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传播

2024-11-12

手机媒体传播(精选12篇)

手机媒体传播 篇1

2009年中国3G牌照正式发放, 中国手机行业也全面迎来了3G时代。根据Google在2011年11月公布的相关调研数据显示, 中国的城市居民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了35%。这个数字已经成为全球五大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地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移动应用服务日趋丰富,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相比之下,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手机媒体起步最早最发达的国家。日本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移动互联网大环境。手机在日本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不可或缺的“伙伴”了。

纵观中国和日本的手机媒体,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未来的中国手机媒体借鉴参考。

1. 提升手机上网速度

根据一份国际权威组织GSMA (全球移动通信协会) 的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 中国手机平均连接速度只有每秒50Kbps (约等于6.25KB/s) , 排名全球倒数第二。日本的平均速度已经达到了每秒1400Kbps, 是中国的28倍。在中国全面迎来3G时代的2012年, 日本已经开始推广4G技术。虽然后来有报道对每秒50Kbps这个速度进行了质疑, 但中国上网速度依然未能达到国际水准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较日本起步晚, 目前3G用户是整体移动用户的不到10%, 也就是说仍有90%的用户停留在2G时代, 而即便是3G用户, 由于TD网络覆盖有限, 上网的速度也并不快。市场监管的特殊性导致了运营商布网的困难, 偏远农村上网速度慢也是中国全土网速慢的一个因素。再次, Wi-Fi进程缓慢。目前Wi-Fi覆盖率在全国来讲还只是冰山一角。最后手机上网也会受到硬件设备的影响, 智能手机上网安装了快速上网的软件, 所以普及智能手机用户也可以使手机平均网速得到提升。

2. 加强技术支持

手机屏幕的好与否是用户通过手机上网的一个很大判断标准。日本市场的显示屏规格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状态。日本手机商纷纷与夏普、索尼等大牌厂商合作, 不断推出更轻薄、更高响应速度的高性能手机屏幕。因此日本消费者的移动上网率也非常之高。其中SNS、游戏和购物是主要用途。就外形设计方面来说, 窄框化和大尺寸仍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包括还有更加贴心的设计是, 如何排版会让用户眼睛不累, 或更容易聚焦到广告信息上等。今后的手机将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小电脑, 所以用户体验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

3. 主要广告表现形式的差异

如今, 日本手机广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手机上的大量内容被很巧妙地做成了广告。今后中国手机媒体广告的表现形式上面, 移动互联网依然是热点, 但是如何让用户更加愉快地接收, 并能参与到移动广告中来是新一代手机广告要实现的目标。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很多用户开始下载各种应用程序, 但为了避免用户集中注意力在应用程序的娱乐性上面, 导致忽略品牌本身, 应把应用程序的娱乐性与品牌本身的产品与服务结合, 既能娱乐又能对品牌形象有所了解, 激发用户积极性。例如2010年8月, 日本电器巨头松下发布了将把对应i Phone使用的应用程序“AR Greeting”作为松下3D电视“3D VIERA”营销活动的一环免费提供。目标是向对于数码产品非常敏感i Phone手机用户对3D VIERA的存在感和先进性进行诉求。这类目标消费群都是对信息较为敏感的。所以3D VIERA希望通过这些用户对此应用程序的使用, 提高消费者对3D VIERA的认知度。这也是松下首次在日本国内尝试提供i Phone应用程序。

只要用i Phone的摄像头对着AR的专用标记, 就会出现从i Phone画面上的3D VIERA里面跳出大象、长颈鹿等场景的影像。为了给即将正式播出的电视CM造势, 与这个用户体验同时进行的是在涩谷的繁华商区3天的AR活动。活动当天工作人员向i Phone用户发放引诱AR标记的短袖, 共计发出900件。并且在衣服上显现出来的立体影像可以从各个角度观看。利用应用程序的拍照功能还可以把3D影像和现实影像合成照片, 直接在SNS上分享, 制造口碑传播效益。

这个案例巧妙地利用高科技和对消费者的精准定位, 用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两个角度来做营销活动。三天在涩谷繁华商区的结果, twitter上的发言超过1000条, 应用程序综合部门免费下载栏中排名第66位, 娱乐部门免费下载排名最高第9位。作为高关注度的应用程序作品被报道。几乎超过了广告主之前预期的广告效果。

4. 增加手机广告与用户的互动性

近几年来, 随着SNS的发展, 消费者已经不再单是被动接收广告的角色。他们变得更有主动权, 从“受众”, 变成了各个独立的媒体。由于手机媒体终端的发达,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变得更加精准和迅速。加之“数字化时代长大的一代”的成长, 他们将是手机媒体未来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目标群体。

因此, 手机广告要善于利用这些与用户互动的机会, 采用更多能让消费者一起参与的营销活动。用各种自由搭配的形式来突出对用户的精准性和个性化推送, 真正达到与用户互动的营销效果。对于广告主来说, 当前的手机广告的目的已经不单局限于推销产品, 更多可以延伸到市场调查和对消费者数据管理分析而达到对消费者洞察的效果。除了推销产品, 掌握大量的消费者和市场数据才是在长期营销传播活动中应该更加需要被重视的。

5. 服务更加人性化

说到日本手机广告最新的人性化展现, 是日本智能手机的“紧急地震预报程序”。2011年的3·11大地震给整个日本带来了重创。于是就有了基于日本气象厅和铁路公司研发的一款紧急地震警报的应用程序。地震前10秒警报响起时预告, 通过手机警报的信息可以知道地震的震源和大约强度等

i Phone的新一代操作系统i OS5也专门针对日本地区的用户新设置了地震预警应用, 它与日本的地震早期预警系统相连接, 日本的用户可以直接在“通知中心”来设置启动这一功能。对于日本这样的地震多发国来说, 这样的人性化服务必定会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因此, 中国也可以以此为借鉴, 利用手机广告与生俱来的精准性, 注重用户的市场细分, 针对不同的用户开发不同的广告业务。在推送形式上充分考虑用户的心理特征和使用习惯, 用娱乐性强, 参与度高, 形式新颖的表达方式来让用户接收广告信息。让很多手机广告用户自己参加到广告咨询的过程中来, 通过用户体验让用户们在不知不觉中接收手机广告。还可以考虑将一些报警系统与手机媒体直接联网, 让人们真正从各方面把手机媒体当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6. 更加健全的运营体系与法律机制

每个新兴产业的出现都必定会对国家政府原有的法律法规、监测管理等带来新的变革, 也是整个社会和法律体系发展完善的必经之路。中国目前不仅对手机广告这一范畴缺乏完整的法律举措, 整个移动互联网相关法规都需要更加完善。

在日本有着完善的法律法规。重要的是各项法律条文都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来考虑的。例如, 据2011年的报道, 日本通信省计划要求移动服务提供商公布上网费的计算方式。目的是为了降低用户在移动费用上的支出并做到真正的透明化。手机服务商还被规定有义务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站过滤服务, 运营商发现有诱骗青少年的帖子要马上删除;建立交友网站的时候需要向警察厅提出申请;甚至各都道府县还限制中小学生带手机上学以此减少手机上网的几率。但因为近年日本对青少年犯罪率较高, 大部分的中小学生都开始佩戴手机上学, 并且很多学生跟当地警察局或者学校、家人直接联网, 以便有紧急情况时跟家人和警察方便联系。

未来中国, 首先要做到明确各部门机能和责任。政府、运营商、广告主必须明确各自的位置和在整个手机广告营销运营活动中需承担的责任, 由于各方面都会考虑要使自己的利益被优先化、最大化, 这样一来必定会产生冲突和矛盾, 所以互相妥协和谈判也是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次, 提高规范标准, 加强惩处力度。例如, 对广告内容的审核、推送方法、不良网站的过虑义务及限制清理, 还有各方机构在利益分配方面如何做到平衡, 还有个人隐私权的保护等方面。在享受新兴产业带给我们的便利之余, 要对构成手机网络犯罪等机构或者个人进行严厉的处罚, 只有这样, 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也才有真正的威慑力。

结语:

综上分析, 手机媒体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给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手机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带给了广告主前所未有的营销新机遇。但无论手机具有多强大的即时性和随地性, 都要连贯准确才能打动消费者。根据上述对两国手机媒体的比较研究, 日本趋于成熟, 中国正高速发展, 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借鉴日本的新技术, 和人性化服务理念, 再加之移动互联网大环境的改善, 智能手机用户规模的扩大, 我们的社会正在一步步地向“无线城市”靠拢。随着移动互联网参与者的不断增多, 手机越来越成为我们最贴身的伙伴、最能干的管家。在探讨手机广告丰富我们生活的同时, 也要有相应的防患于未然之道, 这样才能让人们既方便又安心。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充分做好准备迎接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

手机媒体传播 篇2

关键词:手机传播;信息;特性

1技术角度解读手机传播

1.1手机传播信息的原理

手机通信的过程是:使用手机把语言信号换成电信号传输到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基地台,再由基地台把代表语言电信号变成电磁频谱,通过在距地面高度为3 600m的通信卫星辐射漫游传送到受话人的电信网络中,受话人的通信设备接收到无线电波,转换成语言信号。从上述手机通讯过程可以看出:手机通信时一个开放的电子通信系统,只要有相应的接收设备,就能够截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的通话信息。

