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精选12篇)
环境治理 篇1
人类发展进程的急速加快, 工业生产中废气的排放、汽车尾气等排放量增多, 都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由于人类不计后果的对自然资源随意开采, 致使环境被严重破坏。保护环境已成为小到个人大到整个世界各界人士所关注的话题, 而对恶劣的环境系统运用相关有效的检测手段, 可对其给予弥补并改善, 是治理、维护环境系统的重要措施[1]。因此, 要将环境检测的工作落实到位, 才能在环境治理中发挥较强的促进作用。
一、环境检测
环境检测是近年来新兴的技术性较强的一种行业, 随环境保护意识在人类心中逐步被加强, 环境检测工作也受到高度重视[2]。它可检测现阶段的环境质量, 通过检测数据对环境质量的现状进行分析后, 制定出有较强针对性的环境治理措施。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比较落后, 发展也较为缓慢。作为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 污染、耗能状况堪忧, 对环境的污染更是日益加重。因此, 对此类行业加强环境检测工作, 将排放物给予检测, 符合相关标准后方可排放, 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除此之外, 还能将检测数据确切并及时的反馈给环境保护部门, 对分析我国环境的现状和污染状况, 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划措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意义。
二、环境检测的种类及检测任务
1. 研究性
顾名思义就是对一项科学研究项目有针对性的进行环境状况检测。一般情况下, 从业人员只对特定的环境检测技术给予专注并研究, 但在研究中必须遵循科学、标准与统一的研究原则。
2. 监视性
此类检测需定期、长期的对特定项目进行环境检测, 从中准确的得到环境污染的状况及质量, 提出并制定相关的治理预防方案。监视性的检测, 大多是对污染物的排放量, 其中含有的物质, 以及污染的增长趋势等给予检测并进行监督。
3. 特定目的
根据特定目的可以分成评议、咨询、考核验证、污染事故等四类检测。当出现污染事故时, 环境检测人员应立即赶赴现场, 在短时间内确定污染位置并对事故运作方式进行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准确详细的救治计划, 防止污染的进一步恶化, 放缓污染速度, 可为事故提供最终判断依据。国家会在事故发生后对其进行评议, 考核研究此事故中相关部门单位及个人, 可为政府相关部门供给咨询类的检测。
环境检测中具有两项重要的检测任务, 一方面是长时间对环境检测的资料进行收集, 依据这些数据, 对环境保护提出并制定出相关合理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是经过检测快速准确掌握一段时间内的环境现状, 及时选取环境保护的措施, 较大程度上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三、环境检测中出现的弊端及预防措施
1. 弊端
污染事故的增加, 环境污染问题加大了检测人员的工作时间, 导致工作人员过渡疲劳。再加上检测设备、技术等落实不到位, 受多方原因影响, 直接降低了环境检测的频率, 检测不全面的现象常有发生。导致检测数据不准确, 与实际情况产生偏移, 对整体治理方案产生影响。未制定相关部门的管理监督机制。有时在检测过程中, 出于资金的考虑, 检测单位未能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检测, 往往走个过场, 检测过程简单化。缺乏健全的工作管理机制, 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 直接影响后续的环境治理工作。在检测过程中良好的检测仪器不能派上用场。或未能考虑实际的环境污染状况, 不恰当的运用仪器, 无法从本质上缓解污染的程度等。
2. 措施
加强相应部门的管理工作, 制定相关责任人对检测结果等负责。加强检测单位及人员的责任感, 意识到这项工作对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将资金问题等顾虑落实到实处, 同时加强对工作缺乏责任心、玩忽职守人员的打击力度。检测结束后相关人员应对上级或负责环境治理方面的工作人员递交最终的检测结果, 治理人员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对应的治理措施。此外还应培养增加检测人员, 以预备随时可能发生的污染事件, 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的休息时间。
四、在环境治理中的促进作用
环境污染现象的日益加剧, 环境检测技术是制定环境治理方案的先决因素, 是环境治理过程中所依据的准则。而此技术不仅能对环境进行准确的检测, 还普遍应用于农业、工业生产等多方面[3]。准确的为污染源头、污染程度以及后续治理反馈有关数据, 针对危险度较高的污染物首选作为检测的对象, 优先并及时给予控制, 使环境治理的总体效率得到较大提高。在检测中可运用精密、准确的检测仪器通过分析, 除对自然环境污染进行检测外, 还能对因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检测。检测时, 需严密按照检测步骤, 逐步进行检测, 增加环境污染状况的准确性, 并运用动态检测的手段加强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
结束语
对自然环境进行检测, 才能根据检测结果制定治理方案, 避免在环境治理中造成的损失。与此同时更要加深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减少污染的产生。这样, 才能使群众意识到环境检测在治理中起到的主导作用, 加强环境治理的整体力度。
参考文献
[1]贾卫, 李蕊, 陈春飞, 王凯月.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分析[J].广州化工, 2011, 10 (23) :179-180.
[2]于海波, 刘丽梅.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2 (06) :103-104.
[3]吕佳佳.环境的监测与治理[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35) .
环境治理 篇2
略论城市环境治理类型及其治理途径
城市环境治理是各级管理者依据国家和当地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质量的活动的有关行为的.总称.城市环境治理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城市水污染治理、城市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和城市噪声污染治理四类.不同类型的污染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危害也不同,对此应采取不同的治理途径.
作 者:姜爱林 JIANG Ai-lin 作者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北京,100865 刊 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21(3) 分类号:X3 关键词:城市环境 环境污染 污染治理环境治理 篇3
关键词:环境治理范式;命令—控制;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环境自觉行动
中图分类号:F062.2;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1-0064-05
The evolution of the paradigm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the environment voluntary initiatives
ZHU Hong-wei
(School of Economics,Henan University,Henan Kaifeng 475001,China)
Abstract:The creation and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ought makes the principle and paradigm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ntinuous evolution. Traditional order-control styl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aradigm has defects,however,currently,new environmental government paradigm,as environmental voluntary initiatives,also has its limitation becaus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depends on the voluntary behaviors of an enterprise and is not restricted by laws and is short of enforceability. The model country,Canada,which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also has many problems and barriers in the process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voluntary initiatives. Environmental voluntary initiatives do not mean that the obligation of the enterprises to follow the environmental laws should be remitted,but that the enterprises should have agile and original methods based on curr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novation,i,e.,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of an enterprise are expected to be better than the requirement of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Key words:paradigm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order-control;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y based on market;environment voluntary initiatives
一、环境治理范式的演进
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对环境问题认识不断加深的同时,环境治理范式也在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之中。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形成了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的相对完善的环境治理范式的制度框架:(1)“命令—控制”型的环境法规;(2)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3)自觉性的环境行动。其中,“命令—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是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主要采取的环境治理范式;到了80年代末,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经济政策得到广泛的采纳;而自觉性环境行动是在90年代逐渐兴起并受到重视的。
环境治理范式的演进是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而单一性的治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治理范式,由于仅仅依靠指令和干预的方式,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激励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它不仅对企业的环境行为在时间和指标上做出具体的规定,而且对企业所采用的技术或手段进行干预,甚至往往不加选择地要求企业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这意味着对低成本治理污染途径的忽视,也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利用经济杠杆和激励措施促进企业的环境自觉性上来。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企业与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非合作性,使企业缺乏改进自身环境行为的主动性,而只满足于对法律、标准做出被动的反应。对政府而言,不仅不可能做到对企业的行为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而且监督的成本也是极大的。
另外,由于“命令—控制”型环境治理范式,往往针对的是那些具体性的、可以用指标量化的环境问题,例如,大气污染指数的下降、水质大幅度的提高、污染物排放量相对减少等。如果单从这些看得见的、具体性的环境指标而言,应该承认,在减少工业污染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改观。但剩下的问题,如对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开发和采用更为清洁的生产技术、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则具有不同的性质,更为错综复杂。众所周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极其精密而又高度复杂的系统,至少从目前来看,我们还不能全面认识和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后果的大小,更不用说对这些影响进行详细的测度和量化了。因此,如果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面,企业只是作为一个被动式的规制对象,而不是作为一个积极行动的行为主体,环境法规的大量出现只能是在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的成本的同时越来越限制企业的活力。特别是随着环境治理的重点从相对容易的事务——对那些显而易见的、可以给予量化的环境问题的治理和控制,向更为复杂化的、更为艰巨的任务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环境观念和行为方式(如自觉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预防非定点污染问题以及绿色消费等),“命令—控制”型的环境管理手段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环境治理原则和范式的重大转变。表1是对这一转变的简要总结。可持续发展不仅标志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一次飞跃,并且激发了人们对各种形式的环境治理范式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例如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生命周期评估(LCA)、环境审计(Environment audit)、绿色供应链(Green supply chains)、绿色环境标签(Ecological label)等。这些环境行动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在强调广泛的社会参与性的基础上,重视组织和个人在环境行为方面创新性、主动性、自觉性的发挥。因此,这类行动通常被称为“环境自觉行动”(Voluntary environment initiatives)。
表 1新旧环境治理范式对比表
二、环境自觉行动——一种新的环境治理范式
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创新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振兴的关键,而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创新方面提供足够的灵活性的同时,又提供一个推动环境持续改进的政策、法规的宽松环境。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答案就是推动环境自觉行动的开展。
