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式人居环境(精选12篇)
园林式人居环境 篇1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富裕。人们对自己生活空间的标准要求也逐步提高,科学合理的建设一个能够持续发展和利用,以及保障居民全身心健康的示范小区,和周边大社区的配套生活环境也成为所有环境景观等各方设计师的首要任务。
我们这里提到的居家环境从所在的空间范围来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室外居住环境的营造;另一个是室内居住环境的营造。这两个方面是否均能达标,是否均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对衡量我们的总体居住环境的优越性都很重要。除了工作以外,人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两个地方度过的。而且,这些也是人与人进一步交往和休闲、娱乐、休息等的重要场所。优美、舒适的社区环境能给人美好的生活空间,健康的生活质量。
要优化我们的室外居住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先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上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既要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留有发展的余地,又要顾及人民的利益,扩大居民活动空间,为人民建造“绿色、环保、自然、生态的社区、小区”,让广大居民有一个与大自然交流和亲近的场所。
什么是“绿色环保的生态小区”。一方面,通过规划设计手段和新科技的运用,全面提高住宅社区及小区节能减排的功效,以及提高小区的智能化管理和中水利用率,优化生存空间,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运用生态学设计理论,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减少浪费和生态环境大范围破坏,合理选择住宅建设用地,避免有害环境和物质对居民生命健康的影响,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所以我们在选择住房时就要首先考虑生态住宅小区。
1 “生态社区、小区”规划原则
1)在小区的选址上要尽量避免建在不合适的场地。比如:已探明地下存在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元素的场地;或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在地震和外力作用下易发生塌陷的地点;或场地周围有污染源但还没得到根本的治理等等。另外,我们还必须提倡在保护用地周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废弃土地作为住宅用地,避免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保护有限的可耕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荒地、废地进行改良,成为适宜的住宅用地。这也是利国利民、一举两得的好事。
2)在小区交通设计上要力求科学合理。a.由于车流量有限,如果场地不够充裕,小区内的道路,路宽可适当变窄,一般为:主公路5 m~7 m,次公路3 m~5 m,消防通道4 m~5 m宽。b.车行道与人行道、休闲场所尽量区分开,避免交杂,造成交通隐患。c.在小区用地允许的情况下,还要优先考虑车道的迂回连通、畅通,避免小车在公路上掉头的情况。可考虑在道路尽头设置15 m×15 m的回车场,为消防车提供紧急施救标准满足。d.在小区规划设计上优先考虑地下集中停车场,在小区地表绿地区域合理布置少量停车位,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小区内车辆不断增加的需要,还可以避免车辆占公路停靠的现象。e.小区周边的交通是否便利也是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居民和学生要能够就近乘坐公共汽车、地铁和轻轨。这也就需要我们城市规划部门在站台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就近居民的出行要求。
3)规划设计要科学、合理,施工组织要规范、文明,尽可能的不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保护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根据地形特点合理组织施工,减少土方量的开发和回填,达到就地土方量的平衡,减少投资,缩短工程的工期。
4)小区的功能化设计要充分的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小区蓄水、中水运用、植物配载、气候调节、降低污染、隔绝噪声、交通流畅等,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室外空间,满足生态环境功能、休闲娱乐功能、景观文化功能的需要。
5)小区空气质量的好坏,不仅依赖于小区内部绿化环境的好坏,更取决于周边交通状况的好坏。因而,我们在交通比较集中的场地建设小区时,就必须考虑该方面的影响,让拟建房屋尽量远离公路,运用绿化隔离带;尽量提高小区的绿化覆盖率。
6)降低小区的噪声污染,噪声来源主要有交通噪声、设备噪声和施工噪声,通过综合治理,确保小区周边环境噪声不超国家规定限值,减少各种噪声对住户的干扰,保障居民的身心健康。
7)注意小区房屋的朝向,保障每户居民有充足的日照和采光。按要求,每户家庭每日的日照时间不能少于3 h(按冬季计算)。
8)改善小区微环境,也就是改善小区内部居住环境。对建筑物形象、布置优化设计,综合考虑小区的园林绿化,减少热岛效应,使其降低对居民居住环境和野生动植物原有的栖息生长环境的影响。
9)由于小区内人口密度比较大,势必将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如何收集好生活垃圾以及减少垃圾收集环节对小区环境的损害,也越发显得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七点:a.体现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原则。b.生活垃圾的收集应遮蔽,无暴晒。c.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要尽可能无滴漏。d.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应达100%,有害物质要专门施设处理。e.生活垃圾有条件情况下,实施分类收集。f.社区定点设置垃圾回收点,生活垃圾的资源回收利用率50%。g.大件垃圾要有相应的收集制度与暂存条件。
10)小区建筑热环境和能源系统的设计应贯彻国家和地方有关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严格执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除了以上几点外,我们也应该考虑小区内的社会功能建设。比如:有无幼儿园、医疗诊所、健身房等。
2 室内居住区环境控制
我们提到的室内环境主要包括室内空气环境、热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四个方面。最主要的是室内环境质量,它应以满足居住者身心健康、舒适生活等基本要求为前提条件。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对室内污染物浓度的控制。通过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房屋的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条件,保证空气质量达标。
1)众所周知,室内污染物主要产生于装修材料之中,它一般表现为有毒气体的挥发。所以,在进行室内装修时,要选择绿色环保的材料。一般来说,绿色建材就是本着少占用自然的资源,而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的建筑材料。
2)目前,市场上到处充斥着“环保型”“健康型”的伪绿色建材,使广大消费者不知所措,难辨真假。在此提醒消费者购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看价格。如果价格低的离谱,自然不会是环保产品,当然价格高的离谱也不成立。b.要看产品的有效检测报告。注意检测报告的有效时间,检测报告的内容以及检测单位的资质。最后检测报告上还应该盖有检测单位的鲜章,另外消费者也不能完全相信复印件。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有毒物质主要有三类:a.苯、甲苯、二甲苯、甲醛;b.TDI(甲苯二异氰酸酯)含量;c.重金属。我们在市场上购买装修材料时,一定要注意这三类有毒物质的限量标准;d.购买后一定要索取信誉卡和环保承诺卡,以便日后遇到问题时向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
3)通常情况下,室内空气中的苯、甲苯和二甲苯主要存在于聚酯漆的稀释剂中;TDI(甲苯二异氰酸酯)主要存在于聚酯漆的固化剂中;甲醛主要存在于胶合剂中,而木工板、三合板等人造板材在生产加工时都离不开胶合剂;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刺激味的气体,国际控制标准为每立方米不超过0.08 mg。如果人长期生活在“游离TDI”“苯毒”和甲醛的毒性环境中,轻则引起神经衰弱、记忆力、性功能减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重则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硬化、肝癌、白血病等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4)天然石材中的镭衰变释放出来的放射性气体氡,同样对人体杀伤力很大,其“国标”是新建房屋在每立方米100贝克以下。氡无色、无味,是隐藏于各类家装石材中的“隐形杀手”。一旦氡及其衰变因子被人体吸收,便会沉积在气管、支气管等部位,不断发射a粒子,这些高能量的粒子会破坏的杀死肺细胞,被杀死的肺细胞通过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可得到补充,但被杀伤的肺细胞则会发生变异,从而导致肺癌。
能挥发出有害物质的装饰材料当然不止这些,所以我们在做家装及在市场上购买材料时都要注意。当然完全不含有害物质的材料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装修之后,不应该心急入住,先将房子放置3个月以上,在自然通风的情况下等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量挥发出去后,再让专门的机构做一次环境空气检测,达标后再入住。
3结语
如何改善我们周边社区和小区,以及家庭的居住环境,其设计工作所包括的方面很多,根据所处的方位、地形、自然、交通、定位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同,营造环境的手段也会不同,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在成功的范例上作出适宜的调整,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摘要:主要研究如何营造绿色环保的家居环境,指出可以通过对室内、外居住环境的改造和相应建设、装修标准的控制,不断改善生活空间的质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科学、和谐、健康。
关键词:绿色,园林,环境
园林式人居环境 篇2
