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课例

2024-09-23

阅读课课例(共4篇)

阅读课课例 篇1

对于高中语法, 很多学英语的学生都感到头疼, 没有兴趣, 句子看不懂, 从而对英语学习渐渐失去信心, 成绩更是提不上来。面对这种情况,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不得不深思, 该怎么办?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县级中学, 大多学生来自农村, 没有太多的语言感受环境, 初级中学教学水平相差较大, 升入高中后, 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明白, 老师讲课用到一些语法术语, 他们就无所适从的样子, 让老师进退两难。而语法又几乎在每个句子, 每个篇章中存在。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成绩的提高。随着全球化的到来, 外语素质已经成为联合国衡量一个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学好外语对于个人和国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是提高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 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语法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原来教语法, 也难怪学生厌学, 一节课就是老师在讲, 结构、连接词、句型、注意事项, 来回罗列的全是一二三四, 铺天盖地抛向学生, 弄得他们晕头转向, 睡眼朦胧。我们的确需要改革。老师首先要改变观念, 把原来的老师教, 学生学转化为老师引领学生体验英语, 在体验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言交际的能力。在我省新课改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 给我们提供了改革的平台和良好的契机。趁着改革的东风,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努力找出一条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通途。在本学年的教学中我很注重运用了一些新课改理念, 有暑假时全省统一培训, 也有省教科室教研员传达的新课改信息, 使我们受益匪浅。我做的一节语法课, 受到同行及上级领导的好评, 总的来说体现了新课改信息与趋势。下面和大家讨论一下这节课。

这节课是关于高中英语模块三第四单元的语法——名词性从句, 主要是主语从句和表语从句。因为刚学完本课的Reading部分, 所以第一个教学任务是复习。复习本课的重点单词及词组, 以及重点句型。复习往往是学生做得不到位, 而且有部分学生不太爱参与的项目。那么, 就要求老师改变一成不变的做法, 比如老是叫几个不错的学生去黑板听写, 或说出词组、句子。大多数学生缺乏积极性。我尝试着改变战术, 紧密结合课本把单词设置在句子中, 做单词拼写题, 打在大屏幕上, 逐一出现。也不点将, 打破过去学生被动做的模式。把全班按照作为分成四个大组, 按要求进行竞赛。结果学生争先恐后到黑板抢答, 为本组得分, 积极性特高。第一个活动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合作意识, 参与意识, 课堂达到第一个高潮, 首战告捷, 师生处于愉悦状态。

另外我选用的复习句型, 也是本课的语法句型——名词性从句, 从而引出本课重点。这两种从句在讲解课文时, 逐一分析过句子结构, 所以学生已经有了大概了解, 而且课本语法部分也有简单总结, 所以在准备这节课时, 我感觉没有必要再逐一列举, 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但是学生水平不一, 我决定采用小组讨论形式, 小组成员互帮互助, 有组织者, 有记录员, 有发言员。但老师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统管全局, 首先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目:那些词可以引导从句;从句该用什么语序;连接词在从句中充当什么句子成分等。而且让学生发挥分析想象能力, 看小组还能发现什么问题。讨论开始, 每个成员真正各抒己见, 进行总结归纳。我在教室巡回, 进行当场指导或提问。讨论结束时, 各小组跃跃欲试, 纷纷拿出自己的观点, 场面热烈, 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一些思维活跃的小组, 还通过比较和平时自己的发现, 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在这类从句中连接词whether和if有什么区别。真的很佩服学生的能力。我感到由衷高兴, 这打破了原来讲语法老师一个人的舞台的局面, 让学生参与进来,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正是我们新课改的要求。这也是我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 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达到全员、全程、差异、主动参与, 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本点了解之后, 要让学生体验。直接让学生去翻译句子太枯燥, 学生没兴趣。知识来源于生活, 再贴近生活、融入生活, 会体现它的生命力。于是在这个环节, 我采用了生活图片, 再调动学生兴趣, 首先一幅图片是教我们班的一位年轻教师, 与学生关系特别融洽, 教师节大会中抓拍的, 甜甜地微笑着, 学生一看照片, 热情来了, 于是我及时引导:Why is he smiling happily?然后又打出一个补全句子题, ______ (他为什么笑得那么幸福) isn’t known.一个生活化的句子生动地显现出来。结果学生很容易填出句子, Why he smiles happily isn’t known.然后几幅图也是使他们感兴趣的, 由军训图片, 校园生活等。学生在谈笑中学会了基本造句, 而且意犹未尽。

