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测量

2024-11-28

输电线路测量(精选12篇)

输电线路测量 篇1

1 架空输电线路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

在目前的架空输电线路接地电阻的测量中, 通常采用的是交流电, 使用ZC-8型接地电阻测量仪进行测量。

当电流经过接地体流入大地时, 接地体两端的电压U和电流的比值就是接地电阻的值。接地体不一定完全规则的, 这里为了计算简单, 不妨假设接地体为半球形, 则与球心距离为的球面上的电流密度:

其中:为流经接地体的电流大小;为球面到球心的距离;J为与球心距离为的球面上的电流密度。

2 测量误差

2.1 土壤分布不均匀

一般电位降法更为常用, 就是让电位极从接地体处开始向外移动, 记录下每一处的阻抗值, 然后画出随电位极间距变化的曲线。由于电压极的电势0点等诸多指标受土壤情况的变化的影响, 因此, 土壤分布不均会对这种方法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会增大测量误差。

2.1.1 电压极的位置与土壤结构的影响

2.1.2 土壤横向分层的影响

2.1.3 土壤纵向分层的影响

2.2 设备精度和偶然因素

测量设备的精度过低会导致接地电阻的测量值与真实值偏差较大, 为了尽量减小误差, 在测量时应尽量选用精度较高的测量设备, 测量前对设备进行校准。测量时外界的干扰也是使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偏差增大的因素之一, 因此, 要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降低偶然因素对测量误差的影响。

2.3 土壤湿度

接地电阻的测量值规定为土壤干燥条件下所测得的值, 而土壤湿度受季节、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不同土壤湿度下的测量值会有所不同, 这样土壤湿度就会增大测量误差。因此, 在得出最终的测量值时, 要根据土壤湿度来进行校正。

3 改进方案

3.1 采用intelli GMS智能接地电阻测量系统

intelli GMS系统由变频接地电阻测量系统和分析软件两部分组成, 它能自动排除干扰并分析接地电阻的真实值, 能有效地减小上述因素产生的测量误差。该系统结合了计算机技术, 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 大大减小了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确度。

3.2 减小零序电流的干扰

3.3 防止引线互感

在测量中, 如果两根引线距离过小, 就会发生互感, 产生的互感电流就会会测量产生干扰。所以在布线时通常采取以下方法: (1) 用一根架空线作为电流线, 电压线直接布置在地面, 距离5~10米; (2) 用三角形法布置电极, 这样布置电压线和电流线之间的距离比较大, 产生的互感非常微弱, 可以忽略其影响; (3) 采用“四级法”进行测量。

4 总结

对于架空输电线路来说, 科学合理的设置接地电阻的阻值直接影响着线路防雷水平和雷击跳闸率的高低。因此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 要尽力减小或消除误差, 在测量时可以采用智能接地电阻测量系统intelli GMS、并采取减小零序电流的干扰、防止引线互感等措施来进行测量, 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要:传统的架空输电线路接地电阻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 由于存在比较大的离散性和不准确性, 因此直接影响着线路的防雷水平和雷击跳闸率的高低。针对上述问题, 介绍架空输电线路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以及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从多个方面对接地电阻的测量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并针对减小测量误差、提高测量效率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

关键词:架空输电线路,接地电阻,测量方法

参考文献

[1]尹创荣.东莞电网输电线路防雷运行分析及对策[J].广东电力, 2010 (4) .

[2]何宏明, 樊灵孟, 钟定珠, 等.分层土壤状况下地网接地电阻测量误差分析[J].广东电力, 2003 (1) .

[3]陈宇民, 施勇, 张鹏.杆塔工频接地电阻测试与误差分析[J].云南电力技术, 2008 (4) .

输电线路测量 篇2

今年按照年初提出的思路,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树立二种意识、把好三道关口、落实四级控制、突出五个重点,全面提升安全生产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三明六化治理体系开展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基本方针抓安全生产。在公司单位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职能部分的大力帮助下,在各兄弟单位的协助下,圆满完成了2008年生产任务,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回顾

强化安全提升生产能力

进步全员的安全意识,促进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积极贯彻落实09年新安规线路部分,工区每周结合安全活动日,各班组认真组织班组成员进行安规的学习,即使有效的转变旧安回与新安回之间的安全系数及现场安全措施保护的规定在职工脑海记忆;充分利用公司开展的《9.30事故》与《安全反思学习日》活动对每月的安全运行分析,对发生的不安全情况坚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分析,制定对策,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及时纠正了一些施工作业职员对安规的偏面理解,有力地遏制了线路施工作业不安全情况的发展势头;

加大施工现场稽查力度,严格执行施工三措治理办法制度,施工现场设专人监护,并用简易的安全警示遮拦围绕施工区域,做到施工前向施工职员交代事故现场的危险点位置,认真做好反送电措施,要照工作票要求牢固、可靠的悬挂接地线,施工完毕盘点人数拆除接地装置恢复供电,对施工现场出现违章行为即使进行制止,现场进行思想安全教育。

定员定时对到期限的安全工用具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保证安全工用具的试验周期,并做到记录完整,在工作中留意对安全工用具的保护,发现有题目及不安全因素及时进行报废、调换,保证安全工用具在工作中的安全性。同时通过一流复查暴露出的安全工用具电压等级不明确进行整改和更换。

二、全年线路运行情况

输电部分:1-12月份输电线路出现跳闸3次1、35KV索河线八二一支线用户配变受潮引起线路跳闸;

2、35KV东山线尾端34#杆(π杆)连接电缆故障导致线路跳闸;

3、110KV农蔡线因航吊误碰导线造成农022开关出现瞬时动作。

配电部分:1-9月份配电线路出现跳闸148次,其中重合闸成功67次

三、全年完成的生产任务

1、在市公司农电部的大力支持下,配合完成了110KV输电线路枫侏文通线62#、土蔡线1#、枫树湾变电站1#、锅农线2#、农蔡线1#、农蔡线50#、文岭支线32#、枫侏文通线117#盐密值与灰密值现场培训检测工作,所检测点的盐密与灰密值都达到合格要求;

2、完成110KV土蔡线14#--56#杆警示标牌补挂工作;

3、完成35KV侏土联络线1#--156#杆塔接地电阻摇测;

4、加强防雷设施的检查,重点检查和丈量35-110KV输电线路的接地装置,对接地装置存在的缺陷及时进行整改(已整改完成22基电阻分歧格铁塔,110农蔡线11基、110KV锅农线11基);

5、清除输电线路鸟巢50多处,并对鸟害严重区域安装防鸟刺共计30基杆塔;

5、配合公司施工队完成35KV杆塔迁移10基及导线工作;

6、完成了110KV土侏线12#塔修紧固悬垂线夹、农蔡线3#、4#塔检验紧固悬线夹及防震锤;

7、完成110KV农蔡线4#5#9#10#11#12#13#17#塔脚防腐除防锈做共计8处;

8、110K枫株文通线1#-117#T文岭变1#-32#T通顺河变1#-19#110KV土株线8#杆接点测温,110Kv锅农线1#-48#110KV农蔡线1#-50#夜巡及接点测温110KV土蔡线1#-68#夜巡及接点测温;

9、110Kv枫侏文通线1#--30#悬挂警示牌;

10、110KV侏皂线1#--16#塔塔身螺栓劲固;

11、110KV土蔡线带电检查零值尽缘子,未发现分歧格零值瓷瓶;

12、220KV玉锅双回全线更换排挤光缆施工配合停电工作;

13、完成110KV枫侏文通线4#塔迁移及4#塔--8#塔档导线更换缺陷处理;

14、下达安全隐患通知书共10份。分别是:35KV侏土联络线5#-24#杆树障、35KV侏土联络线91#-92#杆房障(临时搭建脚架)、35KV侏索线八二一支线专变设备、110KV锅农线31#-32#塔房障、110KV锅农线35#-36#塔房障、110KV锅农线38#-39#塔房障、110KV枫侏文通线4#塔违章取土、110KV锅农线22#塔违章取土、110KV枫侏文通线23#-25#塔违章取土、35KV侏联络线96#-97#塔房障、35KV尿素线1#-2#房障;

配电部分

1、因迎峰度夏任务繁重而延误了10KV配电线走向图的清理工作,目前已完成了清理工作的44.4%;

2、针对春检查出的12处缺陷,在秋检之前已全部整改到位;

3、陆续完成了10KV高庙线、李集线、柏林线更换老式瓷瓶共计8000余只;

4、对重大节日、活动保电各维护班采取缩短巡视周期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巡视,圆满地完成了元旦春节、中高考、建国60周年等活动期间保电工作;

5、圆满完成了迎峰度夏期间的抢修保修工作,未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6、及时更换烧毁变压器11台;

7、配合三新农电公司对10KV线路公变安装漏电保护器共201台;

8、完成XX城关223台公变台区老式针瓶更换工作,大大降低了配电台区在恶劣天气条件下遭受雷击机率;

9、修复台区配变被盗接地线30处,补加变压器油120斤;

10、清理10KV线路走廊下的树障共计20余公里,砍伐树障6548余棵;

11、1-9月份接95598抢修电话处理抢修任务328笔(按周工作汇报记录统计);

12、下达安全隐患通知书共计11份(石山线松林支线15杆房障、10KV新民线9#杆---13#杆、10KV广电线1#--5#杆违章取土、10KV铁展线夏家咀支线41#杆---42#杆房障、10KV成功线榨房支线3#杆、10KV奓山线群力3#台区支线14#杆----16#杆、10KV马赛线太度支线9#杆、10KV奓山线中心石厂接地线被盗,10KV大集线伟大支线22#-23#杆房障、10KV新民线火焰砖厂支线2#-3#杆房障、10KV新民线猪厂支线6#房障);

三、抓岗位技术培训,搞好岗位教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我们兴X变现有职工12人,其中技校电专业4人,其余均为后转岗职员,职员技术素质不高,这些题目影响了正常运行操纵。为确保安全无事故,适应变电所安全运行需求,在工区同一安排要求下,我们在克服职员少的困难坚持抽人到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的同时,还利用在岗时间因人而异地开展岗位安全技术培训,通过岗位安全技术培训使全体职员技术素质得到一定的进步。受到大家一至赞许,成为岗位成才的典范。学习的榜样。在做好岗位安全培训的基础上,建立了“岗位练兵”记录,要求每班每人独立完成。全年共进行集体安全培训活动52次,现场安全培训100多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职工进行岗位及安全教育技术素质的进步,及对岗位技术的逐步把握,同时增长了职工自发的学习技术,爱岗敬业的热情。涌现出像值班长女职工值班长田晓娟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协助所长做好变电所记录填写整理.男职工共产党员姜永信工作积极主动不等不靠,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男职工值班长陈晓军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别人修理电器,受到好评.男职工值

班员张德彬积极知主动搞好变电所小菜地种植治理,使大家上班吃上自种的新鲜蔬菜;在今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所职工踊跃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女职工闫晓霞在单位捐助的情况下,还积极参加社会捐献,受到大家的好评.四、存在的困难

1、工区治理建设有待加强,各班组治理水平亟待进步,班组成员敬业精神和积极性工作仍欠缺

2、安全生产根基不牢,存在潜伏风险,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安全教育活动不够深进;二是安全生产的长周期使得员工产生了麻痹思想;三是“我要安全”还没有真正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3、工程验收及配合停送电工作与各配电维护日常工作计划相冲突,建议工程验收及配合停送电工作提前三天通知各配电维护班。

4、员工思想解放程度不够。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情况、新题目不断出现,部分职老员工思想熟悉、治理理念、工作水同等各方面还不能跟上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前瞻性,习惯于传统思维定势和工作方式,给工作带来了被动。

5、员工的技术水平距与目前先进设备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强职工专业技术培训力度,特别是对年轻员工的培训。

6、电力设备保护仍没有达到可控、在控要求,电力设施频遭外力影响和破坏,给电网运行带来了严重威胁

7、配网线路随着年限增长,线路设备基础较差,碰到恶劣天气频繁出现跳闸故障,给配网的运行、维护和抢修带来困难,不能满足农村客户对安全、可靠供电的需求。

8、输配电线路树障隐患严重,大多都是经济树,砍伐工作难以协调。

10、班组工作计划性不强,没有循序渐进工作过程随意性安排工作;

