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

2024-05-08

课课练(共11篇)

课课练 篇1

当前,由于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课课练”又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各种声音都在强调“课课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体育课中“课课练”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课课练”的核心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甚至,有的地区在进行优质课评比时,把是否安排了“课课练”作为评优的必备条件,没有安排“课课练”的课评优一票否决。

“课课练”是在80年代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被提出来的,其具体表述是“有些简单易行、发展身体素质的教材,要争取课课练”。于是“课课练”在中国学校体育界迅速获得广泛关注,被异常重视。教学实践中对“课课练”教材的选用、组织教法都有广泛的研究,对定义的内涵与外延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果丰富。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对于什么是“课课练”学校体育界形成了统一的认识。笔者通过整理认为,所谓“课课练”就是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每一节体育课中专门安排8~10分钟的时间采用简单易行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身体素质练习,是课的组成部分之一。该定义充分说明了“课课练”的目的、途径、内容和形式。

提倡“课课练”必须课课安排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三个:

一是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体育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课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是体育课功能就是增强体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课程功能回归的具体表现。

三是“课课练”是矫正新课程关注兴趣致使学生体能下降的具体措施。然而,“课课练”的作用真的到了每节课都必须安排的地步了吗?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一、“课课练”三问

1.“课课练”真的是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有效手段吗?

“课课练”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校体育自然成为了被关注的焦点,体育课中“课课练”就再次成为关注的重点。但是,“课课练”真的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手段吗?

笔者认为“课课练”效果十分有限。我们知道,体质的改变需要量的积累,运动负荷(主要是指生理负荷)的持续刺激,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刺激量就是指练习的量,包括练习的时间、练习次数、总距离、负重总量等。有效的刺激要遵循超量恢复的规律,刺激时间间隔要适中,刺激时间的间隔太长,没有产生超量恢复,机能能力将会依然保持在原有水平上。在中学每周2~3次的体育课中,每次安排8~10分钟的“课课练”,除去教学组织时间,学生真正有效练习时间非常有限,学生一周由此获得的练习时间不到20分钟,在一周7天的时间中仅增加20分钟的练习时间,对人体的刺激量是远远不够的,且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太长,对提高机能能力的效果大打折扣,由此,“课课练”对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问题作用十分有限。

2.体育课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知道,教材选取的依据应该是教学目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立了目标统领教材的课程体系,体育课堂教学教材的选择是根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来确定的,笔者认为,每一节课必须安排“课课练”,缺乏依据。新体育课程标准将学习领域拓展到了多个方面,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由此也丰富且多元,既有传统大纲追求的身体健康、运动技能的目标,也建立了新的目标体系,课堂教学目标当然就不仅仅是身体健康领域的内容。教材的选择也应该紧紧围绕不同类型的目标来进行选择,而不该不问青红皂白硬加上以实现身体健康目标为目的的“课课练”。为达成不同类型教学目标,教材的类型也应有所区别,如果要达成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教学目标,教材的选择就应该偏重于学生间的交往与互动。要达成运动技能课堂教学目标,就应该偏重于概念讲解、渐进练习。要达成身体健康的课堂教学目标就应注重学生的身体练习,关注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任何生硬、机械安排的教学内容都不符合教材选择的科学性。

我们知道一节课40分钟左右,除去开始和准备部分10分钟左右和结束放松部分8分钟左右,一节课基本部分的学习时间就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再硬性安排8~10分钟的与主教材毫不相关的“课课练”,本次课主要内容学习和练习就只有10钟左右,这不利于教学的完整性,碎片化的安排难于技能掌握,重点突破。

3.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关注运动兴趣之过吗?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来,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该标准指出,“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显然,这里强调学生兴趣,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内驱力,是为更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服务的。个别人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关注运动兴趣是造成当前学生体质下降的直接原因,这显然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误解,没有了解运动兴趣、运动参与、体质增强的内在逻辑关系。新课程关注运动兴趣是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学组织、教材处理、教法学法等方面注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不是一味的为了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更不是根据学生“不感兴趣”放弃教育价值高的学习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体系中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一个核心目标呈现,足以见得新课程对身体健康的重视,重视身体健康当然就不该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由此,从课程理念上并没有否定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新课程推进的初期,由于新课程学习领域目标的拓展,让大家把更多关注点放在了新的学习领域,如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参与的学习上来,对身体健康部分关注相对较少,使部分人产生了新课程不再重视身体素质提升的错误认识,将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原因归结到新课程的实施上来,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归因,也曲解了新课程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价值追求。

二、“课课练”两策略

1.将体育课的“课课练”改为学校体育“天天练”

如前面提到,“课课练”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效果非常有限,而增加学生学校体育活动时间安排,加大运动负荷才是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关键。我们知道,即使是一个完全不懂运动技术的学生,如果让他每天自由游戏活动到足够的量,和他身体健康相关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指标都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想想乡村的儿童,即使在学校没有上过体育课,但每天呼啸山林、嬉戏田野的游戏活动也让他们从小身体健壮,这完全是自然游戏的结果。简单地说,只要有足够的身体运动负荷,身体健康就有了基本的保证。当然,学校体育作为人类的一个教育活动,肯定不会只停留在一种“自然游戏”的状态,他还更应该上升到一种“审美游戏”的状态,因此,理性规则的获得就成为了必然,是否具有理性审美,这也是区分人与动物游戏的一个方面。理性审美的获得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实现,他需要具有先知先念的导师引导,这个主阵地就是体育课堂。课堂中我们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包括身体健康的知识与方法的获得,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育态度的引导、体育审美的形成、体育精神的确立等等。身体素质的提高应该重点放在学生自由活动中。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启动的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要求,落实每天运动一小时的具体要求,组织好包括课间活动及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每天都在保质保量的“练”,这才是解决当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理想的有力手段。

笔者认为,即使把课课都安排成身体素质“课课练”的内容,完全不考虑安排其他领域的学习内容,每节课练习密度都在50%以上,中学生有效的练习时间一周都很难达到一小时以上。小学增加到每周4节课,练习时间一周也达不到2小时,指望体育课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效果甚微是显而易见的,何况仅仅增加每周两次8~10分钟的“课课练”呢?

在如何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部分欧美发达国家课业负担远远低于我们,每天半天课,其余时间都是学生活动时间,各种俱乐部活动、联赛贯穿整个学年。尽管我国目前难以做到半天上课半天活动,但我们只要坚持落实阳光活动一小时,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也一定会效果显著。

2.把“课课练”变成课课练

健康第一是体育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健康当然包含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少不了身体素质的提高。把“课课练”这种形式变为每节体育课“以练促健康”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的每一各环节中去。从教材选取,目标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等环节都要贯穿一个主线,这就是“练”。在目标的确立方面要注重追求身体健康的价值;在教材选用方面要挑选具有体育教育价值的内容;在组织教法方面要再次强调精讲多练的原则,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参与到练习中来,提高身体素质;在评价一节课时应该整体把握运动负荷,对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运动强度指数和练习密度指标应作为关注的重点。笔者强调正确定位体育课的功能,不要过于片面强化体育课对提高身体素质的功能,并不是要摒弃体育课对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体育课追求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素质也是体育课目标的一个部分,但不要每次课都必须在形式上划出固定的时间,固定类型的练习,这样机械理解会窄化体育课的功能,也会让完整的体育教学设计支离破碎,甚至出现为课课练而“课课练”,全然不管主教材的内容、性质,安排内容与课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即使是80年代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也只是要求发展身体素质的教材,要争取“课课练”,而不是每一节课必须要安排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有利于学生身体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相反,如果教材搭配得不科学,就会造成许多干扰、影响教学效果。

体育作为一门综合实践类的课程,具有“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学科特点,练习本身就是他的主旋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是上体育课就少不了练,体育课本身就是一个课课练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课课练”就是一个伪命题。单纯强调一个领域的作用,忽视其他领域的学习,窄化体育课程的功能都是对健康概念的错误理解,对体育课功能的错误定位。让体育课程功能真正回归吧。

课课练 篇2

体育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些认识上的问题,导致我们的体育课在运动负荷问题上关注度削弱,一些课可以说是没有一点运动量。因此,现在很多人重新提出课课练这个话题。

一、课课练到底是为了什么?

现在我们重新审视课课练,为什么要安排课课练呢?

一是为了结合这节课的主要教材,或者是主教材的延伸,或者是主教材的补充,或者是体现锻炼的全面性要求而安排的补偿性的身体素质练习。二是为了结合学生纪律松散或一些项目(双杠等)对纪律的需要,进行队列练习,培养学生的耐受力和意志力,从而用纪律来约束自己。三是为了针对学生存在的体能弱项,弄清楚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缺陷,有针对性的发展相对薄弱环节,比如,耐力水平,上肢力量是目前多数学生滞后的身体素质,教师在安排课课练时可以偏重练习。

二、课课练练什么?

