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发展策略

2024-07-02

蚕业发展策略(共8篇)

蚕业发展策略 篇1

xx素有养蚕传统。近年来,xx根据自身情况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了蚕业发展,使之逐步成为全市的主要支柱产业,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XX年全市桑园面积达到14.35万亩(投产11.7万亩),遍及全市21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社区),养蚕户70800户,年饲养量60.2万张(同比增加18.8万张,增长45.4%),鲜茧总产量达2.1万吨(同比增加6900吨,增长48.9%),约占xx总产量的23.3%,成为xx乃至全国最大的蚕茧生产基地县(市),全市农民人均养蚕收入640元,同比增收268元。XX年该市乘势而上,着力打造“丝绸城”,桑园面积要发展到16万亩以上,鲜茧产量目标在2.5万吨以上,将占广西总产量的25%左右。XX年该市从事蚕茧收购、生产的业户89户(其中xx一般纳税人21户,小规模纳税人68户),有157个蚕茧烤房、20多家蚕茧公司和xx、xx、xx、xx4家缫丝厂。当地可收烘完全部鲜茧,XX年生产干茧6000多吨,约产白厂丝300吨,预计XX年当地厂家约产白厂丝600吨。xx蚕业发展的优势

(一)国际丝绸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茧丝绸作为纤维“皇后”,对人体具有亲和力和舒适感,化工纺织原料无法代替,特别是随着环保型消费理念的兴起,以蚕丝为原料的天然纺织品越来越受欢迎。因而世界丝绸市场相对稳定,蚕丝产业是个不会淘汰的产业。入世后,我国茧丝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XX年,我国茧丝产量约占世界的70%以上,茧丝年出口量占世界贸易份额的80%以上,XX年各类丝绸产品对主销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和出口额进一步增长,丝绸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

(二)xx是优质蚕茧的主产区。xx自然、气候、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桑叶产量高、质量好,养蚕批次多,蚕茧质量优、销路好,在广西乃至全国小有名气。

(三)xx桑蚕业具有竞争优势。桑蚕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xx是广西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成本不高,农民种桑养蚕基础良好。xx抓住国家“东桑西移”计划实施的大好时机,积极种桑养蚕,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县市。xx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xx在加快蚕业发展中,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xx有7万多养蚕户,且新区多,而全市从事桑蚕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0多人,养蚕季节难以做到有求必应。

(二)蚕种供应跟不上。xx市蚕种站年制种能力20万张,满足不了群众需求,XX年缺种3万张,XX年缺种5万张。

(三)蚕业管理体制未理顺。xx市蚕业管理职能不尽明确,市蚕办虽于XX年初成立,但由于监督管理职能不明确,加上市农业局也行使某些蚕业管理职能,两个部门不能整合资源,形不成应有的合力,对生产经营、技术指导、市场监管缺乏有效协调、制约机制,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处理。

(四)市场管理不规范。一是蚕种市场还不够有序。市蚕种场站自己制种发种,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缺乏有效监督;蚕种经营管理没有严格实行准入制度,蚕种发放出现混乱,一些不法商贩甚至蚕业辅导员,受利益驱动,擅自从外地通过非法渠道调入蚕种发放给农民;桑苗、蚕药、蚕具市场也较为混乱。由于监管不到位,加上相关管理条规不够完善,难以保证农户饲养成效;二是烤房布局没有严格科学规划,蚕茧收烘点设置过多,易造成无序、恶性竞争。

(五)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短。全市没一家上规模的茧丝加工企业,现已有或在建的4家加工企业目前只有1200多吨干茧加工能力,80%以上的干茧靠外调外销。由于缺乏龙头加工企业,产业链过短,产业化程度低,附加值低,没有知名茧丝品牌,财税收入很少,蚕茧行情、价格易受外界制约,整个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

(六)群众生产方式较落后,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种桑养蚕农户多,零星分散,规模偏小。全市7万多个养蚕户分散在200多个村,最大的一户蚕农也仅有30亩桑园,年养蚕130多张,收入8万多元,而多数农户种三几亩桑。由于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对行情、销路不甚了解,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七)养蚕大环境污染趋重。由于私贩蚕种、蚕种发放和饲养批次过多,一些蚕农乱给蚕添喂饲料,加上多年来没有进行彻底有效的消毒治理,造成养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如不及时治理,将给蚕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加快xx蚕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xx市蚕业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壮大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xx在发展蚕业经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巩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推进桑蚕的产业化进程。

(一)实施“科技兴蚕”战略,加快推进蚕业技术进步,提高桑蚕生产的科技含量。从总体上看,xx种桑养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该市平均亩桑产茧量为158.4公斤,单张蚕种产茧量平均为36公斤,比江浙一带低8公斤左右,质量上也存在差距。因此,必须大力实施 “科技兴蚕”战略和桑蚕业“优化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抓好桑蚕的标准化、科学化生产,积极做好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如抓好高产桑园、小蚕共育、标准烤房等关键技术的样板示范,推广生态蚕业模式等,同时健全科技信息推广服务体系。在抓好“优化工程”项目,大力普及科学种养技术时,要加大蚕区特别是新区的技术服务力度。续建西南出海大通道高效农业示范带桑蚕高产高效示范区,积极发展一批桑蚕专业乡(镇)、村和大户,重点在白伟村、孟山屯建立桑树新品种和蚕种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基地,通过示范点促进面上的推广,完成对全市桑园的改造和一些高丝量品种的大面积推广饲养,提高xx蚕茧的品位。从“标准”入手,加强蚕种检验、检疫。加大对蚕种站的扶持力度,帮助其改善生产条件,扩大良种繁育生产能力,保证充足优良的蚕种供应。要分步把种桑养蚕技术培训到全市所有养蚕户,实行蚕种统一集中催青,全市小蚕共育覆盖率要达50%以上,对全市各村屯养蚕大环境统一消毒。争取3年内,在全市桑园面积超过18万亩的同时,平均亩产鲜茧200公斤以上。

(二)加强蚕茧行业管理,理顺服务管理体制。要健全蚕业管理监督机构,把农业局有关蚕业管理职能和蚕办的职能合二为一,统一由蚕办在市蚕业生产领导小

组领导下行使蚕业生产的组织、指导、检查、监督,搞好生产项目规划实施、烤房设置、信息提供和经营管理等。同时成立桑蚕协会,实行行业自律,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帮助蚕农疏通产、供、销渠道,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要尽快建立健全市、乡、村、屯种桑养蚕技术协会并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

(三)加大市场整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对蚕用物资市场的整治,规范市场秩序,保护蚕农权益。一是要规范蚕种制种生产与经营,把蚕种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分开,打击非法经营蚕种坑害蚕农的“种贩子”。通过桑蚕协会等推行蚕种预定制度和信誉卡制度,确定好蚕种发放批次,以杜绝外地非法经营的蚕种进入,使养蚕形成批次,品种一致,蚕种质量得到保证,蚕茧质量得到提高;二是合理布局烤房。xx烤房烘烤能力已超过蚕茧实际生产能力,烘烤证的发放一定要按桑蚕的面积严格进行审批,原则上不宜再上新的小规模烤房,工商,蚕办、技术监督等部门要加强对烘烤证及蚕茧经营公司的管理,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地下黑烤房,蚕茧经营公司数也应控制在10户左右;三是加强对经营蚕种、蚕药、蚕具、桑种、桑苗的门面、摊点进行执法检查;四是加强蚕茧质量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严格执行《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对违反质量标准收购鲜茧的,严加处罚,从源头上引导蚕农提高蚕茧质量,确保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要抓紧注册xx优质蚕茧原产地商标,争创知名品牌。另外,要加强对蚕茧经营的税收征管,避免漏征漏管。

