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物理

2024-08-14

创新物理(共12篇)

创新物理 篇1

摘要:创新是事物发展最为根本的动力, 任何事物要想获得发展都离不开不断地创新, 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在如今新课改的推动下, 创新几乎成为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何推动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创新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重点探究和思考的问题。在本文中, 笔者就结合自己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实践体会, 总结了几点创新物理课堂的想法, 希望在创新化的物理课堂下, 不仅能力提高物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更能够提高物理学科的魅力。

关键词:创新,物理课堂,新课改

我们常常说,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对于工作是如此, 对于人的发展是如此, 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来说更是如此。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要想为社会不断输送合格的人才, 必须要进行不断地创新, 这也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根本原因所在。物理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 在新课改的大潮下, 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到传统的物理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因此, 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师, 我们一定要顺应新课改的大潮, 努力创新物理课堂, 这样不但可以让物理教学活动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物理学科的魅力, 使得更多的学生喜欢上物理这门科学, 为物理科学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一、创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具有意识上的指导作用, 我们要想创新物理教学, 首先就要从理念的创新开始入手。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 其核心的理念就在于知识的传授, 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了多少知识点, 会做了多少道题目是教师唯一关注的问题, 至于学生在一节课上获得了哪些能力的发展, 像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往往并不关注。在这种“唯知识”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灌输式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就这样形成了。而在新课改理念中, 学习物理知识不再是我们开展物理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 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过去那种纯灌输的教学模式必然会遭到淘汰。教师为了实现新课改对于物理学科目标的定义, 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创新物理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这就是创新教育理念所产生的力量。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从理念创新上入手, 用新课改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使得自己的教学理念跟得上新课程的要求, 更好地为创新化的物理教学活动服务。

二、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物理课堂多以教师主导学生从属的讲授式教学为主,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按照教材、教案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详细讲解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 而学生则是一股脑儿地将教师的所教所讲用心用笔记下来,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看似完美无缺, 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过程, 那就是学生的主动思考过程, 这是传统的物理课堂所最为缺乏的东西。要知道, 任何创新和发展都是来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如果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结论性的知识, 那么, 学生掌握的永远都是别人研究出来的已知知识, 而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学生就无从获取, 这样就会使得物理学科丧失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空间。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不断地创新现有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还可以配合采用一些探究式教学、实践教学、主题讨论式教学等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开发出来,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物理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将大有裨益。

三、创新物理教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目前, 不同的地区采用的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也是各有特长各具千秋, 但同时每个版本的教材也存在着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如果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懂得创新思维, 而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走, 就容易使得自己的教学活动受困于教材, 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就拿人教版物理教材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编写来说, 其优势就在于资料较为丰富详实, 知识线索较为清晰, 逻辑严密, 对于学生的自学来说, 这样的编写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 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从总的方面来看, 教材中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阐述几乎都是以知识和规律的陈述为主, 留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过于狭小, 并且这部分内容的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实验, 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从具体的方面来看, 本节内容关于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与磁通量概念的建立联系时都缺乏充分的逻辑推理, 使得学生在这部分容易出现逻辑断裂。另外, 关于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也缺乏足够的实例进行支撑。面对教材内容的优势和不足, 作为教师, 在使用教材的时候, 就要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创新, 发挥所长, 补充所短, 这样就可以让教材发挥到最大的效用。同时, 这种对教材的创新化使用还会让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新鲜感, 满足学生对多样知识和内容的需求。

在如今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 任何的固步自封、不求进步、懈于创新都会遭到时代的淘汰, 对于教师从事的教学活动来说更是如此。因此, 作为第一战线的广大教师, 我们一定要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大胆创新、大胆改革, 让教学活动能够在不断地创新中获得不间断的生命力, 给我们的教育活动带来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

[1]商科伟.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J].考试周刊, 2011年48期.

[2]袁日萍.高中物理课堂创新教育简论[j].考试周刊, 2009年第30X期.

[3]陈涛.创新型物理课堂教学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 2008年第5期.

