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发展模式

2024-08-16

保护性发展模式(共10篇)

保护性发展模式 篇1

本溪县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 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具有辽宁省东部山区的典型代表性, 现有耕地2万hm2, 旱田面积1.87万hm2。农作物种植主要以玉米为主, 年平均种植面积1.2万hm2。本溪县共辖11个乡镇, 1个农牧场和1个街道办事处。从2005年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 其中适合机械化作业耕地面积约6 666.7 hm2。本溪县作为辽宁省保护性耕作项目县, 在本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有着特殊的意义, 既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又可增强土壤蓄水能力, 为太子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

1 发展思路

目前, 保护性耕作已在本溪县实施, 建立了标准示范区3个, 总面积200多hm2, 配套保护性耕作机具170台 (套) , 实现玉米机械化收获暨秸秆粉碎还田666.7 hm2, 高留茬作业666.7 hm2, 深松作业333.3 hm2, 保护性耕作推广在这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很好地改善了耕地水源涵养功能。2011年, 本溪县在现有保护性耕作实践和示范的基础上, 选择保护性耕作实施较早、基础较好和农户较为认可的碱厂、小市及高官3个镇做为保护性耕作整镇推进示范乡镇, 通过新型机具配套应用和规范操作管理, 计划完成2 000 hm2保护性耕作作业, 基本实现玉米生产从整地、播种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的全过程机械化。

2 目标及要求

2.1 目标

2011年, 本溪县在现有保护性耕作实践的基础上, 实施保护性耕作2 000 hm2, 分别在碱厂、小市和高官3个乡镇建设3个保护性耕作整乡推进示范乡镇, 同时发展2个非整乡推进乡镇, 以示范乡镇为依托, 辐射周围10个乡镇, 从而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本溪县全面落实。

2.2 项目要求

(1) 根据本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及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求, 结合前期具体示范实施中的经验, 按照辽宁省农机局制定的保护性耕作作业技术规范进行实施, 以省农机化技术推广站技术指导为依托, 使保护性耕作实施达到要求的标准。

(2) 本溪县农机推广站组织项目的参加单位, 对保护性耕作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研究论证总结, 明确各自责任。县农机技术推广站负责技术模式确定及关键技术环节实施, 乡镇政府负责地块落实和村民协调工作, 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3) 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抓好相关技术参数测定和对比测试工作, 并做好记录。项目实施期间要定期监测作物生长情况, 在保护性耕作关键环节, 如秸秆还田、播种、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操作时段, 适时召开2~3次具有一定规模的现场会, 使保护性耕作与传统旱作农业形成鲜明对比, 扩大保护性耕作的宣传力度。

(4) 县农机推广站与项目镇, 项目镇与项目村、组, 层层签订项目实施合同, 明确责任, 确保项目完成。

2.3 技术路线、模式

根据本溪县玉米一年一熟以及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机理 (土壤水分增加和土壤肥力提高) 和增产的不利因素 (降低地表温度, 播种质量不易保证, 杂草控制较困难) , 结合本地区前期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实际经验和具体情况, 决定采用碎秆覆盖、整秆覆盖两种方法实施保护性耕作。

(1) 碎秆覆盖工艺流程。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苗带浅旋 (灭茬) →精少量播种→深施化肥→化学除草, 垄作中耕 (1次) 。

(2) 整秆覆盖工艺流程。玉米收获 (秸秆不处理) →免耕播种→深施化肥→化学或人工除草。

前茬玉米收获后第2年灭茬作业, 采用免耕播种机在原垄上直接开沟、播种和侧深施底肥。苗出齐后, 适时中耕, 按此模式耕作应2年深松1次, 深松深度23~30 cm。

3 效益分析

(1) 作业成本。采用牛、马犁等传统翻耕作业, 玉米作业成本 (种、产、收) 约1 800元/hm2, 而采用传统机械作业 (翻、耙、压) , 作业成本约1 425元/hm2。若采用保护性耕作, 作业成本只需825元/hm2, 至少降低作业成本600元/hm2。本溪县保护性耕作面积2 000 hm2, 则每年至少可降低作业成本120万元。

(2) 增产效益。与传统玉米种植法相比,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增加产量13%, 则可增产1 170 kg/hm2, 按1.5元/kg计, 可增加收入1 755元/hm2, 按2 000 hm2实施保护性耕作, 则可年增收351万元。随着保护性耕作连年实施, 土壤肥力将不断增加, 增产幅度将达到15%左右, 那时经济效益会更加可观。

保护性发展模式 篇2

关键词: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环境保护;低碳发展

引言:

海洋资源丰富多样,与其本身的海体、海底以及海面等有着直接的关联,形成的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包含了很多的金属核资源、能源、海水、港口以及海洋空间等自然和衍生资源。目前世界大陆资源逐渐枯竭,很多的国家将资源的探索转向了海洋,因此针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展变得非常重要,那么在开采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这些必将成为了今后的研究主题。

一、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必要性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断发展,那么对于海洋资源的利用,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的必要性。

第一,我国目前建立的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模式属于低碳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已在各个领域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低碳经济已成为了我国经济中重要的一环,我国提倡的低碳经济是由于国际社会对全球资源乱采乱伐,造成资源大量的消耗并排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使得全球环境极度恶化而提出的新理念,低碳概念也成为了目前国际上重点关注和发展的领域,它的核心内容是发展观、技术、制度等方向上的创新。海洋资源作为全球资源最为丰富的资源之一,一旦海洋系统受到严重的打击,那么人类将会面临灭顶之灾,所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不仅能够保护众多海洋生物,还能有效的解决资源匮乏、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难题,这也突出了海洋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上必须要坚持这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第二,建立可持续的海洋开发低碳模式也能够增加未来国际海洋强国的竞争力。从历史角度出发,海洋是最先孕育生命的场所,加上海洋的占比占了全球面积的绝大部分,所以海洋的生态环境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尤其关键,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必然的联系,海洋不仅孕育着众多的海洋生物,其中还有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所以研究海洋的水流、热能梯度、潮汐等方面对新能源的开发有直接的影响。李国强也曾提出陆地资源目前已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为了更好的发展和生存,将目光转移到海洋是必须要走的一步,海洋领域的开发目前还仅仅是一小部分,海洋资源的开发可以为我国带来宝贵的财富,因此,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和低碳模式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依托的根本。

第三,建立可持续的海洋开发低碳模式是功在千秋万代的事业,这关系到整个人类生死存亡,所以,坚持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命运,也是全球社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的科学发展观提倡的是在保证当代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我们没有任何权力来剥夺和损害子孙后代享受海洋资源的权利。因此,为了海洋资源在开发上做到环保,低碳模式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以为了在开发的同时有利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后人谋福利。

二、海洋资源的开发问题以及开发对策探究

(一)过度开发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海洋资源的开发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开发,例如就拿捕鱼来说,古代的捕鱼、采贝等均属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但是现在利用机械化捕鱼造成海洋生物品种愈来愈少,过度捕鱼造成海洋生物生存环境恶化,致使很多的稀有生物物种消失。所以过度的海洋开发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亟需解决此类问题,以寻求海洋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稳步可持续发展。

那么针对如此过度的捕捞问题,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海洋捕捞法则,制定出季节性捕捞,使得海洋生物拥有生育发展的机会。另外还需要加强对海洋周边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确保环境保护合理实施。在发展可持续的海洋资源开发战略中,不断以低碳发展模式来要求开发海洋活动,并以此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开发出发点,不断强化人们对海洋资源利用的环保意识。

(二)海洋资源不合理开发造成环境污染

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污染源泉是石油污染。由于石油倾倒海洋会形成油膜,而油膜会直接减弱太阳光进入海底的能力,所以一些海底的浮游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那么会干扰浮游生物的摄食、生长和繁殖。因此海洋污染会对部分海洋区域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会使得海洋环境越来越恶劣,甚至会造成整个海洋生态生态出现不平衡。

因此面对海洋潜在的环境安全性威胁,我们在不断提升海洋资源的利用率时,可以寻求低炭迂回道路,通过低炭发展模式来提升整个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培养人们的低炭生活意识,使得人们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转变以前不利于低炭发展的观念和行为。以低碳发展模式来合理的实现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不断的宣传引导公众增强对海洋保护意识,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低炭海洋发展模式之中。

三、总结语

可持续发展、科学性发展是发展中首要遵循的原则,以人为本是核心内容,坚持的是全面可统筹、可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些关键性的内容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产物和成果,针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同样也需要坚持和守护这种成果,将其作为开发的根本和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冯有良. 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测度与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程娜. 可持续发展视阈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高乐华. 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测度与优化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4]沙之杰.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保护性发展模式 篇3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多年,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北京地区根据自身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在大田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此项先进技术, 在生态、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并在裸露农田治理、节约型、可持续型农业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北京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全面实施, 必将进一步促进此项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应用进度。

1 北京市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

北京市位于北纬39°28′~41°05′, 东经115°25′~117°30′, 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春季干旱多风, 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12.3℃, 年平均降水量430.9mm, 年度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市共辖16个区、2个县, 耕地面积24.92万hm 2。近年来, 由于北京市水资源过度利用、土地沙化、沙尘暴日趋加剧等, 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逐年加大,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不仅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且直接影响到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因此,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 北京市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了保护性耕作的研究, 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得到了普遍推广。

