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练琴

2024-07-22

科学练琴(精选10篇)

科学练琴 篇1

错误的练琴或错误的演奏对学钢琴的同学是非常有害的,因反复巩固和练习直接加深了错误的印象,直接对错误根深蒂固,那么怎样做到正确的有效的练琴呢?

首先是要找到有效练琴的状态和方法:

一、分手练:

学生永远不要双手直接合弹,应该先练右手的单旋律直到很熟,能把握本曲的核心与灵魂,再练左手。把伴奏织体搞懂,分清声部与和声,特别要注意表情记号及休止符的正确演奏!

二、分声部练习:

钢琴音乐是多声部作品,练习时必须考虑各声部的层次突出及对比,这时就必须分声部练习了。比如巴赫的复调作品,在分手练习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分声部练习,有时是三声部有时四个声部,甚至这些旋律是以隐伏的状态进行的,因此学生在分声部练习中必须将这些隐性的声部剥离和呈现出来!

三、分句练习:

再大的音乐作品也都是由一句一句的乐句构成,所以分句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将一个乐句多次反复练习到家时,在练习下一个乐句每个乐句就相当于建筑的砖瓦,水泥、钢筋、最后由和声织体统一建立起音乐作品的宏伟大厦才能呈现给观众无与伦比的完美作品。

四、分段练习:

也就是从局部到整体的练习在完成了以上分手练习,分声部练习,分句练习后就进入了分段练习,因为有了前面细节练习的技术支撑,进入这个环节就会有的放失,目标明确,整段整段的往下放,为下一步的完整性打好基础。

五、整体练习:

就像一个机器,有数个或数十个模块组成一样,将所有的段落组合在一起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就练成了,在整体练习中要高度重视音质、音色以及音乐风格的把握,踏板、力度及肢体语言的合理把握,都将影响完整音乐作品的优秀呈现,所以学生一定要认真按照这些步骤来练习,才能达到较高的音乐境界!

参考文献

[1]吴元.学习钢琴的途径.文化艺术出版社.

[2]李嘉禄.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伴孩子练琴 篇2

家长们望子成龙,其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他们除了不辞辛苦不惜工本风雨无阻地奔波在送孩子拜师习艺的路途上,还要坚持不懈定时定量地严格监管孩子练琴。可孩子毕竟是孩子,再乖巧再听话,也会童心不泯,做出些淘气不听话的事来。此时,切莫坚信“棒头出好儿”的古训,弄不好只会将童心中与生俱来的对音乐的那份兴趣和悟性摧残殆尽,岂不有违初衷,适得其反。

我想,与其在一旁指手画脚地令孩子就范,倒不如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琴声引导孩子的兴趣。若自己本来就懂点乐器知识,这好办,就先自得其乐地奏将起来吧。孩子学电子琴,你拉二胡,来个中西合璧;孩子学小提琴,你吹笛子,搞个土洋结合,这样一来,那美妙悠扬的音乐足以撩起孩子亲近音乐的天性,让他发自内心地渴望追寻你的乐声,弹奏出自己的音符。如果自己本是乐盲,又寄希望于下一代盼着孩子能超越自己,那就下决心跟孩子一起学一起练吧。我有个朋友是教孩子书法的老师,他就目睹过不少陪孩子一起来学书法的家长,原来连毛笔都不会抓的,几年下来,孩子学成出师,自己的毛笔字写得也像模像样了。学乐器也一样,不要让年龄成为逃避学习的借口,学会一种技艺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休闲,它能让你空闲的日子变得鲜活滋润,充满活力。想像一下,若能在闲暇假日,茶余饭后,和孩子琴瑟合鸣,共奏一曲,岂不是一件快事。

或许有人会说,我很笨的,没有那个音乐细胞,要以身作则好难!不要紧,慢慢来吧,可先放一段音乐,自己首先陶醉其中,或击拍和之,或舞而蹈之,遥想远古之时,我们的祖先们不就是用一些瓦片竹节之类最原始的乐器敲打出美妙的韵律吗?有了一个音乐的氛围,孩子就不再觉得练琴是枯燥无味的负担,孩子练得进入状态了,你再跟他一起练,又不是让你练成音乐大师,应该没有问题。

科学练琴 篇3

目前节拍器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机械式节拍器和电子式节拍器。传统机械式节拍器的刻度范围一般为每分钟40拍至每分钟20拍,通过移动摆锤以确定钟摆速度;电子式节拍器大多为软件式节拍器和模拟人声的人声节拍器,它们通过屏幕显示节拍速度并用扬声器发声,录入各式音效为增添趣味性,携带方便,节拍范围也在传统节拍器更广,可以从每分钟38拍至每分钟250拍,满足更多的速度要求。

节拍器在乐器学习中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它能帮助我们建立速度快慢的标准,培养准确地节奏感。心理节奏的建立能增强弹奏时手指的控制力。在各乐器的琴谱中,常常我们能在在乐谱上能看到M.M=?或诸如Adagio(柔板)、Andantino(小行板)的速度记号,又如cantabile(幻想如歌般)、animato(活跃地)等暗示速度的表情术语。这时在练习中我们就需要科学灵活地利用节拍器来控制弹奏的速度,符合曲风要求。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节拍器呢?

