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例说

2024-06-15

对比阅读例说(精选8篇)

对比阅读例说 篇1

一篇文章总会有意思要说,有情感要表达,好文章、经典文章必有“这点意思、这种情感”的最好表达方式。既是这样,我们又何必多费口舌做各种解释、各种分析,把有意味的话变成干巴巴、毫无意思的话来耽误时间?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中学和大学都应加强这样一个理念,即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比不上被讨论的书;然而学校却倾尽全力要让学生相信恰恰相反的事情。这里广泛存在着一种价值逆转,它意味着导言、批评资料和书目像烟幕那样,被用来遮蔽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和只能说的东西———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知道的比文本自身还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涵泳工夫兴味长”,古人从正面提示了我们同样的道理。教师作为“中间人”知道的不可能比文本自身还多,与其做种种不得要领的解释,不如引导学生一遍遍品读原文;而单纯的读原文,限于阅读能力、知识水平、人生阅历,有时也会原地踏步,或徘徊于围墙之外,难以登堂入室,这时候,教师的适当引导很重要,找来相关文章对比阅读有时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以文解词,以文解文,解决了疑难,又多读了文章。两文相比,明义理,辨技巧,加深文章理解,更能提高阅读兴趣。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相应文章的选择至关重要,真正的文字眷属不多,找来并非易事。体味涵泳的深,阅读搜集的广,才能避免拉郎配、认干亲。真能启人心智、动人心魄的好的文章对比,必是筋肉相连,血脉相通,必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下面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以文解词,领略含蓄意味

有老师解释“芭蕉未展丁香结”时说,丁香开花是十字花瓣,像一个结。其实只是臆测。也有老师找来图片让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叫丁香结,这当然很好,但只是知道了丁香花蕾的形状。如果老师不解释什么,搬来宗璞的《丁香结》一文,告诉学生答案就在其中,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地去看。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在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读过这两段文字,不但会懂得丁香结的意蕴,原来诗句也不用做过多的解释了,岂不是相当于请名作家来给我们讲课。

二、以文解文,理解深厚情感

青少年的心灵世界需要借助文学作品的阅读来展开,在理解别人情感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限于阅读眼界和阅历尚浅,中学生可能对某种思想感情难于理解,这时,如果恰逢其会,有相关文章可以互相发明,互相对比,拿给学生阅读,就真能触发灵机,启迪智慧,在会心微笑中,在享受阅读之乐中豁然开朗。如朱自清的《背影》解读者无数,见解各异。我觉得,与其自作高明地把学生限定在一种解读里,不如引导学生熟悉文本之后,再读一些写亲情的散文,我选了杨绛《干校六记》中的《下放记别》,和龙应台的《目送》。都是常见的名文,但凑在一起,真是天生的文字眷属,相映生辉,相映成趣。

我这样开场,在课文《老王》中我们已认识了杨绛一家,默存,杨绛的丈夫,阿圆,他们的女儿,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儿子眼中的父亲的“背影”,读下面片断,体会母亲笔下的女儿的“背影”:

“我们‘连’是一九七○年七月十二日动身下干校的。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阿圆的丈夫)。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被迫害又不愿说谎连累别人,不得已而死。)。

……

“阿圆送我上了火车,我也促她先归,别等车开。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放心撇下她。可是我看着她踽踽(形容一个人走路孤零的样子)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她在我们那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忙又睁开眼。车窗外已不见了她的背影。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火车慢慢开动,我离开了北京。”

都是车站送别,父子,母女;儿子看父亲的背影,母亲看女儿的背影;儿子流泪,母亲流泪。儿子看父亲,同情而自责;母亲看女儿,怜惜而无助。杨绛从“看着背影”,“闭上眼睛”,“睁开眼”,“合上眼”,这一连串的动作,用最普通的语言,出神入化地写出了一个母亲对女儿的怜爱和内心的痛苦。而龙应台的《目送》写了母亲眼中儿子的“背影”,初上学、十六岁,二十一岁;写了女儿眼中父亲的背影,开着货车送自己到大学教书,坐在轮椅上,在火葬场,然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母亲看儿子的背影,女儿看父亲的背影,一老一少的背影合在一起,龙应台站在哲学的高度审视世界和人生,泪水中透出挚爱和达观。三篇文章凑到一起,靠着“背影”这一线之连,震撼人心,不仅一时读,更能一生读,即使眼下不能全懂,但会成为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一种向善的力量。