北京是典型的夏玉米—冬小麦一年两熟区, 夏玉米和冬小麦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分别开始于2000年和2002年, 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的引进、改进和研制开发, 目前基本确定了适合北京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工艺路线。同时, 配套的免少耕播种机具, 植保、深松机具也已基本定型[1]。

2006年, 农业部和北京市达成共识, 利用3年时间 (2006-2008年) 使北京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 建成全国首个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省市, 这使保护性耕作在北京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截止到2006年底, 北京已经建立了大兴、顺义、通州、房山等9个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县, 累计投入资金9 814万元 (中央资金1 105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4 848万元, 自筹资金3 861万元) 。其中, 2006年全年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11.8万hm2;免耕播种机保有量3 245台 (套) , 其它保护性耕作机具17 682台 (套) ;组织技术培训班213期 (次) , 培训技术人员及农民9 688人次, 发放技术宣传材料165 715份。

2 北京市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效益情况

2.1 经济效益

保护性耕作技术最主要、最直接的效益是经济效益。据北京市各区县测定, 春玉米种植由于减少了翻耕、重耙、轻耙碎土、镇压、施底肥等5道工序, 平均节约成本675~825元/hm2;夏玉米种植节约成本675~825元/hm2;冬小麦种植减少了翻地、重耙、轻耙、旋耕平整地表、施底肥等5道工序, 可节约成本750~900元/hm2。

2.2 社会效益

根据北京市各区县的试验结果, 保护性耕作采用秸秆覆盖和免耕播种, 改善了土壤物理和化学结构, 减少了水分蒸发, 增强了蓄水保墒保肥能力, 有效地抑制了北京沙尘暴的发生, 保护了生态环境。其中, 相对传统耕作, 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贮水量14%~15%,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5%~17%, 分别减少土壤径流 (水分流失) 、水蚀 (土壤流失) 和风蚀 (农田间扬沙) 60%、80%和60%。

3 北京市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根据北京地区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免耕播种的形式、配套机具类型等, 在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 主要形成了以下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2]。

3.1 春玉米及豆类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3.1.1 留茬覆盖免耕播种

适宜春草发生较少或化学除草较彻底的地块, 且上茬作物留茬秸秆量合适 (留茬秸秆量小于30%, 在地表铺撒均匀) , 符合免耕播种机作业要求, 第二年春天直接进行春玉米或豆类免耕播种。采用的作业路线是:春玉米或豆类秋留茬 (包括青贮留茬和秸秆直立) →免耕播种机播种→后期管理。

这种技术模式的关键点是免耕播种作业的质量, 所以选用适宜的免耕播种机具至关重要。目前这一技术模式主要配套的玉米免耕播种机具有1750型免耕精量播种机, 国产2BMF-4、2BQM-6D型等。

1) 1750型精量免耕播种机播种作业时只有苗带少量土壤扰动。整机采用波纹圆盘切割秸秆残茬, 通过性好, 可靠性高, 适合高速、宽幅作业。该机的作业效率一般为2hm2/h, 与73.5~88.2kW拖拉机配套, 适合较大地块作业。但由于该机价格较高, 在北京地区的推广应用有限。

2) 2BMF-4型免耕播种机的排种机构采用倾斜圆盘, 性能可靠, 4个播种单体可以独立浮动, 保证播深一致;采用外槽轮式排肥机构, 便于调节施肥量。该机工作效率为0.53~0.8hm2/h, 配套动力为13.2~18.4kW小四轮拖拉机, 适合小地块作业。该机是根据京郊实际生产需要而设计研制的, 播种质量较好, 是春玉米及豆类留茬覆盖免耕播种技术模式的主推机型。

3) 2BQM-6D型气吸免耕播种机采用凿铲式施肥开沟器, 具有较好的破茬和入土性能, 同时采用V型双圆盘播种开沟器, 可以有效清理种床残茬, 提高播种机的通过性。该机的工作效率0.93~1.2hm2/h, 与40.4kW以上拖拉机配套, 适用中等面积地块作业。该机的配套动力和作业效率适合北京的农业机械装备现状, 而且性能比较稳定, 比较适合在北京地区推广使用。

3.1.2 留茬覆盖春季耙地少耕播种

适宜春草发生量大且不宜用化学除草的地块, 或者留茬秸秆量不符合免耕播种作业要求, 需要在播种前对地表进行浅旋、浅耙或者少耕除草作业, 使地表状况最大限度的符合播种作业要求, 地表动土量符合免少耕作业基本要求的地块。采用的作业路线是:春玉米或豆类秋留茬 (包括青贮留茬和秸秆直立) →第二年春浅旋、浅耙地或者少耕除草→免耕播种机播种→后期管理。因播前对地表进行了耕作处理, 改善了播种作业环境, 因此1750型免耕精量播种机, 国产2BMF-4、2BQM-6D等玉米免耕播种机都符合这一技术模式的免耕播种要求。

3.2 夏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北京市夏玉米保护性耕作经过多年研究, 技术模式已经成熟, 免耕播种机具完全适应北京的种植特点, 所以夏玉米保护性耕作基本全部采用免耕播种的形式进行。同时, 实施保护性耕作3~5年的地块需进行必要的深松, 深度控制在30~50cm, 将破犁底层打破, 改良土壤结构。主要采用的作业路线是:夏玉米免耕播种 (或深松作业后进行) →田间管理。主要应用的免耕播种机有1750型免耕精量播种机、2BQQM-6型、2BQM-6D等型号玉米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具有1S3-210型、1SZ-230型、PINOCCHIO-170型等。

3.3 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3.3.1 玉米秸秆青贮或秸秆粉碎均匀覆盖、小麦免耕播种

适宜一年两熟区玉米秸秆青贮或者秸秆粉碎后均匀覆盖地表的地块。青贮收获地块的秸秆留茬量不宜太高 (一般留茬高度不大于20cm) , 以免影响小麦免少耕播种作业的进行;玉米摘穗收获后, 秸秆粉碎长度控制在3cm左右, 且粉碎秸秆均匀铺撒在地表, 即可满足小麦免耕播种作业。主要采用的作业路线是:玉米青贮收获或者玉米摘穗收获后秸秆粉碎均匀还田→小麦免耕播种→田间管理。主要应用的免耕播种机具有2BMDF-12型小麦免耕播种机、1560型小麦免耕播种机等。

2BMDF-12型小麦免耕播种机一次可完成秸秆粉碎、浅旋、播种、施肥等多项作业, 能减少进地次数, 降低作业成本。该机作业效率为0.45hm2/h, 配套动力为47.8~58.8kW拖拉机。机具的特点是播种作业时只对苗带进行清理, 动土量小。如果覆盖的秸秆量特别大, 有时会出现拥堵现象, 因此该机在逐步改进和完善后, 可作为北京地区主推的小麦免耕播种机型之一。

1560型免耕条播机的离地间隙大, 通过性好;开沟器入土压力大, 易切断秸秆, 对土壤扰动小;配置有苗带压实轮, 可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覆土轮压力可调, 可实现强制覆土, 覆土效果好。机具作业效率为1.33~1.67hm2/h, 配套动力为62.5~88.2kW拖拉机, 适合大地块作业。该机由于体积大, 价格昂贵, 且不适合北京地区以中、小地块为主的地块现状, 所以只能作为一种示范性机具。

3.3.2 玉米秸秆粉碎覆盖地表或者深松作业后小麦免少耕播种

适宜一年两熟区秸秆量较大或粘重土壤的地块。在小麦免耕播种前, 对地表进行必要的浅旋、浅耙 (作业深度不超过8cm) , 对地表覆盖的粉碎秸秆进行处理, 使小麦免耕作业可以顺利地进行。这一技术模式采用的作业路线为: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浅旋或浅耙→小麦免少耕播种→田间管理。主要应用的免耕播种机具有2BMFS-6/12A型小麦免耕播种机、2BMFS-5/10型小麦免耕播种机等。

2BMFS-6/12A型免耕播种机可用于小麦和玉米免耕播种[3]。一次作业可完成碎秆、灭茬、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工序, 是国内小麦免耕播种的主要机型。该机作业效率为0.33~0.73hm2/h, 配套动力为44.1~58.8kW拖拉机。该机加装旋耕刀, 在下种前将地表秸秆、根茬进行清理, 优化了播种作业环境, 播种效果好, 可作为主推机型之一。

4 北京市保护性耕作发展对策

4.1 种植结构

目前, 北京农村土地确权后, 农户土地规模小、地块零散, 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并且农户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收益小, 无法产生规模优势, 使得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存在矛盾。为此, 可以通过改变农机服务理念和模式逐步引导农民把一家一户的土地集约经营, 发展为农业服务组织及农村经纪人进行统一服务。通过模式服务, 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达到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目的。

4.2 保护性耕作机具

机具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虽然北京在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中基本确定了各种机型, 但在以后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中, 应研究机具出现的各种问题, 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提供机具保障。同时, 引导机具生产厂家尽快丰富免耕播种机品种和型号, 满足不同农艺规格要求, 降低产品价格, 促进技术应用社会化、机具销售市场化、作业服务标准化。

4.3 保护性耕作综合效益

保护性耕作在试验示范中效益明显, 但对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后的综合效益, 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跟踪研究和分析。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北京市保护性耕作各专家组的作用, 对大面积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后的效益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总结出一套翔实的效益分析资料, 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全面实施。

4.4 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是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重要保证, 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耕作制度, 使保护性耕作制度得以长足发展。从北京目前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情况来看, 长效机制的建立, 应该从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保护性耕作经纪人队伍的稳定发展、农民认识程度的提高、政府强制性指导意见出台等几个方面入手。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探索过程, 农机主管部门应该认真去研究和制定。

4.5 农民意识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前期示范推广过程中可能优势不很明显, 但该项技术具有长远的效益, 要想使农民改变几千年来的耕作方式, 使基层干部和农民接受这项技术, 应加大对农村基层单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 同时加大扶持奖励力度, 对完成免耕播种生产和购置免耕机具的农民给予适当经济补贴, 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单位给予一定形式的表彰, 以更好地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

5 结论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新型耕作制度, 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免耕播种的形式、配套机具类型等来采用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在北京地区全面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必将在全面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为北京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生态改善、节约农业生产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等多个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治国, 曹学文, 翟金津, 等.北京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探讨[J].农机化研究, 2007 (9) :16-19.