12、年初制定巡检分离治理模式没有执行到位,因班组新进的老员工对线路不熟悉,线路责任到人不能公道分配。

12.新农维护站办公环境落后,班组生产安全工用具及生产材料没有规范的存放点,整个班组形成城区线路设备维护治理抢修小分队

五、2010年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安全稳定生产”战略统揽全局,以公司党委科学规划公道的部署引导工作,班组体制改革转变,推进工区发展方式

坚持做到“六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抓好安全生产,确保电网安全稳定;坚定不移地抓好输配线缺陷处理工作,进步维护质量;坚定不移地加强经营治理,进步企业效益;坚定不移地开发人力资源,培育青年职工坚定政治思想、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的骨干后备气力;坚定不移地搞好抢修保修服务;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公司各项工作部署,确保全面和逾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二)重点工作

1、做好线路设备维护工作,执行巡检分开治理方式,做到分工明确,线路责任到人谁治理谁负责维护原则;(初步的设想每个巡视班组每月重点巡视2-3条线路,由于线路的杆塔基数多,班组公道安排巡视职员分段巡视作好巡视缺陷记录)

2、关心职工工作和生活困难,拉近职工与领导之间间隔及时把握员工心里动态做好职工稳定工作。

3、安全治理工作设备、人身、车辆

4、加强优质服务工作。增强责任感,深化服务品牌战略,将市场压力转化为提升服务的动力。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全面了解客户需求,强化客户细分,根据不同用电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丰富服务内涵,实现客户满足率100%,全年“零投诉”的目标。

5、做好电网维护工作。输、配电线路构成了电力网,贯串着千家万户,使线路能够正常稳定运行,进步线路供电可靠性是主要任务。2010年将把输配电线路的维护,作为工作的重点,严格防止有树障、鸟巢等一些影响线路正常运行的因素出现。加强对线路的巡视,发现缺陷及时得理,重大缺陷立即上报,并组织职员及时处理。

6、做好事故抢修工作。事故抢修是各班组的第一职责,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供电,减少停电范围,避免事故扩大是抢修班的首要任务,是减少售电量损失,进步客户满足率,杜尽客户投诉,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在2009年运作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事故抢修的有效方法和对策,进步班组的事故抢修能力和判定故障点的能力,为输配电线路恢复正常供电打下良好基础。

7、做好车辆治理工作。将根据车辆多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和方案,对车辆进行定人、定位、定岗的治理,杜尽交通安全事故和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

输电线路测量 篇3

关键词:输电线路;测量;GPS—RTK技术

中图分类号:U41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013-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电力工程的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输电线路施工是电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输电线路施工时,首先要做好测量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输电线路的施工质量提供保障,GPS—RTK技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测量出物体的位置,并且测量精度能达到厘米级,将GPS—RTK技术技术应用在高压输电线路测量中,能极大地提高输电线路的测量质量。

1  GPS—RTK系统的基本组成

GPS—RTK系统主要由基准站和流动站组成,其中基准站由GPS接收机、电台、调制解调器、基准站手薄、接收机天线盘、基座、电台天线、三脚架、蓄电池等组成;流动站主要有流动GPS接收机、手薄、手薄托杆、接收机天线盘、背包等组成。在进行GPS—RTK测量时,要保证测量设备能同时接收5颗GPS卫星信号,并且能同时接收GPS卫星信号和基准站差分信号。

2 GPS—RTK技术的基本原理

采用GPS—RTK技术进行定位时,需要基准站和流动站紧密的进行配合,基准站将测站的已知数据和观测值利用数据链传送到流动站,流动站接收到基准站的信息后,会在系统中,和采集的GPS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处理,然后得出精确的定位结果。整个过程十分快捷,能在几分钟甚至几秒内完成,并且定位精度能达到厘米级。GPS—RTK技术定位的关键是数据传送和数据处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GPS—RTK技术的数据传输和处理将会越来越先进,而GPS—RTK技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3  GPS—RTK技术在高压输电线路测量中的优势

及不足

3.1  GPS-RTK技术在高压输电线路测量中的优势

GPS—RTK技术的测量效率很高,在传统的输电线路测量过程中,需要先确定平面位置,然后在进行高程测量,将GPS—RTK技术应用在高压输电线路测量中,可以利用GPS—RTK技术的三维坐标信息,不需要进行中平测量,极大的提高了输电线路的测量效率。RTK技术测量覆盖面很广,一般情况下,一个参考站能覆盖10 km,在整个线路中,只需要设置好首级控制网,就能覆盖整条线路,在测量放样过程中,只需要控制好首级点的坐标,就能随时进行中线放样,不需要担心由于一些重要点丢失,对整条线路的测量造成困难。RTK技术的测量精度很高,首级网和中线可以直接进行联系,不会积累误差的现象,能有效地提高测量精度。GPS—RTK技术在高压输电线路勘测中基本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数据处理,极大的提高了测量作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测量费用。

3.2  GPS—RTK技术在高压输电线路测量中的不足

在进行GPS—RTK测量时,测量结果可能受到卫星可见度的影响,并且外界干扰也会对测量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采用GPS—RTK技术进行高压输电线路测量时,需要提供合理的电源。由于很多高压输电线路会通过山区,而山区的测量条件比较差,采用GPS—RTK技术勘测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观测时段和观测点,从而保证获得良好的观测效果。

4  GPS—RTK技术在高压输电线路测量中的应用

4.1  测绘中小比例尺地形图

一般情况下,高压输电线路的选线设计往往会使用

1?誜5 000的比例尺或1?誜10 000的地形图上进行,对于这些中小比例尺地形图,如果使用航测方法进行成图,需要建立控制网,并进行航空摄影,然后在进行测量、外业调绘,最后还需要在野外进行信息采集,并在测量站中进行地形图编辑。这种成图方法的干扰因素很多,工作步骤也比较繁多,成图时间比较长,对线路的选线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采用GPS—RTK技术,只需要在野外采集局部点的数据及相关信息,就能在现场编辑地形图,这种方法成图速度快,操作简单,极大地降低了成图的难度。一般情况下,当高压输电线路小于100 km时,常采用GPS—RTK技术进行地形图测量。

4.2  定位测量和定线测量

当地形图测量完成后,工作人员就能在地形图中将高压输电线路的走向绘制出来,并初步确定转角塔的位置,然后勘测人员会根据塔位坐标进行定位测量和定线测量。为保证控制点能用于统一的坐标系中,在测量高压输电线路时,勘测人员会利用过去的控制点求解某一区域的转换参数。在测量前对测量区域进行点校正,基准站校正点坐标的获取方法有两种:

①直接利用已知的静态数据,将校正点坐标输入手薄中进行求解。

②将仪器设置基准站上,从手薄中读取出基准站的校正点坐标,然后将流动站设置控制点上,采集到校正点的坐标。

在测量过程中,勘测人员要将校正参数记录在手薄中,从而对其他控制点进行校正。

4.2.1  定位测量

勘测人员可以根据塔位坐标,利用GPS—RTK技术的定位功能,将塔位点的坐标输入手薄中,GPS—RTK系统就会自动将塔位的实际位置显示出来,在测量过程中,勘测人员可以利用手薄上的收敛值,对放样点的定位精度进行确定,当点位的精度达到相关要求后,就可以停止观测,将点位坐标存储起来。当测量区域没有干扰时,仪器锁定5颗GPS卫星后,RTK测量能在5 s内获得固定解,此时手薄显示的收敛值能真实的反映定位点;当测量去有一定的干扰时,RTK测量需要几十秒甚至几分钟获得固定解,此时手薄显示的收敛值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就需要勘测人员认真的采集术数据,并对观测质量进行认真的审核,从而保证定位点的可靠性。

4.2.2  定线测量

勘测人员可以使用GPS—RTK技术的定线功能,将相邻两个转角塔的坐标输入手薄中,建立基准线,系统就会显示一个单位圆和主线,同时还会得出流动站实际位置和主线之间的距离及流动站偏离主线的角度,勘测人员可以根据主线的位置移动流动站,当主线和流动站重合后,就能确定两个转角塔之间直线塔的位置。

4.3  断面图测量

利用GPS—RTK技术的定线功能,将两个转角塔的坐标输入系统中,根据手薄显示的结果,找出中线点的位置,然后根据当地的地形特征,每隔一段距离采集一个中线点,然后将采集的信息存储起来,完成野外数据信息的采集。野外数据信息采集完成后,将采集的信息输入计算机中,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编辑,就能形成断面图。数据输入计算机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①利用手工输入法,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中。

②采用表单输入法,将原始数据批量输入计算机中。

③导入法,利用数据连接线,将手薄和计算机连接起来,将原始数据导入计算机中。

在这三种方法中,手工输入法费时费力,容易出现错误,不能用于大的电力工程中;表单输入法和导入法能对数据进行批量处理,具有比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因此,在实际测量中,测量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数据输入方法,快速、有效地得出断面图,从而为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5  结  语

GPS—RTK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测量效率高、覆盖面广等优点,将其应用在高压输电线路测量中,能有效地提高测量质量,为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在实际测量中,要合理使用GPS—RTK技术,促进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富波,李波,罗荣能.GPS-RTK技术在高压输电线路测量中的应用[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13,(15).

[2] 江六林,朱恒党.GPS-RTK在高压输电线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南北桥,2010,(5).

[3] 王海涛.高压输电线路测量中RTK的运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

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测量新技术 篇4

随着同时输电线路的路径越来越复杂, 输电线路经过山区、同一走廊内多条线路架设以及线路交叉跨越来越多。输电线路对附近树木放电以及对下方被交叉跨越物放电从而造成线路故障的实例越来越多, 因此, 在高温天气及大负荷下对交叉跨越的测量显得越来越重要[1]。目前, 交叉跨越测量主要采用测距杆、超声波测距仪、激光测距测高仪、经纬仪、全站仪等[2,3,4], 但各种测量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快速简便高效准确的进行输电线路交叉跨越的测量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课题。根据输电线路交叉跨越的特点, 本文对利用双目系统[5,6]开展输电线路交叉跨域测量工作进行探讨。

2 理论研究及系统开发

根据摄影测量中的双目立体测量原理设计硬件测量设备、开发出对应的数据处理系统, 以实现电力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测量。具体的内容包括:

1) 由两部相机组成的立体影像采集设备 (双目立体测量系统) 。

2) 一套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 包括:相机控制程序、系统检校、数据处理等功能。其中通过程序控制两部相机拍摄, 自动将数据保存在计算机上;通过布设三维检校场检校两部相机内、外方位元素;开发的软件能实时取景, 快速、准确的测量电力线对应的距离, 其中使用基于核线约束、精确的电力线提取等算法保证测量的精度。

2.1 理论论证

双目系统一般主要用于近景摄影测量中, 测距一般都较近, 对于远距离的输电线路测量属于一种新尝试, 需要考虑系统交会角、纹理单一等问题。

为了提高测量的精度, 增大交会角, 使用比较长的基线, 同时为了提高远距离拍摄的影像清晰度, 需要使用较长的定焦镜头。

要完成长距离的测量工作, 需要精确知道双目系统中两部相机的内方位元素, 和两部相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这个过程需要进行双目系统的精确检校。双目系统的检校采用布设三维控制场的方式进行检校工作, 采用光束法平差精确解求两部相机的内外方位元素。

测量工作的另外一个技术难点就是输电线路上的同名点的选取, 这是由于输电线路纹理匮乏不能使用传统的基于灰度的匹配方法自动寻找同名点。双目系统已知两部相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因此可以通过核线约束获得同名点。同时为了避免输电线路提取的过程产生双边缘的问题, 采用基于相位一致性的输电线路提取方法准确提取输电线路的边缘。

2.2 硬件和软件设计

2.2.1 系统构成。

该双目测量系统包括双相机组成的立体影像采集设备、相机控制程序、数据处理软件三个部分, 具体见图1。其中立体影像采集设备主要是立体相机部分, 需要同步拍摄需待测量区域的影像。

