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标读书笔记(共13篇)
初中地理课标读书笔记 篇1
作为一名面临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为了更好地跟上课改的潮流,适应新的教学改革,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近期认真研读了《初中英语新课标》一书后,深有感触,我知道了要防止强调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重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营造启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使他们能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活动中灵活运用知识,变语言知识为英语交际的工具。所以从根本上改变面貌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被视为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志。因此,在目前状况下,积极倡导初中英语有意义学习的思想,深刻领会有意义学习的概念、一般特征和实施条件,对于引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进而推进基础教育向纵深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依据意义学习的基本理论,初中英语的有意义学习应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要把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而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
3、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
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学生最清楚某种学习的方式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是否弄明白了自己原先不甚清楚的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开展有意义学习,促成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本学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导入要新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一样。教师的循循诱导,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教学,为整节课的成功作准备。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导入:⒈歌曲导入。⒉设置悬念。当然导入很多,教学中不能单一的用一种导入,也许这种导入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有劲,但天天用学生就会厌倦了。所以教师设计时要多多新颖,多多改变,尽量多样性。
二、创设情景,多用直观教学
由于初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丰富,知识范围有限,决定了他们对直观、新颖、有趣的材料容易理解和接受。作为一个初中英语教师表情要丰富,如果表情呆滞,语言平淡,学生就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中。所以在课堂上,老师需要生动地表演,丰富的表情,使学生进入一个童话世界。在制作教具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动手做。在教学中要用到的图片,可以提早几天布置下去,当他们的作品被运用在课堂上时,学生们都很兴奋。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激发了学英语的兴趣。此外画图片,也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也可让他们熟悉一下将要学的新知识,一举多得。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玩学结合”
爱玩都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课前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听、说、读、写教学游戏,使学生边玩游戏边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接受英语,喜欢英语,达到“玩与学”相结合的目的。在小学英语书上有许多单词要记住,这就得通过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慢慢学习单词,而不是死记硬背。我们要掌握的单词以卡片、图片、头饰、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各种游戏进行渗透。
四、鼓励学生的合作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核心理念就是参与、合作。通过合作性学习,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合作精神是培养情感态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在教学中特意设计相关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内容上,多给他们创造的空间;在合作形式上,讲求变化。把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学生分成一组,让他们自己选出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预习、学习、复习、巩固,还可以做一些和学习有关的游戏,然后把结果由组长整理归纳后呈现给老师,老师再与学生们一起共同学习、操练。
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回答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如有口头评价、等级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法,充分发觉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在目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深刻剧变的关键时期,以英语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加强对初中生英语学习观念、行为的研究与剖析,着力改革和完善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努力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与实践体系,对优化学生英语学习和促进英语新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都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而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喜欢学习英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英语。作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让学生在最优环境中学习英语,感悟英语,触摸英语,让他们在学中找到乐趣,在愉悦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中永远有动力。
初中地理课标读书笔记 篇2
一、导学设计的评价方法
导学设计是否有效, 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师的引导行为进行评价, 把握学科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 及时有效地反馈学习成果, 优化教学过程。
(一) 导学过程的课堂观测
学生在课堂上是教师的导学对象,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而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表现可以进行课堂观测:是否明确教师正在进行的导学内容, 对导学的内容是否兴趣, 导学过程学生是否提问、交流、表达有关的导学话题, 导学过程学生是否进入实质性的探究状态, 学生是否竭力寻找导学难点的问题答案。
(二) 导学过程与结果的课堂测验
课堂导学最有效的评价是对课堂导学内容的测验, 评价学生所形成的知识与能力。课堂测验内容的设计由于时间上的限制, 在数量上不要求多, 要求设计出有质量高效率的试题, 既切中知识重点, 又突破难点, 设计上也可以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知识盲点和知识理解上的误区。测验可以在导学过程中进行, 也可以在导学最后环节进行结果评价。
(三) 导学过程的情境创设效应
精彩有效的课堂导学应该是充满情境创设的导学, 情境创设方式多样, 最常见也最有效率的是问题情境创设, 教师把导学的问题进行层层细化和分级, 从容易到困难, 用登台阶的方式, 让学生体验导学过程的学习成就感和面对困难的挑战精神。若能借助多媒体的展示功能, 情境创设就更直观、高效、生动有趣。
二、地理学科导学设计的思路