[2]高焕文.北方旱地机械化耕作模式探讨[J].中国农大学报, 1996 (增刊) :7-12.

保护性发展模式 篇4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模式

中图分类号:S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24-1

葫芦岛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气候干燥、雨量稀少、水资源贫乏、春季十年九旱等特点。年平均水量为527mm,而且降水量分布不均。从历史上看,虽然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春季多发干旱是葫芦岛地区的生态特点;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灌溉方式落后。干旱缺水是制约葫芦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葫芦岛市农机管理总站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依靠科技支撑服务现代农业,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探索建立保护性耕作标准化小区,规范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创建保护性耕作工艺体系,促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葫芦岛地区的推广应用。

1 保护性耕作技术简介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能够保证在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保持作物的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培肥地力的耕作方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机械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节水抗旱、保护环境、节本增效的一项技术,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扭转我市旱作农业旱灾频繁、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利局面,具有很大作用。

2 推广实用机具,实现节本增效

近年来,先后设计生产了1M/2BF2型免耕播种机和1SY-150型深松机,并通过小区试验和示范推广,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提供装备保障。实践证明,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节本增效作用明显:一是平均节省人工费375元/hm2;二是增加粮食产量750kg/hm2,增加收入1050元/hm2;三是节省种子30kg/hm2,1kg种子按5元计算,可节省费用150元/hm2;四是节省其他支出105元/hm2;五是累计增收节支1680元/hm2。2010年全市以10个标准化小区为重点,累计推广实施1.3万hm2,节本增效达2240万元。

3 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建立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以改变传统种植方式为目标,以大力宣传推广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及装备为重点,着力创建科学有效的农业耕作方式,现已建立起适合当地要求并能为广大农民接受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包括免耕碎秆覆盖体系、高茬灭茬覆盖体系和深松碎秆覆盖体系。例如,采用高留茬覆盖技术,将秋季玉米收获后高留茬30cm,春播前进行不同模式的根茬处理,可以起到节省工序、提高效率、保墒节水、松软土壤等作用。

4 改进保护性耕作机具,提高机具适应性

一是改制1M/2BF-2型免耕播种机。采用直刀破茬方式,双圆盘式破土,通过加大播种施肥开沟器距离,增强防堵功能。设计出四连杆仿形结构,增强仿形功能。设有回土圆盘,增加了边行回土和覆土功能。改进后机具适应性明顯增强。

二是设计生产1SY-150型深松机。该机为双梁带翼铲式深松机械,翼铲可调,可提高深松机的通过性能和入土能力,实现土壤表层全面深松及深层间隔深松,试验后达到了预期的作业效果。

5 保护性耕作模式的选择

葫芦岛市主要示范推广高茬旋耕灭茬和碎秆免耕覆盖两种技术模式,试验研究机灭茬、高茬耙茬免耕、高茬旋耕灭茬、高茬垄上贴茬免耕、碎秆免耕覆盖五种技术模式,其技术工艺流程如下:

(1)机灭茬模式。收获—秸秆运出—春灭茬—精量播种深施化肥—药剂灭草。

(2)高茬耙茬免耕模式。收获—高留茬(30cm)—春季耙茬—精量播种深施化肥—药剂灭草。

(3)高茬旋耕灭茬模式。收获—高留茬(30cm)—春季灭茬—精量播种深施化肥—药剂灭草。

(4)高茬垄上贴茬免耕模式。收获—高留茬(30cm)—贴茬免耕播种深施化肥—药剂灭草。

(5)碎茬免耕覆盖模式。收割—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深施化肥—药剂灭草。

6 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2010年全市以10个标准化小区为重点,累计推广实施1.3万hm2,节本增效达2240万元。

(2)社会效益。一是有利于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改善和发展,使机械化水平得以明显提高,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三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节本增效意识,推进全市农业科学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3)生态效益。减少降水径流(水分流失)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减少风蚀(农田扬沙),抑制沙尘暴;不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指小麦);增加休闲期蓄水量14-15%,提高水分利用率15-17%,节约水资源,增强抗旱能力;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有机质含量0.03%,土壤中速效氮、速效钾均有上升;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蓄水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凤霞.葫芦岛市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措施与效果.

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4(05).

[2] 严聚仁.深松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作用及效益[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3] 汤秋香.保护性耕作技术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08.

[4] 曹向葵.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探索.当代农机,2007

(12).

保护性发展模式 篇5

关键词:重阳经济,商标权,铜梁火龙

美国将我国妇孺皆知的木兰从军拍成动画片后狂卷3亿, 而我们不但分文未得还为他们贡献票房;日本将我国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国人物作为游戏主角, 把整个《三国演义》开发成游戏加以商业运营;最让国人伤心地莫过于韩国抢注端午节……无数的不堪往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因此, 在发展重阳经济的问题上, 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了。

重庆“铜梁火龙”注册商标的核准, 开辟了商标权保护的模式, 该模式将保护文化和发展经济合二为一, 能够较好的实现经济效益。据此, 本文将探讨一下如何运用商标权来保护发展重阳经济。

一、商标权模式的可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联系密切, 传统社群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应可以注册为商标, 成为商标法保护的客体。采取商标权制度, 重阳文化可以通过申请续展获得无期限的专有权保护和开发, 从而克服专利和著作权制度有效期受限的弊端。

商标权保护模式意味着由以静态的著作权保护模式向以文化换效益的合理开发的利用模式的转变, 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开发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二、商标权模式的弊端

商标权发展模式只能阻止第三人对注册商标的使用, 并不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的产品的实际使用, 相反有可能损害原住民族对自身文化遗产的使用。比如, “铜梁火龙”服务商标的商标权人为重庆市铜梁县高楼镇文体服务中心, 依据注册商标的专有性, 除注册人及其许可的主体外, 包括高楼镇人在内的铜梁人都无权使用“铜梁火龙”商标。这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不特定性相矛盾, 从而排斥了发源地居民对该遗产的合理利用。铜梁火龙毕竟是流传于铜梁地区的传统舞龙艺术, 将此种独占利益赋予某一个单位缺乏事实上的合理性。

三、商标权模式的架构

重阳文化具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这些分散的、具体的民俗活动可以通过商标权模式进行保护和发展。那么, 究竟该如何架构这种发展制度呢?下面,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 申请人制度。在我国, 商标注册的申请人主要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而重阳文化就其主体而言, 具有不特定的特点, 不属于某个人。因此, 可以借助权利代管机构来完成商标的注册申请。而不能把申请人定位为某个人或者某个单位, 因为这将排斥重阳文化发源地居民对该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第二, 注册商标制度。采用申请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形式。证明商标主要用于证明商品或服务是否达到某种特定标准, 其注册人对使用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有检测、评定及监督控制的责任。集体商标只能由集体商标注册人的所属成员加以使用, 并且该成员需达到一定的条件并履行一定的手续才能使用集体商标, 也具有一定的品质证明功能。因而对重阳文化申请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 一方面可以表明重阳文化的来源及特定品质, 保证其在利用时不被歪曲、变形, 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他人对该文化的仿冒、侵害, 从而形成名牌商标;另一方面, 可以鼓励企业参与, 发展当地经济, 同时能够更好的协调重阳文化的使用者、拥有者和研发者的关系, 形成公平的利用观念, 促进重阳经济的集群发展。

第三, 商标注册权人的权利限制。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商标权人在行使权利时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 证明商标的商标权人不得在自己提供的商品上使用该证明商标, 其主要是对注册商标进行管理。 (2) 一般来说, 集体商标不得许可集体成员以外的人使用。集体商标注册人的集体成员, 在履行该集体商标使用管理规则规定的手续后, 才可以使用该集体商标。 (3) 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商标权人对该商标都有权许可他人使用, 但该商标的使用人应为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时, 许可人应当监督被许可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 被许可人也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质量。通过这种权利限制我们不难看出, 获得商标使用权的企业有严格的质量限制, 这就造就了重阳商标的精品性化和高收益化道路。企业一旦获得这种名牌商标, 它的综合效益就远非一般的广告投入所能比拟, 可以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大大增值, 更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领先优势。

四、商标权模式发展现状

作为重阳文化的发源地, 上蔡县的重阳经济发展颇具代表性。继全国最大的布胶鞋生产企业——上蔡县荣光集团申请注册“九九”重阳商标和该商标的使用权之后, 该县又有18家县内外工业企业向国家工商管理部门申请注册“九九”重阳商标。目前, 围绕这一特有文化品牌, 该县已开发出涉及轻工、食品、机电、服务业等12个领域的23项新产品。“九九”重阳商标为上蔡县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秀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P58) .[1]李秀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P58) .

[2]齐爱民.《现代知识产权法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P342.[2]齐爱民.《现代知识产权法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P342.

