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衔接练习(语法部分)

2024-07-29

初高中语文衔接练习(语法部分)(共6篇)

初高中语文衔接练习(语法部分) 篇1

初高中语文衔接语法知识训练题

一、下列实词各属于哪类词?按提示将ABCD填入下列括号中

A、名词

B、动词

C、形容词

D、代词

1、简洁()

2、关心()

3、知识()

4、知悉()

5、以前()

6、积极()

7、友好()

8、友谊()

9、渴望()

10、愿望()

11、火线()

12、火红()

13、专家()

14、大家()

15、底层()

16、关闭()

17、企图()

18、咱们()

19、意图()20、目的()

21、限制()

22、怎样()

23、放假()

24、特征()

25、寒冷()

26、成绩()

27、成功()

28、坚决()

29、坚持()30、疑问()

31、怀疑()

32、使用()

33、效用()

34、约束()

35、拘束()

36、这里()

37、热爱()

38、可爱()

39、多少()40、兴趣()

41、兴奋()

42、决定()

43、决心()

44、那些()

45、存在()

46、失望()

47、亲切()

48、限度()

49、它们()50、伟大()

二、下列虚词各属于哪类词?按提示将ABCD填入下列括号中 A、副词

B、介词

C、连词

D、助词

1、简直()

2、关于()

3、顿时()

4、以及()

5、罢了()

6、假如()

7、曾经()

8、屡次()

9、所以()

10、极为()

11、索性()

12、虽然()

13、根据()

14、一再()

15、着()

16、其实()

17、自从()

18、对于()

19、立刻()20、被()

21、即使()

22、终于()

23、按照()

24、况且()

25、把()

三、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按提示将ABCD填入下列括号中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 补短语

1、经济发展()

2、发展经济()

3、描写景物()

4、景物描写()

5、我的弟弟()

6、我和弟弟()

7、历史悠久()

8、悠久历史()

9、我国文学()

10、我国的文学()

11、表达见解()

12、表达的见解()

13、市场繁荣()

14、市场的繁荣()

15、风俗习惯()

16、变化规律()

17、继往开来()

18、整修一新()

19、交头接耳()20、思维敏捷()

21、讨论一下()

22、前程远大()

23、理想王国()

24、襟怀坦白()

25、竞选总统()

26、销售计划()

27、色彩缤纷()

28、交通规则()

29、风和日丽()30、激动不已()

31、禁止吸烟()

32、辛勤耕耘()

33、巍峨挺立()

34、不断发生()

35、气氛热烈()

36、打扫干净()

37、全神贯注()

38、站在桥下()

39、生动形象()40、联系实际()

四、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

A、在写作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B、她从不显露她同这些之中的矛盾。.C、那时候,徐老师教给了我许多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D、离开王老师已经十多年了,他仍然没有忘记老师当初同他说的那些话。.

2、下列加点的词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

A、这次月考,大家一定要用.2 B铅笔填机读卡,不能用钢笔和圆珠笔。B、你用这种方法,一定能解除这道数学难题。.C、那件事发生时,我恰好在教室里。.D、这次学生代表大会只通过了一项决议。..

3、下列加点的词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

A、假如我们人类都能像树一样地活着,那么世界一定会变得和平宁静,变.得进步美好。

B、当他把这件事情告诉我的时候,我同样感到很吃惊的。.C、只有2009年中考这一次,王伟光才比刘平多考了16分。.D、这铁一般的事实,给了昔日侵略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4、关于下列加点的词词性判断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1)刚进高中,他就立志要考上他最理想的北京大学。..(2)每个人都应该有他自己的理想,并努力为之奋斗。..(3)我们认为这种处理办法代表了大部分同学的意见。..(4)这次学生会主席的选举需要每班派出10名学生当代表。..A、(1)和(2)词性相同,(3)和(4)词性不同 B、(1)和(2)词性不同,(3)和(4)词性相同 C、(1)和(3)词性不同,(2)和(4)词性相同 D、(1)(2)(3)(4)词性都不同

5、关于下列加点的词词性判断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1)你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先要端正学习态度。..(2)自从他改掉那些毛病以后,他每天上课都坐得很端正。..(3)从那以后,他在家一直很规矩。..(4)针对2008年许多基金公司明星经理跳槽的事,有识之士呼吁要对此事立个规矩。..A、(1)和(2)词性相同,(3)和(4)词性不同 B、(1)和(2)词性不同,(3)和(4)词性相同 C、(1)和(2)词性不同,(3)和(4)词性不同 D、(1)和(2)词性相同,(3)和(4)词性相同

6、选出全是偏正短语的一组:

()

A.报纸杂志

多么自豪

他们的朋友

保持安静 B.我的祖国

非常疲乏

皎洁的月光

破格提拔 C.雄伟壮丽

果子成熟

美丽的风景

表达清楚 D.打量一番

紧张不安

悠扬的笛声

刻苦钻研

7、选出下列短语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

()

A、语文老师 感情真挚 可爱的中国 分外妖娆 B、聪明伶俐 漂亮美观 老师和同学 勇敢顽强 C、格外清新 统筹方法 最可爱的人 洗洗手绢 D、态度严肃 主要原因 北京立交桥 新闻记者

8、选出下列对短语判断说法正确的一项

()

A、热爱泸州

调查研究

热烈祝贺

坚持原则

读两遍(动宾短语)

B、紧密团结

丰富词汇

我的志愿

伟大祖国

很热闹(偏正短语)

C、师生员工

赏心悦目

繁荣富强

湖光山色

读和写(并列短语)

D、家乡富裕

成果辉煌

大地振动

房屋倒塌

站起来(主谓短语)

五、判定下列句子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打勾,错误的划叉,并改正。

1、经过三个月的刻苦学习,才使他终于考上了理想的重点高中。

()

2、我们还需注意培养和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3、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

4、有无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我们能否取得进步的重要条件。

()

5、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努力改进工作方法。()

6、其他人都走了,只有他一人在厂里操持工作。

()

7、这个问题你应该原原本本解释清楚,否则不可能不让人产生怀疑。

()

8、对这种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我们应予以严厉打击。()

9、止咳祛痰片主要成分是由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

10、在中小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素质教育,是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11、兔子泛滥成灾,糟蹋了整个牧场,使誉满全球的澳洲绵羊成倍减少。

()

12、昨天她去超市买了些茄子、黄瓜、苹果、蔬菜和肉等,留着今天吃。

()

13、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主干

1、中国选手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获得男子自选手枪的冠军。

2、初中三年,我为了考上理想的高中从来没有看过血腥凶杀的垃圾书。

3、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采集站送来的水和气孔吸进来的二氧化碳, 就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的原料。

5、我们从不相信藏独分子说的那些骗人的鬼话。

6、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7、在一个闷热的下午,电视屏幕上正显示着北京奥运会足球赛的某一场比赛。

8、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的笑容,循循善诱的教导,就又重现在我眼前。

七、改正下列病句的错误:

1、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2日,四川汶川地震遇难人数上升到约六万九千人左右,失踪人员约两万人左右,比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遇害人数减少了一倍多。