2.2.2 软件设计

软件具有实时控制相机、检校双目系统、测量输电线路之间距离这三个功能。其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其中相机控制是指在计算机上控制相机拍摄、取景、参数设置等功能的程序。该程序能实时显示双目相机所拍摄的场景, 方便调整拍摄的角度和位置;相机的快门也通过该程序控制, 完成同步拍摄, 最后自动地将数据保存在计算机上对应的工程中。检校程序提供影像上标靶的提取, 内、外方位元素检校功能, 将检校获得的参数自动的保存在工程文件当中, 给测量提供已知数据。数据处理是指开发的测量目标地物的坐标、距离等信息的软件。在立体像对中的一幅影像上的输电线路上选取一个点, 在另外一幅影像能准确通过半自动手段定位其在电力线上的同名点。

2.3 系统建设

2.3.1 硬件设计及加工

硬件采用便捷稳定设计, 两部相机可以稳定固定在基线上, 通过数据线和计算机连接。该过程充分考虑测量精度和稳定性要求, 同时兼顾硬件的便捷性, 便于搬运和携带。

2.3.2 软件设计与开发

软件使用VS2008软件开发平台实现软件编写。程序界面从左致右依次为树状视图、左视图、右视图。其中树状视图有两个标签页, 分别显示检校信息和测量信息。检校和测量信息分别以树状视图的方式管理和显示。影像实现区域使用分割视图的方式显示, 在Open GL环境下同时显示两幅影像, 对两幅影像可以同时进行编辑。视图区域同时有鼠标右键消息。

1) 相机控制程序:相机控制程序是在相机自带程序的基础上开发集成, 通过不同的相机ID识别每一部相机, 在相机开机之后, 连接到计算机上, 相机的控制模块在主程序界面上实现, 调用开发的Nikon Ctrl中的函数实现, 具体的关系结构如图3:

2) 检校:检校程序提供影像上标靶的提取、内外方位元素检校功能, 将检校获得的参数自动保存在工程文件当中, 给测量提供已知数据。具体的每个功能为:

a.量测靶点, 切换到靶点量测模式, 手动选影像上的标靶点 (高精度的标靶点半自动提取) , 对于量测的点, 可输入每个点的点号。

b.控制点导入及解算, 导入测量的三维控制点。从文件中批量读入固定格式的控制点坐标。使用整体平差的方法求相机的内方位元素参数及两部相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即两个相机的内方位元素、畸变参数、相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相对姿态。

检校的流程是, 首先在影像上选取控制点对应的标靶的像点坐标, 再导入控制点坐标, 最后平差获得双目系统内、外方位元素。

检校功能需要调用检校和标靶中心提取两个模块的功能, 同时涉及界面的操作。检校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启动一个Task的方式, 激活Task, 则启动检校功能。各个部分结构的接口如图4:

c.测量, 完成双目系统的检校或者已知双目系统分的内、外方位元素之后, 则能够完成测量工作。测量的目标是量测拍摄的电力线之间或者是电力线和其他被交跨物体之间的距离, 完成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测量工作。测量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能准确测量电力线和物体点的坐标。具体的功能有电力线的精确定位和拟合, 核线的生成, 点的三维坐标的计算, 距离的量测。

其中选择目标点的过程有全手动和半自动两种方式。具体实现的过程也是通过一个Task的方式来实现, 每次只有启动测量Task后才能选点, 选点的方式是每次需要完成一对同名点选取之后才能自动计算该对点对应的物方点的坐标。距离的测量是在测量点完成之后可以计算任意两个之间的距离。

3 实验验证

为测试本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行了多次实验。其中双目立体部分采用竖直基线的数据采集设备, 开发完成了集数据采集、系统检校、数据测量一体的软件Power Measure。

该实验是通过计算机控制双目系统, 即使用笔记本控制两部相机。将两部相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 保持相机开机状态。双目系统每次拆卸或者经过剧烈碰撞后都需要进行检校。

3.1 模拟数据测量实验

人工模拟电力线, 使用全站仪测量电力线上的标记点, 使用Power Measure测量电力线上对应的点。和全站仪测量的数据相比较, 双目系统测量的最小误差是0.000 34 m, 最大误差是0.025m, 中误差是0.015 m, 和距离的相对误差优于1/1 000。

3.2 真实数据测量实验

使用上述检校的相机使用进行外业测量, 测量地点为高铁线路附近, 使用全站仪测量电力线之间的距离。使用全站仪测量了电力线上对应的点的距离。

使用Power Measure软件测量电力线之间的距离, 测量的结果见表1:

本次实验测量距离50 m左右, 其中有最大误差0.103 m, 这是由于测量过程中有列车经过, 使得电力线产生晃动。结果可以看出精度接近1/1 000, 考虑列车经过使得电力线产生严重晃动对全站仪测量的影像, 本次实验精度合理。

3.3 测量距离变化对精度影响

为了做出较为准确与客观的双目系统距离量测精度评估, 并得到量测精度随量测距离的变化趋势, 故采用了布设室外实验场地, 利用先检校, 后测量的方式进行现场实验。测试场景如下图所示, 在不同平面和纵深方向共布设了四个标靶, 并且在不同的距离进行像对的获取, 然后用全站仪在独立坐标系下测得四个标靶的三维坐标, 作为计算实际距离的观测值。将全站仪观测数据计算出来的距离与双目系统的量测出来的距离进行比较, 可分析双目系统量测误差随量测距离的变化趋势。

使用双目系统测量的距离从45 m到150 m, 拍摄了八组数据, 分别测量了4对同名点, 使用PM分别计算13-22 (6-7) , 22-24 (7-10) , 13-24 (6-10) , 13-49 (6-12) 之间的距离, 如图8。和实际全站仪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

测量精度与距离的关系如下图5所示, 其中横坐标为拍摄距离, 纵坐标为误差值。

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随着距离的变化, 误差的总体趋势是递增, 当测距超过120 m后误差会急剧增大, 因此建议测量距离不要超过120 m。

4 结束语

通过对硬件系统的采用以及软件算法的改进, 采用基于双目系统的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测量系统能便捷准确的进行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测量工作:

1) 该系统能实现全自动和半自动同名点的选择, 能准确进行点的定位;

2) 该系统能自动计算不同点之间的距离、点与电力线以及电力线与电力线之间的最小距离, 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

3) 该系统的测量测距达到50~100 m时, 测量精度能满足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强.架空送电线路弧垂变化对交叉跨越物距离影响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2 (33) .

[2]卞玉萍, 倪良华, 郝思鹏, 等.基于特殊环境中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测量[J].华东电力, 2013, 3 (3) .

[3]钱红健.特殊地形下线路交跨距离的测量与计算[J].中国新技术产品, 2012 (24) .

[4]解景元.浅谈线路验收中交叉跨越、净空距离和弧垂的测量方法[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8) .

[5]周星, 高志军.立体视觉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工程图学学报, 2010, 4.

输电线路班组 篇5

Q/GDW-24-101-2011

代替 Q/GDW-24-101-2007

输电线路班组建设管理标准

2011-05-01发布 2011-05-01 实施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发 布

Q/GDW-24-101-2011

目 次

前言.............................................................................................................................................................Ⅱ 1 2 3 范围...............................................................................................................................................................1 规范性引用文件............................................................................................................................................1 班组基础建设...............................................................................................................................................1 3.1 3.2 3.3 3.4 3.5 4 岗位及人员设置...........................................................................................................................................1 工作过程管理..............................................................................................................................................1 资料管理......................................................................................................................................................3 信息化管理..................................................................................................................................................5 文明管理......................................................................................................................................................5

班组安全建设...............................................................................................................................................5 4.1 4.2 4.3 安全目标及责任制.......................................................................................................................................5 安全管理......................................................................................................................................................5 反违章工作..................................................................................................................................................6 班组技能建设...............................................................................................................................................7 5.1 5.2 5.3 培训管理......................................................................................................................................................7 岗位实训......................................................................................................................................................7 激励措施......................................................................................................................................................8 班组创新建设...............................................................................................................................................8 6.1 6.2 “创争”活动..............................................................................................................................................8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8 8 9 10 班组民主建设...............................................................................................................................................9 班组思想建设...............................................................................................................................................9 班组文化建设.........................................................................................................................................10 班组长队伍建设......................................................................................................................................10

班组长选用............................................................................................................................................10 班组长培养............................................................................................................................................10 检查与考核.............................................................................................................................................11 10.1 10.2 11

I Q/GDW-24-101-2011

前 言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关于班组建设工作的整体部署,根据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班组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加强班组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国家电网公司管理标准》,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关于加强班组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班组建设实施方案》制订本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各专业班组管理工作,提高班组建设整体水平。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电力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工会组织编写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工会、哈尔滨电业局工会、哈尔滨第二电业局工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成文、齐国顺、段向阳、王超、刘春海、姚进。

本标准于2011年5月首次发布。II

输电线路班组建设管理标准 范围

本标准依据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班组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加强班组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国家电网公司管理标准》,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关于加强班组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班组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电能计量班组建设层级管理职责,规定了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公司)电能计量班组基础建设、安全建设、技能建设、创新建设、民主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班组长队伍建设等八个方面的管理内容和要求,提出了班组建设工作检查与考核工作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省公司电能计量班组。各管理层级、班组长和班组成员均应依据标准要求,按照职责分工开展班组建设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班组建设的指导意见》(国资发群工〔2009〕52 号)《关于加强班组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家电网工会〔2009〕653 号)

《国家电网公司“创建先进班组、争当工人先锋号”活动方案》(国家电网工会〔2010〕814号)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关于加强班组建设的实施意见》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班组建设实施方案》(黑电工〔2010〕261号)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创建先进班组、争当工人先锋号”活动实施方案》(黑电工〔2010〕873号)班组基础建设 3.1 岗位及人员设置 3.1.1 建设内容

3.1.1.1 设立班组,配齐班组人员。

3.1.1.2 班组岗位设置合理,职责明确,班委会分工清晰。3.2 工作过程管理 3.2.1 建设内容 每周开展一次安全活动; 每月开展一次政治学习; 每月召开一次工作总结会;

需要定期试验的工器具按计划进行试验,不合格的需另存报废; 3.2.1.1 建设内容 运行班:

1按周期定期巡视线路工作; 2进行缺陷登记、提报、消缺、验收; 3按季节性工作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4安局要求,结合线路运行状况定期提报大修、技改项目明细; 5根据上级要求做好线路保电特巡、事故巡视等工作; 6有计划安排新建、改造线路验收工作。3.2.1.2 建设内容 检修班:

1根据缺陷等级有计划安排消缺工作; 2按局下发大修计划,做好设备大修改造工作; 3做好应急突发事件的抢修工作; 4有计划安排新建、改造线路验收工作; 3.2.2 建设内容

3.2.2.1 根据工区月、周工作计划,制定出班组月、周工作计划;

3.2.2.2 每月的政治学习内容和每周的安全活动内容应分别在月计划和周计划中体现; 3.2.2.3 每月要对当月工作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向工区里反映,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3.2.3 建设内容

3.2.3.1 按工作计划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并严格履地审批手续; 3.2.3.2 认真执行作业指导书;

3.2.3.3 对于班组在工作标准的搪行过程中反馈上来的意见和建议,生产部要及时给出分析和评价。

3.2.4 建设内容

3.2.4.1 作业中要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逐条对照,逐条实施; 3.2.4.2 原始记录要记录清晰、准确,不得随意更改、编造数据; 3.2.5 建设内容

3.2.5.1 每项工作要指定能够胜任的负责人,在工作任务单、原始记录中均要有其确认签字; 3.2.5.2 工作负责人从接受任务到完成任务要对工作任务进行全过程管理;

3.2.5.3 对缺陷要按照三级把关,定性准确,征得本单位领导同意,向现场总负责人汇报清楚缺陷的性质、危害及处理意见。3.2.6 建设内容

每月的工作总结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改进措施 3.3 资料管理 3.3.1 建设内容

管理规范,技术资料台帐、综合性记录齐全;

