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结合

2024-08-08

学练结合(共11篇)

学练结合 篇1

1 国内高校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本世纪以来, 国家大力扶持的软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然而, 在视创新为生命的软件行业, 软件创新人才匮乏, 已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 将近80%的软件从业人员来自高等和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然而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令人担忧, 问题集中表现在: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多年变化不大, 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 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较弱。2、理论知识传授多, 创造性实践少, 学生编程工具学的多, 真正掌握的少。3、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 学生缺乏一个正规项目的概念和项目实践经历。以上问题的存在, 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需求。有数据显示, 计算机专业学生到相关行业的就业率不足三成;高校计算机教育已经面临严峻考验。本校作为一所江西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为此, 结合十年来参加江西省大学生电脑大赛的经验, 我们提出在高校通过学练赛结合实现软件创新人才培养, 并付诸于实践。

2 为什么高校要通过学练赛结合培养软件创新人才

2.1 软件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多年来学练赛结合培养软件创新人才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我们确定高校软件创新人才应有的培养目标, 即培养学生有创新人才的五大素质:扎实的基础、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拥有计算机专业领域的深入知识和研究能力, 最终培养学生成长为素质全面、创新力强、潜力大的应用型软件技术专门人才。

2.2 十年来学练赛结合实现软件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

我校计算机系 (现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后面简称学院) 从2002年开始, 每年组织数百学生参加江西省大学生电脑大赛 (后面简称大赛) 。参赛学生人数至今为止达到数千人, 获奖人数达到四百余人, 不少学生已进入步步高、戴尔等大中型软件企业, 胜任程序员、网页设计师等工作, 不少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我校主要参加了大赛中的电脑作品赛、电脑知识赛、电脑动漫赛, 注重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意水平、新技术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是大赛的宗旨, “以赛促建、以赛促学”成为在江西省高校推广的办学模式。据学院02-11年统计数字显示, 原计算机系从刚参赛时榜上无名, 到2006年9月在大赛中首获大专组团体总分第一;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两年里创造了作品赛蝉联两届冠军、知识赛蝉联两届亚军的辉煌;总计团体获奖13次。十年学练赛结合人才培养成果, 是我们提出通过学练赛结合培养软件创新人才的重要依据。

2.3 设计学练赛结合培养软件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 大赛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赛事活动, 应该首先从学的层面将“赛”与课堂教学的“学”结合起来, 再从练的层面在实践教学的“练”中真正实现学练赛结合。为了解决软件创新人才培养这个难题, 一个综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 以电脑大赛为龙头, 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对相关课程进行大胆整合和内容的更新, 在课程内容上要及时吸收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鼓励创新和实践, 建立“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大赛实践-毕业设计”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并提出“以赛促训、以练促学、赛学一体”的理念, 用于指导学练赛结合培养软件创新人才的实践研究。

3 如何通过学练赛结合培养软件创新人才

大赛的组织开展, 对学校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引领推动作用, 同时促进了学练赛结合实现软件创新人才培养。

3.1 从学的层面, 优化课堂教学与课程体系

通过学练赛结合培养软件创新人才, 必将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我校09计应1班《基于.net的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为例, 我们结合大赛实践, 引导该班参赛学生用所学新技术完成参赛作品, 该班学生选送作品获得二十二届大赛一等奖及二等奖若干项, 目前这些参赛学生都在软件行业工作。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练赛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院优化调整了相应课程, 如提早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学院又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 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五大课程模块;其中集中实践教学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共计500学时, 25学分, 分别占总学时与总学分的19.1%与20.4%。课堂教学的创新和课程体系的优化使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

3.2 从练的层面, 建设“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大赛实践-毕业设计”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配合学练赛人才培养工作, 我们提出“以赛促训、以练促学、赛学一体”的教学理念, 逐渐形成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大赛实践-毕业设计”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内实验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各章节案例, “以练促学”, 夯实了学生的基础。从04年开始, 学院相继为《可视化程序设计》等课程安排了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教师启发学生完成了一些小型项目:如09网络班学生用visual basic设计完成了新年晚会抽奖系统, 用于2011年计算机系新年晚会抽奖;09计应2班班长结合班级评定奖学金工作完成了学生奖学金评定系统等。在2011年、2012年的大赛中, 为提高学生参加课程设计的积极性, 我们将一些课程设计作品选送参赛并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若干项, 进一步实现了“以赛促训”。学院针对毕业设计实行导师负责制, 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我们允许学生参赛获奖作品作为毕业设计作品, 以保证实践教学和软件创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3.3 从赛的层面, 采用了“竞赛+项目”实践教学模式, 搭建学练赛创新实践平台

通过多方调研及多年竞赛实践探索, 我们采用了“竞赛+项目”实践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通过项目导入、任务驱动, 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实现从“为学而学”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转变。在大赛实践教学过程中, 08级、09级、10级的学生分别独立完成了FTP作品管理系统、个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训作品管理系统、奖学金评定系统、网络课程生成系统等。参赛项目完成的艰苦过程有助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学生在实践中专业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 学生对口行业就业率有所提高。

4 思考

当前我国软件企业大多数属于中小规模, 没有能力拥有自己完备的员工培训体系, 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要最大限度接近企业员工标准, 以满足时代对高校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在已有的实践和研究基础之上, 从师资、政策、教学资源、教学改革等方面, 保证学练赛结合软件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持续稳定地开展, 并进一步探索培养软件创新人才的新途径。

摘要:培养软件创新人才不但是IT行业, 而且是高等教育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依据参加江西省大学生电脑大赛的多年实践经验和成果, 在此提出在高校通过学练赛结合培养软件创新人才。并从什么是软件创新人才、为什么要学练赛结合培养软件创新人才、如何通过学练赛结合培养软件创新人才这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即从内容、目的、方法的角度对高校学练赛结合培养软件创新人才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赛,软件创新人才,实践,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金凌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29 (4) :24-26.[1]金凌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29 (4) :24-26.

[2]李尤丰.程序设计大赛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J].计算机教育, 2011, 18:4-7.[2]李尤丰.程序设计大赛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J].计算机教育, 2011, 18:4-7.

