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环境

2024-07-10

园林环境(精选12篇)

园林环境 篇1

1 基本情况

开平市是全国著名华侨之乡, 旅外和港、澳、台同胞约有68万人, 分布在世界58个国家和地区。开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众多独具岭南华侨园林特色的私家庭园, 立园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景点之一。

立园位于开平市塘口镇赓华村, 以人名作园名, 是当地华侨谢维立先生自1926年历时十载兴建的私家庭园, 原占地约2hm2。立园集传统园林艺术、西洋建筑、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 其融汇中西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 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

立园旧区设计分为别墅区、大花园和小花园3个区域, 彼此以人工河或围墙分隔, 又用通天回廊连成一体, 园中有园, 景中有景。园中有别墅6座, 碉楼1座, 其中以“泮文”和“泮立”2座别墅最为华丽, 其楼身是典型的西洋建筑式样, 楼顶却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的风格, 两者和谐结合, 呈现出非常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

园内园林建筑有“立园”大牌坊、“修身立本”大牌楼和“晚香”、“玩水”、“观澜”、“挹翠”4个桥亭, 还有罗马式建筑“鸟巢”, 形如鸟笼的通气建筑“花藤亭”。园中建筑精巧、奇特、美伦美奂, 而镶刻其间的名家书法对联更使立园散发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随着岁月的流逝, 缺乏维护和管理的立园一度失去了曾有的风采:园中部分建筑、小品受到人为的破坏;园内虽然绿荫遮天, 树木林立, 但杂草丛生, 植物景观单调缺乏色彩、造型和层次的艺术美。为使立园重现昔日风采, 开平市政府与立园业主———旅美华侨谢氏宗亲达成协议, 投资1000多万元对立园进行首期修葺, 以期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建成“中西合璧”完美体现岭南风光和侨乡特色的华侨园林。

2 构思

充分体现立园原有的风格和韵味, 紧紧围绕“中西合璧”这一特色, 运用各种造园要素和园林艺术手段, 使立园再现旧日风采并更具魅力。

本设计方案保留了原来园内的主景大树及观赏植物, 如桂木、石栗、龙眼、荔枝、榆树、木棉、细叶榕、银桦、粉箪竹、薜荔等植物, 清除一些杂乱无章的野生苗木、杂草等, 重新配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又适合当地生长的各类乔灌木及花卉。

3 规划布局

全园分为5个主景区:前花园区、别墅区、大花园区、小花园区、新建区。

3.1 前花园区

立园别墅前及两侧为立园前花园, 属新建部分, 由玫瑰园、荷花池、大草坪组成。设计中布置规则式的玫瑰园和视野开阔的大草坪, 具有浓郁的西欧风格, 而荷花池流畅的池岸, 扑鼻的荷香及婀娜多姿的垂柳又是典型的中国风格。玫瑰园与别墅区相连, 由喷水池和玫瑰花圃组成, 成扇形排列在别墅区前, 各色玫瑰争奇斗艳, 把精美华丽的别墅衬托得更雍容华贵;大草坪位于玫瑰园前, 整个景区进行了地形处理, 起伏有致, 依地势种植大榕树、大叶油棕、古树盆景等, 再点缀一些观叶观花的地被植物及球形灌木;荷花池位于玫瑰园右侧, 中间隔人工河, 沿池种植垂柳及临水植物, 池中种植荷花。整个景区视野开阔, 形式活泼, 色彩丰富, 在整个园中起到“大客厅”的功能, 达到缓冲和分流作用, 使游人未入园已感到风光无限。

3.2 别墅区

从正门入, 沿运河通天回廊西行, 即进入别墅区, 座落着6幢别墅, 是主人饮食起居的主要场所。此区建筑精美华丽, 空间较为开阔。本设计考虑原地形过于平坦, 缺少变化, 在改造中作了大胆的处理, 使地形有了起伏变化, 景色更丰富自然。该区植物配植以棕榈科植物酒瓶椰、三角椰、国王椰、海枣等为主调, 配以造型美观的花球及观叶的片植灌木, 如日本女贞球、红合欢、海桐球、银瑞香、海南洒金、花叶假连翘、日本星花等, 形成了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此区植物配置装饰性强, 较好地烘托了别墅区建筑的精美华丽。

3.3 大花园区

别墅区西面相邻的是大花园区, 它坐北向南, 主要以大牌坊和“修身立本”大牌楼为轴心进行布局。中式牌坊、牌楼及西洋风格的鸟巢鸟笼, 加上具有中国风水特色的打虎鞭, 构成此区独特的风格。

此区古木参天, 暑天阴凉, 是游客休闲避暑的最佳景区, 配植上基本保留原有大树, 形成幽静凉爽的空荫植物, 以鸡蛋花、桂花、春芋、龟背竹、肾蕨为主, 错落搭配。每处景点都独具匠心, 让游客在游玩中体验到中国传统园林的魅力。

3.4 小花园区

小花园在别墅区和大花园区之南, 中以运河相隔, 通过桥亭相联, 该区以“兀”形运河及观水、观澜、挹翠3亭组成, 原有树木生长繁密, 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僻静小空间。

该区由“兀”形运河围成一块长形绿地, 绿地又被园路划分成6块;对原有地形稍加处理, 形成山峦起伏的野岭状。在原有成林树木下, 点缀苏铁、玉桂、剑麻、棕竹、春芋等耐荫植物及英石, 形成一个个小景点, 再片植苗木粉黛万年青、花蝴蝶、冷水花等, 组成流畅的线条, 把各景点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个环境幽雅、步移景异的怡人空间。

3.5 新建区

该区位于虎山脚下, 小花园的西面, 与大花园内的大牌坊、大牌楼仅一水之隔。该区属于扩建区, 原有景完整地欣赏到大花园里“立园”牌楼的雄姿。

植物配置设计主要以棕榈科植物和榕树盆景景观为主, 点缀有2棵大榕树, 以补原有植被贫乏之遗憾。植物配置以棕榈科植物大王椰子、红颈椰子及大榕树为背景, 榕树盆景为前景, 用柱状垂榕、国王椰、三角椰、海桐球、日本女贞球丰富层次, 片植的黄金叶、马缨丹、花叶假连翘、海南洒金地被植物组成色块贯穿其中, 形成一个层次、色彩丰富, 景观优美华丽的景区。

4 结语

整个立园绿化设计独具匠心, 各景区既各有特色又相互协调, 从整体看, 前花园区、别墅区犹如一杯浓咖啡:有着浓浓的装饰美, 给人一种精神一振荡的兴致;而大花园区、小花园区犹如一杯清茶, 淡雅、舒适、赏心悦目。立园首期园林绿化建成后,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游玩, 为开平的旅游事业增添了活力。

园林环境 篇2

1.园林景观的设计思路

1.1观察自然规律

景观设计者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一定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这是最起码的原则性问题。在设计前,要对当地的自然规律以及其形成过程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逐一进行分析与探讨,将结果进行系统的整体。通过这些前期工作,可以找到具有良好开发价值而且又能满足当地环保要求的地块类型。

1.2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分析

在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调查与分析过程中,要运用精密的科学仪器以及有效的科学方法,通过搜集其原始信息以及派生信息在内的地域信息。首先对于搜集到的各种生态因子,进行合理的分类,然后使其构成单因素图。最后再根据具体的要求,通过使用叠图的技术来进行叠加和归纳出各级的综合图纸。

1.3对原有资源进行保留、再利用

景观设计者在对生态系统进行设计时,要充分应用生态学原理,这样不仅仅可以对其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效、合理的保护,同时还可以减少人们的干扰与破坏。在设计的同时,也要倡导对能源和材料的循环利用,这是贯穿于整个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中的。所以,以上的生态系统保护要求,就需要对设计者进行更多的设计准则。在设计中,设计时需要对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予以保留并且加以保护,这是对当地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维护工作。同时,在设计中要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可以重复可再生能源,这样可以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渡使用进行有效的避开。设计者要按照生态主义的景观设计要求来进行设计,要尽可能的做到将场地材料及能源最大化的循环使用,最终达到发挥节约资源的效果。