尽管在目前的情况下,环境自觉行动还不能作为一个主要的实施机制来取代现有的环境治理范式,但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环境自觉行动承认企业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在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但并不是单纯地把企业环境行为的改进寄希望于企业伦理和道德的提升的基础上,而是在承认企业具有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的基础上,通过逐步营造和改变企业运作的经济、技术和制度环境,引导企业从自身利益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积极主动地改变自身的行为模式,从而有助于促进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双赢发展。正如保罗·霍肯在《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宣言》这本关于企业如何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的书中指出的那样:“环境保护不应该是迫于慈善、利他主义或法律规定。只要企业仍是这样的话,它将永远都是钞票、增长和技术的规规矩矩的臣仆。”而在“新的经济的前景中(即哈肯所谓的‘恢复性经济型),恢复环境的生机与活力与赚钱将成为同一过程。”
所以,环境自觉行动是基于现有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使企业在环境创新方面有足够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针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政策环境,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最为节省而有效的途径来应对复杂的环境问题,也有能力在投资运作方面在环境与经济之间做出适当的权衡,从而走上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持续改进相协调的发展之路。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环境自觉行动”(Voluntary environment initiatives)的定义是:“包括一切自觉性的、并非法律或法规所强制要求的环境行动;包括制定环境行为准则、方针,建立能够促进组织在环境方面持续改进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承诺,开展环境审计,编制环境报告,第三方认证以及同政府订立旨在改进环境行为的协议等具有广泛内容的途径和方法”。
其中,环境自觉行为准则(Voluntary codes of conduct for the environment ,简称Voluntary code )由于能够为实现《二十一世纪议程》中第30章的“要鼓励商业和工业部门,包括跨国公司引入并履行能够推动最佳环境行动的行为准则,例如,国际商会的《可持续发展章程》和化工行业《负责任的关注行动》”提供总体性的环境指导方针,而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之为“可能是最核心(essential)”的一项环境行动。
自觉性原则也是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EMS)的一个基本原则。这种自觉性原则,一方面体现在EMS的自觉引入和自觉认证的原则上。EMS不是要求每个企业或组织都要严格遵循和强制认证的标准体系,相反,它鼓励组织根据自身实际,制定适合于自身情况的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选择适合组织自身条件的环境管理体系,并追求EMS组织同现有管理体系的有效整合,从而使企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来发挥其创造性和积极性。另一体现自觉性原则的方面,是EMS的灵活性原则。由于不同的组织所处的经济和自然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作为一个力求在世界范围内通用性的标准,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是其必要的特征之一。它允许组织和各个国家制定适合于自身需要和条件的环境指标和目标体系。尽管如此,ISO14001的灵活性并不意味着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放任,它不仅要求在组织的环境方针中体现组织的环境目标和指标,而且要求组织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在符合现有的环境政策和法规要求的基础上能够体现持续改进的原则。总而言之,作为一个不具备强制性的环境质量认证体系,ISO14000系列的出台本身就意味着对传统环境治理范式的一次重大改进。对于那些主动地要求进行认证的企业来说,不论其背后的目的如何,至少它表明了一种行为上的庄重承诺。
三、加拿大在环境自觉行动方面的情况
众所周知,加拿大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在环境治理方面的经验和成就,都是十分突出的。例如,ISO14000系列就是主要在加拿大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制定的。在加拿大,环境自觉行动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大多数自觉行动不外乎以下四种类型中的一类:
第一类环境自觉行动是签订行业环境行动理解备忘录(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s,MOU)。其中一个例子是加拿大汽车制造商协会、克莱斯勒、福特、通用等公司同加拿大环境部所签订的减少永久性有毒物质以及其他环境污染物的理解备忘录。其他已经签署了类似MOU的行业有加拿大金属精加工商协会、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协会、奥兰多纺织协会等。
第二种环境自觉行动是由行业协会组织制定本行业的环境行为标准,促使其会员改进和提高各自的环境表现。例如,加拿大化学工业协会的《负责任关注方案》(the Responsible Care Program)和加拿大农作物保护学会编纂的《仓储标准》(the Warehousing Standards)。
第三种是公司主动改进环境表现的自觉行动。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尽可能减少废物排放所造成的污染和环境事故的发生以及由此带来的法律责任和公众形象的损失,提高相关方对企业的信心,使企业能够在内外协调的环境中持续稳定地发展,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公司的重视。实践证明,通过考虑自身的利益激发企业改进自身环境表现的举措,能够使得环境和经济都受益。
第四种环境自觉行动就是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EMS)的实施和认证。企业实施ISO14001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克服绿色贸易壁垒。尽管大多数的贸易壁垒在最近几年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实践中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在环境方面的法规、标准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形成新的非关税性绿色贸易壁垒。ISO14000作为实现污染预防、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力工具和手段,已为多数国家所接受。为了避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那些希望在当今世界市场成功竞争的公司不得不慎重考虑按照IS014001的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第二,提升企业形象。一个企业或组织可以通过对该标准的成功实施,使相关方特别是客户确信它已建立了妥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公众形象和增强员工以及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一般更为常见的是客户或顾客要求或期望他们的供应商或承包商做出有利于环境的举措。
此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加拿大政府在寻求改变传统的规制型的环境管理措施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项目是《加速消减/消除有毒物质计划》(the Accelerated Reduction/Elimination of Toxics (ARET) program)。该计划尽管不是加拿大第一个自愿行动计划,但是它代表了第一个由政府出面组织的、正式的环境自愿行动。该计划的目标主要是有效地消除30种具有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的有毒物质的排放以及将另外87种有毒物质的排放减少到无害的水平。在刚开始的时候,该计划虽然受到企业界的欢迎,但并没有得到环境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后者更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行为的管束。该项目吸引了来自9个工业部门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中的大多数都是上述物质的排放大户,因此也易于受到政府环境法规变动的影响。截至2000年,已经有来自171家公司的318处设施加入到了ARET计划中去,并且总共减少了75%的ARET物质排放。尽管存在着不足之处和不确定性影响,总体而言,在促进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帮助企业减少或消除有毒物质排放方面,ARET计划应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另一个非规制性的环境政策尝试是1997年加拿大环保局(Environment Canada)和安大略省环保局与一家名为Dofasco的钢铁公司所议定的一个为期5年的环境管理协议(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greement ,EMA)。尽管在此之前加拿大联邦政府或州政府已经与几个产业部门议定了一些以部门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或环境行为协议,但他们还没有单独同一家单独的公司签订类似的协议。这个EMA不仅代表了企业改善自身环境行为的承诺,而且为加强政府部门与钢铁企业的关系设定了标准。它所设定的企业环境行为目标不仅超出了现有的法规要求,并且把联邦和地方政府的目标置于一个综合性的协议之中。该协议还提供了一个企业与政府部门进行谈判的机制。这个协议设计了范围广泛的环境问题,其中包括了空气质量、能量利用、水质量和废物管理等。值得注意的是,EMA协议中一般都规定,在企业不能达到其承诺时,允许政府撤销协议而代之以适当的规制措施。这一方面使政府在必要时刻能对企业行使权力和控制,另一方面也使企业清楚协议并不能使它逃避相关的法律责任。无论对于企业还是政府来说,EMA 具有相对小的制定和实施成本。自从签订了EMA之后,Dofasco公司环境绩效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实际上,在推动和实施环境自觉行动的方面,加拿大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障碍。其中一个明显的障碍来自一些相关方对自觉行动所持的消极态度,尤其是对环境自觉行动所带来的环境改进的怀疑。尽管如此,环境自觉行动还是在促进企业、政府和公众通力合作来发现和解决重大环境问题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了得到和提高来自各方面对自觉行动的支持和信心,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行动的落实、行动结果的报告以及尽力减少“搭便车”情况的发生等。可以相信,随着环境自觉行动的广泛开展,政府和企业共同寻求改善环境表现的伙伴关系的形成将成为可能。加拿大企业界则认为,更加节约的运作、更热情的服务以及更加负责任的环境表现将促进他们全球贸易的开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能力。
四、讨论
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经济的、法律的和社会的制度框架,政府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动态性、广泛性等,仅靠政府制定一些有关环境方面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不仅不能反映和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要求,也不能保证这些政策规定在各方面真正得到贯彻落实。面对严重的环境现实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需要发挥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应看到,由于我们面临的多数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迫在眉睫,而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觉悟需要一个过程,同政府的政策法规一样,环境自觉行动至少在目前来说,有其局限性,只能作为一种良好的趋势加以引导、培养和鼓励,还不能在当前的环境工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
(1)由于环境自觉行动一般都是自发性的以自律为主的行动措施,没有普遍的强制性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有可能出现“搭便车”现象(free riders )——自己不付出而获得集体行动的利益。这种行为有时会使集体的努力毁于一旦。由于不在法律的约束之下,最多受到谴责而已。这种现象在环境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的条件下也会出现,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性和积极性。
(2)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在许多方面,对环境因素的确定及其影响的评价和认识上,仍存在诸多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全球环境工作的开展。在重大的环境影响方面,如果仅靠社会的自觉性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也有失社会公平。所以,在一些重要方面,必须由政府制定广泛遵守的环境行为准则、质量标准以及禁止性规定,并确保其得到有效的执行。
(3)由于自觉性行动一般都是根据地方的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出发采取的行动和措施,这就会出现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行为标准。这不仅会影响到一个行业的整体形象和环境行为的可信性,也不利于整体的协调和公平合理的竞争。
(4)由行业或单个组织发起的环境自觉行动,虽然对本行业或本组织的环境行为的改善有积极作用,但是可持续发展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可持续的消费范式的形成、社会教育问题、贫困问题等),需要更为全面系统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自觉性原则是环境自觉行动的主要特征,行为的实施依靠的是企业的自觉性,不受法律法规的约束而缺乏强制性,所以该原则同时也是一个最具有争议的原则。对于那些支持环境自觉行动计划的人来说这是它最大的优点,他们认为这能够使企业或行业组织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环境行为规则,发挥社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减少环境治理的社会成本,从而有利于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批评者则对此持有很大的怀疑,他们的理由是:虽然某些企业或行业组织能够使其制定的环境准则对其成员有约束性,由于不具法律的强制性,很难保证其得到严格遵守,另外它也不能对其他的行业或协会起作用,在以“成本—收益”为主要内容和目标的竞争性市场环境下很难得到切实执行。实际上,尽管批评者的担心不无道理,但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正如上面所述的那样,环境自觉行动并不是完全建立在企业的“善举”或者说“利他主义”的基础上的,而是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自然和社会形势在对自身利益仔细权衡基础上做出的战略选择。另外,从加拿大政府与企业所签订的EMA协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环境自觉行动并不意味着免除企业遵守环境法规的义务和对企业行为的放任自流,而是希望企业的环境行为能够比法律规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明正东,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环境政策——自觉性环境协议及其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杂志,2001(4).
