、平庸无味。农村的环境艺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协调, 还表现为文化精神上的协调一致。在现代文明强烈冲击下, 很多农村模仿城市的环境艺术带有盲目性, 如拆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 这样使传统村落的建筑形式受到很大影响, 最终千村一面。这种用生搬硬套的方式来营造农村居住区环境艺术的情形, 必然造成传统的视觉意蕴的丧失, 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也被完全丢弃了。因此, 营造出一个具有村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艺术造型形态, 必须对农村居民的社会行为心理等多层次的需求有足够的认识。正如梁思成先生在所指出的:“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因此, 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 魄力极为雄厚, 造诣极高, 不是我们所能望其项背的。”

四、结语

由于农村的环境艺术具有朴素的自然美, 同时因地域的不同又有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因此,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必须与人们平凡的生活密切关联, 注意情与景的交融。新农村建设要创造能表达时代精神的农村环境艺术, 必须留意于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培育, 免让“自然之美”免遭破坏。在农村环境建设中, 无论我们坚持着何种崇高的美学思想, 也必须服从农村的环境涉及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持农村地域特色的的同时, 引导农民改变审美观念, 积极创造新的形式。

参考文献

[1]王惠荣子.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探索与实践, 2011, (3) :87-88.

[2]凤璟.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布局——以宁国市村庄布点规划为例[J].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1, (6) :54-55.

[3]武星宽, 江伟贤."生态设计"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城市科学版) , 2002 (2) :123-124.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 篇2

方忠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其内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时期的重大民生问题。

●长期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少,历史欠账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垃圾、污水、废弃物大量产生,打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引导,管理缺位,使新老问题叠加。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二是坚持产业为支撑,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农牧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写进了中央文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部分,笔者仅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依然非常落后,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村庄及农房建设缺乏规划引导。沿公路建房,居住点散乱;建新房不拆旧房,村庄建设用地浪费较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空心村”现象。农民反复拆建自有住房,不仅影响农民自身财富的积累,而且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剧了资源环境的紧张。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据有关部门2005年组织的调查,我国41%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6%的村庄没有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40%的村庄行路难,72%的村庄畜禽圈舍与住宅混杂,68%的村庄垃圾随处丢放,95%的村庄没有消防设施。在农村居住区,每年工业和建筑废弃物总量达6.5亿吨,农村自身又产生2.8亿吨生活垃圾,很多地方直排的生活污水污染了农村的沟渠、水塘、溪流和地下水。不少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少。

农村人居环境落后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少,历史欠账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垃圾、污水、废弃物大量产生,打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引导,管理缺位,使新老问题叠加。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其内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时期的重大民生问题。高度重视和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规划建设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也是政府引导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手段。规划是否先行到位,是否科学,是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是认真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按照“山上往山下靠、小村往大村靠、农村往城镇靠”的发展思路和因地制宜、适应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科学预测和确定县(市)域、镇(乡)城内需要保留的村庄。加强与城市相关规划的衔接,通过村庄布点布局规划,统筹考虑城乡交通、能源、通信、电网、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二是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治理行动计划。县市级规划建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深度和技术要求,提出人居环境治理计划,以村容村貌治理、废旧露天粪坑整治、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清理、打通乡村连通道路和硬化村庄内主要道路以及和人居环境治理涉及的“两建、三清、四改、五通”(建庭院经济、建设沼气池或太阳能,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厕、改圈、改厨,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建设治理为目标,使治理后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等基本得到保证,农牧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三是加强对村庄环境治理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稳妥分步分批组织实施,要结合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结合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协调,注意区别地域性、阶段性特征,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

2、坚持产业为支撑,持续发展。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核心目标。新农村规划和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培育产业为支撑,始终坚持与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抓好具有不同产业特色的村庄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和农牧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开展人居环境优美村庄、生态社区和生态家园创建活动。“村容整洁”不能单纯理解为打扫卫生、粉刷墙壁等形象工程,也不能片面理解为建新村、盖新房,要围绕

解决农村的“六难”(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话难、看电视和收听广播难),加强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创造安全、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3、坚持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妥善处理建设中涉及农民的经济利益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全面周密的筹划,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严格把握好政策,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涉及需要农牧民出资等重大事项,要严格办事程序,坚持民主决策,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没有条件的项目,不强搞;群众没有统一认识的,不强推。坚持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推进城乡交通、能源、通讯、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共建共享。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分户建设项目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助。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既要防止包办代替、大包大揽,又要防止增加农牧民负担。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国幅员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村庄布局分散,具有高山峡谷、广阔草原等复杂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差异较大。新农村规划和建设必须按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突出特色。对过于零乱分散,不利于生产、生活的自然村落,特别是偏远村寨,高山村寨要进一步实施移民工程,逐步进行相对集中,集约使用土地,降低设施配套成本。注重民族文化特色和保护农村自然生态风貌,力求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乡土气息。避免“千村一面”的类同现象。一要体现地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融草原风光、田园风光、自然山水和现代文明于一体。二要体现产业特色。认真分析每一个村的产业特色,抓住重点,并办求在规划中体现出来。三要体现历史文化特色。要善

于融入藏羌各民族的人文元素,使农牧民新农村建设充分体现文化内涵。四要体现建筑风格特色,使不同的村寨体现出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区域特色。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产业结构,进行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选择抓好不同类型的示范点,既要抓城乡结合部、国道省道、风景名胜区附近基础好的村庄,也要关注高山、偏远和基础薄弱的村庄,积极探索高山峡谷村寨、草原村寨和城乡结合部等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庄,并结合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观光农牧业、土地整理、移民工程,依托重点建设等项目发展不同产业的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新农村建设路子。要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标准,防止一刀切。注重实效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5、坚持改革创新,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整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进取的历史任务。当前,我国村镇建设管理和环资源境保护体制不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弱化的矛盾十分突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极不适应。要切实改变规划建设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重城市、轻农村”的格局,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工作机制及队伍建设,强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充实和加强村镇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人员队伍,工作职能向村镇延伸,工作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加强村镇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标准,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资源环境监察服务和指导,组织更多的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技术人员下乡服务,加强规划设计、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经营等各类专业培训,分期分批开展对村干部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农民建设新农村基本技能的培训,科学指导农民建房,注重村庄安全建设,规范农村建筑市场,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帮助农民用好管好村庄公用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建立起以农民为主的公共设施运行与维护长效管理机制和资源、环境保护机制。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 篇3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8--02

新农村建设正在逐步发展,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也需要重视起来。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战略,对于农村建设来讲,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生态基础之上。农村生态化发展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1 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关系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不仅是在经济发展上,还涵盖了农村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以及农业生产。从新农村建设的多个方面来看,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生态环境的功能是对农村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协调好环境与建设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当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建设生态化农村是新农村建设新的发展趋势,对新农村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经济发展将会发展的更好。形成自然和经济的共同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农村[1]。

2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随着节能环保的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社会已经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但往往更重视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将环保的重点都落在了城市建设当中。对于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速度的逐步加快,农生态环境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当前,农村的生态保护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1 土地资源污染