一、熟悉并习惯使用节拍器

对初学者来说,培养节奏感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节拍器,感受不同速度的变化,这样不但可以在速度的概念和时间的把控上建立基本的心理节奏,还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习惯地使用节拍器练习能逐步建立自然反应的律动感,有助于我们在弹奏时检验是否偏离速度要求,同时在合奏上能避免速度不均带来的偏差。

二、用节拍器指导练习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很多时候我们纠结于怎样把乐曲弹得又好又快、怎样克服难点乐段,老师总会和我们说到两个字:慢练。这就不得不提到在乐器学习中手指基本功的训练。无论是学习键盘乐器还是弦乐器,弹奏音阶、琶音往往是练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老师总是要求和强调以节拍器较慢的速度开始练习,待到手指放松,掌控均衡后再逐渐增加速度达到巩固和提高。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身体协调性,鼓励孩子在练习中采取跺脚数拍的方式去放松身体并规范节奏。然而笔者实践发现,相较于采用跺脚、数数的方式控制节拍,肢体反而在采用严格律动的节拍器控制下更放松,演奏的音乐更自然。因为节拍器机械速度的正确性和规律性能带给我们肯定的信任心理,避免了对于人工数拍的不均匀而产生怀疑,专注练习带来的平衡感更能让肢体自如。

练琴往往是都是由慢到快、熟能生巧的过程。在新作品的视谱过程中,先用节拍器了解整首作品速度,估量自身能力范围,练习中揪出难点部分,采用较慢的速度调整指法改正错误,克服技巧障碍;遇到复杂的节奏组合时,采用节拍器来规范和对照。通过节拍器进行慢练和调整节奏,能让手指与大脑充分协调,提高自主控制能力,克服难题,同时在严格节拍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稳定的速度基础和规范。

变奏体曲式中,每段都围绕着主题进行加花减字的变奏,这当然规避不了速度的变化。多数作品都会在每段标记如Allegro(快板)、中Moderato(中板)、Lento(慢板)或Tempo=?的速度记号,这就要求我们熟记术语含义并按要求变换速度,准确地演奏作品。节拍器就是规范调整演奏速度的一把尺,若采用不合要求的速度,听众不仅不能明白作者意图,更是把作品的风格和形象扰乱。

三、避免成为节拍器附庸

在我们借助节拍器养成良好的节奏意识时,也容易对其产生依赖。要避免被其束缚、导致心理节奏走向僵硬和呆板的歧途,练习时就必须灵活科学地运用它。笔者不主张练习时从头至尾地使用节拍器:在曲子不能熟练弹奏时,用节拍器慢练克服困难,稳定后并逐渐加速;在能做到谱面要求并能流利将曲子熟练弹奏时,交替使用节拍器练习,进行乐曲风格感情处理,且在不依靠节拍器的指挥下亦能做到速度的稳定,使乐曲具备自然流畅的律动。至始至终地滥用节拍器练习,演奏时只会像机器人一样,虽然控制精准但呆板地失去乐曲应有的美感。

做到谱面上的规范是对弹奏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我们习琴的目的远远不止这样,尽可能地传达出作曲家谱曲意图才是演奏目标。音乐是流动而不是刻板的艺术,它有想象空间的自由。我们在专注速度稳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诸如Accelerando(渐快)、Ritardando(渐慢/突慢)等可控变化速度的符号,浪漫派作曲家尤其喜欢在乐谱上标注Rubato(弹性速度/节奏)使旋律充满遐想,乐句得到延伸,让演奏者进行情感自由发挥。

四、结语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练琴 篇4

上小学的孩子一节课也只有四十五分钟的上课时间,幼儿时期自制力更弱,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更短,练琴时间每次要更短一些。三到四岁,每次五至十分钟;四到五岁,每次十至二十分钟;五到六岁,每次二十至三十分钟;六到七岁,每次三十至四十分钟,如果孩子累了,无法集中注意力了,应该允许他去稍稍休息一下或玩耍一会儿,这样可以调节视力,也有利于消除大脑的疲劳。

练琴也可以采取“少吃多餐”的办法,这样,每次练都不会负担太重,而且由于一天可以有好几次的练习机会,不断重复和巩固,加深了记忆也提高了效率。练琴要选择孩子精力充沛的时间,并尽可能固定下来,使孩子产生一定的条件反射。凡是打瞌睡、玩儿累了、身体有病、人多杂乱的时候都不要强迫孩子练琴。

一个孩子每天到底练习多长时间合适,这并没有一个界线。只要根据孩子和家长的时间、练琴的条件、孩子的身体及智力发展水平来合理安排就是很好的,如果希望孩子向专业方向发展,适当多练琴还是很有必要的。

做父母的总是望子成龙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可是孩子终究是孩子,智力超常的也总归是少数,因此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天才,要求过高,稍一反应慢就急不可耐,大打出手,这样会使小小年纪的孩子更慌张,怎么谈得上音乐的表现呢?反之,也有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的,一边练琴,一边“乖乖、宝贝”地说个不停,看孩子弹好一处,抱起来就亲个没完夸个没完,孩子就借此提出各种要求:要吃的、要玩儿的,孩子总在撒娇的气氛中哄着练琴,总是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和产生克服困难的毅力。这样的家长要注意辅导时严格一些才好。教子有方的家长总是既严格又耐心,既有鼓励又有批评,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严肃而又活跃的气氛中练琴。

家长辅导时不是代替孩子的眼睛看谱、耳朵听声音、手指去弹奏,而是提醒和指导孩子去正确的看谱、听声音、动手指,不断在孩子耳边强调教师的要求,抓住重点让孩子反复巩固,往往家长有条理孩子也容易有条理。有的家长没有积极研究儿童心理,练琴时总是对孩子说:“好!现在再来一遍。”单调的重复很容易使孩子厌烦。