语法学懂了, 学语法实质在于运用, 不然就没有了它的灵气。怎样运用语法让学生乐学呢?这是难度较大的环节。根据课后练习Discuss the topic“My problem”, 运用表语从句和主语从句进行对话练习。把语法融入生活, 升华到日常运用。这个环节学生有切身体会, 所以有东西可说, 另外根据老师提示句型, 进行讨论, 学生对话有声有色, 妙趣横生。一节课在欢声笑语中结束。

课后聊天时, 学生告诉我这节课轻轻松松学会了原来觉着很难的知识。而且听课老师和领导座谈时对这节课评价也很高。老师微笑教学, 态度自然。学生全员参与, 气氛活跃, 师生 (包括听课老师) 愉悦。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而且符合我省新课改培训的语法教学模式改革原则:先感性, 后理性;运用探究式和发现的方法;培养语法意识, 发展语法运用能力。用领导的话说, 本节课照顾到了各层面的学生, 考虑学生实际水平, 有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 合作意识, 很有新课改气息。从而我也在深思我们的教学。省教研员有一段话, 我感触颇深:“教育离不开知识的传授, 但只有融入生命的知识, 才有价值, 才能成为生命发展的营造和构成。”

阅读课课例 篇2

甘溪初中 赵蕾

近年来,英语学科考试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阅读量加大、生词数增多、问题细节化等。阅读不仅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信息、参加外语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水平及解题能力,已成为当前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阅读、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方法以及提高阅读理解水平的最有效平台。但是,许多英语教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我们紧握“讲练结合”的法宝,批阅如山,学生成绩却不如人意;我们孜孜以求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不遗余力,学生课堂表现仍是云里雾里,一片茫然。为什么呢?我认为,这跟缺乏预习有关。教材中阅读课的特点是内容多, 信息量大。教师如果不认真对待预习这个环节, 学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尝试把预习纳入整个教学过程, 放手让学生自学, 同时加以精心地组织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句话强调了预习的重要性。所谓课前预习,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学生预先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增强听课的针对性。而且可以回顾与新内容相关的已学过的旧知识。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所以说预习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许多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阅读课课文预习时,往往流于口头上的布置,通常都是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对阅读效果也不做检测,缺少有效的指导和监控手段。许多学生在对课前预习的认识上也存在偏差,如,有的同学说,反正上课老师要讲,何必事先伤脑筋,白费时间呢?有的同学讲,课后复习、练习、作业就够多的了,哪有时间预习?学习吃力的同学则认为:老师讲我都听不懂,预习就更不行了。有些同学则习惯于“上课听老师讲,课后围着习题转,考试之前拼命干”的残缺式的学习方法。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准备,预习抓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相反,如果预习抓得不好,就会学得被动,课堂效率就低。因此,如何把预习落实到位,使预习更有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课的课前预习谈一点体会: 在教学中,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结合初中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了以下阅读课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得学生的预习更有效,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

一、课文单词预习

单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离不开句子,句子离不开文章,文章离不开语境。英语是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如果脱离语境背单词,是难以熟练掌握并恰当运用单词的。词汇预习就是培养学生会读、会认、能理解的能力。牛津英语教材中词汇量大, 尤其是在阅读课中,事先让学生在预习课文中有效地理解生词和记忆生词,那么,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就能扫清单词障碍,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1.要求学生看着音标,先划出单词对应音标里的元音音素,接着在单词音标里标明音节点,然后尝试着根据音节拼读单词。然后听录音核对一下,看看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如有不对的地方马上纠正。

2.了解该单词的词性和词义,并找出这个单词的所有派生词,包括词性,词性的变化或是近义词反义词等,扩展词汇量

二、课文朗读预习

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要求,也是最简单的预习方法,因此也是使用最多的方法。阅读课中课文的语音语调的预习可通过跟读课文录音来进行。学生第一遍可以静听录音,熟悉整体语音语调。第二遍分段听录音跟读模仿,并有意识地用铅笔在轻重读、连读、升降调等地方作标记。第三遍是不听磁带,自己读,通过多次试读而流畅朗读所学句型和课文,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时间允许的话还可合上书本听录音跟读。这样通过反复听、跟读,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感,正确的模仿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文理解预习

阅读课文预习任务的布置不可仅仅停留在课文表面的阅读,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深层阅读。在布置阅读预习任务时,可以给学生设计灵活多样的自学任务:比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句子正误判断;比如理清课文的信息线索,进行填图列表;比如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进行回答;比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对课文细节内容进行提问,等等。学生可以依据预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进行自理、自学、自悟,逐步养成正确的预习方法和良好的自学习惯,同时阅读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课文语法预习