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业,而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土地资源的污染是农村生态环境最主要的问题。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土地产生了一定的污染;大量的养分流失,使土地自身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此外,由于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高于农村,因此,许多大型工业工厂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虽然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就业问题,却给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工业生产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不合理的排放给土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耕地的破坏程度加剧。土地污染对于农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治理起来也相当困难,且治理的费用极高,加上由于污染而导致生产的下降,农业经济会因此受到重创,得不到持久有效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2 水污染

水资源既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农业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的淡水资源占有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不容乐观。除饮用水外,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的短缺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需要。水污染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下水道等排放管道不完善,对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对农村的水资源造成了污染,并且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另外,农药、化肥的残留物也会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的污染。水污染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极需要进行改善。

2.3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没有相应的垃圾投放地点,对垃圾的处理办法不够合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生活垃圾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加上一部分的农民素质不高,思想意识较差,出现垃圾乱投放的现象,对于垃圾的处理也相当简单,严重影响农村的村容村貌和农村的生活环境,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隐患[2]。

3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当前,不容乐观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当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寻找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并建立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以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保证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3.1 完善基础设施

新农村建设当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重点工作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之一。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到多个方面。因此,要根据不同功能的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针对土地资源、农业、生活用水以及农村生活垃圾进行相应的设施建设。设置排污系统,对污染物进行合理排放,并建设相应的污染物处理设施。避免污染物流入耕地、河流当中;完善农村下水道的建设,合理设计排水管道,在排污系统设计专门的污水排放管道,对污水进行处理,避免其对水资源的污染;建立生活垃圾投放站点,将垃圾集中进行处理;建立相应的垃圾处理系统,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有效地缓解农村的生活环境污染[3]。

3.2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制度

建设相应环保设施的同时,需要对这些设施进行专门的管理。此外,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根据相应的环境保护法规,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制度,设置管理人员。政府部门要将农村环保工作纳入到农村建设当中,与政绩考核相联系。加强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有效地执行环保工作。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每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对于农业生产当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以合理的控制。通过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管理制度,有条不紊的进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4]。

4 结论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了足够重视,着眼于当前农村的生态环境,充分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对环境资源加以高效合理的利用,才能真正做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针对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当中存在的污染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予以解决。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新农村建设更好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宁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3.

[2]冯刚.新农村建设中經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3]王义龙.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

[4]陈群元,宋玉祥.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生态经济,2007(3):146-148,152.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 篇4

本案位于杭州市西郊, 地处余杭区闲林镇民丰村, 东邻华丰村, 西与余杭镇沈家店村相接, 南面是连绵的青山, 北面是闲林镇规划的三仟亩湿地保护区。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 有18个村民小组, 共715户, 总人口2709人。2007年人均收入达10500元, 村内有集娱乐、棋牌、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三星级闲林宾馆。

闲林镇民丰村北面湿地内河流和水塘密集交织, 河道、水塘、潭池、沼泽、滩涂、岛屿等构成独特的水域生态景观, 陆地较平坦, 上面分布着柿、桑、竹、芦、荻等植物。近20年来, 当地居民圈水养鱼, 围荡造田、办厂建屋, 湿地大量水域随着城市化趋势的演进而迅速消失。目前湿地内部分河道淤塞, 水质较差, 生态功能日渐丧失;湿地内违章建筑随处可见, 湿地优美的自然景观随着大量的人类活动正在逐步消失。

2 设计分析

2.1 总体设计

设计以平衡生态为原则, 利用现有科技元素, 结合杭州本地发展现状, 提出了以环保为主题的观光体验乡村游的新型观光模式。同时根据村民现有的生产方式, 衍生出一套完整的乡村体验游, 在满足村民基本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加以再利用, 部分开发出供观光人群体验的生态农田及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 对湿地的生态性加以恢复, 并有序地结合, 开发垂钓、捕捞体验等多种健康环保的旅游项目。

2.2 设计理念

(1) 以绿色为主题的生活方式, 注重健康,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 还原湿地的“药用价值”以湿地的生态性为基础开发再利用; (3) 提倡环保、节能、减排的新型旅游体验, 创造出一片无污染的极乐净土。

2.3 设计亮点

针对杭州市现阶段的整治措施, 项目中运用了本市日渐成熟的自行车租赁系统, 以及结合电瓶车观光游等多种环保措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运用现代科技元素结合本地现状, 设计新型环保公共设施, 在有效利用当地资源融合当地环境的前提下, 能够改善当地经济结构发展模式, 提升经济效益, 又能让游客有一次全新的体验。

3 环保概念在本次设计中融入了现代科技

经过反复的实地考察, 冷静地分析思考, 合理的计划规划, 应运而生了以科技促环保, 推动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新战略思想目标, 结合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 以保护为主, 开发为辅的设计方针, 对天然湿地进行恢复, 开发部分环保公共设施,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合理利用当地资源,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1 景观与环境的融合

景观诞生于环境中, 同时环境反作用于景观, 二者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由此, 设计联想到了仿生学, 任何人类的想象或是创造, 都是缘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理解。不管以任何形式, 任何表现方式, 人所获得的美感一定是以自然为基准, 也就是所说的自然形态的物体所呈现在眼前的, 往往是最美的一种感官上的刺激。

3.2 圆叶膜景观廊架是现代科技与环保的共同体

首先, 圆叶膜景观廊架的造型来源于自然植物, 如荷叶, 荷叶的造型美观, 清新, 富有生机, 功能更是不言而喻, 如果能够应用于设计中, 肯定会带给人们精神感官上的愉悦。结合荷叶的功能特点, 从实际用途出发, 设计成为中心景观的亮点, 是一个人们可以放松, 休憩, 赏玩的公共空间。是游客驻足的理想场所, 是当地居民的标志性设施, 同时也是现代科技下的环保产品, 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1) 圆叶膜景观廊架的环保功能分析:位于中心区块的圆叶膜新型景观廊架是现代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集合了遮阳太阳能吸收, 隔热膜, 座椅, 信息屏等多种功能。外围的膜结构采用了与水立方一样的ETFE (四氟乙烯) 新型环保节能的膜材料。

(2) 保温隔热:在“圆叶膜”外层气枕的内层膜和内层气枕的外层膜上, 镀有上亿个密度不等的镀点以控制膜的透光度, 解决了阳光直射的问题, 这样就减少了阳光带来的热量, 不会使廊架下的温度太高。

(3) 会“呼吸”:“圆叶膜”的顶部及两层膜结构的中间底下开口都设有自然排风的风机, 相当于设置了8个自然通风口, 空气进来, 通过顶部的空腔出去, 这样就把底部空间中的热量散发出去。

(4) 节能每天自然光照9个小时以上:“圆叶膜”外层气枕的内层膜和内层气枕的外层膜上都镀着密度不等的小镀点, 以控制膜的透光度, 减少阳光带来的热量, 以免内部空间温度过高。透过的阳光在内部空间会形成舒适的温室效应, 保持温暖, 能节省约30%的能源。

