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现状及问题

2024-10-28

手机媒体现状及问题(共9篇)

手机媒体现状及问题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手机媒体以及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的四种类型, 通过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分析, 得出了手机媒体所具有的八个主要特征, 并讨论了手机媒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办法。

关键词:手机媒体,传统媒体,信息传播

综观手机媒体的发展历程, 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轨迹。世界第一部手机于1973年在美国纽约诞生, 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就经历了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变迁。手机媒体由最初的单纯移动通信工具, 逐步向增值服务 (短信、彩信、WAP及多媒体视讯等) 多元化媒体转变。去年初, 国内3G牌照发放给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3家运营商, 这标志着我国3G时代的到来。

手机媒体是“第五媒体”

早在2002年, 搜狐CEO张朝阳在“搜狐时尚手机之旅”活动中, 首次提出了手机媒体是“第五媒体”的概念, 自此学界和业界开始了对于“第五媒体”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 认为手机媒体即“第五媒体”者居多。其中代表人物之一是被称为“第五媒体”专家、中国无线营销理论开创者的朱海松, 他认为:“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 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 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 以定向为传播目的, 以即时为传播效果, 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 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在这一定义中, 他明确指出了“第五媒体”即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的类型

手机媒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时就会产生新的媒体类型,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即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网络。

手机报是指依托手机媒体, 由报刊、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只需按手机键盘, 新闻尽在“掌”握。手机报的表现形式最初级的是短信, 只有文本, 随着手机制造业和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 逐渐有了彩信、WAP等新的表现形式。彩信是通过电信运营商的无线电技术平台将新闻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 使用户在每天的第一时间通过手机阅读当天报刊的内容, 用户亦可离线观看;WAP形式是手机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的WAP网站获取信息, 它类似于人们上网浏览的方式。

手机广播指通过卫星或地面无线广播的方式, 以手机为终端的音频传播业务。人们通常是通过具有收音和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来收听广播的。也就是说手机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才能收听广播:一是在手机中内置调频广播 (FM) 功能的可直接收听电台调频广播;二是依托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 用手机上网实时收听或点播网络广播节目。

手机电视指以手机为终端设备, 进行电视内容传输的技术或应用。随着移动通信网向高速网推进和电视节目制作与传输的数字化, 手机电视率先以流媒体的形式出现。手机电视通过移动网络流媒体和文件下载方式, 为用户提供电视节目的多种体验,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观看电视直播, 也可进行视频点播和下载。手机电视业务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信方式, 利用移动通信技术, 通过无线通信网 (如3G、GPRS等) 向手机点对点提供多媒体服务;二是利用卫星广播的方式, 利用数字广播技术, 通过卫星广播提供电视节目;三是在手机中安装数字电视的接收模块, 直接接收数字电视信号。

手机网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专门针对移动通信用户开发的WAP网络。但是, 基于WAP的网站内容贫乏, 多数网站大同小异, 商业性过浓, 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可。二是基于互联网的手机网络。在网络接入方面, 已经能够和笔记本电脑相媲美。在实际应用中, 手机访问开放互联网已很普遍, 传统电脑在互联网上能做的事情, 手机媒体都能做到, 它将成为手机媒体的终极形式。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的主要特征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相比较有哪些特征呢?有比较才有鉴别。首先, 通过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传播特点、接受时间、便携程度及与受众沟通途径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手机媒体比报刊更互动, 比广播更丰富, 比电视更便携, 比网络更普及。同时手机媒体的主要特征也凸显出来, 其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随身性。手机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明显优势就在于它真正做到了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的小巧、便携、无线移动使其成为与人们“形影不离”的媒体。二是互动性。传统的大众传媒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单向性。这一特点导致受众对媒体的信息反馈大部分是延时的。而手机媒体是人们通过与信息本身及信息发布者之间以互动的形式参与信息活动的。三是定向性。传统大众传播是面向不确定的广大受众传播的, 信息发送给谁、是否成功接收都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而手机信息传播是点对点、点对多点, 每一条信息的传播都是有针对性的具体传播过程, 信息发送给谁, 是否发送成功, 都可以做出判断。四是即时性。手机与外界的联系真可谓随时随地, 想与他人沟通, 想获取信息, 手机媒体比其他媒体都要来得及时、有效。五是强制性。传统媒体本身不具有强制性, 需要读者主动地去获取信息, 而一个手机用户经常是要随身携带并保持开机, 这种随身携带并保持开机带有强制性, 这种强制性是自然而然的。手机的强制性还表现在它会通过铃声或振动等信号强制你接听或收看。六是易用性。手机的易用性是相对于网络媒体而言的, 因为手机媒体的操作使用更为简单、方便, 受年龄、文化程度制约较小, 不需要掌握较为复杂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七是延续性。手机媒体本身是个终端设备, 但就手机的功能而言, 手机媒体就不仅仅是信息接收终端了, 它也是向外界发送信息的始端。因此, 信息的流动往往并非在手机终端终止, 而是可能会连绵不断地往下延续。八是私密性。手机是一种贴身媒体, 用户在选择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体形式时免受外界干扰。

手机媒体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办法

尽管手机媒体已经成为私人信息接收终端和信息发布平台, 是人际传播的主流和大众传播的组成部分, 但是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分析、去解决。

手机媒体存在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屏幕尺寸受限。手机是便携性的信息终端、贴身的媒体, 尽管手机的屏幕尺寸做得越来越大, 但它是在移动的环境中使用的一种信息获取方式, 手机的屏幕不可能做到和普通电视一样大。二是使用环境多变, 使用时间不定。在多数情况下, 人们是在环境相对嘈杂的公共场所使用手机的, 它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有固定的地点, 使用时间上有时是断断续续的。三是原创内容不足。手机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来应该建立健全的采编体系和运作模式, 向受众源源不断地传播信息, 但手机媒体原创内容稀少, 传播的主要信息与传统媒体雷同。四是社会控制力被弱化。尽管手机媒体受制于政策、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终端等因素, 但是手机媒体正在改变现有的传播格局, 形成新的交流环境, 媒体生态走向复杂, 传播主体趋向多元, 用户分化相对明显, 这些均冲击舆论调控机制, 导致不良信息传播、侵犯个人隐私、破坏信息安全等。

解决手机媒体问题的四种办法:一是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从手机媒体过去一年的发展来看, 手机媒体不再仅仅是手机新闻业务, 还包括与之相关的信息业务 (如手机搜索、手机游戏等) 、信息服务 (如手机支付、即时通信等) 甚至社区沟通。只有把信息内容、服务和社区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 构建用户与媒体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牢固关系, 才能把手机的传播特性转化为手机媒体的综合效益。二是适应用户多层级细分的需求, 即用户对手机媒体的需求从基本的通信联系、信息获取逐步向信息共享、娱乐互动、电子商务拓展。三是将用户原创内容作为手机媒体的重要内容来源, 使更多的手机用户从原来的信息接收者成为信息创造者和传播者。四是提供多媒体的内容表现形式, 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结合。

结语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力推动下, 手机媒体变得越来越无所不能, 通过它读报刊、听广播、看电视、查资讯、玩游戏、网上冲浪、实时沟通、在线交易等。手机媒体的演变, 不断创造着“拇指经济”、“影子媒体”、“移动阅读”等新的概念。手机媒体与网络的融合, 使得新一代移动通信网 (4G) 以双向互动、宽带传输、移动接收、无缝连接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4G的规划时间表早已出炉, 今年完成4G标准, 到2012年将实现正式商用。到那时, 我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接入任意网络, 享受任何服务。

参考文献

[1].田青毅、张小琴:《手机:个人移动多媒体》,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2].李建伟、王克茹:《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新闻界》, 2009 (1) 。

手机媒体现状及问题 篇2

一、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手机具有高度的便携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话,这是手机最初被发明出来时的基本功能,也是其被大众接受的基础,现在随着其功能的增强和移动技术的发展,通过手机还可以读新闻、看电视、写博客、玩游戏、炒股票„„手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获取资讯的重要载体。

手机被视为最有希望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它已经从最初的人际语音通讯工具向综合型媒体发展。具有便携性和移动性的手机媒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愈发活跃,手机屏幕越做越大,手机的功能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不管是公车上、还是地铁中都不难看到用手机听歌、阅读、看新闻或者是看视频的人们,手机作为“放在口袋里的媒体”,极大满足了移动人群快速阅读的心理, 减少了媒介传播的障碍,手机媒介开辟了人类传播活动的新领域,以之独特和前所未有的优势如移动性、便携性等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和信息操作的主要媒介之一,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个人交往、信息传递、商务活动和社会管理的方式。

手机作为各种应用最终实现的工具,作为与用户直接接触的终端,是移动通信网络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便携性与多功能性的特点甚至让很多人因此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7月末,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超过7亿户,手机普及率达到47.9%。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中国人中约有5人使用手机。今年以来,受手机单向收费的刺激,手机用户数大幅增长。统计表明,到9月底,全国手机用户较上年底增加6225.7万户,月均增加691万户左右。手机用户数量的增长带来手机短信发送量的持续增加。2010年1至9月,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4311.6亿条,较上年同期增长38.9%[1]。可以认为,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它会随着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3G(第三代数字移动通讯技术)时代的到来,媒体理念和运营模式的逐渐成熟,而成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体。手机媒体将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实现充分结合,它比任何一个传统媒体更贴近大众生活,这种媒体几乎集合了所有传统媒体的优点,对这种新媒体的深度解读,将有助于推动其在我国的高速发展。

二、手机媒体的产生及发展

无论你承认与否,手机媒体已渗透进你的生活,成为你日常行为的一部分。1992年,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世界上第一条短信,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自那个时候起手机就开始从“通讯工具”向“媒体”的身份转化了。