孩子练琴当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要在辅导过程中仔细分析,对症下药。如果是由于精神紧张——怕挨打受骂,而引起弹奏上的种种问题,如不放松、拘谨、老错……那就需要家长从思想上寻求解决途径,必要时要向孩子道歉;如果是由于弹奏方法不对造成的困难,则要和教师一起研究如何改正的具体措施;如果是因为欠缺熟练而带来的技术问题,那就需要放慢速度多多练习,困难之处重点练,两手不独立则分手练,声部不清分声部练,难度大一些的段落反复多巩固。教师留的作业多,若时间不够完不成不要紧,主要是“质”,其次是“量”。

此外练琴前不要讓孩子玩儿的太累,也需要收收心。每次辅导孩子练琴之后,根据孩子的表现,最好及时肯定他的长处,指出需要调整的地方,也可以用插红旗、贴红星等形式来鼓励孩子的进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琴的程度不断加深,家长应当逐步有计划的减少辅导的次数和时间,让孩子养成自己动脑练琴的习惯,培养他独立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可长期让他依靠“拐杖”走路,否则容易造成离开大人就一事无成的不良后果。

幼童练琴兴趣的培养 篇5

关键词:跳谱,兴趣,成功感

为了培养孩子的全面素养, 业余音乐教育特别是钢琴教育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到家庭之中。这种自发的教育行为为培养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孩子并不喜欢学琴。原因是孩子害怕老师要求太高, 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缺少学好的自信心;有的是因为家长拔苗助长, 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硬考级别而感到累, 没劲;也有的是因为年龄小, 缺少想象, 一味模仿老师的动作技巧, 不会表现音乐, 而感到没有学习兴趣。大多数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 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幼儿的学琴兴趣这方面却往往显得束手无措。

面对上面的问题, 教师和家长应怎么办?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为, 幼童开始学琴不能过分注重技巧, 应注意兴趣的培养, 让孩子学得开心, 愿意学。下面笔者从几方面谈谈建议, 供同仁参考。

一、识谱兴趣的培养

幼童识谱经常是教师感到伤脑筋的事。四五岁的孩子, 连数字概念都没有, 怎样在高低音谱表上教他认识音的高低呢?如果教师把理性认识极强的“第二线是G音, 唱“sol”改成用形象的教学法进行教学,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把高音谱表当做是动物大楼。第二线上住着一只小白兔“嗦嗦”的吃萝卜。第一线上住着小猫咪, “咪咪”叫。地下室 (下加一线) 里住着小白鼠“dodo”。

另外, 也可用“跳谱”识谱法。地上放五条彩带, 即为五线谱, 来跳的孩子手拿一支粉笔, 老师手持字母卡片, 如老师举起“do”就拿手中的粉笔画出一条加线, 然后人往上一跳, 就为“do”了。依此类推, 每次需要认识哪几个唱名, 教师可在纸上标出音阶图。当然我们可以变换花样, 让孩子听音跳位。比如说老师用口琴吹奏一个单音, 让孩子听到音后跳向那条线等。

这样的识谱教学化难为易, 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 使孩子学得轻松, 学得快乐。

二、歌唱与弹奏相结合, 培养学习兴趣

儿歌因其短小精悍、押韵上口、浅显易懂、好记易背的特点, 深受儿童的欢迎。现在的许多钢琴教材都采用了儿歌编谱。我们大可以运用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儿歌演唱与曲谱弹奏相结合, 使得孩子在自己的歌声中, 体验到学琴的快乐。

首先老师弹奏曲谱, 带领孩子演唱。如在弹奏《大公鸡》一课时, 老师用微笑的脸庞, 专注的眼神带领孩子一起演唱:大公鸡, 穿花衣, 花衣脏了自己洗……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 快乐地抖动肩膀与头部, 真的宛如一只大公鸡在沙土中戏耍。

其次让孩子弹奏, 老师演唱。能为老师的演唱弹伴奏, 孩子们也其乐融融。

最后让孩子自己一边弹谱一连演唱。此时孩子注意力集中, 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曲谱, 嘴里大声演唱:大公鸡, 穿花衣……一首曲子和着孩子的歌声轻松愉快地完成了。

三、成功感教育, 培养学习兴趣

成功感教育遍布整个中小学教学, 要充分利用儿童在学习中的成功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培养其学习兴趣。

1. 角色转换, 请儿童当一回教师。

儿童当教师满足了儿童好奇的心理需求, 更能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 了解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信息。我在琴键上摆起不正确手型然后问小孩:“你说老师的手型对不对呀!”学生答:“不对。”“那错在哪呢?帮我矫正一下。”这下子他可来劲了, 会说:五个关节没有突出来, 手腕太高……还时不时像模像样地来纠正你的手型, 最后我对他说:“你示范一下给我看, 好吗?”只见他坐得端端正正, 双手漂漂亮亮地摆在了琴上。

2. 让孩子体会取得成功的喜悦。

成功对一个人来说是最向往又最不容易实现的, 只要让孩子体会成功, 看到自己的成绩, 才能最大限度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孩子因为年纪小, 注意力经常不集中, 一堂课下来, 可能只认识了一个音符。作为老师应认清问题所在, 抓住他所学会的知识点, 竖起大拇指夸奖他:“真不错, 今天认识了某个音, 下堂课我们可以认识更多的音符了。”孩子在老师的赞许声中, 微笑地点点头, 更加有信心了, 甚至要求再往下认识别的音符。

四、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引导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 提高练琴兴趣

孩子具有无拘无束的想象力, 如果在音乐教学中不去挖掘和利用这种天然的优势, 甚至还有意无意地阻碍他们创造力的发挥, 那么本身充满情趣的音乐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对儿童创造潜能的开发、良好个性的形成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在教学中, 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结合教材中蕴涵的审美因素, 因势利导地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 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练琴兴趣。