三、以文解文,揣摩文章技巧

内容和技巧是文章的两个方面,又是互相连带,不可分割的。像上面提到的杨绛《干校六记》中的文字,靠了白描的手法写出母子深情,而技巧成功运用的基础还是母女感情的诚和深。又如,陈荒煤的《广玉兰》,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把玉兰花写的美极,目的是赞扬作者从广玉兰身上看到的那种精神。宗璞有一篇《花的话》也对玉兰花极尽赞美。但在张爱玲笔下,玉兰花却是这样的,“花园里养着呱呱追人啄人的大白鹅,唯一的树木是高大的白玉兰,开着极大的花,像污秽的白手帕,又像废纸,抛在那里,被遗忘了,大白花一年开到头。从来没有那样邋遢丧气的花。”把这些文字放到一起,学生一定会感到惊异,到底玉兰花是可爱还是可憎?张爱玲也是名作家啊。原来张爱玲见到玉兰花时,正是和后母发生激烈冲突,被父亲禁闭在花园房子里,差点病死的时候,那种“邋遢丧气”是她灰暗心境的折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因为心境不同,不肯媚俗,敢说实话,张爱玲冷眼旁观,满目荒凉。这样的对比启发学生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心灵的所思所感,这是写出好文章的最低也是最高的技巧。

四、利用创生性文本,突破教学难点

所谓创生性文本,包括学生习作、教师下水文、课堂师生的共同创作,还包括对原文的特定修改。烛之武退秦师》作为高中首篇文言文,背景复杂。为了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我采用和学生一起编童话的形式引入:在干旱的非洲大草原上,只剩下鳄鱼、狮子、猴子和兔子。鳄鱼想吃掉兔子但一直没有机会,于是和狮子商量,“你现在饿得也没劲捉住兔子了,不如把它赶到水边,我捉住了,咱俩共享美味。”狮子认为这是一条妙计,就准备实行。兔子吓得要死,求助无门,只好去找猴子问计。猴子听说,不愿意帮忙,“当初你的一只崽子死了,你怀疑我,一个月没理我,现在想起我来了?”“那事不是后来知道是可恶的狐狸干的?我冤枉了老兄。现在是危急关头,它们吃了我,下一个还不就轮到你?还是帮帮忙吧。”猴子答应去找狮子游说。下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编一段猴子的说辞。同学们被上面的童话故事吸引了,表现相当活跃。有的说,这兔子有传染病,吃不得;有的说,鳄鱼真捉到兔子了,还不自己独吞,哪有你的份儿?它有了体力说不定还要攻击你哩;有的说,再忍两天,雨季一到,兔子会很快繁殖起来,那可是你的食物之源,现在吃了,兔子断了种,岂不是目光短浅。还有的联系佛经故事,鳄鱼哪有什么信用?想当初驮我到河里要吃我的心,幸亏我说心忘在树上,得回去取,才免于一死,真是后怕,你可别再上当了。同学们在笑声中编完猴子的说辞,然后老师告诉他们,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把文章中的人物和童话中的动物对应起来,就能很轻松地读懂这篇两千多年前的战争故事,因为你们已经当过一回烛之武了。

这一教学设计就是师生一起编造一个和课文异质同构的童话故事,借助情节、结构、事理的相似性,两相对比,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起到了激发阅读兴趣,降低理解难度,拉近与文本距离的作用。

以上从五个方面结合实例就对比阅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做了说明,要把对比阅读做好,抓住契机,找准关联点,找到合宜的文本是关键,而教师日常的广泛阅读是基础,教师对语言文字的痴迷和敏感则显得尤为重要。