在2002年,搜狐CEO张朝阳在“搜狐时尚手机之旅”活动中,首次提出了手机媒体是“第五媒体”的概念,自此学界和业界开始了对于“第五媒体”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认为手机媒体即“第五媒体”者居多。其中代表人物之一是被称为“第五媒体”专家、中国无线营销理论开创者的朱海松他认为:“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媒体。”[2]在这一定义中,他明确指出了“第五媒体”即手机媒体。

综观手机媒体的历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轨迹。世界第一部手机于1973年在美国纽约诞生,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就经历了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变迁。手机媒体由最初的单纯移动通信工具,逐步向增值服务(短信、彩信、WAP及多媒体视讯等)多元化媒体转变。去年初,国内3G牌照发放给了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3家运营商,这标志着我国3G时代的到来。

虽然手机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但是手机与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国内已出现了许多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新闻传播与出版的手机报,并积极实践手机媒体化,“手机正在实现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

三、手机媒体的现状

(一)手机已成新型媒体

以手机为传播载体的第五媒体已经迅速融入了百姓生活。现代化的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让新闻的时效性和透明度更高。比起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第五媒体无疑更加快捷和具有互动性和广泛的参与性。而传统媒体也纷纷利用数字传播方式,打造现代传播的新阵地、新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已经达到2.77亿,半年新增4334万。手机作为第五媒体的传播载体,其

迅猛发展态势已不可逆转。

随着第五媒体受众的飞速增长,手机报、数字报、网络报刊、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形态也迅速融入生活,成为影响老百姓工作、生活的重要媒体形态。目前,互联网正在从PC向移动智能终端变迁,未来几年中,3G的全面发展及4G时代的到来,更多的移动智能终端用户将跨越个人电脑和手机的鸿沟,享受第五媒体带来的新体验。

新闻出版业的兴旺,则为第五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新闻出版署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实现总产出10668.9亿元,全国共出版图书30.2万种,出版期刊9851种,出版报纸1937种,出版录音录像制品25384种,引进出版物版权13793种,输出出版物版权4205种。数字出版发展迅速。2009年,数字出版总产出达799.4亿元,数字出版经济规模已超过图书出版,而手机出版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了传统的网络游戏,占数字出版全部营业收入的24.2%。[3]

(二)手机媒体的表现形式

随着技术的创新发展,手机移动通信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手机已经不只单纯是个通讯工具,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相互补充,开启了一个移动通信融合与变革的时代,使得手机媒介越来越接近一种新型信息采集、传播和消费样式,手机终端媒介在新闻传播领域中主要有如下一些形态:

1、手机报

手机报是将纸质报纸、杂志的新闻等内容,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平台传播,使用户能通过手机阅读到报纸内容的一种信息传播业务。在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国内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据业内人士测算,随着手机报价值链形成,加上三大运营商业务格局的明晰,2009年底,中国手机报业态将超过2亿的规模,其中付费用户将达到8,000万。例如,在我们身边的《齐鲁手机报》是由大众报业集团与中国移动集团山东分公司联合创办。截止2010年12月,《齐鲁手机报》在山东省拥有130万左右的固定读者。

2、手机广播

手机广播是手机媒体的一种典型应用,对于广播的不同类型,手机广播也有着双重含义。一是随着GPRS、3G、WAP等无线通信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和完善,依托于移动通讯网络和互联网络,用上网手机实时收听或点播网络广播节目。一是在手机中内置了FM广播调谐器,用手机可以直接收听电台的广播节目。

3、手机图书

手机图书是将数字化了的图书利用手机作为终端进行阅读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4]。2008年,中国手机用户继续迅猛增长,随着手机价格和话费进一步下调,大屏幕、智能手机开始大量普及,手机阅读人数和所占比例仍然持续增加,从2007年的5.9%增长到2008年的6.3%,同时,行进中的阅读比例也从2.6%增长到2.9%。虽然所增比例不大,但是考虑到2008年新增加的读者的年纪构成,实际上手机读者的增长是极为迅猛的,这个从手机阅读市场收入的增长上得到了直观体现:手机阅读市场收入由2007年的650万猛增到2008年的3030万,所占比例由3.8%增长到13.4%,增长极为明显和强劲。

4、手机电视电影

手机电视电影是指以手机为终端设备,传输电视内容的一项技术或应用。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收看实时直播的电视节目、体育赛事,观看最新电影的片花预告和经典影视剧的剪辑、幽默搞笑的短片等等。根据2009年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手机电视用户占手机网民总数的8%,在3G时代的推动下,预计未来半年手机电视用户的规模将上升至39.2%。

5、手机上网

手机网络是传统电脑网络的延伸和补充。目前手机上网浏览支持两种方式:一种是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方式,一种是NIC数据表明,2009年第三季度的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已超过1.8亿,加之3G大规模的推广影响,预计2009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包括2G、3G、移动上网卡等),有望突破2亿人,手机上网用户整体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6、飞信

飞信是中国移动的综合通信服务,即融合语音、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飞信可以通过PC、手机、WAP等多种终端登录,实现PC和手机间的无缝即时互通,保证用户能够实现永不离线的状态。中国移动2006年开始试商用飞信。凭借着中国移动5亿用户的基础,飞信业务在推出后仅一年,其用户数就已经超过MSN仅次于QQ。据《中国移动飞信业务案例分析报告2009》显示,截至2009年第2季度,中国移动飞信用户到达数达1.84亿,环比增长16.1%,与2008年第2季度的1.12亿用户到 4

达数相比同比增长64.9%,可见飞信用户规模增长的速度十分迅速。

7、移动搜索

移动搜索依赖于手机的平台便利性,在实际使用中用户易于接触到手机平台和移动搜索平台,大大提高了用户使用移动搜索的频率。根据2009年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手机搜索的用户占手机用户总数的26.2%,约为4074万人。随着3G的推广和应用,移动搜索成为各移动运营商、搜索引擎厂商关注的重要领域,未来半年手机搜索用户规模将上升至38.3%。艾瑞分析显示:2010年手机搜索用户规模为1.4亿人。据艾瑞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用户每天至少会使用移动搜索2次,使用频率非常高。同时,新闻类信息成为手机网民手机搜索第一需求。

8、微博

微博(Micro-blogging,Microlog)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随着发展,这些消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手机短信、即时消息软件、电子邮件、MP3或网页。一些微博客也可以发布多媒体,如图片或影音剪辑和出版。微博客的代表性网站是Twitter,目前Twitter日均访问量已近2000万人次,用户已近4000万。虽然twitter现只有英文和日文两个版本,至今没有推出中文版,但是不管是什么语言的版本,都可以在Twitter上说中文,“今天,你twitter了吗?”一度成为新的网络流行语。

(三)手机媒体的特点

1、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以及贴身性

手机媒体相比于其他媒介,更加小巧轻便,正是由于这样的便携性,手机常常被称为“影子媒体”,它的随身性打破了信息接收的时间和地域限制。

2、高效的互动性

手机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性传播,与传统媒体的单项传输不同,手机平台上的信息传输是双向的,用户不仅可以接收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回复并转发信息,同时成为了受众与传播者。

3、传播的时效性

所谓传播时效性,是指商家所传播的内容,传播速度快,被受众阅读的可能性更高,并且更容易对用户产生影响相比与在其他渠道获取信息,通过手机获得信息,能够引起更大观注。例如:在美国“9·11”事件中,恐怖组织袭击世贸大楼之后,最早向外界发布该新闻的媒介不再是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而是以反应迅速见长的手机报。2003年3月20日上午10时34分,美国正式向伊拉克宣战,打响了伊拉克战役的第一声炮火。事发后,仅1分钟时间,许多手机用户就收到了此消息。而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地震画面都是当事人用手机拍摄再传到互联网上的,而且中央电视台也引用了这段视频资料。

4、多媒体性

手机媒体的内容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存在的,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体形式的内容都能从手机上获得。从目前来看,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多媒体形式蕴含着无数商机,另一方面,大众非常喜爱多媒体形式的内容,这点从互联网上此类内容受欢迎的程度就可以得到佐证。

5、高互动性[6]

传统媒体通常缺乏与手受众的有效且及时的互动,传播的效果因此而大打折扣。而手机媒体就可以突破传统媒体直线型信息传播的局限性,把与受众互动作为主要的方式。手机媒体被称为“影子媒体”与用户形影不离,这是任何别的媒体都不具备的特点。另外,手机媒体还可以通过通信交流、信息转发、信息评论等形式表现出来,这都表现了手机媒体的高互动性。例如:现在国内很多手机报纸就开通了评论功能,使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和想法。此外,通过反馈和交流,传播者可以根据读者的不同爱好,帮助用户随时随地的挑选和阅读最喜欢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从而节省受众的时间和精力。

6、高科技性

手机媒体是一种新的移动通信媒体,特别是在web2.0的时代背景下,它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诸多媒体相结合,用户可以迅速在网上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手机媒体可以提供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网页浏览等多种信息服务项目。这是一个可以整合现在所有网络科技的移动媒体。信息的传播、网页的浏览、视频的记录传播、声音的传递等这些功能无一不彰显了现代科技的力量。手机媒体为众多“手机达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手机媒体被开发出来的越来越多的功能正逐渐代替传统的传播方式。手机媒体正对传统媒体的各项功能进行整合,正带我们走向手机媒体带来的高科技生活。

7、媒体普遍性

手机几乎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备的工具。截止2009年,中国的手机 6

用户已经达6亿,手机的发展和普及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第四媒体——互联网,目前中国的手机普及率以及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据我针对山东理工大学在校师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全校3万人中,拥有手机率为100%。

也正是因为手机媒体具备了移动性、互动性和传播的时效性等特征,越来越多的商家依靠手机媒体与会员和潜在客户进行互动,增加对客户的粘性,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我国,目前专注于手机媒体服务产品有:12580生活播报、企信通、企业推广手机报、企业内刊手机报、政府部门手机、大学生手机报等。