2、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通过解放军和各路救援队伍通力合作,奋勇抢险,使汶川大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

3、据初步统计,我省共有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4、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边连续不断地给伤员缝合、换药、清创,一边做好伤员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同时还指导伤员及家属如何预防灾后疫情的流行,如何在灾难来临时自救等。

5、为了即将到来的奥运会,觉得腿部肌肉不适的刘翔和教练孙海平等人商议,为防止不再受伤,决定忍痛放弃08年纽约田径大赛的比赛。他说:“我们宁可放弃一场不是很重要的热身赛事,也要万无一失。”

6、据悉,这支救援大军的成员是由来自解放军某部官兵、各省市救援队和医疗队、俄罗斯救援队以及一些志愿者组成的。

7、对今年四川重灾区高考延后的四十个县市来说,引导学生搞好后期复习,准备好考试场地,做好学生灾后的心理疏通工作,是灾区学生能否考好的重要条件。

8、“祥云”圣火在8月3日由北京直接传到四川广安以后,经过四个四川的二级城市,于8月5日传递到成都,这是四川人连着几天几夜通宵达旦狂欢的节日啊!

9、中国汶川大地震以后,富有经验的日本救援队火速赶往灾区,不仅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搜救仪器,而且还为遇难的母女默哀,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敬意。参考答案

一、1、C

2、B

3、A

4、B

5、A

6、C

7、C

8、A

9、B

10、A

11、A

12、C

13、A

14、D

15、A

16、B

17、B

18、D

19、A 20、A

21、B22、D

23、B24、A

25、C26、A27、C28、C

29、B30、A31、B32、B33、A34、B35、C36、D37、B38、C39、D40、A41、C42、B43、A44、D45、B46、C47、C48、A49、D50、C

二、1、A2、B

3、A

4、C

5、D

6、C

7、A

8、A

9、C

10、A

11、A

12、C

13、B

14、A

15、D

16、A

17、B

18、B

19、A 20、B

21、C

22、A

23、B

24、C

25、B

三、1、C2、D

3、D

4、B

5、B

6、A

7、C

8、B

9、B

10、B

11、D

12、B13、C

14、B15、A

16、B

17、A

18、E

19、A 20、C21、E22、C23、B24、C25、D26、B

27、C28、B29、A 30、E31、D32、B33、B34、B35、C36、E37、C38、E39、A40、D

四、1、A(连词,其余为介词)

2、B(介词,其余为动词)

3、D(动词,其余为介词)

4、C((2)和(4)都是名词,(1)为形容词,(3)是动词)

5、C((1)为动词,(2)为形容词,(3)为形容词,(4)为名词)

6、B(A 项“报纸杂志”为并列,“保持安静”为动宾;C项“雄伟壮丽”为并列,“果子成熟”为主谓,“表达清楚”为动补;D项“打量一番”为动补,“紧张不安”为主谓)

7、B(并列A项“感情真挚”为主谓,其余为偏正;C项“洗洗手绢”为动宾,其余为偏正;D项“态度严肃”为主谓)

8、C(A项“调查研究”为并列,“读两遍”为动补;B项“丰富词汇”为动宾;D项“站起来”为动补)

五、1、错,介词使主语缺失。

2、错,“培养”和“水平”动宾不搭配,主谓宾当中只要有并列,有可能有一个不搭配。

3、错,歧义,可理解为嘱咐的是几所学校的领导,也可理解为一所学校的几个领导。

4、对,两面与两面相对。

5、错,“避免”后面不能再跟否定形式。

6、错,“都”与“只有他一人”矛盾。

7、对,双重否定。

8、错,“仿造”的是名牌,制造的才是“伪劣产品”

9、错,句子杂糅,应为“主要成分是„„”,删去“配制而成”或“是有„„配制而成”,删去“主要成分”。

10、错,“目前”与“当务之急”重复。

11、错,数量的减少只能用分数或百分数,增加才能用倍数。

12、错,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不能并列,“黄瓜”“茄子”属于“蔬菜”。

13、错,主语和关联词关系问题,两个分句如是一个主语,主语在关联词前,如是两个主语,主语在关联词之后。

六、1、许海峰获得冠军。

2、我没有看过垃圾书。

3、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显示智慧和力量。

4、水和二氧化碳是原料。

5、我们不相信鬼话。

6、发现提供证据。

7、电视屏幕上正显示比赛。

8、笑容教导重现。(找句子主干要注意的问题:

1、碰到有否定词“不、没、没有”等的句子要 把否定词保留在句子主干中。

2、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词是并列结构的,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找出。

3、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应把整个短语保留在主干里。)

1、“约”与“左右”重复了,“减少”不能用倍数。

2、滥用介词,使句子缺主语,可删掉“通过”。

3、用“处”来修饰单位,不恰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遭到”改为“遭受”,动宾不搭配。

4、“缝合、换药、清创”的顺序应为“清创、换药、缝合”才合逻辑,且“如何在灾难来临时自救”应该在“如何预防灾后疫情的流行”之前。

5、“防止不再”,多种否定错误,删掉“不”;“他”指代不明。

6、杂糅句式,“成员是„„”或“大军由„„组成”;“官兵”“志愿者”和“救援队”也不能并列。

7、一面与两面不呼应,删掉“否”。

8、有歧义,“四个”移到“四川的”后;“连着几天几夜通宵达旦”语义重复了。

9、“不仅”移到“他们”之后。

初高中语文衔接练习(语法部分) 篇2

语法是语言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总结, 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法曾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语法教育与文学教育是并驾齐驱的。

然而,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语法是这样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帮助理解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 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也就是“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特别是文言文, 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 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 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 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 扎实, 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 特别是文言文, 问起句法、词法, 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 便气不打一处来, 自然数落起初中教师来。

我觉得,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是初高中语文教学没能很好地衔接起来。不能将责任只归咎于教师身上, 更应该考虑到初高中的课程体系、教材、学生学习习惯脱节的现状上来。

二.衔接语法, 迫在眉睫

“语法修辞”这一部分的知识与能力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是非常有影响的, 因此, 在这种严重的断层基础上, 高中师生在解决诸如病句修改, 长短句变换, 句子衔接, 文言实词的活用、特殊句式、虚词作用这些问题时, 就是“言者谆谆, 听者昏昏”, 困难重重。

首先是修改病句。这是高考必考的题型。常见的辨别病句的方法有:看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 (是否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 ;成分搭配是否恰当 (主谓语搭配、动词和宾语搭配、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 ;语序是否合理 (组成句子的词语, 排列先后有一定的规律) ;表达是否前后一致。即《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病句检测范围:成分残缺或赘余,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6种病句类型。其中大多属于语法毛病, 必须进行语法分析才能解决。

如: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去掉附加成分, 剩下主干来观察, “收成是一年”, 显然不合情理。

再如:在建设事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 对建筑材料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介词短语“在……下”的误用, 导致句子主语残缺。

而我们的学生拿到这一类的句子时, 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讲解起来要费很大功夫, 结果收效甚微。其实, 只要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的规律, 知道句子应当怎样组织, 这样的问题就不难判断。

其次, 对句子扩展、压缩、变换 (单句与复句, 长句与短句) 等都和语法有关, 如2004年浙江卷第22题把一组材料整合成一个单句;仿句造句和对对联等类型试题, 都必须对所提供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 才能抓准题干, 应对无误。现代文阅读部分的主观题, 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 更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会用到句子成分、提取句子主干等语法知识。

“新课标”中对写作的很多要求都与熟练地掌握语法知识是分不开的。文章中病句百出, 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一篇优秀作文。作文中如何正确地遣词造句也要用到相关的语法知识。作文中绝大多数是以语法结构错误为主要特征的语言性错误!