1.4优化自然景观

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来说,其自身有着演变与更新的规律,而且还具有着极强的自我维持以及自我修复能力。设计者要通过使用大自然的力量来实现这个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与可再生能力,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约生产资源,而且可以对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废弃物来进行有效的减少。因此,通过优化自然的景观,可以合理有效的调节整个生态系统,提高其自身的修复能力及可再生能力,为促进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神态系统做出了贡献。

2.园林景观的设计意义

2.1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对园林景观的设计,有效的对加强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最终使得原有的自然动植物生态系统能够较为完善的得到保护。只有将生态平衡的思想灌输进设计者的思考中,才能使所设计出的园林景观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性能,才能使得生态系统更加的稳定、和谐,最终协调的处理好绿地系统以及自然地形地貌的关系。

2.2对有害气体、粉尘的吸收

由于城市的污染日趋严重,二氧化硫等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气体,园林景观植物对其进行有效的吸收。园林景观除了对有害气体的吸附作用之外,还具有着吸收粉尘的功效。特别是树木,其对城市的粉尘有着较为明显的阻挡、过滤以及吸附的作用。

2.3维持碳氧平衡

目前,由于城市的人口大幅度增涨,促使二氧化碳的呼出量大大增大。而且,对于城市中的绿化越来越少,使得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比例严重失调,空气质量大大下降。为保持空气的清晰,就必须对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要求绿地的指标大大提高,来满足氧气的缺乏。

2.4对空气的杀菌

由于园林景观植物本事具有着能分泌杀菌素的能力,能够对空气中的粉尘细菌进行有效的杀菌性。而且,据相关研究发现,园林景观对于城市的空气杀菌力度是非常可观的。

2.5减少噪音

随着城市的生产、发展的速度加快,噪音的影响对于人们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因素。因此,对于林带植物来说,在城市中具有着一定的防治噪音的能力。树木之所以能够对噪音进行减低,主要是由于其声音在投射到枝叶之上,然后通过反射到其他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其物理性能中对于能量的消耗,通过造成树叶的微震而能够对声音进行消耗,最终降低了声音的大小。

3.环境质量的改善

一所城市的环境质量好坏,不仅仅体现着一所城市的生态面貌,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设计者能够很好的对植物配置进行权衡,也是对一所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作出了有利的贡献,对于改善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有着直接的作用。

4.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国家要坚持以“生态平衡”来作为社会的主导地位,要对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进行合理有效的布局与分配,这是生态平衡的重要原则。其主要是将顶级稳定的生态系统,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使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城市中的能量输入与输出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伤害,最终要促进系统的整体效益达到最佳效果。对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中,要对湖泊水系系统进行合理有效的调节,使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满足城市的地貌和湖泊水系的连接。而且,要将自然引入到城市之中,这样可以有效的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状态。

5.环境保护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工业生产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废气致使空气污染严重,极大的破坏了我国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对国家的环境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责任。在主张生态主义景观设计的方针上,有效的实现了以人类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的合理转变,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而对于生态主义的景观设计改变,直接突破了对于传统景观的审美思想。因此,这些都需要景观设计者具有缜密、系统的生态学知识,并且有优秀的设计能力,才能使得设计作品具有着以生态系统为主导,同时还兼具着艺术与经济的双重作用。

6.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城市正在以快速的步伐向现代化迈进,其处在一个以新城市的开发同旧城市的保护以及适应性的更新开发并存的阶段之下,主要就是对建筑的大规模化建筑以及地段的争抢,很大程度上占用了景观园林的面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想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对当地的生态系统进行良好的保护,将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以及文化历史的保留,这些都是值得当今景观设计研究人员进行学习与深思的。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能使得资源再利用,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并且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对建造和谐、生态的家园有着直接的作用及影响。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篇3

关键词: 生态园林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一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 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一)调节小气候

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二)改善环境质量

1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

2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 吸滞粉尘 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 杀菌作用 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

5 衰减噪声 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三)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三 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一)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二)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

(三)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的。

(四)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

四 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

不同的城市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布局形式和环境状况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就对生态园林的群落类型及其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对以下几种生态园林建设类型的探索:

(一)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

1.美学原则的应用 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2.意与形的统一 强调意与形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如利用优美的树枝,苍劲的古松,象征坚韧不拔;青翠的竹丛,象征挺拔、虚心劲节;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难、无所畏惧;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组合,象征“金玉满堂”;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象征富贵,幸福;合欢象征合家欢乐;利用丰富的色彩:色叶木引起秋的联想,白花象征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等。

(二)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护城乡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

(三)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

其中,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广玉兰散湿风寒,许多香花树种如含笑、桂花、广玉花、栀子等,均能挥发出具有强杀菌能力的芳香油类,银杏叶含有氢氰酸,故保健和净化空气能力较强。

(四)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

指运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种不同的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中获得知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五)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协调,既满足市场的需要,又增加社会效益。

(六)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

园林环境 篇4

1 构思与布局创新立意

古人所谓的“意在笔先”, 即对园林小品设计创作完全适用。一是构思不能俗套, 要有新的意境, 一味地模仿就会大大地减弱建筑小品对人们的感染力。二是组景要有立意, 有了立意之后, 才不会以空洞形式去堆砌构图。更重要的是, 园林建筑小品不管是在位置的摆设上还是园林背景的选择上, 都要与同一园林中周围的环境一致。而设计的时候, 一些环境因素比如园林中的人口流动走向以及园林空间的开阔封闭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如果与园林中的环境不协调, 就完全不能发挥其艺术的感染力。例如, 一个颜色鲜艳而华丽的垃圾桶与清秀而自然的山石疏林的环境是根本不统一的。

2 多样与统一因地制宜

园林构图和其他艺术领域一样, 把多样与统一作为最本质的原则, 即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不仅要创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还要与周围的整体环境相统一。不同的环境中, 小品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要想实现多样统一, 小品设计的布局和构思就必须因地制宜和因情制宜。同时, 园林小品在园林环境中也还是有主次之分的, “雕塑、孤赏石”等作为主题景观在小品设计中一定要引人注目, 而“垃圾桶、栏杆”等非主题景观就必须要统一于园林中的环境。总而言之, 园林建筑小品一定要做到:“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共同存在于园林环境之中。”

3 色彩与质感相辅相成

小品设计中色彩与质感的处理与园林中空间的艺术感染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色彩能使人在情感上联想、象征, 而质感却可以加强某些情调上的气氛。总之, 色彩和质感是园林建筑小品的双重属性,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换言之, 要想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就必须善于发现各种材料在色彩和质感上的特点。例如:作为园林建筑小品之一的果皮箱, 如果采用的颜色质地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一致, 那么它就会显现出别有一番风味。

4 比例与尺度“恰到好处”

决定园林小品尺度的“功能、审美、环境特点”等依据, 是相互关系作用的, 正确的尺度应该和功能、审美等方面的要求一致, 另外还必须和园林中环境相协调。同时, 周围环境配合上的需要决定园林中取什么比例最好。园林小品的设计, 不要去模仿抄袭其他小品的比例和式样, 设计的时候最好达到与本身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更重要的是, 还要创造出新的意境, 即使能创造出与园林中的周围环境相适合的比例和内涵, 也会让人眼前一亮。比如成都春熙路上的雕塑, 比例适宜, 置于街旁生动而极具趣味。

5 功能与技术两全齐美

众所周知, 绝大多数的园林小品都是有实用意义。比如, 园林的街道绿地旁, 为保护园林绿地, 设置了许多栏杆, 但是常常都是因为人游玩累了坐在上面休息而破坏了这些栏杆的设置。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了解决园林小品的多个功能意义, 园林中栏杆的设置可以与坐凳相结合, 这样一方面既满足了园林小品在功能上的要求, 另外一方面又起到了装饰的效果, 极具亲和力, 综合起来就能使园林设计美观大方, 经济实用。