修订后的初中地理新课标更突出地理技能的培养, 让学生通过阅读、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 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掌握地理技能, 提高自主学习, 形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一) 地理图像技能的导学思路
图像技能的培养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导学思路:首先, 引导学生读图名、图例、比例尺、方位;其次, 根据任务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建立地图空间概念, 并熟悉、记忆地图;最后, 运用地图解释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除了地图, 还需要多种图像的搭配使用, 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性和时间性, 最常见的有地理统计坐标图、景观图片、地理示意图等, 导学过程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像进行导学, 导学时要引导学生对图像进行转化, 图文结合, 从而形成地理图像信息能力。
(二) 地理思维能力的导学思路
地理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贯穿在地理教学中, 地理思维能力包括判断、推理、比较、综合等。
推理与综合的思维导学思路:一般可从地理知识结构和知识线索出发, 建立各章各节的思维导图。
地理判断的导学思路:理解正确的地理概念, 把握地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利用地理概念进行地理判断。例如, 地形类型、土地类型与植被类型的地理概念不同, 理解这些概念就可以判断西北内陆的地形类型有山地、盆地, 这样的地形造成了降水少, 植被类型为草原、荒漠, 对应的土地类型就是草地、荒地。
地理比较的导学思路:明确比较对象、比较内容、比较异同点或相似点、比较特征或成因等。例如, 比较南北方河流的水文特征:比较对象是南北方的河流, 比较具体的内容是河流的水文特征, 即包括流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 比较的依据应该是南北方纬度位置的差异造成气候的差异, 气候差异影响到河流的水文特征。
(三) 地理自主学习习惯的导学思路
导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导学内容包括:明确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准备、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等。例如, 学生地理学习遇到困难时, 通过同伴互助或求助教师, 或借助网络资源等途径解决问题。又如, 在测验过程中遇到难题, 引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调用知识结构和知识线索进行解答, 这种导学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三、导学设计的编写思路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的图像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地理;图像教学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类型
在初中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的地理图像,而且种类繁多,所以图像的教学方式也分为多种,下面来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种类。第一种是地图教学,这是地理课堂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非常直观的教学辅助工具。第二种是示意图教学,它主要标明的是地理环境与一些地理事物的形成现象,从而得到地理想象的形成过程与规律。第三种是景观图教学,其中主要包含一些描绘图和摄影图像,地理中复杂辽阔的地域通过景象图可以更直观、渐变地对地理现象和事物进行分析研究。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步骤
1.利用图像导入新课
地理课堂教学一般都是先导入课程,这也是提高全班地理成绩重要的环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图像来进行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活跃地理课堂气氛,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在导入图像时,教师要选取一些前沿的、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图像的理解分析能力。
2.利用图像设置问题
地理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图像来设置问题,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好胜心,从而激发学生去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解决问题。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不可太简单也不可太难,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正面影响。
3.分析地理图像
在图像的学习过程中,分析图像是至关重要的。分析图像的目的主要就是将图像中涉及的地理知识点提取出来,获得各种地理信息。在分析图像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采取良好的教育方式去让学生学会分析图像,理解分析图像的要领,掌握其中的精髓。
三、实现图像教学的几种措施
1.不断完善地理教学的图像
在地理图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知识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地理图像来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把握其中的关键。同时,教师要丰富学生对地理图像的了解。教师要向学生多讲解几种图像,在不断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完善地理教学图像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地理图像的剖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建立专门绘制图像的笔记本
在地理图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图像融入地理学习中,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图像,并利用图像来解决地理问题。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记笔记的好习惯,在学习地理图像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一个专门绘制图像的笔记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将遇到的重要的、难懂的图像都摘抄到笔记本上,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图像的记忆力,提高学生对图像的运用理解能力,还能够让学生二次利用,在忘记的时候回头在笔记本上查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让学生利用黑板绘制图像
教师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理解能力,而让学生利用黑板绘制图像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端正学生对地理图像学习的态度,在全班面前绘制图像能让学生知道对于知识应该保持严肃性。现在的地理教材中,有许多比较抽象难懂的文字叙述,在处理问题的同时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和深入思考。同时还要让学生具备能够独立绘图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一些文字性的描述将图像绘制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印象。
4.培养学生用图看图的好习惯
在地理图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识图、用图、制图的能力。教师首先要在授课时对地理图像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对图像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然后再教学生怎样使用这些图像,让这些图像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最后要培养学生绘制图像的能力,教会学生能够通过图像来把握地理事物的特点、位置和一些分布情况。通过利用地理图像,让学生对地理有一个更直观更清晰的理解,让学生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更得心应手,为以后的地理学习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地理图像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像,培养学生识图、用图和绘图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成为优秀的地理人才。
参考文献:
靳春雷.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21).
