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五步教学

2024-10-18

文言文的五步教学(精选10篇)

文言文的五步教学 篇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诗歌因其表现手法多样、表现艺术丰富和表现意境高远而成为阅读教学的好素材。以下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 就初中语文诗歌有效教学“读、讲、析、悟、练”的五步方略作一探讨。

一.读诗歌

诵读, 是诗歌教学的敲门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 加强诵读是诗歌有效教学的关键, 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 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是诗歌诵读的基本要求。布置学生预习时, 可让学生把生僻的字音标在课文上, 疑难处做好标记, 待上课提出。尤其要注意古诗词中的通假字, 如《西江月》“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通“现”, 应读xiàn。疑难字课文注释中大多有注音, 多音字可引导学生根据意思推断读音。

2.读得流畅。读得流畅是诗歌诵读的必达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具体读法的指导, 如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间的微妙关系。就如课程标准指出的“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如《关雎》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3.读出感情。情感是诗歌的生命, 读出感情是诗歌朗读的较高目标。听名家经典朗读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听教师范读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情感熏陶;听同学朗读, 可让学生从同伴的亲身体验中受到感染。所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朗读教学永恒的追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 笔者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学生很快提到李白的《静夜思》和崔颢的《黄鹤楼》等。在学生产生情绪共鸣后就能声情并茂地朗读《乡愁》。

4.读透意境。意境是诗歌的灵魂, 读透意境是诗歌朗读的最高目标。意境源于意象, 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 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在学习席慕容的《乡愁》时, 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笛”“月亮”“挥手”等表现诗人浓浓思乡之情的意象。“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割舍不断, 无法估量的思念。学生捕捉到了意象, 自然就能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境。

二.讲诗意

1. 叙议结合, 理解诗意。叙即

根据诗句描述画面, 议即根据画面说出对诗句的理解。如对“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有位同学这样理解“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在夏天, 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稻花飘香, 蛙声一片, 又闹又静, 乡土气息更浓厚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这作者把蛙拟人化了, 写蛙懂得“说丰年”, 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年景象, 也烘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学生能有这样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是长期坚持课堂有效训练的结果。

2.图文结合, 突显诗意。图文结合是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感悟诗人情感的有效途径。在赏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 笔者让学生根据诗歌第2—5节的内容依次展示并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些画面。有同学这样描述第2节:“清澈的康河里, 碧波荡漾;金色的夕阳中, 婀娜多姿的杨柳迎风摇曳, 牵动了诗人的衣襟;诗人站在柳树旁, 对其沉思, 好像面对着新婚的娇娘, 不忍离去。”有同学描绘第3节:“诗人站在康桥边上, 水清草绿, 油油的水草随着水的缓缓流动, 不停地摇摆着身姿, 好像在向诗人招手致意, 又好像在挽留诗人, 而诗人也久久不忍离去, 甚至甘愿化成一条水草永远留在康桥”……随着阅读的深入, 同学描述的画面越来越接近诗人创作中最想传达给读者的诗意。利用图文结合进行赏析就是理解诗意的有效教学过程。

三.析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体现其人文性, 但首先应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生动形象。品味语言, 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语言美, 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诗歌语言的有效教学可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1. 理解关键词语。

首先要抓住关键的动词。一个动词尤其是其他词性活用而来的动词往往是一首诗歌的诗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中的“绿”字;“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中的“悦”和“空”字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 一词活而全句活, 全句活而全诗活。

其次要抓住关键的形容词、名词。形容词不仅可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 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长征》) “暖”“寒”是一对反义词, “暖”字温馨喜悦, 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是冷峻严酷, 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词时, 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 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中前三句用九个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

2. 赏析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 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

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 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语言风格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类:

豪迈雄奇:此类诗, 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 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 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

沉郁顿挫: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 而后沉吟再三, 发于笔端。如“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王勃《山中》) 。

悲壮慷慨:此类作品, 含思悲壮, 出语高昂, 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 或雄才不得志于时, 或时感时伤乱, 忧国忧民, 心中郁结, 愤慨不平。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

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 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 但于平淡中又蕴含着深意。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

四.悟主旨

1.巧设问题, 领悟主旨。问题是开启智慧的钥匙。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能有效促进互动, 让学生畅所欲言。学习《天上的街市》一课时, 笔者设计问题: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命运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与此同时, 穿插介绍作者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 学生发言踊跃, 分析得头头是道。

2. 找准意象, 体会主旨。

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 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如《金色花》的意象就是金色花。诗人借小孩变成一朵金色花后和妈妈嬉戏, 为妈妈做事, 向妈妈撒娇, 表现了母子间的亲密感情。学生通过学习明了“金色花”暗喻小孩的可爱, “金色”反映了母爱的光辉。把握好“金色花”这个意象, 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母爱主题。

五.练手法

1.从表现手法入手, 训练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思维。诗人只有依靠想象和联想, 才能把社会生活中得来的感性材料化为内涵丰富、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为训练该写法, 学习《天上的街市》一文中笔者设计了“想入非非”这一环节, 让学生根据示例“树→树林→田野→足球场→皮球”完成下列联想或想象。

(1) 天空→→→→茶。

(2) 大海→→→→钢笔。

(3) 牵牛花开放了, 。

(4) 月光照在地上, 。

2. 从仿句练习入手, 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佳作。

新诗以情成篇, 以情动人。在教学中, 抓住新诗这一特点, 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 既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又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学习《冰心诗四首》时, 笔者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事物“风筝”“螺丝钉”“蜡烛”仿造“冰心体”, 写一两句隽咏含蓄富有哲理的话。同学们跃跃欲试, “风筝:飞得再高也挣脱不了人们手中的那根长线。”, “螺丝钉:别看我小, 我的钻劲可不小!”, “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 却照亮了别人。”