对比阅读例说 篇2

阅读教学创新质疑模式例说

阅读教学创新质疑模式例说 浙江省海盐县百步镇中心小学 戴建平 阅读创新教学一般以“问题探究-解决-评价”等步骤作为教学序列,这一序列是以创造性的问题情境作为起始点,贯穿“以读为本,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用以促进学生提出创造性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阅读,在读中始终注重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发展语言提高素质。另外,激发学生探索的内部诱因,增大学生创新质疑,从而初步养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创新质疑则是创新的先导。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发现和思考问题中深入进行再阅读,从中培养学生创新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我教完《草船借箭》后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提请大家探究的?有一位学生问:为什么诸葛亮会比周瑜高明,原因是什么?显然,这一问题闪现着思维的智慧火花。于是,我立即将它提升为:在筹划备箭上,周瑜和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即他们在考虑问题上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哪种思路好?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番争议,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的,以为箭只能“造”才能得到;而诸葛亮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想到以“借”可得到箭,也就是以“借”代“造”的方法智取,即利用天时地利向多疑善猜的曹操去“借”箭。课题上的一个“借”就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要比周瑜高明得多。这一精彩的质疑、答疑,不仅表明创新质疑在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启示我们把握创新质疑模式的重要性。我把学生的问题提升到思路优化的层面上来发问,引导探索,这既是思路训练,又是创新思维培养,实为难能可贵。美国著名创新思维学者迪伯诺指出:“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正确,而在于求有效。”我们要着意培养学生的正是这种“有效”思维,即创新思维。 1 以下就阅读教学的创新质疑模式分列例说。 一、多向性质疑 从多方面来认识对象,围绕对象沿着不同角度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起点、多层面去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答案。所谓“多向”指从过去、现在、未来,已知、未知,动态、静态,顺向、逆向等方面进行发散性思考。它常采用双向法,即可由里向外作辐射发散质疑,也可采用由外向里作辐辏“聚焦”质疑。一般以“……你能从多角度、多方向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吗”或“……你能从多起点、多层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吗”的方式来发问,激发学生思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句鲁迅先生说的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为问题的思考起点,进行质疑:“这句话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来思考?”引导学生就这句话沿着不同角度进行思索:(l)从字面来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从语气来看,说这句话时,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3)从上下文看,这句话揭露了什么?表现了什么?(4)从表达手法来看,“四周围黑洞洞”指的是什么?谁会“碰壁”?为什么要这么说?(5)从说话对象来看,面对一个孩子纯真的发问,鲁迅先生能将反动派对他的迫害,明明白白告诉她吗?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她意会呢?(6)从时代背景来看,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如此发问,学生理解这句话有了一种多侧面、多方位的思维出发点。又如《月光曲》一文中,听了贝多芬的曲子,盲姑娘激动地问道:“……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吗?”可“贝多芬没有回答”。此处就可以设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请多角度进行思考。即提示学生从性格人品、心理感受、特定氛围、触发灵感、进入创作情境等方面进行思考。这类发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在理解语言上发表一些新颖、独特的见解。就这类质疑而言,在设计上要注意三点:(1)问题的实质要抓准;(2)思考的起点要选准;(3)思考的角度要对准,即思路清晰,有针对性。 二、求异性质疑 求异性质疑也是以发散思维为基础的,能促使学生发表不同寻常的见解,以求异思维的方式来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暴露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提示现象 2 与本质之间的差别。它能激发学生在多种思路(多方向、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的比较之中,即在众多假设中,选择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思路来思考问题。一般先以“还有别的思路(方法)吗”再以“……这些思路(方法)哪一种最好”的方式来激问。如《晏子使楚》,就可以这样质疑:晏子面对楚王的三次侮辱,还可以怎么反驳?启发学生用求异思维来思考问题。学生思维激活后,必然众说纷纭、方法各异。接着,引导学生从众多的方法中去寻找最佳方案,得出针对相对、反驳楚王的方法的结论。又如《大海的歌》,一般是按方位分成一段,经过求异质疑的启示,可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或从课题入手,根据大海“唱”的次数来分段,第一次”唱着欢乐的歌”,第二次“唱着新歌”,将课文分为两段。这正是学生求异思维的展现,很富有创意。因此,分段时可以“还有别的分段线索吗”来促使学出从不同角度来寻思更佳的分段方法。 三、逆向性质疑 逆向性质疑也叫反思质疑,常常以“逆向求异”“正中求反”的方式出现,即对现成结论不深信、不盲从、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从,敢于反其道而思之。我们在教学中要纠正学生对各种事物功能的固定认识,清除思维上的定势负面效果,克服思想上的思考惰性,破除传统上的因袭理念,引导他们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分析,找出原结论的缺陷与不足。一般的质疑方式为:“针对……你能反过来思考吗?”如《落花生》的点精之笔:“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在充分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写法的匠心所在之后,可引导学生作逆向性思考:“做一个既讲体面又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有什么不好?”这样反思能赋予文章以新的意义,在理解与借鉴上会有所突破。这是因为逆众与开拓往往得互为因果的。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一段:“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有学生问:“邱少云烈火烧身一声不吭,难道他不疼吗?他是怎么忍受得了的?”在我的点拨下,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认识到文章这样描写有以下作用:(1)显示了邱少云顽强的 3 毅力、坚强的革命意志;(2)表现了邱少云顾全大局,为了革命利益不惜献身的崇高精神;(3)点明了这节的开头的“为了……为了……为了……”这组排比句正是英雄这样做的力量源泉,体现他高度的政治觉悟。逆向性质疑所蕴含的反思功能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元认 知能力,即学习结果的反思能力。 另外,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处理好学生的提问中的错误,鼓励学生提出的标新立异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敢提、乐提、善提。培养学生学会“提问题”,并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在同学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学有动力,学有激情,学有创新,才能感到自己是个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 4

论述类文本阅读例说 篇3

【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回放】: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新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阅读方法】:

1.阅读一篇论述类文本,要关注文章的题目或出处。因为它们往往提示着文章的论题或论点,从本文的出处可知该文的论题是“意境”。

2.阅读文章第1段,通过勾画关键词,理清句与句间关系,从而提取出关键信息。

3.阅读第2段,凭借语感可以判定首句为关键句,具体解释“意境”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是“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因为,论述类文本是议论文体,整体把握时分清楚观点与材料,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把握信息。下文很明显是材料,“相反”“也”清晰地显示着材料间的关系。

4.阅读第3段,根据文章的核心论题是意境,论述类文本往往围绕论题的内涵、特质、发展、意义等角度展开论述。再者,特殊的语言标志——即在一篇文章中多次出现的同一或相似的词语或句子,也可帮助学生迅速把握关键信息,即意境作品的特质:“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引领的是以这一特质为前提的结论,后文则是这个结论的材料。

