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及问题建议

2024-07-11

现状及问题建议(精选12篇)

现状及问题建议 篇1

摘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我国技术转移工作已经初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近年来, 我国技术转移的法律制度框架逐步形成, 技术成交的规模和质量明显提高,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正在快速推进。然而, 技术转移法律体系不健全、高端技术经纪人才极为缺乏、多数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不足等问题, 也在制约着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因此, 必须通过加强政策环境和法规体系建设、加快高端人才培养、改革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方法、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贷款补贴等方法, 来加速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技术转移体系是连接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桥梁和纽带, 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转移体系完善与否和功能强弱, 成为制约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对我国技术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进一步提出了促进我国技术转移发展的建议。

我国技术转移的现状

总体看来, 我国的技术转移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已经初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特别是2007年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实施“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以来, 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

技术转移的法律制度框架逐步形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转移是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985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开拓技术市场, 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 对我国技术转移的基本制度和框架的建立起到了关键的奠基作用。其后相继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法律以及有关部门的规章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技术市场条例》等, 也在不断充实着我国技术转移工作的法律制度和框架。“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开展以来, 技术转移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明显加快, 技术转移的法律制度框架逐步形成。一是为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 国家科技部制定了《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 对技术转移机构的功能和业务范围以及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评定与管理、扶持与促进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 为引导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制定了《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对示范机构的评价和考核。二是加大对技术转移的税收优惠力度。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 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 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 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而在此之前, 企业技术转移所得享受税收优惠的标准是30万元。

技术成交的规模和质量明显提高。据统计, 我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在开放市场初期只有7亿元, 到2007年达到2 226.51亿元。我国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 000亿元用了17年, 但从1 000亿元增长到2 000亿元只用了4年。据《全国技术市场统计简报》公布, 2007年全国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20 868份, 同比增长7.00%;成交总金额2 226.51亿元, 同比增长22.00%;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百万元大关, 达到101万元, 同比增长15.00%。2008年全国技术市场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26 343份, 成交金额2 665亿元, 分别较2007年同期增长2.50%和19.70%;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由2007年的101万元上升到118万元。2008年, 北京技术市场共转让技术52 742项, 占全国技术交易合同数的24.41%;成交额1 027.22亿元, 占全国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的38.47%。2009年, 受金融危机影响, 北京市1—9月份成交的技术合同为31 605份, 比2008年同期下降3.61%;成交额达到898.14亿元, 同比增长15.00%, 其中, 技术交易额676.60亿元, 增长19.60%, 占技术合同成交额的75.33%。上海市2009年1—7月份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为14 690份, 同比增长9.00%;成交额为272.98亿元, 同比增长19.50%;平均单项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85.83万元, 比2008年全年平均单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9.80%。可以看出, 无论是全国还是地方, 我国技术成交的规模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快速推进。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第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已建成大大小小的技术市场近百个, 其中包括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北方技术交易市场等10个国家级常设技术市场;依托国内重点大学、科研机构的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10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69个;专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中介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1 532家;各种技术贸易机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6万多家, 从业人员达130万人。国内技术转移服务组织已初具规模, 且在继续壮大。尤其是“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开展以来,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建设发展迅速。一是建立了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8年8月7日, 国家科技部确定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76家机构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9月24日, 又确定了太原技术转移促进中心、武汉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58家机构为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到目前为止, 获得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认定的单位已有134家。二是区域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发展迅速。在已有的长三角、东北、环渤海、北京等技术转移联盟的基础上, 济南都市圈、上海、广西、珠三角等技术转移服务联盟相继成立。三是创新驿站建设开始起步。创新驿站网络是欧盟大力支持的跨国技术转移、国际产学研合作和协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计划。目前, 该网络已包含了遍布于33个国家的71家创新驿站。创新驿站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规模最大和效果最好的技术转移网络之一。2007年5月, 国内首家创新驿站“青岛创新驿站”在青岛技术产权交易所揭牌成立。上海青浦、浙江德清等创新驿站也相继建立。

我国技术转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技术转移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技术转移体系却一直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技术转移法律体系不健全、高端技术经纪人极为缺乏、多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不足等问题, 制约着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

技术转移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虽然制定了许多与技术转移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和规章制度, 初步形成了技术转移的法律制度框架, 但从政策实施的情况看, 法律体系不健全依然是制约我国技术转移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现有的关于技术转移的相关法律和规定还处于分散状态, 缺乏一个国家层面的、专门针对技术转移的、系统的法律文件, 导致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分工、产权的归属都不能明确,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二是新的技术转让税收优惠政策仅仅针对技术转移方, 而对技术受让方和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支持并不明显, 无法有效调动吸纳技术企业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积极性, 尚不能有力扭转我国目前存在的“巨大的科技资源不能转化为经济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局面。

高端技术经纪人才极为缺乏。与普通的商品交易相比, 技术转移的复杂性更大、风险更高, 对技术经纪人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一个优秀的技术经纪人, 不但要懂技术, 还要会管理、善协调, 是一个同时具备技术专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 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多是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而在我国, 目前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大多是经验型人才, 并不具备复合型人才所应具有的条件。据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介绍, 在我国目前130万人的技术中介队伍、5万个中介机构中, 真正经过认证的人才少之又少, 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高端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这已成为影响技术市场发展的瓶颈, 对国家技术转移工作的不利影响越来越突出, 影响技术转移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发展。

多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不足。技术转移的主要风险在于, 自主创新的成果最初只是不成熟的创意, 要变成成熟的技术或市场接受的产品, 需经过实验室、中试、产业化、市场化4个阶段。据报道, 我国目前每年取得科技成果3万多项, 在生产中稳定使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不足20%, 最后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 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0%。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转移需要的是成熟的、产业化的技术, 而我国很多的技术成果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没有完成中试, 不具备产业化的基础条件。造成技术转移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更加关注技术的先进性, 对技术的产业化关注不够, 技术产业化动力不足;二是多数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受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的制约, 无力完成或不愿从事科技成果的中试工作, 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孵化能力不足, 使得许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

促进我国技术转移发展的建议

加强政策环境和法规体系建设。一是在系统梳理现有的关于技术转移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考虑我国技术转移发展的客观要求, 尽快制定和发布国家层面的、专门针对技术转移的法律文件, 明确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服务机构在技术转移中的权利、义务和利益关系, 合理分工, 提高效率, 保护知识产权, 保障企业具有平等、有效获得技术的机会。据悉, 由国家科技部负责起草的《国家技术转移促进条例》初稿已经完成。二是加大对技术受让方和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财政和税收支持力度, 鼓励地方政府设立“技术转移服务专项资金”, 支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做大做强, 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加快技术转移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建立技术转移方向的高学历教育体系。按照技术转移工作的内在要求, 科学设置课程和培养方案, 开始技术转移方向的研究生教育, 培养具有技术创新管理精神和能力、国际化、复合型、高层次的技术转移专门人才。据悉, 北京工业大学已经在2008年开始招收技术转移方向的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 开启了国内招收技术转移硕士研究生的先河, 为建立我国技术转移方向的高学历教育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二是积极组织各种技术转移研修班, 作为非学历教育以补充技术转移人才的缺乏。三是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相关的职业和岗位资质认证制度, 鼓励各地开展技术经纪人资源的管理, 推动环渤海、长三角和其他经济区域经纪人的资质认证, 大力提高技术经纪人的专业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一是改革目前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员的考核评价方法, 不仅要看科研成果的先进性、论文的数量, 还要将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情况作为硬性考核指标, 以便使科研人员更加关注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 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二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贷款补贴等方式, 支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独立或者与企业联合建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 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

现状及问题建议 篇2

一、非税收入征管工作

非税收入与税收一样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按照非税收入的来源可分为:(1)行政事业性收费25项:居民身份证工本费、诉讼费、公证费、社会抚养费、人防费、不动产登记费、城镇垃圾处理费、环境监测服务费、测绘费、河道采砂管理费、卫生监测费、预防性体检费、殡葬收费、婚姻登记证书工本费、职业技能鉴定费、考试考务费、公路路产损坏赔偿收费、水资源补偿费、非刑事案件财务价格鉴定费、水土保持补偿费、非刑事案件物证鉴定费、计量收费、委托性卫生防疫服务费、机动车驾驶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培训费、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岗位培训考核收费;(2)政府性基金4项:公共租赁住房资金收入、土地出让价款收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污水处理费收入 ;(3)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6项:利息收入、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其他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专项收入8项:排污费收入、森林植被恢复费、水资源费收入、草原植被恢复费收入、采矿权使用收入、采矿权价款收入、广告收入、育林基金收入;(5)罚没收入8项:公安罚没收入、法院罚没收入、工商罚没收入、食品药品监督罚没收入、卫生罚没收入、交通罚没收入、审计罚没收入、其他一般罚没收入。另外,还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经营服务性收费、教育收费及医疗收入,总计涉及收费单位117家。

2016年,严格执行“限量领购、核旧领新”和票据台账制度,严把非税收入票据购领、使用、核销等关口,充分发挥“以票管收、以票促收”的作用。对新申请办理《财政票据准购证》的单位,严把审核关口,严格票据供给制度。完善票据管理制度,建立票据登记台账,实行领购票据“双向签字制”。

全年手工开具一般缴款书17000张,预算拨款凭证465张,办理现金业务102笔。从省财政厅领回农村合作医疗收费票据11万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票据6万份,居民养老保险票据10万份;去市局领取门诊收费票据100万份,手工住院票据1000本,机打票据6万份,统一收费票据7000本,行政往来结算票据7000本,住宅维修票据3000本,车辆规费票据10000份,罚没票据1000本,村镇往来票据10000本,领票的时候亲自装卸,同时核销这些票据,交旧领新。换发新版票据准购证195本。

二、非税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税收入数额大,征收主体多元化,管理难度较大。2016年,非税收入完成3.41亿元,占大口径收入7.05亿元的48.4 %,非税收入在整个政府收入体系中的地位由“拾遗补缺”演变为占据“半壁江山”成为与预算内收入、税收收入并驾齐驱的财力资源。现行地方收费主体主要有地方财政部门、交通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公安、司法、城建、环保、教育等管理部门。每个部门都有收费名目,而且一个部门收取多种费,同时管理上职权分散,存在一方委托另一方代为收费现象

(二)个别部门票据管理有漏洞。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已有时日,至今仍有部分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票据管理不规范。非税收入票据主要使用的是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且通过县级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但国土等一些部门的专用票据则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管理,这些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取票据后,不到财政部门登记、核销,直接使用这些票据收取非税收入,虽然要求到财政部门备案,但往往备案不及时,财政部门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使这部分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