(四)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蚕茧加工业。xx蚕茧产量居广西首位,XX年产值约为3.4亿元,是全市仅次于蔗糖(约3.7亿元)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是广西乃至全国优质蚕茧原料基地,加上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招商引资条件优越。因此,要在抓紧抓好嘉联丝绸厂一期工程和茂源、荣华、宏翔等缫丝厂建成投产的同时,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向江浙等地的大型茧丝绸深加工企业进行招商,发展龙头茧丝加工业,力求所建的缫丝厂年消化干茧6000吨以上(按现已投产和在建的几家丝厂的规模及生产能力,年消化干茧约1200吨左右,大量干茧都还靠外销),并打造xx茧丝品牌,提升xx蚕茧产业,这样才能保证蚕茧销售有保障,减少蚕茧外流,增加地方税收,提高经济效益。(五)转变经营方式,推进桑蚕产业化。改变单户分散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扶优扶强,重点扶持发展自然条件好、生产技术强、种养水平高、产品质量稳的专业养蚕大户、村屯、乡镇;积极发展“订单蚕业”、“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现代经营模式,实行“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企业和蚕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推动蚕桑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和产业化经营。

蚕业发展策略 篇2

1 产业现状

汉阴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 境内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交通方便, 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 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 非常适合蚕桑产业的发展, 是全国最佳优质蚕茧产区。

全县有桑园5505 hm2, 其中投产桑园2747 hm2, 低产闲置桑园2758 hm2。有养蚕农户18500户, 全年养蚕50063张, 产茧1847 t, 产值2955万元, 有蚕桑专业村32个, 年养蚕10张以上大户557户。分别有一个年产10万张一代杂交种的蚕种场, 年产150 t生丝的“安康百瑞丝绸有限”公司, 年产2000 t果汁的“杨凌圣桑汉阴果汁加工厂”和桑枝、桑叶深加工的“安康禾烨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产业链条基本完整。

2 汉阴县蚕业生产存在问题

1) 依然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粗放、效益低下, 产业化程度不高, 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 部分群众不断的栽桑-毁桑-栽桑, 生产成本高, 难以形成规模。还有相当的群众, 把养蚕生产当作副业经营, 没有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来经营。

2) 蚕业是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产业, 制约因素较多。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形成的世界金融危机, 对我国丝绸出口影响最大;二是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多元经济的快速兴起, 农村青壮劳力纷纷外出, 桑园闲置、荒芜较多, 发种量锐减, 新技术推广应用差。

3) 行业管理体制缺陷, 多部门利益诉求。蚕业生产有别于其它农业生产, 市场化程度要求高。汉阴县蚕种和蚕茧生产归林业部门管理;蚕药经营归农业部门管理;蚕茧收购、加工归经贸、供销管理;各类许可和市场监管又分属工商、物价、质监等部门, 缺乏一个行政主管部门, 各自为政, 管理职能分散, 且与蚕农争利, 不利于产业发展。

4) 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蚕业生产专业性强, 技术含量高, 现行技术服务体系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 市场与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

蚕桑产业涵盖了农工商三大领域, 产业链条长, 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系统性, 目前还没有哪一个产业可以替代。保持蚕桑产业稳固发展, 对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政府要从产业大局出发, 强化管理, 建立长效投入机制、风险控制机制;依托科技进步, 合理配置资源,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监管好市场秩序;总结经验, 引导广大蚕农理性把握发展规律, 坚定发展信念, 稳定基础, 优化结构, 创新机制体制, 加大扶持力度, 实现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严格考核奖惩[1]。

3.2 积极探索突破发展和改造传统蚕业之举

3.2.1 创新服务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必须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探索服务体制创新, 加强技术干部的学习交流和乡土人才的培养, 准确把握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的切入点, 提高科技入户率。重点乡镇和专业村必须配备蚕桑技术员。

3.2.2 变革发展体制

县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奖励激励机制, 确保蚕桑产业的长效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强化行业管理, 扶持龙头企业, 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条的延伸, 扩大就业岗位, 增加增值层次, 稳定桑园面积, 促进蚕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如安康百瑞丝绸有限公司, 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 开发蚕蛹蛋白、甲壳素、丝棉被等副产品开发;杨凌圣桑汉阴果汁加工厂, 在开发圣桑果汁的同时开发桑叶茶等保健饮品;安康禾烨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加大桑枝、桑叶提取物生产能力;吸收民间资本或招商引资, 进行桑枝菌、蚕沙的开发, 不断延长产业链条,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实施品牌战略, 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 整合全县有关项目资源, 倾斜扶持蚕桑产业, 形成全县抓蚕桑, 促蚕桑的良好氛围, 并将蚕桑产业发展纳入乡镇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目标。

3.2.3 改造传统种植、养殖模式, 向现代蚕业转变

1) 在桑园管理上坚持伐条制度改革, 实行春夏轮伐, 推行多批次养蚕;实行宽窄行栽植, 搞好桑园复合经营;优化桑品种资源配置, 改造中、低产桑园, 同时抓好桑树病虫害防治;按照政府引导自愿互惠的原则, 通过互换、转包、转租、入股等形式, 将桑园合理流转到养蚕大户手中, 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 在养殖模式上改革传统养殖模式, 推广优良桑蚕品种, 示范抓好雄蚕单养和彩茧生产技术推广;抓好小蚕商品化饲育, 省力化蚕台饲育, 大棚养蚕等省力化养蚕和纸板方格蔟使用等关键技术, 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 降低成本, 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经济效益。

3) 在产业布局上调整产业布局, 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 使产业布局向优势区域集聚, 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之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一村一品”建设为抓手, 倾力培育好100个专业村, 1000个大户, 实现突破发展。

3.3 积极引导重点乡 (镇) 、村, 建立蚕业协会或合作社, 发展订单蚕业

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上倾斜扶持, 帮助其提高组织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拓展服务功能, 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 稳定桑园面积, 坚定发展信心, 探索突破发展和改造传统蚕业之举, 实现蚕桑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稳定基础,科学发展,突破之举,效益

参考文献

蚕业发展策略 篇3

关键词:凤城;蚕业;回顾;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24-1

1凤城市20年蚕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1科技兴蚕效果明显

中国现代柞蚕科学研究的中心和世界野蚕研究中心———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坐落于我市,为蚕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20年来我市完成的省级以上科技成果30多项,撰写论文100多篇。举办各类蚕业科技培训班500多次,受训人员200多万人次,发放资料10万多份。凤城市柞蚕业科技贡献率已经超过60%,新成果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累计40多亿元。

1.2柞园生态环境大幅度改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市的柞园总面积207万亩,由于区划的变更和对部分柞园实行封育,全市柞蚕场面积到2014年已减至150万亩。经过多年的改造,特别是对部分柞园实行补植,种植紫穗槐串带等生物措施和闸沟等工程措施,使全市柞蚕场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一类蚕场已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5万亩增加到近100万亩,三类蚕场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近70万亩降到10万亩。近20年全市累计建设标准化柞园50多万亩。全市柞园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变,并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化,蚕农逐渐从传统养蚕方式步入生态放养之路。