摘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良好的居住场所,美好的居住环境是大众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地形是居住区及周边环境系统的基础载体。多数园林地形在设计规划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布置、有限的空间形式创造与自然融为一体,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平面环境设计正是园林环境规划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针对平面设计与园林环境之间的关联进行探究;通过分析平面设计应用于园林环境中的注意事项,摸索平面环境设计运用于多种学科上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园林环境;平面环境;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居住场所及周边环境的创新提升过程中,园林环境逐渐受到人们青睐。园林通过将自然环境与人们的休憩生活场所相融合,采用相关的技术设备对居住环境进行一定的改造,从艺术、美学等多个角度出发,为居民营造自然化的良好居住环境。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间接促进了园林设计规划的需求,平面环境设计作为园林环境设计中的核心专业,其重要性愈发突出。
1平面线型环境设计分析
平面设计是站在最直观的二维视觉角度将设计范围表现出来,线型平面是园林环境设计过程中的核心构成要素。线型的类型有很多,不同的线型的组合代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同时也蕴含着不同的设计情感。由于人文地理、历史环境的不同,人们在不同时期对线型的选取也不同。线型是由直线、斜线、曲线、折线等构成。设计者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着力于将有限的线型进行组合,构造出全新的空间形式,从而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将美和自然恰到好处地结合。
1.1园林环境设计
随着生态文明的创造和飞速发展,园林环境成为建筑居住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促进了城市的生态化发展。地域性的选取和划分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大多数园林环境中的植物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并结合相关的地域特点进行合理配置。我国地域的丰富广阔决定了不同城市的园林景观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地域差异。因此,虽然设计者在园林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但是景观构造元素必须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进行选取。选取不同地域的园林景观作为参考,需要建立在以自身地域特点作为环境构造要素的基础上,也只有这样,设计者才能创造出特色鲜明的园林景观。此外,设计者根据地域特点建造园林环境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在提高环境完善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养护成本。在园林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通常选取平面表达用作斟酌设计对象的方向、比例及尺度等。环境平面是将设计、创造以及二次设计建立在人文文化、艺术文化、环境文化的基础上,并合理地调整设计过程中居住环境与园林规划环境的距离,有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在平面图设计开始的过程中,依据具体的设计内容,设计者采用艺术法则自由构图,合理确定构造物的比例、尺寸,运用规律布局对环境进行统一分区,以优化平面空间。平面图是环境设计过程中一种简明、直接的表达方式,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平面环境设计可以在总的园林环境设计过程中,促进人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长期的交互体验指导和规范人在环境中的感知行为,充分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2平面线型环境特点
设计体验要与建筑自身的性格相对应,通过空间和平面的相互体验将建筑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这是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表达的重点。完整的设计过程离不开平面设计,平面是由无数条相异的线条组合而成,不同线条之间要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进行合理、规律的组合,这就是平面设计的本质。不同的平面线型代表着不同的线条的特点。直线被设计者定义为静态的象征;相对应的,曲线的流动性使得其在设计中具有动感。但是,曲折线在动态中有着自身的变化特征,容易给人一种不安定的感觉;转折的折线具有突然性,容易让人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放射型线的聚缩感可以帮助不同空间实现有效的联系,使空间具有中心点。我国古典园林环境平面设计中,建造者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建筑表面的图案、纹饰等装饰性设计上,而对于线条的关注度并不高。早期的园林景观强调规则式划分,平面布局需要遵照中轴对称的规则,环境样式的单调和规则也使得设计过程中缺少线条的多样化分布。园林景观规划受到抽象艺术飞速发展的影响,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设计者对于不同线条构造的表达愈发重视,其倾向于选取不同种类的线型勾画出丰富多变平面环境,以表达自身个性的设计理念,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自然景观是现代园林环境的规划核心,在提倡亲近自然、和谐相处的当代社会,设计者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园林环境规划理念能够充分发挥其地理条件的优势,合理利用自然景物,依据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建造园林,从而巧妙地对自然美景进行抽象模仿和升华。
1.3平面线型设计分析
参照不同平面线型的表达特点及象征含义,设计者可以将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与地域类型特点、园林规划范围及周围环境相结合,选取合适的线型组合进行设计,突出所在环境的特征与意境。例如,在建造场馆、会所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时,设计者可选取直线或较为平滑的曲线作为地面线型的基础表达方式,帮助烘托肃穆、庄重的建筑氛围。对于简明、快捷的平面设计,设计者可适当选用直线作为建筑框架的表达形式,辅佐些许平滑曲线作为局部补充。例如,娱乐休闲区的场地平面环境设计可以通过增加几何曲线的比例,来达到提高设计运动感的效果。设计过程中遇到窄长地面时,设计者可通过构造自由曲线来帮助设计;自由曲线在视觉上给人以无限延伸的感觉,可以增强窄长地面的宽阔感、提升动感。园林环境的建造规划除了构造景物之外,还可以借助自然之物烘托意境,在良好的环境中给受众留有回味及遐想的空间。意境的本质是通过构造独特、广阔的精神空间作为对物化形态的深层表达。良好的意境能够让人与景物之间产生微妙的联系,情、景交融,让人们在感受美妙园林环境的同时,激发出人们对于美好事物自身的感想。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平面设计技术的提升,动态化、互动化的平面设计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单一的、静止的设计形态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条件下人们对于环境设计的要求。新的设计形态与新媒体相结合,设计动态特征明显,加强了与设计环境、受众的相互沟通,这是平面设计领域的一次新的拓展;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形式充分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设计需求,丰富了人们关于平面设计的表达空间,相对于传统的平面设计理念,其在表现形式和视觉环境方面有了全新的突破,为环境与居民之间的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平面环境设计运用
现代社会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在园林平面设计中也有着一定的体现。现代广场的设计偏向于采用清晰明了的几何型布局,根据不同线型进行排列组合,规则布局场地分区,精细划分平面空间;充分利用几何线型的美感形式,为受众营建直观的视觉感受,构造优美的平面设计环境。
2.1平面环境铺装
平面铺装是平面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人们的视觉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研究调查显示,人们的水平视野大于垂直视野,下方观看的视野要大于向上方观看的视野。因此,当人们在行走过程中,其大部分视线都会集中于眼前的景物;平面铺装正是考虑到人们的这一视觉特征,对建筑物底面等位置进行铺装,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给人以充分的视觉享受。
2.2平面环境运用
充分利用丰富的铺装图案可以达到开阔空间、增强尺度感的.效果。在平面环境设计中,铺装图案通过选用不同线型进行组合,在地面构造出相应的图案;与传统的光滑平面相比,铺装图案借助地面构图能够营造出规则、有序的美感。地面图案的设计不能单一地进行,在整体环境设计规划时,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周边景物的影响,确保与周边环境能够互相调和。取材于古代文化艺术的图案创作设计方案,在帮助提升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能够突出环境所在地域的人文历史品味。现代园林环境设计根据所需图案、所在场地的环境特点选取材料样式、大小,避免由于图案的单一性造成人们的视觉疲劳。如铺地纹样的选取,可以借助卵石和各色瓷片拼接组合,以在烘托出古代园林氛围的同时,蕴含一定的现代气息。铺装材料的选取对于建造良好的园林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现代都市的园林设计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铺装选材。不同的铺装材质具有不同的质感,园林环境的平面铺装在选材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材料的耐用性。园林平面的铺装往往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因地制宜地选择磨损小、经久耐用的建筑材料,可以在建立温暖、朴实的园林环境的同时,节约园林构造成本。平面环境设计中的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铺装色彩的选取,合理分配不同的色彩可以增加园林平面环境设计的空间识别性。建筑物的铺装色彩应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进行选取,在充分保证各分区连续性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区域产生不同艺术特点的空间效果;正确的色彩处理对空间主次关系的过渡及转换有着重要的帮助。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特点决定了色彩在空间中可以随意变化,现代平面环境设计中对于色彩的选取更加开放,人们对色彩的理解是一个逐渐深化、学习的过程。设计者合理地利用色彩的多变性可以创造良好的空间效果,且不同的色彩的特征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通过选取不同的色彩可以对复杂的空间环境进行统一规划,从而增强环境的整体性。园林环境设计过程中,将主体建筑与地面铺装的色彩进行统一,有助于空间的协调。不断更替的设计理念和科学技术促使着园林环境中的平面设计不断深化、创新。整个环境设计过程隐约蕴藏着全新的设计趋势,从设计理念到设计方式、设计实践,新的设计风格正在不断完善。通过对平面环境设计的详尽分析,可以帮助设计者探寻环境设计理念的核心因素,寻找到适合社会整体发展趋势的设计道路。良好的环境对于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日益显著,平面环境作为园林环境设计的重要载体,影响着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相互联系和发展,是环境设计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3结语