2016年,县妇幼保健院上缴非税专户的医疗收入11.47万元,根据领购的3万份门诊收费票据和住院票据来分析,没有做到应收尽收。县医院与中医院涉及的医疗收费数额较大,每次申领的门诊收费和住院票据数量也多,虽每月都向非税专户上缴医疗收入,但是无法确定是否做到票款同行。

三、完善非税收入征管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做到依法征管。非税收入征收项目多,覆盖面广。由于存在对非税收入概念认识不到位,对非税收入的财政性质缺乏理解,导致非税收入征缴管理中问题时有发生。因此建议,加大对非税收入征缴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发挥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宣讲非税收入征缴政策、法规和制度内容,着力提高各部门、各单位及普通大众的关注度和认知度,明确非税收入是与税收收入同等重要的国家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非税收入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由此提升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按章办事、服从监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一是建立科学的非税收入测算机制。财政非税收入征管部门要在掌握非税收入政策、项目、标准、范围及其变化的前提下对本级非税收入进行科学测算,制定切合实际的预算任务在预算编制环节上实现政府非税收入“应收尽收”。近日,通过与各单位财务人员沟通交流,对2017年非税收入收缴情况进行了预算,估计今年非税收入有9704.52万元,比2016年3.41亿元减少2.43亿元,下降 166.5 %,主要是土地出让金、公安罚没收入、人防费等有所减少。

(三)严格非税收入收缴程序,完善相关制度。全面推行非税收入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制度。除按要求实行委托银行代收的收费、基金、罚没收入外,对其他非税收入按照有利征收、方便缴款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征收方式,随税收征收的各种附加仍由税务部门代为征收,收入数额大或征收对象在城镇的统一实行委托银行代收,零星的非税收入或不具备委托银行代收条件的由财政部门委托征收单位征收然后由征收单位按规定要求汇缴到非税收入专户。同时,在非税收入征收过程中必须严格加强票据管理,健全财政票据监管制度,实行票款分离、罚缴分离,严禁白条收费和无票收费,真正实现以票控费的目标。各部门、各单位征收的非税收入必须全额缴入非税收入专户。

目前,非税收入征缴已逐步实现业务监管网络化。但由于非税收入征缴涉及单位多,要将财政、执收单位、代理银行、缴纳单位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还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严重制约了非税收入绩效管理的开展。因此建议,逐步建立执收单位与代征银行、代收单位及缴纳单位的网络建设,开发数据平台,开放导入接口,建立动态监管模式,以便执收单位随时掌握征收基数、应征数、入库数、欠缴数等基本信息,实现业务管理与监督检查信息共享,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现状及问题建议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梦想,还需要攻克诸多难关,其中“三农”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最薄弱环节,从根本上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资源均衡配置,特别是资金要素均衡配置问题。因此,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造成农村金融服务制度不健全、风险监管不力、规范性差、受众群体偏少、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和农户创业的可及性尚未发挥。因此,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拓宽视野,转换发展思路,打破农村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探索适合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是要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发挥农村金融基础性作用。因此探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状况,是提升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特别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找到一个适应我国当前“三农”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怎样建立起和完善好农村金融服务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本研究通过分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现状,剖析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问题,并提出推动北京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的农村金融支持政策。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农村金融服务的特征

农村金融和其他金融活动有共的特点,但是由于它对于农村经济领域服务的特殊性,从而决定它有自身的特征:一是,农村金融所用是信用的手段。主要表现为融通资金余缺的信贷活动。货币用偿还、增值为条件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让渡的过程;二是,农村金融的活动领域是在以农村为条件的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对于“农村的”鉴定为农村经济服务的,而不单纯的是在农村这个地理空间上。所以,凡是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信用活动,通过信用手段将资金归集,并有偿使用;三是,农村金融运作的实体是资金。资金形式一方面处于职能形态在循环周转中的资金,其次为处于潜在形态闲置待用的资金;四是,农村金融所融通资金的表现形态为货币,而不是用实物形态存在的资金,也不包括生产所用的实物资本。

2.2 农村金融的相关理论

农村金融及服务有很多理论,主要有农业信贷补贴论(Subsidized Credit Paradigm)农村金融市场论(Rural Financial Systems Paradigm)等。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及意义

农业信贷补贴论又名农业融资理论,主要观点是:为了缓解并摆脱农村贫穷落后的窘迫,从农村外部引入资金是关键路径。从外部引入资金,并建立起一个系统的非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的分配。依据这条理论,为了缩短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距离,农业的融资利率必须要比其他产业的利率更低些。而且为了减小因为高利的民间金融会阻碍农业的生产与发展现象的发生,政府必须进行干预。

理论意义: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或商业银行,将大量低息政策性资金注入农村。构建一个有效率、自立的农村金融体系来说,最好的方式是设立一种可以持续不断发展进步的金融机制,主张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投资功能。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及意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渐渐取缔了农业信贷补贴理论。该理论将重点放在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否决了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干预与支配。该理论与农业信贷补贴观点不同,认为:

(1)农村欠缺发达地区和农民同样拥有着储蓄的能力,不需要引入外资;

(2)人们因为利息太低而减少了向金融机构存钱的欲望,从而抑制了金融的发展;

(3)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的局面的产生是由于农村资金的机会成本较多,因此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显而易见的。

(4)运用资金的外部依存度过高,致使贷款的回收率降低。

理论意义:让中国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挥其职能,储蓄与信贷市场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为了激励储蓄,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是必然趋势。

上述两种理论观点完全相反,农业信贷补贴理论主张政府为主导的完全垄断市场,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则主张抛开政府行政干扰的完全竞争市场。在当前中国农村金融体制相对落后,农村经济千差万别的现实情况下,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资金按照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

3 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3.1 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经历了多次改革,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单一的政府主导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开放初期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到市场经济建立后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3.1.1 计划经济时期农村信用合作社单一主体服务:1951-1978

建国初期,在政府大力提倡和政策推动下,农民投入信用合作社,实施民主化管理,为恢复战后农村经济起到很大作用,到1957年,全国80%的农村建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初步建立。1958-1978年,农村金融服务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nlc202309022008

3.1.2 现代农村金融服务探索阶段:1978-1995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确立,农村地区也加速了货币化和市场化的进程,而金融也在为农村的发展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等在农业领域逐渐发挥主导作用,1993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以信用合作社为基础,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1995年,初步形成了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

3.1.3 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1995-至今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提供动力,1996年,国务院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激励探索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多种农业金融支持服务。2000年以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股份制改革,扭转了其产权不清晰、责任不明确、经营范围单一的被动局面,2003年,农村金融服务变被动为主动服务,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为目标,迎来农村信用社银行商业股份制改革的热潮,形成了多元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见图1.1数据。

3.2 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3.2.1 农村借贷风险剧增

随着网络支付和P2P融资的发展,很多借贷公司将农村居民作为借贷融资的攻克对象,有的通过情感联络,将亲人包括:亲情、友情、在内对象作为的投资人,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因素。因为这种担保基本靠的是信誉,一旦资金链断裂,或者对方否定了这种利益关系,发生跑路现象时,往往借方会血本无归,而且投诉无门。农村居民淡薄的金融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经不起高利息的诱惑。因此人们不惜铤而走险试一试。这也造成了民间借贷坏账拼拼发生,连绵不绝的现象。

3.2.2 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服务功能弱化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相继出现了一些跨地区交易的现象。因此,一些农户对金融服务的实时性和专业性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标准。但是目前农村机构往往只是提供最基本的存贷业务,业务网点少,难以满足农村市场快速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

3.2.3 农村信贷市场抵押品不足,农户贷款难

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的住房又缺乏流通的价值,这导致处于弱势的农民因缺乏必要的担保物而贷款难。并且商业银行作为商业机构,利润追求自然是经营之道,在风险不可控,抵押品不足时,银行为降低自身风险而不愿贷款给农民。农民因没有充足资金,而停止了一切活动。

4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4.1 创新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了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相匹配,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强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系统的覆盖率等。鼓励金融机构将信贷、互助、抵押、保险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拓宽金融支农渠道。

4.2 政府应加大财政货币政策的扶持力度

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又相对滞后,这致使农民相对贫穷,所以在从事金融活动收益相对较低,也因此许多金融机构不愿涉足农村。所以政府有责任介入,在财力上扶持农村的同时,营造良好农村金融市场氛围,引导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4.3 加快农村产权流通市场,解决信贷市场农民贷款难的现象

农户贷款难、担保难的首要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担保物。为了解决农村抵押品不足贷款难的现象,需要不断扩大担保物的范围。政府可以考虑在区县范围内的认证房屋及土地的产权问题。突破对农村宅基地上的房产、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限制,将这些价值化,从而实现其流通的价值。

4.4 规范和引导非正规金融发展

放开对民间非正规金融的限制,包括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基金会、民间借贷、互助会等,承认这些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合法性,并允许他们在其发展。这些机构受到政府监管少,可以有效全面的发挥“支农”的作用。但是要由政府进行规范和引导,逐步将这些非正规金融纳入金融监管行列,使农民权益得到保障。这个举措不仅直接扩大了针对服务“三农”的金融体系,而且可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单一垄断的局面,这种良性的竞争可以提高各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从而使金融服务得到改善。

5 研究小结

在完善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中,要将政府职能充分的利用起来,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及配套设施的支持力度,深化金融机构内部改革,积点成面,以达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然,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只有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政府合理补贴,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平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J].新长征,2015(12).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2012(22).

[3]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财新网:http://www.caixin.com/2015-10-29/100867990.html.

[4] 姚作汀.浙江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研究[J].农村改革与发展,2010(04).

[5]何广文.农村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35-50.

[6]祁敬宇.浅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一体化问题[A].北京两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2011.

[7]李特军.中印农村金融体系比较[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邓晓霞,2011,155-157.

[8]王建新.探析国外农村金融的特点及我国的启示[J].市场参考,2010(01).