学练结合 篇2

考试开始了,道场里安静了下来,大家穿着统一的白色道服,精神抖擞的上场了。教练一个一个地叫着名字,叫到的就上去考试,“何一唯”教练叫到了我,我马上上场。教练说:“练下劈踢和高抬腿60个!”我干脆地完成了动作,接着我又跟着口令做了俯卧撑30个,仰卧起坐50个,教练说我动作做的很标准,夸奖道:“这个学员打的拳非常好看,又标准,大家要向他学习!”道场外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不禁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我们都有一两样拿手的本领,我就来写一写我的本领。

我有一个本领是跆拳道,我去年暑假学会了一个特长就是韩国的强项跆拳道,我的跆拳道不怎么扎实,但我有一点小成绩。大家不要看这个跆拳道很简单,但学起来就不好学了,不要看就这几个基本功很简单,但练起来就要下一番苦功夫了。这个左钩拳这么简单,要领是手与肩成直线,打出时要有劲,把力量全部集中在手上一拳打破……要领。

我们不要学过跆拳道之后,打别人打得全身是伤。跆拳道不是为了打人而创造的,是为了老百姓不受人打,护身而用的。

我们要打跆拳道用在好地方,不要学了几招基本功就到处伤人,欺负弱小的小孩子,这样后果不可想象。

这就是我的本领——跆拳道。

一开始练跆拳道的时候比较苦,特别是练劈叉的时候,我的叉离地足足有十厘米那么高,教练给我压叉,痛得我直想哭,之后一段时间,我都盼着早上不要来到。爸爸、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开始给我鼓劲,而且开导我,跆拳道场的杨教练帮我克服了这个困难,到后来我就适应了这些。我很有信心把跆拳道练好,虽然在练的时候很苦,但是我很快乐,我交了很多朋友,如朱珠、刘觐瑶、于金山、于乐等许多好朋友。休息的时候,我都找她(他)们玩呢!

每当我穿着雪白的道服在街上行走,总是会招来好奇、羡慕的眼光,我特别开心,我已经考到七级,腰间佩带着黄绿带。回想起这一年的训练,我不知流了多少泪,洒了多少汗。我相信我会把跆拳道练得更好!

这就是我喜欢的跆拳道,请你们快快参加吧!

我们的跆拳道馆来了一位新的女教练。我很喜欢她。她梳着小辫儿,可漂亮了。

她踢腿时,很有力、很高,比原来的教练还要踢的好。我很佩服她。

这位女教练对我们很严格。跑步的时候必须要在最外面跑大圈儿,真累。我实在太佩服她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将要考级的内容:‘太极一章’!”

奥星跆拳道道馆里,董教练上课之前郑重宣布。紧接着,给我们讲述“太极一章”的主要特点和出招顺序。

“太极一章”的步伐就是一个“王”字形。出招口诀:左右下隔挡,加上步冲拳;左右内隔挡,加上步冲拳;左右上隔挡,加弹腿和上步冲拳。董教练边讲解边给我们示范一遍,一招一式,紧扣相连,动作优美,打得真是好看,而且看似简单容易。但轮到我们练习时,才发现好难哦!不信,你接着瞧!

“先站立在一个点上,左脚向左迈一小步,同时左手下隔挡,挡出来,对了,然后上步,冲拳!”前面,教练讲得头头是道,后面,学员们做得东倒西歪。但不敢笑,继续跟着练。

学练结合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与练;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一、抓好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要指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怎样预习。尤其是三年级同学,他们刚开始学习预习,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师可以教授他们“六读”预习法,引导他们预习。即: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读,边读边圈出生词。三读,给两种生字加拼音并组词。四读,标出自然段序号,并画出写得好的句子。五读,大声读给家长听。做到不加字,不减字。六读,质疑,包括不懂的词语、句子或者问题。

二、注重精讲和精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其核心都在课堂。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因素。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精讲和精练。

“精讲”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最精炼的语言和尽可能少的时间,完成传授知识及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所需的讲解。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认真钻研教材,吃透各部分知识间、各学段知识间的联系。(2)有创造性地备课,特别是备学生,不做教案、教参的奴隶;切实把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和旧知识紧密联系;要重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准确预测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时遇到的困难和容易出现的错误,并制定相应对策;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一定层次和梯度的施教方案;发挥“小结”的“点睛”作用,强调重点内容,指出难点的解决方案。只有把握好以上几点,教师才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做到真正的精讲。

精炼就是就本节课是教学重、难点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以此来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巩固所学内容。所谓精练体现在:(1)教师对作业量必须进行精心编制和挑选,增强知识针对性。为了面向全体,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对作业量和难易度不同的需求,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不同学生在练习中都能得到更有效地发展。(2)要做到作业在课内完成,做到讲练结合。知识及时得到强化,错误及时得到订正,问题及时得到解答,更有利于学生的及时理解、掌握和巩固。(3)教师要及时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从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中随时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探究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导法,妙在得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

1. 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就能提高课堂效率。如《灰雀》一课的教学突出以“爱”的情感为主线索,凭借列宁爱鸟、爱孩子的故事,唤起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真爱。所以在课文第二段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爱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师本人的风格选择教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教学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对象,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

2. 在探究教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法指导

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运用的方法。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在这方面少下功夫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终生受益。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多么的重要了。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灵活、客观地进行学法指导,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学练结合 篇4

一、设情激趣, 自我明确

新课标指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学生有了兴趣, 运动欲被激发, 会主动了解学习目标;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练中去。

一堂体育课首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才能有的放矢,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堂的导入阶段。导入过于简单, 学生还没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的、就开始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做法, 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在教学实践中, 有经验的老师会用精练的语言明确学习目标, 或以小故事, 或创设某一情境导入, 使学生感到好奇和新鲜, 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 思维也会随着老师动起来。如在教学《前滚翻》时, 为了让学生明确技术目标, 课堂在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猴哥》开场中展开, 在老师的提示下, 学生对孙悟空的“筋斗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运动欲完全被激发。

二、直观导学, 自我形成

运动心理学表明:学生动作概念形成的过程, 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通过教师对动作的示范及分析讲解, 或观察图解, 或观看录像, 使学生初步形成动作的概念, 懂得动作的部位、方向、路线及用力的顺序等。形成了初步的动作概念, 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亲其师、信其道”, 才能去积极地模仿练习。在体育课上, 教师的一个漂亮示范动作, 往往能引起学生的阵阵掌声。学生在学习中, 只有形成了初步的动作概念, 才会对这一运动项目产生“想要学”的欲望, 而动作概念是抽象的, 学生一时很难理解。通过实践研究, 我们认为, 直观性的导学最能使学生形成动作概念, 或者说最能理解动作要领。比如, 向学生出示钉鞋, 从鞋钉的所在部位, 直观地明确快速跑时要用前脚掌着地的动作方法;从篮球的滚动理解了前滚翻团身紧的动作要领;从教学挂图明确了蹲踞式跳远的全过程。