手机媒体的移动互动性,精准传播的有效性,都逐渐被商家合理的利用。例如:12580生活播报帮企业有效的传播开发新客户,手机报帮企业深度挖掘客户的需求,企信通帮企业有效的黏在客户。

四、手机媒体在当前运营中的问题

由于手机媒体是在数字化的进程下诞生的,也就不可避免的有着网络媒体的许多不足之处:

(一)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媒体的发展有着太多的未知数

手机媒体作为一个新兴媒体仍并没有走到一条完全成熟的道路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必然会出现新的表现形式,而受众如何接受,厂商如何发展都未可预知,所以,手机媒体要想传统媒体那样稳固还需要多多努力。

(二)手机承载平台的局限性

现有的手机承载平台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下载速度不过快,手机屏幕过小,流量费用相对过高,这些因素必将影响手机的增值业务的发展。如:对于手机电视来说就受到了终端昂贵、待机时间短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支持手机电视业务的手机种类还相对较少,手机用户如果想使用手机电视业务就必须更换终端,而且现在的手机待机时间一般都在3天到一周的时间,但观看电视节目就会使手机电池的使用时间减少到不足8个小时,甚至更少,这些因素都会降低手机用户购买视频手机的欲望。除了终端限制外,各类型播放软件的不统一、手机生产商和业务开发商采用的技术不统一,使得诸多内容彼此不兼容,使得手机用户面对麻烦就望而却步了。

(三)缺乏专业媒体从业人员

手机媒体是个综合媒体,它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特点,涵盖了文本、音频、视频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内容,因此对于手机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目前手机媒体的业务刚刚起步,往往都是临时拼凑的人员,缺乏对手机媒体的深入认识和操作经验,而少了这种综合性的媒体从业人员就为手机媒体真正发挥媒体功能增加了难度。因此应尽早建立健全手机媒体自己的采编系统和运作管理体系。

三、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随着手机媒体受众的飞速增长,手机报、数字报、网络报刊、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形态也迅速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影响老百姓工作、生活的重要媒体形态。在未来几年中,3G的全面发展及4G时代的到来,更多的移动智能终端用户将跨越个人电脑和手机的鸿沟,享受手机媒体带来的新体验。由于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手机用户群,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必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手机媒体的媒体特点和巨大的用户群决定了它必然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几年中,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我们一定会更加深入的走进“手机媒体时代”。本文对手机媒体的发展做出以下展望:

(一)手机媒体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手机媒体在我国已经有巨大的用户群,而且其潜在的用户市场更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4738.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部/百人。全国网民数达到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其中手机网民数净增1.2亿人,达到2.33亿人,占网民总数的60.8%。[7]在未来几年,随着WEP2.0时代的带来,在我国会有更多的智能手机用户,手机媒体的用户群将会进一步扩大,手机网民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这些都必然促使着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手机和互联网必将进一步结合,手机媒体的表现形式也会更加丰富多彩,这必将吸引更多的人接受手机媒体,成为手机媒体的受众群。因此,在未来几年,在有着庞大用户群的我国,手机媒体必将要迎来黄金发展期。

(二)手机媒体的自身特性更符合读者阅读趋势的变迁

当前,从读者阅读趋势上看,一方面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将更善于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和娱乐,这些碎片化的时

间主要由等待和无聊时间构成,等待的时间包括等车、等人、候机等时间,无聊时间包括乘车、如厕等空隙时间。在这些时间获得信息,需要相应的媒介具有及时、易携带、展示性好等特性。另一方面人的需求可以分为娱乐需求和信息需求。在娱乐需求方面,年轻人有着更强的需求,也被电信运营商和广告主看重,广告主看重的是年轻人所具备的庞大的潜在消费能力,电信运营商看重的是年轻人所钟爱的手机视频能够带来大规模流量的消费形态;在信息需求方面,这部分人群多为消费能力强的中产阶层,这部分读者需要个性化、量身定做的信息,这部分读者也更为广告主所看重。从这些趋势上可以看出人们迫切需要具有易携带、及时、迅速、展示性好等特点的媒体,手机媒体完全具备这些特点,完全符合读者阅读趋势变化的要求[8]。

(三)巨型的信息平台

从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手机报、WAP网站都是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将以网络媒体的现有架构为基础来发展。成为一个集新闻、资讯、娱乐、互联网、声音、视频等为一体的移动信息平台。它与电脑相比具有移动性的特点,更能够符合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必然会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巨型信息平台。

当前存在的手机媒体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手机报、WAP网站、飞信等都依然有标准化、信息量少等缺陷,不能满足读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这也注定这些形态只是手机媒体的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然集合科技、娱乐、新闻等巨型信息平台。他必然成为一个以海量信息为基础,以互联网的技术为驱动,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的巨型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移动媒体的商业盈利。

(四)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

由于手机媒体具有独特的媒体优越性,电信运营商和新技术公司必将加大对手机媒体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手机媒体。我们具有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用户群,对手机媒体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将会给传统媒体带来更大、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手机媒体拥有渠道优势和巨大的用户群;另一方面手机媒体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集合了图像、文字、声音、网络等所有媒体的特点。这些都使手机媒体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手机媒体的发展是对传统媒体形式的整合,这都必然会对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没有的挑战。

四、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变得越来越无所不能。本文结合实践对手机媒体的现状做了一点的综述,同时,也对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在本课题中明确的总结了手机媒体的特点。

著名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说过:“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手机媒介从诞生到经历模拟通讯时代,到数字移动通信时代,再到后来的3G以至于不久将来的4G时代,正是一个不断进化不断演变的过程。[9]自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一一出现,历史以来任何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人类信息传播历史中的一次变革,正是由于一次次的技术创新,一次次的传播媒介的变革,人类信息传播才能永不止步得向前发展。纵观媒介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媒介形态与传播手段的移动化趋势在不断加。手机媒体的发展必将带着我们走进“第五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 朱峰.手机广播的现状及发展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1 [4] 吕梁安,周君贤.传播——从烽火传信到第五媒体,东南传播,2005.8 [5] 崔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 崔银河.广告媒体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9

[7] 艾瑞网

[8]《2009中国移动互联网与3G用户调查报告》 [9] 汤伟.手机媒体发展探析.新闻前哨,2007,(4)

本论文是在季莉莉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季莉莉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季莉莉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季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另外,这篇论文是基于我当前所从事的工作而创作的,在这里也对公司的领导和同事表示诚挚的感谢。

网络新媒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篇3

【摘要】 国际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已经日益溶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网络新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 新媒体;新技术;媒体管理

近几年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介入媒体的构成当中,创造出诸多被称之为新媒体的媒体形态。短短几年间,中国的传统媒体界、新媒体机构和用户也的确或多或少看到了新媒体给信息传播乃至生活带来的新景观。全球信息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传媒行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大批网络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目前仅在中国,据目前注册的网站数量达到60多万,在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同时,网络安全以及互联网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一、网络新媒体发展的现状

1.网络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

这是我国新媒体发展的先决条件。网络新媒体是一种传播方式,不能将传播方式、载体和内容混为一谈 目前传播内容没变,新媒体带来的只是传播方式不同。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新媒体技术已经完全成熟,计算机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中心环节,互联网成为基本载体,光电传导、电子纸也日趋成熟。我国网络新媒体传播的硬件技术和支持条件已经成熟,特别是在通讯领域,技术上不但与国际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有几十项技术能够领先于国外发达国家。

2.新媒体的终端已经相当普及

任何媒体传播都没有今天新媒体传播的条件好,中国目前计算机显示器、阅读器有1.3亿,市场上流通的电子书有3O多万种,网络新媒体的终端设备已经相当普及。这不是政府规划,而是市场自动形成的,绝大多数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具备瓦罐内络新媒体阅读的终端。网络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正在日益丰富 传统媒体每天传播的信息量不及互联网的1/4,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带来了精神享受。网络新媒体的市场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网络新媒体的市场逐年扩大,产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3.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消费者越来越多

在新闻出版总署进行的阅读调查中,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阅读网络新媒体的人数则以3O% 的速度在增长,特别是年轻人和知识分子人群表现尤为明显,他们正是出版物市场未来消费的最大主力。再比如说,过去人们读书、看报的时间,现在已经大量转移到网络上。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新媒体已经被读者、观众和听众所接受,人们的阅读学习习惯已经发生很大的转变。

4.政策面对新媒体的重视

2006 年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四部分“新闻事业”中有关于办好新闻网站和发展新兴传播载体的阐述。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首设“网络新闻作品奖”,网络新闻作品第一次被纳入这一中国政府奖项。

二、网络新媒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网民大国与网络和谐

据《经济参考报》说,到2006年底,我国网民数量有望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已经公布的数字显示:到200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总数为1.23亿,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中国进入网民大国的行列。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每天都在和网络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网络由于其特有的高度开放型互动性和共享性为公众提供了很好的信息载体,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对公众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但是网络也是一柄双刃剑。网民大国面临着网络和谐的若干问题:

(1)网民数量众多,分布却不均衡。城市网民,特别是大城市网民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按照传播学中的“知沟假说”,知识、信息之间的这一鸿沟将会变得更宽而不是更窄。

(2)网络的文明化生存。当更多的网民聚于网络生存时,网络已由现实的小小补充,变得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角时,网络生存,在一些网民那里,甚至部分地替代了现实生存。网络安家、网上恋爱、通过网络形成工作交换平台(沃客的出现),以及网上的情绪表达与生活记录(博客与播客等),还有社会网络系统的实现(SNS),简易聚合变得越来越容易。人们的生存空间由现实拓展到网络,网络生存正在部分地侵蚀着现实生存。网络上的“文明化生存”成为一个新兴问题进入人们视野。