园林环境景观设计的宗旨是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更加接近自然、感受自然。园林景观的不断发展促使景观建设加强对设计产品精细、高效的要求,在大型的园林环境设计项目中,除了平面环境之外,还将有更多的专业参与其中。设计者在考虑设计美观优化的同时还要兼顾设计的实际条件,不能脱离项目环境的实质。否则,就会使得设计规划出来的园林景观缺乏生态发展性,对日后的环境维护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目前,园林景观正朝着生态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设计者在满足人们适用性和舒适性的同时,还需要兼顾逐渐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及相应的社会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未来园林景观的发展要求设计者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设计方式和构思理念,将理念与技术相结合,不断完善环境设计系统,从而建设持续发展的园林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游晓琴.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在当代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周辉.居住区园林环境地形设计初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黄漾.平面设计新趋势成因探究——以环境关联性和受众互动性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88-90.
园林式人居环境 篇3
关键词 风景园林;植物景观;人居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1 人居环境及全球气候的变化
人居环境和全球气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全球气候变化一直呈上升趋势;海平面上升;海岸带受影响;冻土、雪盖、冰川受影响;全球的降水分布受影响;干旱。人居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众多且巨大,如荒漠化和土壤退化;物种灭绝和作物减产;工、农、林、牧、渔业,旅游,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各行业受到影响;人居环境出现居住地被淹、房屋倒塌、护堤冲毁、海岸线受损、道路受损等;土地的覆盖和利用发生变化;人类健康和生存面临威胁。美国的历史文物保护专家托拉斯曾说,全球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一样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事实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危机更严重,因为恐怖主义是局部的,而气候变化是全球的,因此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和生存存在极其广泛和严重的影响[1]。
2 风景园林植物景观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功能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大危机,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甚至还会影响人类生存。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因此植物对温室效应的作用非常重要。虽然森林面积只有陆地面积的1/3,但是森林覆盖区域的储碳量占陆地面积储碳量的1/2,所以加强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中的重点内容[2]。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而植被面积和农林生产的面积不断减少,这样势必会降低植物的碳汇效应。如果在人居环境中建设植物景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被的覆盖面积,不仅如此,植物景观还具有碳汇效应,可以降温、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因此人居环境中建设植物景观是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3 生态修复中风景园林景观的功能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水体、大气和土地都受到了严重污染,而水库、铁路建设、公路建设、采矿、垃圾场、废弃工厂、江河泛滥与干涸、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也逐渐变多,修复这些生态问题已经刻不容缓[3]。长期以来,城市中建造了很多无法渗透的地面,且防洪处理、边坡防护、水土流失等工程也有很多硬质工程,因此虽然解决了水土流失等问题,却破坏了绿色植被和生物栖息地。通过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以建立人为的植物群落,从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植物的新陈代谢、去除降解等作用,可以消解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可以改善水体和土壤的营养结构,可以净化空气,重建绿色植被和恢复生物栖息地。与物理净化与化学净化途径相比,植物净化是目前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修复手段,而植物景观除了可以修复生态环境以外,还能增加绿地面积、减少不能渗透的硬地面积、减少洪涝、充分利用水资源、节能减排等[4]。
4 建立足够多样性生物栖息之处
城市化的加快使生物栖息地逐渐破碎和退化,而物种也随之减少或灭绝。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来看,生物多样性是支持人类心理、生理和精神的必要条件。如果城市的绿色空间不仅限于人类娱乐休闲的场所,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通过对城市绿色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建设,可以给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从而在满足人类宜居环境要求的同时,建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联系和加强城市生态的弹性。例如:百花盛开的季节,蜂飞蝶舞不仅赏心悦目,昆虫还能传播花粉。据估计,全球有35%的植物需要动物授粉,而授粉动物正因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受到影响和威胁。另外,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相比,城市绿地具有多样性,且小气候环境较为多样,因此城市绿地有可能会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区域,所以在基于城市结构、人口规模、防灾避险和生态平衡等要求的基础上,规划绿地布局、形态、规模时要考虑生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
5 是人类生存中物质和精神家园的必备因素
植物景观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还为居民生活提供了舒适环境。一方面,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丰富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提供了居民舒适的物理环境,另一方面,植物的增湿遮阴、保护地表、减少径流等作用可以有效预防水土流失,给居民提供了安定适宜的生活环境。由此可见,植物景观对生态环境改善的直接效益便是提供了舒适的物理环境,不仅如此,植物还能给城市居民提供物质消费,这一点伴随着世界各国都市园艺、都市农业、家庭园艺的兴起逐渐明显,特别是发达国家中植物的物质消费需求更加显著。另外,植物景观对城市的美化非常重要[5]。由于人类的审美起源于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因此自然美学给人类的印象最为深刻,如今人类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已经逐渐成为环境保护的情感驱动。园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视觉美,正如在2011年的风景园林会上齐康院士所说“一绿遮百丑”,的确如此,如果一座城市没有绿色,那么这座城市一定不适合居住,因此具有植物美的城市环境可以给人类的生活提供必不可少的心灵给养,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6 讨论
城市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的概念和作用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其早已突破了农业时代传统园林植物景观的角色扮演,而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力——植物是风景园林生态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无论风景园林的艺术探索如何发展,都不能轻视植物的作用。因为无论是宏观角度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服务,还是微观角度的提供舒适环境,提供心灵家园,调整微气候环境等,植物的作用都是永不过时和无可代替的。
参考文献
[1]董丽.风景园林植物景观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风景园林,2012(5).