周围还设有环保型的垃圾箱, 公共厕所自行车租赁等配套服务设施, 廊架内置LED等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发出不同的颜色, 廊架下的圆形支柱具有电子显示屏, 能够显示温度, 湿度及宣传一些环保理念, 周围配置了景观小叠水, 丰富了有人赏玩的乐趣。无论是在晴天, 或者是雨天, 廊架就像荷叶一样时时刻刻能够给你带来新鲜, 快乐的体验。

(5) 圆叶膜景观廊架灯光照明分析:灯光照明的电力支持由太阳能提供, 中心区位的圆叶膜不仅能有效吸收太阳能提供的能量, 同时也能够起到照明的作用, 周边布置了景观灯, 营造氛围, 道路两旁配置了灯柱, 整个照明系统可以说是自给自足, 健康有序地利用资源, 给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

3.3 环保概念与旅游规划的有机结合

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是强调健康, 环保, 无污染, 洁净, 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再开发。自行车和电瓶观光车的设置特别强调了这一原则。对于设计地块现状做了详细的考察后发现, 汽车对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过于严重, 同时道路的宽度有限, 要符合一些中型旅游车的道路标准又需要过渡的道路开发, 严重破坏了湿地自然的生态环境。自行车的设置不仅解决了这一复杂繁琐的问题, 同时也给人们的出游增添了一份乐趣。让平时工作繁忙又缺少锻炼的上班族得到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旅游的过程中享受健康, 享受生活。

4 结语

从设计的角度来讲, 圆叶膜景观廊架是为了体现一种融入生态, 融入自然环境的一种理念, 同时也是从环境中汲取自然精华, 加以提炼而成的产物, 环境与人的作用与反作用是具有某种很神秘的关联, 人们思维的发散或者大胆的想象与创造, 也许都是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分析, 理解。人需要融入环境, 同样的, 任何一种事物都需要融入它周边的环境中去, 只有这样, 事物才得以延续下去, 我们人类才能够生存下去。所以圆叶膜的设计虽然以现代科技为主要支持但同时, 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再理解。

摘要:近几年来, 杭州市深入推进生态建设, 着力建设生态文明, 加大污染减排力度, 深化环境污染整治, 努力改善环境质量。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一道健康的屏障。可见环境保护与人类的发展密不可分。

关键词:新农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久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景观绿色设计[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25 (5) .

农村水环境与新农村建设 篇5

农村水环境与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文章通过对农村水环境的成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简单阐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村庄河塘整治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 者:王丽萍 作者单位:徐州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江苏徐朋,221006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8)分类号:X关键词:农村 水环境 新农村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的农村科普读物策划 篇6

在新媒体环境下,农村科普读物通过与网络、手机的结合,能以动漫、视频演示等多种形式展现,从而使其内涵和外延有效拓展。本文试图贯穿农村受众、市场需求与策划、出版者的思维,从选题策划、作者选择、出版物编排与版式设计、推广发行等几个方面,探寻在新媒体环境下贴近读者的农村科普读物策划方式方法。

选题策划

中共中央在1982-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即“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2014年又连续十一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农村科普读物的选题策划者应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以此为指导,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本地区的农村实际,策划出相关的选题。

近些年来,现代农业(含农林畜牧水产等大农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立体农业、循环经济、设施农业、林下经济等新理念、新措施层出不穷。农村科普读物的选题策划者不能只坐在编辑部里闭门造车,而应经常走访农业行政管理、科研、教学等有关部门,把握宏观动态,了解相关信息;更应经常深入农业一线,到农民中间开展调研,倾听农民群众和基层农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充分、深入地了解现代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或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另外,农业是靠天吃饭的行业,气象服务对农业生产影响意义重大,通过走访当地气象部门,可以挖掘出适应农村需求的气象服务类的选题。总之,只有通过深入基层“接地气”,设身处地“观风云”,农村科普读物策划者才可能策划出满足农村受众需求的好选题。

在新媒体环境下,农村科普读物的选题应从全媒体角度进行策划与开发,以文字内容为基础,实现一种内容、多种载体、复合出版,适应在线阅读、手机阅读以及电子阅读器阅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以达到最佳的资源利用、传播效果显著的目的。

作者选择

好选题不仅仅需要好作者,还要选择最合适的作者。涉农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理论水平高,而且多活跃在新科技的前沿,他们的著作往往学术性强,对提高农技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写的科普读物农民却不一定能理解、看懂。而长期活跃在农村一线的农技推广、指导技术人员等,往往是农村科普读物的最佳作者人选。他们既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又经常接受院校、科研机构专家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的辅导,并长期在农村一线工作,对农业生产实际状况更了解,且占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加之与当地农民朋友语言相通,可以将专业术语通俗化地予以表达,容易让农民群众理解、接受。发现、组织、培养这些作者,将对提高农村科普读物的针对性、实用性、通俗性及可操作性等,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他们编写的科普读物出版后,可以借助其工作渠道,采用PPT、远程网络、光盘等形式,将书中的重点内容在各地开展推广,使农村科普读物的影响、作用得到延伸、拓展,广为传播。

出版物编排与版式设计

新媒体时代的农村科普读物,选题和内容固然重要,其编排和版式设计也十分重要。若以传统纸媒作为传播主体,可以图文并茂为主,文字尽可能简明,以图解形式为最好。在新媒体时代,策划者要立足多媒体的理念,当文字初稿完成后,不仅仅要策划其纸媒出版形态,还要考虑它的网络版、手机版、电子阅读版等多种媒体形态;要积极与新媒体的运营商、各种类型的电子阅读器生产商等进行合作,将出版内容分类别打包,通过转让数据或其他合作形式,借力多媒体,实现信息内容的多终端呈现、多次利用,以扩大受众面。

另外,农村科普读物受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单凭一本纸媒出版物不能完全满足受众的需求。为此,策划者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来拓展信息渠道,通过有效链接,合作共享,增加信息来源,尽可能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例如介绍某种操作技术,除了纸媒读物中使用文字和图片介绍外,还可以通过二维码或具体网址,引导读者链接相关网站;或用手机在线链接或下载观看操作技术的视频演示,帮助读者掌握、应用。再如要查询某种作物虫害,读者可将虫体及作物危害状况用手机在实地拍摄下来,然后通过纸媒读物提供的信息渠道,在线咨询作者或有关专家予以鉴别诊断,获取防治方法等技术知识。这样就可以将多媒体紧密融合,共同为受众服务。新媒体凭借其特有的实时、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特点,把原本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立体、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受众面前,使得科学知识的传播不再枯燥乏味且乐于接受,解决实际问题更及时、更快捷。

推广发行

由于农村读者的消费水平较低,故适合农民的出版物价格不宜过高;而且农村读者文化水平大多不高,出版物的文字也不宜太多,并尽量采用图解形式。因此,贴近农村读者的出版物应以彩色印刷为主,可选择彩印效果较好、价格较低的纸张,如轻涂纸、胶版纸或低克数的铜版纸,以尽可能降低印制成本,进而降低出版物的价格,提高出版物的性价比,使农民可以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争取更大的发行量。

