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功》说课课件

2024-09-22

初中物理《功》说课课件(精选13篇)

初中物理《功》说课课件 篇1

高中物理功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功”这一节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地位具有双重性。其一,它属于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起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属于能量和力的结合点:阐明了能量和力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能量部分以及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结合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要素,功的计算公式以及能够理解正负功的意义,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求多个力做功。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学会物理学常用的通过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进而学会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前的活动,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阅读法、讨论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课教学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所以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新课引入:

由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中瀑布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现象,引出功的概念,然后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图片中都有什么形式的能量发生了相互转化,同时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有什么共性,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由两个必要因素总结出做功其实就是力对物体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了功的概念。这样引入功的概念,兼顾到了学科间的综合。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学习新课带来的懈怠感。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几点:谈到做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

环节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做功应如何计算?这样设问可以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 l cosα.教材上的方法是采取力的分解。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路,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 l 分解,同样可以得出W=F l cosα,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能更好的开阔学生思路,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好素材。在公式中,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由于公式中都是数值的乘积,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公式其实也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针对变力做功今后要开专题讲解。在讨论公式时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cosα可能取到的值,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力对物体做功的三种形式,作为教师只要注意更好的点拨正负功的意义,重在让学生理解透彻就可以了,这样做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

环节3.多个力做功的求法

以教材例题为例讲解第一种方法,而第二种方法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借此机会可以让学生自己复习一下合力的求法,然后由老师给出结论。

环节4.本章小结

最后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记忆的深度。

环节5.习题设计和作业布置

物理学科讲究学以致用,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适当难度的课上习题。然后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解释生活周围做功伴随能量转化的现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研究式学习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理清文章脉络,突出重点难点,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程,本节课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在相互竞争中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知识传授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上说课定有不当之处,恳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功》说课课件 篇2

一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功能和视频功能巧妙化解教学难点

众所周知, 物理是一门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课程。究其原因, 主要是初中学生对事物认识过程的起点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因而对物理学科涉及的一些抽象理论很难理解和接受, 进而形成一系列教学难点。这些难点会使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惧心理, 也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要想提高物理课的教学质量, 就必须巧妙化解这些教学难点, 变抽象为形象, 变微观为宏观。

在物理教学中, 有些难点的解决需要调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观察或感受。短短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不允许教师将学生带到生活中去亲自体验, 若只通过语言调动学生头脑中对这些曾经观察或感受到的东西的记忆, 那么由于学生的感知程度各不相同, 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如果将需要的生活情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制成动画或视频, 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如在“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笔者在课件中制作了一个动画和视频。动画的内容是观察汽车的运动, 动画效果是汽车不动, 背景缓慢移动。在播放时, 学生最先普遍感受到的是汽车在行驶, 然后通过与固定点比对, 才感受到实际是背景在动。视频内容则是让学生观察并猜测两列并排的火车哪辆开动了。播放了两个镜头, 一个镜头是以其中一列火车为背景, 另一个镜头是以站台为背景, 使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感受。通过播放动画和视频, 无需过多的语言描述, 学生就深刻体会和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轻松自然地化解了这一教学难点。

二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板书功能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深刻记忆

心理学研究表明, 新奇的、多方面的刺激可以使大脑记忆更加深刻。黑板板书是静态的, 为了强调某些内容, 教师只能通过加划着重符号、改变字体大小或是改变字的颜色等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但这些方法只是从视觉方面刺激学生大脑, 对大脑的冲击较小, 且变化方式单一, 很难调动学生兴趣。而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功能设计的动态板书, 则可以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给学生创造强烈、新奇的视觉和声音刺激, 从两方面对大脑形成冲击, 从而加深大脑的记忆。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 为使学生理解“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两词的含义, 我是这样设计的:“静止”设置的动画方式是原地闪烁一下, 同时伴有一声敲击声;“匀速直线运动”设置的动画方式是从右侧飞入, 同时伴有汽车急驶的声音。两词一静一动, 且配合“一锤定音”和“汽车急驶”两种声音来烘托, 再配合前面内容的动画设计, 学生头脑中自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对动态板书进行设计时, 要注意动画、声音必须与所展现的内容情境相符, 切忌不分重点, 盲目地添加动画效果和声音。过多的无用刺激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教学效果。一切围绕教学需要, 恰当合理, 这是设计动态板书的根本原则。