当然, 这还需要教师自身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并能敏锐及时地引导学生, 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好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五、家长的有效配合, 巩固兴趣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年龄尚小, 缺乏自制力, 也就需要家长给予适当的督促, 但要注意方法。假如方法不对路, 会把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兴趣给扼杀了。我根据孩子的情况, 设计了一些激发兴趣的方案, 供家长们参考、实施。

如先肯定表扬后再指出存在的问题, “不错, 二指、三指手型非常正确, 四指还不够。”

其次还可以创设让孩子表演的机会, 让他们得到长辈的表扬和同龄人的羡慕, 举行小小演奏会。

再者可以实施小小的奖励政策。如孩子哪天练琴认真, 就奖给他一朵小红花。

最后家长要时不时表露出非常乐意倾听孩子练琴, “听着你的琴声, 妈妈都不感到累了, 琴声好美啊……”让孩子在学琴中获得了大人的赏识, 得到了快乐。

钢琴老师们, 让我们遵循教育规律, 以人为本, 注重兴趣的培养, 让孩子们在优美的琴声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苟荣.让每位学生都来做一次老师[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6 (3) .

培养正确的练琴方法 篇6

第一:演奏的姿态问题。

1. 手风琴的弹奏姿势有两种, 一种是站姿, 一种是坐姿。

对于通常采用第二种。坐姿要求坐半个椅子, 上半身端正, 双肩放松, 两腿自然分开, 左腿稍向前伸, 琴略右倾, 琴的右下角靠在大腿内侧, 两根肩带要长度适中 (左带略短右带略长) , 演奏时以琴身不晃动为好。

2. 不可因为眼睛要看键盘而形成低头角度过大, 影响演奏形象。

初学琴时就要养成尽可能不看键盘的习惯。无论演奏还是练琴, 均不用脚打拍子。

3.要有正确的手形。右手手臂自然抬起, 肘部不要夹紧;手腕放松, 与手背基本平行;手掌成半圆, 掌关节不能陷, 虎口不要夹紧。

4.风箱拉开时呈扇形, 拉回时手略抬一下, 先关上面, 使之呈一个倒扇形。风箱的开合要有规律, 拉动时动作要平稳、自然, 用力要均匀连贯, 不摇晃, 不抖动;不得用风箱打拍子。同时注意身体不要随音乐的节奏或风箱的开合出现身体上下颤动或左右晃动等多余动作。

第二:关于练琴的时间与环境的选择

1.时间充分, 目的明确。

练琴要有大量的时间作保证, 正常学习情况下, 每天能保证40分钟至1小时的练琴时间即可, 到了星期天或节假日, 可适当放宽到1个半小时左右。一般来说, 有充分的时间练琴是怎样也不过分的, 关键是效率, 精力集中的练琴一小时, 胜于三心二意地练五个小时。

但不要在身体处于疲劳状态下勉强自己去练琴;也不要长时间用右手连续快速的演奏, 否则很容易造成手部损伤, 可以将热情奔放的乐曲和抒情委婉的乐曲交替来练习, 使身体和精神情绪上都得到相应的放松和调节。

2.不要太固定练琴时间和环境。

著名手风琴演奏教育家姜杰先生曾说过, “他从不主张每天安排固定时间练琴, 固定时间练琴的优点是容易形成条件反射, 也就是在固定的练琴时间里, 演奏者能处于最佳的演奏状态中。然而这一优点, 也带来了缺点。这就使有的演奏者不能正常的发挥自己的水平, 因为与平时练琴的条件反射的时间不吻合。此时你绝对不能和观众说是由于演奏时间不合适吧。观众往往也很难想象和理解是由于演奏者的演奏时间不对而造成的吧”。

练琴的环境问题也可偶尔变化。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公园或小区等地方练习, 也可以偶尔邀请亲友或一起学琴的同学来家中欣赏和练习, 使自己适应不同的环境, 勇于展示。从而大大提高演奏者在不同环境演奏的“把握性”和自信心。

第三, 演奏技巧的训练。

1.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学琴的进度。

学琴者要严格按照自己的实际程度, 选择技巧难度, 选择乐曲, 先易后难, 先简后繁地稳步进行。仅仅让孩子练几首考级曲目, 盲目的赶进度、跳级, 就好像让一位上一年级的小孩, 没学完又要蹦到三级一样, 接着又要赶五级, 蹦初中, 这种可怕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2. 分练与合练分手训练相结合。

手风琴这种乐器入门比较困难, 因为它有高低音两行乐谱, 左右手的键盘概念不统一, 双手的感觉不容易一致。手风琴因两个手的位置不同, 其演奏方法和触键感觉也不相同。分手训练可分头解决左右手出现的不同问题, 使注意力更加集中, 更专一地解决某一问题。。当试奏一个新的作品时一定要双手合在一起同时演奏, 这样可以训练试奏能力。最好是在将一个作品基本练熟以后再分手练习, 在这种情况下分手训练的效果最好。除了分手练习以外, 还有分乐句练习, 分乐段练习等, 我们应根据存在的问题不同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有效提高我们的琴技。

3. 慢练与快练相配合。

练琴不能急于求成, 盲目求快。慢练, 有利于掌握方法, 巩固方法, 减少不必要的紧张。初学者的手指肌肉缺少力量和持久性, 手指配合不够协调, 应多进行慢速练习, 打好基础。随着演奏技能的不断提高和手指肌肉负担能力的增加, 再相应地增加快速训练的比重;反应快、速度素质好而基本功欠缺的学生, 应多用慢速练习来加强其演奏的准确性;而慢速练习认真, 但速度上不去的学生, 应适当加大快速训练的比重, 在提高速度方面多动脑, 找出影响速度的关键所在。因此, 在练琴过程中要强调慢练但不要一成不变。应采取多慢少快以慢为主快慢结合的原则。