三、自学自练, 自我练习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体育课程是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必须要通过学生反复的动作练习、自我尝试, 才能内化动作要领。因此, 体育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练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自主学练, 让学生在自主学练中对动作技术进行观察、模仿, 从而掌握知识、技能。自主学练过程可以是在教师指定的场地器材范围内进行个体的、或双人的、或三四人的、或小组的练习,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考动作、体会动作、理解和掌握动作, 并通过生生之间的相互观摩学习, 相互合作交流, 提高交往能力。如在足球课堂教学中, 我们会安排丰富多彩的自主学练形式: (1) 个体练习, 个人的熟悉球性、带球、射门等自我练习; (2) 分组合作练习, 相互传球、三人“二过一”等合作练习; (3) 集体练习, 游戏、比赛对抗等练习。在“个人”、“同伴”、“集体”三种主要教学形式中, 设计了“自主法”、“互助法”、“集团法”的三步法教学组织形式, 一方面实行开放式教学, 增加师生间、同学间双边和多边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强调“以我为主”, 积极启发学生的运动思维,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用科学观点认识运动规律, 加强实践操作, 逐步形成自学自练、自评自控的能力, 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四、反馈释疑, 自我验证

体育课作为一门技术学科, 练习时难免会出错, 出错就会对身体和运动技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不及时纠正, 就会形成技术定型;一旦形成错误的技术定型, 要想纠正过来就很吃力, 甚至比初学动作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错误动作也常常容易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如在跑步的练习中, 学生往往在摆臂上会出现错误, 教师必须随时提醒, 及时纠正;如众多学生出现错误, 要加以集体辅导, 或者让学生观察相互正误对比, 自我纠正。

五、发展提高, 自我巩固

在体育教学中, 巩固阶段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复习、巩固、提高技术动作, 这一环节往往是我们体育教师所忽视的。学生在掌握动作要领后根据自身的情况, 通过判断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方式找出动作要点和内在联系, 加深对动作理性认识, 再通过反复练习, 使其较准确、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

体育动作一定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形成动作定势。所以, 巩固阶段的练习是熟练掌握动作的关键。在这一阶段, 学生已经明确了动作的方法和过程, 练习的激情高涨, 教师在组织练习的形式上可以完全放开, 留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 在反复练习中逐渐掌握动作要领, 直至取得成功的体验。

六、创新迁移, 自我拓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体育课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为最终目的。学生在熟练掌握动作后, 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充分发挥, 进行组合动作或迁移到同类的或难度更高的动作练习中, 掌握自我锻炼的科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提倡创新, 关注发展。运动技能相互之间存在着大量的迁移和干扰现象, 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着运动技能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组织教学, 安排学习, 能强化动作技能的良性迁移, 防止和克服各种不利于学习的干扰现象, 使学生顺利地进行新动作技能的学习, 加速动作技能的准确掌握。学生自我拓展练习需要教师精心的安排,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按一定的计划和步骤进行。如学生熟练掌握了跑、跳的技能, 在掌握篮球、足球技术时会如鱼得水;学习了前滚翻以后安排学生尝试练习后滚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及迎接挑战的能力。

总之, 构建“自主学练”的体育课堂, 发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练的能力, 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最重要的手段, 也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摘要:“自主学练”教学策略是通过给学生预留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加强学生的自主锻炼, 从而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这种教学模式更加体现了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需求为基础, 更加优化和整合了体育教学资源。

五年级英语上册导学练 篇5

Unit 5My new room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本课主要单词:mirror,curtain,closet,end table,trash bin。

2.能够听、说、认读单词air-conditioner以及句型:Is this your…? I have …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学习重难点】在不同的情境中听懂、会说所学知识,并能自然的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活动方案】

活动一:比一比,看谁预习的好

1.观察课本p58Let’slearn相关图片,学习单词mirror,curtain,closet,end table,trash bin。(先理解词义,然后小组长领读词组,其他组员跟读。)

2.各小组内一边做动作一边练习句型 :Is this your bedroom ?

Yes, it is.Come and look at my new…

3.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

活动二:看谁听的准

1.认真听p59 Let’s try部分的录音,请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听完后,先小组内讨论交流,再选代表全班展示。)

活动三:我最棒

1.组内讨论学习p59 Let’s talk 部分的汉语意思。

2.听教师播放Let’s talk 部分的录音,然后两两互读,小组分角色读。

3.每小组以不同的形式展示成果。

【检测反馈】

1.补全下列单词并写出相应的汉语意思。

(1)ctain(2)flt(3)kitchn

()()()

(4)bathrm(5)clst(6)mior

()()()

学练兼顾 相得益彰 篇6

一、 梳理知识,串点成线。

打开第六课,宏观扫描知识点,课本依次编写了什么是实践→实践的特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和追求真理,知识点较多,易混易乱。经过精心梳理,可以将主要知识点串连形成知识线。

1. 认识一个定义。

实践是什么?实践是“人们”的活动,强调实践的主体是人,其他主体的活动都不能称之为实践,如蜜蜂酿蜜、植物生长;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就不是实践,如学生思考问题、提高思想觉悟;“物质性”的规定将“主观性”、“意识性”的活动统统排斥在实践大门之外,如人类做梦、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等虽然是“人们”的活动,但属于主观意识活动,因而不能称之为实践;并非“一切”活动都是实践,必须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物质性”几个要素组合后的“一切”活动才是实践。

2. 理解两层含义。

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第一层基本含义集中强调了实践主体和实践对象的物质性,离开物质性谈实践就可能导致唯心主义实践观。第二层基本含义强调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的结果不仅使人的思想观念等主观因素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使观念性的东西变为现实存在的东西。前者重在突出实践准备的物质性,后者重在突出实践结果的物质性。

3. 把握三个特点。

实践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三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第一个特点规定了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对象和制约实践因素的客观物质性。第二个特点指明了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意识的指导。自然界有些动植物的某些活动类似于人的实践活动,但由于它们没有意识,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不能称之为实践。第三个特点由社会性与历史性两个部分构成。社会性强调实践离不开人与人的联系,历史性则强调了实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4. 探究四个原因。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实践决定认识和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课本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题,阐述了实践为什么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但没有编写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其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认识的来源说明实践对于认识产生的意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事物变化发展的角度分析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一特性出发,说明实践对于检验认识正误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了具体认识的终点不是认识本身而是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5. 搭建“五性”架构。

第六课第二框设置的两目内容,看似内容松散,实则各部分内容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课本从真理的定义导入,先后从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三个角度全面论述了真理的属性;获得真理是美好的,但求索真理的过程是艰难的,由于认识主体认识能力的有限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人类求索真理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认识的规律在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梳理课本知识是学习哲学的基础,串点成线则有利于将纷繁复杂的哲学知识整合成便于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线,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 准确定位,科学思辨。

围绕实践和认识、认识和真理,派生出许多知识和问题。有些相近的知识和问题,经常困扰着同学们。因此,应该适度关注这些易混知识和问题,做到准确定位,科学思辨。

1.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实践和认识的区别表现在:① 定义不同。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认识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② 地位不同。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第一性的;认识是主观的、意识性的、第二性的,实践决定认识。③ 功能不同。实践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推动或阻碍实践的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二者都以人为主体,都具有社会性;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于实践。