[2] 保罗·霍肯.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宣言.戴星翼,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 Stern Andreas,Upasena Suj. ISO14001:Implementing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system[EB/OL].http://www.ellipson.com/download/ebooks/ebooks/ISO14000,pdf,1998.
[4] UNEP. Voluntary industry codes of conduct for the environment[R]. 1998.
[5] OECD. Voluntary Approaches:Two Canadian Cases[R/OL]. http://www.oecd.org/env/va.
环境治理 篇4
1 环境监测的内涵及其分类
1.1 环境监测的内涵
环境监测是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通过分析物质含量的水平来确定环境的质量。一般而言,环境监测可以为环境治理提供基本的数据资料,其主要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调查背景;②现场采样;③优化布点;④数据收集。其中,采用的方法是根据环境监测的方法来,在监测区域内进行采样。
开展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环境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环境监测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水质监测、土壤监测、大气监测、噪声等。
由于我国的工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工业发展,属于粗放型的,消耗的资源量比较大,工厂排放的废气增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大,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含量升高。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当前又出现了影响范围比较广的雾霾天气,如果只注重工业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开展环境监测,对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分析,一方面可为环境治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一方面可提高环境治理的紧迫感,对于环境治理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1.2 环境监测的分类
(1)根据监测目的的不同,分为三种:监视性监测,定点性监测和研究性监测。
监视性监测也称之为常规监测,常规监测的范围是污染物、污染物的排放量等。一般情况下,这种监测采用的监测方法主要是长期的、定点的监测,然后通过仪器设备,记录监测到的数据,和以往监测数据相比较,得到环境污染的趋势。如果通过分析,得到环境有恶化的趋势,则可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环境恶化的进一步发展。
定点性监测是指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对事故区域开展及时检测,在确定污染源的位置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该种监测还有利于检测有害物质的扩散情况,掌握有害物质的扩散方向、扩散速度等,合理预测污染可能波及的区域,同时为国家制定相关的环境污染事故仲裁提供可靠的依据。
而研究性环境监测应用于科研,开展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也是确保科研正常开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用于科研的环境监测在要求上是比较严格的,环境监测的任务单一,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比较高。
(2)根据监测介质分类。在上文中我们已经知道,环境监测的范围非常广,因此其监测所需的介质也各不相同。在环境监测中,常用的监测介质包括震动、固体废物和声音等,此外气体、热能和光等也比较常用。在环境监测中,通过检测这些介质的含量或者成分,然后分析其前后是否发生变化,则可确定环境是否遭受污染,以及确定环境污染的程度。毫无疑问,环境监测的介质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任何一个角落,因此,在环境监测中可通过检测介质的含量或者成分分析环境的变化情况。
(3)按照监测区域分类。在一个监测环境区域内,往往有多个环境监测点,分布广泛,但是大体上来讲,主要有两种形式:①厂区监测;②区域监测。其中,厂区监测是针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厂区,可能存在有毒气体排放超标等情况,通过监测厂区的污染程度,为制定治理措施提供依据。而区域监测主要适用于旅游景区的大气检测。
1.3 环境监测的作用
环境监测在环境治理中发挥中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①环境监测可为环境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为环境治理提供策略,尤其是在制定预防性措施方面有重要的作用;②环境监测可找到污染源,因此,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污染源;③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等。
2 当前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环境监测缺乏内在动力。当前,我国环境监测由于资金和人员缺少等方面的问题,监测任务繁重,很多基层监测站因为人员配备的严重不足,往往是几个人就囊括数十个监测项目,不适应新形式下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
(2)仪器配备不足。随着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的环保力度越来与大,但新增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需要大量新型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派上用场。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环境监测水平不高。
(3)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①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点内容:a.评价环境质量;b.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c.监视环境治理的效果;d.制定综合的防治对策。通过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反映环境质量的数据,判断当前的环境质量是否达到了国家的相关标准,同时了解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分析污染原因,以便于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效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②环境监测还可判断由污染物导致的经济损失,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以及治理的手段。通过对比治理前后的质量数据,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出现好转等。
3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在环境治理中,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污染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有效促进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其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性。在环境监测中,对环境问题的监测,分为多种形式,对于不同的环境问题开展监测,需要采取合适的监测形式,因此,这也就提高了环境监测的针对性。这也就等于说,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具有促进作用,可化整为零,分类解决环境问题。
(2)区域对待性。在上文中,笔者已经指出,环境监测分为两种:①厂区环境监测;②区域环境检测。对于不同的区域而言,其影响环境的有害物质是不同的,因此在环境监测中,具需要有区域对待性。通过有区别的监测,可对当地的环境问题“对症下药”,从而提高区域的环境治理水平,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但是,在区域环境监测中,注意事项为: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监测人员应分清重点、分清主次,着重监测一些危害性比较大的污染物,提高环境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有序开展。一般而言,环境监测需要制定缜密的监测步骤,环境监测是按照步骤进行的。因此,对于环境治理而言,也需要按照步骤进行,从而提高环境治理的有序性,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监测关注的重点是人为污染,而人为污染是指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排放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分看重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没有建立相应的环境治理机制。比如,当前,我国的多数污水处理厂不具备日检能力,这就降低了污水处理水平。农业中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畜禽养殖的污水任意排放都是造成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则在未来,环境问题将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当前就要通过分析环境问题,制定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的环境治理措施。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环境监测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环境治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本文中,笔者从环境监测的内涵与分类、当前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该命题。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水环境、雾霾等环境问题,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就要加强对环境的治理,通过采取有效的手段,改善生态环境。在环境治理中,环境监测是一项重要的手段,因此,探讨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也就有了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探讨了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这一命题。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作用分析
参考文献
[1]甘萍.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2]李红.探讨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J].经济论丛,2010(23).
[3]白雨泽.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探讨[J].科技论文与案例交流,2013(23).
[4]刘瑜.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环保科技),2012(27).