6 结语

综合以上5方面所述, 园林环境中的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是多方面, 全方位的。园林小品的设计是艺术、技术、功能相互统一结合的产物, 并且它们的融合还必须符合经济、美观、适用的原则。具体的讲:设计构思要以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为根据, 布局应找到一个最合适的位置, 从而达到与园林周边的环境协调统一。另外, 设计要精致合宜、巧妙得体, 创新得把建筑小品的独特性巧妙地融合入园林的造型之中,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小品样式进行实际取舍, 从而使得小巧、简练的小品的景象丰满充实起来, 丰富园林空间, 丰富游客的精神内涵。只有对园林建筑小品进行独具匠心、恰如其分的独特设计, 才能使园林景观小品在美化环境的同时, 表现出独特的个性与美感。

园林小品历史悠久, 体量虽小却极具趣味, 而园林环境中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多方面的, 要想做好环境中的小品设计, 必须很好地把握两者的关系, 从而指导设计。

摘要: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既能美化园林环境, 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又能为游人提供方便;即使非常小的园林建筑小品都会影响到一整个园林环境。本文尝试着从5个方面来分析园林环境中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希望借此能为园林设计提供蓝本和依据。

园林环境规划景观设计的标准 篇5

将居住环境规划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部分统筹考虑,使二者融为一体,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需求,永远是园林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小区的可识别性园林艺术是园林空间精神上的享受,节点细部设计优秀的设计在于整体布局合理,功能性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过去的居住小区规划往往是规划师先做小区总体布局,安排道路系统,布置住宅单体,随后建筑师接着进行住宅单体建设,往往在总体已定的前提下,才进行绿化设计。

景观设计设计师、开发商、业主三结合,业主共同需求即是我们设计的基本要求,相互的沟通能够使业主了解到居住环境的发展趋势将会是创造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存,同时业主们的反馈意见也是我们获得的最直接的、第一手的、准确的景观设计定位,加之与开发商达成的共识,关注、掌握、完善人们所需的设施的配置与要求,创建符合业主要求的,清新、自然宜人的人居环境,把我们的住宅园艺景观质量推向新的阶段。

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探讨 篇6

关键词:景观设计;光环境;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5-0000-00

收稿日期:2014-03-10

修回日期:2014-04-10

Abstract:With the attention to the urban environment quality, more questions are exposed with the increasing landscape ligh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Via analyzing pres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rban landscape lighting environment, the paper makes some tentative analysis to urban landscape lighting environment design, discusses the requests of landscape lighting design, which will do help to design theory and the thinking of practice of the city landscape light environment.

Key words:Landscape design;Light environment;Landscape

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是城市景观及景观照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光环境开始受到高度关注。在多元化的城市中,良好的光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形象品位与人们的生活品质,还可营造出富有魅力、丰富多彩的城市氛围[1]。在园林景观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光照能够实现光艺术与园林景观的完美结合,具有城市个性的光文化、景观光环境是城市形象的具体反映;此外,艺术化的光环境是灯光先进科技与艺术构思相结合的视觉盛宴,成为打造城市名片、推动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优质资源。

目前,我国的园林景观光环境工程己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灯光景观的设计水平也迅速上升,无论是灯光营造的艺术表现、技术工艺等视觉效果,还是节能环保、电气安全等技术性能都在不断提高。现代城市居民生活体验日渐丰富也对城市园林景观提出了更多的个性需求,这使得夜晚逐渐和白天一样,甚至比白天更能满足人们个性化需要。

1 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的问题

园林景观光环境,是通过在绿地环境中运用灯光、色彩而形成的集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园林夜景空间。城市开放性公园的绿地照明是城市“灯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园林照明的意义并非简单地照亮园林景观,事实上,“光环境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园林绿地灯光环境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设计方面

光环境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完全脱节,无法匹配,不具备观赏的延续性。例如,在公园里简单地布置满天星灯型,用各类泛光灯对绿化进行亮化照明,一味追求五光十色而使用投光灯等做法,使灯光在园林夜景中的表现力平淡无奇、浮华无趣。

1.2人员方面

照明设计师一般注重城市规划、道路照明、楼宇景观艺术等方面的设计,而对园林夜景的设计相对欠缺,未将园林景观与光环境设计相结合,更好地展现园林景观的夜间观赏效果;而从事园林绿化、园林景观的设计师对园林绿化、景观设计规划、植物选择等方面把握较强,而对光环境照明设计、灯具类型的选择、节能安全、电气控制等知识了解较少。

1.3规划方面

在城市规划中,常见有景观照明系统的规划,却少有相应的城市园林光环境景观规划。而且在园林光环境规划中,还未能树立起地域文化理念,尊重每个地域的文化情感和历史传承,还没能做到局部与总体的协调统一。

1.4政府职能方面

由于在大多数城市中绿化景观设计与光环境设计一般归两个不同职能部门管,绿化景观归属于绿化处、城管局或园林局管理等,而灯光环境归属于路灯处、供电局或市政公司等机构管理。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对园林绿化光环境的重视不足,浪费了本可作为城市名片的夜间光环境照明,无法像法国南部城市里昂那样,借助灯光打造里昂夜景特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里昂模式”。

2城市园林光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需要将城市园林设计与照明技术结合起来,主要包含了“意”与“技”两方面的内容。传统城市景观照明往往由于景观设计师与照明工程师之间的学科交叉而忽略了相互交流,最终影响设计效果,因此,好的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与景观设计师、照明设计师、电气工程师之间的协调合作分不开。笔者经过项目设计、施工管理调研和理论分析,总结出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的五个原则:

2.1意境与心理原则

城市光环境的作用之一在于营造意境,而意境的核心在于“心理体验过程”,利用光的视觉表现塑造空间形象,直接影响受众的心理;将美学、心理学作为切入点,不单纯以追求形式美感为光环境设计目的,将受众的心理评价放在第一位。光环境设计应以注重受众体验过程的接受美学为评价标准,受众使用和评价的过程就是对景观照明的认同过程,同时城市光环境的营造为受众提供了参与二次创造的“媒介”,最终达到光意象营造的目的[2]。

园林景观照明设计评判标准的根本为是否在受众的心理、情感上引起良好的反应。人在夜间活动时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等的满足都要依赖于城市的照明,所以城市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来组织城市园林景观环境的照明,实现城市园林照明的景观化。园林景观照明设计方案应在满足人们基本的夜间活动和园区景点的装饰照明之余,应避免对人们的工作和休息造成干扰。园林夜景设计应从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选择适宜园林景区的光源、光色,确定合理的用光量和照度,这样既充分地表现了城市园林景观照明的观赏性,同时又不会因为园林景观过亮使人产生反感(图1)。

2.2 体验参与原则

由于光环境的设计不是对城市景观的重建,而是强调城市景观的另一种体验,所以优秀的城市景观光环境应当是清晰的,是可以帮助受众建立对城市景观的夜间印象的。在凯文·林奇的《城市的印象》[3]中指出了人了解和把握环境的渴望,特别是对全局的联系,这就需要更多地考虑人们所感知的夜环境,即这种标识性是要建立在人们的行为生活和感情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并且需要考虑受众的共性。

单纯的观赏性灯光景观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环境景观的要求,参与性、体验性的园林景观照明受到了更大的欢迎,如2012年广州灯光节的色彩特异蘑菇灯光作品,就充分体现了群众参与性原则,游览者可在蘑菇门口的大屏幕上看到自己的姿态,踩下脚踏开关,几秒钟后照相机就会自动拍下一张以“魔菇”为背景的照片并打印出来,这个设置加强了节日气氛,带动现场观众情绪,增强了市民的互动(图2)。

图2 2012年广州灯光节“蘑菇”灯光作品

2.3规划设计原则

规划设计原则的提出是对改善目前园林景观光环境的诉求的回应。现阶段的园林灯光设计过于注重细节和形式,而忽视了更应重点考虑的城市的景观适应性要求,本文仅就其中的色彩规划、生态规划进行探讨。