2. 认识和真理的关系。

认识和真理的区别体现在:① 定义不同。认识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 性质不同。认识包括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真理是正确认识。③ 作用不同。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一般情况下,真理能够指导人类的实践获得成功。④ 外延不同。认识包括真理和谬误,认识的外延大于真理。

认识和真理存在着密切联系:① 认识和真理都来源于实践。② 认识和真理都属于主观的、第二性的。③ 真理是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④ 认识和真理都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⑤ 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都会随着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此外,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与相对性的关系、实践和认识与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等,都需要同学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思考探究,力求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理想境界。

三、 精选巧编,适度演练。

纸笔测试是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同学们很有必要通过加强应试训练,提高考试成绩。

练习

一、 判断题

1. 实践是客观的,真理是主观的。

2. 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3.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没有认识就没有实践。

二、 单项选择题

4.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主要表明()

A. 真理的具体内容是客观的

B. 真理的变化发展是无条件的

C. 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

D. 人类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5. 2007年5月底、6月初,太湖蓝藻提前暴发给无锡市带来供水危机。6月29日,温家宝指出:“唯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踏实的工作,才能根本解决太湖水污染问题。”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 解决太湖水污染的关键是提高思想认识

B. 实践将最终决定太湖水治理的成败

C.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认识的指导和具体实践

D. 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6. 2007年8月4日,美国“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搭载一枚德尔塔2型火箭升空,开始飞往火星之旅。从三国时我国关于火星的明确记载,到美国“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探测火星,人类对火星的认识在不断发展。这说明()

A.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 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 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D. 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 简析题

学练相融优化学习活动 篇7

一、练的广度应囊括学的主体, 涵盖整体

在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实践的主体, 教师不能厚此薄彼, 让个别学生唱主角, 众多学生作陪衬。教师应创造机会, 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之中, 使“练的广度”涵盖“学的主体”,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

1. 从个体走向全体。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 学习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要想达到50%以上的学习效果, 就必须采用“主动学习”“参与学习”。因此, 课堂练习应面向全体学生, 让更多的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 充分体现语言的工具性和课程的实践性。如a教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一课时, 围绕“研读第3~7自然段, 复述故事”这一目标, 开展了这样的学习活动: (1) 诵读第3自然段, 创设情境。 (2) 默读第4~6自然段, 摘录关键词填表, 教师巡视指导。

(3) 互动交流, 进行评议、修正。 (4) 借助表格自主练习复述, 同桌合作, 展示评价。 (5) 默读第7自然段, 圈一圈鹫鹰和普罗米修斯的动作。 (6) 互动交流, 进行评议、修正。 (7) 借助关键词自主练习, 同桌互练, 合作展示, 评价。a老师在组织“填表”“圈关键词”“复述故事”等活动时, 融入了“自主练习”“同伴合作”“合作展示”“集体交流”等学习方式。一方面学生练习的次数增加了, 既有自主练习, 又有同伴合作, 还有上台展示;另一方面学生练习时的身份多元了, 既是展示者, 又是倾听者, 还是评议者, 实现了“点面结合”的互动, 使学习活动展开得更充分、更富有实效。

2. 从单一走向多元。

虽然学生处在一个学习共同体当中, 但他们的学力水平却不尽相同, 有时甚至相差甚远。因此, 学习活动的设计应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从单一走向多元。如笔者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一课时, 在研读第3~13自然段梳理“发现过程”时, 学习活动是让学生默读课文第3~13自然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我的发现过程”。通过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 有助于学生多元发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梳理, 既可以用箭头推进式, 也可以用单列表格呈现, 还可以画简单的示意图来展示“我的发现过程”。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开展判断、评价、改进、提示等一系列学习活动, 在充分的展示交流中使学习活动不断趋于深入。

二、练的过程应符合学的规律, 螺旋上升

语言文字是一种交际工具, 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自身的科学规律。因此, 课堂上学生练习的过程应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以便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1. 围绕目标, 一课一练。

一篇课文, 或许有多个教学取向, 但教师应围绕核心目标设计“一站式”学习活动, 引领学生在指向一致、聚焦核心的课堂练习中, 一以贯之, 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实现“一课一得”。如b教师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一课时, 是这样设计学习活动的: (1) 梳理内容, 感知故事的“完整性”。①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的哪几件事?在学习单上列小标题。②展示反馈, 讨论交流。③课文的题目是发愤写《史记》, 为什么还要写读书游历、研读整理这两件事?④小结:这就是历史人物故事的写法特点, 应完整地呈现人物一生的真实写照。 (2) 聚焦重点, 感知故事的“典型性”。①关于司马迁的阅读材料有很多, 如《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少年立志的励志故事》《司马迁紧枕励志的故事》等等 (随机展示, 浏览) , 但是无论是哪一份材料都会不约而同地写“司马迁写史记”这件事, 这是为什么呢?②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 想一想写《史记》这件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机批注。③小组交流展示, 随机拓展《报任安书》相关资料。④小结:发愤写《史记》这件事情, 最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在写历史人物时, 我们往往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体现人物的特点, 这就是写历史人物故事的另一个特点, 选材典型。

b教师的教学设计, 围绕“感受历史人物故事的一般写法”这个目标, 先后安排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感知“故事的完整性”;第二板块感知“故事的典型性”。在第二板块, 教师先拓展相关资料, 引发思维冲突, 而后引领学生关注课文第3、4自然段, 找到印象深刻的地方批注并加以讨论, 明白“司马迁写《史记》”这件事情能非常鲜明地体现人物的特点, 因此每一份关于司马迁的阅读材料都会写到这件事情。在此基础上, 教师顺势小结选材的典型性, 与前一板块的学习形成一个整体, 一气呵成, 便于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整体概念。

2. 层次分明, 螺旋上升。

在教学中, 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要有结构层次, 让前面的练习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后面的学习成为前面练习的深化,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逐步达成目标。如笔者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时, 围绕“揣摩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并迁移仿写”这一学习目标, 设计如下学习活动: (1) 整体感知, 初识写法。①“千年梦”是怎么圆的?默读课文, 给每个事件列小标题。②交流讨论。③除了这些事例, 作者还写了什么? (想法、道理) ④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来写的, 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⑤这些想法和道理在文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开头、结尾、过渡) (2) 重点研读, 揣摩写法。①默读第7~9自然段, 画出作者描述的事实, 在有感触的地方圈画批注。②交流, 品读重点句。③结合这些事实, 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齐读杨利伟的三句话, 引读第9自然段。 (3) 拓展资料, 迁移仿写。①继“神五”“神六”升空以后, 中国人在航天事业方面又取得了哪些成就?随机交流, 播放视频。②选择其中一个事例写进课文中, 加在哪里比较合适?运用“事实描述+道理说明”的方法仿写。