农村环境治理 篇5
近年来,我镇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农村垃圾处理基本做到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清运模式。为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农民群众身心健康,促进农民群众生活方式转变,营造一个适于劳动、宜于人居的绿色家园。今年,我镇以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对重点村、重点区域、重点路段的环境进行整治,并要求每一个村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成效,求优求美,再上一个台阶。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
近年来,我镇一直把爱卫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镇主要领导把爱卫工作与经济建设同研究、同规划,有力促进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全面开展。镇政府每年制定《松陵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将爱卫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各村签订卫生综合工作责任书,镇爱卫办按计划组织具体实施。全镇的爱国卫生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专兼职人员、专业队伍专门抓的良好局面。今年初,我镇及时调整农村卫生考核领导小组,为全镇爱卫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针对省级卫生村复查,又专门成立了卫生村复查领导小组,及时下发《关于组织开展2011江苏省卫生村复查的通知》,明确标准和完成时限。镇政府先后召开2次专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通过以会代训、现场观摩、主要领导讲话的形式,不断提高村干部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二)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农村环境卫生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哪一个部门是做不好的。为此我镇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镇宣传部门及时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进行宣传;镇城管队加强了镇容村貌的监管,特别要加大了对公路沿线废品收购点的清理和建筑工地、企业周边卫生的监管;环保部门力促所辖区域企业污水处理和烟尘排放达标;镇绿化办加强了对辖区内绿化的管理;镇机电站进一步开展“河道双清”活动,保持河道通畅和清洁;镇
爱卫办经常组织相关部门到各村进行面对面的指导等等。通过镇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村领导高度重视,确保了全镇环境整治活动取得长效和实效
(三)加大投入,完善机制
根据年初制定下发的《松陵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各村在按总人口5‰以上的比例配备保洁员的同时,配备了专兼职卫生督查员,实施划区包干,划片管理的办法。村卫生督查员每天对全村卫生长效保洁情况进行督查考核。镇环卫所对一些主要沿线增配保洁员,实施长效管理。对近郊6个村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镇农村卫生考核领导小组每月对各村及主要沿线长效管理情况进行督查。为保证卫生长效管理的工作经费,镇政府每年按农村人口45元/人的标准对各村进行补助的同时,对涉及重大任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再进行专项补助,仅2011年两项合计共180余万元,其中不包括环卫所工作经费和近郊6个村实现市场化运作的44万元。
(四)明确标准,严格考核
为进一步加大考核的力度和范围,我镇2011年的《松陵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中增加了食品药品安全、农村卫生现代化、农民健康工程3个内容,并制定详细的标准。同时要求各村设立村卫生督查员。镇农村卫生考核领导小组的考核办法也作了改进:一是加大考核密度,由过去每季考核一次改为每月一次;二是改进考核方式,由明查改为不定期暗访,结果及时通报;三是完善考核内容,由单一的环境卫生考核改为包括爱国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农村卫生现代化、农民健康工程四大内容的综合性考核;四是提高奖惩力度,在提高奖金额度的同时,加大扣除补助经费的力度。村卫生督查员每天考核的结果,直接与保洁员的收入挂钩。镇农村卫生考核领导小组的考核直接与村干部年终报酬、村长效管理补助经费挂钩。
二、主要成效
(一)卫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全镇1XX余农户均配备了标准垃圾桶,每个自然村落均建有垃圾收集房,70余座水冲式农村公共厕所分布在21个行政村,按农村人口5‰配备的21支保洁队伍已正常运作,7辆压缩式垃圾车专门用于运送各村生活垃圾到市垃圾填埋场,实现了农村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清运模式。农村集中供水率达100%,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到99.9%,消灭了露天粪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各村绿化覆盖率均在25%以上,硬化的村道通到每个自然村落。新农村建设点排水管道实现雨污分流,农创村村级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正常。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已基本达到卫生要求。
(二)环境卫生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通过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扎实开展,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很好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一个适于劳动、宜于人居的农村环境基本形成。目前公路沿线基本消灭了废品收购点;主要沿线300米内的600余座渔棚全部进行“穿衣戴帽”,全镇80%的河道已疏浚;农户宅前屋后的柴堆、杂物得以清理和规范堆放,影响村容村貌的鸡鸭棚得以清除和改造;村庄生产、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村民爱护环境的意识逐步提高;“田清、水秀、户净、村美”的农村新气象正在形成。
(三)、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明显提高
爱国卫生工作是一个需全民参与的工作,我们把健康教育与开展大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发放宣传资料、拉横幅、贴标语,做到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利用村民组长、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强有力的宣传队伍,逐步改变群众爱护环境的意识。“卫生清洁户”的评比活动,极大地推动村民自觉维护庭院环境卫生,自觉保持家前屋后干净整洁,做到家禽圈养维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意识。
我镇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维护中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上级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和行为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卫生工作动态性强、反复性大的特点决定了环境卫生整治
矿山环境治理的恢复策略 篇6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策略;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建设中,国家对矿山环境治理给以了高度重视,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使得矿山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因此,对矿山环境质量的恢复策略进行探讨,对于进一步完善矿山环境质量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矿山环境受到的影响
根据我国采矿情况来看,矿业是一个高污染行业,因此,矿山环境受到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量土地被占用和破坏
从相关数据来看,我国采矿造成的土地破坏达到了1.5万平方千米以上,基本上是我国建设用地和其它破坏用地的50%,给个区域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带来极大影响。而采矿带来的土地占用和破坏主要是由露天采矿、尾矿垃圾和矿渣等造成,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地下水和地表水遭到破坏
在进行采矿时,要将矿井的水排干才可以进煤矿开采,致使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严重破坏矿区水源系统的均衡。由于泉水干枯、水源逐步枯竭等,河水出现断流,地表水下渗情况严重,甚至出现土地塌陷等情况,导致水荒现象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矿区周围的生态平衡,使矿山环境受到巨大破坏。
(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由于采矿会引起山体结构发生变化,使斜坡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最终出现断裂、垮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巨大人员伤亡,最终影响矿区的正常生产。
(四)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矿震等严重
由于采矿会对地质结构产生较大的扰动,使地质出现剥离现象,并且煤矿的搬运和堆积都会给地质结构地阿卡一定影响,致使大量植被和山坡土体受到破坏,而废渣和废石等会造成水土流失,最终导致土地沙化和矿震等恶劣情况。例如:我国四川自贡的盐矿平均每年发生的大小不等的地震有45次左右。
(五)产生大量废水、废渣和废气
采矿时会产生大量的尾矿、煤粉尘和易挥发的气体,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最终产生酸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而采矿产生的废水和废液等,给水源平衡带来极大影响。
二、矿山环境治理的恢复策略
(一)制定和完善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
随着环保与节能政策的不断推广和实施,我国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一定控制和改善,但是,矿山环境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因此,在进行矿山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针对性的制定和完善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专门条例,认真贯彻和落实“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方针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加强矿山工作人员和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人员对环境保护和恢复的重视,使矿山环境治理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确保矿山环境质量得到真正改善,使矿山环境质量得到完整、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加强矿山环境治理管理机制建设
想要提高矿山环境治理的工作效率和实施效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矿山环境治理管理机制的建设,将各个环节的责任制定到人头上,确保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有序、顺利进行。尤其是水利、林业、环保部门和安全部门的相互协调工作能力必须快速提高,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使环境治理管理体系得到有效构建。采矿企业在进行采矿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注重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节约生产资源,以确保矿山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三)提高矿业准入要求,规范矿业生产秩序
早期矿区的开采秩序比较换乱,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开采效率。因此,矿山环境治理必须提高矿业转入要求,对企业进行严格审核,在秉持开发与保护原则的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严禁违规违纪事件发生,并且必须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格惩处。为了保证国家和合法权益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矿山环境治理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规范矿业生产秩序,从而使矿山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发展,避免更多矿山环境遭到破坏。例如:让企业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在企业不履行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职责时,将其作为治理恢复的资金投入,并且,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合格后才能将保证金退还企业,以保证矿山环境治理得到真正落实。
(四)加强宏观调控,健全废弃矿山矿地治理机制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关于生态补偿》的相关条例,国家加强了矿山环境治理的宏观调控,不断提高矿山环境治理和恢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健全废弃矿山矿地的治理机制,通过不同部门的相互协调,促进矿山生态环境循环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在组织相关人员制定矿山环境治理规划、编制治理相关方案之后,可以实行治理工程投标操作,并在工程治理完成后进行及时验收,以保证矿山环境得到真正改善。现代化建设中,矿山环境治理需要坚持“谁投入,谁得益”的原则,采取多元资本投入的形式,建立有效治理资金投入和利益补偿机制,增强本地居民参与矿山环境治理和恢复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和治理中,从而促进区域矿山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山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恢复策略,才能取得有效成效。国家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各部门的协作和配合,以确保矿山环境治理得到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王顺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财税处理分析[J].会计之友,2014,05:90-92.
[2]马嘉铭.矿山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与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3]陈国庆.我省首个矿山环境治理恢复项目保证金已顺利返还[J].资源导刊,2012,11:32.
[4]赵维全,王昆,刘明阳,胡引翠.矿山环境治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测绘通报,2012,S1:670-672.