简单点说,手机把声讯号转成电磁波再回归声讯号。手机这个载体的工作主要是转换和搜索工作。电磁波是手机工作的最基本形态,不管是最简单原始的通信功能还是如今炒得火热的3G功能全都是以这个为基础。

1.2手机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

电话、无线电和因特网起源于军事研究机构随后转移到学术圈,并快速进入市场,都代表了自由的市场资本主义的逻辑。手机虽然并非源于军事研究机构,但却完美地体现了这个逻辑——从1C(模拟蜂房-Analog Cellular)发展到2C(多元数字系统- Multiple Digital Systems)再到3C(CSM革命);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只有声音的传播到90年代短消息、数据交换和声音兼容再到目前高速数据通信、无线上网、高清晰录像、收看电视等新功能的开发。

2传播学角度解读手机传播

按照传播学里传播的基本分类的思路展开探讨,传播范围由窄至广的进行。在每一种不同的情况里讨论手机传播学意味上的特点。由点及面的铺开手机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2.1手机的人际传播

手机的人际传播克服了时间空间的距离,使得人际传播变得便利且唾手可得,加大传播的效率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换与贮存。这里主要是研究手机通信业务,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这个部分的传播比较原始,传播的内容和效果与原始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史比较类似。

手机的可移动性解决了空间的问题,手机通信的即时性也缩短了以往在书信传播过程中时间的损耗。在手机传播中信息的传送和接受都变得随时随地。

总的来说手机的通信业务是传统的人际传播克服了时间空间的技术上的进步,就传播的效果和内容而言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差别。

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前者主要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后者使用的媒体主要有电话、交互电视、计算机网络、书信等,它可以使传者与受者克服空间上的距离限制,从而提高了传播的效率。手机的出现无疑更加是传播的效率上升到另一个阶段。

相对于传统的人际传播模式,手机最显著最重要的发展就是在传播媒介上。以前我们用声音和听力口口相传,之后我们学会用手势、符号、文字等解决了时间空间的问题,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见的广泛。

2.2手机的组织传播

手饥里的组织传播更多体现在与相关团体交流上的特点,最明显是以短信群发的功能为例。

这里的分类方法是按照传播学理论传播活动覆盖的范围而定义的,所以将短信群发和统一信息的多方致电归为这个部分。他们的传播内容都是一致的。

一般说来,没有人能够离开组织而独立生活,社会是由各式各样的组织,如工厂、乡村、学校、机关等所构成的,而组织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传播这个条件,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在手机传播里你的组织就是与你产生联系的那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又一个而组成的有结构有秩序的集合体。我们会常常将手机里储存的信息进行整理,把某些人划入某一个群组,这个是最典型的手机组织传播了。

我们时常在手机里收到的各种群发的促销广告或者骗钱的短信我都把他们归为一类。这种情况的准人标准比较低无非是大量可靠手机用户信息和一个可以打电话发短信的手机。这种传播方式和内容比较幼稚低级,最高级也就是个在大街上贴发小广告的级别。但是相对于小广告而言,成本可是下降了不少,而信息的到达率和准确率却是提高了很多。

2.3手机的大众传播

在手机中也不例外,大众传播的体现才是最让人有兴趣研究的。因为它的复杂,也因为这种复杂才真的可以研究出新的.有实用价值的理论。

按照传统的意味来划分我们大家至少都认可现存四大媒体的理论。第一媒体报纸,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电视,第四媒体网络。移动网络的动物媒体的地位还在讨论中,但从手机相对于其他传统媒体的形态,传播内容以及影响,等到相关理论完善起来的时候,移动网络的发展前景一定是可以列入第五大媒体的。

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使用印刷品、机械的、电子的媒体,广泛、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期在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传播对象中唤起预期的意念,并试图从各方面影响受传者的活动。简言之,大众传播是传播机构利用大众媒体与广大受传者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2.3.1传播者是一个组织

传播者是一个组织,而非个体。例如,报社、电视台、开放学校,而不是某个人。利用高效传播的通道,如印刷媒体的报刊、书籍,电子媒体的广播、电视等,传播手段不受时空限制。像这样,手机媒体的传播者可以分为3个部分:咨询内容供应商、广告商和信息通讯商。其中信息通讯商主要依靠的就是技术平台优势和技术的垄断经营地位。现阶段这3个方面还处在相互合作的模式下并未形成一个整体。而看看其他的传统媒体,他们传播者的组织结构已经被看成了一个整体也很少有人拿来研究。从手机的发展趋势来看,手机在传播信息上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参照其他传统媒体的发展过程,手机的发展也必将慢慢走向自由和监督,我们也会对手机的传播者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例如,报纸有自己的印刷厂,这里内容提供商就比如信息提供商,通信公司就像印刷厂。现在已经没有人会拿印刷厂和报社的合作盈利模式为议题。

2.3.2受众复杂

大众传播传出的信息能为千千万万的人获取,其效率极高,影响面极广,受传者必然多、杂i散、匿。电视和报纸的传播应该算是点对面的传播,对于受众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你无法收集今日这则新闻是谁看到了,也无法强迫观众去看某个节目。因为在信息到达之前的传播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必须要受传者主动去获取信息,由于这主动权掌握到了受传者手里,对于传播者而言信息的有效性就变得非常不确定。

对于手机的功能而言有一部分也是受这个限制的,比如手机的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如果用户没有意愿去使用,那么信息就是白费的。另一部分基于手机最基本的功能,电话和信息功能。首先,对于信息。现在的手机用户一般还是会先浏览一遍再删除的,这个是电视无法克服的弱点,电视是不可以重复播出即时查阅的。

其次,手机的通话功能高度的要求了受传者必须在“在线”的状态下完成信息的传播。这个霸王条款估计也只有网络的视音频功能可以比拟了,但是我们通常会拒绝网上陌生人的邀请,却很少拒接陌生的电话号码。

2 3.3信息反馈有效

传统媒体的反馈效果都不是很好,这是由于信息传播范围太广泛而不能克服的问题。发布信息量大,那么反馈的信息必定也很大,其真实性和有效性都令人质疑。以往以来所有媒体收获反馈信息的都不仅使用自身所在这一媒体的方式。想象一下报纸只用读者来信和民意调查或者电视靠收视率说话,估计结果出来的时候那个栏目都撤了。电视报纸也常用手机和网络来收集反馈信息,自然是因为它们的方式很简单而又有效。

手机媒体时代健身舞蹈的传播研究 篇3

关键词 健身舞蹈 手机媒体 传播状况

一、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

手机,原本只是一种人们在移动中进行人际传播的通信工具,又称为移动电话。虽然发明手机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但是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除了具有网络媒介的各种优势外,还具有携带方便的特点,是随时随地使用的新媒体,手机作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

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 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較2014年底增加了6303万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

二、手机媒体的优势

高度的便携性。手机媒体高度的便携性还带来了高度的个性化、私隐性与贴身性,手机是同人们生活黏性极高的“带着体温的媒体”。这就要求手机媒体传播者要按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即真正做到分众传播。

广泛且迅速的交互性。手机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手机传播既可以是单向传播也可以是双向甚至可以多向传播,手机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手机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范围广,限制因素少,由于手机用户数量庞大,使得手机传播的受众群十分庞大。手机传播的更新速度也很快,而且更新成本低,更新周期可以用分秒计算。手机传播还具有 “信息接收的异步性”。接收的异步性可以使受众不需要媒介传播时间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随时进行信息的接收和利用。

三、健身舞蹈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概述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开发的一个功能板块,很多公司和集体甚至个人都开通了该项功能,大多数健身舞蹈培训机构也纷纷都开始创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来促使自身的发展。截止2016年1月8 日13点有关健身舞蹈的微信公众平台已突破大小300个,而微信用户只需要利用微信“扫一扫”功能即可订阅到自己感兴趣的公众账号。

健身舞蹈类的公众平台是大众健身公众平台中相对比较热门的、影响力较广的一类。健身舞蹈的微信公众平台主要包括三类:第一,健身舞蹈培训机构,如“西安美度健身舞蹈俱乐部”、“舞克拉舞蹈健身俱乐部”等;第二,健身舞蹈赛事,如“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第三,健身舞蹈知识传播,如“健身舞蹈学习”的公众平台。

首先,健身舞蹈培训机构创设的微信公众平台占据了整个健身舞蹈微信公众平台数量的一半以上。自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以来,已受到大量培训机构高度的关注并蜂拥而入。通过微信平台增加与学员的沟通与情感。在信息推送方面,这些账号一般一个月内推送3—6次,每次推送1—5条图文信息,以不同的培训机构面向各自不同的受众群体推送本机构最近的课程安排、教学精品视频相关健身知识为主。“舞克拉健身舞蹈俱乐部”的公众号在所有公众号中相对来说是比较专业的一家,编辑者从创建微信公众号以来的简单介绍机构文化,最终转变为目前每天下午18:00—19:00之间,推送多方面的健身舞蹈知识,以图文素材为主,注重多媒体搭配的推送模式。推送的内容可分为教学类、通知类、瘦身类、导师介绍类、舞蹈兴趣培养类、机构课程宣传类。