作者简介

汪连新(1971-),现为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财。

何逸(1994-),现为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大学本科在读学生。

作者单位

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 北京市 100101

儿童用药安全问题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4

1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其独特的生理特点, 决定了儿童用药的特殊性。

(1) 儿童体液占比较成人大, 新陈代谢旺盛, 对水和电解质代谢的调节能力差, 如使用影响水盐代谢、酸碱平衡的药物将会比成人敏感, 也更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儿童具有独特的消化特点。儿童的胃酸分泌水平较成人低, 低胃酸会减少对弱酸性药物的吸收, 或增强对酸不稳定药物的吸收。

(3) 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肝酶分泌不足或缺乏, 肾脏清除率低, 药物代谢缓慢、半衰期延长, 不合理的儿童用药会对儿童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4) 儿童的血脑屏障功能不全, 药物会通过发育不全的血脑屏障进入脑部, 对某些药物的摄取增加, 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反应。

(5) 儿童皮肤薄嫩, 水分含量高, 对药物的通透性大, 外用药物如不严格控制剂量, 也会引起中毒。

2 我国儿童药物的现状不如人意, 缺少儿童适用的种类、剂型、规格和包装。

国内市场90%药物都没有“儿童版”, 多数是成人药的“减量版”。医生经常面临无药可开的尴尬局面, 儿童用药普遍“成人化”, 用药安全难以保证。

(1) 儿童适用的药物种类稀少。在我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 药物有520种, 850个剂型, 1 400个规格, 明确标注为儿童药物的剂型和规格不到80种, 且主要局限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解热镇痛药。102种中成药中, 只有1个儿童专用品种。成人药品应用于儿童, 且未经过实际临床试验, 未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点, 对儿童的毒副作用较大, 甚至会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2) 儿童适用的药物剂型稀少。虽然基本药物中收录了近80个规格和剂型的儿童药品, 但适合儿童使用的剂型如喷雾剂、咀嚼片、泡腾片、混悬剂、糖浆制剂、透皮贴等很少, 较多的口服药为胶囊或片剂。儿童服药依从性差, 家长常将片剂碾碎或胶囊掰开或溶于水[1], 如此吃药, 不仅剂量不容易掌控, 还真成了“苦差事”。如果是糖衣片、肠溶胶囊或者缓控释片, 更会影响药物吸收。

(3) 儿童适用的规格和包装稀少。儿童用药量少, 用药时间短, 单个疗程使用可能仅需几片或是十几片。合适的规格和包装, 不仅可以保证儿童准确用药、安全用药, 还可以避免药物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如今, 药物说明书中建议儿童的给药剂量往往小于最小包装剂量, 口服药和注射剂都存在这种现象。临床上只能进行包装的拆分, 不仅存在资源浪费, 而且拆分开的药物若长时间置于空气中, 遇光氧化, 遇水受潮, 药物的质和量会发生改变, 疗效也会受到影响。

3 儿童药物的缺乏由多种因素造成。

儿童药物制作要求高、研发成本高、临床试验费用高、利润空间低, 审批过程难等, 都是制约其健康发展的瓶颈。

4 在这个全球性问题面前, 建立规范合理的儿童用药体系尚需时日。

如何尽可能地安全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显得尤为重要。

(1) 给药途径的选择。按照能口服不肌注, 能肌注不静滴的原则。虽然静脉给药具有起效迅速、剂量准确、不受消化吸收影响等优势, 但是在输液过程中, 药物中的微粒、热原、药物本身的毒性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因此, 只有在病情严重或特殊情况下才选择静脉给药。

(2) 给药剂量要准确。在有儿童药物选择的情况下, 不使用成人药。使用药物时, 严格按照日龄、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给药量, 严格按照医嘱给药。医生不能开出小儿酌减的医嘱, 家长更不能靠掰靠蒙来对儿童进行用药。

(3) 药物的选择要合适。因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 应避免使用毒性大、不良反应严重的药物。比如引起耳毒性和肾毒性的氨基糖苷类、引起骨损害的喹诺酮类、引起肝损害的雷尼替丁等。另外, 家长切忌自行使用药物, 如感冒药、退热药, 两者会有些相同药效的成分, 联合使用时会造成剂量过大, 毒副作用增加;或是联合用药时出现配伍禁忌和拮抗作用, 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加大。

儿童用药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关注, 近年来, 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了《儿童国家处方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颁布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孕产妇及儿童临床用药管理的通知》, 举办了国家级的“儿童用药问题”研讨会, 出台了《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等, 以保障儿童基本用药需求, 促进儿童用药安全, 相信“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实现一定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县老龄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5

xx县地处鄂东南,辖有8镇4乡,186个村,11个城镇社区,总人口47.7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县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使老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强老龄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着重提出了“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要求,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充分表明了老龄工作的重要性、老龄问题的严重性和老龄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因此,正确认识我县老龄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对加快老龄事业发展,应对人口结构老龄化,促进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xx县老龄工作主要现状

截止2012年,我县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59430人,约占总人口的12.45%;其中70岁以上的老年人14169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8146人,100岁以上的17人。

近几年来,我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紧紧围绕“六个老有”工作目标,始终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工作方针,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使我县老龄事业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加强、老年人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县老龄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

1、老龄工作机构不断完善。成立和调整了县老龄工作委员会,由分管副县长任主任,卫生局、文化局、教育局、旅游局等21个单位为成员单位,新增成员单位7个,实行成员单位目标责任制,各相关部门职责明确、各尽其责。近几年来,我县着力加强老年协会建设,推进基层老龄工作的健康发展。成立了县老年人协会,老年体协、门球协会、太极协会、木兰协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年人书画研究会等开展老龄工作的组织机构。全县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协同互动的社会化老龄工作格局。

2、老龄事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医疗、生活、服务等方面实施优惠优待,不断健全养老保障制度,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一是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在继续完善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着力推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我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铺开,2012年全县享受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42948人,年支付养老金2856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2443人,年支付养老金4613万元;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城镇退休人员36530人,年领取养老金6575万元,保障了城乡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二是健全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全面推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险制度。2012年,全县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城镇人数99909人,其中退休人员29973人;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老年人数为11.32万人,做到了医疗费及时按比例报销。三是建立城乡社会救助制度。①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有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全县共有23174名老年人享受城乡低保,其中城镇低保老年人20681人,农村低保老年人2493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对符合低保条件、优抚条件的老年人做到了应保尽保式帮助,落实了有关政策。②完善五保供养制度。落实了五保供养政策,目前全县五保供养对象2475人,其中集中供养663人,供养标准每人每年2100元;分散供养1812人,供养标准每人每年1600元,全年支出五保供养金430万元。并注重改善五保老人的生活照料条件,提高农村社会福利院管理服务水平。③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对五保、低保、优抚老人及有特殊生活困难老人开展医疗救助,给老年人排忧解难。2012年,获得城乡医疗救助的老年人达1441人次,投入救助资金265.5万元。④实施因灾倒塌和毁损房屋、危房改造工程。近两年来,县民政局和住建局共为3486户农村困难老人建设和维修房屋,解决了“老有所居”问题。四是认真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①做好老年人优待证的发放工作。近两年来,共办理老年人优待证620个。涉及老年人乘车、就医、旅游等老年优待政策在全县普遍施行;全县4120名城乡老年人持有《湖北省老年人优待证》;各乡镇、县直很多单位每年都组织对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全县65岁以上老年人凭《湖北省老年人优待证》可免费乘坐县内1路和2路公交车。②对10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实行长寿补助优待。按照湖北人民政府第301号令,我县从2007年元月起,对全县百岁老人每人每月发给高龄津贴200元作为养老补助金。对80以上的老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建立高龄补贴制度。③全面提高抚恤优待标准。我县共有316名60岁以上的重点优抚对象中的老复员军人享受到提标优待。县民政局从2011年8月份开始,对年龄在60周岁以上,未享受到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籍退役士兵,按每服役一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每人每月发给10元的补助标准发放老年生活补助。

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是推行形式多样的养老方式。供养和寄养相结合,对“五保户”和孤老优抚对象,按照国家政策分别到农村社会福利院和县光

荣院实行政府供养;对家庭有赡养能力,但无人力照顾的,赡养人交纳一定的住宿费、管理费和生活费就可在养老机构寄养。二是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全县12个乡镇都有农村社会福利院,在以前已改造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7所农村福利院的基础上,2010年,整合资金140万元,支持xx镇福利院新建和xx镇福利院的提升。2011年,我县多方筹集资金50万元,对xx镇农村福利院重点改造,投资100万元新建了县城市社会福利中心及光荣院食堂。2012年,我县筹资200万元,对xx镇、xx镇福利院进行了重建,福利院成了当地的一大景点和亮点。同时,注重整合和利用资源,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完善社会化为老服务设施,修建了xx县城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已成为一所功能完善、环境优美、集养老康复、特殊教育、技能培训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城市社会福利中心,全县集中供养对象生活条件得到整体提高。2012年,县民政局、县老龄办联合在xx镇xx村、xx镇xx村、xx镇福利院三个地方开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工作试点,分阶段全面推进,着力解决农村老年人尤其是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日间生活照料、情感交流、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按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我县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有针对性地对养老服务机构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加强养老服务队伍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建设。四是健全养老服务网络。我县不断发展和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经常性组织青少年、企业职工到养老机构和困难老人家中开展慰问送温暖活动,无偿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4、老年人参与活动平台不断增多。我县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老年人余热,较好地解决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教”的问题。一是加强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建设。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对门球场进行扩建,活动中心建筑面积2957平方米,占地4亩,总投资200万,可容纳700多人活动,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活动环境。全县12个乡镇共设有老年人活动中心或活动室、活动站3个,为老年人养老、文娱、体育、健康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县委、县政府不定期召开离退休干部座谈会,倾听他们对我县发展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县经常组织离退休干部和革命老战士深入各中小学校对广大师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形势教育。同时,开展“银龄行动”,通过高薪返聘和自主经营等方式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经济建设贡献余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县老年人再就业人数约300人,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卫生等领域。三是积极组织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近两年来,县老龄办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协调成员单位为老年人搭建文体娱乐平台,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截止至2012年,全县共有21支老年文体团队,全年参加人数近10000余人;我县老年大学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从原来的舞蹈、书法、木兰、老年保健、音乐、诗词、绘画、太极8门课程,增加到现有的13门课程,15个班,现有学员568名,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县还积极组织老年人开展舞蹈表演、太极拳、乒乓球、书画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比赛活动,为老年人文体健身活动服务。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老年人达到自娱自乐的目的,展示了我县老年人活到老、乐到老和老有所为的精神风采。

二、我县老龄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老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老龄工作机构不健全,事业经费不足,人才队伍匮乏,制约了老龄工作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强调:“老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加强老龄工作干部队伍建设。要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老龄工作干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他们更好地工作,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可在实际上,我县老龄工作机构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有力加强。xx县老龄工作委员会成立于2001年,其办公室(老龄办)当时为副局级事业单位一直挂靠在县民政局。由于体制机制不顺畅,县老龄办在全县各项老龄事业发展中不能真正发挥其牵头作用。2011年,市委组织部、市老龄办联合发文,要求全市各县(市、区)的各乡镇相应成立老龄工作委员会,村(居)委会普遍成立老龄工作协会。由于我县老龄工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乡村二级老龄工作机构成为空白状态,更谈上不上乡村二级老龄事业发展。县老龄办工作经费虽然已列入县财政预算,但县财政往只核拨老龄工作经费1万元,2011下拨2万元,2012也只拨3万元。由于我县人口老龄化呈快速发展趋势,低额核拨的经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老龄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再加上老龄队伍中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老龄事业的快速发展