1.3柞蚕产业链进一步紧密

整个柞蚕产业链包括柞蚕制种、放养、蚕茧储存、蚕茧缫丝、蚕蛹加工利用、柞蚕场更新薪材等。目前,我市已经有了一个较完备的产业链,在蚕茧加工上已经拥有7家企业,年可加工柞蚕茧2000吨左右,可生产柞蚕丝50吨,缫丝蛹1300吨,年加工生产蚕丝被5万床左右,余下的蚕茧大部分割茧卖鲜蛹。初步统计,全市柞蚕产业全部链条的产值已达10亿多元。

1.4致富效果明显增强

凤城市的蚕区农民常说“吃粮靠种田,花钱靠养蚕”,“种地带放蚕一年顶两年”。近年来,随着柞蚕丝价格上涨,柞蚕茧价格突破30元/公斤。蚕茧商贩的抢购,保证了蚕茧销售渠道畅通,交易时期短,充分证明蚕业属于典型的高效特色农业,2013年柞蚕茧价格最高达每公斤32元。白旗镇莫家村9组,2013年有20户放养秋柞蚕,总收入70多万元;爱阳镇邵家村4组有23户放养秋蚕,2013年总收入达100多万元,明显的致富效果大大激发了农民放养柞蚕的积极性。

1.5养蚕队伍不断壮大

凤城市柞蚕生产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市100%的镇(区、乡)、93%的村及88%的居民组都放养柞蚕,全市近2万户农民以放养柞蚕为生,懂得养蚕技术的农民近5万人。

1.6增值空间逐渐拓宽

柞蚕茧原料的充足供应,为柞蚕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柞蚕業的不断发展,柞蚕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养蚕不仅限于缫丝织绸,而且在食品、保健、医药、日化及农业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影响凤城市柞蚕业发展的因素

2.1柞园资源大幅度减少,对保持全国最大的柞蚕业基地不利

凤城市因三次重大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公益林建设,现仅有150万亩,全市有1.4万农户不能养蚕,每年农民养蚕收入减少近3亿元,对发展我市特色产业和保持全国最大的柞蚕生产基地不利。

2.2部分农民养蚕采取掠夺式经营,影响了我市柞蚕场生态环境

为了多产蚕茧,蚕农增加投种量,使蚕场超出了担蚕能力,造成了掠夺式经营的局面。同时,由于连年过度放养柞蚕,使柞园得不到休养生息,也影响了柞园的使用功能和生态效益。

2.3柞园建设投入匮乏,制约了柞蚕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经调查:凤城市每年用于森林管护、建设等各级财政部门投入的资金3000万元左右。而占凤城市有林面积27%的柞园投入仅10万元左右,相当于投入凤城市林业建设资金的3.3‰。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加上农民建设柞园积极性不高,现有柞园内的30%左右空闲地被闲置,从而影响了农民增收和柞园生态环境改善。

3进一步巩固提升凤城市传统柞蚕业的建议

3.1合理规划山上资源,稳定现有柞蚕放养规模

建议针对全市柞蚕场资源进行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山上资源。根据凤城市农村实际,全市柞园面积应稳定在150万亩,同时,落实好蚕场的长期承包政策,让农民安心建设和管护蚕场,减少掠夺式经营的破坏行为。

3.2增加投入,加大柞园管理和建设力度

根据国家等生态保护相关政策,发展蚕业生产只能依靠现有柞园资源。建议对柞园采取造林补助政策,将森林植被恢复费反哺蚕业,蚕场质押贷款等用于柞园建设。各级蚕业主管部门应加大管理和指导力度,最大限度提高柞园单位面积产茧量和郁闭度,达到柞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效果。

3.3扩大宣传、政策拉动、信贷保障,盘活现有蚕茧加工企业,实施柞蚕资源生物产品产业化工程

一是要广泛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客商到风城投资兴办蚕茧加工业;二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尤其是信贷政策、减免税政策,盘活现有停产的蚕茧加工企业。同时挑选技术上已经成熟的“柞蚕雄蛾油”、“柞蚕胚胎精华素”、“媚灵丸”、“九如肝泰胶囊”、“雄(雌)蛾营养保健酒”、“柞蚕蛹虫草”等产品中的2~3种,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开发等形式进行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实施柞蚕资源生物产品产业化工程,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整体行业产值与综合效益。通过多方努力,回归当初“丹东丝绸节”的壮观场面。

阿荣旗蚕业基本情况及发展前景 篇4

一、基本情况

阿荣旗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总面积1.36万km。现有林地面积56.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3.2%,农区中有次生林近9万公顷,其中有宜蚕柞林近60万亩,已开发利用45多万亩(其余15万亩,一部分含在霍尔奇、新发乡、复兴已发包的老蚕场中正在利用但未丈量,另一部分未发包的在得力奇尔、查巴奇、三岔河)。年生产商品茧1,000多万斤。蚕场分布在全旗十一个乡镇、农场。有蚕种场两个,蚕种生产基地1.2万亩,另设两个繁种点。

阿荣旗蚕业从1956年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普及,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劳作,已成为繁荣阿荣旗城乡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产业。近几年来,旗委旗政府明确发展思路和运行规划,出台了《阿荣旗蚕业管理办法》,在2008年的《阿荣旗加快富民产业发展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的实施意见》中把蚕业列为富民产业。制定阿荣旗蚕业发展五年规划,并决定在五荒治理中,把能够做为蚕场使用的宜蚕柞林全部开发利用。实行全面封山禁牧保护蚕场,为尽快让养蚕农民致富和促进蚕业健康、稳定、可持

2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旗政府蚕业站每年培训蚕农4,000多人次。同时组织蚕种场进行科研,培育出适合当地的柞蚕良种。阿荣旗蚕业放养把数、产量占全区的90%以上。

几年来,蚕业生产连年丰收,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从2008年到2010年三年间蚕茧总产量3,000万斤,蚕业总产值达到3.12亿元,蚕农户均收入3.2万元。养蚕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净值率在阿荣旗农副产业生产中名列前茅。全旗涌现出十多个收入在200—300万元的养蚕专业村和一大批养蚕致富能手,蚕农靠养蚕年均纯收入在二万元以上的比比皆是,一些人年收入达到甚至超出4—5万元。向阳峪镇太平沟村王淑云的丈夫前几年摔伤,丧失劳动能力,她领孩子养蚕年年收入三万元以上,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如今的阿荣旗蚕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蚕场已成为蚕农的安身立命之本。蚕农倍加爱惜蚕场,特别是落实承包到户的蚕场,养蚕人就像爱护命根子那样精心管护。全旗三千多把蚕场有数以千计的义务护林员。蚕农有的把护林小房盖在蚕场中、有的在蚕场里补植柞树,短短几年,蚕场植被得到保护,树势快速恢复,被啃咬成枯枝败叶的小老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嫩枝绿叶,阿荣旗蚕场如今看来是一座碧绿宝库。她不仅是养蚕人的摇钱树、聚宝盆,还有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一道天然绿色屏障。