[2]杨晓曦,孙大维.风景园林植物景观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林业科技情报,2014,46(2).
[3]杜婉秘,李阳.2011“风景园林植物景观与人居环境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林举办[J].风景园林,2011(6).
[4]乔治敏,杨俊峰.园林植物多样性对改善人居环境的意义[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9).
[5]李石磊,宋伟.园林绿地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作用[J].天津科技,2012(4):31-32.
人居环境与园林设计 篇4
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 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 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 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 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 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 低层住宅布置在边部位, 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 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 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 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 从远处看, 轮廊参差错落, 高低起伏具有韵味。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 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 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 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 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 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 绿地相连, 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 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 各具特色, 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 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人类初始, 居于自然之中而并未脱离自然, 随社会进步, 人因兴建城镇与建筑而脱离了自然, 却又需求自然的时候就逐渐产生了园林古写的“艺”字是人跪地举苗植树的象形反映。人不满足于自然恩赐的树木, 而要在需要的土地上人工植树, 这是恩格斯所谓“第二自然”的雏形和划时代的标志。在园圃等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囿、苑和园, 在西晋就出现了“园林”的专用名词。现代的中国园林概念是要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综合要求, 将生态、景观、休闲游览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 为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谋福利。园林学从城市园林扩展到园林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大地园林景观, 园林是最佳的人居环境, 园林不仅要为人居环境创造自然的条件和气氛, 期中也渗透以人文;人们不仅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物质享受, 也从寓教于景的环境中陶冶精神, 获得身心健康。
2 综合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创造人居环境方面主导作用
作为专项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必须建立在综合性总规的前提下, 深入贯彻总规的专项要求。指导的理念就宇宙观而言是人与自然协调, 就社会观而言是以人为本, 城市绿地系统包涵园林, 园林是综合的, 绿地系统也应包涵人文的特色。“千城一面”之弊只有通过创造城市的特色以求缓解。城市的自然山水形胜与文脉的触会便构成城市特色之根基。要根据城市定位定性而制定相应的绿地指标。基本指标是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覆盖率主要用于森林, 亦可作城市绿地参考指标, 但不能只言覆盖率而不讲绿地率, 因为城市规划实质上是土地利用规划, 惟据绿地率才能落实绿线和绿地面积, 要从现状绿地、空地、拆迁等调查中落实绿地, 古树生动地说明了历史文化, 要切实保护古树名木。
我国有3000余年的银杏及周柏、唐槐、宋樟, 这种资源是拿钱也造不出来的, 绿地布局的原则是均衡、合理。城市中历史传留下来宜于开发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的大型绿地不要划为一般城市用地, 否则会破坏优美的自然风景资源。在道路规划方面, 要为独立的大型公共绿地创造条件而不要横穿竖剖地把整块用地分割成碎块。生态学家认为从城市中心为大气环流带, 城市中心最宜规划作水面和绿地。城市除大型绿地外, 还要有为数更多, 分布合理的中小型绿地, 有的城市提出500m见绿。各类型绿地从原有的点、线、面逐渐织成绿网。不仅城市外围有环城绿地, 而且与线状、楔型绿地结为一体。在城市内以隔离绿地分割建筑和街道, 防止因城市扩大形成“摊大饼”的不利环境。无论从生态或景观而言, 绿地都是分隔建筑和街道的优选方式, 惟具有生命的绿色植物能有效地隔离混凝土铠甲的建筑。
3 人文环境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建设
无论城市环境和景观、园林环境和景观都要强调综合性的功能。生态是环境效益之根基, 与人之健康密切相关, 但也不宜以某单项功能凌驾于综合功能之上。生态园林是指历史上一种以保护自然风貌为主的学派。其实生态学家铨释生态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是既无裹义也无贬义的一种名词。世上既没有非生态城市和园林, 那就也没有生态城市及园林。我们要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城市和生态良好、密切结合现代社会生活, 便于休闲游览、景观优美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新型园林。作为人居环境, 特别是居住小区, 主要要求安全、生态良好、宁静优美、方便舒适、保障隐私、称意可心。要从居住文化中借景, 而不宜沽名钓誉、轴线纵横、有节点必有盛景。“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指因借地宜、人宜。必须很据用地的定性、定位, 并结合自然、人文因素造景, 达到“借景无由, 触情俱是”的艺术效果。
4 植物造景的依托
从现状看, 作为人居环境主要部分的城市环境人工化、商业化太强而自然化不足。总的讲, 绿地要以乔木为骨架, 灌木即使株数超过乔木也无可形成植被的骨架, 灌木可分布林间、林缘或作灌木丛独立布置。特别是草花在人居环境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草地要因地制宜和相对集中, 草本花卉总宜少而精, 花造景和其他植物景观设计一样, 必须做到“景观与生态并生, 美化与文化兼容”, 展现草花的美丽形态和丰富内涵, 使人们在欣赏时产生意境之美。因此, 草花造景必须符合统一、谐调、均衡和韵律的构图原则。
谐调、统一是指在草花造景时, 在草花种类的选择上, 既要在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 显示多样性, 又要使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 保持统一。统一不仅包含内部的统一, 而且包含外部的统一, 艺术风格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如在杭州太子湾公园每年都要举行郁金香花展, 成片的郁金香种植在缓坡、湖岸, 加上周围幽雅的自然环境, 充满浓郁的异国风情, 吸引了大量游客。而在苏州虎丘, 同样举办这样的郁金香展览就有点不伦不类了。
谐调就是在草花造景时, 利用不同草花的近似性和一致性, 表达出谐调的柔美之感。而利用草花的差异和变化, 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 烘托出欢快、热烈的氛围。如在花坛周围配置香雪球、银叶菊、彩叶草等品种, 不仅可增加花坛层次感, 还突出了花坛的美感。
均衡和韵律是草花造景要遵循的艺术规则。数量繁多的草花会给人浓重的感觉;体量小、数量少的草花组合会给人轻盈的感觉。在较自然的环境中, 采用自然均衡布局;在广场、大门前摆放, 就要采用规整布局, 像花柱、花球、花钵的摆放一般要求规整布局。在配置中, 有意识地将草花进行一些有规律的变化, 会就产生韵律感。
园林式人居环境 篇5
环境条件对园林植物有害生物的影响
摘要:从环境变化包括温度、CO2浓度升高、臭氧、紫外线B-辐射的.加剧对园林植物以及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气候温度的升高在园林植物上发生新的虫害以及生物入侵的条件可能性进行阐述,着重介绍了环境变化(CO2的增加、全球变暖、臭氧、紫外线B-辐射)对园林植物病害的影响.作 者:杜宾 方岩 Du Bin Fang Yan 作者单位: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园林科研所,山西,太原,030012 期 刊:太原科技 Journal:TAIY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X503.23 关键词:环境变化 臭氧 紫外线B-辐射 植物病害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篇6
关键词: 生态园林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一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 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一)调节小气候
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二)改善环境质量
