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保护策略

2024-05-14

旅游保护策略(精选12篇)

旅游保护策略 篇1

古城作为古建筑历史遗迹, 不仅仅是稀缺的人文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更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宝库。兴城古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 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作为四座保存最完整明代古城中唯一一座方形卫城, 兴城古城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却远不似西安古城、荆州古城、平遥古城那样名声在外, 这其中缘由与其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1 兴城古城的开发价值和保护的必要性

兴城古城地处辽宁省兴城市, 于辽圣统和八年 (公元990年) 始称兴城。兴城古城略呈正方形, 是四座保存最完整明代古城中唯一一座方形卫城。古城城墙基砌青色条石, 外部则以大块青砖砌成。城的东、南、西、北城墙正中皆有城门, 分别叫春和、延辉、永宁、威远, 门外有半圆形瓮城。城内四街十字相交, 正中心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钟鼓楼, 与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对应, 显得威严壮观, 气势巍峨。古城以前分外城和内城, 内城因为历代的维修和保护, 基本保持了其原有的风貌, 可惜的是外城经受不住57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战争摧残早已倒塌。除了城体本身的价值外, 兴城古城还具有极精彩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宁远大捷”“宁锦之战”已成为兴城人口中引以为傲的传奇故事。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兴城古城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并且其损坏程度仍在继续加深,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去修复、阻止古城的损坏, 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会失去这样一个历史遗迹宝藏。

2 开发与保护的现状

古城内开发的主要景点有钟鼓楼、兴城文庙、祖氏石坊两座、城隍庙、将军府、周家住宅等。钟鼓楼是古城内的首要旅游景观, 内有兴城出土文物陈列馆和明代大将袁崇焕将军的蜡像馆, 可以说到兴城古城如若不登钟鼓楼就体验不到完整的古城风光。兴城文庙是东北三省保存最古老的一座文庙, 内有植物奇观古柏育桐、卧桐成林等独特的资源, 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此也备受推崇。为方便游客节省时间体力和顺利找到主要景点, 古城内配备了观光车并有司机在途中讲解古城的结构和历史。在各主要景点, 还配有专门的导游人员为游客引导、讲解。

为了保护兴城古城旅游资源, 当地政府相关单位除了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不定期地对古城进行维护修缮, 还拆除一般民居、商铺和公共建筑, 将本着修旧如旧原则进行新建, 并且将要恢复宁远客栈、宁远戏院等重点历史遗迹。

3 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开发方面的问题

(1) 古城景区经营缺乏创新, 历史文化价值开发不足。

兴城古城与其同类景区相比, 除了地理位置和名字不同外, 经营模式和产品类型并无太大差异, 景区内尽是文庙、城隍庙、将军府等随处可见、毫无新意的景观。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古城历史文化价值开发不足有着密切的联系。到古城游览的游客只能看见沉默的城墙、城楼、石路, 若想了解古城的历史文化只能从陈列馆和讲解员口中获知。在古城资源的开发中历史文化、历史故事几乎完全被忽略浪费了。现如今, 古城若不能推出自己的创新、特色产品, 形成自己强有力的竞争力, 终究会被我国日益发展完善的旅游市场所淘汰。

(2) 古城宣传力度不足, 对外知名度不高。

兴城古城是四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之中唯一的方形古城, 是我国重点保护文物, 但其知名度却不高,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兴城古城的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对一个景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没有知名度就相当于没有充足的客源, 兴城古城的知名度不高与其宣传力度绝对成正比, 兴城内外看不到明显的、有效地宣传, 到兴城古城游览的游客多数是当地居民和附近城市的学生, 真正的外地人很少, 并且大多是在海滨游玩后才从当地居民口中得知兴城古城的存在。可见兴城古城的宣传不仅在外部没有做好, 就算在本城也没有得到重视。

(3) 景区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兴城古城内部的各个景点除配有必要的工作人员外还配有导览接待人员, 说明兴城古城景区的经营和服务体系是比较先进完善的。但是, 景区工作人员的个人素养和导览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兴城古城内文庙里工作人员个人素养较高, 而城隍庙内的引导人员, 虽毕业于专业的院校, 却没有专业的服务水平, 不光讲解笼统更是对游客冷面相向。虽然这只是个例, 但却十分能说明问题。另外, 环城电瓶车路线外包个人经营, 司机雇用当地居民导致其所谓的全程讲解只是应付游客。在游客进入景点后, 某些司机为了尽快完成行程进行催促, 使游人无法尽兴。

3.2 保护方面的问题

(1) 古城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然破坏。

旅游资源的自然衰败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资源保护工作的一大难题,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躲不过风雨的侵蚀、灾难的破坏。兴城古城经历了570多年的风雨, 其城墙表面很明显地留下了自然衰败的痕迹。古城城墙的青砖脱落破损, 有些墙面的青砖甚至被侵蚀出凹陷的大坑。城墙表面生长着各种植物, 其根部的生长不断地瓦解着墙体。城内的石门、木门、石狮及各种建筑不明显的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若再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真正的历史遗迹终会从我们眼前消失。

(2) 附近居民、商家及游人对古城的保护意识薄弱。

兴城古城现今的人流量还不算大, 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人为损坏古城的因素。其一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注意对景区内景观的保护, 出于满足好奇心、拍照留念等原因攀爬、踩踏、触碰、刻画景物从而造成资源损害, 更有游览过程中垃圾随处丢的现象发生。其二是古城中的商家不注意维护古城中的环境, 随意堆放垃圾、停放车辆, 一些商家直接将摊位搭在街边, 更有商家为了招揽顾客大声循环播放录音扩音器, 制造噪音污染, 另过往的游客产生厌恶情绪。其三古城附近居民对古城的保护意识也是相当薄弱, 在城墙和城内设施上经常能看到新旧更替的各种广告以及随意挥洒的“办证文化”。

4 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开发与保护观念, 明确旅游开发并不是无本生意, 而是要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达到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的效果, 保护好旅游资源才是旅游业繁荣、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反之, 在保护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也不可盲目激进, 要清楚促进景区的发展不光有利于旅游资源地的文化、价值的推广和延续, 更能通过获取的经济收入为旅游资源的保护提供更为先进有效地手段和设施。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是互惠互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

4.1 古城开发的建议

(1) 大力开发历史文化价值, 推出创新独特的旅游产品。

创新独特的旅游产品是旅游景区吸引客源的制胜法宝, 只有在别处看不到、体验不到的乐趣才值得千里迢迢地走一趟。大多数有特色的产品都应依托于景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特别是古城这样的历史遗迹。在开发兴城古城时, 可以根据其历史文化模仿古代的商铺、客栈、饭馆等建造相应的现代店铺, 并效仿古人的着装和服务方式, 让游客进城如穿越回古代一样。还可以利用一些典故推出特色小吃、商品。兴城古城可借“宁远大捷”“宁锦之战”还原历史, 雇用员工穿上古代兵服, 定时在城中巡逻或模拟古时练兵场面。为增强游客的参与性, 还可设体验项目, 让游客穿上战衣, 亲自上“沙场”。

(2) 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宣传是提高知名度最有效的途径, 为了打破兴城古城现在这种不愠不火的发展局面, 加大有效宣传力度是必要手段。加大古城宣传力度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内是指从城市内部做好宣传工作, 让游客进入兴城后就知晓古城的存在不心存向往。具体可以采用各种车站宣传板及车载广告、建筑物广告牌等随处可见的宣传方式, 并在城市其他景区内设置宣传栏。外是指在本地之外的城市进行推广, 吸引外地客源。具体可与客源地旅行社合作, 推出相关旅游路线;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与电视台旅游节目合作, 推出相关旅游节目:还可利用古城的历史文化背景吸引电视、电影剧组进行影视拍摄, 从而提高知名度。