2、城乡养老保障水平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保障形势严峻。近几年来,国家多次给城镇企业退休人员调高基本养老金,使城镇退休人员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可是我县7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虽然我县去年已按照国家政策普遍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但农村老年人主要还是依赖土地和家庭成员资助生活养老,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且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养老、医疗水平很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普遍。据统计,我县共有空巢老人23461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收入水平较低,基本生活和医疗缺乏保障,大部分空巢老人需要长期救助,生活尤为艰难。

3、全社会老龄意识不太强,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有些地方和单位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由于缺乏老龄意识,致使不少人有岐视老年人的现象。特别是有个别公汽上的乘务员,由于受利益驱使,对已办老年人证实行乘车免费的老年人态度不好,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特别是对于丧偶、子女都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无人护理、照料的问题越来越十分突出。空巢老人突发疾病时抢救不及时,生命也时常受到威协。因此,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将直接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对我县社会发展将产生一定影响。

4、老年服务业滞后,农村老年人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相对较少。一是乡镇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数量少。目前我县12个乡镇除了只能满足“五保户”需要的农村社会福利院,以及路口镇沙墩村、沙坪镇堰市村两个村开展的养老服务互助协会外,面向其他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几乎没有。二是居家养老服务欠缺。调查表明,70%的城镇老人和90%的农村老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选择居家养老,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目前我县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全、服务组织欠缺、志愿者服务队伍不稳定,能够提供的服务项目很少,不能适应老年人的需求,面向农村老人的社会服务更是严重缺乏。

三、几点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老龄工作合力

老龄工作机构是政府推行老年人政策的工作实体,是联系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重视老龄工作,牢固树立大老龄的理念,把老龄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做好老龄工作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一是健全老龄工作机构。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老龄工作机构建设,加强县老龄办工作职能,落实相关编制,全力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全县各乡镇要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建立由党委、政府领导主管的老龄工作委员会,各村(居)都要成立老年人协会,县老龄办配备3——4名专职干部,建立健全县、镇、村(居)三级老龄工作机构,形成老龄工作网络,不断夯实老龄工作基础,使老龄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二是落实老龄事业经费。政府要逐年增加老龄事业经费的投入,使老龄事业经费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投入水平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按时划拨落实到位,保证老龄工作正常、健康发展。镇村要千方百计确保农村老年协会活动经费到位,大力抓好本地的老龄工作。三是完善老龄工作机制。县老龄委工作制度要不断完善,使老龄工作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提升老龄工作水平。要注重发挥财政、民政、司法、劳动保障等各成员单位的作用,建立老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由县老龄办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老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大老龄格局和老龄工作合力,推进老龄事业再上新台阶。四是实行目标考核管理。县委、县政府应把老龄工作纳入政府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工作目标考核机制。要合理确定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并进行量化、细化。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督查,定期检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形成一套既符合我县老龄工作特色又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同时,把老龄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增强老龄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健全制度,强化保障,建立“普惠型”养老服务体制

一是健全养老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在农村,不断探索多种养老形式,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普遍实行。探索和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推行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明确赡养责任,巩固家庭保障功能。鼓励低龄健康老人提高自养能力。在全县普遍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养老奖励制度,多方位、多渠道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二是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在农村,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全面落实老年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在政府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设立城乡一体的老年医疗(生活)救助基金,对因特殊原因遇到困难、长期贫困、收入在贫困线之下的老年人(特别是孤老和空巢老人)进行医疗救助。三是建立养老社会救助制度。积极发展老年福利、社会救济等保障事业,依照逐步建立起来的相关法律,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救助重点向农村贫困老年群体倾斜。结合我县实际逐步形成以各类困难群众(贫困老年人)为保障对象的形式多样、制度规范、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3、加大投资,强化基础,建立“投入型”养老保障机制

一是加大老年人精神文化投入。建立老年体育、文化协会组织,完善老年活动中心。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基层老年文体活动,鼓励和倡导基层老年文化的创新发展。有计划地组织老年文艺汇演、老年才艺展演和老年体育健身运动会。支持各类老年群众文体组织发展,积极组织老年文艺演出队深入基层,积极探索农村老年文化发展的新路子。协助抓好我县老年大学的校务工作,完善老年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办好老年教育。二是加大老龄产业投入力度。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兴办、市场推动、加快发展”的方针,不断规范老龄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市场行为。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开发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经济适用的老年产品,引导企业生产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更新老年人消费观念与行为,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的消费理念,促进老年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三是加强为老基础设施建设。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努力增加投入,建设好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场所)。要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加强乡镇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普遍推行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工作,完善服务功能,开展自费代养业务,扩大服务范围,使农村老有所养真正得到落实。引导和发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福利服务事业,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及志愿者服务相补充等措施,鼓励“民办公助”、企业办院、个人投资等形式兴办社会老年福利事业。同时,新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养老机构场所,要增加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为老年人出行提供便利。

4、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力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

针对我县社区为老服务滞后的现状,县、乡两级政府要大力探索,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工作。要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载体建设,在村、社区设立养老服务机构,利用社区阵地为老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在城镇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发居家养老服务岗位,按照社区老年人口多少,增加社区工作人员,为社区老人提供低成本、广覆盖、服务方式灵活的生活帮助。社区工作人员报酬可按市场运作、政府补贴、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解决。同时,组建社区党员、社区居民、低龄健康老人志愿者服务队,与社区老人结成“一助一”对子,明确服务对象,夯实工作责任,为社区老人开展帮助和服务,提高对老人的社会化服务程度。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运转要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初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资金保障和服务提供相适应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把服务中心(站)配备的公益岗位专业人员、志愿者、老年人互助人员分期分批组织起来,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

5、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切实保障《老年法》和《湖北省关于老年人享受优待服务的规定》的贯彻实施,依法维护广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大力倡导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惠老的社会氛围,为我县老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村要注重把老年教育与老年人脱贫致富、维护权益、破除迷信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重视开展老年思想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密切关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中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做好签订农村家庭赡养协议书工作,特别对有赡养矛盾的家庭,赡养协议书要做到应签尽签,杜绝不赡养现象发生。要加强老年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做好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的建立工作,将法律援助服务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延伸,逐步形成法律援助网络。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要做到及时受理、及时立案、及时审理、及时执行。对有困难的老年人要酌情减免诉讼费用。对城镇低保老人和农村贫困实行免费及优先服务。加强老年妇女权益保障工作。公安部门特别是基层派出所对严重侵害老年人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不法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

现状及问题建议 篇6

摘 要:海南生态资源环境优越,全年适合游艇休闲娱乐活动,具备发展游艇经济的先天优势。加大金融支持游艇经济力度,对于推动海南经济调结构、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吸取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金融支持游艇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游艇经济

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游艇产业发展作为新兴涉水旅游项目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海南金融业积极支持游艇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模式单一、渠道有限、政策支持少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国内外游艇金融发展经验

游艇业作为西方传统产业,其产业结构及与之相配套的金融产品已相当成熟。以游艇消费贷款为例,在国外融资模式大体如下:客户即游艇购买者向游艇生产商或销售商支付一定比例的首付款;客户向提供游艇融资的商业银行提出融资申请;提供游艇融资的商业银行在接到客户的融资申请后对客户进行相关的资信调查;要求客户将该游艇抵押给商业银行作为融资的抵押品;要求客户为需要融资的游艇购买包括但不限于船壳险及责任险等保险,并将保险的受益人转让给商业银行。

就国内发展情况来看,2011年,民生银行与上海红双喜游艇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中国游艇业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以游艇作为质押品的融资。中国银行山东分行私人银行部也推出了游艇贷款、游艇保险等特色游艇综合金融服务。在2014中国(上海)国际游艇展期间,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与金盛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为参展商、游艇买家、游艇生产厂商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的游艇交易融资租赁服务,并且为有需求的客户在自贸区开拓国际贸易离岸结算提供相应的服务。

二、金融支持游艇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游艇金融模式较为单一,游艇消费贷款发展缓慢

目前,省内游艇金融业务大部分为支持港口建设、游艇制造、游艇会开发等项目贷款,游艇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滞后。据调查,截至2014年5月末,个人业务在游艇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仅为0.2%。游艇金融创新有待加强,特别是亟需与本地游艇产业融资需求特点相匹配的专业金融服务。

(二)游艇经济发展亟待规划,金融拓展缺乏产业支撑

游艇产业链中各相关行业之间的关联效应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海南游艇经济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基础薄弱,缺乏统一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尚未形成区域集聚效应。在此背景下,金融介入缺乏明确的产业支撑和服务定位,也是游艇金融业务难以快速拓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和二级流转市场,面临抵押权实现风险

在海外传统的游艇融资结构中,银行要求的最基本条件是融资申请人需要将融资的游艇抵押。但就现阶段国内情况来看,没有成熟的二级交易市场,二手游艇成交案例甚少,可参考的公允价值较匮乏,游艇变现价值和变现能力较弱,游艇抵押权面临难以实现的风险。另外,目前海域使用权价格评估方式未形成统一标准,难以满足未来处置资产需要。

(四)游艇金融发展缺乏配套政策支持

目前,海南省尚未确立主管部门对游艇经济发展进行统一规划与协调,银行拓展业务难度较大。同时,海南省尚未制定出台专门的金融支持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对于开展游艇金融业务未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由于缺乏政策支持,管理服务不到位,部分金融机构对于拓展游艇金融业务仍秉持观望态度。

三、政策建议

(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金融支持政策

建议海南省政府尽快研究出台游艇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培育和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游艇经济产业链,为金融支持海南游艇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出台对金融支持游艇经济发展的专向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引导金融资源向游艇经济倾斜。可考虑对推广效果良好的游艇金融创新产品进行财政贴息或奖补,或定期对金融机构支持游艇经济情况进行评估、予以奖励。

(二)加强配套政策支持,促进金融资源与游艇经济的有效对接

建议海南省政府尽快确立主管部门,协调游艇经济相关部门,研究完善配套政策支持,促进金融资源与游艇经济的有效对接。一是搭建游艇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促进融资信息的对接。二是借鉴发达省份经验、因地制宜,明确游艇经济相关抵(质)押办理流程。三是制定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方法,定期编制并发布海域使用权基准价格,供金融机构参考,做实海域使用权抵押。四是培育游艇二手交易市场,引导发展行业自律协会。

(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快产品服务和风险分担机制创新

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客户融资需求特点,创新融资和风险分担机制。如可考虑将游艇购买方与游艇生产厂商或经销商进行信用捆绑,将游艇项目贷款与游艇消费贷款进行一体化营销。一旦客户违约,融资银行将委托该游艇生产厂商或经销商对该游艇进行处置,游艇生产商或经销商补足银行本息后,银行即释放游艇所有权至其名下,即进行游艇融资最终回购。不仅有利于金融机构较快拓展业务,也有利于缓解抵押权实现风险。

(四)鼓励多方机构合作,拓展融资渠道

鼓励保险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发多元化游艇业保险产品,加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联合,推广“游艇贷款+保险”的特色游艇综合金融服务。借鉴上海经验,由游艇经济主管部门与省内融资租赁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鼓励其创新开展个性化的游艇交易融资租赁服务。培育优质游艇企业上市融资,通过发行债券、股权置换、资产重组或建立“游艇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推动资产整合,组建大型旅游集团,促进游艇企业的产业整合和产业提升。

参考文献:

[1]纳克斯. 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M].牛津巴西尔·布莱克韦尔公司,商务印书馆,1966.