送电工区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定期修改或新增)3.3.1.1 规章制度

3.3.1.1.1 送电运行资料管理制度 3.3.1.1.2 送电线路杆塔标志统一安装规范 3.3.1.1.3 送电线路维护分界管理制度 3.3.1.1.4 送电线路设备巡视检查制度 3.3.1.1.5 送电线路大跨越段运行维护管理规定 3.3.1.1.6 送电线路设备试验制度 3.3.1.1.7 送电专业缺陷管理制度 3.3.1.1.8 各级人员岗位责任制 3.3.1.2 各种记录 3.3.1.2.1 故障记录 3.3.1.2.2 缺陷记录 3.3.1.2.3 特巡记录 3.3.1.2.4 设备档案 3.3.1.2.5 红外线测温记录 3.3.1.2.6 巡视计划 3.3.1.2.7 维护检修记录

3.3.1.2.8 绝缘保安工器具试验记录 3.3.1.2.9 生产培训记录 3.3.1.2.10 考问讲解 3.3.1.2.11 安全活动记录 3.3.1.2.12 班组工作日志 3.3.1.2.13 政治学习记录 3.3.2 建设内容

3.3.2.1 建立便于检索的目录,动态维护; 3.3.2.2 资料、台帐尽量使用电子文档。

3.3.2.3 建立健全以下阶段性记录: 3.3.2.3.1 通道外力防范记录 3.3.2.3.2 防污工作记录 3.3.2.3.3 接地电阻测试记录 3.3.2.3.4 验收情况记录 3.3.3 建设内容

3.3.3.1 建立台账等技术资料的填写要求和管理规定; 3.3.3.2 技术员负责台帐等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 3.3.3.2.1 建立健全各种资料、台帐、报表

3.3.3.2.2 按照黑龙江省电力公司《送电生产管理》(1998)相关规定执行 3.4 信息化管理 3.4.1 建设内容

各班组设专人对PMS数据进行录入、更新 3.4.2 建设内容

3.4.2.1 建立人员档案信息 3.4.2.2 建立设备电子档案

3.4.2.3 按和局要求制定培训计划 3.4.2.4 建立员工培训题库 3.5 文明管理 3.5.1 建设内容

3.5.1.1 建立班组环境管理制度 3.5.1.2 建立班组环境布置图 3.5.2 建设内容

班容班貌做到了“五净”“五齐”

3.5.2.1 “五净”:门窗、桌椅、资料柜、地面、墙壁干净。

3.5.2.2 “五齐”:桌椅放置、资料柜放置、桌面办公用品摆放、上墙图标悬挂、放整齐。3.5.3 建设内容

物品摆放做到了整齐,标志正确,清晰,领表记录手续齐全.3.5.4 建设内容 制定班组责任区管理制度 3.5.5 建设内容

柜内资料物品摆

按照省公司相关规定、我局“送电十条禁令”及标准化作业现场要求执行 4 班组安全建设 4.1 安全目标及责任制 4.1.1 建设内容

4.1.1.1 每年班长与班组成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根据班组成员分工不同,制定相应的安全责任。

4.1.1.2 制定可量化的安全考核目标: 4.1.1.2.1 不发生人身触电轻伤事故 4.1.1.2.2 不发生高处坠落轻伤事故 4.1.1.2.3 不发生物体打击轻伤事故

4.1.1.2.4 不发生负同等及以上责任的交通事故造成的轻伤事故 4.1.2 建设内容

4.1.2.1 新入企业的生产人员,必须经班组安全教育,教育时间不得少于15学时,并经安规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检定工作。

4.1.2.2 每班组全员参加安规考试,并达到100%合格,否则不得参加工作。4.1.3 建设内容

4.1.3.1 班组建立要安全生产责任制,使班组成员都明白自己应负的安全责任。4.1.3.2 班组建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根据班组人员的分工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4.1.3.3 班组安全员应监督班组的人员落实,职责的履行 4.2 安全管理 4.2.1 建设内容

4.2.1.1 按照《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及我局的相关要求,班组需制定《作业安全措施》,并在《作业安全措施》中严格规定施工中需要的安全、技术措施。4.2.2 建设内容

4.2.2.1 按着《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要求,开展作业安全风险辨识和防范,根据生产组织和作业管理流程,系统辨识和防范作业过程事故风险。

4.2.2.2 工作负责人对作业人员的精神面貌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人员调整意见,保证参加作业人员精神状态良好。4.2.3 建设内容

4.2.3.1 按国网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规定》要求认真开展安全性评价和自查整改工作 4.2.3.2 根据国网公司《安全生产奖惩规定》,按照“四不放过”要求开展班组安全性评价。定期组织安全活动学习。认真进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和日常安全自查整改工作。

4.2.4 建设内容

4.2.4.1 安全工器具(包括绝缘工器具、施工工器具)必须分类分件编号立页,登记在《工器具检查试验记录簿》上。

4.2.4.2 绝缘工器具在物件上必须有试验合格证标签,并注明下次试验日期和编号,严禁超期使用。

4.2.4.3 安全工器具必须按《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规定的周期、标准检查试验合格,并有试验合格证,在检查试验记录簿上进行登记,合格证贴在登记页的背面。4.2.4.4 新配置的安全工器具,必须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4.2.4.5 安全工器具(包括施工用具)都必须放置在干燥通风的专用柜、箱或台架上,存放位置要有与物件相符的编号规范对号入座。

4.2.4.6 不合格或未经试验的安全工器具严禁与已试验合格使用的安全工器具放置在一起。4.2.4.7 使用人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外观检查试验,核对有效期,对不合格和超期者严禁使用。4.2.4.8 安全工器具必须按规定标准使用,严禁不按标准使用。4.3 反违章工作 4.3.1 建设内容

4.3.1.1 建立班组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反违章工作机制。

4.3.1.2 以班组长为第一责任人,杜绝班组人员“三违”现象发生。4.3.2 建设内容

4.3.2.1 按着我局安监部开展的反违章活动的精神开展创无违章班组相关活动。4.3.2.2 按照《哈尔滨第二电业局“反违章”工作规定》的要求建立反违章常态机制。4.3.3 建设内容

4.3.3.1 每半年对本班组的反违章工作总结和考核一次。

4.3.3.2 依据《哈尔滨第二电业局“反违章”工作规定》针对作业性违章、装置性违章、指挥性违章、管理性违章制定本班组的具体反违章工作措施。5 班组技能培训 5.1.1 建设内容

5.1.1.1 建立班组培训机制,并且根据实际工作不断完善。

5.1.1.2 年初制订班组培训计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年终有培训总结.5.1.1.3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加强现场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员工实际操作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现场培训需有记录.5.1.2 建设内容

5.1.2.1 加强班组培训资源建设,完善培训基础设施.6

5.1.2.2 提供充足的班组培训教材、课件和书籍,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5.1.3 建设内容

5.1.3.1 做好班组培训需求调查,制定满足生产需要和员工发展的培训计划.5.1.3.2 加强培训效果评估,建立并及时更新培训资料库,将员工培训情况和个人能力评价纳入人员信息库进行管理.5.1.3 建设内容

5.1.3.1 做好班组培训需求调查,制定满足生产需要和员工发展的培训计划.5.1.3.2 加强培训效果评估,建立并及时更新培训资料库,将员工培训情况和个人能力评价纳入人员信息库进行管理.5.1.4 建设内容

5.1.4.1 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创造员工受训机会,做好受训员工的岗位补充支持工作.5.1.4.2 引导班组成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培训和业务学习,主动提升岗位工作能力.5.1.5 建设内容

5.1.5.1 应建立开放式的学习系统,发挥职工书屋、电子阅览室的作用,为班组提供必要的图书音像资料.5.1.5.2 充分发挥网络培训的作用,为班组提供学习交流的渠道和平台.5.2 岗位实训 5.2.1 建设内容

5.2.1.1 制定班组岗位实训计划,做到月初有计划,月末有总结.5.2.1.2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组岗位实训活动,做到实训过程有记录.5.2.2 建设内容

5.2.2.1 组织开展师带徒,技术授课等实训内容,授课内容要有记录.5.2.2.2 经常开展反事故演习,重大应急处置预案演练,事故抢修等工作,并且要有详实记录.5.2.2.3 开展计算机仿真模拟培训活动,提升班组成员岗位技能水平.5.2.3 建设内容

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知识竞赛、技术交流等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促进员工岗位成才。5.3 激励措施 5.3.1 建设内容

5.3.1.1 建立完善员工技能提升激励机制,创造员工技能提升的良好环境.5.3.1.2 将员工培训成绩纳入班组内部绩效考核,培训结果作业员工绩效考核的依据.5.3.2 建设内容

对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优秀成绩的班组和员工,应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奖励.5.3.3 建设内容

5.3.3.1 构筑员工职业生涯阶梯式发展通道,拓展员工职业发展空间.5.3.3.2 班组每名成员都要制定自己职业生涯规划.6 班组创新建设 6.1 “创争”活动 6.1.1 建设内容

6.1.1.1 大力开展班组“创争”(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着力提高班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增强班组的凝聚力、创造力、执行力,班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自主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6.1.1.2 开展“创争”活动要有方案、有计划、有具体措施,对活动要有总结。6.1.2 建设内容

根据班组的实际工作,以小型、多样、新颖的班组学习活动激发员工学习兴趣,引导员工将学习与岗位创新、岗位成才相结合,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6.2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6.2.1 建设内容

6.2.1.1 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攻关、“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QC小组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6.2.1.2 各项活动开展要有方案、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6.2.2 建设内容

6.2.2.1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实现创新创效.6.2.2.2 为员工参加创新成果的评比和专利成果的申报创造条件.7 班组民主建设 7.1 建设内容

建立班组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班组民主管理作用,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调动员工参与企业发展决策的积极性.7.2 建设内容

7.2.1 积极引导员工参与班组民主管理,不定期召开班组民主生活会,会议有记录.7.2.2 及时征求员工对班组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征求的意见和建议有要记录记载.7.3 建设内容

实施班务公开,公开绩效考核、奖金分配、评先选优、岗位晋级等情况。7.4 建设内容

7.4.1 班组长要与班组成员开展绩效面谈和双向沟通,需有记录.7.4.2 班组要及时受理班组成员绩效意见的反馈,需有记录.7.4.3 班组长要妥善解决班组成员在绩效考评中出现的矛盾,需有记录.7.5 建设内容

发挥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民主监督检查作用,做好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7.6 建设内容

7.6.1 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降本增效等方面开展建言献策活动。需有记录记载。

7.6.2 对活动中开展的建言献策和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和质量纳入到班组考核范畴.8 班组思想建设 8.1 建设内容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理论学习要有笔记。8.2 建设内容

抓好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育企业主人翁意识,牢固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自觉维护企业形象。8.3 创建内容

8.3.1 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党员服务窗口、青年文明号、巾帼建功和岗位能手等创先争优活动,宣传先进典型,培育进取精神。

8.3.2 创先争优活动要有方案,先进典型事例要有宣传报导.8.4 建设内容

深入细致地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员工队伍稳定,保证班组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9 班组文化建设 9.1 建设内容

9.1.1 贯彻公司基本价值理念体系,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践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

9.1.2 履行社会责任,培育符合公司基本价值取向、特色鲜明的员工个人愿景和班组共同愿景,引导员工在推进公司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努力实现公司和员工的共同发展。9.2 建设内容

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班组文体活动,培养员工高尚的道德情操。9.3 建设内容

加强班组团体建设,构建和谐班组,塑造班组良好形象,提升班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9.4 建设内容

创建“职工小家”、开展互助互济活动,营造班组团结和谐的氛围。9.5 遵守公司行为准则,规范员工行为,培养员工文明习惯。10 班组长队伍建设 10.1 班组长选用 10.1.1 建设内容

10.1.1.1 明确规定班组长选拔、任用的条件。

10.1.1.2 规范班组长选拔程序,提倡竞聘上岗,保证班组长队伍整体素质。10.1.2 建设内容

合理规定班组长的职责权利,落实并保障班组长待遇,保证职责和权利相互统一,有利于班组长组织开展工作。10.1.3 建设内容

对班组长实行动态考核管理,建立班组长的激励机制,落实相应奖惩措施。10.2 班组长培养 10.2.1 建设内容

建立班组长的培训制度及培训规划,加强班组长培养,提高班组长综合素质。10.2.2 建设内容

根据工作安排和班组长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班组长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