语法缺席的语文素养是不健全的, 也是不健康的。

因而, 我们不应该再纠缠于要不要教语法, 而是该思考如何才能搞好语法教学的问题了。

中学语法教学确立的目标是脱离广大师生的教情与学情实际的。

三.语法衔接, 柳暗花明

若想高中语文教学能有序有效展开, 衔接非常重要, 打通这道关口, 就像疏通道路或河流, 能让受阻的车辆顺畅通行, 能让满载的货轮到达彼岸。

解决初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断层问题的最好办法显然是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笔者认为,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主要以两条教育学原则为依据:一是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 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是他们能够接受的, 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我们高一语文教师首先要找准教学起点;在新生入学后进行一次摸底考试 (难度不能太大) , 排查知识“盲区”;适时召开一个学生座谈会, 充分了解学情, 对学生的语文程度和学习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综合以上了解的情况, 制定一个衔接计划, 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执行落实。

同时, 笔者认为在高一年级进行语法知识专题讲授也是非常恰当的, 因为这一阶段处于初高中的过渡阶段, 此时进行讲授, 既可以看作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总结与提升, 又可以为整个高中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笔者个人以为我们的高一语文语法教学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

首先, 我们教师要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 在头脑中建立起自己的语法体系。我们没有必要像专家一样研究一些精深的语法问题, 加上现在不要求学生掌握名词术语, 但应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语法系统, 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合理分析。

其次, 加强语法教学, 多角度拓展强化他们的思维。在平时教学中可以适时地做一些专题讲解与测试。把强化他们运用语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贯穿于我们日常教学中。使他们在头脑中建立起语法的概念, 增强他们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当然, 知识讲授, 掌握知识不是最终目标, 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也才能真正为我们所拥有, 因此, 进行语法知识专题讲授, 要注意联系实际, 另外如写作、口语交际等, 强调在应用过程中掌握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实际教学, 我们会发现, 语法教学有形、无形地贯穿于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并且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以说, 语法的地位是不可削弱, 不可小视的, 身在一线教学的广大中学教师应该深有体会。对于目前的“淡化”“取消”语法的错误理念应该予以正确清醒的认识。

根据我们实际的教、学情, 在我们的教材和教学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适时调整语法教学在语文教材及教学中的地位。同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已有的资源, 努力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摘要:现阶段, 初高中语法教学上存在严重断层现象, 针对目前我们高中在语法教学中的困惑, 高中语文执教者要充分认识到语法的重要性, 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方案, 从语法上衔接初高中语文教学。

初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衔接 篇3

由于初中教学淡化语法,初高中语法知识教学缺乏有机衔接,学生升入高中后难以融入高中语文学习,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具体表现在:①文言文学习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和积累文言文中词语(实词和虚词)含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如果没有掌握现代汉语基本语法,这些问题就无从下手,文言文学习就有很大困难。例如,学生弄不懂词的词性、句子成分,就不明白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现象,无法掌握规律,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一来,就把生动的文言文学得枯燥无味。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在文言文中很普遍,学生如果明白“动词前的名词如果在句中不能做主语那它就活用为状语”的规律,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在遇到“翼蔽沛公”“夜驰军中”这类句子时,便能很快判断出“翼”“夜”应当活用为状语,灵活运用词性的规律解决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掌握必备的语法知识,对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很有帮助。②不能快速、准确地辨析句子有无语病。尽管初中也涉及对句子语病的辨析,但出现的例句一般比较简短、结构简单,学生靠语感能够辨析,初中老师也无需进行详细讲解。进入高中后,此类例句一下子复杂了许多,学生仅靠语感来判断,其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语病题一直是高考必考题,错得极其隐蔽,有的句子结构还异常复杂,靠语感判断很难发现问题,这也是导致语病题得分率一直比较低的原因。划分主干找病因是修改病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学生不懂语法知识,在平时的讲话与作文中也不注意语法规范,那就很难找到句中的语病,更谈不上修改了。③不能准确理解长句。高中阶段供学生阅读的文章中有的句子比较复杂,要准确理解这类句子的意思,首先必须弄清它的主干,即句子的主谓宾,否则容易曲解句子的意思,导致不能准确地把握复句的表意重点,无法灵活变换长短句等。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语法知识的缺乏影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法教学的衔接呢?

一、更新观念,主动出击

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初中语文教学要有前瞻性,教师要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自觉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与高中语文衔接的知识体系。高中教师更要主动了解初中语文在教什么、怎么教,针对学生出现的知识断层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

二、把握原则,逐步渗透

由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淡化语法教学,因此要求初中教师在语法教学方面花费太多心思不太现实。那么,高中教师就应责无旁贷地担起语法教学衔接的重任,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由浅入深地安排语法教学内容:高一上学期段考前学习词性,段考后学习短语;高一下学期段考前学习单句结构,段考后学习复句类型。这样安排看似紧张,实则教师只要在教学时结合课文进行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比如,课文的解题就是强化语法的好机会,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标题可以复习词性、短语的知识,还可以强化主谓短语在完整表意方面的作用。再如,提问学生“荷塘月色”这个标题是什么短语,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顺势引导“荷塘月色”属于哪类短语,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②针对性原则。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在语法教学上如何做到少时高效?关键在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师首先要理清高中知识的脉络,弄清各板块所对应的语法知识,然后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比如,教学词性时,要把介词作为教学重点,因为高中语文基础训练点很多跟介词、介宾短语相对应。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首先,选定与介词有关的课前作业,如修改病句、文言文翻译等,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介词在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在教学中注重凸显介词的特性,如整体性、呼应性等,学生掌握这些特性可以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③兴趣性原则。语法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因此,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增强趣味性。比如,在初中教学短语时,可以让学生就某一类短语进行举例比赛,加强对短语的理解。在学法上,教师要加强指导,作业设计要考虑能给学生产生成就感。在进行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等内容的衔接教学时,应尽量选取初中课本里出现的内容作为讲授的例子和练习材料,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初高中教师相互沟通,加强合作

初高中教师如果能在一个校园内,沟通不成问题。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初高中不在一个区域,对于教研活动开展不太正常的地区,初高中教师可以说老死不相往来,各自闭门造车,这对教学衔接工作极为不利。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多开展教研活动,促进初高中教师间的交流,加强合作,教学衔接工作就迎刃而解了。

语法知识虽然只是语文学习体系中一个微小的成分,但却很重要。初中语文教学如果重视了基本语法教学,高中老师再加以巩固提高,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快速适应高中语文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较好的跨越,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高中新编语法同步练习 篇4

单项填空

1.He insisted he _____ nothing and that he _____ free.?