在新媒体时代,农村科普读物的推广发行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除了通过多种渠道如书店、供销社、网店、超市、邮政窗口等发行之外,更要通过与作者及作者单位的密切配合,借助农业技术和政府部门尤其是农业行政管理的渠道,做更深入的推广。例如:利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饲料、新农机具、新农药等的机会,“顺风”推介有关农村科普读物;结合作者下基层开讲座、办培训之际“搭车”推介,借助作者的影响力扩大发行。此外,还可以通过作者个人博客、微信、在线互动、视频等开展宣传、推广,让科普读物物尽其用,为更多的受众服务。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 篇7

1 新农村人居环境理论

1.1 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特征

“人居环境”简单理解为人类居住的环境, 它为人所造, 又反之以其“美育”作用陶冶人的心灵和性情。对于人居环境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范围。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 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和游憩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城市、社区、建筑等具体物质空间的环境。吴良镛先生提倡“人居环境”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 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 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这说明人居环境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而对于理解新农村人居环境, 也不能片面理解为建新村、盖新房、整治环境卫生、加强村庄规划和改变村容村貌。新农村人居环境包括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各方面 (如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硬件设施, 也包括医疗养老制度等软件设施) 及对村风民俗的创新与发展, 丰富村民的娱乐生活, 提高村民的素质, 还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水平甚至是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密不可分。协调人类居住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和谐关系, 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新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应秉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方向,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前提, 改善农村的新面貌。它必须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也必须满足通过人居环境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成为特色新农村。

1.2 发展新农村人居环境的意义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开展, 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城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要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建设是改善国计民生的需要。人居环境好了, 居民幸福指数高了, 社会就稳定了, 民生也就得到了改善。人居环境也是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的需要,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就要加大人居环境建设。人居环境是农村竞争力的重要武器。环境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形象, 展示着这个地方的软实力, 体现着它的竞争力。

2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调研分析

2.1 调研农村介绍

浒石村隶属于湖南省娄底市, 群山环绕, 碧水蓝天, 河流横贯村内, 被称为“娄底最美乡村”。浒石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人文资源。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村民们团结一致, 努力开发乡村旅游, 发展生态旅游。目前, 形成了以仙女峰景区为载体, 天籁寺景点为中心的大熊宝殿, 南岳圣殿娄底三殿等景点。浒石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经营农家乐为生。浒石村的农家乐发展已经形成完整有序的发展模式。浒石村兴办了农家乐旅游服务单位28家, 二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8家, 旅游年收入超2000万元。该村注重文化发展, 每年都有举办舞狮和民间武术传统的活动, 以淳朴的民间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传神地体现出其内涵精华。每逢“三八”妇女节、“九九”重阳节, 村里如期召开座谈会, 教育村民弘扬传统文化。浒石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人居环境的建设, 且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

高富村坐落于湖南娄底市, 与浒石村相邻。作为邻村的高富村, 在经济发展方面与浒石村存在较大差距。村民主要以外出务工营生, 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劳动力的缺失以及村民文化水平偏低使高富村缺乏发展的活力。在自然环境方面, 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碎石厂及下游产业白水泥厂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环境保护造成森林资源的毁坏, 排放的废气废尘致使空气质量下降, 影响村容村貌。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 经济效益急剧下降, 迫使水泥厂倒闭, 自然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无人管理。高富村在发展中, 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及制度约束, 各项事业尚需完善。

2.2 调研对比

调研湖南省娄底市特色旅游名村浒石村与高富村的人居环境, 从基础设施、社会保障、自然环境、文化与娱乐方面对比分析两村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不同, 并找出目前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问题, 为未来发展特色农村的人居环境寻求新思路。

浒石村严格按照《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浒石村整建规划》的要求, 沿河修建5.8km村级公路主干道。在村部合理统一的规划下, 以村中财政与农户自愿出资结合的方式, 修建与主干道相连的道路, 做到了“有农户则有路”。而高富村, 尽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修建柏油的主干道, 但村庄内较偏远地域的农户通道仍是泥泞小道, 出行不便, 造成村中“孤岛”。从而造成以村为单位的内部发展不平衡。村内有经济能力的农户, 自行修建与主干道相连的宽阔通道, 擅自毁坏耕地、占用公共用地及他人用地, 影响整体规划。

随着经济的发展, 高富村村民陆续自建、扩建、重建房屋。但改善住房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村庄布局散乱、有新房无新村、建新不拆旧、农民建房乱、沿路建房、耕地农田建房等。建筑材料随意堆放路旁, 影响主干道车辆正常通往。而浒石村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 有条有理, 村民住宅错落有致, 统一分布在主干道一侧。全村清一色的现代建筑, 外观整齐, 且全部使用了卫生厕所。还专门建筑房舍, 以供家畜放养, 这改变了以往人畜混居, 家畜粪便随意倾倒的乱象。浒石村目前正在上级专项资金的帮扶下, 专门设计适宜于家庭使用的环保型沼气池, 零污染、零排放。在项目完工后, 浒石村115户人家将家家户户建有一个沼气池, 供应日常生活燃气。

注:图表所示高富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各方面资金投入都不如浒石村, 这也是高富村基础设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社会保障这一惠及与保证村民生活的环节, 浒石村与高富村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 做了大量的完善工作。两村均贯彻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养老制度, 使全村符合条件的村民享受农村养老保险的福利。浒石村配备有村级的卫生室, 保证村民看病方便;发放一些健康知识宣传单, 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识;建有福利性的养老院;给予孤寡老人一定的资金补贴;逢年过节村干部会组织慰问, 把关怀的温暖送到村民的心坎。对高富村而言, 村中多数老年人子女外出务工, 无法随时照料, 村中制定相关制度关爱老人的制度, 保证老人安享天年。尽管受资金的限制, 但在上级的帮助下, 高富村为村中孤寡老人修建新房, 保证居有所, 老有所依。

风景宜人的浒石村, 由于农家乐餐饮业的蓬勃发展, 致使浒石村生活垃圾 (菜叶、餐桌遗留饭菜、酒瓶等) 繁多, 但并没有造成浒石村环境脏乱差。村里制定了严格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村内各户均设立垃圾桶, 在此基础上, 村里有序摆放10个垃圾箱, 对垃圾及时作外运处理。村干部每月定时深入各农户, 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卫生评比, 按评比结果, 给农户发放“最清洁”“清洁”标签, 要求农户粘贴于家门口醒目处, 并把评比结果公布于村部。

高富村在村容整治方面制定的了一系列措施和条文, 但多数都未能贯彻实施, 成了一纸空文。由于资金的局限, 高富村对于村民日常生活的垃圾处理方式为, 修建距离居民点较近的露天垃圾水泥池, 将垃圾集中堆放焚烧。在天气炎热, 垃圾未及时焚烧时, 常常一股恶臭, 也易造成蚊蝇及病菌的产生, 附近居民对此颇有微词, 且垃圾未分类处理的情况下集中堆放焚烧, 在对空气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 也存在安全隐患, 不仅不利于环境卫生的改善还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

图2整体所示高富村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浒石村, 且在这方面的具体实施中, 高富村要起步晚。因此浒石村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村容干净整洁, 而高富村, 村容差、卫生差、废弃物多, 环境污染严重。