[5]许珍.我国矿山环境治理法律制度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思考 篇7
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对环境背景的调查、监测方案的确定、监测点的布设优化、现场监测采样、样品保存运输、数据搜集和试验分析、综合总结等等内容, 这种通过计划、采样、分析和结果的信息过程最早实际上是污染源监测, 其最早应用于50年代的污染物的分析, 当时环境污染物含量低, 主要采取分析化学方法来辅助监测, 随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复杂多样性, 70年代到现在, 环境监测技术开始与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并行发展, 国家也逐步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自动化环境监测体系, 这个自动监测阶段不仅运用了各种化学、物理方法, 还运用了生物手段, 其监测也包括环境质量监测和环境污染源监测, 其主要目的就是本着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思想, 为改善我国酸雨、臭氧层空洞、沙尘天气、全球变暖等状况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这对我国环境治理有着莫大的好处。
1环境监测内涵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环境监测就是间断性或持续测量某目标环境中相关污染物或者某种物质的浓度变化, 通过观察该物质及其变化对整体环境造成的影响的工作, 通过这项工作就能够本着科学可持续发展原则, 来为环境保护治理提供科学有效依据。环境监测内容比较广泛, 有水体监测、大气监测、土体监测、噪声监测、自然灾害变化监测等等。
在环境治理工作中, 有效进行环境监测就能够掌握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了解监视环境治理实施效果、评级环境质量健康状况, 综合采取针对性环境防治对策, 判断环境治理是否达标, 掌握环境污染程度、污染物分布及污染原因, 以便于制定相应政策来减少相关污染物的排放, 有助于提升环境质量改善效率。此外, 环境监测还能够直观显示污染物给人们带去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效益损失, 环境治理团队就能够合理划分环境污染重难点来提出合理治理政策, 还能够根据其监测数据的变化来判断该政策措施的有效性, 以便后期改进完善。
2 目前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当前环境监测还缺乏资金和技术人员的配备, 尤其是当前环境监测任务众多, 不少基层监测站都因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经常几个人开展数十个环境监测项目, 这直接影响了其环境监测任务完成效率和质量, 也无法更快适应实现日益突出的各种水污染、噪音污染和环境空气质量低下等问题。
2.2 伴随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环保力度和环境治理力度也日益极大, 然而新增污染物的增多就必须要借助的大量新型环境监测设备仪器来辅助检查治理, 然而因多方面原因导致其仪器设备配备不足, 也缺乏先进性和紧密性, 进一步阻碍了我国环境监测水平和环境治理进程。
3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工作的促进
环境治理业内人士或者相关专家介绍, 其治理首要工作就是进行环境监测, 不讳言的说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工作的基础、必要、核心手段, 其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地位日渐提高。总结以往环境监测在环境治理工作中的状况, 其对环境治理工作的促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环境监测工作中会对某检测对象进行采样, 收集数据处理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这种获取信息过程和所得科学结果有利于业内人士科学评价了解所测地域环境状况和质量等级, 从而更科学、更针对性开展环境治理。比如在日常生活饮用水源、水体污染的防控工作中, 工业废水的排放治理中、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中、热污染、电磁污染、放射性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的有效控制中国、大气污染的治理中等等都需要准确、真实的大气、水体、污染物、污染源等等信息, 这就依赖于环境监测工作, 通过环境监测的高新技术和遍布全国的环境监测站的全方位实时监测网络, 城市建设管理人员和环境治理人员就更能够得到其所在区域内污染指数、污染物分布及含量, 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就能够查找这些诶污染物形成过程和原因, 从而在源头和根本进行有害物质的治理, 大大提高其环境治理措施的稳定性、质量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例如, 在2014年山东省迎接全国淮河流域检查中, 我们沂南县莪庄河的水治理工作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莪庄河虽然水量不大, 但超标较严重, 河水质量COD、总氮、氨氮超标有时到几十倍, 数家治理企业提供了各种方案都不能彻底解决河流污染问题, 后来我们沂南县环境监测站对该河流进行了分段, 设置多个监测断面, 每天对河流断面和入河口、污染源排口进行定点监视监测, 分析了污染物特征及各污染点的影响贡献, 找出了污染原因, 为后期治理方案提供了可靠有效的科学理论依据, 降低了治理投资, 也大大加快了污染治理进程, 目前该河流水质治理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效果, 水质也已稳定达标。由此可见, 环境质量监测中大多数据和环境指标都能够用于环境管理中, 如果缺乏环境的实时动态监测和管理, 环境问题和其他相应指标的科学管理就无法实现, 也就不能进行系统、全方位科学有效环境治理。
3.2 环境监测工作不仅要确保采集样本的真实性、代表性和可靠性, 还要对样本处理结果进行严密分析, 这一方面能够提高环境管理工作的严谨性, 使得环境管理和治理工程每个环节细节都做到位, 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杜绝了环境治理工程干扰因素, 有利于环境治理工程的顺利实施。比如城市环境改造工程、城市地区绿色建设, 就可以利用环境监测开展地区气候环境信息的调查, 能够指导施工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的营造;如不同环境工程选择更合适的植物景观, 高速公路隔音带选取更好的高杆植物来防护。
3.3 众所周知, 环境监测工作涉及诸多领域知识, 已经运用多种先进高超检测分析技术, 例如运用水污染检测、生物传感器检测到环境管理中, BOD生物传感器就能检测某物质初始氧化速率等, 这种实验研究和应用案例不胜枚举。一方面这些高新环境检测技术能够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全面具体认识, 另一方面综合这些检测数据信息, 就能够从全局出发理性分析制定具备战略大局观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这种行业趋势也充分证明了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和环境保护行业对该技术广泛而深入应用的认可和推广, 也代表了环境监测对环境管理应用中可行性、必要性和促进性。这同样能够大幅度提高促进环境管理工作的升级优化, 促进环境保护治理工程上升到全新层面。
3.4 通过环境监测, 就能够及时有效察觉和反馈环境问题, 也有利于当地保护组织和城市建设人员更好的制定颁布环境保护制度和法律条文, 从而有效督促环境管理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此外, 进行环境管理具体工作和业务操作也离不开环境监测提供的各项数据, 尤其是高耗能、高污染和高危险的工业行业和石化能源行业, 通过具体分析不同各行业污水废弃排放状况和不可理污染物排放, 能够帮助相关治理人员更深入具体掌握污染程度, 也有助于监督工业行业污染治理整改效果, 这也是我国环境治理首要核心任务, 对我国未来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促进效益。
4 结语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环境监测不仅对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数据支撑, 还能够通过动态监测数据来确定环境污染状况, 有助于我国其他经济行业的大力发展, 如农业、生态畜牧业等等, 这些绿化健康生态经济行业大力发展能够有效实现我国环境优化目标。除此之外, 环境监测还对我国环境管理有着极大的促进性作用, 其不仅能够分析企业对环境改造工程中所发挥的影响力, 还能够进一步以环境监测督促环境治理工作, 使得我国环境管理和治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也能够给其他环境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便利。
摘要:现代社会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然而城市雾霾天气、水环境和空气污染指数还是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首要头疼问题, 在万众瞩目的大环境下, 加强环境治理, 改善生态自然环境就成为与经济并重的重要课题, 尤其是城市文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开始利用环境监测技术手段来分析城市环境污染现状, 从而提出科学性、针对性强的改善方案和治理措施。换句话说就是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性作用和影响, 下面本文就以此为话题进行思考探讨。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促进作用,思考分析
参考文献
[1]甘毅.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探讨[J].农业与技术, 2013 (12) .