语法一直是困扰初中学生的一大难题。语法难度很大,花得时间也多,约占整个英语学习的70%左右,我们的英语使用得如何,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的语法掌握程度。但是很多学生语法规则能背得滚瓜烂熟,而真正运用时却不知所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教学生背条条框框,不如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动手,自己去找规律、找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活用语法的效果。因此,在扫清单词障碍后,让学生在预习课文过程中,划出课文中的难句或重要的单词或知识点,利用手头的资料,如《一课一练》等,分析难点,独立解决问题。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不必过于“纠缠”,可在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一起解决。通过分析语言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理解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阅读教学侧重于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阅读教学是为完成从“知识向能力过渡”进行转化的实战。读得懂,然后才说得出。阅读理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一定要充分抓好阅读教学的课前预习,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英语教学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初中思品课课外阅读指导 篇3

提倡学生课外阅读, 也不是放任学生天马行空, 在纷纭复杂良莠杂存的阅读文本中盲目涉猎。应该加强指导, 帮助学生保证阅读的质量和效益。人人认为, 以下的指导工作应该力求到位:

1.课内课外结合, 优势互补

课外阅读并不是孤立的, 它是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该提醒学生, 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要适当结合课程内容, 这样课堂教学就自然起到了指导课外阅读的功能。反过来, 课外阅读又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促进了课内知识的学习。这种良性循环使课内课外产生了强烈的互补效应。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进一步理解课内所学的知识, 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进而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 在教学七年级“珍爱生命”时, 鼓励学生阅读较为浅显的《科普知识百科全书-生命知识篇》、阅读知识与感情交融的冰心的《谈生命》、阅读丰富诱人的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 都有助于扩展和加深关于生命的认识和感受。因此, 课堂教学是“必须”的, 而课外阅读则是“必要”的。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做好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发挥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 利用课外阅读的补充优势, 才能进一步增强思品课的思想教育功能。

2.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积极撰写思品小论文, 培养思想品德意识

课外阅读中读写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第一, 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 必要时应做好摘录, 并组织交流, 以相互借鉴, 共同提高。第二, 指导写读书心得。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知识, 但这还仅仅是阅读的初级阶段,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撰写阅读心得的指导, 要求学生定期写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慨与独到见解, 发表自己观点。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 鼓励和要求学生把所读材料中的正确观点、典型事例、焦点现象以及热点问题进行相应的记录, 积累属于自己的思想素材。

3.开展综合阅读实践活动, 提升思想品位

通过一个阶段的课外阅读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 心得体会;也可以组织辩论会、新闻发布会、时政讲座;办手抄报、黑板报、墙报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提高学生认识、判断、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 看到社会生活中的正与反、美与丑、是与非, 并能自觉地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 自觉树立良好的是非观、价值观, 进一步发扬优点和长处, 较正缺点、弥补不足。

4.实施有效评价,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反馈, 可以促使学生不断调控自己的课外阅读行为, 改进课外阅读策略, 激发出学生更强大的课外阅读动机。

进行模糊评价, 立足学习进步。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 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思想进步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堂学习的评价方法那样运用听讲效果、感知程度,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挥程度等要素进行评价, 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 从总体上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 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 增强自信心, 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大量的课外阅读常常促使学生开始独立地提出质疑, 发表不同的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思考, 敢于质疑, 用审视的眼光、批判的态度从书中汲取养料, 并以主人的态度运用和创新, 达到“书为我用”的境界。

注重过程评价, 着眼素质提高。课外阅读是一个“外引素材, 内化感知, 提高素质”的过程, 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成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指出“对学生思品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 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 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据此, 应坚持渐进性的评价原则, 在追求课外阅读评价的结果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对课外阅读过程的评价。

阅读课课例 篇4

--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何春芬

摘自:《浙江教研网》

一、设计思想

基于音乐教学是一种美学的欣赏的教育理念,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基础,通过对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这一中国20世纪初音乐教育运动的背景、来源、意义、艺术特征的感受、介绍以及风格的剖析,达到对学堂乐歌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风格与内涵本质的感受把握,理解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本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以经典的学堂乐歌代表歌曲作为音乐欣赏范例,侧重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堂乐歌文化融合的角度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魅力,为音乐艺术教学提供一个特别的视野。教学过程以直观感受原则、启发性原则为基本指导,同时又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与内涵、风格、本质的挖掘诱导及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积极意义的把握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感受学堂乐歌,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学会一种理解欣赏的路途。