2.3.1色彩规划原则 色彩规划应该受到重视,景观照明的色彩规划应着眼于整体,不应只体现单体小品的光色变化,也不仅仅是利用冷暖光色对景观小品进行简单的组合。在城市园林景观照明设计初期就应该严格遵循各地的照明专项规划要求,如深圳的《深圳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2012-2020)文本(草案)》[4];研究城市景观照明色彩的目的就是挖掘和研究地区或城市的传统色彩,并在城市道路建设中以适当的方式体现出来,城市园林照明色彩规划是延续白天的园林景观,构成完整的城市文脉的一个重要表现。

2.3.2生态规划原则 园林景观照明中的生态规划原则要求园林景观照明设计师对动植物的特性、地域特征、是否适合长期光照生长等情况有更多的了解。现代城市景观照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本地域原来的生态格局,这就要求景观照明设计师应具有整体的意识,谨慎地考虑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不能孤立、盲目地进行光环境设计,例如对不适合长期光照的植物以投光灯进行亮化,影响植物正常的生理机能。同时,在城市园林灯光环境的设计中,应运用生态学理论,结合园林绿地中动植物的生理、生态习性,研究各种照明光源以及照明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自然化的高效低碳光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园林照明工程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消除人工改造环境的盲目性,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2.4 节能与控制原则

在城市园林光环境设计中,节能与控制的原则是要重点考虑的。早在2004年,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就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促进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建城[2004]204号文件)[5],作为我国城市照明工作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明确和规范了“城市照明”的提法。其后,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城市照明节能被列入国家重点节能工程。由于城市园林景观照明的过快发展,不少地方单纯追求高亮度、多色彩、大规模,园林景观照明建设和周边配置不合适,能源的需求和消耗日渐增大。可见,城市园林景观照明节能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早期的照明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城市照明管理部门的工作和管理效率,实现景观照明的人性化维护和节能目标,城市照明无线监控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对此,各地政府已有充分的认识,并已提出相应的要求和实验方案。以深圳市为例,深圳市灯光环境管理中心在2010年就已经着手新智能控制系统的实验调试,比如测试预装了电力载波PLC技术、GPRS/CDMA技术、ZigBee协议技术等,可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运用于园林景观照明控制。大量的案例和试验调试证明,现在照明控制系统不仅仅局限于城市道路的集中监控,已发展成为集城市照明(道路、景观)控制、城市照明管理部门管理维护、照明管理部门对照明设施的管理分析、城市各个相关部门的快速联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照明无线监控管理系统。

2.5 电气安全原则

有了好的设计方案,更需要安全合理的施工原则。在园林绿地中,极端天气会对灯光设备产生一定的安全威胁,不同于商业街、建筑照明的照明方式。城市园林区夜间人员流动量较大,且城市园林中的照明灯具不少是人可以接触到的,尤其是休憩绿地中的低矮照明灯具、一些主景植物照明和主题雕塑所使用的地面投射照明灯具,因此电气安全应当是园林景观照明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安全照明不针对特定的空间和活动,它属于基本、普遍的环境照明要求。灯具选择则应考虑到人为破坏性及安全性能。用电安全是保证人身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人流聚集的公园、广场、观景点,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目前,城市园林景观照明的安全隐患主要有:控制箱非户外型,不能防水、防尘,箱内有杂物、多尘土,箱体锈蚀较严重,由于箱内接线排已锈蚀,导线老化严重;开关电器布置拥挤,母线排或接线端子等不同极性带电部件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小于3 mm;PE排、N排设置不清晰、接线不规范;PE线截面过细;色标未采用黄绿色;1个端子压接多回线;多股线不涮锡;压线无弹簧垫片;逆方向压线等;室外明敷管路采用室内暗盒,不防水、又无泄水孔,暗管明敷明设;双固定位改为单螺栓固定,普遍存在灯具松动、位移、积灰、锈蚀现象;金属构架和灯具壳体无接地保护;控制箱内无自动感应灯,对夜间维修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灯具防护等级不满足要求,一些草坪灯、埋地灯底座已进水;日常运行维护不够规范等[6]。

电气安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方面问题:

1)要有合理的供配电方案,配电设施距离取电点近,处于用电负荷中心,用较小功率的灯具达到景观照明的预期效果等。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考虑方案供电的合理性、可靠性,减少不必要的线路长度;

2)合理选择电线电缆截面,减小线路的损耗;

3)建筑物立面夜景照明的功率密度值应在《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的规范标准要求内[7]。

园林景观照明设备必须符合防止触电要求,即要求电气防护类别在一般场所可采用Ⅰ类和Ⅱ类灯具,在使用条件比较差的场所应采用Ⅲ类防触电保护电气产品。例如金属外壳的泛光照明灯具可用Ⅰ类灯具,塑料外壳的可用Ⅱ类灯具;而金属的配电箱、控制柜外壳,应是接地连续性的Ⅰ类防触电保护电气产品[8];水下使用的灯具应使用防触电保护为超低电压的Ⅲ类灯具。设置于人们易触及的街道、庭园、广场等处的景观照明装置的金属部件,应进行安全接地处理,其供电回路应装设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同时尽量使灯具安装高度符合要求,避免人员触及;对景观照明灯具的防护等级IP值的要求,室外安装的灯具不应低于IP65;埋地灯具不应低于IP67;水中使用的灯具应为IP68。室外照明配电箱、控制箱不应采用室内一般配电箱、控制箱,其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

3 结语

本文对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做了一些试探性的探索,希望通过对现阶段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中存在问题的研究,探讨园林景观照明设计的要求和经验总结。同时,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技术、艺术的思维,确定合理的园林景观照明方式和布置方案,运用灯光的艺术表现力,使园林景观光环境达到理想的目标,从而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园林景观光环境。

参考文献

[1]白鹤.光环境的艺术性与功能性[D]. 天津大学,2007:7.

[2]赖常华.多元城市的光环境艺术表现[J].光源与照明,2014(1):22.

[3][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深圳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2012-2020)文本(草案)[Z].深圳市灯管环境管理中心,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建城[2004]204号,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促进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S].

[6]邱培森.景观照明与电气控制设计[J].科技资讯,2010(4):125.

[7] JGJ/T163-2008,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S]..

[8]陈仲林,杨春宇,邓申君,等.景观照明安全研究[J].灯与照明,2006(3):5.

作者简介:

赖常华(1983- ),男,广东深圳人

园林植物生长的水分环境调控 篇7

1. 喷灌技术。

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水加压, 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高位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 在经喷头喷射到空中, 散成细小水滴, 均匀散布在农田上, 达到灌溉目的。喷灌可按植物不同生育期需水要求适时、适量供水, 且具有明显的增产、节水作用, 与传统地面灌溉相比, 还兼有节省灌溉用工、占用耕地少、对地形和土质适应性强, 能改善田间小气候等优点。

2. 地下灌溉技术。

把灌溉水输入地下铺设的透水管道或采用其他工程措施普遍抬高地下水位, 依靠土壤的毛细血管作用浸润根层土壤, 供给植物所需水分的灌溉技术。地下灌溉可减少表土蒸腾损失, 水分利用率高, 与常规沟灌相比, 一般可增产10%~30%。

3. 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包括灌溉、微喷灌和涌泉灌等。它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节水节能。一般比地面灌溉省水60%~70%, 比喷灌省水15%~20%;微灌是在低压条件下运行, 比喷灌能耗低。二是灌水均匀, 水肥同步, 利于植物生长。微灌系统能有效控制每个灌水管的出水量, 保证灌水均匀, 均匀度可达80%~90%;微灌能适时适量的向植物根区供水供肥, 还可以调节株间温度和湿度, 不易造成土壤板结, 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条件, 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三是适应性强, 操作方便。可根据不同的土壤渗透特性调节灌水速度, 适用于山区、坡地、平原等各种地形条件。