提高环境治理新途径 篇8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速, 近几年已经连连取得突破, 人均GDP水平正在稳步上升。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破坏, 各种环境污染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而且目前国内的污染情况比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许多地方的水资源污染已经影响到人们的饮水和生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针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基本国策, 为促进国内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何有效治理环境问题, 仍是现下需要研究的重点。
1 导致国内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
导致国内环境问题严重的根源是人类的生存活动, 分析导致国内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需要从人入手。
首先,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人们的发展观已经走入了误区, 政府单纯的认为经济发展就等同于社会发展, 只有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才能够解决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发展问题, 才能够追赶发达工业国家的脚步。这种思想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单纯的经济发展缺乏成熟的政治文明做后盾, 导致社会发展失去协调性, 环境污染严重, 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目前仍旧有人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模仿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模式, 先发展再治理, 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路径[1]。但是这一观点并未从中国的实际资源情况深入分析。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各种资源相对紧张, 各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很可能在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效前蜂拥而至, 导致经济发展难以承受环境压力。因此,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长久利益的远大战略, 也是必然要求。
其次, 国内目前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 现有的法律规范结构也不合理。没有完善的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就不能够有效的实现环境的保护。目前国内的许多法律法规的侧重点是如何防治污染, 尤其是工业污染, 但是却很少提到保护生态环境,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漏洞[2]。而且, 许多法律规范仅仅对如何治理环境问题的根源做出了相关对顶, 忽视了由根源引发的区域性污染的治理规定。总体来说对于污染后的治理进行了规定, 但是忽视了最根本的环境保护规定。
最后, 环境污染也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随着科技的进步, 许多污染性较为严重的物品被发明和使用, 虽然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但是也为环境的发展制造了沉重的压力。空气污染和水资源污染都与科技发展有紧密联系, 也是当前需要大力整治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2 提高环境治理新途径
提高环境的治理, 需要从环境污染的根源入手。因此, 解决国内的环境问题还是要从人入手, 落实有效的解决措施, 才能够实现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总体来说, 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首先, 政府是提高环境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政府为环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 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导力量, 政府的决策直接关系到环境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影响程度。因此, 政府需要做好引导工作, 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鼓励企业采取保护环境的生产模式, 向大众宣传环境发展的重要性,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 营造整体保护环境的氛围[3]。加强政府的强制性只能也是保护环境的必然措施, 对违反相关法规, 污染环境造成影响的一律从重处罚, 对各级执政单位的执政策略也要进行监督, 发现以牺牲环境换取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律严肃处理。政府部门作为社会的管理阶层, 具备管理社会行为的权利和责任, 只有正确意识到自身保护环境的责任, 充分发挥保护环境的权利, 才能够实现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其次, 环境的保护不能够仅靠政府采取措施来完成, 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也是实现社会行为的主体, 当然更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因此, 引导大众正确认识环境污染行为的危害, 正确进行经济行为,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点。目前, 许多国家都发起了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公益性活动, 掀起了全球绿色发展的新热潮, 国内也大力宣传低碳生活, 提倡人们保护环境, 减少污染, 极大的促进了国内环境保护的效果[4]。
最后, 重视对企业行为的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企业的工业化污染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元凶。严格审查企业的废气及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对造成污染的企业进行从重处理, 建立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制度, 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论
总之, 随着人们对环境破坏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 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整体角度治理和预防环境问题, 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新时期政府需要引导和大力支持的重要工作, 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提高环境治理新路径的实施, 完善现有的环境保护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恩钱.环境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多中心环境治理[J].桂海论丛, 2005 (6) .
[2]楼苏萍.西方国家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途径与机制[J].学术论坛, 2012 (3) .
[3]姜爱林, 陈海秋, 张志辉.城市环境治理:问题及转型期的解决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8 (9) .
我国农村的环境治理机制 篇9
随着农村工业化的速度加快, 农村环境的承载力度遭受到一定挑战, 其内部环境矛盾与日俱增。具体表现为农村水质污染问题、农村化学物质污染问题、农村废弃物污染问题。
1.1 农村水污染问题日益显现
农村水源的干净度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调查显示, 目前农村的水污染严重引发人畜饮水问题, 威胁农村居民的生活。我国有70%以上水体呈现污染趋势, 甚至发现大量自然水体有黑臭、水生植物大量繁衍的现象。令人担忧的是, 仅有38%的农村居民享有集中供水的保障, 剩下的农村居民依然采用手压井等方式直接分散取用自然水源。因此, 在农村自然取水缺少质监措施的情形下, 农村用水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水污染直接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此外, 水污染对动植物的生长造成极大的威胁, 由于摄取不干净的水源和以这样的水源为基础培育动植物, 农村畸形儿童、传染病等问题凸显出来。总而言之, 水污染对农村居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损害, 并且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让人民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1.2 农村化学物质污染日益突出
由于我国农村大多数地区采用分散经营的制度, 对自己承包的土地实行自负盈亏。因此, 为了让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 农村居民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物质以保障农作物的高产量。目前, 我国每年使用农药达120万吨以上, 并且以10%的速度递增, 然而仅有30%左右能被作物吸收, 剩下的就残留在了自然界, 留下安全隐患。但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认为化肥、农药的滥用是一个问题, 仍将生产效率放在第一位, 以至于这些残留物渗入水源、土壤、大气等, 给人类留下疾病的隐患。
1.3 农村废弃物污染形势堪忧
一般来说, 农村废弃物通常由两个途径产生, 一种是农业生产后所留下的废弃物, 如地膜, 秸秆, 竹竿等。例如:地膜作为年使用量达150万吨以上的一次性生产资料, 回收率不足30%。未回收部分由于极难分解以至于形成自然界的污染。另一种则是农村生活垃圾的排放, 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品的包装、废弃淘汰的旧电器、人畜的粪便都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因素。
2 在政策中如何构建农村环境的保护机制
2.1 加强环保理念的灌输, 加大环境宣传的力度
加大宣传能够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环境的保护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尽管目前农民对环保略知一二, 但由于这些环境问题并未对他们产生实际效能, 他们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只有将环境保护与农民利益捆绑在一起, 才能让农民真正体会环保的重要性。因此, “保护农村生活环境”的提法能让农民更为理解和接纳, 甚至还能将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自然灾害与“保护农村生活环境”的理念融合在一起对农民进行宣传和教育, 从而让农民对环保的重要性有切身的体会。在宣传上应摒弃传统的说教模式, 而是运用一些感染性强的方式, 让农民有实际体验的机会。一方面是在概念的树立上, 应该运用一些环境优美的村庄的宣传册让农民有美好环境的概念, 并激发他们对这种美好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是提醒农民环境破坏与其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进一步将环境破坏的现实与美好环境的向往形成鲜明对比。
2.2 倡导新型环保文化, 加强政策、法规支撑
应当加强和重视对农村的环境保护进行战略布局, 并进一步规划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未出台单纯适用于农村的环保政策, 一些具体问题得不到个体化的分析。因此, 应当将农村的环保问题单独提出来, 出台与城市环保有区别的、适应农村环境需求的规划。只有通过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约束, 农村环保问题才能得以真正解决。
2.3 强化农村环保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基础环保力量
只有增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让农民有效地参与到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中去, 带动和鼓励农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适时地对农民进行环保理念教育。以经济杠杆为指导带动环保建设的发展, 从而以较小的投入赢得巨大的环保效益产出。农村对于上级颁发的政策执行力不强。因此, 要加大农村环保, 必须做到重心下沉。一是在乡镇、村范围内加强环保的投入, 自上而下形成合力, 并建立灵活的管理体系, 从而有效解决农村的环保问题;二是在乡镇政府或村委会设置环保联络员这一职位, 以便于农村环保工作的协调和调度。
2.4 加强环保人员培训力度, 树立环境问题的危机管理意识
政府管理人员与农村环保的效果密切相关, 研究结果证实了政府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强度会对农村环保所取得的实效产生重要影响。应当加强对政府管理人员环境问题危机管理意识的树立, 让其认清农村环保问题迫在眉睫, 并进一步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从而提高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 要在农村建立风险机制, 针对农村的特殊环境防范可能发生的环境危机, 从而有效抑制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摘要:近些年, 我国社会以经济为导向的发展观以及绩效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逐步确立,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思想、素质教育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忧虑, 在自然的经济市场中, 农场并不占据优势。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是建立在环境牺牲上, 加上政策上未关注到农村的环境问题, 导致农村环境恶化。我国将新农村建设纳入长期战略, 旨在解决农民问题, 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满意度。农村环境问题的存在则为新农村建设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在以科学发展观为发展理念的今天, 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渗入农村, 切实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关键词:农村,环境治理,情况
参考文献
[1]蔡守秋, 吴贤静.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成就、问题和改进[J].当代法学, 2009.