5.阅读第4段,“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是关键信息,“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是说因为西方艺术中的有些作品也“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也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自此,可以探讨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即通过关注文本的题目与出处,抓住关键词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注概念的内涵及概念间关系,注意文中前后照应的关键词句,快速而准确地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小说阅读答题例说 篇4

本文结合小说阅读的试题, 提炼六个考点, 并列出题型, 作出解析, 以供参考。 (例4—例7参读后文《永远的蝴蝶》)

一.把握人物形象

题型1概述人物形象的性格

思路:概括身份+性格 (品格)

例1:概况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中“他”的性格。

答:一个在求生旅途中的淘金者, 坚韧顽强, 有着卓绝的求生意志。

题型2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

思路:概述形象的性格+找到文中最有表现力的描写文字+对描写文字进行概述分析

例2:分析《热爱生命》中“他”这一形象的意义。

答:一个在求生旅途中极其顽强的淘金者, 他与狼生死搏斗, 最终咬死了狼, 活了下来。这提示了他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求生信念。

二.概括故事情节

思路:1时+地+人+事2用语要简洁

例3:概括《热爱生命》的故事情节。

答: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 讲述了一位淘金者在求生的旅途中的种种遭遇、感受以及他对生命的渴求。

三.分析自然环境

思路:环境描写本身的效果+结合人物 (情节) 进行阐述

例4:第 (1) 段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剧氛围, 暗示这是一个不平常的夜, 同时也为后文抒发“我”的哀痛、孤寂之情作了铺垫, 便于情感的抒发。

(注:环境描写的效果: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2、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为刻画人物作铺垫;4、渲染气氛, 衬托人物性格、心境)

四.明确语句含义

思路:深层含义+结合人物进行阐述

例5:第 (6) 段“更大的雨点溅到我的眼镜上, 溅到我的生命里来”中“更大的雨点”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答:“更大的雨点”不是指自然界的雨点, 而是情感世界的雨点。樱子走了, “我”生命的天空已塌了一半, 情感的雨水从天而降, 生命的天空已是大雨滂沱。所以说:“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极言悲痛之情。

五.分析表达技巧

题型1在题目已指定赏析技巧的情况下

思路:结合作品分析+揭示效果

例6:小说的结尾很短, “妈:我们打算在下月结婚。”综合全文来看, 结尾有什么特点?

答:小说结尾点明了两人之间的关系, 出人意料似乎又在意料之中。小说至此戛然而止, 却给读者留下无限思索的空间, 更增添了悲剧气氛, 令人扼腕叹息, 心碎不已。

题型2在题目未指定赏析技巧的情况下

思路:步骤 (1) 从修辞, 描写, 结构安排, 其他表现手法四个角度逐一筛选

步骤 (2) 指出手法+结合作品分析+揭示效果

例7:第 (5) 段“虽然是春天”, 为什么“好像已是深秋”了?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 写出了“我”心情的急剧变化。樱子死了, “我”的情感由先前的暖变成现在的凉, 由先前的喜变成现在的悲, 这正是“春天”与“深秋”各自的含义。

例8:你认为小说的题目“永远的蝴蝶”好吗?好在哪里?

答:好。运用了比喻和象征。因为在作者心目中, 樱子像蝴蝶一样美丽, 虽然她去了另一个世界, 但作者对她的感情永远不变, 而那纤巧、轻盈的蝴蝶正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注:表达技巧的类别

1、叙述方式 (第一、第二、第三人称)

2、叙述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3、修辞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4、描写 (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5、结构安排:

(1) 开门见山, 首尾呼应, 点明中心, 埋下伏笔, 铺垫, 制造波澜, 设置悬念, 曲折有致。

(2) 明确不同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如:开头句:统摄全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结尾句:呼应开头、照应文题、深化主旨、引发思考。

过渡句:承上启下、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6、其他表现方法:

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对比。附:

永远的蝴蝶

(1)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 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 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2)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 把信交给她。

(3) “谁教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呢。”她微笑着说, 一面撑起伞, 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4) 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 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 缓缓地、飘落在湿冷冷的街面, 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5) 虽然是春天, 好像已是深秋了。

(6) 她只是过马路帮我去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教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地睁开眼, 茫然站在骑楼下, 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路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 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 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到我的眼镜上, 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7)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伞?