10.2.3 开展班组长管理能力专项培训,学习绩效、安全、质量等方面的现代管理方法和技巧。10.2.4 建设内容

组织班组长学习交流班组建设的先进经验和管理办法,开展班组长论坛、活动日、座谈会等交流活动。10.2.5 建设内容

重视班组长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加强班组长后备人才储备,建立班组长后备人才库,形成合理的人才队伍梯次结构。11 检查与考核

输电线路防雷电设计 篇6

【关键词】输电线路;防雷设计;雷电放电;雷电压;雷电流

前 言

随着全球气候异常状况的加剧,雷电活动也异常频繁。雷害作为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雷击是造成输电线路跳闸停电事故的主要原因,在电力系统非计划停运中,雷电事故一般占3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达到80%以上),对电力安全传送的影响及危害非常大。输电线路雷害事故引起的跳闸,不但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供电,增加输电线路及开关设备的维修工作量,而且由于输电线路上落雷,雷电波还会沿线路侵入变电所。

1.线路避雷器防雷的基本原理

当杆塔被雷电击时,雷引发的电流通过避雷线流到相临杆塔,另一部分雷电流经杆塔流入大地,杆塔接地电阻呈暂态电阻特性,一般用冲击接地电阻来表征。

雷击杆塔时塔顶电位迅速提高,其电位值为:Ut=iRd+L.di/dt

式中i——雷电流;Rd——冲击接地电阻;L.di/dt——暂态分量。

当塔顶电位Ut与导线上的感应电位U1的差值超过绝缘子串50%的放电电压时,将发生由塔顶至导线的闪络。即Ut-U1>U50,如果考虑线路工频电压幅值Um的影响,则为Ut-U1+Um>U50。因此,线路的耐雷水平与3个重要因素有关,即线路绝缘子的50%放电电压、雷电流强度和塔体的冲击接地电阻。一般来说,线路的50%放电电压是一定的,雷电流强度与地理位置和大气条件相关,不加装避雷器时,提高输电线路耐雷水平往往是采用降低塔体的接地电阻,在山区,降低接地电阻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输电线路屡遭雷击的原因。

2.输电线路雷电防护装置

2.1接闪器

接闪器是用来接受直接雷击的金属物体。接闪器的金属杆称为避雷针,主要用于保护露天变配电设备和建筑物;接闪器的金属线称为避雷线或架空地线,主要用于保护输电线路;接闪器的金属带、金属网称为避雷带、避雷网,主要用于保护建筑物。它们都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体的突出地位,把雷電引向自身,然后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把雷电流泄入大地,使被保护的线路、设备、建筑物免受雷击。

2.2避雷器

避雷器是用来防止雷电产生的过电压波沿线路侵入变配电所或其他建筑物内,以免危及被保护设备的绝缘。避雷器一般装在各段母线和架空线的进口处。避雷器的主要类型有阀型避雷器,排气式避雷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和保护间隙。

2.3消雷器

消雷器是一种新型的防雷设备,它通过一直放电的形成条件或利用电晕电流中和效应,去中和掉雷云电荷中的一部分,使雷云电场达不到放电极限,从而防止雷击发生。

3.输电线路防雷措施

加装避雷器以后,当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雷电流的分流将发生变化,一部分雷电流从避雷线传入相临杆塔,一部分经塔体入地,当雷电流超过一定值后,避雷器动作加入分流。大部分的雷电流从避雷器流入导线,传播到相临杆塔。雷电流在流经避雷线和导线时,由于导线间的电磁感应作用,将分别在导线和避雷线上产生耦合分量。因为避雷器的分流远远大于从避雷线中分流的雷电流,这种分流的耦合作用将使导线电位提高,使导线和塔顶之间的电位差小于绝缘子串的闪络电压,绝缘子不会发生闪络,因此,线路避雷器具有很好的钳电位作用,这也是线路避雷器进行防雷的明显特点。

以往输电线路防雷主要采用降低塔体接地电阻的方法,在平原地带相对较容易,对于山区杆塔,则往往在4个塔脚部位采用较长的辐射地线或打深井加降阻剂,以增加地线与土壤的接触面积降低电阻率,在工频状态下接地电阻会有所下降。但遭受雷击时,因接地线过长会有较大的附加电感值,雷电过电压的暂态分量L.di/dt会加在塔体电位上,使塔顶电位大大提高,更容易造成塔体与绝缘子串的闪络,反而使线路的耐雷水平下降。因为线路避雷器具有钳电位作用,对接地电阻要求不太严格,对山区线路防雷比较容易实现。

(1)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对提高线路反击耐雷水平效果非常明显。

(2)弧垂是影响线路耐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线路耐雷水平会随着弧垂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对于大档距线段,不能简单地只考虑工频接地电阻值是否满足规程要求,还必须校验其反击耐雷水平。

(3)规程上雷击跳闸率和绕击率计算公式显得比较笼统,对于地处恶劣山区的线路实际上没有太多的参考意义。

(4)地形的变化是形成绕击区的主要原因,对于位于大斜坡上的杆塔,不能只用满足规定的保护角来确定防雷方式,还应把杆塔保护角与临界保护角相比较,来判定杆塔是否存在绕击区,这样更有利于线路防绕击性能的分析。

(5)线路防雷用金属氧化锌避雷器可以防止雷击塔顶和雷绕击导线后绝缘子的冲击闪络,但是其防雷效果主要取决于氧化锌避雷器其本身的稳定性能。

(6)线路各种防雷措施都有其针对性,在选择线路的防雷方式时必须先找出线路遭雷击跳闸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防雷保护上取得真正的实效。

在确定输电线路的防雷方式时,应全面考虑线路的重要程度、系统运行方式、线路经过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地形地貌特征、土壤电阻率的高低等条件,并结合当地已有的线路的运行经验,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从而确定出合理的保护措施。现有的输电线路防雷保护措施一般有以下各项.

(1)合理选择输电线路路径;(2)架设避雷线;(3)降低杆塔接地电阻;(4)安装线路避雷器;(5)架设耦合地线;(6)采用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7)装设自动从合闸装置;(8)合理选择输电线路绝缘配合.

输电线路工频参数测量方法浅析 篇7

输电线路是构成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投运之前需要对其电气参数进行测量核准, 为电力调度等部门计算系统短路电流、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潮流分布和选择合适运行方式等提供参考。一般测量的参数有绝缘测试、核对相位、直流电阻、正序阻抗、零序阻抗、正序电容、零序电容;对于同塔多回线路, 还需要测量线路之间的互感阻抗及耦合电容。

目前, 工程上多采用工频法进行这些参数的测量, 其原理是在被测线路上施加工频电源, 由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计量数据, 通过人工读取各表计刻度, 再经相应的运算后求得实际的工频参数值[1]。

1 目前测量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工程中使用工频法进行测量时, 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随着电网的发展, 输电线路的增加, 其路径上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多处与邻近线路的交叉、平行, 同时由于线路走廊的日益紧张, 采取同塔多回等紧凑型架设方式也逐渐增多。这些邻近线路在测量时, 不一定能够和被测线路同时停电, 带电线路通过互感、耦合作用, 将电压等工频信号感应至被测线路。测量阻抗参数时, 由于线路末端接地, 感应电压数值较低;测量电容参数时, 要求3相线路悬空, 如果邻近线路带电, 感应电压较高。这样不仅会给测量带来干扰, 影响最终结果的精度, 而且也会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2) 传统工频试验设备较多, 整个试验至少需要三台隔离变压器和调压器, 三台电压、两台电流互感器, 三块电压表、三块电流表、两块功率表;接线方式也比较复杂, 其接线示意图见图1 (以正序阻抗测量为例) ;试验过程繁琐, 每次接、换线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检查;

3) 试验中采用的是指针式计量表计, 这种表计采取人工读数的方法记录数据, 实际工程中同步性不高, 造成读数误差较大, 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传统解决方法

2.1 提升试验电压

在实际工程中, 往往采取提升试验电压, 使之远高于干扰电压, 获得较高性噪比的方法来消除影响。在测量正序、零序电容时, 由于试验电压本身较高 (高达数千伏以上) , 试验电流较小 (数百微安) , 在提升试验电压时, 试验电流增加不大, 从而获得较为准确的测量结果;但在测量正序、零序阻抗时, 由于试验电压较低 (数十伏~数百伏) , 试验电流较大 (数十安培) , 提升少量电压就会使电流急剧增大, 超过容许值时会损坏试验设备, 无法采取此种方法消除干扰。

2.2 其他传统方法

此外还有倒相法、附加工频电源法等。在干扰电压较大时, 倒相法的假设条件与实际不符, 不能有效消除干扰电压的影响[2]。而附加电源法需要增加额外的工频电源, 先平衡干扰量, 然后再施加试验所需电压进行测量, 这种方法需要增加试验容量, 现场实施较难, 并且对干扰量适用范围较窄, 无法进行推广。

3 新型解决方法

3.1移频法

研究结果表明, 干扰多为工频参数, 同时待测工频参数在40Hz~60Hz范围内变动很小, 因此可以通过施加变频电源避开系统频率工频电压干扰[3]。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在电源输入时采取与干扰量不同的频率规避之, 对测得的电压、电流信号进行采样、滤波, 然后在数据处理阶段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 (FFT) 消去数据中的移频分量和高频分量, 从而得到我们所需的电流、电压基波分量数据, 最后由软件程序计算出最终测量结果。

有些试验仪器只需选择试验项目, 仪器便可根据选项在内部通过继电器自动切换, 只需在线路对侧操作接地开关的分合即可, 大大减轻工作量。

表1为220kV同塔双回联慈线用传统工频法和移频仪器法测得的部分试验数据。可见如果线路较短、感应电压不高, 正序、零序阻抗时数据较为准确;但如果线路较长, 感应电压较高, 测量正序、零序电容时由于试验电压过低, 测试结果往往差别较大。

3.2 工频变向量法

以零序阻抗为例, 当线路中流过零序电流时, 由于其三相大小相等, 相位相同, 势必会在附近线路中感应出零序电动势, 即感应电压。感应电压的大小、相位, 主要取决于带电输电线路对被测线路的互感、耦合电磁感应, 在较短的时间内, 只要电力系统不出现大的波动, 可以认为其大小及相位不变。通过调整试验电源, 使电压向量U和电流向量I发生变化, 其变化量分别为△U和△I, 按照上述不变原则, 感应电压的变化量

在判断结果是否可信, 变向量法提出了变异系数法:测量计算参数X时, 如果根据不同样本求得该系数分别为Xi (i=1, 2, …, N, N≧3) , 则参数X的变异系数为, 当测量系统误差小、线路模型和算法准确时, 变异系数小是测量结果可信的充要条件[2]。

4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输电线路的运行环境日益复杂, 传统的工频测量方法无论是从测量精度上, 还是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上, 都存在着种种不足, 急需研究出新型的测量方法。

移频法在常规测量中的精度较传统工频法有了较大提高, 仪器便携, 但受制于目前的试验容量和设备绝缘水平, 在感应电压较高的情况下, 对于电容的测试尚需改善。

变向量法经过了特高压输电线路复杂运行环境的考验, 证明是目前较有效的测量手段, 特别是对于棘手的电容测试问题, 提出了独特的解决方法。

摘要:随着输电线路运行环境的日益复杂, 传统的线路工频参数测量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工作要求。本文对传统测量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并且通过实际的测量数据, 对目前两种新型的测量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输电线路,工频参数,移频法,变向量法

参考文献

[1]四川电力试验研究院.高压电气设备试验方法[M].2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2]刘遵义, 卢明, 等.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参数测量技术及应用[J].电网技术, 2009, 33 (10) :59-62.