“课课练”意思就是每节课都练习,练习的内容针对性都很强。课课练的内容我个人认为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队列队形练习

队列练习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行为,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可以促进学生集体活动技能的提高,在教学组织时,运用队列队形来调动队伍,可以节省教学组织的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优美的体态和体形,培养学生的耐受力和意志力,从而用纪律来约束自己。

(二)身体素质练习

身体素质练习目的是加强学生身体的柔韧、灵敏、速度、力量和耐力素质等,为基本技术提供身体保证,这样以来,不但有助于掌握技术,而且能切实有效的增强学习体质。

1、力量练习有俯卧撑,手指俯卧撑,对墙俯卧撑,对墙手指卧撑,引体向上,斜引体向上,双杠支撑行走,双杠屈臂伸。推小车,蹲跳起,单脚深蹲起。

2、速度素质练习有 50米加速跑,原地高抬腿,行进间高抬腿,后蹬跑,反应跑,追逐跑等。

3、耐力素质练习有800米最常用,特别在准备活动先慢跑800米达到热身作用。连续接力跑800米,变速跑练习(100米快速+100米慢),匀速跑1000米等。

4、灵敏素质练习有喊号追逐跑,柔韧素质练习有静力性的压腿,劈叉,下腰,动力性的踢,摆,绕,原地弓步压腿,原地仆步压腿,压肩,转肩等。

在内容设计上:可以根据这节课的主教材进行补充。例如:课的内容是跳跃项目,就可以再安排一些上肢内容(俯卧撑、立卧撑);有球类内容,就安排技巧类项目或可以搭配游戏性的快速抢球练习。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专门的辅助性、诱导性练习

在内容设计上:可以是课的主教材的辅助性、诱导性练习,比如快速跑单元的课课练安排后蹬跑、高抬腿练习,双杠单元安排推小车等。这样有利于掌握主教材的相关技术和提高主内容的相关专项素质。还可以是一些技术性强的运动项目的基本功练习,如篮球的运球、排球的传、垫球,武术的基本步法、手法等。

(四)学生的兴趣练习

课课练不仅是枯燥的素质练习队列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课课练的内容可以是奖励性内容,做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篮球赛、花样跳绳、游戏等,培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及终身的体育意识。

三、课课练怎么练?

课课练怎么练?例如好好的一场篮球赛,突然停下来进行课课练,学生则非常反感。或者进行了一番枯燥的技术学习,接下来又要进行枯燥的课课练,学生也不喜欢。

1.队列练习的课课练是为了让学生加强课堂组织纪律性,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提高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尽早进入角色。因此在教学中一般都是采用教师统一组织集体练习的形式。但是实践证明时间长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明显下降。有时为了发挥小组长在教学中的作用,便于队列队形的调换,采用在小组长带领下分组进行练习,然后再小组之间来个大比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提高了。还可以利用情景教学,在练习正步走时播放天安门升旗班的正步走录音,学生根据正步走的音乐步点进行练习。队列练习根据体育课教学的流程,可以利用队列队形变化大大缩短不必要的时间上的浪费,进而使课更加的流畅。例如:在进行投掷教学的组织队形的调整上,学生由四路纵队调整成一个圆形,可以充分利用行进间踏步让学生在排头带领下依次有序走成圆形的队形。也可以通过图示——队形变化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自主根据要求进行研讨练习,让学生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等等。

2.课课练与奖励处罚相结合。有时候学生在做游戏的时候,我们可以规定当胜利的小队应该做什么练习,失败的小队可以做什么练习,这样课课与的内容与其胜几相结合,学生练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3.课课练内容与单元教学相结合,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实心球单元多做上肢力量练习;跑的单元多做高抬腿后蹬跑练习等等。

4.课课练习虽然是素质练习,但也可以通过形式的不断变化,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练习的兴趣。比如上肢力量的练习,可以练习俯卧撑,可以练习对墙俯卧撑,还可以练习推小车的游戏,只要变换不同的花样,照样可以让学生感到有兴趣。

5.身体素质练习组织形式:我个人不太赞成教师硬性的指标练习,比如说在进行俯卧撑素质练习时,有些老师就直接命令式的每人20次,这样以来学生练习单调,积极性不高。可以采用比赛的方法,每两个人相对做,教师数数,两人互相比一比看谁做得多,如果做不动的同学就可以起来,最后再看谁是班级的臂力冠军。这样以来即让不同身体素质的同学都吃的饱,又增加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身体素质练习也可以采用组合的方法进行练习:例如,蛙跳10米接仰卧起坐(30次)接50米加速跑接俯卧撑(20次)的《快乐大闯关》,将身体素质游戏、竞赛化,利用场地器材的变换,设计出各类身体素质的练习形式,使用分组竞赛、小组合作等分散的练习方法,调动其参与积极性,从而进行较大强度,较大运动量的练习,提高其身体素质。

6.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逐渐增加难度和运动量。为了提高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教学效果,可广泛利用自然地形,地物(如墙壁、台阶、大树、土坡等),制作一些简易器械(如摸高架、肋木、各种举重器、长双杠等)。

7.课课练本身就是一种重复性练习,如果按上述做法去进行练习肯定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练习积极性不高,容易感到疲劳。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不怕苦,不怕累,养成刻苦锻炼的习惯。

四、课课练在时机上怎么安排

课课练的时机:机动性很大,灵活性很强,不是单纯的在课的基本部分结束后进行。

(一)、“课课练”队列队形练习的时机

1、为了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在课的开始部分可以安排“课课练“队列队形练习;

2、队列练习也可以安排在开学初,能够帮助学生从假期生活向学校生活进行过渡,有助于本学期的教学顺利实施。

3、还可以从学生的表现出发,发现学生近一段时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松散,教师可适当调加上一些队列练习。特别是在进行支撑跳越、单杠等教材教学时,就应该进行队列练习,规范加强课堂秩序,避免或者减少学生由于注意力分散而造成的运动损伤。

(二)、“课课练”体能素质练习的时机

体能素质“课课练”一般是课前进行针对性的预设,课堂即时安排的体能训练较少。

1、“辅助性”素质练习的时机。主要安排在新授教材或改进技术之时(课的准备部分或基本部分的第一环节),是为基本教材服务的。如主教材蹲踞式跳远(助跑与踏跳课时),可在基本部分第一环节安排单起双落的各种跳跃练习。学习快速跑,为了提高动作的协调性正确性,我们可以做小步跑、前踢腿跑、后踢腿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辅助性练习;

2、“补充性”素质练习的时机。主要是为了弥补体育课中全面锻炼的不足,如上肢为主的主教材内容,就安排下肢为主的素质练习,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锻炼与协调发展,一般安排在课的基本部分后段。例如,本节课是快速跑,课课练的内容可以是上肢力量练习;

3、“专门性”素质练习的时机。是针对要学习的教材对素质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情况,而合理安排。如武术课,应该在准备部分安排各种踢腿素质练习,以及相关的柔韧性练习。一般安排在课的准备部分。

4、“多样性”素质练习的时机。主要针对有些教材密度虽然大,但强度小,而安排的一组素质练习,以避免练习的枯燥性。如前滚翻为主教材的体育课,可安排花样跳绳的素质练习。一般安排在课的基本部分后段。这时候练习由于学生的身体通过一节课锻炼,身体的肌肉、骨胳都充分的舒展开来,做课课练,更有利于学生的身体超量恢复,以提高练习的效果。

5、其他情况的时机。这需要根据素质练习的内容来具体安排,如在游戏之中进行,当学生比赛输了或做错动作时作为一种处罚手段,这时的素质练习,往往会在学生的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如柔韧练习一般安排在课的准备部分进行,有时可以在课的结束部分进行,要先进行一定的准备性练习,练习幅度由小到大,由静到动,由慢到快。

五、课课练应注意的问题:

1、应该结合具体的学段和水平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和现有水平,把课课练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写进教学计划中。课课练要与主教材进行合理搭配,采用多样的的练习手段,避免单一的“专项练习”。还要考虑假期后的针对性练习,长假后,部分学生体能下降,团队纪律意识淡化。

2、课课练的时间安排和运动负荷要根据学情合理安排,其中我认为一定需要合理的运动负荷刺激。既不能运动量过小,没有什么负荷刺激,让课课练流于一种形式,也不能运动负荷过大,时间安排过长,这样就可能造成喧宾夺主,掩盖了主教材的角色。更不能运动量过大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或造成运动损伤。在课的结束部分,做好放松活动,使机体尽快恢复到课前的平静状态,避免影响下节课的学习。

3、运用课课练贵在持之以恒。在运用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质现状,做到区别对待、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例如:低年级做立卧撑;高年级做引体向上,不至于每班有大部分学生抓不到高杠。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引体向上最好安排在初三级部以后再练,在安排男生做引体向上,女生就可以做斜身引体。