笔者以“揣摩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为核心目标串起整节课的教学, 从“整体感知”时的“初识写法”, 到“重点研读”时的“揣摩写法”, 顺势延续到“拓展资料, 迁移仿写”, 使学生经历了“感知———深化———运用”的学习过程, 层次分明, 逐层推进, 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三、练的习得应丰富学的意蕴, 回归本真

学生的学习活动, 其目的不是为了单纯追求练习的结果, 更在于凭借学习活动发展思维、习得方法, 丰富学习的意蕴, 回归学习的本真面目。

1. 先学后教, 提升思维含量。

在教学时, 无论哪一种学习活动, 都应留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应把真实的学情作为教师点拨指导、生生互动争鸣的新起点, 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思维。如c教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选学课文《太空“清洁工”》一课时, 是这样设计“梳理内容, 完成结构图”这一学习活动的: (1) 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的科学知识?默读课文, 摘录关键词, 然后填写表格。 (2) 互动交流, 评议修正。 (3) 作者重点介绍的是哪一方面知识?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方面内容? (4) 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 画出概括太空“清洁工”特点的句子。摘录关键词, 然后填写表格。 (5) 互动交流, 评议修正。 (6) “个儿不大”“本领不小”分别体现在哪里?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 摘录关键词, 然后填写表格, 教师指导。 (7) 互动交流, 评议修正。 (8) 学生还可以自己设计框架图。

c教师将“表格的填写”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和达成目标的途径, 旨在通过学习活动, 让学生把握说明的要点, 梳理文章的脉络。先学后教,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 与同伴合作分享, 完成学习活动, 在思维训练与不断的纠错过程中, 获取方法, 提高能力, 经历真实的学习之旅。并通过“自主设计”这一个性化活动,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由发挥, 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 习得方法, 从学会到会学。

布鲁姆在《学习、教学与评估的分类学》一书中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其中程序性知识指向“怎样做”, 是一种涉及操作的知识。在学习活动中, 教师应注重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 让学生从一个又一个的学习活动中积累一种又一种方法策略, 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 指导后续学习, 从“学会”走向“会学”。如d教师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选学课文《趵突泉》一课时, 是这样设计梳理活动的: (1) 复习《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三篇文章的内容结构图, 师生互动回顾梳理方法。 (《桂林山水》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梳理, 《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是按照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进行梳理的。) (2) 默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写了趵突泉的哪些内容?画出内容结构图。 (3) 对比展示, 交流评价, 强化方法。

d教师以学生已学的一组课文为依托, 复习了写景文梳理框架结构的常用方法, 而后立足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自主梳理《趵突泉》一文的内容框架, 在对比展示中进一步深化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梳理的方法。这样, 学生在这一环节的练习中, 不仅梳理了课文的内容框架, 更重要的是对写景类课文的梳理方法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归类整理, 形成知识模块, 易于日后整体输出, 指导自主阅读实践。

护理英语“导学练”模式的探索 篇8

护理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ESP) 中的职业英语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EOP) [1]。因此, 护理英语教学首先要分析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语言需求, 并以此为基础, 以ESP教学理念为指导选择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模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适合护理英语的教学体系。

根据护理职业的特点, 护理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使学生具备涉外护理人才所必需的较强的护患交流能力、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以及写作和翻译能力, 为学生学习护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整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护理英语教学强调提高护理人员的口语能力, 使涉外岗位的护士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 护理英语教学要求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护理专业课程, 并能用英语进行基本学术交流;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护理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写护理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护理记录并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

护理英语教学要融合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 充分体现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学习者不是单纯学习英语, 而是借助英语这个工具去学习专业知识, 以提高自己的专业工作能力。

2 护理英语的教学背景及现状

全国各医护院校的护理英语教学不尽如人意, 护理英语教学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跟不上改革开放的发展步伐。一方面,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高职入学门槛降低, 学生总体质量下降,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 习惯于被动学习, 不善于主动学习;另一方面, 英语教学多以过级、拿证为目的, 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不能协调发展, 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缺乏专业特色, 基本上是以基础英语教学和通用英语教学为主, 这导致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目的没有达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于近几年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较好, 相比其他专业学生, 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还是比较好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涉外医院和外资医院在我国相继出现, 医护人员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全球护士短缺使得护士就业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 这就迫使中国的医护院校必须重视护理英语教学。

面向国内高等、中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在校生及医疗机构中护理工作者的专业外语考试METS (Medical English Test System) , 旨在以考促学、以考促教, 对全国护理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和服务, 制订护理英语专业的统一标准, 推动各地护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促进国内护理专业教学的改革, 加快我国护理人才国际化建设的进程, 为国家培养更多国际化优秀护理人才。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23号文件精神, METS考试作为医护专业英语的考核标准, 旨在促进就业, 考查考生医护专业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为医护人员提供专业英语能力的证明, 为用人单位录用和考核员工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 护理英语教学既有较大困难又有大好机遇。从教学外部环境来看, 护理英语教学确实迎来了良好的机遇, 但从内部来看, 又存在较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护理英语全体教师大力改革, 使护理英语教学适应我国的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 护理英语“导学练”教学模式的应用

“导”是指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指导、引导、诱导、辅导学生学习, 提高学生对护理英语重要性的认识, 使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护理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指导是在正式上课前给学生讲清护理英语课程的性质、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和时间安排以及学生自学预习的内容等;引导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使他们坚持自学, 提高自学水平;诱导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 通过自学、研讨、质疑、问难、训练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增长能力;辅导是指在学习上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少数学生给予耐心、细致、有效的帮助。

“学”具体来说就是课前预习、课中听讲和课后复习。课前学生要根据教师给出的预习提纲按要求预习, 课中要专心听讲, 课后要按时完成作业并且及时复习。

“练”在护理英语学习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口头训练, 练习内容包括词汇、语法、句型以及课文。之所以用口头训练的方式是因为口头训练快捷, 单位时间内训练内容多, 并且这种方式在全班训练时很容易形成一种气势, 无形中感染了学生, 使全班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 集中精力进行练习。

口头训练的关键是要组织得力。备课时要选好训练内容, 设计好训练形式, 可以采取单人练习、多人练习、小组练习、全班练习等形式。检查时可以用单人或双人或小组等形式, 教师要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 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感染, 无形中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信心。现以《护理英语口语》Unit Four Growth and Development的Part One教学为例来说明。Part One由Warm-up、Conversation和Exercises构成, 共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Warm-up和Conversation的第一部分, 本课时的重点操练项目是: (1) 含有-th、-ment后缀的单词和人体部位的英语名称: (1) grow—— (动词) 发展, 生长, growth——— (名词) 发展, 生长;breathe——— (动词) 呼吸, breath——— (名词) 呼吸, 气息…… (2) broad——— (形容词) 宽阔的, 宽的, breadth——— (名词) 宽度, 幅宽;wide——— (形容词) 广泛的, 宽的, width——— (名词) 宽度, 广博…… (3) thousandth—— (数词、形容词) 第一千;hundredth——— (数词、形容词) 第一百;ninetieth——— (数词) 第九十;nineteenth——— (数词) 第十九…… (4) accomplish—— (动词) 完成, 实现, 达到, accomplishment——— (名词) 成就, 完成, 技能;achieve——— (动词) 达到, 完成, achievement—— (名词) 成就, 完成, 达到…… (5) head———头;navel———肚脐;abdomen———腹部;thigh———大腿……学习该部分的目的是学习英语构词法, 复习已学过的有关单词, 学习新单词。 (2) 重点句型及对话操练: (1) They check his reflexes. (2) 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Dr.Nelson.学习该部分的目的是熟练掌握重点句型并活用。