三应用多媒体课件强大的内容收纳功能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想在一堂课中多呈现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 仅凭一块黑板和教师的一张嘴显然是不够的。多媒体课件强大的内容收纳功能可以使教师搜集更多的教学素材来辅助教学。使用课件时, 可以将多个素材在短时间内集中展示出来, 时间短且内容丰富, 有助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例如, 在“光的传播”这一节教学时, 在猜想光的传播路径这一环节中, 由于学生平时对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很难也很少观察到, 如果由学生直接讨论给出答案会很困难。于是笔者在网络中搜索了多张反映光的直线传播的美丽图片加入课件中, 学生在短时间内看完这些图片后, 很容易就提出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猜想。

多媒体课件强大的内容收纳功能还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知识, 很好地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对科学的热爱。课外知识可以以短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 具有时间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 信息量大且学生爱看。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 播放多张关于海市蜃楼的图片, 学生观看后感到非常新奇, 同时也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一现象的原理。

此外, 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增加习题训练的容量。在黑板上板书习题浪费时间、题量太小;事先印在纸上的习题又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多媒体课件则可以收纳较多的题目, 且呈现时间短、呈现方式灵活, 另外还可以配上漂亮的背景和舒缓的音乐, 让学生充分享受解题的快乐。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课件的设计 篇3

一个课件质量的高低,设计是关键,教师在设计课件前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应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促进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要充分利用课件声像并茂、动感性强的优势,尽量使所设计的课件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选好素材,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动画、音乐等手段。首先,要注意字体大小的选择。字的大小要适当,过大会增加换屏次数,浪费时间,过小会使单屏的信息量过大,影响学生的兴趣。其次,文字要精炼,条理要清晰,才能起到引导、提示、归纳总结的作用。例如,讲解时提出的问题,主要的概念、框题、已讲授的主要知识点等。还有,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多种手段的选取,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们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刺激着学生的大脑细胞,给他们新的学习感受,带来更多的灵感。将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合在动画和音乐中,使学生爱听、爱看、爱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到知识。例如:在教授《动能和势能》中,首先展示一个鸟撞飞机、飞机坠毁的视频,引出问题“为什么飞机会怕鸟”,告诉学生用这节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从而创设了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应该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在课件设计时,可考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景,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悬念,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探究性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还可以在课件中通过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从而达到帮助其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如在设计《宇宙和微观世界》课件中,通过课件动画的演播,使学生形象地领会宏观的宇宙和微观世界,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另外,在设计课件时必须明确自己在设计时所采用的手法是为解决课堂教学中哪一项教学目标服务的?借助这种手段,你想让学生从中获得什么?理解什么?所用的手法应起帮助学生感悟,启发学生思考,教给学生思考方法的作用,这样才能使设计出来的课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考虑通过课件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情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较强的探究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能否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活动占整个课堂的主要部分,对问题有精彩的回答,也是衡量一个课件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来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以起到拓宽学生思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多媒體课件绝对不能代替学生的回答,也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用事先设计好的板书来替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会给学生一个固定的答案或定向的思维模式,这种做法是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要求不相符的。

四、应该设计成教学课件,而非学习课件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教学课件而不是学生学习课件。虽然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教师解决一些教学问题,但不能代替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应定位在“辅助”上,教师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所做的点拨、引导、方法指导,分析讲解等都是课件无法预先设计的。因此,在设计课件时,必须十分明确,课件不能代替教师的上课。

五、应该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设计课件应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应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人机”交互的双边活动,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去想、去做、去实践、去探索。必要时可提供提示性、引导性的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在加强实验教学的同时,多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就能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感觉到物理不再难学、难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爱学物理、学好物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质量说课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会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使用游码,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会正确读出所测物体的质量。

4.知道使用天平时要注意的事项。

5.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教学重点

1.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认识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2.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及游码的读数。

2.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而改变。

实验器材

教师: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橡皮泥、铁钉、铁锤、冰块、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托盘天平挂图。

学生: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教师:这一章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将明确什么叫质量和密度,知道质量和密度的单位,学习怎样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怎样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度。

二、物体的质量

问题:什么叫质量?