浅论体育课堂教学中“课课”练 篇3

【关键词】体育;课课练;教学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承担着巨大的学习负担和压力,长时间埋首于书本、教材、参考书,内心的焦虑得不到发泄,最终造成心理压抑,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体育能让学生接触温暖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在操场上自由奔跑,摒弃众多负担和烦恼获得心灵上的放松。据此,体育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伴随时代的变迁,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体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因此一种新颖的“课课”练便应运而生。

一、“课课”练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能力,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体育教学氛围,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加入到体育学习中来,进行锻炼运动,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育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交流,体育课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它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事实表明,主动参与的教学效果明显比被动参与的效果好很多。然而在现今的学校中我们总是会发现许多学校的体育课是教师强制学生参加,学生总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上体育课,这种现象在女生中表现更为明显。据此,加大体育课的吸引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体教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切合学生實际情况,使体育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一门课程,而不是抱着奔赴战场的壮烈去上体育课。体育课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魅力所在。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首先就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唤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参与其中,激发学习兴趣。

二、“课课”练教学的重要意义

1.身心素质训练。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比如学生的懒惰、肥胖以及心理压力。②高速的生活节奏和发展速率使人类感到焦虑和不安,而在校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面临高负荷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运动不足。营养不合理也极易造成身体病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由此可见体育在学生以及人类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体育的价值愈加显现出来,在教学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课课”练中有许多涉及身体素质锻炼的内容,比如包括速度、力量、弹跳、灵敏度、柔韧性等在内的体素训练。因此“课课”练的首要功能便是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

2.娱乐功能。学生在枯燥的长期学习中需要给心情放个假,使紧绷的思维得到放松,于是学生希望在体育中达到娱乐的目的。娱乐是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课课”练在每堂课的一开始便有娱乐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因为它的形体艺术以及形式多样的实施方法,在竞技和比赛中给予学生情感的刺激和精神的体验。当学生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中时,内心便是充满欢喜的,在与同伴合作和与对手竞技的过程中感受运动的快乐和乐趣,得到心理和精神上极大的满足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课课”练应该如何练

1.课程设计有针对性、持续性。体育教学面临的是不同特性和身体素质的学生,他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就体育教学成果来看并不客观。因此在进行“课课”练时应该具有针对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需求,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并且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比如跳高练习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制定不同的标准,即在练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与自己相符的高度进行挑战,既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在练习中提高了学生挑战自我的能力。

2.突出趣味性和灵活性。体育是一堂充满灵动性的课程,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不同的爱好和特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依据学生特色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别式练习任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强学生的练习,同时体验充满趣味性的体育练习任务带给自己身心愉悦的感受。

3.兼顾团体合作与个人能力培养。体育中团结合作竞技精神一直为我们所提倡,现行的教学方法大都强调学生的个人能力,忽视了学生融入集体的能力,以及与团队进行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在“课课”练课堂中加强对学生团体能力的培养,将团体合作能力培养与个人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廖申生,熊利曾.谈“课课练”练习方法在体育课中的运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85(S1).

[2]李国华.体育与健康.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17-21.

“破茧重生”话体能“课课练” 篇4

案例:在技巧前滚翻动作的学习中,由于受到组织、讲解、保护与帮助以及教材性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课堂中多是采用分组轮换的练习方式,教学的重心放在技术动作的学习上。练习密度、练习强度及运动量明显不足,体能的积累和提高相对低下。

分析:以往的教学中,通常会在主教材后面增加一些接力跑等较为激烈的游戏,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运动负荷。但是这类游戏和比赛,存在个体等待时间过长,或者身体锻炼部位单一的现象,导致体能发展的不均衡,且积累和提高的效果不理想。

策略:在案例中“课课练”的环节,教师可充分利用垫子进行增加负荷的练习。如,2名学生1组,快速仰卧起坐10次/组,共做10组+折叠垫子交换腿跳20次/组,共做10组,力求在短时间内进行小范围的综合快速运动,迅速提升学生的运动负荷,发展学生的体能。

教师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格局和意识,将体能“课课练”提升至体育课堂教学环节的高度,把它设置为体育课不可缺少的部分,目的就是增加专门性的体能发展练习,增强课堂的运动负荷,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保证学生在体能上“吃饱、吃足”。

二、形式“破”冰,创新“课课练”形式

1. 改“懒”完成任务为“争”完成任务

案例:为补偿课堂负荷不足,采用传统布置任务的方式“请同学们2名学生1组,协助完成仰卧起坐10次/组,共做10组+折叠垫子交换腿跳20次/组,共做10组”。虽然学生可以完成规定动作的次数和组数,但由于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练习效果较低下。

分析:在“课课练”的过程中,俯卧撑、蛙跳、深蹲跳、快速跑等传统的体能发展手段是常用的练习模式,学生在大量练习后极易疲劳;同时内容较为枯燥,形势较为单一,学生会产生厌烦感,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屡禁不止,体能的提升效果较差。

策略:在“课课练”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编游戏、比赛、情境教学等方式改变“课课练”的形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体能的目的。如,布置任务后,统一指挥,采用“看谁先完成”的竞赛方式:2名学生1组进行交换练习,2名学生完成后,举手示意表示完成,在激烈竞争的氛围中,学生争先恐后,积极锻炼,体能得到不断提升。

2. 变“闲”等待练习为“忙”等待练习

案例:在投掷垒球、加速跑等教学过程中,出于安全、秩序的考虑,教师通常采用统一指挥、轮换练习的方式。学生单次练习完成后,漫无目的地捡回沙包或走回,每次练习之间的等待时间较长。

分析:受场地、器材、组织等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中,采用分组练习的形式较为普遍,导致练习密度降低。

策略:在捡器材和返回的过程或者等待练习的时间里,教师可以设置体能练习任务,将其变成有效提高体能的时间。如,在练习后返回至起始位置时,做弓箭步走、蹲跳走、高抬腿跑、蛙跳等体能练习;在等待练习时,做深蹲跳等上下肢互补的体能练习,节约了单独体能训练的时间,增加了练习密度,符合全身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负荷,学生体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负荷“破”颈,突破体能练习极限

1. 针对性练习突破专项体能极限

案例:快速跑教学。学生通过课堂前期较大强度和较大量的学习与练习后,体能的积累已达到了较高层次。但是,受限于学生原有的体能基础、练习方式的限制以及体能的消耗,练习密度、强度都很难进一步提高或者突破。

分析:在课堂中,学生的练习通常是技术的学习和体能的积累。众所周知,成绩的提升、体能的发展需要大运动量、大强度,需要突破负荷极限。教师可借助“课课练”,利用专项练习,继续加大学生练习的负荷,寻求成绩的提高,进而提高身体承负能力。

策略:在快速跑的“课课练”环节中,针对跑动所需的腿部力量,采用专项训练动作,进一步加大本节课的运动负荷:20次蛙跳接30m加速跑、背人20m交换往返走等,让学生在专项体能的积累上有所突破,从而为成绩、体能的提高打下基础。

2. 量的积累突破综合体能极限

案例:体育课中,“同学们一起做10个俯卧撑”,“来,大家一起做30次蹲跳起”,“再来一次”,这种简单、重复、无目的的素质练习时有发生。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明显不足,学生身体承受负荷的能力无明显提升。

分析: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完成某一体能的积累,但是,受项目、练习形式、场地组织等限制,积累量远远低于自己体能极限水平。

策略:把“课课练”的分组轮换变成集体练习,并且变单个练习为组合练习。如,在30s音乐节奏变换下进行以下练习:20个俯卧撑接20个立卧撑接20个深蹲跳接20个弓步交换跳。要求学生在30s的时间内,根据音乐的变化完成规定的动作练习,并在完成1min的组合动作之后,做20s肌肉与肌腱的拉伸练习。音乐的使用,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时间的限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练习强度;拉伸动作,给学生一定的休息时间的同时,柔韧性练习能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能。这样运用组合动作的体能练习方法、音乐控时的紧凑练习形式,对学生进行高密度、高强度、大运动量、综合性的体能练习,可以突破学生的综合体能极限。

六上语文课课练答案 篇5

佑 【基础练习】

一、náo jùn jiānɡ chà miǎo háo

二、轻蔑

勘探

陡峭

潮水 竹篾

不堪

徒步

嘲笑 浆糊

讥笑 木浆

机会

三、1.杰出

爱国

2.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挟、嘲笑

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3.山势高

岩层厚

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长度很长

竖井开凿法

开拓创新 “人”字形线路 4.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 ‘差不多’ 詹天佑对工作精益求精

5.詹天佑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甘于奉献 【发展练习】

一、1.“兴致”指列夫吃蛋糕的兴趣。“质问”指列夫责问蚂蚁为什么要爬到他刚买的蛋糕上。

2.因为列夫觉得蚂蚁说得很有道理,让他受到了启发。

3.提示:生命是未知的,它的魅力也在于未知,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21 鞋匠的儿子 【基础练习】