浒石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对村民文化素质相对要求高, 村民主动学习, 提升自我的意识强烈, 文化氛围良好。在与外来观光游客的交流中, 带来思想文化的浪潮, 使浒石村村民逐渐摆脱落后的小农思想, 不断学习新的思想文化, 与时俱进, 引领新的思想潮流。且村部对于考取大学的学子给予资金奖励, 鼓励青年学子学习, 这对整个村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潜在的成效。浒石村作为旅游名村, 娱乐场所与设施自然丰富多样, 及观光与休闲一体的钓鱼山庄, 可供村民散步怡情的廊桥、人工湖。高富村村中文化素质稍高的年青人, 皆长期定居于外, 村中村民文化水平低, 思想境界不高, 对外界新的思想难以接受, 且知识获取途径少。村民多数对传统的文化习俗全部保留, 包括一些封建迷信的习俗。村民唯一的娱乐活动是玩牌, 更甚的是部分村民沉溺于此, 发展成赌博, 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 不利于家庭的和谐相处。

注:图表所示为某年两村在文化与娱乐方面的支出, 浒石村在这方面做的较为好, 村内文化氛围浓厚, 村民文化素质高, 然而高富村在这两方面投入几乎为零, 文化较为落后。

3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湖南省娄底市两村的调研分析可知, 浒石村注重人居环境建设, 并取得良好建设成果的。而高富村处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初期, 受资金, 自身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局限, 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对于目前我国的新农村而言, 在人居环境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而这些问题也将是制约发展特色新农村的重要因素。

在新农村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发展是关键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需要保持环境和生态的平衡。人居环境的建设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难取舍的难题。

随着“返乡”热潮的掀起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 村民开始通过自办家庭作坊、乡办企业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这一过程使得污染型企业向农村转移, 并造成空气、水源、土壤等污染, 严重影响村民人居环境质量。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存在部分农村为拉动经济增长招商引资, 在开发过程中不注重生态环境, 毁坏森林, 倒卖土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农村发展的黑洞。由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绝大部分村民便放弃自种, 造成大量农田、土地的荒废。显然, 经济的发展不是靠破坏环境来换取, 也不是靠放弃土地来带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 原生态的优势, 建设一个更加宜居的环境, 共创碧水蓝天绿草的生态环境。

在新农村的发展过程中, 国家逐渐普及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五保供养、农村养老保险等。其贯彻和执行必须依靠乡镇村委等基层。但一些社会保障制度村委难以做到及时、透明、透彻理解地传递于村民, 使村民在不了解或盲目追风的情况下选择保险方案。且合作医疗以及养老保险都要每年定时去农业合作社或银行办理业务, 这给年老行动不便的老人带来困难, 一些村民由于未及时办理而失去享受福利的权利。

人居环境建设中往往忽略文化建设这一薄弱环节, 造成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不相协调。目前, 多数农村存在村民文化娱乐场所的缺失, 文化活动单一, 书籍获取途径少等问题。村民普遍文化素质低, 对传统的思想全盘固守, 包括一些封建迷信习俗的盛行, 尤其是在大部分农村中约定俗成地推崇红白喜事大张旗鼓的兴办, 造成铺张浪费。这就有必要加强优秀的思想文化宣传, 增加文化设施, 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丰富村民在农闲时间的文娱活动, 尊重农村的优良习俗, 摒弃封建迷信思想, 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

4 发展特色新农村的建议

新农村人居环境中, 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切不可选择其一盲目开始, 边解决边发现。这将导致在建设中不断涌现无法预计的问题及矛盾。决策者应分析本村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水平, 找出本村人居环境建设亟需解决的主要矛盾, 进行有序的规划, 并制定相关措施, 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经济的支持才能快速建设农村, 才能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易因本村经济水平有限、资金短缺遭遇瓶颈。除村中自有资金外, 要善于利用国家政策引导, 申请专项资金帮扶。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也是途径之一。

人居环境的建设并非村委班子, 上级领导的事, 关系到每一位村民切身利益, 建设依靠村民, 建设成果由村民共享, 需要每位村民的参与, 支持, 团结一致的奋斗。要切实不断地做好宣传工作, 取得村民的信任理解与支持。要在建设中听取村民的意见, 主动采纳村民好的建议, 特别是在村容整治, 环境卫生这一环节, 更需要依靠村民的自觉, 才能创造一个清洁, 美丽的卫生环境。

在特色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 不容忽视教育问题。只有重视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直以来, 学校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源地。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中, 能从小树立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主人翁意识、和承担社会责任意识, 有助于孩子了解农村的未来发展方向, 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的高素质人才打基础。

可适当引入能人和有经济实力的人士入村落户, 不仅可以带来信息的流动, 为本村的发展思路注入新血脉, 还可以丰富资金的来源。

建设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多姿多彩的文化环境, 给予村民一个“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的良好人居环境, 是建设特色新农村永恒的主题。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 新农村的建设必将日新月异, 农村人口将以新的面貌, 新的风尚, 迎接具有幸福感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谢建卫.从人性空间与场所精神看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D].江西师范大学, 2008.

[2]周晓娟, 陶亮, 曹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研究——以金山区廊下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 2008 (z1)

浅析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篇8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城乡规划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公共政策, 是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蓝图, 是管理城市和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必须加强和改革创新城乡规划。“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明确要求。

2 目前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差, 这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 主要是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 村庄规划和管理缺位等原因造成。中央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检验标准提了出来, 这对促进城乡统筹, 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规划是龙头。在编制村庄整治规划时, 既要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农民意愿, 从保护农民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 正确进行乡村生产、生活的空间布局, 重点配套建设好基础设施如道路、公共村场、文体活动、给水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 家禽集中圈养等, 还要注意保护好村内的古树名木、名人故居、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古村落, 并注意挖掘和传承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民风。当前的规划者一味的只是把城市模式搬到农村, 这些完全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本意相违背。

3 农村人居环境规划体系

3.1 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

农村人居环境是由农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组成的, 农村的环境是由农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组成的, 是对农村的生态、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 是城乡人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 其规划对于指导农村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农村人居环境体系构成

从农村人居环境体系的行政等级和作用的层次来划分, 可以分为中心村、基层村和集镇。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村庄的等级层次、人口、经济及发展条件等要素。其中集镇主要是指乡镇地域内除乡镇驻地外的经济中心、服务中心, 比一般的中心村具备更为丰富的公共服务功能, 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带动乡镇地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心村是行政村村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居住中心, 为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 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益性基础设施配置比较齐全, 村庄生产生活功能相对完善的人居环境。基层村是指村域内除中心村以外保留的居民点, 主要为居住, 仅配套为村民服务的简单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4 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内容