阿荣旗蚕业被旗委、旗政府列为富民产业。给农民带来

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有目共睹,有口皆碑。通过招商引资、精深加工、项目拉动、基地建设等途径,把蚕业大旗尽快建成蚕业强旗。2010年全旗蚕业实现蚕场拥有量4,000把以上,蚕场面积达到45万亩,养蚕3,800把左右,养蚕户达到4,500户。蚕业综合经济效益1.7亿元,其中榛子、蘑菇等林下资源3,000万元。已建设起一支有上百人的柞蚕茧初加工和经济人队伍,发展了十二个养蚕专业示范村和三十个专业生产合作社。由于我旗蚕业发展迅猛,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如加格达奇、扎赉特旗、讷河、五大连池、扎兰屯等地,这些地区蚕业也正兴起,已发展到近千把。

同时旗委、旗政府把柞蚕深加工提到工作日程上来,进一步制定惠民政策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旗领导曾多次率有关部门考察了辽宁、吉林、江苏、上海等地蚕茧加工企业并通过网站在上海、天津等地发表招商信息,旗领导有专人负责蚕业项目,并预备了柞蚕深加工的建厂场地。组织编写《柞蚕丝棉被系列产品深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旗政府于2010年10月12日同重庆祥飞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南京顺艺丝绸有限公司签订在阿荣旗投资建设柞蚕精深加工项目。项目投资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000万元,项目用地100亩。项目建设周期为2011年至2013年,分两期,一期上缫丝、丝绵生产线,2011年4月开工,10月底投产;二期上床上用品生产线,2013年前开工建设。企业的

入驻对我旗蚕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新的挑战。

二、发展前景

我旗蚕业发展的潜力很大。现在有170多万亩柞桦混交林(其中柞树占6成以上),主要分布在离农区近的得力其尔、音河两个林场。这些柞林相对集中,交通便利,便于管理。从中遴选出10万亩柞林建成工厂化养蚕基地,对增加蚕农的收入和拉动地区经济都有积极作用。届时我旗将成为东北最大柞蚕茧集散地和柞蚕产业集群。阿荣旗蚕业中心位置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显。

到2013年全旗放养柞蚕达到4,500把,产量达到1,800万斤。到2015年全旗放养柞蚕达到5,000把,蚕场面积65万亩,养蚕户达到6,500户,产量达到2,000万斤,直接经济效益达到 2 亿元,林下资源经济效益达到4,000—5,000万元。为确保实现5,000把的放养,计划在复兴天台岭建设一个占林地面积5,000亩的蚕种场,作为新的种源基地。把阿荣旗建成内蒙古最大的柞蚕种业基地,最大的柞蚕茧生产基地和最大的蚕茧集散地。使特色产业变成全旗经济的支柱产业。

渝北区蚕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篇5

3.蚕桑生产后继乏人:由于传统的蚕桑生产“苦、脏、累”多数年青人不愿意学种桑养蚕技术,外出打工争现钱。因此,养蚕逐渐呈现老龄化,蚕桑生产后继乏人。

4.规模小,无龙头企业带动:目前我区养蚕规模小。全区2万户养蚕户平养蚕不足2张,规模小,在农业收入中占的比例不大,不能引起养蚕户重视,收购企业名存实亡,无龙头企业带动,蚕茧价格不稳定,未同群众结成共利益同体,严重制约我区蚕业生产发展。

5.养蚕设施落后:全区专用蚕房只有御临镇和平村一处,养蚕设备相当落后,口袋房,人蚕混养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单产、质量、效益的提高。

三、优化改造对策

在认真分析我区蚕业生产现状,根据重庆市百万担优质蚕茧工程的具体要求,按照我区农业发展的三片布局,集中打造标准化蚕桑基地,为加快传统蚕业改造成高效蚕业规模小区,优化品种、优化品质,进一步提升蚕桑产业层次,提高我区蚕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提出我区实现蚕桑优化改造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具体措施。

(一)指导思想:依靠各级政府的支持,以增加广大蚕农收入为目标,加快蚕桑特色产业发展,以建标准化蚕业示范为抓手,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实现我区蚕业上新台阶。

(二)目标任务

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到全区发种达9万张,产茧5万担,建万担基地镇2个,建小桑园1万亩,优良簇具推广达80%,小蚕共育面达50%,全面提升我区蚕业的档次,增强底抗市场风险能力。

(三)具体措施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蚕桑生产不仅是我区的一项优势产业,而且还是我区的生态农业,大面积桑园对减少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有作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只要茧价适当,蚕桑生产在我区蚕农心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东部片区离城市相对较远,适宜蚕业发展,应把发展蚕业同三色农业同等对待,牢固树立蚕业仍是我区的传统效益农业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出台支持和扶持蚕桑生产的发展政策。

2.筹措配套资金,争取各方面支持:标准化桑园建设的配套推广,资金投入较大,因此,我们要充分发动在蚕农投入的基础上多方支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按特色产业给予支持和发展。建议区府每年从农发发资金中拨款,用于发展蚕桑生产。

3.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同企业之间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招商引资丝绸企业落户渝北,建立起企业蚕农双赢的良性循环体系。蚕桑生产规模经营是提高蚕业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要积极培育蚕桑养殖大户,通过土地流转、代管、代耕等型式,使其养蚕逐步向能手集中。如御临镇和平村干部自筹经费建蚕房,今年已养蚕26张,估计收入2万元,为该镇蚕业生产树起了典范,推动了蚕桑基地的建设,这一经验值得各镇学习。

盐源县蚕业发展初探 篇6

1 有利条件

盐源县砻江流域1800米以下的二半山区, 具有日照时间长, 光热资源丰富, 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7℃, 无霜期长达340天以上, 冬暖夏凉, 桑树生长时间可达11个月。独特的气候为养蚕提供了良好的气象环境。盐源的宜桑区域达2000平方公里, 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劳力资源也较丰富, 是优质蚕茧生产的宝地。

2 盐源蚕业发展的历史 现状和问题

盐源蚕业在2001年前几乎空白。2001年利用退耕还林政策栽植了16000余亩桑树, 但由于诸多原因, 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到2005年全年养蚕不足100张, 产茧2000多公斤, 退耕还林的桑树, 因得不到效益而无人管理, 甚至已经投产的桑树也被挖毁, 退耕还林桑树保存率不足30%

2006年5月, 县委、县政府引进盐源县恒源润之农业有限公司, 同时由县农业局蚕桑办派出3人, 具体负责蚕业生产的发展。首先搞好现场培训。手把手地教技术, 当年树河区的年平均单产就达到43公斤, 单张平均产值达到800余元, 是盐源蚕业史上的最高单产、最高效益;其次是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投入。该公司引进以后, 两年投入50余万元, 育苗400余万株送给农民栽植, 新发展高产密植桑园1000余亩, 补植200余万株, 并引进优良桑品种穗条30000余公斤, 对原有桑树进行全面嫁接改造;三是公司按照蚕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经营。与农民签订技术服务和最低保护价蚕茧收购合同, 解决农民为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四是公司大力推广小蚕专业化、大蚕省力化、上蔟自动化为主的蚕业先进实用技术, 提高蚕茧质量, 提高经济效益;五是实行退耕还林面积与产业发展挂钩。促使农民管好桑树, 充分发挥退耕还桑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2007年盐源县全年发种748张, 收购蚕茧580担, 平均单产达40公斤, 蚕业产值60余万元, 使盐源蚕业发展跃上了新的历史台阶。