(8) 然后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 撑着伞, 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 那, 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地站在骑楼下, 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 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 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9) 妈:我们打算在下月结婚。

六.“探究型” (开放性试题)

例9:探究: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 有人认为是“老人”, 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扬州市2009年中考题)

思路:1、立足整体, 结合文章, 围绕人物, 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2、内容具体, 条理清晰。

阅读是写作的酵母例说 篇5

先讲授课的故事。

2013年11月2日,受全国中语会邀请,我在北京潞河中学——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母校——第二届全国文学教育高峰论坛上讲授了一节诗歌写作指导课,题目是:在路上。同会授课的还有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山东省实验中学特级教师王岱、河北省张家口一中特级教师尤立增。

在这次课上,我想给与会老师带去一点思考。第一,思考为什么听课领导和专家总是批评我们课堂上讲得太多,而我这节课就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一个人从头讲到尾,中间没有学生发言,我也不提任何问题,只是讲,我想跟老师们说,其实这样上课也可以,而且我还上的是一节诗歌写作指导课。谁说讲得太多就是个问题?问题不在于你讲多讲少,而在于该不该讲,值不值得讲。第二,我想用实际行动告诉老师,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这里的阅读不专指阅读书本,还包括阅读社会万象,阅读历史人生,其实我们写作的闸门是很难开启的。阅读是启悟,也是碰撞,还是点燃,阅读常常是唤醒沉睡生活的那一声春笛;因为阅读,我们的生活顿时变得富有生命的价值,于是我们深思,于是我们写作。这也就是我的题目要表达的意思——阅读常常是写作的酵母。

我的课上是这样展开的,先是让学生看两幅照片,都拍的是高铁,之后,我引出自己的诗歌《在京广高铁上》。我简要地介绍了一下自己写诗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在路上,既是人生常态,也是生命的重新塑造”,启发学生思考,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可能就有诗。此为第一阶段,算是一个引入、激趣。之后,我引入了现当代三首诗,艾青的《手推车》、顾城的《小巷》、布衣的《墙上的马》,三首诗对应着三个时代,也显示着中华民族在前行路上艰难的跋涉。第一个时代中华民族正处在国破家亡时,民族的路该如何走,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尖音”;第二时代中华民族在文革时期陷入迷茫,民族的路仿佛走进一条曲折的小巷,诗人敲打着厚厚的墙在发问,在徘徊;第三时代中华民族跃然奋进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国力明显增强,生活明显改善,但社会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马被钉在墙上,繁华的都市甚至都很难找到一颗水草……我想跟学生说,每一个诗人写的“在路上”都不一样,艾青在抗争的路上,顾城在彷徨的路上,布衣在探寻的路上,但每一个“在路上”又都鲜明地烙上了民族和时代的印记,那么,我们平时的写作,又岂能是自弹自唱、孤芳自赏呢?写作既是自己的事情,也事关民族、家园和时代。我们总是说,要注意培养学生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那么这个情怀,应该不仅仅限于个人。

课上到这儿,学生渐入佳境,刚开始总还是有学生试图提问,但到此时,学生都安静下来了,没有学生举手,没有学生说话,他们都安安静静地听,我知道,这样的阅读已经开始将他们带入到思考地带,他们已然走到了写作的大门口。我又引入了一首古诗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和一首外国诗冰岛斯泰纳尔的《春天》,意在告诉学生,其实古人、外国人同我们一样,他们也一直“在路上”奔波着、求索着,就像苏轼所说,回顾自己的人生路,也不过就是三个站点,“黄州惠州儋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两句诗几乎道尽了“在路上”的全部含义。以上阅读仅限于诗歌,也就是文学作品阅读,至此阅读已进入高潮,写作之门渐次打开。

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阅读一组照片,一共六张:第一张是学生集体出游的,第二张是农民工刚走出车站,第三张是小汽车堵在路上,第四张是一本书被翻开,一杯茶搁在书上,杯子里似乎还冒着热气,第五张是一对农民夫妇一前一后赶着一头老黄牛在耕地,第六张是一名战士身穿迷彩服,匍匐在树林里,手上正拿着枪在瞄准……这样形形色色的“在路上”,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这样做,意在告诉学生,阅读书本是一种阅读,阅读社会也是一种阅读,甚至可能是一种更重要的阅读。阅读书本能启发我们思考,唤醒我们去重新认识生活,阅读社会也一样。在这里,我有两个意思特别想与学生一起交流和分享,一是有感于现在的学生只做题、不读书、不思考,我要启发他们想一想,“我们每天都在路上,但,是否思考过,我们应该怎样走人生的路”,提醒他们要思考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一是要注意不能只顾着想自己,那样眼界、胸襟都未免卑下、狭隘,一定要像鲁迅那样想一想社会的事情,想一想民族的事情,“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对,做人就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做雄健的国民。要像鲲鹏一样,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直挂云帆济沧海”。此时的阅读,已经不仅仅是阅读了,而是试图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思考的窗户,把阅读、思考与生活的波浪、心灵的潮汐、情感的泉水连接起来,使写作的灵感喷涌而出。

的确,在这两种阅读的刺激下,学生思维的闸门已经全部被打开,心灵被激活,情感的潮水已经开始泛滥。课上完后,我问一个学生,听完课以后有什么感想,他说,老师我不是语文成绩最好的学生,也从没有写过诗,但今天听了您的课,我想试一试,去写一首诗。老师们,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已然知道,良好的阅读就是这样能巧妙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能帮助他们去思考社会,去认识社会,去反思自己。所以,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观察,阅读书本,观察社会。这是写作的正道。