教师出示铁钉、铁锤、玻璃杯,列举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指出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物体。接着师生共同讨论:铁钉、铁锤都是由铁制成,玻璃杯由玻璃制成,桌子、椅子由木材制成。

教师指出:铁、玻璃、木材等我们都把它们叫做物质,物体由物质构成。

让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大小玻璃杯;课桌和课椅除了形状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东西有多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铁锤比铁钉含的铁多;大的玻璃杯比小的玻璃杯含的玻璃多,课桌比课椅含的木材多,从而概括出物体中含物质有多少之分,我们把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铁钉和铁锤虽然都是由铁制成的,但它们的质量不同。

演示: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圆柱体等形状让学生观察。

列举把铁压成铁片;水从小杯倒入大杯等。

问:上述例证中物体的形状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演示;把冰块放到杯子中,让冰块在室温下熔化。

问:冰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有没有变?列举:把课本从书店运到学校,把矿石标本从月球带回到地球等。

问:上述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给予肯定或否定。

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质量的单位

教师:同学们在小学数学中学到的吨、千克、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除了上述质量单位外,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毫克,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说明质量单位符号:吨(t)、千克(Kg)、克(g)、毫克(mg)。

出示1千克砝码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它们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图2-12,了解国际千克原器及千克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教师介绍吨、千克、克、毫克这些单位在什么情况下常用。例如:火车的装载量,粮食、钢铁、煤的产量等常用吨;人们平常生活中买米、卖菜等等常用千克,药房和实验室常用克或毫克作质量单位。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开头图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介绍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1t=1000kg=103kg 1kg=1000g=103g 1g=1000mg=103mg

练习,根据课本P103图表中数据,说一说地球质量约多少t?

1kg=10-3t

地球质量=6.O×1024kg=6.O×1024×10-3t=6.0×1021t

四、物体质量的测量

教师:人们到商店买粮、买菜、买水果等都要用秤称货物的质量,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里人们也常常要用秤称物体的质量。商店里常用到的秤如课本第30页图2-13所示,有案秤、台秤、电子秤等,实验室里常用的是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课本第30页图2-14)天平,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将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出示托盘天平及托盘天平的构造原理挂图。

教师介绍天平主要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秤盘(左盘放被称物体,右盘放砝码)、横梁、平衡螺母(用来调横梁平衡)、指针、分度盘(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时,或指针在中线附近小幅摆动,两边偏离中线的幅度相等时,天平平衡)、标尺、游码(能在标尺上移动,称量结果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所指示的质量数)、天平底座。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调整时,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右旋动;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左边旋动。

教师指出:天平调节横梁平衡后,不要改变天平的位置,更不要调换两个秤盘的位置,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的平衡。

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教师指出:向右盘里加砝码时,应先估计左盘中物体质量的大小。然后由大到小地加减砝码,若加最小的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右边,而减最小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左边,则不必加砝码了而应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4.读出右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这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的内容。说一说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练习:说一说图中标尺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克?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克?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多少克?

教师提示:游码的读数,是以游码左边所对的刻度值为准。

学生回答:图中标尺每一大格表示1g,每一小刻表示 g,游码所对的刻度是 个大格、个小格、是 g。

教师: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使用时要明确使用注意事项,才能保护天平不致于损坏。

教师说明:天平的秤量一般都写在天平的铭牌上,使用天平时首先要看它的铭牌,弄清它的秤量,弄清仪器的性能和规格,按照要求正确地使用,是使用任何仪器都必须遵守的,要注意养成这样的习惯。

学生实验:完成课文第32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1.物体中所含的物质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还有吨(t)、克(g)、毫克(mg)。

3.天平是测量质量的仪器,天平测物体质量前应调横梁平衡,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天平有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及游码的读数,使用天平要明确注意事项,遵守操作规则。

六、布置作业

初三物理说课课件:透镜 篇5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教学设计示例

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初中物理《功》教案 篇6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2教学准备

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功

一、引入新课

(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

二、新课学习

(一)功的概念

以下我们要通过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演示: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任何一种机械在工作时,都必须对工作对象施以力的作用,还必须使工作对象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如果对物体用了力,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就像物体在F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向上移动了距离s。我们就说力F对物体做了功。

现在想一想,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你们说的真好,力和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就是机械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

板书: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W表示功。功可以表示为 。还记得力和距离的单位各是什么吗?你能推断出功的单位吗?