总之, 要把巧练、精练、慢练、还有更重要的苦练贯穿在我们的练琴中, 有效的提高我们手风琴的演奏能力!以上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希望每个学习者都能在一种从容地、有条理地、积极有效地状态中快乐的练琴。

摘要: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 如何科学有效的练琴, 成为学习者十分关注的问题。要把巧练、精练、慢练、还有更重要的苦练贯穿在我们的练琴中, 有效的提高我们手风琴的演奏能力!每个学习者都能在一种从容地、有条理地、积极有效地状态中快乐的练琴。

关键词:手风琴,科学练习,姿态,时间和环境,技巧

参考文献

[1]耿飞《;手风琴演奏艺术的心理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2]李锐.《少儿手风琴教学方法探讨——对技巧训练过程的认识与研究》[N]手风琴报, 2003年1月

[3]杨文涛.《手风琴技巧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年.

[4]殷琪.《手风琴教学专业化训练问题的几点讨论》[J].音乐探索, 1999年第4期

谈练琴的心理状态和方法 篇7

弹钢琴必须讲究科学、正确的弹奏方法, 使琴声优美动听, 富有穿透力, 给人美的享受。但是, 要想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 需要学生在练琴过程中, 不断改正错误, 克服困难。弹琴并不仅仅是手指在弹, 而是全身心地参与。所以我认为, 科学的练琴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在练琴过程中, 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主动的心态

对于弹钢琴的人来说, 无论他学琴时间长短, 只要坐在钢琴前, 就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去练琴。有的学生, 练琴效率很低, 坐在琴房好像在磨时间, 无精打采, 东一遍, 西一遍, 老师留的作业, 每天都练, 到头来却哪一首都不熟, 或者一首简单的练习曲, 一两个小时下来都没有效果, 错误重复出现。相反, 当错误第一次出现时, 你就停下来, 重复练习, 积极地去改正,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曲子弹顺了, 音乐流动出来了, 其它的问题才好解决。

在练琴过程中, 要学会给自己安排两个角色。一是严格的老师, 要做自己的老师, 也就是把上课时老师的要求、练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牢牢记在心里, 时时以老师的身份提醒自己;二是规矩的学生, 自己练琴时和上课是一个状态, 有的学生离开老师就走样。

二、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钢琴以它高雅的气质、迷人的音色吸引了众多的音乐爱好者。最初选择钢琴学习往往是因为喜欢, 觉得好听, 但你一定要明白, 优美动听的音乐背后, 是近乎枯燥乏味的无数次的练习, 只有苦练, 才会有收获。

每次练琴之前,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 安排好练习的内容, 曲子数量不宜多。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目标, 看看是应单手练习, 还是双手练习。是应慢练还是提速。应重点练习音符、节奏的准确, 还是对作品的理解、情绪的把握等。有了目标, 才能少走弯路, 进步才更快。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 切忌互相攀比学习进度。看见别人弹的比你多了几课, 或是学的某首曲子你觉得好听了, 就盲目地去练。殊不知, 即使弹奏同一首作品, 每个人完成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不能用弹什么教材来衡量一上人的弹奏水平。有些学生课是没少弹, 结果一塌糊涂, 整个曲子下来, 除了零散堆积的音符, 其余什么都没有, 根本谈不上算是音乐。相反有些学生虽然弹的课程不算深, 但一首曲子弹出来很完整, 触键方法正确, 乐句清晰, 有很好的表现力。

学习一首新的作品, 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知道, 琴是练出来的, 而练习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需要如何安排, 都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先要进行分手练习, 这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熟悉作品的旋律、掌握乐句的划分。在单手练习过程中由于减少了困难, 注意力集中, 所以读谱也不容易遗漏、出错。特别是复调作品中, 分手练习更为重要, 有时还需分声部练习, 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就要注意一定要解决难点。

然后是双手分句、分段地慢练。在这个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分”和“慢”这两个字, “慢”练要贯穿于始终, 而“分”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双手配合, 不太难的作品可分段练习, 有些更为复杂的作品就要分句练习, 以流畅为标准。在这里, 要特别强调慢练的要求, 往往有些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要求慢弹的时候, 速度是慢下来了, 而整个弹奏的状态也松懈了, 本来快弹时能连贯的地方, 慢弹倒断断续续。

最后是提速练习。慢练是为了快速弹奏打基础, “慢”不是目的, 最终仍然是为“快”服务的。首先, 快弹时心里不要紧张, 应该感觉和慢弹是一样的, 提速练习要用耳朵检验弹奏的质量, 把握好提速的时机, 什么时候该提, 什么时候该慢, 都不能一概而论, 需要练习者自己把好关。

钢琴学习中如何正确的练琴 篇8

一、正确读谱是保证练琴质量的基础

作曲家把音乐记在谱上, 我们通过谱把音乐在钢琴上表现出来。要想把作曲家的意图完整、正确地表现出来, 首先必须认真阅读谱子。而钢琴曲是一种多声部的、织体变化多端的曲子, 音域宽广, 读谱时稍不注意便会读错, 因此必须养成严格准确的读谱习惯。读谱除了把音符读准确以外, 还包括其他几个方面:

(1) 指法所谓指法就是指用哪个手指去弹奏哪个音。初看起来好像这是一个不十分重要的问题, 因而有不少学生不太重视指法的运用, 不按谱上标出的指法去练, 往往到乐句句尾手指就不够用, 或根本转不过来。在弹奏较长的旋律乐句时, 因找不到拇指弹奏的规律, 而把那些跨度较大的连音随便断开了。因此, 我们读谱时一定要把指法一起读进去。