(3)网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不高。日前互联网上发布一些低俗、虚假等有害信息愈演愈烈,这给构建健康、文明的互联网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美国一家大学曾作过一份调查,问调查对象:你相信《纽约时报》还是相信NewYouk times.com 结果绝大多数表示相信 《纽约时报》,但有趣的是,NewYouk times.com的内容完全来自《纽约时报》纸面报纸。所以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一个初期的、被人质疑的阶段。

2.互联网正在推动媒体平移向新媒体演化

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孕育着巨大商机。问题是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建立新秩序,要形成新产业必须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和产业链。党的宣传工作和媒体产业都面临向新媒体过渡的挑战和机遇。

3.网络新媒体“颠覆性力量”正在崛起

多对多传播,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 而且有说的条件, 是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中科院声学所侯自强研究员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双向媒介,与电视不同,受众不仅仅是被动观看,还要主动参与。如当前比较火热的BBS、讨论组、聊天室、博克Blog等。互联网社会化的核心是个人网络化,而随着“博客”的崛起,超越社会精英概念、真正面向社会每个人、并以个人为主体的知识过程开始在互联网中兴起,并将为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博客的出现集中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媒体界所体现的商业化垄断与非商业化自由,大众化传播与个性化(分众化,小众化)表达,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3个基本矛盾、方向和互动。博客依然在大多数人的视野之外,但他们改变历史的征程已经启动,博客世界的“颠覆性力量”正在崛起。

4.中国网民素质还有待提高

网络是个制造草根明星的“红人馆”,2006 年网络继续上演着制造“红人”的多幕剧。一个个渴望一夜成名的网络个体,经由网络成为闪亮明星。除了网络红人,网络媒体在媒介议程设置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草根话题经由网络媒体设置、传播后迅速占领了网络舆论阵地,并由此引起传统媒体重视。网民有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可这类言论自由随意、目的性不强、主体分散、导向不明,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甚至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充满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

经过调查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5小时,已经超过了许多互联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网民平均上网时长。中国网民素质还有待提高,对于大多数网民而言:网络的娱乐潜力大于商务潜力。值得注意的是,网民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主流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便应该成为一种自觉。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除了引发投资者的关注之外,管理部门在2006年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在这一领域。

三、网络新媒体健康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

仔细观察一下网络论坛和新闻跟帖的内容,大致也可以看出,理性、周密、客观的评论并不占主流,很多言论相当极端,情绪化、非理性、泄一时之愤的言论非常多,许多人甚至用极不文明的语言表达偏激立场,在网上形成“群骂”景观。互联网的“无界性”“自由性”既是优势,也对原本安全的社会运作模式造成了潜在威胁。从稳定社会大局、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创造健康的社会发展环境角度出发,必须由政府出面,通过法制力、行政力等强制手段有效地对网络公共空间进行管理,对网上舆论进行正面引导,才能避免某些不良倾向造成现实中的连锁反应。

有人把互联网上的言论堆积形象地喻为“舆论的狂欢”,这点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或许更有代表性。受传统影响,中国人历来参政、议政愿望较之西方人更为强烈,政治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要话题,互联网的出现为这些言论提供了更公开的表达平台。我国互联网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在舆论表达功能的发掘上却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论坛BBS数量极多,门类五花八门涉猎广泛。表面上看许多论坛都有明确的内容限定,可是经常发现在以房产、购物或技术等为主题的论坛上仍有大量讨论时事的贴文存在,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发生,大部分论坛更是立即转向突发事件讨论,并不会因为事先的内容限定而放弃说话机会。

“新闻跟帖”也是我国网站独创的网络发言形式,自出现以来深受网民欢迎,一些关注度高的新闻甚至能达到成千上万条评论跟帖,相比在其他国家互联网上较为发达的电子商务、金融证券等,言论功能活跃是我国互联网的突出特点。互联网上丰富的舆论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了获取民意的重要渠道。随着网络日益普及,大多数领导人都开始重视从网上了解人们对经济发展、社会问题、政府决策的意见看法,客观上也影响了政府进一步决策;“两会”召开期间,普通百姓通过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网上直接交流,甚至献计献策,使公民得以直接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在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扮演了推动者的角色。

四、结论

在未来几年里,我国互联网仍将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面对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要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这是管理网络新媒体的基本指导思想,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对于净化互联网环境、推进网络健康文明发展至关重要。这些规定都符合两条基本原则:一是维护国家利益;二是保护公众利益。具体地说就是要规范信息发布程序,不制作、不发布、不传播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违反社会公德的有害信息,守法自律,树立信誉,维护形象,共建网络媒体诚信。

总之,网络媒体总体上是发展良好的,对社会经济和文化、政治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个人将成为网络新媒体的主体,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和用户,也是更主动的信息生产者、创造者。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加强有效的引导和控制才能健康地发展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官建文.新媒体需要新“把关人” .对外大传播, 2007(1)

[2]席伟航,霍志静.政府参与新媒体管理的动因和原则——以互联网为例.中国记者.2006(2)

[3]柳斌杰.新媒体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传媒.2006(12)

[4]陈少华.网络媒体的有效引导与管理.新闻前哨.2007(2)

[5]栾轶玫.新媒体行进在林中路上.青年记者.2007(1)

[6]蔡名照.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信息网络安全.2007(2)

手机媒体现状及问题 篇4

一、我国手机广告发展现状

手机广告市场无疑是广告市场的大蛋糕,而作为目前国内主要运营商的移动和联通、电信,纷纷觊觎着这块蛋糕,相继“动刀”。现阶段我国的手机广告仍处于导入期和成长期的过渡阶段。

手机广告与传统的报纸、电视、互联网广告来说,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相对独立性。“薪着度”是衡量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指标,而广告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薪着度”,进而提高品牌的忠诚度,达到最终销售成果的目的。对于手机广告市场,用户使用者与广告媒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消费者最初是对创意性的手机广告产生兴趣,进而关注产品本身。无论在哪一个行业,消费者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庞大群体,在手机普及的今天,用户群体大、覆盖范围广这一特点,为手机广告市场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现如今,国内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移动运营商手中拥有庞大的用户资料,其传播信息的低成本为手机广告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短信广告在这时便应运而生,接下来便是W A P广告、二维码广告,如今手机A PP广告迅速占领手机广告市场。自2006年,中国移动等运营商试水互动营销式的手机广告业务,到2012年,中国手机客户端的广告市场规模已达55.5亿元,每年的增长速度明显。[2]中国手机广告市场潜力巨大,正慢慢发展成熟,但是发展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手机广告的传输技术日臻成熟,可适用于接收广告的手机终端设备的应用尚在普及中,并且国内手机广告的创作仍需改进。国内手机网民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极其广泛,但是这一潜力尚未得到完全开发,广告传播效果也未达到预期效果。手机广告市场作用新型广告市场,是一股“潜力股”,仍需改善发展。

与其他发达国家比较,目前我国手机广告发展中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技术和硬件基础薄弱

手机广告的发展依靠通讯网络和通讯设备的支持,但我国通讯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配备还比较落后,网络运行速度慢,尤其是在偏远地区通讯网络建设还不完备。虽然运营商在建设和完善通信网络,但相关硬件基础建设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很多手机A PP软件设计的用户体验不佳,这都对手机广告的普及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二)缺乏精准运作

手机广告的最大优势莫过于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库,所以投放广告之前应首先对客户群进行细分定位,关注不同客户多样化兴趣偏好与需求。国内许多手机广告商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缺乏精准定位,没有搞清楚什么样的广告、以何种表现形式能够吸引目标受众关注。此外,广告商忽视了对市场的长期培育,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手机广告业运作模式也过于简单粗糙。

(三)业务形式和商业模式过于单一

手机广告业务形式和运作模式处于不断的摸索阶段,缺乏一个成熟有效的商业模式。移动运营商位于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其利益分配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手机广告市场的良性发展。作为手机广告运营商应该关注到用户的兴趣点。当前很多广告商对手机用户数据库的挖掘依然不够,同时手机广告形式以传统的短信方式为主,单纯无新意的文字和图片广告对于受众的吸引已经没有力度。

(四)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目前,整个手机广告市场都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垃圾信息、虚假信息、低俗信息随处可见。对于不感兴趣某种广告的手机用户而言,这种缺乏约束的信息就变成一种垃圾信息。目前,运营商通过技术手段屏蔽、拦截垃圾短信起到一定过滤作用,但是在法律上,对于垃圾信息尚没有制定相关治理办法。所以,手机广告市场亟需加强监管,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规范。另外,要对市场监管主体有清晰的把握,形成手机广告市场共通的标准原则,实现对于虚假、欺诈垃圾信息的有效控制和惩治。

二、新媒体时代手机广告的传播优势

(一)覆盖范围广且精准度高

覆盖范围广、广告投放的精准度高、反馈价值高,是当今手机媒体广告明显的优势。手机用户的高消费水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使其成为商家理想的宣传对象和目标消费群体。对于外界干预因素,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都无法对广告效果做出精确的评估,而手机广告却可以利用移动定位等方式来避免此缺陷。另外,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可能做出回避广告的行为,而手机广告的分众化、小众化发布会避免这种尴尬局面,将成为未来广告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消息发布灵活且到达率高

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发布消息的覆盖对象是相对固定的,而手机这种新的传播媒介在消息发送上具有独特优势。同一条消息既可以同时发给多个人,也可以有针对性发给特定对象;消息的发送可以是普遍性发布也可以是特定用户的特定制作发布。当运营商及广告主掌握了目标用户的手机号码,手机短信广告就会直达用户使用范围,用户无法避免地接受手机广告的送达,实现了广告的极高到达率,也可以说具有极高的自发控制性。但同时,这也容易造成了手机短信垃圾广告乱入、用户产生厌恶情绪等情况。