[2]杨生莱.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07:11.

[3]于伟慧,黎大辉.小额信贷养大琼中特色农业[N].海南日报,2008-6-13(5).

[4]于伟慧,黎大辉.小额贷款:琼中模式[N].海南日报,2008-6-13(5).

现状及问题建议 篇7

1. 贵金属投资分类

贵金属实物投资指利用资金直接购买金属或以贵金属为主要材料的首饰和工艺品。贵金属理财指利用国际市场的贵金属价格变动, 将资金以杠杆工具投入贵金属市场, 通过买多, 卖空交易或者差价收益的投机方式。白银理财属于这类投资方式, 其特点为高风险、高收益, 这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问题。

2. 贵金属理财特点

(1) 收益性

贵金属的收益来自两方面:一是贵金属以其较少的世界储量, 强大的工业用途表现出价格必然上升的特点。二是受战争、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贵金属与货币之间的比率是时时波动的, 这为投机提供了空间, 利用较大的杠杆比率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

(2) 风险性

贵金属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属于负和博弈, 即对于整个贵金属投资市场中, 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新资金流入, 那么整个贵金属市场中属于投资者的资金总和将越来越少, 这是由于随着每一笔交易的进行, 交易平台从中获得一定的手续费, 而盈利的投资者获得的资金都是从受挫的投资者那里赚取来的。

(3) 交易原理

我国贵金属市场的交易原理是, 利用国际盘的价格变动, 自行经营, 通过买多 (买进) 或卖空 (卖出) 两种交易方式, 在一段时间之后获得价格差, 执行交易后按照当前价格支付手续费和点差, 最后将本金及盈利 (可征可负) 回归账户, 白银理财的交易原理同理。

二、白银理财产品的相关介绍及优势

1. 白银理财的价格变动因素

(1) 地上的现货白银存量和供求关系

全球大约存有13.74万吨现货白银, 而地上现货白银的存量每年还在大约以2%的速度增长。一把来说, 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决定了现货白银的总需求, 在微电子领域、医学以及建筑装饰等领域, 对现货白银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

而某些地区因局部因素对现货白银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如一向对现货白银饰品大量需求的印度和东南亚各国因金融危机的影响, 从1997年以来现货白银进口大大减少, 根据世界现货白银协会数据显示, 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以及韩国的现货白银需求量分别下跌了71%、28%、10%和9%。

(2) 现货白银生产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表动状况

在这些国家的任何政治、军事动荡无疑会直接影响该国生产的现货白银数量, 进而影响世界现货白银供给。

2. 白银理财优势

白银市场上的供应出现的赤字情况远大于黄金供应, 工业消耗巨大, 而开采量和回收量很小。就全球的白银储备来说, 目前白银的储备因为工业等因素影响, 已经远低于黄金储量。而且世界上大部分的白银大都伴生在铜铅锌金等矿产中, 单独的银矿量很有限, 这就使得白银的产量不会随着价格的波动产生较大的波动, 利于保值增值。

三、白银理财出现的问题

1. 个人缺少贵金属理财相关知识导致的直接操作损失

这是出现问题中最多的一种, 简单来说就是投资亏损, 白银理财虽然具有双向交易, 自由时间交易等优点, 但是其性质毕竟是赚取差价的投机行为, 类似股市和汇市, 白银市场也是充满风险的, 在贵金属投资中, 杠杆交易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 你可以利用10倍杠杆获得10倍利润, 却也可以获得10倍损失, 而不论投资者是收益还是损失, 对于贵金属公司来说手续费是相同的, 这也就导致了很多贵金属公司, 即使是大平台, 对于贵金属投资的风险也不会有太多的介绍, 如果投资者本身对于风险的认知也不是很充分, 单纯听信贵金属公司的片片面之词的话, 很容易遭受损失。

2. 平台不正规或公司不正规问题

随着白银现货理财的升温,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白银理财, 而这就导致了白银理财的平台增多, 相应的, 下属分支机构呈现了爆发性的增加, 跟随着爆发性增加的不止是正规平台, 很多顺势而上的冒牌公司也在同时开始了自己的如意算盘, 因此出现了很多不正规的小贵金属公司, 这些贵金属公司有的还可以利用平台交易, 但是往往会盗用客户的资金进行刷单交易赚取高额的手续费的行为。

四、针对问题的解决对策

1. 完善规章制度, 做好平台自控和外控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包括对于贵金属平台的约束, 对于贵金属分支机构的约束以及对于其他贵金属公司的约束。提高对于贵金属理财公司的监管力度, 如果可以的话, 可以成立相关的技术监督组, 对于贵金属公司的平台进行技术监督, 甚至在征求同意之后, 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将平台软件统一化, 采用通行的监督标准。

正规平台应该凸显正规平台的正规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加强对于行业规范的约束, 正规平台应把目光放长远, 不要计较一时的利益得失, 从整个贵金属投资的大方向上去考虑行业的发展, 为金融投资者提供更好的贵金属投资体验, 从而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

2. 投资者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投资者应该加强对新兴金融产品的学习, 对于投资的产品应加深了解, 对于伴随的风险也要加深了解, 这对于提升收益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加大对各种门户网站信息的收集力度, 多分析数据对于消息面影响较大的贵金属行业较为有利。

摘要:近年来, 贵金属理财越来越多地被消费者接受, 而白银理财, 更是以其高收益性被广大民众所喜爱, 然而越来越多的问题将白银理财一次次的推上风口浪尖, 恶性交易, 频繁交易赚取手续费, 贵金属公司携款私逃等等问题让原本代表着金融领域新型成果的白银理财蒙受了不白之冤, 针对这一现象, 很多补救性引导性的措施亟待实施, 包括对于民众的宣传, 民众自主的学习, 还有对于贵金属公司本身的约束等方面, 相信在这些政策措施的严格实施之下, 白银理财、乃至贵金属理财必将重现昔日风貌并且拥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关键词:贵金属,白银,理财,政策

参考文献

现状及问题建议 篇8

山西处于我国内陆, 花卉产业的发展较为迟缓。20世纪80年代基本属于无花状态, 90年代处于倒花状态, 山西花卉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生产基本遍布全省各地。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5 962hm2, 全年花卉总产值达6亿多元。全省花卉发展态势呈现以下特点:

1.1 观赏苗木面积增加

由于全省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不断增加, 促进了观赏苗木的发展。据初步推算, 全省观赏苗木的生产量比上年增加46hm2, 产量比上年增加176万株, 但由于价格比上年下降, 产值略有下降。并且全省观赏苗木的生产形成了以太原、晋中两市为主, 辐射到其它地市的产业发展带。

1.2 盆栽植物面积增加, 品质提高

2012年全省盆栽植物种植面积达到942.8hm2, 比上年增加18.4%。由于全省盆栽植物的生产主要以专业化的大公司为主, 种苗、肥料、基质主要依靠进口, 供应商实行全程技术服务, 基本实现标准化、工厂化生产, 所以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大花蕙兰、蝴蝶兰、一品红、红掌、竹芋等中、高档盆花品种生产量不断增加, 彻底扭转了以前山西高、中档花卉从外省调入的状况, 调出量逐渐增加。

1.3 投资渠道多元化, 以民营投资为主

近几年随着全省煤炭资源的整合, 从煤炭行业撤出的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的个例不少, 其主要投资方向是建大棚, 种植花卉、蔬菜、瓜果等园艺作物, 私营企业在花卉投资中的比例不断扩大。目前在全省几个主要盆花生产基地中, 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 而且向专业化发展。太原市众成公司在2011年投资1亿多元, 占地33.33hm2, 建设了5个连栋温室、16个节能温室的基础上, 2012年又增加了两个连栋温室, 形成了集种苗、盆花、观赏苗木为一体的大型花卉生产基地。主要从事盆栽花卉生产的太原梅芝园艺公司年产40万盆以上, 大同民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年生产蝴蝶兰20万盆以上, 太原金鹿园艺公司主要从事一品红生产, 年生产量也在20万盆左右。

1.4 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好, 带动规模大

近几年来我省各地花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较好, 主要花卉、苗木产地已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太原市康培集团经过几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全省园林绿化的知名企业, 集团的苗木基地带动了当地三个乡镇的一千多个农户基地面积两万多亩。太谷县卧龙岗园林植物实验基地, 联接800余农户, 初步建立起了集育苗、观赏植物、科技示范等一体化的花卉苗木发展框架, 形成具有了北方特色的园林经果育苗基地和绿化、彩色树种生产基地。

2 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规模小, 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立地条件的限制, 我省的花卉生产经营单位普遍特点是生产规模小、经营品种多, 和主产省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比, 存在着生产条件差、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成本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乏力等问题,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

2.2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虽然科研、教学单位等个别地方有老师和科技人员从事花卉教学和科研, 但省内各级农业部门缺乏花卉专业技术人员, 不能及时了解情况, 指导生产。技术人员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全省花卉生产发展的瓶颈。

2.3 行业管理经费缺乏, 生产后劲不足

全省在花卉生产管理上投资很小甚至没有投资。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农户的投资一般都是自筹, 大多为以经营情况定生产规模, 以经营养科研, 发展后劲不足。

3 花卉生产建议

3.1 加强技术培训

以各级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和大型花卉企业为依托, 结合生产和管理时期, 不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对已经引进的花卉新品种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培训, 提高花卉从业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