[3]《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3]《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

保护性发展模式 篇6

近几年,修缮老建筑,保护历史街区如火如荼,然而在保护的同时,部分历史街区出现了一种“病态”发展模式:第一,由于利益诱惑,部分开发商大肆拆迁,破坏老街,在原有地段建设高楼,冲击了原有老街的脉络和形态;第二,部分规划者在历史街区保护和设计之前,并未完全了解和熟悉该地区的人文气息,用相同的规划和建筑手法将不同地区的街区改造,破坏了原有老宅的结构性和原真性,最终导致历史街区的原有活力降低。因此,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寻找历史街区的最佳发展模式是历史街区发展的重中之重,日本老街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1.历史街区健康发展模式塑造的必要性

1.1历史街区过度开发,建设性破坏严重

近几年,政府加强了对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因此,部分开放商和政府加强了对历史街区的开发,致使部分历史街区出现了建设性破坏,已经失去了全貌,出现了不健康的发展状态。

1.2原住居民搬迁,历史街区人文的缺失

为了开发旅游街区,政府或者开发商鼓励许多当地居民进行搬迁,使得原有历史街区失去应有的“人气”。人文的缺失是造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不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

1.3单一的发展模式导致历史街区丧失特色

随着人们对“历史街区旅游热”的不断关注,大规模的资本注入对历史街区进行了旅游开发,而单一的旅游开发模式影响了该旅游街区的“人气”;同时,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又大大影响了对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一样的开发模式,导致不同地区的历史街区出现极为相似的建筑形式、空间格局和街巷形态,不具备当地的特色风格,失去了历史街区独有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致使旅游者感受不到历史街区原有的美感,而失去旅游的兴趣。

1.4不健康的发展模式破坏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随着周边游的数量不断提升,历史街区需要进行满足旅游者要求的健康活力,为了吸引旅游者,历史街区要有健康的发展模式。

2.街区健康和历史街区健康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及要求

1986年,WHO强调了健康在人类社会中的最基本内涵,同时提出,城市就是为了人们健康发展而存在的观点。1994年WHO定义了“健康城市”(1)这一观点,并于1996年提出了健康城市的10条要求。基于此,本文将健康城市理念引申到健康街区理念,运用于历史街区的研究,即街区健康发展模式,指适合街区的发展模式以及保证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最终引导街区健康有序的发展。

历史街区健康发展模式的最基本要求即在保证历史街区的基本完整,不破坏历史街区建筑的情况下,延续街区的人文气息,形成历史街区独有的发展模式,促进街区可持续发展。

3.日本老街的基本概述以及其发展

3.1日本老街的基本概述

在日本,老街是指具有一定历史,具有一些历史建筑的街道,即我们所说的历史街区。日本绝大多数城市都是由城下町发展而来,其中的最主要的老街(历史街区)由于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并且随着空间层面的不断演进和建筑形制的不断发展岁月的流逝,特色愈发明显。

3.2日本老街的保护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老街的保护发展模式成为越来越凸显的问题,根据老街发展性质大致可以分为居住保护发展模式、观光保护发展模式、产业发展保护模式以及特色改造保护发展模式四种。

3.2.1居住保护发展模式

居住保护发展模式是指以居民居住的单一方式维持历史街区的可持续。日本今井老街实为典型案例。日本今井老街为战国时代末期由于宗教所形成的住宅区。现在,日本居民自行保护并发展使其形成宁静住宅区。一直以来,老街的居民不希望老街形成观光旅游的社区,所以,在老街内,基本不见有做观光客生意的,因此,该历史街区完全处于居民自发保护并且完全居住保护的发展模式。就文物古迹来说,居住保护发展模式是最利于历史建筑和街区形态的保存,而其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则由一直居住在这里的老街居民进行建筑的修缮以及文脉的传承。

3.2.2观光保护发展模式:

观光保护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观光发展单一保护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居住和观光相结合的保护发展模式。

高山老街是日本较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其发展模式为单一旅游观光保护发展。高山老街地区的传统房子特别密集,其建筑均采用平入做法,同普通町屋不同的是该地区町屋规模较大,房间内部设计变化也有所不同,最特别的就是一楼正面安装各种大小形态不一的格子装饰。

面对旅游者人数的增加以及对历史建筑的破坏,政府采取了重点保护以及建筑隔离的方法,借此方法防止旅游者以及到访车辆对于建筑的破坏;政府还着重美化修缮观光环境以提高旅游者的观光品质;同时,当地屋台组研究如何发扬当地传统文化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以可持续的方法提高高山老街的活力。

祗园老街为典型的居住与观光保护。祗园老街是日本江户时期京都区最主要的花街,在后来经历老街烧毁,歌舞表演建筑损毁等,逐渐发展成以茶文化为主的地区,而如今,最著名的就是祭祀表演以及她独有的茶屋文化。茶屋建筑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连栋住宅加优美的院落,另一种同一般的町屋相似,门面窄,进深长,一楼设主厅与客厅,建筑风格细腻。老街两侧的老式茶屋店面较小,建筑形态相似,整体建筑风格和谐。

保护该老街的运动由当地居民自行发起。当地居民面对茶屋文化的逐渐衰退,为了保护本地独有人文气息,阻止建设四层楼房破坏老街面貌及老街原有天际线。同时,成立茶屋町守护会,参加会议居民达成不卖地、不租地的协议,为保证茶文化的传承,当地居民会把房屋租给富有京都文化特色的生意人,保护原有老街的人文气息。

3.2.3产业发展保护模式。

产业发展保护模式就是指发扬该历史街区的原有产业,以产业的发展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同时维护该历史街区的可持续。

伏见老街在日本中世纪就形成了,曾经是交通要塞。伏见老街区域最早时是船运中心,后由于经济衰退,居民开展造酒生意,使得该地逐渐形成以酒仓为主的历史街区。该地区酒仓结构简单,外部表面以黑白涂料为主,整体为木质材料,采用“藏造”的建筑结构,即建筑材料不外露,内部可以看到的粗壮梁柱作为整个酒仓支撑,地面铺设石板,为使酿酒洗米时地面光滑不泥泞。伏见老街的建筑形式几乎完全相同,在日本地区,,很少有保存如此规模的酿酒仓。

为了加强对伏见老街的保护,该地政府以及居民大力扶植该历史街区的酿酒产业,形成以酿酒产业为中心的保护发展模式,但是由于是木质材料,原有的仓库的隔热效果不是很好。为提高酿酒屋的隔热性能,大部分从业者改进设施,为保护原有酒仓,大部分酒仓内部改为仓库,外部色彩、形态和构造不变。在日本老街保护与发展过程中,以产业发展保护的还有著名的伊根老街,以发展传统渔业为主。

3.2.4特色改造保护发展模式

特色改造保护发展模式是在不破坏历史街区基本样貌的情况下,将历史街区内已经衰退并且失去利用价值的建筑或者建筑群进行新的改造,赋予其新的运用价值,使历史街区可持续。。

仓敷老街是古迹改造和活化的成功案例,由早期工厂改造成为新型观光新街区,是大部分历史街区改造的模板案例。仓敷老街在改造的同时并非盲目的全部保护,而是将值得改造和保护的建筑和街巷形态加以保护和利用,将老街不好的传统观念和习俗删除,扬长避短,这一理念值得借鉴。

4.日本历史街区健康发展的经验

4.1独特的保护发展之路

日本老街均有自己独特的保护发展之路。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自己独有的文化和建筑群体,避免雷同的发展模式。同时,在历史建筑的保护方面,日本政府并未单一的修缮和美化古迹,而是活化古建筑,赋予原本在居民生活中失去机能的古建筑新的生活角色,让老建筑在利用中得到保护。

4.2独有的历史延续

日本的每一条老街都有其独特的曲折历史。在保护老街历史的方面,日本政府和组织做得十分周到,他们考虑到有些老街要供游客观光旅游,便会研究如何发扬该地的传统文化,顺应旅游者的需求。还有一些老街的历史需要保护,将观光者的旅途路线放在未寻访的小巷与街道之间,增加旅游者趣味。

4.3公众参与保护

居民参与是日本老街保护成功的最重要原因。老街的居民自行成立非政府组织,商讨老街的发展以及保护,同时向政府提出建议,最终,形成最利于老街发展的道路。日本老街的保护首先需要获得原有居民的认同,政府的措施才可以顺利进行。

5.总述

日本老街的保护与发展主要表现为,保持原有建筑形态不变,改造建筑室内功能,恢复原有建筑构造,保持街巷的统一风格和美感,控制老街地区的天际线以及老街的特色风格,不盲目引进新鲜事物等。

保护和发展历史街区,就是不破坏原有历史街区的建筑风格和美感,保持原有历史街区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充分了解历史街区原有风貌和原有人文气息,发展历史片区原有产业文化,增强历史街区原住居民的保护意识;与此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开创历史街区独有的保护方法,这是今后历史街区应借鉴的健康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耀兴.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探索[D].重庆大学.2013

[2].杜扬.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对策研究[J]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

[3].刘家琳,高江菡.中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5:78-81

[4].颜亚玉,郑媛媛.漳州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研究[J]2005年社区旅游与边境旅游国际研讨会.2005

[5].张零昆.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利用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7

[6].厉基巍,毛其智,有田智一,秋原雅人近代日本老工业城市发展过程中"社宅街"的形成、演变及改良[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5)