(三)受众参与度高且互动性强

手机媒体广告的受众参与度高、互动性强是其他传统媒体所无法超越的。手机作为第五媒体最杰出、最辉煌的特点就是互动性。[3]一方面,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广告通过方便快捷、独特享有的移动网络渠道实现了双向传播。当受众对广告的内容形成认同感,他们便会无形的参与到传播的过程,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广告商,或者通过电子商务直接形成最终消费。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沟通及交流方式,当受众对广告内容形成认可,就会形成多米诺牌连锁反应,形成二级甚至是三级传播,促成手机广告发展的循环传播。

(四)广告效果明显且可控性强

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在广告发布数量、时间,与广告主合作的广告制作、发布频率上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可以合理安排广告主的业务实施方式;手机的“终端即人”效应,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广告信息设计、精准性的受众划分和专门性的需求定制来创作前提。[4]随着移动4G时代到来,广告主通过对不同手机用户群体的细分,实现对受众信息更精准的定位,投放与之相匹配的广告信息,一定程度上克服广告投放的盲目性,广告效果更加明显且可控性强。

三、新媒体背景下手机广告发展策略

(一)关注用户体验,优化硬件设施

随着移动4G时代的到来,重视互联网背景下的用户体验是未来手机新媒体广告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从A PP出发,A PP的发展要注重推陈出新。智能手机的发展推动了A PP的诞生,而A PP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基于A PP的手机广告有弹跳的特点,容易产生用户厌恶和忽略的情况,手机A PP广告的设计应具有时效性,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态度对现有A PP进行改变;其次优化手机广告呈现过程的加载方式,手机用户对于页面加载过程的承受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大部分使用者来说,对于时间等待的忍耐是有限的。因此优化加载方式、缩短等待时间是提升手机用户体验的手段。一方面可以通过隐藏加载过程的方式避免加载内容表现上的中断,另一方面,直接显现加载后的画面结果,实现视觉感官上的满足;再次,大力推广免费W IFI网络,网络收费问题制约着智能手机广告的发展,通过推广免费W IFI网络,扩大潜在的手机媒体广告消费市场。我国部分大城市已相继推出此项目,上海在2011年建设大约500个“W IFI电话亭”,实现了大众通过几乎无成本的消费接受广告的目的。

(二)加强协作,完善手机广告产业链

手机运营商和手机广告商构成手机广告市场的两大主体,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手机运营商占据源头开端,控制着整个手机广告发展的众多关键步骤,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强两者合作。目前我国运营商呈现出三网独立发展、各自为王的现象,这对于手机广告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制约,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三网进行整合,现实“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效果,可以通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以及计算机网共同发布图像、语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功能,实现手机广告的多样化。手机广告借助三网融合的优势,互联互通,时效更新,更好地实现手机互动广告、手机电视广告的发展,将三大运营的优势融入到手机媒体广告的推广。运营商将A R技术运用于与广告主衔接的过程,实现手机广告方式的创新。此外,移动运营商应加强与传统媒体的联合,利用其用户资源促进增值业务的发展,优化完善手机广告产业链。

(三)以受众为中心,创新广告设计

在3G、4G网络发展的背景下,手机广告应强化人文关怀,以受众为中心创新广告设计。“影、音、色”要素构成的手机广告具有生动化的优势,同时要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是画面保持清醒明确,提升观赏性,在感官感受上给受众好的印象;二是颜色的使用要与图形构造相符合,使色彩的运用给受众愉悦的心情;三是整体设计要以简洁生动为主,做到手机广告内容能真实反映商品本身。日本虚拟蝴蝶应用软件I-B utterfly充分利用A R技术制作创意手机广告是成功案例之一,将通信网络以及定位系统与A R结合,做成有优惠券、图片或视频的虚拟蝴蝶;利用定位技术,受众通过变换位置能够捕捉不同的蝴蝶,通过收集到的蝴蝶图片实现与商家的互动。这种创意设计成功激发受众的兴趣,值得我国借鉴和发展。此外,创新广告服务理念也是十分必要的。手机广告发展要建立在理解受众的基础上,广告主和手机运营商应强化服务意识。受众对于广告的认知是一种选择性的记忆,把握先机、加快受众的认可是手机广告要完成的重要课题。现阶段巧妙利用二维码的扫描、蓝牙的免费传播等新技术手段也是创新广告服务理念的一种体现。

(四)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法律的保障和支持,手机广告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个新兴行业和未来支柱产业,我们首先应该加强立法规范,要有规范的市场准则,需要有法律的保障。针对不同的手机广告类型出台不同的法律,包括全国性的立法以及地方性的法律,手机广告行政机构的指导性政策、法规法令,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要加强行业自律,有许多细小问题是法律效力涉及不到的,因此需要手机广告发展三要素的致力合作,加强行业自律,重建道德模范效应,促进手机广告健康发展。

注释

1[1]中商情报网.2015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超13亿[EB/OL].http://www.askci.com.2016-01-25.

2[2]和讯网.国内手机应用开发者6成亏损广告或是突破口[EB/OL].http://tech.hexun.com.2011-12-14.

3[3]朱海松.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媒与定向传播[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95-96.

手机媒体现状及问题 篇5

一、手机的媒体属性不断强化

(一)上网设备向手机端集中

年轻的移动互联网“原住民”对手机的依赖度不断提高,网民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不再是单一化的人际交流媒介,而是关系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智能终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可以肯定,网民上网习惯的改变以及手机应用对生活方式的渗透,为手机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媒介产品的进一步丰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智能手机普及与4G网络的成熟,加速了手机媒体发展

在运营商层面上,4G已成为手机用户的主流选择,4G网络提速也为用户体验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德勤最新发布的《移动消费大未来:2015中国移动消费者行为》报告,被调查受访者逾六成用户使用的是4G服务。另一组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数字则显示,到2016年一季度末,中国4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城市和主要乡镇,4G用户达将达到5.3亿户,超过了美国和欧洲4G用户的总和。

与此同时,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展现出了巨大潜力。知名的市场研究机构e Marketer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首次超过5亿人,成为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德勤《移动消费大未来:2015中国移动消费者行为》报告也统计,目前,我国人均智能手机持有量接近2台,智能手机拥有率高达86%。在过去三年内曾购买智能手机的用户占九成以上。4G网络的成熟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改变着人们浏览新闻、获取知识的模式,手机与人日常生活的黏性越来越强,倒逼手机媒体不断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二、手机媒体的定义被颠覆

(一)手机媒体在新闻生态链中的角色转变

关于手机媒体概念的界定,在《手机媒体概论》一书中早有论述,即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是网络媒体的延伸,而媒体又称“媒介”,是承载信息的载体。笔者认为,手机APP新闻直播的出现打破了学界对手机媒体的传统定义,手机已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承载平台,能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其功能已不断向新闻生产前端转移,甚至直接参与到新闻产品的生产环节,可以说既是受众接收新闻内容的移动终端,也是记者发布新闻的直播设备。手机APP新闻直播的出现更像是一次媒介突围,手机的功能性与新闻生产全新的直播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手机成为新闻报道的“全能武器”

手机的媒体属性不断凸显,现有的智能手机不仅具备网络媒体所具备的各种新闻编辑属性,其自身灵活、便携的特点更是其他媒体难以替代。记者只需一只安装了直播新闻APP软件的手机,就可以拍照、录音、录制视频、编辑文字,而高质量的图像,超清晰的音质,稳定的4G网络等,都为新闻手机直播奠定了基础。

本文研究和讨论的手机APP新闻直播,是指直播记者利用安装在手机上的直播APP软件,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对新闻事件进行文字、图像、视频、音频整合报道,使多种方式在一条新闻报道中有机组合,并通过4G网络实时发布到新闻客户端。该新闻产品以新闻事件的时间轴为报道主线,将新闻事件同步呈现在客户端。在这个过程中,新闻采集、新闻处理、新闻发布,以及新闻接收的过程全部是通过一部手机完成的,可以说,手机自身就是一条独立的新闻生态链。

三、手机APP直播的特点

(一)强调“第一时间”

手机APP新闻直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一条时间轴贯穿新闻事件始末。记者根据事件进程,选取重要时间点发布文字、图片或视频、音频,新闻事件片段的发布时间节点与事件发展进程一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新闻的时效性,记者省去了繁复的写稿流程,甚至是审核流程,第一时间将新闻产品输送到客户的手机上。

(二)立体化的报道方式

手机APP客户端直播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融合了网络图文直播、网络视频直播等单一直播优势,结合自身的传播特色,迅速进化,形成了一种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为一体的独特的新闻生产方式。这种直播不仅兼具了纸媒、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报道方式的部分特点,在新闻表现力上还产生了1+1>2的效果,其报道形式灵活而立体。

(三)增强受众的体验感、互动感

互动性作为新媒体最主要的特征,同样被烙印在手机APP新闻直播的基因里。手机APP直播在第一时间将新闻同步传送到客户端,视频呈现多为第一视角,受众在阅读中更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丰富的感官刺激以及立体化的报道方式在最大程度上联合刺激着受众的新闻趣味。在一条直播新闻中,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筛选阅读或观看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以最喜欢的方式进入该新闻事件中。一些网站的手机直播还开设了“聊天室”“边看边聊”等版块,用户可以随时通过手机评论和发问,与前方记者、后台编辑进行互动。例如,今年高考成绩发榜当日,搜狐开设的《高考志愿填报开跑,名师教你选大学》直播,有39万人通过手机终端线上参与,并与志愿填报专家、搜狐编辑进行互动,直播氛围十分热闹。

(四)灵活自如的报道方式

记者利用手机上的APP客户端进行新闻报道,但在实际操作中,新闻的制作和发布并不局限于手机,很多新闻是由前方记者和后台编辑利用PC共同完成的。后台PC的信息支持,在更大程度上弥补了前方新闻报道内容采集的不足,编辑根据前方上传的内容,及时添加新闻外延和延伸,让报道更加丰满。例如,凤凰娱乐在2016年2月直播“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时,就是采用了这种报道手法,前方记者用手机上传最新的会场消息,后台编辑不断加入嘉宾资料、提名影片海报。