创新物理 篇2

高中物理创新教学初探

吴作远

(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六盘水市第二中学)

摘 要:拥有创新思维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大胆创新正是教师需要让学生领会的。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上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学,使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教学;探索

一、利用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每节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要抓住这

段宝贵的时间,通过一些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受力面积和压强之间的关系时要打破一个鸡蛋,如果学生把鸡蛋握在手中,鸡蛋很难打破;如果用手指捏,就很容易打破了。学生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教师就在此时引入课题,传授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更扎实地掌握知识。

二、利用创新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支持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引

导学生提出不一样的想法,鼓励学生去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创新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探究课题的过程中,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利用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只是简单地按照教材上的步骤来进行,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很少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只是照着书上做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设计,进行探索性实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思考与研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高中物理中进行创新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物理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创新教学探讨 篇3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脱离不开教育观念和教学目标。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播物理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氛围策略: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生为本”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发现问題,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解决问题。另外要抓住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个性化。因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发挥优生的长处、优势,消除差生对物理的“恐惧”心理,从而体验学物理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大胆质疑创新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想象是思维的灵感所至,是发明创新前迸出的思想火花,科学创新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见“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在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勤思多问、大胆质疑、敢于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通过奥斯特实验分析可知,利用电流可以获得磁场,有的学生就大胆提出设想:“利用磁场是否可以获得电流呢?”这种想象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和灵活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没有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置于重要位置,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造性思维不够灵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实验教学置于显著位置,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提供学生进行实践动手的机会,多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多观察物理现象,认真做好实验现象的分析。同时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学生实践活动中,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制作、资料查询、科学实验等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实践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应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创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黄石中学)

物理作业的创新 篇4

一增强作业的探究性,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 是指人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或文字材料的观察、阅读, 发现问题, 搜集数据, 形成解释, 并对这种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因此在物理作业教学中, 要注重作业的探究性, 防止学生成为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解题机器。这类作业可以由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选不同层次的课题,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行探究。由于这类作业往往需要几个学生合作, 因此这类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精神,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例如:试设计一方案, 要求人不过河, 而要把一生鸡蛋尽快地、安全地送到宽5米的小河对岸, 且只能就地取材。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 我把全班学生分成4组进行比赛。尽管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复杂, 通过积极思考, 学生也想出了十多种方法, 如:有的学生说把鸡蛋放在网兜里, 用渔竿勾着送到对岸;有的学生说把一空心管架在河上, 让鸡蛋通过空心管滑到河对岸, 有学生大胆地提出最快的方法是直接扔到河对岸……通过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直接扔过到河对岸最快, 但难度最大, 因为你要是把鸡蛋直接扔到河对岸鸡蛋就会破。这时我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蛋为什么会破, 怎样才能避免把蛋打破进行讨论。最终利用动量定理成功地解释了蛋被打破的原因, 并想出了解决的方法即用水草包住鸡蛋然后扔到河对岸, 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这个小实验于去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学生异想天开”比赛, 并获得了一等奖。通过类似的小实验、小发明, 让学生充分参与,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增强作业的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多余、不足、不明确或答案不唯一等题目的讨论以及根据题意, 采用一题多变对习题的题设条件或结论进行适当改变、重组构造出一系列新题目, 然后进行解答, 让学生体验到创造性劳动的乐趣。