(3) 提高并定期考察服务人员素质和能力。

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严把录用关口, 只雇用有相应素养和能力的员工, 从根本上提升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2) 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 增强其服务技能, 从而达到不断提升服务人员技能水平的效果。 (3) 对老员工进行补习性培训, 补充其所缺乏的专业知识。 (4) 建立完善的奖罚监督体制, 恩威并施, 提高员工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而有效地保持员工高修养优服务的状态。 (5) 设置游客投诉和表扬信箱, 并与员工薪金、福利直接挂钩, 以加强对其监督力度。

4.2 古城保护的建议

(1) 建立完善的资源检查维护系统。

自然衰败中的缓慢风化的破坏过程往往是缓慢渐进的, 常常被人们忽略。但日积月累, 缓慢性风化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终会达到不可小觑的地步。应对这类问题必须要有完整的、系统的检查修缮体制, 利用专业人士的知识对古城定期进行检查、评估、维护, 并将所得数据详细记录在案,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维修方案。对于灾难性的破坏, 如地震、洪水等, 也要列入维护系统当中, 积极地做好防御工作, 不能因为灾害发生的概率低就忽视其巨大的破坏性。正如历史不可逆转一样, 文化古迹一旦遭到破坏就再也不能还原, 即使后人仿造的再好, 其意义也已经截然不同了。

(2) 提升居民、商家素质, 对游客进行保护古城宣传。

防止居民、商家的破坏性行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社区、媒体等手段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宣传保护历史古迹的重要性, 培养其主人意识, 使其自发成为保护古城的一分子。二是进行惩罚约束, 对行为过分、屡教不改的居民、商家采取惩治手段, 如罚款。

针对游客来说为避免其对古城的损坏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提前与旅行社协调好, 在游客进入古城前做好宣传、提醒工作。二是在景区各处设置温和提示牌, 让保护旅游资源的警示伴随全程使游客提高对自我的约束意识。三是在重点保护或易损坏资源处安排专门的监督提示人员。

(3) 其他保护建议。

除上述保护意见外, 还可以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兴城古城的保护力度, 通过招募志愿者来调动人们对资源保护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活跃旅游资源保护者的力量;通过吸引有资源保护意识的投资商进行公益性投资, 增加古城保护资金, 推动古城旅游业发展。

兴城古城的发展现状还不能够让人们满意, 但是随着人们可持续开发和对资源的保护意识曾强, 随着科学技术和规划水平的不断提升, 古城一定会凸显它的价值, 成为新的旅游亮点。

摘要:兴城古城位于辽宁省兴城市, 始建于明宣德三年 (公元1428年) , 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 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兴城古城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但导致了兴城古城的旅游发展不繁荣, 更造成了旅游资源的不同程度破坏。列举了兴城古城开发和保护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并且为促进其发展和完善保护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资源,兴城古城,开发,保护

参考文献

[1]吴文智.旅游地的保护与开发研究[J].旅游学刊, 2002, (06) .

[2]朴松爱, 樊友猛.文化空间理论与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J].旅游学刊, 2012, (4) .

[3]吴殿廷, 王欣, 吴巧新, 吴铮争, 刘睿文.旅游规划中的若干问题[J].旅游科学, 2006, (4) .

[4]曹龙霞, 杨慷慨.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略论[J].旅游纵览 (行业版) , 2012, (5) .

[5]卞显红, 余芳.江南水乡古镇历史文化与现代建筑和谐关系构建路径研究[J].旅游论坛, 2012, (3) .

[6]王志发.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旅游学刊, 2007, (4) .

[7]肖星, 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

旅游保护策略 篇2

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的破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高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提高旅游资源的使用效益,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因素 措施 保护 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市场迅猛增长,迅速成为世界重要客源输出国,并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接待国的地位,将来还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将强化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和最具潜力投资地形象。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

一、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基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旅游资源在经过

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严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资源的“重复使用性”,从而减弱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自我保护的需要,使之不受损伤、破坏,而且还涉及周五环境的保护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并视其为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旅游资源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特色及保护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总体水平。因此,要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我国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人均旅游资源却相对短缺。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无烟工业的作用,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持续理论要求我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为目标,尽可能地推迟其枯竭时间。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

旅游是一种产品,可持续旅游是一种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生态环境领域,真正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是在198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得到公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其界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

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良好和谐的发展道路。

“Globe’90”国际大会提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增进人们认识旅游对环境和经济的理解,促进旅游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其核心是确保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三、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有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水火灾害等)、气象灾害(风蚀、水蚀、日照等)和生物灾害(鸟类、白蚁等)。旅游资源除了因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外,人为因素是导致旅游资源破坏的主要因素,有时超过自然力的破坏程度,甚至是毁灭性的。旅游资源破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设性破坏。建设性破坏主要指工程建设、市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规划不当,导致资源被严重破坏。如直接拆毁或占用文物古迹,工程建设对景区环境的破坏等;在旅游区内的建设不当,破坏了旅游区周围景观的和谐及古建筑的风格意境,添加了与景观及旅游环境不协调的设施,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等。城市建设中的“三无”(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乱分地、乱选址、乱搭建),对文物古迹及环境破坏更为严重。南京市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在 1995年对中山北路、中华路等主要道路拓宽的工程中,砍去了数百颗已经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法国梧桐。

2、生产性破坏。生产性破坏指工农业生产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例如由于旅游区周边各种工业的发展,给旅游区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当的农业生产操作,砍伐树木、滥采乱挖等,严重破坏植物资源和旅游用地资源。如享有三国古城美誉的湖北某风景区,既有优美的自然风景,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景区周围的工业生产使景区乌烟瘴气,工业污水破坏了水质,严重影响了景区资源。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不当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旅游景观,失去旅游资源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是老北京的骄傲,已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建国后,为兴建国际大都市,大搞城市建设,拆除了大量的四合院,不当的开发严重破坏了四合院原有的生态,其景观价值和历史价值已大打折扣。近年来,如何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4、游客本身的破坏。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损坏与衰败。由于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加大了旅游区的承载负荷,游客的不良行为和保护资源意识的淡泊也是导致破坏的主要因素,如任意采集花草,破坏树木,部分素质低下的游客对文物古迹的乱刻乱画造成的资源破坏,使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交通工具和游客

的不断踩压,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景区的超负荷接待增加了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对人文旅游资源而言,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导致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特质的消失。例如旅游者的高消费、衣着方式等现代生活习惯,会同化边远地区的民俗风情,致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逐渐失去个性等。

5、旅游管理不善带来的破坏。旅游资源是诱发旅游者出游动机的主要吸引物因素。按照中国的法律,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是旅游资源的主人,即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由于长期实行的条块分隔的资源管理模式,几乎每一个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对旅游资源拥有或大或小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例如,目前吸引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区,包括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它们分别归属建设部、林业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文物局等管理。一些寺庙道观等则分属国家宗教协会管理。在一些乡村地区,风景资源及其所在的山体、水体、土地、森林等属于乡村所有。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村庄、乡镇自行上马,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出现了破坏风景资源的不良现象。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属不同的部门,甚至一个旅游区由几个部门管理,多头领导,在旅游资源的管理上显得比较混乱。管理机构和人员调动的不稳定性,使旅游区的管理制度难以继续实施,旅游区资源的管理十分复杂,具体执行经营管理职责的企业也难有作为。如拥有世界第一大碑林的湖北某4A旅游区,从过去吸

引中外游客的门庭若市到现在的门可罗雀,除了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外,与管理经营机构的变动、现有规划不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重新定位等有很大的关系。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具体措施

1、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强调了保护自然文化珍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技术保护为保障。随着我国旅游业向更大的规模、更高的层次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向大投入、大项目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形势要求政府与企业在更高的水平上严格保护旅游资源,技术保护因此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运用。为此必须构建包括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监管机制、创新机制在内的技术保护管理机制,以确保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科学维修历史文物古迹,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技术手段跟踪测量,利用专业手段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于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

3、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行政保护为保障。行政管理措施,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和方针政策和依照行政管理权限,对资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的有关活动进行行政干预,以保障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行政管理措施是旅游资源保护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旅游资源管理方面,尤其是旅游规划的编制、资源保护方面与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保护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实行统一的规划与监督。