1) 村庄道路硬化。村庄之间、村庄内部的道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是方便农民生活、提升居住质量、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硬件条件。2) 村镇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近年来, 还有不少地方, 村庄垃圾和污水不处理, 随意堆弃、肆意排放, 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各地要将创建公共卫生放在重要地位, 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可结合各地实际, 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就地回收利用, 坚持减量化、无害化, 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3) 加强农居安全。各地在村庄整治中, 引导农房建设逐渐从单纯追求面积向不断完善功能转变, 从单纯注重住房建设向注重改善居住环境转变, 从简单模仿建筑和装修形式向更加注重安全和乡土特色转变, 既满足抗震、通风、采光、保暖、消防、安全等建筑结构要求, 也要适应现代农村发展, 妥善考虑储藏、晾晒、团聚等方面的需要。4)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村庄原有的设施、原有的条件、原有的基础, 按照公益性、急需性和可承受性的原则, 改善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 重点解决农村喝干净水、用卫生厕、走平坦路、住安全房的问题。加大村庄整治力度, 要按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 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分类指导、务求实效的原则, 充分依托县域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势, 推动村庄整治由点向片区、面上和县域扩展。5) 优先发展重点镇。重点镇对于带动现代农业、为农村特色产业服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用明显。必须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 优先支持重点镇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重点小城镇建设,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增强集聚产业和吸纳人口、繁荣县域经济的能力;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现有规模较大的重点小城镇适度扩展行政权能, 增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 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改善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就业创业条件, 探索建设返乡创业园区, 研究解决转移进城进镇农民的住房问题, 推进农民带资进镇, 引导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农村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手段, 其内容主要涵盖农村日常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公用设施、环境质量保障和安全保障设施, 以及村容村貌的整治整修等, 包括村庄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性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设施、防灾减灾设施和村庄环境面貌等的整治。农村区域村庄布点规划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依据。

5 城乡统筹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城乡统筹是在我国特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 统一规划城市与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针对城乡关系失调的领域, 通过制度创新和一系列的政策, 理顺城乡融通的渠道, 填补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为城乡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城乡统筹发展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对于农村地区而言, 统筹城乡发展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内容:1) 城市与乡村无障碍的经济社会联系;2) 农村地区本身的发展。

从农村人居环境体系的发展和与城镇关系来划分, 依据村庄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特征、村庄特色, 以及未来村庄发展前景等因素, 可将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划分为并入城镇村庄、城镇周边村庄、集聚发展村庄、控制发展村和撤并发展村庄等不同类型。

城乡统筹发展条件下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是属于引导性的发展策略, 其实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该策略的核心作用是引导政府公共财政资源在农村建设中的投入方向, 即依据规划所确定的村庄类型, 确定政府投入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内容与强度。同时, 通过策略实施的引导和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 逐步引导村民向重点村庄聚集, 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6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前景

“绿色住宅”作为一种新兴起的生态人居建筑理念已深入人心。注重居住环境的生态循环, 节能环保成为了“绿色住宅”的首要条件。其实绿色住宅不单指个体的住宅, 也包括整个体系。在新农村规划中, 我们应当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 运用生态学、建筑学和植物学等的基本原理, 处理好住宅建筑与整个周边环境的关系, 使住宅和环境等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以本地植物为基体, 共同组成一个既适合人居住又生态循环的系统, 以达到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具体设计上, 注重本地植物的运用和不同植物各方面之间的相互补充融合。

摘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发展战略, 联系目前农村规划的背景, 探讨了目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阐述了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的内容, 分析了城乡统筹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关键词:新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城乡统筹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强健.村镇景观当风流——北京郊区村镇景观规划建设之我见[J].城乡建设, 2004 (6) :89-92.

[3]方明, 刘军.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版社, 2006.

寒地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研究 篇9

关键词: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2010 年9 月, 深圳市人民政府颁布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 2010—2020) 》, 它是第一个将城市的空间模式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发展与变革的试行规范, 促使城镇建设用地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过渡[1]。但是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城市蓝皮书: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 8》内容中写道, 截止到2014 年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 8% ; 预计到2020 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0% ; 远景2030 年将达到70% 左右的城市现代化目标[2]。那么也就是说至少在未来的20 年内,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现阶段中国人口低出生率和低增长率导致人口老龄化, 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 各地随即推出多项政策鼓励生“二胎”, 这将造成城镇的总人口不断上升。纯粹的“存量优化”满足不了这种形势下的城镇发展建设, 因此,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 我们更需要将“空间增量扩张”与“土地存量优化”相结合进行寒地新农村的人居环境整治规划。

1 寒地新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

我国是农业人口众多的大国, “三农”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其中农村建设一直是规划和管理的棘手问题, 例如由于农民自身素质还不是很高, 使得农民认为宅基地是私有的, 可以随意拆建且乱占耕地和林地, 甚至破坏原有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址; 村庄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 各级道路狭窄、商业配套不完善、市政公用工程还未普及化、照明亮化不够等, 影响着村民的日常行为活动和村庄的人居环境质量; 由于寒地村庄在气候、日照、风向、降雪方面的显著特征, 导致极度缺乏休闲娱乐的公共绿色空间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往市中心进行迁移, 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孤独的老人和小孩。从村庄建设的角度来看, 这种行为虽然一方面对城镇化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但同时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废弃房、危房、闲置房, 也就是所谓的“空心村”和“睡村”村庄空间形态 ( 见图1) 。

2 “扩张”与“优化”协同发展下的村庄人居环境规划策略

2. 1 “扩张”与“优化”协同发展理念

所谓“扩张”是指“外生型”的增量扩张。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上升和“二胎”政策的放行, 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新农村建设规模必然会呈现出不断向外延生的趋势。因此, 我们需要明确新农村的发展方向来科学地制定整治计划, 这也是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 即寻找高效益的土地来进行村庄的规模扩张, 运用现代化的城市设计方法来突出寒地村庄的自身特色。但是单方向的增量扩张新农村整治道路是行不通的, 它还需要另一只“无形手”———“内生型”的存量优化来协同整治。

这里的“内生型”存量优化, 简单地说就是建立在土地集约更新与利用的规划理念上, 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提出的“多规合一”“规土融合”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为了满足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以土地集约更新与利用理念为基础, 结合土地集约综合评估体系 ( 见图2) , 实现空间形态优化, 控制村庄用地性质的随意变更, 从而提高整个寒地村庄的人居环境质量。

2. 2 循序渐进的“针灸疗法”

在中国传统的医学观念里, 如果某个器官过度消耗或者逐渐减弱, 能量循环系统就会变得不正常。因为经脉中某处产生了堵塞, 必须借助外界来进行打通, 而通过“针灸法”可以使其恢复正常[3]。这个原理在寒地新农村的整治规划中亦适用, 这些脉络可以比喻成道路系统、工程管线系统、配套设施系统、绿地系统, 并且也有主次“脉络之分”。不过在进行针灸疗法之前, 笔者认为前期还需要进行“放血疗法”———针刺某些穴位或体表小静脉血管, 使其流出少量血液的治疗法[4]。该疗法主要针对于“睡村”, 首先, 我们需要对该村进行彻底的调查研究, 充分利用相关调研数据来分析现状土地的利用情况。其次, 对于那些闲置了很久的房屋以及破败的房屋进行拆除, 一定的放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即铲除废弃房、危房及闲置房, 腾出更多的空间进行土地集约化利用。