4. 膜上灌技术。

这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 把以往的地膜旁侧改为膜上灌水, 水沿放苗孔和膜旁侧灌水渗入进行灌溉。膜上灌投资少, 操作简便, 便于控制水量, 加速输水速度, 可减少土壤的深层渗透和蒸腾损失, 因此可显著提高水分的利用率。近年来, 由于无妨布 (薄膜) 的出现, 膜上灌技术应用更加广泛。膜上灌适用于所有实行地膜种植的作物, 与常规沟灌玉米、棉花相比, 可省水40%~60%, 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5. 植物调亏灌溉技术。

调亏灌溉是从植物生理角度出发, 在一定时期内主动施加一定程度的有益的亏水度, 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后, 达到节水增产, 改善品质的目的, 通过调亏可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长量, 实现矮化密植, 减少整枝等工作量。该方法不仅适用于果树等经济作物, 而且适用大田作物。

二、集水蓄水

1. 沟垄覆盖集中保墒技术。

基本方法是平地 (或坡地沿等高线) 起垄, 农田呈沟、垄相间状态, 垄作后拍实, 紧贴垄面覆盖塑料薄膜, 降雨时雨水顺薄膜集中于沟内, 渗入土壤深层, 沟要有一定深度, 保证较厚的疏松土层, 降雨后要及时中耕以防板结, 雨季过后要在沟内覆盖秸秆, 以减少蒸腾失水。

2. 等高耕作种植。

基本方法是沿等高线筑埂, 该顺坡种植为等高种植, 埂高和带宽的设置既要有效地拦截径流, 又要节省土地和劳力, 适宜等高耕作种植的山坡要厚1m以上, 坡度6°~10°, 带宽10m~20m。

3. 微集水面积种植。

中国的鱼鳞坑是其中之一。在一小片植物或一课树周围, 筑高15cm~20cm的土埂, 坑深40cm, 坑内土壤疏松, 覆盖杂草, 以减少蒸腾。

三、少耕免耕

1. 少耕。

少耕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深松代翻耕、以旋耕代翻耕、间隔带状耕种等。中国的松土播种法就是采用凿形或其他松土器进行松土, 然后播种。带状耕作法是把耕翻局限在行内, 行间不耕地, 植物残茬留在行间。

2. 免耕。

免耕具有以下优点:省工省力;省费用、高效益;抗倒伏, 抗旱、保苗率高;有利于集约经营和发展机械化生产。国外免耕法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利用前残茬或播种牧草作为覆盖物;采用联合作业的免耕播种机开沟、喷药、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作业;采用农药防治病虫、杂草。

四、地面覆盖

1. 沙田覆盖。

沙田覆盖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普遍, 它是由细沙甚至砾石覆盖于土壤表面, 起到抑制蒸发, 减少地表径流, 促进自然降水充分渗入土壤中, 从而起到增墒、保墒作用。此外沙田还有压碱, 提高土壤温度, 防御冷害作用。

2. 秸秆覆盖。

利用秸秆、玉米秸、稻草、绿肥等覆盖于已翻耕过或免耕的土壤表面;在两茬植物间的休闲期覆盖, 或在植物生育期覆盖;可以将秸秆粉粹后覆盖, 也可在整株秸秆直接覆盖, 播种时将秸秆扒开, 形成半覆盖形式。

3. 地膜覆盖。有提高地温, 防止蒸发, 湿润土壤, 稳定耕层含水量。起到保湿作用, 从而有显著增产作用。

4. 化学覆盖。

利用高分子化学物质制成乳状液, 喷洒到土壤表面, 形成一层覆盖膜, 抑制土壤蒸发, 并有增湿保墒作用。

五、耕作保墒

1. 适当深耕。

生产实践中, 通过打破犁底层, 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空气孔隙度, 达到提高土壤蓄水性和透水性的目的。如果深耕再结合施用有机肥, 还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植物生活的土壤环境条件。

2. 中耕松土。

通过适期中耕松土, 疏松土壤, 可以破坏土壤浅层的毛管孔隙, 使得耕作层的土壤水分不容易从表土层蒸发, 减少了土壤水分消耗, 同时又可以消除杂草。特别是降水或灌溉后, 及时中耕松土显得更加重要。能显著提高土壤抗旱能力, 农谚“锄头下有水”就是这个道理。

3. 表土镇压。

对含水量较低的沙土或疏松土壤, 适时镇压, 能减少土壤表层的空气孔隙数量, 减少水分蒸发, 增加土壤耕作层及耕作层以下的气管孔隙数量, 吸引地下水, 从而起到保墒和提墒的作用。

4. 创造团粒结构体。

在植物生产生活中, 通过增湿有机肥料, 种植绿肥, 建立合理的乱作套作等措施,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再结合少耕、免耕等合理的耕作方法, 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和适宜的孔隙状况, 增加土壤的保水和透水能力, 从而使土壤保持一定量的有效水。

5. 植树种草。

植树造林, 能涵养水分, 保持水土。树冠能截留部分降水, 通过林地的枯枝落叶层大量下渗, 使林地土壤涵养大量水分。同时森林又能减少地表径流, 防止土壤冲刺和养分的流失。森林还可以调节小气候, 增加降水量。森林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 使林区上空空气湿度增大。据测定, 森林上空空气湿度一般比无林区高12%~15%, 因而增加了林区降水量。

6. 水肥耦合技术。

通过对土壤费力的测定, 建立以肥、水、作物产量为核心的耦合模型和技术, 合理施肥, 培肥地力, 以肥调水, 以水促肥, 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 提高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7. 化学制剂保水剂、抗旱剂等物质, 减少水分蒸发, 增加作物根系蓄水利用的一种保水节水技术。

六、水土保持

1.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耕作法, 包括等高耕种、等高带状间作, 沟垄种植 (如水平沟, 垄作区田、等高沟垄、等高垄作、蓄水聚肥耕作、抽槽聚肥耕作等) 、坑田、半旱式耕作, 水平犁沟等。二是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耕作法, 包括草田带轮作、覆盖耕作 (如留茬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青草覆盖) 、少耕 (如少深松、少耕覆盖等) 、免耕、草田轮作、深耕密植、间作套钟、增施有机肥料等。

2. 工程措施。主要措施有修筑梯田、等高沟埂 (如地埂、坡或梯田) 、沟头防护工程、谷坊等。

3. 林草措施。主要措施有封山育林、荒坡造林 (水平沟造林、鱼鳞坑造林) 、护沟造林、种草等。

参考文献

[1]唐祥宁.园林植物环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2]宋志伟, 王志伟.植物生长环境[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

[3]冷平生.园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4]罗汝英.土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居住区园林环境地形设计 篇8

1 地形对住区园林环境的意义

1.1 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要

人类建造园林的目的, 不是为了生产粮食、棉花等人类必须的生活物质, 而是为了满足其精神的需求。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一方面人们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富裕的物质生活, 另一方面又承受着工业社会中普遍存在的, 来自各个方面的紧张、烦躁的压力。而大都市环境很难给人们创造出放松、休闲的气氛, 反倒常常给人一种禁闭和压抑感。久而久之, 城市里的人们便十分渴望融入自然、释放心情。住区园林环境中适度的地形起伏, 则是把自然山水巧妙的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使居住区能营造出一种幽静、自然而舒适的园林环境。

1.2 丰富园林空间和生存空间的需要

在平地绿化面积受限制的情况下, 利用地形的斜坡进行绿化是一种增加绿地面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 设计中通过塑造地形, 不仅可以增加一定地表面积, 还可以使三维空间变化多端, 界定出更加多的角落, 形成动态的住区轮廓线, 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空间场所体验。

1.3 特定场所的需要

某些场所可以利用地形设计实现特定的场所要求。如在很多的南方城市中, 地下水位都比较高, 而一些深根性大乔木的生长就需要一定厚度的土壤层, 此时, 就可通过地形的设计的来实现植物的生长需求。同时, 随着现代建筑的功能、种类、形式的繁多, 一个小区内可能会出现不同底层标高的建筑, 在处理排水、交通、景观等问题上, 这时的地形塑造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小区内常见地下管道的井盖、化粪池盖板、建筑散水等无论是从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影响周围的景观效果, 那么就可通过地形的巧妙处理, 结合植被, 就能有效改善这些形象不佳的景观细节。