4、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规划保护为保障。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一般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园林以及其他以自然风光为主要风景要素的旅游区。合理开发和规划,保护原始的、零度的风景应当成为这类风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基本要求。如某些旅游景点正陷在高楼、违章建筑的重围中,整体景观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何使景点能突出“重围”,使周边环境更协调,提升景区的吸引力?有专家指出:问题的出现首先是规划,应采取果断措施,对违法建筑该拆的就拆,该铲的就铲,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制定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旅游开发不能只强调收益,更不能夸大收益,不能忽视风险,不能不计成本,不能只强调综合收益而不考虑综合损失。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降低。规划保护和法律保护一样,同属于旅游资源保护的指导性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的、有条理的的规划是必要的,大众旅游使一些政府认识到旅游的经济优势,认识到必须促进机构性和协调的旅游规划,在规划方面应该考虑全面的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5、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教育保护为保障。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或根本没有资源保护意识,是造成旅游资源人为破坏的根本原因。由于游客类型受职业、年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素质的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不一样。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强旅游经营者、民众和游客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发动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参与到资源管理中,是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旅游教育,唤起他们保护资源、参与资源管理的责任意识,减少人为破坏;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者的教育,使旅游者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可以减轻环保人员的工作压力,这种与旅游者“合作”的管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等宣传方式,提高旅游者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意识,做到全民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力度,提高全民素质,共同维护,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免遭摧残。

【参考文献】

保护与旅游开发 篇3

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共存,是历史文化遗产结合社会和经济而衍生出来的相对价值,然而这两种价值的实现在实践中有时相互促进,有时相互矛盾。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经济价值又能为人提供物质基础。就像精神和物质的辩证关系一样,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也有着同样的关系。

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历程,许多重点旅游项目,文化遗产起到明显的引领作用。例如,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大理、巍山、建水等属历史文化名城类;元谋猿人遗址属古遗址类;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曲靖八塔台属古墓葬类;大理崇圣寺三塔、昆明金刚塔、筇竹寺、官渡金刚塔、太和宫金殿属古建筑类。

由于文化遗产在发展云南旅游业中起到核心的地位,因而构成了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及旅游业管理部门的一致性,大家都认为:“发展旅游,文化是灵魂”。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认识历史,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文化遗产保护是以社会效益为先,是社会的公共事业。旅游活动是在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为了满足精神文化上的满足而进行的活动。文化遗产以其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树一帜的建筑形象,成为旅游的热点。

2.在项目保护、环境保护、建设和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遗产保护部门强调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但文化遗产本体往往存在规模小、功能单一的弱点,不能满足旅游功能的要求,我们要努力解决项目保护、环境保护、建设和规划方面存在的不一致性问题。

在历史遗产旅游开发的规划中,出现了功能分区不明确,在历史文化遗产周边建设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旅游设施等现象。这种商业化的倾向破坏了景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影响了历史遗产的社会价值。

努力探索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羸的合作途径

1.双赢的基础——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品,核心价值就是文化,也是其持久生命力的前提。旅游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文化体验,也需要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文化开发和展示。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使旅游者得到更多的文化反哺,使人们更加关注和爱惜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保护历史遗产而且可以增加旅游者出游的兴趣。因此,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是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羸的基础。

2.把好规划关,做到遗产保护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协调一致

(1)遵循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规律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文化遗产周围的文化生态体系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整体,内部表现出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积淀表现出与社会环境相关的特点,受到社会大环境变化规律的影响。

(2)在景点区划布局上提出不同要求,以满足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两方面的功能需求

编制旅游规划时,要保证旅游设施不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完整性的破坏,要以遗产的历史价值为核心制定相应的旅游展示线路及内容,同时在保护区划范围以外建设相关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实现合理开发。遗产旅游直接的经济价值体现在门票收入上,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文化遗产给地区带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无限的。旅游应以遗产的文物社会价值展示为主,来带动整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真正实现两种价值在空间上的连锁反应。

(3)控制旅游开发强度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业是否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文化遗产旅游在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应该维持和加强当地文化生态平衡,强调对遗产及其所依赖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要坚持在旅游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开发遗产旅游资源,。

3.在确保文化遗产所有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寻求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的多种模式。实施“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人们对文物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识会因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会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左右。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遗产的经济价值,以门票形式的旅游收入逐渐会被以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带来的经济发展所取代。遗产虽属不可再生资源,但合理的开发利用会使遗产的经济价值可持续发展。

结语

文化遗产旅游是以文化遗产为资源,以实现遗产社会价值为途径,以遗产经济价值为目的。但旅游者的消费不同于传统的对使用价值和实物用途的消费,而是强调对文化的消费,是一种文化体验,而这种消费和追求是以遗产的保护为基础的,两者相辅相成。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有越来越合理、自然、完美的表现形态。

旅游保护策略 篇4

1 研究背景

现代人们出行的频率增加, 在旅游上的消费比重越来越大, 一些重点景区的游客量显著提升, 当今游客的素质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素质水平并不统一, 在景区内经常出现乱扔垃圾的现象, 造成景区的环境污染, 在景区的实际管理中, 不能有效的避免, 一些游客在自然景区或者人文雕像上乱写乱花,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严重, 不少景区受到严重的白色垃圾的污染, 在旅游风景区进行野营的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露营的过程中, 造成水体污染, 进行野生动物的捕捉,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给景区的保护和管理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甚至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环境保护法, 以及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一系列保护风景区建设和管理的法律, 但是在风景区的管理、经营的部署上存在严重不协调的问题, 在权利的分配上都属于公共权力, 并不能有效的分开相互协调和监督, 在景区的建设中经常出像一些隐匿事件的发生, 目前的我国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 对景区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形成了较大的阻碍。

2 我国基于环境信息披露的旅游景区保护现状

由于我国建国时间较晚, 在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借鉴思想起步较晚, 到1970年前后, 国外学者才把环境信息披露的理念传入中国, 我国才开始在环境保护中借鉴环境信息披露的理念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 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从微观和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企业面向社会的信息披露,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规划上有指导作用, 环境信息披露渗透在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从人类经济生活中得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案, 是适应社会促进和谐的重要方法, 现代科研人员对旅游景区环境的分析上主要是借鉴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景区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探讨, 在现实旅游景区保护的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 针对旅游景区的不同特色进行开发规划和战略的制定。

3 环境信息披露理念的借鉴

环境信息披露是基于环境保护和会计发展的需求, 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出发, 通过化工类上市公司实例分析与研究, 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方法。即用会计语言为国家相关部门对环境的评价和监管提供有效地信息, 力争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为我国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3.1 旅游景区开发初期进行环境保护成本的披露

开发初期进行成本的评估是保证景区开发成本不超出预支, 提高景区环境质量的保障, 在制作和规划景区的开发形式上, 要采用规划文本的形式, 在文本中要包括旅游景区内所有的细节环境的保护, 包括景区范围内的空气质量的监督, 水质的清洁, 植被的覆盖率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计, 在规划中注重, 为后期的维护工作打好基础,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不仅要进行预算硬件的设施的建设, 更要考虑到环境维持的成本, 包括污水的处理、绿化工程等。在社会化中有很多, 为了吸引外资, 在环境的保护规划上故意回避, 这种现象对长期的发展非常不利, 在经营管理中存在严重的隐患, 因此在旅游景区开发初期要加强初期环境规划的成本预算, 加强管理力度, 促进旅游景区的健康发展。

3.2 旅游景区以基本环境信息报告书形进行披露

在旅游景区经营过程中, 要重视一些新环境问题的出现, 合理的处理因为环境的开发对自然动植物的影响, 尤其是固体建筑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作用, 在商业的应用上, 要注重环保意识, 在建设住宿、餐饮行业建筑的过程中, 要坚持绿色的经营理念, 减少垃圾、废气等废料的排出, 保持环境不受污染, 减小人类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 在景区开发后进行环境的维持上, 要做好景区的环境管理工作, 尤其是加强景区保护环境的宣传工作, 规范游客的行为举止, 在突发事件的预见性上要充分的提高。