(2) 乐句音乐的语言和人的语言是一致的。作曲家在写作时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的乐句来表达自己的乐思的, 因而在记谱时把自己的意图用尽量清楚、明了的记谱法和尽可能详细的标记表现出来。我们读谱时必须把连线 (分句线) 、休止符等等标记都一起读进去。弹奏时并注意倾听这些语音的高低, 乐句上的呼吸, 以形成有逻辑的音乐句逗, 使音乐有发展的高潮, 才能生动地表现内容。

(3) 表情记号大部分钢琴作品并没有文字解释, 也许没有什么“故事”可讲, 乐谱上除了音符之外, 音乐术语常常就是最恰当的指南。因此, 我们在接触乐谱的过程中, 要始终注意作者所标的各种表情记号, 重视和尊重作者的要求, 尽量把这些要求都体会到, 做出来。这样就不会机械地只注意手指的跑动, 只注意速度, 而会使练琴成为一种音乐的再现。

二、敏锐的听觉是保证练琴质量的关键

钢琴演奏是通过听觉来检验和调整的。音乐是听觉艺术, 它是用声音来表达艺术形象的。没有听觉, 就不能欣赏音乐。苏联著名钢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亨利﹒涅高兹教授曾说过:“听觉越是迟钝, 所演奏的声音和表现的内容也就越是呆板。”

要想弹出好听的声音, 弹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就必须用耳朵细致地去辨别。如练琴时不用耳朵听, 就等于瞎练。耳朵是自己的老师, 耳朵加脑子等于一个乐队的指挥, 能检验我们弹出的音符是否正确, 节奏、强弱变化、音色、踏板等是否恰当。因此, 当我们弹奏一首乐曲或练习曲之前, 一定要想好用什么音色, 什么速度, 哪些强弱表情……前提是对乐曲要有正确的理解, 然后练琴时按照要求认真地去听, 随时修正。久而久之, 敏锐的听觉能力一定能培养出来。

三、善于找到练琴中的“症结”所在

每首练习曲或乐曲总会有一两个技术难点, 当克服了这些难点, 就会有明显的进步。对于克服困难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分析难点之所在:是指法不正确?还是节奏卡不准?或是弹奏较快的十六分音符不平均不干净?……等等这些问题, 都需要分析, 找出“症结”之所在, 然后有目的、有针对地抽出来反复练习。

我们练琴可以把一首曲子分成若干小段, 练熟一段, 再练一段, 以此类推。其效果就不同了,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要克服某种技术上的困难, 那就全力以赴去克服它。

此外, 慢练和分手练也是极有效的方法。如遇到由于指法不熟练, 或指法走向的规律掌握不好等类问题时, 应把这些段落抽出来慢练, 使之加大动作, 熟练指法。因为只有放慢速度才能一个音一个音, 一个指法一个指法地想清楚, 速度一快有些音或指法就会因来不及想好而“混”过去。但必须注意在慢练时不能脱离音乐的需要, 要练出乐句中的走向 (即倾向性) , 如光是机械地往下弹, 不加分析地放慢练, 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的。通过分手练, 我们可以分别听清楚左右手各自的旋律, 尤其是在复调音乐中, 因每个声部都有其独立的意义, 都有自己发展的线条, 分手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使在单旋律乐曲中, 左手处于伴奏地位, 也是低音进行、和声转换以及很多的补充句, 因此有时也应单独练习。

总之, 练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 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练琴方法,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提高学习的效率。

摘要:钢琴是一种技艺性很高的乐器, 要掌握它必须运用科学的练琴方法。练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 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练琴方法,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提高学习的效率。

器乐学生练琴自查“七要” 篇9

[关键词] 器乐练琴七要

练琴是器乐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需要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及科学有效的练琴方法。然而,长期以来,器乐学生只注重“练”而忽视“思”,只重过程不重效果,过分依赖教师而忽视个人努力的现象特别严重。这种练琴习惯使课堂教学过多地集中在本不需要课堂解决的问题上。造成了课堂教学时间的极大浪费。因此,器乐学生必须克服漫不经心的练琴状态,形成认真思考、自我学习和自我判断的练琴习惯。笔者在长期的器乐教学中,总结了学生在课前自我学习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能引起器乐学生的关注,并使这些问题能在练琴中得到有效解决,从而提高上课质量。

一、是否照谱练习

照谱练习虽是练琴的最起码要求,然而不按照乐谱练习的现象却十分普遍。无论是业余还是专业、低层次还是高层次,不按照乐谱练习的情况都时有发生。因此,器乐学生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练琴中要特别注意乐谱中的节奏、音高、调号、临时升降还原记号、指法技法等基本音乐元素,同时还要注意乐谱上的速度、力度、分句、连断等标记。这不仅体现了对作曲家最起码的尊重,更可以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之外。大大减少了课堂时间的浪费。

二、是否每个音都能发清晰

发音清晰也是弹琴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很多学生在弹琴时都会经常出现发音不清晰。时有时无,时隐时现,甚至漏音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快速及高难度技巧中尤为常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学生不断培养敏锐的听觉。~个习惯于闭着耳朵练琴的学生,经常会对出现的错误置若罔闻,更不要说听出各种不同清晰度的音。笔者发现,这种在练习中只注重练而忽视听,只注意运动部位而忽视感觉部位的现象在器乐学生中非常普遍。因此,从第一次练琴起,就要学会用耳朵寻找清晰的发音,有意识地培养用耳朵练琴的习惯。要让耳朵充分发挥作用,因为它随时随地都跟随你,它所具有的反馈能力对学琴者极其重要,它比任何的理论和方法都更值得依赖。久而久之,听觉会越来越敏锐,从而成为自己的好帮手。其次,解决发音不清晰问题必须解决演奏技术问题,特别是快速演奏技术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慢练和分手练等方法。还要力求避免多余动作。