2 住区景观的地形处理

2.1 地形视觉景观设计

在居住环境中有大量的住宅建筑, 其强烈的直线轮廓造型一般较为僵硬, 与此相比, 地形的表面特征十分明显, 与建筑给人的视觉形象不同, 地形的视觉形象则要婉约柔和、变化丰富的多。

1) 地形外观轮廓设计要主宾分明。对地形的设计来说, 地形之间的交接部位或景观形态较复杂的边界区域如坡顶、坡地边缘和水陆交接的岸边等往往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区域, 轮廓控制成为地形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关键要素之一。一般最广泛应用的D/H的比值在1~3, 在比值范围内视觉观赏效果是最理想的, 同时在一定场所中可保障空间的私密性。当D/H=1时是空间性质的转折点, 构成空间实体的高度与间距呈现协调匀称之感。随着D/H>1时, 空间会产生扩大远离之感;随着D/H<1时, 空间则越来越产生紧迫感。

2) 地形与居住建筑的面积比例要协调。要注意地形与建筑在立面上的面积比例关系, 一般的, 软质地形轮廓应当控制在地上建筑两层3~6m以下, 同时, 根据黄金分割的原则, 软质地形的水平长度尽可能的比建筑再宽出30%~62%左右, 这样则有利于地形形成一种延绵起伏之势。应该注意的是, 随着观看者视点的变化, 地形的态势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但是只要在大部分的时候, 地形与建筑的面积比例始终有一方占有优势, 并没有极端的差别, 就仍然能达到比例和谐的地形轮廓效果。

3) 视点变化要丰富在有地形起伏的环境中, 人的观景角度会有较大的变化。视点的控制应从多方位, 多角度加以考虑, 分析每一处地形由远趋近的途径特点, 不仅是水平距离的运动, 还应考虑视点垂直高度的变换, 才能处理好不同位置的建筑、园林小品、植被、水面等景物与地形之间相互重叠所形成的景观层次。

4) 与水、植物、构筑物等因素相结合的地形造景。要提高地形的景观质量, 设计中不仅是单纯的地形设计, 还要结合其他景观节点来增强地形的特点, 这也有益于整体景观形象的提升。地形与植物的结合设计, 通过乔木、灌木和地被的合理搭配, 会修正、调整和强化地形在视觉上的景观形象。居住区水景的应用非常多见, 且往往离不开地形的烘托。地形为创造具有吸引力的水景提供很好的基础, 如瀑布、跌水、溪流和水幕等特色水景。

2.2 地形物质空间设计

地形设计是避免园林一览无余, 实现园内分隔空间的有效手段, 其具有很多实用的空间功能。地形所构成的物质空间所具有的特性将对居住区的景观形象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并不仅仅依靠人直接的视觉感受, 还能通过亲身体验来改变人对某一住区的景观形象的评价。地形坡度的变化常把景观划分成很容易理解的单元, 建立了比例感和次序感, 这种坡度出现变化的形式影响了对空间、视觉的感知和对一个住区的印象。在居住区中, 使用地形设计园林空间时, 功能上要兼顾居民活动的公共性和私密性要求, 因此道路布置时结合地形才能起到强化引导的作用, 达到设计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目的。

3 结合住区日常户外的地形设计

3.1 地形设计尊重居民的生活方式及习惯

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动需求, 但是作为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人, 其生活方式及习惯还是具有某些共同点的, 通过适当的地形塑造可以削弱不利环境的影响, 提供一定私密性和安全性, 这是居民们的基本要求。如在小区临近城市干道一边的绿化带内, 设计适当的地形就能有效改善来自交通干道的噪音对住区的影响, 还能形成视觉屏障, 阻碍外界因素对有私密性要求的空间所形成的干扰。

3.2 居住区休闲文明的环境

地形设计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这一追求休闲生活的愿望, 有助于形成居住区环境丰富的能愉悦身心的精神空间。例如在大型的居住区内, 运动场地为居民提供了一处风景优美、富有自然气息的休闲观光场所, 同时满足了居住区户外交往活动的要求。

3.3 地形设计也要考虑社区交往的需求

住区居民在休闲活动时所需的个人领域以及交往空间一般是在一种“微观尺度”的范围内进行的。具体范围是从人的触觉感受范围到普通人辨别人脸部表情的最远距离 (25m) , 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的接触交流、人与人的视觉交流、人与人的对话交流等。这样的尺度符合人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 是微观尺度研究的基本问题。居住区公共开放场地, 能够增进社区交流, 提高居民精神生活的质量, 其尺度应该是亲切宜人的才能有助于这些活动交流。住区开敞空间并不一定是完全平坦的地形, 多样的、趣味性的地形设计, 可以使公共空间更具有人情味, 更好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满足人们交往的需求。尤其是居住区内儿童活动场地和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活动场所, 在周围设计适度的地形, 一定程度的减少外界的干扰, 提高了儿童活动区的安全保障和老年人交往空间自然氛围。

4 结语

总之, 通过对居住区园林环境中地形设计的初步探讨, 可以看到地形设计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并且认识到地形因素的复杂性。笔者希望通本文关于当前居住区地形设计的总结和看法, 能起到帮助大家加深了解地形的特性, 为园林环境的建设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地形设计是城市竖向规划和居住区竖向规划的一项主要的内容, 地形设计的结果影响着居住区的投资成本及建成后的环境质量。本文试图通过对利用和塑造居住区地形的研究, 探索出合理可行的地形设计方法。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环境,地形设计

参考文献

[1]陈鹭.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002.

[3]管宁生.论造园中的地形改造[J].西部林业科学, 2005 (12) :36~40.

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建设探讨 篇9

1 通过植树造林来保护环境, 以此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所谓生态环境也就是在外界中, 生物与非生物会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自由的流动, 并且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形成的一个单位。从某一个角度来讲, 城市也属于一个生态系统, 当城市中没有存在人类的时候, 生物与非生物同样在这一个范围之内自由的流动, 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其生物与非生物自由流动的过程中, 他们将太阳转化为能量, 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的能源转变为化学能源, 其中还含有碳水化合物, 此时生物与非生物就会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进行循环的代谢过程中, 以此来保证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城市中, 绿地系统是其中的基本要素, 一方面它能够平衡城市的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能够美化城市的环境,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也就是绿化城市环境, 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而又舒适的居住环境。然而应该如何绿化环境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栽种树木, 扩大城市绿化的规模, 实现城市、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另外, 在城市绿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以因地制宜为原则, 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条件以及气候条件、地方特色来种植各种树木,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城市绿化的质量。一般来说, 在城市中建设绿化工程, 选择的地理位置都必须要突出, 并且需要根据当地城市的特点来进行策划、设计与建设, 这样才能够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提高城市的品味, 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另外, 我们还可以在城市的周边地区建设相应的绿化带, 一方面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净化城市空气, 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城市达到视觉上的美观, 更进一步的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在建设城市绿化带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需要从城市的角度出发, 综合治理城市的生态环境, 不断建设绿色城市。在城市中, 山、湖、河都有必要进行绿化工程的建设, 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工期质量, 减少城市的污染, 还能美化城市, 使城市具有当地的特色。