[7].林小峰历久弥新魅力独存——日本京都老街与上海老街景观的营造[J]园林,2009(9)

保护性发展模式 篇7

一、洛阳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简介

众所周知, 洛阳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文化丰富的古都, 而且还是中国1949年以后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国家在洛阳安排了十几个大型工业项目, 从这时开始,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凸显出了出来。洛阳城市面积55年来扩大了十余倍, 人口已经从1949年的10万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万 (2020年计划发展到300万) 。55年来, 洛阳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大遗址保护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注意。洛阳市20世纪50年代第一期城市规划, 在中央政府的直接关注下, “远离旧城建新城”, 曾经被认为创造了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洛阳模式”, 是著名的大遗址保护和城市规划的典范, 被写入多种大学教科书和文集中, 这也是因为当时的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先生坚持必须保护古代大遗址, 不能在遗址所在的西工区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

当时为了保护各种遗迹, 还闹出了不少奇闻轶事。其中, 洛阳铲是中国在基本建设中进行考古勘探广泛使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50多年来, 逐渐在全国普遍使用, 为新中国的考古勘探发挥了很大作用, 美名传播于世界。然而, 洛阳铲本是洛阳的盗墓者于1920年代发明的一种半圆形铲状的能够将地下的土带上来的打洞工具, 用以勘探地下有无古墓。根据洛阳古代艺术馆馆长赵振华的调查, 洛阳铲的发明者是以盗古墓为生的洛阳邙山马坡村村民李鸭子。洛阳铲发明后, 从根本上改变了盲目盗墓的状态, 极大地提高了盗墓效率, 洛阳迅速形成盗墓狂潮。在中国古墓葬最集中的地区———洛阳邙山一带, 周围几十个村庄, 几乎村村盗墓。1930年、1947年, 曾经两次出现盗墓高潮, 邙山上每天公开盗墓者达上万人, 卖各种吃喝的小贩在现场提供服务, 熙熙攘攘, 几乎形成大规模集市。洛阳的盗墓者在长期盗墓活动中, 对洛阳铲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根据铲子带上来的土的颜色、形状, 不但可以发现古墓, 而且可以准确地判断古墓的年代。早在1928年, 洛阳铲的功用就引起了考古学家卫聚贤的注意, 运用于考古钻探。但是洛阳铲在基本建设中大规模使用, 还是在1953年洛阳工业区的厂址勘探中。

由于洛阳工业区在洛阳这样一个著名古都建设, 地下古墓葬极多, 古墓勘探成为洛阳基本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从1953年11月到1955年3月, 洛阳涧西工业区进行了长达16个月的探墓工作。刚开始时, 根据苏联专家的意见, 用钻探机勘探, 但是打了许多洞后, 发现效果不理想。于是决定使用洛阳铲。根据苏远回忆录, 拖拉机厂筹备处派人在邙山一带寻找会使用洛阳铲的人。由于建国后洛阳市政府严厉打击了盗墓行为, 逮捕了一些盗墓者, 因此村民有顾虑, 开始时很难找到会使用洛阳铲的人, 连村长也是一问三不知。后来拖拉机厂筹备处得知, 洛阳监狱里关着两个著名的盗墓能手, 邙山马坡村村民马兴旺、马海旺兄弟俩, 刚刚被判了三年徒刑。拖拉机厂筹备处辗转找到洛阳市公安局局长李冲舟, 经向洛阳市委书记李立请示, 将马兴旺、马海旺兄弟俩交给拖拉机厂筹备处, 戴罪立功。拖拉机厂筹备处在唐屯 (当时座落在拖拉机厂厂址上) 前古庙里成立探墓指挥部, 聘用马兴旺、马海旺兄弟为技术员, 指挥从周围村庄临时招募的一百多青年农民, 开始勘探古墓。监狱里的犯人摇身一变成了技术员, 立即作为一件稀奇的事情传遍洛阳。没几天, 马坡村支书、洛阳缠河区副区长等又介绍来三百多会使用洛阳铲的村民。后来随着古墓的大量发现, 勘探规模不断扩大, 于是就由缠河区干部带队, 组织邙山上马坡、塔湾两个乡的上千名探墓农民参加勘探, 并且找来了多位会打造洛阳铲的人, 在现场设立了打造、修理洛阳铲的铁匠炉。

洛阳工业区的古墓勘探工作, 堪称基本建设史、考古发掘史上的奇观。直到现在, 当事人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年的热闹场面。工地上的探墓工, 最多时达到1226人, 加上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 还有附近村庄许多看热闹的村民, 妇女儿童, 工地每天有数千上万人, 场面壮观。探孔达到几百万个, 历时16个月。参加人员之多, 探孔之多, 时间之长, 在洛阳基本建设史、考古勘探史上, 是空前绝后的。在中国基本建设史、考古勘探史上, 恐怕也是极其罕见的。

二、“洛阳模式”与“洛阳方式”

在50年代洛阳市第一期城市规划中, 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贯彻郑振铎先生的意图, 而是将西工大遗址区作为洛阳市中心区来规划。只按照当时的城市公园规划要求, 在西南角安排了很小一块公园用地 (其面积与当时各个工业城市规划的公园面积并没有多大区别) , 而将其他绝大部分地块都规划为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因此, 在五六十年代, 在西工区几乎摆满了工业项目和城市建设项目, 结果造成了周代王城和隋唐东都城遗址被破坏的沉痛教训。比如, 在西工区中心就是东周王城遗址, 虽然绝大多数被现代建筑所覆盖, 在遗址遭破坏严重的情况下, 近年来仍有“天子驾六”等大型车马坑、“亚”字型、“中”字型大型墓葬以及大型宫室建筑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 不难想象在已经被破坏的部分还有多少我们已经永远失去的宝贵财富。因此, “洛阳模式” (即洛阳市50年代第一期规划) 实际上是在社会历史条件尚不具备、中国文物界、城市规划界缺乏大遗址保护经验的背景下, 出现的一个失败的典型。

其后, 80年代洛阳市的文物保护被国家文物局誉为“洛阳方式”, 闻名全国。“洛阳方式”的提出, 源于70年代后期, 中国在“工业学大庆”的高潮中, 广泛推广了大庆石油管理局在松辽平原上首创的“爆破施工方法”。具体做法是先在地基上打洞, 然后埋入适量炸药, 利用爆破, 扩大孔径、压紧土层, 再灌注混凝土。这在当时认为是处理地基的多快好省的方法, 邙山上的施工单位也纷纷采用了这一施工方法。这一方法省时、省力、省钱, 很快为市区的一些单位所效仿。这一施工方法, 在很少古代文化遗存的东北松辽平原是适用的, 但是在洛阳这样地下文化遗存极其丰富的古都, 严重后果, 大量古墓被炸毁, 大批地下文物遭到灭顶之灾, 对隋唐城的遗址, 特别是隋唐城宫殿遗址, 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

爆破施工引起的严重后果, 很快引起洛阳文物部门的关注。为了保护地下古墓, 特别是为了保护隋唐城、周王城遗址, 在洛阳市文物考古部门的有力推动下, 洛阳市政府迅速采取了措施。1981年1月20日, 洛阳市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的通告》, 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我市地下历代古墓甚多, ……古墓葬和古遗址比较密集的地区, 不准采用爆破施工。建筑面积比较小、古墓或古遗址不多的地区, 也必须经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施工范围内的古墓葬、古遗址清理完毕并发给证明书之后方可爆破施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各钻探队, 在业务上有监督权, 每探完一处,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员复查无误后, 开据证明, 建设银行方可付款。如果发现有弄虚作假者, 可令其复探, 屡教不改者, 要追究责任或罚款, 情节严重者, 基建单位和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依法起诉。钻探队有责任向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反映重要发现和监督基建单位做好文物保护。”

另外, 更重要的是第一条的规定:“城市建设, 凡属固定建筑, 事先对地基均应进行钻探, 如发现地下有文物古迹者, 基建单位应持钻探图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系共同商定处理, 未经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同意者, 不得施工。市建委、市建局在办理基建审批手续时, 必须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地下文物的处理证明方可办理。”这里面已经包含了后来被称为“洛阳方式”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几个《通知》、《通告》和几次会议, 洛阳市确立并贯彻了这样的规定:凡进行基本建设, 没有文物部门的审批手续, 土地规划部门不办理规划许可证, 计划部门不立项, 城建部门不颁发施工许可证。这一文物部门、规划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审批基建项目的制度, 即“先考古发掘后建设”的“洛阳工作方式”。