4 实施对策与建议

4.1 提高环境信息披露在旅游景区应用的规范性

首先, 要制定科学的景区评定指标体系, 在体系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 反应不同环境中建设后的整体变化, 同时加强环境评审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这样才能保证旅游景区环境信息披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2 提高进入景区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旅游景区的污染和破坏主要是由不文明行为的游客引起的, 在景区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 从源头上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营造一个良好的景区环境信息披露氛围。

5 结语

总而言之, 当今的旅游产业是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点, 我国各城市都在通过加强旅游业发展, 引进外资拉动经济增长, 而旅游景区的灵魂是环境, 所以要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旅游景区保护。

摘要:旅游景区是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充分发挥旅游景区的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 必须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在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充分的发挥环境信息披露的借鉴作用, 注重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 结合景区自身的环境特点, 加强经营管理和资金的引进, 提出旅游景区实施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

关键词:旅游景区,环境信息披露,保护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秀英.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问题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6 (4) :90-92.

[2]耿建新, 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出探[J].会计研究, 2002 (1) :43-47.

旅游环境保护 篇5

专业名称:旅游管理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完成日期:

黄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考察报告

摘要:黄山风景区面临环境保护压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颇有成效的成果。黄山风景区认真分析旅游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的措施和方案,环境治理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制定规定规范,从而标本兼治。

关键词:旅游环境、生态 保护 黄山市

1、引言

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他所称赞的就是位于安徽省境内的黄山,可以说自古以来,黄山就是一座被赋予了深刻文化内涵的名山,现如今,黄山也是我国少数几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的世界遗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了解它,它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人。

黄山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主要位于黄山区。主峰是莲花峰。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黄山拥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众所周知,黄山的自然景观无比秀美,并以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黄山四绝著称于世。黄山气候宜人,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并于1985年入选了全国十大风景名胜。更重要的是,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据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介绍,多年来黄山着意为游客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也因此取得了“双赢”。20多年来,黄山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6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亿元人民币,黄山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3。4 %。

1985年以来,安徽省、黄山市和黄山管委会先后制定了《黄山风景区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以杜绝或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景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如今,景区投资7000多万元的两个3。5万伏输变电站工程已建成使用,这标志着黄山在全国风景区中第一个实现能源电力化,意味着能源使用达到零污染。此外,黄山景区还完成森林防火水网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炉、净菜上山等一系列环保工程,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

2、黄山的主要生态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黄山游玩,去欣赏黄山的美景,但是问题也随之来。随着当地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游客逐年增加,对当地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也给黄山风景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2、1 森林植被遭到极大破坏,动植物资源资源减少。

森林植被是一座山的生态主体,也是生态物种的屏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黄山风景的不断被开发,大量的工程建设以及自然灾害,使黄山的森林植被遭到极大的破坏,动植物资源不断减少。游人的不多增加,也极大的破坏当

地的森林植被,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大量垃圾也严重威胁着当地的动植物资源。

2、2 一些景区存在着超负荷旅游。

随着黄山国际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开始走进秀美的黄山。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逢节假日期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家门去欣赏别处的风景,显然,黄山是个很好的选择。特别是黄金周期间,黄山的游客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当然这在经济上能极大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它对生态的影响,因为生态环境是有其承载量的。

2、3 黄山的一些地区存在城市化的不良倾向。

由于黄山风景区的不断开发与建设,黄山的不少景观遭到了破坏。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房屋的大量建设以及不合理的开垦种植等活动,促使一些地区出现了城市化的倾向。但是我们知道,每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是基于它的文化内涵或是自然的风景,而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

2、4 黄山的自然水平衡被打破。

我们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水资源,人们的生产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水资源。旅游也一样,毕竟是人去旅游,人们在那里需要吃喝住行,方方面面也都要水,而在山里的水资源是极其宝贵的。由于黄山是大量游人的聚集地,因此对水资源的要求也非常的巨大。由于不节制地对水资源的胡乱开采,对黄山的地下水的影响非常的巨大,影响了当地自然的水平衡。

2、5 黄山的污染日益严重。

黄山上每天的生活垃圾是极其庞大的,光靠清洁工是无法做到垃圾的完全清理的。人们生活的废水废弃物很多都会被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同时大量的汽车尾气以及噪音污染也无不在时时刻刻侵蚀在这座美丽的一代名山。

美丽的黄山是我们的骄傲,面对着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有责任去好好地保护它的美丽。这其中当地的政府更应该起到带头的作用。

3、黄山生态问题的治理与保护。3、1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总的指导思想。

黄山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它更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因此,对于黄山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它自身的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这宝贵的遗产。众所周知,黄山是独特的山岳风景区,其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观赏价值和科学文化研究的价值,而我们知道有些宝贵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是很难再恢复的。因此保护黄山的自然文化资源是黄山风景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必须严格执行。转变观念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并根据黄山风景区环境容量,有节制地发展旅游和建设相应的服务设施。如果仅仅以增加经济收入为目的不注重保护,以至于牺牲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事业,这种开发利用方针是不取的. 因此,为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必须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制定长远规划和近期保护计划,进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风景区生态指标体系,实行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制度,逐步纳入环境综合整治的轨道。

3、2加强黄山风景区的整体规划。

在过去编制的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中,仅作了景区建设规划,但是对于风景区的环境保护规划却涉及很少。在实施总体规划中,由于游客的逐年增加,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应在总体规划中应补充完善风景区环境保护规划.对景区内已建立的保护区及外围保护带的森林植被,古树名术和野生动物等,纳入保护规划认真保护。对于山上景区内的风景资源和动植物等同于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并设立一,二、三级保护区,对一级保护区的名松,古树、奇橙、怪石、名溪、泉潭等及其周围地区,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并设立保护档案,实行定人定树管理。只有加强对黄山风景区的整体规划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保护它。

3、3根据不同风景区的环境承受力合理安排限制旅游人数。

每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黄山也是如此。根据近年来黄山游客逐年增加所带来的食、宿、行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黄山住宿难、吃饭难、用水难等矛盾,实行分区计划旅游显得十分重要.所谓分区计划旅游就是有计划地使游客先后进入6个景区,各景区的容量,由山下总调度进行计划管理,以均衡山上景区的客流.对旅辩团体主要是通过预约登记,按照分期分批的原则台理安排登山。只有合理安排黄山的旅游人数,才能更好地对它就行保护,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3、4加强黄山风景区的水资源管理和严格控制建筑物的建设。

黄山水资源不足,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旺季,供水十分紧张。因此,急需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水资源的数量和时空分布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各景区的供需情况,研究供需矛盾和解决的途径。并制订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必须节约用水,防止污染。而黄山的开发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合理布局,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由于建设工程破坏的地段和景观要进行整治恢复。对景区内存在的大气、水等污染源要积极治理或限期治理。3、5 建立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监测站。

建立黄山生态环境监测站,对准确掌握黄山生态环境的变化,合理开发黄山旅游资源,对发展旅游事业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定点定位监察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是准确掌握黄山生态变化的重要手段,并能为黄山风景区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黄山风景区接待中外游客4.5万人。“在任何一个旅游高峰期,黄山的游客接待量始终保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游客量的增长。”黄山管委会负责人介绍,黄山规划区面积160.6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开放的游览区域仅一半左右。

4、近年来,黄山坚持“保护做加法、开发做减法,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游客接待量一直控制在景区生态资源和谐共生中线范围内,通过以空间换时间,实现了资源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得益彰。2003年以来,黄山旅游接待每年增长10万游客,旅游收入每年增加1亿元。4、1景区内砍一棵树,都得报经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 “顶层设计” 保护一草一木

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周边是星罗棋布的村舍。黄山从对外开放之初就一直面临着保护管理的巨大压力。