三、是否流畅、完整

在上课时,老师经常给学生说的话就是要弹(奏),得顺,弹(奏)流畅,不要错,不要断。事实上。很多学生总是弹不顺、总是会断。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改变练琴习惯。很多学生在练琴时总是喜欢从头至尾一遍一遍过,对于其中总是弹断弹错的地方熟视无睹,结果是练了很多遍还是断断续续、磕磕巴巴。这种缺乏针对性、缺乏大脑思考的练琴方法极大地阻碍了器乐学习。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练琴习惯,对于弹错、弹断等出问题的地方要找出原因并采用分练、慢练等方法。切实解决技术问题,最后再分合结合练直至完整、流畅、一气哈成地演奏乐曲。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大脑始终领先在手的前面。一些学生常常是弹完了上句还不知下句是什么,这是极其危险的,是造成不流畅的另一重要原因。

四、是否美

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指出:“技术训练的实质是美感训练,没有美感训练,怎有美的音乐?”因此。从初学时就要注重音乐美感的培养,在练琴时不断用耳朵倾听,不断改善演奏状态,不断提高声音品质。通过无止境的改善、提高,在乐器上寻找美丽、创造美丽、传递美丽、享受美丽。使演奏呈现出阴阳之美、曲线之美、虚实之美、点线之美,手形之美、动作之美……。

五、是否吸引人

是否吸引人是学琴过程中非常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要弹得吸引人涉及到声音、乐句、段落、和音、全曲等各层面上的问题。吸引人就是:声音有性格、有品格:乐句有起伏、有趋向:段落有组织、有形状:和音有色调、有层次:全曲有内涵、有结构。从一个单个的音到整个乐曲的结构过程。无不显示演奏者对音乐内涵、内容、内质的体验和理解。要真正把乐器演奏得引人入胜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心到,心中有音乐。心中有意思,才会把每个音、每个句子、每个段落、每个和音、每个曲子演奏得吸引人。

六、是否能演奏好各种力度的音

刘文金先生在谈到演奏力度问题时说:“对力度、幅度的控制不要总处于中性状态。要学会力度控制强弱的极限状态,即以ppp-fff,懂得力度变化的魅力。”林克仁教授在《器乐演奏美学点滴》中说,“以势状引发激情,以精细倾诉衷肠。所谓气势如虹,中有妙音,反差愈大,感人愈烈是也。”可见,优秀的音乐家、演奏家都深知力度变化在表演中的重要性。然而,掌握不好力度控制的学生比比皆是,其原因是没有在练琴中很好地对弱音、强音及渐强减弱作很好的练习。笔者认为,学生应掌握较强力度的出音方法(初学阶段不宜要求),在奏强音时要避免挤、压、暴、不准确等问题,要奏得松、灵、巧、美、准。掌握了一定的强音演奏技巧之后,还必须要学会弱音的演奏技巧。要会发出既轻弱又集中又穿透的声音是困难的,也是最能体现指尖真功夫的。之所以要重视弱音演奏技巧是因为,第一,只有在很弱的声音里,才能听到更多的层次,更多的变化。更多的不同声音。如果都是很大的声音,往往会形成块状音响,一片模糊。第二,由很弱的声音中获得很集中的音响,可以大大提高声音变化的等级和幅度。为不同声音的变化与对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三,用很轻但穿透的声音进行练习,积以时日,可以极大提高指尖感觉的敏锐性、弹性和准确性。弹弱要比弹响难得多,因此学会用弱而集中的声音练琴,对于提高演奏水平意义很大。

七、是否有得体的表演

表演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门颇具魅力的艺术。歌剧、戏曲、舞蹈等表演艺术,都把表演当成灵魂。而器乐表演长期以来,表演成分较为滞后,很多演奏者一直把“奏”当作重点,而认识不到“演”的重要,以至于呈现出单调、呆板的表演模式,难以满足欣赏者的审美要求。“演”不仅是“奏”的延伸和深化。也促进了“奏”的提高与升华。会表演者当成为胜利者,这种情况在舞台、在赛场及招生、考级场上已屡见不鲜。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器乐表演艺术家,都十分看重形体举止的作用,让观众不仅仅震惊于他们创造的完美无暇的音乐,更还有与之完美结合的表演艺术,即便是固定的坐姿或站桩式的演奏,也能充满表演魅力。因此,器乐学生在练琴时应注意改善练琴姿态,避免低头、重心低垂、颈肩紧张等不良演奏状态。在演奏时要昂首挺腰,居高临下,胸怀开阔。力量贯通。认识到表演成分的重要,还要注意表演的度,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要努力寻找表演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使表演恰到好处。同时,应通过大量的观摩学习及艺术实践活动与总结,不断培养表演能力。表演不是哗众取宠,也不以炫技为目的,而要把高超的表演技巧同深刻的艺术表现完美地结合,更为重要的是要从中获得创造和表现音乐美的方法。

八、是否用心弹

“用心弹”就是精心、全心地演奏。是热血奔涌而不是冷漠、机械地演奏。林克仁教授曾讲:演奏若力心灵相系,则如机械运动,若与心灵相系,则有灵性的闪光。可见,音符不过是音乐符号的外壳。而真正的音乐要靠演奏家投入满腔的热情,用生命之火点燃。演奏者内心所有的一切,都会通过所演奏的音乐反映出来,无论激昂或抑郁,真诚或虚假,细致或粗糙,温柔或刚毅。这就需要我们全力以赴将整个身心融入演奏。不用心的、随便演奏的音是无生命力的。