A. did, set B. do, be set?C.had done, was set D. had done, be set

2.I insisted that I _____ him money, but he didn’t admit.?

A.had given B. would give C.should give D. give

3.I feel like _____ a long walk. Would you like _____ with me??

A.taking,going B.taking,to go?C.to take,to go D.to take,going

4.A: Do you think I could borrow your dictionary??

B: _____ .?

A. Yes, you may borrow B.Yes, you could?C. Yes, help yourself D.Yes, go on

5.My leg feels as though it _____ .?

A.broke B.was broken?C.has broken D.has been broken

6.Did you tell Bob what had happened? It looks as if he _____ everything.?

A. knew B. has known?C.had known D.knows

7.The two strangers are talking warmly as if they _____ friendly for years.?

A. should B.would be?C.have been D.had been

8.We will never give in _____ they might do or say about our plan.?

A.no matter how B.how?C.whatever D.although

9.Such a dress _____ is on sale now will cost you only half its price.?

A. which B. thatC. as D. what

10.You say he works very hard; _____ and _____ .?

A. so he does, so you do ?B. so he does, so do you?

C. so does he, so you do ?D. so does he, so do you?

句型转换

1.A.You can see it’s not our fault.?

B.You can see it’s _____ fault of _____ .

2.A.Why don’t you have a look at some other blouses??

B. ____ have a look at some other blouses?

3.A.I’m sorry to have brought you so much trouble in waiting for me.

B.I’m sorry to have put you _____ the trouble _____ waiting for me.

4.A.I cannot afford these clothes if you don’t give me a discount(折旧)。

B. _____ you give me a discount, I cannot ____ these clothes.

5.A.The dress is not the right size for her.?

B.The dress doesn’t _____ her _____ .

答案与详解??

Ⅰ.1.D insist后接两个并列的宾语从句,第一个从句中insist表示“坚持认为……”,用陈述语气;第二个从句中insist表示“坚持要……”,用虚拟语气。

2.A insist表示“坚持认为……”,用陈述语气。?

3.B feel like后接动名词,而would ike后接名词或不定式。?

4.C help yourself意为“自取……”,答者同意借出词典,并请借者自取。

5.D as though(=as if)引出表语从句,用陈述语气表示接近客观事实,break为及物动词,应用被动结构。

6.D as if从句中用陈述语气,表示接近客观事实。?

7.D as if在此引导方式状语从句,用虚拟语气。?

8.C whatever引出方式状语从句,相当于no matter what,whatever在从句中充当do和say的宾语。

9.C 定语从句先行词用such修饰,关系代词应用as。?

10.B so he does表示“他的确如此”,而“so do you”则意为“你也一样”。

高三语文句子成分语法练习 篇5

阳光灿烂 祖国大地 歌唱祖国 宽裕生活 思想解放 学习科学

品质优秀 热烈欢迎 说清楚 出太阳了 心情舒畅 是电灯

非常壮观 住一年 科学文化 快得很 调查研究 勤劳而勇敢

二、划分下列句子成分。

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 状语„ ‟ 补语† ‡

1、这件事一定要搞个一清二楚。

2、今年队里冻死三只羊。

3、我同桥梁事业的发展迅速发展,表明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敌人的三个碉堡被我们攻破了两个。

5、这部世界近代史着重反应了全世界革命人民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英勇斗争的历史。

三、选择

1、哪一句分析有错误?( )

A、我希望你们[热情地]工作。

B、(永定河上的)芦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

C、他[根据前人和自己观察的结果],认为以地动学说来说明天体现象,一切困难都可迎刃而解。 D、(苏州园林的门和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2、对下列各句中划线部分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宾语)

B、沙漠地区空气干燥。(谓语)

C、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主语) D、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象舒展开来。(状语)

3、选出“对”的宾语分析正确的一项( )

某些厂领导对销售人员的意见言听计从,工人对销售人员的意见却很大。

A、两处“对”的宾语都是“意见”。

B、两处“对”的宾语都是“销售人员”。

C、前一个“对”的宾语是“意见”,后一个“对”的宾语是“销售人员”。

D、前一个“对”的宾语是“销售人员”,后一个“对”的宾语是“意见”。

4、句子主干的标示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的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B、这个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C、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D、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

四、划分句子的成分

1、路灯亮了。

2、你的身体好吗?

3、制造衣服的原料叫作衣料。

4、时间是晚上八点。

5、他主张韧的战斗。

6、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7、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

8、少年的读书生活富有童话的色彩。

9、勤,是一种美德。

10、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

11、钢笔尖在纸上沙沙地响。

12、那真是理想的衣服。

13、我的作文常常得到他的赞许。

14、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

15、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

16、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

17、田里越冬的水咕咕地冒着水泡。

18、农民比以前富裕多了。

19、童话故事小朋友很爱听。

20、小朋友很爱听童话故事。

21、他头脑灵活。

22、他的头脑灵活。

23、今天星期六。

24、鲁迅绍兴人。

25、两篇文章一个题目。

26、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28、街上的彩灯忽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29、尾巴是有的动物的游泳器。

30、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

3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32、这首诗写得很有情趣。

33、道静和卢嘉川两个人一直同坐在一个角落里谈着话。

34、在茶棚里喝水的一个新工人赵春生,笑得前仰后翻。

35、团员会开得非常好。

36、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

37、在北京城里听惯了列车的喧闹,看惯了灯火的辉煌的张文,心里产生一种新鲜的感觉。

38、他高兴地说:“我们胜利了!”

40、马上停止发车!

41、于是,在小院子的里里外外,开始了一场有意义的劳动。

43、他们只穿着白布衫做活。

44、孩子们站在船头看打仗。

45、你可别支我去呀!

46、他嘱咐我们要提高警惕。

47、他嘱咐要提高警惕。

48、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49、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50、我希望你这句话是从心里边说出来的。

51、他在蒙大拿的时候,和他同住在一间小房子里的伙伴们时常遗失一些小小的贵重物品。

52、他的试验成功,为我国的科学发展填补了一项空白。

53、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

54、那高大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眼前。

55、船长本已经不耐烦我父亲的那番谈话。

56、采集站送来的水和气孔吸进来的二氧化碳,就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的原料。

57、的红光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

58、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

59、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

60、由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组织的、紧密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热点和市场消费环境,围绕打击假冒、信用建设、质量兴国、名牌战略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诚信〃科技〃质量〃名牌”为主题,聚集各个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的“中国3〃15论坛”,将于3月9日在京拉开序幕。

61、古人类学是研究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等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一个分支学科。

初高中语文衔接练习(语法部分) 篇6

第1课 在母语中生存

1.你怎样理解文中第1段“疯狂的爱尔兰驱策你进入诗歌”这句话的意思?

答: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爱尔兰为诗人提供了文学沃土,孕育出诗歌巨匠。

2.文中第4段写到看管公寓的美国老太太对张爱玲的认识:“好像有(精神)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一下这样写的作用。

答:(1)表现张爱玲去国赴美后没有听众的悲哀。(2)说明作家从母语中离去的可怕,为树立“在母语中生存”的思想依据。

3.作者对于“母语写作”的基本认识是怎样的?