具体教学步骤及做法示例如下。

(1) 在上课前几天教师把预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要求通过QQ空间发布给学生, 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完成Warm-up中的听力练习, 并使正确率达到60%以上;能够流利地朗读对话且能活用;完成课后练习。课前需要通读Warm-up和Conversation部分且将难点勾划出来。

(2) 课前20分钟主要是口头练习词汇。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在于羞于张口和记不住单词, 因此, 将口头练习词汇作为重点。本次课口头练习词汇部分主要练习含有-th、-ment后缀的单词和人体部位的英语名称。

首先, 把这些单词的中英文对照呈现在屏幕上, 要求学生快速朗读英文。为了照顾中差生, 教师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先领读一遍, 然后全班学生集体朗读若干遍, 接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取分组读、两人读、单人读等形式。全班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且往往能形成一种气势, 这种气势又能感染每位学生, 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而不再心不在焉。单人读便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 检查学生是否读会并记会, 凡不会的必须重读, 直到会为止。等学生熟练之后可以删去英文部分, 让学生看汉语说英语, 这样可帮助学生记住单词含义。朗读形式要多样, 切忌单一[2]。

(3) 听力部分用10分钟完成。此部分由学生提前预习, 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听力练习。

(4) 余下20分钟用来完成Conversation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语言点及难句难词可通过QQ空间发布给学生自学, 课堂上主要还是进行口头训练。首先练习重点句型, 以“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Dr.Nelson.”为例, 先熟读此句子, 然后做替换练习, 操练方法同 (2) 。替换练习不但练习了此句型, 而且复习了下列短语及词汇:head of the nursing department护理部主任;attending doctor主治医师;resident doctor住院医师;intern doctor实习医师;chief physician主任医师;physician内科医师;ENT-doctor耳鼻喉科医师;dentist牙科医师;dietician营养科医师;midwife助产士;head nurse护士长……此种方法能够促使学生边学习边复习, 且替换词都是经过分类的某一类词, 这对于记忆单词和熟练掌握句型大有好处[3]。

对于整个对话, 首先由教师播放录音, 学生仔细听, 然后教师继续播放录音, 学生翻开课本默默跟读, 接着学生大声跟读录音。学生跟读完后, 教师视情况决定全班集体朗读或者找几位读得好的学生进行示范朗读。争取读熟练会,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做表演练习甚至活用练习。

实践证明, 课堂集体朗读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那些不敢大胆开口读说英语的学生也能主动开口, 且整班朗读往往能形成一种气势,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参考文献

[1]程世禄, 张国扬.ESP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林小勤, 潘素勤, 王伟.护理基础英语——CGFNS基础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学练盘踢毽子的常用方法 篇9

以左脚支撑右脚踢毽子为例。预备姿势:直立, 屈右臂右手掌心向上平托毽子于腹前约一拳距离。动作过程:右臂肱三头肌略微紧张发力, 带动腕部瞬间抖动, 手心向上, 上臂用力轻抛毽子沿身体中线向上直线飞行, 目测毽子下落至眼睛前方时, 右腿屈膝抬起与地面平行, 大小腿自然弯曲, 大腿肌肉用力外摆使膝关节向外顶出, 同时小腿顺势抬起, 踝关节瞬间发力带动脚内侧迎踢直线下落的毽子底座。毽子底座受力后, 沿身体中线向上呈直线运行, 完成一次完整的踢毽子动作。

二、初学盘踢时的错误动作分析

学生在初步学习盘踢技术动作时, 错误动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单手上抛毽子时, 毽子出手瞬间手心未与地面平行, 毽子出手后运行轨迹非直线上升, 向身体两侧或者前方高处斜线运行, 在最高点自由下落后, 其落点偏离上抛前的原点;迎踢毽子底座时大腿抬起高度不够, 仓促间迎踢毽子底座时, 踢毽脚内侧未与地面平行, 而是对着身体侧面或者前方, 使毽子底座受力后的飞行轨迹偏离身体中线。这两个错误动作产生原因是共同的, 均是学生身体变向和位移后, 勉强用脚内侧迎踢毽子导致练习中断。

三、常用练习方法简介

(一) 单手向上直线抛、接毽子练习

初学者易出现上抛毽子时运行轨迹偏离身体中线, 分析其原因是上抛毽子前, 手心托毽子没有对正上方, 上臂肱三头肌没有主动发力, 只是单纯用手的力量, 瞬间抖腕动作不明显。导致其上抛后运行轨迹偏离身体中线。因此, 可指导学生在上臂和肋骨之间夹着用过的作业本或者折叠后的报纸, 面对墙壁站立进行直线抛、接毽子练习 (见图1) 。此方法还可以变化为:引导学生抛毽子时上臂内侧夹物, 面对树干和立柱练习。结合墙体、树干、立柱等自然资源,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上抛毽子动作呈直线运动轨迹的本体感觉。

(二) 踢毽腿专门性练习

1.静力性练习。预备姿势:直立。动作一, 右腿抬起与地面平行, 双手十字交叉抱膝 (见图2-1) ;动作二, 右腿抬起与地面平行, 双手十字交叉搬脚外侧于腹前一拳距离 (见图2-2) ;动作三, 右腿抬起与地面平行, 同侧手抬起脚内侧, 异侧手也可按着膝关节外侧 (见图2-3) 。

练习要求:每个动作练习时间15~20秒, 两腿轮换练习。

2.动力性练习。预备姿势:直立。1×8拍, 节拍1右腿高抬一次 (见图3-1) , 节拍2左手拍击右脚内侧 (见图3-2) , 节拍3右手触拍右脚外侧 (见图3-3) , 节拍4还原直立, 节拍5~8同1~4动作相同方向相反;2×8拍, 节拍1屈左腿从右腿后向身体右侧伸出, 右手触拍左脚内侧 (见图3-4) , 节拍2还原为直立。节拍3~4同1~2, 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见图3-5) , 5~8同1~4。