(作者單位 山东省日照市外国语学校)
新课标学习优秀的读书笔记 篇4
那么,如何才能还语文教学本来的面目,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学习语文,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呢?通过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从中感悟到,要落实这一核心任务,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四个性”。
一、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氛围,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多元文化,去实现语文教学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这一目标,从而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实践性
语文课程不是主要获得知识的课程,而是获得运用能力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在课上要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在组织协调学生对文体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又促使文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推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是对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要尽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教师爱护、尊重和期特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信任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才能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看到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激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智慧力量,往往是出乎教师意料的。
四、开放性
语文是社会交际工具,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社会交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要使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必须把语文课堂建设得开放而有活力。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而且要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充分运用课程标准所列出的20多种课外学习资源,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在学习语文,也是在参与生活,既能够在语言文字方面得到提高,又能获得跨学科,多角度的知识。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篇5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第611期。
这个篇章,从巴黎讲起。在完备的下水道系统建立之前,巴黎野参饱受内涝、肮脏与恶臭的困扰。直到一场瘟疫后,拿破仑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设。此外全世界罕见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馆”也横空出世。中国的直径1米左右的下水道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啊!
雾都伦敦曾有着一段可怕的历史——瘟疫肆虐,污水横流,整个城市被包围在恶臭和恐慌之中。不过,这一切在伦敦的下水道“大革命”后成为了往事。这项工程也由此被誉为“工业革命七大奇迹之一”。
接下来,便是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户川工程。尽管东京的台风、暴雨平凡,地势低洼,可是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街上的一层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不温不火。书上写“这哪里是下水道!实际上,我正身处于一座巨大的殿堂中,面积有一个半主球场那么大,高度则有几十层楼那么高,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耸立……”
而中国的下水道,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中国的下水道,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武汉、杭州、北京相继变成了“水城”。其实,消失的湖泊才是真正的原因——没有地方去,水依然会泛滥。为了城市的建设,人们往往会填湖:现在的武汉的主城区的水面面积与上世纪50年代的武汉主城区的水面面积相比,缩减了一般多。
我认为,应该多挖出一些湖,收集雨水,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合理设计,借鉴古人及其他的国家的`方法;保护环境,人一定要与自然相协调,才能使自然灾害对人们的损失,降到最低。
关于地理课程标准的读书笔记 篇6
学号:20082613630
姓名:卢美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提到“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正是因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公民的地理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同时对地理教育和地理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是科学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就是说,要求人们在对地理知识的基本掌握和熟悉运用的基础上,坚持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产生破坏的发展,即一种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可以形成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这是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结果。
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要求,地理科学得以迅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而这两者的发展又对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课程标准已不再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以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为基础的新的课程标准,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到,“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下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知识的传授,不能单纯的基于理论,而是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说不做和只做不说,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新课程标准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传授,都不只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规律的掌握与应用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样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了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事实,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即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下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理以及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理论。
《标准》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结论,在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机制中获得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尝试着从生活中发现,只有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够更积极的想方法去解决,从而自主的搜集资料,提出思路,自主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就带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得出结论,又可以发现闪光点,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和知识的积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锻炼,通过自身探搜得到结论,受到鼓励,这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地理教学长期以来主要是强调以知识传播为主,识记材料多,试图以此使学生获得终身够用的地理知识,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是做不到的。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地理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据统计,从1750年到1900年,人类的知识是150年增加一倍,此后是50年增加一倍,而到60年代以后,几乎是每10年再增加一倍。到21世纪,人们则处于“知识爆炸”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高新技术产业、交通和通信发展等层出不穷,反映在地理教育中所要增加的内容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教学时数和教材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因此,必须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独立汲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
初中地理课标读书笔记 篇7
一是“书”为根本。阅读训练总是以课文为基本物质依托的, 离开课文而进行阅读训练, 无异于使阅读活动变成了飘零的浮萍。
二是“读”为主导。阅读理解的最根本的方法是“读”, 最佳的方法还是“读”, 因此, 阅读活动必须以“读”为主, 让“读”的活动贯穿始终。有了“读”, 学生才有可能“思”、“悟”、“说”、“写”。为了保证“读”的主导地位, 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讲”要适当地控制, 不能喧宾夺主, 而抢了“读”的主导地位。
三是“自”为特色。这里的“自”是指自主和自为。阅读教学以“自”为特色, 就是要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主思考, 独立学习, 形成阅读理解的技能。当然, 这种自主和自为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
四是“能”为核心。这里的“能”是主观能动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放在核心地位,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充分调动自身的智能进行阅读、感知、思考, 主动探究知识, 理解文本, 挖掘文本内涵。
具有以上内涵的“自能读书”在阅读实践中能带来哪些好处呢?