2. 2. 1 村庄道路系统适当优化升级或路面拓宽

村庄的道路多为2 m ~ 3 m的村道, 勉强满足两辆车的通行能力, 所以对村庄道路系统的“存量优化”也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对村庄的各级道路进行交通综合效能评估, 针对那些已不能承载现有车流量和满足基本道路服务水平的, 提升其道路等级。考虑到寒地的冰雪特点, 村庄道路宽度应比南方道路宽度增加1 m ~2 m, 以便于冬季积雪的堆积。此外在经常发生交通事故的路口, 可以设置一定数量的交通信号灯进行导流与疏通。

2. 2. 2 废弃房、危房、闲置房的整治改善

由于传统的观念和经济的相对落后, 农宅分布较为分散, 建筑立面也是各有特色, 和谐感较弱。大部分的废弃房、危房、闲置房致使道路不通畅与人居环境恶劣。因此, 我们应逐步进行“针灸疗法”, 先将废弃房和危房进行强制性拆除, 随后对于闲置房进行保留、改建或者拆除。逐步打破现状的村庄格局, 并联系村庄的上层次发展战略规划对土地进行集约更新和利用。例如针对综合效益评价较高的土地可以发展商业或者建设企业; 而综合效益评价一般的土地可用来发展农业或者工业。

2. 2. 3 强化配套基础设施,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燃烧秸秆、大量的牛粪和木柴, 能源利用效率低且对寒地人居环境破坏严重, 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集中供暖或者提供一些太阳能蓄能装置。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排水体制, 有些农村的房屋外观虽美丽, 屋后却污水流淌。我们可以根据污水量采取明沟和管线相结合的整治措施或者建设氧化塘和垃圾收集点。

2. 2. 4 疏通村庄的绿地景观天际线, 优化出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

寒地村庄的广场不宜过大, 应以若干小游园连续成群的公共活动空间为主。将现有的自然景观结合当地寒地文化特色形成一个高效益的公共空间, 例如冬季灯盏、小型冰雕展览等, 并促进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此外寒地地区的植物景观设计应以转变村民对冬季的寒冷感和改善人居环境为主要目标[5]。

2. 3 政策优化设计与建议

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使得城乡的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 同时村民对于村庄的建设也是有心无力, 首先, 应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才有足够的资金推行政策。“村民出力, 政府出资”共同把村庄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有秩序地进行。其次, 搞好试点, 逐步推进改造模式, 对于扩张的新增土地, 需进行严格的审批程序和管理, 避免乱占用耕地与林地进行大规模房屋建设。同时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也有利于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合作, 秉持“以人为本, 多方协调”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拆迁过程中的整治问题。最后, 当地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转变农民“宅基私有化”“墨守成规”等传统观念。

3 结语

新农村的人居环境整治规划还没有较为完整的政策评估体系, 而且村民的建设意识不强烈, 因此适当的增量扩张和土地存量优化相结合的“针灸法”更符合寒地新农村整治。这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任务, 我们应坚持结合寒地乡土特色文化, 基于土地集约综合评估体系和村民参与提出的宝贵意见, 确定土地是迁并、新建还是在原地进行改建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 也有利于政府与群众更好地协调和平衡公共利益, 从而系统地、科学地、可操作地指导寒地新农村整治规划。

参考文献

[1]周婷婷, 熊茵.基于存量空间优化的城市更新路径研究[J].规划师, 2013 (S2) :36-40.

[2]中国社会科学院http://cass.cssn.cn/yuanlingdao/lingdaohuodong/201510/t20151016_2498170.html.

[3]蔚枫, 睿智.基于针灸学原理的旧城更新规划方法浅析——以宜宾旧城滨江带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J].室内设计, 2011 (1) :37-40, 59-64.

[4]娘毛加.浅述藏医放血疗法理论基础[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 (3) :29-30.

农村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 篇10

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 加强农村环保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目前, 农村环境污染蔓延, 农村的土壤和水质遭到严重破坏, 削弱了农用地的产出能力, 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 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而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的发展, 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 加强农村环保有利于农村居民生活宽裕。

农村环保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生活。目前, 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以上, 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 就不能说整个国家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改善, 只有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问题, 改善农村的面貌,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社会发展水平。

3. 加强农村环保有利于构建文明乡风。

近年来, 农村环境污染以企业的“三废”排放和污染事故居多, 长期污染积累的矛盾不能得到合理解决, 甚至造成农民利益严重受到侵害而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进而导致农民产生极端想法, 这给农村的社会稳定造成隐患, 而完善农村环境发展建设, 依法建设农村环境问题, 有利于构建文明乡风和和谐社会建设。

二、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1. 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农村的面源污染主要包括水源污染、农田土壤污染、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和禽畜粪便污染等。另外, 城市和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已成严重问题。目前, 部分中小型城市对垃圾的处理不够重视, 较多的被运往农村堆放或掩埋, 而农村的生活垃圾更是得不到有效的处理,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2. 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乡镇企业取得了迅猛发展, 在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乡镇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原因, 导致乡镇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3. 乡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突出。

乡村城镇化被作为促进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做法, 得到了大力推广。但部分地方小城镇的发展由于没有合理的规划, 对环境的影响没有进行评估, 盲目引进落后项目, 甚至国家禁止、淘汰的项目, 以致造成土地荒废、河流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4. 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由于我国农村环保法整体不完善, 宣传力度跟不上, 从而出现为了部分集体的经济利益“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做法。如, 盲目开采资源, 造成山体、河道被毁, 林木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

三、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1. 把环保纳入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的综合规划, 涉及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体、卫生的多元素优化发展及和谐共处的各个方面。要把规划的重点放在以道路交通、垃圾处理等硬件设施和村容整治上, 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2. 加大农村环保的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和环保职能部门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从宣传《环保法》等着手, 通过各种媒体和培训班来大力宣传农村环境环保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不仅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环保意识, 还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宣传教育, 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3.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 强化农村环境法律建设。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必须将强化法制建设作为基础保障, 加强立法工作, 严格执法管理。进一步加快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建立独立的农村环保法制体系, 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农业。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 篇11

关键词:延边州;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01-2

1强化组织领导,强大改善人居环境的推动力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为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延边州做到了“四高”:一是高位谋划。州委、州政府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改善农村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加强领导,高位谋划,列入州委、州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州委常委会和州政府常务会定期审议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二是高位操作。州、县两级健全领导机构和体系,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全力推进,乡村两级干部真抓实干,形成州、县、乡三级党委书记全力抓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格局。两年来,州委、州政府、州人大、州政协四个领导班子先后召开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大型工作会议、现场会议5次,出台政策文件9个,开展调研和视察13次,审议通过相关议案8件,组织专项督查21次,领导干部现场办公460人次;三是高位整合。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制定项目整合办法,出台奖励奖补政策,动员部门和企业包保帮扶,从州到县、从乡到村、从社会到农民等各个方面,高度整合资金投入,全州形成一股劲,集中力量办大事。3年来,州政府投入财政专项600万元,带动县(市)政府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8400万元,帮扶单位投入10267万元,乡(镇)政府财政自筹投入13405万元,村级组织集体盘活资产投资7168万元,农民自筹30192万元,社会各界投入总额达到79432万元。同时州本级的财政专项投入主要用于奖励和奖补,对州及县(市)设立了3个等次的组织推动奖,分别给予10~30万奖金;对州直包保部门设立四个等次的帮扶推动奖,分别给予0.5~3万元奖金,对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2000元的奖励,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促使全州上下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四是高位宣传。组织开展了特色乡镇和魅力乡村评选活动,制定出台了《“十佳”特色乡镇评选办法》、《“十佳”魅力乡村评选办法》和详细的《评分细则》,利用2个月的时间,在州电视台、广播电台、《延边日报》和州大型网站都开辟了专栏,利用主流媒体开展持续宣传,通过现场访谈、成就展示、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新农村建设成果,充分展示人居环境改造提升成就,大力弘扬美丽乡村先进文化,营造了全社会关注、支持、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图们市水口村等6个行政村纳入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和龙市金达莱村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敦化市雁鸣湖镇等9个乡(镇)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2科学制定规划,扎实有序推进改善人居环境