其次,健身舞蹈赛事主办方也开发了微信公众平台,整个赛事的报名、比赛过程、比赛结果都可在微信平台公布,产生的传播效应也极为广泛。“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立项的全民健身运动赛事,开通的微信平台主要在上午10:00—12:00推送,每次推送1—2条图文消息,内容以比赛报名、主办地的风土人情宣传、比赛中精彩视频等。

另外,以单纯目的宣传健身舞蹈知识的微信公众平台也受到舞蹈健身爱好者的欢迎,它推送的时间一般为晚上22:00—0:00,教授健身知识的消息阅读量要比宣传课程消息的要高,这说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平台更受大家的热捧,所传播的消息更有利用价值。推送的内容可以分为4大类:健身舞蹈教学视频类、健身减肥操动态图文类、健身健康知识传播类、舞蹈相关知识类。它以多媒体传播模式来达到自己的传播效果,其中视频类的消息点击量要高于其他图文类的点击量,视频可以更直观更生动的展现舞蹈动作的细节。

四、健身舞蹈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策略

通过对三大类健身舞蹈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状况进行了分析,从传播主体来看没有专业的把关人,大多都是自发性的传播,传播的质量较低,应提高传播者的专业素质;传播内容则要遵循以内容为王,以独特为主的路线来抵制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传播频次上要进行有规律的推送,养成用户的使用习惯。

参考文献:

[1] 张秀平.微信传播的社会功能[J].现代视听.2013.8.

[2] 赵敏,李贝.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初探[J].新闻事件.2013.8.

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篇4

1 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

1.1 用户的广泛性

首先, 手机媒体具备很高的便携性, 它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播过程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 无需受到时间与地点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送短信、查看新闻等。手机常被誉为人类的第六器官, 它就像一把大手, 牢牢地抓住了用户, 因此, 手机媒体有着忠实的用户群。

其次, 在手机出现以前, 信息的传播方式基本上是单向性的, 很难实现互动。比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传呼机, 也只能是单向的传播方式, 并不能实现传播方式的互动性。人们通常是看到传呼机上的信息后再到处找公用电话进行回话。直到手机的出现, 才使得这种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 由单向性的传播方式转变成为了“互动性”与“多对多”的传播体系。用户可以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享受到传播的互动性给人们带来的沟通上的便利。比如在一通电话中, 人们很容易沟通、交流, 可以即时了解到对方的反应、态度以及通话气氛。不仅如此, “多对多”的传播特性, 也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而得到实现。比如手机版的微博, 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 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 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 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不同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第三, 分众性的优势也在手机媒体中显现无遗。其中以手机报为例, 手机媒体为用户提供了各种风格的手机报。比如有偏好图文类报纸的用户, 可以订阅图文类的手机报;喜欢纯文字新闻样式的用户可以订阅文字版的手机报。还可以从报道的内容上分, 比如动漫、地方新闻、奇闻异事等内容的手机报。在奥运会期间, 奥运专题类的手机报就为关心赛事又不能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赛事的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使用户真正享受到了科技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上的改变。

1.2 功能的强大性

手机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 手机不仅可以为老年人定制大屏幕、大按键、操作简单的老年人手机, 还可以为商务人士制作外形典雅大方、功能齐全的商务机, 除一般的手机功能外, 还可进行网上炒股等操作, 全键盘设计输入快捷, 可为商务人士节省不少的时间。更可以为年轻人设计外形新颖, 娱乐功能较强的手机。无论男士还是女士, 老人或是孩子, 都可挑选到一款真正适合自己的手机, 手机功能极强的灵活性也是深深吸引着手机用户的原因之一。

在十几年前, 呼机、电话、上网、广播、mp3、mp4、报纸、杂志、游戏, 这些名词只是在各自的领域里独自发展, 直到手机的出现, 才将这些功能整合成一个整体, 可以在同一个终端上实现操作。满足了人们工作、休闲、娱乐一体的需求。就连计算器、闹钟、相机、图册、存储设备这些功能也都被整合在了手机中, 成为了手机中的一个功能。最重要的是, 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手机进行GPS定位, 还可以充当地图导航。随着3G网络的普及, 用户更可以使用手机刷卡, 手机又充当了钱包的功能。可以说, 只有用户想不到的, 没有手机做不到的。手机媒体的发展潜力也是其传播优势的根本。

1.3 手机媒体的兼容性

手机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媒体, 是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延伸, 它集合了报纸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特点, 但是在其发展、传播过程中, 也体现出了自身独特的传播优势。

(1) 对于报业来说, 当电视夺走了大量读者的今天, 报业的发展似乎已经快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例如, 信息的传播中, 消息的即时性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而传统的报纸需要经过排版、审核、印刷、发行等复杂的过程, 在即时性上就输给了电视。而报纸与手机的结合, 恰恰使自身的缺点变为了优点。通过手机, 手机报可以随时编辑新闻信息, 将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给受众, 其传播速度远远快于电视的传播速度。新闻消息的即时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2) 就手机媒体对于广播行业来说, “手机广播”将步入大众生活。随着科技在手机中的不断发展, 手机的开发商将广播的功能插入了手机当中。手机不仅可以打电话发信息, 还可以用作收音机, 通过手机来收听广播节目。这无疑是手机媒体送给喜欢收听广播的用户的一大礼物, 更是广播与手机媒体的双赢。

(3) 手机与电视的结合, 是媒体融合下的产物。手机电视的出现, 不仅为用户提供方便, 还可以利用手机的便携性随时随地收看到自己喜爱的节目, 达到了娱乐性的效果, 更为媒体资源的节约做出了贡献。

(4) 手机与网络的完美结合。手机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网络随时随地地浏览网页, 方便、快捷。手机网络出现前, 网络似乎只能与摆在桌子上的电脑联系在一起, 网络与手机的融合, 改变了网络的无法移动性, 成为了移动网络。手机上网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网络接入方式, 在手机用户中逐渐蔓延开来, 并且形成了无处不网络的态势。

2 手机媒体在发展中遇到的弊病

2.1 虚假与不良消息传播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 越来越多地承载着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功能。流言的可怕在手机媒体的传播中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不制止就必然会危害社会。手机扩展功能的逐步研发, 必将利弊共存、垃圾信息和黄色信息的泛滥、个人隐私屡屡被侵犯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逐步被认知, 但如何有效制止仍是值得和必须探讨的。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 人们都有社会赋予的角色, 言语和行为都会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 人们的角色意识强烈。而一旦处于隐蔽状态, 约束力的缺失必将导致个性与欲望的无限升级, 就会导致信息难以控制, 加速不良庸俗信息的泛滥。中奖、推销、迷信、色情等五花八门的不良信息成为手机媒体的“毒瘤”, 由于不良信息不易抗拒、部分时间、不分场合的“入侵”令人防不胜防。由于手机可以随心所欲的拍照, 所以由此引发的偷拍导致的侵犯他人隐私权、肖像权的事件层出不穷。更值得注意的是, 手机媒体的文化作为一种年轻的文化, 在年轻人中影响很大, 对于年轻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也是急需各级部门解决的。

2.2 侵犯个人隐私权

许多不法分子在作案工具上打起了手机的注意。通过手机中的拍摄功能进行犯罪活动。在韩国的法律中, 明令禁止在浴室中使用手机的拍摄功能, 并且手机的拍摄功能必须设置声音。其次, 手机用户的个人信息也很容易被泄露, 不法分子通过变卖用户的个人信息来赚取不义之财。手机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2.3 手机媒体监管层面的局限性

虽然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两部法律来规范手机信息传播的市场, 但是, 在手机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监管的实现却很难。其次, 随着人们对于个性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手机作品的制作内容以及版权的归属也应该有所规范、有法可依。

2.4 手机媒体技术层面的局限性

尽管手机的技术发展在不断的成熟中, 但是手机发展上也有无法克制的瓶颈。比如, 手机屏幕的尺寸问题, 屏幕的局限性使得用户在观看手机电视时容易产生视力疲劳, 而且, 由于手机屏幕的局限性, 使得手机电影作品的创作、屏幕的表现也收到了局限。

通过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以及市场调查等研究手段, 我们会发现, 一种新的媒体迅速代替了其他旧的媒体, 其重要原因就是, 新媒体不仅包含了旧媒体的内容, 而且该媒体又满足了人们更多的需要。

手机媒体对其他传媒形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手机媒体的影响力和潜力并不只表现在用户数量的庞大上, 更具重要意义的是, 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还体现在它对其他传媒形式的冲击上。手机作为一种媒体终端, 它同报纸、广播电视 (大众传播社会平台) 以及网络媒体 (分众传播社区平台) 相比, 其明显的不同在于它的个性化、精短化和实时化, 正如在其他研究调查中所显示的, 手机媒体“更多地体现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人兴趣、个人需求, 是完全个性化的传播平台”。所以手机媒体的互动性更为强大, 形式也更为灵活、更为多样化。