第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满堂讲, 占据了学生阅读的时间,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体现。强调“自能读书”, 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观念, 压缩讲解时间, 给学生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因为“自能读书”的“自”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能”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读”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 “书”突出了文本的基础地位。
第二,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能面面俱“导”, 这样的“导”会让学生失去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机会。教师要把阅读的控制权放开, 给学生一个自由阅读的机会, 让他们的智能发挥作用。教师只是在总体上牵引, 适当的时候设疑答疑即可, 不必在细节上处处设“导”。
第三, 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
初中语文教学中, 对于阅读教学的处理, 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教师预先设计好教案, 然后按教案设计思路引导学生逐段理解, 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往往是教师给出的“现成品”。时日一长, 学生离开教师, 便不能理解文本。“自能读书”则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努力来理解文本, 教师在方法上进行指导, 学生最终自我悟出文本意义。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阅读技能。
第四, 让阅读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往往担心学生自主阅读耽误时间, 因此迫不及待地按照教案逐渐带着学生分析讲解, 结果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法深入, 因为他们少了“读”的过程。“自能读书”强调“读”的核心作用, 需要教师放出时间让学生来读, 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后, 对文本作出特定的理解, 从中逐渐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教学的目的本不是要告诉学生文本内容意义是什么, 而是要通过阅读让学生获得阅读理解的能力。因此,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没有效率, 而“自能读书”的教学方法则能让学生获得相应能力。相比之下, “自能读书”让阅读教学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那么,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自能读书”呢?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
语文教师不能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满堂讲, 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阅读。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才有可能充分理解文本, 也才有可能形成相应的阅读能力。一般而言, 一节阅读教学课中, 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应不少于半堂课, 甚至要达到三分之二才妥。当然, 这些时间不宜集中于一个时段, 最好是按目标进行分解利用。
二、为学生设置略有难度的目标问题
学生的“自能读书”不能漫无目的, 漫无目的的阅读会让一些学生在里面滥竽充数地混时间。为此, 教师要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 让学生的阅读始终围绕解决特定的问题而进行。问题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 让他们“跳起来能摘果子”。
三、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学生限于知识经验水平, 往往在阅读方法上存在缺陷, 这时就需要教师对他们作出适当的指导, 以使他们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上, 教师还要指导他们多次进行运用训练, 以使这种方法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四、促进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阅读教学活动中, 不能让学生单打独斗, 而要让他们学会交流分享, 互相促进和提升。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分别派代表发表阅读收获。如果组间有分歧, 就顺势指导他们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达成共识。这样的交流, 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并提升其综合素养。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 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进行“自能读书”, 从中形成阅读理解的能力。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所提及的“自能读书”, 是指以“书”为根本基础, 以“读”为主导, 以“自”为特色, 以“能”为核心, 强调学生的阅读主体性。这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 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自能读书”过程中形成阅读理解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标,自能读书,阅读理解
参考文献
[1]谭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4 (6) .
学习初中地理新课标心得[定稿] 篇8