再讲一个自己写诗的故事。2015年3月26日,海子祭日,这一天我正在听课视导。按说,没有心情写诗。但打开手机,看到微信、微博上几乎隔一段时间就是关于海子的信息,或缅怀,或感伤,或转发海子的诗歌,或对时下的诗歌发出感叹。有一位老师说,“1989年3月26日,海子逝世。天才如斯,他却只在世上活了25年。即便如此,他还是留下了足以不朽的诗,关于爱情,关于时间,关于死亡,关于永恒。”一个老师说,“3月26日,又一个春暖花开日,今天,你读诗了吗?”一个老师说,“重读海子,感受他对世界温暖的祝福!”……这些碎片一样的文字不断地撞击着我的灵魂,燃烧着我的心,那一刻,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海子没有走远,他活在我心中,活在我的灵魂里。碎片化的阅读与平时的长期阅读和思考一下子接通了,潜伏在泥塘深处的灵感一下子像奋力一跃的飞鱼掠出水面,带着灵魂温度的文字喷涌而出。于是,我在微信上写下了这样一些文字:

读了这么多年海子,一直有话说不出,似乎说什么就什么错,说什么什么就多余。那一天,我突然感觉我们成兄弟了。亲,如果要点赞,就点赞我兄弟吧,他不容易,也很孤独。

我在一张教案纸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致兄弟

——写于3月26日海子祭日

兄弟,你和我窗台上的兰草

有几分相像

都来自南方的的故乡

都清瘦

都自命不凡

不同的是,兰草沉默不语

而你,每年开花一次

兄弟,我和你也有几分相像

都留老母于孤寂的村头

都想通过诗歌拯救自己

也都清瘦

不同的是,你沉默不语

而我,不停地吟唱

兄弟,我一直相信这是一个好时代

相信书本的力和美

相信诗歌的永恒性

哪怕是贫穷,哪怕是疾病

甚至是雾霾漫天

兄弟,我还可以再相信几年

在生命之上

必有灵魂隐蔽于星星之旁

来,兄弟

虽然我不会喝酒

且暂把时间放下

把酒杯斟上

喝一杯,去头枕涛声

喝一杯,我继续去吟唱

两个故事讲完了,我再一次陷入沉思。关于阅读的重要性,我们似乎怎么评价都不为过。2015年春,中国政府第一次把“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表示,明年还要再强调“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我丝毫不怀疑阅读的意义,但请注意,阅读不等于写作,那种认为会读书就会写作的言论,要么是怀有某种目的,要么是不懂装懂。总之,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强调多读,对于写作,我们还要强调多写。这才是大道理,但也是真理。

例说如何上好阅读教学微型课 篇6

一、对微型课要有正确的认识

微型课是怎样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呢?微型课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教学形式, 往往用于教师课堂教学考核和竞赛, 它的主要功能是考核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运用, 考核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规划和实际操作能力, 考核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的基本功, 具有良好的甑别和选拔功能。

1. 微型课是特殊的课

微型课是特殊的课, 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微型课是在特殊场合下的课。微型课一般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下, 在指定地点上的课。微型课是功能特殊的课, 微型课主要功能是考核和选拔。微型课是特殊人参与的课, 普通课堂教学, 参与者是老师和学生, 微型课的参与对象是老师、领导和专家, 没有学生。微型课是一种小课。微型课是必须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完成的课。

2. 微型课是完整的课

尽管微型课的时间短, 没有真正的学生参与, 但它是浓缩了的课堂教学, 他必须是完整的课。既然如此, 微型课必须具有正常课堂教学的流程和要件。如:导入新课、揭示目标、阅读教学、课堂训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诸环节。

3. 微型课是大胆取舍的课

微型课由于其时间短,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大胆取舍, 舍弃那些含金量低的教学内容, 集中精力解决重点内容和问题, 所以处理相关教学环节要做到详略得当, 它必须做到该详则详, 该略则略, 主次分明, 凸现教学重难点。例如:在执教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微型课时, 江苏省潥水高级中学初中部诸定国老师, 为了凸显最后一课与众不同的地方, 特计用表格的形式, 将平时上课和最后一课有哪些不同, 一一填表比较, 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最后一课的非同一般。诸老师利用表格, 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 这个教学环节处理的非常详细, 凸显了课堂教学的重点。

二、设计微型课涉及的关键问题及处理策略

1. 准确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准确的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不仅是微型课的教学设计的要求, 而且是一切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准确制定微型课课堂教学目标, 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的体系, 研究本篇课文在全册和单元中的教学地位, 单元的总体教学要求。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文本, 找准教材的知识与技能训练要求, 找准过程与方法训练的要求, 找出本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训练要求, 准确地进行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确定。在执教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微型课第一课时, 诸定国老师根据对教材和学情分析, 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速读课文, 熟悉本文的故事情节, 能够说出“最后一课”与众不同之处;