四、传统媒体借力手机直播完成媒介转型

(一)传统媒体寻求自救之道

手机直播灵活多变,易于操作,投入的设备成本和人力成本也相对较少,而跨媒介属性也决定了其更容易进行媒体嫁接。

近年来,传统媒体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几乎每天都处在一种撕裂状态,而新媒体则正处于黄金时代。媒介环境正在重启,传统媒体频频试水新媒体领域,试图通过媒介融合、报网联姻、开发手机APP、建立自身微信公众账号等途径,在险象环生的媒体环境中杀出一条自救血路。

媒介融合成为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的热词,不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并不是简单的A融合B还是B融合A的问题。在探索媒介融合的道路上,许多媒体转型不过是盲目的跟随潮流,奉行拿来主义,简单地将成熟经验和已有模式套用,将整合或拆分后的报纸内容直接搬到PC端或移动端,有些媒体干脆直接原版复制,这种新闻转移方式仅仅是将原先的部分读者进行平台转移,而没有实现新的价值突破。

(二)借力手机直播完成媒介转型

手机APP新闻直播以全新的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传播节奏、传播方向、传播内容出现,为媒体吸引新受众创造条件。手机APP新闻直播模式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特性,以及丰富灵活的内容呈现方式,令其从众多新媒体竞争形态中脱颖而出,迅速占据媒介高地。笔者认为,手机APP直播新闻为传统新闻行业的迅速转型,提供了一条便捷高效的实践路径。国内较早开始从事手机APP直播新闻开发的青岛掌控传媒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经有超百家传统纸质媒体,通过使用手机App新闻直播软件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在媒介转型之路上大胆实践尝试。传统媒体依赖现有的媒体采编资源,使用简单的手机APP直播平台,能够较好地将传统媒体的采编优势发挥出来,做出与传统媒体差异化的新闻产品。

五、手机直播新闻现存问题及对策

(一)手机新闻直播规范的缺位

从倒金字塔结构到华尔街日报型结构,从沙漏型结构到章回型结构……传统新闻写作往往具备一系列严格的写作范式、程序与要求,记者在编写完新闻稿件后还要经过层层审查才能将新闻发布出去。

相比之下,由于手机APP新闻直播需要综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多种报道手段,且很多信息都是现场直接传出的,使新闻把关人的作用就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目前,业界还没有一种标准对这种新型的立体化报道模式进行规范。正因为此,当面临较为复杂的新闻事件时,缺乏媒介素养的记者往往会分不清主次,面对海量的细节,无法在短暂的时间内做到恰到好处的取舍。新闻报道难免出现要么蜻蜓点水,缺乏深入思考,要么冗长叙述,缺乏节制的现象。

(二)协同报道,缺乏配合

手机APP直播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传播方式,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既可以针对一点浓墨重彩,也可以多点布局宏观呈现,有时为了更全面展现新闻事件,直播很多时候需要团队作战。例如,今年高考期间,徐州、扬州、青岛等媒体手机新闻客户端,都推出了“直击高考”的新闻直播。以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今日徐州》客户端来看,就派出了一支由8名记者组成的报道小组,小组成员分别被派往8个不同考点,共同完成这次新闻报道任务。8个考点虽然不同,但考生、家长及记者观察到的考场环境总归会出现一定的相似点。这种情况下,如果记者之间缺乏配合,后方有没有“总指挥”就很容易“观点撞车”,内容雷同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协同报道的默契以及“总指挥”的统筹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全能型记者的匮乏

利用手机APP新闻直播客户端进行新闻报道,要综合运用各种报道方式,对于记者的媒介素养、整合能力来说都意味着更大的挑战。记者不再限制于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出镜记者、摄像师等单一性,而是以真正的全能型记者的姿态出现。一名全能记者,只要有一部手机和一个APP直播软件便能实现单兵作战,这对记者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四)手机APP新闻直播对策

手机APP新闻直播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直播软件自身功能开发的不完备、直播流程规范的缺乏、全能型记者经验的缺乏、直播新闻把关审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都制约了手机APP直播的发展。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提升手机APP新闻直播的质量和水平,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行完善:一是业界应该快速制定关于手机直播的相关规范,提高新闻直播的质量;二是加强全能型记者培训,建立成熟的直播新闻记者队伍;三是建立手机直播新闻把关机制,在不影响新闻时效性的同时,对直播新闻进行审核。此外笔者还认为,在突发新闻的报道上,为了更及时地传播新闻可以搭建市民新闻直播平台,让爆料者通过手机将第一现场发布到后台,经媒体后台审核后再进行发布。

摘要: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给媒介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手机媒体强大的生命力被不断巩固和印证。可以推测在不久的将来,手机不仅会成为受众接受新闻讯息最常用的工具,也将成为新闻生产的主流平台。手机功能的提升与发展,移动互联的技术的更迭与创新,正在颠覆传统新闻生产的方式与流程,手机已经不再局限为信息的接收终端,而是不断向新闻生产前端转移,悄悄地引发产业格局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网络手机APP直播便是一支新兴的活跃力量。本文立足于新媒体环境下手机媒体属性不断强化的媒介现状,通过对手机APP直播的特征研究,探讨手机APP对新闻生产方式带来的影响和启发,并通过多个案例分析,提出手机APP新闻直播中现存的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手机媒体,手机APP新闻直播,媒介融合

参考文献

[1]陈海.互动图文点评系统在新闻直播的应用[J].电视技术,2014,38(6):82.

[2]匡文波.2014年手机媒体发展回顾[J].传媒,2015(2):34.

[3]杨家波.掌控传媒的平台战略——“移动互联网+”与报网融合[J].传媒,2015(7):49.

[4]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17.

手机媒体现状及问题 篇6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应运而生, 传播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 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 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 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 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 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的媒介时代, 人人都有麦克风, 人人都是记者, 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 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 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传统的传播模式发生了改变, 受众已经由单一的信息接受者变更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受者。

二、手机微博的特点

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4) 》中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1月, 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 占总网民数的八成多, 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手机微博也以其随身性、参与性、分享性、互动性、门槛低等优点而被受众广泛使用,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语言等方式上传到网络上。此外, 信息技术及无线网络的发展、3G/wifi网络的大面积覆盖、智能手机的普及, 都为手机微博的广泛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 手机微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随时随地。

手机一般都是随身携带, 这意味着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到最新发生的事情。而微博开通的多种API使得大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参与互动。

2. 门槛较低。

微博可以说是人们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参与互动的一个重要平台。任何一个人只要在进行简单的注册获得一个微博账号和密码后, 即可通过该微博发布任意信息, 并且这些信息是向所有的微博用户公开的。此外, 140个字的简短内容, 可以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展现形式——无论是生活中的趣闻趣事, 还是即兴拍摄的一段视频、一张图片, 都可以成为微博发布的内容。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微博客户端开发水平的提高, 也使得多媒体表达方式更为丰富。

3. 草根性更强。

手机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平台, 它独特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受众都能成为见证甚至是创造“新闻”的“草根记者”。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以被关注被评论的传播模式中, 传受之间没有明确不变的界限, 地位平等。这一传播模式让网络上“沉默的大多数”感到了空前的平等与民主, 人们更倾向于用手机随时随地的去发布自己的“见证”, 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

4. 凸显自媒体。

微博创新的“关注”机制, 不仅使得每一个用户都成为一个传播中心, 更是大大提升了普通用户使用微博的黏性。手机微博用户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来选择是否对某一用户进行“关注”。而要想使得自己的微博被“关注”的数量上升, 就必须要发布有吸引力的信息, 从而增强自身微博的影响力。因此, 发布有特色、有意义的原创内容成为微博用户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的重要方式, 而手机在即兴原创内容方面的能力远高于其他移动设备。

三、自媒体时代下手机微博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而, 在自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 手机微博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手机微博加快谣言传播速度

手机作为重要的媒体传播工具, 在拓宽大众获取最新信息渠道的同时也加剧了谣言的传播, 只要你拥有一台可以联网的手机, 就可以随时随地对谣言进行扩散传播, 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谣言发布和传播的门槛, 加快了谣言的传播速度。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 依托手机即时、方便、快捷等优势, 手机微博谣言传播的速度更为迅速, 传播的力度更为增强。

2. 虚拟身份和现实身份的混乱造成自我同一性危机

手机微博为了方便用户的操作, 还设置了切换账户的功能, 用户可以自由的切换自己的微博账户, 它为用户提供了一重甚至多重虚拟的身份, 一个广阔自由的发声平台, 人们在虚拟空间里乐此不疲, 任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侵蚀和消解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建构起来的稳定的身份认同, 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多样化、复杂性和特殊性。这种虚拟性特征也使得微博用户对现实的自我与虚拟的自我产生了矛盾的体认, 甚至形成一种相互冲突斗争的形态。

3. 被强化的信息碎片化, 阻碍用户快速获取有效信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使用工具。利用手机微博打发碎片化的时间, 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日常习惯。手机微博的即时性、便捷性和互动性也使得其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碎片化现象更加明显, 在用户接收到的海量信息中不乏有用的信息, 但更多的是琐碎的、重复的、没有逻辑的信息。信息过剩、信息同质化严重、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都对用户快速获取有效信息造成了阻碍。

4. 来自微信的威胁, 对用户“碎片时间”的争夺日趋激烈

微博和微信均属于社交产品, 不同的是, 微博是一个公开的网络, 它是以兴趣为维度形成的网络结构。微信是私密空间, 是朋友之间分享沟通的平台, 微博上朋友之间沟通的时间转移到微信上了, 效率更高。这也造成了许多人同时使用两个应用的现象和趋势。微信拉走了大量的微博活跃分子, 并成为用户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时间最长的媒介, 微博和微信对用户“碎片时间”的争夺已日趋激烈。如何应对来自微信的威胁, 维持现有的用户, 吸引新用户, 也是手机微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问题。