在这学期的顶岗实习期间,作为一名八年级的地理教师,我认真学习了初中新《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首先,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这是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其次,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的内容升华本质表现为:关注学生生活发展及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内容。第三,地理教育从实践层面看,在新《课标》中从三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得以升华,其升华本质显得地理教育越加具活力和魅力。地理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一、对于教材新的感受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新课标地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出发,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课程。他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生活,感悟知识。展开一个地理知识内容,首先考虑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知识解决大问题。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注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地理素养,爱国意识,全球性认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式地理教育。
二、对于开放式课堂结构的学习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封闭的课堂是学生活动的唯一阵地,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师预先设计的程序之中,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因而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新地理课程理念要求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张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特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法,开放课堂,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学习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有用的知识,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练动手、动脑能力,初步获得了人生的体验,学得了继续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学会了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这些无疑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三、对于新师生关系感悟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是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教科书中的知识,教师的讲授就是权威的结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慢慢地“消化”,师生之间缺乏合作、互动,相互交流,师生关系是一种明显的不平等关系。
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过程,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是学生,而初中学生往往具有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心理特征,往往不能全面评价自己和别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达到新课程强调的师生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境界,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以实现教育“双赢”。课堂上,以微笑对待每一位学生,允许他们提出任何质疑,哪怕是幼稚可笑的问题,以大海一样的胸怀接纳每一位学生的“邪端异说”,以朋友的身份对待他们的“错误”。让学生在宽容、轻松的环境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总之,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份信任,一份鼓励,一次机会,多给一点关爱,师生间应该建立起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
四、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初中地理课标读书笔记 篇9
这本书是将一些地理常识分类后,详细地进行介绍。本书共分为四个大板块,为我们系统地讲解地理知识。第一板块是自然地理,为我们讲述了宇宙与天体的相关知识,还讲述了气候分类、陆地环境、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知识,响应了现阶段的“低碳生活”,教导我们要保护环境;第二板块为中国地理,这一板块主要是介绍我国的地理概况,例如国土面积、人口、民族、气候、地形等,还介绍了我国的名山大川、地势地貌与岛屿的相关情况,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我的祖国;第三板块与第二板块有些相似,主题为中国旅游,介绍了我国各个地区的名胜古迹,例如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有东方莫斯科美誉的哈尔滨、被誉为人间仙境的蓬莱仙岛,都是我国闻名于世界的旅游胜地;第四板块将范围延伸至世界,介绍的是世界地理,首先介绍与我国相邻的东南亚地区,让我了解了邻国的风情,接着介绍了西亚地区与非洲国家的一些著名景点,比如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有非洲屋脊之称的乞力马扎罗山,使我更清楚地了解了他国的美丽风光,然后介绍的.是欧洲,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美丽富饶的欧洲大陆,也让我知道了世界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其实是欧洲国家,最后介绍的是美洲大陆,有目前世界最富有的国家美国,枫叶之国加拿大,独占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包括一些美丽的自然风光,让人向往。
在这本书中,自然地理是我最喜欢的板块,因为这一板块主要介绍的陆地与海洋环境的形成原因,告诉我们山脉与山系间的区别,丘陵与盆地的特点,地震、海啸、泥石流的形成,让我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了地形与灾难的形成原因。除此之外,在这本书中我还学到了要热爱科学,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解决问题。