单位: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公的单位就是N·m,叫做焦耳,简称焦(J)。

1J=1N·m

(二)做功

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那到底怎样判断是不是做功了呢?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

1、小明用力推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推动。

因为石头没被推动,所以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也就是说小明并没有对大石头做功。

2、踢出去的足球,滚动了 12米的距离。

足球被踢出去之后,是依赖惯性滚动,在滚动的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做功。

3、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

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可见当力和移动的距离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也不做功。

通过刚在的实例,我们知道,不是有力、有距离,就是做功了,我们还要分析他们的方向。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的过程。

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

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

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

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

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

(三)功的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 ,在计算功时,找到力的大小和对应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相乘就可以得到功的大小。

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

已知:F=50N、S= 10m、G=100N。

求:W

解:在水平方向上,推力F根推动箱子移动了 10m的距离。

跟据 =50N× 10m=500J。

在重力的方向上,箱子并没有移动,所以重力并没有做功。

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

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F无关。提示: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而在水平方向没有移动。

三、小结

功的两个重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功的计算:

初中物理《功》说课课件 篇7

一、怎样衡量说课的水平

说课——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根据。说课活动是对教学设计的分析, 是对一节课的总体构思, 是对一节课总体构思的理论剖析。怎样衡量说课的水平?我们认为应将教学目标的精准性、教学过程的适应性、教学手段合理性等结合起来去评价说课的好与差。

1. 教学目标的精准性。

在一节课总体构思时, 教学目标要精准。制定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符合学生实际, 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制定目标要具体, 要将《标准》的总体性、综合性目标分解成本节课的具体的目标, 只有具体了, 才能可操作, 可检测。教学目标的表达要准确、简明。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得当, 重点应突出, 难点要突破。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材、依据学生实际, 制定出层次分明、符合课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而又不拘泥与课标的精准的教学目标。

2. 教学过程的适应性。

教学过程设计要根据教材内容, 适应学生的实际特点、适应新课程理念, 符合认知规律, 充分体现学科特点。教学过程应体现出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由个别到一般, 由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认知规律。体现师生双边活动:教与学是民主、合作、互动的关系。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能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是衡量说课的主要标准, 尤其是以思维为主的智力参与程度。教学时间安排是否恰当, 教学是否得法, 力求新颖、灵活、实用、有效。板书设计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3. 教学手段合理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和科学探究等内容, 它进一步体现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 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物理新课程理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教学媒体手段的同时, 与各种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 实现优势互补, 保证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本次说课活动亮点

这次参加说课活动的教师都是在各中学、各县 (市、区) 开展初中物理优质课评选活动的基础上, 经过评选产生的, 是本学校或各区域的教学骨干, 有的是名师, 说课活动展示了我市初中物理教师的风采, 标志着又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本次说课活动有以下亮点:

1. 所有参赛的物理教师都能够做到踊跃参与、精心准备、认真对待, 大多数参赛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较扎实。

由于本次说课活动是自由选题, 给说课教师预留了自主发挥的空间, 课题范围涉及广、涉及初中物理不同教材、不同章节的内容, 为教师的交流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2. 参赛教师说课都能以《课程标准》要求为出发点和

归宿, 以创新为核心, 通过认真领悟教材, 精心研究学生, 巧妙设计说课稿, 广泛开发课程资源, 使说课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3. 教师说课过程中, 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的学科特点, 注重实验教学, 突出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千方百计创新实验教学。

说课活动展示了教师实验教学的过硬基本功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有的教师用身边的材料自制教具, 例如《焦耳定律演示器》、《牛顿定律演示器》、《压力的作用效果》等等, 演示效果生动、形象、直观, 能让学生确实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探究性实验小组互动教学模式”初步形成, 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理念。参赛教师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说课, 在使用多媒体手段上, 看到了许多高质量的课件, 例如《船闸原理》、《电路的连接》、《电流的认识》等等, 相信这样的物理课学生一定很喜欢。

三、本次说课活动的不足

本次说课评比活动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 参赛教师不能脱稿说课。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教材清, 课标清、流程清”。说课时理念说的过多, 重、难点突破的方法说的过少;内容说的过多, 解决问题的方案说的过少。

2. 学情分析不到位。

说学情说的过于概括, 特点不明显, 缺乏针对性。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能力习惯不作分析;对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有利因素挖掘不到位;对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或障碍缺乏预见性;寥寥数字, 一带而过。