学生通常所做的题目条件完备、答案固定, 这在学生发展思维、提高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形成定势, 对创新教育极为不利。因此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 必须增强作业的开放性, 适当合理地设计一些开放题来充实作业题。由于开放题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 这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 在求解答案的过程中,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应变性、发散性、独创性。在讨论推断可能的正确答案和最优解法时, 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复合思维。如电动势为1.5v, 内电阻为0.5Ω的干电池若干个, 每个允许通过的电流为50m A, 一个开关和一个总电阻为30Ω的滑线变阻器, 试设计一个可对“8v、12w”的电灯供电的最佳电路, 调节变阻器就能使电灯正常工作。这一题有多种解法, 在讨论、对比的过程中, 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拓宽了思路。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题目进行加工, 或自己构造新题, 这不仅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可分为两个层次: (1) 将不同的基础题提供给学生, 让他们以一定的方式重组, 进行多题合一的训练。由于学生参与了编题, 编题后可能遇到各种问题。通过这种训练后, 学生在解题中善于抓住关键知识点, 知道题目中给出条件的重要性, 避免了解题中出现疏漏条件现象的发生。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由于是学生出题, 可能出现条件不足、物理过程不明确等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对每种可能存在的某些关系分别进行进一步的限制, 从而使物理过程变得明确、具体。同时教师注意严格把关, 把握知识难易程度, 既保证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 又保证学生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 不断尝试成功的喜悦, 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自己编题。例如:在学习了有关“电功、电功率”的知识后, 鼓励学生利用相关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编题, 并求解。许多学生都编出了高质量的习题, 如估算自己家中一天正常消耗的电量是多少?若家中可能出现漏电现象, 该如何判断?假如漏电, 如何判断漏电的方位等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学生通过对所出习题的讨论,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增强作业的层次性, 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新教育既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也要关照个别学生的差异。因此, 物理作业的布置既要着眼于全体学生, 又要为那些有特长的学生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作业必须有层次性, 才能适合全体学生, 才能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学生。容易的问题可使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而有深度的问题可以发展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的特长、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从多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设问, 设问要有梯度, 使普通的学生能踏着阶梯逐步探索, 这种有梯度设问, 可以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问题, 最终认清事物的本质, 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标。其次, 是设计“阶梯形”的题组, 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 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 由易到难, 按照不同的能力要求排成题组。每组题集中体现某种物理规律, 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发展区, 使思考能循序渐进, 学生在每组题中都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物理规律, 加深其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对优秀学生, 需要的不是教师的具体传授, 而仅仅是引导、指点。这样的习题设置, 既着眼于全体学生, 又注意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适应了创新教育的要求。

四增强作业的综合性, 既强化基础知识, 又提高创新能力

美国学者罗伯特古丁认为, 跨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相互渗透要求学生有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角度去批判性和创造性地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高科技创新也需要多学科全方位的人才, 因此在物理作业教学中必须加强跨学科的综合问题。例如2001年7月13日, 北京申奥成功, 提出“绿色奥运, 人文奥运”, 为了改善北京市大气质量, 有关当局提出了实施“绿色能源”的方案, 光就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第一, 若某家庭安装了一台采光面积为2m2, 光热效率为20%的家用太阳能热水器, 则每年能节省多少燃气费?可少排放多少体积的二氧化碳? (设:液化气的燃烧值为50KJ/g, 市价为55元/kg。当地日照量为年平均7×107KJ/m2)

第二, 光电管和光电池都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若用一光电转化效率为20%的光电池, 对一“2.0V、0.4W”的用电器供电, 那么在1S内光电池需吸收波长为6.63×10-7m的光子为多少? (普朗克常数为6.63×10-34J·S) 。

通过让学生多做这类跨学科的综合问题, 不仅可以使学生把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知识是手段, 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创新 篇5

1.物理实验课程按照层次的高低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科学小实践、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基本实验。其中基本实验是最低层次,主要是接受知识的过程,属于一级基础物理实验体系。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属于二、三级的物理实验等级,从接受知识发展到运用知识创设实验。最高级的是科学小实践,指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新型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非只是简单的重复和验证。不同级别的物理实验代表着实验技能发展水平是由低到高不断进步的。每一级的物理实验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最终走向科学的高峰。

(1)基本实验是普及实验,能够满足理、工、文、商等各专业学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的需求。它主要包括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基本测量方法以及对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的认识,如力、热、电、光等。一级物理实验是进行更高级物理实验的基础和前提,絮叨得到彻底的贯彻和全面的掌握。

(2)

二、三级物理实验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都大于基本物理实验,但它们也更具趣味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物理实验是由教师提前摆好实验设备,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学生只是单纯的做实验,往往对实验原理却不求甚解,背离了物理实验的初衷。新型的物理实验体系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和操作实验。在摸索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二、三级物理实验课程适于理工科学生对物理学的进一步学习。