3.2 推进产业化进程

针对当前全省花卉生产中存在的生产规模小、经营品种多等特点。今后几年要吸引社会资金, 重点培育一批大型花卉生产企业, 实行专业化生产, 实现化规模经营, 推进我省花卉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3.3 搞好区域规划

要充分利用山西省地形狭长, 气候多样的特殊地理气候资源, 利用各地的自然优势, 搞好全省的发展规划与布局。建成北部以工业花卉为主、中部以观赏苗木为主、南部以食用花卉为主的花卉生产重点区。同时在大、中城市近郊建设多个以鲜切花、高档盆花为主的生产基地, 使全省花卉生产发展再上新台阶。

3.4 抓好标准化生产规程的制定与推广工作

现状及问题建议 篇9

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材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环境破坏极其严重。每年都丧失大量的耕地面积, 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 土地形势十分严峻。目前, 我国政府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理念。注重以人为本, 强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就是为满足现代社会对建筑节能和环保要求提出的新理念。其定义为:在建筑生命周期过程中, 通过对能源的有效节约、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实现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健康和高效居住空间的目的, 从而使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价值观是利用最少的资源, 创造出健康无污染的室内外环境。

二、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1. 合理选址原则

绿色建筑强调要因地制宜, 不能盲目照搬。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 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等。例如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 由F·L·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其充分整合地形、风景等因素, 创造出了一个非常优美和谐的环境。

2. 和谐原则

即关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建筑作为人类行为的一种影响存在结果, 由于其空间选择、建造过程和使用拆除的全寿命过程存在着消耗、扰动以及影响的实际作用, 因此关注它的生命周期, 不仅能使它在使用阶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空间, 而且在拆除后对环境的影响很小, 拆除材料也可以进一步循环利用。

3. 生态性原则

所谓的生态性原则, 就是指建构绿色建筑人文理念要以现代生态科学为前提, 所提出的人文理念必须体现尊重自然、尊重生态规律和维护我国及全球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客观要求。绿色建筑首先要遵循的是生态性原则, 即适应自然条件, 保护自然环境。

4. 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社会的主体, 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在绿色建筑中强调舒适, 不是以牺牲建筑生态性为前提, 而是在环保节能的基础上强调人的主观舒适度。譬如在建筑上应用新型的建筑节能材料, 通过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 夏季降温, 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5. 经济原则

绿色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组织体系问题。在建设时, 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环保、最利于人居住的环境是每个单位、每个居民的愿望。因此, 我们要推动经济型节能材料的发展, 使建筑更加环保、更加节约资源、

三、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1. 政府对绿色建筑设计监管不足

政府对绿色建筑设计监管是绿色建筑得以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力保证。虽然我国目前对政府监管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日趋重视, 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施工图纸的审查部门对绿色建筑的相关审查制度不够完善, 使一些设计单位由于各种原因而做一些钻空子的行为。目前, 针对建筑完工后的等级评审不具备强制性, 导致不少建设企业抱有侥幸的心理。压缩绿色建筑开支, 降低建筑物节能环保等级。

2. 绿色建筑不能因地制宜

建筑的设计要因地制宜, 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绿色建筑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在目前的绿色建筑设计工作中, 很多设计人员往往是直接照搬其他城市已经获得成功的设计样板, 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进行考虑, 造成建成的绿色建筑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这也是限制绿色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 绿色建筑的新型材料发展滞后

我国目前在绿色建筑新型材料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 绿色建筑材料的质量和种类难以符合国际的标准, 且价格较贵。很多设计和施工单位在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时, 出于成本的限制和业主的压力, 往往不会选择绿色建筑材料,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4. 建筑垃圾利用率不高

国外很多国家对建筑垃圾的利用率非常高, 但是在我国建筑垃圾本可以大量回收利用的情况下, 回收利用率却非常的低, 甚至达不到1%。这些本可以加工成再生骨料, 接着生产成建筑制品的宝贵资源, 却被白白的浪费掉了, 这对绿色建筑理念的推行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四、解决绿色建筑问题的建议

1. 科学合理规划

各地的地理、气候不同, 在进行绿色建筑开发时, 需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避免将其他地方的成功模式不经任何修改的照搬而造成本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的出现。绿色建筑与当地生态系统和谐共存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保证, 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 遵照3R原则

3R原则指的是使用、重复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原则。通过对3R原则的遵守, 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活动对室内外环境的污染程度。使用高新技术, 加大资金投入, 研制出对环境污染小、功能多样化的建筑材料是保证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3. 加强政府监管

在建筑项目的各个阶段应该明确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政府相关监督部门对不执行绿色建筑理念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要做出必要的行政处罚。同时需要对相关的监督制度进行完善, 防止施工图审查部门在审查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

五、结语

绿色建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绿色建筑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 绿色建筑也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需求。毫无疑问, 绿色低碳建筑和绿色低碳观念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绿色低碳建筑的本质在于充分可再生资源, 循环利用资源。其直接效果就是节约了资源, 有利于资源的自然循环, 保护了自然环境和地球环境。有关人员应该行动起来, 用智慧和双手, 积极加入到节能低碳的行列之中, 将节能低碳的环保意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携手并肩、共同努力, 以心系家国的使命感, 积极行动起来, 做出表率, 为绿色节约型华园的构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孙书明, 李伟清, 马容.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山西建筑, 2010 (14) .

[2]王清勤, 陈乐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进展[J].建设科技, 2013 (13) .

现状及问题建议 篇10

1 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现状

1.1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票据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票据融资成本低、方便快捷, 票据流通速度加快, 无论是一级市场的承兑签发量还是二级市场的贴现、转贴现规模均呈现爆发式增长。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 大企业融资渠道拓宽, 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成为大企业融资的主要场所, 民营和中小企业遂成为票据市场的主要角色, 借助于票据市场低成本、方便快捷的融资特点, 为民营和中小企业进一步生产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2 交易主体多元化发展

我国票据业务发展初期, 票据交易主要集中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极少数大型企业, 随着我国确立市场经济地位、金融业改革和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 票据交易主体逐步扩大到中小金融机构、中小型企业、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公司等, 活跃于票据市场的民间交易主体也不断发展壮大。

1.3 票据业务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各商业银行在推动票据业务发展的同时, 也在不断探索票据业务经营管理架构方面的创新。2000年工商银行成立国内第一家总行级票据营业部, 票据专营就此拉开序幕。随后各大行相继设立类似机构, 开展票据专营。票据专营机构在经营运作上具有专业化、规模化的特点, 尤其是在直贴和转贴的票据二级市场优势更加明显。

1.4 业务品种创新

票据业务品种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一方面是规避监管, 另一方面是顺应当代金融发展潮流, 不断升级产品功能, 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企业投融资和个人理财等发挥积极作用。票据业务创新品种主要包括:票据证券化业务、票据代理经纪业务、票据投行业务、互联网票据理财业务、电商票据批量融资业务和票据衍生品业务等。

2 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

2.1 操作性风险

票据业务属于低信用风险, 高操作性风险业务。近两年来, 电票业务发展迅猛, 目前占票据市场总量30%左右, 但纸票仍是票据市场的主体。纸票本身存在假票和背书不规范等风险, 且运输、交接、保管等过程中有遗失、损毁甚至调包的风险, 今年以来发生的票据案件基本与纸票业务的操作性风险有关。

2.2 监管制度缺陷

票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赢利点, 近年来取得迅猛发展, 但节约资本成本和逃避信贷规模与票据业务的发展相生相伴, 围绕着“出表”的各种创新层出不穷, 比如:买入返售、抽屉协议、票据信托、票据定向资管等, 各种票据业务创新为票据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也提高了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 降低了监管效率。而促使商业银行不断创新的动机是规避信贷规模, 这与当前监管制度缺陷有关, 主要是现有会计核算和贷款统计规定存在问题。现有制度将贴现和转贴现均纳入贷款规模, 转贴现属于金融机构间的票据交易和资金转让行为, 转贴现资金只在不同金融机构间流转, 不会扩大社会融资总额, 资金属性明显, 属于一种类债券交易, 不应将转贴现纳入贷款额度考核。

2.3 OTC市场, 信息不对称

票据市场是一个典型OTC市场, 一对一询价交易, 没有固定交易场所和统一公开的报价和交易撮合平台。贴现交易只有经人民银行批准的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才能办理, 所以商业银行具有贴现价格的绝对定价权, 票据市场活跃着近千家金融机构 (包括分支行) , 由于各机构资金成本、贷款规模、交易策略等不同, 贴现价格存在差异, 甚至同一机构的不同分行间价格也不统一。对于某一贴现企业而言, 没有足够资源了解所有金融机构的贴现价格, 所以造成贴现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催生票据中介的发展空间, 票据中介的存在和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票据市场的交易量和活跃度,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 也为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甚至造成局部系统性金融风险。

3 对策和建议

3.1 票据电子化

电子化票据不存在假票风险, 以数据电文形式保存在人民银行数据库中, 不存在保管、交接、运输、存储过程中的遗失和损毁风险, 背书、托收、贴现和转贴现环节均电子化操作, 降低人工操作带来的操作性风险。票据电子化可以降低操作性风险, 但不意味着消除操作性风险,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降低电票操作性风险:一是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完善, 为互联网金融提供制度和政策性支持, 加大网络人才培养力度, 防范网络风险;二是对相关电票操作人员加强培训, 减少操作人员操作失误的风险;三是建设防火墙。加强电票交易系统日常防护, 及时修补漏洞, 对入侵的黑客进行法律惩处。

3.2 监管改革

为进一步提高票据流通性, 降低银企融资成本, 建议由承兑行负担信贷规模占用, 直贴行和转贴现行不再占用信贷规模。因为对于银行承兑汇票而言, 承兑行的到期无条件兑付属于刚性约束, 建议纳入资产负债表表内资产。对于后期的票据转贴现业务, 资金属性明显, 应纳入资金业务考核, 与债券买卖类似, 不应纳入贷款规模, 可纳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

3.3 成立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所, 组建统一报价和撮合平台

2016年6月央行宣布3年内取消纸质票据, 票据电子化进程加速实施。电子票据相对纸质票据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随着电子票据的全面铺开, 并成立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所, 票据报价、竞价及大宗撮合业务均可在平台内实现, 实现票据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买入返售、票据资管、票据理财、票据证券化等产品的实时线上交易, 可基本消除场外交易的信息不对称, 进一步压缩票据中介的生存空间, 实现票据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票据市场经过近30年的发展, 承兑和贴现、转贴现市场规模已达十万亿级和百万亿级, 是连接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重要枢纽, 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 市场主体日益丰富, 票据创新层出不穷, 但在发展过程中票据风险时有发生, 与票据业务本身的操作风险、票据监管缺陷和市场信息不对称有关, 发展中的问题可在发展中解决, 需要在制度、监管层面, 票据电子化和票据交易所建设等方面逐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风险和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晓明.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特区经济, 2014, (06) .