“黄山的建设发展始终以规划为先导,探索‘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模式,划定的保护区范围就达490平方公里。”黄山管委会负责人介绍,1982年,黄山在全国风景名胜区中最早启动《总体规划》编制,黄山规划委员会主任一直由省长担任。

1989年,省人大颁布《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对风景区的保护与管理立法。2005年,黄山委托清华大学修订编制《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更加突出平衡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注重公众教育与游客体验、统筹景区内外有序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强调从单一视觉景观保护转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点状保护转向网络式保护,从景区内自我保护转向区域统筹、联动保护,从被动的绝对保护转向主动的平衡保护。“大到项目建设,小到一草一木,黄山都有一整套以规划为控制依据的项目管理和审批程序,甚至连景区内砍一棵树,都得报经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黄山规土处负责人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会议高度评价黄山的保护管理成果,认为“黄山是一个管理得很好的世界遗产地,是一个有着大量游客到访的复杂景区的亚洲管理典范”。4、2热点景观区实行“封闭轮休”,推广“山上游、山下住”——管理创新 严控环境容量

寿逾千年的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从1981年开始,“一人一树”的迎客松守松人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岗位。

多年来,黄山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着力创建环境友好型景区,在全国首创了一系列保护管理做法:1987年开始,对莲花峰、天都峰、丹霞峰、狮子峰等热点景观区实行“封闭轮休”;建立了宽4公里、长100公里的防治松材线虫生物隔离带,建设高山防火水网,实现“全山禁烟”,对古树名木实行“一树一策”;率先推行“垃圾和洗涤下山、净菜上山”,实行全山“污水统管、达标排放”以及景区内游客换乘;推广“山上游、山下住”,拆除景区内各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投入1.5亿元,建成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资源保护指挥调度中心。

为破解山岳型景区淡旺季失衡现象,黄山推出赏雪游、摄影游、年俗游、温泉游等新产品,推动冬游市场持续升温,并在全国旅游景区率先测定和公布日最佳和最大接待容量,推出“预测、预约、预报”联动机制,将生态旅游活动的强度、规模和范围控制在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建立气象机构57年来的相关数据表明,黄山全年降水总量稳定在24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误差仅0.3℃。目前,景区主要环境质量要素均常年保持“优级”等级,其中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常年稳定在每立方厘米3万个以上。4、3游客和周边群众成为景区保护管理的主体—— 凝聚合力 保护景区资源

今年端午小长假开始,黄山风景区发起“游客自带垃圾下山”的倡议,得到了广大游客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

“游客和周边社区群众不仅是景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更是景区保护管理的主体。”黄山管委会负责人介绍,黄山无论是规划编制实施还是项目论证建设,都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黄山自觉遵守相关义务,与国内知名风景名胜区共同发表《“绿色生活、低碳发展”黄山宣言》,率先创建世界遗产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观测区、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标准实验区,统一导游培训和导游词编写。同时,加大投入,规范景区标志标牌,建设游客中心、地质博物馆,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及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寓教于乐开展科普教育,使游客自觉参与、主动保护景区各类资源。除常年对儿童、老年人、军人、残疾人等群体游客实行优惠政策外,黄山每年还针对纪念日、寒暑假等不同时段,自驾游、航空游、修学游等不同群体以及本市本省、长三角、北方市场等不同区域,推出各类优惠政策,尽最大可能让利于游客,推动科普教育社会化。同时,通过项目合作、投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等方式,统筹整合黄山市及周边地区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农家乐”等服务行业,支持黄山市各地以及景区周边乡镇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生态旅游 坚守保护红线 篇6

荒岛之美,美就美在其原始、自然、野性、神秘,美在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令久居城市钢筋水泥森林中的都市人心生向往。事实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是人力所难以企及的;而许多原生态自然景观(包括濒危动植物),更是以现代手段难以复加造化的。荒岛成为景点的事例启示我们,发展生态旅游,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始终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着力解决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协调关系,这样方能形成一种修复保护带动发展、开发发展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否则,只能是短期既得利益,长远得不偿失。

近年来,从北极冰川到热带雨林,以自然环境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日益成为人们观光的热点。然而,生态旅游在推动眼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原生态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威胁。如有的游客在原始古建筑上任意攀爬划刻、违规照相;有的人随意采摘植物果实茎叶、损毁园林树木;有的人故意追逐打斗、肆虐伤害野生动物,有的人则对野生动物乱捕滥食,残忍猎杀,享受所谓野味美餐……所到之处真所谓“劣迹斑斑”,令人反感,遭人唾弃。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曾撰文称,在世界各国生态旅游蒸蒸日上的同时,作为其保护对象的动植物种群却面临威胁。生物学家们不无担忧地发出警告:如今,在一些旅游景区里,当野生动物与人相遇时,它们会呈现出极度紧张的状态,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使动物日常生活紊乱、压力增加,进而微妙地影响到健康与繁衍生息。研究发现,北极熊、企鹅、海豚、野狗,甚至雨林中的鸟类都会紧张,它们有的体重减轻,有的在死亡线上挣扎。在偏僻的、生物多样的地区,当受到一批又一批的假日探险者们频频干扰时,动物们普遍心率加快,荷尔蒙分泌

下降,繁殖能力衰退。

海豚研究人员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新西兰海岸的宽吻海豚围在游船周围狂躁不安,当它们看见有3艘以上船只靠近时,它们安静的时间还不到0.5%,但如果只看到一艘考察船经过时,宽吻海豚有68%的时间是在静静地休息。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即使寒冷的冬天本应处于休眠状态的北极熊,由于受到人类的侵扰,也会焦虑不安,并提前进入捕猎海豹期。研究发现,当旅游者走近时,公熊的警觉比平时提高7倍,由于体能消耗,其体内脂肪减少,严重影响其繁殖能力。在新西兰的奥特哥半岛长着黄眼睛的小企鹅中,研究人员多次发现,由于频繁地受到进入该地区的旅游者们的惊扰,10%以上的小企鹅体重下降。如果旅游者靠近海滩,企鹅们将逃入海中,一直等到惊扰者离开。由于观赏者众多,使企鹅的聚集地越变越小,直至消失……在旅游者肆意取乐、享受感观刺激带来快感的同时,动物的苦乐和生存需要几乎完全被忽略了。

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待动植物态度如何,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人类只有与动物、植物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才能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千百万年来,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过千丝万缕的食物链和营养金字塔的关系,才得以共生存,自然界的秩序才逐渐和谐、合理。而这种生物多样性的生命之舟失去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过去500年来,人类已经使陆地上野生动植物总量减少了10%,使物种总量减少了14%,且绝大多数发生在近百年之内。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显示,目前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超过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而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将会是灾难性的,几乎无法逆转。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就有近6500种,占全球总数10%以上;高等植物达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已记录昆虫达5.1万种。虽然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但特有物种多、受威胁物种所占比例高,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大量土地开发、城镇扩张、交通道路建设,人造景区开发,已经给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较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短期内可能不会导致人类走向灭绝,但人类的生存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最简单的例子是,看不到品种繁多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旅游将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没有它们,就没有生态旅游!