3. 说课教学程序详略欠妥当。

毕竟说课不是上课, 它与教案是有所区别的。说课主要围绕着“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来进行。教学内容说的过多, 具体操作方案说的过少。教法和学法研究缺乏深度, 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做充分的预设, 尤其是在小组探究活动过程中, 对学生操作过程出现的失误分析引导不够, 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分组探究实验多为教师安排下的验证性实验, 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4.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够熟练。

无论是自己制作课件还是选用别人的课件, 一定要注意科学性。说课稿没有做认真的修改, 物理量符号使用不规范。在物理学中规定物理量用斜体的英文字母书写, 物体的质量用“m”表示, 物理量的单位用英文正体字母表示, 如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米”用“m”表示。在物理中同一个英文字母的正体、斜体、大写、小写代表不同的意义, 需要注意。在参加说课的63位教师中达到书写规范的不足20%。练习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 有的选题脱离实际, 如中学生一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多少?教师给出的数据竟是“24cm2”, 与实际相去甚远。教学反思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反思找亮点过多, 对一节课整体构思和各个环节的失误分析不足。眼睛一亮的教学设计不多, 方法和方案创新不足。

四、对教师的建议

1. 学习是经常性的话题。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 研究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学科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在学习的基础上领悟教材的教育教学思想, 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充电,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 积极参加教学教研活动。

三人行必有我师, 通过活动交流能学到一些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 能加强今后备课、讲课的针对性, 从而使教学活动的效果大大增强。

3. 重视基础, 重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物理学理论包含许多概念和规律, 教学中应设法使学生弄清楚相近或易混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如重力与压力、热传递现象中传递的是温度还是热量、惯性与惯性定律、惯性与动能等。分析研究问题从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出发,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4. 根据学科特点, 抓教学细节。

关注细节应在用好教材上下工夫, 教师要研究教材、用好教材, 物理符号书写不规范就是细节不到位的表现之一。又如, 当轮船由上游向下游行驶, 下游闸门关闭, 上游闸门打开, 上游水进入闸室内, 上游水面不应有明显的降低, 课件《船闸原理》中忽视了这一点, 细节考虑不周。再如, “浮力”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直接提问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 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 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等等。这种提问属于过早提问、无效提问, 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本节课应从乒乓球的实验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大小的现象入手, 要求学生从生活中举例, 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系列学生实验, 并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 为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打下必要的知识铺垫之后, 再引导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怎样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具有扎实的物理专业知识、过硬教学基本功。

初中物理教科版功教案设计有哪些 篇8

知识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本节是初中生接触热学的第一节课,只涉及了热学的最基本知识点.

教材首先介绍“温度”的概念,用实例阐明人类和温度的密切关系,确切知道温度很重要.然后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靠感觉的不可靠性,是不科学的.要树立使用工具得出正确结论的严谨科学态度.接着具体讲解了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构造,着重介绍了体温计的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用水银的原理和它的特殊结构及特殊用法.介绍了计量温度的两个不同方法:摄氏温度的规定,具体摄氏温度的读法和专用符号的使用;热力学温度的规定,单位名称、专用符号以及这两种温度计量方法的关系.

在课本的引言部分学生已经明白物理是一门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本节是研究热学的第一节内容,应该首先向学生交代本章讲的为热学的入门,是热学的基本知识.具体到本节可以从最常见的、比较了解的水的各种形态,不同冷热的水入手.让学生感觉一下水的冷热,提出感觉的不可靠性,进而说明使用仪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过渡到温度计和温度的计量方法上 .

强调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的规定、正确读法、专用符号的使用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温度计

课题

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

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 具

玻璃杯、热水、冷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冰块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言部分

物理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

二、引入新课

指出温度跟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温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感觉的不可靠,

三、实验用温度计

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测量范围及分度值.

四、摄氏温度

讲解摄氏温度的规定,每个分度值代表1摄氏度.摄氏温度的正确表示方法及正确读法

五、热力学温度

介绍宇宙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计量方法叫热力学温度.

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六、体温计

着重讲解体温计的原理、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特殊结构及用法

七、小结

温度计原理和温度的计量方法

八、作业

P46—1、2、3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去体验先后把手放在冷水热水以及温水中的不同感觉

教师出示实验用温度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出示体温计,引导学生观察.示范用法并引导提问

自己得出结论:冷热只是相对概念,靠感觉根本区分不了温水的冷热程度

学生总结得出温度计构造、测量范围,并提问:C的意思和分度值代表什么?