1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
2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 吸滞粉尘 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 杀菌作用 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
5 衰减噪声 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三)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三 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一)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二)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
(三)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的。
(四)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
四 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
不同的城市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布局形式和环境状况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就对生态园林的群落类型及其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对以下几种生态园林建设类型的探索:
(一)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
1.美学原则的应用 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2.意与形的统一 强调意与形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如利用优美的树枝,苍劲的古松,象征坚韧不拔;青翠的竹丛,象征挺拔、虚心劲节;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难、无所畏惧;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组合,象征“金玉满堂”;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象征富贵,幸福;合欢象征合家欢乐;利用丰富的色彩:色叶木引起秋的联想,白花象征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等。
(二)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护城乡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
(三)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
其中,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广玉兰散湿风寒,许多香花树种如含笑、桂花、广玉花、栀子等,均能挥发出具有强杀菌能力的芳香油类,银杏叶含有氢氰酸,故保健和净化空气能力较强。
(四)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
指运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种不同的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中获得知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五)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协调,既满足市场的需要,又增加社会效益。
(六)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
园林式人居环境 篇7
开平市是全国著名华侨之乡, 旅外和港、澳、台同胞约有68万人, 分布在世界58个国家和地区。开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众多独具岭南华侨园林特色的私家庭园, 立园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景点之一。
立园位于开平市塘口镇赓华村, 以人名作园名, 是当地华侨谢维立先生自1926年历时十载兴建的私家庭园, 原占地约2hm2。立园集传统园林艺术、西洋建筑、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 其融汇中西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 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
立园旧区设计分为别墅区、大花园和小花园3个区域, 彼此以人工河或围墙分隔, 又用通天回廊连成一体, 园中有园, 景中有景。园中有别墅6座, 碉楼1座, 其中以“泮文”和“泮立”2座别墅最为华丽, 其楼身是典型的西洋建筑式样, 楼顶却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的风格, 两者和谐结合, 呈现出非常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
园内园林建筑有“立园”大牌坊、“修身立本”大牌楼和“晚香”、“玩水”、“观澜”、“挹翠”4个桥亭, 还有罗马式建筑“鸟巢”, 形如鸟笼的通气建筑“花藤亭”。园中建筑精巧、奇特、美伦美奂, 而镶刻其间的名家书法对联更使立园散发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随着岁月的流逝, 缺乏维护和管理的立园一度失去了曾有的风采:园中部分建筑、小品受到人为的破坏;园内虽然绿荫遮天, 树木林立, 但杂草丛生, 植物景观单调缺乏色彩、造型和层次的艺术美。为使立园重现昔日风采, 开平市政府与立园业主———旅美华侨谢氏宗亲达成协议, 投资1000多万元对立园进行首期修葺, 以期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建成“中西合璧”完美体现岭南风光和侨乡特色的华侨园林。
2 构思
充分体现立园原有的风格和韵味, 紧紧围绕“中西合璧”这一特色, 运用各种造园要素和园林艺术手段, 使立园再现旧日风采并更具魅力。
本设计方案保留了原来园内的主景大树及观赏植物, 如桂木、石栗、龙眼、荔枝、榆树、木棉、细叶榕、银桦、粉箪竹、薜荔等植物, 清除一些杂乱无章的野生苗木、杂草等, 重新配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又适合当地生长的各类乔灌木及花卉。
3 规划布局
全园分为5个主景区:前花园区、别墅区、大花园区、小花园区、新建区。
3.1 前花园区
立园别墅前及两侧为立园前花园, 属新建部分, 由玫瑰园、荷花池、大草坪组成。设计中布置规则式的玫瑰园和视野开阔的大草坪, 具有浓郁的西欧风格, 而荷花池流畅的池岸, 扑鼻的荷香及婀娜多姿的垂柳又是典型的中国风格。玫瑰园与别墅区相连, 由喷水池和玫瑰花圃组成, 成扇形排列在别墅区前, 各色玫瑰争奇斗艳, 把精美华丽的别墅衬托得更雍容华贵;大草坪位于玫瑰园前, 整个景区进行了地形处理, 起伏有致, 依地势种植大榕树、大叶油棕、古树盆景等, 再点缀一些观叶观花的地被植物及球形灌木;荷花池位于玫瑰园右侧, 中间隔人工河, 沿池种植垂柳及临水植物, 池中种植荷花。整个景区视野开阔, 形式活泼, 色彩丰富, 在整个园中起到“大客厅”的功能, 达到缓冲和分流作用, 使游人未入园已感到风光无限。
3.2 别墅区
从正门入, 沿运河通天回廊西行, 即进入别墅区, 座落着6幢别墅, 是主人饮食起居的主要场所。此区建筑精美华丽, 空间较为开阔。本设计考虑原地形过于平坦, 缺少变化, 在改造中作了大胆的处理, 使地形有了起伏变化, 景色更丰富自然。该区植物配植以棕榈科植物酒瓶椰、三角椰、国王椰、海枣等为主调, 配以造型美观的花球及观叶的片植灌木, 如日本女贞球、红合欢、海桐球、银瑞香、海南洒金、花叶假连翘、日本星花等, 形成了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此区植物配置装饰性强, 较好地烘托了别墅区建筑的精美华丽。
3.3 大花园区
别墅区西面相邻的是大花园区, 它坐北向南, 主要以大牌坊和“修身立本”大牌楼为轴心进行布局。中式牌坊、牌楼及西洋风格的鸟巢鸟笼, 加上具有中国风水特色的打虎鞭, 构成此区独特的风格。
此区古木参天, 暑天阴凉, 是游客休闲避暑的最佳景区, 配植上基本保留原有大树, 形成幽静凉爽的空荫植物, 以鸡蛋花、桂花、春芋、龟背竹、肾蕨为主, 错落搭配。每处景点都独具匠心, 让游客在游玩中体验到中国传统园林的魅力。
3.4 小花园区
小花园在别墅区和大花园区之南, 中以运河相隔, 通过桥亭相联, 该区以“兀”形运河及观水、观澜、挹翠3亭组成, 原有树木生长繁密, 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僻静小空间。
该区由“兀”形运河围成一块长形绿地, 绿地又被园路划分成6块;对原有地形稍加处理, 形成山峦起伏的野岭状。在原有成林树木下, 点缀苏铁、玉桂、剑麻、棕竹、春芋等耐荫植物及英石, 形成一个个小景点, 再片植苗木粉黛万年青、花蝴蝶、冷水花等, 组成流畅的线条, 把各景点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个环境幽雅、步移景异的怡人空间。
3.5 新建区
该区位于虎山脚下, 小花园的西面, 与大花园内的大牌坊、大牌楼仅一水之隔。该区属于扩建区, 原有景完整地欣赏到大花园里“立园”牌楼的雄姿。
植物配置设计主要以棕榈科植物和榕树盆景景观为主, 点缀有2棵大榕树, 以补原有植被贫乏之遗憾。植物配置以棕榈科植物大王椰子、红颈椰子及大榕树为背景, 榕树盆景为前景, 用柱状垂榕、国王椰、三角椰、海桐球、日本女贞球丰富层次, 片植的黄金叶、马缨丹、花叶假连翘、海南洒金地被植物组成色块贯穿其中, 形成一个层次、色彩丰富, 景观优美华丽的景区。
4 结语
园林式人居环境 篇8
1 构思与布局创新立意
古人所谓的“意在笔先”, 即对园林小品设计创作完全适用。一是构思不能俗套, 要有新的意境, 一味地模仿就会大大地减弱建筑小品对人们的感染力。二是组景要有立意, 有了立意之后, 才不会以空洞形式去堆砌构图。更重要的是, 园林建筑小品不管是在位置的摆设上还是园林背景的选择上, 都要与同一园林中周围的环境一致。而设计的时候, 一些环境因素比如园林中的人口流动走向以及园林空间的开阔封闭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如果与园林中的环境不协调, 就完全不能发挥其艺术的感染力。例如, 一个颜色鲜艳而华丽的垃圾桶与清秀而自然的山石疏林的环境是根本不统一的。
2 多样与统一因地制宜