然而,这一点却容易被忽视,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近年来,有些地方的决策者,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制造人态自然,通过种树、铺草、造水、建景观大道等方式人工打造所谓“自然生态景观”,其实这是“伪生态”;一些地方打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号,今天植草坪,明天改花园,后天栽大树,这种生态折腾不但没有产生多大价值,而且成本巨大,显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有的地方为了打造所谓的旅游景点,要么大建楼堂馆所,过度开发,把好好的山水搞得不伦不类,充斥大量粗制滥造、品位低劣的人造景观;要么以旅游开发的名义在景区盲目复古,把原本有着厚重历史沧桑感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文物推倒重建,使之变成了廉价的现代仿品,完全丧失了历史风貌和独特韵味……诸如此类做法,是用一种人工文化生态破坏原有的文化生态,有悖于生态文明理念。

守望青山绿水,构筑生态屏障。发展生态旅游,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其重点在“生态保护”,功夫在“文明和谐”。我国许多地方生物资源丰富,有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资源优势,但在开发前,必须进行周密的可行性研究,在旅游景区建设和管理中必须始终坚守生态保护红线。

当下,旅游业正从过去“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逐渐向休闲度假游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大自然,到大自然怀抱中感受清风明月的美好,体验和谐相处的乐趣。世上万物皆相连,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种群和数量只有保持在一定水平和规模上,才能使自然环境生机盎然;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才能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自然界才能生动有趣,生态旅游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编:高雨薇)

旅游保护策略 篇7

在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秀美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对象,尽管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旅游资源开发给少数民族文化带来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急需制定措施加强保护。

一、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现状

(一)相关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法律不完善

对于少数民众旅游资源的保护来说,政策和法律是制度上的保障,起的是基础性的保护作用。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时,各个地区几乎不存在差别,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存在执行力度上差异,进而导致旅游资源保护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另外,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无法真正的发展法律保证的作用,导致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破坏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价值。

(二)横向有效的合作机制作用不明显

在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进行保护时,我国采取的合作机制为非横向有效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于特殊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政府采取的措施加强与文化部门之前的沟通,为旅游资源的保护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二是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第三是加强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合作。通过这三方面的非横向有效的合作机制,良好的保护了旅游资,但是在横向有效的合作机制方面,还未能充分的发挥作用,未起到真正的保护旅游资源的目的。

(三)整体保护概念模糊

在整体保护概念中,要求旅游资源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实现和谐发展,在保证少数民族文化完整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在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整体概念模糊,只重视开发,不重视保护,造成了文化价值的破坏。

二、加强少数民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有效策略

(一)坚守民族差异性,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民族差异性是啥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原因。不同的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如果没有这种差异性,那么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也将不会存在。在传统的旅游规划中,更多的考虑市场需求、经济条件等,忽略了文化的考虑,这使得旅游业的辉煌只是一瞬间。因此,在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首要考虑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挖掘出来,并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展示,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性保存下来,实现开发与保护并行。

(二)提高少数民族居民保护的自觉性

在过去,我国经济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今天,人们在享受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受到了环境的惩罚,因此,如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生态文化及环境的保护,那么人类所面临的将会是环境更多的惩罚。在开发少数民资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宣传教育,让少数民族居民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其自觉性,主动地保护本地的少数民族文化。

(三)变静态保护为动态保护

在过去,对少数民资文化旅游资源采取的保护措施为静态保护,也就是在实施保护的过程中,通过一些静态的方式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静态保护方式已经不满社会的需求,继续建立更为完善的保护机制,将少数民族文化价值保存完整。另外,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实行动态保护,对于某些少数民族文化来说,可以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及内涵,因此,政府可以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对其进行科学开发及保护。

(四)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可持续发展

之所以要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为了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便于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的开发以及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不过,也不能过分的强调保护,限制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同时发展开发与保护,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旅游保护策略 篇8

一、旅游纪念品的核心价值是文化差异性

所有的人类传统文化形态都体现着特定的民族生存环境、条件和方式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构成了各民族社会生活和谐而持续展开的基本条件,是民族生存体系的核心价值。旅游纪念品的核心价值或者说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彰显和保持着旅游地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化差异性。旅游纪念品作为这种差异性的物质表现形式,可以帮助旅游者直观而深入地认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唤起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审美记忆,同时也通过流通和传播,产生宣传地域文化形象、激发观光兴趣、吸引游客的作用。

因此,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开发,最为关键的就是充分地彰显和保持民族或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这既能通过激发游客购买欲而给地方旅游业带来切近的经济利益,更能通过强化当地民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而形成有利于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维护的社会生活氛围和文化生态环境,并由此为当地旅游业的长远经济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开发,因为涉及文化差异性的维护而具有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休戚相关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说,旅游的人文动机和价值诉求在于寻求“差异性”以及对这种“差异性”身临其境的体验。旅游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取决于它相对于旅游者日常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然而,现代旅游活动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也会对旅游所倚重的文化差异性构成冲击。因为旅游活动总是人为地加强着跨文化接触,以至在由此形成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中,相对强势的方面往往会对相对弱势的方面构成影响,从而不断削弱其差异性而最终将其同化。如果旅游地的民众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自信,那么旅游活动就难免会对当地的文化生态造成消极的影响,而差异性的丧失必然会削弱旅游地的旅游价值。因此,维护民族或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与维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长远经济利益是一致的。今天,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追求旅游经济利益的同时,特别需要通过凸显和保持旅游纪念品的地域文化品格和美学特色,来抵御“全球化”对民族或地域文化差异性的破坏性影响。此举的意义不只是为了从游客那里赚到更多的钱,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过程,对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会是一种积极的促进,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保护意识。

对于藏族传统文化而言,藏传佛教是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核心价值,而唐卡则是藏传佛教信仰的重要载体和相关信仰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唐卡不同于一般绘画艺术的文化差异性,在于它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着一系列神圣的信仰仪式,遵循着严格的宗教仪轨。这种基于虔诚信仰的文化差异性,赋予唐卡以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人文魅力。今天,即便作为旅游纪念品来开发,唐卡也不宜脱离藏族的信仰习俗,依然需要保持它作为藏传佛教信仰载体的核心价值,依然需要维护它关系信仰仪式、遵循宗教仪轨而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艺术特质。没有文化生态基础维护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如同釜底抽薪、杀鸡取卵,不可能带给百姓以持久的经济利益和广泛的社会福祉。在开发旅游纪念品的过程中,像唐卡一类的藏传佛教艺术形式不能偏执经济利用一途,否则它们作为旅游纪念品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而如此形成的旅游文化经济也难免会昙花一现。

二、以手工生产保持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差异性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因地制宜、因材施艺,掌握了营建、雕刻、画绘、陶冶、锻铸、织造、缝纫、刺绣、编扎、造纸、印刷等诸多切合特定地理环境、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传统手工技艺。类型多样、作风精湛、品格独特的藏族传统手工技艺,凝结着藏族人民的卓越创造力和宝贵实践经验,是极富民族气质和文化个性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这些传统手工技艺不仅值得保护和传承,而且可以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中转化为促进西藏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活泼生产力。现实地来看,西藏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开发与藏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在价值诉求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在当代社会实践中形成新的互动互利的生态关系。这表现为:一方面手工生产方式是保持和彰显西藏旅游纪念品地域文化品格和美学特色,使之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文化附加值优势的基本保障;一方面旅游纪念品生产则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藏族传统手工技艺,使之在生产实践中实现“生产性保护”的重要途径。

一定的物质文明形态有一定的生产方式,而一定的文化形态同样关系着一定的生产方式。无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开发旅游纪念品,都势必涉及文化差异性这个价值核心,以至于需要维护产生文化差异性的现实基础,需要从生产方式这个根本上着手。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产生,是以手工劳动或手工生产方式为现实基础的,其当代存续或诉诸旅游纪念品形式的产业开发同样不能脱离这个基础。从根本上说,人类传统文化形态备受冲击而日趋“遗产化”的一个原因在于现代文明一味地倚重大工业生产方式。

大工业生产方式是拒绝差异性的。它割裂了空间和时间在人的劳动过程中的自然统一,消除了时空绵延变化所造成的复杂性,强调可以带来巨大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标准化”。手工生产中那些牵涉人的丰富性因而影响生产效率、加大生产成本的人文因素,都被大工业生产方式所否定。譬如对唐卡艺术来说,其关系信仰和仪轨的诸多讲究,如净手、沐浴、开光、禁忌、法式等,都会成为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而被抵制。在现代情境中,只要与大工业生产方式发生关系,文化形态的多样复杂性便不复存在。