观察细节,并提问

探究活动

【课题】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课件 篇9

一、教学目的:

1、作文评改反思,提高记叙文写作技巧;

2、深入学习读后感、观后感的文体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

熟悉并掌握读后感、观后感这一文体的写作。

三、作文写法指导:

(一)记叙文:寒假记事

总体而言,“寒假记事”这篇作文大家都写得不错,大部分都能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叙事完整,思路清晰、卷面整洁漂亮,部分同学语言比较优美,立意新颖、深刻,亮点较多。

2、缺点:

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个别同学卷面质量差,错字病句较多(殴打、己/已/巳、自怨自艾/期期艾艾/方兴未艾、一发不可收拾/一发不可收),标点不清,叙事繁冗,详略不当,犹如流水账。

3、改进措施:

(1)平日加强书写练习,以严肃端正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

(2)叙述中适当增加情感体验,学会抓典型事件。如XX同学朗读时哭了,可见所写事件蕴含了她丰富的感情,但是却未能成功的感染读者,可见这篇文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提高场面和人物形象的再现能力,抓取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深入刻画描写,以情感人。

(3)另外,我们从《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已经对“插叙”有了了解,那么在作文中就可以适当运用插叙、倒叙等手法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4、总结记叙文写作要点:

1.构思新奇、合理。

2.叙事完备,6要素。

3.安排好写作顺序和结构。

4、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1)事情的发生和结果略写,发展过程详写。发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写出结局或点明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整篇文章中是枝节部分,要略写。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具体体现中心思想,要详写。

(2)点面结合,“面”略写“点”详写。“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要把握好度,详写并不是越详越好,只要重点内容充分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就达到了要求;略写也不是越少越好,要根据主旨简述次要内容,做到简洁概括,清楚明了,决不能一笔带过、草草了事。

5、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借物喻人、情景交融)、修辞手法。

6、语言表达:在语意流畅的基础上追求文笔的优美、旁征博引。

7、选材精当,立意新颖、深刻:选取典型材料,翻出新意,以小见大。如写沈氏父子为梦想奋斗可以适当联系中国梦,深化主题。

8、错字病句、标点、卷面

(二)读后感、观后感

这篇作文大部分同学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叙事完备,能条理的叙述人物事迹,都有自己的感想;但是大部分同学的作文不符合观后感的文体格式,未能联系实际,部分同学错别字较多,价值观不正确,如认为我国普遍存在公私不分、私利至上风气,认为下基层是因为找不到工作等,写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弘扬真善美,如果文中出现了假恶丑,那么肯定是用来对比烘托真善美的。

4、优秀作文朗读、点评:

5、写法指导:

与一般议论文的“引——议——联——结”模式一脉相承,读后感和观后感也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引:捕捉感点、简要引述

通览作品,捕捉其中令你深有感触的“感点”并选定感点。读后感和观后感多分为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以感点为题。一般来说,文章第一部分要围绕感点,有的放失的简述作品相关内容。目的是交代感想的来源,并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引述要简洁,不能大段大段的引用作品内容,比如这次600字的观后感,有的同学开篇就用500来字讲述人物的事迹,那么可想而知,对感点的论证会有多么的单薄。所以引述必须精简、准确、有针对性。

(2)议:剖析议论、亮明论点

针对引述的材料进行分析议论,可以只针对所引材料就事论事,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深入挖掘剖析,最后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3)联:联系实际、论证论点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是对论点的阐释和论证,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或者是正面、反面论证证明论点的正确和合理。需注意的是所举例子和道理必须紧扣论点,不能离题。

“联”必须联系实际,深入论证。既可以联系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可联系生活中相反的事例,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和经历等。这一点杨国辉同学做的就很好,他由此及彼,针对性地讲述了凛冽

刺骨的寒风中老爷爷为他而下车的感人故事,紧扣感点,论证有力。

(4)结:总结感受、升华论点

既可以呼应前文,表示强调;也可发出呼吁、提出希望。但都必须与前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从而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常见错误:

读后抄:大段引用原文;

脱离材料:行文中注意引出论点后仍要紧扣原作品,最后也要回归原作品,照应开头。

不能联系实际,泛泛而谈,过于肤浅。观后感、读后感都重在“感”,必须要有感情和体悟。

6、自批自改,反思提高

初中物理组家长会课件 篇10

二、校园简介

三、班级及学校管理制度简介

(一)班级管理制度

1、发型要求(耳环、项链、染指甲等)