一、示例:尴尬

卑微

羞辱

静默

名门望族

开怀不已

毫不犹豫

感激

二、1.维修

2.维护

3.维持

三、1.态度很傲慢

羞辱

林肯并不以自己出身贫寒为耻,反而十分尊重自己的父亲 2.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

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美国

四、1.林肯不以总统自居,凭借自己的智慧、仁爱、正义,在不经意间化解敌意,以愿意为傲慢的参议员修鞋子为例,阐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合作是多么重要。2.林肯所说的“伟大”指的是父亲高贵的品质,也是他一生学习的榜样。

3.他们赞叹的是林肯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发展练习】

一、1.林肯是美国历任总统中最具幽默感的一位。

2.林肯幽默、诚实、十分宽容。

二、林肯的卓越功绩:废除美国奴隶制、结束美国内战。22 古 诗 两 首 【基础练习】

一、壮丽

鉴别

徘徊

状元

牙签

排队

二、1.相当于“它”,这里指方塘。

因为。

问那方方的小池塘呀,为什么会如此的清澈呢?因为有永不干涸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2.保留。

才。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3.浅薄。亲自。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

四、1.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的心智不断开阔,是因为有新知识不断地补充进来

2.博览群书

废寝忘食

名山大川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发展练习】

一、示例:5 越深刻的道理越简单,学习是永不停止的,从小学到老。23 学

问 【基础练习】

一、懈

勤 好

时 刻

二、1.发现问题

请教别人

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 2.问

观察思考

3.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哥白尼 “问”的重要性

沈括

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三、1.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会的人就是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2.示例:只要时间允许,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去那边。

3.勤学好问,善于发现问题 4.爸爸妈妈

老师

身边的同学 24 大自然的文字 【基础练习】

一、1.即使……也…… 2.只要……就…… 3.如果……就…… 4.不仅……还……

二、朵

三、1.搬到

穿过

带着 2.头顶的天空

脚下的土地

星星

云朵

石头

辨别方向

观察天气

了解地质面貌

四、(一)1.这块灰色的石头

2.这块石头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而贝壳是海洋里的居民

3.提示:以“并不普通”为界,分为两层。

4.(1)由碎贝壳造成的(2)了解远古时代的地质面貌(二)1.到田野里去观察、读书、请教有学问的人

2.通过星座、观察云朵、了解石头 【发展练习】

一、示例:化石——生命进化的证据 25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基础练习】

一、肠 气

五 八

层 不

霄 外 天动

心意

师 友

色色

三、1.他边读报纸边烧菜,报纸还没读完,焦味却已充溢房间。

2.乐趣无穷

开阔了视野

陶冶了性情

良师和益友

四、示例:《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扬子晚报》《江南时报》…… 【发展练习】

一、示例:我最喜欢《人民日报》,因为它既能让我们知道最近国内发生的事,又能让我们学到许多丰富多彩的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值得一读。

二、示例:我是认认真真地读报,读完报要把报纸放整齐,看完之后最好洗洗手,以免沾染油墨污垢。单元练习

(一)一、开拓

陶瓷

忧虑

横行霸道

融洽

黎明

硕果

与世长辞

二、示例:1.银装素裹

山河锦绣

江山如画

中国地大物博,风景壮丽,江山如画。2.精忠报国

忧国忧民

赤胆忠心

我们的领袖忧国忧民,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三、示例:1.战争时,人们住在地道里。

这件事,做的太不地道。

2.这篇文章前后照应。

出门在外,彼此之间互相照应。

四、2.有勇有谋

一生漂泊,怀念家乡

临终前记挂祖国

热爱自己的祖国

五、1.遍;满。

依着一定腔调缓慢地诵读。

充满而流出来。

急速;猛烈。

2.1830年11月的一天

华沙城郊

肖邦以及他的老师和同学

肖邦的老师和同学为他送行

希望肖邦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 3.亡国的心痛、离开祖国的不舍和对祖国命运担忧

4.紧紧地握住

深情地

同为祖国命运担忧以及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5.示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1.,;,:,2.再这样下去,山脚下的草也要没了

3.B

4.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已满目疮痍

黄河源区沙漠化、黄河水污染严重、人为破坏草原、黄河河床被抬高

我们要用切实的行动来保护母亲河 单元练习

(二)一、昏庸

舰艇

洗漱

争锋相对

生死攸关

井然有序

荒无人烟

二、枪 剑

深明

职守

滔滔

悬河

善 施

1.唇枪舌剑

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2.深明大义

忠于职守

乐善好施

三、1.(1)简直

(2)简单 2.(1)剧烈

(2)激烈

3.你需要冷静的考虑问题。他的话打破了原来的平静。

四、1.虽然……但是…… 2.因为……所以…… 3.尽管……还是…… 4.如果……就……

五、1.“报纸”改为“报刊”(因为《作文大王》不是报纸,是期刊)

2.“运用和理解”改为“理解和运用”(因为先“理解”再“运用”才合乎逻辑)

3.“和”改为“,听见”(因为“鸟叫”与“见”搭配不当)

六、使炎热干渴的人感到心头的清凉

夜空中的星星

让迷失黑暗的人找到回家的方向

七、1.维克多•雨果

巍然屹立

指挥着

控制着

领导着

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2.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好人有好报 3.舍己为人,视学生生命高于自己生命

八、1.父亲做面

放置好鸡蛋

让儿子选择

揭晓结果

2.例:“选择”或“父亲的话”

3.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单元练习

(三)一、1.净

竞 2.辈

备 3.胶

二、荐

广

三、1.释:放下。

孜孜:勤奋。负:背着。

辞:离开。

2.画去:(1)品味(2)开脱

(3)汇报(4)成才

四、“列子”改为“例子”;“它”改为“繁体字”;“像”改为“向”;“亲密”改为“亲切”;冒号后添加前引号;“?”改为“,”;“虽然”改为“因为”。

五、1.乐观豁达

坚强勇敢

知错就改

爱国情深

2.鲁滨逊漂流记

它能让人学会勇敢,面对任何困境也不胆怯

六、1.!。:!2.画去:推开

鲜血

陈旧

3.文学梦想

现实的文学成就

钢铁般的意志

4.有梦想,道路再艰辛也要坚持,让梦想开出花。

七、1.妈妈、哥哥和“我” 语言、动作和神态 2.因为苹果太宝贵了,难得有一个。另外他们也想到不应该独自吃,应该和父母分享。

3.妈妈也许会为兄弟俩的懂事而感动,也会为生活的贫困、物质的匮乏而难过。4.因为是第一次吃,所以感觉到“又香又甜”,即便吃的只是苹果皮。说明当时生活条件不好。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尊老爱幼,互相理解,这种亲情也让大家感到心里“又香又甜”。单元练习

(四)一、清爽

择菜

挣扎

广结善缘 蹦跳

咒语

衰老

波涛汹涌

二、示例:1.横行霸道

痛哭流涕

专心致志

分秒必争

惊天动地

2.粉墨登场

字正腔圆

惟妙惟肖

余音绕梁

活灵活现

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

三、1.(1)虽然……但是……(2)如果……就…… 2.(1)常常

(2)仍然(3)居然

(4)格外

四、1.示例:《孟姜女哭长城》《天仙配》《梁祝》……

2.娴熟的技艺来自长年累月的积累。3.安塞腰鼓舞动时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

五、1.示例:竟然

震惊

惊讶

搏斗

听说这个消息,他一脸惊异 表情。2.生命的旺盛力。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安塞腰鼓的大气恢弘震撼着人们,沉醉于它的美丽中。

六、示例:老师,乱扔垃圾是不文明的。我只是看到垃圾在地上,想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七、1.(1)山草、野花、月光倒映在溪水里,随着溪水流动着,就像“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2)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水与月亮互相辉映,营造出安静美丽的夜晚。

2.它在文中出现了4次。好处:反复强调,加强情感,也显示出“我”与阿妈一直走在月光下。

3.这里用了暗喻的手法,把阿妈比作美丽的月亮,牵着小星星——也就是“我”,在天上走着,形象生动,写出阿妈对“我”的种种启示和引导。单元练习

(五)一、吟诵

玻璃

羞涩

沼泽

跋涉

颠沛流离

二、销

三、示例:1.巧夺天工

美妙绝伦 美不胜收

2.手舞足蹈

欣喜若狂

心花怒放 3.杨柳依依

枝叶婆娑

岸柳成行

四、缤纷

颜 1.见义勇为

平易近人 2.孜孜不倦

一丝不苟 3.五颜六色

五彩缤纷

4.示例:(1)我们应该多做些见义勇为的事。(2)老师做事总是一丝不苟。

五、1.望而生畏

伫立

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2.外貌特点

传奇经历 3.惊叹

舒服

久立四望

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

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六、浪费—光阴

不好好学习,就是在浪费自己的光阴。

凝聚—心血

这本书凝聚了作者毕生心血。开阔—眼界

走向世界,才能不断开阔眼界。

七、1.不自在,显得不自然,放不开。

领会对方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2.用手抓羊肉和酒招待客人,给客人唱民歌,表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和蒙汉民族之间的情谊。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八、1.(1)③(2)④(3)③(4)②