对全州县域、乡域、村域进行总体规划,制定村庄建设和改造方案,区分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民俗文化,合理确定新农村建设方向。一是发展城镇化村,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创新体制机制,集中推进宅基地换房、城中村改造、大项目带动三种模式,制定农民进城养老、户籍农转非社保待遇、小额担保贷款、储备农民就业岗位和土地复垦等方面政策,建设了31个城镇化村,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68.1%,到2015年城镇化村将达到200个;二是建设中心村,加快推进社区化。提升中心村、重点村的环境建设水平,提高其生产要素和人口承载能力,引导小村、偏远村以及散居屯落的人口集中居住;因地制宜地推进合村并屯、异地搬迁,共消灭空心屯251个,有效地促进了公共资源的集中配置,加快形成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三是培育特色村,加快推进生态化。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发展产业为支撑,打造生态宜居、民族旅游特色村。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专业农场685家,集约耕地5.1万公顷。重点构建中药材、食用菌、延边黄牛、绿色延边大米等七大产业。开发中国朝鲜民俗园、珲春防川鸡鸣三国、敦化六鼎山大佛等九大景区景点;开展了对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大规模劳务输出,到目前已打造各类特色村222个,其中产业富村121个,旅游强村28个,劳务兴村49个,民俗文化11个;四是改造重点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仅2012年,在全州401个重点村实施了1216个环境改造项目,集中建设了一批环境整治型、保留改造型、聚集发展型、特色生态型村屯,这些村屯基本实现道路硬化、边沟院墙整齐化、中心村屯亮化、村屯道路绿化美化、村屯环境洁净化。

3突出整治重点,提高农村人居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系统工程,必须突出重点,按照先基础设施建设、后环境综合整治,进而建设美丽乡村三个步骤向前推进。在这方面,我们实施了五项工程:一是危房、泥草房改造工程。全州累计改造泥草房37263户,改造危房30338户,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环保、节能、保暖、抗震性能,确保新居舒适;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近年来,全州新修农村公路1556公里,解决安全饮水38万人,新修村部246个,新建休闲文化广场561个,新建科学储粮仓10634座,建设畜禽养殖小区640个;三是围墙大门改造工程。按照统一规划、整齐美观的原则,对农村围墙大门实施统一改造,在447个重点村中新建和改造农户围墙140.9万延长米,改造大门14500个;四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根据村屯自然环境、规模大小、经济强弱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绿化、美化、亮化措施,在重点村屯植树109.1万棵,栽花823.8万株,种草3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9717盏;五是乡村清洁工程。组织新建边沟924.9公里,购买垃圾车578台,摆放垃圾箱11337个,新建垃圾处理场416个,固定保洁员2188名。在全州范围内,全面开展了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垛、清路障、清沟渠、清违章建筑、清广告街牌等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并收到了明显成效。

4统筹谋划,努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

一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提质扩面。按照规划引领、生态优先的原则,重点推进主要道路沿线、河流沿线、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屯的环境建设。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整治、提升规划保留村和规模较大中心村环境水平。将在2016年年底,全州创建100个人口产业聚集、生态环境良好、村容村貌优美、文化活动鲜明的魅力乡村。200个产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管理强化、公共设施维护机制健全的精品村。集中打造200个环境整治型、保留改造型、聚集发展型、特色生态型的标兵村;创建10条整洁美观、主题鲜明、风格统一的美丽乡村示范带;4万个房屋美观、庭院硬化、院落整齐,美化绿化、卫生条件良好的美丽庭院;二是实施八大工程。以推进农村危泥草房改造和农村民生公寓建设为重点实施农房改造工程,以村屯主干道两侧、村内空地、巷道及庭院种植花草树木为重点实施村屯绿化美化工程。以推广“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和推广氧化塘、湿地等微动力和无动力污水处理为重点实施垃圾污水处理工程。以通村、通屯的道路实现水泥路、油路硬化为重点实施道路交通建设工程;以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工程、分散式供水工程和管网工程建设为重点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建设畜禽养殖小区、综合治理畜禽粪尿为重点实施人畜分离工程。以修建农户铁大门,砖墙、水泥柱栏杆、铁艺栅栏为重点实施围墙大门改造工程。以推广和大力普及粪尿分集式卫生厕所为重点实施卫生厕所建设工程。三是推进人口集中。不断提高中心村、中心镇的承载能力,使公共服务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积极引导村屯撤并和农村人口集聚。加快推进村庄整治,从治脏治乱向治小治散并重转型,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中心村特别是中心镇配置,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人口居住集中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创建活动载体。继续开展“十佳”特色乡镇和“十佳”魅力乡村评选活动。启动“美丽村官”和“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培植可学、可复制的典型,构建立体的魅力乡村体系。深入宣传典型村镇的建设经验和先进人物的精神风貌,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营造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凝心聚力,共兴共建美丽家园。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 篇12

截至2013年, 中国共有136072万人口, 其中农村人口为62961万, 占总人口数的46.27% (《中国统计年鉴》) 。作为农业大国, 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关系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2013年10月, 第一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浙江杭州桐庐县召开,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会议上就学习贯彻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作出部署。他强调, 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切实加强领导, 科学规划, 精心组织,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

广西地处中国南疆边陲, 属后发展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相比发达地区, 城乡发展差距大、农村发展底子薄的问题更突出。但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问题上, 广西以壮士断腕的气魄, 下决心花大力气, 制定《“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 通过帮扶结对、美丽乡村、名镇名村建设等方式, 投入专项资金和派驻大批下乡驻点干部, 以乡土特色建设为理念, 以创新改革委切入点, 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5年7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实施乡土特色建设示范工作方案》;2015年11月, 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召开, 这使得恭城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成绩引起全国关注。目前, 广西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沼气入户率达51%, 连续多年全国第一;通公路行政村比例为87%;解决了96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12年的3.54缩小到2014年的3.26, 群众对活动满意率达98%。

看得见的乡土味, 找得回的乡愁, 记得住的乡情。广西从生态、环境、建筑、人文等方面, 因村施策, 一条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建设发展新路子, 正改变着一个个村庄的新风貌。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不仅留住了村民外出劳务的脚步, 还吸引了城里人来此寻找故土乡情。

上一篇:通信概预算下一篇:衡水传统广播电视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