本课遵循以下的设计特色:

1、情境导入,直入主题

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调、思想内涵等都与现今学生传唱的歌曲相距甚远,因此,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欣赏的情境,产生想听、爱听学堂乐歌的愿望,是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课前,我首先播放一首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揭示上课的主题----校园歌曲,然后通过范唱教师自己学生时代的校园歌曲,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紧接着借助这个情境,揭示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让学生循着百年前的歌声,把日历一页一页往回翻。

2、对比感知,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随时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突出知识的特点。如《两只老虎》和《国民革命军军歌》的对比演唱和欣赏,体会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两个版本《祖国歌》【歌词不同、节拍不同,但曲调都是采用当时在全国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传统乐曲《老六板》】的对比欣赏,感受学堂乐歌一曲多填的特点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区别和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听唱结合,体会特点 高中音乐欣赏课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被动聆听的境地,慢慢会失去他们主动欣赏的愿望,因此,在课堂中我始终注意让学生动口唱,来提高学生主动欣赏、参与课堂的程度,通过听与唱相结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交流,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体验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强大的震撼力。

4、动静结合,表现参与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既有安静的聆听和思考,又有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参与,使他们在思考和讨论中掌握知识,在活动中加以运用和巩固。在本课的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后,我有重点地安排了“唱唱填填”活动,我给学生提供王维的诗《山居秋瞑》,让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旋律为诗配歌;然后一起演绎用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唱《送别》的曲调。这样不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兴趣。

二、教材分析

《沈心工与李叔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将此节的授课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

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学堂中“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由学校而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提供了经验。

本课包括学堂乐歌概念、历史来源、艺术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社会价值等内容,是音乐鉴赏模块的一个重要特殊的不可缺少的区域,它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运动的先河,在了解中国音乐历史文化、欣赏并理解其对于社会进步意义具有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

1、对高中生来说,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及音乐家他们不是太清楚,甚至在当前流行音乐无孔不入的今天,对于学堂乐歌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排斥,但同时,高中学生对我国的近现代史已具备一定基础,故对音乐作品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风格特点容易理解,这是上好本课的一个有利因素。

2、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与对音乐的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欣赏能力,在本课程的相关方面主要表现在对流行的校园歌曲有一定的涉足。但这种能力与认知基础却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学生对学堂乐歌特定的音乐文化意义存在一定鉴赏体验困难,产生情感背离问题,表现为情绪上不喜欢、体验上不共鸣、思想上不重视。因此改变这一状况是上好本课程的关键,也是课程设计成败的重要体现。

3、学生更多的喜欢当今的流行校园歌曲,对比检验、模仿是其学习策略的方法。在对其特有的艺术特点了解之后,少数学生可能试图进行其曲调填词方面的创作试验。

四、教学目标

本课程设计将融合体现课程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价值导向等多个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

1、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形式即学堂音乐的概念、艺术特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

2、通过其背景及意义熏陶,对中国新文化音乐教育运动历史的了解,培养一种民族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实现音乐的情感与社会价值导向的统一。

3、通过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艺术特征及其创作手法的理解,经过作业设计,通过合唱、伴奏整体协调的课堂表现,进一步实现从历史、文化、社会、音乐理论等多角度对学堂乐歌的理解欣赏的方法与创作技能、合作技巧。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教学难点】:“学堂乐歌”的创作及意义。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情分析,采用以互动、情景课堂体验共鸣、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策略与方法,并注重综合运用:

1、教学设计始终围绕课程中学生的情感背离与音乐社会价值取向的融合这一困难目标与技巧。从情感喜好的流行校园歌曲导入,以时空切换的技巧,从历史的背景上习来,从课堂作品的现场体验共鸣,到对其艺术特征的点拨、归纳,做到立意深远而收放自如、藏而不露,采用多角度多视野的方法,让学习欣赏成为诱导下的一种自在的愉悦行为,一种自发的感受、欣赏、接纳、升华路径。

2、注重课堂的实际体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演唱方式、包括教师范唱、学生听唱、哼唱、齐唱、或师生间的合作演唱,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聆听、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认识理解歌曲的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进而达到熟悉和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的目的。