2.(1)他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

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

(2)郑板桥擅长诗书画。3.诗书画

亲民爱民(1)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2)不卖画给依仗财势欺人的人(3)用卖画的钱救济穷人 4.坚贞、高雅、从容

5.示例: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单元练习

(六)一、牵 绕

欲穿

归心

举旗

大作

颠沛

二、1.示例:进出

呼吸

尖锐

遥远 2.(1)争前恐后

(2)抑扬顿挫(3)享誉世界

三、示例:1.(1)今天阳光分外灿烂。(2)小米助人为乐,从不把帮忙看做分外的事。2.(1)隔壁班的小王长得结实。(2)这个桌子可结实了,能放许多东西。

四、1.好雨

2.春雨

3.阴雨

4.暴雨

5.新雨

五、1.优厚

富裕

优越

一刻

中国人

一切

作准备

为人民

2.杰出

爱国

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

竖井开凿法

3.贫寒

并不以此为耻,反而不断以此鼓励自己

六、1.衣不蔽体

热泪盈眶

2.:“,;,;,、。3.验证未来的牧师是否乐善好施。4.示例:真正的善良

5.示例:眼泪

伸过去的一双充满爱的手

单元练习

(七)一、耸立

预兆

回肠荡气

鉴定

辅导

瞬息万变

二、1.严格

严肃

严厉

严密 2.平静

宁静

幽静

安静

三、1.关于

2.为了

3.因为 4.唉

5.只有……才……

四、1.改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删去“不停地”或“不绝”

3.“奶奶对于冬天”改为“冬天对于奶奶” 4.“他经常”改为“小王经常”,删去“没学过的”

5.“遍”改为“篇”,删去“心情”,“励”改为“厉”,“成就”改为“成绩”

五、1.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2.学

相辅相成学中问

问中学

真知

六、(一)1.夜晚

江口

借宿

一叶扁舟向岸边行来,渔人正寻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

2.柴门、竹林、沙岸、村庄、小路、月亮、渔船

3.江口

潮水入柴扉

主人犹未归 4.(1)竹林幽深,乡间小路蜿蜒伸展,前村还在远处;月亮出来了,江上的渔船越来越少。(2)远远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行来,渔人正寻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

(二)1.(1)制

志(2)撼

2.两位残疾人相互配合拍出和谐响亮的掌声

合作对于成功的重要

合作是可贵的品质 3.B E F 4.示例:这样的绅士来听我的演说,是我的荣幸。以后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与身边的人合作,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作品。期末练习与测试(A)

一、脊梁

融洽

蔑视

昏庸

膜拜

渲染

震撼

挣扎

颠簸 虐杀

勘测

徘徊

二、示例:博大

美丽

悦耳

秘密

宽广

田野

薄雾

高度

命令

景色

三、采—彩

礼—理

敌—的 声—生

豪—毫

振—震 急—及

篇—翩

四、1.感谢

2.感激

3.感触

五、“棵”改为“颗”;书名号改为双引号;删去“的美称”;分号改为句号;“另”改为“令”;删去“的季节”;“禁”改为“尽”

六、1.示例:《负荆请罪》

课文表现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人的高尚

夏洛蒂

她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梦想需要坚持 2.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到处皆诗境

随时有物华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七、1.(1)②

(2)③

(3)①

2.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

废寝忘食

专心致志

3.作者的惋惜之情 4.对祖国的眷恋

八、1.: ; ; 。2.示例:(1)孔雀的艳丽(2)黄莺的灵巧 3.疑

不能轻易断定这仅仅是依靠遗传

4.取食

育雏

迁徙

鸟的鸣叫

5.(1)第一层(……和谐):总写鸟类生活和谐。第二层(……热闹非凡):春天鸟儿的生活。第三层(……美餐青草):冬天鸟儿的生活。第四层(最后一句):总结。(2)这段文字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鸟类生活非常和谐,说明没有贪婪就能彼此和谐。人类应该学会放弃贪婪。期末练习与测试(B)

一、廉 镰 怜 联

薄 搏 博 膊 屹 毅 意 抑

二、④

三、1.更加。示例:这种感觉越发强烈了。2.利用他人弱点,强迫打印自

己的要求。示例:绑匪要挟他们交出钱财。

3.考虑各方面的利益以便做出更全面的选择。示例:经过权衡,大会最终做出了决定。

四、1.略—虐

2.颂—诵

3.跳—眺

五、1.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战国

廉颇

知错就改

蔺相如

心怀国家

3.老鼠

打洞

兔子

蹦跳 小鸟

飞翔 4.牵牛

织女

七月初七 鹊桥

七夕

六、1.小野牛被狮子抓住,野牛家族共同拯救小野牛。

2.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借指弱者被强者欺凌、吞并。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3.野牛群的合力拯救。

4.示例:再小的力量,只要团结,也可以解决很大的困难。

课课练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115-01

据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显示,近几年来,青少年身体素质(体能)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新课标理念,转变简单、枯燥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体育课堂中可实施“课课练”的教学模式,即每堂课利用5~10分钟时间,通过基础训练动作或是借助简单的体育器材让学生进行有效地体能练习。以下,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一谈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实施“课课练”的几点思考。

一、要注重“课课练”的兴趣性

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教材、教法,借助器材练习、创设教学情境等手段,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使“课课练”变得丰富有趣。如在发展低年级段学生跳跃能力的训练中,笔者借助各种简单的体育器材让学生进行练习,如学生双脚夹沙包跳、跳绳游戏等;中高年级段学生则利用垫子拱起跳、平铺跳等。教师充分挖掘体育器材中的激趣元素,使单调的“课课练”变得乐趣无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体育技能,增强了体质。

二、要注重“课课练”的循序渐进性

体育课堂中,通过“课课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小学生的体育技能训练不宜操之过急,过重的运动负荷或是无规律的训练都会让学生望而生畏,甚至造成身体损伤,使学生的体育训练得不偿失。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训练某一动作技能时,要十分注重节奏性和循序渐进性,要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教学,让学生合理地掌握课堂教学的运动强度和密度。在安排“课课练”时,教师同样要根据本次课的训练内容,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练习。如在低年级发展跳跃素质的练习中,由于儿童不宜长久持续地进行单一的跳跃练习,教师可以按照“单脚跳→跨跳→双脚跳→立定跳→助跑跳”这样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跳跃练习,每堂课中可以安排一种跳法,且时间不宜过长。

三、要注重“课课练”的因材施教

“课课练”虽然只占课堂的5~10分钟,但一些发展耐力的项目要求学生能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这对于平时懒散的学生来说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对此,教师要在学生所能承受负荷的范围内,强调体育锻炼就是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如为了激发六年级学生完成400米测试的训练目标,笔者在“课课练”的内容中安排了追逐跑、结伴跑、障碍跑、足球比赛等,训练时间为5~10分钟,针对平时在训练中较懒散的学生,笔者采取随机分组练习的方式,并对他们降低了训练要求,刚开始只要求他们能坚持跑完全程。训练一段时间后,笔者把几个训练进度相当的学生编在一组,当他们稍有进步时就重新编组,以激发他们不断地进步。每次测试时,笔者都在终点等学生,看到他们有进步了,笔者会大声地宣布测试成绩,鼓励他们再接再厉。经过半个学期的训练,最后全班学生在400米测试中人人成绩都合格。

四、要注重“课课练”的科学性

教师针对“课课练”的内容安排要与主教材相结合,讲究一堂课的整体性、科学性、合理性。比如课堂训练是锻炼上肢的运动内容,那么,“课课练”中就安排发展下肢力量的运动项目,或者灵活技巧性的训练内容,这样才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另外,教师组织练习的形式也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可以按个人喜好进行组合,如喜欢跑步的人分为一组,喜欢球类运动的分为一组等。“课课练”的安排还要结合季节特点筛选训练内容,如冬季可安排力量、耐力等方面的素质训练的内容,春、秋、夏可进行速度、灵敏、柔韧素质等方面的训练,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有效性,还确保学生在“课课练”中取得长久、持续的锻炼效果。

五、要注重“课课练”的课内外相结合

“课课练”仅靠体育课堂中有限时间的实施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在加强“课课练”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抓好课外练习的安排和组织,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我校推广了民间传统项目“打连厢”,要求师生同练,人人参与,这也成为了一项课内外相结合的运动,促使学生把“课课练”当成锻炼身材的一种习惯。