练习要求:先慢后快, 动作到位。

(三) 巧用标记贴、自然资源辅助练习

当学生掌握了直线上抛毽子和盘踢动、静结合专门性练习后, 就可指导学生进行单次抛、踢、接的盘踢练习。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地用脚内侧踢击毽子底座, 指导学生踢毽脚内侧粘贴醒目的彩色标记贴 (见图4-1) 。也可利用校园内的立柱 (见图4-2) , 进行单次抛、踢、接毽子练习。为了增加学生练习的兴趣, 立柱可以替换为树干或者墙体进行练习。

当学生能运用自然资源进行多次抛踢练习后, 就可在空地上独立完成多次盘踢动作练习。

(四) 毽子底座增重练习

在练习中, 笔者还观察到有些学生存在脚内侧发力时重心不稳定的现象,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体验准确的脚内侧发力, 引导学生采用毽子底座增重法练习, 即在毽子底座垫一个垫片的基础上, 增加一个垫片, 采用前文中制作毽子步骤2~6的方法。当毽子增重后, 可引导学生尝试加重毽子轻踢、重踢相结合的方法, 体验准确的脚内侧向上发力踢毽子的感觉。

四、传统花样盘踢练习

(一) 体侧抛毽, 上一步体侧盘踢

预备姿势:直立, 屈右臂手持毽子于身体右侧。动作过程:右手向上抛起毽子下落至肩部时, 迈右脚前上一步屈腿支撑 (见图5-1) 。毽子即将下落至腰部时 (见图5-2) , 左腿呈盘踢动作, 经右腿下方向体侧积极伸出, 用脚内侧向上用力踢击毽子底座 (见图5-3) 。

(二) 体侧抛毽子, 单脚起跳后空中体侧盘踢

预备姿势:直立, 屈右臂手持毽子于身体右侧。动作过程:右手向上抛毽子下落至肩部外侧时, 右腿抬起 (见图6-1) , 当毽子落至腰部外侧时, 左脚蹬地跃起腾空 (见图6-2) , 左腿呈盘踢姿势经右腿下方向身体右侧积极伸出, 踝关节主动用力带动脚内侧踢击毽子底座 (见图6-3) 。

(三) 体前抛毽子, 单脚起跳后双腿交叉盘踢

预备姿势:直立, 屈右臂手持毽子于腹前。动作过程:右手向上抛起毽子下落至腹前时, 左脚蹬地身体跃起, 当毽子即将落至两腿之间时, 右腿抬起向前绕过毽子 (见图7-1) , 左腿顺势成盘踢动作, 在空中两腿交叉瞬间用左脚内侧踢击毽子底座 (见图7-2) 。

巧用“游戏”促小学生武术学练 篇10

1恰当的运用游戏来提高“习武”兴趣

在小学武术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影视故事进行游戏创编,结合武术的特点与学生身心特点,游戏设计尽量做到可量化、可观测,让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习武”, 感受武术的深厚内涵。真正做到不要就学武术技术而传授,而要以武术兴趣为导向的教学;不要只苛求动作学练的数量,而要寻求技术掌握的质量;不要过分地强调传统刻板的练习,而要巧设提高兴趣学练的方法;不要笼统地评价结果,而要使评价方法具有可参照性。

1.1水平一以趣味性游戏为主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这充分说明了游戏具有独到的魅力,是一种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而教育要遵循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教学内容为导向渗透教育思想、教育知识,因此尽可能使教学内容转化为游戏化的教材。只有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才可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而小学武术教学也是如此,武术中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够领悟动作要点,由于其有意注意时间特别短,要使水平一的学生静下心来练习动作方法难上加难。所以把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合理的加入到武术教学当中,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在“玩”中掌握动作,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正压腿动作,学生一般在2次课以后就厌烦了,可以通过让“腿长高”的游戏吸引学生,即:第一次课时让学生把腿放在自己的极限高度(如:110 cm),练习一段时间后自己再测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后得一朵“小红花”(见表1)。当学生腿部柔韧性达到一定程度以后,还可以练习基本功纵叉,采用“猜拳迈步”游戏,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猜拳,胜利的学生向后退一定的距离(如:10 cm),失败的学生向前迈10 cm,如此循环进行,到最后逐渐形成纵叉动作。学生在兴趣高涨的游戏当中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练习了柔韧性和掌握了踢腿动作要点。

1.2水平二以各种活动性游戏为主

三、四年级学生开始出现了分化性的学习兴趣,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任务更感兴趣等。在这个阶段简单的游戏已经很难再吸引学生,所以具有个性和比较新颖的游戏更能够提高学生兴趣。因此, 采用一些具有武术特点的“游戏”吸引学生,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体育教师用书《体育(三~四年级)》中弹踢冲拳类动作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冲拳动作和弹踢动作的基础上组合而成,因而需要采用个个击破学练。冲拳动作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力达拳面”,则需要长时间的重复练习,这对于水平二的学生来说实在困难。所以针对冲拳练习教师要不断变化练习方法,采用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引导式教学方法,按照步骤:学生利用塑料瓶练习速度—— 学习正确动作—— 冲拳击塑料瓶—— 结合步型创造性的练习—— 实用攻击(击破)练习的顺序,学生逐步体验冲拳要领,掌握拧腰、顺肩(沉肩)的动作重点,达到冲拳快速有力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的“冲拳”兴趣得到长时间保持。因此首先用“手抓塑料瓶”让学生体会出手要迅速、准确。学生初步掌握冲拳动作后, 及时地启发学生与以前学过的步型融合在一起练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学生动作比较熟练以后,冲拳的攻击含义需要及时地体现,于是再用“冲拳击塑料瓶、击破纸张”等练习方法,让学生体验到冲拳快速有力以及技击的乐趣,把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推向高潮。 弹踢练习过程也是如此,首先可用脚面弹踢悬挂的气球和轻塑料球,先踢固定的球然后再踢移动的球,难度逐渐增加,明确弹踢力达脚面,大腿带动小腿进行弹击。

待两个动作掌握之后,再进行“弹踢冲拳比快”有针对性地游戏,看看哪位同学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弹腿冲拳,完成之后逐渐增加数量,以此类推进行比较。

1.3水平三以“竞争、对抗性”游戏为主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更深入的评价。 此阶段引导学生投入武术学练,培养学习武术的主动性是关键,巧设目标难度,增加可量化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在学习套路动作时, 增设一些有胜负之分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竞争意识,强化学生“习武”忽略的团队意识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习武”。

如此次观摩的少年拳(一)的教学内容安排,共5次课。在这5次课的教学当中设计了“擂台比武”的系列游戏(见表2)。同时可以抽取其中的基本动作进行“擂台比武”的系列游戏,让学生过一把“大侠”瘾,如:展示功力的“马步比稳练习”、“弹踢、蹬踢轻物比准练习”,待动作掌握之后采用分组的方式,利用小组“武术套路接龙” (方法:以少年拳(一)为例,共八个动由四个学生完成,每人做两个动作。)比赛,在套路学练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功力”,同时提高学生技术动作的熟练度,从而获得竞争意识和荣誉感。