2. 能够结合作品的内容,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并且能说出形象的作用及作者所寄托的感情。

3.品味作品富有意

妙。蕴的语言, 体味作品精心构思之例点2.凸显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说课学重点, 并将突破重难点的具体措堂教学设计一定要凸显教如常的课堂教学如此施和实施步骤清晰的, 体现出来微型课的教。学正何设计更是这样《最后一课》微。例如型课的:教学在这方上面提到的上说面处, 理得很好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作品的题、人物和材是小好故事情节素, 教者对。围绕本篇小说的三要每一个教学重点难点都文阅教学重点有具体的落, 实教者。引导学生弄清如“人物形象”作者这个凯/周读的做法是与环境气氛:进行烘托⑴通过成功。通过这些场的场景描写教理景与;环境的描写⑵精细的心理, 来烘托人物的心描写 (小弗朗士) 学的细节描写和神态描写 (, 如鸽子的叫声韩麦尔先生) ;⑶、习字典型微3帖、“法.兰西万岁紧紧围绕“”等学生。”开展教学型值得一说的是并没有真正的学生, , 有的只是教微型课的课堂课师、专家学者和领导, 但是教师心

中不可一刻无学生, 必须时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学目标的设

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可能的条件和学生的喜好, 推进阅读思考不断深入的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力的培养, 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目前能力的状况来确定等。

三、关于上好微型课的几点主要建议

上好微型课不仅是一项技术, 而且更是一项艺术。除了上述要求之外, 还必须注意以下方面方面:1.考虑好时间任务的合理安排, 做到疏密有致, 松紧得当。2.微型课要考虑到结构的完整。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微型课是一节课的浓缩, 除了没有学生的具体活动, 其它一般课上有的微型课上也应该有。尤其是不要忽视开头的导入新课, 结尾的课时总结和布置作业等。3.要考虑到必要的礼仪。微型课是考核课和选拔课, 教者应注意必要的礼仪, 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也应考虑到对学生的尊重, 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营造积极向上与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对比阅读例说 篇7

一、在 Reading I 老师的策略指导

笔者首先以学校的图片导入新课, 激发了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接下来, 主要运用了以下阅读策略:

1.猜测词义

笔者通过视频和文字介绍将生词引入, 指导学生对词义进行猜测和理解。再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学生们通过填写表格, 进一步巩固生词。

2.限时默读

笔者采用了限制时间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选择需要的时间长度, 然后规定他们在这个时间内, 用默读的方式浏览全文, 然后回答所提问题。在阅读过程中, 默读的方式往往会被忽略, 但是对于文章大意的理解和把握, 默读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3.出声朗读

在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后, 让学生们出声朗读, 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 然后通过判断句子正误和回答问题进行反馈。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掌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为下一步教学的继续进行奠定基础。

4.再次阅读

经过前面铺垫, 学生们都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笔者安排学生们再次进行细致阅读, 给出关于课文内容的表格, 学生们在阅读后, 可以和自己的同伴进行讨论协商, 完成表格。此时, 课文的详细脉络已经在他们头脑中形成。而且在填空的同时, 学生们需要循环使用本课的生词, 也更有利于对于词汇的掌握。

二、在 Reading II 的运用的策略

1.听读, 复习

因为这是阅读课的第二个课时, 学生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并掌握了本课生词。所以, 笔者以视频短片和文字介绍让学生进行先听后读, 然后进行单词填空。导入新课的同时也是对词汇的复习巩固。

2.快速阅读, 填写老师提供的表格, 同时进行口头陈述

3.出声朗读, 同时让学生们划出自己的难点, 然后进行讲解和分析

三、学生的策略应用

在这两节课中, 学生们按照笔者的指令很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有效地纠正了一些他们平时的不良习惯。

1.阅读中有目的地圈划

在Reading I的教学中, 学生要进行2分钟的快速默读, 然后回答问题。起初, 同学们几乎都是边默读课文边浏览问题, 既影响速度还影响答题的准确性。这时, 笔者轻声提醒大家可以用笔在课文里进行圈划, 选择自己需要关注的重要信息。如此一来, 同学们完成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2.多种阅读方式的灵活使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教师通常会要求进行出声朗读。但是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更有利于实现不同的阅读目标。比如, 在初识一篇文章时, 默读就很有利于对于文章的理解。笔者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 安排学生灵活地采用了不同的阅读方式。

3.阅读速度的适度控制

在阅读过程中, 速度的适度控制对阅读效果的优劣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们自由阅读时, 速度的控制水平和能力是不一样的。程度好的同学阅读的速度快, 效果好;程度不好的同学, 速度自然慢, 而且容易走神, 把握不住重点。笔者分别采用了限时阅读和要求快速阅读的方法, 给学生们施加一个外力, 迫使他们务必全神贯注, 注意速度。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也培养了学生对阅读速度的把握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课文的首要功能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 而是用来阅读的;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阅读能力, 其次是提供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