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为目的,广大体育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及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地开展“课课练”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课练”中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课课练”之我见 篇7

“课课练”始于20世纪80年代, 是在“大纲时代”的精神指引下开展的。课程改革至今, “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悄然兴起, 人们逐步淡化技能教学和轻视体能训练。也正因为如此, “课课练”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而今天能够结合新课改的精神, 重新提起这个话题非常有意义。因为“课课练”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 关键是我们如何科学地安排, 合理地运用。

一、“课课练”内容的选择原则

1.全面性原则。每节课都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注意上下肢教材的配合使用。如, 一堂课的主要教材为上肢力量练习, 那么, 就应该适当增加一些下肢练习的“课课练”内容。

2.合理性原则。合理安排学生的各种专项素质的练习。将力量、速度、柔韧、耐力等素质训练融入到游戏中,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培养学生的运动热情。

3.季节性原则。“课课练”要因地制宜, 结合时令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冬季应多安排速度、力量、耐力素质的训练;夏季应多安排速度、灵敏性和柔韧性的训练。

4.趣味性原则。由于“课课练”教材一般都比较简单, 学生练习比较枯燥。所以, 可以考虑针对个人进行, 增加一定的趣味性, 但运动量要安排适当, 避免由于比赛或者学生兴奋过度而引起过度疲劳现象。

5.整体性原则。由于“课课练”容易导致随机性, 教师应在开学计划中列出详实的“课课练”内容, 避免教学的随机性, 注重教学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6.渐进性原则。通过“课课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过程, 是有序的且逐渐完成的。因此, 小学生的身体锻炼必须循序渐进, 否则不仅不能获得提高运动能力的锻炼效果, 反而有损健康, 甚至造成身体的损伤。

二、“课课练”教材应有的特点 (君子兰老师的观点)

1.应有相当数量较简单的动作, 这些动作易于学生掌握, 尤其是在场地小、器材少的情况下。

2.应为较好地完成新课程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3.应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当学生的速度素质较差时, 这方面的训练只要常抓不懈, 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应为促进和推动国家国民体质监测奠定基础。在教学中, 可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所测内容进行练习, 以提高学生的测试成绩。如, 找出学生较弱的项目, 抓住“课课练”的有利时机, 重点训练学生较差的项目, 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 有效保证学生体育成绩的达标。

5.注重弥补体育课中某些教材运动量和密度的不足。在教学中, 部分项目的教材难度系数高, 且学校器材有限, 教师在学生技术达标与运动密度之间无法兼顾, 这就需要通过“课课练”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三、“课课练”的基本组织形式 (湖南夏春阳老师的观点)

“课课练”的效果除其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之外, 组织形式同样极为重要。

1.按优势特长分组。一般在课的后半部分利用8~10分钟左右的时间, 把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 进行部分运动项目 (如短跑、长跑、投掷、跳跃、球类等) 的练习, 一方面保证身体素质的练习效果,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2.按薄弱环节分组。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平衡性, 如, 大部分男生的柔韧性较差、女生的上肢力量较差,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弱项进行编组, 有步骤地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练习。

3.集体练习。集体练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组织方法。在教学实践中, 根据练习目标又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种是在课前准备活动中或为了完成主要教学内容, 在教师统一指挥下, 按照规定练习内容和顺序进行的集体练习;另一种是在教师的设计和监督下, 学生参照全部练习手段及其要求, 依据自身的近期锻炼目标或者个人的需要选择的部分练习。

四、实施“课课练”的注意事项 (竹报平安老师的观点)

1.内容的安排。“课课练”内容应该和主教材内容相结合, 在短时间内, 练习内容应尽量不同。在安排内容时, 应考虑到全面性, 不能过分加重某一部位的负担。如, 主教材是排球传垫球, 主要是手臂练习, 在“课课练”时, 就应该考虑安排下肢练习内容, 以求平衡和全面发展。

2.负荷的大小。“课课练”负荷的大小也应该和教学内容相结合, 如果本节课练习密度和强度较大, “课课练”的负荷安排就不宜太大, 避免学生过度疲劳。相反, 学生参与练习的负荷不大, 这时在“课课练”中就要弥补强度不够的不足, 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有适度疲劳感, 以求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3.课课练的形式。在课堂上, 应力求课课练的形式多样, 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 同一种素质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让学生在游戏中、比赛中、玩耍中得到锻炼, 并提高身体素质。如, 发展上肢力量可以采用俯卧撑、立卧撑、斜身引体、推小车、抛接实心球、双杠屈臂撑、引体向上、哑铃操等。在“课课练”的过程中, 还可以加配音乐, 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

关于拓宽“课课练”时长的探析 篇8

学习基本技术和技能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为基础,由于近年来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学生身体素质欠缺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毛振明教授把现在小学生体质概括为“软、硬、笨、晕”,即“肌肉软,力量差”,“韧带关节硬,柔韧性差”,“身体笨,小肌肉群发展差”,“前庭器官缺乏锻炼,平衡性差”[1]。因此“如何有效锻炼学生身体”是一个最急需讨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2 课课练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课课练”是由体育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体育单元、课时教学内容,在体育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方式和评价,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2]马成亮、王文清等(1997[3]认为,“课课练”即在每堂体育课中进行身体素质专门练习。廖申生、熊利曾(1985)[4]对“课课练”的解释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而素质练习又指的是教学基本内容之一,“课课练”指的是教学要求,练习方法指的是教学形式或一种手段,而练习方法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这种因素又决定练习的效果。毛振明(2011)[5]提出,“课课练”是在每堂体育课中合理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可以对学生身体产生改善作用的身体练习,并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些练习。

“课课练”作为一种有效的身体锻炼手段和增强体能的重要途径,它的科学、合理性主要取决于对学生运动时的运动负荷安排的科学、合理性,但是“课课练”所安排的运动负荷的控制比其他运动情境下运动负荷的控制会受到较多的牵制,其中主要是受到练习所用时间的牵制。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关于“课课练”时间安排差异不大,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大家比较认可的观点是“课课练”的时间为5~10 min[6]。但是正如李京诚老师(2011)[7]所说,“提高体能素质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单纯的体育课上的课课练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从练习所需要的时间条件考虑,运用“课课练”来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否存在缺陷?练习所需的“时间短”,将会成为“课课练”制约发展学生体质的因素?这将关系着“课课练”运动负荷的科学性,如果“课课练”不能在时间上得到保障,那么“课课练”的身体锻炼价值将大打折扣。如何在“课课练”时拓宽时长,显得尤为重要。

3 拓宽“课课练”时长的途径

3.1 从“整体观”出发,将“课课练”拓展至整个课堂

在已有的研究中,对“课课练”应安排在课的哪一部分存在差异。有的认为应该安排在主教材学习之后或者安排在主教材学习中穿插;有的认为应该安排在课的准备部分;有的认为应该安排在课的结束部分等。笔者认为对“课课练”安排不能一概而论。教师要有“整体观”的思维,结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把教学方法、课课练、教学内容等零散的概念融合在一起[8]。因此,我们把“课课练”拓展到整个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把“课课练”所要练习的内容与技术学习结合起来。从“整体观”出发,以整堂课练习为主,拓宽“课课练”时长,不但可以保证了学生参与运动学习的时间,而且可以使“课课练”成为体育教学环节其中之一的教学行为,从而增加教学时长,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巩固运动技术。把“课课练”的时间放开,不是把10 min的训练发展成45 min的训练。将“课课练”教学行为拓宽到整个体育教学整堂,不是单纯把需要学习的运动技能多次机械重复练习,而是要有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将“课课练”与“体育课中运动技术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加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和体能练习,设计并开发既适合学生的运动项目,又能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练习,其中包括各种分组合作练习、趣味比赛、体能素质的游戏等等,从而增强“课课练”的教学效果。

3.2 将“课课练”拓宽至大课间

“课课练”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要深入研究“课课练”适用的范围,教师不能把研究的重点只局限于课堂上。每周3~4节体育课,每节课5~10 min,就想让小学生的体质发生变化,是不具备运动生理学依据。运动负荷、运动密度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无法保证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大课间”作为全校师生活动,具有全员性、规律性和课程性等特点,能够保证时间到位、人员到位、场地落实到位、组织形式到位、内容设置到位。在“大课间”中进行“课课练”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许多学校把“身体素质课课练”的内容引入到大课间活动中,其锻炼价值不亚于一节体育课的效果。