(3)四级物理实验以科学小实践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开发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学生需要自己开发课程来进行深入研究,难度比较大。因此,四级物理实验课程一般作为物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对非物理类专业的理科学生来说则可作为选修课。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环境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和先进性。随着物理学的不断更新发展,在各级物理实验课程中,都应该采用新的现代科技,与社会接轨,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对全校工、商、文科学生一、二年级所开设的物理实验中,已涉及光谱技术、真空技术、磁共振技术、核物理技术、X光衍射的技术、光纤技术、传感器技术、光学信息处理技术等。这些实验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实际、直观了解物理新科技的原理,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物理思维高度。目前,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多元化的实验类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包括公共必修实验、选修实验、仿真实验、远程网络实验、开放实验等。首先,学校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远程教学”,利用现代高科技的信息技术,让学生能够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来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学生可以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甚至随时随地地展开物理实验学习。

教师在这里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辅助和启发,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总结,并找出自己的创新点,加以论证。最后,学校为学生开设各类仿真实验室,充分运用虚拟实验技术,把计算机应用软件和实际试验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试验操作,而且能够提高那些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高的物理实验的成功率。实验室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的工作中,改变了通常学生与实验室设备单纯的使用与被使用关系,使我们在自主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是参与到实验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中,这不仅实现了实验设备维护的常态化管理、减轻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学生自觉维护实验室设备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

创新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了实验准备、网上实验预约、现场实际操作、设备自动管理、过程全程监控。我们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等方式完成各种实践训练,有效锻炼了我们的自主实践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及工作责任心。

2.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由于开放实验室允许同学们根据各自所需自主地选择时间和方式进行科学实验,这样显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开放实验室的内容形式多样,我们既可以做实验,也可以讨论问题;既可以对上次实验进行再做或者选做一些新实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一些课外实验,这样学生自主实验,不仅可以消除传统学习中因实验时间不足而引发的问题,补充了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使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入更为系统。通过开放实验室让部分实验放入学生自由时间中完成,不仅可以弥补理论课和实验课时的限制,也可以更合理地分配教学资源。同时,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消除理论授课过程中的枯燥乏味感,从而更好的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2依托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3创新型实验计划、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创新型实验计划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项目实施为主线,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特长、兴趣为出发点,注重过程训练和自主设计,激发我们的科学研究兴趣,着重培养我们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创新型高级工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在对各教学环节整体优化与提高的基础上,以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工程开发、工程实施及工程管理四大主线,分层式、模块化、构建实验教学人才培养新体系。

2.4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团队增益良多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型实践计划,可以锻炼团队成员的默契度,以及团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对提高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大赛水平,培养工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5大学生科技竞赛着眼于工程化项目训练成效创新型实验教学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可以使我们在课余时间进行拓展练习。根据大学生科技竞赛的要求,我们可以模拟出基于特定工程场景的个性化训练项目,从材料准备、节奏控制、战术策略、时间把握、心态调整五个方面进行训练,模拟比赛和工程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场景,对培养我们的应变能力,提高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在大学生科技竞赛中的成绩有着重要意义。

3.结语

例析物理创新题 篇6

例1 如图1,一轻质细绳的下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绳的上端固定于[O]点. 现用手将小球拉至水平位置(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松手后小球由静止开始运动. 在小球摆动过程中绳突然被拉断,绳断时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 已知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F],若想求出[cosα]值,你有可能不会求解,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根据你的判断[cosα]值应为( )

点评 本题不要求正面计算结果,而是要求同学们从各个角度利用已有知识去衡量结论的合理性,这与同学们平时的应试习惯似乎不符,利用现有知识很难求解,这也正是本题的创新之处,充分考查了同学们的分析综合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这样特殊的命题,我们需要积累一些特殊的应使技巧,利用特殊值或者特殊位置求解.