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 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师生在“读、讲、析、悟、练”的过程中共同体验, 共同提高, 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文言文的五步教学 篇2

李庄中学

王超

当下,全区教育系统正开展轰轰烈烈的“五步四环”教学法的探讨和淬炼,力争打造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我区的教育教学质量,让我区的教育教学上一个台阶。借这股学习和改革之风,我也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及社会、儿童应该从做中学,他认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得到的疑难和问题,而思维的功能在于将经验得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在于把困难克服、疑难解除、问题解答。因此,思维的方法也即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为五步:感觉到的困难;困难的所在和定义;设想可能解决的办法;通过推理,看哪种方法能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和实验,证实结论是否正确。这五步总结在我们教学中即为:

一、创设情境;

二、产生问题,质疑;

三、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四、得出结论;

五、课堂训练、检测

我们今天所推崇的“五步四环”尝试教学模式就是按照杜威教育理论的得出的方法。五步:抛即创造情境,把问题抛给学生;思即产生问题,质疑;读即自主探究从教材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议则是讨论得出结论;说则是演示结论,进行课堂检测。四环:预习、展示、反馈、测评。

当然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好“五步四环”教学模式呢?我以为:

一、创设教和学的情境,复习(Revision)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这一步要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复习然后才能引入新的知识的学习。英语学习需要有个过程,需要逐步理解和吸收。学习英语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遗忘。为防止遗忘,就需要复习。复习的作用是“温故知新”,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的语言项目,强化记忆,并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此外对于练习不够、理解不深透或是疏漏的方面,及时加以弥补,以便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更加完善和熟练。只有帮助学生复习好、巩固好已学的知识,才能顺利地进行下一步,即介绍新的语言项目。在复习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中薄弱的环节,并注意教会学生怎么复习。教师的作用如前所述是位强化记忆者。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所学的知识,并掌握复习的方法。教师要重视这一步骤,尽量搞得生动、活泼、有趣,同时也要根据班内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适时适度,以便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我们在完成这一步操作方式是以完成学案的课前预习作业,即包括了对旧知识的复习,又囊括了新知识的引入,这是比较适合初中英语教学的方法。

如人教版七年级英语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 ?的第一课时,我们可以先复习句型 “What’s this in English ? It’s a /an …”

和“ Is this a pen? Yes, it is.” 回忆清楚这种句型的回答方式,让学生做到熟练问答后,再引入新的词汇教学,同时提出This is my book.和This book is mine.这两句话是否同义,单词my 和单词mine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句中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学生去思考,引出本单元物主代词的用法的学习。

二、介绍新的教学内容(Presentation)

教师在介绍新的语言项目时,首先要使学生弄清楚新语言项目的意思及其结构形式。教师要明确各单元各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教学用书在每课书中均列出了新的语言项目(New language items),提出了听说读写的不同要求,并提供了许多教学的建议。在分课教学建议中,介绍新的语言项目,一般在第2步或第3步。其中提出了各种具体的处理建议,如利用黑板、实物、图片、简笔画、手势动作、录音带或创造情景等等。还可以用唱歌、朗诵等其它方法创造情景,介绍新的语言项目 在这一步骤中,教师是一位讲解员,也是一位示范表演者(Demonstrator)。教师的讲解和表演越清楚生动,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越深刻,要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教师可利用上述各种方法,创造情景,用英语清楚而自然地介绍新的语言项目,能很快地使学生理解其意思。

三、操 练(Drill)

操练主要是指各种机械形式的言语训练活动。在操练活动中,教师严格控制语言,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自己灵活选择的余地。操练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语言形式或结构,学生反复说,正确模仿教师所说的话,直到不要教师的帮助能够脱口而出,完全记住为止。

操练的形式和方法有多种,但最常见的是跟着教师或录音重复(oral repetition)。还有以下几种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分排或分行练习(Row or team practice)、两人小组练习(Pair work)、小组活动(Group work)、从后往前连锁操练(Back chain drill)等等。教师在组织学生操练时要把握好度,即通常所说的“火候”。操练时要根据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操练过多,时间过长,学生会感到枯燥厌倦;操练不够,学生又不能熟练运用句型,不能达到下一步练习所需的准备。教师在操练时应该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慢而准确的重复,然后提高速度。直到确信学生能够达到下步学习的程度为止。

四、练习(Practice)

这一步骤的主要目的是在前几步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特别是紧接着前面操练的基础上,集中训练语言的熟巧和流利程度,检查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与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逐步熟练而独立地运用语言地能力。这一步主要是训练流利程度而不仅仅是准确性;练“用”,即用语言表达实际的意义,而不仅仅重复说孤立的句型;学生通过练习尽量试着独立运用语言而不是仅仅依靠老师。这一教学步骤的目的是,通过大量实践使学生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进行多层次的运用,使这种技能进一步发展为交际能力,从而实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

教师在这一步活动中只是起到监督,帮助,听众的作用。教师在学生练习的活动中可以在教室里走动,帮助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练习,解答,鼓励好的学生选择更多的方式进行练习,同时对学生的练习情况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发现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以便在稍后的时间进行解答。

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时要尽量鼓励学生实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操练,避免机械重复的练习,要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语言交流的习惯。教师可以在组织操练时进行一步一步的放手,首先进行控制性练习(Controlled practice),规定学生练习的词汇、句型、或是写作的格式;其次是半控制性练习(Guided practice),规定部分训练的词汇和句型,留一部分让学生独立去思考来完成,发挥个人能力来完成操练;最后是开放性练习(Uncontrolled or Free practice),只给学生规定目标内容,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完成操练,这种练习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运用的很明显。

五、巩固(Consolidation)

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后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是否能熟练运用所掌握的语言,是否会遗忘,所以五步教学的最后就是将所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巩固。巩固就是将所学知识进行加深印象、加强运用、加固记忆而不遗忘。英语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所习得的知识进行巩固呢?