3.3 将“课课练”拓展至课外

在体育课堂教学和大课间活动中,教师督促下的“课课练”方法无疑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仅靠在校进行练习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课堂上“课课练”拓展到课外,做到“天天练”更好地发挥“课课练”的教学效果。从“课课练”的字面上理解,其应该发生的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上,好像与课外活动、练习没有关系。但曲宗湖教认为所谓“课课练”是顺口带出来的一个体育的专门词语……为了引起对体能练习的重视,他在30年前的教学实践中提出“堂堂练,天天练”为了表述上更上口,就成为“课课练”。因此“课课练”应向“天天练”发展,将“课课练”的课上练习要与课外锻炼相结合毋庸置疑。[9]在具体的操作中,首先,使学生明白“练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做”,“用该怎样做”等问题,逐步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其次要把“课课练”中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相关的卫生理论知识等延伸到课后,让学生除了在课堂内、校园内等,也能找到适合自己锻炼的地点、适合自己练习的内容、适合自己练习的方法。当学生树立正确的练习观念,掌握合理的锻炼方法后,教师可以借鉴美国SPARK体育课[10],以任务单的形式向学生布置“家庭课课练作业”,任务单应写明锻炼内容、组数、方法、注意事项及锻炼后感受(运动强度描述),这种作业可以是自己完成,也可以和父母共同完成,或是和小伙伴合作完成,同时监督学生锻炼计划完成情况,为“课课练”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3.4 开展微课堂实施“课课练”

借鉴清华附小“晨练微课堂”[11]开展的方法,根据自身学校的办学特色,结合学生的特点,构建学生个性化“课课练”自主平台。实现学生自主锻炼、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不但在提高学生体质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为实施“课课练”提供时间保证。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将“课课练”重置到课堂教学,妥善安排练习时间、练习负荷等。

(2)根据学校体育特色,开展“课课练、月月赛、学期展”的做法,增强学生练习的动机。把练习、比赛、总结和表演拓展到大课间,开展学生身体素质练习。

(3)将“课课练”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养成在课外随时都可以进行锻炼身体的习惯。

(4)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微课堂实施“课课练”。

4.2 建议

(1)学校领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课练”实施的重要性、必要性。

(2)结合本校实际,因地制宜开展“课课练”,尽可能做到形式全面多样化、实施常态化。

(3)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下)——“北京市小学生健身工程”的研究对“课课练”的启示[J].体育教学,2011(2):32-36.

[2]高胜光.体育教学“课课练”的研究与思考[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11):67-68.

[3]马成亮,王文清,等.“课课练”对增强学生体质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7(3):92-93.

[4]廖申生,熊利曾.谈“课课练”练习方法在体育课中的运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85(S1):105-106.

[5]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1月[J].体育教学,2011(1):24-27.

[6]吴健.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J].中国学校体育,2010(8):23-24.

[7]李京诚.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回归与创新[J].体育教学,2011(4):6-7。

[8]刘军.基于发展的视角对体育教学“课课练”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1(6):91.

[9]曲宗湖.我和三十年前的课课练[J].体育教学,2012(7):13-14.

[10]徐士强.美国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SPAR项目述评[J].上海教育研究,2017(4):23-26.

妙用音乐元素提高课课练的效果 篇9

音乐能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关联点就是节奏元素,节奏元素融合将会激发学生练习的兴奋性,提高练习的效果。如,节奏性较强的跑、跳动作速度练习,相对比较单调、枯燥,如果融合一些音乐节奏元素在内,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如针对课课练中的摆臂、高抬腿和行进间高抬腿,可以选配特定的节奏明显的音乐《踏浪DJ》等。

分析:在实际运用中,体育教师要精心选择和剪辑音乐,将音乐节奏与体育动作有效整合,发挥音乐节奏的最大功效。

二、妙用音高元素提高身体灵敏性

小学生喜欢旋律性的音乐和声音,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课练中,如果通过音高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将大大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效果。如,利用音乐《我是一个兵》来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走姿、反应、协调、灵敏能力;又如,在SPARK活动中,一首瑞士歌曲《Der Vogerltanz》被美国人翻译为“跳舞的小鸡”,动作为用手和手指打节拍,打开、合拢击打四拍;手臂环绕像一只小鸡(胳膊肘向外,双手在腋窝里)四拍;膝盖弯曲、臀部扭动四拍;击掌四拍,以上动作重复多次,体现出身体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分析:运用学生熟悉的音乐,利用音高元素进行课课练,能让课课练变得更加有兴趣,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记忆能力,达到提高灵敏性的效果。

三、妙用旋律元素提高身体柔韧性

选择一支旋律优美的音乐,来感染学生,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课课练正需要这样的旋律来激发学生内心情绪。

如,在课课练中进行身体柔韧性练习时,借助音乐的旋律,将更加有利于放松肌肉和韧带的拉开。可以采用瑜伽的音乐,以旋律优美、意境高雅似流水般的音乐来调节,如《羽根》动漫原声、《随想曲》、《让我们荡起双浆》等;又如,在体操教学后的课课练中,也可以用《春江花月夜》、《蓝色多瑙河》、《田园交响曲》等音乐来加强学生的身体柔韧性练习。身体柔韧性练习主要是借音乐的旋律、意境烘托课课练的活跃、舒缓的气氛,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来提高学生的身体柔韧性。

分析:音乐旋律能使学生领略运动练习中的快感和美感,减少紧张情绪,克服惧怕心理,使动作更加放松、自然;音乐旋律对发展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起到了较好的调剂作用。

四、妙用伴奏元素提高耐力素质

音乐伴奏元素形式的进行曲坚定有力、庄严宏伟,抒情歌曲抒情流畅、委婉深情,这些伴奏曲能促进肌肉的兴奋性,有利于耐力发展。

如,在耐力素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无氧能力,可以通过伴奏元素来控制强度。慢跑(舒缓音乐)——稍快速度加速跑(轻快音乐)——慢跑(抒情音乐)——加速跑(坚定有力的进行曲音乐)——放松跑(舒缓音乐)等练习环节,有效达到了发展耐力的效果。又如,在耐力素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有氧能力,通常可以播放一些放松的背景音乐、节奏舒缓的乐曲、悠扬动听的歌声,如《爱拼才会赢》、《水手》、《相信自己》、《飞的更高》等,能够提高学生的兴奋度,激发学生内心的斗志,由此看来,音乐在耐力练习中起着兴奋剂的作用。

分析:在音乐的伴奏下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与坚强的毅力,伴奏元素伴随着运动的节奏,会演绎出体育运动的魅力。

五、妙用歌词意境元素提高力量素质

意境是指心物、主客、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在力量训练中,应将器械、身体、心理、负荷融合为一体,达到完美的统一。对于音乐,应选取节奏感欢快、动感十足的乐曲和播放节奏明快催人奋进的音乐歌曲,在这样的音乐意境下能够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力量练习中选用《跳起来》歌曲的意境,通过跳绳练习手段来发展下肢力量,让学生们随音乐跳动,达到发展下肢力量的目的;也可以根据音乐长短、快慢程度来到提高耐力效果、力量效果、速度效果等等。又如,在上肢力量练习中,选用《男儿当自强》、《中国功夫》音乐,用哑铃练习手臂力量配合音乐。

课课练 篇10

近几年, 据教育部调查显示:城市肥胖学生超重与肥胖男生已接近四分之一, 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在近两年的征兵中因体检不合格而被淘汰;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近视率分别达到78.5%、90%、86.6%, 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10个百分点。学生的体质健康程度已影响到了以后的工作、生活, 学生体质健康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因此, 体质健康应该从小抓起,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增加一些素质练习, 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1. 研究方法

实验法, 文献资料法, 数理统计法。

2. 研究对象

把四年级男、女生比例差不多, 体育成绩相近的两个班级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实验前具体成绩见下表:

3.“课课练”的具体内容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结合学校特色, 在教学中挑选一些简单易行的徒手练习内容作为“课课练”的教学内容。详见表2:

4. 具体实施方法

(1) 建立档案, 关注健康

从2008年9月1日开始到2009年6月, 整整一个学年时间内, 实验班的学生除了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内容之外, 一般在下课临近5到10分钟, 每节课都安排了“课课练”的教学内容。在实验前的最后一次测试中, 让学生自己记录五项测试成绩, 并把它保存在自己的成长记录册中, 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体质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2) “练”在得法, 贵在坚持

开学后的第一次体育课, 教师就把“课课练”的内容与练习方法教给学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课课练”的练习内容。如进行球类教学, 在“课课练”中就可选择仰卧起坐50秒钟三组, 另外每组仰卧起坐之后可进行原地半蹲跳6到8次;如果是快速跑的教学内容, 则在“课课练”中增加发展上肢力量的内容, 如爬杆活动。

(3) 赛练结合, 激发兴趣

通常情况下, 学生进行素质练习, 常常会觉得内容枯燥、方法单调, 提不起学习兴趣。在“课课练”的教学中, 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乐于参加“课课练”。在练习过程中运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由教师统一安排“课课练”的内容,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第一次测试成绩, 有针对性地进行薄弱环节的锻炼。如立定跳远成绩比较差的, 学生在统一练习仰卧起坐练习后, 可重点多练习各种跳跃。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实验班学生素质测试成绩分析