例2 四个质量、形状相同的斜面体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另有四个质量相同的小物体放在斜面顶端,由于小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力不同,第一个物体匀加速下滑,第二个物体匀速下滑,第三个物体匀减速下滑,第四个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如图2,四个斜面均保持不动,下滑过程中斜面对地面压力依次为[F1、][F2、F3、F4],则对四种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C. 第二和第四种情况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为零

D. 第一和第三种情况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不为零,且方向分别为水平向右和向左

解析 本题若利用常规解法,就需要对物体受力分析,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

设四个小物体的重力均为[G1],四个斜面的重力均为[G2],显然,利用整体法易得[F2=F4=G1+G2];因为第一个物体匀加速下滑,其加速度具有竖直向下的分量,物体处于失重状态,[F1G1+G2],即[F1

利用整体法可知,在第二和第四种情况下,系统在水平方向上不可能受到单个摩擦力而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均为零,选项C正确;假如地面是光滑的,物体与斜面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容易判断出在第一和第三种情况下,斜面均会向右加速运动(第二和第四种情况下斜面速度不变),所以本题中,第一和第三种情况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不为零,且方向均是水平向左,选项C正确,D错误.

答案 A

点评 平时要特别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与贯通,特别是有些题目使用常规解法求解既耗时又容易出错,但如果能够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或许能找出一条“捷径”.

例3 一条足够长的浅色水平传送带自左向右匀速运行. 现将一个木炭包无初速地放在传送带的最左端,木炭包在传送带上将会留下一段黑色的径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黑色的径迹将出现在木炭包的左侧

B. 木炭包的质量越大,径迹的长度越短

C. 传送带运动的速度越大,径迹的长度越短

D. 木炭包和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越大,径迹的长度越短

解析 刚开始,木炭包与传送带的速度不同,它们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木炭包必受到水平向右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设木炭包的质量为[m],木炭包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f=μmg],木炭包在[f]的作用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大小为[a=μg],直到木炭包的速度增加到与传送带相同,然后随传送带一起运动,设传送带自左向右匀速运行的速度为[v],则加速运动的时间[t=va=vμg],径迹的长度[l=vt-12at2],联立各式可得[l=v22μg],可见,径迹的长度与木炭包的质量无关,只与[v]和[μ]有关,[v]越大,[μ]越小时,径迹的长度越长,选项B、C错误,D正确;木炭包匀速运动前,与其接触并被染黑的传送带上各点的速度较大,相继运动到木炭包的右面,所以黑色的径迹将出现在木炭包的右侧,选项A错误.

另解(参考系转换法):因为力学规律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都是相同的,可以选取正自左向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为惯性参考系,木炭包相对于该惯性参考系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初速度方向向右,大小为[v],末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a=μg],方向水平向左,黑色径迹的长度[l=v22μg],结果是一样的.

答案 D

创新物理 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模式,优化过程,情感培养,放大效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师要潜心钻研学科知识,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在物理教学中细化教学内容、强化学法指导、优化教学方法、活化教学形式,创设一种“师生互动、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在激发兴趣中滋生学生学习情感、在师生互动中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在衔接生活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成长进步的需求,创新教学模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激发兴趣、催生情感入手,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情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复习巩固的基础上,重点对实验观察、规律探究、解决问题等一些重点、关键环节开展指导.注重实验观察指导.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研究科学,要领悟、掌握物理学科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全面、细致、认真的观察,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内容时,用牛顿管演示物体在空气中和真空的下落情况,引导学生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让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感性的认识,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其加速度,换用不同质量的重物看纸带上点子间隔的不同,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注重实验规律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物理学习中的规律,掌握物理知识本质与要点,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归纳与演绎的方式进行.一方面根据物理实验结果与数据,总结归纳出物理定律,如,依据波意耳定律等三大实验的结论与数据进行归纳,得出气体状态方程定律等.指导学生构建物理学习内容体系,将解决问题与学习内容相对应,强化对学生审题指导,通过示范与纠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强化强化,让学生通过审题发现隐形条件,注意一些“正好、至少、尽量、较低”等关键词语,在画好示意图的同时,将具体物理现象转化为模型,提高建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思辨能力.