四、自媒体时代下手机微博的应对策略

要应对手机微博面临的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要多管齐下, 既要对谣言进行综合治理, 又要加强事前防范, 遏制谣言。微博是一个言论发表相对自由的平台, 手机微博的低门槛让更多的人进入到这个平台中来, 转发与评论也只是触摸几下屏幕即可完成。因此, 加强微博实名制管理, 从源头上遏制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从而树立微博用户的责任意识, 是营造健康微博环境的积极手段。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完善微博的“自我净化”机制, 促进多元意见充分、自由地交流, 引导其良性发展, 则可使微博实现良性的运营发展。此外, 需提高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 谨慎对待自己的发言, 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 让“流言止于智者”。

第二, 要引导手机微博用户正确认识手机微博的利弊, 厘清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微博满足用户的几大需求包括传播、获取信息, 人际交往, 休闲娱乐, 自我实现, 情绪宣泄, 个人整合以及参与社会事务。用户应正确认识手机微博在满足自己的这些需求的同时, 也在挤占用户的时间和精力。因此, 我们既要利用微博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也要注重现实生活的交流, 辨别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不同, 要认识到网络始终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微博也只是一个社交化的互动平台, 在微博上的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第三, 要提升用户的媒介素养, 学会整合地使用媒体资源。微博信息的碎片化特征改变着微博用户的结构以及用户对信息的传受方式。面对琳琅满目、变化纷杂的信息, 提升用户的媒介素养, 是应有之义。微博用户既是受者, 也是传者, 这就需要用户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正确地解析信息和运用信息,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整合地使用媒体资源, 有效地利用媒介来完善和发展自我。

第四, 要拓宽思路, 努力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手机微博和微信两种不同的应用不应该是“竞争对手”, 而应该是“合作伙伴”。微博和微信在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中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征, 都致力于为用户打造最佳体验。微博要想维持现有用户, 吸引新用户, 就需要从用户出发, 对用户精准定位, 围绕用户体验的产品方向, 切实解决微博信息过载、垃圾信息干扰等问题。同时, 还要净化手机微博用户页面, 满足用户多元化的内容需求, 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还用户一个干净、无干扰和优质互动的纯微博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玲玲、王志奇, 《“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对思索》[J], 声屏世界, 2012, 01

[2]CNNIC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4年1月

[3]刘小霞、刘英杰, 《三网融合时代的手机微博》[J], 编辑学刊, 2011, 5

我国手机媒体现状研究 篇7

一、认识“手机媒体”

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的研究报告, 以及百度百科等对“手机媒体”解释, 我们可以把手机媒体定义为:“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 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 以定向为传播效果, 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 是公认的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其表现形式上主要分为:微信、短信、彩信、手机报、手机音频广播、手机媒体视频/电影、手机电视、手机小说、手机互联网……当前我国手机媒体用户使用最广泛的为:微信、短信、互联网等。

“手机媒体”包含了传统媒体的优点, 并兼具无线网络媒体传输的随时、随地、随身的特点。因此,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首先, 便于携带,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再次, 多媒体方式传播, 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 受众细分更具体。最后, 手机媒体互动性强。当然, 作为一种媒体的存在形式, 手机媒体也并不是十全十美, 毫无瑕疵, 其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 下文将进行探讨。

二、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 国家政策支持手机媒体的发展

2015年5月8日, 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的意见》。《意见》要求, 完善4G网络覆盖, 推进4G加快发展, 优化宽带网络性能, 提高宽带网络速率。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新建4G基站超过60万个, 4G网络覆盖县城和发达乡镇;新增1.4万个行政村通宽带。正因为有了国家政策上的支持, 国内的主要网络供应商也开始大力投资发展移动无限媒体更广阔的硬件平台。

(二) 网络运营商三分天下, 一家独大

之前的移动运营商主要由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 其中, 中国移动一家独大。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 2008年中国电信行业进行了重新整合。移动、联通、电信三者互为竞争对手, 同时它们提供的网络服务标准互不相同, 这给我国手机媒体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例如, 手机的选择、运营商的选择上就存在大量问题需要解决。

(三) 传统门户网站占主导地位

就目前我国手机媒体的内容供应商方面看, 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是传统网站门户的手机互联网站, 主要有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四家门户型资讯网站, 以及百度和谷歌为主的搜索引擎。

由于传统互联网所积累和培养起来的用户数量庞大, 因此在手机网站 (wap) 他们同样有了先天优势, 并且它们的用户群的忠诚度比较高, 后进入者很难改变这些用户的习惯。

三、手机媒体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一) 传播更快, 国家监管更困难

手机媒体传播速度更快, 更有影响力。这给人们便捷地获取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但是国家监管的难度更大了。垃圾信息、电信诈骗、虚假新闻等,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扰乱了社会秩序。

(二) 资费高, 影响用户使用

资费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大多数用户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如今, 手机媒体产品的消费水平比较高, 特别是4G网络服务后的资费标准, 对普通收入水平用户还是望尘莫及的。笔者个人认为, 在资费标准的制定上, 应该由国家相关部门组织行业专家调研主持, 有相关提供网络服务的网络运营商方面代表和代表广大用户的代表三方参与讨论制定。如我国现今仍然存在的, 引起大量争议的手机漫游费, 手机流量到月清零等问题。总之, 我国的手机媒体正处在发展上升阶段, 如果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不充分考虑手机使用的资费问题, 那么即使有现今的技术, 再好的服务, 都会产生与消费者的纠纷。

四、我国手机媒体发展展望

(一) 手机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手机媒体产品的数量种类, 以及手机媒体用户数量可以看出,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代表, 已经在现今的社会发展中,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已经深深植入普通用户的生活习惯中, 影响着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二) 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手机媒体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国外两大影响因素:就国内来看, 不但手机网络运营商进行了重新地组合, 而且国家也积极推动4G商用化的进程, 此外移动宽带化和宽带移动化也已形成;就国外的因素看, 国外已有成熟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这些成功的运用范例, 也为我国手机媒体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中国手机媒体业务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这些特征:

(1) 手机媒体的最大优势是信息内容的个性化。手机较之于固定电话, 一是轻巧便利, 便于携带。二是作为通讯工具, 它不易受空间地点的限制。正是因为这些特点, 利用手机来传播新闻信息才成为现实, 同时, 由于上网越来越便利, 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新闻, 发布新闻, 点评新闻也就成了生活的常态。

(2) 手机媒体与用户充分融合。手机媒体普及之后, 用户已成为双重角色, 他们既是内容的消费者, 也是内容的制作者。作为内容的生产者,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拍摄照片、录制声音、输入文字;作为内容的消费者, 用户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视频、播放音乐, 访问各种各样的移动互联网。这是手机媒体发展的技术优势, 也是业务的发展趋势。

五、结论

手机媒体对我国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国民生活习惯也产生了极大的改变。面对受众的日趋多样化, 网络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如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征服在如何制定相关法律措施维护行业秩序、引导用户、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手机媒体已经初具规模, 期间所取得的成就值得我们庆贺, 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依然需要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仲志远.网络新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高校新媒体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篇8

1.调查对象

十堰市在校大学生2000名。高校新媒体负责人30名。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招生就业处教师1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团委教师1名、十堰市团市委宣传工作干部1名、中国青年网微博负责人1名、青春湖北微博负责人1名、《十堰晚报》微博负责人1名。共调查人员2036名。

2.调查内容

了解在校大学生对高校新媒体阵地建设相关问题的看法;了解其他高校新媒体负责人对新媒体的认识;了解团市委和新闻媒体对高校新媒体运用的意见;了解高校教师对新媒体工作的看法。

3.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调查在校大学生及高校新媒体负责人对高校新媒体阵地建设相关问题的看法。个别访问, 访问高校教师、团市委宣传干部及新闻媒体负责人对高校新媒体运用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查结果

1.高校学生网络工具使用现状

第一,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高校大学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软件为QQ和微博, 而人人网、陌陌等手机app在高校学生中使用得并不广泛。

第二, 通过表2看出有59.60%的受访者认为新媒体有助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 其中有29.85%的受访者表示有很大帮助。同时有36.25%的受访者认为使用新媒体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高校新媒体建设现状

第一, 通过表3可以看出高校学生获取校园信息的方法主要还是以教师通知为主, 但因网络媒介的流行, 学生也在逐步使用网络获取校园信息。

第二, 通过表4可以看出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新媒体等网络工具。而这些网络工具的运用主要是为了方便学校班级通知事务。

3.高校新媒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 高校新媒体队伍建设不完善, 简单说就是只有专人负责, 而不是专业的人来负责。新媒体的“新”就在于不断创新的功能, 而学校负责新媒体的教师和学生因专业、个人实际情况,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新媒体的种种特色功能。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的官方微博、微信都只使用了最简单的功能, 而像微信、微博中后台服务器对接、自定义菜单回复等功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

第二, 高校新媒体运用机制不健全, 绝大多数高校没有真正达到利用新媒体引领广大青年关注网媒, 了解校园动态、社会时事政治的目的。目前各高校新媒体发展的趋势, 更趋向个体化, 不管是基层支部, 还是团委部门, 都是以个体为单位在发展, 整体的活跃度较差, 没能利用互转互评去扩大影响的效果, 所以实际取得的效果要比预期成果差很多。

第三, 高校对新媒体运用的认识不深刻, 新媒体主要是趋向于娱乐化的模块, 青年更关注的是新动态、新事物, 更喜欢玩的是各种网言网语, 而各高校只有将引领做到位, 才可以正确地将新媒体推广到青年中, 将团的工作与团员生活相契合。

三意见与建议

1.明确新媒体运营目标

新媒体运用工作一定要围绕组织的宗旨, 服务大局, 任何一个组织在发展自己的新媒体项目时不能仅仅随大流, 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宣传, 而新媒体在宣传的基础上还可以实现与用户的互动。