手机已经从之前简单的语音通讯工具, 在与互联网结合后, 发展了越来越多的附加功能。多元化的功能, 突破性的创新使得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媒体的特征:最方便、最快捷、最具普及性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 当手机从简单的通讯工具转变为一种广泛的信息传播平台时, 手机媒体的发展就不可避免, 并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何坦野.新媒体写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NOKIA手机广告媒体策划书 篇5

一.前言

音乐手机后市的看好以及较大的市场利润空间使得诸多手机厂商在此领域展开角逐,而消费者对音乐手机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音乐手机在市场上的繁荣。而诺基 亚作为手机行业的佼佼者,当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发展的机会,一场轰轰烈烈的音乐手机保卫战就此展开。本次策划从多个媒体组合运用与发布,以提高媒体广告记忆为重点策划目标。

二.内容提要

诺基亚是移动通信的全球领先者,推动着更广阔的移动性行业持续发展。诺基亚致力于提供易用和创新的产品,包括移动电话、图像、游戏、媒体以及面 向移动网络运营商和企业用户的解决方案,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提升其工作效率。诺基亚股票在全球五个主要证券市场上市,股东遍布世界各地。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诺基亚就与中国建立了贸易关系。1985年,诺基亚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办事处,开始了在华的初期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诺基亚通过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实现本地化生产,并逐步将其发展成为诺基亚全球主要的生产基地;进入新世纪,诺基亚通过加强与中国在最新的通信技术领域的密切合作,深入参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将中国打造成为诺基亚全球的研发和人才基地。

所以要建立品牌,就要打入消费者的记忆当中,要让消费者记住广告信息。而我们采取的是使用多媒体组合的策略,适度的广告反复出现于消费者视线当中,统一的品牌识别符号。能更有效的帮助消费者记忆。

三.市场环境分析

(1)市场状况

虽然音乐手机大有超过智能手机等不同形态手机的势头,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但由于不同的产品定位以及市场多元化需求,使得音乐手机、智能手机、游 戏手机等能够在市场上处于并行不悖的状态。但同拍照手机相比,音乐手机优势明显,且将会比拍照手机更受市场欢迎。其主要原因为:拍照手机的市场发展、普 及、产品的广泛应用,尤其在实用领域需要配套产业如即时打印等方面的支持,但音乐手机作为娱乐性更强的产品类型,其实用价值更容易体现,这是音乐手机与拍 照手机相比最大的市场优势,也是其在市场上的迅速发展、普及的重要原因。

从诺基亚与微软、索爱与索尼、摩托罗拉与苹果的联合中可见,走向联合成为提升在音乐手机市场竞争力的一大手段。而在中国MP3播放器市场,不乏纽曼、爱国者等在数字音乐市场的领先厂商,与他们的合作也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2)手机市场竞争

在Sony Ericsson成功的利用以音乐播放为主要诉求的Walkman系列手机使得该公司全球市佔率得以提高后,各家手机大厂如Samsung、Motorola等大厂便纷纷投入音乐手机市场的发展。

而音乐之所以能够具有这样的成长爆发力,除了随身听本就是消费者习惯的硬体设备之外,音乐播放功能在电源耗用上是目前手机电池可以接受的范围,且手机与随身听一样是随身携带的物品,而随着手机记忆提的增加,播放音质与播放功能的改善,在2004年后,音乐播放已几乎成为所有中高阶层手机必备的功能。

四.营销提案

1.目标人群

城市年轻人,18-25岁,热爱音乐,喜欢与朋友们分享音乐,音乐是他们表达情感的一种

方式,音乐是他们沟通的语言,快乐、痛苦、高兴… …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现。

2.产品定价

目前,诺基亚的音乐系列手机包括有N5300,N5200,N5500,N3250,其价格从1200到2200之间,适合年轻人这类的消费者,他们经济能力不够,但是追求时尚,消费欲望强,而这个价位也在他们的心里承受能力之内。

3.广告目标

(1)支持全新系列音乐手机上市信息宣传。

(2)介绍“音乐,让我说”的概念。

(3)建立诺基亚音乐手机品牌的领导地位。

4.产品定位

(1)专为年轻人量身打造的音乐手机。

(2)让你随时随地享受移动音乐带来的无限乐趣,并通过音乐表达情感,通过音乐认识、结交更多的朋友。

5.产品推广

沿用NOKIA的以往的产品推出广告宣传,拒绝采用明星策略.运用时尚元素,张扬青春活力,唤起音乐的力量,吸引年青消费者的眼光.通过对“音乐,让我说”的广告宣传口号的推广,促进诺基亚音乐系列手机N5300,N5200,N5500,N3250的销售.6.媒体选择与宣传

运用多媒体组合策略,在多个媒体上投放相同系列的广告,目的是让标识符号相同或相类似的广告反复出现在消费者视线内,使消费者难以忘却。

以下是几个传统媒体的选择及其原因:

报纸

(1)传播面广。报纸发行量大,触及面广,遍及城市、乡村、机关、厂矿、企业、家庭,有些报纸甚至发行至海外。

(2)传播迅速。报纸一般都有自己的发行网和发行对象,因而投递迅速准确。

(3)具有新闻性,阅读率较高。报纸能较充分地处理信息资料,使报道的内容更为深入细致。

(4)文字表现力强。报纸版面由文字构成,文字表现多种多样,可大可小,可多可简,图文并茂,又可套色,引人注目。

(5)便于保存和查找。报纸信息便于保存和查找,基本上无阅读时间限制。

(6)传播费用较低。

报纸媒体用大版面广告,尽量让消费者感到有视觉的冲击。

杂志

(1)时效性长。杂志的阅读有效时间较长,可重复阅读,它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具有保留价值,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扩大和深化了广告的传播效果。

(2)针对性强。每种杂志都有自己的特定读者群,传播者可以面对明确的目标公众制定传播策略,做到“对症下药”。

(3)印刷精美,表现力强。

杂志媒体则是选择性的投放于一些时尚潮流杂志,科技电玩杂志上面。

电视

(1)视听结合传达效果好。它用形象和声音表达思想,这比报纸只靠文字符号和广播只靠声音来表达要直观得多。

(2)纪实性强、有现场感。电视能让观众直接看到事物的情境,能使观众生产亲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参与感,时间上的同时性、空间上的同位性。

(3)传播迅速、影响面大。它与广播一样,用电波传送信号,向四面八方发射,把信号直接送到观众家里。传播速度快,收视观众多,影响面大。

(4)多种功能、娱乐性强。由于直接用图像和声音来传播信息,因此观众完全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适应面最广泛。

电视媒体多选择投放时间在观看高峰时段,即尽可能在吃饭时间17:00-20:00内播放7~8次。目的是让最多的消费者在最大程度上观看该系列广告。

互联网

(1)互联网广告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传统媒体有发布地域、发布时间的限制,相比之下,互联网广告的传播范围极其广泛,只要具有上网条件,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随时浏览到网络的广告信息。

(2)互联网广告可直达产品核心消费群:

传统媒体受众目标分散、不明确,互联网广告相比之下可直达目标用户。

(3)互联网广告具有强烈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中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广告信息,而在网络上,受众是广告的主人,受众只会点击感兴趣的讯息,因而增强广告效果。而厂商也可以在线随时获得大量的用户反馈信息,提高统计效率。

(4)互联网广告富有创意,感官性强:

传统媒体往往只采用片面单一的表现形式,互联网广告以多媒体、超文本格式为载体,图、文、声、像传送多感官的信息,使受众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商品或服务。

(5)互联网广告更加节省成本:

在传统媒体做广告费用高昂,而且发布后很难更改,即使更改也要付很大的经济代价。网络媒体不但收费远远低于传统媒体,而且可按需要变更内容或改正错误,使广告成本大大降低。

互联网媒体很广泛,所以投放形式可以有很多种选择。

手机媒体盈利模式浅析 篇6

【关键词】手机 手机媒体 盈利模式

2006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新浪网向手机短信新闻用户发布了第一条新闻信息,之后有人将手机誉为“第五媒体”。它是指以手机作为信息的采集和展现工具,以通讯网络和互联网作为信息的传播网络而开展信息传播活动的媒体。①手机媒体以其互动性、个性化信息传播等优势逐渐在新媒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手机媒体的盈利业务

从业务形态和类型上看,手机媒体的盈利业务可以分为语音通讯业务和手机无线增值业务。语音通信是手机成长初期就具备的基础业务,也是核心业务,但随着手机业务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语音通讯业务增长乏力,移动运营商开始推出通话套餐、全球漫游等套餐业务来增加语音通讯的后续发展动力。手机无线增值业务是一种综合性业务,是除了语音以外的数字服务,包括短信、彩信、彩铃、手机游戏、手机音乐等,旨在满足用户更多个性化的需求。

二、手机媒体的盈利模式

手机媒体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媒体,它为新媒体开创了值得借鉴的盈利模式。手机媒体的盈利模式可分为:

1、手机阅读

手机报订阅费是手机阅读的主要盈利来源,是典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产物,在第五媒体的盈利模式中有相当的代表性。手机报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用户定制彩信手机报获取包月订阅费;二是采取WAP网站线上阅读向用户收取流量费,我国基本上采取第一种模式。在我国手机报每月5到15元的订阅费中,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传统媒体只得20%的收益,剩余的由网络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获得。即使如此手机报仍然盈利甚少,如何根据用户需求生产个性化内容仍待解决。

2、手机支付与B2C模式

据调查显示,手机媒体由于受伴随性、互动性的影响,用户冲动消费、情绪消费的可能性大,这无疑给手机市场提供了又一盈利机会。B2C模式(business to customer)是一种手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它允许用户通过手机终端直接消费、支付的形式,由运营商代收费或将手机与银行账户绑定,消费额直接从银行账户中扣除,完善了互联网时代的B2C支付问题,使买卖环节进一步简化。典型的例子是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推出的“手机钱包”业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付费、捐款投保、缴话费、充值等等,而公司向用户收取1%-2%的手续费。2008年,联动优势用户已达2000万,每天交易15万-20万笔,平均每笔交易金额在100元。②

3、手机广告盈利

我国目前的手机无线广告市场没有挖掘充分,其中隐藏的巨大商业价值仍然没有被厂商看到,手机广告盈利模式尚不明显。受到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权益的影响,手机广告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起用户的反感,特别是手机游戏领域,若没有好的经营策略和创新环节,运营商很可能承担流失客户的风险。这一点也是国内厂商对于广告营销的顾忌所在。

4、无线增值业务收费

增值业务包括手机视频、手机音乐、彩铃、游戏等等,这三者都要依靠移动通信网络才可下载操作。目前国内只有短信和彩铃被广泛接受,成为增值业务中的支柱,其他业务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但是,无线增值服务市场仍然潜力巨大,呈现出用户年轻化的趋势,毕竟在新媒体时代,拇指经济和掌上娱乐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同时,我国的游戏市场盈利也远不如日本、韩国、欧美,其中,日本手机游戏业发展成熟,美国手机游戏市场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手机游戏提供数量巨大。

5、专项服务盈利

专项服务指移动运营商为集团、企业或特定用户群体专门定制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体系。例如:中国移动为农民推出的“农信通”,还有面向集团的“blackberry”业务等,此类业务信息除了按条收费以外,GPS移动定位系统也包括在内。

6、信息服务收费

短信、电话服务是手机自发展以来的主营业务,虽然利润额巨大,但不能代表新媒体的盈利趋势。

三、手机媒体盈利模式的特点

手机媒体多种多样的盈利模式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究其发展方向、把握市场规律有一定作用,其特点有:

1、角色分开,利益分层

内容供应者和渠道供应商分属不同的利益群体,各司其职,这是手机媒体最大的盈利特点。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来看,手机媒体产业链主要由移动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设备制造商、手机制造商和手机用户六个环节组成。③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是由编辑部门生产编辑当日的版面内容,嵌入广告,再由印刷和发行部门大规模印制和销售。整个过程中传统媒体的主要利润是依赖嵌入在信息产品中的广告,并且从内容管理到发行销售都是由同一利益主体来承担。

手机媒体不会出售有形的信息载体,也就是手机不由内容提供商生产,除此之外,也必须有由移动运营商介入的内容送达渠道才能实现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但是在利益链条中,内容提供商和渠道供应商的利益分配却是由服务提供商(SP)占主导的。在新媒体中,占有渠道者得天下。

2、以WAP站点为平台的线上盈利

手机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的首要条件是“能上网”。在当今手机越来越智能化的背景下,手机用户更多的选择上网获取资讯信息、休闲和娱乐,因此以WAP站点为基础的上网平台足以让无线增值服务利益最大化,业务开发前景良好。2005年2月24日人民网推出的国内首家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新闻网——“两会”无线新闻网,是主流媒体首次利用无线互联网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实时报道,也是WAP业务真正运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尝试。此次“两会”无线网站的开通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访问人次超过300万,总页面访问量超过1500万,强国论坛总发帖量超过15万条,注册用户过10万④。这些都足以看出手机媒体借助网络平台具有的巨大传播价值。

笔者认为,在WAP形式的手机报是国内手机报市场值得开发的盈利模式之一。目前,国内的手机报大多是采用彩信推送(PUSH模式)的方式,电信运营商通过收取每月的订阅费获利,订阅费也因此成为手机阅读市场上盈利最大的部分。但是,由于每月定制的手机报收费模式与长期以来人们免费阅读的心理习惯相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INNIC)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67.5%的用户认为手机报只是传统报纸的补充,只有19.4%的用户认为手机报已经与传统报纸一样重要,多数能接受手机报的用户在面临“掏腰包”时,往往不太乐意。这就限制了手机阅读市场的发展。

如果将WAP平台在线阅读的方式根据中国的市场改良创新,手机阅读也许能开辟出一片天地。《广州日报》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在《广州日报》发展手机报的初期,每天只有两条的推送彩信,后来,《广州日报》根据用户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推出了短信、彩信、WAP等多种版本的手机报,同时,在手机报中配上了文字、图片、音频,利用网络等其他媒体搭建更强大的互动平台。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版本的手机报,《广州日报》还实行了差异化定价策略等,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手机业务自2006年创办以来实现了每年30%的盈利增长。

四、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

首先,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如风暴般席卷而来的当下,对手机媒体应有足够的认识。在手机媒体的内容模式和平台构建模式的盈利方式中,传统媒体都占据着内容服务商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在利益分成上处于劣势地位以及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内容提供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在内容提供上难以转型,使得内容个性化不足,同质化严重,进一步造成了投资规模和用户规模之间的矛盾。在新媒体发展已势不可挡的今天,传统媒体不应把其当做洪水猛兽,而是应学会把其当做合作伙伴,实现传统媒体和手机媒体的双向共赢。正如朱海松所说,“传统媒体对第五媒体的理解有多深,就会使传统媒体优势的发挥有多强!”

其次,手机媒体在盈利模式上也应逐步转向靠广告收费的模式。像互联网一样,广告应是手机媒体盈利的基础业务。进一步协调好信息和广告的比例,注意广告的形式和观众的接受度是手机媒体应该注意的方向。

当今,手机媒体的互动传播、个性化传播、信息量丰富、用户规模巨大等优点使其拥有无限的发展前景,3G时代以WAP为平台的上网服务更为手机媒体提供了发展可能。但是,其盈利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技术、体制、手机运营商自身的观念等都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手机媒体的发展。但我们相信,随着技术手段越来越成熟、政策的适度开放、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定能得到进一步开发。□

参考文献

①童晓渝、张磊、蔡佶:《第五媒体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92

②《联动优势:大树下的手机支付》,http://www.ccb.com/portal/cn/eshop/

list_serach_result,jsp?info_id=1209

517488100&info_type=CMS.STD&pd

③顾翔,《手机媒体营销模式研究》,重庆大学,2009

④匡文波、王湘婷,《中国手机发展年表》[J].《对外传播》,2009(2)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浅谈手机媒体传播之弊端 篇7

一、手机媒体引领传播方式的改变

现代信息社会中, 手机作为新一代通讯工具有着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它延伸了个人的信息空间。个人使用手机, 使得手机成为带“体温”的媒体。随着手机应用范围的扩大, 人们传播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手机媒体的出现, 大大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之前的被动传播变为主动传播, 传播方式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 传播内容由单一转向多元。

手机媒体的出现转变了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和地位, 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载体, 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到信息编辑、发布、传播的环节中。“把关人”角色不再是由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决定, 每一个手机用户都可能成为“把关人”, 受众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增强。因此, 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 能够使受众积极参与到大众传播的过程之中, 充分实现了自己的话语权。

传统的传播模式中, 信息一般是单向传播, 而手机媒体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的使用特点, 对传统的传播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者和受者不再有明显的身份差异, 信息的传播途径也形成点对点、点对面、多点对多点式的交叉模式。这就使得每个携带手机的个体, 成为一个移动的信息源, 这种个性化、自由化的传播方式加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能够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现信息面貌。但是,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手机媒体传播优势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是随之而来的弊端也相应而出。

二、手机媒体传播产生的不利影响

首先, 手机的便携性疏离了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随着手机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便利性, 但手机媒体的大面积使用虽然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空间, 但是却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人们一方面利用手机媒体快速的进行信息传播;另一方面, 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 却出现了人际交往中“人, 近在眼前;心, 远在天边”的现象。人们已经习惯了利用手机媒体中各类通讯软件进行情感交流, 即使大家相聚在一起, 也出现了“低头族”, 各自操作着自己的手机, 沉浸在自己的手机通讯圈中, 这种圈层关系大大影响着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随着人们对手机媒体的依赖, 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降外部世界, 而不是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炫富”、“晒幸福”等现象层出不穷, 很多人在手机媒体的频繁使用下, 多半产生了封闭、孤独、离群、抑郁的心理问题, 他们宁愿通过手机与人交流, 而不愿意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人际交往。

其次, 手机媒体传播的及时性, 使得受众面对信息更加缺乏辨别能力。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 加大了信息传递在的可复制性及转发型速率, 而手机用户逐年增长, 并以形成庞大规模, 而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还相对滞后, 这就为流言及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潜在温床。