盐源蚕业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桑树基础薄弱, 退耕还林栽植的桑树保存下来的不到30%, 加之每亩栽植密度不足400株, 多数又是栽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山坡上, 土壤贫瘠、干旱, 农户不重视, 短期内很难发挥效益;二是养蚕技术难以普及, 盐源是大山区, 蚕农分布面广, 居住分散, 加之文化水平低, 要在短期内让蚕农掌握基本养蚕技术很难;三是陈旧观念的阻碍作用, 盐源属贫困山区, 一些人思想僵化, 除非先得到实惠, 不愿改变原有的生产模式, 这给蚕业发展带来很大困难;四是缺乏产业统一的规划和制度, 烟桑利益矛盾突出。

3 几点建议

3.1 发展目标

以盐源县恒源润之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以树河片区为中心, 用2007年蚕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踏实稳步发展, 逐步幅射适宜区域, 争取到“十一五”末, 实现年产茧5000担, 蚕业产值600万元, 税金60万元;“十二五”末实现年产茧20000担, 蚕业产值3000万元, 上缴税金300万元, 为蚕区农民人平均蚕茧收入实现1000元。

3.2 建立专门领导机构, 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将蚕业发展作为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惠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建立专门领导机构, 加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领导、考核、管理等;三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 创造良好的企业投资、发展环境;四是加大政策扶持, 充分利用农业开发、扶贫开发, 移民扶持、“东桑西移”等政策, 捆绑扶持、引导;五是建立完善的目标考核体系, 落实目标责任, 增强各级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紧迫性。

3.3 对农业产业进行科学规划, 协调产业发展矛盾

盐源县是凉山州第二大县, 幅员辽阔, 土壤多样化、气候立体化, 适合多种产业并举。为了各产业间协调发展, 必须根据各产业特点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使它们都成为盐源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为农业进步、农民增收、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3.4 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 夯实蚕业发展基地

一是按照退耕还林政策, 要求全面恢复桑园面积;二是对退耕还林桑园进行加密, 使每亩的有效株数达到1000株以上;三是加强对现有桑品种的改良, 大力推广适合地方的优良品种;四是加强对退耕还林桑园的土壤改造和肥培管理, 以增加亩桑产叶量。

3.5 推广先进的栽桑养蚕技术, 健全服务体系, 发挥后发优势

蚕业发展策略 篇7

1 陕西蚕桑产业现状

“十一五”期间陕西蚕桑产业得到突破性发展, 2007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8万hm2, 其中养蚕桑园5.33万hm2, 生态桑园2.67万hm2, 养蚕78万张, 产茧2.6万t,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省从事养蚕业的农户30万户, 占全省乡村总农户数的4%, 蚕桑及缫丝加工总收入8.5亿元。养蚕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蚕桑新技术推广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为我省茧丝绸行业平稳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茧丝绸产业作为我省区域性的特色产业, 在陕南秦巴山区和关中浅山丘陵部分县区, 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财政增长的主导产业;生态桑作为退耕还林优势树种之一在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 2008年后受金融危机、市场波动、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影响, 养蚕生产急剧下滑, 至2012年全省发种量缩减至30.78万张, 鲜茧产量减少到11420t, 仅能满足全省缫丝能力的1/3。2013年以来, 受蚕茧价格稳步提高, 加之轻简高效蚕桑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桑园面积趋于稳定, 养蚕发种量、产茧量略有回升, 全年饲养蚕种31.17万张, 蚕茧产量12300t, 蚕茧价格平均2014元/50kg, 农民蚕茧收入4.95亿元, 较上年增长17.02%。虽然产业总体趋于平稳发展, 但是, 不利因素依然存在, 反复下滑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2 蚕桑产业面临的问题

针对近几年来陕西蚕桑生产急剧下滑的实际, 我们在陕南主产区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总结分析了制约我省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2.1 蚕桑基地分散, 形不成规模优势

据2010年对陕南18个养蚕县区的统计, 年养蚕3万张种、生产鲜蚕茧1000t以上的只有8个县区, 而且都在安康市。汉中市养蚕量最多的勉县, 商洛市洛南县, 都没有达到1万张种。其他8个县区养蚕量都在0.5万张种以下, 合计不到2万张种。这种过于分散的蚕桑区域, 很难形成产业规模, 没有竞争优势, 部分县区蚕桑逐渐被淘汰可谓在所难免。

2.2 蚕茧价格低, 养蚕劳动力紧缺

2007-2008年, 鲜茧价格低于20元/kg, “茧贱伤农”, 大大挫伤了养蚕积极性。后来几年价格恢复缓慢, 蚕农养蚕兴致难以提高。同时,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镇建设中, 种桑养蚕人员紧缺, 老龄化严重, 用工成本增加, 约占到蚕茧收入的60%以上。雇工养蚕, 利润低微, 效益下降, 致使养蚕农户不断减少, 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2.3 蚕茧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比较低

传统的分散养殖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陕南户均投产桑园0.18hm2, 养蚕收入3000元左右, 难以成为家庭主业。这种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 土地经营面积小与提高蚕业规模效益的矛盾, 科技水平低与发展集约化、生态化蚕业的矛盾, 投入能力不足与蚕业稳步发展的矛盾, 越来越突出。桑园布局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集中连片在百亩以上的密植桑园相对较少。低产桑园面积大, 667m2桑园平均产茧量仅21.54kg,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4 蚕业管理松散,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的商务部门主管茧丝绸行业总体发展和茧丝价格调控, 农业部门负责蚕种管理和蚕桑技术推广服务, 物价、工商部门负责茧丝价格、流通, 纤维质量监督部门负责茧丝质量监督管理。这种多头管理模式协调性不够, 不能形成合力。蚕业科研推广、养蚕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限制了蚕业生产的发展。

3 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

3.1 广西蚕桑生产模式

广西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的实施, 蚕桑发展迅速, 从2005年以来连续9年蚕茧产量居全国第一位。2013年全区115个县 (市、区) 中, 有75个县 (市、区) 共90万农户种桑养蚕, 桑园面积17.5万hm2, 养蚕690余万张, 蚕茧产量32.4万t, 鲜茧收购均价41元/kg。逐步形成了三大桑蚕优势产业带五大市优势产区。广西667 m2桑园产值达到5000元以上, 是我省养蚕基地的2~3倍。在全国桑园面积锐减、蚕茧产量大幅下滑的情况下, 广西蚕业能逆势而上的主要原因, 除具有热带、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环境优势外, 在管理体制、技术引领、经营方式等方面也有先进经验值得借鉴。

3.2 安康蚕桑“强村大户”策略

针对蚕桑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 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导致蚕桑产业发展停滞的问题, 安康市制定了“培育大户、夯实基础、依靠科技、提质增效”蚕桑生产发展战略。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种植、规模发展”的思路, 突出抓好40个重点乡镇, 支持100个专业强村和5万个专业大户的规模发展, 示范推动整个蚕桑产业的大发展。蚕桑专业强村标准为: (1) 全村有高产密植桑园20hm2以上; (2) 年养蚕1000张以上或人均养蚕1张以上; (3) 蚕桑生产综合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3以上。养蚕大户的标准为: (1) 有桑园 (含流转桑园) 2/3hm2以上; (2) 有标准化养蚕室60m2以上, 并有配套的养蚕设施; (3) 全年养蚕20张以上, 产鲜茧700kg以上。

石泉县率先提出推进蚕桑产业发展方式“四个转变”: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由整县推进向分区指导转变、由千家万户向强村大户转变、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着力提高“四率”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和劳动生产率。