环境治理 篇10
一、环境审计用于政府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 公共受托责任论生态环境属于公共物品的特点, 主要表
现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人类总觉得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偿受益, 于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无节制的开发资源, 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理性经济人”只愿意享受环保所带来的社会福利, 却不愿为治理环境付出任何形式的代价, 导致“公地悲剧”的出现。针对环境治理领域的市场失灵, 人们通常会委托政府环保部门和有关NGO组织来代理居民的环境权益, 这样就产生政府承担更多的受托责任来解决环保问题。环境绩效审计就是政府手中实施环境治理的有效控制手段。从委托受托责任角度看, 政府作为受托人, 用于环境治理的资金属于公共财政, 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不断得到重视和提高, 受托人希望委托人公开解释、说明资金的使用方式。环境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环境公共支出是否经济有效进行审计监督, 利用透明的审计公告制度, 接受包括全体纳税人在内的社会公众的监督, 达到努力提高环境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 以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二) 公共财政理论
由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运营具有“负外部性”, 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政府成为环境公共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按照公共财政理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列入政府支出的事项大多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 主要是为社会提供难以按市场原则提供的公共商品与服务。因此, 财政成为公共财政, 政府支出用于社会“公共”方面成为“公共财政”下政府支出的基本方向。环境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用于环境公共支出的资金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评价, 并进一步审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从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实践来看, 政府审计是接受公众委托对国家管理者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的经济监督行为。公共受托责任的要求及其发展决定政府审计职责的目标层次递进, 传统的仅以保证公共资产真实、合法为内容的公共责任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 政府审计的目标也从单一的真实合法性审计, 发展到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相结合的多目标审计, 并逐步发展成为以绩效审计为主的现代审计模式。
二、宁波市针对环境治理难题的环境绩效审计
(一) 消纳建筑渣土成为城市成长中的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跟国内其他许多城市一样, 宁波市中心城区产生的建筑渣土持续增加, 这些建筑渣土 (淤泥) 如何处置成为新的环境难题。虽然通过制砖、基础回填、废弃山塘倾倒、绿化利用, 海涂围垦填埋等方式处置了部分建筑垃圾, 但仍有大量的建筑渣土无法消纳。按照宁波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建筑垃圾“谁产生, 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 建设单位首先应该负责对垃圾的处置。但事实上, 现在很多建设单位都将渣土处理交给了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又以承包的方式将垃圾交给运输单位, 谁也不过问渣土的去向, 任由运输单位处置, 于是一些人就把江河与海洋当成了垃圾厂, 使原本通畅的航道变得危险, 海洋安全受到威胁。一方面宁波市每年在航道清淤方面的投入达到两千多万。另一方面是每天都有大量的建筑垃圾非法被倾倒在海洋里。所以, 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一城市环境管理难题。
(二) 采用环境审计解决环境难题
宁波市采用的措施有: (1) 加大宣传, 积极作为。取得全社会对环境审计的认同和支持, 一要靠宣传, 二要靠作为。因此宁波审计机关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或在审计过程中广泛地宣传环境审计, 特别是取得社会公众的舆论支持, 为大力推进环境绩效审计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环境审计领域, 深化环境审计内容, 用显著的审计成果、令人信服的审计技术方法来证明环境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科学选项, 追踪热点。审计机关在选择审计项目时, 一般会锁定热点问题或重点资金及时跟进, 这是审计时效性和监督关口前移的要求。宁波市审计局配合宁波市政府环境治理要求, 在2010年开展了建筑渣土治理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发现了宁波市建筑渣土、河道淤泥的主要处置方法是向海洋倾倒的不正确做法。宁波市审计机关没有简单采取批评的办法, 而是为了从根本上妥善处置城市建筑渣土, 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以达到经济、生态、社会的多重效益, 积极开展调查, 会同经委、城管部门, 走访科研院所, 探索消纳渣土、变废为宝的途径。他们协调各区, 寻找新型材料生产企业, 开辟新的消纳场所。提出了以下合理化方案:首先, 在源头控制建筑渣土, 就地吸收利用。建筑施工企业既是产生建筑淤泥的源头, 也是建筑渣土处置的责任者, 因此, 加强对建筑企业源头管理, 采取必要措施制约或规范建筑企业的行为, 鼓励和引导施工企业采用静压桩或其他打桩方式, 以避免工程淤泥的产生。科学设置渣土消纳场地, 严格按指定路线行驶, 按指定渣土场倾倒。规范弃土场管理, 所有渣土消纳场、弃土场必须依法取得消纳渣土许可, 确保无污染、无安全隐患运行, 入场道路硬化, 并设置冲洗设施, 严禁带泥上路, 严禁乱倒渣土。参照污水处理厂模式成立集中处理废弃土点, 根据中心城区渣土产生量合理布局设点, 分区域接收并集中处理建筑渣土, 并运用科学检测手段对渣土材料进行组份、颗粒分布、塑性指数等系统分析, 根据渣土的不同组分和品质进行分类处置, 用于填埋、绿化、制建材等, 最大限度提高渣土利用效率, 同时也能解决一些中小型企业缺少渣土堆放场地、处理能力弱的不足。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加强渣土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建设, 在渣土临时堆场附近建设渣土集中处理企业, 并就近规划陶粒、烧结砖等建材产品开发项目。其次, 实施运输建筑渣土的网络监管。经营建筑垃圾业务的渣土运输单位、车辆、建筑工地出土、渣土回填点 (卸点) 实现申报、受理、审批、发证、监管等步骤的统一管理。利用覆盖全宁波的GPS系统, 结合渣土营运证管理, 收费结算管理实现建筑垃圾的全过程监管, 减少建筑渣土垃圾偷倒乱倒现象的发生, 防止非法建筑垃圾业务车辆进入, 保证合法市场的正常运行。再次, 建立消纳场所, 资源化利用渣土。拓展资源化利用建筑渣土产品种类, 解决脱水、均化等渣土利用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加大对资源化利用建筑渣土项目和技术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重点支持开发利用建筑渣土生产的烧结保温隔热砌块、烧结清水墙装饰砌块、烧结陶板、清水墙装饰砖、铺地砖、广场砖、水利护坡砖和砌块、陶粒和陶粒砌块等建材新品, 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渣土年利用量在5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 由项目属地政府落实优先供给土地, 市区二级给予设备投资20%的政府资金补助, 墙材产品仍可在发展新墙材专项补助资金中列支, 非墙材产品由财政部门落实专项扶持资金列支渠道。以长效机制解决产业升级和渣土处置的好办法和出路。企业利用好了淤泥, 而且能把用淤泥生产出的产品销售出去, 让企业有利润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3) 明确目标, 提高效果。加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监督力度, 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不简单地以速度论英雄, 而是将经济发展的结果与形成当前结果付出的环境代价与生态代价进行对比分析, 以判断发展是否具有持续性。将环境保护责任纳入经济责任审计之中,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 是受托责任不断加强和委托人需求提高的必然产物。宁波市审计机关深入一线搞调研, 在市墙改办、发改委、城管、环保局等部门的配合下, 收集了大量的建筑渣土材料, 联合浙江大学的专家搞技术攻关, 对于建筑渣土的处理提出了切合可行的建议, 建筑渣土的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审计结果上报后已引起宁波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对改善宁波市的建筑渣土的治理状况取得了很大的作用。
三、运用环境审计解决宁波市环境治理问题的特点
(一) 从战略前瞻性上认识环境审计工作, 改革考核机制
环境绩效审计是公共支出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审计重点应当集中在对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效果上。为了发挥环境绩效审计的效果和审计专业化的特长, 宁波市审计局在建筑渣土处置过程中, 积极厘清环保部门、城管部门等与审计部门之间的职责, 建立部门联合会审制度、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公众参与制度、有关环保的重大决策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环境审计结果通报制度等, 定期向公众通报审计结果。这次建筑渣土处理结果之所以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于发挥了各部门的力量和广泛吸收社会公众的参与, 审计团队以审计机关人员为主, 另外邀请了具有丰富建筑渣土处置经验的墙改办公室的人员, 积极深入到一线调研, 掌握渣土处理企业的实际情况, 向政府提交简报, 积极争取政府对渣土处理企业的扶持政策, 鼓励渣土处理良性发展。同时改革渣土处置当地政府管理者的考核机制, 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纳入考核范围, 并且实行任期后责任追溯追究制, 以避免任期内的短期行为,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二) 转变环境治理中政府审计的角色
目前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是政府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部门要从“警察”的角色转换到“法官”。“警察”意味着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之间是完全的对立状态, 而“法官”则在对立的同时还需要通过相关合法措施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良性引领。宁波市在开展建筑渣土环境治理审计中, 实现了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的通力合作。审计部门积极发挥自身代表宁波市政府的角色, 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体恤被审计部门解决问题的实际困难, 告知其单位领导政府审计问责不是目的, 最终是确保建筑渣土的正确处理。在确保审计主体本身的执法力度和有效度的基础上, 达到审计过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更好的履行属于政府的责任。
(三) 审计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 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环
境绩效审计监督涉及面广, 工作难度大。审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 离不开有关职能部门协调帮助, 离不开审计对象的理解配合。因此, 作为审计部门, 一方面要主动向宁波市政府请示汇报工作, 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审计工作, 帮助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另一方面要积极与航运、城管、环保、水利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 努力争取方方面面的理解、支持、配合。环境治理涉及到社会公众的利益, 所以本次审计纪律、审计目标、审计程序、部分审计过程和审计事实等信息都向社会公众公开, 提升了审计执法的公信力, 变内部监督为社会监督。开发适合对外公布的审计结果载体, 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审计工作、支持审计工作、重视审计工作、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的局面。
在完善审计公告制度的同时, 还对环境治理相关负责人“责”作出明确的界定。如果环境治理举措不合格追查原因, 针对客观上的原因如制度不健全、法律不完善应提出改进建议。如果是主观上的原因如执行不力、管理疏忽应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鉴于政府审计只有建议权没有处罚权这一实际情况可能对相关责任人威慑力不足的现象, 提出了采取审计、纪检、司法、公安等政府各部门联合建立联席办事处的建议, 执行监督和协调项目运行的问责和处罚情况。不但提高办事效率, 也会使政府审计部门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作下充分行使职权。宁波市审计局在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建筑渣土, 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将绩效审计切入到城市环境治理中, 联合各个行政部门, 各司其职, 形成合力, 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环境治理问题的作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黄榕冰:《环境审计在太湖水污染治理中的实现机制与路径创新》, 《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3期。
环境治理应树立全局意识 篇11