1.4巧用游戏“武练”课课练,提高体能

在武术教学中的课课练也要融合武术的元素,不要单纯的运用一般体能训练方法,要结合武术动作特点、武术课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制定训练计划。如少年拳前四势学习的课课练设计,教师可以导入电影中的片段,假设拍摄武术照片,让学生绕圈慢跑听音乐做武术步型定势动作,结合前四势中的震脚架打、蹬脚架打、垫步弹踢、马步横打的动作,也可自己创编动作。既补充静力性居多的武术动作学练,达到动静结合,合理地调控运动负荷,提高学生体能, 又融合学生的兴趣趋向,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1.5巧用“游戏”提高小学生“习武”兴趣的注意事项

合理运用游戏对于提高学生“习武”兴趣有很大作用,但由于武术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时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低、中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尽量设计一些单独练习和身体接触比较少的游戏,如攻击性的练习有“击物(海面包)比远、武术造型比赛等。高年级学生集体意识越来越强,而且具有一定控制能力,可以设计一些“表演、对抗、竞争性较强的游戏”,创设“擂台比武”情景。 在传授武术动作方法的同时,也要把握合理的分组,区别对待,强化“武德”精神的培养,巧用武术谚语进行动作技术要点的讲解。

另外,对武术学练的评价要突显武术特色,结合学生看到的功夫片,采用富有竞争性的游戏“称号”,使学生有参照性,进而寓学于乐。突破了传统计分、计数、奖励红旗等为主的评价方式,采用了具有武林特色的方式,争夺“武林称号”。如对少年拳中“拳”的评价,设计出“武林称号”——“闪电手、快拳手、攻击王”等,“闪电手” 体现的是冲拳的快速、准确,“快拳手”体现冲拳的迅速、有力,“攻击王”体现冲拳的技击含义;如少年拳第三势—— 垫步弹踢,对弹踢的速度和力度的评价可以采用“旋风腿”和“无影腿”,则体现弹踢的速度和力度。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制定追求的目标,产生兴趣的导向。

2巧用“游戏”提高学生“习武”兴趣的实效性

通过对通州区运河小学一个学期的武术教学,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都采用随机抽样,对该校1~6年级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通过采用游戏方法教授学生武术,在提高兴趣方面男生稍有变化,非常喜欢的实验后比实验前多了7人;一般的实验后比实验前减少了4人;不喜欢武术的实验后比实验前减少了3人。女生的变化比较大,非常喜欢武术的学生实验后比实验前多了15人;一般的实验后比实验前多了9人;不喜欢武术的实验后比实验前少了24人。

3结语

学练结合 篇11

“跳山羊”是一项快速助跑、随即踏跳跃起、双手支撑跳越障碍的支撑跳跃运动, 学生在完成动作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 而体育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到位, 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安全顺利地学练“跳山羊”。笔者结合职高女生上肢及腰腹部力量较弱, 行为习惯差, 个体差异比较明显的特点, 对如何保障职高女生学练“跳山羊”的安全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 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平时应重视发展上肢及腰腹部力量素质

职高女生在学练“跳山羊”时, 上肢及腰腹部力量素质薄弱是造成在完成第二腾空时推手力量不足, 推手不及时, 导致趴或骑坐在山羊上, 甚至身体重心过分前倾, 无法完成抬头、挺胸和展体动作而发生前摔受伤的主要原因。教师在教授“跳山羊”之前的体育课上就应该根据女生的生理特点和力量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并循序渐进地多安排一些如俯卧撑、推小车、单杠悬垂、仰卧起坐和立卧撑等形式的力量练习, 为有效提高职高女生的上肢及腰腹部力量素质奠定力量基础。切忌在教授“跳山羊”时才突击发展上肢及腰腹部力量素质, 否则不仅解决不了职高女生上肢及腰腹部力量素质薄弱的顽疾, 反而会导致职高女生因大量的力量练习而出现肌肉疲劳发生运动损伤或完成的动作质量下降而诱发意外伤害事故等问题, 并且容易造成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跳山羊课”的被动局面。

二、师生同心协力搬运山羊

在课前、课后搬运“山羊”时, 由于“山羊”和踏板体积大、重量重, 而职高女生上肢及腰腹部力量素质薄弱, 如果全权交由体育骨干负责组织搬运, 会造成安全隐患, 无法保证搬运途中的安全。为此, 教师应亲自参与组织、指导和监督搬运, 对搬运途中的安全应给予高度重视。如, 搬运时可根据职高女生的力量特点合理的调配人员、认真组织和严格监督好参与搬运的女生, 保证搬运的正常秩序, 特别关键的是要手把手地教给女生搬运“山羊”和踏板的方法。教师在组织女生搬运踏板时, 应在踏板的前端和后端的左右两侧各安排1名女生 (共4人) 负责搬运, 要求4名女生在踏板的四个角一起发力轻抬轻放, 避免操作不当被踏板砸压到手指和脚趾而受伤;在组织搬运较重的“山羊”时, 为保证安全, 至少应安排8名女生负责搬运, 2名女生负责抬一条山羊腿, 教师负责抬“山羊”的中间部位, 师生同心协力把“山羊”抬到指定位置。另外, 在组织搬运前教师还应认真检查“山羊腿”是否已调整到最低档位, 且四条腿的升降螺母是否已拧紧, 避免搬运途中“山羊腿”上下滑动或晃动夹伤女生的双手。

三、合理选择和布置学练场地

如果选择的练习场地表面特别光滑, 凹凸不平, 存在坡度, 分组时组与组之间靠得太近, 学练空间狭小, 将导致“山羊”和踏板滑动, 女生助跑时重心不稳而出现滑倒或扑倒, 以及练习时组与组之间相互干扰而引发意外伤害事故。为保证学练安全, 教师一定要选择如篮球场等宽敞、地面平整、表面稍显粗糙, 视野开阔, 便于观察学生学练情况的学练场地, 同时应在“山羊”、踏板周围和落地区域放置足够的垫子, 以消除女生的心理障碍, 条件好的学校可将“山羊”和踏板暂时固定在地面上, 谨防学练时“山羊”和踏板滑动造成运动伤害事故;另外, 布置学练场地时切忌组与组之间靠得太近, 如一块篮球场安排2个学练小组, 每个小组占用长28米、宽7.5米的学练场地, 且2个小组学练时的助跑方向相反, 这样能有效避免学生之间相互干扰, 提高学练的组织管理质量和安全保障。

四、善待特殊女生群体, 重视消除不良心理刺激

上一篇:家庭农场生态农业下一篇:火灾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