然而, 1992年以来, 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新的形势, “洛阳方式”的局限性逐步显露。洛阳市文物局领导近年指出:“对于一些政府性的建设项目, 涉及到文物保护工作还要好做一些, 对一些商业开发性质比较明显的建设用地, 许多人的意识就不一定能跟得上了, 他们对先发掘考古再建设的规定, 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赶工期的施工单位, 与以保护文物为已任的文物部门, 意见就发生冲突, 一些比较明确的法律程序被城建部门忽视了。另外, 《文物保护法》规定, 考古发掘的费用要纳入建设成本, 极有可能一些单位在征地后却发现地下有文物没有办法搞建筑, 对文物钻探有抵触情绪;还存在施工单位和业主要赶工期希望文物考古能尽快结束, 而文物部门却需要精心细致按部就班地钻探的情况。在文物保护与建设方面, 需要协调的关系还有很多。在全面提高社会各界的文物保护意识方面, 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终于在1994年, 洛阳市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开始了。这一次规划, 与1954年第一期规划相比, 最大的区别是文物界参加了规划的全过程, 并且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 要保护洛阳市的文化大遗址。这一目标和决心, 得到了洛阳市领导和城市规划部门的充分理解和支持。1995年8月, 洛阳市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完成。规划所取得的最大进展, 是明确规定, 将隋唐都城南半部22平方公里遗址, 作为绿地保护, 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新市区跨越这22平方公里向南发展, 从而创造了在城市中心区黄金地段, 保存超大面积文化遗址的范例。作为真正的“洛阳模式”, 洛阳市第三期城市规划的这一重大举措, 似乎至今没有引起中国文物保护界和城市规划界的注意。据我所知, 在城市发展的中心区黄金地段, 规划超大面积22平方公里的文化遗址保护区, 在中国城市规划史、文化遗产保护史上, 是没有先例的, 在世界城市规划史和文化遗产保护史上, 也是罕见的。它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表现了中国政府、中国文物界和城市规划界对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决心和意志, 也表现了汲取历史教训的勇气和智慧。这才是真正的“远离旧城建新城”的“洛阳模式”。它必将作为洛阳市文物保护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的历史功绩, 载入中国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光辉史册。在这22平方公里上, 目前已经建成了隋唐遗址公园, 与洛河畔的洛浦公园遥相呼应, 并且在遗址边缘地带, 建设了由同济大学设计的洛阳博物馆新馆。

三、对中国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点建议

最后, 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严峻局面, 根据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理论的三阶段论、滞后论和补偿理论, 首先, 在体制改革方面, 应该实行重大体制改革, 提出全国文化遗产统一管理、文物部门垂直管理的大中小三个方案, 并且论证了文物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指出这是改变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被动局面的关键性措施;以及建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席城市规划师制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席文物保护专家制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计划性和目的性、重视当代文物保护等具体政策建议。其次, 应该提高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再次, 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筹措方面, 建议在全国基本建设项目统一收取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加大文化遗产保护财政投入、发行文化遗产保护彩票等。最后, 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设方面, 应尽快制订《大遗址保护条例》、《古都保护条例》、《基本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三项建议。

在今天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面前, 只有坚决地采取这一系列重大补偿性措施, 才有可能战胜文化遗产保护的滞后现象, 才能避免在城市发展加速阶段文化遗产严重损毁的局面。文化遗产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遗产, 新的“洛阳模式”不仅仅应该适用于洛阳, 而应该广泛使用在全国的古都建设中, 在推广的过程中集思广益, 因地制宜, 才能和谐地进行昔日古都的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战略研究报告[R].2004-03-10.

[2]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 1995.

[3]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志 (第14卷·文物志) [M].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

[4]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厂志总编辑室:一拖厂志[Z].1985.

保护性发展模式 篇8

一、殷墟保护区的现状与分析

(一) 殷墟保护区现状与不利因素分析

殷墟保护区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安钢大道北侧, 北外环路以南, 纱厂以西, 西外环路以东, 这样一个广大的区域, 内辖花园庄、小屯、王裕口、四盘磨、柴库等十余个村庄。原来这些村庄的工商业基础就十分薄弱, 为了申遗, 他们忍痛割爱, 迁出了工商业项目, 使本来就十分薄弱的经济发展优势一下子降到了谷底, 又回到了单纯的农业经济模式, 严重地制约了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殷墟保护区有利因素分析

我们也应该看到保护区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商机, 一是申遗的成功带来了旅游业、影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二是随着洹河生态林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立项和建设, 带动了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启动, 将会给工业迁出后开启一番天地。三是保护区北临北蒙工业园内, 南接市区繁华的安钢地区, 又为农副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四是青铜工艺的研制与销售又将带动一批新兴的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五是商业的再度兴起也会为保护区内的百姓带来增收和实惠。

二、殷墟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一) 殷墟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指导思想

殷墟保护区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 以坚持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科学利用为原则, 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以洹河生态林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建设为契机, 带动保护区内新一轮的农业结构产业化调整;发挥城乡结合部的区域优势, 大力引进商业以形成文化、旅游、农副产品贸易集散地, 最终形成文化、旅游、农业、商业综合发展的独特的区域性新经济发展模式。

(二) 关于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1. 解决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展利用的关系

我们必须把对遗产的保护放在首位, 而后进行科学有序且有限度的开发与利用, 这主要是指与遗产相关的一些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比如, 对神话传说的整理与开发, 对古老甲骨文的研究与仿制, 对青铜工艺的研究与仿制, 对周易的研究和举办各种文化交流, 对遗产的参观性旅游活动, 相关的餐饮文化活动以及休闲度假活动, 建设与遗产相关的影视文化城, 立足于农业结构产业化调整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加工业的发展等。

2. 政府组织引导, 企业示范带动, 逐步形成产业化链条

保护区的产业化崛起, 与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政策支持有着极大的关系, 政府要紧紧抓住殷墟遗产这个法宝, 利用文化资源搭台唱戏, 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多渠道吸引资金, 提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 促进各种龙头企业的孵化和完善, 提高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形成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链条。

3. 大力整治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秩序

这既关系到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又关系到招商引资的成功, 同时也关系到区内正常的经济运行和发展, 可以说, 要想有一个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区域性新经济发展模式, 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

4. 保护区新经济模式的实践

安阳市殷都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市科技局和市园林处的大力支持下, 本着以上的精神和原则, 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是以各种创建活动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对村容村貌进行了大力的整治, 完善了各种设施, 修整了道路, 绿化了环境, 整顿了秩序, 使整个保护区的环境质量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有利于保护区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

二是以洹河生态林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立项和建设, 积极推动农业结构的产业化调整。现已形成木材生产与加工, 花木生产与销售, 渔业生产与休闲垂钓, 旅游产品开发与休闲度假, 影视文化与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为主的区域性发展模式, 培育了一批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 如司母戊文化传播公司, 荷花休闲垂钓中心, 大翔花木培育基地, 洹上酒家餐饮中心, 吴家大院影视文化城、武官周末贸易市场、大司空、王裕口、宠物市场等, 对区内经济直到了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链条也在积极地运作之中。

三、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架与前景展望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为保护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做一个概念性构架和前景展望。

(一) 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架

在坚持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构架:

去除大型建筑和工业项目;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走农业结构调整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开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商贸等相关产业;

合理安排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

(三) 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前景展望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 以及我们多年来实践活动的验证, 殷墟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目前及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较为适宜的模式, 随着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逐步展开和运行, 我们在不远的将来, 一定会可喜地看到这样一个全新的殷墟保护区——殷墟文化遗产是保护区最亮的一道风景, 在它的映照下, 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步入良性循环, 创新的农业产业化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势头, 文化、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影视服务、商贸、学术等相关产业繁荣有序, 一个环保、文明、健康、祥和的新区域将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摘要:殷墟保护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 经济的发展必须把遗产的保护放在首位, 因此, 一些大型的建筑和工业项目就不能考虑, 这就给保护区内常规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挑战。本文试图弃旧创新, 探索一条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为保护区内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保护性发展模式 篇9

关键词:继电保护;电力系统;电气保护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3-0060-02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继电保护装置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基本上已经代替了原有的各种类型继电保护设备,成为了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为电力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1 继电保护运行模式概述

继电保护装置指通过对电力系统问题的研究,以探求解决问题的一种反事故自动化措施,继电保护的重点任务是:当电力系统出现问题及异常现象时,继电保护装置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对电力的切除,或者发射信号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以消除异常情况根源,进而减轻或避免设备出现损坏,最终完成对整个电气系统区域的保护。

目前,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模式如下所示:(1)继电保护装置的输入部分:其中需要输入的部分主要包括保护对象的电流、电压以及与其有关的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量,另外还包括从变电站和网络中收到的各类信息、对时及各种网络报文数据等。(2)继电保护装置的内部采样、计算及逻辑判断:继电保护设备将接收到的信息,通过内部程序来完成对信息的处理及逻辑判断。(3)继电保护装置的输出部分:继电保护设备的输出部分包括相应状态信息、报文及动作等。

从以上电力系统的运行模式可看出,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装置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集数据接收、数据判断和数据输出的综合化系统。

2 继电保护现状及研究意义

目前,电气系统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操作不当而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通常致使电力系统运行出现故障,另外继电保护工作量超过额定工作量也会导致继电保护设备运行出现故障,例如一些常常发生的继电设备保护功能降低、系统安全性的保护能力下降等,这些问题导致整个继电保护设备不能很好地完成保护工作。因此本文结合实际经验,对继电保护设备在运行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对这些问题做了细致的分析,总结出了一些解决

方案。

3 继电保护设备工作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3.1 电网接入方法

我国现在最普遍的电网接入方式是在220kV下的旁路断路器,其主要包括以下两类接线方式:(1)主变压器接线;(2)转代线路断路器接线,通过主变压器保护及转代线路断路器对整个电气系统进行保护,可顺利实现电气系统中各线路的保护,下面对这两种接入方式在实际中的应用做重点阐述,并总结其易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3.2 实际案例探究

以下将结合实际案例基础,以发变组220kV为主要案例,通过对以下案例的探究,而探讨旁路代路继电保护对电气设施的整个保护过程,详细地研究该保护过程中的保护装置运行状态,以下为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主接线图。通过对简图的探究,掌握整个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原理及运行细节。