2、校牌、校服

3、纪律(早自习、午自习、课堂、课间)

4、学习情况(班级学风)

5、习惯养成(骂人、打架、吸烟、乱扔垃圾)

6、中午尽量回家就餐

7、不准在校园内吃小食品

8、加强孩子体育锻炼(运动会、体育加试)

(二)学校管理制度

1、禁止携带手机进入校园

2、禁止进网吧(中午和下午放学后)

3、禁止携带管制刀具

4、禁止在外留宿(同学家、旅店、歌厅、网吧)

5、交通安全(禁止在离校门口 50米内停车、右侧通行)

6、禁止勾搭社会闲散人员

四、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1、班级成绩

2、个别孩子成绩分析

3、各学科学习方法指导

4、鼓励孩子

五、家长建议

1、注重孩子思想教育,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2、关注孩子学习

1)经常检查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

2)帮助孩子寻找良好的学习方法

3)正确看待孩子考试成绩

3、重视与孩子心理沟通,做孩子的朋友

1)俯下身子与孩子说话

2)给你的孩子发表意见和观点的权利

3)尽可能理解你的孩子(青春期)

4、随时与学校及教师保持联系

初中物理《杠杠》说课稿 篇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2课时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教材的分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作用。通过探究,掌握杠杆的示意图的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让学生切身体验物理是一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首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点到线的距离理解上有困难,而点到线的距离正好是物理中的力臂。

其次,学生对力臂的理解以及准确画出力臂示意图,直接关系到下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探究实验中学生才可能找出动力、阻力、动力臂及阻力臂的关系。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难点为:

重点:理解力臂及力臂的画法。

难点:力臂的画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比较熟悉,有丰富、直观的生活经验,这对于杠杆知识的理解很有帮助。

2、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杠杆是力学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三:说教法、学法的确定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

由此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演示教学法、分析对比法、讲授法、多媒体及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应用等

四:实验器材的准备

定有钉子的木板、羊角锤、螺丝刀、扳手等。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教学环节进行: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以现实生活中拔钉子为例,简单介绍简答机械并引出要研究的最简单机械――杠杆。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引出本节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杠杆的定义及五要素

通过几张张图片来认识杠杆。第一张是撬石头,第二张是跷跷板,第三张是抽水机。接着提问:这些工具有什么共同特点?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注意力会迅速集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得出共同点,进而告诉学生,我们把符合这些共同特点的工具叫做杠杆,引出杠杆的定义。

通过电子白板展示flash和图片及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从古至今的杠杆在人类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并说明为了更好的了解杠杆的作用,须知道杠杆的几个名词,引出杠杆五要素。

3.师生交流,总结力臂画法

在学生知道杠杆五要素的基础上,先从找支点开始,进而练习寻找动力和阻力,并画出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告诉学生只是在动力和阻力的方向上根据需要用虚线延长)在以上基础上,根据力臂的定义画力臂,引入数学中点到线的距离的画法。因为力臂就指的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这和数学中的点到线的距离的画法很相似,通过类比及多次练习,让学生掌握力臂的画法。

这个环节重点应用电子白板的画图功能和数学工具,并且联系数学知识通过类比法,目的从易到难让学生一步步理解力臂并掌握力臂的画法,突破重难点。

4、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通过练习1:观察小孩玩跷跷板的图片并画力臂,让学生知道:动力和阻力是相对的;

练习2:同时让学生明白动力的作用效果除了与力的大小有关之外,还与力臂有关。、通过flash动画演示起重机的工作,让学生找出动力阻力以及会画力臂,使学生学习如何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板书设计(力求直观、简洁)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教学效果预测:

初中物理说课稿-《电功》 篇12

本说课稿共包括了教材分析,教学程序设计,和教学体会三个部分.一, 教材分析

1, 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2, 教学目标.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形式.(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思想目标: 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3, 重点与难点.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二, 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物理概念课的一般授课流程都分以下三个阶段: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一个实物(电能表)和一个实验(电动机提升重物)引出电功这个概念,这样引课会使学生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功)也有联系,同时也为最后揭示电能表的应用打下了伏笔.接下来是概念的形成阶段,这是本节的核心,在分析电功的实质时,我强调电流做功要引起各种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或发生化学反应等等.通过实验,微机模拟等手段,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大部分外延.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由于书中的实验可见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通过电动机做功,利用电灯发光来增加感性认识,利用投影电流表和电压表来增加可见度,并采用先猜想