A.在一堂课结束前进行归纳性的总结复习。B.课后进行听写,背诵句型和对话的形式。

C.完成课后的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能熟练运用。D.一段时间的考试,检测也能达到巩固的效果。而英语教学中的四环呢,我认为英语教学中教师的四个重要的环节是:

一、备好课

这里的备好课指的是备好教材,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这里的备好课也包括了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是要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方能达到教学效果。

二、上好课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内按照我们的教学步骤一步步进行教学活动,不能漏掉一个步骤,同时要在课堂内有序的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操练活动,把握学习和操练的时间,力争完成好每堂课的教学。

三、做好学生的学习反馈记录 一部分教学内容学完过后,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记录,教师要随时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辅导和弥补。

四、做好教学的反思

没有任何一位教师是十全十美的,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英语老师也是一样,教学课后要及时的进行反思,分析上一堂课的优点和不足,思考改进的方法,以便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

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四环”指的是什么呢?我认为:

一、预习

英语学习活动中,由于词汇的学习很难,也很重要,所以学生在课前的词汇的预习就很重要。通常一个词汇丰富的学生,他的成绩也很不错,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必须安排学生对要学的内容所涉及到的词汇以及句型进行必要的预习,以减轻课堂词汇学习的难度。尤其是七年级的同学,对单词很陌生,必须提前预习,否则新课教学词汇这一关很难过。

二、展示

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操练句型和对话,以及写作,都需要进行两人互相练习对话,或小组内进行对话练习,或者是小组内,以及班级内展示自己学会的句型和所写的文章,从而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

三、反馈

学生在学习完成一项目标语言后,必须进行必要的练习,包括口头练习,书面作业,还有写作练习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清楚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否真确,是否熟练,教师才能了解在过去的教学内容中还有哪些内容掌握得不够熟练,或者是不清楚,然后进行有针对的弥补训练。

四、测评

教学内容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将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以免遗忘。而及时的测评就能达到这种效果,所以教师在每隔两周或一个月必须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一次测评,然后讲解,达到复习的作用。

基于电脑室环境下的五步教学法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 师生互助 知识体系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146-02

五步教学法,是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总结,从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兴趣激励法、导学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五步教学法”可贵之处就是把多种教学法进行融合,形成了适合在电脑室环境下进行高效学习的课堂,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五步教学法,每一步可用一个字概括。这五个字就是“学、帮、理、评、练”。

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个别指导

这一环节体现了一个“学”字。

这里的学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中可采用 “导学案法”、“项目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 “兴趣激励法”等教学方法。

例如:可通过导学案布置有层次的自学任务。首先把学生注意力引导到课堂,免除电脑室环境中游戏对学生的干扰,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

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作为一门非中高考学科,怎么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老师的课堂上,这是一件并不太容易的事,需要老师不断进行课前设计和引导,并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

在这一步我们可以引入最近很热的微课,利用微课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电脑课应该比其它学科更容易做到这一点,在电脑室的环境下学生会方便也更容易地进行自主选择。当然信息老师课前准备工作就要做得更多了!

第二步:学生当众演示,教师全面辅导

这一环节体现了一个“帮”字。

这一环节中先是采用“教师示范教学法”“学生演示老师讲解法”来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演示,再采用“分组讨论教学法”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尽量在同桌,小组内把简单的问题、简单的知识解决掉。如经小组讨论还是解决不了的,就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或许会显得有点“乱”,但这种“乱”是正常的,只要“心”是在学习上就没事。

一堂课中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40-50个学生,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全面的逐个辅导,所以一定要遵循学生能解决的,要让学生解决老师不要讲的原则。老师应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时候介入讲解,解决大部分学生的疑问,一次性要讲透、讲清、讲扎实。这样才能把一个“帮”字落到实处。

第三步:学生消化吸收,教师巡回辅导

这一环节体现了一个“理”字

理是指整理、疏理课堂所学知识,建构知识框架并形成知识体系。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通过布置有层次的、难度适中的课堂学生上机作业,用“任务驱法”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需注意的是这一环节要做得有效,必须先自已完成。如有疑问,提出来寻求同学、老师的帮助。可以通过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各小组表述自已的观点,其它小组进行补充、质疑。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让讨论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教师进行知识框架归纳,学生更正、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

第四步:学生提交作品,师生互评

这一环节体现了一个“评”字

评是指“多元评价”。多元评价主要包括自评、组评和师评。为此我特意做了一个电子档案袋,方便学生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访问局域网中的“电子档案袋”,把课堂作品上传发布,老师查看“电子档案袋”,实时了解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并及时指导。

学生利用档案袋的评价功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评价他人作品,学习吸收同学中好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鉴赏力和思辩能力。

同时,老师将好的作品在电子档案中共享展示出来,在学生的作品后发表鼓励性的“评论”。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第五步:学生总结回顾,教师布置课后笔头作业