再次, 实名制规定威胁着受众的隐私及信息安全。目前, 手机媒体借助网络能够形成强大的个人信息数据库, 而手机媒体中各类生活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也使得受众的容易遭遇各类犯罪分子的诈骗。例如, 手机银行与淘宝网的“支付宝”软件互相绑定, 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漏洞就可以窃取受众的账户信息, 从而进行诈骗活动, 使受众的利用受到损失。

最后, 现在几乎已经形成了手机不离身, 手机不离手的形态, 人们只要在手机蓄电充足、手机信号稳定的情况下, 都会被联系到。因此, 个人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大量垃圾短信也有了可乘之机。尤其是伴随着“微信”、“微博”的诞生, 违法信息、垃圾信息及各类恶意广告肆意传播, 严重污染了媒介生态环境。另外, 手机媒体的版权问题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比如手机小说的转载与出版;手机音乐的原创与制作;还有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电影的网上下载业务等, 这些都涉及手机版权问题。

三、结语

手机媒体是把双刃剑, 在利益人们生活的同时, 也造成了相应的社会问题。面对此种现场, 有必要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尤其是加强青少年的信息甄别能力, 减少“手机族”的数量, 让手机发挥应有的正能量。

摘要: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 手机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通讯工具已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全媒体功能, 使用手机的人俨然成为移动的思想库和信息源。但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 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和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亟待得到重视和解决。

关键词:手机媒体,传播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 (第三版)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1.

[2]蒋宏, 徐建.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手机媒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篇8

在人际交往中,有这样的一个理论——“六度空间理论”。该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人,就可以与任何人取得联系。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不可能生活在我们可以掌控的小范围的社会交往圈子内,我们时常需要与外界不曾相识的人产生生活上的、工作上的业务往来,而手机充当了最重要的社交媒介。利用手机我们不但可以和认识的人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朋友认识他们的朋友。在这样的一个交往环境里,我们不得不保持时刻的警惕之心。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但却不是人现实环境的延伸,这也使得彼此之间的信任变得日益危险。

二、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是一个巨型的信息社会,信息本来作为这个社会最重要的一种资源,却被以最便宜的价格进行出售。我们今天在银行填写的个人信息明天就有可能出现在骗子的手里。

在这个网络社会里,网民通常认为自己在网络中处于一种匿名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也处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透明的时代。手机的定位功能以及手机的LBS服务,无时无刻不把我们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在这个网络的世界里,鱼龙混杂,难以辨别。

也许你的朋友正在遭受挫折,需要你的帮助,而你却因害怕被骗,而错过了帮助朋友的机会。也许骗子几句诱惑的话就获得了你的信任,照片、信息、金钱洗劫一空。我们没有能力完全掌握手机里好友的信息和人品,所以我们不得不严加防范。

记得社会研究方法老师上课讲过,根据数据统计,我们的微信好友数量掌握在150人左右是比较合理的数字。这150个微信好友,是基于当今社会联系的空间范围日益扩大,人掌握自己相识的人的能力综合考虑的一种结果。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的话,这个数字很有可能是10个而已。

三、手机与现实的问题“互动”

通常我们在网络上很难轻易地去相信别人,这种不信任已经渗透到现实社会里。以前别人丢了钱包我们不归还是新闻,而现在别人丢了钱包我们归还却是新闻,在以前,老人过马路摔倒了,我们不搀扶是新闻,而现在,老人跌倒了我们搀扶是新闻。都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什么行为稀缺,这样的行为才可以算作是新闻。当然,我们不能过分指责那些没有施以援手的人们,毕竟这个社会的信任成本太高,有时我们难以承担。前几天央视新闻客户端报出,一位老人摔倒在路上,一位高中生把老人扶起,没想到老人竟然把儿媳妇也叫来,两个人一人抱一个高中生的大腿,不让高中生男孩去上课。这样的事让人感到心寒。当再次遇到老人跌倒,即使心存善念,也难以在说服自己去帮助他人。

在手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我们在和朋友聊天,正在兴头,如果对方说借钱、发红包、充话费,此时我们的信任防火墙就会起到保护作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会让对方给自己发语音,或打电话,通过语音来辨别对方的真伪。但是现在新技术突飞猛进,声音可以做变声处理,使得通过语音打电话也不再是万无一失的保障。

四、无从辨别的好友或陌生人

QQ是我们接触时间最长的一个社交APP。在起初接触QQ的时候,我们会把加的好友的信息记录得一清二楚。在QQ上,加好友会把好友进行分类,可以根据好友的属性进行区别。比如在我的QQ里,分为我的好友、朋友、家人、同学、初中同学、宿舍、实习等。这样分类的好处是,可以对不同的人发的信息会进行不同的处理。但是随着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打理我们的QQ,之后加好友就是直接加为好友就可以了,不会进行更多的处理。如今,我们一般都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没有加以区别。而在微信里,干脆就没有相关的分类,所有的微信好友只是按照微信加好友时备注的姓名的拼音来排序。从QQ到微信,操作从的复杂到简单,人际关系从简单到复杂。科技的发明貌似只有一条原则:满足人类懒的需要。我们加好友时也不加区别,一些人的微信好友竟然高达几百人之多。家人、同学,可能还有马路上向你发传单的陌生人,他们不加区别地存在于你的微信好友列表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很难辨别哪些属于朋友,哪些属于陌生人。

五、内在交流方式的模糊性

手机媒体的传播模糊性不只是简单地体现在外在,在内在的交流方式上也具有模糊性。手机具备明显的符号化特征,即在手机交往中,参与者看到的是对方符号化、抽象化的表达,而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形象,在交流的双方会将自己的主体性隐藏起来,而且信息的内容广泛且多样,如声音、图像、文字等庞杂的信息。他们在手机交往时,不断快速地切换主体,信息内容出现不连贯的情况,碎片化倾向严重。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感情的表达是显性的、外化的,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语言肢体动作可以了解对方的心情、情感等。然而在手机交往中,人际交往则通过图像、文字等符号化的表达方式与人进行交流,带有一定的虚拟性和隐匿性,我们无法判断对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与我们进行交谈,使得人们交往的感情淡化。此外,网络的虚拟性和交互性,使得网络实现真实性变得困难。

媒介环境学的第二个理论命题说到,每一个媒介那套专门的物理和符号特征都会为其带来一套偏倚和倾向。手机这种媒介具有与其他交往方式不同的物质和符号形态。如今,网络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既有利也有弊,利就是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信息,而弊就是降低了人们对信息的重视程度。而且在人们无法实际掌握对方信息的时候,会变得更加谨慎。因此,该如何建立手机上的信任是我们值得思索的问题。

摘要:手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手机的作用是加强人际关系,还是使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手机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手机,人际传播,六度空间

参考文献

浅议手机媒体的视觉传播 篇9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保持低速增长。而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

手机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比较电脑更方便携带,比报纸的效率高,具备了众多传统媒体的优点。手机网民可以通过手机听到更真实的声音,看到更丰富多彩的图像,可以随时随地地上网,可以随时互传手机拍摄的照片,可以随时观看电视节目。中国人民大学的匡文波教授对手机媒体定义具体化为: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1]。

1 手机媒体的视觉传播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手机媒体的视觉传播得到更广泛的使用,第一代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发展到现在,智能手机已经可以非常好地处理图像、语音和视频等各种信息。而且现在的智能手机显示屏越来越大,具有高分辨率的3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已经成为主流,支持拍照、浏览各种格式图片及视频播放功能,已经把电视电脑等功能都集于了一身。手机网民可以用手机无线上网,随时随地玩游戏、观看电视节目、观看最新的电影。利用手机的内置摄像头可以随时随地拍照和录像,传播到微博微信中去。手机媒体成为人们最接受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以视觉信息为导向,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真实,而手机的便携性也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及时性。

2 手机媒体视觉传播的内容

2.1 视觉文本

手机网民可以随时利用手机媒体将网上看到的感兴趣的图片下载下来转发到微博或微信上进行传播;也可以随时随地将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加以简单的文字说明上传到网络上进行传播。

2.2 数字图像

手机媒体中传播的图像都是数字图像,现代大家所使用的手机中数字图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人们不需要了解图像变换编码等专业的数字图像知识,只要按下手机上的拍照按钮就可以得到需要的数字图像。

2.3 图像符号

在手机媒体中不再仅仅是传播单纯的文字信息,同样的一条祝福信息,人们现在可以添加许多图像符号,例如可以添加笑脸等表情符号,使信息的色彩丰富形象逼真,在突出传播信息的内容的同时,还能很好地了解对方的情绪态度等。在彩信中使用各种丰富的符号可以进行快速的信息传播交流,而不必花过多的时间输入大量的文字文本短信。

2.4 视频

手机媒体中的视频播放功能更有助于视觉信息的传播,它可以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元素加以结合,传播动态的视觉画面,可以传达更加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传播更丰富的信息量。手机电视是其最典型的应用,使人们不再局限于地点,可以利用一些零碎时间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

3 结语

手机媒体的视觉传播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各种娱乐享受,可是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视觉信息主要是靠眼睛来看的,可是长时间地盯着小小的手机屏幕看会对眼睛造成很大的伤害。手机上网应是手机媒体视觉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可是网络上却存在着大量虚假的信息,例如,2009年10月,网上火热传播着“白岩松自杀”的信息,这条消息吓坏了众多网友和媒体,可却是一条虚假的信息,连白岩松本人都不知道。当记者联系上白岩松时,他一切正常,根本不知道网上有这个消息传播。网络媒体虚假的新闻越来越多,大小的很多媒体都出现过虚假新闻,有些是无意,可有些是有意的。还有一些“黄”色的图片和视频在手机媒体轻易地传播,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坏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观的养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要加强外在监管力度,加强对视觉传播的法律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桂敬一.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2]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6(7):28-31.