输电线路测量 篇8

1 三维激光雷达测量技术的工作流程

1) 有效获取原始飞行数据。三维雷达测距系统沿着线路走廊进行飞行, 将输电线路空间的位置数据进行实时记录。原始飞行数据主要包括激光扫描数据、惯性导航系统数据、激光反射强度信息、回波数据以及原始数码影像。

2) 航线重构。航线重构主要是拼接后期的航带, 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作用。同时利用GPS联合差分解算, 可以将飞机飞行轨迹进行有效确定, 并保证着精确性。

3) 消除激光数据系统中的误差和异常。在获取激光原始数据后进行处理时, 必须将激光数据系统中的误差和异常进行有效消除。

4) 将激光点三维空间坐标进行有效计算。可以运用软件算法, 联合处理飞机GPS轨迹数据、激光测距数据等方面, 然后可以计算出各个测点的三维坐标数据。

5) 航带拼接。实施航带拼接, 可以增强线路重叠区域数据的精确性, 提高接边地物的连贯性。

6) 识别和拟合线路。在识别和拟合线路过程中, 需要提取部分线路, 这时可以利用软件滤波和分类算法方法, 并可以有效连接空间线路上存在的缺失部分。

7) 人工交互编辑。采用人工交互编辑, 主要是为了消除自动算法中失效的激光点, 同时也将没有正确分类的激光点以及没有正确滤掉的激光点进行消除。

8) 测量线路和地面的距离。在测量线路和地面距离时, 可以使用人工交互编辑和自动算法, 也可以将预警结果显示出来。

2 三维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输电线路中的应用

1) 有效检测线路走廊危险物。在巡检线路时, 必须要严格检查导线到线路走廊各种地物的距离, 确保两者之间的距离符合安全距离。在测量线路走廊危险物距离时, 首先要将激光点进行分类, 主要是将地面、树木、房屋、交叉跨域等进行分类。分类出激光点, 能够将导线和绝缘子之间的挂线点准确找出, 在拟合导线弧垂时, 可以采用悬链线方程, 而每根悬链线需要对应一个导线。利用悬链线方法可以将线路到所有地物点非常容易量测和计算出来。当计算出距离没有符合安全要求时, 就会自动发出报警, 将图表输出, 主要是危险点平断面图等, 为工作人员的检修和维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在检测线路到物点距离时, 要按照最高气温情况等天气, 而获得最大弧垂。在建立线路模式时, 需要将外界的温度、风速、温度、气压、日照强度以及线路的电流量等条件进行采用激光数据采集, 以构建良好的线路弧垂模型, 并将弧垂状态进行有效计算。

2) 精确测量电力线间。在恶劣天气情况下, 电线会出现舞动现象, 而使导线交叉和分裂, 导线的距离在发生改变后, 很容易导致线路短路引发放电现象。利用激光雷达进行线路之间的距离时, 即使线路带电, 激光雷达也不会接触线路, 从而各线路之间的距离精确测量出来。

3) 输电线路三维可视化管理。在测量和恢复线路三维走廊的地形、地物以及线路弧垂等内容时, 可以利用记载三维激光雷达测量系统。

在线路各条件利用激光雷达进行测量后, 并得到一些数据, 这时可以利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以此形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影像DOM, 同时它们还具备着高精度的特点。在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影像DOM下, 可以将线路走廊的地形和地貌等进行三维模型生成。同时线路下的地物也可以进行有效的三维建模, 比如杆塔和到校, 并且用激光点云将房屋、树木等物体进行描述, 提高了测量数据的精确程度, 降低了数据处理的复杂性。

4) 有效检测线路走廊地形地貌的变化。在输电线路的走廊范围内经常会出现塌陷、位移等现象, 这些危害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走廊处的地质发生改变, 或是由于风化、工程施工等因素的影响, 对输电线路造成严重的影响。三维激光雷达技术具备着高分辨率影像以及激光点云, 线路走廊地形在出现变化后, 利用三维激光雷达技术可以准确、直观的将地形地貌的变化显示出来。这时相关维修部门和管理部门就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 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保证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

5) 全面分析输电线路的增容。利用三维激光雷达技术, 能够将线路走廊的地形地物三维空间进行有效扫描和恢复, 同时可以选用计算机, 将线路荷载后的弧垂进行有效的模拟, 并合理检测线路弧垂和地面的安全距离, 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线路载流容量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了线路载流容量的安全性。

6) 评估和管理树木砍伐。在建设电力线路时, 穿过林地中, 就需要将线路穿过林地的面积、高度、体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评估, 同时也要将建设成本进行评估。电力线路在建设完成后, 要对线路通过的树木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和计算, 空间信息主要包括林地树种的年自然生长率, 这时就可以将树木的最佳剪伐量进行有效计算。利用三维激光雷达技术, 通过激光点云, 可以将树林空间的结构信息进行全面获取, 将树木的高度和树冠等几何特征计算出来。另外为了获得树林的覆盖率, 利用三维激光雷达技术可以将突变线信息和光谱信息将覆盖率计计算出来。并且也可以有效的将树木高度、面积、体积以及规格进行识别和计算, 为线路的勘测进行自动化估算, 保证了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

3 总结

在输电线路建设中, 为了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 满足电力需求。必须要加强影响输电线路运行和维护因素的测量和管理水平, 使用三维激光雷达技术, 可以有效提高测量和管理水平, 提高了输电线路运行的安全性。

摘要:输电线路的运行和维护过程中, 为了满足社会整体需求, 应提高输电线路运行和维护的安全性。而人工操作方式无法进一步提高输电线路的安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三维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输电线路中利用三维激光雷达测量技术, 能够有效检测输电线路的走廊危险地物, 精确测量电力线间的距离, 合理管理输电线路, 并可以实现三维可视化目的。另外输电线路走廊地形地貌在发生变化后, 利用三维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可以有效全面检测出来, 能够大幅提高输电线路运行和维护的安全性。因此, 本文主要研究三维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输电线路中的应用, 促进输电线路运行水平。

关键词:输电线路,三维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阳锋, 徐祖舰.三维激光雷达技术在输电线路运行与维护的应用[J].南方电网技术, 2009, 38 (02) :156-158.

[2]阮羚, 姚尧, 周青, 周平.基于轻小型三维激光雷达技术的输电线路走廊参数采集研究[J].测绘技术装备, 2011, 37 (14) :113-115.

[3]杨晓冬.三维激光雷达技术在输电线路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遥感应用, 2007, 35 (02) :119-121.

[4]张险峰, 陈功, 龙维, 等.激光雷达直升机巡线技术的现状与应用前景[J].电力建设, 2008, 36 (29) :813-815.

输电线路测量 篇9

电力行业相关标准要求对杆塔接地电阻应进行周期性测量。省市公司对杆塔接地电阻值超过规定值导致线路跳闸也进行考核, 由于杆塔接地电阻值超过规定值, 使得雷电流释放不掉, 导致线路跳闸, 列为考核事故。因此, 工区要求每年必须在雷雨季节来临之前完成所有杆塔接地电阻的测量工作。

鹤壁供电公司输电检修班组所辖有约2, 391基杆塔, 依据规程规定, 每年需要测量近500基杆塔, 测量工作量比较大。然而传统的接地电阻测量仪 (接地摇表) 测量结果虽然准确, 但使用起来费时、费力, 效率低。新兴的钳型电流表虽然携带方便, 使用方法简单, 省时、省力, 效率高, 但在接地系统生锈、接触不良时, 结果误差较大。因此我们考虑改进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测量方法, 提高工作的效率。

图1为220kV线路杆塔工频接地电阻与杆塔闪络的关系曲线 (材料取自《高压输电线路设计手册》) , 由图1可见杆塔接地电阻的大小对闪络率有很大的关系。

周期性的测量杆塔接地电阻是维护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工作之一。《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规定:杆塔接地电阻测量:一般线路, 5年/次;发电厂、变电所进出线段1~2km及特殊地点, 2年/次。每年仅此一项的工作量就相当大, 因此, 要求我们输电专业在保证测量结果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 提高接地电阻的测量效率。

目前地市公司一般有两种测量仪器:一种是接地摇表 (ZC-8型电阻测量仪) , 另一种是钳型表 (MS2301型电阻测量仪) 。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班组一般使用接地摇表进行接地电阻测量。根据测量原理和使用说明书分析, 两种仪器的优缺点如表1所示:

在使用不同的仪器测量接地电阻时, 我们发现使用接地摇表测量, 测量仪携带不方便, 工作量大、效率低, 测量时需要展放几十米的导线, 拆开杆塔所有的接地引下线, 并且一人无法完成, 至少需要两人配合, 平均每人每天只能测5~6基左右, 但是测量准确性高;而使用钳型表测量, 省时省力、效率高, 平均每人每天能测15基左右, 但是MS2301型电阻测量仪测量不太可靠, 由于杆塔处于露天环境, 接地系统锈蚀, 接触不良时, 测量结果误差较大;并且测量的是整个泄流通道的接地电阻, 不能判断超标值产生位置。

单独使用接地摇表 (ZC-8型电阻测量仪) 和钳型表 (MS2301型电阻测量仪) 存在诸多优缺点, 因此我们考虑把二者结合起来, 利用两种仪器的有优点, 在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可用的前提下, 提高测量效率。

我们进行了如下测试:两个人一组, 携带ZC-8型电阻测量仪和MS2301型电阻测量仪一台, 由于MS2301型电阻测量仪携带极其方便, 相对只携带ZC-8型电阻测量仪, 基本没有增加难度。每到一基杆塔, 首先用MS2301型电阻测量仪测量, 如果电阻测量合格, 则进行下一基的测量。如果不合格, 再使用ZC-8型电阻测量仪测量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如果合格, 说明电阻不合格位置在接地引下线及其连接部位。如果ZC-8型电阻测量仪测量也是不合格的, 则首先进行接地体部分的处理, 直至合格。再使用MS2301型电阻测量仪测量, 如果合格, 则进行下一基。如果还是不合格, 则说明接地引下线部分还存在产生大电阻值的原因。

我们选择鹤壁供电区220kVI北汤线线#1———#18进行了三种方法实际测试的对比, 结果发现, 两种仪器配合使用, 在保证测量可靠性的前提下, 效率最高。

以下是对测量可靠性的一个现场试验, 在对杆塔进行接地电阻测量时, 发现杆塔接地系统存在如下比较普遍的问题。杆塔接地引下线与杆塔连接处存在较大的接触电阻, 如表2是几处较大接触电阻的杆塔。

在对#6、#10两基接地电阻在用MS2301型电阻测量仪测量时, 两塔腿接地电阻都超过了规定值, 后拆开接地引下线用ZC-8型电阻测量仪测量:#6两腿为0.9欧姆、1.1欧姆;#10两腿为0.64欧姆、0.56欧姆, 都符合要求, 我们对接地引下线进行了除污、除锈, 再用螺栓拧紧。用MS2301型电阻测量仪复测, 数值和用ZC-8型电阻测量仪基本一致, 这充分说明接触电阻的存在和改进后测量方法的可靠性!

通过对测量结果分析及现场检验,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对杆塔进行接地电阻测量时, 在保证测量结果准确性和确定超标电阻位置 (以便进行降阻措施) 的前提下, 钳型表与接地摇表配合使用的方法效率最高、测量结果最可靠。钳型表与接地摇表配合使用后, 往年470基杆塔基本需要100个人工, 而这次使用改进后的测量方法, 实际48个人工即完成了, 平均每人每天的测量效率提高了一倍。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确保按时完成接地电阻测量任务。及时降低了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较高的杆塔, 保证了高压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防止了输电线路雷击跳闸事故的发生, 提高供电可靠性。

摘要: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测量工作量非常大, 传统测量方法费时、费力。通过改进测量方法, 可以提高测量工作效率, 保证测量准确性, 及时降低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较高的杆塔, 保证了高压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防止了输电线路雷击跳闸事故的发生, 提高供电可靠性。

关键词: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接地摇表 (ZC-8) ,钳形表 (MS2301)

参考文献

[1].于振凡."抽样检验"国家标准的发展概况[J].标准化研究, 2003

[2].GB 3925-1983 2.0级交流电度表的验收方法[S]//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配套工作规定和标准汇编.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3].Q/GDW 206-2008电能表抽样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4].GB/T 15239-1994孤立批计数抽样验收程序及抽样表[S]//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配套工作规定和标准汇编,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5].GB/T 2828.2-2008按极限质量 (LQ) 检索的孤立批检验抽样方案[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6].施泉生, 郑笑珊.计数调整型抽样标准在电能表质量验收中的应用[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1995

超高压输电线路树障测量方法探讨 篇10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线路经过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输电线路防护要求的矛盾日益显现, 线路通道内树木的无限制生长可能造成树障闪络事故, 成为威胁线路安全运行的一大隐患。2003年8月14日, 举世震惊的美加大停电的首要因素便是线路树闪故障, 树闪故障严重削弱了电网的坚强性, 最终导致了系统崩溃。