因此,我认为我们中学生应该培养对科学的兴趣,热爱科学,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科学知识,还要学会在大自然探索。想要热爱科学,首先必须与大自然接触,并且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要学会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不会退缩,发现在大自然中隐藏的知识,最后用科学的手段来解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在历史上,有许多为了科学事业而牺牲自己休息时间的工作者,他们不管有没有取得成功,都是值得敬仰的。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是当中的代表,他从小就热爱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他辍学打工,更换了许多职业,也因此接触了比常人多的东西,习得了比常人多的知识,再加上他丰富的想象力,在他的一生中,发明了一千多项有用的发明,使人类的科技前进了一大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王”,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敬仰。
初中猎人笔记读书笔记 篇10
屠格涅夫出身于俄罗斯奥廖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母亲就是一位农奴主。这使得他自幼就亲眼目睹了农奴主的凶残专横,心里产生了对农民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猎人笔记》是屠格列夫的成名之作,是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全书共有二十五篇故事。而每当你读完一片故事之后,你会有另一番的体会。
星星点点,屠格涅夫对于景色的描写看似不经意,但却处处显得那么真实而富于动感:夜气未散的森林清晨,星空穹隆的沉默草原,空气中饱合苦艾的新鲜苦味和荞麦甘香,桦树笔直金黄,白色尖顶教堂,小屋里闪着燃烧柴火的红光,门后传出带着睡意的人声……难怪托尔斯泰会说:“只要他描上三笔两笔,自然景物就会冒出芬芳”。在作家的笔下,俄罗斯的乡村,“缓坡小丘的长长坡面上,葱茏的黑麦正轻轻地泛着涟漪,几片云朵投下的淡淡阴影在它上面缓缓地移动着。远处森林郁郁苍苍,池塘波光潋滟,村庄橙黄闪亮,成百的云雀忽地飞起,歌唱着,又急速落下来,伸长脖子,停在土堆上……”这才是真正的俄罗斯,任是由人们怎样的添改或者美化丑化,历史可以改变,黑白可以颠倒,唯独风景实实在在,它不声不响,就在那里。原始风貌下的俄罗斯给人以梦幻的遐想,这是真实的俄罗斯,屠格涅夫如有神助,三言两语,一幅俄罗斯乡村油画就这样映入我们眼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然而真实的不仅仅是美景,美景下掩映的是在农奴制度下过着悲惨生活的农民们。在书中,屠格列夫用自然婉转的笔调,平淡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的农民们在农奴制度下的那种无奈的、被剥削的悲惨生活。
《猎人笔记》的中心思想便是反对农奴制。这种思想倾向不仅表现在对地主阶级的揭露和批判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农民的才能和精神世界的赞美上。
佩诺奇金是书中刻画得最出色的地主形象。此人受过“良好”教育,颇有“文明”风度。但他表面上客气,实际上奴仆们稍有不周,便会受到严厉惩罚。其他的地主有的蛮横地抢占他人的土地,如“猎人的祖父”;有的精神空虚,变着法折磨农民和家仆,如科莫夫;还有的专门设立“办事处”,通过一批爪牙管理农民,如女地主洛斯尼亚科娃。农民们在这些乖僻的地主管治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仆人菲多尔忘了把酒烫热就受到严厉惩罚,而地主斯捷古若夫待人热情却因为近邻的农家有几只鸡跑进了他的花园,他便大喊大叫,不仅把鸡加以没收,还要抓住那个进来赶鸡回去的小姑娘鞭打一顿。更可悲的是,这些奴仆不仅仅收到身体上的鞭挞,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彻底奴役,以至于《两地主》的仆役瓦夏在被打以后还在为自己的主人辩护,说“主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打人的”,认为自己该打。
然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篇《利戈夫村》,作品中主要刻画了弗拉季米尔与苏乔克两个人。佛拉基米尔深受当时社会风气毒害,对上层阶级奉承献媚,歧视下层人民,对不如他的人讽刺挖苦,是一个可怜而又可悲的人物。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苏乔克,他出场已是六十左右的老人“光着脚丫,衣衫褴褛,蓬头乱发,外表像丢了饭碗的家仆”,声音“疲惫而微弱”,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他的生活经历早已教会了他服从。一生被卖六七次,仅仅是作为土地的附带品而被卖出或被继承。职业是不由他选择的,厨师、车夫、戏子、船夫……一切只能随着主人的好恶而定。面对主人公的问话,苏乔克回答毕恭毕敬。丑恶的一切已把他对生活的期望值挤压到了动物的层次“有口饭吃,就谢天谢地了”。更别提别的“人”权了。封建农奴制的怪癖的女主人终身未婚,她就不允许所有人结婚。可怜又善良的他祝她“进天堂”。
这样的他当然是没有反抗能力的。当船最终于因为不堪重负而坠入水里时,叶儿莫莱没有责怪自己为了抓一只死鸭子而使船倾侧并最终导致船的沉没,首先训斥的是苏乔克。而苏乔克只是回答“都怪我”。是的,他只知道服从,他还会辩解吗,他还有思考的能力吗?
当最后返回岸上时,另一名马车夫请苏乔克吸引,精疲力尽的老头苏乔克“猛吸一口烟,以致感到恶心,他又吐痰又咳嗽”,样子却“相当满足”。看来让人心酸不已。也许对于他来说,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就是一种满足,健康是他们考虑不到的,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样子是他们从来就不知道也无法去享有的。
悲惨的境遇与如花的自然风光结合在一起,越发显得凄凉。但是,尽管在这样的环境下,屠格列夫笔下还出现的一系列富于才干的农民形象,使人们似乎看到了农奴制下的俄罗斯的希望。《霍里和卡利内奇》中的霍里和卡利内奇,一个勤劳自信,一个热情浪漫。《美丽的梅恰河畔的卡西扬》中的卡西扬纯真善良,头脑聪明,善于思考。《歌手》中的雅可夫具有非凡的艺术天赋。这些优良的品质出现在农民身上,既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体现了屠格涅夫追求“真实”的创作态度。
读完这本书,我脑子满满的都是“不公平”三个字,当然在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地主们身上穿着绫罗绸缎,农奴们则要每天穿着整洁的“制服”为的是给主人争面子。地主们衣食无忧,而农奴们则要起早贪黑为挣得面包而干活。地主们的餐桌上都是山珍海味,而农奴们则是有了上顿没下顿,只有到过节才能讨到馅饼。地主们常为一点小事打骂农奴,而农奴们只能吞声吐气,连声诺诺……
合上书本,默默地品味这深刻的一段,不免深有感触、深有收获。仔细联想心在,不得不说,中国的旧时的封建奴隶社会,与这有的一比。封建的剥削领平民百姓生活困苦,而奴隶更是苦不堪言。一日为奴,世代为奴,这就是农奴制度中最大的不幸。而思想上的压迫残害,使得人们奴性增长,懦弱怕事。真正想要反抗的人却很少。然而在这个背景之下,那些作者笔下聪明能干的农民却为这个黑暗的社会脱下一束希望之光。
幸好我们国家并没有因此而越走没落,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国家越加富强,重视教育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思想的困固,然而直到国家发展到现在,在教育、在社会风气上却不能完全摆脱“恶习”。
不得不承认在现今的中国,仍然存在着这种“奴性”,怕权、怕势。多少人因为维护祖国利益而挺身而出;多少人会为了祖国的尊严或自己坚信的信念遭到侮辱时而不惜牺牲自己挺身而出?又有多少高官会遵纪守法,做好自己的本分?