3.3 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案例中使用的2810断路器,具体的电路结构划分如图1所示,通过对线路图的研究我们可看出断路器的具体保护工作流程,下面将举出一个实际步骤来对保护全过程做叙述。其中所有的保护过程均是根据继电保护中的光纤保护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该光纤保护过程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因此在该种条件下只能通过将所用控制系统中的高频闭锁保护设备接入到旁路电路设备上以进行保护。下面为详细的实施步骤:步骤一:确认2810用作保护中的定值是否达到实际标准,然后对2810实施保护,并继续将开关闭合,在这个过程要注意对于高频段不再采取保护;步骤二:在打开2810断路器前首先要对2810断路器进行再次校验,检查其与旁路母线的充电连接是否合理,如果发现充电存在异常一定要立即关闭开关,如果确认充电确实正常则打开;步骤三:关闭4881两边的光纤保护装置(该装置在控制电脑的右侧放置);步骤四:闭合4881的旁路开关,并将2810的旁路断路器闭合;步骤五:闭合2810旁路短路器;步骤六:4881短路器断路器断开,该环节是整个步骤中的重点之一,因此要特别注意;步骤七:有选择地将4881断路器切换至旁路,对通道进行校验,并确认正常;步骤八:检验4881断路器,并确认工作正常。上述八个步骤当中,假设是在旁路代路的状况下,对操作当中的一和二,也就是说在整个冲击旁路对电气保护的过程当中,如果是旁路母线出现故障,需根据4881断路器本身所具备的两种应急保护机制来对故障进行处理,并且直接使用旁路断路器进行保护,进而解除故障,在该过程中,怎样确保一次设备在操作时不间断是操作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因此为了保证操作更加规范就要将4881线两侧的微机光纤保护预先退出来作证。另外在后续操作中,在第四、五两个步骤当中工作的电气设备如在操作时出现故障,也可将其看作是线路4881的一个分支,可直接利用4881的微机高频闭锁来对问题进行处理,通常来讲,对于高频闭锁保护通道的置换需要在代路电气操作之后才可进行,最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高频切换过程中,线路在短时间内有可能失去对电气的快速保护,这时一定要使用线路的后备保障来对处理出现的故障。

4 新间隔的启动

就拿220kV变电站做分析,假设采取双母线代旁路这种方式进行连线,在新线路开启时就会引起新间隔的保护出现故障或者新间隔工作不正常,因此要想保证线路冲击合闸可迅速恢复正常,就必须使用旁路断路器代替新间隔来完成整个工作。在实际运行中,提前对电气系统的保护操作重点如下所示:整个系统中使用的所有设备仅仅使用一根母线,这样就可余出一根母线,这时使用旁路母线替代新间隔在母线上完成工作。另外在新间隔的运行开始就要重点注意的是,对于失灵及母差要确保关闭和退出及时准确。最后对新间隔整个系统中的回路接入和传动作校验时,必须确认传动的合理性,接着才可将系统中的变电保护器投入运用。必须重点注意的是,对于新间隔在使用之前必须做带负荷实验,并确认实验没有故障之后才可将设备投入使用。另外我们要考虑利用母联过流的方式来当作新间隔的后备保护,在后期操作过程中,新间隔充电完成,线路断路器合环,带负荷之前,要注意整个线路保护通道的正常工作。至此,新间隔的启动顺利完成。

5 继电保护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不断系统化、规范化及继电保护管理手段的不断更新,就要求电力系统中所使用的继电保护设备与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步。目前,新的电力系统建设中,均使用了一些新型的电力设备,例如常见的无线电波、光纤通道等,这标志着继电保护方式已从传统的载波保护逐步向新媒介新材质保护过渡,这些继电保护产品的不断换代,要求我们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并学会使用新的管理理念,最终确保继电保护装置的顺利工作。

6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电气操作过程中易出现的继电保护问题,并从继电保护各步骤出发,详细地分析了应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解决措施,另外,论文从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特点及原理出发叙述了继电保护运行模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探究了电气保护装置出现问题的原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电气保护运行中的几点注意事项,最后文章简要地叙述了继电保护运行模式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贺家李,宋从矩.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07.

[2] 刘学军.继电保护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 杨晓敏.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4] 罗承廉.继电保护及自动化新原理、新技术研究及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保护性发展模式 篇10

通识选修课是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目标而设置的课程, 目前已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选修课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判断力和辨别力, 增加社会适应能力, 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为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 实现通识教育目标, 国内各高校自主开设了涵盖文理综合等各个领域的通识选修课, 使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与知识。但目前通识选修课在课程设置, 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难以承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任务。

齐鲁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指导方案, 将教学环节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集中实践、讲座和个性培养五个环节, 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 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社科, 自然科学, 经济管理, 艺术体育和外语五大类。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大学修读年限内通识选修课至少完成10学分, 且每一大类至少修1学分。目前, 齐鲁工业大学共设通识选修课285门, 开设类别与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通识选修课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通识选修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对通识选修课的重视不够, 课程设置杂乱, 开设课程缺少必要的规划论证

相对于通识必修课和专业课, 通识选修课不受重视, 处于边缘化地位。通识选修课内容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多学科领域, 课程设计不仅要体现通识教育理念, 还要遵循综合性、基础性和多样化等原则, 因此必须依靠各个学科的专家才能完成。但除少数大学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建立了“通识课程委员会”进行规划设计外, 大多数学校在设计通识选修课体系时, 缺乏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类别划分, 至于每个类别中开什么课, 开多少门, 则鲜有具体规定。通识选修课开课一般采取教师自愿申报、教务处审批的方式, 在审批环节要求相对较为宽松, 导致课程质量参差不齐。这种做法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通识选修课的开设不是“学生缺什么开什么课”, 而是“老师开什么课学生便选什么课”, 难以有效地补充学生的知识短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如齐鲁工业大学285门通识选修课中, 自然科学类通识选修课占的比例较高, 约占43% 左右, 而理工科学生应该补充的艺术体育, 外语类通识选修课则相对较少。

( 二) 教师和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定位不清

许多教师对通识选修课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没有把课程与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联系起来, 而是作为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工具, “随意开, 随心上, 随便放”的现象非常严重。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而选课, 把通识选修课当作混学分、休息放松的选“休”课。学分多不多, 好过不好过, 老师点名不点名成为相当多学生的选课标准, 师生间很容易达成了“老师混学时, 学生混学分”的默契。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通识选修课课堂沉闷、到课率低, 抬头率更低, 质量低下的现象。

( 三) 通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有效性

通识选修课面对来自不同专业, 不同班级, 不同知识背景的选课学生,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比较困难。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 太深奥, 学科专业跨度大的学生听不懂; 有的则太简单, 几乎就是高中知识的ABC, 对于增加学生知识的作用有限。在教学方法上, 老师讲、学生听, 缺少必要实践活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仍占据主流,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调查, 在上课形式上, 46% 的学生喜欢户外实践, 10% 的学生支持课内实践, 31% 的学生倾向于问答互动、多媒体展示, 仅有13%的学生单纯喜欢老师讲解。在考核方式上, 有的通识选修课参照必修课的模式采用闭卷考试, 学生比较厌烦; 更多的采用撰写学习论文的简单形式进行考核, 学生通过网络检索点资料就能过关, 甚至能拿到一个很高的成绩, 考核结果不能反映学习的真实收获, 对于老老实实上课的学生来说很不公平, 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 造成通识选修课的整体质量不高, 学生选课的功利性太强, 严重背离了学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的初衷, 难以满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三、通识选修课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例

针对通识选修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齐鲁工业大学通识选修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模式、课程载体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革, 充分考虑了实践活动在通识选修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 以期探讨一种适合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

( 一) 以建设好课程为着眼点, 找准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

开设通识选修课应以提升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 而不以讲授过于精深的专业知识为目标。因此, 我们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过程中, 尝试通过主题讲座的形式来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 培养学生主动主体学习的意识做作为重点, 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对课程的组织体系和各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努力寻找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增长点。通过分析, 查找不足, 做出相应改进, 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和与学生培养目标的相符度。课程的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课程组成的每一个要素和环节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与增长学生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密切相关。学生只要参与这些训练过程, 必然会得到相应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 二) 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 优化课程组织工作

通识选修课因为自由选课, 学生来源复杂, 一个班往往汇聚了来自十几个学院的学生, 学生之间并不熟悉, 加之很多学生对通选课不重视, 缺课现象严重, 课堂组织工作难度很大, 所以必须强化课程的组织管理工作,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加以规范。

首先, 我们通过第一堂课对课程的学习要求进行说明。在上课过程中将这门课定位为“我们与环保有个约会”, 约会双方是平等的关系, 教师要认真教学, 学生要认真学习, 是这个约会的主旨, “既是约会, 必然要守时, 教师与学生均不可放对方的鸽子”, 以此把学生的旷课行为界定为一种不诚信的行为, 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自觉到课。因为每次环保约会的内容都很丰富, 形式也很新颖, 学生也不再以上课为负担, 每到上课的时间, 都欣然赴约。同样在第一堂课上, 我们还会就课程的开设意义、学习目的、课堂要求、作业、实践、考核等问题做细致的说明, 让学生了解课程, 认识课程, 认同课程。我们以李宁的广告词“make the change”为启示语, 帮助学生从课程中寻找到自我素质和能力增长点, 自觉主动地融入课程。