实施强村大户战略是抓好农业生产的有益经验和法宝。针对山大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和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实际, 把发展蚕桑生产的工作重点集中在强村大户上, 积极引导蚕桑生产要素和资源向养蚕大户聚集。在技术、资金、扶持政策上向大户倾斜, 鼓励善经营、懂技术的能人大户进行规模经营, 使其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石泉县通过转变蚕桑生产发展方式, 培育出一批蚕桑生产强村大户, 蚕桑产业呈现新的转机, 强村大户已经成为推动蚕桑发展的主力军。

4 对陕西蚕桑产业稳步发展的建议

陕西具有承接东部茧丝绸产业转移的区域优势、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 具备成为全国优质茧丝基地条件。目前正是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长期好转阶段, 又有“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良好机遇和“把陕西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的新起点和桥头堡”的使命。为此, 必须正确认识目前的困难, 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和决心。

4.1 因地制宜布局, 提升区域优势

广西2000年以来积极调整和优化蚕桑基地, 逐渐向优势区域转移集中, 形成了河池市等五大产区, 年养蚕量占全区的75.6%, 涌现了产茧量超过5000t的县 (区) 15个, 超过500t的乡 (镇) 126个, 超过50t的村893个;种植桑园2/3hm2以上的农户有2.05万户, 养蚕收入超超5万元的有1.17万户, 规模化生产效益明显提高。以河池市宜州为例, 667m2桑园产值达到6900元, 而我省安康市石泉县, 养蚕加套种也只有2500元左右。

按照陕西省的自然资源条件、蚕桑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 应该建立不同的产业区域。一是建立以陕南安康、汉中为主的茧丝绸产业重点区域。在陕南两地市已有一定基础及积极性的区 (县) , 进一步扩大栽桑面积和蚕饲养量, 着力培育20个年产鲜茧超1000t的优质茧基地县, 形成适度规模、较为稳定的蚕茧基地。骨干桑园面积稳定在2~3.3万hm2, 年发种30~50万张, 年产优质蚕茧1.5~2万t, 蚕农综合收入10亿元以上, 提升区域优势。二是建立以陕北榆林、延安为主的生态桑产业区域。结合陕北地区的气候条件, 以4万hm2生态桑为基础, 重点发展以桑树为中心的综合利用产业。三是建立以西安、宝鸡为主的果桑区域。关中地区非常适合发展果桑, 经济效益较高, 目前果桑已有近2000hm2的面积, 产业化基础也已基本形成, 需要加强技术指导, 加快产业化进程, 并向养蚕等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突破。

4.2 创新经营模式, 以管理促生产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 要“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当前我省实施的“强村大户”工程其核心就是培育新型蚕桑经营主体, 重点是扶持发展家庭农场, 培育职业蚕农。因此, 要积极引导蚕桑生产要素和资源向养蚕大户聚集, 在技术、资金、扶持政策上向大户倾斜, 鼓励他们进行规模经营,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职业蚕农的持续培育和发展, 使其成为推动我省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主力军。要建立和完善“蚕桑专业合作社”及其经营运作机制, 鼓励龙头企业打破县 (区) 之间的地域分割建设蚕茧基地, 推行“公司+蚕桑专业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生产”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 “谁投资, 谁发展, 谁扶持, 谁受益”, 以形成长期协调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 保障缫丝企业加工原料的供给。

4.3 发挥科技引领, 大力提升蚕桑综合效益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安康学院以及我省基地市县, 根据陕西蚕桑生产实际, 不断研究创新蚕桑科技,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先进技术成果。各基地县 (区) 应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紧密合作, 加强蚕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研发工作, 以轻简化为核心, 积极推进蚕桑品种优良化, 桑园作业机械化, 小蚕共育商品化, 多批次养蚕省力化, 蚕桑复合经营化, 以实现蚕桑资源的高效利用, 从而降低劳动强度, 增加蚕桑产值, 大幅度提升综合效益。

1) 蚕桑品种优良化。桑树品种采用适合于条桑剪伐收获的优良品种, 采取密植速成栽培一步成园技术, 加快投产。低产桑园嫁接更新, 采用陕桑305、陕桑402、农桑14号、强桑1号等品种, 有更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家蚕品种, 春蚕和秋蚕适合饲养春用和春秋兼用品种, 应大面积推广菁松×皓月、871×872、陕蚕五号、陕蚕六号等多丝量蚕品种;夏季适合饲养耐高温抗病品种, 可推广两广二号蚕品种, 示范应用新品种“HK2”等。

2) 全年多批次养蚕。广西充分利用优越的桑树生长条件, 全年养蚕12余批次, 达到了资源的最大利用, 也使劳动力得到合理安排, 蚕桑效益很高。我省石泉等县推广全年养蚕6~7批次, 间隔20天左右的滚动式养蚕, 同样较好地解决了规模化养蚕设备及劳动力的矛盾, 实现了高效经营, 其他县应该积极借鉴。

3) 小蚕共育商品化。小蚕共育是现代集约化养蚕的技术措施和推广多批次高效养蚕的重要抓手。广西的小蚕共育率已达81.65%, 深受蚕农欢迎。我们应该积极建立以小蚕商品化为中心的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 由专业合作社或丝厂建立小蚕共育基地, 开展商品化小蚕共育,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小蚕价格可以随市场蚕农需求而调整。政府部门可以对新建的共育基地给与政策或资金支持。

4) 蚕桑生产轻简化。一是大力推广先进的蚕桑机具, 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效率。桑园作业机械如微型旋耕机、施肥器、机动喷雾器、电动伐条机、运输车等;养蚕轻简化设施如电动消毒机、电动切桑机、温湿度自动控制器、简易蚕台等。二是推广条桑育、地蚕育、自动上蔟等养蚕技术。

5) 蚕桑复合经营化。石泉县近几年推广普及桑园套种地膜马铃薯、桑园养鸡、桑枝栽培食用菌等蚕桑复合经营技术, 使蚕桑资源得到了高度利用, 产值超过了蚕茧, 大大提高了蚕桑效益, 稳定了蚕桑生产。各地可以借鉴推广石泉的经验, 同时要根据本地条件积极创新经营模式, 推动我省茧丝绸产业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多途径提高蚕桑产值与蚕农收入, 全面增强产业竞争力。

4.4 加强配套服务, 确保技术物资供给

进一步完善市、县、乡三级蚕桑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加强蚕技队伍建设, 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 培养科技示范典型, 提升蚕农素质和生产经营水平。健全蚕需物资市场化供应服务网点, 实现配套服务, 保证栽桑养蚕技术物资需要。

4.5 适度竞争, 搞活市场, 稳步提高蚕茧价格

鲜茧收购完全市场化是广西蚕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政府拟定蚕茧指导价, 各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自行制定收购价格, 蚕农自由选择茧站销售, 能够得到比较满意的利益, 蚕茧价格稳步提高, 从而调动了养蚕积极性。我省虽然全面放开干茧和厂丝经营, 但是鲜茧市场还没有放开。我们应积极借鉴广西的经验和机制, 放开鲜茧市场, 允许外地客商参与鲜茧收购, 进一步完善最低保护价政策措施, 保障蚕农的生产效益。

4.6 政策引导, 整合资金, 扶持蚕桑基础建设

应充分利用“陕西省茧丝绸行业发展专项资金”, 并多渠道争取项目支持。要综合运用各类扶持政策, 整合相关项目资金, 加大对蚕桑基地建设中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重点支持蚕桑新品种、商品小蚕共育、轻简化蚕桑机具的普及与推广, 支持基础设施改建、科技培训推广等工作, 巩固和提高行业基础, 增强蚕桑产业持续发展活力。