这一环节体现了一个“练”字

练是指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古人云:“心不厌精,手不厌熟”,课堂上需要一定量的练习,同样课后也需要一定量的练习。适当的课后练习题,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通过布置适量的课后笔头作业,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这一环节的一个亮点,因为在课后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随时随地使用电脑,那么课后的笔头练习就显得额外重要。

如何将课后作业落到实处就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是一个难点。在目前中高考指挥棒下,能让学生在课后也能自觉抽出时间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还是有困难的。我认为比较好的做法是:课后布置少量的作业,一般10分钟能完成的就行,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思考,并把一些关键的步聚用笔记录下来完成笔头作业。老师下一节课提早10多分钟打开电脑室,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节课布置的任务,把思考过的作业在电脑前进行验证。一般来说课前是学生玩游戏的重灾区,这段时间让学生有点任务我看还是很有必要的,可让学生更早进入状态。长期坚持可形成良性循环。

结束语:

五步教学法,是一种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法。简而言之:先自学、再商讨、然后梳理、最后评价及练习巩固。该教学法实用、不花俏,有利于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利于学生接受,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带给老师的是实惠:课前准备、课堂轻松。带给学生的是高效:课堂紧张、课后放松。

参考文献:

[1] 陈刚.“问—引—做—教—反”五步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2011年35期

[2]时祥.电子档案袋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使用与反思[J] 《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1年5期

物理教学的五步教学法 篇4

“导、学、议、练”中的“学”和“议”是本模式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是“导、学、议、练”教学方法的核心。准确确定学习目标是“导、学、议、练”教学方法的关键。学习目标既是教师要掌握的, 同时也是学生必须要明确的。没有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是盲目的教学活动, 同时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围绕“导学案”, 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学案”引导自学, 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 课上用“导学案”代替教案导学, 达到“导学议练”教学思想宏观指导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具有以下环节:以“学案”自学→以“导学案”导学→信息反馈→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扣标整合→拓展创新。

一依据学生自学情况, 进行以案导学

课前下发“学案”后, 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 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 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学案”为依据, 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 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 做实验, 思考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 在尝试中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学中,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 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及牛顿第一定律等, 以扫除定律学习中的外围障碍, 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

二勤做实验, 依据疑难信息反馈, 组织讨论, 尝试解疑

“导学案”一开始把“温故知新”作为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前提, 要求学生通过“学案”中的问题去解决, 并给予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找到新知识的切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有利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有针对性地结合问题探究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 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 尽可能地互相启发, 消化个体疑点。在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中完成每个课题的学习任务。得出正确的结论, 使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师巧妙设疑或学生质疑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议”, 从事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 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 拿一段直铁丝, 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 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三根据讨论反馈, 教师精讲点拨, 学生归纳总结

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 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 并以问题为案例, 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 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如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的讨论上, 学生对波明显衍射的条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此时教师就必须讲清楚物理概念和规律。

四当堂测试, 知识迁移拓展

紧扣目标, 当堂训练, 限时限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搜集答题信息, 出示参考答案, 小组讨论, 教师讲评, 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待教师及时矫正后, 可即时补充练习题, 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 面向全体, 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逐层分化, 立足教材, 超越教材, 以开放的学习思路, 拓展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 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能力。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想与方法, 同时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当然, 教师要灵活把握, 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 控制教学进程。

当然, 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需要不断的改进和更新。教师在教学中继续努力, 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更深层次地把握教学规律;同时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使整个教学管理模式更趋完善。

摘要:伴随着学校五步教学法的推广、实施、深入研究, 本文结合职高物理教学的实际, 浅谈一下其作用。

文言文的五步教学 篇5

罗田万密斋中学《初中文言文五步教学法》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及界定

课题名称:初中文言文五步教学法,是县“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子课题之一,是关于如何通过诵读来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模式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素养提高。通过诵读引领学生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培养其文言语感,提升其古文素养,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2、有利于学生的人格锻造。辑录入教科书的文言文都是前人遗留的艺术精品,是华夏文明的艺术瑰宝,作品所体现出的高贵品质傲岸精神于锻造学生人格大有裨益。

3、有利于教师的水平提升。本课题研究,要求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有效措施,要有对学生诵读的有效指导,这就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是:在吸取前两轮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新课程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学模式,促进我校学生素质发展的优化,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并籍此带动全校教师进行教科研的积极性,带动学校的特色建设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符合大河岸中学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研究。本课题组将进行在具体校情具体学情下实现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研究。

2、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研究。课题组将开发适用的校本教材,补充教科书文言文的量来促进本课题的研究。

五、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广西河南等外省份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本县三里畈中学也已经进行了本课题的探索,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六、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用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对教师、学生、家长及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找出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低效的原因之后,将问题转换成课题,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

2、行动研究法:贯彻“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的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边总结、边完善、边积累、边提高。

3、个案研究法:通过一些成功教学课例的研究,吸收相应成功经验,总结有效性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的规律。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工作时间预期两年。

(一)准备阶段。(2012年3——4月)

1、确定研究方向、明晰目标与预期成果、制订实施方案。

2、组建课题组研究机构、制订相关制度和评价标准。

(二)专家指导期(2012、5—2012、6)邀请专家来校指导项目研究工作,敲定方案。

(三)实施阶段。(2012年5——2013年10)1、2012年3月-2012年4月,课题组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2、2012年5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就以前教学现状进行详尽摸底调查、分析。进一步明晰研究思路。3、2012年5月-2012年11月,进行课题研究。采取观摩课、汇报课、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初步形成研究成果。4、2013年4月,阶段交流,修订完善。集中组织交流课题研究情况,分析问题,调整思路和方法,形成阶段总结报告。5、2013年5月-2013年10月,深化课题研究。课题组邀请教研室专家领导来校对课题研究进程和档案资料进行督导、评估。及时发现典型,适时推广成功经验。