2.创新新媒体具体形式

通过新媒体技术传播关于社会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 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抽象、枯燥的思想理论用形象有趣的形式来阐述, 让更多的用户喜欢, 避免排斥现象。

3.建立新媒体专业队伍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包括政治理论水平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操控、交流方式的改变等。新媒体因其种类多样、功能多样, 在运营维护时需要建立专业负责的新媒体团队。团队成员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并能够主动学习、善于实践,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四结束语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精心培育、不断提高、发展充实长期积累的过程。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数字化校园的建立极大地影响着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可以说, 新媒体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 同时也对其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存凯、夏卫东、王磊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71

[2]杨华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理论观察, 2010 (6)

多媒体教室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9

一、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多媒体教室的现状

目前,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多媒体教室数量达到91个, 一学年上课总课时达到138, 320多课时, 使用频率非常高。每个多媒体教室都配有计算机、功放、音箱、话筒、投影仪、多媒体讲台、自动升降幕等设备。另外一些阶梯教室还配有DVD, 实物投影仪等先进设备。这些设备给教师上课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教师们可以随时播放课件、视频、音频文件, 还能随时上网调用各类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但是设备的老化、磨损, 或误操作、不按规定操作程序操作, 导致多媒体教室的设备经常出现故障, 影响正常的教学。

二、多媒体教室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操作不规范引起的设备故障。由于多媒体教室是需要计算机、投影机系统视频展示台、扩音设备等多种设备之间的相互配合。对使用多媒体上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部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 随意操作而发生许多问题, 如投影图像颠倒、屏幕上不出图像、投影机无法正常开关、中途关机或话筒没有声音等。而此类的设备都有相关的使用要求。如用投影机遥控器, 对准上方的投影机, 按压遥控器上的“POWER”键, 关闭投影机, 此时须按两次“POWER”键, 才可正常关闭投影机。投影机通过遥控器或中控关闭后, 需先进行散热。一般在3~5分钟之后, 才能关电源。

(二) 计算机病毒引起的故障。病毒的传染很快, 对于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 病毒传染的更具有复杂性, 一方面局域网内的arp病毒的暴发力之强让人防不胜防, 另一方面教师频繁使用U盘而使各种U盘病毒交叉感染, 反复发作又很难得以根治, 另外还有最常见的震荡波、冲击波、QQ病毒、蠕虫病毒等, 导致电脑速度减慢、不能打开IE、自动关机、没有声音等, 影响正常的教学。

(三) 设备老化引起的故障。学校许多多媒体装备已属耗损故障期, 其特点是装备的故障率迅速上升, 出现装备故障大量增加或报废的现象。这一阶段装备的故障主要是由老化、疲劳、磨损、腐蚀等耗损性因素引起的。对这种装备需要一种考虑使用、维修和退役处理机制, 但是学校往往没有这类机制或不健全。

(四) 管理员与教师之间的“冲突”很多。一般教师会认为班级中多媒体设备工作正常是应该的, 而一旦出现设备故障等情况, 总会抱怨设备不好、技术人员不能及时到位等等。还有些教师会拿班级多媒体中的设备跟家里的或办公室的电脑等作比较, 嫌设备差, 机器慢。另外, 有些教师不会操作或操作失误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 并把这种“假故障”说成“真故障”, 导致管理员成倍的增加技术服务的次数。

(五) 缺少比较完善的维护管理方案, 结果造成多媒体教室故障多, 维护难, 运行没有保障。例如, 设备耗损故障, 从故障发生到解决故障需经历如下过程:教师发现故障→管理人员记录故障→技术人员确认故障原因及部件→报给领导申请维修→获批后再购买相应的配件→联系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维修解决故障, 恢复正常使用。中间的过程周期少说也得20~30天之长, 就在这段时间班级多媒体就是不能正常使用了。

三、加强多媒体教室管理的对策

(一) 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

首先, 管理员只有坚持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跟上技术前进的步伐。首先, 要保证多媒体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需要学习有关信息技术知识, 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前沿, 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这些可以向投影仪公司、电脑公司的技术人员学习, 掌握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要利用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 和同事完善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 严格按制度和流程来管理多媒体教室。其次, 多媒体教室使用前先网上申请, 借用时填写设备使用纪录,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如未及时申请想使用多媒体教室, 我们临时安排空余教室, 并做好登记事项。上课巡查看教室是否有空置, 接受教师反映异常情况;处理教室内突发状况。巡查时, 办公室内保证有一人值守, 不出现空岗情况。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处理不了及时报告。

(二) 加强多媒体硬件设备的维护。

由于教室里粉笔灰较多, 每个学期结束都需要做投影仪和电脑风扇的外部清洁工作, 使投影仪和电脑保持良好的散热性能, 保证其正常运行。做好每日两次教室巡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需要更换硬件, 及时联系维修人员来校修理。保证学校多媒体教室的正常使用。 (1) 为保证老师们能正常使用由不同课件制作系统编制的教学软件, 教室电脑安装好了多种课件制作系统和播放软件。 (2) 对机器的系统分区进行还原卡保护, 利用Ghost做系统镜像, 以便必要时恢复;安装病毒防火墙, 保证教师在拷贝文件时能及时发现病毒并进行处理, 定期杀毒;定期整理硬盘, 删除无用内容, 以增加可用空间, 提高运行速度。

(三) 加强设备使用培训和问题反馈系统。

由于学校规模大, 教师工作忙, 活动多, 没有时间安排老师统一进行培训。我们便经常利用每次老师上课前的时间对上课老师进行简单的设备操作培训。使老师能正确使用设备。收集师生员工的建议和意见, 及时反馈多媒体教学设施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老师办理教室申请, 认真倾听老师教室使用中的问题, 仔细解答问题, 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四) 加强财产安全管理。

一是寒暑假学期末的管理。要对所有教室进行检查和清点, 登记各设备的运行状态, 并与物管进行资产交接。学期初, 与物管进行资产接收, 并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出现问题如实登记及时解决。二是长假 (如五一、十一、元旦) 期间的管理。放假前一天, 清点各教室内的设备, 并登记状态;放假上班后, 清点教室内各设备。三是日常管理。多媒体教室内的设备搬入与搬出设备都进行登记;校外维修人员来维修设备时, 保证有一人跟随或在现场;设备如需外修, 按时做好相关登记。

(五) 立足本职, 做好与教师教学工作的配合。

由于多媒体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 与师生的沟通也显得非常重要。尊重每个人的价值, 尊重每个人的服务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为师生提供准确、周到、热情、便捷的服务, 是现代服务工作的重心。

1.坚持微笑服务。

微笑必须发自内心才会动人, 只有诚于中才能笑于外。我们经常以微笑相见, 因为微笑是爱的开端。我们要做到爱我们的服务对象——广大师生, 就要从微笑开始。要用我们的爱, 我们的微笑来服务广大师生, 让他们享受我们的微笑服务。此外, 要有一颗“我工作所以我快乐”的心, 微笑面对广大师生, 让他们分享你的快乐!

2.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 产生分歧是在所难免的, 我们所做的是要正确对待和解决矛盾。看问题多角度思考, 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 不能自私片面。严格要求自己, 宽容对待他人, 让生活中多一些互相的理解, 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有时候多媒体教室里的设备出现故障, 让上课的老师很着急。我们首先判断故障原因, 然后估量故障排除的时间, 时间长, 帮助教师更换教室, 时间短, 请他稍侯, 最后运用自己熟练的业务技能解决故障。作为管理员, 我们能体谅到教师在设备发生故障时的焦急, 所以在业务上我们不光要能解决故障, 在有质量的基础上追求速度, 尽量少耽搁教师的上课时间。作为教师, 他们能体谅到故障的突发性, 不是埋怨我们疏于管理, 而能给予我们一个安慰性的微笑。小小的一个微笑, 给予我们的理解是大大的。

3.提倡人性化管理模式,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一是尊重人的本性, 顺其自然加以引导。每次故障发生, 我总是一边动手, 一边教会他们如何自己解决问题, 注重结果, 更注重方法和过程。二是进行行为塑造, 利用习惯进行管理。每天检查教室后, 把设备没有归置到位的老师记录下名字, 在下次上课前做必要的提醒, 记性再差的教师在你提醒两三遍后也会养成按顺序整理关闭设备的好习惯。三是营造办公室文化, 利用文化规范行为。每天坚持打扫卫生, 营造干净的办公室氛围。这样的环境能约束人的自我行为, 吸烟, 杯子, 本子乱丢这种现象不再发生。四是加强团队沟通, 密切团队合作。当一个人努力解决问题时, 可能会在头脑中产生各种想法, 一个接一个的想法涌入脑海, 但这种想法迟早会枯竭。因此, 当个人分析问题时, 就只局限于他所能想到的解决方案范围之内的, 如果组成一个团队, 看待问题的视野将得到极大的拓展, 解决问题易如反掌, 通过合作才能为团队创造价值。正如美国著名的汽车大王福特所说“走到一起是开端, 相处在一起是进步, 工作在一起是成功”五是注重自我的创造力, 利用创新推动发展。不断学习,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让知识延伸到以前没有涉及的领域, 从会到熟练, 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广大师生更加相信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下, 管理员与师生之间都处于主动的状态, 就像朋友之间一样, 互相善待, 互相理解, 朋友的好与坏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朋友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相反, 在帮助别人、善待别人的同时, 不光得到了快乐, 还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四、结语

为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室管理质量, 做好教学辅助工作, 提高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效率, 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上的作用, 既要在管理制度上规范化、问题反馈及时化、机器维护日常化, 还要注重与师生沟通的人性化, 把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确保教育教学工作顺利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琴, 徐丽玲.高校多媒体教室在教学中的应用与管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7

[2].林桂亮.高等院校多媒体教室设备的维护[J].广东科技, 2007

上一篇:互联网企业管理下一篇:二叉树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