答:(1)一个作者作品的质地到底是民族文化的赐予(或:最优秀的作家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2)作者最大的幸福是获得一种真正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共鸣;(3)一个作者,只有为同胞写作,用母语写作,才会有生命力,才会生存得坚实。

4.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百年来许多中国作家的梦想。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此奖项,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赢得此项殊荣。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作家与诺奖”的认识。

答:略。

5.请联系课文内容和自身生活感受,谈谈你对“在母语中生存”的理解。

答:略。

第2课 孔孟语录

第3课 老庄选言

第4课 晋公子重耳之亡

1.简述课文节选部分重耳的人生经历,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答:重耳因骊姬之乱流亡十九年,经过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开始时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公子哥,在卫国、曹国受辱之后,到郑国已经日渐成熟,终于在楚国时成长为一代君主,在秦国的帮助下得反晋国,成为真正的国君。

启示:

(1)磨难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财富,可以磨练人的意志。(2)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否则,全部依赖别人,会一事无成。

2.分析“晋侯赏从亡者„„遂隐而死。”一段中介之推的性格特点。

答: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功成不为自己邀功请赏,清高。)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不愿与贪天之功的人同流合污)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不慕功名,淡泊名利)

总结:在介之推身上,有古代知识分子狷介、耿直的特点,他们为国家鞠躬尽瘁,却不慕名利,清高自赏。

3.谈谈你所了解的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

答:(1)寒食:不生火做饭,吃寒食,插柳为介之推招魂。(2)清明:祭祀祖先,踏春游春。

第5课 垓下之围

1.本篇课文中刻画项羽的性格的点睛之笔有哪些?项羽同其他人物之间是怎样的互动的,对塑造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其到了怎样的效果?

答:(1)动作有:

项羽“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则“皆泣,莫能仰视”为一组,这一组主要刻画项羽的儿女柔情与部下对他的同情和敬仰。

项羽“大呼驰下”,汉军则“皆披靡”;项羽“瞋目而叱之”,赤泉侯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为一组;这两组主要刻画项羽的骁 勇善战和敌人面对项羽时的懦弱胆怯。

项羽“所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马童则“面之”为一组,这一组主要刻画项羽对背叛者的蔑视和背叛者的自我羞惭。

项羽“自刎而死”,王翳则“取其头”,余骑则“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为一组,这一组主要刻画项羽宁死不屈的气概与汉军的贪婪和丑陋。

(2)语言有: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刻画项羽的英雄末路的无比眷念而又万分悲凉心境。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刻画项羽的好胜和自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刻画项羽的自尊自爱,知耻重义。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刻画项羽的视死如归的气概和对敌人的蔑视。

2.项羽认为导致自己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天亡我”;司马迁对这 一问题的解释是“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你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认识?

答: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项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幻想重新恢复战国时代诸雄并存的局面,由自己作为天下霸主,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项羽“放逐义帝而自立”的行为恰好给了对手汉王刘邦以道义借口,于是汉王刘邦下令三军缟素,以为义帝发丧为由,召集天下诸侯共讨项羽,并最终成功统一天下,建立了汉王朝。

另外,项羽的残暴、刚愎自用、不容贤才、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喜好炫耀、不守成约等个性和品德的缺陷也加速了他失败的进程。3.司马迁在描述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悲剧性结局时,以及在对项羽进行总体评价时,他对项羽的态度一致吗?为什么?

答:作者的态度有一定的差别。在记述项羽的悲剧结局时作者的态度更多地表现为赞叹与同情;在对项羽作总体评价时,作者的态度更多地表现为责难与惋惜,这是由于《史记》兼具的文学与史学的双重身份造成的。在记述项羽的悲剧结局时,《史记》突出描写了项羽身上那些最为华彩的个性和品格,以使之更符合经典性悲剧英雄的审美需要,体现出更强的文学性。在对项羽进行整体评价时,司马迁则是从历史理性的角度出发,探究“古今之变”的内在规律,则不可能回避项羽的取败之道,而从史学的角度对项羽提出责难与批评。

第6课 原毁

1.以本文为例,说明韩愈议论文的写作特色。

答:(1)巧用对比、排比、反问。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为一段,然后按待己、待人的态度、后果、具体行为遥相对比与排比;而在每一段内,古、今君子“责己””与“待人”,又各自形成对比与排比。

(2)结构严谨。先概括,再依次分析,证明,最后做出结论,真是步步递进;更有甚者,如“毁”字,许多语、句有一条明线相呼照应,以至最后点明;而且有一条暗线,落下伏笔(如“怠”与“忌”是“毁”的同义异语,或因果互证),揣摩全文一如苏绢之细密无间,锦绣哗然。

(3)语言上不只辞必己出,质朴刚健,而且用了很多典型语言来刻画典型人物,深刻、亲切而又生动,艺术地把抽象思维跟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论说文跟记叙文结合起来了。

2.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答: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现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3.韩愈认为产生毁谤的根源在于怠与忌。你有不同看法吗,生活 中的诽谤难道仅仅因为怠惰或忌妒,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答:举例,如出于政治目的等。

4.千年之前,韩愈写此文是为针砭时弊,那现在,在我们身边是否也存在毁人扬己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答:略

第7课 唐诗二首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诗中诗人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 答:愁苦烦忧——振奋——愁苦(又带有乐观)。

诗的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

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尽管这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2.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理想与黑暗 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但是李白作为盛唐时期的一位天才诗人,他对自己的才华永远充满自信,同时他所具有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使他在屡次面对人生在屡次面对人生理想遭遇挫折时的态度始终是坚守理想,在其诗歌当中也总是抱有乐观的态度。在这首诗中,尽管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尽管这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与《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3.这篇作品表现了李白诗歌怎样的风格?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答:体现了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诗的开端破空而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抑郁之深、心绪之乱。继而又以破空之句直抒郁结,其痛苦抑郁之气喷涌而出。第三句突然转折,才言“饯别”。接下来四句称美李杜文章的特色,写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接着又跌落到现实中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力图摆脱苦闷,又难以排遣的郁结。最后以“散发弄扁舟”的狂放出世之语绾结全篇,表现了对压制人才的黑暗现实的蔑视与抗争。

这首诗风格豪放,形式活泼,起落无迹,断续无端,一腔抑郁愁绪喷薄而出,有一泻千里之势。诗人的情感曲折变化,却又气势奔放,抒写抑郁忧愁并不低沉哀婉,仍豪迈狂放。诗中变化跳荡的情感和意向,鲜明突出的主观色彩,夸张写意的艺术手法,充分体现了李白诗 歌的个性特征。

登高

1.联系全诗,谈谈你对本诗抒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这首诗的诗眼是“悲”。是诗人沉痛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浓缩。这“悲”字里包含了因离家“万里”、“作客”异乡而产生的浓重的思乡之情,包含了因满鬓“繁霜”、“百年”而产生的悲凉的迟暮之恨,也包含了因身体“多病”、“新停浊酒杯”而产生的肌肤之痛,包含了生活“艰难”、穷困“潦倒”而产生的落魄之愁,因朋友已逝、孑然一身的孤独之感,更包含了因时局“艰难”,社会**、民不聊生而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2.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