为了更好地解决日益突显的“线树矛盾”, 及时准确地处理危及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树障隐患, 树障测量为其中的重要环节, 为排查树障, 尤其是及时、准确掌握危急树障信息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于确保线路可靠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树障测量是通过测量树木与线路带电部分的距离即树木净空, 由此来判断树障的危急程度。树障净空越小, 其隐患等级越高 (见表1) , 对测量的精度要求也应越高。

树障测量结果受人员技能、工器具、外界环境、测量方法等因素影响。测量方法受线路地理环境、树木与线路位置、树障的规模数量等因素制约, 同时, 还必须保证测量过程符合电力生产的安全规范, 因而, 树障测量工作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为减小测量误差, 正确选择测量方法, 准确判断树障隐患等级, 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 现将输电线路树障的不同测量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归纳如下:

1 常见树障测量方法介绍

常见的的输电线路树障测量方法有:目测法、经纬仪测量、激光测距仪测量、走线悬绳测量和绝缘工具测量。

1.1 目测法

顾名思义, 目测法是依靠巡视人员的直觉和经验, 利用目测直接判断树木的树高、净空信息。现场应用时, 目测法有一些小技巧, 例如通过选取合理的参照物, 给提高目测数据准确性。参照物应选择线路上常见的、有固定尺度的物体, 由此常用绝缘子串和次档距作为参考, 可提升估值的准确度。目测法优点是不需要借助仪器, 应用灵活, 缺点是数据精确度不高。目测法一般用来估计离线较远的树木净空, 作为树障隐患筛查的第一步。如果目测判断树木净空小于10m, 可列入复测计划, 采取其他仪器进行测量。

1.2 激光测距仪

激光测距是光波测距中的一种测距方式。测距仪发射出的激光经被测量物体的反射后又被测距仪接收, 测距仪同时记录激光往返的时间, 从而计算测距仪和被测量物体之间的距离。以下是常用的激光测距仪器2点测高法示意图 (见图1) 。

该方法用于测量任意两点间的高差 (同一目标或不同目标) , 这就可以测量树高, 或者测量树顶与导线距离, 即树木净空距离。激光测距仪仪器体积小巧, 精度较高, 应用灵活, 对巡视人员技术要求较低。激光测距仪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限制, 使用时仪器的仰角范围是±40°, 超出此范围将无法使用, 另外雾天、能见度低的天气会影响其结果准确性。

由于激光测距仪器精度一般在0.2m, 虽然相比经纬仪还有一定差距, 但能够满足普通树障净空测量的精度要求, 且激光测距仪对测量的地形没有特殊要求, 所以工区可灵活安排人员在日常巡线或特殊巡视中对线下树木进行测量。目前工区对7m以外的树障都先使用激光测距仪进行跟踪测量。

1.3 光学经纬仪

光学经纬仪是测绘专业常用专业仪器, 其精度也在常规方法中是最高的, 实验误差在厘米级别。

对7m以内的树障都优先使用经纬仪跟踪测量, 确保对危急树障情况掌握的及时准确。但是, 经纬仪需要有经验的专业测工进行使用, 才能确保其精准度。另外, 经纬仪本身携带不便, 每处测量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车辆, 测量时需要两人配合, 一人扶塔尺。经纬仪使用时对地形有一定要求, 必须在视野开阔的地带, 测量人员能顺利看到远处塔尺才能测量。因此, 对于某些大面积树障, 若净空最小的树障在树林内部, 无法从外部直接观测时, 经纬仪一般难以发挥其优势。在此特殊情况下, 可以利用一种特殊支架, 将经纬仪固定在铁塔上某个位置, 观测档内树障净空及树高。典型的简单应用就是不断调整经纬仪在铁塔上的高度, 当经纬仪与线下树障顶部成水平零度角时, 经纬仪所在的高度即是树障的高度, 然后通过其他方式测量导线对地的距离, 从而得出树木净空。

1.4 走线悬绳测量

走线悬绳测量即在停电检修时, 人员出导线, 在树障隐患上方, 利用悬垂绳索进行净空测量, 同时地面人员配合校对绳索位置。其优势是测量方法最直接可靠。但由于人站在导线上, 体重给导线带来一定的变形, 使其弧垂增大, 因而测量净空会偏小。经验数据表明走线测量结果偏小1米左右。走线测量仅适用于测量正线下的树木净空, 如果树木在线外, 此方法便无法直接使用。另外, 考虑到工作安全性、复杂性和线路的供电可靠性, 走线悬绳测量一般仅在停电检修期间开展, 因而限制了其使用的范围。

1.5 绝缘工具测量

1.5.1 绝缘杆测量

在线路不停电的情况下, 测量人员站在导线下方, 利用伸缩式绝缘杆测量导线对地距离以及树木高度, 然后计算净空。优点是数据直接可靠, 精确度较高, 不需要线路停电即可测量。但这种方法也有明显限制, 首先此方法属于带电作业, 风险较大, 对风力、湿度、绝缘工器具、安措要求较高, 在树木净空越小时, 这种方法风险越大;其次, 绝缘杆越长, 操作人员掌控起来难度越大, 如果导线对地距离过大, 则无法使用本方法。所以, 本方法仅作为其他仪器都无法测量时的一种后备方案。

1.5.2 氢气球测量

测量人员站在导线下树木旁, 在氢气球下面系上一根细绝缘绳, 手握线绳, 利用氢气球的浮力, 逐步释放绝缘绳, 当气球触碰到导线时即可根据线绳长度算出导线对地高度。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测出树木的高度, 从而算出树木净空。这种方法可在导线对地距离较大, 绝缘杆无法使用时, 作为替代方法。同样, 氢气球测量法不仅有带电作业的风险, 而且受气象条件严格限制, 只能在无风的条件下使用, 否则气球将无法控制, 因而极少采用。

2 不同树障类型选用测量方法的比较

根据树木棵树、面积的不同, 树木距线的位置不同, 宜选用不同的测量方法。

2.1 小面积树障

对于树木棵树较少 (一般在几十棵以内) 未形成大片树障的, 一般都能找到合适的测量点和有利的地形, 都可以用激光测距或经纬仪直接测量。

2.2 大面积树障

对于树木棵树较多 (一般在百棵以上) 形成大面积树障的, 如何判断选取准确的测量点是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也是整个测量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工区一般采取以下办法。

首先, 利用激光测距仪对地形要求低的优势, 进入树林内部对距线较近的多处树木进行测量, 并对比测量结果, 选择净空最小的几处树木。选取被测树木点时测量人员在树林内部, 可能遇到树木过多, 相互遮掩, 难以判断哪一处树木净空较小的情况, 此时可派人穿屏蔽服登塔, 在较高的位置配合判断。

当测量点初步选取完毕后, 接下来是对选取的净空较小的树障再进行重点测量。若能找到合适的观测地形, 可首选经纬仪测量, 确保数据精度。若受地形限制, 无法使用经纬仪, 则可以选用激光测距测量。为了提高激光测距仪器的测量精度, 对同一处净空要进行多次测量, 最后取平均值, 以求尽可能准确。经实验证明, 通过这种方法, 激光测距与经纬仪两者的测量结果差别很小, 可以满足一般树木净空测量的精度要求。

对于以上方法, 如果树林密度过大, 站在树林内无法用激光测距探测到树顶时, 只能在树林外部用激光测距或者经纬仪测量树木高度和净空。如果在树林外部无法观测到树林内部被测点的树木时, 那么激光测距和经纬仪两种方法都失效, 只能更换测量点, 或改用绝缘杆、氢气球等其它测量方法。

2.3 正线下树障

对位于导线正下方的树障, 测量的手段比较多样, 也比较直接。可以根据情况选用经纬仪、激光测距、走线测量、绝缘工具测量等方式, 这里不再详谈。

2.4 边线外树障

对线路走廊内导线外侧的树障测量, 走线悬绳测量、绝缘工具测量等方法已无法使用或无法直接使用, 此时多用激光测距仪和经纬仪测量。

首先, 激光测距仪的使用不受其影响。测量人员可站在树木与导线的垂线上, 先后测量树枝和导线两个点, 利用2点测高法测量树木净空, 这里也体现了激光测距仪的优势。

若用经纬仪法, 可以依次测量导线与树木垂直高差、树木和导线的横向距离, 然后根据其构建的直角三角形计算得出树木净空 (见图2) 。

图2中:

h净空—树木顶端到导线的直线距离

h差—树木与子导线的垂直距离

h树—被测树木高度

h导—被测线路导线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i—仪器高度

S树—塔尺立于树木旁上丝减去下丝的差值

S导—塔尺立于被测导线下上丝减去下丝的差值

L导—被测线路导线到测量仪器的水平距离

L树—被测树木到测量仪器的水平距离

L差—树木与子导线的水平距离

β—与被测树木最近一点的子导线的竖直角度

α—线下被跨越物最高点的竖直角度

2.4.1 计算公式

(1) 被测树木到测量仪器的水平距离 (L树) :

其中:

K—100;

S树—塔尺立于树木旁上丝减去下丝的差值。

(2) 被测线路导线到测量仪器的水平距离 (L导) :

其中:

K—100;

S导—塔尺立于被测导线下上丝减去下丝的差值。

(3) 树木与子导线的垂直距离 (h差) :

h差=L导·tgβ-L树·tgα

(4) 树木与子导线的水平距离 (L差) :

(5) 树木顶端到导线的直线距离 (h净空) :

2.4.2 现场测量实例:

工作人员对一处树障进行经纬仪测量, 通过所得数据确定树障对输电线路的危害程度。通过测量得出以下数据:

线下树木最高点的竖直角度α=25°

与被测树木最近一点的子导线的竖直角度β=30°

塔尺立于树木旁上丝减去下丝的差值S树=0.45

塔尺立于被测导线下上丝减去下丝的差值S导=0.40

通过以下公式:

(1) 被测树木到测量仪器的水平距离 (L树) :

(2) 被测线路导线到测量仪器的水平距离 (L导) :

(3) 树木与子导线的垂直距离 (h差) :

(4) 树木与子导线的水平距离 (L差) :

(5) 树木顶端到导线的直线距离 (h净空) :

即可得出此处树木顶端到导线的直线距离 (h净空) 为:5.43m。通过表1即可判断出净空距离大于5m且小于7m, 此处树木属于B类树障隐患, 对线路安全运行已构成严重威胁, 应尽快处理, 以保证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结论。

3 影响测量精度的各种因素及应对措施

对于工区常用的树木测量方法, 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很多, 归纳如下:

3.1 仪器误差

经纬仪的仪器误差一般在厘米级别, 激光测距误差在0.2m左右。

3.2 人员使用误差

与使用人员的技术水平、个人视觉误差等因素。例如用经纬仪测量时, 要求拿塔尺的人站位必须准确, 否则影响测量精度, 但实际上人在选取线下位置的时候, 难免存在视觉误差。在使用绝缘杆和悬绳测量时, 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3.3 观测点的选择

在测量大面积树障净空时, 由于树木密集, 人员在树林外部难以观测, 因而如何准确选取净空最小的树木是一个难题。对于不同的人员、时间、角度, 不同的测量方法等因素, 都可能选取不同的测量点, 导致得出的净空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个因素难以避免, 但能够通过多采取多批次、多角度、多人测量尽量提高测量结果准确性。

3.4 环境因素

使用经纬仪时, 因地形影响, 导致选取参考测量点困难, 影响测量结果精度。使用激光测距时, 测量时的天气、灰尘, 能见度、光线条件等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3.5 温度因素

温度因素对树木的净空影响较大。因为导线热胀冷缩, 其弧垂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例如对于同一空导线, 夏季大负荷时弧垂较大, 树木测量净空较小;而到秋冬季节, 导线弧垂会变小, 树木的净空也随着增大。不过, 这种测量误差可通过模拟温度对弧垂的影响, 用计算机软件来校正, 以尽量减小误差。

3.6 季节因素

夏天树叶茂盛, 冬天树叶脱落, 露出干枯的树枝, 且树木顶端的树枝纤细, 不易观测, 这给测量人员判定树木净空带来非常大的视觉误区。与夏天测量结果相比, 冬天测量的净空往往要小很多, 所以在冬天落叶之后的测量结果只能作为参考。实际上, 冬季树木停止了生长, 工区考虑季节因素, 一般安排不在冬季监测树木的净空。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今后输电线路与周围树木的“生存之战”越来越明显, 输电线路的树障治理工作必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相信通过对树木生长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结合以上不同的树障测量方法, 合理开展树木测量工作, 便能及时准确的采集到威胁线路安全运行的树障净空信息, 有效解决“线树矛盾”问题, 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同时也为输电线路创造了良好的通道环境, 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

摘要:针对超高压输电线路通道内树障测量的特点, 归纳了几种常用的树障测量方法, 分析了其使用范围;并根据线路环境和树障自身特点, 总结了几套针对性的综合测量方法, 最后对影响测量误差的因素及如何避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超高压,输电线路,树木,测量

参考文献

[1]北京林业大学主编.测树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6.