(四)结题与总结。(2013年11月--------2014年1月)

1、完成本课题过程资料的分类、汇总与结题资料的撰写。

2、申报课题结题。

3、总结、评比与表彰。

八、预期成果

文言文的五步教学 篇6

【关键词】文言文 阅读 教学法

一、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初读课文有录音听读和老师范读等,但不如让学生试读。在学生个人的试读中,让其他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让同学们清楚明白:为什么这样读,而不能那样读。在学生试读时,试读者认认真真读,听读者仔仔细细听。读后积极发言,辨析正误。如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先让两位同学起来读,然后让全班同学充分发表意见进行评价纠正(主要辨析字音正误),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不但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使学生由被动听读变为主动学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二、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初中学生由于阅读面窄,基础较差,学生厌学严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1)让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2)小组竞赛,共分3轮竞答,第一轮翻译课文,第二轮认读课文,第三轮文言文知识大会战。

三、思读课文,理清文章背诵思路

背诵能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为学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此,初中阶段要重视指导学生背诵好学过的优秀诗文。如何让学生乐于且能背下这些诗文呢?笔者是这样尝试的。如教《孙权劝学》一文,在学生读课文,掌握文意之后,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在一阵沉寂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学生A,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去”。学生B,我想用“学”一字作一线穿珠式的概括,即“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学生C,文章是用对话组材,借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抓住“劝”“议”即可。最后在老师的肯定之后,学生便带着意犹未尽的满足感,兴趣盎然的背诵课文。

四、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美点

品读主要是抓住文中精彩的词句加深理解,品味出工妙之处,对整篇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归纳,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如“豁然”、“俨然”、“怡然”、“欣然”解释都是什么的样子,反映了源中环境的美好,人物心情的愉快。再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出了桃花源中自然而美丽的环境,表达了作者美好的向往。“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了源中人的热情好客。通过品读,从而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悟读课文,体验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必须作必要地启发、引导。如在学《孙权劝学》一文后,笔者是这样做引导的: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学生思考后,踊跃发言。

五步教学法,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完全切合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这种教学方法有如下几个优点:

(1)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老师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把课堂时间大部分还给学生,这就使学生把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变被动接受知识为探索知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较为完美,同时也使学生的自学始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这就较好的解决了“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关系问题。

(2)保证了学生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课堂上学生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单位时间的效率高。多数学生能够当堂解决问题,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一课书的教学中,学生能够全面而有所侧重地得到提高,效果自然比一讲到底好得多。而且学生是在自学中学会知识,在互相启发诱导中获得能力,在师生讨论归纳中掌握了规律,这是“满堂灌”式串讲法所望尘莫及的。

(4)学生文言文知识面不断扩大,容量大幅度增加,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文言文五步教学法,较好地克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能力迅速提高,成效非常明显。

平面几何入门概念教学的五步措施 篇7

纵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几何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 平面几何的入门点是第一章《线段》、第二章《相交线、平行线》, 而这两章不但具有相对多而集中的概念, 同时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联系又很少。于是, 如何在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措施, 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消除平面几何入门难的心理, 完成这两章教学的任务, 便很自然地摆在了我们初中几何教师们的面前。下面我就结合多年初中几何教学实践的一点感受, 针对这两章的概念教学简单地阐述一下我所采用的五步措施。

一、利用直观, 丰富感知

几何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抽象的概念都有具体的事物作为它的“背景”。很多同学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 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 我们要遵循这个规律, 加强操作, 在概念教学的开始, 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看得见的实际物体或模型,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 抽象出几何图形。如在进行“直线”教学时, 可让学生联想拔河比赛时的绳子;在进行“角”的教学时, 让学生观察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以及两角规, 再出示角的模型, 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并在教学时, 要不失时机地对概念加以本质化、系统化地解决学生容易误认为角的边画出部分较长的角较大, 画出部分较短的角较小, 要让学生注意到角的边是射线, 不是线段, 角度大小只与角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紧接着给出角的两种定义, 让学生对角的概念有一个准确的、系统的认识。

二、结合图形, 抓住重点

在抽象出几何图形后, 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 着重分析这个图形的本质特征, 得出概念并通过文字定义把概念表述出来, 这样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有实际模型作基础, 对概念的理解以几何图形为依据, 就可以避免学生只会形式主义地死记硬背定义。在剖析定义时, 要引导学生分层次抓重点。如“角平分线”的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 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这条射线就叫这个角的平分线。理解这个定义时, 要抓住三个重点:一是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 (它不是直线或者线段) ;二是这条射线是从角的顶点出发 (即以角的顶点为端点) ;三是把这个角平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第一点是回答这个概念“是什么”图形, 第二、第三点是回答它是“怎样的”图形。揭示概念的定义后, 应及时地把概念的文字定义翻译成符号定义。

三、举反例, 抓变式

初一学生刚开始学习几何, 认识事物时很肤浅, 因而在理解概念时, 常常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 无意中扩大了概念的内涵, 而缩小了概念的外延。如在理解“垂线”时总认为在同一平面内, 水平直线与铅直的直线是两直线垂直, 如果把整个图形旋转个角度, 则认为不是两直线垂直;在学习“平行”时也只限于“水平”平行。为了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举反例, 抓住变式的方法。如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时, 若除去“垂直”, 则会出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 展示图形,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义中的“过中点”与“垂直”是缺一不可的。