2 合理配置城市植物, 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保持生物多样化

一直以来, 中国在建设园林工程的过程中都是借助花草树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在园林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植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种类繁多, 不同的配制方法也会形成不同的特色。并且植物也会受到外界气候的影响, 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变化, 虽然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景观, 但是我们在建设园林工程的过程中, 仍然需要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进行建设, 并根据城市的布局来合理配置花草树木, 从而给城市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在建设过程中, 我们还需要适当调整绿化重视的结构, 尽量少种植草类, 多种植树木, 这样才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在配置城市的绿化植物中, 应尽量以乔木为主, 应该严格控制好草坪的规模与类型。尽量选择耐旱型、节水型的植物, 积极发展和推广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要充分考虑自然植物的共生互补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尽力把乔、灌、花、草结合起来, 形成最佳的景观, 发挥遮荫、降温、除尘的最大效能。在绿地浇灌方式上, 要积极推广滴灌、喷灌、微灌、管灌等节水型灌溉方式, 减少漫灌, 尽可能的减少绿地养护的耗水量。公园突出植物造景, 绿化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 绿化种植植物群落富有特色, 维护管理良好。推行按绿地生物量考核绿地质量, 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 绿地维护管理良好。城市广场绿地率不低于50%, 植物配置讲求落叶乔木为主, 乔、灌、花、草合理搭配。要抓好主次干道和街巷绿化, 采取栽大树、速成荫的办法, 因路造景, 因景配绿。要着力抓好住宅小区特别是旧小区的绿化, 拆除原有住宅小区内的违法建设, 动员广大市民搞好绿化美化, 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3 城市园林保护措施

园林绿地系统建设, 重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景物、地形地貌、文化古迹、人文景观, 延续和发展城市文脉, 用绿色承载历史, 用植物描绘春秋。实施大环境绿化, 形成城乡一体化, 按照城市卫生、安全、环保的要求建设防护绿地, 防止风沙灾害,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全面治理规划区的河、湖、渠, 形成园林景观, 治理污水, 防治大气污染。努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使生态系统内, 共生互利, 使系统内获得多重效益。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文化资源在保护下协调共生, 绿地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协调共生等。湿地作为生物多样化和物种资源的集中聚集地, 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如抵御洪水、调节径流、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具有重要作用。又是陆地上天然蓄水库, 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 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如:根据七台河市的地形概貌, 我市具备山水园林城市的天然资源, 七台河市被誉为“三山、两水、一条河”即桃山、仙洞山、万宝山、万宝水库、桃山水库、倭肯河。有着大量的湿地资源, 本文只想通过自己的想法和构思, 为七台河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献出自己的谋略, 和为构建生态林业城市园林管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束语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城市问题越来越多, 七台河市林业生态在解决城市问题中的运用日益显现, 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接受, 在南方等发达城市, 许多城市都是建设在森林之中, 城中有林, 林中是城。七台河市是我省三年大造林的试点城市, 城市林业建设必将蓬勃发展, 我市应该大力建设新世纪的生态化城市, 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为我省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磊.城市园林建设探析[J].现代园艺, 2013 (8) .[1]任磊.城市园林建设探析[J].现代园艺, 2013 (8) .

[2]张丽丽, 胡兴启, 罗志文.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视角 (下) , 2013 (3) .[2]张丽丽, 胡兴启, 罗志文.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视角 (下) , 2013 (3) .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光环境意向 篇10

中国传统园林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讲究“道法自然”, 没有西方古典园林几何式宏大造型, 而是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 达到“虽由人作, 宛似天开”的至高境界, 在空间组织上则讲究虚与实、藏与露、疏与密的种种对比与统一, 光在其中并非刻意表达的对象, 但明暗变化、光影组织等也为营造气韵生动、虚实相济的清幽氛围着力不少。

一、明与暗的光线组织

彭一刚先生在分析中国传统园林时指出:“在古典园林中, 以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得最普遍, 形式最多样, 也最富有成效。”园林空间的形状、大小、开敞与封闭等都可以形成对比效果, 达到彼此烘托的作用。其实, 这种空间上的对比表现在光线中就是明暗的对比变化和相互渗透, 有了光的烘托, 园林空间也更有深长韵味。

园林空间在整体上讲究明暗对比变化。一般来说, 园林中总有比较开阔明亮的区域 (即使面积很小的园林也是如此) , 这往往是水面或山石等主要景观处, 是园林的主要空间, 可以是一处或几处, 光线不受阻碍。而人的游览路线或休憩的场所迂回的在其间布置, 忽明忽暗地变化, 在这样的光的变化中, 空间主次分明而层次丰富。先来看看园林中的路线, 这是平面组织的关键。不论南方还是北方, 都讲究路线的蜿蜒曲折和空间的丰富变化, 光线也随之明暗交替。园林入口往往不完全开敞, 空间狭小, 并有照壁或带小窗的墙遮挡视线, 形成一个封闭、幽暗的空间, 入口处理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图1就是园林入口的几种处理方式的简图, 这也许就是常说的“先抑后扬”, 也是日本建筑师稹文彦所说的“旷”与“奥”的手法。入口之后的路线也是曲折变化, 光线经过精心设计。苏州留园就比较典型, 由于地形原因, 进入园中的主要空间要经过长长的窄道, 为了不造成压抑单调的感觉, 路线曲折, 并在其间安排了三处小的院落, 空间收放适宜, 光线忽明忽暗的变化着 (图2) , 人的心情也随之抑扬顿挫, 更对园内景观产生期待之情, 甚是微妙!苏州拙政园建筑是以其蜿蜒变化见长的, 在曲廊空间中也特意控制着光的变化, 时而双面采光, 时而以粉墙挡住一面, 靠墙的曲廊也变化着屋面与墙的距离, 时开时合, 光线明暗变化多姿 (图3) 。这样巧心经营的空间变化并非苏州园林特有, 笔者在崇州陆游祠调研中就发现一处很有意思的处理, 近在咫尺的廊桥却要经过迂回的道路才到达 (如图4) , 道路狭窄, 而且有藤蔓植物遮盖, 极其幽闭, 转而上桥, 视线开阔, 趣味自在其中。

除了园林道路或建筑营造的明暗变化, 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成都望江公园入口处的道路两旁高大繁密的青竹几乎挡住了整个天空, 形成幽暗的环境, 与开敞空间形成明显的对比 (如图5) 。在较小的园林中, 也往往以二三株高大乔木或青竹形成室外的庇荫空间, 这是造园所必须的, 在《园冶》中就说:“凡园圃立基, 先乎取景, 妙在朝南, 倘有乔木数株, 仅就中庭一二。”高大树木的位置往往在园的一角或靠于建筑, 形成集中的阴影区域, 树下品茶休憩, 悠闲自得, 同时庭院空间的明暗变化也有了丰富的层次 (图6) 。园林中的小型植栽和山石的配置也是疏密有致的明暗相间, 达到中国字画注重的“疏处可以走马, 密处不使透风”。景观时藏时露, 视线时而开阔时而受阻, 光线时明时暗的流转变化。

另外, 园林中非常注重逆光强烈对比的效果, 在游览的路线或供人观赏的建筑中安排较暗的空间, 洞口就起到框景的作用, 由于逆光的原因, 又强调了景框的图案, 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图7) 。

中国的传统园林就是在空间收放、明暗变化中获得起伏流转的神韵。中国“绘画六法”之首就是“气韵生动”, 原来, 中国的园林空间通过光线的明暗变化, 也丰富了空间层次。人在其中游览, 体会着幽暗、明朗, 人的心情随之起伏变化, 也有着中国画的魅力。

二、园林空间中的影

中国园林光环境是追求意境的, 以上所分析的光的明暗变化是一个层次, 同时还注重虚景给园林带来的无穷情趣。除了“气息”“声音”之外, “影”是虚景的重要元素, 并且在园林中有月影、树影、竹影、花影……应用极多。郑板桥曾在一画跋中写到:“江馆清秋, 晨起看竹, 烟光、白影、雾气, 缠绵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 遂有画意。”可见影和其他虚景是具有陶情怡志的魅力的。