[2]唐迎.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风险和监管[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3]周荣芳, 闫晓梅, 颜永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规范与发展票据市场的思考[J].上海金融, 2015, (01) .

[4]王红霞, 曾一村, 汪武超.关于我国票据市场建立做市商制度的研究[J].上海金融, 2015, (09) .

现状及问题建议 篇11

关键字 宾阳县 ;甘蔗 ;种植现状 ;建议

分类号 S566.1

Planting Status,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Sugarcane

in Binyang County of Guangxi Autonomous Region

CHI Zhiguang1,2) ZHANG Dong1) FANG Zhao1,2) ZHANG Jiangzhou1,2) LI Baoshen1,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2 Guangxi Jinsui Agriculture Group Co., LTD, Nanning, Guangxi 532703)

Abstract The native farmers were investigated to understand the planting status of sugarcane in Binyang county. There existed many challenging issues, such as low degree of mechanization and imbalance fertilizer. Based on the main problems,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to promote land transfer and large-scale planting machinery, to revers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fertilization, to increase organic fertilizer and micro-secondary elements fertilizer and to recommend soil testing and fertigation technology. Some propositions were made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of sugarcane in Binyang county by promoting the mechanization of sugarcane cultivation, scientific fertilization, the action of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Keywords Binyang county ; sugarcane ; planting status ; suggestions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在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是制造蔗糖的原料。广西作为中国第一大甘蔗产区,产糖量占全国的60%以上。宾阳县是广西农业大县,近年来围绕“北蔗、南桑、中粮、东菜、西部山区特色种养”的农业产业布局,全力推进农业发展,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本文主要论述宾阳县甘蔗种植的现状与问题,为宾阳县推动甘蔗产业提供建议。

1 宾阳县甘蔗种植现状

1.1 宾阳县甘蔗面积与产量

宾阳县种植甘蔗历史悠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同时宾阳县也是全区甘蔗种植大县,种植品种主要为新台糖22号,种植面积2万多hm2(见图1)。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甘蔗总产量不高(见图2),据农业部门统计,近年来宾阳县甘蔗平均单产在49.5~60 t/hm2,而示范区的平均单产在90~120 t/hm2,说明宾阳县的甘蔗单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

1.2 宾阳县甘蔗机械化种植现状

当前,中国糖产品吨糖成本比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高,主要原因是糖蔗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特别是糖蔗砍收仍以人力劳作为主,因人工费用不断上涨,砍收费用占糖蔗生产成本的比例也越来越大[2]。甘蔗生产包括整地、种植、中耕、收获等环节。其中整地、种植、中耕等环节都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机型和可用的机械化技术。而目前中国的甘蔗收获机仍然很不完善,存在割茬不平、破头率高、切割损失率大,受地形影响性能不稳定等技术问题[3]。并且,由于中国主要甘蔗产区受风害影响,多数甘蔗形状弯曲且大小不均匀,造成机械操作困难,损失率高,因而限制了其推广应用[4]。而引进的国外甘蔗收获机尚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现有户营种植面积小而蔗农分散经营、管理比较粗放这一实际情况。宾阳县一共种植甘蔗约20 000 hm2,其中3 000 hm2是种植大户,目前只有这3 000 hm2的种植大户基本上能实现甘蔗的机械化种植(不包括机械收割)。近年宾阳县的甘蔗平均单产在60~75 t/hm2,而种植大户的单产能达到105~120 t/hm2,能够明显看出甘蔗机械化种植效果要远远好于传统的人工种植。

1.3 宾阳县甘蔗施肥现状

当地农户传统施肥方法与用量:采用一基一追或是一基两追。一基一追:基肥1 500 kg/hm2复合肥(15-15-15或是16-16-16),追肥尿素750 kg/hm2;一基二追:基肥1 500 kg/hm2复合肥(15-15-15或是16-16-16),第一次追肥尿素375 kg/hm2,第二次追肥尿素375 kg/hm2,或是基肥750 kg/hm2复合肥(15-15-15或是16-16-16),第一次追肥750 kg/hm2复合肥(15-15-15或是16-16-16),尿素375 kg/hm2,第二次追肥尿素375 kg/hm2。有些农民家里养有牲畜,还习惯在基肥时施用12~15 t/hm2的农家肥。

nlc202309031922

2 宾阳县甘蔗种植中主要问题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宾阳县的甘蔗种植以小农户种植为主,距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模式还有很大的距离,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两点,即机械化问题和科学施肥问题。

2.1 机械化程度低

宾阳县小农户目前甘蔗种植的普遍现状是,除了整地,在其余的几个环节中蔗农们都是采用纯人工种植的方式。种植效率低,人工成本高,收入低。并且在机械整地时,蔗农们也是使用最便宜的旋耕机将土地简单地旋一遍,虽然每公顷地的费用仅要1 500元,但是并不符合甘蔗整地“深耕深松”的原则,不利于甘蔗根的下扎和保水保肥。正确的方法是使用犁地机和耙地机进行深耕深松,使其耕层深度达到30~40 cm。这样的费用虽然比旋耕要高,每亩需要2 250元,但有研究表明,深耕深松可提高甘蔗单产约7.5 t/hm2[5]。

2.2 施肥不科学

2.2.1 偏施氮肥,缺施钾肥

传统施肥方法的氮肥(纯N)施用量为570 kg/hm2,磷肥(P2O5)施用量为225 kg/hm2,钾肥(K2O)施用量为225 kg/hm2。而甘蔗是一种喜钾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特征是钾多于氮,氮又多于磷[6]。传统施肥方式侧重氮肥施用,缺施钾肥,限制了甘蔗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2.2.2 水分和肥料的结合条件差

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离不开水分,宾阳当地无灌溉条件,甘蔗所需水分全部来源于自然降雨。水分不足也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

2.2.3 施肥时期不确定、不按时

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有不同的需肥特征。所以在作物的需肥时期补充充足的肥料是最理想的。但在传统的施肥理念中,没有顾及到作物的需肥规律,而是按照往年的种植经验,进行1次或是2次的追肥。往往后期的追肥也多是在降雨之后,降雨的偶然性也造成了施肥时期的不确定性。

2.2.4 肥料选择混乱

蔗农们有这样一个施肥习惯:再好的肥料不能每年都用,肥料的种类要每年都换。在某些程度上这样做是对的,但是蔗农们没有用科学的方法去规划每年施用肥料的类型,至于每年用的肥料都是往年使用经验或是别人使用效果较好的。而对于自己土地的养分状况,蔗农在不了解肥料功能的基础上乱用肥料,有可能导致土地质量的下降,反而降低甘蔗产量。

2.2.5 当地农民没有任何施肥技术培训经历

施肥管理基本源于往年种植经验,部分难解决的问题都是询问当地农资经销商,而他们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另外,当地农资行业经销商过多,经销店收入不景气,经销商缺乏举办技术培训的动力。

2.3 其他限制因素

2.3.1 资金缺乏

首先简单估计下一亩地甘蔗成本的投入。从种植到收获整个过程中,旋地费用100元,种苗自留,肥料和农药成本在700元左右,最多的是砍蔗费用。随着人工费用越来越贵,当地砍蔗费用每人每吨高达120元,而且近年甘蔗价格整体下滑,糖厂拖欠蔗农甘蔗款,导致蔗农缺少资金投入下季生产,甚至很多农户有放弃种植的想法。

2.3.2 劳动力短缺

另一个限制当地甘蔗生产的重要因素是劳动力缺乏。不仅在宾阳,在其他各地也是同样的情况。农田作物经济收入少,导致农村的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而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在操作管理上不够及时,也是导致蔗农无法增收的原因。

2.3.3 环境因素

(1)种植密度。有研究表明,广西普遍种植的新台糖22号推荐种植密度高达9.75万芽/hm2 [7],而传统农户的种植下种量在于10 t/hm2左右,即8万芽/hm2左右,种植密度远低于推荐密度。如果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有效提高产量。

(2)肥力条件。不同地块的肥力不同,蔗农大多既有好地又有差地,对肥力条件不同的地块应采取不同的施肥措施才能同时获得高产。

(3)耕作方式。传统的旋耕深度在30 cm左右,而甘蔗根系有利生长深度达40甚至50 cm。所以普通的旋耕无法满足甘蔗根系的生长。农民普遍有这样的经验:如果能够多深耕10 cm,即使每亩少施25 kg肥料,也能增产。

(4)病虫草害的防治。本来前期成长较好的甘蔗,由于伸长期正值南方雨季,高温高湿导致病虫害的发生。严重时会导致甘蔗减产。

(5)倒伏。这是造成甘蔗减产的一大重要原因。在当地甘蔗生长中,传统种植很多原因导致甘蔗倒伏:第一,耕作深度不够,根系生长不发达,导致后期根系承受不住整个甘蔗重量;第二,使用氮肥过多,甘蔗伸长期伸长速度快,茎杆脆弱,易受风倒伏;第三,培土操作随意,甚至不培土,没有达到培土的效果;第四,台风影响。

3 宾阳县甘蔗种植建议

3.1 宾阳县甘蔗机械化种植推广策略

广西推广甘蔗机械化种植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必然的趋势。目前推广甘蔗机械化种植的困难在于,小农户的种植模式是全县的主要种植模式。而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每家每户的种植地块太小太分散,种植习惯也不相同,因此无法进行统一管理,也无法应用机械和铺设灌溉系统。针对这种现状,宾阳县采取的是鼓励承包经营的对策。鼓励甘蔗种植大户承包土地,进行统一的机械化种植。宾阳县目前土地的承包价格是每亩地每年800~1 000元,而蔗农自己种植甘蔗每年的纯收入最多只有每亩700~800元。蔗农们将土地承包给大户,不仅可以保证每年的收入和以前相当甚至更多,而且可以有时间外出打工或经商,收入大幅提高。这种鼓励承包经营的方式,不仅可以使甘蔗种植趋向规模化、机械化,提高甘蔗的产量,而且可以解放劳动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可以说是目前最理想的种植模式。

但是,这种种植模式在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目前,甘蔗种植主要劳动力的年龄分布在40~60岁这个中老年年龄段,一旦失去土地,蔗农将处在“种田无地、社保无份、创业无钱”的境地,致使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8]。要解决这种问题,还需要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土地流转农民的基本生存权益,同时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力度,让农民认识到土地流转的好处。或者以示范村的形式让农民切实的看到承包经营的优点。

nlc202309031922

3.2 科学施肥建议

3.2.1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甘蔗为宿根型作物,长期种植会使土壤有机质逐渐耗解,如不及时补充会导致土壤质量逐年下降,甚至造成土壤酸害,影响甘蔗根系正常发育。