其次, 通过优化学生组织管理, 增强学生的课程归属感。我们尝试借用军队建制模式将选课学生进行重新编制, 将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 成立了“环保绿林军”, 每期学生编制为一个师, 如2013年第一期为131师, 每个教学班编为一个团, 配备一名团长, 每个团下设10个连 ( 学习小组) , 每连选出一名连长, 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编号, 这个编号是学生参与课程各个环节如考勤、作业、实践等的唯一识别标志。我们还印制了“军旗”, 设计了课程标志, 有了统一的形象设计。这样编制后既加强了对选课学生的组织管理, 还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 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三) 以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为结合点, 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过程中, 我们整合教学内容, 摒弃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线, 设计丰富多彩的非课堂教学形式服务于课堂教学。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分为讲座式课堂教学, 学生参与课堂、课外实践活动和开放实验等环节, 各环节相互补充, 形成有机的整体。

讲座式课堂教学环节以清华大学钱易教授主编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为主体, 在消化吸收了若干相关教材和图书资料的基础上, 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导论、环境》《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等十余个大主题讲座, 基本涵盖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方面面, 实现了课程内容讲座化。每个专题讲座都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但相对独立, 前后的关联性弱化, 学生每参与一次上课, 都会有独到的收获, 即便出现因故耽误某次课的情况, 也不会影响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在讲课人员的安排上, 每次分别由对本讲内容研究比较深入的老师承担, 保证每一讲都是最优质的教学, 老师轮流授课, 使学生在一门课中可以体验不同老师的授课风格, 在学习的全过程都保持新鲜感, 每次上课都有所期待, 从而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

学生参与课堂环节包括小主题讲座、新闻周报、看片讨论环节,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参与这些环节,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小主题讲座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在充分研究某一环境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做的针对性讲座, 一般15分钟左右, 选题与环境保护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包括转基因食品、PM2. 5、癌症村、地沟油、地下水污染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 制作PPT, 上台演讲, 完成讲座。小主题讲座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容易入手, 有兴趣去做, 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讲解起来也有吸引力, 能形成良好地互动, 效果非常好。

环境新闻周报是由每个小组搜集近期重点环境新闻, 模仿新闻播报的形式做一个10分钟的展示讲解。通过这些新闻,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身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了解各国、各地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的环境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看片讨论环节则是搜集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1 + 1》等栏目或TED演讲集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新鲜的视频, 编辑成15分钟左右的短片组织学生观看, 然后由学生主持进行约10分钟的讨论。如一次性发泡餐具2013年5月1日解禁, 4月份我们就组织观看了《发泡餐具的“解”与“禁”》 ( 焦点访谈20130330) 。在看片讨论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不轻易否定他们, 最后由老师总结, 加以引导。通过看片讨论, 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堂所学知识, 而且锻炼了思维和表达能力。

这种多段式课堂教学的设置方式, 改变了过去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授课模式, 视频、新闻互相穿插, 老师、同学充分互动, 不断有新鲜的东西冲击学生的视听神经, 课堂的互动环节也不断调动他们的大脑去思考、总结表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发挥了最大的效益。据统计, 自2012年开始实行该教学模式以来, 约有50% ~ 60%的学生参与了该环节, 学生普遍反映, 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协调分配任务, 搜集资料、制作课件、上台演讲, 发言讨论, 训练了使用办公软件的技能, 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主体主动意识。

课外实践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助力, 不仅可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和动手能力。我们的课外实践主要依托校园及周边环境设施开展, 采用以教师组织活动为主体, 学生自主活动为补充的形式, 保证每名学生都参与一定学时的实践活动, 并纳入课程考核的内容。

首先, 实践内容都结合课程, 是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如学习了《水资源、水污染及其控制》后, 立即组织学生参观学校中水站, 参观济南市西郊污水处理厂, 了解污水处理工艺, 到黄河调研, 了解水资源现状; 学习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后, 组织学生参观校园, 了解学校植物、动物种类、特性及分布情况; 学习过《自然资源》后,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节能监管平台和太阳能工程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消化理解课堂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自身成长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加深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同时, 这些活动也与绿色校园建设密切相关, 学生亲身参与校园建设, 普遍提高了节水节能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 通过开设开放实验等方式对部分优秀学生进行个性指导, 深化教育成果。我们曾申请了开放实验《基于绿色校园、节能型校园的环境保护调查与研究》, 36位同学分为8个小组分别对校园的节水状况、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及收集状况、校园绿化和树种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此外, 还组织部分学生参观环境实验室, 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 观察环境微生物, 了解水处理设备和工艺。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消化理解, 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热情高涨, 2012 /2013学年第二学期, 人均参加活动2. 4次,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开展了16次实践活动, 人均4. 5次以上。多彩实践在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 也开辟了学生参与绿色校园建设的新途径, 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增添了力量。通过课外实践活动, 很多同学认识到, 环境问题距离自己并不遥远, 我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 生活习惯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 四) 以便捷高效为着力点, 打造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

通识选修课的选课学生来源复杂, 教师与学生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渠道, 为此, 我们依托飞信平台、QQ群、博客等学生熟悉的网络工具, 挖掘其功能, 打造了由飞信 + QQ群 ( 环保绿林军) + 360网盘 +“生态工大”网站 ( http: / /huanbao. qlu. edu. cn) 组成的可以在师生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无障碍交流的网络平台 ( 如图3所示) 。

飞信主要用于即时传递课程信息, 包括实践活动通知、作业通知、上课要求等, 通过教师—团长—组长—成员的双向信息传递网络, 只要点点鼠标, 动动手机, 教师的教学要求可以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所有同学, 学生的一些需求和建议也可以快速反馈给教师。

QQ群主要用于师生间和学生之间的在线讨论交流, 我们曾先后建立了3个用于交流的千人QQ群用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 每天都至少会有一位老师在QQ群中参与讨论交流和课程答疑。

“生态工大 ( http: / /huanbao. qlu. edu. cn) ”是用Discuz软件开发的论坛模式的课程网站, 设立了“课程信息”“教学材料”“作业展示”“环保资讯”等多个板块, 用于实现发布课程信息、教学内容、作业活动通知, 学生提交作业等功能, 并分享了全部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 PPT、Word、PDF等格式的文件可实现在线浏览。2013年共发布课程通知32次, 活动通知30次, 作业通知15次, 教学日志29次, 学生通过网站提交了7600余篇作业, 老师全部在线批阅。网站后台积累了多达6G的教学资料, 内涵非常丰富, 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360网盘的容量不受限制, 随时可以上传下载各类文件, 在教学视频等大尺寸文件分享方面有独到的优势。目前, 网盘已经存储和共享了超过28G的教学资料, 包括每个学期的课件, 学生参与讲课的资料, 历次活动的方案、照片、记录, 各种与课程有关的电影、专题片、大量的环保图片、电子书籍等, 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存放, 非常方便查阅下载。

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实现了师生间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无障碍交流, 拓展了教学的空间, 延伸了教学的时间, 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环境保护知识, 更可以在课下随时指导学生的环境行为, 为更好地“陪学生”创造了条件, 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互动, 交流信息, 互相启发, 共同提高。

( 五) 以责任心和事业心为支撑点, 组建称职的教学团队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其能力和素质对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能否稳定、扎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取决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们在组建教学团队时, 首先考虑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秉持“环保是一种责任, 育人是更大的责任”的理念, 因为只有通过有责任感的老师主导的教学过程, 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团队的老师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按时上下课, 课下认真批改作业, 积极通过网络、电话与学生交流, 每周与学生课下交流时间不少于3小时, 还经常利用休息日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亲历亲为, 精力、时间投入充足, 真正做到了“陪学生”, 不但从学业上指导学生, 而且从思想深处影响学生。

同时, 充分考虑教师的教育背景和学缘结构, 现在教学团队共8名老师组成, 不仅来自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 还吸收了园林绿化、生态学、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法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 不但扩大了环境教育的覆盖面, 同时也解决单纯依靠环境专业教师队伍而导致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8位老师在课程中都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 发挥各自专长, 从不同的方面对课程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形成了一个个体特点鲜明、群体优势互补的团队。

此外, 教学团队还经常进行交流研讨, 学期初有研究部署, 期中有检查, 期末有总结, 每学期集中研讨活动不少于3次, 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 则通过网络研讨、电话交流等形式及时解决, 大家互帮互助, 形成一个非常和谐的教学团队。

( 六) 以学习效果为落脚点, 改进课程考核形式

对大多数通识选修课来说, 最后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并不适合, 采取交上一到两篇作业的形式进行考核则使得考核要求过低, 学生应付现象严重, 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具体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我们考核的思路是更加重视对平时学习过程的监管, 向学习过程要效果。将包括考勤、平时作业和实践活动在内的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提高到75% 以上, 对于学生参与课堂环节, 参加实践环节, 提交的作业都会规定适当的分值,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边学习, 边作业, 边实践,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灵活采用各种方式, 鼓励学生多做作业, 多参加实践, 多参与课堂教学。学生认识到修多少分数完全取决于自己, 从中体会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多劳多得”的做人哲理。根据近两年的教学实践, 每学期都会有超过50% 的学生超额完成各环节, 最终的成绩累积超过100分。

四、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主体自觉学习意识是现代学校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针对目前我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所选专业盲目、职业生涯模糊, 学习懈怠、主动性差的现象,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创新教学模式, 将课程学习与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在思想上和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考核方式上引入多元素的评价体系,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创造一种全新的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模式。并且希望以点带面, 辐射影响其他通识选修课程, 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以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影响和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沟通力、判断力和辨别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2]周颖, 王晟, 王騊.全校性工程技术类通识选修课教学新模式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3, 30 (03) .

上一篇:收支业务下一篇:动态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