中国特色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们只顾着埋头读书,埋没了学生应有的创新天分、埋没了学生应有的理想,把学生培养成学习机器而不是社会人才。
这我有不得不想起一个国家——日本。日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敌人”,然而,他们的学生却有着比我们学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品质。日本的学生总是充满自信,总是热血沸腾,他们不会因为一次成绩的不合格而情绪低落,自暴自弃。而我们中国的学生似乎有一种肩负着很重的压力,总被试卷的分数所制约。中国的学生让人看上去总有一种“书呆子”的感觉,似乎我们只应该永远戴着一副书生镜,永远只应该对着课本和试卷埋头苦读,照本宣科。似乎只有这样中国的孩子才有出路……
初中读书笔记 篇11
随风而去(第一遍)
美貌真的很重要吗?自私自利,甚至把爱情当工具的斯嘉丽赢得了那么多人的爱,连同样自私的瑞德也被她吸引。而斯嘉丽之所以迷恋阿希礼,也是因为阿希礼的美貌。瑞德对斯嘉丽的爱那么深沉,玫兰妮对大家的爱那么无私,可这种爱直到失去后才被斯嘉丽所明白。但这时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斯嘉丽也因为自己的执迷不悟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永远的失去了自己所爱的和爱自己的人。
那就让这一切都随风而去吧!毕竟“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情恨皆怅然(第二遍)
第二遍读完,玫兰妮的形象发出了灿烂的光辉,因为她的一生都在爱别人。她的心中只有爱:她爱阿希礼,她爱斯嘉丽,她爱瑞德,她爱孩子们……她爱周围所有的人,唯独没有爱自己。因此,她处处维护斯嘉丽,尽力帮助瑞德,甚至冒生命危险去怀孕,结果因难产而死。
有趣的是,直到她死后,斯嘉丽才明白她是那么离不开玫兰妮的友情和爱。也直到此时,斯嘉丽才看明白阿希礼对玫兰妮是那么依恋。而我也直到此时才明白,原来美貌只不过是一见钟情的资本,而真爱必由真心来换取。
只是当一切都已不再,唯有满腔的情恨,却也只能化作满怀的怅然了。
好好活着(第三遍)
斯嘉丽从对塔拉从不屑到无限依恋的转变,是一个女人逐渐成熟的过程。当她对着上天发誓再不让自己挨饿,也不让家人挨饿时,她迈出了好好活着的第一步。她顽强、勇敢、坚强、果断,但她却仍未明白,想要好好活着,还得学会爱人和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亚特兰大城的重建,那些能生存下来的人们,都尽力的让自己好好活着。好好活着,就要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绝不对已失去的东西做过多的缅怀和挽留,更不能让自己永远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当中,而是只能向着明天努力奋进。好好活着,更要明白爱人的道理,因为只有爱别人,才能真正地被人所爱。
随风而去的世界
玛格丽特用带有怀旧色彩的笔调,真实的描写了美国战前南方种植园的生活。那种生活平静祥和,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平静。然而一场战争让南方种植园毁灭殆尽。我想:即使没有书中人物可歌可泣可悲可怜的爱情因素,仅凭作者对战争及战后人们重建家园的描写,《飘》也足以在美国文坛立足了。
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特别立体,尤其是对斯嘉丽。真的不能不为她而震撼,这可不是位一般的女人:她可以为报复情人而嫁人;也可以为救塔拉而抢妹妹的情人;还可以为钱嫁给瑞德;为了生活,她放下身段带领家人下地干活;为保家产,她甚至可以杀人。为了生存,为了活的更好,几乎没有什么是她不敢做不能做的——好一个乱世佳人,好一个乱世中存活的勇者。她既聪明又愚蠢,她聪明,因为她能得到几乎她想要的一切;她愚蠢,因为直到她失去后才明白自己到底爱谁,可那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瑞德,敢爱敢恨,爱就争取,恨就明说,绝不为身份及面子而对不起自己的心;他聪明睿智,还没打仗,他就能明白南方必输无疑;他又其傻无比,当爱上斯嘉丽后,便执着十年。他自私,能利用一切条件为自己谋利;而他也无私,当他看见家园涂炭,便抱了生死未卜的心加入到了已经溃不成军的南方军队。他爱斯嘉丽爱的深沉,为了得到她甚至不惜以财诱惑;但他发现自己的爱已被消耗殆尽后,便毅然决定离开。