3.2.2 改善施肥结构,注重中微量元素施用

传统施肥只注重大量元素肥料的施用,而忽略了中微量元素在甘蔗生长中的重要作用。若要保证甘蔗产量和品质,必须平衡施肥结构,加强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3.2.3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甘蔗的需肥特性和宾阳当地区域土壤测试结果,确定肥料配方为N∶P2O5∶K2O∶B∶Fe2O3=3.000∶1.000∶2.500∶0.018∶0.062。采取一基两追的施肥方式,基肥:15 kg/hm2尿素,750 kg/hm2钙镁磷肥,15 kg/hm2硫酸钾,7.5 kg/hm2硼砂,22.5 kg/hm2硫酸亚铁;苗期追肥:375 kg/hm2尿素,225 kg/hm2硫酸钾,7.5 kg/hm2硼砂;伸长期追肥:210 kg/hm2尿素,210 kg/hm2硫酸钾[9]。

3.2.4 引进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

规模种植的大农户比小农户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尝试引进水肥一体化施肥灌溉技术,养分、水分同时供应,提高肥料利用率。

3.3 政府与企业的作用

政府部门起到主导作用。依照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开展以下工作。

(1)引导蔗农合作社组织化经营,以政策鼓励农民集体化大生产;

(2)加强科技推广人员管理,确实做到科技政策的有效推广应用;

(3)发展科技农民,鼓励农民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用集体的力量促进农村大发展;

(4)加强机械管理,探索水利兴修措施,改良生产条件;

(5)确实保证农业补贴,完善天灾保险制度,保证农民基本生活。

企业是推广测土配方的重要一环,企业能够给蔗农带来生产资源,保障农民生产,企业的推广方式也有很大优势。

(1)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合理调整农民可接受的价格;

(2)农企合作建立示范方,运用企业资源、农民土地实现合作生产;

(3)资助农民技术培训,并促进企业产品销售,达到共赢;

(4)邀请农民参与观摩会,促进交流,建立良好口碑;

(5)完善销售网络,按照农民需求及时改善,推广厂区直销等优惠方式。

参考文献

[1] 何静燕. 宾阳县提高甘蔗产量的技术措施[J]. 广西热带农业,2009(3):43-44.

[2] 廖平伟,张 华,罗 俊,等. 我国甘蔗机械化收获现状的研究[J]. 农机化研究,2011,33(3):26-29.

[3] 刘楚强. 整杆式甘蔗收获机的研发现状及展望[J]. 广西蔗糖,2002(4):21-22.

[4] 李 明,黄 晖,邓干然,等. 甘蔗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J]. 农业机械,2008(1): 24-26.

[5] 廖 青,韦广泼,刘 斌,等. 机械化深耕深松栽培对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6):542-544.

[6]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产高糖甘蔗种植技术手册[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0-146.

[7] 林良文,谭青山,叶燕萍,等. 不同下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新台糖22号群体结构及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J].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11-13.

[8] 雷 扬. 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开封:河南大学,2011.

[9] 周锦芳,兰福生. 配方施肥对甘蔗生长发育、产量和含糖量的影响[J]. 广西蔗糖,2000(1):23-26.

现状及问题建议 篇12

一、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

建国以来, 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建国以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二是改革开发之后[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帷幕, 打破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 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关系,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此期间, 党和国家明确规定, 国家机关应加强对农村各类经济形式及活动的法制管理, 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另外, 加快了农村的执法机构建设的脚步, 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具体而言, 我国现阶段新农村的法制建设取得一些成果。

(一) 农村法律制度基本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对新农村的法制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同时也废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等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宜的法律法规。其中《水土保持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渔业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乡镇企业法》[2]等构成了农业法律体系框架。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到农、林、牧、渔、工、商等各个行业, 使农村发展的各领域都有法可依。

(二) 农村执法监督体系初见成效。

为了有效实施农村法律制度,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执法监督体系应运而生。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范了各级执法主体的行为和责任。这意味着将执法正式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同时, 执法人员资格管理体制的建立, 也确保了执法过程中的公平、公正, 将可能发生的执法冲突最小化, 为政府和执法机构在村民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另外, 在各级涉农机关中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接受人大、群众以及舆论共同监督的监督体系, 还完善了机关内部专项监督机制、行政执法考核机制和评议考核机制, 有效提高了政务活动的透明性和规范性。

(三) 农民法律意识逐步提高, 基本权利得到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依法治国方针政策的贯彻和实施, 以及在政府的宣传和倡导下, 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以及法律意识不断得到提高, 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也明显增强。在农村, 普法教育也被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上工作日程, 派专业人员下到各个乡镇, 组织村民参与法律学习和讲座等不同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3]。广泛的法律宣传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村干部、群众对法律的认识, 对于自身所享有的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等也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部分农民学会了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向懂法、用法的新型农民转变。

二、我国农村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法制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这些成就并不能掩盖新农村法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众多问题, 与相对发达的地区比较而言, 我国贫困地区的表现尤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

(一) 农村立法滞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农村立法已取得一定成果, 但是相较于城市建设, 不论是农村的法制建设还是法治建设都远远落后,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调整, 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村金融信贷、农业投资以及农产品国际化等方面都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 甚至出现了法治缺位的现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自1979年以来, 与农村建设发展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仅占同期法律法规总数的4.32%和5.29%[4]。虽然我国已建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法律体系, 但是由于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跟上, 导致农村建设不能在法律的保护下有效实施, 使得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没有明确的参考标准, 致使政策威慑力低、质量不高。农业法律的分布不均以及浓厚的计划管理色彩, 也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等价、自愿、有偿的原则和理念。

(二) 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法律意识仍有待加强。

农村基层的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 但是由于我国一直存在官本位思想以及直线式领导的模式, 导致大多乡镇党员干部缺乏自主灵活性并且多数均以“实干”和“实效”为原则, 忙于农村日常生产生活, 对国家法律法规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与学习。因此, 农村的党员干部对我国新出台的法律以及相关政策基本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法律知识的缺乏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依法办事意识的淡薄。受中国几千年的人治思想的影响, 在农村干部的心中认为“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虽然常常将“人民公仆”几个字挂在嘴边, 心里却依然认为公仆是人民。农村基层干部始终不能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转到服务和“法治”的轨迹上来。总而言之, 国家政策在农村的推进与落实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方法, 它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颠倒了主仆关系, 同时所采取的“高压政策”在日常生产、生活、工作中也导致群干关系紧张, 无法深入了解群众所想、为群众谋福利。更有甚者在工作中采取不管不问的做事方法, 这就使得农村矛盾激化, 战斗凝聚力减弱。

(三) 农村司法机构不健全, 执法力度薄弱。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 由于司法机构的不健全, 往往使得二、三个农村聚落才有一个中心法庭进行协调与管理。有人称之为“资源整合”。但是当发生纠纷需要法律支持时, 由于基层编制的问题也导致大多数乡镇的司法人员几乎都是兼职干部或招聘人员, 在自身都不懂得法律的同时是无法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司法调解员的调节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法律需求。为此, 农民不仅需要奔波, 而且在通过立案、传询、开庭等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之前也早已经失去耐心。同时, 高昂的诉讼费有时也会高于诉讼带来的收益,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依附也将使得胜诉后的司法判决得不到有效执行。法制建设的滞后、司法机构的不健全, 导致执法体系既薄弱又混乱, 无法适应高效执法的要求。执法不严, 徇情枉法, 已经成为新农村法制建设进程中的毒瘤。尤其是个别基层干部“追求自身利益”。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法治”心理, 使得法制二字在群众心中大打折扣, 导致群众对于法律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在农村有句俗语“农村法律如林, 执法无人”[5]。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执法机构, 存在政企不分、滥用权力的现象, 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维护。加之执法监督体系的不完善, 各执法监督主体之间存在责任推诿、监督工作滞后等现象, 严重阻碍了国家法制化的进程。

三、促进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要改变农村法治薄弱的现状, 加快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战略目标, 农村法治建设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求解决路径:

(一) 加大法律宣传的力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即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若是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而这都始终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因为良好的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实现农村法制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务必继续在农村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必须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和保障农村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 全面提升村级事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另外, 农村不是城市地区, 所以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讲究方法, 新农村的法制工作要突出“两个重点”, 即重点普法对象和重点普法内容。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有关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 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 进一步增强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宪法意识;同时要大力开展以农业生产、农村市场经济为重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 进一步促进农村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健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依法办事、理性维权, 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二) 提高农村法律咨询服务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公证人员的规范化管理, 组织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农村, 为村民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弱势群体, 为解决“三农”问题及时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积极引导农民借助公证手段调节经济关系和民事关系,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杜绝引发村民纠纷的各类因素。

(三) 规范农村执法行为。

在制定涉及“三农”相关政策时要严格依法。政府各部门出台涉及“三农”的各类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规范性文件, 都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规定进行备案审查, 杜绝侵害农民的“土政策”出台, 从政策和源头上防止侵害广大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出现,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规范行政执法工作, 公安、计划生育等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各行政执法部门应严格依照权限办事。另外, 从以下两方面做好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一是做好对行政复议案件的监督, 因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强制等的涉农涉法纠纷, 引导农民充分运用行政复议这一法律武器, 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二是组织好行政诉讼工作, 各行政机关要自觉接受司法、人大监督, 积极组织行政应诉, 认真落实和执行司法判决法律文书, 有错必改, 有错必纠, 维护公平和正义, 化解矛盾, 维持农村和谐与稳定。

(四)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应完善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 明确村民自治的法律形式、范围、内容等, 在涉及农民自身利益的重要事情上, 不仅要合法还要做到公开, 使村规民约得以切实有效的执行, 使村务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透明化。二是转变乡镇政府的管理方式, 打造服务型政府。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建立村务公开制度, 尤其是在涉及到农民自身利益的重要事情上, 一定要以保证农村工作有序、办事有据、多数人满意为原则, 并且让广大农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村内事务的管理, 提高决策的可靠性, 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三农”问题是涉及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以及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它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法治的缺失和不完善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 为尽快解决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 必须加强农村法制建设。通过完善法律营造优良环境, 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法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 .于文文.和谐新农村法制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 2009

[2] .曾凯.论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0, 8:82

[3] .王炳义.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4] .王俊凤, 潘湘波, 郭翔宇.农村法制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初中地理课堂的引入下一篇:高校英语情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