摘要:回顾总结了近10年陕西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提出了调整生产布局, 发挥区域优势, 创新经营模式, 开放鲜茧市场, 培育强村大户, 轻简高效发展蚕桑生产的意见和建议。

浙江、江苏两省蚕业发展考察报告 篇8

1 浙江、江苏两省桑蚕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浙江省桑蚕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桑蚕业历来是浙江省的传统优势产业, 是浙江省十大主导产业之一, 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桑蚕茧产量在20世纪曾长期居全国首位, 现仍被列为全省11种特色优势农产品之一。1992年全省蚕茧产量达到14万吨, 1994年桑园面积152万亩, 分别创历史最高纪录。1996年受丝绸行业滑坡及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 浙江蚕桑生产进入了调整时期。近几年来, 浙江省通过加快蚕业生产结构调整, 开发蚕桑新区, 大力实施蚕桑优化改造和蚕桑“西进”工程,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 创新经营机制, 转变增长方式, 推进蚕桑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有力扭转了蚕茧生产持续下滑的局面, 蚕桑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的态势, 全省桑园面积基本稳定在113万亩左右、蚕茧年产量8.5万吨, 其中, 2007年发种221万张, 产茧达9万吨。嘉湖蚕区、浙西蚕区和浙中蚕区为三大优势蚕区, 其中嘉湖蚕区 (桐乡、海宁等10个县) 桑园面积为69万亩, 占全省的57%, 蚕茧产量6.2万吨, 占全省的64%。浙西蚕区 (淳安、临安等8个县) 桑园面积已达26万亩, 产茧量已占全省的23%以上。一直以来, 全省蚕种生产经营管理归属农业厅负责, 并实行“资格认定、分级管理、合同定购、统一供种”的制度。为了加强蚕种的产销管理, 规范蚕种生产经营行为, 浙江省农业厅根据《浙江省蚕种管理条例》和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的规定, 制订了《浙江省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并从2007年3月起开始办理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 到2007年9月全省共核准蚕种生产许可单位27家, 冷藏浸酸许可单位5家;核准蚕种经营许可单位46家。全省蚕种生产特点表现为4个“为主”:一是以原蚕区生产为主, 约占80%;二是以自用为主, 自给率达90%;三是以春季生产为主, 占60%;四是以民营为主, 占66%。浙江省“十一五”的发展目标是桑园面积稳定在110万亩, 蚕茧产量9.5万吨, 具备亩桑产茧150公斤生产能力的标准化桑园园区提高到50%以上;茧丝龙头企业和蚕农合作社带动农户达到60%以上;优质茧率提高到80%以上, 养蚕效益明显提高, 亩桑产值达到3000元以上。

1.2 江苏省桑蚕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江苏是我国蚕业生产的老蚕区之一, 作为江苏省传统优势产业的桑蚕业, 历来都得到各级政府和蚕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 江苏省根据我国“十一五”蚕业发展规划和国家有关“稳东进西”的蚕业发展战略, 以稳定江苏蚕业为目标, 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攻方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科技进步为依托, 加强蚕种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重视优质蚕种、蚕茧的生产基地建设, 强化蚕种质量的检验与监管, 做好新蚕品种推广和蚕业技术服务, 优化蚕茧生产的结构与布局, 加快科技创新, 推进产业化经营, 提高蚕桑综合生产能力, 提升茧丝产品竞争能力, 努力把江苏建成全国蚕茧质量最好、产业集中度最高、经营特色最明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优良的省份。2007年全省现有桑园面积140多万亩, 年发种302万盒, 蚕茧产量10.4万吨, 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南通、盐城两市, 两市的发种量、产茧量均占全省70%以上, 区域优势突出, 规模化程度提高。为适应新时期蚕桑业发展的要求, 江苏省人民政府按照“农归农口”的原则, 从今年起将江苏省的蚕桑生产、管理职能由原省经贸委划归省农林厅, 从而理顺了管理体制, 并建立健全了管理机构。江苏省蚕种生产、经营始终坚持实行“合同订购、统一管理、统一检验、统一结算”的制度, 目前, 全省只有3家蚕种经营单位。

2 浙江、江苏两省蚕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体会

2.1 注重蚕种生产经营管理

江、浙两省都非常重视蚕种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 都成立了蚕种质量检验站并通过资质认证, 强化对蚕种质量的监督检验, 实施质量安全监督。为提高蚕种质量, 维护蚕农利益和蚕业稳定, 江苏省各级蚕种管理部门加强对蚕种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管, 严格执行蚕种质量检验, 鼓励蚕种生产单位用场内自培桑园养蚕制种, 蚕种生产上还引进了“合同订购、省级协调”的质量竞争机制, 极大地提高蚕种行业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另外, 两省都建有严格的制度来规范蚕种的生产经营行为, 强化蚕种的计划生产和市场监管, 确保蚕种生产的正常供应和质量安全, 依法维护好蚕种生产、经营秩序, 蚕种市场做到稳而不乱、流通有序, 有力地保障了生产者、经营者和蚕农三者的利益。两个传统蚕业大省在蚕种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实行的合同定购、以销定产、统一供种、统一价格、一县一证、农业部门经营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2.2 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大力培育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加强蚕业产业化经营是进一步发挥与增强茧丝绸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为此浙江、江苏两省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大力推进蚕业产业化的多种模式。浙江省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一是以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为代表, 以丝绸龙头企业为主体, 联合蚕桑大户组建的“公司+农户”模式;二是以磐安县蚕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 以蚕茧收购部门为主体组建的“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三是以建德市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 以蚕农为主体自愿组建的“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到目前为止, 全省共组建蚕农合作组织45家, 入社社员3.7万户。

这次我们也有幸到了以茧丝绸经营产业化闻名全国的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 考察该镇蚕桑产业化经营和蚕农合作组织的建设情况, 实地参观了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东台市富安镇注重扶持龙头企业, 对蚕农一方面坚持保护价收购, 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另一方面进行“二次分配”, 返利于蚕农, 让他们共同分享茧丝绸产业化发展的成果, 实现种桑养蚕环节的利益最大化。1998年以来, 东台市富安茧丝绸有限公司向蚕农兑现“二次分配”款5800多万元。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实行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改革的单位, 具有茧丝绸一条龙生产, 贸工农一体化管理的特点。近年来, 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因势利导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农民栽桑养蚕, 成立了国家首家蚕农合作社, 该合作社按照“自愿入社、民主管理、订单生产、合同交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与蚕农结合成利益共同体, 开拓出一条被誉为“富安模式”的“公司+蚕农合作社+农民”的茧丝绸产业化发展之路, 这种发展模式得到了温家宝、姜春云等国家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公司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卢克松也连续两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目前, 富安蚕农合作社有27个分社, 3.5万名社员, 养蚕农户占合作社社员的99%以上, 合作社全面推行“蚕种统一供应、桑园统一治虫、蚕室统一消毒、小蚕统一共育、物资统一配供、技术统一辅导”的“六统一”社会化服务, 实施标准化生产, 保证了蚕茧的质量。由于, 蚕桑生产的产业化经营, 大大地推进了蚕桑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衔接, 有效提高了蚕业的综合竞争力, 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促进了富安蚕桑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目前, 生产基地也延伸到临近的大丰市, 桑园总面积拓展到6万亩, 蚕农亩桑平均收益达6 000元。