[3]王新成.浅析视觉传播的特征[J].新闻传播,2012(9):28-29.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篇10

1 手机媒体的含义及其特点

何为手机媒体?应该先从媒体说起 , 媒体就是指对信息承载的载体。是一种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 常见的媒体有报纸、杂志、电视等。手机媒体是新兴媒体的一种形式 , 是继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 , 以手机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形态。根据国内有关学者的相关表述 , 可以将手机媒体归纳为利用手机作为信息交流的传播工具 , 是网络媒体的继承与延伸。手机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极具便携性 , 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束缚 ;二是传播的内容灵活、多样化 ;三是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在传播上的缺陷 ;四是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2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形式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 将会打造新的媒体形式 , 更好地促进媒体行业的发展 , 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媒介生活。

2.1 手机媒体与传统报刊的融合

手机媒体与传统报刊的融合方式主要表现手机报的应用上。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 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 , 传统的报刊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报刊业的经营模式相对单一 , 很难应对媒体发展变化的需要。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 , 报纸和刊物不再是的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形式 ,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报刊业的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 , 功能日益多样化 , 短信、彩信、飞信的日益成熟 , 使得手机传播信息的手段在不断增多。而且 , 智能手机又可以连接无线网络和开通移动网络流量 , 为手机提供了更多与互联网接入的机会 , 使手机报成为与传统报刊优势互补的首选形式。当下是一个数字化时代 , 传统报刊利用互联网、手机媒体等数字化载体 , 发挥传统报刊业的营销优势 , 只有这样手机媒体与传统报刊的结合才具有现实价值 , 是手机报成为广大受众接受新闻报道的主要窗口。

2.2 手机媒体与传统的广播相融合

手机媒体与传统的广播相融合形成了新的媒体形式—手机广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严重冲击了广播行业的发展 , 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广播必须要与时俱进 , 主动寻求与手机相结合 , 以满足广大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 拥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广播听众。基于此 , 手机媒体与广播相融合恰好是根据时代变化的需要而做出的尝试性探索。加上国内网络资源的合并与重组 , 为手机广播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 让手机广播更广泛的走进千家万户。

随着4G时代的到来 , 手机广播的各项技术都会日臻完善 , 为传统广播合理嫁接手机媒体提供了更为合理化的方式。有专家学者指出 , “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消失 , 只是会因时而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 手机媒体与传统广播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 广播将会以手机广播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 成为人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贴身媒体。手机媒体与广播的结合必然也会推动传统广播的发展 , 使数字时代的传统广播也能够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2.3 手机媒体与电视的融合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 手机电视将成为手机媒体与电视融合的有效形式。手机电视拥有最便捷的反馈信息的方式 , 能够最大范围的吸引受众 , 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手机电视不受时空界限的影响 , 在具备了电视的基本功能之外 , 又增加了便捷性、易于携带等特点 , 克服了传统媒体的各种缺点 , 其市场潜力巨大。但是 , 手机电视也有其发展的障碍 , 主要是较高的移动网络资费 , 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同时手机电视的开发技术难度相对较大 , 也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在未来的道路上予以克服。

3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复杂的媒体环境中“融合”已经成为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 ,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符合数字化时代发展基本要求。特别是近年来, 三星、苹果、微软、索尼等世界电子巨头 , 纷纷将目光投入到手机网络市场 , 开拓了手机媒体发展的新纪元。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 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形成了优势互补 , 共同推动着媒体业的发展。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能够实现信息渠道的多元化 , 同时也能使社会、网络资源得以共享。手机媒体很好的结合传统媒体、互联网的双重优势 , 获得及时有效的新闻信息资源 , 通过手机移动终端 , 让更多的受众享受到手机互联网时代的利益。

第二 ,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 丰富了媒体的传播手段与方式 , 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地域局限 , 扩大了传播范围 , 实现了传播大众化。同时 , 手机媒体的出现克服了受众单一、被动接受媒介传递信息的缺点 , 实现了受众与媒体之间互动的可能 , 受众既可以充当信息的接受者 , 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第三 , 手机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 有利于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化 , 需要更多具备传媒技能的新媒体人。手机媒体在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过程中 , 媒体所采集的信息内容发生了变化 , 较之以前要明显的灵活多变。鉴于此 , 需要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提高综合素质 , 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 , 成为新时代的媒体工作者 ,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媒体新闻报道的多元化。新闻报道过程中 , 改变了原来单一的静态文字的呈现方式 , 以新的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呈现并且融合在一起。以上种种变化 , 为新时代新闻传媒从业人员要有较完善的综合素质 , 不仅仅要懂得传统的新闻写作 , 还要结合媒体设计、编排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能力 , 完成新闻报道工作。

第四 ,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可以实现双赢 , 这样既延续了传统媒体的生命力 , 又发扬了手机媒体自身的优越性 , 使之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信息的要求。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 , 增强了两种媒体之间的交流合作 , 将稀缺资源优化配置 , 资源共享 , 提高自身媒介产品的质量 , 多元化、个性化经营 , 不断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 , 实现利润最大化。

4 结论

手机媒体这一便捷、易于携带的移动终端 , 正在成为21世纪新型媒体发展的潮流。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 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二者的优势 , 实现优势互补的同时 , 也为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埋下伏笔。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结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 只有在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 , 克服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各自的短板 , 才能在数字化时代的媒体传播市场上站得稳脚跟。

参考文献

[1]赵桐羽.3G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及发展探析[J].东南传播, 2014, 1:58-60.

[2]张宁.3G时代:手机媒体对受众媒介接近权实现的突破[D].辽宁大学, 2012.

[3]鲁丹.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对接成果分析及发展前景分析综述[J].商, 2013, 17:310.

手机:摄影的在场与传播 篇11

这段具有煽动力的广告语出现于摄影类移动平台Instagram的首页,其中所传达的信息是否似曾相似?……哦!“留下精彩瞬间”“串起美好回忆”,这些曾经的柯达广告,多么的耳熟能详。1886年柯达研制出第一架手持式照相机,柯达的第一个广告介绍了这种照相机,乔治·伊士曼还设计了“您只需按一下按钮,其余的我们来做”的广告语,让柯达在一年内就在美国家喻户晓……光阴似苒、物转星移,柯达公司已经破产,胶片时代悄然远去,现在是手机摄影的天下了。

手机拍摄—本来是通讯设备上的一个附加功能,却根本地改变了摄影的方式,用不了多少年,现在的手机新人类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胶片为何物,就像我们当年手持单反不知曾有湿版摄影。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如同旧事物消失时总有人唱着挽歌一样,当新生事物破茧而出的时候,也一定有著名的标志性的事件的配合,以便日后被写入历史,手机摄影也是如此。2005年7月7日,伦敦遭受恐怖袭击,连续发生6起地铁公交车爆炸,至少造成90人死伤。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两家报纸《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的头版关于伦敦爆炸案的照片,不约而同地都是业余者用手机拍摄的,事后有人甚至认为通过这一事件,新闻摄影的历史被重新书写了(其实,这岂止改变了新闻摄影,也改变了警察的办案方式,爆炸案发生后不久,伦敦警察就向公众发布请求,希望能够获得在四个伦敦爆炸地点拍摄到的视频图像或者手机图片)。

《洛杉矶时报》的记者Matea Gold曾认为,“在伦敦爆炸案中,因为严密的安全系统阻碍了新闻记者迅速地到达爆炸现场,因此手机拍摄的照片才有了用武之地。”这位专业记者显然只是看到了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则是,手机真正体现了摄影本质上的“在场”(Presence)与“传播”(Transmission),对于摄影来说,“在场”是第一位的,而手机的便捷恰恰为突发事件的在场者提供了一个最方便的亲历证据。在文字还没出现的远古,祖先们是通过口口相传来告诉别人真相的,传播多了,就形成了史诗。在摄影术发明后,以往人类历史记载由文字书写的单一局面已经被打破,而手机摄影的出现也将为此带来更为丰富的局面,形成新的影像史诗。

曾几何时,手机摄影在专业人士眼里是不入流的,摄影界以往诸多规矩,比如纪实摄影只能50定焦头,黑白照片不能剪裁等等……现在,能摄影的智能手机终于撼动了专业摄影师的清规戒律,相比以往数码单反里面的海量照片沉睡在硬盘里,手机即拍即发的便利是无法拒绝的,专业摄影师们不再顽固地坚持某些东西,从观念上认可了手机也是可以“出作品的”。如今4100万的高像素更是给他们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手机摄影也改变了媒体的格局,摄影类移动平台应用正强劲发展,2012年4月10日,Facebook宣布以10亿美元的现金加股票收购热门的照片分享服务公司Instagram。作为一款集照片拍摄、处理和上传、共享于一体的移动平台应用,谁还能固执地认为Instagram不是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它打破了传统报纸杂志的组稿排版模式,剩下的只是需要人们来适应它。