四、找联系, 抓对比

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 在教学中就应注意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如“直线”和“平角”;平角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 “直线”没有顶点, 也不是两条射线;若在直线上取一点, 则这条直线可看成一个平角。又如, “直角”和90°角从表面上看似乎差不多, 但前者是指一种特殊角, 指的是“形”, 而后者指角度的量数, 指的是“数”。

五、复习归纳, 分类整理

由于这两章概念多,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从知识的结构出发, 每学完一章节时, 帮助学生进行整理。如学完第二章, 可帮助学生整理出如下的结构图: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 众多的平面几何概念作为几何的基础是入门教学的关键点。教学中鉴于几何概念的抽象性, 切忌采用就概念讲概念的填鸭式教学, 而应设法借助生活实例或直观教具的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沟通概念与图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 特别应注意从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思维情境, 让学生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 理解和掌握几何概念。

浅析高中历史的五步教学法模式 篇8

1.自主学习, 情境导入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合理设计好导学案, 并在课前发给学生,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 明确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 同时老师要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 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障碍, 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还要求学生在书上就相关要点做好标记, 在疑难之处打上问号, 同时也可以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只有学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才能有效地完成小组讨论。最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 落实基础知识,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针对性, 提高课堂效率。

2.合作探究, 初步释疑

在导学案的完成过程中, 总有一些问题是学生个人解决不了的, 再加上学生新提出的问题, 这些都需要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合作小组一般以4至6人为宜, 由组长负责主持, 要求每人都要积极参与, 采用轮流发言和畅所欲言两种方式。小组先进行相互找错纠错, 再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问题进行讨论, 交流解决方法, 完善问题答案。在学生讨论时, 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参与其中, 以了解学习成效, 点拨迷惑之处, 掌控讨论进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由组长作记录。

3.课堂展示, 交流提升

各小组的组长把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成果和疑难问题汇总起来, 由教师指定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和疑难问题, 再让大家共同思考和讨论。教师在组织课堂展示过程中要有预见性, 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 要适时点拨, 组织即时互动, 及时解惑。

面对超出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 教师要给学生搭桥引路, 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 促使学生思考、探索、争辩, 直至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期间, 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要学会等待, 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历—个自悟自得的过程。当然, 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也往往会超出教师的认知范围, 教师也可能一时无法解答, 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提问者,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去解决, 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等。另外, 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跑题”现象, 要适时调控, 避免出现“泡沫”现象。

4.教师精讲, 点拨拓展

(1) 教师的精讲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对于那些次重点与非重点, 尽量做到少讲, 甚至不讲, 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思考, 只有这样分清主次地精讲,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更好地完成课时教学任务。

(2)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 适时将世界史与中国史、古代史与近现代史进行横纵联系,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 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 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理清历史线索, 每课、每单元、每个知识点都要形成知识框架, 并让学生记笔记和掌握, 培养学生综合、分解、总结的能力。

(4) 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历史课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去记忆, 如果单纯让他们死记硬背, 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我们不妨找一些记忆技巧教给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切忌死记硬背。

(5) 教师的精讲过程中要合理使用图表、幻灯片、录像、彩图等教学手段, 语言要抑扬顿挫、突出趣味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5.课堂检测, 小结评价

检测, 是教学的基本环节, 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目标达到度的衡量, 更是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有效手段;从中可以判断学生的进步情况, 根据学习进度明确学习目标, 从而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课堂检测时,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 将答案写在检测本上, 完成后上交, 由教师批阅, 并算出小组平均分, 排出各组名次, 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老师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整合, 解决疑难点。最后, 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回顾整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 并对本课知识进行整体把握,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

文言文的五步教学 篇9

“探究、交流、认知、感受、评析”的五步历史教学方式, 就是对现行的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造, 探索出的一条力图适合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的路子。

一、五步教学的理论建构

五步课堂教学分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自觉认知———情景感受———历史评析”, 五步环环相扣, 步步都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五步课堂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

五步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主动探究。它要求学生主动自主研读历史教本, 因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 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 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 并被主体所内化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 学习环境要有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 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和对话是意义建构的中心环节, 意义建构则是学习目的。这正是五步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自觉认知、情景感受、历史评析”等环节所想达到的教学目的。

五步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其他理念, 比如生成性。生成性观念认为课堂不再仅仅是上那种预先设定好的内容, 而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 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通过对话、互动, 随着教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合作交流、情景感受”等环节无不体现这一理念。

再如多元性。多元性观念认为, 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人本性”的问题, 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 重视“当事人”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及潜能的发掘。五步教学中“合作交流”、“自觉认知”、“历史评析”也能体现这种“一个世界, 多种声音”的多元性理念。

二、五步历史课堂教学的诸多优势

(一) 在落实基础知识方面的优势

五步教学对基础知识的落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变更了基础知识的呈现方式, 以活动的方式呈现了综合认识、情感、行为等多种发展,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和探索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最终牢固掌握知识。例如我们在每节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基本知识进行归纳, 并展开小组竞赛, 比归纳的重点、比归纳的完整, 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牢固掌握了基本知识。二是使基础知识不仅切实满足学生读、谈、记忆、讨论、评析的需求, 而且使学生在增长能力的同时, 也大幅提高了学习效果, 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 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 在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方面有优势

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核心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作为人文学科, 对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五步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某些历史问题的自我探究, 达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进而能学会如何做人, 如何处事, 如何与人沟通、合作, 最终使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核心目标得以实现。

例如, 就秦始皇的评价, 我们主要提供给学生几种观点:“秦始皇是一个伟人”, “秦始皇是个暴君”, “秦始皇过大于功”, “秦始皇功大于过”, “秦始皇功过相抵”。根据上述观点, 学生主要从教材、手中现有材料寻找证据, 展开丰富的想像, 进而形成课堂上的小型辩论。当学生为自己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 当学生为与对方辩驳而激情四溢, 当学生静心思考时, 这不就是一种情感之旅吗?