从表3中我们可以发现, 通过一个学年的“课课练”, 学生的五项测试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仰卧起坐成绩进步幅度最大, 提高了24.70%, 学生优秀率达到86%, 其实这与老师布置的体育家庭作业密不可分。在实验班, 教师要求每位学生每周至少在家练习一次仰卧起坐, 次数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制订, 由家长督促完成, 每周反馈一次,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学生没有自觉完成, 但多数情况良好。

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年结束五项素质指标比较分析

从表4中我们发现, 实验班中的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成绩与对照班有一定差距。立定跳远平均成绩相差3.2厘米,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也是不小的差距;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相差5.01个, 优秀率明显好于对照班;而50米往返跑、前抛实心球、400米成绩则出现小幅提高, 与对照班没有明显差距。最后运用spcc体育统计软件, 对于两个班级45名学生的五项测试内容进行t检验, 发现所有数据通过t检验后, P值均大于0.05, 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也充分说明体育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实施“课课练”。虽然实验证明两个班级没有显著差异, 但“课课练”对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却有着积极意义。

3.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年结束后运动技能成绩比较分析

从表5中我们发现, 运动技巧的掌握不在于学习时间的多少, 虽然实验班的同学每节课要比对照班少学五到十分钟, 但他们的运动技能成绩反而比对照班的学生好得多。这也充分说明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保证, 学生在技巧学习时更显得轻松、协调。通过一个学年的“课课练”, 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参与, “课课练”的体育教学模式也受到学生的欢迎。

四、总结与建议

1. 总结

(1)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一个人的知识在于积累, 财富在于积累, 健康更需要积累。“课课练”为学生的健康积累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对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2) 新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让学生快乐学习的同时, 保证体育课有一定的运动量。因此, 在小学体育课中保证一定时间一定质量的素质练习, 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希望学生在集会中晕倒的现象不再出现。

2. 建议

(1) 增加“课课练”的教学内容, 对于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减少学生等待的时间, 增加学生活动和练习的时间, 使教学达到条件许可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优化是体育教师上课的难点。

(2) 体育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加强课堂组织管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持之以恒把“课课练”进行到底, 保质保量地组织学生完成教学内容。

(3) 体育课堂中实施“课课练”, 但其练习时间毕竟有限, 课外还需要家长积极配合, 提高家长对于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关注程度。每个学生可针对自己的需要进行适当的锻炼, 从小养成乐于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好习惯。

摘要:当前, 学生体质差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对四年级两个平行班学生进行体育“课课练”的实践与研究, 重点挑选了一些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简单易行的运动项目作为“课课练”的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对比总结发现, “课课练”为学生的健康积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提供了有力保障。小学体育教学中应该重视“课课练”的教学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质,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浙江公布学生最新体质报告:体质健康令人担忧》.2007-03-30.

课课练 篇11

1“课课练”的概念及功能分析

起初是在语数外等文化科目上听到“课课练”, 然而, 把“课课练”的内容与形式引入体育课却是更早的事。曾经一度被丢弃的“课课练”, 现如今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随处可见并在教学中运用得极其广泛。体育课上课课练的主要功能是发展学生的体能, 此外还有补充和强化体能的作用。举例:在进行单双杠教学时, 大多数学生的手臂屈臂力量较差, 课课练中就可以选择锻炼手臂力量的练习, 如斜身引体向上等。“体育课堂中的‘课课练’是指在体育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专门性练习, 它包括个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弹跳等基础素质。”课课练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专门性练习, 通过这些专门性练习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 为更好地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高中体操教学的现状

“体操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完成各种类型和不同难度的单个运动和成套动作的练习, 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体育项目。”

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中规定:体操类项目是高中生必修和选修学习中的任选项目之一。是我国重点开展的体育运动, 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以增强体质为基础, 能够培养人的基本活动能力与基本运动技能, 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由于来自外在和内在的各种原因, 体操教学在中学越来越不受重视, 主要原因有几点:一是“应试教育”重智轻体的严重偏向, 挫伤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导致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 体操教学的意识淡薄;二是体操教学内容贫乏, 绝大部分体操仅仅在形式上开设一些技巧和跳跃的相关教学, 单杠和双杠可以说没有, 有些学校甚至连基本的技巧和跳跃教学都未开设;三是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堪忧, 尤其在没有体育高考的形势下, 学生更是看轻体育课。

如今的高中生身体越长越“硬”, 越长越“笨”, 通过体操教学能够改善学生的这种“硬”和“笨”的现状, 但是仅仅在教授技术动作上来改善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因此, 将“课课练”引入体操教学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 单纯只采用所谓的“课课练”, 长此以往, 学生会产生厌倦疲劳的心理, 不利于“课课练”的开展, 因此, 将“课课练”以一种游戏竞赛的方式呈现, 游戏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全面的放松, 游戏竞赛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练习的动力。

3“课课练”体能游戏竞赛——比比谁的“腿”最长

体操动作需要多方面的身体素质:力量、柔韧、平衡等。在教学中备受关注的是力量、柔韧、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 而作为重要身体素质之一的平衡却总是被忽视, 殊不知平衡对于从幼儿期到老年期的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体操技术动作所需要的平衡能力必不可少。尤其在体操教学中, 无论是基本体操、单杠、双杠或是技巧中的大部分动作, 都与协调平衡能力息息相关。

“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或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人体自动调整并维持稳定性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极易受到各种因素包括疾病的影响。人体的平衡机能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两个方面。”

星形伸展平衡测试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 SEBT) 是Gary在1995年提出的一个新型, 可靠的人体平衡功能评价方法。星形伸展平衡测试 (SEBT) 是由测试者在测试仪中间单腿支撑站立, 非支撑脚在保持平衡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向八个方向的远端延伸。在这个评价系统中, 非支撑脚到达距离越短, 说明姿势控制的能力越差。在测试和练习过程中, 伸展的距离越远, 对平衡和神经肌肉控制系统的要求越高, 那么反复的测试练习可以刺激与平衡相关的神经肌肉控制系统, 也必定能够改善平衡能力。而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星形伸展平衡测试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踝关节的稳定性。因此, 星形伸展平衡测试是很好的评价方法, 同时也是很好的平衡锻炼手段。

图1、图2为星形伸展平衡测试粗略图示, 将其设置为“课课练”体能游戏的内容, 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 如果每节课单纯地让每个学生进行星形平衡的练习, 学生会觉得枯燥而失去兴趣。将这种练习方法进一步加工, 采用游戏竞赛的方式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兴趣, 更会促使学生在小组之间的比拼中提高自己的平衡能力。

首先要将学生分组, 根据性别、身高、体重, 平均分为4~5组, 平均分组的原因有2个:一是星形伸展平衡和身高、体重、性别是紧密相关的, 二是要以组为单位计算成绩;其次在练习中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小方块, 在进行练习时, 小方块放在零刻度, 随着脚尖的缓慢推动而移动, 小方块移动的距离则为该方向腿伸展的距离。推动小方块的速度要缓慢, 速度不可以快, 否则达不到锻炼效果, 也违反了游戏竞赛的规则;在练习的时候, 每个同学手中会有一张记录距离的卡片作为自己每节课“课课练”的成绩, 教师任命组长统计最后8个方向的距离总和, 以三周或者四周为一个期限, 计算每组最后成绩, 按照成绩进行奖惩。

每位同学的卡片表格如表1所示。

这一“课课练”体能游戏的安排尽量安排在主要内容之后, 因其耗费体能较多, 而且是静力性的;在进行游戏竞赛前要制定清晰的游戏竞赛规则, 分组要平均, 而且为固定组, 这样方便观察学生们的进步情况;在每节课游戏之前告知学生们上节课每组的成绩, 激励学生们更积极地投入其中。

4 结语

“课课练”体能游戏能改善学生越长越“笨”的现象, 使学生的身体越来“聪明”, 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协调平衡能力, 为更好地进行体操及其他项目的教学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课课练”以游戏的形式呈现, 但是并未忽略学生的身体素质,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身体, 也感受了身体运动的乐趣。笔者期待有更多的“课课练”体能游戏运用于不同的运动项目中, 充实每个体育项目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佐惠, 黄宽柔, 关文明, 等.中美学校体操教育发展历程的比较[J].体育学刊, 2006 (4) :98-101.

[2]刘贺松.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体操教学的现状[J].素质教育.2014 (11) :206.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体育与健康·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4]刘汉良, 尤春景, 黄晓琳, 等.正常人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的信度及效度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6 (3) :152-155.

[6]王永洪.体操教学在中学体育课中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学教学参考, 2016 (6) :62-63.

上一篇:教师专业能力下一篇:跨区域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