再实验

最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另外,在实验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渗透,即物理学中常用的控

制变量法,还通过微机动态显示研究电路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包办,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盘转动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最后介绍一度电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渗透节能意识.为了巩固电功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组程序题,通过这组由浅入深的形成性练习,使学生对电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第五题的训练(练习题另附),目的是提醒学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个因素,更不能顾此失彼.小结中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微机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三, 教学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初中物理温度说课稿 篇13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温度》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温度”和“温度计”不仅仅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温度的测量作为预备性知识和学生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因此,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入,以便使学生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学环境分析

依据教学预想,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媒体在描述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具有直观形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改变时空、动静变化、快慢可调、重复再现等功能。因此我通过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整合物理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操作方法如下:

1.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再现“作用,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2.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模拟”作用,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放大“作用,提高物理教学的演示效果。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

高效课堂改革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节通过“合作实验”、“共同探究”等方式,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考虑到知识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现状,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更好的达成目标,有效突破重难点,本节课中我将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设疑讨论法”、“分组合作法”;学生依托多媒体资源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解决问题,体验学习过程。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包含以下环节:

“引”——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探”——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合”——总结反思,综合评价

“延”——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循环播放“春、夏、秋、冬”四季景物的图片,并且配有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物形成的原因,从而开门见山得出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2.“小实验”:实践体验三杯水的温度高低。

【利用图片、声音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感受温度变化带来的季节变化之美,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引入本课课题《温度》;顺势通过小实验让学生理解光靠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进而引入下一环节——温度计。】

流程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一)温度计的原理

1.初识温度计:播放视频“自制温度计”

2.使用温度计:引导学生利用“自制温度计”比较两杯水温度的高低并说明理由。得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3.改进温度计:设疑——利用“自制温度计”能不能测出水的具体温度?如何改进呢?

4.完美温度计:投影图片——实验室温度计,引导学生认识各部分结构及名称。

5.对比温度计:引导学生对照自制温度计和实验室温度计找不同之处。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课本中“想想做做”小实验中枯燥的文字用视频展示出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探究的欲望。2.通过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得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投影图片——实验室温度计,用多媒体技术的“放大”作用认识温度计的结构和名称,提高物理教学的演示效果。】

(二)摄氏温度的规定

播放视频:摄氏温度的规定及读数方法。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吸引学生有意注意。】

(三)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

“世界真奇妙,温度我知道”,出示自然界中的一些温度。设置小游戏“是真是假”,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并能根据不同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利用多媒体快速出示信息,学生快速做出判断,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及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温度计的使用

1.自学课本49页第一段,总结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什么?出示视频:超出量程的后果。

【通过视频:超出量程的后果,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再现“作用,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2.出示三段视频,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第一段:温度计放置错误,读数时俯视。

第二段:正确使用温度计

第三段:直接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读数并且仰视。

【三段视频,来自于本校学生,学生们都比较熟悉。在此创设情境、直观形象,表现力强,非常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的观察事物,培养了能力。】

3.实验:测量水的温度,再次体会、总结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五)体温计的使用

1.投影出示三种不同的温度计: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观察他们的不同之处,说出量程和分度值。

2.设问:如果想测量体温选择哪个?引出——体温计。

出示体温计图片,结合课本50页“体温计”内容,先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⑴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有什么区别?看谁找的不同更多。

⑵常见医生为病人测量体温时,总是把体温计离开病人身体后读数,这样不会影响测量结果吗?

⑶利用结构特点解释为什么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3.展示交流。

【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体温计。】

流程三、总结反思,综合评价

谈谈你的收获和困惑?

【形成这一节课知识体系以便同学们快速的回忆】

流程四、作业布置,拓展升华

拓展引申可以通过布置作业:P52“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各个温度计的读数;阅读P50科学世界“从体温计说起”。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本节课的重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并且板书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也较长,对学生的视觉刺激比较明显。】

五、设计感悟

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利用探究实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

3.体现了物理的学科特点:生活——物理——生活。

4.将学生评价融入学习过程中,使评价更全面。

有待完善之处:

上一篇:中医药知识竞赛题库下一篇:团工作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