园林构图和其他艺术领域一样, 把多样与统一作为最本质的原则, 即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不仅要创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还要与周围的整体环境相统一。不同的环境中, 小品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要想实现多样统一, 小品设计的布局和构思就必须因地制宜和因情制宜。同时, 园林小品在园林环境中也还是有主次之分的, “雕塑、孤赏石”等作为主题景观在小品设计中一定要引人注目, 而“垃圾桶、栏杆”等非主题景观就必须要统一于园林中的环境。总而言之, 园林建筑小品一定要做到:“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共同存在于园林环境之中。”
3 色彩与质感相辅相成
小品设计中色彩与质感的处理与园林中空间的艺术感染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色彩能使人在情感上联想、象征, 而质感却可以加强某些情调上的气氛。总之, 色彩和质感是园林建筑小品的双重属性,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换言之, 要想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就必须善于发现各种材料在色彩和质感上的特点。例如:作为园林建筑小品之一的果皮箱, 如果采用的颜色质地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一致, 那么它就会显现出别有一番风味。
4 比例与尺度“恰到好处”
决定园林小品尺度的“功能、审美、环境特点”等依据, 是相互关系作用的, 正确的尺度应该和功能、审美等方面的要求一致, 另外还必须和园林中环境相协调。同时, 周围环境配合上的需要决定园林中取什么比例最好。园林小品的设计, 不要去模仿抄袭其他小品的比例和式样, 设计的时候最好达到与本身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更重要的是, 还要创造出新的意境, 即使能创造出与园林中的周围环境相适合的比例和内涵, 也会让人眼前一亮。比如成都春熙路上的雕塑, 比例适宜, 置于街旁生动而极具趣味。
5 功能与技术两全齐美
众所周知, 绝大多数的园林小品都是有实用意义。比如, 园林的街道绿地旁, 为保护园林绿地, 设置了许多栏杆, 但是常常都是因为人游玩累了坐在上面休息而破坏了这些栏杆的设置。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了解决园林小品的多个功能意义, 园林中栏杆的设置可以与坐凳相结合, 这样一方面既满足了园林小品在功能上的要求, 另外一方面又起到了装饰的效果, 极具亲和力, 综合起来就能使园林设计美观大方, 经济实用。
6 结语
综合以上5方面所述, 园林环境中的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是多方面, 全方位的。园林小品的设计是艺术、技术、功能相互统一结合的产物, 并且它们的融合还必须符合经济、美观、适用的原则。具体的讲:设计构思要以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为根据, 布局应找到一个最合适的位置, 从而达到与园林周边的环境协调统一。另外, 设计要精致合宜、巧妙得体, 创新得把建筑小品的独特性巧妙地融合入园林的造型之中,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小品样式进行实际取舍, 从而使得小巧、简练的小品的景象丰满充实起来, 丰富园林空间, 丰富游客的精神内涵。只有对园林建筑小品进行独具匠心、恰如其分的独特设计, 才能使园林景观小品在美化环境的同时, 表现出独特的个性与美感。
园林小品历史悠久, 体量虽小却极具趣味, 而园林环境中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多方面的, 要想做好环境中的小品设计, 必须很好地把握两者的关系, 从而指导设计。
摘要: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既能美化园林环境, 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又能为游人提供方便;即使非常小的园林建筑小品都会影响到一整个园林环境。本文尝试着从5个方面来分析园林环境中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希望借此能为园林设计提供蓝本和依据。
园林式人居环境 篇9
现代环境观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导向, 其主要倡导的是用更平实的态度和更长远的眼光为每一个城市建设一种和谐的现代环境景观。即城市的设计与规划要遵从自然, 尊重人类, 尊重地方特色、人文精神。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门科学,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也是历史悠久造园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古典园林
2.1 思想理念
古典园林受美学思想意识的影响, 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 属于美学意义的一种载体。虽然古典园林的构成是由自然景观与人工造园艺术的巧妙结合, 但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其美学思想主要还是受到了道家的思想影响, 主要的体现的是“天人合一”、“法师自然”的艺术境界。
2.2 功能布局
古典园林中建筑设计有两方面的作用, 它既可以满足人们生活享受, 又可以实现观赏风景的愿望。中国自然式园林, 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 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 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 以小见大, 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
2.3 造园手法
古典园林的素材主要有山、水、石、植物与建筑。通过这些元素的综合, 创造出“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在景点设计方面, 注重借与框、漏与藏、实与虚的布局, 可以让人的视觉和整个景观联系在一起, 使眼中的景观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3 现代园林
3.1 思想理念
现代园林设计主要强调的是理性与实践的作用, 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从维理学角度出发。现代园林追求的是一种几何构造的关系, 是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主要依据。
3.2 功能布局
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是受到西方维理思想意识的影响, 其运用几何构造关系, 将水体、建筑、花坛、草坪等进行布局, 这种方式都是从整体效果出发的, 追求的是对称布局。
3.3 造园手法
现代园林的整体布局要在符合建筑设计的基础上, 以建筑为标准, 确定主轴线。运用雕塑、建筑、植物及人工喷泉为主要造园要素, 表达的手法理性而且直白。
4 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融合
4.1 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已逐渐被人们所遗弃, 更加可惜的是很多经典的设计手法只有很少的设计师能够掌握。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的精髓是为我们更好的实现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 将古典园林融合到现代园林是我国设计者传承和延续古典园林的历史责任。
4.2 古典园林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 由于西方造园理论的冲击, 很多设计者设计出来的图纸上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几何构造的曲线, 在视觉上的冲击力极强。但是, 忽略了设计的尺度感, 容易产生关系混乱的感觉, 最终仅仅成为画框的作品。中国古典园林里有很多手法和表达方式是值得借鉴的。
4.3 现代园林的包容性
从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的内容和形式比较来看, 现代园林设计是在提供传统的艺术审美的前提下, 还肩负着对现代社会功能性需要和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保留、利用古典园林, 从而传承古典园林文化, 诠释新景观设计美学。现代园林要将不同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景观要素综合在一起, 产生形式上的冲突, 摆脱传统的束缚, 从单一的设计艺术形式走向多个风格派系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 要融会贯通, 古今结合、洋为中用, 不断地探索科学严谨的新型设计理念, 在遵从古典园林造景方法的前提下, 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 取其长处, 融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 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5 结语
近些年, 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对园林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现代园林在观念、体制、专业、设计理念、园林实践等等诸多方面还相对滞后, 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国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注重的是现代园林的功能性与社会需要, 忽视了对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传承, 由此我们应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 根据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 结合现代园林的功能性, 才能建造出更加合理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房庆方, 宋劲松, 马向明.营造开放空间提高城市品质[J].城市规划, 1998 (22)
园林植物生长的水分环境调控 篇10
1. 喷灌技术。