(三) 对培养学生能力有优势

五步实施过程中, 对课题知识点的总结, 所需的各种资料, 都需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和分析, 然后将收集的信息以历史小报或故事会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在讲《光耀千古的唐朝文化》时, 我们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所钟爱的诗人、诗篇及诗人生平故事, 目的在于上课交流, 来表现唐文化的光耀千古。因为学生在这个收集过程中是个见仁见智的过程, 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 看得出学生意犹未尽, 于是我们便进一步要求学生自由组合, 把同一诗人生平小故事、代表诗篇或同时期诗人、诗篇、地位、后世的作用等汇编成小报, 做一个唐代诗文化板报展。学生热情之高, 投入之积极, 合作之默契, 是日常教学所未见的。而且在资料收集处理过程中,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与其它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机会较多, 学生逐步学会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 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

三、五步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

五步教学模式基本教学程序是:主动探究———信息交流——自觉认知———情景感受———历史评析。

1.主动探究:主动探究就是在授课之初鼓励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阅读每一篇新授历史课本。此过程要求学生尝试归纳每一框的基本知识, 并在阅读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其间可以查阅资料, 可以小组讨论, 此时教师不是游离于主动探究的学生学习之外, 而是给予一些适当的指点。主动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空间扩大, 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参与、发展的余地, 这是以历史文本为基础的新的课程资源的生成过程, 它避免了教师旧有的罗列知识点, 学生找、讲答案的单一模式, 给了学生一个寻疑存疑的机会, 为课堂质疑创造了条件。

2.信息交流:信息交流分同学间交流和师生间交流。

(1) 生生交流:通过主动探究初步了解一些历史的基础知识, 他们首先将获得的知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形成较统一的内容, 再将各自讨论所得在班内争相表述。这种不同层面上同学间的互动, 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组织能力。这种学生通过掌握的基本知识为背景, 对新的问题作出解释, 进行加工, 从而实现对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绝非教师精心阐述所能奏效的。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生成过程。

(2) 师生交流:师生间交流是整个五步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 也分为三方面:一是对知识结构、教材难点教师要精讲, 但语言力求精炼, 点到为止, 让学生感悟到历史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二是为了能与不同层面的学生交流, 教师必须精心准备题量不同、难易不同的题型, 做好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引导。比如在讲《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时, 我们围绕陈独秀设计了以下问题: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谁?你能用书中的史实加以证明吗?当学生提到创办《新青年》时, 教师适时地提出为什么创办《新青年》能作为一个证据?当学生提到“民主”、“科学”两个口号时, 也同样提出了为什么这两个口号的提出也可以证明他主将的地位?这样一层层剥笋式的提问, 最终师生共同达到了对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地位的认识, 也使师生共享了这一结果;三是让学生就自己阅读时所提的问题展开师生交流对话, 还是以《新文化》一课为例, 当学生互相之间交流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时, 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当时‘尊孔’是复古呢, 现在我们不也尊孔吗?”“为什么陈独秀称民主、科学为先生?”学生的问题既新颖又具有一定价值, 在同学解答、教师引导、参与的过程中, 师生达到了共同发展。信息交流这一过程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课程功能, 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而更加贴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要求, 即“张扬个性, 学会学习, 终身发展”。

3.自觉认知:是知识再现的一个过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有一部分基础知识的内容需要强调识记, 这一环节老师要注意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 给予学生恰当适量的学习内容, 既要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劳动成果得到肯定和尊重, 又要让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 使各部分学生都有适合自己能力的作业内容, 都有成功的希望。比如在布置《宁做站死鬼, 不做亡国奴》一课作业时, 我们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编成一组, 让擅长文字表达的主笔, 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 其他学生把课文或可查阅到的资料中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汇编, 为主笔学生提供材料, 我们要求信中要为日本中学生上一堂历史基本知识课, 再传递出自己爱憎之情。

4.情景感受:自觉认知结束后, 立即由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历史插图、故事、人物创设适当情景, 开展编历史小剧、开历史故事会、做历史人物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使小组之间的交流和竞争气氛热烈异常。比如讲《东汉政治》时, 学生根据书中插图自编自演了《强项令》;讲《三国鼎立》时, 学生展开了“如果没有赤壁之战……”的历史辩论会;讲《内战爆发》时, 学生自编了“毛泽东在重庆机场”……在学生编演历史剧, 开展历史讨论会时,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历史教材中丰富多样的历史插图无疑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时插上想象的翅膀。动探究、信息交流、自觉认知、情景感受的再提高的过程。此时教师既要凭借教材这个载体, 又要跳出这个载体, 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高精度的提炼, 这是由分散到集中的必要过程, 也是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维的点睛之处。譬如教学《光耀千古的唐朝文化》的历史课, 在总结唐诗特点时不是简单地指出其诗人多、范围广、流传广、水平高这一特点, 而是真正利用教材为载体, 又跳出这个载体, 精心引导, 从而促成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关于范围广这一特点, 可引导学生查阅手中教材, 要求学生看一看教材在不同课文中都引用了哪些唐诗, 这些诗句反映了什么内容?学生积极查找, 事后统计竟达三十多首, 这些诗句有涉及友谊的、有涉及民族关系的、有涉及当时经济生活的、有涉及治学态度的等等不一而足。这样唐诗运用广、体裁广这一特点便明显地显现出来。关于流传广这一特点, 老师更是别出心裁, 拿出日、英有关唐诗教材, 以及中国现存关于唐诗的相关书籍, 在不争的事实面前, 同学们都齐声地答出了老师想要的结论。这不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共进、共享, 最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吗?这不就是在教师引导参与下, 学生自主学习, 互相合作交流的一个历史教学的典范吗?