答:多病,潦倒,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3.联系本诗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

一、语言极为精炼。如颈联十四字,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秋,时之惨;作客,羁旅;常作客,久旅;百年,暮齿;多病,衰疾;台,高迥处;独登台,无亲朋。可见杜甫晚年诗作的语言却已到了“难易一字”的地步。

二、声律已达圆通。本诗通篇运用对偶,一二两句句中对,读来口吻流走,全无滞留。足见杜甫对诗歌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第8课 宋词二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1.“老父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答:总领全文,奠定了本句乃至全文基调。作者虽已年过四十,已是“老夫”,但他发的却是“少年狂”,说明了作者老当益壮,是个“不服老”的人,仍有少年的不羁和狂放,传神地表现出诗人按捺不住的冲动、亢奋的激情、桀骜不驯的个性,是他受排挤后内心悱恻之情的一种渲泄,反映出诗人不甘沉沦的人格特点,也为下文描写他狂态做铺垫。

2.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答:勾勒了一个英姿勃发、爱国、壮志凌云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从军立功、卫国杀敌的爱国情感。

3.本文多处使用了典故,请予以列举,并思考它们的用意。答:(1)亲射虎,看孙郎:出自《三国志》,词人的意思是他要想当年的孙权一样弯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展示了作者虽然年纪不小,但是

气。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史记》记载,汉文帝时采纳了冯唐的建议,派冯唐持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

己。

(3)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晋书》说是“主侵略”,这 里借指西夏军队,苏轼借此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声声慢·寻寻觅觅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处境与心情? 答:表达了词人晚年流落江南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凄惨心情。2.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运用叠字表达词人的情感活动和变化,语言自然、通俗,富于表现力。

3.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比较其与本词在表达情感与意境上的异同。

答:《醉花阴》表达的只是离别相思之惆怅。《声声慢》则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两首词都选取了酒、黄花、风、黄昏三个意象。《醉花阴》词中还选取了瑞脑、重阳两个意象。《声声慢》词中还选取了雁、梧桐、雨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能够烘托愁绪典型意象。在意境上,《醉花阴》呈现的是一种青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声声慢》词中则营造的是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

第9课 西湖七月半 1.作者所描写的五类游客同看月各有怎样不同的关系? 答:第一类人:达官贵人。铺排声势,张扬自己,实不见月,附庸风雅。

第二类人:太太小姐。坐着有楼阁的华丽游船,带着漂亮的姑娘、侍童。左右盼望、实不看月。无意风雅。

第三类人:名妓闲僧、闲士。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有意风雅却有卖弄之嫌。

第四类人:不衫不帻,市井游侠。装假醉,行为粗俗,不懂风雅; 第五类人:文人雅士。看月,不作意——真赏月者,真正的风雅。2.结合晚明小品文的特点,谈谈该篇作品的艺术特色。答:(1)晚明小品文区别于以往人们所看重的关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之类的“高文大册”,而提倡一种灵便鲜活、真情流露的新格调的散文。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构思新奇,立意别致;格调清新,描述生动、活泼而富于情趣。

(2)《西湖七月半》艺术特色表现为:第一,写人生动传神。作者在开篇所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因而,写“看七月半之人”,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描写人物,往往以极简省的三言两语作粗粗勾勒,但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如其写豪绅携满门老小倾巢而出,“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情态,仅以“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稍事摹写,便将这类人物招摇过市、张扬形迹、凑热闹、煞风景的种种俗气形诸耳目。尤为精彩的是对市井闲徒的描绘:“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辞语浅显而笔墨平实,但人物的神情形态毕露无遗,鲜活无比;第二,善于营造氛围突出文章主旨。如第二段,作者意在讥讽杭人赶凑热闹的俗气,有意渲染了“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嘈杂喧哗的气氛。湖上是“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看面”,拥挤不堪;耳畔则“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喧闹难耐。以此显示俗人看月只是“好名”,其实全然不解其中雅趣的旨意;第三,笔调轻松随意,幽默诙谐。貌似以平直质朴的笔墨进行叙述,但往往寓谐于庄,富有调侃意味,时或令人忍俊不禁。诸如“明为看月而实不看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等语,稍加体会,即不难感知其中意味。

3.在文学史上,往往有些文人作家的佳作,产生于生活境遇发生巨大变化、落差之后。所以有人说:“苦难是一笔财富”你怎样看?

答: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发愤著书等理论是建立在文学创作的实践基础上的,可结合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情况加以说明。

4.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经历过元宵观灯、中秋赏月等民俗活动,你也观察一下人们的情态,写一篇小品文。答:略。

第10课 黛玉葬花

1.如何理解黛玉所说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答:是黛玉精神上自觉的产物,而不是物质上的摧残。其实,黛 玉在贾府备受外祖母的宠爱,凡事黛玉和宝玉的待遇都是与众不同的,物质生活上也是锦衣玉食,人参燕窝等高档奢侈品也是不断供给。她感受到的“风刀霜剑”是指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等在贾府以及当时现实条件下不能实现带来的精神上的挫败感,失落感和压抑感。2.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又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上。你如何理解宝玉之“恸”?

答:“恸”的内容有几层:第一,黛玉终归无可寻觅;第二,宝釵、香菱、袭人等,也到无可寻觅之时;第三,自身何在何往。第四,将来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四层意思层层累积,给宝玉带来了无法解脱的悲伤!3.你如何理解探春对赵姨娘的态度?

答:通过探春对自己的母亲赵姨娘和同胞之弟贾环的态度,读者可能觉得探春非常功利和世俗。然而,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恰恰代表了一种真实。小说《红楼梦》中的探春具有两个愿望:期男和反庶。探春特别期望自己成为一个男人,她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另外,她对自己的庶出地位也深感委屈,她说:“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子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因而,小说中探春的很多言论,在今天看来对她的生母赵姨娘是很不公平的。

第11课 灯下漫笔

1.鲁迅是怎样概括中国历史的?过去的太平盛世在鲁迅的笔下应该归为哪个时代?什么是第三样时代?

答:(1)鲁迅把中国历史概括成两个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用儒家学者的话来说,“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是“乱”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是“治”的时代。

(2)过去的太平盛世应该归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3)第三样时代指,既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也不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2.鲁迅赋予了中国青年两个什么样的使命?二者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1)鲁迅赋予中国现在的青年两个使命:第一个使命是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第二个使命是砸烂中国固有文明和固有精神文明,扫荡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掉这厨房。

(2)第二个使命是前提,第一个使命是目标,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3.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人肉的筵宴”。鲁迅深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对这“人肉的筵宴”的布置有生动而学理化的解说:“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他从古代经典引出一套完整的等级制度作为证据:“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又从现实的实践运行揭示出它的巩固机制:最底层的台也仍然可以凌虐别人,因为“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具体举了“五胡十六国”、“黄巣”、“五代”等时期的事例。

4.作者对赞扬中国固有文明的人们持什么看法?