二、引入电化媒介,优化教学过程,创设生动形象教学情景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许多教师通常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物理知识,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很难将学生全身心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学效果不太明显,因此,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情感,对物理及实验现象产生兴趣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改的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其“直观形象、生动快捷”的效果深受师生的喜爱.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开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直观生动程度,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如,在教学“库仑定律”内容时,将蕴涵电场力的文本、声音、图象、动画演示等信息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思维紧随着课件的演示逐步深入,从电荷之间的引力、斥力的宏观体现到电场力的实质,掌握电场力的方向判断标准与电场力大小的计算方式,让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领悟.由于多媒体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吸引力,使学生多种感观都动了起来,学生看得认真、想得细致,主动探究、深入思考,调动了学生物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三、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创新意识,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益

创新物理 篇8

关键词:力学教学,发散思维,策略思考

现代心理学认为:创造力 = 知识量 + 发散思维,个人创造力的大小和其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应当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物理课程学习效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创新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物理力学的发散性思维。

一、引导学生扎实学习物理知识,为发散性思维奠基

物理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力学内容,是物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对力学基础知识的研究和基本技能的探讨对整个物理学习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意义,尤其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可以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通过广泛的生活实例来增进其对广泛生活力学世界的涉猎和了解。我们学生中不少人都去苏州的虎丘游览过,当然也听说过许多关于虎丘塔的传说。如虎丘塔曾因年久失修而发生塔体严重倾斜,有人提出用材料支撑,但会大煞风景,于是一和尚建议用楔塞进塔体,结果效果还真是明显。这楔就这么有用?这楔又是怎么得来的?笔者让学生去进行刨根问底的探究性研究,学生则从社会上的木工那儿获取了不少的信息资料:楔是木工劈出来的,一头厚一头尖的斜面就叫作楔。同学们经过深刻研究则发现,这里的楔是具有神奇力量的,而楔的制取又是劈的功劳。用刀的刃部劈出来的楔在一个个木工的力量的作用之下,形成了无穷的威力。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力。我们生活中的力应当说是无时不有,也无处不在,作为高中学生则应当去探究这力是如何形成的,又具有怎样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广泛探讨物理现象,为发散性思维助推

新的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注重科学研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多,让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发散思维应当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物理现象的重要形式。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样离不开对学习物理的情感和价值观念,积极参与、勤于动手、妥善处理信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都应当成为学生发散思维的理想途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和学生一起去挖掘物理课程学习的资源,进而能使学生在物理力学内容的学习探究中的渠道更为拓展,发散性思维的源头活水更为丰富而鲜活。在平时的力学教学中,笔者力求多让学生对力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发散思维。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根本离不开学生自己去发现力学中的问题,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散性思维的状态才会十分的亢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物理教学需要学生从自己的观察、实践、分析中提出属于自己的见解。但我们又必须思考的是,虽然是高中生,但学生们所能提出的问题对自己乃至于大家的启迪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有时所提出的问题仍然给人以无知甚至可笑的感觉,这里我们不必大惊小怪,要有这样的意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发展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应当还由他们自己去解决,但作为教师有责任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一定意义上的筛选,因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他们去探究解决的,或者说学生受现有知识、能力甚至条件的限制,目前还不能探究解决得了的。

三、引导学生努力发现物理价值,为发散性思维扬帆

培养物理创新能力的思考 篇9

一、更新教学思想, 从教师做起

我们知道, 传统教学是一种应试教学, 它以社会为出发点, 一味追求分数, 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塑造。它注重的是知识的移植和灌输, 即考什么教什么, 严重压抑了主体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 主体毫无创新。为顺应时代的发展, 为把应试教育尽快转向全面素质教育, 作为物理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在物理教学中切实重视学生创造能力培养, 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二、正确定位创新教育, 做到环节落实

一谈到创新, 部分教师认为这是科学家的专利, 给创新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 创新无处不是, 无时不在, 人人都是创造之人。作为教师, 应重视课堂这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并将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上。为此, 我认为应着力开发学生发展的三个空间。

(一) 学生的活动的空间。

如何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呢, 以下是几点肤浅做法:

1.回归主体, 保证主体的时间。当前, 各科教师为了使所教学科成绩优秀, 不顾主体的主观意愿, 强迫增加时间, 不断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为此, 学生自主的时间少而又少, 天天被教师牵着走路, 怎能走出自己的路呢, 怎会有创新。相反, 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他们在尝试中学习, 在尝试中成功,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促进探索精神, 变“学会”为“会学”。

2.加强层次教学, 划分不同层次的空间。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 学习品质也不同, 在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分析学生的层次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 真正做到解放优生, 照顾差生, 让优生吃得饱, 差生也学有所得。

3.不断变化和丰富学习活动空间。一出戏拍得如何, 与导演的选择场景至关重要, 教学也是如此, 对学习的空间, 小组讨论的空间、实验室、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大自然等空间, 都应为备课的一项内容进行构思, 加工和布置。

(二) 学生思维的空间。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 其灵魂是创新性想象力, 其表象特征是具有独创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课本, 不搞简单的就事论事。

1.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传统教学为教师灌, 学生无条件接受, 学生思维形成定势。创新教育应解开定势思维的束缚, 通过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 扩大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可在教学中常提一些不是只有固定答案的发散性问题, 常做一些一题多解, 一问多答的练习, 促使学生广泛地搜寻自己的记忆贮存, 尽可能提起更多的信息项目来寻求答案。当然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同时, 还必须注意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 因为这两种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是相辅相成的。

2.让疑问占据学生的大脑,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设梯级问题情境, 以疑激趣, 以疑促思, 让主体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中获知识, 练能力, 增信心。在物理知识的传授中, 应在尽可能讲明基本概念、观点及提示的基础上, 把寻求结论的任务留给学生, 好让学生在自求通达的过程中去体验智力劳动的甘苦, 激发探索精神, 从而使创造思维得以培养。

(三) 学生表现的空间。

我们要努力培养每位学生表现的空间, 善于发现他们的成功点, 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操作绝技, 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以及他们精心构思的作品。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还要坚持将人———也就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改变灌输式的传统教学, 让学生学会去学, 主动去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因此, 学习物理除了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外, 也要学会总结, 把学到的知识相互融汇贯通, 提纲挈领, 把“厚书”变“薄”。又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知识, 将“薄书”变“厚”。

培养物理创新能力“四注重” 篇10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基础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基础知识的升华, 任何复杂的物理问题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物理问题综合而成, 不管科学和技术怎样发展, 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仍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例如有“世界第一拱”美誉的跨度最长的拱桥——上海卢浦大桥, 桥梁的结构及其吊装等, 就应用了力学的基本原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物理学中的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 它们都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 忽视这些基础性知识的学习, 任何创造和创新都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重给学生最基础的传授。

二、注重物理习题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定势思维虽然能帮助学生形成观念要领, 掌握规律, 但它缺少灵活性和创造性, 从而使学生易受束缚。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发散思维, 它是一种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从多方位多角度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 它能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习题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后, 我结合实际设计如下问题, 例:某容器中盛了一定量的水, 水面上浮着一块冰,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 如果冰溶化后水面怎样变化? (2) 若往水中加足够的盐, 冰露出液面的体积怎样变化? (3) 冰溶解于盐水中, 液面又怎样变化?这样层层深入和多向发散, 做到举一反三, 角类旁通。因此, 在习题教学中应尽可能选用一些灵活多变, 一题多思, 一题多解的题目, 使学生突破习惯性思维定势的束缚,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发挥, 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注重创造技能的培养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位真正的老师不是在于直接教给学生真理, 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学生在学习时需要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现创造地动手“做”, 才能有效, 一个学生没有“动”和“做”, 就不会形成学习能力。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技能, 从而达到既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聪明才智与想象力得到发挥, 又极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与智力因素相比, 创造力受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更大。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也十分重要。首先, 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好奇, 好奇心是一种“潜能”, 是对新异事物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因而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多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例如, 我在讲《光的直线传播》中, 讲述“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电和磁》中, 讲述我国很早发明的指南针和罗盘、《声音发生与传播》中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共鸣和反射现象设计建造的许多回音建筑等等, 引起他的好奇,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增强他们学习热情。另外, 在教学中对中外科学家、发明家的传记和发明创造进行适当介绍, 用他们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来教育学生, 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更可以激励学生向科学家、发明家学习, 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和坚强的意志,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创新能力是个鞭策。