[2]陈东来, 张春生, 刘忠柱.树木生长模型及拟合度分析[J].河北林果研究, 1997.

[3]张慧兵.便携式激光测距仪在架空电力线路测距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架空输电线路防雷浅析 篇11

【关键词】电力;架空线路;防雷

引言

雷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云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团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吋(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 ,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在主放电阶段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kA至几百kA),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了雷电。雷电一般伴有阵雨,有时还会出现局部的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强雷暴天气出现有时还带来灾害,如雷击危及人身和电力设备安全,当家用电器、计算机机房直接遭雷击或感应雷时将会被损坏,有时还会引起火灾等。

架空输电线路是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暴露在自然之中,故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损害,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雷击。架空输电线路所经之处大都为旷野或丘陵、高山,输电线路长,遭遇雷击的机率较大。

1、雷击线路跳闸原因

高压架空输电线路遭受雷击的事故主要与四个因素有关:线路绝缘子的50%放电电压;有无架空地线;雷电流强度;杆塔的接地电阻。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各种防雷措施都有其针对性,因此,在进行高压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时,我们选择防雷方式首先要明确线路遭雷击跳闸原因。

1.1架空输电线路绕击成因分析

根据高压送电线路的运行经验、现场实测和模拟试验均证明,雷电绕击率与避雷线对边导线的保护角、杆塔高度以及高压送电线路经过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有关。山区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绕击率约为平地线路的3倍。山区设计送电线路时不可避免会出现大跨越、大高差档距,这是线路耐雷水平的薄弱环节;一些地区雷电活动相对强烈,使某一区段的线路较其它线路更容易遭受雷击。

1.2架空输电线路反击成因分析

雷击杆、塔顶部或避雷线时,雷电电流流过塔体和接地体,使杆塔电位升高,同时在相导线上产生感应过电压。如果升高塔体电位和相导线感应过电压合成的电位差超过高压送电线路绝缘闪络电压值,即Uj> U50%时,导线与杆塔之间就会发生闪络,这种闪络就是反击闪络。

2、架空线路防雷基本情况

架空输电线路雷害事故的形成通常要经历这样四个阶段:输电线路受到雷电过电压的作用;输电线路发生闪络;输电线路从冲击闪络转变为稳定的工频电压;线路跳闸,供电中断。针对雷害事故形成的四个阶段,现代输电线路在采取防雷保护措施时,要做到“四道防线”,即:

(1)防直击,就是使输电线路不受直击雷。

(2)防闪络,就是使输电线路受雷后绝缘不发生闪络。

(3)防建弧,就是使输电线路发生闪络后不建立稳定的工频电弧。

(4)防停电,就是使输电线路建立工频电弧后不中断电力供应。

3、架空线路防雷措施

清楚了架空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的发生原因,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线路所经过的不同地段,不同地理位置的杆塔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目前线路防雷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1)加强线路绝缘由于输电线路个别地段需采用大跨越高杆塔(如:跨河杆塔),这就增加了杆塔落雷的机会。高塔落雷时塔顶电位高,感應过电压大,而且受绕击的概率也较大。为降低线路跳闸率,可在高杆塔上增加绝缘子串片数,加大大跨越档导线与地线之间的距离,以加强线路绝缘。在35kV及以下的线路可采用瓷横担等冲击闪络电压较高的绝缘子来降低雷击跳闸率。

(2)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输电线路的接地电阻与耐雷水平成反比,根据各基杆塔的土壤电阻率的情况,尽可能地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这是提高高压送电线路耐雷水平的基础,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3)增设耦合地线藕合地埋线可起两个作用,一是降低接地电阻,《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指出:连续伸长接地线是沿线路在地中埋设1—2根接地线,并可与下一基塔的杆塔接地装置相连,此时对工频接地电阻值不作要求。国内外的运行经验证明,它是降低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杆塔接地电阻的有效措施之一。二是起一部分架空地线的作用,既有避雷线的分流作用,又有避雷线的藕合作用。根据运行经验,在一个20基杆塔的易击段埋设藕合地埋线后,10年中只发生一次雷击故障,有文献介绍可降低跳闸率40%,显著提高线路耐雷水平。

在雷电活动强烈的地区和经常发生雷击故障的杆塔和地段,可增设耦合地线,由于耦合地线可以使避雷线和导线之间的耦合系数增大,并使流经杆塔的雷电流向两侧分流,从而提高高压送电线路的耐雷水平。

(4)安装线路避雷器或避雷线。由于安装避雷器使得杆塔和导线电位差超过避雷器的动作电压时,避雷器就加入分流,保证绝缘子不发生闪络。我们在雷击跳闸较频繁的架空输电线路上选择性安装避雷器。加装线路避雷器以后,当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雷电流的分流将发生变化,一部分雷电流从避雷器传入相临杆塔,一部分经塔体入地,当雷电流超过一定值后,避雷器动作加入分流。大部分的雷电流从避雷器流入导线,传播到相临杆塔。雷电流在流经避雷线和导线时,由于导线间的电磁感应作用,将分别在导线和避雷线上产生耦合分量。因为避雷器的分流远远大于从避雷线中分流的雷电流,这种分流的耦合作用将使导线电位提高,导线和塔顶之间的电位差小于绝缘子串的闪络电压,绝缘子不会发生闪络,因此,线路避雷器具有很好的钳电位作用,这也是线路避雷器进行防雷的明显特点。避雷线又称架空地线,架设在杆塔顶部,一根或二根,用于防雷。通常当雷电击中输电线路时,在输电线路上将产生远高于线路额定电压的“过电压”,有时甚至达到几百万伏。它超过线路绝缘子串的抗电强度时,便会引起线路跳闸,甚至造成停电事故。然而,使用避雷线可以遮住输电线路,使雷只落在避雷线上,并通过杆塔上的金属部分和埋设在地下的接地装置,使雷电流导入大地。一般来说,输电线路的电压愈高,采用避雷线的效果就愈好,因此在110至22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应全线架设避雷线。

(5)预放电棒与负角保护针预放电棒的作用机理是减小导、地线间距,增大藕合系数,降低杆塔分流系数,加大导线、绝缘子串对地电容,改善电压分布;负角保护针可看成装在线路边导线外侧的避雷针,其目的是改善屏蔽,减小临界击距。预放电棒与负角保护针常一起装设,制作、安装和运行维护方便,以及经济花费不多是其特点。

4、结束语

输电线路测量 篇12

传统输电线路的勘测设计已不适应电力行业发展, 全球卫星定位实时动态测量 (GPS RTK) 技术在输电线路勘测中的应用, 使采集数据的精度得到有效保证, 在提高了线路勘测的质量和速度的同时, 减少林木砍伐, 降低工程造价。

GPS技术系统配置包括三部分:基准站接收机;移动站接收机;数据链。基准站接收机设在具有已知坐标 (也可无已知坐标, 地势较高) 的参考点上, 连续接收所有可视GPS卫星信号, 并将测站的坐标、观测值、卫星跟踪状态及接收机工作状态通过数据链发送出去, 移动站接收机在跟踪GPS卫星信号的同时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 通过OTF (On The Fly) 算法快速求解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 通过相对定位模型获取所在点相对于基准点的坐标和精度指标。

2 GPS测量特点

1) 测站之间无需通视:使得选点更加灵活方便。测站上空必须开阔, 以使接收GPS卫星信号不受干扰。

2) 定位精度高:一般双频GPS接收机基线解精度为5mm+1ppm, 而红外仪标称精度为5mm+5ppm, GPS测量精度与红外仪相当, 但随着距离的增长, GPS测量优越性愈加突出。大量实验证明, 在小于50公里的基线上, 其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2×10-6, 而在100~500公里的基线上可达10-6~10-7。

3) 观测时间短:采用GPS布设控制网时每个测站上的观测时间一般在30~40min左右, 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方法, 观测时间更短。例如使用Timble4800GPS接收机的RTK法可在5s以内求得测点坐标。

4) 提供三维坐标:GPS测量在精确测定观测站平面位置的同时, 可以精确测定观测站的大地高程。

5) 操作简便:GPS测量的自动化程度很高。目前GPS接收机已趋小型化和操作简单化, 观测人员只需将天线对中、整平, 量取天线高打开电源即可进行自动观测, 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即求得测点三维坐标。而其它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 跟踪观测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

6) 全天候作业:GPS观测可在任何地点, 任何时间连续地进行, 一般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7) 勘测人员在基准站架好仪器即可开始测量, 一般为两人一组, 一人在基准站上, 一人背着仪器到线路需要的走向位置, 在地形变化较大有可能影响排杆或适宜排杆的位置采集数据, 存入数据以便调用数据绘制草图。

3 作业方法及步骤

1) 选择好坐标系:已知点是什么坐标系就采用什么坐标系, 不清楚的可采用国家基本坐标系。

2) 设置好投影参数:知道已知点坐标中央子午线的, 采用实际中央子午线, 不知道的则选取择当地经度作为中央子午线, X常数用0, Y常数用500000, 投影尺度比用1。

3) 使七参数和转换参数都处于OFF态。

4) 设置基准站, 有两种情况:

a.基站设在非已知点上: 待基站架设完毕, 并已开始单点定位, 输入基准站坐标时, 按Tab键获取单点定位坐标作为基准站坐标, 高程如果相差太大, 可以用估计的值输入。分别到测区的两个已知点上 (两已知点距离要尽量远, 且已知点要有足够的精度) , 进入碎部点测量, 在RTK Fixed下分别存储到点名Pr1和Pr2。

b.基站设在已知点上:待基站架设完毕, 并已开始单点定位, 进入碎部点测量, 按Tab键存储一个坐标, 设点名为Pr1。进入基准站坐标输入, 输入基准站坐标时, 按R键获取已测点坐标Pr1为基准站坐标。设制好RTK工作方式和发射间隔后, 设成基准站工作方式。到测区的另一个已知点上 (两已知点要有足够的精度) , 进入碎部点测量, 在RTK Fixed下存储到点名Pr2。

5) 进入“求转换参数”, 查看转换参数, 打开转换参数。

6) 重测P1或P2点坐标, 检查点坐标是否与已知点一致, 有条件的还可以到第三已知点去检验转换参数的正确性。

7) 内业处理 :外业测量存储的RAT文件是专用的数据库文件, 不可直接用来给成图软件调用, 用“测点成果输出”功能可以把RAT文件转换为用户所需要的格式。结合外业的草图, 从而快速地完成数字化内业成图工作。

4 GPS作业优点

1) GPS作业有着极高的精度, 作业不受环境和距离限制, 非常适合于地形条件困难地区等。

2) GPS测量可以提高工作及成果质量, 整个作业过程全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 自动记录、自动数据预处理、自动平差计算。

3) GPS测量可以极大地降低劳动作业强度, 提高作业效率。一般GPS测量作业效率为常规测量方法的3倍以上。

5 结束语

利用GPS进行输电线路测量, 不受天气、地形、通视等条件的限制, 在满足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实际应用中, 需根据实际地形适时调整方向, 比如, 当预定方向走到不宜立塔的偏坡或根据现场排杆出现中间安全距离需加大很多投资才能解决时, 应调整线路转角, 以寻找更加合理的线路路径。

参考文献

[1]肖耀荣, 高祖绵.互感器原理与设计基础[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白忠敏.电力用互感器电能计量装置设计选型与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数据增强设计论文下一篇: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