答:在本国人中陶醉、忘却痛苦、感受不到别人的痛苦的人,会面临共同毁灭的结局。在外国人中,有可恕者者,有不可恕者。具体表述为:

(1)“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2)“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 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

5.文章前后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答:(1)不同点:A.第一部分主要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中国几千年历史进行深刻的反省和剖析。第二部分侧重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当时的中国现状作了振聋发聩的揭露。

B.两个部分结尾的意蕴各有侧重,前者号召创造新的第三样时代,后者则呼吁毁坏旧的两种时代,两者一立一破,互为因果。

(2)相同点:A.两部分均以“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作结,用重叠反复的方式,强化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B.两部分在论述方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都是从具体事件和感受写起(作者自己的或外国人的),提出论题,然后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和当时社会状况为论据加以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得出警语式的结论来。

第12课 萧萧

1.分析萧萧的命运悲剧。

答:萧萧是生长于湘西的女子的代表,在自然中生长,顺应天性生活,虽遭遇坎坷也不抱怨,依然安静地生活下去,没有觉醒和抗争,做了蒙昧和野蛮文化的牺牲品而不自知,一代一代重复这样的命运。2.萧萧与《边城》中的翠翠形象比较。

答:同是湘西美丽的少女形象,萧萧更屈服于天性,翠翠更具有灵性,更具有天真的少女心性。3.本文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诗意?

答:从景色描写、风俗描写、萧萧的爱情悲剧中体现诗意。

第13课 髻

1.试分析《髻》的叙事艺术。

答:(1)《髻》巧妙地选取“髻”这一象征女子青春和美丽的中心意象作主线,以回忆的方式叙写了母亲与姨娘两个女人由初时韶华俏丽,到后来年老色衰,最终离世而去的人生历程,读来凄怆悲凉,令人潸然。

(2)文章开篇入题,由回忆母亲年轻时的发髻写起,而后将两个女人一生的命运,一生的爱恨情仇,如画卷般铺展开来。作者运用传统的对比手法,通过“髻”这一中心意象,表现母亲和姨娘二人不同的性格、心境和命运。

(3)在描写姨娘时,作者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设置了时空转换的梳头场景。父亲去世后,她已红颜老去,青春不再,年轻时的富贵荣华反衬出晚年的空虚寂寞,而她的生命也在孤独中渐渐老去。爱情和美丽带来的欢悦明朗,衰老与孤独平添的凄凉感伤,两个女人的两 段人生,彼此对照,更使人生出沧桑之感。

(4)父亲、母亲和姨娘之间的爱与愁是通过一个小女孩的眼光在默默地观看,而母亲和姨娘的命运则是一个历尽沧桑、洞察世情的智者在悲凉地叙述。这构成了文章的独特视角。前半部分的儿童视角使叙述语言变得单纯清新,叙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后半部分则转化为中年心境的沉重、悲凉,以及世事洞明后的宽容、悲悯。

2.有论者认为《髻》存在消极思想情绪。请问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

答:(1)琦君作为“20世纪最富有中国风味的散文家”,其至情至性、温柔典雅的文笔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她著名的散文《髻》,用含蓄隽永的优雅语言,将一个家庭婚姻悲剧写得哀而不伤、婉约优美,抒发了韶华易逝、人生无常这一人类的永恒叹息。然而,在沉醉于散文呈现的古典美学、感动于作者的宽容胸怀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中流露出的某些消极哲学。

(2)首先是母亲的自我封闭以及琦君对此的弱化。琦君的母亲是个普通的乡下妇女,与受过良好教育、身居高位的父亲存在着天壤之别。母亲如果能尽力改变自己以弥补这种差距,那么她也不至于落入之后的悲伤结局。然而,母亲却固守着从乡下带来的传统生活方式。母亲的这种消极处世哲学,在琦君的笔下却以儿童的叙述口吻被小心翼翼地淡化了。

(3)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散文对矛盾的掩盖和消解。在琦君的笔下,似乎造成母亲“一生郁郁不乐”的罪魁祸首是姨娘,但姨娘 也是女人,她所做的也不过是尽力在非正常的社会里谋求生存而已。造成悲剧的真正根源是当时旧式的婚姻制度,包括将母亲和父亲这两个格格不入的人绑在一起的“定亲”习俗,以及为父亲喜新厌旧提供便利的“一夫多妻”制度。旧式婚姻制度是时代的糟粕,它带给女性的伤害不是通过原谅、宽容就能治愈的。琦君用饱含温情的文字建立了一个几乎没有矛盾的博爱世界,这固然“出自她真挚敦厚的禀赋气质,也得力于她深受儒家忠恕之道影响的老师的教诲,还有饱沾慈悲为怀佛家色彩母亲的感染”,却也是她对无情现实的妥协和美化,在一定程度上使散文的思想价值打了折扣。这是我们在总体肯定琦君的文学风貌时不能不注意到的。

3.请结合相关作品,比较一下琦君和冰心二人散文创作特色的异同。

(1)冰心与琦君的散文,都有着一种温婉幽深、情致精美的神韵。冰心的散文作品主要以生活的感受出发,以抒情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内心丰富情感。琦君的散文则以生活细节描述为主,以生活本身来寄托情怀,让读者感悟其中的情感。从表现的题材来看,她们都是以母爱与童心为主题,表现生活中的人性之美,并以此作为表达乡愁的文化情感意味。

(2)乡愁的文化情感,也是她们一个时期创作的题材之一。冰心年轻时,曾经留学美国。异国他乡,使这位年轻的留学生,常常在心底里泛起乡愁的情怀。琦君的乡愁,是因双亲亡故,中青年时代因战乱烽火而漂泊他乡,晚年客旅美国。她们两者之间的乡愁,从个体 命运与生命的体验,琦君往往比冰心显得更加深沉寂寞。冰心的乡愁是一种青春年少,离异他乡的乡愁,是一种情感上的乡愁。而琦君的乡愁是一种亲人逝别,流离失所,人生暮年旅居他国的乡愁,是一种生命精神上的乡愁。两者生活与人生经历的差异,自然影响着她们对乡愁文化情感的精神刻度。

(3)冰心与琦君对童年都有着赞美与向往。她们分别写了许多寄小读者的文章。在冰心的散文里,我们经常读到,她对天真烂漫的童心与自然生物的赞美。她在《闲情》一文,对儿童充满着真挚的感情:“小孩子们真可爱,在我睡梦中,偷偷的来了,放下几束花,又走了。小弟弟拿来插在瓶里,也在我睡梦中,偷偷的放在床边几上。——开眼瞥见了,黄的和白的,不知名的小花„„都包含着天真的友情。“诚然,在琦君的散文里,同样经常读到她对童年率真与纯真的向往,注入了真切的情怀,以及对自然风候的美感。