在剧烈地冲击专业摄影领域与媒体之外,手机摄影更多地是成就了“平民摄影”,对普通人而言,在自媒体时代,更多人选择不做看客,做拍客,这是新闻公民化的体现,说明手机摄影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萨达姆之死,还是阿布格莱布监狱丑闻,从美国客机迫降,到伊朗大选风波,这一切背后都可以见到公民报道者用手机拍摄的图片。

我们无从知道最早的那个日本人Kazumi Saburi是怎样想到为手机加上拍照功能的,从当年那款区区11万像素的夏普J-SH04到最近4100万像素的诺基亚808,可以拍照的手机在提高像素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刷新着我们的观念。但仅从工具的进化论角度来探讨事情本身,势必会落入某种误区,手机摄影带来的文化上的话题也让我们应接不暇。无论是萨达姆绞刑照片以及卡扎菲临死前视频的传播引发的对手机摄影道德底线的探讨,还是类似于Hipstamatic这样的软件为什么会让拍摄者上瘾等话题,对于全民手机摄影时代的来临,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在早期的殖民地摄影时代,被殖民的人们由于并不了解摄影机为何物,因此对摄影的态度是茫然和被动的,也就无从主动拒绝。万变不离其宗,在几乎所有使用手机拍摄的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的言谈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手机用于拍摄的方便性和隐蔽性,试想一下,当所有人都意识到手机是你拍摄和被摄的最有力的工具时,它的隐蔽性是否会变得不再那么具有优势了?这让我想起了摄影大师雅克·亨利·拉蒂格。在孩提时代,拉蒂格和自己有个秘密约定,只要眼睛眨两下,就算是将眼前的景象拍下来了。当手机的摄影功能已无限接近拉蒂格的梦想时,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深刻变化却并非摄影本身所能独自担当。据悉,此次伦敦奥运会禁止观众携带专业相机(任何可以更换镜头的相机)以及录像和传输设备进入赛场,根据其声明,不但所有的单反相机,甚至现在正在流行的无反光板的微单相机貌似也被禁了。根据这一条规定,显然可以拍照的手机并不在被禁止之列,可以想见,奥运会又将产生海量的手机图片了。当过去若干年的手机照片数量,没有悬念地超过了摄影发明170余年来的照片总和的时候,我们每个人有否想过自己为这个惊人的数字贡献过几张?

浅谈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 篇12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手机已经从最初的贵族奢侈品“大哥大”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 人手必备的必需品了, 现在即使是中小学生也都广泛使用了手机, 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攀升以及手机制造技术的不断改革与进步提升, 手机作为一个传递的媒介, 它的传播功能日渐突显, 手机使用中为我们提供的快捷性、方便性、个性化、人文化、娱乐性等特点, 使手机媒体在作为信息交往媒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手机媒体也越来受到大众的追捧。

目前为止手机媒体都被公认为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作为集前四大媒体为一身, 网络媒体的延伸, 还具有超强的互动性、速度超快信息获取率、传播速度快、更新速度快、可以跨地域多传播等多种特性。3G手机近些年来的覆盖, 已经让我们大众看到了高科技的迅猛, 尝到了它带给我们的愉悦体验, 3G手机指的是提供全面数字服务并连接高速无线移动网络系统的具有数据处理功能的第三代手机。它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上和传输数据上速度的大幅度提升, 也就是数字信息传输的通道更加“宽畅”了。数字信息可以更加迅速、更加充分地传输于手机, 能够即时、迅速地处理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

从媒介发展进程看:传统媒体是链式、拼接式、有分工的、有目的性、有惰性、有漏洞的渠道, 第五媒体则是网式、一体化、传输式的、全能的、多样的活性的渠道;一个是点对面, 一个是面对面。传统媒体的传送单一, 它的反馈工具与其不同, 这种拼接的特征也将影响到反馈的效率, 而且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 在时间与空间上有消息滞后的弊端。但是从历史以来, 这一路走过来, 每一个新媒体的诞生都必将传承和包含着前一媒体的内容。而如今的第五媒体, 有着四大无法比拟的特征, 它有着强大的分众性、还有着定向性, 以及信息传输的及时性与互动性。这些特征都是前面四大媒体其中一者不可兼并的, 而第五媒体会做到, 将在极大程度上改变现有的媒体, 实现共赢互惠, 创造媒体新价值。

具体来说:免费广告电话、网络广告、数码相机应属于媒介的范畴, 统称为媒介, 它们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可以作为媒体的媒介;首先我们来说由数据广播发展而来的发展模式, 它是结合了传统的广播媒体与网络媒体的, 也是不应该单作为一种媒体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手机电视也是手机媒体其中的一个类型, 手机媒体里还有手机报纸、手机广播, 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多的应用, 显而易见, 如果单拿其中的一种称之为手机媒体, 这很明显, 这分量还远远不够, 能量略显微弱, 并不能把这些称为第五媒体, 同样, 像那些车载电视, 电梯视频等等也都比较不宜分类规划, 这样太过于笼统, 复杂, 也是不适合做为第五媒体的。但是在众多手机媒体中, 我们可以发现, 只有手机似乎最具备这种全面性, 虽然手机媒体目前发展还有一定的弊端, 但是如果说非要给第五媒体定位下, 那么目前来看也只有手机媒体堪称此位, 但是话说回来, 手机媒体目前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完善其各种缺陷, 应该丰富一些本身固有的内容, 而不是原版的搬来, 需要一些原创, 所以说, 即是手机媒体有可能成为第五媒体, 但是目前来说也是称之过早, 还需要时日有待完善加强。有些人不同意这种说法, 虽然手机媒体目前仍还存在一些不足, 但其实任何媒介在一开始逐步被人们接受并认同的路上都会有一个逐渐完善并且日趋成熟的一个过程, 这过程可能是迅速的, 也可能是漫长的, 即便是传统的“四大媒体”它们现在也仍还在发展完善之中, 并不是完美的, 所以并不能早早就对手机媒体是“第五媒体”做出否认。

第五媒体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集网络和各种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 通过数据传输的技术, 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进行数字化, 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的一个崭新媒体。第一, 短信的服务越发的质量攀升了, 通过不断升级也大大提高了短信的承载信息量;第二, 由于手机的方便携带, 随时可见, 所以这样就使得信息的送达率达到了最大化;第三, 无线互联网与手机的结合使得我们应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它们的结合也确保和大幅度提升了用户之间的这种互动性。如今这个信息科技飞速发达的时代, 媒体的含义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家中的固定电脑, 早已被大胆地延伸跟无限放大。我们在生活中如果细心可以随处发现, 在我们乘坐的地铁站里, 我们可以看到长长的广告灯箱映入我们的眼帘, 在乘坐出租车的时候也会看得到后车座的前面有安装小电视, 里面有广告播放。我们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也会看得到车载电视播放广告, 还有在我们经常逛的群众广场, 火车站大厅, 都有大型的灯箱、电视播放广告, 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发现、留心观察, 任何地方都是媒体的应用之处, 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现商机和经济效益。

作为第五媒体, 它可以秉承前四大媒体的优点极其精华, 摒弃它们所不足之处, 可谓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形成一种相对来说更加完美的一种媒体。前四大媒体在当时有其辉煌之处, 但是各有各的优缺点, 属于并列关系, 我们所希望的第五媒体可以继续是一种并列关系并存, 但是最好希望它是一种能够完备一些, 相对较好地融合前四种媒体的一种完美的传播体系。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印证时代的发展, 更多地取代了繁冗,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综合、全能、全方位的完美体系。我们不能随意将媒体做出一个界定与分类, 若真的要给手机媒体一个第五媒体的称谓, 就必须找到手机媒体的独特性, 区别于前四大媒体, 相较于传统媒体的本质不同, 独树一帜, 但是从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来看, 或许手机媒体并未凸显那么明确的特质区别于前面四大媒体, 且无论是在共享结构宽带瓶颈, 信息垃圾, 手机媒体跟第五媒体还是有差距的, 如今就直接叫手机媒体为第五媒体还是有诸多的不妥当, 手机媒体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五媒体还是需要时间的历练的, 要走一段过程。但是在目前众多媒体争相取胜的时代, 众多类型媒体中, 还是手机媒体的潜力无限巨大, 商机也是无限的, 有一种大力发展手机媒体的大趋所向, 或许手机媒体更合适被暂时称为第五媒体, 它带动着世界的经济发展, 为我们带来无限的商机, 也就是说在没有更合适的第五媒体出现之前, 我们是绝对有理由有理由相信手机媒体最终必将发展成为“第五媒体”。

参考文献

[1]范玥.手机媒体传播功能研究, 2011-05-22.

上一篇:机器翻译下一篇:木兰科植物的栽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