浅谈初中文言文五步教学法 篇10

一、诵读

常言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读, 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 也是基础步。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走好这一步, 每课必读好, 由读而教, 由教而读。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 学生初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 让学生快速地朗读感知课文, 边读边圈出不会读的字词, 然后查字典, 或同桌交流, 或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2.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教师可亲自朗读课文, 给学生示范, 也可播放录音, 让学生欣赏, 对于一些难懂的篇章, 可让学生跟着读, 既可以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 又能让学生体味文章的节奏、韵味、感情等。

3. 多样朗读。

熟读文本、读透文本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一步。诵读方式可多样, 有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齐读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诵读, 都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 读出语气感情, 从而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为感知文本奠定基础。

二、翻译

文言文年代久远, 与现代文有一定的距离, 如果不进行翻译, 学生就难以理解, 更谈不上感悟了。翻译是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基础, 这一环节各年级的做法略有不同。

七年级学生, 刚从小学进入初中, 虽然在小学也学过一些浅显的文言文, 但初中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不同, 教师必须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 如留、删、调、补、换、变等, 抓住关键词语翻译的方法。

八年级, 有了七年级的基础和方法的指导, 可放手让学生自主翻译。教师可组织学生先自己对照课文注释, 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给不理解的字词, 不会翻译的句子做上记号之后, 同桌交流, 或四人小组交流解决, 让理解能力强的同学去帮助部分理解能力差的同学, 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的,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教师把各小组普遍存在的难题收集后,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到了九年级,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 教师就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翻译, 教师只需适时点拨。在学生自主学习后, 教师应设计检测题, 检测学生自我学习的效果, 及时补救, 提高课堂效率。

三、探究

在文言文教学中, 一方面, 教师要注意巧妙设疑, 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另一方面, 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质疑, “学则须疑, 学贵善疑”。

探究, 即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 主要让学生探究文本, 品味文本。具体做法可分两步:

1. 设疑。

教师根据文本的要求, 精心设计让学生探究的问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可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六人以上的团队交流, 最后把交流成果呈现在卡纸上, 全班同学一起分享成果。对有难度的问题, 教师给予点拨,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这样, 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了, 对文本的理解就透彻了。

2. 质疑。

俗话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否质疑, 反映学生进入自主阅读的程度。因此, 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思考, 以激发学生的质疑欲望, 把质疑的空间留给学生, 并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解疑。教师在质疑的过程中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 学生质疑的积极性高了, 质疑的质量高了, 其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

四、积累

文言词语的积累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 因此, 文言文教学重在积累, 教师对每节课所学的知识应加以归纳总结, 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可从两方面入手:

1. 激发兴趣。

教师要激发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帮助解决新问题, 做到温故而知新, 让学生感受积累的乐趣。当然, 还可以通过各种竞赛来提高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兴趣。

2. 教给方法。

教师要在积累方法上给予指导, 平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比较、归类, 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文言词语进行整理摘抄。如常用的文言句式及常用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根据文言词语可归类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只要学生坚持积累、乐于积累, 文言文知识就会更加系统化, 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会无形中得到提高。

五、检测

要落实文言基础, 要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要知道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落实, 就需要检测。检测命题的设定必须是课堂教学内容和考点的结合,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和考点精心命题, 命题大多按照中考命题方向出题, 包括字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等。检测反馈结果也应有一个科学的安排, 如个别问题面批面改, 共性问题精讲精练, 难点问题多讲多练, 从而达到最好的预期效果。“以测促教”、“以测促学”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的检测方式有:

1. 课前检测。

课前检测主要是检查学生是否预习了。检测的内容一般包括: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相关的文体知识、或复述故事等。教师也可预先设计一些思考题, 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或搜集相关的信息, 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2. 课中检测。

课堂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阵地, 检测贯穿在课堂中, 主要采用生生互动式和师生互动式。第一, 生生互动式。检测落实字词一般在同桌、前后桌、左右桌之间进行, 根据不同的训练点和不同的目标灵活采用2人小组、4人小组或6人小组进行检测, 这是一种人人都参与的好方法, 避免了边缘人的出现, 学生也喜欢。背诵在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 而在理解内容后的背诵, 更有事半功倍的妙处, 因此, 教师应当堂检测学生的背诵情况, 这个过程可由同桌或小组间进行比赛背诵。第二, 师生互动式。这一方式是生生互动式的补充, 既有师生互问, 又有教师的抽查。有利于教师及时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合理调整教学程序, 以便上出更有效的课。

3. 课后检测。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对于一些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除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外, 课后还应加以巩固, 要求学生课后互背或背给科代表听, 定时定量完成, 并公布上墙。测试题是课后检测最佳的平台, 除使用现成的资料检测外, 教师也要编写检测题, 或让学生大胆尝试合作, 采用分组、分类、分工的方式编写检测题, 把学生编好的检测题先在班内进行互测, 对编得好的题目, 在同一年级内进行检测, 以达到资源共享。这一过程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强化, 学生出题的过程就是复习落实知识的过程, 检测的过程是再一次强化的过程。这样做, 既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又巩固了所学知识, 还培养了他们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RICH教学模式下一篇:电视广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