对于手工生产而言,劳动的空间和时间就是劳动者人格展开的空间和时间。统一于工匠自身的活性的工具和工力,维护着自我在劳动中展开的统一性,并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呈现出个性化的创造性质与创造特征。与工业技术能量不同,支配手工具的工力是具有自然生命性质的,其间未经抽象或转换,具有不可存储和远距离传输的即时性与切身性。它通过手并集结于手,使手工具彻底受控于主体。手工技艺因此必以人的身体性活动为起迄之限,不像工业技术那样可以从劳动主体中分离出来。它始终被生产者直接把握,并与工匠自身的一切包括他的牵涉社会文化环境的需要、兴趣、素养、性情以及操作能力、水平和习惯紧密关联。这种与劳动主体交融合一的技术本质,使得手工技艺必然体现着特定时空条件下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其产品也必然在形、色、质方面呈现出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个性。

对于需要保持和彰显文化差异性的旅游纪念品生产来说,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手工技艺,既具有经济价值又具有文化意义。而且,这种方式的旅游纪念品生产,其充满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也有利于身心和谐之人格的造就,那些留在产品上的温情的手工痕迹,既是工匠自我肯定的艺术印记,也是游客认识世界的文化标识。

三、旅游纪念品的手工开发及社会利益

旅游纪念品开发如文化保护一样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文化表现形式本身的保存,还必须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的诸多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维护。就地取材、就地加工、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适合家庭生产或副业的特点,以材料、技艺、样式、风格的独特性所构成的手工品格,丰厚的人文蕴涵、独特的地域风采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使手工技艺和手工生产特别适合我国的国情,也更适合西藏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现代化发展所遵循的工业发展模式,本质上都存在干扰和破坏“自然—人—社会”生态关系的弊端。沿袭这种发展老路,可图一时之功利,却无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如今,探寻“生态技术”,克服工业弊端,已是世界性的课题。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眼下也在强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为重振手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与大工业相比,手工生产有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和小型、分散、灵活、易行、普适等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十分切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譬如,它的生态性就是不至于陷入“技术循环”的一种“高科技含量”,节省环保配套设施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效益,至于资源消耗低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则更是手工生产的基本特点。

今天的旅游纪念品生产开发,特别需要转变囿于工业发展模式的僵化设计理念,需要认真研究蕴藏在藏族传统手工技艺中的造物思想和设计经验,学习传统意匠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时的智慧和手段,利用本土的传统材料、技术和工艺资源来施展设计创意,以期形成带动加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全面发展以至利益广泛的产业链。设计院校和设计师应该高度重视针对手工生产方式的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应该着力培养、引导和开展根据地方特点和需要,利用地方劳动力资源、可再生物产资源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资源来开展旅游纪念品的创意设计,力求使这一切能够在产业化过程中产生广泛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开发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实践,应该关注传统手工技艺,既要通过切合其规律和特点的创意为其创造适合环境变化、切合现实需要的新的表现形态提供支持,又要通过有针对性和巧妙预设的设计创意将其纳入文化产业链或为其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需求和环境,包括为民众以家庭作坊广泛参与生产实践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该为旅游纪念品的手工生产提供和创造一些切实的条件,譬如,工匠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的保障,维护生产秩序的管理组织,保持核心技艺的必要原料和工具,产品的出路或市场流通渠道,知识产权厘定及权益保障以及尊重和珍视手艺价值的社会氛围等等。生产实践中,要遵循手工生产的一般规律,不能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多、规模上的大或速度上的快,而要在保守核心技艺和传统行工方式的前提下强调形态、质量、品格和作风的优良纯正。

旅游保护策略 篇9

关键词:非遗,保护,旅游,顶层设计,实践

近些年来, 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非遗热”, 各地政府部门都在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与整合, 随之而来的便是非遗事业与旅游产业的逐渐融合, 但在这种非遗产业化的过程中, 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也使得各地旅游项目的质量大为降低, 空心化、同质化的旅游项目层出不穷。因此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与旅游合作发展的策略势在必行。

一、共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合作发展的顶层设计

(一) 建立健全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法规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合作发展首先应建立在具备完善的法规制度的基础上, 对法规制度的设计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非遗项目的严格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我国人文传承保护的重要工作必须严格的按照时间、类别、传承人的多项条件严格界定, 不能因为商业或产业的需要凭空“发明”非物质文化遗产。2.落实非遗保护的主体责任。非遗保护的主体责任因由传承人、传承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共同承担, 要做好非遗保护传承的实质界定, 一旦在商业旅游开发过程中变味, 就应追究主题责任。3.落实旅游开发方的主体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人民的共同财产,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必须对旅游开发方的主体责任进行明晰, 出台旅游开发正面清单, 只有在政府与法律的授权范围内才能进行旅游项目开发。

(二) 成立文化、旅游、非遗传承人三方协调机构

对非遗项目的旅游开发涉及到文化部门、旅游部门以及非遗传承人三方的利益交错, 在触及到各方利益的时候难免产生矛盾, 使得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因此成立文化、旅游、非遗传承人三方协调机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协调机构的任务主要有:1.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 将各方的诉求相互传达, 也为各方相互了解与学习, 建立更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合作方案提供正式的平台。2.监督项目的推进与实施。协调机构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 具有监督项目的推进与实施的责任。任何一方不得绕过协调机构擅自变更项目的计划, 协调机构代表了各方的利益诉求, 有必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督, 并具备一定的执法权。

二、联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合作发展的具体实施

(一) 对非遗项目采取活态保护的方法

当前, 无论是在对非遗项目的保护还是旅游开发上我们都过于关注非遗的产品。在非遗的保护上, 政府需要传承人每年上交作品, 并给予传承人一定的补贴, 而在旅游开发上, 各种非遗商业街, 非遗产业园层出不穷, 其盈利方式也都是与非遗产品的销售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非物质性的经验传承, 其重点在于非物质性的经验, 而不在于物质性的作品, 呈然物质性的作品是非物质性经验的一种最为简便的传达形式, 但是过于注重对作品的开发便会影响到非物质性经验的传承与保护。

(二) 对非遗项目的旅游开发要做到分类与托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大概念, 在这个概念下还有很多具体的类别, 非遗的种类不一也决定了非遗项目旅游开发的方式与特点不一。因此在对非遗项目的旅游开发时要做好分类与托底的工作。所谓的分类就是严格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进行分类指导与开发, 绝不能生搬硬套, 如将民间手工艺的非遗项目旅游开发经验硬搬到民间曲艺、民间杂技的非遗项目上, 而应该针对各种类型的非遗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方案, 对一些不适于进行旅游开发的非遗项目, 就一定不能强行上马。

(三) 加强非遗旅游项目多样性与独特性建设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项目开发时要注重对项目的多样性建设, 当前对非遗项目的旅游开发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 即同质化严重, 很多城市与地区都纷纷建起了非遗展览馆、非遗商业街。虽然在这些旅游项目中的非遗项目名称不一样, 但是旅游产业的形式都是一样的, 这种固定的旅游开发形式严重的影响了非遗项目的多样性, 使得全国各地的与非遗有关的旅游项目都趋于雷同化, 消费者在各种趋于雷同化的非遗旅游中渐渐的产生审美疲劳, 长此以往也就不利于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因此要针对各地的非遗项目进行多样性的设计, 使得每一个地方的非遗旅游项目都能具有独特性与趣味性, 让人流连忘返, 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的传承。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显现, 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面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与旅游合作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非遗工作者不能消极逃避, 而应该用于面对, 做好非遗保护性开发与旅游合作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工作, 实现从各方的共谋到各方的联动, 使得非遗保护性开发既能取得经济效益也能取得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玉明.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现状与对策[J].河西学院学报, 2013 (8) :26-27.