现阶段,我国存在着全流域跨界断面和以地下水污染为主的跨界环境污染的状况。基于此,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下大力气解决现有体制下的综合性区域跨界环境污染问题。在2013年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对以地下水污染为主的跨界环境污染,以及全流域的跨界断面污染问题皆予以了极大关注。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时候,希望寄托于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这种跨越式发展必须在跨越环境污染的阶段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对于四川省来说,树立全流域治理有责的意识,对充分调动四川全流域上游和下游治理的内生动力,共建四川洁净秀美的母亲河,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政府要统一行动
全流域省域范畴内的跨界治理必须要有省辖各地政府的统一行动,这是四川省多年来在省域范畴内饮用水水源乃至河流跨界治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共识。
早在2006年,四川全流域各地政府就在全国率先完成了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共划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46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3472个。
2008年以后,四川全流域各地政府又连续几年开展了治理省域内饮用水跨界水源地环境污染的专项行动。进一步取缔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在保护区内统一规范设置界桩、界牌,对二级保护区内的现有污染源进行取缔和规范,强化了保护区内所有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管理。
这不仅抑制了以地下水污染为主的跨界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为2011年以来省域范畴内岷江、沱江流域各地政府试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积累了前期经验。
制定可行的制度规范
全流域省域之间和省域内的跨界治理必须要有相应的可行制度规范。由于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对河流治理的迫切性和总体目标有差异,这就不仅需要国家或上一级政府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统一规划,更需要通过建立跨省界或省域内的跨界水污染联防联控及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和执行相关法治制度,健全和完善相关机制等一系列手段予以综合考虑。
只有如此,省域之间或省域内跨界全流域的各地政府,才能用健全的法治制度积极完善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
树立全民意识
省域之间和省域内的全流域跨界治理必须要树立全民意识。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可见,“共饮一江水”的全体人民群众都要对江河流域的跨界治理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亦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出现“上游无所谓、下游空兴叹”之窘况。
要做到这一点,全流域省域之间和省域范畴内跨界治理的各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皆应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要求,在跨界环境污染这件事上树立全民意识。做到全民参与、通力合作、共同决策、共同治理,这才可能实现省域之间和省域范畴内跨界治理的全流域清波永荡漾。
链接看点:
跨界污染的的原因与症结
就国内而言,跨界环境污染主要是指跨越行政区域(省、市、县等)的环境污染。它的法律权利义务关系复杂,既存在污染者和受害者之间的民事关系,也存在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污染者之间的行政监管关系。
究其根本,地方政府因保护“行政区经济”利益牺牲流域水环境为代价,是跨界水污染问题愈演愈烈的主因。而由地方分割、部门分割引发的流域治理碎片化,是造成跨界水污染治理效果不彰的症结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报》
“长三角”共同推进跨界污染治理
2013年5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同签订了跨界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方案。主要从建立各级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机制、开展联合执法监督和采样监测、协同处置应急事件等七个方面加强合作。
——新华网
“十三五”首都环境治理再加码 篇12
“十二五”收官之际,除要对“十二五”进行总结之外,各省市还要科学地制定“十三五”发展目标,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两山论”,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地方发展的重中之中。
以北京市为例,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与国际比肩,但受雾霾影响,其生态环境仍需改善。进入11月份以来,北京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连续20天的雾霾天气。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减少重污染天数,11月25日闭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制定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并提出,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青山绿水蓝天常在。“十三五”期间将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对各类污染源实施综合治理,使2020年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5%左右。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表示,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要继续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下大力气打好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各方面的工作都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同时,也将执行机动车第六阶段排放标准,全面淘汰老旧车辆,提高新能源车使用比重。
狠治大气污染:北京“十三五”PM2.5年均浓度下降15%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前10个月,北京市PM2.5累计平均浓度为69.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8%。
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PM2.5浓度的显著下降,得益于今年本市治理大气污染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今年前10个月,北京市共淘汰老旧机动车31.3万辆,提前超额完成淘汰20万辆的年度目标任务,三年累计淘汰116万余辆,目前基本实现道路上无黄标车行驶。在燃煤控制方面,实施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5900蒸吨,超额完成3500蒸吨年度目标任务,城六区基本无燃煤锅炉。完成旧城剩余3万户平房采暖改造,核心区基本实现无煤化。国华、京能两大电厂关停,更是将全年燃煤消费总量从1760万吨降至1300万吨以下。
根据2015年6月底北京“十三五”规划调查结果活动,“环境篇”问卷调查主要围绕居民最关心的环境保护与治理问题开展,其调查结果显示,民众最希望解决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居首。
而为了治理大气污染,从2015年11月初开始,北京市启动了新一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行动,并一直持续到2016年3月底。同时,环保部门也结合冬季污染特点和全年污染物控制重点,主要围绕燃煤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露天焚烧三类环境违法行为开展,重点检查锅炉排放情况、在线监控设备运行情况、燃煤锅炉房煤质情况、无照生产销售劣质散煤、经营性小煤炉、重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单位、露天焚烧垃圾枯草树叶等7项内容。
此外,受地形地貌和产业分布影响,北京南部区域的空气质量历来都比北部差。未来三年,北京市政府也决定向城市南部区域大气污染痼疾动刀。如今,北京市已建立了南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保障制度,计划通过财政投入、拉动企业和社会投入等方式共同投资300亿元,集中用两到三年时间加快治理,以南部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推动全市空气质量的提升。
据悉,自2016年1月1日起,北京市也将严格按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强化政府责任和精细化管理,提高违法成本,督促企业承担责任。环保部门也将依据新大气法,重点打击重点区域、重点单位存在的大气类环境违法行为。对屡教不改的企业和存在问题较多的乡镇、区县,依据新大气法的要求,将对违法企业负责人和相关政府负责人进行约谈,督促整改。确保“十三五”时期,实现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5%左右的目标。
治标转向治本:全球最严“京六”标准拟2017年实施
2015年6月底的北京“十三五”规划调查结果还显示,多数人认为在大气污染治理中首先要控制机动车污染。国家机动车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颜梓清也曾表示,一辆高排放车辆排放的污染物,可以达到正常机动车的10倍以上。机动车尾气排放一般距离地面1~1.5米,其所产生的“呼吸带”污染物极易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特别容易对孩子造成危害。
“对北京这样的城市来说,机动车污染是主要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车用燃料排放实验室主任岳欣说。北京市环境保护局2014年发布的一项PM2.5来源解析结果则证实,机动车对北京市大气污染造成影响最大,约占60%。
“根据美国、日本等国治理空气污染的经验,以及这些国家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主要是控制机动车排放总量,重点是削减在用机动车污染量。”颜梓清认为,治理雾霾首要是治理汽车尾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不能再继续停留在以往的“合格”绿标车上,而应当用排放数字多少推进管控汽车尾气排放。
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李昆生也介绍,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市空气质量要想达到国家控制质量标准,各种污染源都要不断消减总量。作为重要污染源的机动车污染排放总量,则需要大幅度消减,因此北京市未来实施更加严格,乃至最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才是改善大气质量的必然举措。
“现在有着‘全世界最严格机动车排放标准’之称的‘北京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草案,目前已进入审定阶段。” 李昆生进一步介绍,“京六”标准计划于2017年12月1日实施。
据了解,“京六”机动车排放标准,对于轻型汽车,将在“常温”、“低温”、“蒸发”等方面同时加严,控制加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排放新标准将比目前实施的国五标准加严约40%。对于重型车,将借鉴欧六重型发动机排放标准,制定发动机和整车排放标准。对于油品,汽油方面将进一步降低烯烃、芳烃等指标;柴油方面将进一步降低多环芳烃、密度等指标。
结束重度污染: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的宜居城市
深刻认识“十三五”时期北京发展的目标任务,构建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消除河道黑臭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的宜居城市。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邓乃平介绍,为提高北京的环境承载能力,打造宜居城市,未来“国家公园”建设将通过专家的规划论证,先行试点,构建环首都国家公园。
开展京津冀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试点,增强北部和西部山区生态涵养功能,共同推动京东南大型生态林带、大外环城市森林圈和环首都国家公园建设。比如,雾灵山区域,可依托河北省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雾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海坨山区域,可依托河北省大海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在百花山区域,可依托河北野三坡、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形成环首都国家公园。
此外,北京市还将加强污水收集处理管网设施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实施企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完善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预计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河道黑臭水体。对此,北京市环保局水和生态处处长韩永岐表示,北京市将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同时加强再生水的循环利用,使地表水流动起来,这样才能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
目前,北京市的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再生水注入河道后是截断性的,没有实现全部河道的贯通。韩永岐说,“一方面,这里面有水量不够的原因,现在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再生水生产量都不够。另一方面,很多污水处理厂建在河道下游,需要把处理后的再生水调到上游去,因此需要开建一些工程。根据规划,预计今年年底可以基本完成施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