2.3 加强蚕桑资源研发利用

当蚕茧价格下跌时, 农民往往选择挖掉桑树, 转种粮食或者其他经济作物, 等收购价格回调的时候, 再去种桑树, 这样蚕农的利益往往得不到保证, 易导致蚕业生产的波动起伏。为了稳定蚕业生产, 提高经济效益, 浙江省在蚕桑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安吉县利用废弃桑枝生产新型木地板, 仅一亩地产出的桑枝条便可为蚕农增收800多元。另该县梅溪镇建立连片的叶果两用桑园, 既养蚕又收果, 每年每亩桑园光桑果的收入就达1 500元~2 000元, 加上养蚕的收入, 亩桑年产值高达4 000多元。广西有200多万亩桑园, 应通过技术手段挖掘桑树的价值, 改变桑树只为养蚕而用的传统模式, 农民即使不养蚕, 也可以直接通过桑树获利, 为桑蚕业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在这一方面浙江省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4 积极开拓蚕药生产, 保障蚕用物资供应

浙江、江苏两省十分重视蚕用物资 (蚕药、蚕具、桑园专用农药与肥料) 的生产与供应, 两省省级蚕业研究部门都建有通过国家农业部GMP认证的蚕药厂, 生产的蚕药品种齐全, 质量优良, 对蚕病的防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身的效益也较为明显。而目前广西全区没有一家蚕药厂, 其它蚕用物资的生产企业也很少, 广西在这方面潜力很大。现在广西市场上流通的蚕药多为假冒伪劣产品, 蚕农利益得不到保证, 也直接影响到防病工作。

3 浙江、江苏两省蚕业发展启示与广西发展思路

3.1 建立蚕种贮备制度

为了鼓励和扶持蚕种的科学研究与优良品种推广, 《浙江省蚕种管理条例》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必要的扶持资金支持蚕种生产, 加大对蚕种生产基地的投入, 巩固提高蚕种生产能力, 建立蚕种贮备制度。从2007年起浙江省人民政府每年安排了200万元资金用于原种和普通种的贮备, 并在全省进行公开招标, 这对稳定和保障浙江省的蚕种生产与供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广西是一个蚕业大省, 年发种量达500多万张, 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 蚕种业体系建设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但是蚕种是一个微利行业, 蚕种生产既要承担着自然、市场和质量安全三大风险, 又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2008年初的冰冻雪灾天气以及微粒子病超毒问题对广西蚕种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蚕种场利益受到较大损失。蚕种业的生产特殊性、低盈利性及在竞争条件下的天生弱质性, 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保护和扶持。因此, 为了保障蚕种的安全生产与供应, 广西应当借鉴浙江省的做法, 建立蚕种贮备制度, 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蚕种的贮备, 同时充分发挥广西蚕种业协会的行业自我管理作用, 不断完善我区的蚕种业体系建设, 确保我区蚕业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3.2 加快机制与体制创新, 推进广西蚕业的产业化进程

广西蚕业要做大做强和稳定发展, 需要产业化的机制来保障。首先要积极引导、联合茧丝绸行业内部各市场主体成立行业协会, 加强行业自律, 在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作用。浙江、江苏两省在蚕种生产经营、蚕茧市场管理体制上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应很好地消化吸收, 以促进我区蚕种、蚕茧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 大力培育产业龙头企业, 尤其是企业负责人为从事桑蚕业出身的龙头企业 (在江苏省众多的茧丝绸企业中, 闻名全国的富安、鑫缘、民星三家龙头企业的老总均是搞蚕桑出身, 对种桑养蚕和蚕农极有感情, 被业内称“江苏现象”) , 鼓励他们与蚕农建立合同订单蚕业、最低保护价制度等相对稳定的产需利益机制, 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竞争, 形成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发展。最后, 通过机制创新, 采取发展各种形式的蚕农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 实行标准化生产, 提高蚕农的组织化程度, 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连接, 大力推进“公司+蚕农合作社+农民”的蚕业产业化经营高级组织形式, 把多个市场主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有效地缓解蚕业面临的突出矛盾, 实现蚕业增效、蚕农增收。

3.3 加强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利用, 提高蚕业综合效益

目前, 我区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开始出现良好发展势头, 桑枝食用菌、桑枝纸浆等产品已经投放市场, 规模不断扩大。各地应从发展生态蚕业和循环经济的角度, 把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作为蚕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加大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力度, 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利用这些资源, 延长产业链条, 拓宽应用领域, 拓展消费市场, 增加产业效益。当前广西应重点考虑桑枝和桑果的开发利用, 并以此为突破口扩展到蚕沙利用等。

3.4 建立广西蚕用物资的生产与供应体系

蚕用物资是发展蚕业生产的基础保障, 广西目前还没有一家正规的蚕药厂, 全区各地假冒伪劣蚕药充斥市场。蚕具的研发、生产供应也基本上属于空白, 对发展“三高”蚕业极其不利。广西应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 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在这一方面,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应担当起这个重任, 不断加大、加快研发力度, 夯实科研基础, 真正成为一个在广西蚕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实力的综合部门。

3.5 加强合作与交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浙江、江苏两省桑蚕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挑战, 受劳动力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资源匮乏的制约, 蚕业生产很难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这就给广西桑蚕业留下了发展的空间, 广西应抓住此机遇, 加强与两省在科研、人才培养和茧丝后加工等方面的合作, 加大招商引资和引智力度, 做大做强广西桑蚕业。在这次考察中我们与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就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和联合办学方面达成了许多初步共识, 广西应充分利用国内高校院所的资源优势, 加快培养行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另外, 在这次考察中也了解到两省有一些企业计划到广西投资办厂, 但又对广西情况不太了解。因此, 建议自治区农业厅在年内适当时候组织相关人员赴两省进行横向交流, 有针对性地访问一些企业, 互探合作机制, 促进我区蚕业又好又快发展。

3.6 培育蚕桑丝绸文化

中华丝绸文化幽香飘远、源远流长, 丝绸赋予了我们深厚的文化内涵, 赐予了我们无尚的荣耀, 也给予了我们无穷的动力。这次考察我们到了江苏华佳集团, 领略了传统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江苏华佳集团坐落在我国丝绸纺织业主要的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吴江盛泽镇, 它是全国惟一一家拥有从种桑、养蚕、缫丝、捻线、织造、印染、服装、出口完整产业链的丝绸企业。为了振兴丝绸工业、传播丝绸文化, 华佳集团提出了工业旅游的理念, 从去年开始, 集团投入巨资, 用于厂房改建、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开发工业旅游。不久前, 江苏华佳集团投资1 038万元打造的中国丝绸文化旅游景区, 已获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该景区设立选茧、煮茧、缫丝、复摇、整理、丝绵、织造、坯布检验、裁剪、缝纫、整烫、检验、抽验、装箱展览厅、购物商场等10处参观点, 进入景区工作人员根据丝绸生产工艺流程的顺序, 详细地向游客讲解从一粒茧到制成丝再到做成服装的整个生产流程和操作过程, 以及有关纤维的特点、选购和保养常识等, 让人在最直观的感受中认识丝绸、了解丝绸, 感受古老的丝绸制造工艺与高科技的现代化生产相结合的同时, 领略到传统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

上一篇:买豆浆300字作文下一篇:静月花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