(4)冰心和琦君一样,都具有对生物的大悲悯意识,她们对小动物都有一种关怜的慈悲心灵。冰心在《鸟兽不可与同群》一文中写自己如何与小动物相互沟通、理解,将小动物写得栩栩如生,十分可爱。驯良的老马,调皮活泼的小狗、小猫,充满着家庭般生活气氛,以及劳动的小鸟群等,都被写得一派生机勃勃。她把自己的“爱”布施到各种小动物身上,然后,从它们身上感受吸收到快乐。这不仅仅是冰心“爱的哲学”的体现,也是她善良女性温柔的具体表现。琦君对小动物也倾注着一片悲悯的情感。她喜欢养猫养狗,甚至连小蜘蛛小蚂蚁这些小生命的生存环境也十分关切。这方面琦君有过许多文章 进行专门描述。对于小生灵的关爱,也是作家大悲悯意识中的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表现。

(5)冰心早年留学海外,受到西方文学与文化思潮的影响,她的文风和语言,显然有着欧化的文学语言和文学风格的印记。琦君早年深受中国古典文学浸润,从未到海外留学读书,她的文学语言与文学风格自然是中国古典词境和现代白话文相融的文化精神体现。冰心喜欢读西方文学名著,不喜读《红楼梦》,不爱填词。琦君则爱读《红楼梦》,爱填词。两者接受文化方式和内容的差异,以及对其影响的文化不同,因此,也就构成了两者所表现的文学艺术的差异。

第14课 十枝水莲

1.请找出诗中出现的日常事物,分析一下诗人看待和介入这些事物的角度。

答:(1)日常事物:水莲、玻璃瓶、晚报、太阳、白粉墙、水、光、阴影、风、种花人、载重汽车、窗口等。

(2)看待和介入角度:诗人选取富有韵味和意趣的日常生活中的水中植物和诸多细节铺展诗行,用女性的细腻感觉和灵心,碰触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和生存状态,洋溢着内省式的禅悟和默想中的哲思。《十枝水莲》以六首小诗分散聚合的方式,展开了一次人与花,现实与诗的精神对话。诗人在一个小的格局里看到大世界,其构思妙不可言,思绪流畅自然,境界相当开阔。六首诗里,没有哪一句用词是非 常激烈的,但诗人内心不平静。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世界的动荡,以及个人在俗世里的挣扎:“猜不出它为什么对水发笑”,“站在液体里睡觉的水莲/跑出梦境窥视人间的水莲”,“谁是围困者/十个少年在玻璃里坐牢”。以一个小小的格局,写出人心及存在的大世界。人在这个世界上,虽然自认为是最灵性之物,但当面对万物生息时,人只能旁观,丝毫不能解开这世界对生死施加的咒语。诗人让读者看到,现代意义上的人,也可能拥有优雅与细腻。人的生活方式及生存方式,并非尽是革命的、声嘶力竭的、流于粗鄙的,诗虽然不同于生活,但平淡未必没有诗意。

2.请仔细阅读《十枝水莲》,体会诗中的情思意蕴。

答:《十枝水莲》凭一颗灿然的诗心,与一种植物做着私密却又心灵相通的精神交流,进而参悟生活的真谛。诗人那种平静、澄澈、悲悯的心境,那种母性的爱意和温情,那种朴素却深刻的诗语表达,成就了她个人化的想象和诗写方式。

组诗第一首《不平静的日子》整首诗弥漫着一种喜悦的情绪。在组诗第二首《花想要的自由》中,王小妮生发出了宽广、仁爱的诗情,由花及人诗思跌宕。

第三首《水银之母》在蕴涵着诗人哲学思辨的字里行间,漂浮着淡淡的无奈和反思情绪。

第四首的诗歌题目《谁像傻子一样唱歌》充满了谐谑和讽喻性,但在鼓噪的诗歌内容表面下,潜伏着诗人内敛、安静的诗歌内在情绪。

第五首诗歌《我喜欢不新鲜》充溢着诗人对当下花之生命价值低 廉的悲悯之情,同时也对光荣感丧失、英雄缺席的城市生活发出忧心的感叹。

第六首诗歌,也是组诗的最末一首,诗人发出了对水莲生命的追问《水莲为什么来到人间》,诗人智性而淡然的面对花之荣枯,生命之始终。

综观王小妮《十枝水莲》组诗,不难发现,诗者由水莲而生发灵感之花,在追寻花朵生命价值的过程中,体悟人生,彻悟生命。她的诗歌语言,是现实的意外,是诗歌情绪引发出的一行行通透的密码,在密码中又可译出“喜、哀、乐”之情绪,但独独没有“怒”之情绪,诗人久经生命、生活的磨砺,把自己也生成了“出尘绝俗”智性、淡然的天然水莲了。

3.试分析《十枝水莲》的语言特色。

答:王小妮的写作沉着,从容,充满耐力。她是当代中国少数几个越写越好的诗人之一。她的诗歌优雅而锐利,她的语言简单而精确。她置身于广袤的世界,总是心存谦卑,敬畏生活,挚爱着平常而温暖的事物。她迷恋词语的力量,并渴望每一个词语都在她笔下散发出智慧的光泽和悠远的诗意,她的写作充分体现了诗人在建构诗性世界时面临的难度,以及面对难度时诗人所能做的各种努力。她的《十枝水莲》组诗,再次见证了她在诗歌语言和诗歌节奏上的不凡禀赋,深刻地阐明了诗人内心的宽广、澄明、温情和悲悯。她在常态的日常生活中,以缪斯之诗心体悟生活之常态,用智性而淡然的笔触抒写着自己内在的诗歌情绪。

第15课 我有一个梦想

1.简述马丁·路德·金这次演讲对“民权运动”的影响。答:民权运动是美国黑人教会的产物,《我有一个梦想》记叙金的第一次民权演说,揭示了民权运动与黑人教会的关系。它不仅改变了美国黑人的命运,赋予了他们很大程度上的平等、自由和尊严,也深刻影响了所有美国人的生活与观念。具体来说,民权运动推动联邦政府实行铲除种族隔离制的改革,最终消灭了公开的白人至上主义,为黑人赢得民权。它把美国从一个容忍种族主义、歧视黑人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不管肤色与种族,承认每一个公民的平等权利的社会,从而深深改变了民众的思想。不仅如此,民权运动也激发了新时期美国社会的民主和自由斗争。现代妇女运动、反战运动、新左派运动和其他族裔争取权利的斗争等都受到民权运动的推动和影响

2.分析这次演讲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答:(1)本文语言优美,充满激情,句法上善用排比是它的一大特点。

(2)如开篇说明黑人现状时,一连用了三个排比句,排比中有比喻,避免了呆板和单一,显得生气勃勃、绚丽多姿,具有强烈的动感和韵律性。

(3)在回答种族分子对民权运动诘难“你们什么时侯才能满足”时,一连使用了5个“只要„„,我们就绝不会满足”的排比句式,既简练生动,又全面周到,显示出了演讲者清醒的头脑和表述功力。

(4)而在“我的梦想”处更是连用了6个“我梦想有一天”开头的排比句式,由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畅快淋漓地从正面表达了民权运动的终极目的——建立一个种族平等的美好社会。

(5)这些段落气势磅礴,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大力渲染了一种感人的气氛,极有号召力,表现了不懈奋斗的决心和坚信“梦想”必将实现的信念。

3.你如何理解马丁·路德·金所说“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一句话的含义?

上一篇:红尘行,思人生诗歌下一篇:朝阳区崔各庄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