小议初中物理创新教学 篇11

关键词:物理课堂;实验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48-01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初中物理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初中物理教师不仅仅需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相关公式解决问题,还需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实验在初中物理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直接影响到学生中考物理成绩的高低。但是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未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能够不做的实验尽量不做,同时也极少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完全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背离,长此以往下去,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初中物理实验,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法的重要性

1、初中物理教学法的采用符合物理学科的特殊性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具有其特殊性,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实验的运用,离开了实验,初中物理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的。只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法,才能让学生从各方面得到提高,如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各种实验,才能让学生在实验的操作、观察之中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出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学习习惯,才能真正符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真正发挥开设初中物理这门学科的意义。

2、初中物理教学法的采用符合初中生的特点

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使得他们看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客观性都具有较强的提高,对别人和书本上的言论不能轻易接受。同时初中生处于一个对事情具有强烈好奇心的阶段,他们求知欲十分强烈,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同时初中生处于一种感性能力较为强烈、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养成的阶段。初中物理实验能够通过调动学生的眼睛、大脑、手以及口等综合学习,从而增加学生的感官能力,延长其注意力实践,有助于学生将感官材料进行整合,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初中物理的学习效果。

3、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彰显物理教学法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管仲曾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当前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它不仅仅要求学生会记忆,会做题,更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学,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验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

班集体作为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影响个体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在班内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培育有利于创新学习的心理氛围和物理氛围。物理教师可充分发掘初中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强,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利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在班内展示学生的各种创新成果,如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论文等;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并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与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要进行奖励和宣传,要在班集体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

三、改进实验,大胆创新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一般是教师为主体,教师在台上做,学生难于操作,只能在台下看,然后记录实验数据和有关现象,被动地接受实验结果,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的实验教学,要求师生共同探索,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对问题的猜想,实验的过程,甚至改进、创新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和教参的安排,也不要局限于现成的实验和结论,要根据实际,进行一些改进、创新实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设计型的探索性实验,这样既可以增加实验的创新成分,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时,我建议给身高1.6米的小明设计一块穿衣镜,要求在镜中能看到全身,镜需多长?很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人离镜子越远,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像就越小,故多长都行。我不作正面回答,叫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完成。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正立、虚像。并算出了小明的穿衣镜的长度为0.8米。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视是大家的共识,物理教学必须体现实验科学的教学规律,注重对学生实验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树立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我们就要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改进实验教学,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教师应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从现有资源出发,完善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实验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海燕.论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开展闭.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09

[2] 李止山.张家浪.探索初中02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学校管理,2009

[3] 梁爱东.新课程理念下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硅谷,2009,(14).

高中物理创新品质培养策略 篇12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培育创新环境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能够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榜样作用, 要创造性地去教, 不能因循守旧, 千篇一律, 要用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调动学生。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教学内容之中, 并结合学生实际, 增强他们对教材的情感体验, 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唤起创新意识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如实验法、动手操作法以及物理故事引出法等, 使学生在情境中引发好奇心, 激起兴趣, 在认知上产生矛盾, 从而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联想,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 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指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 先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境: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 然后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境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中学物理解决问题既有分析、归纳、演绎、比较等一般解题方法, 也有整体法、隔离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估算法、微元法等特殊方法。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和特殊方法, 让学生在自己分析、探索过程中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多动手、多实践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实践。在教师的配合下, 学生自己能从所观察的一些现象中提出疑问, 作出假设, 搜集证据, 最后讨论达成共识。这一系列教学过程, 只有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否则, 只有教师去灌输,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学生的主体性就得不到发挥, 思维就得不到发散和拓展。因此,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 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 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仔猪早期隔离断奶技术下一篇:管道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