钢琴教学要重视练琴方法的指导 篇10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练琴之前, 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读谱习惯。要想让学生准确地演奏作品, 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 教师一方面要教会学生认真读谱, 看清所有符号并理解其含义, 鼓励学生自行分析曲式结构和调性、和声;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创作意图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这对于把握整个乐曲, 表现正确的音乐风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注重细节铸就成功

“精其一而绝天下”。在具体的练习方法上, 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技术性的指导, 使他们能采用一种正确的方法练琴。1) “重复”问题。在钢琴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 重复是一种符合学习规律的科学方法, 但必须合理运用。只有那些有意义的、动脑的重复才会对作品的成功演奏有帮助。因此, 一开始就要要求学生在练琴时坚决杜绝“小和尚念经”般的“重复”, 做到每次练琴时手到心到, 养成有目的、有计划重复的练琴习惯。2) 慢练问题。慢练是利用充分的时间将谱面上的音符及记号在键盘上充分、准确地弹出。学生在练习前, 应先研究曲目中哪些地方在快速演奏时可能会出现困难, 根据快速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慢练, 即整个速度很慢, 但大跳式位置转换到位却很快, 养成提前准备的习惯。在这样快速反应的慢速练习中, 大脑的高速运转与手指紧密配合, 就能高效率地完成练习阶段而尽快进入快速阶段。只有这样练琴, 才可以事半功倍。3) 大力度练习。在许多乐曲中, 有很多地方要求的是长时间大力度的演奏。例如“ff”或“fff”等一大段的八度和弦。我们在练习时要先由弱到强练起, 循序渐进, 不能操之过急。同时, 在进行大力度练习时, 一定要时刻注意放松, 力度、耐力、速度不能同时抓, 应以其一为主, 另外两项为辅, 轮流训练, 将每种搭配都练过后, 再根据实际情况慢慢提高速度和力度, 以达到完美。4) “热情澎湃”与“冷若冰霜”。我们应教会学生在平时练琴时, 针对某一段落用“热情澎湃”的弹法去进行情感练习, 但一旦遇到技术难点, 就应该静下心来冷静地处理, 不要糊过去;一段音乐经“热情澎湃”地练过后, 可以仔细聆听一下音乐表现得是否得当, 再用“冷”的方法进行技术训练, 修补不够完美的地方。练习时应将两种方式循环适用, 互相结合, 这样, 在演奏时才能做到“冷静的头脑, 热情的手”。5) 背奏。背谱演奏能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同时也让他们更集中注意力进行乐曲的音乐处理, 所以, 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背谱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分左右手背、分句背、分段背, 由少到多;复调作品也可由分声部背, 由简入繁地逐渐将各声部合成。其次, 背谱又分“生背”与“熟背”两种, “生背”即新曲目一上手即开始背谱, 而“熟背”则是在对新曲目的练习中不刻意去背谱, 而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练琴后自然而然就会背了。生背则逼着学生一接触新谱就开始找规律, 分结构, “同类项合并”, 研究曲式与和声, 在这样情况下背的谱对大脑刺激深, 不易忘, 也节约了很多无谓的“弹熟”的时间。所以, 我们鼓励学生动脑“生背”, 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帮助。6) 合理分配练琴时间。学生在练琴时间的分配上应注意每次持续时间不能过长。比如:若每天计划练琴4小时, 则应上午2小时, 下午2小时, 而不应上午4小时, 下午却不练琴。练琴过程中也不要始终进行同一种练习, 应多种练习交替进行, 比如练一段时间的八度后, 可以改练分解, 让肌肉轮流工作与放松, 尽量避免造成肌肉的疲劳与损伤。

三、培养积极良好的演奏心态

在钢琴教学中, 让学生学会科学练琴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能成功地完成演奏。有时在实际的演奏中他们所出现的技术问题可能并不多, 相反, 技术难点常常完成得很完美, 但他们却把想真正表达给观众的东西———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内涵丢了。以至于到了台上, 或者手足无措, 脑子里一片空白, 或者弹出来的东西不知所云。针对这些问题, 我认为必须加强对学生演奏心态的培养, 而关键在于抓住以下三点进行训练。第一, 速度。由于学生在台上容易速度失控, 我们可在平常的训练中先规定一个演奏时的速度, 让学生练习时能做到一下手就准确地抓住这个速度。此外, 我们要能在离乐曲开始不远的地方找到一个能悄悄提 (降) 速度的地方, 以便当速度发生偏差时可进行调整。第二, 背谱。除了我们平时背谱要做到仔细、认真、牢靠外, 上台前还应进行分点背的训练, 也就是在每一句的开头设一个点, 按照次序对每个点进行背谱练习。谱句可长可短, 也可将几句合成一个自然段, 句子的长短根据演奏者的背诵能力而定。经过这样的分点背奏之后, 整个乐句的脉络就能清晰地反映在演奏者的头脑中, 若再出现背谱问题, 也可直接跳到下一个点, 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作品演奏的完整性。通常经过这样的训练后, 学生一般很少会出现忘谱的情况。第三, 自信心。这是保证演奏成功的关键。教师平时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特点进行区别对待, 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比如容易冲动的学生在平时训练时, 就应该在充分肯定他们充满激情弹奏的同时, 着重训练他们沉着地投入音乐并稳重的演奏。对于那些比较内向、拘谨的学生, 则多给一些热情奔放的曲子, 使他们更加敢于表现。而那些乐感好却比较散漫的学生, 则着重给一些严谨、思想性强的古典作品。通过这种“演奏”, 就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积累临场经验, 到真正上台时才能做到处变不惊。

四、学会运用逆向思维

上一篇:承载力检测下一篇:节能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