3、发挥老师的平台搭建作用,综合运用丰富的历史、社会、音乐史等人文知识真实生动地勾画课堂内容背景,为鉴赏创造体验的基础空间。

4、摸索一种从源自情感喜欢这一第一学习力量之外的社会责任与意义的路径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意义的新的认知教学方法。音乐是愉悦的,但它不是音乐的全部,改变这一认知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创造灵活地运用对象、时空变换的技巧,采用直观感受、老师介绍、剖析、揭示相结合等多层次的教学剖析手段,采用对话交流的方法,挖掘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与积极的社会意义,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培养对音乐的意义的理解和由此激发的热爱。

5、做好作业设计与课余节目设计、演练的引导,通过对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的挖掘及创造手法、技巧的运用,以学堂乐歌的形式创作校园歌曲的作业设计和来体会实践掌握拿来主义的音乐创作手法,并通过将其设计成演练节目作进一步的技能与合作、演奏、歌唱的训练。

6、运用多媒体,采用文字、图象、声像等现代教学辅助工具,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的能动。

七、课前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找出自己平时所知道或喜爱的校园歌曲并练唱。

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有关歌曲的练唱与有关资料的准备。

教学环境要求:音响视听系统、多媒体播放系统。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同桌的你》。

2、师唱《童年》。

【点评】:通过学生与老师两个不同年代的校园歌曲的演唱、欣赏,感受校园歌曲琅琅上口的旋律、贴近校园生活的歌词,并揭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3、欣赏《体操----兵操》、《祖国歌》两首学堂乐歌。

【设问】:你对这两首歌曲的总体感觉是怎样的,你了解这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吗?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师小结:时间的河流以川流不息之势奔向未来,转眼,我们已经身处21世纪了。20世纪曾被称为是普通人的世纪,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哪个时期能够象它那样,对所有的艺术进行如此之多的探索:从文学到音乐、从舞蹈到雕塑、从戏剧到绘画……可以说这是人类艺术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现在,就让我们在一曲曲曾经感动过无数人心灵的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声中,把日历一页一页往回翻。

(二)、新授过程

1、学堂乐歌的历史

(1)、学堂乐歌的概念、产生背景。

(2)、学生齐唱欧洲儿歌《两只老虎》,然后一起演唱《国民革命军军歌》,体会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

【点评】:从学生熟悉的歌曲着手,以时空切换的技巧,从历史的背景上习来,从课堂作品的现场体验共鸣,到对其艺术特征的点拨、归纳,做到立意深远而收放自如、藏而不露,采用多角度多视野的方法,让学习欣赏成为诱导下的一种自在的愉悦行为,一种自发的感受、欣赏、接纳、升华路径。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1)、欣赏歌曲《送别》,了解李叔同。

【设问】:你听过这首歌曲吗?它的词曲作者是谁?你对这首歌曲的总体感觉是怎样的,你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吗?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后师小结。

(2)、学唱歌曲《送别》

用u哼唱;朗诵歌词;运用领唱、轮唱等手法演唱。

(3)、用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唱《送别》的曲调。

师提供王维的诗《山居秋瞑》,让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旋律为诗配歌;然后一起演绎用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唱《送别》的曲调。

(4)、欣赏《祖国歌》

【设问】:你认为这首歌曲在曲调上有哪些特点?

对比书上的《祖国歌》曲谱,有什么不同?

(5)、介绍“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欣赏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设问】:对照歌词看看这首歌曲是否容易理解?它是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说说这首歌曲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它的主题出现了几次?)

【点评】:在新授这一环节中始终注重课堂的实际体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演唱方式,包括教师范唱、学生听唱、哼唱、齐唱、或师生间的合作演唱,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聆听、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认识理解歌曲的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进而达到熟悉和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的目的。】

3、小结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

(三)、总结评价

1、探究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

【点拨】:师: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首歌曲的歌词以及曲调,想想这些歌在当时起到了哪些作用?同时这些“学堂乐歌”对我国今后的音乐发展特别是声乐创作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学生讨论后交流。

【小结】:

师小结并揭示学堂乐歌对于近现代音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其更深刻的含义:

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2、课堂总结

师:在一个人的成长经验中,童年时代的生活是影响一生的第一层底色,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我们那个时候玩什么?我们那个时候做什么?我们那个时候唱什么?我们那个时候读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自己的图景。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没有阅读,也可能没有玩具,但不可能没有歌声。

就让我们在这熟悉的《送别》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展示方法,辅以板书突出以下重要的知识脉络结构:

1、学堂乐歌的来源与概念。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沈心工、李叔同,代表作《体操--兵操》、《祖国歌》、《送别》。

3、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内容积极向上、伴奏较简单、选曲填词、文白兼用等。

十、作业设计

上一篇:预后措施下一篇:高中语文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