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水加压, 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高位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 在经喷头喷射到空中, 散成细小水滴, 均匀散布在农田上, 达到灌溉目的。喷灌可按植物不同生育期需水要求适时、适量供水, 且具有明显的增产、节水作用, 与传统地面灌溉相比, 还兼有节省灌溉用工、占用耕地少、对地形和土质适应性强, 能改善田间小气候等优点。
2. 地下灌溉技术。
把灌溉水输入地下铺设的透水管道或采用其他工程措施普遍抬高地下水位, 依靠土壤的毛细血管作用浸润根层土壤, 供给植物所需水分的灌溉技术。地下灌溉可减少表土蒸腾损失, 水分利用率高, 与常规沟灌相比, 一般可增产10%~30%。
3. 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包括灌溉、微喷灌和涌泉灌等。它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节水节能。一般比地面灌溉省水60%~70%, 比喷灌省水15%~20%;微灌是在低压条件下运行, 比喷灌能耗低。二是灌水均匀, 水肥同步, 利于植物生长。微灌系统能有效控制每个灌水管的出水量, 保证灌水均匀, 均匀度可达80%~90%;微灌能适时适量的向植物根区供水供肥, 还可以调节株间温度和湿度, 不易造成土壤板结, 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条件, 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三是适应性强, 操作方便。可根据不同的土壤渗透特性调节灌水速度, 适用于山区、坡地、平原等各种地形条件。
4. 膜上灌技术。
这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 把以往的地膜旁侧改为膜上灌水, 水沿放苗孔和膜旁侧灌水渗入进行灌溉。膜上灌投资少, 操作简便, 便于控制水量, 加速输水速度, 可减少土壤的深层渗透和蒸腾损失, 因此可显著提高水分的利用率。近年来, 由于无妨布 (薄膜) 的出现, 膜上灌技术应用更加广泛。膜上灌适用于所有实行地膜种植的作物, 与常规沟灌玉米、棉花相比, 可省水40%~60%, 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5. 植物调亏灌溉技术。
调亏灌溉是从植物生理角度出发, 在一定时期内主动施加一定程度的有益的亏水度, 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后, 达到节水增产, 改善品质的目的, 通过调亏可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长量, 实现矮化密植, 减少整枝等工作量。该方法不仅适用于果树等经济作物, 而且适用大田作物。
二、集水蓄水
1. 沟垄覆盖集中保墒技术。
基本方法是平地 (或坡地沿等高线) 起垄, 农田呈沟、垄相间状态, 垄作后拍实, 紧贴垄面覆盖塑料薄膜, 降雨时雨水顺薄膜集中于沟内, 渗入土壤深层, 沟要有一定深度, 保证较厚的疏松土层, 降雨后要及时中耕以防板结, 雨季过后要在沟内覆盖秸秆, 以减少蒸腾失水。
2. 等高耕作种植。
基本方法是沿等高线筑埂, 该顺坡种植为等高种植, 埂高和带宽的设置既要有效地拦截径流, 又要节省土地和劳力, 适宜等高耕作种植的山坡要厚1m以上, 坡度6°~10°, 带宽10m~20m。
3. 微集水面积种植。
中国的鱼鳞坑是其中之一。在一小片植物或一课树周围, 筑高15cm~20cm的土埂, 坑深40cm, 坑内土壤疏松, 覆盖杂草, 以减少蒸腾。
三、少耕免耕
1. 少耕。
少耕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深松代翻耕、以旋耕代翻耕、间隔带状耕种等。中国的松土播种法就是采用凿形或其他松土器进行松土, 然后播种。带状耕作法是把耕翻局限在行内, 行间不耕地, 植物残茬留在行间。
2. 免耕。
免耕具有以下优点:省工省力;省费用、高效益;抗倒伏, 抗旱、保苗率高;有利于集约经营和发展机械化生产。国外免耕法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利用前残茬或播种牧草作为覆盖物;采用联合作业的免耕播种机开沟、喷药、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作业;采用农药防治病虫、杂草。
四、地面覆盖
1. 沙田覆盖。
沙田覆盖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普遍, 它是由细沙甚至砾石覆盖于土壤表面, 起到抑制蒸发, 减少地表径流, 促进自然降水充分渗入土壤中, 从而起到增墒、保墒作用。此外沙田还有压碱, 提高土壤温度, 防御冷害作用。
2. 秸秆覆盖。
利用秸秆、玉米秸、稻草、绿肥等覆盖于已翻耕过或免耕的土壤表面;在两茬植物间的休闲期覆盖, 或在植物生育期覆盖;可以将秸秆粉粹后覆盖, 也可在整株秸秆直接覆盖, 播种时将秸秆扒开, 形成半覆盖形式。
3. 地膜覆盖。有提高地温, 防止蒸发, 湿润土壤, 稳定耕层含水量。起到保湿作用, 从而有显著增产作用。
4. 化学覆盖。
利用高分子化学物质制成乳状液, 喷洒到土壤表面, 形成一层覆盖膜, 抑制土壤蒸发, 并有增湿保墒作用。
五、耕作保墒
1. 适当深耕。
生产实践中, 通过打破犁底层, 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空气孔隙度, 达到提高土壤蓄水性和透水性的目的。如果深耕再结合施用有机肥, 还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植物生活的土壤环境条件。
2. 中耕松土。
通过适期中耕松土, 疏松土壤, 可以破坏土壤浅层的毛管孔隙, 使得耕作层的土壤水分不容易从表土层蒸发, 减少了土壤水分消耗, 同时又可以消除杂草。特别是降水或灌溉后, 及时中耕松土显得更加重要。能显著提高土壤抗旱能力, 农谚“锄头下有水”就是这个道理。
3. 表土镇压。
对含水量较低的沙土或疏松土壤, 适时镇压, 能减少土壤表层的空气孔隙数量, 减少水分蒸发, 增加土壤耕作层及耕作层以下的气管孔隙数量, 吸引地下水, 从而起到保墒和提墒的作用。
4. 创造团粒结构体。
在植物生产生活中, 通过增湿有机肥料, 种植绿肥, 建立合理的乱作套作等措施,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再结合少耕、免耕等合理的耕作方法, 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和适宜的孔隙状况, 增加土壤的保水和透水能力, 从而使土壤保持一定量的有效水。
5. 植树种草。
植树造林, 能涵养水分, 保持水土。树冠能截留部分降水, 通过林地的枯枝落叶层大量下渗, 使林地土壤涵养大量水分。同时森林又能减少地表径流, 防止土壤冲刺和养分的流失。森林还可以调节小气候, 增加降水量。森林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 使林区上空空气湿度增大。据测定, 森林上空空气湿度一般比无林区高12%~15%, 因而增加了林区降水量。
6. 水肥耦合技术。
通过对土壤费力的测定, 建立以肥、水、作物产量为核心的耦合模型和技术, 合理施肥, 培肥地力, 以肥调水, 以水促肥, 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 提高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7. 化学制剂保水剂、抗旱剂等物质, 减少水分蒸发, 增加作物根系蓄水利用的一种保水节水技术。
六、水土保持
1.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耕作法, 包括等高耕种、等高带状间作, 沟垄种植 (如水平沟, 垄作区田、等高沟垄、等高垄作、蓄水聚肥耕作、抽槽聚肥耕作等) 、坑田、半旱式耕作, 水平犁沟等。二是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耕作法, 包括草田带轮作、覆盖耕作 (如留茬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青草覆盖) 、少耕 (如少深松、少耕覆盖等) 、免耕、草田轮作、深耕密植、间作套钟、增施有机肥料等。
2. 工程措施。主要措施有修筑梯田、等高沟埂 (如地埂、坡或梯田) 、沟头防护工程、谷坊等。
3. 林草措施。主要措施有封山育林、荒坡造林 (水平沟造林、鱼鳞坑造林) 、护沟造林、种草等。
参考文献
[1]唐祥宁.园林植物环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2]宋志伟, 王志伟.植物生长环境[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
[3]冷平生.园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4]罗汝英.土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和环境保护 篇11
“乡村景观园林”(Rural Landscape and 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 乡村” 和“景观园林” 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 乡村” 而没用“农村” 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 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 景观园林” 的定义可以分解为“ 景观” 和“园林” 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 园林” 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 下了定义:“ 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二、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 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 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 个,村庄3557700 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 个,集镇减少1206 个,村庄减少101635 个(1998 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三、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 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五个方面:
(一)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二)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三)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四)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五)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四、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着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 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五、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一)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建设探讨 篇12
1 通过植树造林来保护环境, 以此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所谓生态环境也就是在外界中, 生物与非生物会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自由的流动, 并且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形成的一个单位。从某一个角度来讲, 城市也属于一个生态系统, 当城市中没有存在人类的时候, 生物与非生物同样在这一个范围之内自由的流动, 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其生物与非生物自由流动的过程中, 他们将太阳转化为能量, 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的能源转变为化学能源, 其中还含有碳水化合物, 此时生物与非生物就会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进行循环的代谢过程中, 以此来保证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城市中, 绿地系统是其中的基本要素, 一方面它能够平衡城市的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能够美化城市的环境,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也就是绿化城市环境, 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而又舒适的居住环境。然而应该如何绿化环境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栽种树木, 扩大城市绿化的规模, 实现城市、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另外, 在城市绿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以因地制宜为原则, 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条件以及气候条件、地方特色来种植各种树木,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城市绿化的质量。一般来说, 在城市中建设绿化工程, 选择的地理位置都必须要突出, 并且需要根据当地城市的特点来进行策划、设计与建设, 这样才能够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提高城市的品味, 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另外, 我们还可以在城市的周边地区建设相应的绿化带, 一方面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净化城市空气, 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城市达到视觉上的美观, 更进一步的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在建设城市绿化带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需要从城市的角度出发, 综合治理城市的生态环境, 不断建设绿色城市。在城市中, 山、湖、河都有必要进行绿化工程的建设, 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工期质量, 减少城市的污染, 还能美化城市, 使城市具有当地的特色。
2 合理配置城市植物, 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保持生物多样化
一直以来, 中国在建设园林工程的过程中都是借助花草树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在园林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植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种类繁多, 不同的配制方法也会形成不同的特色。并且植物也会受到外界气候的影响, 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变化, 虽然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景观, 但是我们在建设园林工程的过程中, 仍然需要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进行建设, 并根据城市的布局来合理配置花草树木, 从而给城市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在建设过程中, 我们还需要适当调整绿化重视的结构, 尽量少种植草类, 多种植树木, 这样才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在配置城市的绿化植物中, 应尽量以乔木为主, 应该严格控制好草坪的规模与类型。尽量选择耐旱型、节水型的植物, 积极发展和推广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要充分考虑自然植物的共生互补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尽力把乔、灌、花、草结合起来, 形成最佳的景观, 发挥遮荫、降温、除尘的最大效能。在绿地浇灌方式上, 要积极推广滴灌、喷灌、微灌、管灌等节水型灌溉方式, 减少漫灌, 尽可能的减少绿地养护的耗水量。公园突出植物造景, 绿化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 绿化种植植物群落富有特色, 维护管理良好。推行按绿地生物量考核绿地质量, 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 绿地维护管理良好。城市广场绿地率不低于50%, 植物配置讲求落叶乔木为主, 乔、灌、花、草合理搭配。要抓好主次干道和街巷绿化, 采取栽大树、速成荫的办法, 因路造景, 因景配绿。要着力抓好住宅小区特别是旧小区的绿化, 拆除原有住宅小区内的违法建设, 动员广大市民搞好绿化美化, 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3 城市园林保护措施
园林绿地系统建设, 重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景物、地形地貌、文化古迹、人文景观, 延续和发展城市文脉, 用绿色承载历史, 用植物描绘春秋。实施大环境绿化, 形成城乡一体化, 按照城市卫生、安全、环保的要求建设防护绿地, 防止风沙灾害,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全面治理规划区的河、湖、渠, 形成园林景观, 治理污水, 防治大气污染。努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使生态系统内, 共生互利, 使系统内获得多重效益。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文化资源在保护下协调共生, 绿地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协调共生等。湿地作为生物多样化和物种资源的集中聚集地, 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如抵御洪水、调节径流、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具有重要作用。又是陆地上天然蓄水库, 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 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如:根据七台河市的地形概貌, 我市具备山水园林城市的天然资源, 七台河市被誉为“三山、两水、一条河”即桃山、仙洞山、万宝山、万宝水库、桃山水库、倭肯河。有着大量的湿地资源, 本文只想通过自己的想法和构思, 为七台河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献出自己的谋略, 和为构建生态林业城市园林管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束语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城市问题越来越多, 七台河市林业生态在解决城市问题中的运用日益显现, 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接受, 在南方等发达城市, 许多城市都是建设在森林之中, 城中有林, 林中是城。七台河市是我省三年大造林的试点城市, 城市林业建设必将蓬勃发展, 我市应该大力建设新世纪的生态化城市, 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为我省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磊.城市园林建设探析[J].现代园艺, 2013 (8) .[1]任磊.城市园林建设探析[J].现代园艺, 2013 (8) .
[2]张丽丽, 胡兴启, 罗志文.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视角 (下) , 2013 (3) .[2]张丽丽, 胡兴启, 罗志文.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视角 (下) , 2013 (3) .
【园林式人居环境】推荐阅读:
园林环境07-10
园林环境绿化07-16
园林环境设计08-06
园林环境设计06-16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05-27
人居环境与园林设计08-01
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09-02
园林植物生产与环境10-12
园林艺术中的环境营造10-29
营造优美环境建设园林企业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