旅游保护策略 篇10

溪头村距广州市区约100km,毗邻从化流溪河景区、碧水湾温泉等大型景区,村落依山傍水,当地村民长期从事果树种植、竹材工艺品加工等传统产业。

2“集中与分散”模式的景观结构

古村落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在景观结构上呈现不同的方式,溪头村坐落在自然森林与湖泊生态系统之中,拥有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在用地上更加强调集中使用土地,保持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完整性。村落中以溪头石巷牌坊为中心的人工区域集中分布着各类用途的建筑,用地紧密,小面积的自然植被斑块较少,而紧密的居住区之外的农田和森林则非常完整,由乡间小径与中央区域连接。其景观结构可归纳为集中与分散模式。

3 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3.1 传统建筑的形式

溪头村最古老的建筑存在着几种主要建筑材料的复合使用。

从靠近地面的挡土墙到承重墙下部的大部分墙体通常是由大块天然石块堆砌而成,靠近门窗洞口边缘的墙体中,建造者在石块缝隙中见缝插针地插入了一些边缘规整的红砖、以保证门、窗间墙能够与木窗、木门严密契合。承重墙的上部靠近屋顶的部位通常使用一种黄色粘土砌块,其目的是增加透气性和减轻重量。

3.2 对传统建筑的改造与更新

在溪头村,传统村居和新式建筑之间的剧烈碰撞非常鲜明。无论是建筑材料还是在建筑的形式上,都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新旧结合产生的结晶,村落中不供人居住的建筑,如鸡舍、农具舍等仍然沿用上文中古老的建造方法,但是村民频繁使用的房屋中则出现了结构和材料上的转变,新建住宅房屋中红砖的比重有所增加,有不少房屋的墙角、门窗间墙的两侧都用红砖砌成方柱,有些房屋的加盖部分直接用红砖砌筑整面墙,与原来的石墙合为一体。靠近村中心集市的一些房屋也运用青砖建造重要结构部件。越靠近集市,同一幢房屋上,运用地建筑材料和表达的形式就越是丰富多样,有些街边的商铺甚至加盖了类此广州城市传统商业街中的骑楼的构件,通过用砖砌方柱,结合挑梁和挑椽来加宽挑檐,起到防雨水的作用。有些房屋开始用鹅卵石贴出勒脚,或者用纯白的抹灰墙面代替石墙。利用全新的建筑材料、结构方式造成的房屋似乎更适合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开发乡村旅游的古村落中存在各种需求交织碰撞的过程:一部分游客对于古老民居、历史风情的需求;另一部分游客对于舒适现代的居住环境的需求,当地居民对于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的需求,地方政府对于树立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需求,如果能够平衡各种需求,那么反映出的不同建筑共存的状态便是合理。

4 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

广州周边的古村落的旅游经营的模式与村落自然景观结构有关,溪头村的旅游规划分为2部分,中央的建筑区域提供娱乐、购物、品味民居风情等活动,广阔的自然区域为游人提供畅游山林的空间,该区域不会受到人工建筑、道路过多的干扰。当地统一的旅游规划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公厕、路标、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达到一定程度的统一,而村落旅游的经营主体处于自发的竞争状态。景区不对游客收取门票,主要的营业单位个体经营。根据调查,古村落中个体经营的产品可分为以下几类:(1)经营农家乐———提供食宿;(2)售卖当地特产食品;(3)乡村文体活动;(4)乡村制作。

上述的旅游产品都属于有形的产品,但古村落之所以成为游人纷至沓来的景点,离不开对自然风景、民俗文化、乡村建筑景观风貌的依托,只有一个古村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并且给予保护,才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上述那些有形的产品具有源源不断的销路,当地的居民才能因为旅游开发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5 结语

在溪头村,政府统一规划的力量主要体现在政策导向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古村落本身形态的干预较少,既没有强制性的拆迁,也没有规定新建的房屋的式样,能看到的是古村落自发生长的姿态。这种统一规划、自发改造的古村落旅游模式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摘要:以广东省溪头村为例,就开放式的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策略进行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传统村落,建筑保护,自发改造,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余构雄,江金波.珠江三角洲大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探讨——以广东省佛山“农家乐”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文物保护 篇11

关键词:红色旅游;革命文物;保护

前言: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罗炳辉的故居是唯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最早开放的革命文物点。对于革命先烈的瞻仰,是对游客的精神洗礼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在游赏的同时,感受并学习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红色旅游给文物保护提供了资金保证,但是同时也给文物的保护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成为当务之急。在保护好革命文物的前提下,利用革命文物独特的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事业,同时利用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加强对于革命文物的保护。

一、革命文物

(一)什么是革命文物

文物是漫漫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留下的遗迹、遗物等,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革命文物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那个革命的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留下的物质文化遗物和精神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遇巨大损害,便不复存在,所以对于革命文物的保护,要格外重视。

(二)革命文物是一种旅游资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面临的生活压力也越爱越大,旅游成为越来越多选择的排遣压力的方式。旅游资源包括很多种,自然风光、名山大川以及文物遗迹等。革命文物就属于文物遗迹的一种。近几年,在全国旅游兴盛的浪潮下,革命文物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日渐兴盛。革命文物不仅具有历史、艺术等审美价值,同时还具有精神教育等文化价值。

(三)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罗炳辉,出生于云南彝良县,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屡建战功,成为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三十六个军事家之一,也是我省唯一一位军事家。由于其卓越的功绩以及军事地位,其故居成为省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最早开放的文物保护点。

罗炳辉故居作为红色旅游的景点,与本地风光旅游相结合,带动了彝良县相关产业的发展,给彝良县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于罗炳辉故居的游览,让游客深刻而且真实地体会到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高尚的人文主义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将罗炳辉故居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对外开放,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对革命文物维护经费的补充,保证及时对其故居维护和修缮。

二、发展革命文物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

发展革命文物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指对于文物的破坏。革命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中一砖一瓦都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遗产,一旦被破坏了,就没有了。然而无论是景区管理人员,还是游客,对于革命文物的保护意识淡薄,常常造成对于文物的损坏。造成文物破坏的原因很多,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对于文物的过度开发。一些景区管理人员为了追逐利益,对于革命文物大肆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只是为了景区效果,而不注重对于文物的保护,与对于文物原貌的保留,导致文物遭到破坏。有些从事文物改造的人员,缺乏文物恢复的专业知识,对于文物随意改造,也是导致文物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

第二,对于旅游景区的过度开发。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游客需求,在景区周围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建筑对于景区环境造成破坏。尤其革命景区周边的旅馆或者其他娱乐场所,为了吸引游客,大肆表演低俗节目,革命文物本来是对于人们的一次精神洗礼,而这种行为无疑是对纯粹精神的一种亵渎。

第三,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于景区进行掠夺性开发,景区超负荷接待游客,这种行为会使景区遭到破坏。

第四,游客对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有一些游客,在游览的时候,在文化上胡乱涂抹,胡乱勾画,导致文物遭到破坏。

三、发展红色旅游,加强对于革命文物的保护

第一,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加强对于文物的保护。红色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对于红色旅游开发的过程,避免对于文物过度开发,要增强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在对于文物的维护过程中,要请专业能力强的人进行,否则只会对文物造成破坏。

第二,政府在对景区周围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加强对于革命文物景区环境的保护,不仅如此,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景区周边一些低俗娱乐场所进行整治,保证景区周围的精神洁净。

第三,革命文物的景区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制定合理的游客接待量,避免景区出现超负荷接待的现象。革命文物属于永久性的旅游资源,亦不可再生,一旦遭到破坏,不可能恢复原貌,所以旅游部门一定要重视文物保护。

第四,增强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红色旅游的开展,革命文物直接面向游客开放,游客获得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得到了精神熏陶。不仅要加强对于游客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加强对于游客个人素质的教育,不得在革命文物上乱涂乱画,这种行为对于文物造成极大破坏。

结论:综上所诉,发展红色旅游与加强革命文物之间看似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实则不然,对于革命文物的开发,发展红色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给革命文物的保护提供了经济保证,而对于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开发,也可以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2]周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杨荣斌.红色旅游中革命纪念馆发展模式探讨[J].南方文物,2005(4).

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篇12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令人不满意之处。

二、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1)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2)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上一篇:国外电源系统下一篇:实习