树或竹是影的主要素材, 同时还需要影的接受面, 在园林中大量的粉墙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光线穿过叶间的缝隙, 落在墙上, 落下影影绰绰的影, 微风吹过树叶飘动, 影也随之飞舞, 实在独有情趣。白墙落影有着国画的意境 (图8) 。在植栽的选择上, 竹当是首选, 叶形修长, 竹竿笔直, 粗细有别, 落影丰富, 既似人为, 又似天作。唐代诗人韩翊有佳句云:“一片水光飞入户, 千竿竹影乱登墙。”可见其中的韵味。前面说到植物往往位于园林一角或建筑附近, 一方面是出于空间构图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落影的考虑, 为园林凭添一份生气。这是在园林设计中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宋代画家郭熙说:“水, 活物也。”园林中往往都有水, 有水才有生气, 由此产生的影的变化也为空间增添了光的层次。一方面, 粼粼水波形成强烈而富变化的光亮, 星星点点, 让人目不暇接。这正是诗人韩翊诗中描绘的“一片水光飞入户”。即使平静的水面也或明或暗地反射着天空阳光, 带来光的变化。另一方面, 水面如同镜子一样, 倒影着各种各样的景物, 如同另一个世界, 别有生气。古人特意将建筑建于水边, 借水中的影为其命名, 拙政园中就有“倒影楼” (图9) 。在其他地方还有“塔影亭”“月影阁”等等。足见古人的浪漫情怀。

在中国园林中更有对月光及月影的关注, 这也是中国园林特色之一。皓月当空的夜晚, 树、山石是深重的黑色, 粉墙则尤为白净, 深黑的落影在粉墙上极为清晰, 这样的深浅对比正衬托出“夜黑月更明”的境界。月光是朦胧的, 微风席席, 粼粼水波, 雾气渐生, 唐代苏轼这样描述:“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甚是美妙!赏月、玩月是夜晚园林活动的主题, 自然月影也是园林夜色情趣所在。早在春秋时期, 就有“玩月池”。《三辅黄图》中曾记汉武帝刘彻“凿池以玩月, 其旁起望皓台以观月;影入池中, 使宫人乘舟弄月影, 名影蛾池。”西湖十景中的“三潭印月”则更为绝妙:湖中建一塔, 高约两米, 塔身球形中空, 球面五个孔, 夜色中在孔内燃一蜡烛, 孔口蒙上薄纸, 烛光印在水面, 宛如一个个小月亮, 与天空月亮相映成趣。传统园林的夜色就在月光朦胧、月影清亮中显得雅致宁静。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出, 中国建筑用光并非无可取之处, 它以清新柔和而变化丰富的光线和轻盈多姿的影营造出平和自然的氛围, 也从深层次上表达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哲学气质, 这为我们继承传统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也正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精华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12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12月

园林环境 篇11

园林是通过一定的设计呈现出来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而最终的目的是绿化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1.世界园林环境艺术形式与绿化概述

园林布置是人为地修建园林,制作盆景,美化生活环境。但这不是说完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受许多因素影响。园林的布置形式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地理条件等是紧密相连,从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的角度划分,可以将世界所有的园林划分为三类:自然园林、规则式园林、混合式园林。

自然园林,自然园林以自然为中心,注重仿效自然景色,重视创造山水风景。因此,自然园林又被称为风景式园林、不规则式园林、山水派园林。在中国,从周朝开始就有了以自然山水为主的园林。汉代受老庄学说影响,更加注重创造自然景象。隋唐以后,出现了许多私家的亭台楼阁,明清,园林和盆景艺术走向鼎盛,清代的圆明园更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园林。纵观我国的园林景观,几乎所有的园林都与自然分不开。规则式园林,这主要是指经过人为的精心设计所建造的园林,这类园林又被称为几何式园林、整形式园林、建筑式园林等。这种园林形式在西方最为常见,从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等等都能见到这种优美且华丽的规则式园林。混合式园林,简单的说就是将前面的自然园林和规则式园林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混合式的园林。这种园林只有局部景区,或者是没有明显的自然山水脉络,没有形成自然园林的格局。这种混合式园林,通常与地形紧密相连,通过对地形的改造形成规则式的园林环境,但有遵从和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景物和特征,因此,又具有了自然园林的特征。因此,称之为混合式园林。

园林环境建设属于绿化活动的一种,同样具有绿化的功能。绿化是园林环境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2.中国园林环境形式及其艺术的特点

在我国,园林环境的主要形式是自然园林。很久以前就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强调综合性。园林环境主要是由诗、由画发展而来的。在明代的园林设计中有这样的评价:“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现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也认为中国园林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这些例子都证明了,“天人合一”的综合性宇宙观与城市化中居住环境的建造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这样理解 “天开”和“人的自然化” 反映科学性,主要属于物质文明建设;而 “宛自天开” 和“自然的人化” 反映艺术性,主要属于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的园林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自然紧密相连。“创造自然”和“回复自然”是中国园林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我国的许多园林都属于自然园林,通过对大自然的接触和感受,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联想。中国文学讲究 “物我交融” ;绘画追求“似与不似之间” ;园林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园林环境追求诗意美和自然美。中国的园林环境具有以下几点艺术特点:模仿自然,参照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创造山水树木等风景。山水为主,我国最多的自然园林,自然园林又大多以山山水水为园林的景点,再以山水为中心,创造花草树木等景观。形式多样,亭台楼榭是中国式园林不变的主题,因为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园林的灵活性,通过围墙、花窗、隔墙等构成一幅意犹未尽的山水画。巧妙借景,这主要是利用自然环境,衬托和充实园林风光。“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借地宜、人宜造景,达到“借景无由,触情俱是”的艺术效果。大胆造景,没有假山可以人为地堆土假造,还可以人为地将园林分成若干个区,将单一性和综合性一并体现在园林中。

3.中国园林环境设计的绿化功能

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通过绿化环境来美化生活环境,园林环境设计成了我国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我国发展到今天。绿化具有何种功能、对人类又有怎样的影响呢?具体有:园林艺术,通过创造的境界,美化人类的心灵,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树木、花草、山石、流水,首先美化的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其次通过美化环境来对人类的心灵、 精神具有陶冶和振奋作用,这是一种使人娱乐、消遣最佳方式,能使人延年益寿;树木和花草能净化空气,这也是当今社会进行绿化的一个重要目的。绿色植物有吸收二氧化碳、消除空气中的杂质的功效。可以使空气新鲜清洁,使灰尘减少。如,沿海地区以及干旱地区可以通过建造防护林,增加植被,保护土壤,以免被侵蚀。城市里增加植被,可以减少扬尘,保持空气清洁。另外,植被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再者对动物植物来说,也是一种保护。

园林环境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同时又具有良好的绿化功能,因此,应该重视园林环境的建设。建设科学合理的园林又将面临许多问题。因此,现代社会在进行园林建设时,既要发挥民族传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要学习外国的园林艺术精华,建造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园林,为人们创造一个宁静优美、生态良好、方便舒适、保障隐私、安全、称意可心的居住环境。

4.结语

当今社会,讲求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城市,对城市的要求是生态良好、密切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便于休闲游览、景观优美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新型园林。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建设,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因此,在社会的发展过程,必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园林观景建设,通过其艺术性的特征和绿化的功效,很好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陈鹭. 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2006(1).

[2]陈相强. 关于中国园林与生态园林的新思维与实践研究[J]. 浙江大学,2007(1).

[3]袁红军. 园林景观要素对城市环境的影响[J]. 陕西林业科技,2009(3).

园林植物对建筑环境生态的影响 篇12

园林植物完全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是一种建筑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通过利用植物的自然清新净化空气的功能,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避免对高碳能源的依赖,以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和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园林植物的建设,可以积极保护环境,达到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还可以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能源方面的新兴工业。园林植物在建筑市场存在的意义就是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的重新规划,节能减排和绿色能源技术的创新,以及最根本的人类对生态建筑的观念转变。

有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可以在园林植物方面建筑的理念,而应该要让生态建筑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关注节能减排和园林植物在建筑市场的贡献,在建造自己的住所或者工作环境时使用节能材料,减少对大气有害的气体的排放,重视使用园林植物对个人及社会的贡献,那么生态建筑就能够更快发展。

上一篇:以生为本自主学习下一篇:应用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