富有同情心、善良而又温柔的玫兰妮,总能在关键时刻表现出镇定、坚强和勇敢。当人们指责斯嘉丽不为查理守孝时,她支持斯嘉丽;当人们指责瑞德说南方军队时,她敢于邀请瑞德到家里来,甚至不惜反对长辈;斯嘉丽杀人,她也拿出了军刀;当人们指出斯嘉丽和阿希礼之间不清白时,她是那么坚强又果断的捍卫着斯嘉丽。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是那么善良,从未去想人会有坏心和私心。所以,大家都喜欢她。长辈喜欢她,同辈喜欢她,孩子喜欢她,甚至连妓女都喜欢她。
初中读书笔记 篇12
主要人物:阿尤纳斯教授、康塞尔、尼德、尼摩船长
故事梗概:
海洋最近频繁出现的“怪物”搅得人心惶惶,阿尤纳斯教授和他的仆人康塞尔,以及一位职业捕鲸手尼德受邀与舰队一起去探索这只所谓的“怪物”。一次事故使三人落在了“怪物”身上,这才发现,原来这所谓的“怪物”是一艘潜艇---鹦鹉螺号。三个人跟随鹦鹉螺号的尼摩船长一起探索海洋的秘密,他们跟随尼摩船长从太平洋出发,经过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等等,航行足足有两万里,在这之中,他们到了最远的极地,到最深的海沟,看见最大的珍珠,当然还经历了最惊心动魄的冒险,吃人族的围攻、同鲨鱼进行搏斗、遭遇冰山封路、受到章鱼的袭击等。最后,由于阿尤纳斯教授不满尼摩船长的复仇行动,在尼德的带领下,阿尤纳斯教授、康塞尔逃离鹦鹉螺号,而鹦鹉螺号消失在巨大的漩涡中…
好词好句:
【好词】
无休无止沸沸扬扬一片哗然争先恐后议论纷纷一言不发不苟言笑一惊一乍烦躁不安咬牙切齿跃跃欲试斗志昂扬怒目圆睁东倒西歪沉甸甸精疲力竭波涛汹涌无声无息大发雷霆彬彬有礼黑黝黝津津有味固若金汤不屑一顾
凝视宁静奇异景象兴致勃勃飞来飞去焦躁不安毛骨悚然亮闪闪暴怒惨不忍睹抽噎阴沉沉
【好句】
①据说“海怪”呈细长形,比巨鲸大的多,根据见过它的人估计,“海怪”足有100米长,简直令人难以相信!它不时发出很强的磷光,移动起来速度极快。
②火炉里煤炭烧得通红,鼓风机呼呼地踹着出气。船速明显地又快了不少,时速达到了19.3海里。
③大海风平浪静,晴空万里,没有一丝雾霭。极目远眺,一片茫茫,唯有鹦鹉螺号静静地浮在海面,犹如婴儿躺在母亲的怀抱中。
④一大群色彩斑斓的箭鱼游来游去,金黄色的斑点在灰暗的漩涡里熠熠闪光,箭鱼中间有鲻鱼穿过,犹如迎风飘展的旗帜,还有双层黑线的海绯钱鲷鱼,背部带斑点的虾虎鱼,身上蓝色、头呈银白色,娇美无比的琉璃鱼,等等。
⑤各种各样的贝类,软体类动物散布在柔软的沙滩上,将海底装扮成花园一般。我们头顶的上方是各种各样的水母飘荡着,恰似仙女撒下的朵朵鲜花。
边城初中读书笔记 篇13
《边城》是一部反映湘西民情的中篇小说,它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主要是通过描述女主人公翠翠与少男傩送的纯情之爱,来揭示一种源自湘西古朴原始的“爱”与“美”。这种爱与美在小说中,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之举,更没有附加铜臭的权钱交易,相反小说所表现的男女之情正是古朴原始乡村孕育而生的自然恋情,它青春、阳光、清新、健康,犹如阳光下爱情的花朵,晶莹透明。
纵观小说描述的不仅是唯美的恋情,更有祖孙、兄弟之间的挚爱亲情,还有处在整个边城各个角落人们之间的一种善良互爱之情,这些爱与情不正是如今我想看到的人类最高尚的心灵之美吗?
【初中地理课标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初中地理新课标湘教版11-16
地理新课标培训心得08-30
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12-07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教材07-28
新课标读书体会07-25
数学新课标读书体会10-28
新课标初中语文06-11
新课标初中学生11-20
新课标初中英语听力05-14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