传记类文本阅读解题例说 篇8

今年,不少省市“回归”课标卷,研究近年的课标卷,对于大多数区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样本价值;研究课标卷的题型与考点,对于提升传记类文本阅读的针对性,提高专题复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先说选择题。近年课标卷传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从考查的范围来看,选项内容多侧重文本的局部细节,也有涉及人物性格和文章主旨的。多选题的错误项设计与论述类文本阅读错误项设计有较多相似之处,一般有以下常见错误:曲解文意、过于绝对、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张冠李戴、误评人物、手法错误等。选项设错点既有细节错误,也有性格错误和主旨错误。解题思路及方法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定位。即在选项中选择需要“定位”的关键信息,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区域。第二步,辨析。以文章的内容、事件、主旨为背景,在相关区域中思考选项是否有根据、是否符合事理和文意。第三步,甄别。思辨中通过合理联想、推断,判断选项正误。

再说主观题。我们对近年全国课标卷主观题涉及的题型与考点做整体分析,梳理成如下表格:

从表格统计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基本判断:

1.筛选与整合信息,是每一套考题的必考点。无论是围绕题干概括内容或表现、概述过程,还是分析特点、归纳原因,都属于这类考点。

2.鉴赏评价类题型虽不是高频考点,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常见题型。除了文本特征、语言和手法赏析外,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应该始终是鉴赏评价类题型值得关注的考点。

3.探究题的命题趋势也体现了一定的规律性,由前几年以“探究传主的人格魅力”为主变化为今年的“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而且,这类探究题还将稳定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另外,考纲中提及的“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是今后值得关注的考点。

下面我们以2016年课标卷Ⅰ的三道主观题为例,谈一谈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

典型例题1

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题型

筛选与整合信息

解题例说

题干主要有两个具体要求:一是筛选的信息必须是发生在1985年的有关事件,包括作品发表与获奖;二是陈忠实的“标志”,包括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等。在文本中,可以筛选出与题干相关的句子。然后依据这些句子的信息,就可以概括整合出答案要点。

解题思路

一、明确题干要求,确定范围角度。题干限定了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方向,对时间、地点、范围、阶段等方面的要求要了然于心。

二、仔细精读原文,筛选关键词句。找准答题区间后,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语或句子,提取信息时注意:去否定,留肯定;去枝叶,留主干;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另外,还要注意分清主次。

三、认真加工提炼,概括整合答案。答题要点要简洁明了,不可机械地照抄原文,要注意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变换表述方式(如叙述性语言变换为评价性语言)、表述角度(如侧面转为正面)和表述句式(如否定句变为肯定句);要注意根据答案要点的主次关系和先后逻辑,连缀要点;要注意依据分值答题,列点分条陈述,6分题一般答三个要点。

温馨提示

误区提示:

1.不注意审题,所答非所问;

2.不明确答题区间,遗漏较多得分点;

3.只会一味摘抄原文,不懂得概括整合;

4.不会从多方面或多角度整理要点,要点重复累赘或有交叉;

5.答题不规范,没有分点作答,表述混乱。

典型例题2

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题型

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题例说

先对句子进行切分,句中有两个关键短语:“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前者指陈忠实小说作品的独特价值,后者指他的小说的艺术水准和影响力度。带着这两个关键短语,可以在文本和相关链接中找到佐证信息。同时,关键句位于文本的结尾部分,内容上概括收束全文,表达作者对传主的高度评价。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文章主旨巧妙转换,就可以综合整理出答案要点。

解题思路

一、切分挖掘——根据句子的结构和层次进行切分,抓住其中的两三个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二、语境揣摩——将该句还原到文本中,根据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所处的具体语境理解揣摩;

三、瞻前顾后——向上下文继续搜索,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暗示或提示;

四、位置分析——结合句子在文本中所处的位置(如开头、中间、结尾),分析句子内容与结构方面的作用,综合整理答案要点。

温馨提示

知识点提示:

1.作品中的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包括: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句;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2.理解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是指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深层内涵,包括分析句子的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深层含义(如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等。

典型例题3

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题型

探究文本中的问题

解题例说

题干要求: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系”,二是探究这种关系“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文本意思,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离”。第二问“哪些”,要求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性格、自身成就等方面,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与“寻找什么”的关系。

解题思路

题干要求: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系”,二是探究这种关系“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文本意思,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离”。第二问“哪些”,要求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性格、自身成就等方面,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与“寻找什么”的关系。

温馨提示

几点注意:

1.所持观点应该符合主流价值观,健康合理;

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

3.根据题干要求,有时要有自己独立而有深度的思考,不能囿于文本;

4.探究是有限度的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

总的来说,解答好传记类文本阅读题,既要遵循此类文本阅读的基本规律性和规范性,又要在答题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灵动性,既要“循规蹈矩”,又要灵活变通。借用一句话名言,那就是“戴着脚镣跳舞”!

(编辑:于智博)

上一篇:持续状态的治疗下一篇: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